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董家瑋-Toronto

Page 1

教育部辦理 100 年度「強化台灣特色之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之基礎應 用人才中程計畫-人文社會科學優秀人才跨國培育先導型計畫」 成果報告書

學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董家瑋(b97102074) 研習學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

一、 修習課程簡述與心得 I. Film Culture I, Part One: Art and Industry 課程大綱簡述: 電影文化系列課程的第一個部分,聚焦在電影發明初期的一些主要發展和針 對電影此項新興的娛樂/藝術形式所做的辯論,時間約從十九世紀末到 1920 年 代末有聲電影出現為止,之後連結到下學期的課程(1920~1960 年代)。這是一門 跨領域的課程,強調電影文化歷史和美學理論的並重。課堂內容涵蓋電影技術、 商業運作模式、影像表現形式、電影各流派的演變等等各層面的探索。課程主要 的三大目標為: (1)分析形塑早期電影的多樣脈絡,探討電影作為新興的媒體形式如何成為一種 大眾娛樂。 (2)了解早期電影美學表現形式的相關論辯,尤其注重電影與其他已存的藝術形 式的關係。 (3)檢視在不同的國家脈絡下早期默片可能的政治和社會用途。 課程進行方式: 教材主要為電影歷史課本和電影理論文集,加上一本教授編的電影論文講義, 還有課程板上補充的論文。 1


一周上課時數總計為五小時(分三天上課,時數分配為 1,3,1),兩小時由 教授授課,兩小時放映電影,一小時為助教討論課,時間分配非常理想,課程進 度都按照期初的課程表進行,為期十二周的課程緊湊充實。但由於這是一堂電影 學程的必修課,班級人數多達約莫兩百人,與教授少有互動;助教課分為四班, 每班人數也高達四五十人,導致討論的時間不足,無法深入討論,也不是每個人 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助教無法好好照顧到每個學生。若有課程上的問題或是作 業考試需要幫助,則必須與教授或助教另外約時間面談。 上課地點在電影學院的電影放映廳內,硬體設備佳,採用大螢幕放映投影片 搭配教授的授課,有專人負責放映影片,教授講課過程中不時穿插短片輔助教學, 學生多自備筆電方便快速寫筆記。 課程要求與評分標準: 成績評量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期中報告、期末報告跟期末考。期中報告要 求比較兩篇由不同的電影歷史學家所撰寫的對於早期電影歷史的詮釋,報告目的 是為了讓學生深入分析電影歷史詮釋多種可能的切入角度,進而了解歷史背後不 同的論述動機。期末報告則從教授指定的幾部早期歐洲國家電影中挑選一部,搭 配相關的電影理論和流派進行深度分析,理解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電影產業 脈絡下,風格各異的電影流派如何產生(例如:德國表現主義派、法國印象派等 等),而導演又如何運用不同的拍攝手法表現影片特殊的氛圍以及傳達特定的意 念。在寫報告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寫信或是與助教約時間討論報告的大綱和發展 方向;我在與助教討論的過程中逐步修改報告的內容並加深分析的深度,第一學 期兩次研究報告的實作真的讓我獲益良多。 期末考之前教授會發下 Study Guide,提點同學考試的重點,最後一堂課通 常為期末考的總複習(Review Session),由助教引導同學做回顧,將一學期學 到的電影理論或歷史的觀念做總整理。考試主要為論述題,有簡短的名詞解釋和 要求長篇幅詳細回答的電影歷史詮釋題和課堂指定電影分析題,主要在測試學生 2


是否可以將整學期學到的電影歷史知識和觀念整合起來做完整論述。 修課心得: 之前在外文系上過廖咸浩老師的電影與文化研究,因此決定從電影學程第二 學年的必修開始上起,跳過第一年的基礎課程 Film Art,直接上第二年的 Film Cultures。課程剛開始的時候發現自己無法跟上教授的授課速度,倒不是因為英 文授課的緣故,而是有許多的電影術語和概念並沒有接觸過,因此時常無法聽懂 教授的授課內容的許多段落。為了跟上進度,開始將教授授課的內容錄起來,並 向同學借第一年 Film Art 課本惡補基本術語和概念,嚴格執行課前預習投影片 (教授會在上課前的周末將投影片上傳)和當周會上的電影理論,到了期中(十 月中)才逐漸跟上教授上課的步調,學習狀況漸入佳境。然而助教討論課一直是 我第一個學期最大的障礙,一班人數多達四十幾人的情況下,同學們討論發言的 速度非常快,剛開始光是要聽懂每個人的意見就必須全神貫注,完全沒有餘裕發 言。再加上討論時同學們和助教不時拋出一堆外國片名,在不知道許多片子的原 文名稱的情形下,只能將聽到的片名先記下來再回去查詢,後來乾脆帶著筆電去 上課,聽不懂的術語或是不知道的電影名稱就直接 Google 以跟上討論進度。 我認為這門課是第一個學期困難度最高的,大量的電影理論和需要記誦的電 影歷史使得這門課程的學習節奏相對緊湊許多,也是最需要思辯能力的一門課。 不同於在台灣熟悉的歷史課的上課模式,雖然這門課的基礎定位是電影「歷史」, 但是並不是單純記憶年代和事件,教授時常強調要去思考歷史詮釋的觀點或式切 入的角度,理解歷史論述背後可能的意識形態。加上結合當代電影理論的探討, 企圖以不同的觀點去理解電影表現形式的本質。

II. Film Culture I, Part Two: Institutions, Aesthetics, Politics 課程大綱簡述: 電影文化系列課程第二部分,接續上學期的課程,聚焦於 1920 年代有聲電 3


影出現開始到 1960 年代的電影歷史和這段時期的電影相關理論,主要的討論主 題有古典好萊塢風格和製片體系的成形和沒落過程、歐洲 1950 及 1960 年代戰後 新浪潮和新批評論述、印度日本拉丁美洲等地區國家電影體系的發展等。 課程大綱上列出的三大課程目標為: ⑴

探討與電影相關的各種實務如何將電影形塑成一種前所未有的大眾娛樂/

大眾宣傳形式。 ⑵

了解電影寫實主義的重要性,主要分為兩方面探討:首先是寫實主義作為二

戰後電影的一股特殊潮流,與戰後重建和政治社會革新的關聯;另一方面則是將 寫實主義單純視為一個電影理論論述,用其來探討電影在本質上與真實世界的關 係。 ⑶

探討二戰後許多藝術電影運動和新浪潮中共通的現代主義理念。

與第一學期的課程類似,這門第二學期的課程也同樣強調電影發展歷史與電 影理論之間相互辯證的關係,以時間為軸循序漸進討論電影產業的發展歷史,涵 蓋的層面包含:電影產業的商業運作、電影拍攝技術的革新、電影美學的發展等 等 (課程目標強調,這門課主要以電影做為1.大眾娛樂 2.藝術 3.美學政治為 三大方向進行探討);講授電影歷史的過程中也結合各個年代不同電影流派的主 張和批評理論一併做討論。延續上學期,這門課雖然被定義為電影歷史課程,但 比起電影發展歷史的記誦,教授更重視的是我們對於歷史的詮釋論述能力:如何 去探討歷史事實背後的成因和其所代表的意義、電影如何受到當下的社會環境影 響卻也同時反映特定時空的文化背景。 課程進行方式: 同上學期。 課程要求與評分標準: 第二學期的評分標準為一篇自定主題的電影歷史論文以及期末考。期末考的 4


形式與上學期大致相同,只是論述題更多,分成電影歷史、電影美學政治、課堂 指定電影分析等三大類論述題,要求更深入的論述,希望學生能將兩學期學到的 電影相關知識做有效的統整。 自訂主題的電影歷史論文是這門為期一年的課程最重要的一份作業,教授要 求學生在決定主題之後要先列出幾個在報告中將討論或是企圖解答的問題(問題 意識),跟助教初步討論研究方向是否可行、研究主題是否有發展的潛力和價值、 題目是否有足夠的聚焦性等等,經助教同意之後方能開始 proposal 的撰寫,擬 出一頁的報告大綱、問題意識和主要引用的資料來源。Proposal 經助教審核通 過後,方可進行報告的正式撰寫,但是從 proposal 與正式報告的繳交期限之間 只隔了三個禮拜,因此蒐集資料和構思等工作其實都要提早開始,才有充裕的時 間與教授或是助教進行討論。由於報告強調要放在整個歷史的大框架下去著眼, 非常注重援引資料的品質以及與研究主題的貼切程度,不僅訓練學生篩選有用資 料的能力,也培養學生在論述過程中的邏輯思維和詮釋能力。

修課心得: 總的來說,這為期一年的課程讓我深刻了解到國外對研究方法教學的重視以 及對研究態度嚴謹的要求。在這門電影歷史與理論課上,尤其對於引用參考資料 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以往在台灣寫研究報告時多半直接上網搜尋資料庫,比較少 去圖書館找書籍參考。雖然網路資料庫搜尋多半可以直接找到相關的論文運用於 報告中,但是有時候引用的資料品質並沒有那麼高,而且運用如此便捷的資料蒐 集方式也因此沒有機會徹底了解與報告主題相關的研究脈絡,可能時常碰到報告 主題探討深度不足的困境。以往在台灣做報告的模式都沒有認真消化完資料就急 於開始動筆寫,因此往往寫到某個程度之後就無法再繼續延伸論點。修了這門課 之後,使用圖書館的書庫搜集相關的書籍,大量閱讀並做筆記整理,期末報告的 主題決定美國音樂劇的大略方向之後就先與教授討論主題是否適合,經過教授的 5


提點和建議,在圖書館借到許多非常切合研究主題的參考書籍,跟助教經過幾次 電子郵件的往返討論,不斷地將研究主題的年代範疇縮小,再到圖書館搜尋更合 適的參考資料,一步步慢慢修正,之後與教授進行第二次面談時,又得到進一步 提點,將原本只限於音樂劇形式美學演進的探討連結至技術層面的革新和電影產 業內部制度的變化等面向,提升報告論述的完整性,也使得研究更聚焦深入。 這份報告是我下學期課程的重心,幾乎是從學期初得知報告撰寫形式之後就 一直在思考報告的主題並開始蒐集資料,也在過程中不斷地與教授、助教進行意 見交換。在討論中深刻感受到教授對於學生意見的尊重和研究能力的信任,不論 提出什麼觀點都是以正面的態度回應再做出建議。而給出的建議通常都不是直接 的,而是拋出更多的問題要我思考,研究主題還牽涉到哪些面向是值得討論的, 而我又應該如何將這龐雜的資料統整起來,爬梳成一篇脈絡清晰,有獨到論點貫 穿全文的報告,並在報告中有效地解答自己提出的研究問題。 與其給我直接的 改進方法,教授偏好開給我書單,要我自己回去看完書之後再自行調整研究方向, 也從大量閱讀中讓研究的底子不斷加厚,讓我感覺自己真的是獨立在做研究,從 頭到尾都很投入地思考。不像在台灣寫的報告一般,總是在報告大綱完成之後就 大抵決定報告的樣貌,研究方向在此之後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反正就是按大綱走; 但撰寫這份報告時研究重心一再地調整,感覺報告內容不斷地在生長,越來越枝 繁葉茂,這是讓我覺得最感動的地方:在研究過程中,學識不斷地增長,思考不 斷地深入,越來越了解研究主題的整個脈絡,過程中即使很辛苦卻感到非常充實 快樂。 除此之外,這份作業也讓我充分體會到能利用豐富學術資源的享受,多倫多 大學內各個學院附設的圖書館藏書都非常可觀,每個學院有其專長的藏書領域, 但是通常一本書在各個學院都有備份,因此做研究通常不會有借不到參考書的窘 境。尤其是影片等多媒體學術資源對於電影研究非常重要,校內最大的公共圖書 館(不隸屬於任何學院的獨立圖書館)多媒體資料庫中的 DVD 館藏、膠卷、歷年 6


重要的電影雜誌,甚至是舊報紙等都有完整的收藏;電影學院也內設小型圖書館, 裡面收藏更專精的電影相關資料。圖書館員本身都是對電影專業有深入了解的人 士,在助教課時來教導我們如何善用各種線上的電影資料庫,並使用正確有效率 的方法以最快速度找到對研究主題最有幫助的資料。國外豐富的研究資源、軟硬 體設備等大大激發我的研究興趣,加上引導式的教學逼迫學生自行尋找方法解決 問題,讓我真正領略到做 independent research 的樂趣,也了解到在台灣受的 訓練對於做學術研究來說是相當不足的;在電影課學到的嚴謹研究方法和程序使 我親身理解「做研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進而檢討以往在台灣寫報告的工作方 式,一年的課程下來,看到自己在三份報告上逐漸進步的成績感受非常深刻。

III. Gender Relations 課程大綱簡述: 社會系課程,以社會學的方法來探討性別與社會各層面的互動權力關係。課 程分為兩個部分:首先介紹主要的性別社會學理論以及關於性別根本意義的辯論, 例如:性別社會建構論、性別與資本主義等;在期中之後,重點轉移至以經驗主 義為本的一些主要的性別研究領域,例如:性別與勞務工作之間的關係等,講性 別社會學與日常生活做更緊密的結合。以理論和實際研究為兩條主線互相呼應的 方式進行教學,搭配許多加拿大本土的性別研究及諸多生活周遭與性別議題相關 的實例,課程充分兼顧理論和實際生活應用兩個層面,讓理論活用於實際生活之 中。 課程進行方式: 每周課程兩小時,課程在階梯式大講堂進行,學生人數約兩百至三百人,教 授授課以演講為主,搭配投影片。課程教材以教授自編的論文講義為主,搭配課 程討論板上的補充論文,偶爾會有短片在課堂上播放,教授也不時將與當週性別 議題相關的新聞報導上傳至課程板上,並在課堂進行討論。上課雖以演講的方式 7


進行,但教授會不時拋出問題要求同學發表意見,在許多具爭議性的議題上時常 會發生激烈的辯論,在過程中教授會不斷用更多的提問去引導學生針對對立的論 點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每堂課學生都很有參與感,教授和同學提出的各種問 題和論點都能激發出很多的想法,每次上課就是進行一場兩小時的腦力激盪,並 不只是被動地聽演講。 課程要求與評分標準: 期中考期末考以及兩份報告。期中期末考的形式相同,題型含括是非題、選 擇題,簡答題還有長篇論述題。第一份報告為 Media Analysis(新聞文章分析), 教授指定十幾篇與性別議題相關的新聞報導,要求學生自行選擇其中兩至三篇, 歸納出文章之間共通的性別主題進行探討,分析文章背後隱含的性別意涵,藉此 訓練學生對新聞媒體操縱性別議題的敏感度,理解報導背後的性別刻板印象或是 特定的意識形態和權力關係。在擬好報告大綱之後,我和一些同學和教授在辦公 室進行圓桌式的小討論會,教授不要大家各自進入辦公室與他進行一對一的討論, 而是要大家以開放討論的方式與他人分享自己對於報告寫作方向的想法,對於選 擇的新聞文章的詮釋角度。聽完學生的想法之後,教授再提供個人的意見,目的 是讓大家能一起進行腦力激盪交流想法,這是我第一次經歷到這樣的團體 meeting,大家可以傾聽和分享個人的想法,讓每個人都受到啟發,是個很棒的 學習經驗。第二份報告則偏向獨立研究(independent research),讓學生自行 決定主題進行文獻探討和研究,但要與加拿大的社會和性別議題做一定的連結。 這份報告我選擇比較分析加拿大和台灣的外籍女性移工的相關政策以及針對她 們工作處境、身分認同等等複雜層面的綜合探討。台灣方面我大量參考藍佩嘉老 師的相關研究論文;加拿大方面,我則請助教提供加拿大關於女性移工較主要的 研究論文當作文獻參考。在擬好報告大綱之後與助教進行一次單獨的討論,確認 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可行的也從中獲得很多寶貴的建議和鼓勵,之後也多次透過電 子郵件與助教交換意見,從助教身上學到非常多,是在多倫多大學學習碰到最親 8


切的助教。 修課心得: 這堂課的教授和助教與學生的溝通非常頻繁而且親切,讓我感覺安心,在撰 寫報告和準備考試的過程都比較有信心,是一堂學習愉快也收穫良多的課程。我 認為這門課最大的優點在於,教授在課堂上針對諸多的性別議題和論述都採取中 立的立場來激發學生的討論,讓我們深刻體認到許多性別議題理論中其實都存在 爭議性或是討論空間。透過課堂上開放的辯論甚至是同學們自身經歷的分享,經 歷了不少思考上的衝擊,對於性別論述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其對日常生活的諸多層 面的影響有了不同以往的理解,尤其透過期末報告的撰寫,將所學的理論和加拿 大的研究與台灣的現況做連結,深刻體會到將課堂上的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上的 成就感,這是以前在台灣課堂上比較碰到的學習經驗,也因此讓我受到很多正向 的刺激。

IV. Language and Society 課程大綱簡述: 人類學的二年級課程,以人類學的觀點來探討語言與社會的關係,分析語言 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的變異以及語言與人們日常文化交互影響的過程。授課教授 長期關注的研究領域偏向青少年次文化語言的研究,因此在課堂上特別著重在不 同文化脈絡下許多次文化族群慣用語或流行用語的演變過程。 課程進行方式: 在可容納一千人的大講堂上課,學生人數在第一堂課多達數百人,之後上課 實際到課人數銳減,逢期中期末考以及報告撰寫說明的時候學生出席率才會改善。 教材採用教授自編的課本,上課方式非常隨興,教授以閒聊的方式講課,多以舉 例的方式強調概念,喜歡與學生作互動,但是由於是狹長型的講堂,多只有坐在 前面的學生有機會與教授互動並參與討論;加上教授上課不喜用麥克風,就形成 9


只有坐在教室前方的學生有在聽課,而後方學生都在打混的情形。教授個性隨和 也造成授課內容鬆散沒有組織的缺點,必須在課堂之餘自己再將課本內容整理歸 納才能獲得比較完整的知識概念。課程有三個助教,各管理三分之一的學生並負 責批改考試和報告成績。 課程要求與評分標準: 期中考和期末考以及一份自定主題的期末報告。期中考和期末考採是非題和 選擇題的方式,大多是老師上課有提到的內容,但題目多考背誦型的知識考,部 分題目非常瑣碎,我認為並不是一個好的評分方式,雖然對於學生和教授來說這 樣的考題都比較輕鬆,但是對於課程的學習這樣的考試並無任何幫助。期末報告 由學生自訂主題,只要內容探討語言和社會文化的互動關係即可。在期中考後有 一周的課程由助教主持,說明報告撰寫的方法和相關的規定。 修課心得: 當初會選這門課是因為在選課之前到學生組織的 anti-calendar(學生自創 的課程評價)網頁瀏覽過課程,發現這門課評價非常高,學生的評語都非常正面; 看了課程大綱之後,發現課程內容與之前在系上的語言學課程有所連結,且教授 擅長的青少年文化與語言這個領域正是自己有興趣的,因此就決定選課。之後才 發現上這門課的其實都是理工專業的學生,對於他們來說這樣的授課內容難度對 他們來說恰好合適,沒有論述題的考試形式又容易拿分;但對於文科生來說,上 課內容就顯得過於簡單鬆散,因此這門課算是我選課上的一大錯誤。平時從教授 上課內容中並沒有接收到太多具啟發性的知識,都是靠著自己上 JSTOR 等線上論 文資料庫找相關的論文來研讀。課程的助教除了批改考試和說明報告撰寫形式和 注意事項以外,平時少與學生作互動,利用電子郵件詢問課程和期末報告相關問 題也要過許久才會收到回覆;撰寫期末報告期間由於課程學生人數眾多,助教們 沒有足夠的時間分配給所有需要討論報告的學生,因此這堂課的期末報告是唯一 一個沒有在撰寫過程中與助教討論過的報告,我靠著與同學討論,請本地學生幫 10


我修改報告來確保報告的品質,在撰寫過程中只能自己多找資料來研讀,雖然透 過閱讀大量的論文學到不少,但是報告的撰寫方向掌握度就相對不足,因此大致 上來說,我認為這門課的學習成效並沒有達到預期,教授和學生們的上課態度和 課程的組織也讓人失望。

V. Sexualities: Social, Organization & Legal Contexts 課程大綱簡述: 多元性別學程的課程。探討性學(sexuality)研究中的社會學研究途徑、 方法、理論,並以現代西方社會為主要的探討對象。這門一學期的課程分為三大 部分進行:首先介紹性別社會學中的經典著作以及現代性別身分形成的歷史背景, 接著第二部分檢視一些傳統性別社會學所面臨的挑戰或是藉由跨領域方法 (intersectional approach)而成就的延伸。最後一部分則引介一些新近的多 元性別研究方向,如:酷兒研究、A 片工業的產製、科技和網路性愛、空間地理 與性別、新自由主義政治與性別等等主題。 課程進行方式: 授課老師為博士生,以前曾是高中老師,對教學相當有經驗,上課非常活潑 有趣配合投影片教學,學期後半段搭配課程有一些影片播放。 上課兩小時為老師演講,剩下一小時進行小組討論之後再由教授帶全班做綜 合討論。課程有一名助教,負責批改考卷和報告評分,因此有關考試和報告的問 題都可以同時諮詢老師和助教。期中有一周的課程內容剛好是助教的研究主題, 因此當周就由助教負責帶課程;另一周則由老師邀請指定閱讀論文的作者-多大 心理系的一位教授來課堂上分享他的研究過程。平時課堂上也會穿插許多與性別 相關的新聞議題做討論,將理論與日常生活做緊密的結合,上課氣氛非常活潑輕 鬆,學生參與度高。 課程要求與評分標準: 11


教授要求上課之前一定要把當周指定閱讀念完,最好自己彙整主要論點整理 成筆記,如此課堂參與度才會高,討論也才有效果。 評分標準分為三項:期中期末考和一分報告。期中從幾題預先公布的 essay question 中自行選出兩題來作答,作答內容可以涵括在期中考之前的所有指定 閱讀內容,以自己的方式把上課內容和指定閱讀做綜合論述。期末考也採預先公 佈題目的形式,兩小時的考試時間只選一題回答,如果期中考式 short essay question 的話,期末考就是 long essay question,並嚴格規定論述當中一定要 討論、援引兩篇以上的指定閱讀或是課堂播放的影片。期末報告要求至少六頁, 以課程第二部分的指定閱讀為主,由教授給定幾個論述主題,學生從中選定一個 主題,並以至少兩篇指定閱讀/課堂影片為本做論述,基本上還是訓練學生對於 文本的掌握度以及自行統整、以研究論文為依據歸納並進一步發展出自己論點的 能力。 修課心得: 課程從性別研究歷史開始上起,了解性別研究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相關的社會 背景,逐漸轉向傳統性別論述在當代所面臨的困境和新論述的挑戰,最後聚焦在 近年新興的性別相關研究主題(跨界研究的趨勢,如:地理空間與性別研究的結 合等),每周課堂上討論都非常熱烈,教授在講課最後都會提出幾題與當周上課 內容相關的問題,要同學進行分組討論,可能是歸納當周理論的重點並進行各家 理論比較,或是要求大家應用理論解釋一些特定的社會現象,讓學生確實將理論 運用於日常生活。剛開始時對於課堂討論內容的開放程度有些吃驚,老師的言談 非常直接,以台灣一般的觀點來看根本是勁爆,跟同學們無所不談,也在課堂上 直接播放許多A片或其他相關的紀錄片,鼓勵大家多做討論 。剛開始有些不習 慣,也有趣地觀察到一些亞洲同學很不自在,但是習慣了之後非常欣賞這樣開放 的討論環境:大家都是以開放的態度來面對「性」這個議題,沒有先入為主地把 「性」貼上禁忌的標籤,透過討論交換各方不同的意見達到溝通的目的,這樣的 12


課堂讓我大開眼界,感覺上課時不斷地受到各種價值觀的衝撞 ,引導自己做更 深入的思考,兩相對照之下也深刻體認到性別議題在台灣課堂上的討論依舊非常 保守。舉例來說,以A片產業為題的課堂上,教授藉由影片要學生思考:為什麼 A片非得這樣拍攝不可?它們的市場在那裡?影片展現出怎樣的性別權力關係? 之後從性產業工作者的訪談中了解他們的想法。這堂課上讓我真正正視性產業工 作者的議題,理解到牽涉其中的工作者不同的價值觀,也許並不像外界所認知的 那樣單純。有些女性性產業工作者甚至利用拍攝影片顛覆傳統性別權力框架,以 獨特的拍攝手法企圖翻轉性別刻板印象,由此女性重新獲得自己的主體位置,並 從一個被動的腳色轉為主動的情慾表現者。課堂上諸如此類顛覆一般想法的價值 觀挑戰層出不窮,也因此激發學生用更多元的角度去看待性別議題。 除了課程內容本身外,也從與同學的互動中得到很多。同學中有許多同志、 跨性別或喜歡做性別展演的人,大家不時分享自身經驗或是針對課堂上的議題進 行犀利的辯論,自在地抒發想法,這樣開放的課堂氣氛讓人印象非常深刻也覺得 很感動,畢竟在台灣的課堂上很少有機會如此開放地討論多元性別的議題,更少 有同學如此敢於表達自己的性別身分認同。同學們在課堂上以自身的生命經驗為 出發點,與理論對話的過程實是這門課之所以精彩的最重要原因。在多倫多這個 以性別友善著稱的城市修了兩學期性別相關的課程受到許多良好的刺激,課程設 計本身就與多倫多當地的性別研究發展脈絡習習相關,讓學生能從日常生活中實 際得到印證。因為修這門課的緣故,也在課餘實際走訪多倫多同志村(Gay Village)幾次,如此將課堂上理論文本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的經驗非常寶貴, 也讓我藉此機會重新審視自己過往的學習經驗,體會到理論在生活中實踐的重要 性。不只是這門課,我想理論徹底落實於生活的活用度和實踐性是國外課堂的重 要共通點。在台灣課堂上似乎相對缺乏這類的學習經驗,念人文領域的理論雖有 趣,但時常覺得與現實生活脫節而缺乏實用性,甚至會懷疑自己所念的東西其實 僅限於紙上空談,無法實際派上用場。缺乏與現實生活的連結是我在台灣念人文 13


學科時常碰到的瓶頸,在多倫多看到周遭許多將理論身體力行的學生或老師感覺 豁然開朗,也重新燃起學習的動力。 當然多倫多並不真的就是一個性別多元開放的完美楷模,在那裡仍存在著許 多的不平等和歧視,但至少在大學裡、在校外很多的地方大家可以秉持非常開放 的態度去談這些事情,透過不斷談論的方式去激發出能量和可能的改變。在那裡 似乎重新找到投入人文學科的初衷,體會到所學的東西真的可以反饋回生活本身、 回歸到人身上。

VI. Postcolonialism and Transnationalism 課程大綱簡述: 英文系三年級課程,以理論和小說(還有若干漫畫、電影等非小說文本)並重 的方式探討後殖民的議題。整學期涵括的文本皆產自不同時空背景,藉此探討在 不同的歷史地理脈絡之下,「後殖民」一詞所代表的意義,同時也討論種族、文 化、國族在文本中如何被呈現,而這些又如何與性別、階級等向度交織在一起 (Intersectionality) 。在另一方面,也針對非理論文本進行寫作形式和風格的 討論,也牽涉到許多地區歷史和政治的議題,總體來說是一門已遠遠超越文學範 疇的課程。 指定閱讀的理論文本有薩依德的東方理論和當代後殖民理論選集,小說文本 則是 Rushdie、Coetzee、Kincaid 等三位印度、南非、西印度群島小說家的作品, 加上期末的漫畫(Palestine)與電影(Waltz with Bashir)文本。雖然課程大量 探討後殖民或是跨國的理論,但是教授特別強調並非單向地用理論的框架去詮釋 小說文本,而要注重理論與小說之間雙向的對話。 課程進行方式: 三小時的課程,主要由教授搭配投影片授課,由於指定閱讀分為理論和小說 (也有漫畫文本),首先會以投影片來介紹理論/理論家背景,接著講解理論文 14


本中較重要的片段,再連結至小說文本的探討,但也包含小說形成的歷史背景等 文本外的探討,將文本放在一個較完整的脈絡下去討論。上課過程中教授不斷提 出問題要學生嘗試用淺白的方式歸納解釋當週讀的理論,也用問題引導大家去詮 釋小說、猜測作者的寫作動機,鼓勵大家運用自己的思路將理論和小說作連結。 課程沒有特別闢出討論時間,採取上課即興討論的方式。期末有電影和紀錄片的 播放。 課程要求與評分標準: 課程要求分為作業和考試兩部分。考試只有期末考,兩題論述題約兩小時作 答;作業則有三項:第一項是由指定閱讀中的三本小說選一本寫書評,第二項是 期末論文的摘要,最後則是期末論文。期末論文的題目由教授所出的十幾個題目 中挑選一個做為主題,每個題目都要求要以指定閱讀中的一本小說和一篇理論為 本,針對教授提出的問題做文本探討,不需再額外參考其他的文獻資料。先交出 論文摘要,並在課堂上與同學進行一小時的討論分享,讓同學們互相分享自己論 文的撰寫想法並提出建議,之後再由教授審核過論文研究方向是否可行,接著有 三周的時間進行論文撰寫。若論文摘要不甚理想可以再更改題目或是更換文本。 最終論文不一定要和當初撰寫的摘要一致。由於是英文系的文學高年級課程,教 授對於作業篇幅、寫作風格、用字遣詞的精確度等要求非常嚴格。作業篇幅要求 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誤差值必須在十個字以內否則一律扣分;在寫作風格方面 的要求更是非常嚴格,這也是我在這門課的分數一直無法拿高的原因,比起文學 本科的當地學生,我的論文中用字遣詞仍不夠精確,使用的單字也偏向簡單,導 致時常無法將抽象的概念或意象論述得非常清楚。此外,還有記入課堂參與的成 績,以上課舉手發言和小組討論的表現來評分。 修課心得: 本身對純文學研究沒有很大的興趣,當初會選這門英文系的文學課是認為後 殖民理論跟許多文化研究息息相關,想要再多深了解這方面的理論脈絡。實際上 15


課之後發現國外的文學理論課真的不簡單,連本地學生也不會輕易選這樣的課, 寫作中心老師聽到我選了這門課的第一反應居然是倒抽一氣,要我不要壓力太大。 教授是個嚴謹的英國人,講課速度很快,上課第一週就下馬威表示她的課很不好 修,沒興趣不要輕易嘗試。整學期下來發現她真的是一位學識底子非常深厚的學 者,但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的想法反映也非常直接,會直接不留情面地批評或是 反駁。班上大多數都是文學主修的學生,有些甚至是研究生,上課有些人經常一 發言就是長篇大論,隨手捻來各方理論,源引大量的資料與教授展開辯論,因此 上課的氣氛是熱烈又緊張的。每週上課都是繃緊神經的狀態,閱讀的小說和理論 文本都較高難度,像是開學頭兩周就要念完薩依德的東方理論全本,剛開始常看 不懂,需要上網找許多資料輔助,上課時可能又不甚理解同學們發表的意見,教 授上課的節奏非常快,沒有多餘的思考時間,只能一邊不停抄筆記一邊聽講,回 去再做整理。也因為教授要求大家隨時有意見就舉手發言,而不是留一小時做討 論課的形式,這樣的上課方式讓我非常緊張,由於無法像本地學生一般,想到什 麼立刻就做很好的闡述,總是要在上課之前就想好上課時想要提出的問題或是想 法先稍做筆記,但是對於這種即興式的課堂討論仍然頗感吃力;這是我在多倫多 大學上的課程之中,討論頻率最高的課程,雖然是我上過最小班的課程,一般大 約三十幾人,但我認為人數依然過多,如果班級能限縮到十幾人一班的話,想必 討論效果會改善不少。 期末報告撰寫方面,摘要被教授評為論點模糊、邏輯論述不足,有許多漏洞 需要修改,在與同學進行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也發現自己的 thesis 論點不夠明確, 從觀摩同學的論文摘要中學到很多,之後決定更換題目重新來過,當時適逢其他 兩門課考試及報告繳交的期限,壓力頗大,加上這門課沒有助教,寫作老師的諮 詢也僅限於文法的糾正,期末報告進行得比較辛苦。之後教授對於我的期末報告 的評語並沒有非常理想,認為寫作風格需要大大改進,邏輯不夠清晰,論點依舊 沒有開展開來。雖然出身外文系,但是對於僅限於文本的探討研究,我的訓練還 16


是不夠。這門課的成績是在多倫多一年拿到最不理想的成績,期末報告成績公布 的那週也拿到電影期末報告的成績,兩份報告成績對照之下立刻清楚自己有興趣 的研究形式和領域為何,因此這門課算是幫我釐清了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式。雖然 上課面臨很多的挫折,但是課程中涵蓋的多元面向,包含後殖民地區的歷史文化 脈絡和政治現況等,以往不曾接觸過的範疇都有很深刻的理解,時常感覺是在上 一門討論當代政治現況和各地區歷史發展的社會課程,透過課堂討論了解其中牽 涉到的多元價值觀和詮釋角度,能夠用更全面的方式去理解後殖民的整個架構, 是多元混雜不斷變動的,也因此必須密切地與實際的地區與人民做連結。課程所 學其實可以運用在對於所有時事議題的分析,同樣在課堂上體會到理論實踐的重 要性。

旁聽課程: Modern Drama Since World War II 課程大綱概述: 英文系大三選修戲劇課,以二十世紀中以降的劇本為主要文本,討論戲劇做為一 種呈現社會和當代大眾集體意識的文學形式,聚焦在英美二戰後個人與主流社會 之間的價值觀衝突。 課程進行方式: 每周課程三個小時,拆成三天各一小時進行,每周進度基本上為一個劇本搭配相 關的理論。這是一門以劇本為主的戲劇課,因此著重在劇本內容,尤其是戲劇語 言的探討,也會討論到戲劇在劇場空間的實際呈現;教授用投影片上課,經常搭 配影片教學,通常是劇本改編電影版的某些片段或是劇本某次實際劇場表演的影 片,也不時播放廣播劇版本以及相關的歌曲,讓學生了解由劇本衍生出的各種表 現形式和其所呈現出的不同效果。教授喜愛在課堂上不斷拋出問題詢問學生的意 見,引導學生對劇本語言和其背後的涵義以及呈現形式進行討論,偶爾也會指定 17


學生當場進行角色扮演朗誦台詞,從不同的意見分享中能了解劇本詮釋的多樣 性。 課程要求和評分標準: 期末考、課堂討論參與和兩篇報告,期末報告必須先交摘要給教授審核。因為是 旁聽生的緣故,只有參與課堂討論的部分。 修課心得: 由於課程人數爆滿,無法加選上的緣故,獲得教授同意後採旁聽的方式上課。 這門文學課的教授非常年輕有熱忱,每齣劇本都配合許多的投影片教學,由劇本 本身延伸至劇場表演的探討,連結相關的文學文化理論,甚至比較劇場、廣播、 電影等不同劇本呈現形式的差異,探討的面向非常多元。但另一方面,教授常無 法有效地掌控課堂時間,可能拋出許多的問題,但是卻探討得不夠深入。課堂討 論的形式是由大家自由舉手發言,時常因為討論時間過長而耽擱讓課程進度,後 半段的課程常因此較草率地結束,教授無法針對學生發表的意見作良好的統整和 更深入的論述。我認為採用台灣戲劇課先分小組討論,由小組彙整意見之後,再 由全班進行討論的方式會比較有效率且學生發表的意見較有組織,可達到較有效 的意見分享和腦力激盪。總的說來,這是一門內容豐富的戲劇課,教授對於課程 進度的掌握可能較不佳,但從課堂討論中理解劇本詮釋的各式看法,加深對文本 的掌握和詮釋分析的廣度。

國際事務處英語溝通系列課程(English Communication Program) 兩個學期我都有報名國際事務處的英語溝通課程,這些課程主要針對國際學 生,幫助增進英語溝通的能力和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幫助學生了解並適應多 倫多的文化。這些課程與正規課程不同,不計學分也不會出現在學生的學業記錄 上,純粹是國際事務處自行開辦的課程,一門課固定每周兩至三個小時,一學期 大概有十周左右的課程,學生必須自己額外繳交十塊加幣的學費。課程選擇包括 18


英語會話、學術寫作技巧、英語辯論、英語發音、認識多倫多自然環境與都市文 化等等。第一學期我選擇英語辯論會話以及多倫多自然歷史遺跡這兩門課。英語 辯論會話課堂上與來自各國的學生每週針對不同的主題進行討論,老師也訓練大 家上台發表意見和用英語做清晰論述的技巧,我覺得應用在學術討論和日常生活 中都很有幫助。多倫多自然歷史遺跡則由多倫多市立圖書館一位退休的館員老奶 奶授課,她同時也是許多市內歷史景點的導覽志工,我們每周上課在學校旁的鐵 站碰面,每周都拜訪多倫多市區或是近郊的重要自然景觀或是歷史建築遺跡。這 堂被學生們戲稱為「散步課」的課程對我來說非常珍貴,老師把城市當作一座大 博物館一樣向我們詳細解說城市的自然人文歷史,真的是在聽耆老講古,不僅讓 我在第一學期有機會透過徒步行走的方式慢慢了解多倫多這座城市的景觀和歷 史,也讓我有機會在週間暫時放下論文和報告,到外頭去散心,以不同的方式吸 收知識;此外,因為這門課的緣故,我交到了幾個在多倫多要好的朋友,成為生 活上很重要的精神支柱。 多倫多大學各個學院和許多的學習中心和圖書館每學期都會舉辦林林總總 的講座和工作坊鼓勵學生依照自的需求多方接觸和參與。我參加了學生學業輔導 中心開設的學術寫作工作坊的幾堂課,了解學術寫作的規則和有用的學術寫作方 法;在下學期末的時候也參加職涯中心(Academic Centre)的講座,了解國外 研究所申請的程序和應做的準備,以及寫 personal statement 的訣竅等。校內 的資源非常多,都需要靠學生自己去發掘。

二、 國外研修機構的制度特色 1. TA 制度在國外大學的重要性: 在所有修的課程中除了 Postcolonialism & Transnationalism 沒有助教 以外,其他的每堂課都有助教,報告和考試都由助教批改。因此實際上是助 教掌握學生大部分的成績評量,與助教的互動自然非常重要。教授也會要求 19


學生有問題先跟助教討論,問題無法解決或需要進一步的指導時再找教授。 舉例來說,上 Gender and Society、Sexualities 和 Film Cultures 三門課 的時候,我在寫學期論文期間為了確定研究方向正確,就多次與助教進行書 信往來並在助教的 office hour 與他們進行討論和論文的修正,需要的時候 也會聽他們的建議寫信詢問教授意見或是跟教授約面談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在過程中收穫良多。 然而由於多倫多大學的班級人數都偏多,導致每個助教要管理的學生通 常都高達五六十個,Gender Relations 更是誇張,全班兩百人以上只有一個 助教負責。這是我認為多倫多大學教學最大的缺點,班級人數以國外的標準 來看都偏多,課堂上的討論活動也因此進行上有其難度,無法充分發揮原本 討論課應有的效果。 2. 課堂與日常生活高度結合 如同之前提到的,像是性別研究的課程與多倫多當地社區(如:同志村) 發展關係非常密切,課程所學可以在實際生活場域中獲得印證和實踐的機會。 電影課程也結合多倫多舉辦的大小影展和電影研討相關或活動,在這一年間 陸續參加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影展和座談會,像是參加多倫多的默片影展,早 期默片搭配現場樂團演出的觀影經驗立刻與電影課上學期的內容互相印證。 上的所有課程中都有許多高度生活化的論文研究(empirical study),尤其 是性別相關的課程,教授喜歡帶入大量的生活實例要大家應用理論去分析思 考自身週遭的議題,平時在課程版也會貼上許多相關的新聞連結或是校外活 動鼓勵學生多參與,將課堂所學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而不是單純吸收抽象 的理論文本卻沒有實際的依據。這是和台灣教育很不同的地方。在外文系不 論是念文學理論或是其他跨領域的論述時常覺得較缺乏與現實的連結,但是 在多倫多的課程總是把理論活化,讓學生體會到了解理論真的是在實際生活 中自我培力的重要基礎,也因此對於自己所研讀的東西比較有信心。 20


3. 自主的學習:研究能力的養成和嚴謹的研究態度 如果能做自己有興趣的研究的話,在國外做人文研究真的是一種享受。 剛開始也許會覺得很孤立無援,因為沒有人會提供直接的幫助,但這種放年 吃草的教學方式也讓學生培養起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回來之後才體會到, 在台灣總是太容易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是有老師提供很直接的幫助, 也因而缺少中間自己摸索的過程。 在多倫多大學交換得這幾個月深刻體認到國外大學教育對於獨立研究能 力養成的重視,尤其在人文社會學科,每個學生都必須具備自己發掘研究素 材,訂定研究主題的能力。在台大外文系雖然也有不少用英文寫學期報告的 經驗,但是教授們對於報告的要求與在多倫多大學的學習經驗相比明顯較不 嚴謹,通常只要交出一份成篇的報告就可以,對於格式和引用/參考資料等 都沒有太嚴格的限制。在多倫多大學人文學科領域對這些都極重視,也占分 數評比的一大部分。我想這關係到對於研究態度的要求,報告的英文文法可 以不精確、論點可以不清楚,但是絕對不可以格式鬆散或是資料來源標註不 清。教授要求的是對自己的研究負責任。對於那裏的學生來說,這已經是研 究培養的一部分。 4. 豐富的資源以及軟硬體設備: 校內多個圖書館和多媒體資料庫,每個學院的圖書館都有其專長的藏書 領域,以校內最大的公共圖書館(不隸屬於學院)藏書最豐,並設有多媒體 資料庫以及東亞圖書館等。每間圖書館都設有電腦使用區和研究諮詢櫃台, 方便查詢資料和提供協助。圖書館之間的資源整合也非常完善,登入學校圖 書館共同網站就可一次搜尋校內所有的圖書館。此外多倫多大學的學生也擁 有線上許多學術論文資料庫的使用權,連上學校圖書館網站或是課程網站(類 似台大的 Ceiba)就可以直接搜尋線上資料庫裡的論文,通常都可直接下載整 21


篇論文閱讀。對我來說,這樣豐富又取得便利的學術資源,和我所知道的台 灣大學生接觸到學術資源差異很大,在多倫多學習時,找研究資料甚至變成 一個有趣的過程,看著自己的研究想法因為豐富的參考資料而逐漸具體化並 加深深度實在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但就另一方面來看,其實主要的問題可能並不是出在台灣學術環境的軟 硬體設施或是研究資源不足,而是又歸結到台灣的大學裡並不像國外那麼重 是獨立研究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上老師們往往給予太多直接的知識傳授,貼 心地提供大量直接的幫助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好事,我們太習慣於在課堂上直 接吸收知識而不習慣在課堂外自己蒐集資料消化知識做更深入的學習,學習 多半仍只停留在表面單純的知識接收。然而在國外,一來是因為語言隔閡的 緣故,必須靠自己去查資料以多了解課程的脈絡才能跟得上課程的進度;二 來則是國外教授多半不會提供直接的建議告訴學生該怎麼做,而是提供一些 線索要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的方法。在電影課下學期的報告撰寫過程中對此 尤其體會深刻。在與教授面談的兩次經驗哩,跟教授解釋完我對研究報告的 想法之後,教授只會提供一些他認為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這個論點太空 泛了,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把妳的論點跟當時的時代背景,也就是電影發展 史的脈絡做更貼切的結合?要去思考音樂劇之所以演變有很多方面可以探討, 比如說技術的進步等等這些都是可以思考的。接著,他用提問的方式引導我 自己發展出一個更好的論點,並開書單要我回去看書再思考看看。從頭到尾 教授都沒有給我直接的指示告訴我該怎麼修改我的研究方向,而是提供有用 的線索要我自己去摸索出方向,也因此這次的學習經驗讓我體會非常深刻, 在不斷修正和摸索的過程中雖然多繞了很多路,但卻讓我的思緒更清晰,對 於研究主題有非常深刻的了解,這都不是在台灣時常講求一蹴可幾的教學方 式可以比擬的。 5. 校內外資源的整合: 22


由於多倫多大學就位於多倫多的市中心,市中心的許多博物館和市立圖 書館的各個分館等與大學都有一些合作計畫,讓學生可以以優惠便利的方式 享受到許多學術資源。大學也會不時與周遭的社區聯合舉辦活動,這所沒有 圍牆、被多條大馬路貫穿的大學就是一所名副其實的城市大學,與城市的結 合非常緊密,共生共榮,學生和一般的居民都能以互惠的方式分享各式的資 源。 6. 寫作中心的制度: 每個學院都有自己專屬的寫作中心,每個寫作中心平均有五位寫作老師 (寫作老師通常是教授或是編輯等對寫作專精的人士) ,但老師能幫助學生的 程度因人而異,有些老師擅長文章結構的處理,有些則是對文法修辭等較拿 手,因此在諮詢時應該要明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學期初開放讓學院的學生 上網登記預約寫作諮詢時間,每次一小時,一周內僅限預約一個時段,但不 同周可以預約多個時段,通常建議在學期初拿到課程表知道報告繳交期限之 後就立刻上網登記諮詢時間,因為諮詢時間通常在接近期中時就會被預約一 空。基本上每個學生都能登記其所屬學院寫作中心的諮詢,但是若有其他學 院的課程,該門課程就可以預約那個學院的寫作諮詢。例如我上電影課程就 可以預約電影學院的寫作諮詢。電影學院寫作中心的老師 Shirley English 在我的報告撰寫過程中幫了許多忙。她曾任編輯,本身也是小說家,一學年 電影課三份報告我平均會找她諮詢兩至三次,因此到了課程尾聲時已經和她 培養了默契,而她成為最了解我學習進展的人,在過程中不僅擔任我寫作上 的導師,也在我低潮的時候給我很多的鼓勵。最後一份電影期末 project 幾 乎是每個禮拜固定找她諮詢,在與助教、教授討論完之後,自己做了研究方 向的調整,再去寫作中心跟她討論一次,她很尊重我的想法,總是扮演提點 的角色,提出問題要我自己想辦法修改再給建議,不會像其他某些寫作老師 總是不斷給學生很多寫作建議或是大幅修改學生作品,卻沒有傾聽學生的意 23


見。因此在報告終於拿到 A 之後與她分享成績時非常開心,正是她讓我的學 術寫作有了很大的進步。 7. 選課少,學習深入: 在台大,每個學期修習十幾門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在國外,以多倫 大學來說,一學期最多只能修習六門課,一學期四門課為最普遍的情形,課 程負擔已經算是重的了。雖然上課時數不多,但是學生卻花很多的時間在念 書,預習和複習課程都做得很扎實,也有餘裕自己做額外的研究。許多課程 的同學還會自組讀書會在考試前一起複習,像是下學期上的性別課程,就在 FACEBOOK 上面組了社團讓大家一起參與課程討論和意見分享,每週由不同的 同學抄上課筆記再分享到社團中。因為實際上課時間不多,學生能較自由地 安排時間表,也較能夠將學習的觸角延伸到課程以外;教授講課只是獲得知 識的「其中一種」途徑,學生們對於這一點都非常清楚,也會較自動自發運 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學習。加上加拿大學制的學期短,課程進行的節奏非常緊 湊,從學期初就人滿為患的圖書館可以看得出來,學生從學期一開始就上緊 發條,學習的密度非常高。

三、其他補充 文化經驗分享 多倫多以多元的種族和文化著稱,在城市裡形形色色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人 口甚至比加拿大本地人來的多。因此,多倫多非常強調文化寬容,一年四季各式 各樣的文化活動非常興盛,城市裡有非常多的文化小社群,例如:中國城、韓國 城、小義大利區、愛爾蘭區等等。當地亞洲人非常多,甚至有種說法是,多倫多 大學學生有七成以上是亞洲人,包括移民家庭的子女和大學才離鄉背井來加拿大 就讀的國際學生。其中尤以中東和華人學生為大多數,走在校園中滿是黑頭髮的 人。這樣的現象在剛開始造成一種非常有趣的另類文化衝擊。在台灣的時候,對 24


多倫多的想像仍是一個以白人為主的典型西方社會,但是到了當地才發現亞洲人 數量如此之多,甚至走在路上隨處都可以聽見中文。雖然就英文的語言學習來說, 這樣的環境可能並不是非常理想,而我一開始也曾感到些許失望,但是隨著待在 多倫多的時間變長,參與各式校內外的文化活動之後,也逐漸體會到這個城市多 元族群的魅力,接觸到各式各樣背景的人,不斷的衝擊自己原有的對世界的認知, 不知不覺跳脫出原本在台灣的思維模式。 選課制度的差異 由於多倫多大學的選課制度是 Fall semester 和 Winter semester 的課程在 一學年結束之後的六月期間一起選,選課競爭激烈。交換學生選課不能透過一般 學生的選課系統自己選課,必須透過國際事務處的辦事人員幫忙登記。當初申請 上計畫準備選課時,當地學生其實早就已登記完課程,因此有些較熱門的課程非 常難進入,再加上必須透過國際事務處的中介,程序上較冗長,更讓選課有更多 的未知數;國際事務處方面也會參考我們在家鄉大學的修課紀錄評估我們的程度 是否適合上某些課程;因為擔心交換學生的程度不足以應付課業,有時也會碰到 辦事人員「強烈建議」學生不要選某些課的狀況,但最終決定權仍在學生自己身 上。開學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退選(不在成績單上留下紀錄),但是依退選 時間的早晚而有退費的差異。

2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