106年度
系列 報導
4/ 16,2018
計畫 成果
02 - - - - - -
祕境隧道成果展精彩回顧 國立中山大學
08 - - - - - -
異鄉人+
特展系列報導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17 - - - - - -
在城市實踐農鄉價值
藉食物開創人文養分
國立臺灣大學
19 - - - - - -
讓人文為食農加值
在農場中展開社會實踐
東海大學
22 - - - - - -
以食物認識在地文化
用實作串聯在地族群
國立臺東大學
24 - - - - - -
讓人文由靜而動
致用於社會
國立政治大學
28 - - - - - -
走出大學城
讓人文深植城市與生活
國立成功大學
31 - - - - - -
青銀共創無齡世代設會新能量 國立陽明大學
人文臺灣 粉絲專頁
國立中山大學
社會學包羅萬象 口
社會心理
作及市場研究等 範圍
公共行政
犯罪
老人
人
社會工
能源議題固然是全球顯學
都是社會學者們的守備
仍是得回到日常做起
能力
課
實地參訪
座
分組討論與報告等
例
聚焦掌握能源轉型的問題與挑戰
講
透過分析不同轉型案 並探索
提案
但在全球正共同面對生態環境危機與氣候 變遷等諸多挑戰的今日社會 學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期末成果展中
透過邱花妹老師
在實地參訪的部分
說到環境
永續這樣比較偏向自然科學的字眼
新
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
程內容包含互動式講授短片賞析
這些
逐步建構出社會系同學快速hold住全場的
秘境隧道
1
若要真實迎向挑戰
課程於2017暑假規劃了五天的密集工作坊
也有微觀的人際互動與日常觀
以及各種社會角度的觀點探索
精彩回顧
前進綠土地, 從達人的實踐中獲得能源啟示
在社會學的訓練裡不僅有宏觀的結
構分析 察
從社會研究
秘境隧道期末成果展
區運轉的智慧微型電網系統實作場域
社會
地
中山大學
等課程
從太陽能板
風機設備
等拓展綠能多元發展的思考
展出了學生們
連結
永續發展與社會創
食農社會學
師生們拜訪了全臺第一座社
在
中央畜牧場
沼氣發電示範案例
的實踐可能性
以及與生態系統的 則看見全台最大的
場方利用豬糞尿推動綠能發
電供應全場7成電力
目前除了持續更新技術朝
向100%電力供應外
更著手以循環經濟處理畜
牧 /02
生質柴油發電機
也體驗氫氣電動機車以及用太陽自然光烹
調等設備
正在探索
光采濕
廢水
努力達到廢水零排放目標
畜牧產業的刻板印象與可能性 踏與對話 戰
大大翻轉了
秘境隧道期末成果展
精彩回顧
2
透過實地的走
學生們深入理解能源轉型過程的挑
以及箇中牽涉到的繁雜層面
校園大體檢, 從生活場域著手探索能源轉型 回到校園
修課學生們不約而同的在暑期工
作坊後選擇以
校園
為場域
透過不同的切入角度 不可
以
每組學生均
大學生節能
西灣小鎮能源啟示錄
山大學綠色校園懶人包
中
電電吃三碗公
你該知道的節能撇步都在西灣攻略 目
可
等題
分組展開了一整個學期的能源探索
過一整個學期縝密的察覺周邊現象 源問題
檢討政策
皮書
民以食為天
探索能
分析國內外案例
推出校園能源推廣應用
經 進而
宿舍生能源使用白
給中山校園的綠色校園懶人包
節能
當然在進行這樣的研究與提案 以製作
綠色校園懶人包
學而言
他們前期的工作鎖定於學校的能源
拒提供
害怕誤解資料
在過程中其實帶給學生不少挫折 喪
事實上
代未來要成為 進
為由婉
從這次的組作業裡
對這個自然與生態系造成了惡
在中山大學
而
飲食
則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的環境公民
食農社會學
課堂中
學梳理農業生產過程的諸多議題
不知如何
師生們透過社會 分析當代的食物
農業問題以及背後的各種能源消耗
甚至不想繼續的沮
在社會上再次遇到的障礙
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正是我們每
甚
與食物體系的關係
這也相當程度的呈顯了青年世 積極
人們卻極少反思
從飲食出發, 讓食與農重新與日常生活連結
課程助教陳同學表示這樣的障礙
持續專題研究的茫然
為各界學者所擔憂
組的同
卻發現獲得資源的來源非常狹窄
至學校行政單位以
現今地球環境的惡化速度一直
其實是困難
重重的 調查
對環境
可能造成的傷害嗎
化的壓力
攻略等不同層次的節能提案
然而你有想過你的一日三餐
探討市場
權力
也放眼另類食農運動與行動網
絡
也必然
如何跨越並持續
然而
學生們得到了一次
若說到永續的替代性發展路徑
略的釐清
難得的練習
的學生 自種
更重要的還是要 不僅深入知識的探討 自煮
做
方案與行動策 因而修習本門課
更需花費相當的時間
加上與長期關注食物安全
#社會學觀點是追索與分析的最佳利器
業永續的主婦聯盟基金會合作
#能源轉型從生活做起
學生們可說是經歷了一場校內與自身的飲食革命
/03
產地與市場的參訪
農
自種
不僅是腳踩土壤
桌的旅程
來一場從種子到餐
也從中理解農藥
物多樣性
自煮
基改與農業的生
不僅是親觸食材
校園烹調用火的冒險
最後
精彩回顧
3
走一趟
也從中看見食安
與隱藏在食物背後的系統
秘境隧道期末成果展
加工
學生們更分
組提出翻轉校園的食農實踐方案
食材不再鬧笑話, 校園內的另類食農網絡 在
秘境隧道
憶
自煮
離有多遙遠
展場中
顧助教略帶竊笑的回
運動一開始學生們與
食
以火鍋常客
為例
玉米筍
的距 有
學生從課堂中才發現
自己從來不認識
玉米
筍有穿衣服的樣子
更有學生不知道
原來
玉米就是玉米筍長大的樣子 陌生 利
這些與食材的
很直接的呈顯出當今享受著各種 的消費者
被消失
覺的追溯食材的根源 行為背後
台灣擁有相當珍貴的在地文化資產
的食物選項
便 若無警
代變遷
生活型態的轉變
地消逝
在不同鄉鎮市區與時代背景之下生活的
人們
這些無意識的日常飲食
這些資產正一點一滴
會建構其特殊文化記憶
裡淬鍊出的傳統文化又該如何
其實都隱藏著危機
然而隨著時
承
這些從日常生活 保存
與
傳
新世代的青年又要透過何種方式才能了解
消逝中的常民文化 學生共分四組
中山幾米?
學校的市集案例
探討小農市集在中山大學的
可能
社頂樂計畫
及屋頂菜園案例
回顧社會及不
並進行地點與技術評估
終試圖推動於中山社科院屋頂搭建菜園 回宿舍
煮
空間案例
權
梳理國小
探討社團與校園的關係
緻的拆解提案元素
最後
中山大學社會系 社區文化
邊緣社區認同再造計畫
系列課程
開設的
其目標正是透過大學師生一同
深入考察旗津社區的多元文化 職人技藝與常民生活記憶
挖掘即將消失的在地
希望藉此重建居民的在地
認同
預計於中山大學成立食農
為了讓各自方案更具可行性 包含需要的設備
訂出經費表
位聯繫與溝通
食農小尖
大學到成人不同食農社團的能
回到校內資源盤點
相關資源
奪
實地考察校內各宿舍的空間與問題
量與經營模式 社團
最
盤點國內各大專院校的煮食
爭取在宿舍煮食的空間與機會 兵
在地文化「復刻」, 挖掘職人技藝與常民生活記憶
則研究國內外都市農園
各組均細 人力與
並確實與提案相關單
努力促成落實
#世界會因為你的每個選擇而不同 #小編也好想在辦公室裡自耕自食
挖掘在地職人 的一個行動策略
復興傳統工藝
是社區文化主軸中
希望透過
的復刻
身體印記著傳統的技藝 時的文化記憶
而
同時空的人事物串接 及地方文化價值
/04
物
讓現代的
更讓每一刻的勞動承接著舊
復刻
本身更可作為媒介
將不
讓更多人看見傳統工藝之美以
進而重新找回邊緣社區的認同感
復刻「藏仔寮」, 重現早期漁民生活空間 繼第一年計畫復刻旗津舢舨船之後
在106-1學
除了繪畫
期開設的
二
各式補魚器具的模型
空間
程中開啟了
木作與文化記憶
藏仔寮
的搭建
課
補魚情景
藏仔寮是過去傳
統捕烏活動與烏魚文化中重要的建築空間
他的巧手也製作了藏仔寮 有學生表示
漁民在冬至前後為了捕烏而在海邊沙灘上搭建的
美重現了藏仔寮實景
臨時性魚寮
設
是
旗津及台灣西部沿岸常見的海邊地景
但是約在
三
藏仔寮逐
四十年前
漸消失
隨著現代漁業的發展
知道如何搭建的老師傅們逐漸凋零
延續計畫精神
二
這門課程
空間
完
並清楚了解到藏仔寮的擺
也對之後的搭建越來越期待
然而在課程規劃與執行的過程中也面臨許多要解決
木作與文化記憶
的問題
先由研究旗津多年的李怡志
老師向學生介紹旗津在地文化與地理環境
聽完尤老先生的解說
結合真實場域, 用文化與歷史的深度撐起當代勞作
其
建造技術與記憶也為年輕一代所忘記 因此
讓後代更容易想像當時的
最印象深刻的就是老伯伯手作的藏仔寮模型
它是
在傳統捕烏作業方式仍盛行時
補烏竹筏
傅
並建
像是必須找到能夠實際到現場指導的老師
以及採買搭建竹構造時專屬的特殊工具
構同學了解藏仔寮文史意含的知識基礎
之後邀
都要透過多次的走訪與尋覓才能達成
請竹編藝術家王文志分享竹編藝術裝置
讓學生
在課程的進行中更要在學生與老師傅之間不斷協調
了解竹子與竹構造的特性
並建立起交流的管道
並認知竹編作為藝術
能最直接的傳遞
創作的更多可能 藏仔寮
老師
如此老師傅的技藝與經驗才
同時
也必須時刻讓構築的過程
加入人文素養與社會批判的關懷 後期則到旗津社會開創基地進行
此外
這些
讓同學們能有更
宏觀的視野看見時代與產業的變遷所帶來的問題
實作
而社會系翁康容老師不希望同學只有體力的勞動 去做技術上的學習 地傳承的方式
更想要回到計畫主軸
用在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作共構
希望延續之前製作舢舨船
打造
於今年寒假
職人精神的一貫思維 藝的老師傅
於是找到可以傳授木工技
同時回到社區尋找創作元素
但大學期間未曾接觸過類似課程 仔寮搭建
他的畫作內容包含
仔寮
以及漁民在內居住的生活情景
魚過程的細節
如漁民如何圍網
藏
也包括補
以及搖鐘仔和
搶烏等特殊的補烏型態
/05
透過一學期的藏 課堂上還能聆
了解在地文化與歷史
也成為她難忘的修課經驗
老師也曾帶學生拜訪高雄縣梓官鄉赤
了早期漁民為了補捉烏魚所搭建的臨時性建築
讓她有機會接觸實作課
聽老師傅的故事
為了讓同學能在親手搭建藏仔寮之前先一窺藏仔 坎村的素人漁民畫家尤辰允
秘境隧道成果展當天
一名中文系大四的修課學生提到很喜歡自己動手作
木工實作才能與在地社區有所扣連
寮的面貌
修課學生再度回到旗津社會開創基地
將其他的牆面結構搭建完成
這樣
藏仔寮的主結構已成形
這些過程
未來
搶救漁旗製作的傳統技藝, 刻不容緩
這個藏仔寮空間會結合旗津社區的需求發展成
兒童書屋
同時開闢新住民二代專屬讀本區
並
與社區長者一起經營
讓高齡者成為社區文化與地方
知識的講者與展演者
藉由代間學習
學生得以了解在地歷史與文化 見自己與社區的價值
同樂的方式
位於旗津港邊的中山大學邊緣社區再造計畫
社區長者也能重新看
除此之外
團隊
師生與社區居民也
師生齊力
會運用搭建藏仔寮的材料與竹編技術創作其他的竹製 童玩
他們希望以社區整體的視角為出發點
課程的滾動與修正中
建構更加完整
過去以一張老照片為契機
成功造出一度消失的舢舨船
隊在復刻的同時
在之後
刷漸漸取代傳統工法 過程中
#中山社會系的課讓小編覺得驚嘆
民國70年後電腦印 在爬梳文獻與訪談的
意外接收到旗津手繪漁旗的師傅在
幾年前過世的消息
#文化復刻實作課原來可以如此豐富
於
展開漁旗的保存工作
早期大漁旗由手繪而成
略
團
發現了大漁旗的文化
復興舢舨船有成後
永續的發展策
老師傅與
遂加緊腳步
漁旗相關的文史資訊及技藝
蒐集與大
深怕這個傳統
文化與時間一同流逝
秘境隧道期末成果展
精彩回顧
4 幸運的
一次瀏覽資料時
得知人在南方澳的
廖大偉師傅能夠提供手繪漁旗的體驗
廖師傅
帶著一行人以
糯米糊防染工法
隔開不同顏色
待晾乾顏料之後剝除糯米糊
留下的白邊作為邊緣描線
繪製漁旗
即為傳統繪製大漁
旗的精隨之一
習得漁旗傳統技法的團隊 文化拼圖 用資源
回到高雄後
找回了一塊遺失的 持續從文獻中挖掘可
他們在書上看見介紹手繪漁旗的文章
便循線聯繫住在鳳山的吳明昌師傅 中山創業基地接受採訪
臺灣二十年來漁旗上
的字體多由師傅親自書寫 高雄
一個地理位置與海洋密不可分的城市
人曾靠著討海維持生活
高雄港亦成為造船重鎮
隨著產業轉移與社會變遷的影響 唯一選擇
人們跟海洋越來越陌生
統文化逐漸消逝 民的你我
捕撈漁獲不再是 過去留下的傳
有多少文化深埋於港灣中?
少技藝急需要被保存?
許多
面對這些
有多
正是身為島國子
需要思考的問題
/06
邀請他到
亦用傳統手繪方式
製作漁旗
後來因廠商不再進口原料導致成本
不堪負荷
而改以電腦印刷
存漁旗文化與手繪技巧外 傅的旗面
技法與設計
旗相關的風俗民情
團隊目前除了保 也開始盤點臺灣師
期望蒐集各地與大漁
找回屬於島國的傳統文化
山津塢 業品牌
是邊緣社區再造計畫團隊所成立的創 山
意旨中山大學在地理位置上鄰近壽
山與旗津的旗後山 示船塢
津
則有津口之意
塢
表
經歷時代更迭 的模樣
臺灣的漁旗文化也漸漸轉成自己
它除了祝賀新船下水
未來的一年
也可以祝福自己
人生豐收滿載
以及團隊在中山創業基地做研發工作的 #小編家住海邊卻從沒聽過大漁旗文化好慚愧
小白屋
#謝謝願意保存海洋文化的你們
創業成立「山津塢」, 讓大漁旗文化被看見 團隊創業的契機 師學藝
始於到南方澳向廖大偉師傅拜
在體驗的當下發現民眾能夠藉由畫畫
認識漁旗文化
同時他們也接觸了絹印
項技術可以創造更多可能 舉辦過的 成立 種
山津塢
產生結合的可能
種下創業的種子 除了將文化留下
衍生商品
計劃團隊 也能透過各
推廣鮮為人知的大漁旗文化
目前山津塢仍屬草擬階段 期間
並且與計畫團隊先前
旗津在地微旅行
齊力構思與支持下
察覺這
秘境隧道成果展展覽
山津塢團隊在現場讓與會者參與絹印明信
片的活動
最近也於即將開幕的棧貳庫舉辦
萬
人畫漁旗
及
手
繪
了解
絹印大漁旗
期許讓遊客從
經歷時代更迭 的模樣
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大漁旗
早期高雄為造船重鎮
全盛時期在高雄港
船下水旗海飄揚的壯麗景象
大漁旗隨著日本政府遷入來台 滿儎旗
或
進水旗
穗(象徵豐收) 則是印有 福漁獲滿儎
常見新
那些飄揚的旗幟
是邊緣社區再造計畫團隊極力保存的
在日本
即
大漁旗
臺灣人民稱其為 大漁旗多繪有稻
鶴及烏龜(象徵長壽)等圖案
滿儎
進(晉)水大旗
它除了祝賀新船下水
未來的一年
迎風飄揚的大漁旗, 曾乘載不同祝福
等字樣
臺灣 祝
平安歸來
/07
臺灣的漁旗文化也漸漸轉成自己
人生豐收滿載
也可以祝福自己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異鄉人+
特展
精彩回顧
1
翻轉東協廣場的隔閡氛圍 許多老臺中人習慣稱呼東協廣場為 暨南國際大學
異鄉人+
特展開展當天
爺並不特別賞臉的給了個濕冷的周日 臺中火車站前的
老天
東協廣場
沒有被這樣的天氣
影響
仍是一反平日的清冷
匯集了熙來攘往的
人群
周邊以東南亞料理為主題的餐飲店同樣高
朋滿座
暨大
空間位於臺中
搖滾畢拉密 東協廣場
場
然而位於
90年代初期更
是年輕人最愛逛的娛樂購物商場
火災治安意外頻仍
而逐步成為破落髒亂的
危險地帶
到2000年後
現正熱鬧展出
這樣的距離感 跨越
直
才再次被來自 畢拉密
則是
移民/工對於第一廣場的暱稱
如今
數遠離第一廣場的臺中人而言
第一廣場仍然
屬於
危險
之地
對大多
只是危險的因素由不良份
子轉為東南亞移民/工
/08
有著諸
臺中人漸漸離這個廣場遠去
東南亞的移民/工
計畫相關課程成果
然而隨著都
市發展及商業重心轉移 多治安隱憂
計畫團隊所經營的 三樓
這裡曾是熱鬧的市場
第一廣
暨大師生透過
對於暨大團隊而言
儘管要即刻改善這樣的問
跨越了學校與東協廣場
題是一條長遠的路
且並非單純是
面對這樣難以翻轉的刻板印象 搖滾畢拉密
計畫
一小時的車程限制 警休息室的破敗空間 文化對話場域
SEAT南方時驗室
發
NGO
其中一個課程
「異鄉人+」特展好評延展中 開展第一天
空間改造
將另一空間改造成
結果的興奮
因為現場相關限制
克服牆壁不能釘 多問題
行動中的場所精神— Space,Passage,Banquet 師生們不僅千里迢迢的來到東協廣場上課 逢假日更是熱熱鬧鬧地舉辦諸多飲食 工作坊
演講等
社區
促發我們思考東協廣場相對 次級
的位置
師生們需先
且又容易受潮不好黏貼的諸
並再努力思索
如何透過策畫與呈
讓周遭的元素有相當的沿用與思考
讓展
覽中每個布置與裝置都有它的策展意義 目前展覽大受好評決定延展至2月21日
每
透過系列報導
導覽
期待
提供大家一些初步的展覽及課
程資訊
更期待大家有空也能到臺中東協廣場
社群與議題
三樓的
SEAT南方時驗室
核心
如今
現
以及總算開花
畢拉密
在這裡
代表著東南亞這個區域
主流
共襄盛舉
的
這些課程上精
采有趣的探討過程與空間上的蛻變 鄉人+
師生們的神色中殘存著這些日子
為了籌備展覽連日熬夜的疲憊
東南
亞文化廚房
邊緣
讓更多能人意識到這些議題
階級等重
亦進一步與在地
結合飲食文化
場域再造等概念
活動
以
計畫性的引入層次豐富
讓更多人可以透過東南亞為觸
專家一起
但期待透過
的重要性
後持續
以多元視角切入討論諸如族群
要的議題
雖當下尚無法解決
東南亞為方法
改造成具備多重功能的
以東南亞為方法 的活動與課程
的問題
聯手將原為東協廣場駐衛
東南亞
都在
異鄉人+
異
特展
精彩回顧
2
的展出中呈現著
異鄉人+
特展
以卡謬的書名為題
明義的探問在這廣場裡
到底誰是異鄉人
卡謬的書名雖於臺灣翻譯成 文文意也有 正巧符合
局外人
或
搖滾畢拉密
開宗
異鄉人 旁觀者
提到 但原
呢
的意思
外文系
不免俗地從英語
開始擴及德
正在討論中的議題
文
你直覺的聯想會是什麼
越南文
法
文
美語開始想起
然後再
西等不同的語言
那泰
印尼文呢
這些為什麼不是
暨大李美賢老師趁隙提出這樣的反問 計畫主持人李美賢表示 畫所開設密集課程 了解跨族群 恨罪
透過搖滾畢拉密計
主要目的是讓同學們能夠
跨階級的議題
而在東協廣場打造
進而避免產生仇 畢拉密文化館
同樣也是透過社會教育的方式
讓更多人理解
這個議題
/09
在臺灣
有超過50萬來自東南亞移民/
工與我們一同生活
而他們所來之處多
擁有博大精深的歷史文明 亞地去
包含著12個國家
數不盡的文化面貌 魅力
多元的東南 6億人口
散發著無限可能的
組成東協共同體後更以充沛活力
在世界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 於身邊這些 南亞
移民/工
但我們對
或者對於
東
究竟了解多少呢
一個很簡單的問句
帶出了背後諸多隱
藏在日常生活與慣用語裡
難以自覺的
意識形態
則會包含族
群
若再向內挖掘
階級等諸多議題
東南亞的問題
這些並不只是
而是以各種形式
所不在的遍及我們的生活周遭 察並認識這些課題
無
如何覺
進而跨越隔閡
生反思
正是暨大師生試圖透過
畢拉密
計畫所要翻轉的思維
產 搖滾
坐坐我們就開始, 菸蒂可以投票也能聊 走進
異鄉人+
級學生組成的
展間
第一眼就能看見暨大跨年
坐坐團隊
活潑精彩的呈現
因為東協廣場很多人席地而坐而命名 起活動反應東協廣場的樣貌 對東南亞人的刻版印象 的了菸蒂投票箱模型 協廣場菸蒂問題的同時 案例
他們試圖發
如滿地菸蒂或臺灣人
並激發討論 便是
團隊
坐坐團隊
牆面上展示 在思考東
所搜尋到的英國NPO設計
成員們勇敢的去信與該組織聯繫
意將這樣的概念應用在臺灣
並取得同
目前菸蒂投票箱尚於半成品的階段
團隊正積極討
論於投票箱上給前來東協廣場的移民/工的趣味提 問
如支持的球隊
物等
試圖將這個構想更細緻化
的人士用菸蒂投票 時
或是情人節女生想收到什麼禮 希望在解決菸蒂滿地的問題同
也促進公共議題的結合
出來後
未來投票箱正式製作
則將尋求與勞工局的合作
設備成為公共資產
借此吸引有抽菸
推動讓這樣的
展覽現場也用紙捲模擬菸蒂
讓參觀者填寫進來東協廣場前後觀感不同 鄉人+
/10
展場互動
與
異
在食字路口巧遇, 吃出你我深度正相關 學生們利用自己辦活動與號召能力的優勢 廣場舉辦很多遊戲性質的小型活動 戲是請移工幫你簽名 的某個字詞
口
如其中一個遊
或是請移工幫忙教念出臺灣
透過這樣讓一些對東協廣場不熟悉或
甚至沒來過的人 除此之外
提供大一新生透過飲食作為與東南亞
貌存在
世界的不同角落都曾以不同的面
而如今生活於臺灣的許多新住民
工也正經歷著程度不一的歧視歷程 思考
意義
移
學生們透
再回到東協廣場實地觀
進而意識到
資料在場域脈絡中的
並思索消弭仇恨罪的可能方案
將思
想化為具體行動
一開始學弟妹們對東南亞比較不熟悉 述一些飲食的口感
頂多只能描
但經過老師與學長姐的帶領
異鄉人+
特展
提到關鍵字
東南亞
各式香料的
幻聞
精彩回顧
3
例如為何印尼的沙拉Gado-Gado是加
花生醬而不是其它醬 大的花生產地之故 逐步深入
因為互不理解而導致的仇恨事件在
不同的年代
察
食字路
認識的開端
開始了解
翻開歷史
過國際事件的耙梳
可以有一個跨出認識的第一步
2017年底學生們設計了一個
的活動
在東協
很可能源自印尼是全球第二 從口感到地理再到世界經濟
團隊將這些有趣的調查成果集結
入可愛的插圖與剪貼創作
並加
生成了一本活潑又精彩
的飲食手冊
突破刻板印象, 成就社會更美好的樣貌 七張由學生精心設計並組合過的視覺代表畫面
靜
靜的陳列在
相
異鄉人+
特展主視覺牆的對面
較於畢拉密豔麗的紅黃色調 訴
顯得肅穆且帶有控
因為這堂課學生們所探討的便是
仇恨罪
這樣嚴肅的主題
國際移民與
修課學生共分七組
取七個仇恨罪事件去蒐集資料
探討分析
選
並做後
思
幻食
天堂級酸辣口感
走入
異鄉人+
給吸引過去
展場
鼻息間總是不免閃出 或者瞬間滿嘴口水的 這也是為什麼觀眾們 很容易就被滿桌的香料
抬頭一看
牆上海報展出了東協
2016年一名波蘭裔男子因開口說了波蘭語被十數名
廣場三樓不同產業的介紹
英國青少年辱罵毆打
料
傷重不治
國中導師大罵女學生是野蠻人 尼去
學生受辱自殘
2010年高雄縣某 要她跟媽媽滾回印
1982年名叫陳果仁的亞裔青
年在底特律被兩名白人男子毆打致死
原因是兇手
把中國移民後代和對美國經濟衰退與日本汽車製造 者的憤恨混為一談
因為
你們長的都一樣 /11
東南亞常見的香
以及學生們製作的東協廣場三樓模型
生們甚至製作一部導覽片 對自己的介紹
學
片中收錄部分店家
讓廣場成員為自己發聲
構建成可移動的餐車 暨南國際大學聚焦
族群隔閡
化
精神受苦
等三大真實社會問題
用臺中
東協廣場
上必然存在的東南亞議題
為媒介
以各種
走出去
當多層次的跨域課程
的行動
群
利
木製裝置
最後
漆的工作
在街區實驗室的率領下
技術
讓參與的學
餐車DIY等等的相關知識與
文化廚房於105-2學期末完工
入SEAT的各種說明會
讓學
以及大門的
則是對整個空間重新粉刷和油
生跨域到空間設計
開設了相
讀書會與工作坊
生們或者前來東協廣場的人群 改造
空間病理
收納兼座位
演講或烹飪有關的活動
能夠透過空間
活動等各種深入淺出的媒介 跨階級的議題有更深的理解
廚房今日展示著
對於跨族
動剪影
討論與反思
過往操作
東南亞廚房
透過移動式的設計
食誌
現場展出了林開忠老師所開設的
食物的故事與地圖
文化
空間與記憶
以及劉堉珊老師的
東協廣場及其周邊
食
作創造互動
日
這個空間也可當成臨時教室
透過
接觸前來東協廣場的人群
多元的空間辦理東南亞識讀
等
的活
學生們可以將餐車
更靈活的移動到東協廣場的不同角落 異鄉人+
並開始投
平
讓學生們有更
語言課程或其它活
動
課程邀請專家業者在地組織NGO來分享有關香 料香草的知識
東協廣場的整體歷史與空間
及廣場內部的泰國 大致分佈和特色 考的藍圖 立體
菲律賓
越南
直接入住,田野深度體驗
以
印尼料理的 空間整理完後
跳脫只在教室中發生知識及思
實踐身體力行的理念
將圖像轉變為感知
其實包含了2個學期
覽實務
將平面轉換為
食
看似簡單的展示陳列
師生們透過
工作坊
在106年暑假進行的東協廣場飲
無形文化資產調查課程
師生們直接夜宿SEAT
4門課程的縝密串連與延
況
續
東南亞與在地文化導 五天四夜的工作坊
深入體會廣場的日常作息狀
這也培養出有別以往的田野感
課程邀請具多年導遊實務經驗之業師賀勤 生進行飲食
移動廚房,食在有意思 進入東協廣場建築主體後 電扶梯來到三樓
訪談來認識當地的數項重要行業 的成果
先是看到
由暨大東南亞學系與街區實驗室共同打造的 亞廚房
子街的歷史資訊
隨即轉上已停止運作的
穿越熱鬧的3C攤位
東南
成為後續學期課程田野資料積累的開端
在暑期工作坊的經驗之下
暨大師生透過與以臺中為基地的 的成員之協作
將這個空間改造成
東南亞文化廚房
經過學生們與街區實驗室成員數
次的討論
設計後
構思
電
學生於暑假分組踏訪的各類商家
老師接續於新學期開設
街區實驗室
包括古錢幣
相對於周邊冷色調的3C店面
顯得獨樹一格 在計畫的最初期
透過調查
水乳交融,發現場域的另一面
這個以木質棧板為主要素材搭配五金配
件打造出來的空間
無形文化資產調查課程
協助學
利用一個學期的時間
圖
文化
等課程
邀請許瑞君
食誌
空間與記憶 陳炯志
食物的故事與地 東協廣場及其周邊 官安妮等數位業
師
共同協助學生以東協廣場及其周邊為核心區
域
進行店家生命史
記憶的田野調查
/12
林開忠所老師及劉堉珊
跨國文化
空間配置與人群
學生們戲稱與東協廣場 在踏查中 與尋求慰藉
因
成為許多越南移工固定聚會
諮詢的空間 媽媽麵攤等
也看到了場域中的古錢
東南亞人文地理學
他們帶著對於過往中區繁
宜君老師的共授課程
華與在地人際網絡的懷舊情感
堅守於廣場之中
人跟人所產生的火花從來沒有固定模式 現都是種刻板印象的破除 了珍貴的資料
資源有限創意無窮, 以創作呈現東南亞
了好幾個月
意外發現有臺灣老闆開的越南餐廳
為老闆的大氣與照料 幣區賣家
水乳交融
每一項發
討論這件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在東南亞
師生們不僅為在地積累
老師講授
也為後續以東協廣場為場域的課程
討
特展
精彩回顧
同學討論
4
協力實作
評估可行 作品展現
試圖
課程分為
與實作三個部分
們則經歷從開放討論 案修正
龔
這堂課強調人文現象的空
間結構或區域分布的歷史過程與系統制度
立下基礎
異鄉人+
為東南亞學系張書銘
而同學
企劃寫作
提
到最後的成果檢
一步步從抽象到具體的實踐過程
張老師分享
在實作階段
開始都想的很完美 發現有很多限制
40個同學分七組
很有野心
體現著畢拉密精神
經歷真實的溝通與相互理解 東南亞九道料理+故事 和新二代在台灣 計
食譜繪製
新住民 翻轉塊樂
吊點滴的東南亞
遊
形象標誌設
活動設計
食誌
從中
學生的成果包含
影片製作
啡越春捲
里找味道
實際做的時候才
並從中修正
各組學生的修正過程
戲設計
一
東南亞之埔
越來越愛你
活動設計
等 課程同時也製作成網站
將學生成果可更廣泛的
分享 初接觸暨大 有些陌生 題
搖滾畢拉密
計畫的議題免不了
總覺得自己對於
既感興趣又擔心太沉重
東南亞
深怕誤觸地雷
這一切困惑
唯有更積極的去認識
藩籬的開始
不是嗎
隊腳步
課程經驗橫向連結,創造更多火花
這個議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們也橫向連結著不同課程的成
才有打破
不少夥伴在跟隨暨大團
邁開認識東南亞的第一步後
直覺反
果
例如修課學生之一利用
化
所產出的
移動式餐車
應便是迫不及待地想與更多人分享這認識過程
日推出了一場
的珍貴啟發與喜悅
越南方面的興趣與研究
力
而學生們的活力與創造
啡越春捲
於106年12月24 的活動
場
/13
作為找人聊天的媒介
因本身對於
在活動設計中考量越南
人喜歡坐在路邊喝咖啡的習性
則是中間不可或缺的觸媒
東南亞飲食與文
將餐車推到廣
餐車上的海報一邊寫中文 你喝咖啡又可聊天 化
一邊寫越南文
藉由咖啡
同時也準備一張地圖
聊越南文
透過這個活動
堂上所學
北移工
也意外對課
南新娘
製作
其實學生操作這樣的活動
暨大師生以
東南亞
驚喜呢
下一期
究竟
為引
將田野與知識淋
異鄉人+
特展還有什麼
我們將看到藝術的魅力
在執行上並不容
因為周邊很多店家也是靠著這樣的產品在
開業 意
一開始多少會覺得威脅 進一步溝通後
解這部分的衝突
後來在告知來
與周邊組織 這樣的溝通
商家逐步化 其實也是師生
們在跨域課程中珍貴的學習過程
出發吧 , 直接出國體驗異文化 異鄉人+
展於東協廣場探問誰是異鄉人
然而若要更真實體會 法
異鄉
最直接的方
可能就是直接飛出去了
由學生們暱稱為梅子的梅慧玉老師 度下學期曾開設一門 程 南亞
師生們耕耘了 網頁
我的看護朋友
也讓7位夥伴相遇
社會實踐專題實作
於105年
影像民族誌專題
課
台灣的東
以穆斯林宗
教與印尼的手食文化作為聯接點 過
在106年透
課程再續前緣
課程
先是進行了8周厚重的文本閱讀與討論
後組
成Ke Aceh
去亞齊
團隊
直接到印尼進行
15天的伊斯蘭文化與香料踏查 化的學習之路
展開接觸異文
學生於
並於回國後進行兩次的對外發
表 學生戲稱這堂課是 不完的文本 記
魔鬼訓練營
不僅有讀
還有日以繼夜的討論與田野筆
為了充分將這些田野經驗分享出來
回國
後光是成果發表的RE稿就花了30*N小 時
除此之外
舌
成果展中的餐點
師生對細節的關注也令人咋 由修課學生們特地前往
上學期課程中的報導人Radih看護顧主家中學 習手食
最後
於成果展中呈現給參與來賓
漓盡致的發揮
的現象
產生了一次簡單的量化統計
易
後回到學生餐廳與廚師共同討論
讓喝咖啡的人貼上
自己家鄉的位置 關於
陪
並仔細記錄食材與烹飪步驟 /14
東南亞地理學
的課程作品
異鄉人+
特展
精彩回顧
5
社會田野裡的藝術行動 展場有兩個展區是與彰師 生合作
繪畫與創作專題
位於角落的裝置作品一開始是放置在東協
廣場一樓的聲音裝置行動 的景觀建置在展場裡
再把這個行動裝置出來
美術系的同學對於田野調查
或是周邊人文景觀的採集 區分 剝削
驗
對話
溝通
見
聽見
與猜測
真正
研究 告
看
示
讓你我可以不用再站在千里之外窺探 這需要透過空間的
文化性
新建立人們對於東協廣場的認同
改造
新的行動
老師都是相當大的挑戰 驗 議題
歷史記憶口述
研究
政策推動與研究
除了傳統的經典閱讀 入包含影像 來與環境互動
如此的行動設計的過程與一般田野調查訪談
聲音 激盪
文化行銷等
在行動上
個案分析與田野技術 藝術等更多元
只要有民眾經過白色框線他們就
如同田野調查中必然產生的
包括社會 語言文化
但也可當作一種田野經驗的參
將這些行動記錄在影片中
也是師生創造力的大考 文化資產保存
許瑜庭老師表
會敲擊他們在現場所架構出來的聲音模型
再重重的把
這對計畫團隊與
課程老師各自由不同的面向切入
如果有人經
學生透過這個行為試圖
就可以對人產生擾動或連結
而藝術行動當天
深刻的內涵植入人們的心裡呢
便是當天藝術行動過程
照
才可能創發出
怎麼樣輕輕的開啟這麼重要的課題
或者
我們有沒有辦法不透過說明或是文字的宣
的操作不太一樣
重
歧視
這個
這樣的動機或意義是什麼
過方框他就會把傘舉起
經
甚至是認同意識的互動空間
試圖讓移民/工的身影與聲音能被
所謂的
負責指揮的同學默默舉著的一把傘
暨大團隊
試圖將原有的老舊或閒置空間重新作為文化
比較著重在探問
是如何產生的
展場現場所懸掛的掛傘 文化空間的再生與創造從來就不容易
的師
逐步建立並形成互為主體
的諸多方法論與實踐方案
/15
關係
的調查
異鄉人+
型
同時結合畢拉密課程中所有產生的出版品
鄉誌
創意的手法
呈顯在藝術行動中產生
在
特展中也再現了這個藝術行動的模
外文系的田野筆記
引
學生們
等
與小學的合作教案
以及
如 互
翻轉主場卸除預設, 從對方的視角觀看
讓書寫成為賦權工具,還原主體 互鄉誌
是一門已經持續了一年的課程
春炎老師與諸多業師共同合授 監李岳軒
包含
由張
移人
前路透社攝影主任鍾宜杰
106年10月28日搖滾畢拉密計畫與中山醫
總
大
社會運動
紅十字會合辦
日
家顧玉玲等
藉由東協廣場的
化 在這門
移民工新聞學
在這個東協廣場中 報導這個 舞臺
的課堂間
同學們嘗試
看見移工的處境和紀實書寫
的現實情況
努力寫他們自認為平凡或者
沒什麼的日常故事
例如從雇主身上學會捏麵人
技術的照護移工Pindy 出的移工樂團等
成為在臺灣還原成應有的日常人形象
人
身分介紹
庭
試圖
有機會
招待
客人
主
雇主家
在家庭照護工作中的
被
配合雇主家庭生活
感受
讓
照護移工自身文化
文化
可以重回一種對等與平衡
學習
另一方面
這些
和
臺灣家庭 相互欣賞與
臺灣家庭
進入
東
也再一次讓這群臺中家庭對東協
廣場有新認識
被刻板印象化和污名化的負面文化標籤
讓照護移工以
等這種縮小自己主體的工作處境和
南亞場子
進而翻轉
製作 翻轉
印尼自家飲食和文
氛圍
被安排 講中文
喜愛搖滾樂甚至組團演
讓移工從奴工的處境
自己語言
雇
當移工在臺中的地下社會浮上新南向
失智家庭幸福守護
讓臺灣人對東南亞的風味有新
感受 學生們報導了許多未曾於主流媒體中出現過
但
諸如關心人群
環境與社
而
會正義的移工搖滾樂團
Outsider
他們利用
實作
假日演出募款回饋家鄉
以及因為在黎明幼稚園
卻充滿著故事的人物
工作產生認同
一起站出來反抗迫拆的移工
個懷抱歌手夢的泰國大哥 媽的愛情故事 南亞
修課學生則透過這場活動
下來要進行 多次偕同翻譯
一
跨越藩籬戀上四川媽
每個故事都破除了人們對於
東南亞家庭照護者與老人生命敘說
東
生命故事
的家庭
媒合自己接 並於學期間
前往該照護家庭進行不同主題
的探訪
在一次次的紀錄
對話或圖畫引導操
作中
學習不帶預設與框架的評估
的既定印象 在轉換視角進入生命回顧家庭的過程中
值得一提的是
開展這天
互鄉誌
報導人之
一Pindy也特別利用她難得的假日前來參觀 師生們親密的互動寒暄好不熱鬧 是
方案
Pindy除了曾以捏麵人技法
文化並於SEAT展出
真實認識彼此
與
值得一提的
裡不同成員深入互動的感性時光
捏出她的家鄉
即便國籍不同
有串起照護移工與素來感覺疏
離的雇主互相認識的珍貴片刻 收錄於
如今也投入文字上的創作
試圖用筆寫下移工的處境 過這些生命故事
歷被趕出來的
透
人與人終究能放下刻版印象
理解與互信
/16
有經
異鄉人+
也有照顧家庭 這些過程都
特展現場的紀錄影片中
國立臺灣大學
在城市實踐農鄉價值 藉食物開創人文養分
全球化的糧食消費
使得農耕與農
地不再是人類文明的核心
城市化
與離鄉離土成為大時代的趨勢 這樣的趨勢下 如何回農
離農的文明又該 其次
安風暴此起彼落 危
在
當前台灣的食 社會信任岌岌可
發達的科技似已慢慢掙脫人文
社會價值
當我們看見這些趨勢與
問題的同時
自身到底又能做些什
麼
透過跨域社會實踐課程 連結在地人文
這是一場從「農創」 展開的課程翻轉 在面對上述問題的思索中 食養城市
人文農創
立於2015年初 教學團隊 實作
而
為內涵的課程
其創
一個以人文社會精神為主軸的
結合文
各領域教師
臺灣大學決定提出
社
理
工
農
管學院
引導學生從校內延伸至校外社區
食養農創
的 DNA 唯有在教育過
程中長期培養方能成就 時代的社會挑戰
這也是一個全球性大
門課程及工作坊 的核心精神 坊
不僅是傳統的
去年
例如
駐點
影像戰鬥營 電影人分享
像是
並將操
開鏡五四三與
於105-2學期升級為2學 課程
理論授課
這門課透過觀賞經 最後實地到大溪
並與大溪在地高中生共同拍攝影片
場域提供影片素材
以實質空間為歸依的設計教育
食養農創
將過去活動性質的工作
升級成為正式課程
影像敘事曲工作坊 分的
延續著
開設了29
將前期的課程再度開設
作模式深化
典
能夠回應這個挑戰的教育
是一種跨領域的社會設計教育
教學團隊在第一年的嘗試與摸索中
員與技術
表演藝術科提供器材
拍攝出與在地連結的故事
由 演
讓修課
為了跟真實社會連結
教學團隊在校外規劃了
大學生與富有專業知識的表演藝術科同學共同
坪林
紹興
合作
個場域
溪洲
南萬華
透過跨領域
大溪六
跨場域的實作課程
學生在離鄉離土的文明進程裡 踐經濟
大橋頭
社會與文化各面向
讓
重新思考並實 大地滋養
的意
義
/17
在劇本
透過在地導覽 域故事
表演
影像拍攝上互相學習
讓大學生與高中生共同了解場
達成大學與高職教育的資源共享
另外 科
自煮巴士工作坊
Sa'owac部落合作
溪進行野菜知識導覽
以
帶領臺大師生到桃園大
大溪菜市場購買食材
後到至善高中用專業廚房 行自煮活動
最後在創新設計學院的D-DAY成果展
也與至善高中餐飲
跨國鄉村聚落
最
河村
由餐飲科學生指導進
體驗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
村客松 Transkathon
可在學生平日的學習中增加食
農與自煮議題
拉近與食物產地的距離
聲景與聲音藝術 Dauby授課 品
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
則是將百年的
相褒歌
術
音樂階梯
發展出了
出心裁的作品 學生
結合創新設計
共同參與表演
場域發生關係
緊密結合
認同感
課程是由法國籍教師Yannick
老師除了在課堂中介紹許多聲音的作
更將課程場域帶到
末成果發表上
等別
的生活
共展出八個聲音主題
樂曲創作
例如
動 音
烹煮芋頭的滾沸聲
新設計學院
編輯手法
D-Day期末成果展
紹興社區
已在
Taipei聯合策劃
食養農創
修課學生需要投入兩件高強度的事情 工作坊
四川
山東
浙江
候
即將從居住將近一甲子的小屋
福建
台灣
社區遷移
搬遷至位於
於是課程方向便
議題切入
藉由訪談及觀察
造成的影響 活適應
理解
議題
與
社會連結
菜
日本以及英國
的活動
拿手菜
跨領域專業者合作
/18
以
搬遷
公共空間
共食
作為起點
因此
基河
對居民所
同學也逐步發展出三個主要方向
朝向促進新社區的彼此連結
中國大陸阿里巴
有學生提出透過微信平台
在106學期開課初
正好是紹興社區的居民面臨變動與挑戰的時
國宅
台東南
透過學生自行組織舉辦活動與提案
巴團隊切磋學習
已有很長時間
老師帶同學實際前往紹興居民目前所在地點
訊息社會與社會創新
並與日本山崎亮studio-L團隊
音
始
以
以及
利用混音與其他
這門課的授課老師投身
南港的基河三期國宅進行中繼
團隊主要展出
環境規劃實習–資訊社會與社會創新
迴地方創生工作營
另外一組同學則是將大橋
將這些聲音素材製作成一首完整的
社會創新與地方發展
106-1學期課程成果 例如
別於
樂
今年一月更與台大創
無邊界大學NTU
成為
重點並不在農作
計畫推動近兩年來
校內形成跨領域教學風氣
組員靈機一
與工廠老闆的談話
頭的許多日常生活可聽見的聲音
而是藉由農食所立基的人土關係
進行教學模式的變革
有記錄日常
聲音檔案中出現許多機器的聲
一般對事情紀錄的方式
或食物本身
最後期
決定將所有製作芋頭粿的聲音錄製下來 芋頭粿的一生
在碰撞中, 探索跨域共創課程的N種可能
合作學習
其中一組成員到大
橋頭拜訪當地已經僅有的芋頭粿工廠
進而對家鄉產生
計畫特質
同學必須用
大橋頭
有透過聲音回顧歷史的場景以及透過聲音
的材料做
音樂可以和
跳脫音樂課程僅能在室內上課的框架
食養農創
及
形式一同探索該地區可能執行的聲音計畫
產生濃厚地方特色與社會責任的表演
其實
南萬華
科技技
藉由音樂讓在地中小
學生了解家鄉的豐富文化資產
四川的代
以及山東的鄆城縣
透過社規師的詳細導覽
金山等地偏鄉中小
透過本計畫
台灣的南迴部落
課程
製茶手遊
並邀請坪林
浙江的大堰村
概念雲端與在地串聯的
透過這
種一日的工作坊
同一學期開設的
包括
展出涵蓋了
生
期末提案便
和公共空間打造兩個 固定舉辦
一家一
不僅可以交流每一戶人家口味獨特的
也是大家凝聚彼此的契機
除了軟體上的活動設計 想要使用的公共空間 討論
只是課堂作業
學生也試圖打造讓居民 經過訪談
在成果記錄裡寫到
與社區幹部的
社區 課程
課前閱讀以及課堂小組任務與討論上 各組選定的社區模擬社區方案進行 定
需求與資源調查
業工作方法 為主題
台大社區
乘坐電動輪椅的學生實地評估
實作的經驗是課程結
每個人可以帶著走的活知識
#大學裡的食農育課程其實可以很不一樣 #到現場與跨領域
變得
#就是要你看見真實社會並解決問題啦
有組別以小福週邊的無障礙環境
借了輪椅自己模擬體驗
是最能夠
從社區界
方案規劃到提案報告等專
發想出一份能讓
更美好的方案
束後
同時搭配
而是能夠真實進入到
與小組成員一同盤點社區情況
體現與實踐知識的方式
老師將重心放在
學生
課本上的理論與技巧不再
只是空泛的躍然於紙本上
逐漸在空間中長出不同的使用可能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而是一件必須改變的現實
再邀請視障和
深切感受到這不
東海大學
讓人文為食農加值 在農場中展開社會實踐
社會正義
近年在臺灣成
為改革口號
食農議題是社
會前進的要素之一
食
是
供給人類一天活力的來源 隨著耕種技術不斷進步 食取得容易
糧
人們卻不知珍
惜土地孕育出的食材
應該
如何喚起友善土地的意識? 如 何推進人類往永續生活的理 想邁進 ? 我們能從東海大學 紅土學院計畫中得到一些線 索
/19
學校裡的生態農場, 培育友善土地的精神 紅土學院計畫於2014年試辦期執行 相關科系背景 態農場
土
社
結合生科 文
理
培育出農育
教育
Home Too
亦是修課學生一手規劃
設計
展現人文與跨域於農業加值的力量 社會創新: 反思與實踐
東海生態農場像
在東海生態農場進行耕作 經驗畫成繪本
業師與
農耕實作
劃生態農場 蔬料理等活動 另外
學生在生態農場中學習搭設網室
化
種植蔬果
知識與技術合併種植出新鮮食材
討論
進入國小藉著故事與動手耕作 同時他們也獨立企
一日濃情憨吉
田間體驗
鮮
實際推動社會創新提案
同學在課程中研發創意料理 藉著與小朋友共煮
歷史系翁育瑄老師以 作為課程主題
古代食譜之現代
將傳統文獻記載的食品加
收成
工法
專題
出教室
融入實作
帶進東
史脈絡
修課學生陳同學於成果展分享:
供應給餐旅系郭心甯老師的
海附屬幼稚園
學生
友善農作入門(進階)
由通識中心王如玉老師及資深農民共同上課
後的蔬菜
在社會系張育
獲得相關知識後將
矯正對食物的錯誤觀念
的方式
相互產生連結
畢業專題 : 社會
執行前期課堂的提案
共開了12堂課及10門工作坊
凝聚不同專業背景的老師
為
課程的延續
誠老師的指導下
農務
在成果展中
企業與社會創新 紅土學院第二年
如105-2學期開設的
圍
讓曾經的荒
食育文化素養兼備的學生
學生將每門獨立的課程以
成果聯
以家為概念
繞東海生態農場營造學習生活圈
經過試辦期與第一年的修正 是磁鐵般
紅土
透過人文
建築
工等院所
展
東海大學生
作為師生學習的實作場域
涵養的灌溉 餐旅
卻於校園規劃了
105-2期末成果展
沒有農業
教導他們
以現代技術重現
老師同時帶著學生走
認識社區裡相關產業的歷
於過去單向聽課的傳統授課方式
認識吃進口中的每樣食材
同學的參與感
有別
實作中提升
也能夠將歷史產物賦予現代化
的面貌
從「食」出發,連結在地 食育與農育為紅土學院課程核心 教育往外擴散
引導社會與環境共生
養學生認識在地
因此培
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社會
系於105-2學期開設的
大肚山海屯研究
社會創新:反思與實踐
即是訓練同學對在地議
題的挖掘
藉由不同形式
大肚山海屯研究
課程
用繪本傳遞經驗, 帶孩童認識土地
期望將食農
其中有部分課程從計畫初始便延續至今
文系林珠雪老師與通識中心王崇民主任合開的 台日交流實踐-農食育中的語言實踐
將提案付諸實踐
課透過製作/翻譯食育繪本
帶領同學至大肚山地區研究當地的人與土
地
透過分組重新思考在地需求和對未來的想
像進一步將研究轉化為實體成果
以影音
該門
以說故事的方式傳
遞兒童食材從餐桌到產地的正確知識
由社會系張峯碩老
師
如日
學生至東海大學生態農場投入作物栽種
另外 藉著
台日雙方關注的農食育議題搭起交流的橋樑 進行跨領域的語言實踐
圖
像等多元敘事手法利用策展方式呈現
/20
沿著105-2課程利用繪本向小朋友敘說食農故
東海大學紅土學院計畫
事的模式
外界連結
中文系許建崑老師於106-1開設的
兒童文學
進一步邀請
護基金會
深厚食農教育的意義
發展更加成熟 作品
學至生態農場
師生近距離接觸大自然
#社會正義從友善土地開始
綠
扎根食農教育,從大學開始 以人為本
學生為主
結合城市農園概念
積極
嘗試課程與校內外機構合作
例如
臺中市食農教育推廣
擔任臺中市低碳
永續
結盟
城食森林示範基地
識能力 農友系統
他們與
提供社區對農耕
感興趣的居民一個學習的機會
為提升專業知
紅土學院藉由王如玉老師堅強的社區 連結
大屯社大
同時藉由紅土計畫平台
#到現場與跨領域
共同感受
修課同學也進一步創作
從土地發想
政治等環繞農業及
#學校裡就能體會農耕好幸福
透過農場人
繪本設計
體
經濟
現友善土地及社會的創業可能
進行綠繪本(故事裡具有生態
東海大學生態農場主張
也包括社會
老師也帶領同
環保意涵的繪本)環境教育課程 友善環境的重要
讓大學生看見食農教育不只與土地
自身健康的議題
使繪本的
學生除了閱讀國內外兒童文學
加強分析評論的深度外
員的帶領
有關
主婦聯盟環境保
牽起跨科系的合作與
有機農業班
非
農藥栽培班進行交流共學
農學院也引薦
博
智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導入土壤溫溼度感
測器幫助農場數據分析
/21
發
國立臺東大學
以食物認識在地文化 用實作串聯在地族群
高教說跨就能跨嗎 隨著世代
政策
產業環境
全球化局勢的劇烈變動
臺灣
的高教所面臨的改革壓力也節 節高昇
各類學科不再固守單
一學術象牙塔 跨界 配
跨域
成為培養多元能力的標 而直面真實社會的變化更
是不可迴避的課題
這些破除
舊思維的趨勢對於課程設計與 既有體制都是相當的挑戰 而對於高教而言 的說 嗎
跨
真實世界真
就可以跨的出去
而這一跨 出路
然
長期連結真實社會的熱血教師群
真的就可以把
跨出來嗎
東大計畫以東臺灣飲食的文化觀察
批判與實踐為目標
圖透過食物作為媒介與東臺多元文化取得連結 過往各大專院校的課程實不乏 對社區或場域的探索
然而這
樣的課程若無良善的規劃
對
灶
咖
兩空間籌建完成之後
開始用力的運用空間 就長期投入的場域
第一年將
第二年計畫裡
進行專題式的課程
試
老師們
紛紛引入各自原
強化學生場域實作的落實力
場域缺乏基礎認識的學生們年 復一年的進入 相似的提 問
雷同的課程
排斥這樣重複性的干擾 課程跨到 東大學 創造
舉例而言
讓許多社區開始
場域
的設計
對於 臺
'avuwan灶咖的跨域 計畫的熱血教師群提供
師
團隊中有本身就是下賓朗部落成員的董恕明老
長期研究荖葉與建和部落合作的張育銓老師
札根在都
蘭部落中用阿美族的生活方式生活的蔡政良老師
投入新園
部落的林靖修老師 係密切
張博騰老師與鄰近採用秀民農法小農關
卓淑敏老師則與在地NGO團體相當熟悉等等
生群中也有不乏出身於部落參與部落公共事務的背景
了一個值得參考的途徑
/22
學
動手做、做中學, 建立經驗學習圈
老師們各自於不同場域的經營成為重要的課程 基礎
他們在長期建立的互信關係中覺察在地
的需求
再結合課程設計引導學生進入
將學生強行推入場域 入障礙
而非
這不僅降低學生們的進
東部很多議題都跟文化認同
也避免場域過度消耗
記憶
集體記憶
題因牽涉到
面向實質任務的跨域課程設計
環境運動這些相關
認同
逐步建立互信
文化復振
歷史 這些議
多半需要深度參與才能
然而在深度參與之前
學生們
還能夠怎麼進入對一個陌生環境或場域的認識 基於老師們與場域長期的互信關係
部落中的
呢
成員或意見領袖較不會礙於學生身分給予忍耐 或者通融 的問題
而能真實反映學生進入場域過程中 讓課程更有效的推展
為期一年的
舉例而言
公共與文化事務實習
生們擬真投入兩種創業模式
模式
在
課程中
卓淑敏老師以知本
試著加入植物描繪
濕地踏查等三個不同的要素
創業型小組利用
合作
結合鄰近
看
則與都蘭部落合作
思索
討論
魚類解剖
與荒野保護協會
帶領學生們親自走踏現場
工的方式進行記錄
打造一個創新性的營運
而顧問公司小組
知識性插圖
濕地為場域
課程中學
人文學院灶咖計畫所建構的灶空間 社區或部落相關資源
在
透過小組分
從各種不同角度切入觀
並繪製成圖面
像成為傳遞知識的介面
讓繪畫與圖
以植物為主題的小
以社區設計理念投入規劃都蘭鼻區域的發展計
組
不僅行走
畫
扮演
果
研究不同草木的特性
部落與東管處以及其他相關公部門之協調與規
識
同時也記錄與植物們共存的鳥類
劃角色
類的小組
學生們將本身角色設定為
橋梁
與場域各司所長結合出 實質共創力道 執行過程中
學生們必須傾聽部落的需求
研究魚體內的結
構
鱗片特色
旗魚
類
也對於現有漁業捕撈方式進行了一番研究
沒人可以厲害到可以掌握所有知識
進
就有多種分
而知識的
產出構想後回到部落會議中與部
卓老師坦言
這樣的課程對老師也是相當有壓
力的
最終完成規劃案並具體執
作室或公司的模式來運作 規上行不通
了解光是
研究魚
陳述的語彙又可以有哪些變化
法令的探討
僅管原先課程設定
為工作室
仔細的解剖了魚
甚至藥性等專業知
定義是什麼
落族人再次討論 行
更嘗試從未吃過的野
協助部落與公
行相關行政規則 部門的溝通
觀察
因為她必須從中承認自己的不足
從中與學生一起不停的學習
希望學生組成類似工
然而
也是課程的樂趣
所在
實際向縣政府登記
雖後來因為學生多不設籍臺東於法 但透過這樣的操作
真人
學生們在課
實境
的生命經驗積累
程結合實務工作的經驗上有了寶貴的發展 學期課程中
出海口的知本溼地
其中創業型小組甚至有學生於課堂過程中考取 了廚師證照 相關
生在經過課堂的啟發後 收入
的社會事件
僅管廚師與他的大學課業並非正
卻大大的拓展了他的思考面向
產生衝擊
也有學
開發成全國最大的光電廠
如此大的開發勢必對生態及人文 共授此課程的荒野保護協會第一線
的投入了與政府的拉鋸
表明即便不計學分與
也希望能於寒暑假前往立委辦公室或原
民臺等不同單位實習
學生們遇上了政府預計於知本溪
累積多元生命經驗 /23
僅管學生們對於社會
事件的敏感度不一
有相當成分基於一種對高教未來出路的擔憂
透過課程卻很實質的看見
產業開發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困境
而在東大的熱血教師群中卻看不見對
成為生命中
就業
重要的經驗
的焦慮
們在劈柴 可能是所處場域的關係 於
生存
一直有別於西部的一套
灶咖授課的業師 他不但會泥作
接水電
綁鋼筋
透過這些
們逐步擴大自己對於 儘管大趨勢中
生活 跨
相干的勞動
對
常常前來
可能臺面上是廚師
時候還會下海捕魚 的邊界
地廣人稀的東部
學生
的想像
與探索
學生
綁茅草等等這些看似不
發展出另一層面的思維能力
那是
自己過往在3C世界中沒有經驗過的敏銳
而老
則是讓他們在人生中去決定
去找到自己的位置
真沒工作的 真人
種植
師們提供學生的
但其實
產業
反而是一種篤定的引導
生火
然
而不要在他者的標準裡決定
自己的存在
的行為
國立政治大學
讓人文由靜而動
致用於社會
近年來 受關注
人文科系無用論 國際上包括荷蘭
也出現爭議
例如
備 日本
2015年阿姆
斯特丹大學為精簡人力並節省空 間
打算將哲學
系所合併為
歷史
人文
文學等
學位
此舉
引發人文學院學生遊行抗議 年
日本文科省
教育部
同
相當於台灣的
也發出通知
要求各國
立大學重新定位各校角色
尤其
人文及社會科學系所在面對少子 化與人才需求時必須制定計畫 廢除系所或積極轉換領域 灣
在台
不少人覺得念文組CP值低
容易被取代
薪水相較理組低
當社會與企業常常看不到人文系 所的價值 該何去何從
/24
人文科系的畢業生又
其實
人文學領域成為大學學科建制
落入文學
歷史
哲學
藝術等學科領域
其精神主要關心自我與世界
自我與他者之
間的關係
知識講授途徑以經典文獻的閱讀
分析為主
這樣的性質連帶使人文系所的課
程設計 究
與故宮合作,培養學生專案執行 與教學媒體應用力
分別
在路線上偏重閱讀
為了開展多元的人文實作課程
故宮教育展資處作為主要合作夥伴
發展上偏重研
在養成上偏重涵養 人文學無用論
雙方對於共創教學已有了初步
的共識與心得
因此在第二年計畫中
質而來
認為人文學科缺乏實作與應用
社會所需有所脫節 學科經典 基礎
然而
而對應於當代社會
發與轉譯
實作課
的合作型
針對院方當年度的展覽或教育推廣活動
藝術再創新
仍是最重要的
導向
人文領域的社會
來自人文的思辯
改為
文物知識與內容
中文系教師開設
故宮專案實作
並提供 傳統精緻
課程
針對任務
規劃課程內容與技術支援業師
共同指
導學生完成專案
豐富人文底蘊的多元展現
正是社會文明的表徵
實習課
將原本
由故宮研究員提出合作的任務與想法
與
真的是這樣嗎
文本與研究方法
實踐也有其路徑
態
便時常針對此特
在第一年
的合作基礎上 設定的
而所謂
轉注藝遊邀請
創
在第二年與故宮嘗試的兩次專案
也是未來科技社會的關鍵要素
上遊戲實作營 畫
故宮動物文物格拍動
分別尋求桌遊設計與動畫製作的業師搭
配合作
轉譯文史知識,聚焦人文實作
與
同安船桌
為了維持人文敘事的核心理念
在跨
域教師的教學共識上採用較低技術門檻並設定 明確應用場域
政治大學中文系 長的
閱讀
轉注藝遊
觀察
並以文學院中文
描寫
歷史
計畫以人文學擅 敘事
能力出發
例如
桌遊以
同安船
哲學系所為核心
試
府城人文遊戲實驗室合作
著尋找傳統人文學科可能發展的不同面向
進
海洋歷史桌遊
而設計出不同形式的
人文實作
教學團隊第一年透過各種嘗試 領域教師
課程
學實際互動
連結校內外各
校內外實作及實習單位
於舊有課
程基礎上共開設了八門課程
由於第一年期的
課程獲得校內外許多學生
教師與業師的響
應
第二年的課程數量大幅成長
術
與
在地
兩大主軸
方
人群作為探索
並與故宮研究員一同至偏鄉小 格拍動畫則以故宮院藏
定格動畫
為目標
學生分組完成實作專案 與新媒體技術
聚焦於
藝
力
以臺灣的歷史
地
知識自由轉化呈顯於不同的媒介之中而得以應
由教育系所開設的
三大主題
培養專案執行
除了上述任務導向的實作課程之外 中國藝術史專題
藝遊人群
透過簡易的數位科技
並打破紙上談兵的習慣
讓人文學
釋在地
轉化傳統
用於社會
/25
共同指導
賦予傳統古典文物活潑的表達
生不同面向的需求
立體展開
結合故宮研究員與
共玩創作吳彥杰老師等跨領域教師
形構
動物
分鐘
注
動態知識場域
邀請學生組隊製作
運用手機搭配簡易藍綠幕攝影棚製作一
形式
轉化與建構的對象
與南台科大
展品
透過系所合
開課程或教師協力授課等方式
為主題
為滿足學
另外搭配由歷史系開設的 精緻藝術與社會 教學媒體與運用
以及
前者將故宮文物典藏轉化為中國藝術史的討論脈 絡
讓學生可以從歷史的視野理解文物價值
後
者引導學生靈活運用
故宮教育頻道
open
打造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模
data資料庫
創意 道
所提供的
為議題
程
會科
而是根植於土地上的生活脈絡
獲得不少教育系學生的迴響
在地
是近年備受關注的話題
的觀點
文學院如何上一門
中文系在轉注藝遊的契機下 為主的
民俗概論
俗實務
調查與展示
的設計方式 查
標籤化的文化
以人群互動為核心, 開創藝文展演多元性
讓未來有志從事博物館教育或社
挖掘在地文史知識, 以「策展」作為敘事形式
為題
透過這樣的學習歷
讓學生瞭解真正的創意並非空降
影展研究
作
透過數據
創造了文學院與教育學
國文科的教育系學生也能夠進入故宮的學
習譜系
台三線浪漫大
提出符合在地需求的模擬政策提案
並於學期末舉辦政策提案展覽 想像
院的課程連結
課程則以
引導學生從人 文關懷的根源
分析與實地調查
組化線上自學教案設計 透過這兩門課程的搭配
意識創造暨實務
聞天祥老師指導 起 從
題式影展
改為實務為主的
的課
及片單
之後逐漸聚焦
文影展
這個主題
課程採取
習
臺灣民
以常民的語言與情感
而在實作上
讓學生嘗試提案 提出
則以
主
規畫影展主題
說故事的人-政大中
由此展開一連串的學生實作學
讓學生走出校園
將成果展現給社會大眾
議題導向 而一個影展的構成
在地老行業
不但包括選片邀片
文案宣傳
視覺設計
場務售票等各種環節
進入受訪者的發
劃
更是一種
進行有學術深度
知識透過影展選片
宣傳等敘事語言傳達給觀眾
侯雲舒老師開設的
從自我到他者
前半學期由中文系高振宏老師指導田野調
言脈絡
為核心
提供同
課程引導學生認識影展緣
分類及國內外影展概況
人文實
將原本以理論講授
訓練學生擺脫菁英的姿態
並與光點華山電影館合作
學極具規模的實作場域
在地
在第二年以文山區
這門課由擁有豐富影展策畫執行經驗的
統整
其具備的論述
整合的敘事
模式
規
將議題或
的調查工作 戲劇的社會實踐
後半學期由展覽設計專長的跨領域業師帶領學生
力
課程主要與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賴淑雅老師合
規劃展示設計
作
以
標題
阿文伯的伸展操
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
具與器物 空間
以
作為策展
向店家商借傳統工
與觀眾交流
利用藝術化的視覺呈現手法策畫展覽
形成跨媒材的敘事形式
成果展示於政大
另外 中
圖像
影像與創新傳
106-1學期開課所設定的題材為
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 覺表現的語法與邏輯
中文系開設的
當代藝術典藏與展覽應用
朱銘美術館為實習場域
由廣電系與中文系合開的
環境
形式帶領同學探索議題並學習如
何在論壇劇場的形式下發展劇本
研創中心的文山未來館
播
論壇劇場
門的館員溝通協調
帶領學生運用視
以及隱身於山林間的指南宮
如何融入自
然成為與環境共相依存的互動關係
呈現政大所
在的二格山系豐富的自然景觀
/26
都必須練習與
同時在組織內也必須與各部
這種面對人群的練習與考驗
成為實習課最重要磨練
深入觀察政大周遭的山區
學生在朱銘美術館實習過程
不論是教育推廣組或行銷企劃組
不同年齡層的觀眾互動
大文山
以
也
由歷史系與資管系教師共同授課的 與歷史
數位
探討的是如何以遊戲形式詮釋歷史題
材
並讓學生發想設計遊戲腳本及相關規則
卡
因此
遊戲的可玩性
悉玩家心態 情境
互動性
關
以及如何洞
此外
透過遊戲機制創造競合攻防的競爭
讓玩家獲得沉浸式的體驗與思考
重要的課題
舉辦
就是很
將與執行
深化
活躍高齡
敘事遊戲創意設計
遊戲設計思考工作營
結合實作技術應用與理論知識
兩年計畫執行過程中
團隊也和HFCC其
他夥伴學校有了更進一步的連結
本課程另邀請南台科技大學楊智傑
教授跨域合作 學歷史
連結夥伴學校, 讓人文與醫學系所學生跨域合作
遊戲
的
在遊戲中
敘事能力
過課程共創
例如
第三年
計畫的陽明大學共同舉辦 課程
試圖讓政大所關心
與陽明所關心的
高齡議題
透
產生更大幅度的跨域能量
的意義
建構整合性多元敘事力 , 發揮人文軟實力 轉注藝遊
計畫執行過程中
教師的合作
不斷透過跨領域
將傳統上屬於靜態知識傳授的文學
院課程轉化為具有實作面向與實踐意義之新型態 課程
在實作與實踐的引入下讓文學院學生學習
運用具體的媒介 文化遊戲
數位媒體
象的文史知識 的
透過 達到
展覽敘事
戲劇展演
等多元敘事語言 知識轉化與大眾化
讓學院內的理論得到轉譯之可能
提早與社會接軌 的應用能力
傳達抽 的目
也讓學生
培養知識轉化技術與跨界溝通
數位
而這也是在當今強調跨領域合作重
要性的時代下
人文學科學生的
軟實力
歷史與遊戲
的創新交鋒
所在
更多可能
是一門人文與科技整合
為文史知識的活用與創意拓展了 也為數位內容與科技增添了人文深
度 而計畫團隊在過去兩年也與故宮教育展資處培養 教學合作默契
並在教展處部門主管的支持下
促成國立故宮博物院與政治大學締結正式合作備 忘錄的承諾 課程模式
未來轉注藝遊與故宮所合作共創的
文史轉譯的N種創意
即可能在雙方的合作協定下進一步轉
人文無所不在人文底蘊是靈魂
化為學分學程的模式
/27
國立成功大學
城市不只是生活的地方 豐富的人文底蘊 的學習場域
它蘊藏
校址位於文化古都 藉
在這樣的環
創意三角洲計
劃
開設以文學院為核心的課
程
結合文
社
規劃設計等院系
電機
材料
擾動長期重理
工輕人文的成大校園
企圖將大
學裡的知識與府城的歷史相互融 合
培養在地觀點, 大學生也能在城市裡上課 ?
亦是吸收知識
—臺南的成功大學 境脈絡下
走出大學城 讓人文深植城市與生活
進一步深化人文社科學生與
產 業 互 動 共 創 的 可 能
創意三角洲計劃
以大學城內的知識當作基底
歷史為軸心
勾勒出熱蘭遮城過往的面貌
與未來想像
於是
授基本知識
再帶著學生走進府城
索
即為全校性
踏溯臺
透過舉辦以臺南文史為主題的
吸引各年齡層
多元文化的歷史構成
各領域的市民進入成大聆 當代都市發展脈絡等議
從不同視角重新觀看這座城市
的歷史
/28
於城市中自由探
講座邀請不同專業背景學者敘說臺南人文地理的
形成 題
許多課程先由老師在教室裡傳
異次元講座
課程的前導活動
系列演講 聽
現今狀態
挖掘過往歷史痕跡
105-2學期的 南
府城
帶著民眾從過去
找尋這片土地可能發展的未來
傳統文學院, 如何改造基礎戲劇課程? 講座結束後
迴響熱烈
文學院擴大這股能量
傳統文學院的戲劇課程
於106-1學期開設創新課程—
踏溯臺南
校大一新生必修的通識課程
不同於講座侷限在
校內空間
作為全
劇本賞析
及授課教師
助教的腳步
線
西拉雅族人遷徙與安身之所
包含
大眾接受戲劇的管道不再單
時至今日
如何將舊有的戲劇學理應
用於文本之外? 創意三角洲把中文系既有的基 礎課程進行改造
等富多重面向路線
含四條大臺南路線與八條府城境內小路線
共
透過實務操作
從實
連結戲劇產業相關的業師 讓同學對於專業知識碰撞出全
新的認知及想法
內化學生在地知識與人文社會素養
培養學生關懷土地與社會產生連結
106-1
戲劇製演
課程由中文系秦嘉嫄與考
古所鍾國風老師共同上課 另外一門 新課程 任
考古與設計
原為計劃第一年的創
因學生參與度高
於106-1由工設系陳璽
考古所鍾國風老師再度開設
有交集
的領域
竟意外合拍
宮市場化為考古現場
兩科看似
人物故事的
沒
老師將臺南水仙
合作
排練
後的宣傳與售票規劃
練習籌備一場完整的戲
演出形式
讓同學在踏查的過程中
田調教學
了解當地店家與居民
老師建立基礎知識為主
進行實地訪談
回到教室經分析彙整
再與負責
及考古專業
設計課程的老師進行設計定義與概念收斂
趣的同學
首先以秦嘉嫄和鍾國風 他們分別從劇場經驗
發掘對表演或幕後行政工作感興 接著讓學生與劇團成員一起上課
透過個人生命史及日常物件的梳理 最終提案共產出五個府城傳統市場創新設計 聲聲市事 主要目的
到幕
劇演出 此堂課分三階段授課
小食光
帶著學
生從幕前的劇本寫作
學生們依照課堂上的
的想法和需求
並與擅長描述府城
城市故事人劇團
重新思考文化資產的意義
別有
經
古典戲曲逐漸成為人們腦海中遙遠又陌生
的名詞
成大人之道
Zeelandia與追想安平 際踏溯中
一
在一年內踩踏12條路
台江內海的前世今生
戲劇史等觀摩文本的授課內容
歷時代快速演變
該堂修課學生需跟隨在地文史工作者
不外乎是戲曲理論
來去菜市場 品
等
老師強調
並非單純追求產品的美觀
是為日漸冷清的市場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府城獨有的市場人情味
分
人與物
水
開啟文學
考古與生活的關聯
從大家的生命經驗萃取出創作素材 這堂課
106年12/1
更重要的
得以流傳於世代間
帳篷裡的時光
生
生不息
/29
進而
最後於
12/2分別在成功湖畔及配合臺南
市立文化中心33周年館慶活動
讓屬於
從微小的
期末展演
進行
夜聚—
夜聚的演出跳脫傳統劇場模式 頂帳棚
每頂容納五位觀眾
帳篷演出 四道牆
這種表演形式 藉由演員的轉換
眾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 獨特的共演時光
在戶外搭設四
學生在團隊中加入各自專長
演員再一一進入
資產的方案
歷史資產在當前可執行的方向
時空的交迭
生團隊的提案充滿創新與新意後
讓觀
與演員在帳棚裡度過
無法複製的戲劇張力
文學院以
也在
文學院也分別開設了
賞及習作(二)
及
學合作計畫
現代詩欣
由中文系翁文嫻
結合徐麗雯導演
劉建明美術裝置/
傅紀鋼影像創作者
領域的刺激
在期末於歷史文物館使用不同裝
詩展 欣賞
結合
舉辦
本為目標
容
給予學生跨
並透過不同
文學院則與統一企業合辦連續三天的 此次活動內 說出為
產品加溫的好故事
工作坊邀請統一企業三位部長
分享業界實戰經驗
以及百川國際貿易公司張芮綺
雞屎藤新民族舞團陳慧勻導演
產所高如妃
現代戲劇
微課程工作坊
化
行銷
陳明惠老師
藝術等角度
各別從設計
成大創 文學/文
借助跨領域觀點的力量
課程以學生創作劇
提供同學發覺不同問題的能力
藉由參與提案
邀請賴秉寰導演—指導攝影及剪接
一企業供學生一個實作的平台
讓天馬行空的想法
施立導演—提供電影導演基礎
宋兆永音樂
工作者—授予影像配樂及聲音後置入門
有了發揮的空間
而秦
提案
嘉嫄老師則專心帶領學生劇本習作及欣賞傳授 修課學生共70人 業師的指導下 星星影展
簽訂五年期產
期望學生能將人文思維融入行銷當中
設計總監
不一樣的母親節
練習將詩歌融合進生活 由秦嘉嫄老師負責
為合作重點
飲品的後現代敘事
現代詩欣賞及習作
詩
在106年11月與
提供學生暑假實習機會
106-1學期
現代戲劇欣賞及習作(二)
音樂製作人 置媒材與
歷史人文
臺糖看見跨領域學
形式持續互相合作
而105-2學期
老師授課
例如同學結合詩經與經濟學觀點提出
嘗試推倒無形的第
參與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餘韻
課程
激盪出重新活化文化
最終挑出8齣劇本
分組完成8部短片
未來的合作中
若有更多優秀的
即可得到進入統一企業實作機會
提早與社
會接軌
並在
集結成
小
於期末放映展出
文學院的課程, 能與企業產生什麼對話呢? 為了讓學生有實際接觸產業運作的機會 院於105-2學期 分課程
#原來考古不只是挖掘古物
首次以院名義開設密集性微學
攜手與臺糖舉辦為期三天的
南-府城與糖業記憶再現 了有臺糖業師的經驗分享 糖園區及車站
#府城除了美食還有這麼多寶藏等待我們挖掘
文學
產學工作營
甘蜜臺
#還能發現城市裡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活動除
#看不見的人文思維原來這麼重要 #S邊上次有去欣賞夜聚的表演呢
也帶領學生走訪臺
最終以分組競賽方式
#好期待未來有加演的機會
促使學
生藉由專案與產業對話
/30
統
國立陽明大學
翻轉
老
的定義
齡化將對社會帶來重大的衝擊 個人
發展以人為中心的 創意高齡認知增強方案
讓老人不老
臺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退化性疾病
青銀共創無齡世代社會新能量
人口高
陽明大學於第一年期計畫初始即提出
老化帶來身心
長者的經濟與照護需求
形成對
家庭和社會的重大負擔和挑戰
甚至影
展與增齡 用
化 心智
高齡認知增強 科技
和
社會
計畫中
人從人文價值出發
試圖運用想像力
術
創造出能夠改變生活習慣
式
甚至是轉換社會價值的設計
結
獲得跨域整合學習的機會
方案
影響社交模
進而提出創意
而計畫團隊除了系列課程外亦引入各領
域的專家學者指導 銀髮設計競賽
/31
學生以團
利用所習得的認知
增強訓練技巧與人文素材結合
現有技
以活躍
而非僅從生物或病理來看老
體方式密集地討論與構思
培養學生
團隊
透過課程讓傳統醫學院學生在專業分工學
習之外
三大主題
藉由對高齡社會與長者心理的認識
生物倫理之整合與應
來探討台灣高齡社會面臨的問題
老化為切入點
陽明大學團隊在
哲學
從人文角度探討高齡倫理議題為出發
響國家整體發展
合
科學
認知發
最後輔導學生參與史丹福
第二年期中團隊加強科技與社會的探討 課程
在
並開社
APP創意高齡設計
方案有
協助學生發展與科技相關的策略與
資訊
提供簡便就醫前
更有意義的互動
解的
#醫點通
以發展方案協助這些資深公民
退休
仍可以和社會發展更好
與課程資訊
關係
學生所產出的
以圖像的形式整合高齡常見的醫療疾病
即便已屆
設計
課程中
對於自身狀況的簡單瞭
整合現有之大台北各類活動
提供簡便和親民的活動搜尋服務
鼓勵高齡者參與活動維持身心活躍的
#活樂心
系列課程以多重角度切入探討超高齡社會結構
齡
以集點作
高齡社會的科技與社會研究
為誘因
懷
高齡健康與人文關
從認知發展到高齡認知的心理學
增強之虛擬實境應用等等 訪談
領健康促進活動
鼓勵使用者定期到戶外走動的
集步GO
高齡認知
參與課程活動
等方案
合作進行開發的長者們適時的於創意發想過程中
藉由各類的 服務活動
創意設計試用活動等
生更了解長者的身心狀態與需求
提出
帶
遊戲畫面簡單
修正方案
並透過高齡認
脈絡與處境發想與提案
手機APP與相關輔具等
進行社會實踐
訊的需求 饋
與「高齡助教志工」 共創符合高齡需求的實作方案
在地的高齡社區民眾 除了實驗性地將東華里 眾引導進入校園 深助教群等方式 線
透過交流活動
呦
榮光里社區民 共同課程
長者們不僅給予正面的回
也樂於推薦給他的同事
社團朋友們
歡迎大家前往點閱三組學生的作品
供您的建議
招募
透過高齡助教志工 吉利里
課程最後
以求更符合真實醫療資
更能成為里民透過本計畫與陽明師生交流共學之
進入校園參與課程活動
除了提供課程學習資源外
等回饋供學生
期待陽明大學不再只是登山健走的休閒好去處 場所
高齡助教志工
實際
修課學生借此機會從使用者的視角
預防衰弱的創意活動
計畫亦創設
應將字體放大
資訊是我們樂齡族最需想得到的
讓學
知增強之虛擬實境應用
除此之外
#全民
不僅安排課外參訪活
動或與探討對象高齡者的交流活動 親身接觸
以及為了促進高齡者走路運動
資
也試圖打破校園與社區的界
讓社區更深入了解陽明大學在高齡議題上的
教學與努力
/32
也提
讓學生們可以更優化自己的方案
第二年期中團隊加強科技與社會的探討 STS課程
在
並開社
APP創意高齡設計
方案有
協助學生發展與科技相關的策略與設
資訊
提供簡便就醫前
更有意義的互動關係
解的
#醫點通
以發展方案協助這些資深公民
休
仍可與社會發展更好
學生所產出的
以圖像的形式整合高齡常見的醫療疾病
即便已屆退
計
課程中
與課程資訊
對於自身狀況的簡單瞭
整合現有之大台北各類活動
提供簡便和親民的活動搜尋服務
鼓勵高齡者參與活動維持身心活躍的
#活樂心
系列課程以多重角度切入探討超高齡社會結構
齡
以集點作
高齡社會的科技與社會研究
為
懷
高齡健康與人文關
從認知發展到高齡認知的心理學
增強之虛擬實境應用等等 親身接觸
訪談
領健康促進活動
參與課程活動
知增強之虛擬實境應用 手機APP與相關輔具等
鼓勵使用者定期到戶外走動的
GO
等方案
服務活動
合作進行開發的長者們適時的於創意發想過程中
帶
提出
讓學
遊戲畫面簡單
應將字體放大
資訊是我們樂齡族最需想得到的
並透過高齡認
修正方案
預防衰弱的創意活動
饋
高齡助教志工 共創符合高齡需求的實作方案
實際
等回饋供學生
修課學生借此機會從使用者的視角
脈絡與處境發想與提案
進行社會實踐
訊的需求
與
#全民集步
藉由各類的
創意設計試用活動等
生更了解長者的身心狀態與需求
誘
因
高齡認知
不僅安排課外參訪活
動或與探討對象高齡者的交流活動
以及為了促進高齡者走路運動
課程最後
以求更符合真實醫療資 長者們不僅給予正面的回
也樂於推薦給他的同事
社團朋友們
期待陽明大學不再只是登山健走的休閒好去處 更能成為里民透過本計畫與陽明師生交流共學之
除此之外
計畫亦創設
在地的高齡社區民眾
高齡助教志工
眾引導進入校園 深助教群等方式 線
呦
透過高齡助教志工 吉利里
透過交流活動
榮光里社區民 共同課程
歡迎大家前往點閱三組學生的作品
供您的建議
進入校園參與課程活動
除了提供課程學習資源外 除了實驗性地將東華里
場所
招募
資
也試圖打破校園與社區的界
讓社區更深入了解陽明大學在高齡議題上的
教學與努力
/32
也提
讓學生們可以更優化自己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