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東大學 第三年計畫申請書

Page 1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運用能力培育計畫 【第 3 年計畫】 重點摘要表 一、 「跨域共創」主題及目標 1. 善用地方知識:以臺東的多元文化為出發點,反思、批判主流社會對多元 文化的消費。 2. 協力在地行動:以社會科學、藝術、文學等學術專業作為與在地合作的礎 石,東大持續與地方以「互為主體」的方式,深化彼此互惠互助共好的實 踐形制。 3. 開展另類現代性中心場域:第一、第二年計畫執行經驗累積之成果,與在 地共同形塑以「地方」特質出發,發展出有別於「主流現代性」的「另類 現代中心」場域。 二、 「跨域共創課程」規劃 1. 層級一「認識地方」 2. 層級二「服務地方」 3. 層級三「共創地方」 三、 實作模擬場域之規劃 1. 灶空間:第三年預計開設「校園自煮」課程,以原有的三石灶、魯凱石灶、 火箭爐與柴燒窯讓師生自主共食,並在灶空間中加入月桃蓆及原住民族傳 統樂器等元素,讓學生在灶空間從學習不同民族傳統的飲食文化知識延伸 到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 2. 咖空間:延續前兩年執行的成果,讓咖空間在第三年摸索出收支平衡的營 運模式,並在第三年計畫結束後成立合作社,持續推廣「公平貿易」 、 「食 安教育」、「友善農業」及「藝術服務」等理念,並持續深化’avuwan 計畫 「落實社會公義」的初衷,以社會企業的模式經營,讓東大校內師生在消 費的過程中,認識臺東在地社群,以互為主體的方式服務地方、共創地方。 3. 校外場域:本計畫執行至今已累積許多與在地社群合作的經驗,如 106-1 學期張育銓開設的「觀光人類學」即是與部落長期合作,由部落主動邀約 張育銓開課的成果,第三期將持續與在地社群合作,除主動提案與在地場 域連結外,同時開放校外提案,將臺東大學與臺東在地社群連結得更為緊 密。 四、 預計開設跨域共創課程及預期成果摘要表: 第三期預計開設跨域課程及預期成果摘要表 跨域共創課程 層級別

課程/工作營 名稱

開課 系所

學 生 人 數

開課教師與參與課程之其 他領域系所教師姓名

搭配實作 模擬場域

1. 基 礎 社 會 關 懷認知及個案 調查分析課程/

圖像敘事生命 故事工作營

美術產業 學系

20

楊茂秀(毛毛蟲兒童哲學基 金會創辦人) 呂素貞(藝術治療師)

咖空間/毛毛蟲 臺東圖畫作家


工作營

預期成果摘要

新/移住民文化 與適應

飲食人類學

預期成果摘要

3. 實 作 專 案 及 駐校社會型企 業家/非營利組 織專家參與課 程/工作營

預期成果摘要

35

葉淑綾

40

蔡政良

15

張育銓

A.數量方面: B.品質方面: 媒體、社會 與文化

2. 跨 域 技 術 研 習及創意思考 與問題解決課 程/工作營

人文學院 共選

公共與文化 事務學系 人文學院 共選

張溥騰 唐治中、黃勻弦(旋轉犀 牛動畫工作室) 張溥騰 孫瑞隆(西爾法國際) 沈素琴(俠女工作室) 卓淑敏 薛美華(飛人集社劇團) 曾彥婷(飛人集社劇團) 石佩玉(飛人集社劇團) 卓淑敏 楊琇珊(青林國際) 蕭景蓮(巴巴文化) 陳玉金(資深兒童文學工作 者)

’Avuwan 網路電 視台 咖空間、灶空 間、部落

複合媒材動畫

美術產業 學系

30

設計專案製作

美術產業 學系

20

物件美學 與實踐

美術產業 學系

20

繪本創作

美術產業 學系

20

採訪寫作

華語文學系

30

紀錄片製作

人文學院 共選

20

蔡政良

臺東地區

校園自煮

全校

20

主婦聯盟基金會師資

咖空間 灶空間

綠色生活地圖繪 製工作營

美術產業 學系

20

可食地景工作營

美術產業 學系

20

美術產業 學系

20

許秀霞、董恕明、簡齊儒

灶空間 灶空間 圖資館創客基地 灶空間 一串好好

灶空間 史前館

臺東大學 校園

A.數量方面: B.品質方面:

東海岸大地藝術 節藝術創作種子 培訓工作營 移動中的在地知 識生產-從日常手 作到具體實踐工 作營

林慧珍(東臺灣研究會) 程書珍(荒野保護協會臺 咖空間 東分會) 江慧儀(大地旅人樸門教 灶空間 育) 大地旅人樸門教 育基地 孟磊(大地旅人樸門教育) 李韻儀、吳淑綸 灶空間 都蘭意識部落藝術家講師 月光小棧 群 都蘭糖廠

美術產業 學系

20

陳文輝(秀明農法農夫) (在地工藝家/月桃、竹 編、陶藝、木工等)

華語文策展 與實務

華語 文學系

30

董恕明

合唱/管絃樂合奏

音樂學系

展覽策畫與實務

美術產業 學系

A.數量方面:

張玉胤、梁兆豐、張嘉仁 30

卓淑敏、張溥騰

灶空間 鹿野區役場 咖空間 鐵花村 臺東詩歌節 灶空間 咖空間 灶空間


B.品質方面:

五、第一、二期計畫的優異成果 (一) 藉由跨域共創之課程,以連結在地與職人手作之精神,完成’avuwan 灶咖兩實作場域。 (二) 經由計畫持續推動,在校園內具體落實「公平貿易」 、 「食安教育」 、 「友 善農業」及「藝術服務」的理念,並與地方藉由「食物」強化學校與 地方「互為主體」互助互惠的協力平臺。 (三) 深化藝術服務的校內外連結:透過辦理「第五屆臺東詩歌節─食光狂 想曲」 、 「第六屆臺東詩歌節─在路上」以及「第一屆洞動藝術節」 、 「第 二屆洞動藝術節-出青」 ,前者以華語文學系師生為軸心,後者以美術 產業學系為軸心,串聯校內公事系、音樂系、心動系……等系所,以 及在地 NGO 組織、部落、社區和公部門生活美學館、臺灣文學館等單 位,為臺東在地居民提供藝文服務。 (四) 校方在計畫推動過程中的大力支持,在相關行政系統及教師評鑑、教 師升等、開課方式……等法規上做出合宜的調整、規範與獎勵制度。 六、第三期計畫的跨域創新 (一) 持續推動讓東大’avuwan-咖成為一具「社會企業」精神之合作社目標 邁進,創造其在校園內永續經營與發展的可能性。 (二) 建立東大’avuwan 灶咖不僅為東大人服務更為在地需要服務的友善平 臺及場域。同時為「東臺灣人文創新基地」的實現,創造可行的跨域 合作模式。 (三) 院級「東臺灣文化力」跨域創新課程的制度化建置及發展,在課程上 持續產生多樣化的影響力。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運用能力培育計畫 【第 3 年計畫】 計畫書 壹、

申請學校介紹

一、 臺東大學(以下簡稱本校)為臺東縣境內唯一一所大學,本校人文學院、 理工學院以及師範學院皆有眾多教師長期從事在地研究,並與部落建立互助 共好的合作關係,奠基於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在互為主體的前提下讓教師、 學生與地方得以共創願景。 臺東是臺灣族群最多元的縣份,除了閩南、客家、外省族群以及新住民外, 更有超過 7 族的原住民族居住在臺東。本校約有 95%的學生來自西部縣市, 讓學生了解「多元族群」的意義即為本校的重要責任之一。「東臺灣飲食的 文化觀察、批判與實踐:東大’avuwan 灶咖的跨域創造計畫」(以下簡稱本計 畫)秉持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跨域的精神,在第一、第二期計畫中帶領以「透 過在地的食物,認識在地的文化」到「吃在地,助在地」,第三期將以「食 在有文化,食在有善意,食在有實力」形成點、線、面之互助互惠網絡。


自 104 年 8 月第一期以「認識地方」為主要目標,建置校內實作模擬場域灶、 咖兩空間,過程中邀集臺東縣境內各部落族人、在地小農、弱勢關懷團體、 NGOs、藝文展演團體等共同協力完成。校內師生透過第一期計畫與不同在 地團體的合作,認識臺東生活的多元樣貌與各種可能性。 第二期延續第一期「認識地方」的成果,以「服務地方」為主軸,將校 內實作模擬場域灶、咖空間,作為連結在地團體之服務平台,如在灶空間有 工讀生的培訓、資材室的建置、可食花園的種植與管理等工作坊的舉行,咖 空間則強化與小農的連結,供應友善農業之餐點,實踐服務地方的精神。將 東大與地方團隊從點而線串聯,舉辦課程與工作坊圍繞「多元文化」 、 「公平 貿易」 、 「環境正義」 、 「社會關懷」 、 「食品安全」與「藝術服務」等議題,為 第三期「共創地方」做好準備。 二、 本校人文學院長久以來秉持著善美公義的精神,以宏觀的視野關懷在地 議題,以具人文主義色彩的社會關懷構築博雅通才的全人教育。目前本校僅 有三學院,人文學院科系的組成即跨越社會科學、文學、藝術、體育四大領 域,在本校人文學院內的跨域相當於在西部大學四個學院的跨域,妥善運用 有限的師資及校內外資源,即為本院在執行計畫上之優勢。本計畫的執行由 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負責整體統籌,結合華語文學系、美術產業學系以及音 樂學系師生之專業共同執行,在第二期計畫中,已邀請理工學院生命科學系、 資訊管理學系、師範學院文化休閒產業學系共同開設跨域課程,預計在第三 期中擴大與其他系所的合作。 (一)

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除有大學部,並包括三個碩士班(公共事務研究碩 士班、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和碩士在職專班),此為全國唯一的系所,強調 落實跨界整合與社會創新參與的精神。教師專長涵蓋政治學、地理學、公共 管理、社會學、人類學與法學等領域,尤其將東臺灣與南島作為主要研究與 實踐的區域。在課程上透過公共事務、文化實踐和文官三個課程模組,將理 論與實踐能力緊密連結,培養學生在非營利組織或公部門都可發揮之人文及 社會科學知識內涵,探索跨界連結應用的技術及方法,進而產生具社會影響 力或互惠經濟價值的成果。

(二) 華語文學系 華語文學系長期致力於「華語文」於語言、文化、文學和教學相關之理 論建構與實務運用,強調華語文在教與學方面的「多元化」 、 「在地化」及「國 際化」。教師專長以文化、文學、語言與華語教學為主,尤具「在地文學與 文化」的關懷與素養。華語文學系系主任張學謙教授為語言學專家,長期關 注弱勢語言、多語教學、語言政策……等議題的走向及發展;傅濟功教授為 臺東縣外籍配偶協會理事長,教學之餘,投入臺東新住民工作不遺餘力;許 秀霞老師為臺東美濃村人,專長雖在古典文學與文化,因其「客家媳婦」身 分投入客家禮俗的研究,成果豐碩;董恕明老師為臺東在地「一胞半」(漢 族與卑南族),專長所學與卑南族下賓朗部落之間,有緊密的互動,近年與 音樂家蔡盛通教授創作《逐鹿傳說》 、 《蘭嶼希婻》和《大師的行腳》等歌劇,


與公事系蔡政良老師合作拍攝《最靠近太陽的地方》及《有一條路》微電影, 並與簡齊儒老師共同策展第三至第六屆「臺東詩歌節」 ;簡齊儒老師透過踏 查東臺灣民間信仰與傳說,採集訪談老行業、達人師傅,累積許多珍貴的一 手資料,將其轉化為服務地方的公共財。系內開設「東臺灣文化專題」 、 「原 住民文學」 、 「臺灣民間神話傳說與信仰」 、 「華語文策展與實務」等課程,深 化學生認識臺東在地人文進而認識華語文的區域特色發展及文化紋理。 (三)

美術產業學系

美術產業學系以培育多元的美術創作、整合資訊科技與藝術的專業,結 合發展圖像與數位產業,融合東臺灣原住民圖像藝術產業為教育目標,主要 培養學生具備教材設計及出版產業規劃能力、圖像與數位創作產業化能力、 整合資訊科技與藝術的專業能力,以及多元的美術創作專業能力,並以圖像 創作與數位設計為座標,以藝術服務學習為核心,將學理落實於實務層面。 美術產業學系自美勞教育學系轉型以來,除掌握既有的美術專業推廣美感教 育,並將其運用於公共藝術及產業。2014-15由林永發主任負責執行「教育 部的整合型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驗計畫—東區美感教育大學基地」計畫;多 年來卓淑敏老師帶領「南島文創工作室」學生團隊,善用南島文化的元素, 從事各面向的藝術創作,建立傳統與創意的平台;張溥騰老師於「動畫工作 室」中,結合數位設計成功形塑美術產業;林昶戎老師負責「整合設計與藝 術工作室」以陶藝、金工、琉璃等手作品,作為產品設計的媒材與發想。美 術產業學系長期以來,於產品設計、繪本、動畫、紀錄片等藝術形式與地方 農業、服務業或文教界的合作,均獲得諸多佳評。 (四)

音樂學系

音樂學系於 2006 年從音樂教育學系轉型為音樂學系,101 年成立音樂 碩士班,以培育音樂專業人才為主、音樂教學與研究為輔的音樂基礎人才培 育科系;同時,為結合及應用在地文化資源,特別將音樂人才的培育內容, 加入臺灣原住民的音樂人才和當代音樂科技能力之培養,規劃臺灣原住民音 樂化和音樂數位媒材應用等課程,期許在音樂專業、教學、產學合作以及創 作、研究人才之培養均能發展,成為具有音樂特色的人才培育科系。音樂、 人文、藝術、科技的整合的研究,是未來發展所具有的競爭的優勢。東部地 區多元的族群,提供了音樂文化研究地利之便,在音樂學的研究及原住民的 音樂人才培育等,均是其他大學無可比擬;配合學校的發展,與東部文化休 閒產業的需要,招收具有音樂專長之原住民學生,發展原住民的音樂人才。

貳、

跨域共創主題說明

一、

東臺灣飲食的文化觀察、批判與實踐:東大'avuwan 灶咖的跨域創造 近年來,「多元文化」一詞的使用常將差異視為文化資本,透過對過往 或瀕危文化的懷舊再製,激起對文化的消費。這樣的策略使用「認同」或「分 享」等語彙,卻擴大了市場競爭、貧富差距且衍生出將文化商品化的問題。 本計畫以「批判性多元文化」的觀點作為基礎,從東臺灣多元文化的現實出 發,以「飲食」作為中介,將文化觀察、批判與實踐落實在本校師生的生活 以及本計畫建置或合作的實作模擬場域之中,將前兩年計畫執行之成果以點、


線、面的方式連結,共創東大校內社會企業品牌,第三年將立基臺東多元文 化的現場,從事校內制度與氣質(Ethos 可譯作民族氣質)的持續轉化,建構 一有別於「主流現代性」之臺東人文與社會場域的「另類現代性中心」。從 認識地方到「互為主體」服務地方,繼之「共創地方」。協助臺東在地團體 與資源以網絡方式串聯,形成臺東的資訊流通平台。 二、

計畫目標

(一)

善用地方知識

臺東是全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份,除了阿美族、噶瑪蘭族、 卑南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達悟族等七個原住民族外,閩南、客家、 外省以及新住民也都是臺東的重要族群。臺東大學作為臺東縣境內唯一一所 大學,肩負起從地方知識出發,讓學生在臺東求學的經驗中了解多元文化意 涵的責任。 本計畫在第一、二期開設「原住民文學」、「新/移住民文化與適應」等 課程,以臺東多元族群的飲食文化為基礎,深入探討不同族群的文化以及在 當代社會的生存處境,並透過校內實作場域灶、咖空間與臺東在地社群連結, 將臺東在地知識帶進校園中,讓學生從消費、飲食以及校園地景的體驗中認 識多元文化。 第三期將結合「東臺灣文化力」跨域課程、講座、工作坊、藝文展演等 形式持續與在地合作,讓參與師生與臺東在地社群保持良好而緊密的連結, 創造具有「地方意識與精神」的知識學習與教學產出,以「在臺東的學習者」 的位置,進入在地,深化在地知識。 (二)

協力在地行動

本計畫第二期以「互為主體性」作為主要論述,強調東大校園與臺東在 地社群以互為主體的方式合作共創,以灶咖計畫教師群與在地社群長久以來 的合作基礎,共構跨域課程,帶領學生進入地方、服務地方。106 學年度第 一學期「觀光人類學」課程(層級二)開課前,便由張育銓邀集劉麗娟、張凱 智、張溥騰等臺東大學各系所教師,進入建和部落與武陵部落開設工作坊, 正式開課後,讓修課學生體驗部落觀光行程,同時以桌遊的形式,了解部落 觀光的利害關係,並對部落觀光提出建議。本計畫跨域課程並不以「教育者」 的角色進入場域,而是與場域以對等的關係溝通、合作進而共創。 同一學期由卓淑敏開設的「知識性插圖」課程(層級二),邀請荒野保護 協會臺東分會成員與學生合作,進入卡大地布部落傳統領域-知本溼地踏查, 讓學生從自然體驗中激發創作的不同可能性,並提升學生對在地生態與人文 的關懷,並於 106 年 12 月 21 日辦理「生態永續插畫與影像展」供校內外人 士參觀指教。 本計畫在第三期將持續以「互為主體性」的精神與在地連結,將透過 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蔡政良開設「媒體、社會與文化」實作的網路電視臺 -’avuwan TV,蒐集東大學生以臺東在地主題拍攝的紀錄片製作節目,並上 網播放;第三期也將透過灶、咖空間執行計畫以來與在地社群連結的成果,


建立在地資訊交流網絡,以本計畫為中心、飲食文化為起點,讓臺東在地社 群彼此連結合作,達到認識地方、服務地方,進而共創地方的目標。

圖一、知識性插圖學生作品。

(三)

開展另類現代性中心

本計畫第二期在校內實作場域咖空間積極與在地弱勢關懷團體、NGO 有機轉型期小農合作,藉由提供餐飲或寄賣等方式,落實服務在地的精神, 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起,本計畫與臺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合作,推出公益水 餃,以回捐款的方式實際幫助臺東海岸線成功、長濱、東河三鄉鎮幼兒及兒 童的早期療育需求;咖空間也提供張簡裕峰、趙家助等小農銷售蔬果的通路, 小農提供的友善農業蔬果,也讓咖空間能為校園的食品安全把關。 本計畫在第三期將延續前兩期的社會企業精神,持續推廣公平貿易,透 過與在地的串聯,減少消費端對生產端的剝削。咖空間堅持不以「壓低成本」 的方式提升獲益,在計畫第三期將持續摸索平衡損益的經營模式,讓師、生 以及場域集思廣益,共創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的三贏局面。 三、

傳遞的社會價值

(一)

跨域應用人文與社會科學,共創「另類現代性中心」

本計畫自第一期執行至今,與在地社群共同建置校內場域灶、咖空間, 灶空間以原住民族及在地小農建置的傳統爐具,開展學生對於「炊煮」的多 元想像;咖空間與在地社群連結,以在地生產的農產品,提供校內師生不同 的餐飲選擇;計畫團隊同時透過課程、講座、工作坊等活動增進學生對於多 元文化的想像,並且廣邀在地社群提案合作,讓學生與在地社群,得以在灶 咖空間看見彼此。 計畫第三期將植基於前兩期與在地團體的合作基礎,學生運用在課堂中 所學到的地方知識,持續進行與在地團體的互為主體性連結,打造出臺東與 西部縣市的差異,讓臺東成為另類現代性的中心。 (二)

善用在地知識翻轉教育現場

實作模擬場域灶空間的建置提供學習原住民族飲食文化以及自煮共食 的場域;咖空間以在地食材烹煮供參,減少食物里程數,並推廣公平貿易, 抵抗對生產者的剝削。


灶、咖空間不僅僅是「多元文化」 、 「公平貿易」 、 「社會企業」等精神的 教學場域,同時也在計畫的執行過程中成為師、生、場域以互為主體的方式 共同了解在地,解決問題的平台。 (三)

從「邊緣的異質性」出發與地方成為「互為主體」的存在

臺東地處偏遠,交通時間限制了臺東大學在教育上與其他大學或業界合 作的機會,因此,在臺東的教育必須深入在地,與在地合作,才能在這種被 限制的狀況下,發展自己的辦學特色。臺東大學的教師長期以來關注在地議 題,透過課程或政府的計畫案與在地社群合作,在本計畫執行前,彼此即有 合作經驗。之後因執行本計畫,不僅深化了臺東大學與在地原有的合作關係, 同時在此過程中,漸次發展出學校與地方互動之模式,如校內實作模擬場域 灶、咖兩空間的建置,將來自校外的魯凱族工匠、卑南族巫師、阿美族藝術 家、以及臺東縣境內小農帶進東大校園,成為學生學習認識在地文化的最佳 教師群;跨域課程、講座與工作坊的開設,更使學生自主因入議題至學習現 場。 (四)

推動「身體在講話前面」(Ka’ayawkotatirengan, kaikolkosowal)的教與學

第三期「共創地方」的主題,利用三個層級課程的開設,讓學生與在地 共同解決問題、堅實創業經驗,從實做中學習、累積經驗並且培養運用跨域 知識的能力。阿美族經常稱呼那些只會說不會做的人「講話在身體前面」, 而本計畫要培養學生朝向「身體在講話前面」的人才,亦即具備解決實際問 題的能力,這需要學生培養對周遭人、事、物、環境等具備熱情與覺察,在 提出批判性的思維的同時,在實作過程中學習組織與溝通,具備行動與實踐 能力。

圖二、〈原住民文學〉董恕明老師與藝術家見維 巴里共同帶領學生完成作品。

圖三、〈混錄音工程〉學生實作。


圖四、〈公共與文化事務實習〉都蘭鼻小組學生 籌辦海洋廚房活動。

圖五、〈華語文策展與實務〉、〈路上晒文 創:文學應用與展覽〉師生共同舉辦第六屆 臺東詩歌節─在路上。

四、

預期解決的問題

(一)

建立認識在地文化的平台推動社會企業及公平貿易的理念

本校位於卑南族建和部落的傳統領域,校地周遭以農地為主,校內師生 的用餐選擇少,必須開車前往臺東市區或仰賴校內外包廠商,本計畫執行以 來建置實作模擬場域咖空間,採用在地食材供應友善農業特餐,並且與東成 技訓所、臺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春一枝等單位合作,實踐「吃在地,助在 地」的精神,咖空間也是臺東唯一全面提供公平貿易咖啡與國寶茶的空間, 在推動公平貿易、友善農業以及食品安全教育上不遺餘力。 自計畫執行之初,本計畫團隊以「邊走邊整隊」的方式持續向社會企業 的目標邁進,經過兩年的摸索,本計畫預計在第三年計畫結束後成立合作社, 已完成當初設定的社會企業目標。 (二)

審視生產與消費脫節的問題,落實合作分享的價值

飲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但在當代的生活中,食物多以「消 費」與「品嘗」的角度呈現,卻經常忽視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鏈 結以至剝削。本計畫透過與在地社群互為主體的合作,藉由跨域課程、講座 與工作坊,引入業師,帶領學生認識飲食與在地文化的關係。讓學生在課程 及咖空間的飲食中反思,找到友善環境並能與在地共榮的消費模式。


(三)

強化校園與學生的連結,提供學生學用合一的場域

本計畫於臺東大學校內建置灶空間與咖空間兩個教學實作模擬場域,在 建置之初結合跨域課程與工作坊,由教師帶領學生,與在地社群合作建置, 並且開放校內師生與校外團體提案合作。從計畫第二期執行至今,灶空間已 有美產系卓淑敏、公事系葉淑綾以及公事系蔡政良帶領的「灶空間創業小組」 與「都蘭鼻小組」等師生借用,咖空間除了有華語系董恕明固定使用授課外, 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起,有美產系與音樂系學生借用策展及演出。灶、咖兩 個實作模擬場域在計畫團隊兩年的經營後,逐漸將校內學生的生活與在地社 群互相連結,讓學生與在地的互動透過本計畫更為頻繁而緊密。

圖六、美術產業學系學生王婷創作展。

圖七、回聲 X 留影生態永續插畫與影像創作 展。

圖八、音樂系學生於咖空間外演出。

圖九、美術產業學系學生動漫工坊成果展。

(四)

提升大學生的社會參與動能

本校人文學院長期關注社會議題,並帶領學生從文化、文學、藝術、音 樂、公共事務等面向,結合本校理工、師範兩學院、南島文化中心、其他學 術研究機構、原住民族部落、各社區發展協會、NGO、社會企業、生活美 學館、臺東故事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等公私立單位,共同投入社會 參與,例如:公事實習「都蘭鼻小組」學生與都蘭部落共同提出都蘭鼻海洋 園區的規劃、美產系學生籌辦洞動藝術展系列活動、紀錄片製作師生共同舉


辦寶桑影展、華語文策展與實務課程帶領學生舉辦臺東詩歌節……等。 ’avuwan 灶咖計畫以飲食作為切入點,透過跨域課程的開設,帶領學生 進入校內外場域,校內場域咖空間預計在第三期計畫中持續摸索可以收支平 衡的經營模式,朝具備社會企業的合作社前進,並且持續與在地社群連結, 推廣「公平貿易」 、 「友善農業」 、 「環境正義」 、 「關懷弱勢」 、 「多元文化」等 理念,讓學生透過消費回饋在地,透過在灶、咖兩空間以及其他校外場域開 設的跨域課程/工作坊,產生對臺東以及臺東大學的認同。

參、

計畫推動重點

一、

跨域課程之規劃、執行策略、方法及步驟

(一)

跨域共創課程規劃

1.

第一期認識地方-建構地方知識: 本計畫原設定以「全球化與地方發展」和「東臺灣文化專題」作為 跨域發動課程,有鑑於本計畫第一期執行期多為硬體設備與空間建構期, 因此改以「空間的勞動美學」和「東臺灣文化專題」作為第一期跨域課 程規劃;104 學年度第二學期的《公共人類學》 、 《知識性插圖》 (104-1)、 「基礎木工工作坊」(104-2)、「土生土長陶鍋製作工作坊」(104-2),以 及’avuwanlecture(一)之講座,如:油車間復興運動、卑南族下賓朗部 落野菜知識等,為本計畫第一期「認識地方」之目標,儲備基礎動能。

2.

第二期服務地方-專業協力地方: 以第一期「認識地方」之內涵為礎石,計畫在第二期中以「’avuwan 人文實踐」和「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等跨域課程為主軸,架構本年 度課課程施作的主軸,期藉由開設之跨域課程及其四系所組成跨領域「部 落工作隊」、「新住民工作隊」、「社區工作隊」和「灶咖工作隊」等 服務團隊,進入地方服務地方。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灶咖計畫開設之 課程,例美產系以「環境與行動藝術實踐」課程為主體完成之「第一屆 洞動藝術節」,第二屆,續以美產系推動兼及華語文學系「原住民文學」、 音樂系「快閃團」、「東臺灣文化力─山與海文學劇場」(兒文所、華語 系、美術系)、工作坊、新園國小、生祥樂團、地球公民基金會……等單 位合作完成。由相關系已建立之課程落實之,例:「第六屆臺東詩歌節」 是以「華語文策展與實務」為主體,兼及美產系「藝術策展與實作」、 公事系「紀錄片拍攝」……等課程或工作坊,協力合作。另有「公共事 務與文化學習」、「東臺灣文化專題」、「社區研究」……等相關課程 之持續開設,深化落實「認識地方」與「服務地方」精神。’avuwan lecture (二)相關工作坊/營隊的實施,則轉化為課程延伸或多樣化的教學型 制,持續與臺東在地部落與社區互為主體的方式建構講授內容,翻轉教 學場域,讓學生走入社群了解地方實際的需求,進而達成以學術專業協 力地方的目標。

3.

第三期共創地方-跨域文化實踐:


以「多元族群與文化」、「公民與社會運動」和「創意產品設計與 製作」三層級跨域課程為主軸,透過專業音樂技術,如:數位編曲與混 音、數位出版等方式進行影音出版;此外也透過既有課程的基礎,持續 進行認識地方、協力地方的工作,讓本計畫得以永續運行的方式繼續增 強本校作為東臺灣社會企業、公平貿易、在地文化知識與藝文展演的資 源與服務平台。

表一

層 級

層 級 一

層 級 二

東臺灣飲食的文化觀察、批判與實踐:東大’avuwan灶咖的跨域創造跨域課程規劃 第三期:共創地方,跨域文化實踐 開課系 所/ 學分 方式 所屬模 組

內涵

課程名稱

社會 關懷 認知 /個 案調 查與 分析 跨域 技術 研習 /創 意思 考與

圖像敘事生 命故事 工作營

美術產 業學系

工作營

新/移住民文 化 與適應

人文學 院共選

課程

媒體、社會與 文化

公共與 文化事 務學系

課程

內容概要

結合哲學與藝術治療的工作坊

媒體、社會與文化,分成兩部分,第一部 分將集中在閱讀媒體對於社會與文化互 為影響的相關理論論述,第二部分則由同 學們持續將本學期預計製作完成 的’avuwanTV 網路電視台節目予以經營 與擴充。


問題 解決

並搭配紀錄片製作課程,永續性的接合同 學的學習、教師的研究以及臺東地區社會 與人文的發展。 飲食人類學

人文學 院共選

課程 本課程介紹複合媒材動畫的歷史、美學與 創作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配合不同單 元的動畫媒材進行課堂實作,並輔以傑出

複合媒材動 畫

美術產 業學系

3

課程

動畫藝術家的觀摩影片作品,啟發學生對 動畫美學的思考;課程鼓勵嚐試多樣豐富 媒材創作的可能,最後於期末展出學習成 果。 創客/Maker 所代表的是「動手做」與「解 決問題」的精神,本課程主要以創客精神 為核心,帶領學生進行設計專案製作為,

設計專案製 作

美術產 業學系

3

課程

導入設計理念及啟發學生思考,由實務演 練過程中,逐步修正構想、變更設計及調 整製程,使學生具備將原創意念轉化為製 作產品之能力。

物件美學與 實踐

美術產 業學系

3

課程

1. 探討日常物件中的美學元素,重新審 視物件的本質。 2. 描述、詮釋、再現及創造物件的多元 面貌。 3. 跨領域的藝術思維與創作。 了解繪本的形式與製作原理,透過實務操 作奠定基礎功夫;透過名家作品賞析,拓

繪本創作

美術產 業學系

3

課程

展視野;以主題日方式,進行專題製作; 最後透過期末展覽呈現個人創意及統整 能力。 1.

2. 現代詩

華語文 學系

3

課程

3.

透過對「現代詩」 的認識,理解在文 學創作中「詩歌」 文類本身所具有的 獨特性。 從對「現代詩」的 閱讀與創作中,檢 視以詩的觀察力、 想像力、創造力、 思辨力與行動力, 落實文學專業服務 地方的精神。 結合「臺東詩歌節」 提供學生對於如何 進行華語文策展的 初步認識。


採訪寫作

校園自煮 綠色生活地 圖繪製 可食地景

層 級 三

實作 專案 /駐 校社 會型 企業 家/ 非營 利組 織專 家參 與

東海岸大地 藝術節藝術 創作種子培 訓 移動中的在 地知識生產 -從日常手 作到具體實 踐

華語文策展 與實務

華語文 學系

3

全校 美術產 業學系 美術產 業學系

1.「採訪寫作」的 理論知識與寫作相 關之準備。 2.以東大校園及東 大人為素材,進行 寫作實務之訓練。 3.透過「東大校園 及人物撰寫」建構 東大校史之豐富內 涵及圖像。 建置學校

課程

課程 工作營 工作營

美術產 業學系

工作營

美術產 業學系

工作營

華語 文學系

結合開放街圖概念,繪製在地綠色生活地 圖。 持續耕耘創造可食地景的樣貌,紀錄觀 察。 結合大地藝術節的辦理,提供平台讓學生 與藝術家有機會進行共創。

1.以完成「第七屆 臺東詩歌節─樂來 樂好」為理論與實 務案例,在課程中 帶領學生從事「華 語文策展與實務」 的教與學。 2.持續連結校內外 相關系所與團隊共 創藝術服務地方的 多樣化形制。

課程

1. 課程邀請專業策展人與創作者的經驗 分享,期使同學對於「策展」作為一門學 科的意義與實踐有具體的認識。 2. 透過當前多元樣態的策展實例,來理 展覽策畫與 實務

美術產 業學系

解台灣當代藝術的現況,能有更具體的認 3

課程

識與了解。 3. 課程分為理論與實務兩個部分,理論 在於講解多元藝術策展的概念,實務則在 於讓學生提出策展的操作計畫。

合唱/管絃樂 合奏

音樂學 系

1

課程

1. 大型合唱及交響樂團演出,展現出地區 音樂特色並推廣透地方文化


2. 音樂系學生跨出古典音樂範疇,共創具 特色及在地文化音樂 3. 學生獲得統籌與製作規劃、協調多方的 能力 1. 文學專題

華語文 學系

課程

2. 3.

(二)

以華語文為基礎從事相關寫作、研 究與運用。 以專題之形制,結合地方從事相關 之文學服務。 以統整性課程教學,完成「總結性」 成果之藝文展演。

執行策略

本計畫從卑南族「’avuwan」概念出發,以東臺灣飲食作為計畫核心, 結合臺東大學教師、學生、在地社群/場域與資源,運用社會企業精神及與 在地社群共創的跨域課程/工作坊,培養學生「身體在語言前面」的實作能 力以及對當代「多元文化」議題的反思。 策略一:創造東大‘avuwan 場域永續經營的可能性 本計畫自第一期執行起,便設定成立社會企業的目標,經過兩年半實際經營 及教師間的討論與磨合,在計畫第三期校內場域咖空間將朝向符合「社會企 業」精神的合作社前進,以計畫第一年「在地食物認識在地文化」、第二年 「吃在地、助在地」為基礎,第三年以「食在有文化、食在有善意、食在有 實力」的核心精神,與在地形成點,線,面的互助互惠網路。 策略二:跨域創新課程制度化之建置 透過三個層級的跨域課程規劃,進行課程統整及設計,激盪並實踐不同學科 /領域共創的可能性,在人文學院各個系所以飲食為核心,開設跨域課程, 深入東臺灣在地場域,以認識地方、服務地方和共創地方三個主要計畫面向 進行課程統整,建立年度核心基礎課程、統攝每一年度計畫重心、教師善用 跨領域精神開設合開課程,第二期已於人文學院開設「東臺灣文化力」跨域 模組課程。例:「山與海文學劇場」發展一「帶著走」的劇制,第三期將持 續增加跨系所教師社群團隊。例:樂活產業創新課程─‘avuwan 客製化虛 擬商店。 策略三:結合本校「在地深耕‧綠色典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以及「大學 社會責任計畫─原新相偕 mukasada! c‘ungnhau─社會正義與文化 平權的在地實踐計畫」與在地協力,共創地方 本計畫結束後,課程與實作模擬場域將持續與校內其他計畫包括「在地深 耕‧綠色典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原新相偕 mukasada!c’ungnhau」等計畫連結,讓本計畫之成果得以在校內延續,本 校亦已在臺東校區規劃建置先導型生技實習工廠,未來可與本計畫實作模擬 場域相連結,將本計畫的影響力擴大,並開創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三)

方法及步驟


1.

資料庫的建置:蒐集人文學院各系所已從事之「東臺灣」主題之相關研 究、教材、研發、出版品等既有成果以及灶咖計畫執行以來曾經合作共 創的在地團體/場域,建置作為本計畫基礎資料庫,並透過展演與再製, 以及與地方合作分享交流共創的平台。

2.

「’avuwan 灶咖」建置:透過「協力灶咖」 ,從實體的、行為的、無形的 文化空間層次觀點,探討文化屬性的呈現。從食物顏色、氣味、切面、 質感到呈現、運用與實驗,利用產品語意法的方式進行想法的整合,發 展其概念,並賦予「食器」適宜的產品造形,重新定義並編寫消費者使 用情境,探討「’avuwan 灶咖」與創作空間的想像。

3.

多元文化的吸收與產出:透過「’avuwan 灶咖」為品牌主軸研發出相關 產品,並展售師生設計之作品。師生走進社區、部落、地方尋找靈感, 將地方文化歷史加以分析整理,使其成為有意義的資訊,讓學生與居民 增加設計的推理的能力。食物本身就承載著社會性的功能,將食品製造 的過程以「再設計」的角度出發,探索食物與食物、食物與人類、食物 與食器、食物與社會、食物與藝術之間的連結與可能性,並試圖賦予其 更多的審美與文化意義。設計過程也會呈現每道食物料理背後的設計思 考與創新方法,體驗到平時餐桌上不會感受到的經驗,使飲食不只是品 嚐一道佳肴或是喝一杯咖啡,而是透過校園社區互助共生模式產生的一 系列與自然、食物、造型、色彩、食器與相關符碼,演繹創意概念發展 的過程,其中隱含著師法自然、烹調技法、生活美學、文化創意與在地 知識的結晶。 人文學院開設之相關課程,如,美產系「知識性插圖」 、華語系「東 臺灣影像故事」 、音樂系「原住民樂舞」 、公事系「公民與社會運動」 、 「紀 錄片製作」等,透過文字、藝術、影音再製,使學生在田野調查和場域 實做的學習成果可以實際產出。再如原住民樂器的製作課程,學生可製 作小型樂器在「’avuwan 灶咖」展示,或再製為本校特有的文創商品; 或是學生運用在地素材從事不論古典或現代音樂創作,亦可跨領域到戲 劇展演、應用音樂等面向,集結製成實體 CD 或與流行趨勢結合的數位 音樂產品在網路流佈,成為以藝文認識和服務地方的方式。總之,善用 第一基層所認識的多元文化與查覺的議題,透過跨領域的藝術方式展現, 「’avuwan 灶咖」成為小型藝文展演的空間,或從事移地展演,走進地 方,服務地方。

4. 各課程的連結與綜效:課程規劃與統整後,以「’avuwan 灶咖」為交流 平台,進行課程之間的連結,將不同領域及專長學生組織成為一個可以 設計與執行專案的團隊,從更為靈活的立場出發,探索、接近、越過各 領域界線的可能性,亦即越過固有學科的框架,大膽地嘗試和其他人文 領域、科學、哲學進行交流和對話。 a. 透過第一期「認識地方」中的課程設計,從事東臺灣藝文、在地生活 美學和社會資源調查,建構地方知識,作為未來「服務地方」的基礎。 b. 第二期從「認識地方」進到以「服務地方」為宗旨的社會參與式學習 與服務學習,在核心課程中跨系所同學成立社團或「部落工作隊」、「新


住民工作隊」、「社區工作隊」和「灶咖工作隊」,提供在地相關專業 協力。 c. 第三期,在「共創地方」除強調課程彼此間的合作與實作精神,並將 結合人文學院師生專業,與在地社團共同從事跨域文化實踐。 二、 

「實作模擬場域」空間及設備之規劃與使用 穩健基礎下的再發展 經過前兩期的計畫執行,灶咖兩空間大致已完成硬體設備的建置,且與 本校師生,外部場域皆有合作經驗,計畫第三期將延續第一二期的成果,將 灶咖兩空間當作認識在地知識、公平貿易、友善農業的平台,且更進一步將 策劃成立合作社,以實踐社會企業的精神。

實作模擬場域的逐漸擴增 本計畫第二期以「服務地方」為宗旨,教師將學生帶到校外場域授課, 翻轉在校內教室授課的形式,使學生能夠在親身進入場域,與在地社群互動 的過程中,培養應用跨域知識、以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計畫第三期將持續與校外場域的連結,邀請臺東各部落、社會企業、 NGOs、友善小農至灶、咖兩空間分享經驗或共構跨域課程,同時將透過咖 空間銷售在地農產品及其他弱勢關懷團體提供商品,強化本計畫與在地的共 好關係。

放眼未來

三、

其他創新模式或事項

(一) ’avuwan 灶咖出版計畫:包括由董恕明老師擔任總編,召集灶咖老師共 同著作的’avuwan 灶咖專書。 (二)

全臺第一間由師、生、場域共創的社會企業型合作社:

本計畫從第一年開始變思索如何讓跨域實作的咖空間與灶空間可以在教育部支 持的三年半計畫結束後,透過灶咖團隊的妥善經營,產生營運的獲利基礎,將部 分盈餘挹注為臺東大學師生從事社會參與的基金來源,以社會企業的型態持續在 校園內產生力量。 臺灣的大學校園中只有輔仁大學自 2013 年將校園餐廳的一個店面外包給光 原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Manna 社企 CAFÉ」。Manna 社企 CAFÉ 並非擁 有座位的咖啡店,而是校園餐廳賣場中的點餐櫃臺。在 Manna 社企 CAFÉ 的消 費中每份沙拉,回饋 2%作為學校推動社會參與及生態保育,店收總盈餘 1%捐 獻給教會。儘管 Manna 社企 CAFÉ 有舉辦飲食與社企教育講座,但講座空間與 學校的課程並未相互結合,屬於有社會責任的外包廠商發展模式。 東大’avuwan 灶咖計畫同時推動咖空間與灶空間兩個實踐場域,因為社會企 業的實踐是一條改變社會既有問題的途徑,透過食安教育讓公平貿易與在地消費 的理念可以在學生的日常飲食中實踐消費正義。東大’avuwan 灶咖計畫除了把綠


色食育與社會企業成為校園生活的一環,更納入教育課程中,成為跨系所師生跨 域共創的實踐基地。在利益回饋上,幾位參與計畫的協同主持人親身以社企精神 每月捐出教育部補助 6,000 元中的 30%做為營運基金。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最大 不同之一便是「當年度可分派盈餘應至少有 30%保留用於社會公益目的,不得分 配」,在灶咖尚未有盈餘從事社會公益之前,由老師提撥出來,不是削減老師付 出與給付之間的對等性,也不是形塑老師「佛心來著」的形象,是先將營運模式 設定為社會企業的雛形,由計畫團隊老師「身體力行」,期能在計畫結束,缺少 教育部之挹注,就面臨「倒閉」的實作場域。這樣的努力也正是希望咖空間與灶 空間可以朝向一個連結資源、社會參與以及創業平台,成為全台第一家從校園中 長出來的社企 CAFÉ。 如何讓灶咖空間在教育部計畫結束後,可以繼續存活下來,同時,避免成為 以利潤為導向的外包餐飲廠商,也避免成為營業時間不固定與品質不穩定的實習 餐廳,更避免成為沒有食農教育意義的學生餐廳,預計在第三年最大的創新是在 法規與社會責任的教育理念傳達下,成立合作社。 成立合作社將會透過合法程序向臺東縣政府社會處提出申請,並依據合作社 法的規定召集創立會,通過章程,選舉理事、監事等法定流程。有鑑於合作社的 經營業務相當多種,灶咖將不會侷限在校園內成立員生消費合作社的方式,而是 採取有限責任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型態,因為員生消費合作社的消費對象只限於校 內師生為主,無法提供外界更多與校園連結合作的機會,而有限責任生活消費合 作社則提供加入會員者便可以用消費參與灶咖空間的理念推廣。 在合作社的運作上,先由校內師生自由認股資金一百萬元為營運基金,由入股投 資的師生推派代表組成經營管理委員會,作為最高決策單位,負責決策及營運事 項。當東大’avuwan 灶咖開始產生一定利潤時,將盈餘的 30%陸續購回原初由校 內師生投資的股份。當東大’avuwan 灶咖購回股權,獨立營運穩定產生利潤後, 盈餘利潤之 30%固定提撥為東大師生從事社會參與基金,盈餘之 70%繼續投入 東大’avuwan 灶咖事業體的營運及研發。目標是東大’avuwan 灶咖成為臺東大學 師生及畢業校友共同持有的公共財,也成為臺東社會企業的推廣中心,持續共創 地方與服務地方。 (三) 持續深化與創造「藝術服務」地方的多元形制:不論是華語系主辦的「臺 東詩歌節」或是美產系主辦之「洞動藝術節(展)」,都旨在希望開啟臺東大 學藝術創作的實驗平台,激發學生藝術創作的動能,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進行 創意發想並強調親手實踐的過程,連結生活美學。運用灶咖空間為校園的起 點,連結學生學習知識、文化、藝文交流與社會參與實作的場域。校園是學 生的生活與學習場域,它是充滿生機,色彩繽紛,生意盎然的遊樂場,也是 「身體在講話前面」可能的教學實作場域。洞動藝術展透過校園即展場的概 念,讓喜愛創作的師生們,可以將作品帶到校園裡,創造一個有趣的學習樂 園。我們也邀請校外藝術家進駐校園,辦理工作坊,同時,我們也邀約藝術 家和大學生進入到鄰近小學進行藝術交流,讓藝術創作的理念和平台,一直 保有互動、持續的對話。 「臺東詩歌節」則是走出校園,以藝文的專業,服 務與共創地方。 (四)

’avuwan 學生社群:本計畫第二期開始進行灶空間管理工讀生的培訓,


透過工讀生參與灶空間的管理以及課程借用灶空間,逐漸滾動校內學生的共 食社群。此外,灶空間外可食花園在第二期開設可食花園栽培管理工作坊, 透過連續四次週五下午的課程,教導參與學生種植管理可食花園的基本概念, 並籌備成立「東大種菜」社。 計畫第二期咖空間供餐較為穩定,且品項增加,帶來中午時段的消費人 潮,卻也造成人力調配的壓力。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長榮大學觀光與餐飲 管理學系實習生許芳瑜以及校內服務學習學生的加入,大幅度減低人力負擔, 本計畫專業技術人員、實習生、志工也在咖空間交流廚藝,讓學生與助理在 咖空間共同滾動學生社群。同時,資管系「樂活產業創新課程」亦以「’avuwan 客製化虛擬商店」為實作專題,期能為’avuwan─咖創造更多連結的方式與 服務。 (五)網絡關係的建構 1.由點、線而面的資源連結網絡 前兩年積極與在地合作,推動友善農業及公平貿易定的基礎,第三年深化與在地 的連結,不僅讓東大師生連結地方,同時也促進地方人士間的交流。以東大-在 地的線狀合作關係為基礎,藉由開設課程、講座與工作坊,邀請在地人士擔任業 師授課外,也開放其他在地團體參加,促進在地與在地間的連結,將共創的形式 由學校與在地團體的共創,推及到在地團體與在地團體彼此的共創,並以灶咖空 間作為臺東的資訊交流平台,讓臺東在地人士能利用灶咖平台,共創臺東在地觀 點。 2.以出版做為經驗傳遞的形式 為深化’avuwan 計畫理念,預計以出版專書、繪製綠色地圖等形式展示前兩年執 行之成果,並將此成果應用於計畫第三年的共創地方主題。’avuwan 灶咖專書出 版計畫,由董恕明老師擔任主編,向各計畫主持人老師、開課教師以及曾參與計 畫的教師邀稿,預計第三年正式出版專書,紀錄本計畫理念、實際串聯的團體、 執行成果與師生在田野中採集的在地知識。 3.灶空間的建灶經驗輸出 隨著在灶空間舉辦的活動、課程、工作坊的推廣,越來越多學生、部落、公家機 構、社會團體實際參與灶空間的煮食學習,也鼓勵許多部落在籌建部落廚房時, 自行建灶以及研發在地食材創意料理的動能。因此,第三年將會把建灶歷程以及 創意料理進行整理,成為一套可以經驗輸出的演講題材與自學教材。 4.擴充與小農的合作規模 咖空間與臺東在地小農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維持採購與連結環保、護生、支持 在地農產、原住民野菜文化的原則,連結臺東在地當季蔬食與具消費正義的產品。 為了增加小農的供貨量,減輕產銷壓力,第三年將增加至少兩項新的服務項目: a.水果團購 因東大知本校區周邊三公里內沒有商店、七公里內沒有水果店,因此,校內住宿


學生較難購買到新鮮水果,儘管咖空間目前有當季水果的販售,但是,如果推動 校內師生團購,一方面可以提高小農的銷售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購買的單 價。 b.交貨平台 許多部落想與灶咖空間產生連結,但是部落的人力與食材來源與食物製作不固定, 無法以寄賣或賣斷方式供貨,因此,第三年將發展出交貨平台模式;以產品預購 的方式,由咖空間協助匯集訂單後,統一下單,由部落生產後,送至咖空間進行 交貨。當部落逐漸成熟可以自行接受下單後,則由師生自行跟部落下單。 這兩項衍生的交易模式,都是尋求多方共利的合作銷售機制。

圖十、合作小農趙家助供貨小番茄。

肆、

圖十一、東成職訓所供貨大哥吐司麵包。

預期成果與效益評估

本計畫配合「’avuwan 灶咖」的實作場域,三個層級跨域創的課程在三個年 度中的配置狀況(如下圖),呈現每年度三個層級的規劃,並且每年皆有課程與 工作營的教學型態搭配。此外,隨著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年度計畫執行的推進,三 個層級的開課數量也隨之調整,讓整體的課程規劃呈現出滾動式、漸進式的學習 路徑。


第一層級關鍵績效指標 數量方面:預計每年產生 10 個創作/作品集、1 個創業實例、修課人數 200 人、消費人數達 5,000 人、社會企業收支損益平衡。 品質方面:分為三部分進行效益評估;授課教師的課程學習評估、消費者的 意見達成正向回饋、社會企業經營獲得媒體報導與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負 責人的具名推薦。 第一層級的課程在第一期比重較高,以奠定學生「社會關懷認知」與「個 案調查與分析」的基礎能力,透過「飲食人類學」為當年度核心課程,結合 第二層級之「社區研究」、「田野方法」;第三層級之「空間的勞動美學」, 共同奠定學生認識在地的基礎,並且也利用「基礎木工工作坊」、「土生土 長陶鍋製作工坊」增加本校師生與在地社群業師的合作夥伴關係,促進 「’avuwan灶咖」於臺東地區的知名度。 第二期以「多元文化與服務學習」為核心課,結合「原住民文學」 、 「臺 灣民間文學」 、 「南島社會與文化」 、 「新移/住民專題」 、 「全球化與地方發展」 等課,師生組成跨領域工作團隊,走進地方服務地方。第三期以「公民與社 會運動」和「創意產品設計與製作」為基礎課,同時開設「影像敘事」 、 「創 意書寫及應用」 、 「數位出版」等課程,與地方人才、團隊相互合作,共創地 方。課程設計上以促進學生透過實際參與過程,了解社會現況與問題,培養 人文及社會關懷素養,並且強化與其他不同領域學生之間的共同學習及互動 交流。讓不同領域學生能夠廣泛參與,激發學生對於社會問題的關注與覺察, 以形成問題解決的動機與信念。

第二層級關鍵績效指標 數量方面:以社會問題的解決為導向提出 5 個提案計畫。 品質方面:提案計畫進行公開的成果展示、提案計畫送交公部門或非營利組 織爭取實踐的機會與資源、獲得媒體正面公開報導及評價。 第二層級課程在規劃上比重相對較為平均,屬於本計畫轉型為實踐導向 的關鍵期,培養「跨域技術研習」及「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尤其 第二期的開課量以較多課程來引導學生邁向實踐,延續第一期課程與工作坊 所奠定「認識地方」的基礎,持續加強此主軸的運行;並透過「非營利組織 與社會企業」 、 「民族誌影像」 、 「作曲音樂與戲劇」 、 「東臺灣文化專題」 、 「數 位編輯」 、 「知識性插圖」等課程,學習跨域合作所需知識應用、技術能力的 標準,亦需學習創意思考,發掘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知識之應用機會,第三 期課程以「公民與社會運動」和「創意產品設計與製作」為基礎課,發展學 生經由跨域創意思考及腦力激盪,提出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提案,並考量跨域 合作分工之合理性及綜效,進行初步概念測試。

第三層級關鍵績效指標 數量方面:2 個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案、1 部記錄專業執行的記錄片、與社會 企業合作至少 6 次,三場藝文展演,開發「’a vuwan 灶咖」專屬食器至少 10 件/組。


品質方面:推動專案宣傳,與社會企業及非營利組織的合作,對臺東社會的 具體回饋與互惠。 第三層級課程規劃上有逐年遞增的演進,隨著學生的察覺能力與提案能力的 增加,在第三期達到實踐的豐收期,透過「實作專案」及「社會企業家參與」 進行跨域課程與工作營。在第一期的「空間的勞動美學」課程已增加學生協 力共創與認識在地知識的管道,第二期以「’avuwan 人文實踐」 、 「非營利組 織與社會企業」為主軸,規劃能夠解決問題的「專案」,從中建立具有共同 目標及使命感的合作團隊,走入真實場域進行社會實踐或創新創業嘗試。第 三期課程以「公民與社會運動」 、 「創意產品設計與製作」為重心,結合「創 意書寫與應用」、「數位出版」、「影像敘事」、「合唱/管絃樂合奏」等課程, 發展重點在於與真實社會相互滲透,輔以社會企業家的指導及協助,共同完 成具社會影響力或互惠經濟價值之專案,並配合紀錄片的影像記錄專案發展 過程。 三層級跨域課程預計目標及盤點:

1. 從微觀到宏觀:覺察生活中的物件和生命,用雙手、雙腳認識土地。以 飲食文化為起點,透過訪談、問卷、座談、藝文創作……等面向,從臺 東大學人文學院的飲食習慣調查起,再及於鄰近部落飲食文化,從中建 構可用文字、圖像、影音資料庫。

2. 從理論到實作:協力合作栽種人文學院周邊的「食物森林」與「’avuwan 灶咖」所需之食材,互通有無,以永續生活為出發點,協力造屋共同學 習,作為食農環境教育及東臺灣生活美學實踐基地。

3. 從校內到校外:以臺東大學為平台,參與的學生視為種子學員,未來扮 演宣導與橋樑的角色,形成小型團隊包含企宣、行政、設計團隊,同時 與本校生命科學或應用科學專業領域,進行跨院合作,走出校園,服務 地方。 4.

從學習到服務:以「品牌」行銷方式,推廣「’avuwan 灶咖」和「食物森 林」等理念,並結合運用在地人力、物力、素材……等製作文化地圖、 藝文展演、繪本與電子書、微電影,進而研發文創商品,互惠地方與共 創地方。

伍、

當年度計畫期程及執行流程甘特圖

一、計畫期程:107 年 2 月 1 日至 108 年 1 月 31 日 二、執行流程甘特圖 107 年度

108

工作項目 2月 校內實作模 擬場域後續 建置 ’avuwan 灶咖 課程實行 師生共創模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1月


擬企業運作 施作 相關社企、非 營利組織、業 師駐校

陸、

計畫成員分工情形

成員類型 計畫主持人 共同主持人

姓名 曾耀銘 張永明

單位/職稱 臺東大學/校長 應數系/學術副校長

計畫分工內容 計畫統籌 授權主持人

共同主持人

林永發

美產系/人文學院院長

計畫整合

共同主持人

柯志昌

共同主持人

張育銓

公事系/副教授 兼主任秘書 公事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董恕明

華語系/副教授

文學領域

共同主持人

卓淑敏

美產系/助理教授

藝術領域

共同主持人

蔡政良

公事系/助理教授

文化領域

共同主持人

張嘉仁

音樂系/助理教授

藝術領域

開課教師

葉淑綾

公事系/副教授

文化領域

開課教師

劉麗娟

公事系/副教授

公共領域

開課教師

林靖修

公事系/助理教授

文化領域

開課教師

簡齊儒

華語系/副教授

文學領域

開課教師

許秀霞

華語系/副教授

開課教師

蘇凰蘭

華語系/助理教授

公共領域 文化領域

文學、文化、 華語文教學 語言、文化、 電影

開課教師

林昶戎

美產系/副教授 兼系主任

藝術領域

開課教師

廖克紹

音樂系/講師

藝術領域

開課教師

余錦福

音樂系/助理教授

藝術領域

開課教師

陳宜檉

資管系/副教授 兼系主任

資管領域

開課教師

謝明哲

資管系/副教授 兼圖資館館長

資管領域

開課教師

黃祥恩

生科系/副教授

生科領域

學經歷、專長、相關經驗 生物技術、生化工程、應用化學 應用機率、統計品管、系統可靠度 書畫創作與理論、文化行政、文化 創意產業、藝術教育 都市研究、跨域治理、城鄉發展、 公共管理、政策分析 觀光人類學、社區營造、文化資產 當代原住民文學、現代詩、華語文 策展與實務 繪本創作、知識性插圖、故事腳本、 偶戲、童玩設計與創作 文化與社會人類學、媒體與文化、 視覺人類學、紀錄片製作 小提琴、弦樂教學相關課程、室內 樂、樂團訓練 社會文化人類學、南島民族比較研 究、親屬與性別人類學 非營利組織管理、決策與判斷分 析、公民文化與地方發展 經濟人類學、親屬關係研究、發展、 應用人類學、生態人類學、臺灣原 住民研究 民間文學、古典小說、性別研究、 民俗文化研究 古典史傳文學、客家禮俗文化研 究、漢字教學、採訪寫作 語言學、台語電影研究、文學寫作 整合藝術與設計、工業設計、產品 設計、視覺設計、文創產業開發與 實務、展覽策劃、模型製作、建築 及都市設計 古典吉他主副修、樂團演奏、混錄 音工程、鍵盤樂、電腦音樂、音樂 行政 原住民歌舞 知識管理、管理才能發展、創新管 理、企業科技管理、數位學習、網 路社群 人因與資訊輔助科技、智慧型資訊 系統、物件導向技術、低碳健康生 活行動智慧、健康資訊管理、資訊 服務創新 植物生理學、植物病理學、植物分


開課教師

張凱智

文休系/副教授

文休領域

專任助理 專業技術人員 專任助理

高蘇貞瑋 許秀儀 朱煥渟

臺東大學/碩士 宜蘭大學/學士 中興大學/學士

文化領域 飲食領域 農業領域

子生物、分子微生物學 觀光休閒類:觀光管理、社區觀光、 旅遊管理、遊樂區管理,餐旅管理 類:餐旅管理、旅館管理、餐飲管 理、飲料管理 經費規劃與財務管理專長 食品安全與製作專長 農業與自然生態專長

計畫成員近三年計畫執行績優經驗或具體教學成果 張育銓老師研究成果:

期刊論文 2016 2017

明星社造團隊沒有轉型為社會企業的因素探索。育達科大學報 43:141-162。 從特色產業觀光定位臺東荖葉的新可能性。育達科大學報 44:1-26。

研討會論文 2016

臺東荖葉作為一種特色產業與觀光資源。「2016 文化與休閒學術研討會: 在地文化與全球休閒相互依戀的心世界」會議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 源與休閒產業學系主辦,臺東:臺東大學。105 年 4 月 15 日。

2016

從觀光資源的角度討論資源以臺東荖葉為例。「人類學與族群研究」會議 論文。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國立臺灣大學主辦,台北:臺灣大學。 105 年 9 月 10-11 日。

2016

從臺東荖葉探索社區營造之外農村動力連結的新可能性。「人文思維與社 會實踐的新介面:社會企業與東臺灣發展研討會」會議論文。國立臺東大 學人文學院主辦,臺東:臺東大學。105 年 10 月 14 日至 15 日。

2016

遙遠而接近的隔壁:花蓮與臺東的原住民族運動比較。國立臺東大學南島 文化中心主辦,臺東:臺東大學。105 年 11 月 27 日。

2017

下一站臺東:地方政府沒有告訴你的觀光政策。 「2017 文化與休閒學術研 討會:文化與休閒的理論與實踐」會議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 產業學系主辦,臺東:臺東大學。106 年 5 月 19 日。

2017

再會了屏東幼菁仔:來自臺東荖葉的分手告白。「第十三屆(2017)南臺 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韌性社會、跨域共創」會議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社會發展學系主辦,屏東:屏東大學。106 年 10 月 27-28 日。

2017

Contesting Meanings in Government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The Stigmatization and Destigmatization of Betel Pepper.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yurveda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Medicinal Plants. In Galle Face Hotel, Colombo, Sri Lanka 2017/12/22.

研究計畫 2016

民間版產業東移的經濟與文化連結:臺東荖葉的產業鏈分析


(105-2410-H-143-001-),科技部計畫主持人。 2017-2020 地方知識的脆弱與頑抗:污名化政策與氣候變遷下的臺東荖葉發展 (MOST 106-2410-H-143 -005 -MY3),科技部計畫主持人。

蔡政良老師指導: 

公事三高菁秀、蕭嘉蕙、彭敬亞、戈毓聆、張瑜君同學以「海洋廚房:慢漁 運動」獲 2017 年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學院學生三創(創意/創新/創業)競賽」第 一名。

公事三吳建興、黃敬、吳柏勳、梁毓志、梁嘉琪同學以「灶空間營運」獲 2017 年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學院學生三創(創意/創新/創業)競賽」第三名。

柯志昌老師指導: 

公事三毛玉娟、公事碩吳佳駿同學獲 2017 年國立臺東大學學生三創(創意/ 創新/創業)競賽」創新創意組第一名。

公事三毛玉娟、公事碩吳佳駿同學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106 年青年壯遊臺灣 -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成果競賽入圍獎。

劉麗娟老師指導: 

公事三毛玉娟、公事碩吳佳駿同學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106 年青年社區參與 行動計畫競賽優勝。

公事三顏晨涵、王媛婷、黃郁晴、林立薇、劉宇婕、雷愛玲、盧翊綾同學參 與勞動部高屏澎東分署「2017 轉動觀點、夢想無限」-社會創新創意提案 競賽進入《具潛力個人及團體組》決賽團隊。

公事三毛玉娟、林孟蓁、黃雅純、林羿妏、陳慧郁同學參加「2017 第 12 屆 戰國策全國創新創業競賽社會企業組」榮獲佳作。

卓淑敏老師個展: 

tōo-tsâi(肚臍)你好:於國立臺東大學、臺中市立圖書館各分館、屏東縣同安 國民小學展出

發現光:於國立臺東大學、花蓮松園別館展出

策展: 臺東詩歌節(策展人:董恕明老師、簡齊儒老師); 洞動藝術節(展)--(策展人:卓淑敏老師、張溥騰老師); 寶桑影展(策展人:蔡政良老師) 論文發表:


張溥騰〈科技藝術介入部落的教與學〉,(為土地而唱的藝術行動座談)。 卓淑敏〈知識性插圖課程教學實踐與反思〉(為土地而唱的藝術行動座談)。 董恕明〈文學的原色—以阿女烏及其後的原住民漢語女性書寫為例〉(性別‧(後) 解嚴?──台灣文學、語言、文化與性別政治「第十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 研討會」)(2017/11)。

柒、

計畫成果獎勵機制

由於本計畫執行三年,更包括三個層級課程的跨域合作,參與的師生人數與 課程數相當多,為顧及有限資源的利用與分配正義,將配合款中的獎勵金額 分為兩份;其中 30%做為實質獎勵金頒發給年度成果報告時,表現優異的 執行團隊(評分標準另定)。另外 70%獎金提撥做為「’avuwan 灶咖」運作 基金,讓本計畫執行期限結束後,這兩個透過師生辛苦共創的實作場域仍然 可以持續經營下去,並且在校園內與校園外繼續產生影響力與對臺東的永續 回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