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 第三年計畫申請書

Page 1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第 3 年計畫】 計畫申請書 計畫名稱

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

申請學校

東海大學

計畫主持人 姓名

王茂駿

單位/職稱

校長

聯絡人姓名

黃法蓉

單位/職稱

專任助理

聯絡人電話 聯絡人 電郵地址

(公)04-23590121#28619 book810113@gmail.com

(手機)0980-681642 傳真 號碼

04-23596086

申請學校地址 40704 台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 1727 號 申請日期:107 年 1 月 8 日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第 3 年計畫】 計畫摘要表 ㄧ、「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計劃中,跨域共創主題及目標:

以東海大學「實作模擬場域」及東海生活圈作為學習場域,透過飲食於 生活習慣、社會關係所踏查的跨領域新知識,嫁接東海好農,社區好食 共生的美好關係,啟動本「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計畫。 「跨域共創」策略以農場為圓心,推廣社區農食育教育及協力地方綠色 農業,整合八大學院教學能量(參閱附錄一,頁 38),彈性化課程模組, 改變既有的學校制度,促進城市綠洲與城市農業好食生機,肩負起高等 教育的社會責任;社區大學及農試所等機構結盟與互聯,大學結合社 區,大學融入社區、社區應用大學,以及社區倚重大學的合作協力方 式,成為翻轉高等教育的新興基地。同時配合本校中區環境教育中心設 置,擴散與提升社會價值與永續發展力。 二、「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計劃中,跨域共創課程之規劃: 以實作模擬場域,實踐教育理論,教學策略虛實整合,培養課程中應具 備的技巧與態度:1.學習情境議題符合自我興趣與未來環境需要 2.文獻選 讀 3.主持團隊學習活動 4.自我導向學習與資源利用 5.傾聽 6.課堂報告 7. 記錄 8.合作 9.尊重成員意見 10.呈現學習成果,本期規劃 12 門課程及 6 門工作營,如第四大項預計開設跨域共創課程及預期成果摘要表 三、「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計劃中,實作模擬場域之規劃: 實作模擬場域透過在地人文、土地與農業需要,著力於推動食農教育, 帶領人文社會學院學生,以實作感知土地需要,奠基同理關懷,透過親 身實踐與提案力的跨界發展,提升用專業進入跨域議題的能力,期有效 發揮東海大學的資源,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教學策略以擴散本計畫於 在地影響力為目標,核心課程紮根中小學,於多元工作坊搭配校內實作 場域:1.東海大學生態農場:農作溫網室、廚餘堆肥遮雨棚、蔬菜理菜中 心等等食物農學基地為主題,推廣「社區農育」。2.紅土學院院區:(1) 戶外解說教室-東海農學堂(假日農學校)、(2)結合台中市農會與鄰近中小 學、社區等等,共同辦理好食好生活講座、(3)舉辦產地直銷的小農市集 等等,期以優質「社區食育」基地,輔以本校永續校園環境生態教育解 說教室,辦理東海農學堂,孵育假日農學校,同時強化社區與跨校合 作,持續與農試所及社區大學有機農作班協力,推動知識應用及實作實 習,連結不同場域,深耕多元培力,創育人文跨界人才。 2


四、預計開設跨域共創課程及預期成果摘要表: 跨域正式課程 層級別及成果

課程

產品設計: 課題(II) 創 基 礎 社 會 關 懷 新植栽器具 認 知 及 個 案 調 產品開發設 查 與 分 析 課 計 程:五門正式 課程,二門社 區東海假日農 學堂工作坊(如 中國庶民 生活史 頁 5)。

學生 人數

開課系所

參與課程教師

層級一

工設系

35

柯耀宗老師 及其他業師

歷史系

35

翁育瑄老師 及其他業師

15

郭心甯老師 及其他業師

餐旅系

35

柯耀宗老師 及業師

工設系

1062 學期課程 設計以實作掌握需求

1071 學期課程 以「做中學」精神, 導引學生們從認識古 今歷史之間發掘其文 化的歷程,更進一步 嘗試多元面向的跨領 域知識應用。

東海生態農場 1071 學期課程 導引了解社會剩食議 題,思考解決方針。

東海天空農場 (工設系 3F 屋頂) 1071 學期課程 設計以實作掌握需求

東海生態農場

社會系

35

張峯碩老師

層級二 跨域技術研習 及 創 意 思 考 與 友善農作進 問 題 解 決 課 階課程 程 : 四 正 式 課 〈蔬菜類〉 程,三門食農 教育推廣工作 坊(如頁 5)。

東海天空農場 (工設系 3F 屋頂)

東海生態農場

預期成果 基礎知識背景 的 建 立 , 觀 察 專題研究: 現 今 農 業 、 環 剩食料理 境狀況,並藉 由業界講師討 綠色設計 論不同主題, 概論 激發出學生觀 察社會問題, 理 解 農 業 需 要。各課程可 將學生學習歷 程 上 傳 至 紅 土 居住與城市 學院網站,開 研究 始學習歷程的 基 本 建 置 認 識。

實作模擬場域 (其他說明)

通識中心

35

3

王如玉老師

1071 學期課程 導引未來師生體驗友 善農作的生態循環, 以身體去做、去體 驗、去完成有機市場 消費者研究行為或是 市場現今脈動。

東海生態農場 1062 學期課程 透過農場實作,使學 生暸解蔬菜作物栽培 之各種條件及對蔬菜 生長之影響,進而認 識農產品產銷履歷制 度,反思從農場到餐 桌的問題。


跨域共創課程 層級別及成果

課程

學生 人數

開課系所

參與課程教師

實作模擬場域 (其他說明)

陳明石老師 及其他業師

東海生態農場 1062 期課程 以生態農場為基地, 設計獨特的食農教育 成果舞台,讓跨領域 的學生們一起經營與 展示,促進與外部的 交流產生影響力。

王如玉老師

東海生態農場 1071 學期課程 透過農場實作,使學 生暸解蔬菜作物栽培 之各種條件及對蔬菜 生長之影響,進而認 識農產品產銷履歷制 度,反思從農場到餐 桌的問題。

許建崑老師

東海生態農場 1071 學期課程 以幼兒、中小學為主 體,讓學生們可以透 過繪製繪本,將食農 教育的理念傳遞並推 廣友善農作。

參與課程教師

實作模擬場域 (其他說明)

預期成果 由不同專業領 域中出發,進 入實習場域利 用所學專業知 識解決問題, 例如: 友善農作 課程來自於東 海各系所,將 以專題方式, 教導學生理解 並發現農業(產 銷)與生活等問 題。日文系課 程藉由設計日 文繪本推廣飲 食教育,並將 語言學習融入 於日常飲食文 化中。

友善農作入 門課程 〈蔬菜類〉

跨域正式課程 層級別及成果

課程

層級三 實作專案及駐 校社會型企業 家/非營利組織 專 家 參 與 課 程:三門正式 課程,一門綠 領人才培育工 作坊(如頁 5)。

產品環境 設計

兒童文學

台日交流 實踐: 農食育中的 語言實踐

工設系

35

通識中心

35

中文系

40

開課系所

學生 人數

日文系 通識中心

67

林珠雪老師 王崇名老師 及其他業師

動力博雅

博雅書院

15

彭康健老師

大肚山海屯 研究

社會系

25

張峯碩老師 及其他業師

4

東海美食育基地 1062 學期課程 透過日本業師導入, 給予建議分享,除了 讓學生體驗農作的迴 圈後,並自製繪本, 引導國小食農教育。 東海生態農場 1062 學期服務 以跨領域學生作農業 社會議題環境觀察, 尋找問題解決方法。 農場鄰近社區為研究 1062 學期課程 研究大肚台地及其鄰 近地區農業與當地生 活,共構「大肚山海 屯博覽會」經營,推 廣不同領域交流。


預期成果摘要

跨域共創課程 層級別 一、基礎社會 關懷認知及個 案調查與分析

社會創新行動:1.創業模式實作-如何認識在地飲食,農產品塑造品牌, 如何結盟外部與內部管理,如何販售等;2.社區支持型農業:如何以食農 教育推動住民生態環境共生的新生活方式。讓學生學習將整個歷程與創 業想法利用語音影片作完整的紀錄,以作為後續學程學生學習使用。

非正式課程 工作營

開課系所

人 數

生態農場樸 門永續經營 培力工作坊

通識中心 友善農作 假日農學 全日工作坊

參與課程教師

戶外農場

35

王如玉老師 曾維前業師

工作營

考與問題解決

1062、1071 學期 綠領人才培育為主, 透過經驗豐富的業師 指導田間實務操 作,。

戶外農場

有機食、 農、遊、藝 (農場參訪)有 機作物栽培 實務

通識課程 友善農作 假日農學 全日工作坊

40

永齡小學 食農教育 工作坊

紅土學院

50

紅土學院 辦公室

25

王如玉老師 莊紋豪廚師 蔣美玲廚師

25

臺中市城食森 林辦公室/紅土 學院辦公室攜 手合辦

王如玉老師 及有機農友

二、跨域技術 研習及創意思

實作模擬場域 (其他說明)

工作營 剩食料理 工作坊

通識中心

城食森林 食農圖書車 推廣

通識課程 農學堂 微學分 半日工作坊

綠領人才培 育(中部食農 教育推廣種 子)

通識課程 農學堂 微學分 全日工作坊

1062、1071 學期 綠領人才培育為主, 開放邀請協力農作的 社區居民及有興趣本 課程的農友至實地參 訪交流與實作。 食農教育推廣 暑期課程 以不同食農教案設 計,引導小學孩童多 元學習,接觸感受土 地與友善農作精神。 剩食料理課程 1062、1071 學期 透過剩食議題呼應目 前社會現今問題,嘗 試其對應解決方式。

東海生態農場 1052 學期課程 綠領袖培育為主,開 放邀請協力農作的穀 東、社區居民及有興 趣本課程的農友。

三、實作專案 及駐校社會型 企業家/非營利 組織專家參與 工作營

5

東海生態農場

20

王如玉老師

1052 學期課程 綠領袖培育為主,協 力中部食農教育推廣 與教案設計。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第 3 年計畫】 計畫書 壹、申請學校介紹 東海大學與一般的大學不同。因為我們不只是有理想,更是願意在困難的條件下, 實踐理想。芳威廉博士(Dr. William P. Fenn) 在 1952 年的「預見設於台灣之基督教大 學的型態備忘錄」中所提到「這所大學應與其所屬環境密切聯繫,即這所大學應為在 台灣的人民服務。」,即是紅土計畫執行所秉持的信念。 紅土計畫本著「以人為本:學生為主體」的初衷,積極將在地性融入人文跨界 力,引領師生於教學實作中重啟想像力,帶領師生腳踏大地,透過人文與社會力於農 業加值,重塑土地的價值。期許於高等教育導引社會與環境共生,倡議一個節制的人 生,推進人類往永續生活的文明型態邁進。面對現今食安風暴等世界議題,讓城市農 園的擴散不僅是現在進行式,更是未來趨勢。 台中市政府自 104 年度起推動「我的 Farm 心園」食農教育試辦計畫,期待透過 不同的教學作法引導孩子學習食育。根據環保署統計,國人每人每年平均丟棄約 100 公斤的食物,如何讓下一代懂得珍惜食物,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改善學童過胖問題? 本校不斷思考當日本和歐洲在大力推動食農教育,鼓勵學童去腳踩這片土地時,我們 應該為台灣做些甚麼?「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即以協助政府根本解 決食安問題,促進社會發展為目標。 紅土學院以「農魂」為磐石,輔以人文社會藝術的學校特色,建構具「食農百搭」 多元內涵的實作場域,培養農育(東海農學堂農學知識)、食育(綠領袖食農教案開發) 及文化兼備的學生。教學策略透過實作場域虛實整合,提供學生漸進累積的學習、留 心學生學習進展,搭建跨院系教師整合式學習的教育環境,確保學習的一致性(如圖 三,頁 9)。如,農務課堂的架構,目的之一是訓練學生畢業後可以在永續農業領域 中發展。農育課程如:堆肥製作、病蟲害管理、蔬菜育苗與栽培等;食育課程則如 「農業.食物與人類健康」,這個課程囊括農業研究、土壤與植物科學、自然醫學與 營養,課堂同時要進行採菜、辦理樂齡採蔬活動的社區服務。一個課程所連結的關係 讓學生思考不只局限於個人健康,還包括社會經濟、財物、政治等環繞農業和實際營 養的議題。 這樣的場域條件與教學環境,只有在東海大學有機會執行,理由至少有下列幾項: 第一、本校是一所綜合大學,過去以文、理、社科及建築創意等領域聞名。本計劃能 借重各院系教師之專長,嘗試跨界、加以整合。 第二、農學院有畜產、食科、及餐飲三個系所;沒有以種植作物為主的農藝科系卻成 為此計劃最有發展空間的特質,因為在農作農法上將可借助業界教師的經驗與 力量,在沒有學院派強勢引導下,更能容納各方意見發展。 6


第三、本校校地廣闊,是他校少有之條件;只要有興趣參與的各科系學生,都能在紅 土學院中找到與自身科系相關的連結與跨域的可能。 本計畫執行至今,紅土學院計畫著力於推動食農教育,帶領人文社會學院學生, 以實作感知土地需要,奠基同理關懷,透過親身實踐與提案力的跨界發展,提升用專 業進入跨域議題的能力。累積最重要的計畫亮點及特色,說明如下: 一、計畫亮點:實作場域東海生態農場 - 全國唯一都會農業實作育成基地 (一)設置位置:東海生態農場位於東海大學東南角,總面積共約 3 公頃。經試辦期到 現今,本農場已逐步建構完善,提供作為教育基地,發展多元教學教案,以提供 師生當作教學實習、實驗場域、發揮城市農園影響力的卓越條件。如下圖一:東 海生態農場場域發展建構分布圖。

圖一、東海生態農場場域發展建構分布圖

(二)教育功能:以生態農場為平台提供六級產業(一級農業結合二級加工與三級產品販 售)學習觸媒,創造附加新價值,讓農場收益增加、產業可以升級,形成更高附加 價值的服務性商品。結合在地農場食農教學體驗、生態導覽觀光,生產者與消費 者之間形成具有環保意識、安心食品、食農教育的良好關係,促使消費者購買或 捐款人金援、資源導入,就越能提高人文社會教學的價值與成就。

7


(三)設施完善:東海生態農場於第一年計畫至今,農場基礎硬體設備、農務機具、相 關設施與耗材已建置完善。如下圖二:東海生態農場場域建置圖。

圖二、東海生態農場場域建置圖

二、計畫特色:人才留在土地上,多元學習的課程 學生親自種植對土地友善的食材、深化在地認同,教師啟迪學生對土地、環境的覺 知力,進而認知社會創新行動的運作模式,並起而力行,埋下「永續發展」的思維、 培育跨領域解決問題的青年種子。紅土學院計畫整體課程架構如下圖三:東海紅土學 院計畫未來藍圖。

8


2.「農育」-「養育生命,領受生命」。農業體驗活動,培養生活能力,了解農業生產、飲食、環境生態之關聯性。

1.「食育」- 環境為教育學習的手段,透過各種經驗,導引學生與居民習得飲食相關知識、食品選擇能力,以及實踐健全飲食生活之能力。

★「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學校+家庭+地方住民=推廣食農教育體制

圖三:東海紅土學院計畫未來藍圖

9


「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在滿足社區的基本食物生產需求之外, 農場是整合在學院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活的實驗室」。科學對人文社會學科的學 生來說可能蠻嚇人的,在農場工作是讓生活和科學結合的好方法。執行人文跨界計劃 期間,當學生在田間採萵苣,或者享受剛從藤蔓上採下的清甜黃瓜時,天南地北的討 論可以熱烈展開:從土壤科學到有機農場的特殊生態學。這座緊鄰都會區的城市農園 -學生從規劃、建構、營運,均參與其中。本校運用校園廣闊之優勢,搭建學生與土 地對話、累積人文與永續環境素養之實務跨界人才力的教育鷹架,一個整合型的農場 (人、土地、農、食與生活元素),開啟學生己身於對生命的尊重,對生態的關懷,拓 展 在地 視野, 是學生 走出 教室的 人文關 懷、 社會實 踐與創 新的 思維萌 發的磐 石 (http://www1.geo.ntnu.edu.tw/jiaen/4.htm)。 以學校為基礎的農場也許並不是新鮮點子。台灣也有數所知名的大學專精農事研 究和教學以訓練更多的農夫或是農業研究。107 年度本校研提「紅土學院:城市農園 的實踐與創新」,更重要的指標在於,這座重視無農藥、無化肥、期待創造一個對地 球友善的循環經濟模式新世界:紅土學院-城市農園,大部分是社區學生1發起,而這 座學生農場以訓練人文社會思考的跨界力為主軸,期盼將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形成緊 密連結的新模式。學院協力農業的特色不只在於我們和學生合作,還包括整個農場是 在一個更大社區的藍圖脈絡下運作,期許照顧社區每一個角色,也訓練消費飲食者在 過程中了解農事的辛勞和回饋,就能影響他們在日後選擇食物的時候,記得支持永續 性農業重要!學院以教育與助學為主要的目標,所以整個農場不是以營利為導向。人 文跨界計畫經費的支持,讓農場並非雇用技術雇工,而是幫助學生人才培育,教師也 有更多機會在學術的角度上和學生互動。最終,期待將理念一致的幾個大學串連成網 絡,結盟與互聯,共同努力向全台灣社會分享安全、無毒的安心好食理念,傳佈友善 農法與土地再生的健康循環,更倡議產地直銷的小農市集之行銷農作物方式,以符合 公平貿易的理想,未來更可朝綠色都市的典範目標而努力,讓大學結合社區,大學融 入社區、社區使用大學,以及社區倚重大學的合作協力方式,激發學生對食物體系和 有機農業的批判思考,並且成為「改變現行食物體制的一分子,從而得到足夠的自信 於自己的農場、企業或是計畫,去參與並改變世界」!同時期許,在教育部人文跨界 計畫的支持和傳播下,「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的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示 範基地與擴散效應,未來應該有值得期待的光景!! 本校於 103 學年啟動「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試辦計畫」迄今, 「教師改變,學生改變」共影響了 6,325 人次2的師生與住民參與計畫,茲將具體成效 分述如下表(表一/表二):

1

東海大學生態農場:100 坪紅土荒地於 103 年 4 月經本校學雜費減免的經濟弱勢學生 25 名及 100 多位師生志 工翻土撿石、親手開闢,同年 9 月學生成立「綠領袖人才培育社」。 2 前導計畫:40 場次,1,563 人次。第一年:課程與活動 60 場次,師生暨社區居民共計 2,722 人次參加。第二 年計畫 :食農教育活動共辦理 59 場次,共計影響 2,040 人次。 10


表一:東海大學人文跨界計畫執行具體成效彙總表 年度 計畫 名稱 具 體 成 效

103【前導計畫】 東海人文關懷:走出教室的社會 創新與實踐 一、實作場域建置(廠商為主) 1.50 坪簡易溫網室 4 座。 2.100 坪微生物實驗堆肥槽 1 座 3.東海福利保健蛋雞舍整建。 二、教師團隊建立 1.課程教師:文學院 3 位、社科 院 2 位、通識中心 1 位 2.跨領域教師群:7 位(生科、工 工、化工、畜產、企管、建築) 3.教師交流 34 場次,183 人次 3.業師系統建立 (1)廚餘堆肥專家:劉力學 (2)植物達人:林暐翔 (3)流通業專家:徐重仁 三、跨界視野的教學實踐 1.6 門課程以實作融入教學設計 2.跨界工作坊 40 場次,1,100 人 次參與學習。 四、綠領袖人才培育社成立 1.由 20 位跨系經濟弱勢學生組成 (社長中文系林宜萱同學,社 團人科背景學生比例 30%)。 2.協力共構農場創設 (1)微企業植物手作工坊,手作品 收入 7 千元。 (2)產出蔬菜 150 公斤捐贈台中市 惠明盲校及東海餐廳(師生免 費食用) 。 五、跨界力深化,競賽獲獎 2 座 校內社會企業競賽銀牌獎 校外台中食農教育推廣競賽亞軍 六、社會連結合作 小農市集:協助原住民學院促進 會於東海辦理 4 場次(零場租) 七、社區食農教育推廣 辦理社區食農教育推廣活動 6 場次,363 人次參加。

104-105【第一年計畫】 紅土學院:走出教室的人文 關懷與社會實踐及創新 一、實作場域建置(廠商為主) 1.50 坪簡易溫網室 4 座。 2.高床架設施 1 座 3.香草園整建 4.樂齡香草休憩區 二、教師社群交流會 8 場 次,總計 200 人次參加。 三、教學助理工作坊 20 場 次,155 人次參加。 四、創新課程設計 1.共時課程:鼓勵跨院系教師合 作開課,授課時數以 2 倍核 計,共 8 門課程,579 人次。

2.微學分課程:以工作坊辦 理,52 場次,2,143 人次參 加。 3.優質業師團隊 (1)廚餘堆肥專家:劉力學 (2)碧爾暄生技董事長: 張國佐 (3)農試所:王如玉專員 四、綠領袖人才培育結合通 識課程:友善農作基礎 課程 3 學分,67 人修 課,人文社科學生佔 43%。 五、跨界力深化,獲獎 2 座 勞動部社會企業競賽第三名 台中食農教育推廣競賽季軍 六、社會連結合作 1.小農市集: 原民賣菜 2 場次。 2.中華民國農訓協會 (教材支持)

七、社區食農教育推廣 辦理永齡國小食農教育夏令 營及社區食農教育活動共 計 15 場 次 ,366 人 次 參 加。

11

106【第二年計畫】 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 創新 一、實作場域建置(師生自建為主) 1.師生自建簡易溫網室 2 座 2.師生自薦百香園區棚架 2 座 3.生態農場景觀造景工程施作 二、教師改變學生改變 1.辦理 72 場次「教師社群工作 坊」及 19 場次「助理工作 坊 」 , 共 計 有 906 人 次 參 與,重視教師-學生-業師-社 區交流,鼓勵課程導入 PBL 教學法,並於學期間開辦兩 場次 PBL 經驗座談會,有效 提升實作經驗學習。 2.建構假日農學平台,以綠領 人才培育為基礎,邀請在地 農友、社區居民、他校學生 共同學習,搭建「紅土學院 城市農園」地區教學系統。 3.學 生 深 化 跨 界 力 , 參 加 競 賽,入圍 Tic100 2017 社會創 業競賽 【社會議題組】以及 2017 大學校院創新創業扎根 計畫 Top Maker。 三、優質業師團隊 (1)廚餘堆肥專家:劉力學 (2)堆肥技術業師:陳志郎 (3)農試所:王如玉專員 (4)農改場:曾維前 (5)龍貓農場溫網手作:張宮賓 (6)自然醫學:顏榮郎醫師 (7)職能治療師:吳國榮 (8)城市農園業師:劉晉宏 四、 社會連結與擴散 1.經費支持課程於外部連結並 提供業師資源與連結獲得競 賽獎勵。 2.辦理 59 場次食農教育活動, 從幼兒、中小學到社區,共 計 2,040 人次參與。


表二:東海人文跨界計畫:紅土學院分項執行成果與目標 年度

正 式 課 程

綠領袖 社 區 推 廣

總開課數 總修課人數 共時授課 微學分課程 學生提案數 業師演講數 教師獎勵機制 人才培育研習 小組幹部研習 講座(含工作坊) EX:農學堂-東 海假日農學校 研習學員正向經 驗百分比(%) 質性回饋份數 農場 FB 觸及人次 紅土學院新聞篇數

人文跨界微電影

社 會 影 響

校內外得獎件數 校內一件 校外三件

微捐款人次 (捐款 50 元/次)

蔬菜產出(公斤) 蔬菜捐贈對象 校外合作單位 駐校企業家人數

103【前導計畫】 104-105【第一年計 106【第二年計畫】 執行成果 畫】執行成果 執行成果 12 25 22 401 1,304 783 2 門課,4 名教師 6 門課,12 名教師 2 門課,4 名教師 104 學年第 2 學期試辦,訂有「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技通識教育中心為 學分課程試行辦法」,開放學生不拘形式多元學習、自主學習。 16 件 40 件 42 件 35 人次 63 人次 70 人次 「共時授課」時數以 2 倍合計,104 年度起試行,105 學年實施。 26 場次 371 人次 32 場次 480 人次 35 場次 500 人次 12 場次 168 人次 18 場次 190 人次 24 場次 240 人次 食 農 教 育 工 作 坊 6 場 37 場 次講 座 坊 , 食 59 場次食農活動, 次,食農育台日交流 1 農教育 15 場次,共 從幼兒、中小學到社 場次計 545 人次。 計 2,143 人次。 區,共 2,040 人次。 80%

85%

86%

363 份 366 份 370 份 34,700 人次 97,992 人次 119,900 人次 10 篇 21 篇 18 篇 8片 3片 3片 1. 「Wow Idea! 2015 東 1.勞動部勞動力發展 1.入圍 Tic100 2017 海 大 學-決 戰 創 業 創 署 2016 社會企業 社會創業競賽 【社 新伸展台」競賽「創 創新創業競賽學生 會議題組】-農制 業 發 想 組(主 題 : 廚 組第三名。 衣。 3 餘堆肥)」銀牌獎 。 2. 105 年度臺中市 2.2017 大學校院創新 2. 104 年度臺中市「四 「四健尬看賣」食 創業扎根計畫 Top 健尬看賣」食農教育 農教育相關作業組 Maker 入圍-農制衣 5 相關作業組成果發表 成果發表競賽,榮 。 4 競賽,榮獲亞軍。 獲季軍 。 79 人次

1,217 人次

3,160 人次

545.65 公斤

1,528.5 公斤

2,700 公斤

1.台中惠明盲校;2.東海學生餐廳;3.勞教處好食堂;4.助學契作天使

1.臺中市農會;2.霧峰農試所;3.屯區社大有機蔬菜班;4.微風農場 5.臨海農場;6.臺灣植物奈米生物生技公司;7. 龍貓農場 8.碧薾暄生物生技公司 3名 3名 3名

GZI 團隊暨綠領袖中文系林宜萱、財金系周柚吟、會計系陳敏兒、工工系張鎰翔等參加「Wow Idea! 2015 東海大學-決戰創業創新伸展台」 競賽榮獲「創業發想組」銀牌獎。http://cdc.thu.edu.tw/web/newscareer/newscareer_detail.php?cid=1&id=444 4 東海首頁新聞:東海生態農場綠領袖推廣社區食農教育成果斐然 http://www.thu.edu.tw/web/news/news_detail.php?cid=8&id=1399 5 2017 大學校院創新創業扎根計畫 Top Maker 入圍-農制衣 http://ecsos.moe.edu.tw/platform/project/one/169 3

12


貳、本計畫重要成果 本校人文跨界計畫累積成果於師生、資源整合及於食農教育之社會影響,分述如後:

一、優質的教師社群 人文、社會暨創藝院教師20位、其他院別教師7位,定期社群交流72次,783 人次教師共同研討。計畫辦公室各領域優質業師20位,支援各個課程連結實作場 域與職場專業。並同時增能課程與教學資源中心整合,提升教與學中的各項能力, 如PBL問題導向教學系統等,共辦理專業增能2場次,共計24名師生參加。 二、學生綠領人才培育 (一)搭配紅土學院三層級架構(認知→提案→專案),學生們有機會可以透過農場基地 近距離觀察紀錄與研究分析,進而能夠關懷土地與社會。並且透過不同專長的學 生在相同的場域學習,將能夠共體、共感與合作。增加未來提案創新專案的機會 與實踐。 (二)整合外部跨界知識力,導入農場合作平台,構築農務人力資源生態系統(包括:基 礎農務操作、農務知識系統建立、農務人力培育建構及農產品行銷專業團隊與農 場導覽服務等),發揮師生、社區與外部連結最大的綜效,為大台中創育學生綠領 農業協作人才。 (三)專業課程嫁接實作,學生提案能力逐年精進,年度提案數趨勢圖如下圖四:

圖四、學生年度提案樹趨勢圖

獲得校內外競賽獎項共 7 件,包括如下: 1.「Wow Idea! 2015 東海大學-決戰創業創新伸展台」銀牌獎 2.2015 臺中市農會食農教育獎項亞軍 3.2016 臺中市農會食農教育獎項季軍 4.2016 決戰創業創意伸展臺競賽 亞軍 13


5.勞動部力發展署 2016社會 企業創新競賽學生組第三名 6.入圍Tic100 2017社會創業競賽 【社會議題組】 7.2017大學校院創新創業扎根計畫Top Maker 三、更為有效整合校內外資源 農場成立之初,即已設定目標將不同於乳品加工廠為純粹營利單位,農場將以社 會企業為目標,發展教學平台、研發課程、進行技術轉出等願景,未來希望幫助大台 中地區發展低碳城市農園。105-107年度校長將本計畫納入學校重點發展,整合全校 資源,說明如下: (一) 資源連結 1.產業單位:持續與外部單位合作平台與深化食農教育,包括愛的力量社會福利協 會 x 臺中市城食森林農耕契作與農業交流共學、博智技術公司智慧化農業科技化 導入等等。 2.政府單位:深化與臺中市城食森林計畫的合作,除了在東海生態農場建構木框菜 園外,仍持續針對社區民眾、東海師生開設相關的農育、食育相關的課程導入, 進一步實踐對於土地共感與共構的機會。 3.學校單位:透過與臺中市城食森林行動車的結合,進一步將環境與愛護土地的意 識,珍惜分享食物的行動,擴散到鄰近的幼兒園、中小學、甚至是大學,成為東 海生態農場行動。 (二) 學校支持 1. 優質的紅土教學團隊(如圖五)

圖五、107 年度紅土學院核心團隊架構 14


2. 學校資源:東海紅土學院將納入未來校內深耕計畫之中,並且於第三年將250 萬的配電工程系統導入農場,同時加入電算中心的網路系統協力共構,提供 農場更多元的支持與發展。 3. 行政支持:東海生態農場持續有行政團隊系統導入,包括:教務處、學務處、 總務處、勞作教育處等,將建構良善的合作共構的模式,成為支持紅土學院 的行政後盾。 4. 103年6月16日成立的農場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由副校長、總務長、勞教長、 乳品加工廠廠長、生科系老師等五人組成;副校長擔任主席,每學期定期開 會,討論農場相關事務與進度。 5. 永續校園環境生態教育解說教室為熱帶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中心空間(校內一級 單位),同時也是紅土學院之東海農學堂(假日農學校)的教育基地。 6. 獎勵措施:參與紅土學院的課程教師,提供教學助理協助課程創新操作、課 程經費補助、授課時數獎勵、彈性薪資、作為教師教學實務升等的考核條件。 四、社會影響:利他價值的循環分享 本計畫承續104學年累積的跨界能量蘊底,期以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內涵為核心, 深耕「紅土學院」,透過逐步完善紅土院區:東海生態農場友善農作區、廚餘堆肥實 驗場區、鮮蔬理菜中心、食農育戶外解說教室等等基地,做銜接計畫內涵的初期階段 (105-106年度)整合務實致用的跨域共創課程,同時善用本校永續校園環境生態教育解 說教室,推動知識應用及實作實習,強化不同場域的連結,深耕多元培力,創育人文 跨界人才養成。 第二階段(106-107 年度)梳理「紅土學院」實作場域支持系統,成立東海農學堂 (假日農學校)為目標(如下圖六)。持續強化農場場域機能,推廣食農教育,推己及人, 扶助弱勢學生共構實體營運農場,發展跨校跨系都市農業基礎人才培育,結合社會系 「大肚山海屯研究」及「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專業課程,優先透過實作場域東海生 態農場鄰近社區進行農.食.生活等面向的田野調查,耕莘鄉土人文生態,期待在地 關懷與實作課程相互作用,並以此為根基育將社區協力農業的概念融入社區文化中。

15


圖六、紅土學院連結分享城市農園

第三階段(107-108年度)則以提升學生全面性的跨域力為主軸,透過東海生態解說 教室空間改造,完善紅土學院教學服務系統,落實「應用能力至實作場域」的執行目 標,透過素養建構(在地認同)、視野創新(實作體驗)、行動思維(小型實驗)三面向課程 架構,輔以共時授課機制,將潛伏的學術脈絡匯流 起來,透過三年來種子教師的建立,發展為校內常 態性課程。參與「台中市政府建構低城市行動綱領」 之編訂,肩負起東海傳統與現代共同的社會責任理 想,帶領學生以跨界視野重新看世界,開創三安樂 活大台中City Farm - 東海基地,以自然發酵廚餘堆肥 的土壤,健康成長的蔬菜,建構 「安全生產、安心 消費、安定享用」的低碳好食生活圈(如右圖七)。從 東海出發,以大學為中心,透過各級教育網路,創 造無毒健康蔬香家園。 當學生勇於採取看到更大世界的輪廓,世界關 圖七、大臺中低碳好食生活圈

懷就會散播更遠!此跨界力量,即為社會企業力的根基,懂得分析並解決問題,與他 人合作,學會如何從社會關懷,與他人建立關係、溝通協調、協力合作,共謀解決之 道。 參、「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計劃中,跨域共創說明

當被問到,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最想做什麼事?據說馬丁路德的回答是,「我 今天就要栽下一顆蘋果樹」 6。環顧四周,購物連鎖店與彷彿沒有盡頭的停車場、無 法飲用的水、化學或具毒素的食物、環境災害、政客自私自利、經濟蕭條與裁員的新

6

馬丁路德「關注創造:視野、希望與正義」美國路德教派的社會宣言。 16


聞……,當我們壟罩在全球強大的經濟力量下,平凡人承受著未被應許及不平等的待 遇。我們可以繼續維持造成我們肥胖、心臟病、癌症、不孕的飲食方式,全然仰賴大 盤食物供給商來決定食物供給,或是,我們可以選擇開始改變,就從放進什麼食物到 你的口中開始!! 本計劃提出的主題『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是為一個虛擬學院構想, 源自於六十年前,東海大學設立於貧脊紅土的大肚山頭,成為台灣第一所私立綜合大 學。由於前人的努力,如今校園綠意盎然、生氣蓬勃,儼然成為台中市的城市綠洲。 大學校園除了提供市民休閒的場所,如果可以兼具環境教育及景觀美學的城市生態意 義,將能加速提升國民對環境的察覺(awareness)。環境問題的察覺是地球公民一 定要面對的功課。因為唯有健康的環境,才有健康的生命。透過群組課程的引導與模 擬場域的鍛鍊,建構友善土地與環境地合格青年農業人力資源生態系統,並將此生態 系統導入至外部企業或 NGO、NPO 等團體。我們期待透過台灣在地關懷-東海農學堂 (假日農學校)為基礎發展,實現紅土學院創新教育模組為願景,提供具多樣性生態之 社會創新思維。社會企業的精神,簡單來說就是不只設計或生產一個消費者願意購買 的產品,同時將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放在最重要的考慮。 本計畫執行經由課程聽講至場域實作或實習的兩階段學習後,參與本計畫的教師 群(課程、場域與創新)會從學生個人學習改變(learning to change)、或小組獨立計畫 (independent study project)及社會革新(social revolution)三面向進行成效評估。在教師 部分,由於 PBL 引進教學課程老師的負擔會加重:從原先只是提供知識傳遞的角色, 現在必須在小組學習當中扮演引導的角色在學習部分,新一期計畫將提供老師相關教 學策略與課程安排原則,這樣老師才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目標,另外也亦一併說明 評量方式,及針對學生的焦慮等情緒與不適應情形應安排特定時段來輔導學生。在學 生部分,針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表現來給分,主要是增進對科學、技術與文化系統的覺 知及知識、瞭解運作過程、投入動機及興趣、探究能力、認同感等,並由實作中建構 團隊合作。在計畫成效方面對公眾推廣、瞭解計畫的優缺點、瞭解設定議題目標、瞭 解參與者的經驗、動機、數據之獲得及使用、夥伴關係等。在社會成效方面,評估組 織運作協調、人力與社會資本、創意能力、行銷及經濟模式運用等等。 計劃群組課程透過教師社群平台活化教師之間聯繫,定期辦理教學研習工作坊與 小組討論會等等教師增能活動。最終計畫期待培育出人文社會科學學生的兩種特質, 就是履行社會創新與實踐的真正涵義,學生們不但雄心壯志,又心地善良。

肆、計畫推動重點 一、「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計劃中,跨域共創執行說明如下: (一) 跨域共創課程之規劃: 17


除在教學網站平台或是紙本文宣品推廣外,相關課程均會透過學校網站首頁 進行宣傳,亦會運用各教師專業課程時間,進行教育部人文跨界計畫、學校 實作場域與開課介紹。 (二)跨域共創課程之執行策略與方法:依總辦公室、教師/業師、教學助理、學 生、工作營等五種面向/對象分別說明如下: 1. 總辦公室:分行政、教學與宣傳等方面 (1) 行政:1.與教育部計劃辦公室之聯繫;聯絡教師們參與教育部計畫 辦公室舉辦之計畫期初會議、研習交流活動、期中進度報告及期末 成果發表會等。配合教育部之推廣及管考作業,提供課程、活動及 相關資料。2.配合教務長推動之教師共時共課辦法,協助教師對此 辦法之接受度。3.校方資源之整合。4.場域與課程需求之協調。5. 紅土學院學分學程之各項規劃與推動。 (2) 教學:1.舉辦跨界教師定期討論,針對課程規劃、實施及進行實質 合作;辦理或配合校內及他校教師進行課程觀摩及交流活動,以有 效推廣課程或改進教學。2.舉辦教師/業師說明會、教學助理培力工 作坊、場域工作營。3.雙週短訊(newsletter)撰寫與發佈等。 (3) 宣傳:網頁建置、維護及訊息更新。各類課程或工作坊之活動辦理 與發佈等。各項競賽訊息之蒐集。 (4) 場域之募款與集資:場域之擴充與維護都需要持續的資金挹注,總 辦公室除了執行本計劃,將持續募資,以便本計畫結束後,校內場 域成為財務能獨立的教學平台。 2. 教師/業師:在開始本計劃前,計劃辦公室邀請教師/業師參加計劃說明會 議,雙方充分溝通計劃理念、目標、執行方式與預期成效。第一、藉由 形成討論社群、傳訊、定期或不定期聚會、個別溝通等方式。在教師們 忙碌的行程中,連定期開會都不易的現實狀況,做到訊息流通、互相分 享是教師改變最重要的啟動力。第二、規劃中之教師共時上課,以學生 為主體,整合分散的跨域主題,幫助學生有方法、有技巧、有系統地獲 得完整智識,進而知識實踐。教師共時共課將是促進教師深入理解彼此 專業、進而合作的觸媒。未來實施辦法通過,部分課程將進行場域教師 與課程教師如此執行,這會是更積極改變教師教學領域、教學方法、與 尋求未來研究合作夥伴的做法。 3. 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以下簡稱 TA):課程主題環繞生態農場 及解說教育場域各相應的學習點,引導學生探索、調查及解決農作與在 地社會問題。在先期計劃中,檢討發現 TA 角色非常重要,每門課程所配 置的教學助理,除了協助教師課程之安排與執行,非常需要和總辦公室 18


保持聯繫,以確保學生學習之記錄。TA 的能力的提升與態度的改變,包 括:事務性的舉辦活動、協助學生完成各項紀錄,以及 TA 自己對計劃中 相關議題的認識及帶著走的領導能力,亦是計劃的一環。 4. 學生:學生需要在選課前,有機會理解她/他即將選的課程與此計劃的關 係。藉由網頁建置、宣傳短片或摺頁,將訊息連結在選課的授課大綱中。 上課第一堂課亦會有充分的說明,俾使三個層次的課程整體架構能清楚 傳達。 5. 工作營:工作營可分為週末假日短期型及社團長效型兩類。在過去一年 的先期計劃中,都已分別執行。未來也會持續籌設因應各課程需求的工 作營。 (三) 跨域共創課程前期基礎奠基,預期在第三年持續統整各層級課程及校內人文社會 學院發展特色,並且深化與媒合紅土各課程共時授課機會,同時強化跨領域教學, 並進一步導入業師資源與外部連結,形成點、線、面的連結網絡,提供師生與社 會連結的實戰力。針對紅土學院課程三層級架構,說明如下: 1.層級一、【素養建構,在地認同】挖掘文化、文字記錄 以「在地認同」為主軸,教學以實作體驗促進「覺察」為輔做設計。土地的教育 就是內在的尋根,文、農、理各個專業於土地所積累的實踐與時間,透過記錄書 寫,為素養建構與在地認同構築,逐步了解社會現況討論分析,強化跨系不同領 域學生之間的共同學習與互動交流,未來將能協力農業建構知識平台。 2.層級二、【視野創新,實作體驗】提案實踐、轉譯交流 以「實作體驗」為主軸,讓學生們在農場實踐的過程中,深入探索「農食育」的 精神,並將其理念推廣到鄰近社區或是中小學,並且期望最終以「繪本藝術、畫 布藝術」等等為實際產出,呈現紅土課程促進跨域創新的「提案」成果。食農教 育養成課程來自九大學院,包括世界議題(SDGs)的關注,運用文化轉譯與科技力, 提升食農培育深化。如,文學、建築、景觀、工設與一級產業的對話。 3.層級三、【跨界行動,卓越實踐】累積成果、服務社會 以「跨界卓越行動」為主軸,拉進管、創院服務創新、整體行銷,整合農場外部 連結,進一步向外擴張,提高社會影響力,凸顯人文社會科學學生們「以用為學」 跨界力的應用培力為卓越實踐的價值。例如,持續日文系的台日交流實踐課程有 助擴大國際交流與文化的轉譯和食農教育的傳遞;同時,對於農場深耕學習的師 生們將持續鼓勵回鄉與參賽創業。

19


(四)教師社群 1.教師社群價值:「透過紅土學院計畫,我們正在持續鬆土,並培養一些種子,找 到適合的生長環境,提供最合適的養份,成長茁壯。」透過教務處的支持系統, 持續針對校園內各課程與研究進行大盤點,並媒合適合的老師加入 HFCC 計畫; 而計畫執行過程不斷盤整不同老師適合的教學方式,甚至協助他對接到適合的 計畫之中。 2.創新教學模組:第三年計畫將媒合既有的課程教師共構新的教學模組,支持教師 共時授課的創新發想,促進跨科系教師深入理解彼此專業、增加進階合作的機會, 啟發更多元的教學方式,導引各科系師生有更多元的跨領域教學模組與衝擊,進 一步啟發師生們不同的觀點與教學策略。 3.訊息流通共享:除了教學助理每個禮拜會議資訊匯報傳遞、辦公室 LINE 或信箱 訊息傳遞外,紅土計畫辦公室每月將發佈電子報提供給紅土師生分享閱覽。 二、紅土學院實作場域之開創與創新 本校紅土學院,以「城市農園實踐與創新」為設計,農場與東海生態解說教室 無疑是最重要的載體,持續擴散東海生態農場教育服務量能,以「森林中的圖書館」 為概念,進行空間再造,其具體作為有 (一)東海生態解說教室空間再造 東海生態解說教室原為傳統聽講空間,如圖八及圖九,本次則以複合式的文化體驗館 為目標,如圖十及圖十一,讓它不單單是解說空間,建置屋頂太陽能、及集雨等節能 系統,內部空間以木質建材為基調,外部引入太陽光影,勾勒形成不同的光影及人、 我、自然的共融,期搭配 GRC 混擬土與清透玻璃,輕盈整棟結構,讓教學與自然實 景交織,學習者自然徜徉於學習氛圍之中。

圖八:(原)東海生態解說教室室內空間

圖九:(原)東海生態解說教室外部空間

20


圖十:規劃中解說教室以蔦屋書店風格為示意

圖十一:規劃中解說教室提供社區講座示意圖

(二)東海小農市集廊道 配合東海生態解說教室戶外空間廊道活化計畫-東海小農市集廊道,如圖十二~圖十五, 遮雨通道中庭沿花園小街而行,模糊了室內與室外的界限;加強農場導覽與環境教育 場所的設置與動線規畫,開發食農教育教學教材等等,提供社區民眾參與共學,此外, 與其側方的草坪休憩區串聯,希望提供民眾假日休閒的一個新食農空間,感受陽光在 綠葉縫隙中灑落,邀請在地小農攤位一起擺設,陪著大家追著風、賞著景,享受自然, 重拾健康生活。

圖十二:(原)生態解說教室旁的戶外走道

圖十三:(原)生態解說教室側面

21


圖十四:(原)生態解說教室旁的戶外休憩空間

圖十五:(原)生態解說教室走道入口

(三)農場戶外教學設施建置 「設計+農」跨領域結合東海生態農場呈現新風貌,建置農場防風林區的互動教學 空間設施,提升其複合式環境教育功能。(如下圖) 綜觀整體教學空間再造,主以打造學生認識自然環境相關資訊的窗口及落實在地 環境保育工作的行動平台。教育館的主要功能分別為學習場域、環境資訊、研究監測 培力據點,透過環境內涵展示、解說成為保育新知的教育學習場域。教育館的功能為 解說、展示、教育、研究之平台,透過解說教室教育館系統實體與網絡,規劃教學活 動,提供優質的環境學習場域,整個學生實作實習課程規畫進行內容如下: A. 導覽解說實習。 B. 課程教學教案編寫實習 C. 主題特展之策畫與展場設計實習。 D. 營隊之策畫與主辦實習。 學習與社區團體或協會 NGO 之互動(演講方式)。

22


圖十六、生態農場景觀造景規劃圖 23


三、「紅土學院:城市農園的實踐與創新」開展未來的「三連創生」模組,說明如下: (一)連結知識,建置系統知識庫 本計畫貧脊紅土是農場特質,農場拓荒的東海師生,且無農業背景的人文學院結合, 是跨界青農培育的範本,103 年度耕耘迄今,各項農作經驗的積累豐富,規劃第三年 積極著力於過去文字與影像紀錄,連結知識,將紅土農學系統知識庫,期做為未來特 色課程與人才培育的磐石。 (二)連結社區,整合平台與空間 本計畫所搭建的「紅土學院」、「實習農場」,為虛實整合的教育平台,透過課程 與工作坊,連結師生與社區共構學習。第三年規劃創造一個讓所有人皆能找到參與管 道與貢獻所長的社區學習環境-活化東海生態解說教室空間,以策略聯盟方式,邀請 計畫共伴機構簽訂策略聯盟契約,提供自己優勢條件的資源或活動策略,分擔經費、 彼此形成資源互補關係,奠定學習資源整合的模式。 (三)連結未來,耕耘智農學習鏈 1.文化轉譯教學素材與農學紀錄 文化轉譯是社區動起來的主要發動機制。科技力結合專業課程,共同以土地的聲音為 主軸,呈現紅土農學的聲情地圖,展現青年學子的熱情與文思,也分享文創與數位科 技結合的成果。 2.建置智慧農業感測系統 開發建置農業資訊應用系統,透過感測器內建溫度、濕度、光照等資訊,積累農業物 聯網解決方式,期許未來能打造農業生產力知識與服務支援體系聯盟,逐步將傳統的 臺灣農民循序地轉化為科技農夫,發展永續農業力,提升農夫生活品質。

四、其他創新模式或事項 (一)經營虛擬學院:紅土學院。學習核心精神在於以實習場域(環境生態教育館,有機農 場)開始,透過關懷土地、生命與環境的訓練、學習與保有關懷的內涵,態度與觀 念。作為現代公民都需要具有的基本生態教育素養。未來校內可望發展為學分學程 或是學位學程,校外以東海農學堂(假日農學校)提供社區服務。 (二)生態農場發展成為具有社會企業精神的全校實習場域,期待透過農作所得,未來可 以成為獨立自主營運的校內社會企業範例。 (三)紅土學院所發展出的課程模組,將逐步被整合,以預備成為校內九大學院創新教學 教育基地的長程目標。 (四)在創業方面:為促進產業發展、落實產學合作,鼓勵本校教職工生,於本校任職或 就學期間,利用本校資源所開發之研發應用、檢測技術、商業基礎及教學諮詢等成 果,逐步規劃紅土學院之城市農園成為東海大學衍生新創公司。

24


伍、預期成果及效益評估 一、搭配實作模擬場域推動的三層級跨域共創課程之預期成果 整體而言,三層及跨域共創課程,彼此並不互斥而是有所重疊的,所以以下列之預期 結果,分別以學生、教師及場域等面向呈現。 (一) 在學生方面 1. 在計劃執行前期:使學生有機會近距離觀察與記錄農作、大肚山環境,進而能 關懷環境、關懷社會、關懷生命。不同專長的學生同時在相同的場域學習,將 能共體、共感與合作,增加未來形成創業團隊的機會。 2. 在計劃執行後期:整合跨校跨系的跨界知識力,導入社區志工,發揮混齡教育 綜效,為大台中創育綠領農業協作人才。構築農務人力資源生態系統,作為在 地關懷和社會創新與實踐的基礎人才。 3. 增加學生對大台中市生態環境的認知與關懷,對腳踏土地更加理解。 4. 讓學生有機會瞭解 NGO 的工作經驗。 (二)在教師與教學方面 1. 建立人文社會學院學生以土地與環境為題之學習課程模組。 2. 課程模組將以場域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磨練與裝備學生對周遭議題的敏感度 與嘗試解決問題的動機。 (三)在場域方面 1. 將逐步完善人文社科環境關懷農場實踐場域,為未來能夠持續營運紅土學院做準 備。 2. 研擬城市農園之可複製性,擴大影響力。 3. 本計畫之執行將擴大本校與台灣優質社會企業與 NGO 合作的實踐場域:預計將 嘗試與生態綠有限公司、上下游市集、國際公平貿易組織、主婦聯盟等更團體 作進一步的連結,並學習 NPO 的經驗,建立從真正人文社會關懷角度出發的社 會企業實踐。同時,與台灣的 NGO 組織(如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農村陣線、 綠色和平、地球公民基金會、NGO 媒體組織,如紀錄片工會、公民行動影音資 料庫等)積極聯繫,建立合作關係,讓學生有機會瞭解 NGO 的工作經驗,甚至 建立進入 NGO 與 NPO 實習機會,從而回饋到東海附近的弱勢社區與居民。 4. 紅土學院的經費需求能由農作所得來支持。連結外部企業 NPO 與 NGO 組織,這 個平台將開放給學生或社區民眾進行各種相關課程與工作坊。

25


二、對應關鍵績效指標之達成情形及效益評估方式 工作營 (一)輔助課程之工作營:「搭配」跨域共創課程需求,採微學分,於周末或夜間等非原 上課時間,於校內外實作場域進行之短期活動,搭配業師進行。 工作營名稱

規劃時間

生態農場樸門永續 經營培力工作坊

10 場次

有機食、農、遊、 藝(農場參訪)有機 作物栽培實務

4天

永齡小學 食農教育 工作坊

3 場次

剩食料理 工作坊

6 場次

城食森林 食農圖書車 推廣 綠領人才培育(中 部食農教育推廣 種子)

12 場次

主要講師 王如玉老師 曾維前業師

搭配課程

預計參與人數

友善農作基礎/進階課程

35

王如玉老師 及有機農友

友善農作基礎/進階課程

40

紅土學院 辦公室

通識中心 東海農學堂 (假日農學校)

50

友善農作基礎/進階課程

25

王如玉老師 莊紋豪廚師 蔣美玲廚師 臺中市城食森林 辦公室/紅土學院 辦公室攜手合辦

12 場次

王如玉老師 及有機農友

通識中心 東海農學堂 (假日農學校) 通識中心 東海農學堂 (假日農學校)

25

20

三層級跨域共創課程之主要內涵及關鍵指標 層級一:基礎「社會關懷認知」及「個案調查與分析」跨域課程/工作營: 目的在於促進「覺察(awareness)」,經由了解社會現況及分析案例,培養人文及社會關 懷素養,同時強化與其他至少 2 個不同領域學生之間的共同學習及互動交流。發展重點 在於讓不同領域學生能夠廣泛參與,激發學生對於社會問題的關注與覺察,以形成問題 解決的動機與信念。 層級一課程/工作營成效之關鍵指標為「社會問題覺察或個案調查報告之學生成果集數 量及品質」。數量方面,以小組為單位產出學生成果集,品質方面,公開完整成果集內 容供外界評估。,如下表列: 課程名稱 授課系所/教師 產品設計: 課題(II) 工設系/柯耀宗 創新植栽器具產 老師及其他業師 品開發設計

開授學期

關鍵指標/成果集

質性關鍵指標

1062 學期

小組個案討論記錄 與成果集

學生收穫焦點訪 談與反思回饋

26


中國庶民 生活史 專題研究:剩食 料理 綠色設計 概論 中等教育研究班 級經營

歷史系/翁育瑄 老師及其他業師 餐旅系/郭心甯 老師及其他業師 工設系/柯耀宗 老師及其他業師 教研所/江淑真 老師及其他業師

1071 學期

小組實作方案研究

學生收穫焦點訪 談與反思回饋

1062 學期

小組實作方案研究

學生收穫焦點訪 談與反思回饋

1071 學期 1071 學期

學習活動 成果紀錄集 小組個案討論記錄 與成果集

學生收穫焦點訪 談與反思回饋 學生收穫焦點訪 談與反思回饋

層級二:「跨域技術研習」及「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跨域課程/工作營: 目的在於促進跨域創新「提案(proposal)」,除理解跨域合作所需知識應用、技術能力的 標準,亦需學習創意思考,發掘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知識之應用機會。 層級二課程/工作營成效之關鍵指標為「概念提案之學生成果集數量及品質」。數量方 面,以小組為單位產出學生成果集,品質方面,則為「參與校外創新或創業競賽獲獎」、 「獲得正面公開報導及評價等社會影響力佐證」等。 課程名稱

授課系所/教師

友善農作進階課 程〈蔬菜類〉 產品環境 設計 友善農作入門課 程〈蔬菜類〉

通識中心/王如玉 老師及其他業師 工設系/陳明石老 師及其他業師 通識中心/王如玉 老師及其他業師

兒童文學

中文系/許建崑

預計開授學期 1062 學期 1062 學期 1071 學期 1071 學期

量性關鍵指標/ 學生提案 小組個案討論 記錄與成果集 小組個案討論 記錄與成果集 小組個案討論 記錄與成果集 小組個案討論 記錄與成果集

質性關鍵指標/ 競賽或報導 學生收穫焦點訪 談與反思回饋 學生收穫焦點訪 談與反思回饋 學生收穫焦點訪 談與反思回饋 學生收穫焦點訪 談與反思回饋

層級三:「實作專案」及「駐校社會型企業家/非營利組織專家參與」跨域課程/工作營: 目的在於推動解決真實問題的「專案(project)」,建立具有共同目標及使命感的跨域合 作團隊,走入真實場域進行社會實踐或創新創業嘗試。 層級三課程/工作營成效關鍵指標以「具體產生社會影響力或互惠經濟價值之成果。」 課程名稱 台日交流實踐: 農食育中的語言 實踐

授課系所/教師

通識/王崇名老師 日文系/林珠雪老師

預計開授 學期

1062 學期

動力博雅

建築系/彭康健老師

1062 學期

大肚山海屯研究

社會系/張峯碩老師

1062 學期

量性關鍵指標/ 「影片」記錄 專案發展 學生提案成果集 與台日交流文化 學習影片紀錄 農場合作平台 APP 或其他複合 媒材 大肚山多元文化 研究手冊一本

影片紀實 27

質性關鍵指標

學生收穫焦點訪 談與反思回饋 學生收穫焦點訪 談與反思回饋 學生收穫焦點訪 談與反思回饋


陸、當年度計畫期程及執行流程甘特圖 一、計畫期程:107 年 2 月 1 日至 108 年 1 月 31 日。 二、執行流程甘特圖 月次

107 年 2 月 1 日起至 108 年 1 月 31 日,共 12 個月 備

工作項目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 10~11 11~12 12~1

一、教師投入 1.計畫準備-課程調查 2.教師社群-課程交流 3.教師與實作場域業師進 行課程討論 4.人文跨界教師工作坊 二、紅土學院課程與實作 場域推廣宣傳 1.網站:學校首頁/FB 2.東海新聞報導 3.辦理學生說明會-計畫與 開課說明 4.學生自主提案活動 三、東海生態農場硬體建 置與實作課程規劃 1.實作場域請採購作業 2.外部單位合作與城食森 林示範基地食農教育活動 3.實作農務教材編製 四、農學堂-綠領人才培育 1.農食育工作坊 2.農場營運幹部會議 3.搭配假日農學戶外參訪 4.招募綠領人才與培訓 五、社會連結:建立城市 農園夥伴網絡 1.台中市農會四健會 (社區食農教育推廣計畫) 2.東海生態農場志工群 3.農學合作農場群 六、來趣好農食歡慶會

28


柒、計畫成員分工情形 計畫職稱

姓名

職位

計畫主持人

王茂駿

校長

共同主持人

林良恭

教務長/生命科學系 特聘教授

共同主持人

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共同主持人

陳世佳

共同主持人

林惠真

主任秘書/教育研究所 副教授 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協同主持人

王崇名

通識中心主任

協同主持人

林珠雪

協同主持人

蔡淑美

日本語言文化學系 副教授 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協同主持人

彭康健

建築學系副教授

協同主持人

邱浩修

協同主持人

王偉華

協同主持人

楊朝棟

協同主持人

江淑真

協同主持人

周瑛琪

建築學系主任/副教授 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 副教授 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電算中心主任 教育研究師資培育中心助 理教授 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協同主持人

郭心甯

餐旅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協同主持人

阮美慧

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協同主持人

許建崑

東海大學中文系 兼任教授

協同主持人

翁育瑄

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

協同主持人

丘為君

歷史系特聘教授

協同主持人

許甘霖

社會系助理教授

協同主持人

張峯碩

社會學系兼任教師

計畫分工內容 組織計畫團隊、協調相關校內行政制度、確立 校級獎勵制度、協調校內各級單位行政合作。 計畫團隊協調整合經營與規劃、調整課程教學 制度與實施、協調各單位與課程合作制度與推 廣、行政相關工作支援、成果發表。 計劃書之撰寫與執行、執行進度管控、教師工 作坊經營、教學助理團隊經營、協助各課程連 結與活動訊息推廣。 社會領域課程之規劃及教學研究發展、社區食 農教育推廣。 東海生態農場營運執行與課程教學協同輔導。 「紅土精神培力工作坊」、「台日交流實踐: 農食育中的語言實踐」課程設計與場域搭配規 劃。 台日交流實踐:農食育中的語言實踐課程設計 與場域搭配規劃。 協助生態農場場域環境整體營造。 「動力博雅:農場角落空間設計」課程設計與 場域搭配規劃。 課程設計與場域搭配。 東海生態農場科技農業設計討論。 東海生態農場科技農業設計與網路配電規劃與 討論。 課程與場域教學設計。 課程與場域教學設計。 「專題討論 暨料理實作與食譜設計」課程設計 與場域搭配規劃。 「 中 文 系 詩 沙 龍 工 作坊 」 課 程 設 計 與 場 域 搭 配。 「兒童文學課程」設計與場域搭配規劃。 「 中 國 庶 民 生 活 史 」課 程 設 計 與 場 域 搭 配 規 劃。 「歷史紀錄片製作」、「口述歷史製作」課程 設計與場域搭配規劃。 「 博 蘭 尼 與 團 結 經 濟」 課 程 設 計 場 域 搭 配 規 劃。 「社會史與社會研究」、「居住與城市研 究」、「大肚山海屯研究課程」課程設計與場 域搭配規劃。 29


協同主持人

陳明石

工業設計學系教授

協同主持人

柯耀宗

工業設計學系系主任

協同主持人

李俐慧

協同主持人

王如玉

工業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屯區社大教師 霧峰農業試驗所研究專員

「產品環境設計」課程設計與場域搭配規劃。 「綠色設計概論」、「產品設計: 課題(II) 創 新植栽器具產品開發設計」課程、場域搭配規 劃。 「公共設計概論」課程設計與場域搭配規劃。 實作課程講師,指導農業知識傳遞與「友善農 作進階課程(蔬菜類)」課程設計與規劃。

周明達

生態農場專業 講師

協助生態農場之營運與建設與農作相關課程規 劃與學生團隊領導

鄭愁予

東海大學駐校大師

劉力學

臨海農場場長

專業業師

唐敏

樸門永續設計專業教師

專業業師

陳志郎

專業業師

張國佐

專業業師

張明純

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 中分會會長

專業業師

劉晉宏

草根意識工作坊負責人

專案業師

張宮賓

專案業師

中野 幸浩

專業業師

曾維前

霧峰農業試驗所農場 管理組組員

專業業師

陳志煌

專業技術農民

專業業師 專業業師

王萬全 黃郁茹

綠生農場負責人 黑皮泥思創辦人

專任助理

吳文軒

計畫專任助理

專任助理

黃法蓉

計畫專任助理

專案教學人 員/專業技 術人員 駐校社會型 大師 駐校社會型 企業家

方圓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董 事長 碧薾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

龍貓農場 負責人 中野商店負責人以及日本 九州農業食農育推廣

擔任「中文系詩沙龍工作坊」課程專任講師。 臨海農場負責人,並致力於環保相關工作。 協助輔導東海生態農場推廣、農作知識傳遞與 課程設計。 輔導東海生態農場堆肥實務操作技術指導與諮 詢。 東海生態農場堆肥與場域搭配規劃。 協助輔導東海生態農場推廣、農作知識傳遞與 課程設計。 輔導東海生態農場社區連結與農業推廣活動諮 詢。 手作溫網室建置技術、人力資源規劃、SOP 系統 流程建構與規劃等。 創業開設「中野 YUKIHIRO 商店」以支援九州各 地的飲食.文化.人為目的,積極展開各項活動。 目前已在九州境內擁有 800 個以上據點。 協助輔導東海生態農場推廣、農作知識傳遞與 課程設計。 擔任「友善農作進階課程(蔬菜類)」實作課程 輔導業師。 協助輔導東海生態農場液肥培養。 協助「大肚山海屯研究課程」與「友善農作課 程」工作坊課程開發與教案設計 東海大學化工學系畢業,自幼務農,配合所學 的程序設計、製程管理與改善將其應用於作物 種植管理方及蔬菜配送物流管理的作業。 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畢業,具「食品保健初級 工程師」證照,也參加過兩場次的「新產品(食 品)開發創新創意競賽」及「專案管理課程」等 等。 30


捌、計畫成果獎勵機制 一、獎勵教師: 針對參與本計畫之授課教師,計畫將予以編列兼任助教經費;兼任助教的工作將協助授 課教師與實習場域之間的溝通與連結工作,並協助參與計畫學生於實習場域之工作。此 舉將能有效的降低授課教師參與本計畫額外的負擔,而計畫成果內容,計畫辦公室也會 樂意協助所有老師申請其它教育部計畫 (如樂齡計畫或是志工服務計畫等等)。基本上, 此計畫希望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協助老師走出戶外的,進行翻轉教學。 二、獎勵學生: 針對參與計畫且符合資格的學生,除了該有的學分外,另外將由計畫辦公室擇優發于其 修課證明,且對於有志於更進一步進行農業生產的學生,將會協調管院與東海創新育成 中心輔導其組成團體,參與各類型的創業競賽。並考量未來紅土學院的營運經費多寡, 擇優提供(或入股)創始基金,實際參與學生的創業過程,並以紅土學院的力量來輔導, 確保其有良好的開始。學生可以提出各類社會企業的設計方案,本計畫將設置社會創新 的設計競賽,得到前三名者,特別輔導並幫助其實現社會企業的方案,並成為學校社會 創新實施的重點方案,提供創業獎助金補助。 三、建制場域: 場域的建制一直是本計畫的最大目標,除了,因此希望本計畫所支持的紅土學院能扮演 一個全校性的實習場域,容納各科系的學生進來這個場域尋求除了自身專業知識外的跨 界力,同時以農場為基地發展社區支持型農業,深化師生與社區居民對於土地,環境與 生命的關懷能力。我們期待脫離積習仰賴、短暫而無法永續發展的食物系統,而致力成 為社會及生態的責任者,並且在提供優質食物,生命中基本需要的同時,給予教育以及 培力,以「紅土學院:城市農園實踐與創新」系統,鞏固自己今天及未來世代食物供給 安全的機會。

31


附錄 一、東海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教研能量 興辦農場原為立校方針之一,創校初期(民國 47 年)本校董事亨德博士即闡明大學農場的目的 有四:(1)建立學校與鄰近農業的關係;(2)增加員生工作機會;(3)使學生明瞭日常生活與社 會的關係,並促進其了解;(4)利用學生服務的精神,使在人格上得到良好的教育意義(東海 大學校史,1981)。本校有四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計 16 個學系所,647 位課程老師,年累計 數百件的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的委託研究案,從事各項社會、政治與生態環境問題之調查與 服務工作,學年作育近八千位青年學子,定能為國家食安問題,從農業型態找出解方,為社 會穩定成長,投身貢獻(如下表一)。 學院別

文學院

社會科學院

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

法律學院

學生人數

2,157

3,086

1,533

938

專兼任教 師人數

226

206

150

65

教育學程 都市計劃學程 文化創意產業學程 議會助理學程 參數式城市介入行動 學 程 企業法律學分學程 文史哲學分學程 公共服務學程 課程群組 企業與社會學程 兒童婚姻家庭學程 師資培育中心 醫事法研究中心 英語中心 建築研究中心 院級 都市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企業法制研究中心 中心 大度山人文思想沙龍 創藝媒體中心 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 法律服務中心 資料來源:東海大學文學院、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東海大學法律學院

總學生人數:7,714人 開課老師總人數: 647人(四個學院共含專任教師250人)

3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