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 【第 3 年計畫】 計畫申請書
計畫名稱
轉注藝遊
申請學校
國立政治大學
計畫主持人姓名
周行一
單位/職稱
聯絡人姓名
劉欣韋
單位/職稱
聯絡人電話
02-29393091 分機 69303
(手機)0953-243942
聯絡人 E-mail
nccutransart@gmail.com
傳真
申請學校地址
11605 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 64 號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轉注藝遊計畫專任助理
申請日期:107 年 1 月 8 日
02-2937-8632
目錄 目錄 ............................................................................................................................................................................ I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 【第 3 年計畫】 計畫摘要表............................................................ II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 【第 3 年計畫】 計
畫
書.............................................................1
壹、申請學校介紹........................................................................................................................................................ 1
一、政治大學文學院簡介:系所特色、教學方針、執行本計畫之願景 ........................................................... 1 二、跨領域合作系所之特色 ................................................................................................................................... 4 三、行政支援 ........................................................................................................................................................... 6 貳、「跨域共創」主題說明 ........................................................................................................................................ 9
主題一:轉化傳統 ................................................................................................................................................. 10 主題二:注釋在地 ................................................................................................................................................. 10 主題三:藝遊人群 ................................................................................................................................................. 11 參、第三年計畫推動重點.......................................................................................................................................... 12
一、第三年「跨域共創課程」之規劃、執行策略、方法及步驟 ..................................................................... 12 二、「實作模擬場域」空間及設備之規劃及使用 ............................................................................................. 18 三、其他創新模式或事項 ..................................................................................................................................... 19 肆、預期成果及效益評估.......................................................................................................................................... 22
一、本計畫課程預期效益 ..................................................................................................................................... 22 二、課程成果呈現之機制及配套措施 ................................................................................................................. 24 三、本計畫與其它計畫橫向連結效益 ................................................................................................................. 25 四、本計畫與相關合作機構之預期互惠效益 ..................................................................................................... 26 伍、當年度計畫期程及執行流程甘特圖 .................................................................................................................. 27 陸、計畫成員分工情形.............................................................................................................................................. 28 柒、計畫成果獎勵機制.............................................................................................................................................. 29 附錄 1..........................................................................................................................................................................1 轉注藝遊計畫第三年校內成員名單 ...........................................................................................................................1 附錄 2. 計畫主持人基本資料表 暨 最近三年執行及申請中之案件清單 ...................................................................6 附錄 3.校內獎補助辦法 ............................................................................................................................................12 附錄 4.校內創新規章支援 ........................................................................................................................................13
I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 【第 3 年計畫】 計畫摘要表
ㄧ、「跨域共創」主題及目標 轉注藝遊以文學院的課程為核心,關注高等教育人文學科的教學突破與發展。在策略上,由敘事能力 的角度切入,提出「人文實作」跨媒材轉譯為主題,希望透過跨領域的知識鏈接、應用實作的形式轉譯、 模擬場域的對話交流,在人文學知識內部鑿出反映時代動態的切面,醒豁菁英學者走出學術象牙塔的經世 意識,理解年輕學子步入社會大環境的致用焦慮,藉由「人文實作」投射人文學門在當代產業結構的需求 位置,正面回應時下「人文無用」的批判氛圍,最終目標乃是希望在正規的高等教研體制中永續營造「人 文致用」的良善育才機制。
二、「跨域共創課程」之規劃 立足於過去兩年的累積成果,轉注藝遊第三年繼續深化「轉化傳統」、「注釋在地」、「藝遊人群」 三大課程主軸,共開 17 門課程。校內共有 7 個學院 30 位教師社群成員投入相關行政或教學工作,校外則 有國立故宮博物院、朱銘美術館等博物館機構協力挹注學習資源,同時我們也在第三年嘗試與陽明大學活 躍高齡計畫團隊共同開課,創造師生跨校交流學習的機會。總之,轉注藝遊第三年繼續以「人文實作」的 跨媒材敘事轉譯能力為核心指標,串聯不同領域的知識對話,推動跨系、跨院、跨校際的跨域共創課程。
三、「實作模擬場域」之規劃 本計畫對於「實作模擬場域」的定位,乃基於「以場域輔助教學」的思考,搭配「先實作、後整合」 的課程策略,錨定場域在教學設計上的對話位置,並透過課程機制,讓師生在過程中釐清進入場域的意義 與精神,進而與場域內的人事物保持適當的關係,不過度涉入場域本身的自主性,而是就其對話位置進行 應用與互動,讓轉譯文本的語言效力確實在場域所提供的真實語境中予以驗證。在場域的實際執行與規劃 上,基於計畫各層級課程需求,將課程關聯場域依實作程度分為「格物場域」(搭配層級一覺察)、「摹 習場域」(搭配層級二提案)、「實作場域」及「致用場域」(搭配層級三專案)。「格物場域」著重走 出教室的社會田野探索與取材;「摹習場域」是透過實習的過程,讓學生進入產業場域了解人文產業實務 運作機制;「實作場域」以校內場館為主,由學生成為場域的展覽經營或策畫者,並帶動校內場域的活 化;「致用場域」不限校內外,學生成果需應用於場域內,故場域條件逆向影響課程設計,並為學生產出 學習成果的對話語境。
II
四、預計開設跨域共創課程及預期成果摘要表 【層級一:覺察】基礎社會關懷認知及個案調查與分析課程/工作營 課程
課程/工作營
開課系所
學生
跨領域系所教師
第一層級
層級
名稱
授課教師
人數
或校外單位業師
格物場域
中國藝術史:
歷史系
精緻藝術與社會
朱靜華老師
博物館經驗與傳承
一 、 覺 察
數位、遊戲與歷史 旅行與台灣歷史 團體輔導
20
民族系
30
張駿逸老師 歷史系
40
金仕起老師 臺史所
40
林果顯老師 教育系
60
李宗芹老師
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畫器物處 國內博物館業師
國立故宮博物院 政大 民族博物館
資管系
政大
蔡瑞煌老師
研創總中心
資科系 廖文宏老師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京劇學系
大文山地區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預期
「層級一:覺察」共 5 門課程,由教師引導不同系所學生分成共創小組單位,引導學生針對課
成果
程主題提出相關企畫、觀察報告或解決方案,並集結為小組成果作品集。預期層級一課程能透
摘要
過不同學院師生的討論激盪,共同關注在地與藝術之議題,共創人文關懷價值理念。
【層級二:提案】跨域技術研習及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課程/工作營 課程
課程/工作營
開課系所
學生
跨領域系所教師
第二層級
層級
名稱
授課教師
人數
或校外單位業師
摹習場域
教學媒體與應用 創意-意識創造暨實務
二 、 提 案
博物館展覽規畫與製作 跨界創作實務
成果 摘要
30
洪煌堯老師 中文系 洪燕梅老師 民族系 張駿逸老師 歷史系 中文系
以朱銘美術館為實習場域
曾守正老師
30
國內博物館業師
30
林玲遠老師
故宮教育頻道業師 文山區公所
10
廣電系
國立故宮博物院
40
40
金仕起老師
當代藝術典藏與展覽應用:
圖像、影像與創新傳播 預期
教育系
國立故宮博物院 大文山地區 政大 民族博物館
資管系
政大
蔡瑞煌老師
研創總中心
朱銘美術館 展覽部、研究部 臺北市立動物園
朱銘美術館 臺北市立動物園
「層級二:提案」共 6 門課,以文教機構的跨界合作與實習為主要目的,使學生跨域習得不同 領域之技能,並對業界現況有所把握。預期此層級課程將能轉譯博物館策展相關人文知識予大 眾參考,並有益於博物館機構與人文學科共同扎根,永續培育跨界整合知識之人才,是為本層 級課程可預期之共創社會影響力指標。 III
【層級三】實作專案及駐校社會型企業家/非營利組織專家參與課程/工作營 課程
課程/工作營
開課系所
學生
跨領域系所教師
第三層級
層級
名稱
授課教師
人數
或校外單位業師
實作/致用場域
傳統精緻藝術再創新:
中文系
故宮博物院專案實作
曾守正老師
博物館管理與經營
三 、 專 案
臺灣民俗實務:調查與展示 敘事遊戲創意設計 影展研究與經營實務
25
民族系
30
張駿逸老師 中文系
35
高振宏老師 中文系
10
廖棟樑老師 中文系
30
聞天祥老師
從自我到他者:
中文系
戲劇的社會實踐力
侯雲舒老師
30
國立故宮博物院展資處 浦莉安助理研究員 國內博物館業師
國立故宮博物院 政大 民族博物館
圖檔所
政大
林巧敏老師
文山未來館
陽明大學活躍高齡團隊
北投地區
金馬影展策展團隊 光點華山電影館 原型樂園貢幼穎老師
光點華山電影館 政大 藝文中心
預期
「層級三:專案」共 6 門課,以當代博物館與美術館多元形式的「展」與「演」為實作應用目
成果
標,讓學生獲得與業界專家共同執行項目的實務經驗。預期此層級課程能夠讓學生走入社區、走
摘要
入群眾,促進大學院校與地方居民緊密互動,梳理在地文化傳統脈絡,掘發深層創意產業潛力。
IV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 【第 3 年計畫】 計
畫
書
壹、申請學校介紹 政治大學自民國十六年創校以來,因應國家需要培育人才,迄至今日黽勉於學術攻頂,始終與 國家社會脈動緊密相繫,持續傳承及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精華與傳統,逐步形成研究高度與實務廣 度兼具之雙軌,培育具備「人文關懷、專業創新、國際視野」的新世紀人才為使命。根據最新 (2016)《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本校獲評為「亞洲發展人文學科及社 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型大學」,此為本校持續邁進之發展願景,同時亦是外界對本校的高度關注期待。 本校為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十二所大學中,唯一以人文社會科學 為發展特色的大學。立足於研究型大學的視野,為當代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領域之知識應用能力培 育投注心力,實為當務之急。故由周校長行一先生擔任計畫主持人,以文學院師生為執行主體,研 擬「轉注藝遊」跨領域共創課程計畫,整合校內各院系之人文實作應用能力課程,結盟校外具典範 性與影響力之文教機構,凝聚跨領域共創知識社群,建構一系列模組課程與實習機制,接軌本校創 新育成中心之青年創業經驗,開拓人文學科內蘊的在地關懷與藝術涵養,培育當代社會與產業所需 要的文化青年。本校擬藉第二、三年期計畫,一方面補充或修訂第一期計畫不足之處,另方面將新 發現與新思考貫注於教學實驗中,以持續深化人文實作教學方式,建立應用能力培育模式,進而與 文學院傳統之課程架構、教學方式相互激盪增補,開顯人文學科教學的豐富向度。
一、政治大學文學院簡介:系所特色、教學方針、執行本計畫之願景 政治大學文學院成立於民國四十七年,創院以來致力於國家文化發展需求,培育人文學科教育 及研究人才。根據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15 年最新公佈之「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 刊(THCI Core)收錄名單」,本院榮獲收錄者即有中文系《政大中文學報》、歷史系《歷史學報》、 哲學系《政大哲學學報》及臺文所《臺灣文學學報》等四種,可見本院學術成果頗受肯定。現階段 因應國際化趨勢與東亞崛起潮流,以中華文化及華語文推廣為重心,持續朝向具國際影響力之漢學 中心重鎮邁進。 (一)系所特色:深耕傳統文化,拓展在地與國際視野 在系所結構上,本院以中文、歷史、哲學三大基礎人文學科為主要系所,深耕傳統人文學科知 識涵養,並因應時代趨勢需求,增設臺灣史、臺灣文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宗教等研究所,以及華 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擴充在地關懷、典藏創新、精神超越、國際視野等四大面向之研究與學 術能量,形成能夠充分涵蓋人文學科的完整知識結構網絡,是本院一大特色。此外,為鼓勵教師發 1
展跨領域研究,本院成立現象學研究中心、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心、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人權史研 究中心、東亞文學研究中心、雷震研究中心、民國歷史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及數位人文研究中心等 八項教師跨領域研究中心,並與校級人文研究中心密切合作,推動學術能量整合,除了強化本院之 學術能見度與拓展新興前瞻議題,亦希望藉由跨領域研究,激盪教師發展具有創新思維的教學內容。 (二)教學方針:整合共創教學,培育當代文藝復興人 以「提升人文學科之教學與研究」為宗旨,本院一直致力於以研究品質促進教學素質,同時承擔 本校人文通識教育課程之教學任務,在完整課程地圖與優質教師團隊的基礎上,亦持續反思教育方 針之調整與改進。 1.學院內部基礎課程整合 近年來,近代學術分科日益專業化、精 細化,卻也窄隘化的限制,衍生知識間距擴 大與斷層的困境。故本院自 102 學年度起推 動「文史哲基礎課程整合」,翻轉一般人文 學科偏重單向 I 型人才培育思維,邁向 T 型人 才培育思維,以垂直深度涵養為根基,擴展 水平知識整合,例如同一時代或同一領域的 課題,由中文、歷史、哲學三系分別開設相 關進階課程,讓學生能比對參看不同科系的 觀看視角、詮釋策略與核心關懷,拓展學生 的學術視野,回歸「文史哲不分家」的博雅 底蘊涵養,建構人文學科的核心價值,打造 當代「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的通才型人文學科人才。此課程整合策略為國內前瞻型 試驗,亦為本校教務推動重點之一。 2.學院外部多元領域合作 除了學院內部的課程整合之外,跨院際乃至校外文教機構的課程合作方案,亦是本院努力方向。 在跨院際合作的部分,本院過往多採取學程形式進行,例如哲學系曾與法律系基法中心合開 「法理哲學學程」、與傳播學院合開「新媒體企劃與溝通小學程」、與外語學院共創「華語文教學 碩博士學位學程」,或如臺灣史所以臺灣近代史為主軸,透過科際整合的課程連結社科院、傳播學 院師資,成立「臺灣與近代世界學程」等等。諸如此類整合跨院知識以因應社會實際需求的學程合 作實例,可作為本計畫參考經驗與良好基礎。例如「臺灣與近代世界學程」之「旅行與臺灣歷史」 課程即因參與「轉注藝遊」計畫而進一步擴充「數位工具應用」的知識層面,讓校內教學資源獲得 更全面而有效的整合。 與校外文教機構合作的方面,本院立足文史哲扎實治學基礎,加上具備口述歷史、臺灣宗教、 中國藝術史等專精師資,以及圖書資訊與檔案管理所的數位典藏課程,具有培育歷史文物典藏與博 物館人才的基礎條件,故主要尋求博物館典藏機構為合作對象,希望幫助學生提升博物館典藏的應 2
用實務能力。因此,本院自周前院長惠民先生任內即擘劃願景,盼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通識課, 借出展品來校打造「故宮指南」等構想。然而由於牽涉層面廣泛,學院與校外機構合作相當艱困, 在缺乏配套措施與資源搭建輔助鷹架的侷限下,雖有理想的構思方案與結盟對象,卻不易找到適合 的合作切入點,亦難發展為具備完善規模的學程或虛擬學院。是故,過往本院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僅 能以研討會、短期工作坊或延聘研究員為兼任教師等方式,啟動階段性的合作關係。此「未竟之 業」,卻成為「轉注藝遊」計畫之良好基礎,在課程鷹架的搭建之下,基於過去數年來的合作默契 與經驗,讓「轉注藝遊」計畫順利取得 國立故宮博物院之參與意願,並在轉注藝遊計畫運作兩年之 後累積具體成效,使國立故宮博物院有意與本校正式簽訂合作備忘錄,邁向未來更緊密的館學共創 機制。 因此,我們認為,若欲有效擴大並落實跨領域學程或虛擬學院之構想,須在「轉注藝遊」計畫 所搭建的課程知識鷹架下,促進教師組成跨學門社群,以一到三年的期程進行課程實驗與成效評估, 規劃出符合教師專業又能結合多元領域的課程方案,進而在計畫所扮演的「知識鷹架」角色功成身 退之後,讓此跨界知識社群能以課程模組的型態,繼續發揮力量。 (三)執行本計畫之願景:建立文史哲現代專業形象,掘發人文實作之內涵 文史哲學科產出之知識或觀念,乃以文學藝術滌淨心靈、以史學縱深掌握脈動、以哲學思辨醒 豁視野,其質化成效雖不易直接換算為經濟報酬(Economic Output),但相較於物質成本有限度 的價值,人文學所能創造的效益,理論上可以無限上乘,乃至於無價(priceless)。這「無限量的 值價」,來自於「看不見的能力」,如本校文學院林前院長啟屏先生所言:「文學院學生所習得的, 是『看不見的能力』。但看不見的能力如何在新世代產生作用與影響,就要經過『轉化』,而讓許 多『看不見』得以『被看見』。」「看不見的能力」要轉化為可以「被看見」的「無價之寶」,自 然需要長時段的積累;但在當代商業資本的產業分工型態下,「人文」作為一種「有用的專業」, 一時之間仍難被社會大眾眼光理解,人文學科出路仍多被認為僅限於研究、教育、出版等傳統人文 知識領域,即使與「人文」高度相關之「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臺灣六大新興產業並廣為民眾所知, 人文學門畢業生「學非所用」的職涯瓶頸,以及「學術象牙塔」、「人文無用論」等論點瀰漫社會 氛圍,均仍未獲有效突破。 就產業現況而言,最顯著的問題在於:人文知識與產業應用之間缺乏跨界整合共創平臺。在現 行的人文學院制度裡,人文學科畢業生缺乏業務實作機制(實習)與能力檢核機制(證照),而產 業界亦尚未建立相應的徵才機制,較難網羅適任之人文背景人才。不過,近年來隨著雲端技術 (Cloud Computing)與大數據(Big Data)的發展,已大幅解構傳統產業的工作型態與人力編制, 從自由專業工作者、共同工作空間、自媒體(We Media)乃至於群眾募資方案、微型創業、區域創 新創業等各種新創產業型態大量崛起,而全球創新與設計公司(IDEO)執行長 Tim Brown 提到 21 世紀產業急需的五種新型設計人才裡,「跨界設計研究人才」(The Hybrid Design Researcher) 與 「 社 會 創 新 人 才 」 ( The Social Innovator ) 所 需 求 的 深 定 性 研 究 ( Deep Qualitative Research),正是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所專擅並且需要長時間訓練積累的能力,具有不可取代性。 換言之,從產業人才共創合作的角度來看,要讓人文學科「看不見的知識力」轉化為「看得見的創 造力」,則跨域對話平臺機制的建置與導引,有效縮短人文學科與產業需求之間的人才供需段差, 是人文學科值得充實「加值」的重點。 3
總而言之,完備的系所編制、優秀的教師團隊與多元的研究方向,是本院所具備的優點。「轉 注藝遊」計畫對本院而言是彌足珍貴的機會,希望在積極執行本課程計畫的過程中,除了培育人文 學科的跨界共創應用能力之外,同時藉由跨領域的接觸合作,讓學院內的師生有更多機會走入人群, 反省社會大眾對於人文學科所產生的疑問,將問題意識轉化為具體的願景──掘發「人文實作」之內 涵與價值,在新時代的知識版圖裡,錨定人文學無可取代的專業位置。
二、跨領域合作系所之特色 (一)本校具備「文化創意產業線」之系所結構 政治大學自創校以來,致力傳承人文社會科學優良之傳統,現有文、理、社會科學、法、商、 外國語文、傳播、國際事務及教育學院等九個學院,在系所專業分工上,已呈現為一條規模整備的 「文化創意產業線」形態:文學院厚植藝術與人文涵養,結合傳播學院之多媒體展演、外語學院之 多語言轉譯,輔以理學院之科技創新思維與技術,透過商學院之產業整合與行銷管理,通往社科學 院、法學院、教育學院及國際事務學院等長期致力公部門、教育服務與社會人才培育的目標。 在這一條文化創意產業線之結構上,師生得以深植人文內涵與素養,並能立足在地關懷,放眼 世界脈動,為臺灣當前文化創意產業提出學理判斷與實踐方向。 (二)與本計畫合作之跨領域系所特色 本計畫由文學院擔綱執行主體,維持第一年計畫合作的系所夥伴為穩定基礎,在第二年計畫中 依據課程應用能力需求面向,繼續延伸觸角;第三年則穩固課程網絡,以將計畫實驗成果納入文學 院及相關合作系所未來常規課程結構為主要目標。除了跨領域知識的交流、激盪與融貫,亦期許從 中共同締造能有效整合跨院系師生專業能力的教學型態、共學模式與課程機制。自學院合作發展而 言,從第一年計畫五個學院合作,至第二年拓展為六個學院,第三年則增加至七個學院,全校九院 參與數量已超過三分之二。 除了校內跨院系的共創合作之外,更以第二年計畫執行的經驗為基礎,在第三年計畫中嘗試跨 校共創課程的模式。在第二年計畫中,我們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同安船桌上遊戲工作坊」, 以政大師生為主體,並邀請南台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師生加入共創,讓師生都獲得嶄 新的跨域對話經驗。為了將這樣的經驗繼續發展為校內常規課程模式,在第三年計畫中我們邀請同 為 HFCC 計畫團隊的陽明大學「活躍高齡」共同開課,以先前「同安船桌上遊戲工作坊」的課程概 念為基礎,結合轉注藝遊「敘事轉譯實作」與活躍高齡「高齡認知增強」的核心價值,透過共同開 課的模式,輔導兩校人文領域與醫學領域學生組成專案小組,促進學生跨域跨校的學習交流,並期 待此共創課程可以在兩校既有的學術合作辦法下予以延續。 綜上所述,轉注藝遊第三年預計共同合作開設課程或工作坊之跨領域學院系所,包括本校的教 育學院、商學院、傳播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外語學院等,以及陽明大學活躍高齡計畫團隊。 各合作系所的特色簡介如下: 1.教育學院:本校教育學院著重創新、多元與跨領域面向。在本計畫第二年開課的教師中,洪煌堯 老師專長創新教育與媒體教學應用、李宗芹老師專長輔導諮商及舞蹈治療,均能提供人文學科領域 4
適切的應用面向。此外,本計畫參與成員中,有多位老師長期致力偏鄉服務教學,如教育系鄭同僚 老師、王素芸老師,應數系曾正男老師、政治系湯京平老師、民族系王雅萍老師等等,可將所執行 「政大烏來樂酷計畫」、「施筆獸計畫」、「推動大學師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之經 驗,分享予本計畫教學社群,擴充課程之服務精神。 2.傳播學院:本計畫與傳播學院合作之科系為廣播電視系。該系近年著意於新科技的瞭解與運用, 考量各種互動介面的設計,思索使用情境對影音內容消費的影響,培養具人文素養、創意、批判思 維能力的傳播人才。在本計畫的合作中,將與傳播學院協調系所課程,並請廣電系林玲遠老師針對 圖像媒介與知識傳播開設專題,與人文學進行理念的對話與技術的交流。林玲遠老師亦致力兒童動 畫與兒童圖畫書著作,對於本計畫培育學生與朱銘美術館合作推廣兒童藝術教育的方向,尤能提供 具體經驗與專業之助益。 3.理學院:本計畫與理學院合作之科系為資訊科學系。該系師資之專長以網路通訊、多媒體、智慧 計算與資訊系統等四大領域為主,並以積極努力整合各領域的框架為目標,尤其在政大以人文社會 見長的環境中,已經逐漸摸索出資訊科技與人文社會學科各領域接軌與加值的角色,在跨學科、跨 領域的教育訓練及研究定位上具備獨特的角度,是本計畫發展數位應用面向不可或缺的夥伴。前兩 年由廖文宏老師擔任課程共創教師,第三年將擴大邀請李蔡彥老師擔任計畫顧問,紀明德老師擔任 社群教師,俾利本計畫與資科系、數位內容學位學程之課程產生新連結。 4.商學院:本計畫與商學院合作之科系為資訊管理學系、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資訊管理學 系蔡瑞煌教授受「科際整合」、「建教合作」的發展目標驅引,從多媒體技術與應用領域開展「數 位典藏」專業,長期致力於探討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媒體藝術成果並享譽學界,是促成本計畫與國 立故宮博物院合作之重要推手。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以多元動態的方式整合管理、科技與法 律知識,鏈結創意、創新到創業的發展,是本計畫長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有力資源。而該所 本年度加入計畫協同主持人並擔任「策展工作坊」指導教師的張瑜倩老師,現任國際博物館協會行 銷與公關委員會董事,同時是本校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研究員,對於本計畫與博物館典藏機構共 同培育人才的長遠目標而言,將是一股嶄新且具備國際視野的活力。 5.社會科學學院:本計畫與社會科學院合作之科系為民族系。該系為保存珍貴少數民族研究成果而 成立「民族博物館」,其田野調查、民族誌以及博物館經營之道均具備劍及履及之務實經驗,勇於 向外探索的精神對於文史哲學科而言更是一種直接的挑戰與刺激。除了與民族系合作之外,本計畫 未來亦期待與社科院推動社會創新行動的目標共同努力,結合社會企業人才與人文學知識,讓人文 涵養成為公民素養之基底。 6.外語學院:本校外語學院總共傳授英、法、德、西、韓、土、日、阿、俄、波、捷、烏、塞爾維 亞-克羅埃西亞、越、泰、印/馬等十六種外國語文,語種之多乃國內各大學之冠。近年更因應政府 南向政策,於 106 學年度成立東南亞語言與文化學士學位學程,在轉注藝遊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這兩 年來的合作默契基礎上,可望結合文學院的中國藝術史等相關課程,共同培育故宮東南亞語言導覽 5
人才。本計畫第三年邀請英文系資深教授姜翠芬老師擔任社群教師,以利深化既有課程,並且擴大 未來可以連結的課程面向。 7.陽明大學活躍高齡計畫團隊:活躍高齡計畫以「高齡認知增強」為核心,主要聚焦在與高齡有關 的心智、生理、與照護層面,成員由來自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所」、「科技與社會所」、「神 經科學研究所」、「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醫學系」等教師組成跨 域團隊。其中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張立鴻老師所開設的「心理學:從認知發展到高齡認知(老化心 理學)」課程中,嘗以高齡桌遊為課程引導,帶領學生設計適合高齡者遊玩的桌上遊戲,與本計畫 於第二年執行的「同安船桌上遊戲工作坊(以偏鄉學童為對象)」具有相近的課程設計理念,是故 雙方嘗試在第三年計畫中共同開設「敘事遊戲創意設計」課程,希望能創造人文領域與醫學領域學 子的共創學習。至於本校則邀請中文系資深教授廖棟樑老師加入課程團隊,以提高人文知識含金量, 並且有效引培育同學之敘述轉譯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在文史哲學門既有的知識專業基礎上,走出文學院的學術行政編制與教學藩籬,逐 步和他院對話、鍊接與合作共創,讓這一條「文化創意產業線」能在人文學科的深厚知識基底之上 逐漸發展多元關懷脈絡,為課程內容與學生學習之多樣性,進行更大規模的努力,為學生另闢朝向 社會企業與傳統企業的前進道路。
三、行政支援 (一)本校行政組織運作與計畫成員之配合 本計畫由周校長行一教授擔任主持人,成立轉注藝遊計畫辦公室,並由王副校長振寰教授、陳 副校長樹衡教授親自督導,機動協調研究發展處、社會實踐辦公室及校內各行政單位,共同整合相 關資源。
6
在研究發展處方面,研發長劉幼琍教授、創新育成中心主任蔡瑞煌教授均為計畫共同主持人, 協助整合校級研究中心、數位人文研究團隊以及創立方共同工作空間、創新創業培育室、標竿企業 產學實驗室等資源,在教學、實作、展演乃至創業輔導等歷程,為人文學跨界創新提供全線支援。 社會實踐辦公室則是本校率風氣之先,透過整合教學、研究與服務,強化本校擔負社會責任的 能力,在行政體系中成立全國唯一的社會實踐辦公室,致力於發展行動學術的治校理念。本校以人 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為主要發展特色,不同於理工與自然科學,以人和社會為研究對象,必然需要考 慮研究客體的價值、偏好與福祉,研究的成果也須向研究對象負責,因此本校對學術的社會責任更 為重視。社會實踐辦公室成立之目的,在於發展本校「整合性學術」策略,一方面探測各種社會迫 切的問題,另一方面在校內媒合各院系專業組成團隊,統整校內課程、服務實習、以及研究活動, 進而爭取外部資源,更有效地推動本校服務社會的理念。該辦公室除了有整合功能,也不斷推出新 團隊和新作法,有系統整理創新效果,探測制度改革空間,而社會實踐執行長湯京平教授亦為本計 畫共同主持人,讓轉注藝遊能在此結構下共同凝聚行政能量,並讓轉注藝遊計畫實施經驗成為校內 擬定 USR 計畫的重要參考,例如關懷對象、方法、內容,或人才培育策略等等,此一橫向聯繫將能 促進校內能量整合,提升本校影響力。 (二) 校內獎補助辦法之配合 本計畫以跨域共創課程為核心,試圖突破科系藩籬,讓人文社會科學系所學生能透過具實驗性 質的跨域課程培育應用能力,因此特別重視課程設計與教師共創教學模式,而本校相關規章則有協 助教師開設創新或實驗課程資源的「教學精進實驗計畫」,提供經費補助教師進行課程再設計或是 教學實驗,此外亦設有「教學助理補助」,提供教師申請教學助理,協助課程進行。 課程之外,本校也重視校內教學社群培養,設有「教師教學成長社群補助辦法」,鼓勵跨領域 教師共同籌辦「教學社群」,交流不同領域教學經驗,改進教材教法或共同研創課程。此外亦有 「教師傳習制度實施辦法」,鼓勵教師組成傳習團隊,以校內專任、講座、名譽教授或曾得過校內 外優良教學、傑出研究等教學或是學術獎項的教師為「傳承者」,其他一至三名教師為「學習者」, 共同研討切磋教學辦法與課程規劃,希望透過團隊合作、跨域交流、經驗傳承等多面向厚實教師教 學能量,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學習經驗與知識養成模式。 為落實討論與實作的教學功能,教學助教(TA)可自組教學社群,切磋教學技巧、分享教學經驗, 並設有優良教學助教選拔辦法,增強教學助教之信心與榮譽感。 (三) 校內創新規章之配合 本計畫以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課程為核心,希望透過教師跨域共創課程,提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學生於其專業知識外,能延伸、拓展所學所知的實驗性課程,進而培育應用能力,而校內備有「教 師教學諮詢辦法」,由教發中心薦請校長每年遴聘一至二名諮詢教師,提供諮詢課程設計、教材教 法、教學工具運用、班級經營、成績評量、師生互動等問題,可延請人社領域專業教師,與計畫目 標互相配合,共同研擬課程規劃、教學方案,促進校內跨領域課程發展。 此外,為提升學生應用能力培育,校內研究與創新育成總中心設有「創意實踐獎助金」,提供 校內學生申請,將所學知識導入實務應用。本計畫也將鼓勵學生運用相關資源,於課程培育及知識 養成之後,落實創意發想於貢獻社會。 7
(四)研發處「創新創業平臺」輔導創業 本校研發處締建「創新創業平臺」,乃整合政大教研及校友的能量,匯集學生創意,透過成功的 團隊輔導,實現初步創業理想,且由團隊的成功迴向鼓舞校內師生創新的信心,將「前育成-育成 -後育成」線性過程轉化為「創意-創新-創業」循環不息的生態系。開啟同學積極創業的熱情, 延續、深化學校與同學間的培育支持與情感互動,並促使同學生發創業家精神,開創新型態之事業。 (五)本校中長期發展之機制 在本校校務中長期發展計畫(高教深耕計畫)中,「跨領域」是「重中之重」的元素。為創造知識 共創、師生共學的生態系統,未來將連結通識及專業兩個課程系統,打破壁壘分明的院系所體制, 落實通識課程專業化與專業課程精進化之典範。具體方針與措施如下: 1.新制「課程精實方案」 105 學年度起全面實施「課程精實方案」,藉由合理化教師的授課時數及備課數,使老師能有更多 時間從事課程與教學創新,並深化課程的知識承載量,引導同學深度、紮實的學習。課程精實方案 已逐步引導院系所課程重組,為日後多元、基礎、紮實的學習奠定根基。 2.持續推動各項教務制度鬆綁 開始分類專業基礎課程、領域入門課程、整合課程,希望大幅增加這些課程,並透過微型學程等方 式,為學生安排進出、轉換跑道的機會,賦予學生大膽嘗試發展多元專長的機會。 3.實行以學院為開課單位 106 學年度起推動。強化學院及院際整合,提高課程設計與開課效率。強調「金字塔型開課」精神, 以「低門檻及高標準」為原則,鼓勵學院增設基礎學門課程,以利同學精熟各學門之核心知識。 4.以新教師員額策略落實上述改革 以院整合開課、院重點發展計畫及新制課程精實方案等執行成效,做為核撥教師員額之重要依據。 5.建置跨領域學院 未來將成立「創新創業學院」和「人文創新數位學院」。創新創業學院的目標在培養三創人才、開 發教師共振與共備課程、發展跨領域前瞻課程。人文創新數位學院則培養學生人文、美學、科技整 合能力。採取「先整合、再創新」策略,目前正積極盤點跨域發展資源,包括現有跨域課程與學程、 核心能力課程、教室外非正規學習活動、跨域教師社群等,充分整合規畫現有資源,亦包括轉注藝 遊計畫的實驗成果與經驗。跨領域學院成立後,預計於下一學年度開始招生,兩學院第一屆目前預 計招收 40 名學生,逐年成長 25%;第一年規畫開設 6 門課程,第二年起開設 3 大領域共 12 門課, 第三年起開設 3 大領域共 15 至 18 門課。而由於轉注藝遊凝聚一批志同道合又具實踐力的教師,執 行成效備受重視與肯定,目前人文創新數位學院的籌備委員與諮詢委員,有半數來自轉注藝遊計畫 團隊教師,因此轉注藝遊計畫良好的理念與經驗,得以延續發揮。 8
貳、「跨域共創」主題說明 本計畫命名為「轉注藝遊」,乃借用文字學的術語「轉注」一詞,表達不同藝術形式之間轉相 詮釋之意涵。立足人文學「藝術涵養」與「在地關懷」兩大特質,經由展覽敘事、身體展演、多媒 體技術等跨領域媒介,轉化靜態文史哲學科知識,由內部生成動態的「人文實作力」,活化於社會 群眾之間,淬煉人文藝術之當代價值。 經過兩年的課程嘗試,我們發現文史哲學科的師生面對「人文學科跨領域應用」這一議題時, 均自覺地尋找「人文學科」本質上的應用面向,非以技術取代內容,而是將當代多元傳播媒介(數 位、身體、戲劇、影像、展覽、遊戲等)視為一種廣義的「語言」,用以「轉注」靜態知識予社會 大眾,讓百科詞條式的「知識」連綴為有畫面的「故事」。因而,在本課程計畫中,我們特別強調 不同於「技術實作」的「人文實作」,其內涵正是由此「連綴」的意圖下所產生的「敘事性」來賦 與實質意義。 而「人文實作」的敘事力,又可細分為四種應用取向:包括體知能力、表達能力、具象能力與 整合能力。在計畫課程中,我們將這四種能力落實為「踏查」、「選析」、「展示」、「導覽」等 人文實作方法,結合本計畫主要合作的三處校外文化機構(國立故宮博物院、朱銘美術館、臺北市 定三級古蹟景美集應廟),帶領學生練習將歷史事件、書畫器物、本土文化與民俗藝術……等對象轉 化為「劇本」、「教案」、「影像」、「展覽」、「遊戲」等不同形式的敘事。這些「關鍵字」隱 然交會在「類博物館」(quasi-museums)這一概念上,可知人文實作的意義,其實近似於博物館 保存人類生存證據的方法:將真實世界精緻化、藝術化,建立各種形式的觀看櫥窗(windows)並 扮演「導覽」的角色,典藏這塊土地上獨一無二的歷史、風景與人情。 在本計畫中,為進一步掘發「人文實作」之本質,透過與博物館機構的合作,將博物館的「典 藏」與「教育」意義加以轉化、開展為實作方法,讓展覽策畫成為一種敘事的模式,用以形塑「人 文內涵」接軌「實作應用」的具體型態。 因此,除了文學院既有的師資,本計畫與 國立 故宮博 物院、朱銘美術館等典藏機構合作,尋求校內研創中心文 山未來館、民族博物館作為實作模擬場域,並進一步向商 學院、社會科學學院等博物館學相關專業教師跨域共創, 讓「博物館」作為一座整合各種人文實作應用面向的平臺, 培養「體知」、「表達」、「具象」、「整合」四大敘事 實作能力,建構一套規模整全的知識鷹架,並聚焦在「藝 術」與「在地」兩大主軸,將城市裡形形色色的歷史、地 方、人群作為探索、轉化與建構的對象,形構「生態博物 館」(eco-museum)的動態知識場域,立體展開「轉化 傳統」、「注釋在地」、「藝遊人群」三大實作主題,再 依實作的不同階段分為三段層級,共開設 17 門課程。
9
主題一:轉化傳統 英國文學家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在〈傳統與個人才具〉曾言:「傳統 亦即是過去的產物而又活在現在的一種精神。」在大學教育的人文學門裡,文史哲學科的知識肌理 乃是以不斷回顧文化根源與歷史傳統的方式構成,積澱為深厚文化質量。然而在當前的時代氛圍下, 「傳統」常被視為守舊的同義詞,讓擅長掌握古典知識的文史哲學科在現代學科體制裡蒙上一層神 秘、保守、古老的刻板印象。事實上,按照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的觀點來看,「傳統」表明的是一個對象在共時性(synchronic)與歷時性(diachronic) 這兩大秩序現象的對立與交叉之下所錨定的位置。因此,具有傳統意識的文史哲學科學生對於文學 作品、哲學經典、歷史文物與文獻等各種類型的文本,不只能夠針對文本表層內容進行譯注、釋文、 辨析與判讀,同時也能夠站在後設的角度,分析、連結與反思文本所處的語境(context),因而使 古典的文化資產永遠能夠具有現代的生命價值。 職是,本計畫鼓勵學生懷著哲思、史筆與詩心,除了透過文獻閱讀與解析來瞭解傳統,更進一 步運用當代新媒體、新語言、新形式而「轉化傳統」,讓歷史文化資產獲得活化與新生,立體透視 古今交疊的時空圖層,讓「文化創意」不只是短暫的速食流行,而是蘊含歷史傳統的深度涵養。準 此,本計畫以「轉化傳統」為第一項主題,向校外連結國立故宮博物院,向校內連結民族系博物館, 培養學生從知識內質轉化外顯形式的轉譯能力,期待轉注藝遊成為串聯高等教育人文學門與博物館 人才培育需求的實驗平臺。除了讓學生在實務學習中瞭解文物典藏的專業知識,更借鑑國立故宮博 物院教育展資處近年在新媒體藝術上的斐然成果,讓學生實際接觸文物知識與新媒體之間的轉譯過 程,嘗試找出更多古今交融的可能性,同時將這樣的經驗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發展數位新媒體與人 文知識之間更密切的溝通與合作。預期未來這些累積的創新教學實驗成果,擬將與國立故宮博物院 合作,繼續朝向開設「博物館資訊應用與人文實作」之模組課程,甚至成為學群或學程為目標,邁 向博物館與大學共育人才之合作典範,讓教學、研究、實務之間形成共榮共創的連結。
主題二:注釋在地 當「本土」一詞在臺灣所處國際局勢的處境下乘著政治認同的潮流而興起,卻也因為政治因素 而某程度上遠離土地時,「在地」或許是人文學科更應該腳踏實地關注的實踐對象。人類學大師紀 爾茲(Clifford Geertz, 1926-2006)曾提出「地方知識」一詞來表徵文化比較思維中所應保留的多 樣性與特殊性,其價值不只是在於獲得某一種獨特的地方知識,而是藉由對地方知識的深度探索, 充分明白並發自內心尊重這世界上多元而零碎的各種分歧。因此,我們需要透過「在地」的實作, 讓各式各樣的地方知識轉變為它們彼此間的相互評註,即由一種地方知識的啟明,來照亮另一種地 方知識所隱翳的部份。 是故,「地方特色」在臺灣當前文化創意產業中展現的無窮潛力,是我們希望透過這一主題加 以關注的目標:是什麼樣的元素,可以引發人們懷舊(nostalgia)的情感?我們又該如何從老字號 的在地產業裡找出文化創意的新點子與潛力股?除了「以故為新」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發現、 創造為人所忽視以致隱沒的文化景觀,庶近於「旅人之眼」的概念。因此,我們發揮文史哲學生注 10
釋經典的功力來「注釋在地」,期望以新創意活化漸成習慣的事物。以政治大學所在的文山區為主 軸,透過容易入門的數位技術或影像工具,帶領學生盤點、層疊、清理、輪廓屬於文山在地的獨特 面貌,並與木柵在地文化資產──台北市定三級古蹟景美集應廟合作,由集應廟提供部分展覽資源與 文史導覽,而後經由課程的持續接觸、溝通,發掘雙方共同合作的可能面向,並擬於第三年接受景 美集應廟邀請,共同為 107 年下半年的迎香活動開設相關調查與展示課程,於課程內加強理論與實 作之結合,走出校園進入社區,回應在地社會互惠需求,亦落實政治大學打造「文山在地大學城」 之願景。
主題三:藝遊人群 關於「人」的一切,始終是人文學科終極的關懷。在執行這項計畫的過程中,我們一直提醒自 己:「轉注」的目的,非以應用技術取代人文學科,而是為了讓知識活化並親近社會大眾,悠遊於 人群之中。尤其,對於政治大學這樣一所被定位為「研究型大學」的教育機構而言,學術的金字塔 與封閉的象牙塔往往繫於一線之危,當社會瀰漫「人文無用論」的氛圍時,是應該自覺地思考:明 明是持續關心「人」的文史哲學科,為何總令人產生距離群眾太遙遠的錯覺? 由此問題意識出發,扣合「藝術」與「在地」兩項核心關懷,我們對外尋求跨域合作的文教機 構是朱銘美術館。一方面,希望透過課程合作及實習機制,讓學生從朱銘先生著名的雕塑作品中感 受土地與人情如何昇華為藝術品,並與朱銘美術館一同走入人群服務,同時獲得文教機構的營運實 務經驗。另一方面,朱銘先生自幼出身清寒,立志為貧苦孩童的藝術教育貢獻心力,故朱銘美術館 秉持「種活藝術的種子」之宏願,長期致力於親子藝術教育推廣,若能引入社會企業以為支持,當 能創造永續經營之成效,此亦是本計畫期待未來長程合作共同努力的方向。 當然,在人文學科當中,「人群」的另一項重要意義是作為作品的接受對象。正如同當代博物 館不斷在嘗試有效的教育推廣方式,在這個「收視率」、「點閱率」與「按讚數」主宰媒體的時代, 我們希望學生能夠獨立思考「量化數字」與「真實人群」之間的關係──社會上容易被隱沒的聲音, 不一定能反映在數字上,但數字仍可具有一定的意義,端看如何面對與詮釋。因此,課程安排由業 師引導學生執行「劇展」與「影展」兩種可看出「票房」(此意指觀展人次,而不一定是售票收益) 的展覽型態,讓學生實際去扛一扛影展宣傳壓力、去承受劇場觀眾的噓聲、笑聲或掌聲,讓「人群」 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接受理論,也不只是螢幕前虛幻的點閱數字,而是具有真實溫度的互動。 透過以上三大主題,我們希望讓人文學科的學生練習在不同的情境、活用不同的媒材,時時刻 刻提醒自己:從「傳統」中汲取知識養分,面對真實社會「人群」,寫下屬於我們的「在地」故事。 最後,必須強調的是:本計畫雖以「將這塊土地轉注為典藏人文的博物館」為目標,並非真的要打 造一座實體的「博物館」,也並非直接挪用博物館學系所的專業訓練,而是取法博物館「典藏」與 「教育」的精神,建構一套人文學可以反覆操演實作的「人文實作應用之道」。
11
參、第三年計畫推動重點 一、第三年「跨域共創課程」之規劃、執行策略、方法及步驟 本計畫第三年以「轉化傳統」、「注釋在地」、「藝遊人群」三大主題為系列課程,依據徵件 辦法之三層級跨域課程設計,共將開設 17 門課程。列表如下:
以下沿三主題軸線,依次敘明跨域共創課程的目的、內容、授課教師及校外學者專家導入共創、教 學助理之運用、學生人數及組成、上課時數等規畫。
主題一:「轉化傳統」系列課程 層級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課程編號 1 中國藝術史:
1
精緻藝術與社會 (54hr)
授課教師
預計人數比例
朱靜華老師
40 人
國立故宮博物院
文學院(80%)
業師
其它(20%)
實作項目
教學助理運用 1.帶領討論課
故宮文物導覽方案
2.協助校外參訪 3.掌握小組企畫進度並彙整成 果
本課旨在從博物館的角度研究藝術品。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主,教導學生理解中國藝術,並思索這些古代物件在當今社會的意義: 現今的台灣如何運用這些傳統中國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如何成為當今台灣文化產業養分,又如何與現今台灣文化結合?為回應以上問 題,我們將結合博物館研究方法與傳統中國藝術品的收藏、展覽與教育活動,培養同學判斷藝術普及傳播可能方向與策略。 本課程實作目標為故宮文物導覽方案。擬透過課程與國立故宮研究員之合作,帶領同學接觸藝術場館第一線人員,分享國立故宮博 物院近年於作品展示、詮釋、推廣等方面的發展,並透過博物館學、藝術史學的講授,希望學生能認識實務場域現況與學理發展,而後 更將帶領同學進入場域,思考如何以場域中之資源,設計專題導覽,並藉由故宮業師之經驗回饋,完善專題。
層級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授課教師
預計人數比例
實作項目
教學助理運用
1
課程編號 2
張駿逸老師
30 人
業師專題報導
1.連繫校外講師
12
博物館經驗與傳承
博物館業師
(36hr)
社科院(50%)
2.彙集統整各組採訪成果
文學院(30%)
政大民族系「民族博物館」旨在整理並展示民族系長期耕耘與累積之民族文物研究成果。為配合民族博物館之運作,館長張駿逸教 授長期開設「博物館展覽規畫與製作」、「博物館管理與經營」等博物館基礎與實作課程,搭配「民族藝術」、「民族藝術田野課程」 等專題課程發展各式各樣的策展主題,並強調「就地取材」、「點鐵成金」之精神,讓學生學習運用有限資源,館內所有展品與器材均 為學生以最低成本自主籌備,克難經營,精緻呈現,發揮「創意」之所在。在扎實的課程培育下,訓練出大批博物館人才,現遍布全台 各大博物館,並時常將實務經驗帶回政大傳承學弟妹,形成優良的薪火傳承。為了凝聚政大民族系這批臥虎藏龍的博物館工作者的寶貴 經驗,本課程由張駿逸教授主持規劃,邀請數位以往曾參與「博物館展覽規畫與製作」、「博物館管理與經營」等課程,且現在業界服 務之校友「回娘家」分享實務工作經驗,而除了民族系系友外,本學期更延伸邀請數位政大文學院畢業、現正於藝術相關產業(博物 館、美術館、畫廊等)之學長姊回校,提供另一個視野,豐富學生於求學階段對於藝術相關產業之認識。此課程更與轉注藝遊計畫另一 門「博物館展覽規畫與製作」課程相互搭配,由業師評量「博物館展覽規畫與製作」展覽製作,增強學生的實務經驗。 本課程實作項目為博物館業師專訪報導。學生需分組紀錄演講內容,並將課程內容改寫為專題報導,與大眾分享。
層級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授課教師
課程編號 3 2
教學媒體與應用
預計人數比例
實作項目
30 人 洪煌堯老師
(36hr)
教學助理運用 1.建置管理學生成果平台
教育學院(80%)
教學媒體設計實作
文學院(20%)
2.數位媒體運用實務諮詢 3.協助成果彙整發表
教育的場域無所不在,除了校園,博物館、美術館等文教機構也肩負著教育的重要任務。以藝術品或文物陳列的知識建構為基礎, 媒體科技成為當代博物館與美術館推廣教育的重要工具與媒介。本課程希望帶領學生一同探討當代博物館如何運用教學媒體科技,讓櫥 窗裡的古文物走出博物館,對於學童的藝術知識產生積極效益,甚至藉由科技無遠弗屆的力量,在虛擬影像科技的輔助下,讓博物館教 育深入偏鄉,拉近博物館與人之間的距離。因此,本課程以故宮教育頻道近年來致力推廣的數位文物教育素材(如視覺圖像素材、數位 課程、線上博物館、教案資料庫等)為基礎,將邀請國立故宮博物院展資處人員演講介紹「故宮教育頻道」之發展概況與策略,帶領同 學認識故宮數位頻道的推廣策略並反思其成功與侷限,進一步運用模組化(module)思維,將素材整理為可依不同教學場域、時間、 對象而靈活組合的彈性教案,以因應當代多元變化的媒體載具,刺激學生反思教學媒體科技的優勢,讓教學資源達到最有效的運用。 本課程實作目標為教學媒體設計實作。學生需運用故宮教育頻道之或其他相關教學媒體資源,分組製作數位教案,並以影片方式呈 現,於期末辦理成果展,邀請相關業師或中小學教師評量學生成果。課程結束後,將鼓勵學生發表其作品與數位平台或參加教案比賽, 以供大眾下載運用。
層級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課程編號 4
2
博 物 館展 覽規畫與 製作 (54hr)
授課教師 張駿逸老師 博物館業師
預計人數比例
實作項目
30 人 社科院(50%)
學生分組實作展覽
文學院(30%)
教學助理運用 1.協助各組策展安排 2.期末成果發表會連繫
自從博物館領域設立以來,教育就是博物館百餘年來從未改變的使命,然而為了完成博物館的教育使命,展覽是所有方法之中最為 有效且可以與觀眾直接產生互動的。本課程利用民族學、美學、心理學甚至行政學作為基礎理論,衍生出與策展相關的議題加以介紹, 訓練學生如何無中生有,如何利用最少的資源達到最高的展示效果。由如何決定策展主題、如何呈現、如何達到與觀眾對話的目的。其 中牽涉的不僅是基礎理論,更是許多經驗所累積的細節,例如燈光與色彩的問題……,這些都必須要靠實際講解與操作才能獲得。因此 本課程的每一位學生都必須五人一組,完成一項實習策展。 本課程實作項目為學生分組製作展覽。用意是提供學生在畢業前一個機會,運用正規訓練以及知識思考,最後以專業手法呈現物件 的展示。因此在學期間,每兩週由一組學生進行實習特展,依次於民族博物館展出;最後6組展覽舉行聯合成果展示會,在校園集體呈 現、公開展示,接受評論。會中將由「博物館經驗與傳承」授課的(學長姐)博物館館員進行評分、敘獎。
層級 3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授課教師
預計人數比例
課程編號 5
曾守正老師
30 人
傳 統 精緻 藝術再創 新:
周志煌老師
文學院(50%)
故宮博物院專案實作
浦莉安老師
其它(50%)
13
實作項目 故宮院藏 展品之 「逐格 動畫」製作
教學助理運用 1.管理學生實習出勤情形 2.觀察記錄實習執行成效 3.舉辦實習成果發表會
(36hr)
吳彥杰老師
本課程係由轉注藝遊計畫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教育展資處合作之跨領域專案實作課。實作對象以故宮院藏文物為主題,由授課教師設 定專案實作目標及成果展演形式,邀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跨領域教師與實務界業師,共同指導學生分組完成實作專案。 本學期的實作專案目標為:故宮院藏展品之「逐格動畫」製作。授課形式主要分為前後兩階段:期中考前以單周上課為主,講授文 物知識及定格動畫概論;期中考後將安排周末密集工作坊,修課學生需於工作坊完成實作專案,並共同策畫期末公開成果展。
層級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課程編號 6
3
博物館管理與經營 (36hr)
授課教師 張駿逸老師 博物館業師
預計人數比例
實作項目
30 人
教學助理運用 1.協助校外參訪行程
社科院(50%)
民族博物館實作學習
文學院(30%)
2.協助期末實作學習營 3.彙整學生學習成果
本課程為博物館基礎概念課程,向學生介紹博物館之發展簡史、功能、組織與諸多運作等基本概念,從軟體與硬體雙方面認識博物 館,並思考當代博物館的生存之道。 本課程實作項目為「博物館實作學習營」,以民族博物館作為基本的施作場所;教師依照課程內容與民族博物館本身之條件,預先 設計諸如清點、登錄、修復等不同之實作學習項目。在教師之指導下,進行為期兩天之實習。
主題二:「注釋在地」系列課程 層級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課程編號 7
1
旅行與台灣歷史 (36hr)
授課教師
預計人數比例
實作項目
林果顯老師
40 人
臺灣歷史主題之
廖文宏老師
不限比例
旅行企畫
教學助理運用 1.協助校外參訪 2.安排業師來校事宜 3.數位工具運用資詢
本課程旨在立足於本土,強化學生對臺灣認識的歷史縱深;同時放眼世界,認識臺灣與近代世界發展的關係。因此,課程以台灣近 代各種旅行路線與景點的變化為主軸,並透過重要事件與人物舉例,讓學生瞭解台灣歷史並掌握各時代之關鍵變動,而且能夠從旅行規 畫中探討人與環境之關係,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此外,本課程與本校資訊科學系廖文宏老師共同合作,在歷史課程的內容中,加 入數位工具的學習與應用教學,培養歷史與科技之間的跨界運用認識與能力。所用數位工具適合一般文科生,不需程式寫作能力。 本課程實作目標為臺灣歷史主題之旅行企畫,並運用數位工具(如 GIS(web-based)、App(mobile)、多媒體(image, audio, video)等)表達其內容,另須檢附以 excel 呈現之詳細行程資訊規劃表。
層級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授課教師
課程編號 8 2
圖像、影像與創新傳播
林玲遠老師
(54hr)
預計人數比例
實作項目
教學助理運用
45 人
靜態圖文 、動畫 及實驗
1.辦理工作坊
不限比例
短片
2.多媒體技術諮詢
本課程探討知識性 (reality-based) 內容的視覺表現概念,媒介包括影片、動畫及多媒體。分為三個單元進行:「靜態圖文」、 「動畫」,及「實驗短片」。每一單元均有對應的閱讀討論、工作坊及作業練習。修課同學研習之內容包含各種視覺媒介於知識傳達的 應用,從插畫與照片的圖像功能、圖畫與文字的關係、互動網頁圖文編排,到紀錄影片,及資訊動畫。修課同學將就圖像與概念的傳 達、資料的視覺化、網頁圖文的非線性結構、紀錄片美學等與視覺溝通相關之理論進行了解。 本課程各單元皆有實作作品產出。另將於實驗短片單元安排同學於大文山區戶外實際攝影取材,以實驗短片推廣地方風土特色、文 化歷史。
層級
2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授課教師
預計人數比例
課程編號 9
洪燕梅老師
40 人
創 意 :意 識創造暨 實務
文山在地文史工
文學院(50%)
(54hr)
作者
其他(50%)
實作項目 文山在地 產業景 觀創意 行銷方案
教學助理運用 1.帶領討論課 2.協助校外參訪 3.聯繫業師來校事宜
本課程源起於對現下創意相關學理、實作的觀察。希望藉由創意既有成果(含失敗或中止運作之案例)的觀察及研究,持續維持意
14
識及行動的改變、創造。本課程企圖以地方為基礎,嘗試建立更為寬廣的多元化、全球化觀念,使「大文山區」所具有的文化特色與風 土景觀,能自然而然地吸引臺灣各地人民以及世界各地人士。創意不再是特定的、固化的,而是擴大時空,引領願意參與者探索、抵達 心靈的宇宙,體現人文的終極目標乃為「共同關懷」。課程授課教師以帶領、輔導為主,搭配校內外文史專業或具備實作經驗之業師提 供指導,共構人文形塑的標的,以學理搭配實作,學習如何針對巨量資料篩選、管理、整合及視覺呈現。最後以集思廣益的方式,構思 並提出具體可行之方案。 本課程實作目標為「大文山區」之觀察及創意改造企畫。學生須透過數據(data)資料收集及運用之思維,突破實體地理距離限 制,提出具體創意方案企劃。
層級
3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授課教師
預計人數比例
課程編號 10
高振宏老師
35 人
臺 灣 民俗 實務:調 查與
張瑜倩老師
文學院(40%)
展示(54hr)
林巧敏老師
其他(60%)
實作項目
教學助理運用 1.協助學生田野調查工作
景美集應 廟尪公 文化祭
2.協助工作坊事宜
專案活動
3.協助聯繫校外單位 4.協助成果活動發表
本課程旨在帶領同學認識臺灣重要的生命禮俗、節慶民俗及生活文化,理解其內涵與源流發展,且透過實際的田野調查與展示規 劃,培養相關的觀察分析與資料應用能力,本年度更將搭配景美集應廟擬舉辦之「尪公文化祭」,帶領學生閱讀相關理論文獻、蒐羅民 俗儀式紀錄、思考民俗文化在當代的轉化運用等課程。 課程內容分為三大主軸,第一部分為「學理課程」,由高振宏老師講授,介紹臺灣生命、節慶禮俗的內涵;第二部分為「調查課 程」,帶領同學進行田野調查(field study,實地考察),實際蒐集與紀錄相關民俗文物或活動,了解其義涵及民間文化與民眾思維方 式,探索其在當代社會面臨的處境與問題;第三部分為「文獻展示與轉化課程」,除了校內圖檔所林巧敏教授與科智所張瑜倩教授帶領 策展工作坊與田野調查資料檔案建置的教學外,更將搭配「尪公文化祭」,設計規畫相關主題活動或展覽。 本課程實作項目為文山區傳統產業調查與展覽。相關展示可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為訪談報導,視情況協助其投稿至《臺北畫 刊》或編纂為專冊;第二層級為展覽實作學習,透過課程相關工作坊,指導學生認識如何測量展場空間、規劃主題、設計、陳列、文案 書寫,學習將具體的田野經驗或概念性的構想轉化為實際的展覽物品;第三層級則以「景美集應廟」為實作場域,讓學生帶著調查與展 示之學習成果,走出校園,進入社區,配合「尪公文化祭」設計主題展示或活動,保存文山區的文化地景,活絡社區與學校之互動,共 同促發地區發展。
主題三:「藝遊人群」系列課程 層級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課程編號 11 團體輔導
1
(搭配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京劇學系協力工作坊) (36hr+工作坊 18hr)
授課教師
預計人數比例
實作項目
李宗芹老師
60 人
鍾明勳醫師
教育學院(50%)
角色扮演 與人格 認識觀
萬裕民教授
文學院(40%)
察報告
其他(10%)
教學助理運用 1.協助工作坊進行 2.連繫校外業師 3.觀察課程發展情形
「團體」是一個「個人」與「他者(other)」之間的組成,團體輔導課程重點為:在團體中藉著人際之間的互動幫助一個人成長的過 程。團體中的學習包括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自我實現以及學習傾聽他人、學習分享以及與他人情感交流,這是團體中最具意義的事 情。要達到此歷程具備了幾項要素:1.團體現場的創造 2.團體現場中,人們可以展現支持、同理,帶來個人的成長 3.利用團體動力,幫 助團體能夠發展得更好。 本課程以三部份構成:1.團體輔導基本理念 2.團體輔導方法 3. 團體輔導方案實作。課程兼顧理論與實務,透過方案實作,了解團體的 引導方法與技術,使學習者掌握團體輔導的基本概念與團體引導步驟。 本課程第三部分團體方案實作,為學生磨練能力最重要的經驗,經由此實作演練,學習成為更好的溝通者,有助於化解問題。而長 期來看,具有處理各種個性的能力,也能幫自己加分。實作團體有一位帶領者及至少一位協同帶領者,團體中的每一個人,也都會扮演 著不同的角色,他可能會扮演不同的功能去幫助別人或者是做某種角色特質的示範。通常在團體中會有破壞性與建設性的角色,一般最 常見的為抗拒的角色(resistant role)、操控的角色(manipulate role)、支持或協助的角色。 本課程除了團體輔導的領導者與協同者訓練之外,也將借助校外合作單位「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學系」之協助,增加傳統戲曲中 的角色(生旦淨末丑)來做演練,讓學生體會以各種角色來扮演,象徵著人格的不同特質,學習面對與化解。
15
層級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課程編號 12
1
數位、遊戲與歷史 (54hr)
授課教師
預計人數比例
蔡瑞煌老師
40 人
金仕起老師
文學院(60%)
曾守正老師
傳播學院(20%)
遊戲產業 CEO
商學院(20%)
實作項目
教學助理運用 1.提供歷史知識諮詢
線上文化遊戲腳本
2.遊戲腳本概念分析 3.帶領討論課 4.協助辦理成果發表會
這是一門由資管系與歷史系老師合授,並借重業界師資,為文學院、傳播學院與商學院大學部二年級以上大學生開設的跨界應用課 程。目的在藉由專案實作和從做中學的歷程,培養修課同學整合人文與數位科技,並應用於發展文創產業的能力。課程活動的內容,包 括簡介遊戲製作的基本概念、參觀遊戲產業、業師分享實作經驗、產業實況與前景,以及同學的分組作業。分組作業在討論、製作線上 文化遊戲的腳本。希望同學能自行選擇敘事對象,組成遊戲故事,並 將文物結合文史背景,組成一個能夠表現歷史氛圍、人文反思, 以更具趣味的方式呈顯歷史事件意義的「文化遊戲企劃書」。期待作業成果可與遊戲產業連結,在學生的技能培養,以及人文教育推 廣、文物行銷規劃上彼此互惠。 本課程以製作線上文化遊戲的腳本為目標。希望修課同學在製作線上文化遊戲的腳本時,能夠運用人文學科的素養、觀點和視野, 以文史哲式的反思為主要方法,在娛樂、學習之外,也能夠去描述、呈現其涵蘊的文化價值。
層級
2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授課教師
課程編號 13
蔡瑞煌老師
跨界創作實務
金仕起老師
(54hr)
曾守正老師
預計人數比例
實作項目
40 人
教學助理運用 1.追蹤各組進度
文學院(60%) 傳播學院(20%)
遊戲試玩 demo
商學院(20%)
2.協調跨領域教師 3.問題彙整與回報 4.協助辦理成果發表會
本課程延續「數位、遊戲與歷史」的文化腳本成果,試圖結合本校傳播、中文、資管、歷史四系師資及業界成員,透過實作指導, 訓練同學從事跨界創作。本課程所謂「跨界創作」,主要以創作文化遊戲為目標。所謂「文化遊戲」,不限操作平台,重點在使遊戲玩 家透過遊戲歷程增進文化體驗、歷史瞭解與藝術鑑賞的能力。創作文化遊戲有賴跨界學習,必須整合故事佈局、措詞表達、影音呈現、 平台建構,與管理行銷等諸多重要面向之訓練。這門課即在透過本校不同專業師資,及資深業界成員協助同學藉由團隊合作與做中學的 歷程,從無到有創作「文化遊戲」,並體會、瞭解和具備創作過程所需要的素養與能力。
層級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授課教師
課程編號 14 2
當 代 藝術 典藏 與展 覽 應
曾守正老師
用 : 以朱 銘美 術館 為 實
朱銘美術館
習場域(實習 180hr)
預計人數比例
實作項目
20 人
教學助理運用 1.管理學生實習出勤情形
文學院 60%
實習作品及心得
其他 40%
2.觀察記錄實習執行成效 3.舉辦實習成果發表會
本課程與朱銘美術館合作開設,透過暑假前一系列的講座規劃,傳授先備知識後,再於暑假期間正式展開事務及知識性實習,讓日 後有意在博物館、美術館領域工作的同學有機會接觸業界實務,在觀摩之中,一方面印證以往所學,一方面觀察如何將所學運用於實 務,及早培養知識與技術之間的轉化能力。希望一方面從實務上接觸美術館業務,一方面從學理上多方了解美術館展覽的諸多問題,並 在實習過程著手模擬展覽企劃。實習結束後,另舉辦實習成果發表會。
層級
3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課程編號 15 敘事遊戲創意設計
授課教師 廖棟樑老師 陽明大學 Senior Mind 計畫團隊
預計人數比例
實作項目
10 人
教學助理運用 1.協調跨校與校外教師運作
(政大、陽明各 10 人,共 20 人)
高齡互動敘事遊戲
2.掌握課程進度 3.協助高齡互動活動安排 4.協助小組企劃進行
本課程由國立政治大學轉注藝遊計畫與國立陽明大學 Senior Mind 計畫共同合作規畫,發揮兩校在高齡心智哲學與醫學與人文歷 史領域的專長,一方面回應對超高齡社會發展趨勢之關懷,另一方面則結合在地文史資源活化之用心,冀使年輕學子在設計過程中發揮 跨界創造力及社會關懷力,也希望藉由遊戲的互動機制,打破尷尬與隔閡,啟動年輕族群與高齡族群的創意溝通模式,在遊戲中分享更 多活力與歡笑。
16
本課程進行方式為密集授課之四日工作坊外加一日高齡互動,課程安排除了有兩校教師分別教授臺灣文史與高齡認知相關學理知識 外,在實作面向上則借重在地文史團隊與遊戲設計業師,提供文史轉化經驗與遊戲設計指導,引導同學於工作坊期間,在跨校、跨學科 的小組合作下,以在地文史為素材設計出高齡互動敘事遊戲,並製作遊戲樣品,於高齡互動日實際與長者互動。
層級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課程編號 16
3
影展研究與經營實務 (54hr,不含課餘籌備)
授課教師 聞天祥老師 光點華山
預計人數比例 20 人 文學院(50%) 其他(50%)
實作項目 「2018 中文影展」策劃 與執行
教學助理運用 1.協助策劃影展之需求 2.觀察課程執行過程 3.連繫校外業師
本課程以「影展」為主題,在學理上,介紹「影展」的流變與意義,搭配國內外各大重要影展的歷史變遷與功能意義,並解析影展 與文化、政治、工業、經濟之關連。而於實務經營上,則與光點華山電影館合作,由光點華山提供場地與籌備經驗,搭配教師個人實務 經驗,帶領學生認識並執行影展從專題策畫到實際執行的各個面向,而後走出校園,於校外場域具體執行。
層級
課程名稱(授課時數) 課程編號 17
3
從自我到他者──戲劇的 社會實踐力(54hr)
授課教師 侯雲舒老師 原型樂園貢幼穎
預計人數比例
實作項目
30 人
教學助理運用 1.協助策劃劇展之需求
文學院 60%
應用劇展
其他 40%
2.觀察課程執行過程 3.連繫校外業師
本課程第一年由「民眾劇場」之概念與方法出發,第二年以應用戲劇之「論壇劇場」形式切入,融合個案調查及社會關懷之整合課 程。帶領修課同學從靜到動、從平面到立體、從自我身體及心理覺知逐步通向人我之間的關係及個人與社會環境的最終鏈結,積極主動 挖掘環境(初步設定為政大校園)中可供深思的現象和具有延伸性之議題。 第三年則預計與原型樂貢幼穎老師合作,以前兩年處理自我與他者互動的經驗延伸發展,發展「參與式劇場」,深化以劇場連結自 我與他者,積極介入群體的可能性。本課程目標是由學生辦理劇展,將課堂的靜態知識傳授給予立體及實際操作運用知識的空間,讓戲 劇知識直接能有機會與己身所處環境對話,以期學生能夠培養「觀察、覺知、描述、表現」的基本能力,並且實際執行及運用。
整體而言,轉注藝遊所有課程均環繞「人文實作」這一概念為主軸,建立跨域教師合作共識,鼓勵 學生運用當代多元媒體靈活轉換,並強調發展內容本身的敘事性,而非以數位科技、商業獲益等技 術層面覆蓋人文價值,仍以文化含金量為主要訴求。透過以上 17 門課程,我們希望創造以下的創新 亮點: (一)改革文學院傳統靜態學理課程 轉注藝遊以博物館作為參照基礎,但立意與關懷並不欲取代博物館學系。我們所關心的乃是參照博 物館知識傳導的敘事策略與模式,藉形塑「人文實作」的設計思考,希望讓文學院的師生走出學院 的知識教學藩籬,另方面更期待人文學科的師生能有效發揮文史哲深度涵養,讓社會的「文化創意 產業線」更顯人文知識關懷脈絡。 (二)著重敘事轉譯而非技術研習 跨領域課程創造多元的、豐富的學習議題,同時也可能造成不同領域之間的教師沒有清晰的教學共 識,或學生對於學習目標感到迷惑與負擔。在轉注藝遊的教學實驗中,我們盡可能以「人文實作」 立定課程中心,主授教師尋求跨領域專業的業師合作時,應注意技術門檻不可過高或過難,以及所 占總授課時間的先後次序與比例,讓學生將學習重點放在內容的理解、轉譯與執行,而非一味投入 技術方面的鑽研,並且降低學生好高騖遠、期末開天窗的窘境。 (三)返身觀照自我與他者的時代處境 17
本計畫通過人文實作一概念,強調同學敘事力的轉化運用。事實上,敘事力的形成,包含知覺感受 的甦醒、情意躍動的體貼、理智分析的開顯,最後通過敘事力介入具體生活脈絡,以回應所處時代 的種種課題。發現自己、理解自己、安頓自己,並且理解他人、社會、自然甚至形而上的世界,最 後予以適當的對話與回應,就是人文學的精神。因此,本計畫從人文學課程出發,藉由人文實作砥 礪人文學知識,顯豁存在的主體性,回歸人文學精神,是本計畫念茲在茲的基本理念。
二、「實作模擬場域」空間及設備之規劃及使用 作為語境(context)的場域 在人文實作的課程中,我們強調廣義語言的敘事轉譯能力,但是這些文本(text)如何向真實世界 取材?如何驗證其具有語言溝通的有效性?模擬實作場域即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語境(context)。在計 畫執行過程中,將課程關聯場域依實作程度分為「格物場域」(搭配層級一覺察)、「摹習場域」 (搭配層級二提案)、「實作場域」及「致用場域」(搭配層級三專案)。「摹習場域」則是透過 實習的過程,讓學生進入場域了解產業的運作機制,主要的意義在於給予學生不同於課本講授的多 元知識輸入;「實作場域」以校內場館為主,由學生成為場域的經營或策畫者,並對場域具有高主 導性;「致用場域」不限校內外,學生成果需應用於場域內,故場域條件逆向影響課程設計,並成 為學生產出學習成果時的考量,學生不一定對該場域具有主導權,但用意都是將學生的能力輸出至 真實場域中。整體場域關聯圖如下:
除了兩個實作場域--「文山未來館」與「民族系博物館」,為計畫實質經營主導的實體空間 之外,我們並未強力介入或意欲改變其他合作場域的實體空間;但是,這些合作場域在課程中的意 義卻也不僅僅是出借場地或舉辦活動而已,而是在計畫內部的涵構關係中形成不同層級、相互鏈接 的教學應用結構,並持續對於課程教學的歷時性進程產生關鍵性的影響,教師必須透過長期的溝通 累積與場域間的互信關係,而學生的學習成果則需要不斷至場域進行取材或者是以場域為應用情境 進行設計。 18
此種以場域輔助教學的思考,搭配「先實作、後整合」的課程策略,師生對場域的「模擬性」 也有更清楚的認知:亦即「場域」本身不是課程要操作或轉譯的內容,而是學習活動發生的情境。 換言之,轉注藝遊對於場域的「改造」與「維護」,不盡然是實體空間設備上的整修,而是錨 定了場域在教學設計上的對話位置,透過課程的規劃,讓師生在過程中也能釐清進入場域的意義與 精神,進而與場域內的人事物保持適當的關係,不過度涉入場域本身的自主性,而是就其對話位置 進行應用與互動,讓轉譯文本的語言效力確實在場域所提供的真實語境中予以驗證。 上述對於場域的思考將在第三年計畫繼續深化與觀察。未來觀察重點有二: 1. 在同一學期的一門課程中,若同時與兩個場域發生關聯(例如先在格物場域進行田野調查, 再到致用場域進行整合對話),師生教學量是否可以負荷,或者應透過何種機制來連結師生 與場域的關係。
2. 未來若在沒有相關經費支援場地租借費用的狀況下,是否適合尋求具有互惠效力的機構作為 致用場域的替代方案,以及應採取如何的配套措施才不致對場域本身造成過度干擾與負擔 (例如第二年的偏鄉小學、第三年的景美集應廟及高齡服務機構)。 透過以上思考,希望轉注藝遊計畫結束後,場域經驗能夠有效留存甚至擴散。
三、其他創新模式或事項 本計畫作為跨領域共創課程計畫,除了在課程內容上發展人文學科應用能力面向,我們預計整個 計畫的跨域整合模式,亦將為大學院校人文科系教育體制帶來創新與突破。 (一)課程創新設計:先實作後整合 跨領域實作課程因其知識來源與成果形式的多樣性,以及尊重參與課程的不同領域師生個體之 主體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經常是充滿變動與不確定性的,很難有也不該有單一化的操作公式、步 驟或框架去規範教學內容的自由空間與實驗彈性。然而,基於課程的「實作」目的,且考量到未來 課程設計的正規化,故仍應該有適當的配套規劃,輔導學生完成實作的目標成果。以前,我們對實 作課執行步驟是「先理論後實作」(如圖一):
圖一:先理論後實作的教學次序示意 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發現跨領域課程可嘗試採取「先實作後整合」的執行策略(圖二):
圖二:先實作後整合的教學次序示意
19
之所以採取這樣的調整,乃因第一、二年計畫期間中,在「數位、遊戲與歷史」及「故宮文物格拍 動畫工作坊」等課程的執行經驗中發現,課程起步時與其用理論介紹的方式(例如:動畫原理、遊 戲概論等)讓學生認識技術,不如直接舉辦一次小型的體驗工作坊,讓學生透過親身操作來瞭解媒 材的語法。此教學次序有以下優點: 1. 學生可更具體瞭解期末實作內容,降低「課程內容與預期不同」想像落差。 2. 透過做中學的方式掌握媒材語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支援意識(subsidiary awareness),在選 擇轉譯的文史內容時,較不易流於過度理想、空泛或缺乏執行力。 3. 有助於學生跨域分工。以往我們對學生跨領域合作的想像是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分別發揮所 長,例如歷史系學生負責文史資料蒐集,廣電系學生負責影像拍攝,資科系學生負責後製等。 但如此完美的分工組合在實際情形中極為少數,而且在不瞭解彼此工作內容的狀態下,往往 造成分工不均,尤其是負責技術執行的學生常會有「被當成免費工具」的感覺。但若在課程 一開始就讓所有學生都練習實作,即便後續分工時成員間仍有偏文史與偏技術的差異,也較 能擁有平等的理解與對話基礎,得以相互體諒支援。 4. 有助於跨域業師認識學生並設定實作門檻。對於技術指導的合作業師而言,若能在期初安排 一次實作的練習,有助於業師掌握學生的實作能力,較易彈性應變調整實作門檻。 透過上述的教學次序調整,「實作」在課程中的意義便不只是目標,同時也是落實跨領域的 「方法」。與此同時,「場域」在課程中的意義也較明確顯現。我們將在第三年計畫中嘗試這一教 學策略的施行效益。 (二)模組化單元課程,獲取泛層級成果效益 現行大學教育體制中,跨領域課程多以「學程」整合不同院系所專業,或以「通識」建立基礎 認識。但是「學程」與「通識」卻剛好在學習光譜的兩端:前者需配合相關先修課程,或有收取學 分費之考量,對學生而言,知識門檻與經濟負擔較高;後者則知識密度稍較低薄,學習成效較不易 深化。 因此,本計畫採取「系列主題」為軸線,將課程分為「轉化傳統」、「注釋在地」、「藝遊人 群」三系列,各系列軸線由「單元」課程串聯為「虛擬微學程」,學生可以透過選修系列主題而獲 得「覺察-提案-專案」的學程式完整能力培育。但各單元課程本身均具有完整獨立目標,即便脫 離主軸線仍能自足存在,且就分階段目標而言,學生亦可獲得完整的學習過程。我們將這樣的課程 設計稱為「泛層級」,亦即各課程有其主要層級目標,也能涵蓋上下層級內容。總之,本計畫以徵 件辦法所提供之層級架構為基礎,進一步發展為更適合人文學科的「泛層級」實作應用能力培養進 程:體知(發現問題)-跨界(學習不同媒介表達、轉化各種形式具象)-整合(共創互惠)。各 層級之間,並非機械的步步推演,而是環環相扣。而透過此泛層級進程,亦能看出:「跨領域」是 一必要的過程,但回歸人文關懷「整合」並「共創」價值,方為創新的關鍵所在。
20
覺察 體知 提案
跨界
整合
專案
此外,實作課程多以問題解決導向課程為主。但是,在問題解決之後,課程也將面臨難以為繼 的情形。為了轉化這樣的狀況,我們採取「模組化」課程設計,亦即課程具有一定的執行模式,其 內容則可靈活變化,因應不同問題、不同對象反覆操作,甚至傳承予其他教師運用,或移轉至不同 學院進行,讓計畫課程具有永續經營潛力。 (三)自由教師沙龍,培育跨科際種子教師 人文學科最大的魅力,在於能夠召喚具有美好想像之願景,創造未來的方向。本計畫為了增強 教師參與社群的意願,我們拋出理想亮點但不縮限方向,廣邀校內外具有共同理想的教師參加每月 例行教師沙龍,除了實際的行政業務之外,例會中更多的是自由分享跨領域教學經驗,或者是教師 各自正在研究執行的計畫與服務,甚至簡單的聊聊近況,鼓勵「跑野馬」、「滾雪球」式的教師沙 龍談話。此種「漫談」的自由形式,其實是一種人文生命的「數據」(data)蒐集過程,本計畫之 所以能由第一年的 8 門課程增加到第三年的 17 門課程,亦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媒合,自然而然讓彼此 有興趣合作的教師找到聯盟夥伴,為計畫帶來更多合作的契機。 此外,我們也重視教學助教(TA)的培育,並將 TA 定位為「跨科際種子教師」。在計畫中,TA 不只是扮演課程協助者的角色,同時也是「學習者」、「觀察者」、「教學者」與「溝通者」的身 分,除了帶領學生實作之外,也從 TA 各自的學習背景與專長領域對課程設計提出反饋與建議。並且, 以本校教務處既有的 TA 培訓模式為基礎,本計畫將進一步成立跨科際 TA 聯盟,比照教師社群定期 聚會交流,並視各課程運作需求,邀請 TA 擔任「迷你工作坊」的講師,讓 TA 的長才能夠得到更充 分的發揮運用,並建立跨領域 TA 網絡,達到人才資源共創共享的效果。 (四)研究、實務與教學並進,共構發展方向 本校作為研究型大學,追求學術研究的創新突破可謂全校師生共同努力的方向。因此本計畫課 程亦鼓勵教師以具有實驗創新性的研究題材作為課程內容,或以課程作為教師或相關領域研究生之 研究題材。如本計畫第一年共同主持人暨課程「歷史數位典藏與創新」課程教師蔡瑞煌老師,長期 致力於故宮新媒體藝術發展,故將之導入課程內,帶給學生嶄新的視野;而該課程共創教師暨計畫 協同主持人金仕起老師亦針對文史學科與遊戲產業人才接軌段差之情形,撰成〈數位、遊戲與歷史〉 一文發表於新興網路平台「歷史學柑仔店」,影響許多年輕學子;該課程 TA 劉世珣同學(政大歷史 21
系博士生)於課程任務結束後,亦主動投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團隊,現任職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 文獻處。準此種種,均證明人文學科的應用面向與研究創新之間具有互惠並進的效益。故我們也將 以此視野來執行課程計畫,並擬引進國立故宮博物院之經驗與資源,合作課程應用能力培育暨新媒 體藝術發展的議題,共同辦理國際研討會,讓計畫站在國際視野,提升教學、實務、研究共創能量。 (五)鍊接本校人文培育平臺,提供多元而連貫之養成途徑 藉著本校育成機制「創新創業平臺」與「創新創業學群」的構築,一方面持續延續本計畫之宗 旨與精神,另方面增進人文學學生的創業夢想與精神,以為社會國家帶來多元而有深度的新氣象。 此外,本校擬規劃數位藝術學院,此虛擬學院若得以順利成立,則本計畫邃深學生「藝術」涵養與 製作、傳播的目標,即能進一步接續發展,使得計畫效能愈為宏大。 (六)建置人文學科實習制度,促進產學接軌 本計畫「層級二」課程以實習課為主軸,用意在於為文學院學生建立有效的人文實習機制。相 較於商學院、傳播學院或社科院學生於大三、大四時投入企業、媒體與公部門實習,文學院學生的 實習多半限於參與教育學程者的實習教師制度。換言之,對文學院來說,目前並沒有為文學院學生 量身訂作的實習機制,且人文學科並沒有證照考試證明其能力,這兩項原因都造成人文學科學生就 業履歷上最為窘迫的空白。因此,本計畫將積極實驗出最能夠發揮人文學科學生「適材適用」的實 習機制,目前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朱銘美術館的實習合作均已見初步成效,我們將在第三年繼續努 力,建置更具體、明確並且可持續運作的人文學科實習機制,以促進人文學科與社會產業之間的人 才接軌。 (六)綰 合專業知能與利他精神,型塑服務學習課程新氣象 大學服務學習課程應異於中小學服務學習課程,其差異性可著落於專業知能的開顯。第一、二 年計畫為維護實作模擬場域,故綰合專業知能與服務學習兩要素,讓專業知識提振利他精神,運用 利他經驗鍛鍊專業知能,並藉此激發同學對於公益慈善事業與社會企業的想像,大體說來成效良好。 第三年擬持續此一作法,並力圖擴大不同的服務對象與專業知能,使得文學院服務學習課程也具備 培育學生應用能力培育的能量。
肆、預期成果及效益評估 一、本計畫課程預期效益 在第一年計畫推行初期,我們採取較自由冒險的方式讓教師進行教學實驗。進入第二年,我們 凝聚出「人文實作」的核心理念,形成跨域合作的主旋律,持續與學生、與社會對話。在第三年的 階段,我們希望看見人文實作的敘事能力,到底在社會上發展出哪些具體成效?以整體觀點來俯瞰 目前計畫執行成效,我們提出以下四種預期效益:
22
(一) 教育推廣 博物館屬於非正式教育機構(informal education),教育是其主要功能之一,而因為博物 館的學習是自由開放的,能夠有更多彈性空間,推出比一般校園更多元的創新教學方式。這 些創新的教學方式該如何更有效率、更適切地流向正式教育機構?我們發現這是人文學科的 大學生可以與博物館共同努力之處。對故宮博物院、朱銘美術館而言,讓學生入館去策展, 對館方的營運而言頗為負擔,非最好的合作方式。但學生的年輕思維與活潑能量,卻能把博 物館的教育推廣方法加以改革,擴散到中小學甚至是偏鄉校園,不但能發揮人文學科跨領域 知識應用的精神,更能夠創造互惠多贏的局面。 (二) 數位融用 數位媒體是當代最主流的訊息載體,為了讓非理工背景的文科學生克服數位工具的門檻,學 習用更多元的媒介來說故事,我們向遊戲產業界及友校數媒科系尋求跨界師資協助,意外獲 得許多的迴響。不或互動娛樂執行長簡明哲先生表示,他相信臺灣遊戲產業還能重新創造溫 暖,「最大的希望就在這群人文學科的學生身上。」南台科大楊智傑教授指導多樂系學生多 年,認為臺灣遊戲產業的問題不在於技術,在於內容創作者與技術開發者之間缺乏良性整合, 立即支持本計畫,並促成政大與南臺科大兩校學生合作。最有趣之例是台北科技大學數位多 媒體設計系羅治民教授,他早年出身中文系,後來跨領域走向資訊產業,深知文學院的學生 有許多故事想說,非常願意幫助同學們運用遊戲的思維邏輯來說故事。第二年受邀加入課程 的共玩創作有限公司總監吳彥杰先生則認為,在數位工具日趨簡易的時代,數位技術門檻將 逐漸降低,而傳播有效性將繫於傳播者的敘事能力,至於敘述能力來自人文涵養,所以吳總 監欣然帶領同學製作逐格動漫,此外,國立故宮博物院擬將同學的學習成果,發布於臉書粉 絲專頁,或運用於教育推廣場合。在這種種過程中,可見「需求」是互通的,也是我們繼續 前進的方向。 (三) 策展互動 「策展」在轉注藝遊的計畫結構中,主要是為了充實跨領域學習及執行實作場域而規劃。在 成效上,我們透過不同的展覽形式,促使學生在共同的目標下跨領域合作,達到人文實作能 力極重要的一項指標──「整合力」,乃是我們與光點華山、民族博物館、應用劇場工作者合 作的主要成效。 (四) 地方活化 政大一直有個「大學城」的願景,希望促進大學與地方的深度交流,而研創中心內的「文山 未來館」亦是依此立意而設。轉注藝遊教師團隊帶著學生跳脫課本,走進文山區的廟宇與店 家,整理珍貴歷史,轉化為文山未來館內的展覽;或走進台三線,思考「浪漫大道」如何可 能,他們找出的答案,是「回家」。地方活化是一種長期耕耘的志業,我們在課程中廣泛播 下種子,並以展覽或提案形式建立夢想的模型,我們願意相信其中潛藏的召喚力,未來將真 正啟動地方活化的可能性。
23
二、課程成果呈現之機制及配套措施 (一)建置成果平台網站 本計畫所有課程之學生成果作品(含影像、教案、圖文作品等),均將依循「創用 CC 授權條 款」,建置於「轉注藝遊」成果網站(http://www.transartistry.org.tw/)及轉注藝遊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nccutransart/)並定期維運,以利社會大眾參考運用。惟非由學生 所製作之物件,不在網站公開成果之列。(例如「影展研究與經營實務」課程之參展影片,非屬授 權之列;但學生所製作之場刊與相關文宣之電子檔,則將作為學生成果發表於網站平臺。) (二)專書出版 若課程成果質量卓越可供出版、或課程規畫預計出版專書以呈現成果者,擬將交由政大出版中 心或相關機構出版單位正式審查出版。相關版權事宜由各課程師生自行與合作單位協商決定。目前 本計畫亦已著手整理執行過程中的創新教學模式與跨域整合方法,待累積一定質量並形成系統架構, 亦將出版以與學界共享。 (二)計畫紀錄片 目前轉注藝遊已累積數支課程紀錄短片,為更全面呈現計畫整體關懷與脈絡,擬於第三年拍攝 製作轉注藝遊計畫紀錄片,透過採訪教師團隊、合作業師、參與學生、相關團體等,讓更多大眾得 以理解高等教育人文學科所處困境,以及轉注藝遊的努力與突破。
24
三、本計畫與其它計畫橫向連結效益 (一)延續過去教育部「公民素養陶塑計畫」、「文化創意產業知識創造、創意加值、商品化與事 業化交換樞紐計畫」之執行經驗與成果 本校曾執行三年期「公民素養陶塑計畫」,標舉倫理、民主、科學、媒體與美學為五大公民核 心素養,以共同學習模式取得堅實的成果。其中媒體與美學相關課程,與本計畫調性最為契近,如 「新媒體科技應用」、「社群網路與應用」、「當代視覺藝術鑑賞」、「空間營造與實踐」等課程 執行經驗,以及課程能力指標設計、學生成果呈現之形態,均可提供本計畫作為參考與延續。 另外本校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曾合作「文化創意產業知識創造、創意 加值、商品化與事業化交換樞紐計畫」,開設創意實務學程,探討「創意設計在文創相關產業的應 用」、「創意設計的工具與方法」、「創意設計的實務流程」和「創意設計的加值與推廣」的「創 意設計導論」,以及具備明確實作目標的「創意設計專題」與「創意設計實務」等面向,能為「轉 注藝遊」的「藝術」與「在地」兩大核心關懷帶來創意加值。 (二)匯聚目前教育部及科技部「教育服務」、「創新實踐」等計畫能量 本計畫團隊中多位教師成員現正執行教育部或科技部各項偏鄉教育關懷或創新社會實踐之計畫。 如共同主持人蔡瑞煌老師的教育部「105 學年度大學校院創新創業扎根計畫──創新創業課程開設與 發展」、科技部「故宮博物院的資通訊化服務創新與其影響:故宮影音頻道服務及其專案管理」; 共同主持人湯京平老師與教師社群成員王雅萍老師、曾正男老師的科技部「大學社會實踐的制度創 新:政大與烏來的樂酷發展──大學夥伴關係與整合式社區治理的實踐」;共同主持人劉幼琍老師、 蔡瑞煌老師協同主持的教育部「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特色大學計畫──南風四重奏」;教師社群 成員曾正男老師與王素芸老師的教育部「數位學伴 V2.0 先導計畫──施筆獸(Soobi)」等。上述計畫 均非以人文學院為執行主體,而培育目標也與本計畫有別,然藉經驗交流、人才互惠,可望整體提 升政大人文實踐能量。 對本計畫而言,「創新創業扎根計畫」、「故宮影音頻道」與「烏來樂酷」於促成社企發展、 人文創新與在地經營諸面向,可在課程執行與影響延續發揮實質的支援與推進;而培育臺灣未來社 會與東南亞事務人才的「南風四重奏」則可因分頭探索文山區閩南和新住民群體的文化脈絡,共譜 文山多元交織的在地面貌;通過合作實驗,欲改善偏鄉教育之數位落差的「施筆獸」,更得時時校 準人文資訊人才培育、社會實踐的正確方向,落實「格物」而「摹習」的願景。本計畫的培育、產 出也將循環反饋,拓寬各計畫的既有想像。 此外,本校外語學院、社會科學院、傳播學院皆執行教育部「再造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發展計 畫」,計畫共有「政大共振學院」、「打造影子政府—政策影響與社會行動學院計畫」、「以設計 素養為核心的學院改造:傳播設計與思考」,三學院各自發展學院或書院教育,實不同於本計畫以 文學院為對象主體。可是若就改變教學現狀而言,又具有內在聯繫性。例如,共振學院計畫整合本 校書院教育、社會實踐方案、創創平臺等成果與經驗,期與院系所專業教育相振共盪,教育發展切 入點雖不盡相同,但教育宗旨與目標一致,又共同主持人湯京平教授亦為本計畫成員,所以彼此方 便互相取法借鑒。至於「打造影子政府—政策影響與社會行動學院計畫」有社會企業領域之探討與 實踐,此知識經驗之借鏡,將有助於本計畫與合作單位之互惠支援,共同主持人江明修院長曾應本 計畫邀請,赴朱銘美術館提供諮詢服務,期待日後可以彙整本校研究能量與社群資源,協助非營利 25
組織成長,並共同推動兒童美感教育。至於「以設計素養為核心的學院改造:傳播設計與思考」, 其設計素養之提倡,有助於本計畫轉譯藝術形式,而目前已有傳播學院教師參與本計畫,期待日後 可以設計素養為接契點,跨域共創文學院課程。 (三)呼應未來文化部「在地文化保存」政策方針 計畫第三年(107 年)適逢文化部指導臺北市定三級古蹟景美集應廟主辦首屆「臺北迎尪公」 文化祭,呼應「重視文化保存、歷史的紮根、藝術與教育向下扎根」三大文化政策,從本質上重新 詮釋「遶境」這項宗教活動的意義,使之成為兼具現代意義與臺灣特色的在地嘉年華。職此,我們 亦預計讓第三年「臺灣民俗實務:調查與展示」課程加入「臺北迎尪公」文化祭活動,期待文化祭 成為文山地區例行盛事,則配套課程亦可因之賡續綿延,展現大學與地方的互惠典範,從而創造更 豐碩的社會經濟價值。 (四)銜接本校 USR 計畫及高教深耕計畫 本校校務中長期發展計畫(高教深耕計畫)中,「跨領域」是「重中之重」的元素,未來將透 過成立「人文創新數位學院」予以實踐。「人文創新數位學院」目前已進入籌備階段,籌備委員會 成員多來自本計畫團隊教師,而團隊教師在工作會議上,都能順利闡述理念與分享經驗,使得本計 畫的成果得以擴散、延續。 此外,由本校社會實踐辦公室所執行的 USR 計畫,亦將與轉注藝遊形成橫向連結,分別就服務 實踐與文化創新的不同端點,共同對在地社區產生良善影響力。
四、本計畫與相關合作機構之預期互惠效益 (一)與國立故宮博物院之預期互惠效益 轉注藝遊在這兩年的實驗中,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教育展資處培養出教學合作的互動默契,並在 教展處部門主管的鼎力支持下,促成國立故宮博物院與本校締結正式合作備忘錄的承諾,讓單位與 單位間的交流能夠提升到院校合作的層級。日前本校周行一校長亦已率領研發處、教務處及轉注藝 遊團隊拜會國立故宮博物院林正儀院長,就未來合作面向進行磋商,並已取得共識。未來轉注藝遊 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所合作共創的課程模式,即可能在雙方的合作協定下進一步轉化為學分學程的模 式予以延續。此外,在林院長提出的故宮博物院「在地化」、「公共化」的政策下,如何進一步合 作以發揮臺灣國際影響力,都是雙方未來共同努力的方向。 除了專案合作課程之外,國立故宮博物院亦慷慨挹注數位藝術資源,於校內研究暨創新育成總 中心一樓文山未來館舉辦「古畫實境‧虛擬遨遊-故宮創新應用體驗展」(105 年 5 月 11 日-106 年 1 月 31 日)以及「文山雅集—琴聲藝動‧墨舞狂草」(現正開放中)兩檔展覽,展示故宮博物院近年 積極發展之多媒體應用展件,提供校內學生體驗觀摩,展示古典與數位結合之新型態展覽敘事,並 提供政大教學、研究與社會實踐使用。而轉注藝遊計畫與校內夥伴計畫團隊「施筆獸 Soobi 計畫」 合作,鼓勵並協助偏鄉或弱勢孩童來校參訪故宮數位藝術展覽,再連結國立故宮博物院長期推動的 偏鄉回訪計畫,讓偏鄉學童除了到政大觀賞故宮數位展品,還能真正走進國立故宮博物院欣賞國寶,
26
共同創造社會良善互惠價值。總之,在兩年半愉快的互惠經驗上,雙方將持續朝向教學、研究與社 會服務等方向,進行更深入而全面的合作。 (二)與朱銘美術館之預期互惠效益 為建立適合文學院學生的實習管道與模式,轉注藝遊在過去兩年與朱銘美術館合作辦理暑期實 習課,且不同於一般事務性實習制度,由中文系正式延聘朱銘美術館吳順令館長擔任兼任教授,透 過更完整的教學制度設計課程、小組團體作業及實習導師,讓實習生可以獲得更為整全的實務訓練。 除了實習制度的合作之外,也透過轉注藝遊計畫引薦本校前教務長、教育學院詹志禹教授以及 政大附設實驗小學藝術科教師,提供朱銘美術館教育推廣之諮詢;又引薦社科院院長江明修教授提 供社會企業營運之諮詢,冀能創造更多互惠價值。 (三)與大文山地區及臺北市定三級古蹟景美集應廟之預期互惠效益 前文提及臺北市定三級古蹟景美集應廟將於 107 年由文化部指導辦理「臺北迎尪公」文化祭活 動。該「文化祭」構想,其實亦與本計畫之合作有關:相較於燒王船、媽祖遶境等其他臺灣著名的 民俗宗教活動,「尪公信仰」的知名度尚縮限於北部特定地區;而為了推廣尪公信仰,景美集應廟 亦已思索多年,但一方面苦無創意策略,另一方面也有其內部傳統的保守立場形成窒礙。直至受本 計畫第一年「逗陣遶境政大山腳下」展覽的鼓舞,讓景美集應廟訝異於傳統信仰的精緻與細膩竟真 能獲得理解,並且以具有現代美感的方式重獲生命。在此契機下,景美集應廟方決心落實,並邀請 本計畫團隊高振宏老師擔綱其「文化祭」之策畫,同時也期待能透過課程合作,借助人文學者的研 究能力建置文物保存資料庫,讓人文學的創意與知識有助於在地文化保存與復甦。 因此,本計畫第三年的「臺灣民俗實務:調查與展示」,在期程安排上也配合景美集應廟的活 動構想,並期待能繼續開拓地方深度文化之美,展現歷史、土地與人群的深刻情感,是為本計畫與 在地文化及古蹟廟宇之間預期達到的互惠效益。
伍、當年度計畫期程及執行流程甘特圖 一、第三年計畫期程:107 年 2 月 1 日至 108 年 1 月 31 日 二、第三年計畫年度目標
27
三、第三年執行流程甘特圖 107
107
107
107
107
107
107
107
107
107
107
108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DEC
JAN
任務名稱
期間
轉注藝遊計畫紀錄片
12 個月
腳本撰寫
課程採訪
暑期活動拍攝
課程採訪
轉注藝遊計畫專書出版
12 個月
內容企劃提案
邀稿及撰稿
第一階段截稿
第二階段截稿
後製及重要活動補拍 送審及校對
出版
107 年 2 月至 6 月 創意--意識創造暨實務
4 個月
授課
博物館展覽設計與製作
4 個月
授課
博物館經驗與傳承
4 個月
授課
影展研究與經營實務
4 個月
授課
跨界創作實務
4 個月
授課
旅行與臺灣歷史
4 個月
授課
「從自我到他者」專書出版
5 個月
邀稿及撰稿
送審及校對
出版
107 年 7 月至 8 月 朱銘實習課
2 個月
敘事遊戲創意設計
2 個月
招生說明會 籌備、宣傳及招生
面試
暑期密集實習
行前會
7/30~8/3 密集授課
107 年 7 月至 108 年 1 月 中國藝術史:精緻藝術與社會
4 個月
授課
教學媒體與運用
4 個月
授課
傳統精緻藝術再創新:故宮專案
4 個月
授課
博物館管理與經營
4 個月
授課
圖像影像與創新傳播
4 個月
授課
臺灣民俗實務:調查與展示
4 個月
授課
團體輔導
4 個月
授課
數位、遊戲與歷史
4 個月
授課
從自我到他者:戲劇的社會實踐力
4 個月
授課
陸、計畫成員分工情形 計畫主持人
共同主持人
共同主持人
共同主持人
共同主持人
周行一特聘教授
劉幼琍特聘教授
蔡瑞煌特聘教授
湯京平特聘教授
曾守正特聘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研發長
前副研發長
社會實踐執行長
前中文系主任
計畫顧問
計畫顧問
計畫授課教師
計畫授課教師
計畫授課教師
李蔡彥特聘教授
林啟屏特聘教授
中文系
中文系
中文系
前教育部資科司司長
前文學院院長
廖棟樑特聘教授
周志煌教授
洪燕梅教授
計畫授課教師
計畫授課教師
計畫授課教師
計畫授課教師
計畫授課教師
中文系
中文系
中文系
歷史系
歷史系
侯雲舒副教授
高振宏助理教授
聞天祥兼任講師
朱靜華副教授
金仕起副教授
計畫授課教師
計畫授課教師
計畫授課教師
計畫授課教師
計畫授課教師
圖檔所
台史所
教育系
教育系
廣電系
林巧敏教授
林果顯副教授
洪煌堯教授
李宗芹副教授
林玲遠助理教授
計畫授課教師
計畫授課教師
計畫授課教師
協力教師
協力教師
資科系
民族系(退休)
科管與智財所
資科系
民族系
廖文宏副教授
張駿逸兼任副教授
張瑜倩助理教授
紀明德副教授
王雅萍副教授
數位內容學程主任
民族系系主任
藝文中心主任
民族博物館館長 協力教師
協力教師
協力教師
協力教師
協力教師
英文系
教育系
教育系
應數系
宗教所
姜翠芬教授
鄭同僚副教授
王素芸助理教授
曾正男副教授
林敬智助理教授級約聘教 學人員
28
柒、計畫成果獎勵機制 一、 實際投入本計畫課程運作之校內專任教師皆屬「協同主持人」,將以配合款酌撥每人每月2,000元教學研究補 助。 二、 本計畫鼓勵各課程師生主動彙集整理跨域共創教學成果之相關圖文。凡質量達到一定規模,將輔導課程成果交 付政大出版社審查出版,回饋社會大眾。 三、 本計畫鼓勵各課程學生將個人或團隊學習成果具體落實。凡參與校外創新/創業競賽獲獎,或想法具備可執行 之規模並撰成具體計畫者,將輔導學生個人或團隊參加本校「創立方」圓夢計畫/創業計畫,進駐研究暨創新 育成總中心之共同工作空間。 四、 本計畫鼓勵人文、社會科學或教育相關領域之研究生,以本計畫課程師生共創成果或跨域教學模式為研究觀察 對象。凡提出研究觀察申請,經計畫執行團隊審核認為可行者,將提供相關資料協助。 五、 評估量化與質化成果之達成率,對於參與本計畫而成效卓著之教師,研議比照執行科技部計畫,列入升等或績 效評量計分項目。 六、 研議比照申請科技部獎勵特殊優秀人才辦法,使參與本計畫之教師可循校內行政程序予以奬助。
29
附錄 1. 轉注藝遊計畫第三年校內成員名單 類
姓
型
名
計
單位/職稱
計畫分工內容
學經歷、專長、相關經驗
國立政治大學
學
歷: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商學博士。
畫
周
財務管理學系
專
長:投資學、風險管理、國際金融、創業財務管理。
主
行
特聘教授
持
一
兼
人
計畫統籌規劃。
相關經歷:擔任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公民素養陶塑計畫 (第3年/3年計畫)──全面型計畫(A類)」主持人。
校長 學
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
專
長: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史。
計畫籌備規劃及撰寫;擔任教學社
相關經歷:曾任中文系系主任、教學發展中心主任、副教務長,臺灣
曾
國立政治大學
群成員;「傳統精緻藝術再創新:
中文學會祕書長、理事,東亞漢學研究會理事,並榮獲校
守
中國文學系
故宮博物院專案實作」、「當代藝
內專業課程、共同與通識課程等教學特優教師。曾任教育
正
特聘教授
術典藏與展覽應用:以朱銘美術館
部「102年第三期獎勵大學校院辦理區域教學資源中心整
為實習場域」授課教師。
合分享計畫」、「103年度第三期獎勵大學校院辦理區域 教學資源中心整合分享計畫」、「大學校院協助高中優質 精進計畫」等主持人。 學
歷: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博士。
專
長:媒介政策與法規、電訊傳播、新傳播科技、媒介生態。
相關經歷:曾任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政治大學國際傳播 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主任、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主任、政 治大學公企中心電訊管理與行銷班班主任、政治大學公企 中心數位內容管理與行銷班班主任、美國傅爾布萊特基金 會訪問學者、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訪問教授、新加坡南洋
國立政治大學 劉 計
幼
畫
琍
共
理工大學客座教授、日本慶應大學媒體傳播研究所訪問教
傳播學院 廣播電視學系 特聘教授
授、香港城市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客座教授、國際傳播協會 行政支援;協調傳播學院課程。
ICA理事、中央電台董事、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委 員、華視「自律諮詢委員會」委員、東森「新聞自律諮詢
兼
委員會」委員、中華民國新聞評議會委員、消基會媒體委
研發長
同
員會委員、台北市政府有線電視費率委員會委員、新聞局
主
電視節目評鑑委員會委員、高畫質視訊工業發展推動小組
持
傳輸規範與標準專案委員會委員、文建會「文化白皮書」
人
諮詢委員及撰述委員。並曾榮獲國科會獎勵特殊優秀人 才,校內學術研究成果國際化優等研究獎、教學精進實驗 計畫績優課程、優良數位學習課程、學術研究優良獎及資 深優良教師等獎項。 學
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業工程與作業研究博士。
專
長:科技化服務、服務創新、數位人文、類神經網路系統、企 業流程分析。
相關經歷:曾任副研發長兼育成中心主任、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科 技組召集人、台灣保險卓越獎評審委員、政治大學商學院 蔡 瑞 煌
國立政治大學
計畫籌備規劃;協調商學院課程;
商學院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數位、遊戲
資訊管理學系
與歷史」、「跨界創作實務」授課
特聘教授
參與式教學及研究發展辦公室主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 分校訪問教授、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系主任,並曾榮獲 國科會獎勵特殊優秀人才,校內學術研究成果國際化優等 研究獎、學術研究優良獎、教學特優教師、資深優良教師
教師。
等獎項。現為科技部「故宮博物院的科技化服務創新:故 宮博物院的科技化服務之設計議題」、「故宮博物院的資 通訊化服務創新與其影響:故宮影音頻道服務及其專案管 理」、「政大創新創業平台:培育人才社科青年創業力計 畫」等計劃主持人;教育部「105學年度大學校院創新創 業扎根計畫-創新創業課程開設與發展計畫」計畫主持
1
人;教育部「南風四重奏」計畫協同主持人。 學
歷: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
專
長:公共行政、公共部門研究、行政民主化、環境政策及管 理、地方自治與府際關係、社區發展、公共政策與制度分 析、自然資源管理。
國立政治大學 湯 京 平
相關經歷:現任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社會實踐辦公室執
政治學系 特聘教授 兼
行長、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編輯委員。曾任政 計畫籌備規劃;社會實踐場域諮
治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政治大學政治系系主任、政治
詢;協調政大書院相關課程資源。
大學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主任、台灣政治學刊總編
社會實踐辦公
輯、中國大陸問題研究編輯委員等。並曾榮獲科技部傑出
室執行長
研究獎、科技部特殊獎勵優秀人才、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及校內資深優良教師等獎項。於102年起執行科技部人文 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大學社會實踐的制度創新:政大與 烏來的樂酷發展──大學夥伴關係與整合式社區治理的實 踐」。
李
國立政治大學
計
蔡
資訊科學系
畫
彥
特聘教授
提供計畫推動建議;串聯「轉注藝
學
歷:美國史丹佛大學機械系博士。
專
長:機器人學、電腦動畫、人工智慧
相關經歷:曾任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政治大學秘書處主任
遊」與「人文創新數位學院」
秘書、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任、政治大學副教務長、 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主任、政治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主
校
任。
內 顧 問
林
國立政治大學
啟
中國文學系
屏
特聘教授
提供計畫推動建議
學
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專
長:哲學、經學、子學。
相關經歷:曾任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文學系系主任,臺灣中文 學會理事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會委員,再造人文 社會科學教育發展計畫辦公室計畫主持人。
朱
國立政治大學
靜
歷史學系
華
副教授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中國藝術史─
學
歷:美國堪薩斯大學歷史學類博士。
專
長:中國繪畫史、中國現代繪畫史、博物館學。
相關經歷:曾任教育部「身體、病態與文明化」計畫核心成員、佛羅
─精緻藝術與社會」授課教師。
里達大學哈恩藝術博物館訪問學者。曾獲 102 年度政大專 業科目教學優良教師獎。
金
國立政治大學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數位、遊戲
仕
歷史學系
與歷史」、「跨界創作實務」授課
起
副教授
學
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專
長:中國古代醫療史、中國古代社會史。
相關經歷:曾任教育部「身體、病態與文明化」計畫核心成員、教育 部「99學年度第1學期通識教育課程計畫──文明發展與歷
教師。
史思維」與「大學校院協助高中優質精進計畫」主持人、
計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發起人暨專欄作者。
畫 協
林
國立政治大學
同
果
臺灣史研究所
主
顯
副教授
學
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旅行與臺灣
專
長:戰後台灣史、政治史。
歷史」授課教師。
相關經歷:連續5年(100、101、102、103、104年度)獲政大教學 優良教師獎。
持 人
學
歷: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博士。
專
長:檔案館管理、檔案使用研究、電子文件、數位資源、數位 閱讀
林 巧 敏
相關經歷:歷任教育部「建置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中綱計畫成果資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 案學研究所
訊網」計畫主持人、「視覺功能障礙者電子化圖書資源利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臺灣民俗實
用辦法」協同主持人、「大專校院校史館規劃與管理」協
務」授課教師。
同主持人、「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中綱計畫成果資訊網
教授
擴充及入口網功能建置計畫」主持人,「政治大學早期公 文檔案數位掃瞄典藏與應用計畫」主持人,及中華民國圖 書館學會祕書長。並曾獲國立政治大學100學年優良數位 學習課程(電子文件管理專題)。
2
學
歷: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專
長:楚辭、中國古典文論。
廖
國立政治大學
棟
中國文學系
樑
特聘教授
周
國立政治大學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傳統精緻藝
學
歷: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志
中國文學系
術再創新:故宮博物院專案實作」
專
長:近現代中國學術思想史、儒學、佛學。
煌
教授
授課教師。
相關經歷:曾任臺灣中文學會祕書長。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敘事遊戲創
相關經歷:曾任《政大中文學報》主編。曾獲政大教學優良教師獎
意設計」授課教師。
(專業課程),並連續四年(99、100、101、102)獲科技 部獎勵特殊優秀人才。
侯 雲 舒
國立政治大學
學
歷: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中國文學系
專
長:中國古典戲曲 、中國近現代戲劇、中國電影。
副教授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從自我到他
兼
者──戲劇的社會實踐力」授課教師
相關經歷:曾任政大書院中文寫作中心主持人、「京探號劇場」創辦 人暨團長。
學生事務處 藝文中心主任
洪
國立政治大學
燕
中國文學系
梅
教授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創意:意識
學
歷: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專
長:文字學、漢字教學、訓詁學、應用語文。
相關經歷:曾獲99學年度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編輯貢獻卓
創造暨實務」授課教師。
越獎項。現任教育部國語辭典編審會委員、國語辭典編審 會《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審查小組委員、國語辭典編審 會人權領域小組委員。
高
國立政治大學
振
中國文學系
宏
助理教授
學
歷: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專
長:道教與民間信仰、民間文學、民俗學、臺灣地方戲曲
相關經歷:致力於臺灣地方文化保存與傳承,長期擔任大龍峒保安宮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臺灣民俗實
等 古 蹟 文 化 廟 宇 解 說 員 。 著 有《 大 橋 頭 「 復 興 社 」 研
務:調查與展示」授課教師。
究》、《宋、元、明道教酆岳法研究──道經與通俗文學 的綜合考察》、《道法海涵:李豐楙教授暨師門道教文物 收藏展》(合著)等書。
洪
國立政治大學
煌
教育學系
堯
教授
學
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教學科技 博士
專
長:學習科技、教學設計、知識創新、科學與科技教育
相關經歷:曾任多倫多大學知識創新科技中心研究員、教育部「社區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教學媒體與
學習研究發展中心」計畫協同主持人。曾獲103、104學
應用」授課教師。
年度政治大學學術研究特優獎,104年度科技部獎勵優秀 人才。現任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台達智慧校園 區域教育中心產學合作計畫」共同主持人。
李
國立政治大學
宗
教育學系
芹
副教授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團體輔導」
學
歷:輔仁大學理工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
專
長:舞蹈治療、團體諮商輔導、動作心理評量。
相關經歷:曾出版《就是要跳舞:創造性舞蹈的心體驗》一書。現任
授課教師。
《台灣諮商輔導期刊》編輯委員、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 創會理事長暨榮譽理事長。
廖
國立政治大學
文
資訊科學系
宏
副教授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旅行與臺灣
學
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總校區電機與電腦工程博士。
專
長:多媒體信號處理、電腦視覺、人機互動、生醫影像分析。
相關經歷:曾任政大資科系系主任;嘉鋒數位有限公司「校園數位學
歷史」授課教師。
習專案」、創意引擎有限公司「HuayuNavi靜態華文手寫 體辨識系統輔助行動學習平台」等委託計畫主持人。現任 人文社會研究議題導向數位資料稜鏡實驗室團隊成員。
林
國立政治大學
玲
廣播電視學系
遠
助理教授
學
歷:英國羅浮堡大學藝術學院動畫學術研究群博士。
專
長:動畫理論、動態影像製作、科學紀錄片敘事及美學。
相關經歷:曾任職公共電視、頑石創意公司等。著有動畫《這是不可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圖像、影像
能的事》(榮獲第一屆臺灣國際兒童動畫影展入選)、動
與創新傳播」授課教師
畫《狐圖》(榮獲第五屆臺灣國際動畫影展入圍)等影像 作品;短篇少年小說〈山之歌〉(榮獲第十一屆臺灣省兒 童文學創作獎入選),以及兒童故事《多多和吉吉》、
3
《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等書。
張 瑜 倩
國立政治大學
學
歷: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管理學研究所博士
專
長:藝術行銷、藝術組織創新、博物館管理、文化創意產業
相關經歷:曾獲頒台灣服務科學學會「溫世仁服務科學研究新苗
科技管理與智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臺灣民俗實
獎」。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科技產業化人才培訓
慧財產研究所
務」授課教師
及個案研究」計畫共同主持人。現任國際博物館協會行銷
助理教授
與公關委員會(ICOM-MPR)董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 力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專業中介組織 政策分析」協同主持人。
張
國立政治大學
駿
民族學系退休
逸
兼任副教授
聞
國立政治大學
天
中國文學系
祥
兼任講師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博物館經營 與管理」、「博物館展覽規畫與製
學
歷:美國印地安那大學藏學博士
專
長:民族藝術、民族學研究、蒙藏研究、大陸少數民族研究、 海外藏族現況、博物館經營實務。
作」、「博物館經驗與傳承」授課
相關經歷:臺灣首位藏學博士,長期致力於少數民族研究,曾任蒙藏
教師。
委員會委員長。現任政治大學民族博物館館長。 學
歷: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
專
長:電影史、電影評論、類型電影、風格分析、文化研究
相關經歷:影評人,作品常見中國時報、聯合晚報、世界電影、GQ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影展研究與
等媒體。曾任台北電影協會理事長,電影資料館董事,台
經營實務」授課教師。
北電影節節目策劃,銘傳大學、輔仁大學、臺灣藝術大學 電影學系、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研究所等系所兼任講 師,以及國內外多項電影獎評審。現任台北金馬影展執行 委員會執行長,並於2010年創辦金馬奇幻影展。
國立政治大學 王
民族學系
雅
副教授
萍
兼 系主任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參與計畫教學
成 員
專
長:民族教育、台灣民族史、田野工作與社區營造、東南亞民 族與現況、原住民教育、服務學習。
享社會實踐計畫執行經驗;協助推
相關經歷:現任科技部「大學社會實踐的制度創新:政大與烏來的樂
動民族博物館場域改造規畫。
酷發展─大學夥伴關係與整合式社區治理的實踐」計畫執 行長、《原教界:原住民教育情報誌》編輯委員。
師 群
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社群例會並接洽外部合作組織;分
教 社
學
學
歷: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博士
專
長:科學計算與生物資訊
曾
國立政治大學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參與計畫教學
相關經歷:現任教育部「施筆獸(Soobi)」計畫主持人、財團法人台達
正
應用數學系
社群例會並接洽外部合作組織,分
電子文教基金會「台達智慧校園區域教育中心產學合作計
男
副教授
享偏鄉教育服務之執行經驗。
畫」共同主持人、科技部「大學社會實踐的制度創新:政 大與烏來的樂酷發展─大學夥伴關係與整合式社區治理的 實踐」共同主持人。 學 專
紀
國立政治大學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參與計畫教學
明
資訊科學系
社群例會並分享數位專案實作經
德
副教授
歷: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博士 長 : 電 腦 圖 學 、 非 相 片 寫 實 繪 圖 技 術 (Nonphotorealistic Rendering)、資訊視覺化
相關經歷:現任校內「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學程主任,提供數位 內容的專業學習管道,以建立學生在人文內涵、資訊設計
驗。
及科技實作的跨領域融合能力,並培育數位內容之創造、 設計、企劃及系統研發之專業領導人才。曾獲教育部網路 通訊人才培育型計劃以3D遊戲程式設計獲優良實驗課程。
鄭
國立政治大學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參與計畫教學
同
教育學系
社群例會,分享偏鄉實驗教育及文
僚
副教授
學
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育行政系博士
專
長:教育政治學、質性研究
相關經歷:曾任公共電視董事長。現任教育部「偏鄉學校型態實驗教 育」計畫主持人、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非學校型態藝術文 化人才實驗教育試點計畫前期籌備」計畫主持人。著有
教機構學生實習之教學經驗。
《花嶼村2號:澎湖小島踏查筆記》、《老師爸爸札 記》、《案山里100號》、合著《彩繪人生:阿公阿婆畫 圖說故事》等書
王
國立政治大學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參與計畫教學
學
4
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素
教育學系
社群例會並接洽外部合作組織,分
專
芸
助理教授
享偏鄉教育服務之執行經驗。
相關經歷:曾獲政大TA績優課程獎、教學優良教師獎、優良導師獎。
長:教學原理、輔導原理、青少年心理學 曾任教育部「推動大學師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 畫」主持人。現任教育部「施筆獸(Soobi)」共同主持人。
林 敬 智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助理教授級 約聘教學人員
學
歷: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專
長:華人宗教研究、華北民間信仰、華人教派研究、環境史、
擔任教學社群成員,參與計畫教學
口述歷史、數位人文、GIS、文化史
社群例會,分享數位人文跨領域研
相關經歷:科技部「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先期規劃計畫」協
究經驗。
同主持人、「傳統木版年畫的GIS時空分析、社會網絡分 析與鏈結開放資料庫的建置」計畫主持人、政治大學華人 宗教研究中心執行長、政大亞太時空資訊研究室秘書
劉 欣 計
韋
計畫主要聯絡窗口。負責計畫人
學
歷: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轉注藝遊計畫
事、經費、公文等行政業務,並協
專
長:朱子學、清初儒學、中國思想史
專任助理
助維運網站平臺、撰寫計畫申請及
相關經歷:曾任公民素養陶塑計畫課程助理。現任轉注藝遊計畫專任
成果報告。
畫
助理
專 任 助 理
曾 令 愉
轉注藝遊計畫 專任助理
學
歷: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專
長:明清詩學、四庫學
相關經歷:自由撰稿人。曾任臺灣中文學會秘書、中央研究院「數位
負責協助行政業務,並維運網站平
島嶼」網站工作人員、《漂亮家居》雜誌特約採訪記者、
臺、撰寫計畫申請及成果報告。
城邦集團麥浩斯出版社特約執行編輯,曾執行並已正式出 版專案包括《空間設計要思考的是:》、《當代建築的逆 襲》等書。現任轉注藝遊計畫專任助理。
5
附錄 2. 計畫主持人基本資料表 暨 最近三年執行及申請中之案件清單 說明:「轉注藝遊」計畫內容未向鈞部或其他機關(構)申請補助,並與執行中之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未相重曡。 中文姓名
周行一
性別
男
主要學歷(由最高學歷依次往下填寫) 畢業學校
國別
主修學門系所
學位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
美國
商學系
博士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
美國
商學系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中華民國
商學系
學士
現職及相關經歷(由最近工作經驗依序往前追溯) 服務機關
服務部門
職稱
起迄年月
國立政治大學
校長室
校長
2014.11 ~ 2018.11
國立政治大學
財務管理學系
教授
2012.8 ~
國立政治大學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
主任委員
2014.11 ~
國立政治大學
財務管理學系
教授
2010.2 ~ 2012.2
國立政治大學
商學院
院長
2006.8 ~ 2008.7
國立政治大學
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
2006.2 ~ 2006.7
國立政治大學
商學院
院長
2005.8 ~ 2006.7
國立政治大學
商學院
副院長
2004.9 ~ 2005.7
國立政治大學
財務管理學系
教授
2004.8 ~ 2009.8
國立政治大學
財務管理學系
教授
2004.8 ~ 2009.8
國立政治大學
財務管理學系
系主任
2000.8 ~ 2002.7
國立政治大學
財務管理學系
教授
1998.10 ~ 2003.8
國立政治大學
金融學系
教授
1996.8 ~ 1998.10
國立政治大學
金融學系
副教授
1995.8 ~ 1996.8
最近三年執行案件清單(2014~2017) 執行非科技部計畫: 1.
周行一, 2017.02~2018.01, ' 106 年度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轉注藝遊'
2.
周行一, 2017.01~2017.12,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3.
周行一, 2016.02~2017.01, '打造影子政府-政策影響與社會行動學院計畫(再造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發展計畫 MOE-105-012)'
4.
周行一, 2016.02~2017.01, '政大共振學院(再造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發展計畫 MOE-105-010)'
5.
周行一, 2016.02~2017.04, '以設計素養為核心的學院改造:傳播設計與思考(再造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發展 計畫 MOE-105-013)'
6.
周行一, 2016.01~2016.12,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6
7.
周行一, 2015.08~2017.01, ' 104 年度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轉注藝遊'
8.
周行一, 2015.01~2015.12,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9.
吳思華,周行一, 2014.04~2014.12,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10.
吳思華,周行一,林碧炤, 2014.02~2015.01, '公民素養陶塑計畫(第 3 年/3 年計畫)-全面型計畫(A 類)'.
11.
周行一,徐政義, 2014.01~2014.06, '「全民財經檢定 GEFT」題庫與考試制度建置專題研究案'.
12.
周行一, 2014.04~2015.03,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個案研究'.
13.
周行一,徐政義, 陳虹伶, 2013.10~2014.08, '差價合約於證交所掛牌之可行性研究'.
14.
周行一,徐政義, 2013.07~2013.11, '太陽能電廠資金來源之研究'.
15.
周行一,徐政義, 2013.03~2013.08, '「全民財經檢定 GEFT」題庫與考試制度建置專題研究案'.
16.
周行一, 2013.04~2014.03,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個案研究'.
17.
周行一,徐政義, 2012.08~2013.01, '「全民財經檢定 GEFT」題庫與考試制度建置專題研究案'.
18.
周行一, 2012.04~2013.03,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個案研究'.
執行科技部計畫: 1.
周行一, 2017.09~ 2018.08, ' 國際產學聯盟計畫-金融科技與創新國際產學聯盟 I'.
2.
周行一, 2014.08~ 2015.07, '借殼上市相關研究-以臺灣為例'.
3.
周行一, 2013.08~ 2014.07, '個別投資人投資專注度與投資績效:臺灣的實證'.
個人著作 專書 1.
周行一;彭芸;關尚仁, 2003, '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 ' 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 雙葉書廊.
2.
周行一;高希均;林祖嘉;李誠, 2002, '經濟學的新世界, ' 經濟學的新世界, 天下文化.
3.
周行一;吳樂群;施敏雄;陳茵琦 簡淑芬, 2001, '公司控管─董事及監察人如何執行職務, ' 公司控管─董事及監察 人如何執行職務,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
4.
周行一;劉璞, 2000, '投資學的世界, ' 投資學的世界, 天下文化.
5.
周行一;楊佩佩, 2000, '交換契約中風險控管的啟示之個案研究, ' 服務管理個案第二輯, 國立政治大學編著 智 勝文化出版.
6.
周行一;劉憶如 李存修;楊朝成 邱顯比;劉玉珍 李賢源, 1999, '證券市場─商管學 本土教材系列, ' 證券市場─商 管學 本土教材系列, 華泰書局.
專書篇章 1.
周行一;;, 1998, 'An Analysis of the Capital Guaranteed Trust and its Innovation Value in Taiwan, '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期刊論文 1. Cheng-Yi Shiu;Edward H. Chow;Cheng-Yi Shiu*, 2015.01, 'The Informational Role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in Stock Pricing: Evidence from Large Individual and Small Retail Investors, '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Vol.31, No.1, pp.36-56.(SSCI)(*為通訊作者) 2.
3.
周行一;Chung-Wen Hung;Christine Shu-Hua Liu;Cheng-Yi Shiu*, 2013.09, 'Expiration Day Effects and Market Manipulation: Evidence from Taiwan/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Vol.41, No.3, pp.441-462.(*為通訊作者). Hung-Ling Chen;Edward H. Chow;Cheng-Yi Shiu*, 2013.09, 'Ex-dividend prices and investor trades: Evidence 1 Q2, '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Vol.24, No.0, pp.39-65.(SSCI)(*為通訊作者).
4.
Yuan-Lin Hsu*;周行一, 2013.01, 'The house money effect on investment risk taking: Evidence from Taiwan/Pacific7
Basin Finance Journal, ' The house money effect on investment risk taking: Evidence from Taiwan/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Vol.21, No.0, pp.1102-1115.(SSCI)(*為通訊作者) 5.
陳虹伶*;周行一, 2011.07, 'The impact of investor base on the costs of capital for IPOs/ 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 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21, No.3, pp.177-190.(FLI,國科會財務 類 B+級期刊)(*為通訊作者)
6. 周行一;林曉梅;林祐民;翁胤哲*, 2011.03, 'The performance of overconfident fund manager/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Vol.47, No.2, pp.2130.(SSCI)(*為通訊作者) 7. 周行一;徐苑玲*;陳虹伶;黃寬彥, 2010.09, '台灣股票市場的長期績效/台灣金融財物季刊, ' 台灣金融財物季刊, Vol.11, No.3, pp.89-114.(*為通訊作者) 8. 周行一;Pin-Huang Chou;Gang Shyy, 2002, 'Capital Market Integration and Exchange Rate Risk Exposure of the Asian Emerging Markets, ' Taiwa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0, No.1, pp.165-182.(TSSCI) 9. 周行一;陳怡雯, 2002, '台灣證券交易所發行量加權指數未納入現金股利之再投資因素對投資酬率及基金績效衡 量之影響, ' 證券市場發展季刊, Vol.0, No.14, pp.1-24.(TSSCI) 10. 周行一;Ping-Hsiao;Yu-Jane liu, 2000, 'Trading Behavior and Asset Returns: Evidence from the Interday Serial Correlations of Intraday-to-Intraday Daily Returns of Taiwan, ' Pacific Economics Review, Vol.0, No.0, pp.0. 11. 周行一;李怡宗;李志宏, 2000, '台灣證券交易所認購權證價格與標的股票價格關係之研究, ' 證券市場發展季刊, Vol.0, No.12, pp.109-146.(TSSCI). 12. 周行一;Pu-Liu, 1999, 'The Creation of Treasury Bond Futures in a Market Absent of Futures Contract- on the Financial Enginnering of Taiwan''s OTC Treasury Bond Margin Contract, ' Advances in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Vol.0, No.5, pp.25-43. 13. 周行一;, 1998, '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Exchange Rate Exposure: Evidence on Japanese Firms, '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14. 周行一;;, 1997.01, 'The Exchange Risk Exposure of Asset Returns, ' Journal of Business, pp.105-123. 15. 周行一;;, 1997, 'Trading Returns for the Weekend Effect Using Intraday Data, '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pp.425-444. 16. 周行一;;, 1997, 'The Economic Exposure of U.S. Multinational Firms, '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pp.191-210. 17. 潘璟靜;劉玉珍;周行一, 1996.12, '台灣股市價格限制與交易行為, ' 中國財務學刊, Vol.4, No.2, pp.41-60. 18. 周行一;陳錦村;陳坤宏, 1996.07, '家族企業,聯署集團與公司價值, ' Vol.4, No.1, pp.115-139. 19. 周行一;;, 1996, 'Trading Mechanisms and Trading Preferences in a 24-hour Futures Market: A Case Study of the floor/GLOBEX Switch on MATIF, '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20, pp.1695-1713. 20. 周行一;;, 1994.09, 'An Analysis of the Foreign Economic Exposure of U.S.Industrie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pp.21-41. 21. 周行一, 1994.04, 'Debt Rescheduling and the Choice between Bonds and Loans for LDC''s Foreign Debt, ' Open Economies Review, Vol.5, No.2, pp.139-157. 22. 周行一;;, 1992, 'Drifting Dollars,Mercurial Marks:Managing Exchange Rate Risk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 ' Northern California Executive Review, pp.8-13. 會議論文 1.
周行一;Li-Wen Chen, 2002, 'The Trading Behavior of Derivative Warrant Issuer and Its Bearing on the Price and Liquidity of the Warrant and the Underlying Stock (Tokyo, Japan), ' 2002 APFA/PACAP/FMA Finance Conference, X.
2.
周行一;Li-Wen Chen, 2002, 'The Trading Behavior of Derivative Warrant Issuer and Its Bearing on the Price and Liquidity of the Warrant and the Underlying Stock (ROC), ' 2002 NTU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e (2002 國 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國際研討會), 國立台灣大學.
3.
周行一;Li-Wen Chen, 2002, 'The Trading Behavior of Derivative Warrant Issuer and Its Bearing on the Price and Liquidity of the Warrant and the Underlying Stock, ' 2002 年台灣財務學會年會(2002 AnnualConference of Taiwan Finance Association), 台灣財務學會. 8
4.
周行一;Yuan-Lin Hsu;Evan Tsao, 2001, 'Liquidity Providers on an Electronic Order Driven Market, ' 2001 台灣財務 學會年會& 2000 年第九屆證券暨金融市場研討會, X.
5.
周行一;Yi-Tsung Lee, 2000, 'Private Information, Pricing Errors and Trading Volume around the Price Limits Hits:Evidence from the Taiwan Stock Exchange, ' 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國際研討會 & 第八屆證券暨金融市場 研討會, 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
6.
周行一;Hung-Lin Chen;Ing-Feng Lin, 2000, 'Impacts of the Asia Financial Crisis on TAiwan''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 SMES in a Global Economy Conference 2000, Australia.
7.
周行一;;, 1998, 'The hedging bias form using stock options to hedge underlying stocks under exchange rate shocks, ' 1998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8.
周行一, 1997, '從台灣股票市場之實證經驗看家族企業型態對經濟發展之貢獻—兼論與大陸經濟發展之關聯, ' 1997 海峽兩岸經貿與信息傳播學術研討會.
9.
周行一;;, 1997, 'An analysis of the Capital Guaranteed Trust and its innovation value, ' 1997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Meetings.
10. 周行一;;, 1997, 'Information, trading volume, and return volatility: evidence from order fiows on the Taiwan Stock Exchange, ' 1997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Meetings. 11. 周行一;;, 1997, 'A Risk-and return analysis of Asian emerging Markets in global asset pricing models, ' 1997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Meetings. 12. 周行一;, 1997, 'The creation of treasury bond futures in a market asbent of futures contract-on the financial engineering of Taiwan''s OTC treasury bond margin contract, ' CBOT 1997 Seventh Annual Asia-Pacific Futures Research Symposium Proceedings. 13. 周行一;;, 1996, 'Trading Behavior and Asset Returns:Evidence from the Interday Serial Correlations of Intraday-toIntraday Daily Returns of U.S and Taiwan, ' 1996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Meetings. 14. 周行一;, 1996, '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Exchange Rate Exposure: Evidence on Japanese Firms, ' 1996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Meeting. 15. 周行一;;, 1995, 'Trading Mechanism and Trading Preferences in 24-hour Futures Markets:A Case Study of MATIF/GLOBEX Switch, ' 1995 Financial Association Meeting. 16. 周行一;;, 1995, 'A Tale of Two Exchanges:Trading Mechanisms,Market Volatility,and Price Transmission of French Stocks Traded on the Paris Bourse and London Stock Exchange, ' 1995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Meetings. 17. 周行一;史綱;李志宏, 1995, '期貨交易所公開喊價系統及電子交易系統之比較:以 LIFFE,MATIF 及 DTB 為例, ' 1995 年建立臺灣地區期貨暨選擇權市場研討會. 18. 周行一;陳錦村;陳坤宏, 1995, '家族企業,聯署集團與公司價值之研究, ' 1995 年中國財務學會(1995 Chinese Finance Association Meetings. 19. 周行一;;, 1995, 'The Economic Exposure of U.S. Multinational Firms, ' 1995 Financial Association Meetings. 20. 周行一;, 1994, 'Interday Serial Correlations and the Weekend Effect, ' 1994 Global Finance Association Meetings. 21. 周行一;, 1994, 'Day-of-the-Week Effect of the Serial Correlation of Intraday-to-Intraday Daily Returns, ' 1994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Meetings. 22. 周行一;Hsiao, Ping, 1994, 'Trading Returns for the Weekend Effect Using Intraday Data, ' 1994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Meetings. 23. 周行一;;, 1994,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Firm Value:Evidence on Japanese Firms, ' 1994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Meetings. 24. 周行一;;;, 1994, 'Intraday Stock Returns of Taiwna:an Examination of Transaction Data, ' 1994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Meetings. 25. 周行一, 1994, 'Bank Loan Syndication,Oil Crises and the Choice between Bonds and Loans for LDC''s Foreign Debt, ' 1994 Sixth Annual PACAP Finance Conference. 26. 周行一;;, 1992, 'The Exchange Risk Exposure of Asset Returns, ' 1992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Meetings. 研究報告 1.
周行一;徐政義*, 2012.08, '「全民財經檢定 GEFT」題庫與考試制度建置專題研究案, ' 聯合報股份有限公 9
司.(*為通訊作者) 2.
周行一, 2012.04,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個案研究, '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
周行一;徐政義, 2011.12, '「全民財經檢定 GEFT」題庫與考試制度建置專題研究案, ' 聯合報股份有限公
司. 4.
周行一, 2011.04,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個案研究, '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5.
周行一;李志宏;徐政義, 2010.07, '國際資本移動對新興國家外匯市場的影響, ' 財團法人台北外匯市場發展
基金會. 6.
周行一, 2010.04,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個案研究, '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7.
周行一, 2009.06, '建置 OTC 衍生性金融商品集中交易與結算制度(系統)可行性分析與設計芻議計畫, '
經濟部技術處. 8.
周行一;郭維裕;徐政義, 2009.06, '我國推出差價合約(CFDs)之可行性研究, ' 臺灣期貨交易所股份有限
公司. 9.
周行一, 2009.06, '證券投資分析人員資格測驗制度之檢討與未來發展方向, ' 中華民國證券投資信託暨顧
問商業同業公會. 10.
周行一, 2009.04,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個案研究, '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1.
周行一, 2007.08, '臺灣股票市場個別投資人存活率研究, ' 國科會.
12.
周行一, 2007.08, '中國大陸債券市場委託研究和諮詢服務, ' 路透亞太有限公司.
13.
周行一, 2007.05, '信託業提共資產管理服務之策略方向及相關建議, ' 中華民國信託商業同業公會.
14.
周行一, 2003.08, '台灣股票市場之權益溢酬, ' 國科會.
15.
周行一, 2002, '共同基金之從眾行為與資訊及追隨領導者行為之關係(2/2), ' 國科會.
16.
周行一, 2001.08, '共同基金之從眾行為與資訊及追隨領導者行為之關係, ' 國科會.
17.
周行一, 2000.08, '界限選擇權之評價與避險─以 ADPTIVE MESH MODEL 來增加三元素評價的效率, ' 國
科會. 18.
周行一, 2000.08, '備兌型認購權證的價格發現功能(2/2), ' 國科會.
19.
周行一, 2000.01, '金融危機下股市初級市場價格穩定機制之研究, ' 國科會.
20.
周行一, 1999.08, '備兌型認購權證的價格發現功能(1/2), ' 國科會研究計畫.
21.
周行一, 1999.08, '交易成本及漲跌幅限制下認購權證之最適避險策略, ' 國科會.
22.
周行一, 1999.03, '亞洲金融風暴整合型研究規劃, ' 國科會.
23.
周行一, 1999, '委託單驅動、集合競價及電子交易機制下散戶市場的流動性供給研究, ' 國科會.
24.
周行一, 1999, '政府因應亞洲金融風暴之證券市場政策制定之研究, '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5.
周行一, 1998, 'The Liquidity on an Electronic Order-Driven Call Market with Price Limits : The Case of the
Taiwan Stock Exchange, ' 財政部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與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 26.
周行一, 1998, '亞洲及歐美大型工程專案融資應用在石油及電力產業之研究, ' 台灣電力公司.
27.
周行一, 1997, '開盤報酬的變異來源——交易制度或休市效果:台灣經驗, ' 國科會.
28.
周行一, 1997, '漲跌幅限制,私有資訊、公開資訊與報酬變異性之關係, ' 國科會.
29.
周行一, 1997, '融資融券保證金乘數調整及借券制度之設計, ' 財政部證券暨期管理委員會與復華證券金
融公司. 30.
周行一, 1996, '什麼造成開收盤的異常高交易量:資訊不對稱或資訊不確定?, ' 國科會.
31.
周行一, 1996, '亞洲新興市場與全球系統性風險溢酬之研究, ' 國科會.
32.
周行一;史綱, 1995, 'Globex 期貨交易系統與 SIMEX 之比較, ' 國科會.
33.
周行一, 1995, '台灣與美國之日報酬率時序相關:日內交易資料之實證研究, ' 國科會.
34.
周行一;史綱, 1995, '期貨交易制度與市場績效之研究:比較公開喊價系統及自動交易執行系統, ' 國科會. 10
35.
周行一, 1995, '台灣與美國之日報酬率時序相關:日內交易資料之實證研究, ' 國科會.
36.
周行一, 1995, 'Globex 期貨交易系統與 SIMEX 之比較, ' 國科會.
11
附錄 3.校內獎補助辦法 1.教學精進實驗計畫 教學的目的在促進學生的學習,落實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理想。長久以來,教學發展中心為鼓勵 本校教師精進教學與創新,促進高品質學習,特訂定「國立政治大學教學精進實驗計畫辦法」,提 供經費補助教師進行課程再設計及教學實驗。 參考網址:http://goo.gl/ee1ABp 2.國立政治大學教學助理經費補助辦法 為協助教師提升教學品質,並增進教學助理教學知能,特訂定本辦法。 教學助理類別及受理申請單位如下: 一、A 類教學助理:協助授課教師分組討論課教學,由教發中心受理申請。 二、B 類教學助理:協助授課教師演習課教學,由教發中心受理申請。 三、C 類教學助理:協助授課教師課程相關工作,由教務處課務組受理申請。 四、D 類教學助理:協助核心通識課程授課教師分組討論課教學,由通識教育中心(以下簡稱通識 中心)受理申請。 參考網址:http://goo.gl/uf9FsP 3.國立政治大學教師教學成長社群補助辦法 為增進教師之教學知能,鼓勵本校教師組成教師教學成長社群,以切磋教學經驗、改進教材教法, 及研發創新教材,特訂定「教師教學成長社群補助辦法」。教師教學成長社群應由本校跨單位教師 組成。社群成員應以來自兩個單位、四人以上為原則,惟核心通識課程教師社群不受此限。 教師教學成長社群需推舉一位專任教師擔任召集人。每位教師不得重覆 擔任。 參考網址:http://goo.gl/6myUX5 4.國立政治大學教師傳習制度實施辦法 為建立本校優良學術傳承制度,特訂定「國立政治大學教師傳習制度實施辦法(Mentor-Mentee Program)」。 傳習團隊由「傳承者(Mentor)」與「學習者(Mentee)」共同組成。傳承者須為本校專任教師 並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一、本校專任教授(含合聘教授) 二、本校講座、名譽教授 三、曾獲得「教育部國家講座」、「教育部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或本校「教學特優獎」、「研究特優獎」或「教學優良獎」之專任教師(含合聘教師)。 傳承者得依其意願與一至三名學習者組成傳習團隊。 參考網址:http://goo.gl/8EQLkA 12
附錄 4.校內創新規章支援 1.國立政治大學教師教學諮詢辦法 為提昇教師教學成效,促進教師教學經驗交流及知能成長,為本校專、兼任教師之教學精進提供 諮詢服務,特訂定「國立政治大學教師教學諮詢辦法」。 本校教學發展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每年薦請校長自各學院遴聘一至二名教學諮詢教師,聘期一 年,得連續聘任。受推薦人應符合下列資格之一: 一、曾獲教育部頒發教學相關獎項之本校專任或退休教師。 二、曾獲本校教學特優或教學優良獎項之本校專任或退休教師。 三、其他:具教學優良事蹟,足堪為楷模之本校專任教師、退休教師、國內外大學之專任教師,或 專家學者。 參考網址:http://goo.gl/0amujm 2.國立政治大學創意實踐獎助金實施要點 本校為鼓勵在學學生具備創意及實踐精神,進而協助落實發想創意、貢獻社會,特訂定「國立政 治大學創意實踐獎助金實施要點」。 本要點之申請對象與資格條件如下: (一) 申請對象:本校在學學生組成之新創團隊(二人以上),且成員至少半數須為本校在學學生。 (二)
申請資格條件:
1、申請團隊代表人須為本校在學學生。 2、每團隊限申請一案,且未曾接受本校同性質補助者。 參考網址:http://goo.gl/lGfY8m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