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第 2 年計畫】 計畫申請書 計畫名稱
重塑高雄蚵仔寮漁村聚落綠色海洋人文地景
申請學校
國立高雄大學
計畫主持人 姓名
莊寶鵰
單位/職稱
亞太工商管理學系/教授 兼學術副校長
聯絡人姓名
顏淑娟
單位/職稱
國立高雄大學西洋語文 學系/教授
聯絡人電話 (公)07-5919262 聯絡人 電郵地址
yannest@nuk.edu.tw
傳真 號碼
07-5919254
申請學校地址 高雄市楠梓區 811 高雄大學路 700 號
申請日期: 2016 年
10 月 5 日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第 2 年計畫】 計畫摘要表 ㄧ、「跨域共創」主題及目標 主題:以國立高雄大學鄰近的蚵仔寮漁村聚落文化地景的重塑為真實場景,作為引進知識力 量、結合地方力量、共同尋求地方活化的契機,以綠色海洋作為人文地景重塑的導引, 重塑高雄蚵仔寮漁村聚落人文地景。 目標:以高雄蚵仔寮的地域特色、結合當前社會對健康低碳生活模式與環境保育訴求的契 機,以新的知識經濟觀念和技術,重新活絡在地的海洋文化、尋找傳統在地生活智慧 與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的新結合,打造地方社區活化的新契機。 二、「跨域共創課程」之規劃 跨域共創課程由本校兩院五系共同規畫推動,兩院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院以及管理學院,五 系各為西洋語文學系、東亞語文學系、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亞太工商管理學系以及資訊 管理學系。希望從人文社會關懷出發來發現問題,藉由跨域技術研習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 進而與業界專家進行交流檢視實作成果。目的在於培育學生人文與科技基礎能力,養成兼 具前瞻性和跨域性人才。本跨域共創課程以本校鄰近的蚵仔寮為實作場域,提供八門課程, 並以至少六場工作營來進行,期望藉由實作場域的操作,促進學用合一與務實創新,為地 方產業科技加值。 三、「實作模擬場域」之規劃 以蚵仔寮魚市場閒置空間為基地,延伸至漁港步道和漁村舊部落的老屋,規劃主軸一「人 文關懷與個案調查分析」:從文化地景、聚落空間和海洋經濟的角度,調查蚵仔寮無形和 有形的人文與問題。在地文化生活與問題的發掘,包括生活的模式、文化的內涵、文化與 空間的獨特性。在地辨識的問題包含被辨識的方式、產銷過程、吸引國際與世代青年的產 業生活環境。主軸二「跨域研習與尋找對策」:提出改善對策,改變傳統生活與未來生活 差距中的困境。挑戰未來綠色海洋生活型態與趨勢、提升基礎人才與競爭力,進而佈局新 經濟產業空間、知識傳承、創新演化。主軸三「實作成果與專家參與」:將成果與漁民、 規劃設計領域專家、文化地景專業者與產業經濟專家進行討論,重新詮釋地方生活。 四、預計開設跨域共創課程及預期成果摘要表: 跨域共創課程 層級別
課程/ 工作營 名稱
1.基礎社會關懷 文化地景 認知及個案調 查與分析課程/ 工作營 海洋文化
開課 系所
西洋語 文學系 /東亞 語文學 系 西洋語 文學系
學生 參與課程之其他領域 人數 系所及教師姓名(如 跨校合作請另說明學 校名稱) 15顏淑娟 20 陳志文 業師
搭配實作模擬場 域(場域名稱、位於 校內或校外、其他 說明) 人文社會科學院 及蚵仔寮實作模 擬場域
1520
人文社會科學院 及蚵仔寮實作模
顏淑娟 陳志文
田野調查 實務-蚵 仔寮的漁 文故事
/東亞 語文學 系 資訊管 理學系 /亞太 工商管 理學系 通識教 育中心 通識教 育中心
2030
賴怡秀 業師
擬場域
陶幼慧 李亭林
蚵仔寮實作模擬 場域
15高雄發展 謝濬澤 校園及蚵仔寮 20 史 15環境倫理 周孟麟 校園及蚵仔寮 20 與人文關 懷 培育學生跨領域對話的基本認知、觀念、知識、與技術,磨練學生自 預期成果摘要 主性跨領域學習能力。 2.跨域技術研習 低碳居住 創意設 20曾梓峰 人文社會科學院 及創意思考與 環境數位 計與建 30 廖硃岑 及蚵仔寮實作模 問題解決課程/ 設計特論 築學系 擬場域 工作營 都市設計 創意設 20曾梓峰 人文社會科學院 30 概論 計與建 廖硃岑 及蚵仔寮實作模 築學系 擬場域 創意思考 亞太工 20李亭林 校園及蚵仔寮聚 30 與管理專 商管理 落空間 題 學系 激發學生集體性創意思考的方法與技巧,培育學生跳脫領域範界的思 預期成果摘要 維能力,加強學生社群組織的培力參與及行動。 3.實作專案及駐 校社會型企業 家/非營利組織 專家參與課程/ 工作營
預期成果摘要
西洋語 50 陳志文、顏淑娟、賴 蚵仔寮實作模擬 文學系 怡秀、曾梓峰、廖硃 場域 /東亞 岑、陶幼慧、李亭林、 語文學 謝濬澤、周孟麟、張 系/創 漢雄先生(梓官區漁會 意設計 總幹事)黃志雄先生 與建築 (梓官區漁會經銷部主 學系/ 任)、蔣文樺小姐(梓官 亞太工 區漁會經銷部)、張漢 商管理 明 (同安社區理事 學系/ 長)、黃玉蘭(同安社區 資訊管 總幹事)。 理學系 提供學生專業知能的跨領域對話、引領學生推動社區文化再造,開拓 學生以專業知能關懷蚵仔寮地方文化的新視野。 跨院學習 模組實務 演練工作 營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第 2 年計畫】 計
畫
書
壹、申請學校介紹 (以人文及社會科學系所的特色、教學能量及行政支援為說明重點,並請說明與上述系所 跨領域合作之其他領域系所的特色、教學能量及行政支援) 國立高雄大學(以下簡稱本校)設立於公元 2000 年,肩負培育菁英人才、均衡南北教 育之發展、提升南部地區人文及藝術水準以促進社會多元化、配合政府產業政策及支援 鄰近科學園區、協助大高雄夕陽工業之轉型等使命。校務發展過程中,亦秉持 立足南台 灣、放眼亞太、邁向國際的胸襟,以「結合教學研究與產業發展,重視人文素養與科技 創新,培育菁英人才之特色優質大學 」為發展定位。 人文社會科學院(以下簡稱本院)為南臺灣唯一人文、社會、科學兼具之學院,學系包括西 洋語文學系、東亞語文學系、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運動健康休閒學系、以及運動競技學系等。 本院以培養「人文涵養、社會關懷、國際宏觀」之專業人才為願景,提供本校其他學院、系、 所有關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素養之教學與研究需要。 一、總體目標: 培育具人文素養、社會關懷及國際宏觀之專業人才。 (一) 目的: 1. 教與學面向:培養專業語言能力、多元文化與文化創新、健康樂活化之專業人才。 2. 研究與產學面向:提升產官學合作,並促進跨領域研究。 3. 教學設施與環境面向:建造具國際化、藝術化、健康樂活化之學習環境。 4. 國際化面向: 增進各項國際學術交流,開拓國際能見度。 (二) 特色:致力資源整合,打造並建立「國際化、藝術化、健康樂活化」之學習與培育環境。 二、 教學能量 1. 本院師資陣容堅強,專(兼)任師資具教學熱誠與研究能量,教師專業成長及輔導 機制完善。 2. 本院學生人數精簡,機動性較高,易推動全校性政策。 3. 本院學系具有六大新興產業之重點發展領域特色,有利於產學結盟及外部資源的統整, 提供理論與實務並用的學習場域。 4. 資訊網路建構完整,學生學習環境多元。 三、 行政支援 本校各項制度多已建制完整之標準作業流程,資訊化普及完備,行政組織團隊依本 校校務發展或有調整更新,均能保持一貫的活力與效率,協助教師提升教學、研究與服 務效能。透過各層級的行政團隊以及相關院(系所)、中心的整合(圖 1),如本院的西洋語文 學系、東亞語文學系、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亞熱帶低碳智慧生活應用科技與設計發展中心, 1
本校管理學院的亞太工商管理學系、資訊管理學系、以及本校通識教育中心、語文中心等,皆 有助於學生拓展職涯視野和專業養成,促進跨界、跨領域的多元化知識與技能整合,並掌握時 代的教育脈絡,激發多元適性課程的展現。
人文社會科 學院 通識教育
管理學院
中心
亞熱帶低碳 智慧生活應 用科技與設 計發展中心
重塑高雄 蚵仔寮漁村 聚落綠色海 洋人文地景 語文 中心 校級行政 團隊
圖 1 教學單位與行政支援結構圖 本計畫執行對於核心團隊而言,關鍵的利基(Niche),在於地方活化發展啟動,邁向智慧 型經濟(以健康低碳,以及與人文生態保育結合的綠色海洋智慧產業 Business Model)所需要 的智慧生活產業脈絡和氛圍的基礎。這個利基的基礎,不僅在於整合性專業知識的擁有,更重 要的是,是接近民間生活脈絡(蚵仔寮漁村生活)真實場域的接觸、支援與合作夥伴關係。 本校因為地緣的關係,與北高雄特別是臨海各鄉鎮,一直建立有合作夥伴的關係。學校直 接間接挹注各種資源,鼓勵和協助學校老師,利用各種專業學術能量,投入地方發展議題的研 究、發展課題的研擬,以及發展行動的共構。具體的行動,包括 2008 年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投入高雄景觀綱要計畫的研擬。2012 年本校人文學院與管理學院投入參與青年創意滅飛大賽, 以蚵仔寮的閒置空間為對象,提出社區參與型的活化計畫。2016 年起高雄市在建構地方產業的 行動上,也透過多次會議召集各個大學校長,研商配合高雄市政府對於地方硬體建設的各種投 出,由各個學校協力投入地方改造活化的行動。本校透過多面向的資源整合運用,推動各個協 力計畫的進行。特別是結合各系所跨領域的特色發展計畫,如管理學院的「服務與智慧型創新 創業學分學程」、人文社會科學院與管理學院的「人文與商管學程」、通識教育中心不同向度 的博雅課程、和高東屏區域教學資源中心的區域合作,建立資源共享平台,將資訊雲端化,資 源共享化,建立校內外教學支持體系,共創加值。本計畫就是在學校的指導下,以副校長為核 心,引導各學院教師學生投入地方發展的具體行動之一。 在先備資源的整備上,本校長期關切高雄在地發展,特別對於地方自然景觀以及人文生活 空間的議題有深入的關懷,以及結合學術和專業,對地方自然人文資源進行調查和發展建議上, 有著長期的積累。針對蚵仔寮漁村的人文地景再造,更有系統而深入的研究。2008 年本校都建 所就曾經針對高雄全市的人文景觀構成,以人文地景與自然地景對話的基本邏輯,深入分析了 解每一個鄉鎮文化生活地景的深層邏輯與結構。其中,蚵仔寮作為高雄沿海生活的一種類型, 2
提出了人文生態資源的調研,以及發展構想的建議。這些成果構成了本計畫進行蚵仔寮人文地 景重塑以及地方活化最關鍵的先備基礎。
貳、「跨域共創」主題說明 (預計發展的跨域共創主題及目標,以及期望傳遞的社會價值或解決的問題)
一、跨域共創主題 台灣沿海漁村是台灣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的一種構成。漁村聚落中漁民生計的開展,生活 方式的展現,以及聚落空間的形成,編織出了一種屬於台灣亞熱帶濱海文化生活的文本,不僅 呈現了台灣人民生活智慧的一種流轉,更成為台灣社會豐富多元人文地景光譜的基本要素,詮 釋者台灣海洋社會價值豐富內涵。高雄蚵仔寮漁村聚落,以其近海捕撈漁業為生活生計開展的 內涵,正是台灣這種獨特人文地景的寫照。 「重塑高雄蚵仔寮漁村聚落綠色海洋人文地景」計畫(以下簡稱本計畫)跨域共創的主題, 基本上以產學合作的模式為基礎,是以高雄蚵仔寮漁村聚落文化地景的重塑為真實場景,作為 引進知識力量,結合地方力量,共同尋求地方活化的契機。在主題內容上,本計畫建構在兩個 基本的軸線上: 第一、高雄蚵仔寮漁村聚落人文地景的重塑,揭露了本計畫關鍵的關懷:人文地景重塑不 是緬懷歷史懷舊性的行動,而是一種邁向未來生活,追求永續發展的創新型發展。漁村人文地 景作為一種地方文化性生活方式與空間,及其智慧的展現,是建構在漁村自身文化涵構的開展 上,與漁村生活、生產與地方環境生態條件的構成,有著密切的關連。人文地景的重塑,必須 建構在對自身文化形式與符碼的辨識、深層文化底蘊的了解,以及結合社會發展趨勢,展現在 地方生活與生計再詮釋的行動中,並結合地方新文化認同與地方文化識別標識的打造,重新在 社會發展動態過程中,成為社會新人文地景的型態,並創造出新的意義與價值。 第二、綠色海洋作為人文地景重塑的導引,呈現了我們對於漁村未來發展願景的想像:綠 色海洋作為漁村聚落再發展的自我表徵,揭露了與環境友善、相互融合的新價值系統。綠色海 洋代表漁村生活在面對巨大環境變遷中,尋求永續發展的一種生活開展方式。結合當前社會發 展追去新生活型態與品質的趨勢,漁村生活的開展追求積極的環境(海洋)保育、合宜永續的 漁獲捕撈、低碳效能導向的漁村生活、生產方式、健康新鮮與衛生為訴求的品質表現,潛藏著 巨大的經濟發展潛能,透過新的知識經濟模型與技術應用,發展出合宜的認證系統,進而轉化 成為蚵仔寮漁村聚落在經濟與生活上活化轉型的新動力,更構成了本計畫有關人文地景重塑的 關鍵內涵。 本計畫的實踐,代表者一種新知識能力以及關鍵技術應用能力進入台灣社會底層,重新連 結地方社區動力,促成地方活化以及永續發展的重要先導性創新型嘗試。其基本的內涵,除了 呈現本校長期以來執著於人文社會關懷,企圖凸顯台灣關鍵的社會人文價值外,更企圖結合文 化地景打造作為漁村聚落追求未來生活的載體,引導地方共同面對台灣社會發展的困境和瓶頸, 以新知識力量投入與技術開發和應用為工具,引導探索地方漁村追求屬於綠色海洋為價值取向 之下世代生活方式(新生產方式、新生活文化與空間環境)。 3
二、 跨域共創目標 本計畫跨域共創課程為重點先導性、實驗性、創新性人文及科技教育計畫,引導獨特在地 型知識經濟與跨域整合型能力的發展。計畫出發點以高雄蚵仔寮的地域特色、結合當前社會對 健康低碳生活模式與環境保育訴求的契機,以新的知識經濟觀念和技術,重新活絡在地的海洋 文化、尋找傳統在地生活智慧與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的新結合,打造地方社區活化的新契機。 實驗的過程,除了創造學生參與在地問題解決的計畫外,更期待加強學生對地方的關懷認同感 及在地的文化認知、展現學生在校專業學習的問題意識。 總體目標簡述如下: 1.
以地方文化生活的涉入與再詮釋,為教學與學習的平台。創造教育訓練、技術應用與文化 學習展現的三合一核心教育價值。
2.
臺灣地方社區傳統產業附加價值創造技術以及邁向創新知識經濟的 CIS 國際標章的技術 應用能力培育:現況魚產品產品特色、附加價值潛力辨識(實驗室認證、國際普遍性認定、 價值認定、國際標籤、消費模式與市場升級等)。
3.
國際市場行銷與創新經濟產業鍊的技術能力。
4.
漁業漁村空間作為新知識經濟區域之城鄉空間規劃的技術能力。
三、期望傳遞的社會價值或解決的問題 台灣漁村的衰敗與沒落,是台灣社會發展必須面對之嚴苛的課題。在當前全球化的風潮下, 整個社會快速的轉型變遷、產業結構的移轉,給台灣漁村發展帶來了劇烈的連鎖性衝擊。一級 產業的結構性衰退、漁民生計收入水準的降低、導致年輕人口外移、聚落老人化、連動導致漁 村社區在台灣社會發展經驗中,呈現文化與社會邊陲化的現象與衍生的問題。在創造台灣社會 的均衡發展,深刻保存台灣豐富多元人文地景以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價值的社會理想之期待下, 如何振興漁村社區的發展,以及創造地方活化的契機,不僅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責任,在當前走 向知識經濟時代的趨勢下,更是大學(學術界)發揮知識的力量,透過產官學研發投入社會困 境改善,促進地方發展的重要擔當。 「重塑高雄蚵仔寮漁村聚落綠色海洋人文地景」是本校所研擬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 的題目。這個計畫整合了本校人文社會、經濟產業以及建築都市規劃等重要不同學系,由學術 副校長以及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領軍,企圖以台灣社會真實發展困境的面對和解決為標的,帶動 跨界知識力量進入社會,一方面作為學術界知識能量轉化為一種社會實踐應用能力的機會,另 一方面則需求社會發展困境以及其關鍵的課題能夠被面對和解決。
參、計畫推動重點 一、「跨域共創課程」之規劃、執行策略、方法及步驟
4
(請說明預計開設三層級跨域共創課程的目的、內容、授課教師、校外學者專家導入、教 學助理之運用、學生人數及組成、上課時數等,並說明各課程的連結及綜效,以及達成三 層級跨域共創課程目的(附件一)之策略、方法及步驟)
1.「跨域共創課程」之規劃: 跨域共創課程由本校兩院五系共同規畫推動,兩院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院以及管理學院,五 系各為西洋語文學系、東亞語文學系、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亞太工商管理學系以及資訊管理 學系。跨域共創課程的精神是希望從人文社會關懷出發來發現問題,藉由跨域技術研習尋找解 決問題的對策,進而與業界專家進行交流檢視實作成果。目的在於培育學生人文與科技基礎能 力,養成兼具前瞻性和跨域性人才。因此,本跨域共創課程以本校鄰近的蚵仔寮為實作場域, 由【組合 1】西洋語文學系、東亞語文學系與通識教育中心、【組合 2】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 【組合 3】亞太工商管理學系與資訊管理學系一同組成八門課程,並以至少 6 場工作營來進行 (圖 2),期望藉由實作場域的操作,促進學用合一與務實創新,為地方產業科技加值。
圖 2 跨域共創課程之規畫精神
2. 「跨域共創課程」之執行策略、方法及步驟 三層級跨域共創課程的目的在於透過學界老師、學生的力量介入地方活化,包含新的知識 經濟議題的導入、形象包裝、建立企業標識概念、漁村空間場域的升級與轉型等。同時,因應 「教育部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與高雄市近幾年所推動的海洋教育」裡的教育策略與目標,如 建立推動海洋教育之基礎平台、培育學生海洋基本知能與素養等,本計畫的跨域共創課程也將 海洋社會、海洋文化、海洋科學、及海洋資源等主題融入其他不同的學習層面中。 各層級執行策略、方法及步驟簡述如下: 5
【層級一】:臺灣沿海漁村生活文化與生計(漁業產銷)問題診斷(生活模式、文化底蘊、 產品價值與價格的結構、傳統在地知識的內容與應用) ,引領學生進行在地社會性議題探討, 結合基礎調查與分析能力,進而對於企業識別系統與地方文化的再造有更進一步的詮釋。 【層級一課程及實務演練工作營】: (1) 開課單位 西洋語文學系 東亞語文學系
授課學期
105 學年度第二學期
課程名稱 海洋文化
修課人數
15 人
英文名稱 Oceanic Culture
學分數
2
授課對象 大學部學生
場域
人社院及蚵仔寮
授課教師
顏淑娟 陳志文 賴怡秀 業師
教學目標: 以在地的空間想像為主軸,引領學生觀察、歸納台灣海洋文化生活圈的源流、演變、及發展, 分析與海洋有關的文化現象與內涵,培養學生創意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跨域 技術研習的技巧。 執行策略與課程進行方式: 課程前半段以主題探討為主,包括人與海洋互動的空間格局、靠海維生的人地關係、人對海洋 的想像、信仰寄託和情感投射、以及在地的漁業文化、漁村文化、海產文化等。除了講授與閱 讀之外,也會帶入其他議題,譬如族群、文化認同、環保等,讓學生對於海洋文化有更深入的 認知學習。在課程進行的後半段,學生最具體的培力參與及行動表現、則是將蚵仔寮的海洋文 化融入故事繪本當中,運用自身的外語(英、日、韓)能力,參與蚵仔寮在地的社區故事、漁市 的拍賣或交易語言紀錄、及海洋藝術創作,以落實語言與文化的學習、研究與傳承。 (2) 授課學期
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
課程名稱 文化地景
修課人數
15 人
英文名稱 Cultural Landscapes
學分數
2
授課對象 大學部學生
場域
人社院及蚵仔寮
開課單位 西洋語文學系 東亞語文學系
授課教師
顏淑娟 陳志文 賴怡秀 業師
教學目標:
6
提供學生與文化地景相關的基本概念,如人文地理學、社會學、博物館、視覺和物質文化、文 化研究等,同時訓練學生將專業知能融入敘事力的技巧與想像力,尋找地景的時間特色、空間 特色、及文化特色。 執行策略與課程進行方式: 除課程講授外,本課程以蚵仔寮地區為案例,鼓勵學生結合專業能力,運用所學的文化地景概 念,發揮多元敘事能力,結合專業知識與影音軟體,透過在地居民的參與,以影像紀錄蚵仔寮 地區日常生活的行為經驗及模式,拍攝微電影。此外,也協助學生利用多國語言(英、日、韓等), 探究蚵仔寮漁港的海洋文化及空間意涵,製作蚵仔寮地區的文 化 地 景 景 點 圖 ,呈現文化與環 境的互動關聯,建構文化地景的社會價值、空間意涵及歷史紋理,以啟發學生延續文化地景的 資源守護和經營管理能力,讓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社會關懷認知相互結合,形 塑 蚵 仔 寮 社 區 的 地 域 特 色 , 繼而打 造 蚵 仔 寮 傳 統 元 素 與 現 代 空 間 、 文 化 與 創 意 的 地 景 網 絡 。 (3) 開課單位 資訊管理學系 授課教師 亞太工商管理學系 課程名稱 田野調查實務-蚵仔寮的漁文故事
陶幼慧 李亭林
授課學期
105 學年度第二學期
修課人數
20-30 人
英文名稱 Practices of Field Research – Kezailiao Fish 學分數 Catch Humanities and Stories 授課對象 管理學院學生 場域
3 蚵仔寮
教學目標: 針對國立高雄大學具關懷鄰近蚵仔寮社區之人文社會及漁業生態的學生族群,培養其調查分析 及說(寫)故事的能力,以及海洋文化與魚獲的專業知識,以期將既有路上的漁港及魚市場之人 文與空間相關之觀光效益,可衍生至近海魚的獲種類與數量之分布圖等地理範疇、漁船故事及 深化蚵仔寮的生生相息層面。 執行策略與課程進行方式: 蚵仔寮 10 噸以上漁船已有漁獲申報機制及電子商務網站,在現有基礎上,本課程期望結合當地 的人文社會環境面,能將蚵仔寮觀光地圖擴大包含近海漁場、漁獲的知識、漁船的故事等魚文 面。以理論兼具實務之執行策略,除訓練學生獲得相關專業能力外,並引入不同專家與業師, 及跨組跨域的同儕學習與創意激盪,產生培育能力的更大綜效。進行方式,課程以部分授課、 部分專家業師分享及部分聯合工作坊的組合設計,並讓學生得以在過程中,逐步參與實作漁獲 履歷建立及視覺化呈現之過程,及彙整近海漁場及漁船等小故事,除實體製作個整成果可展現 於蚵仔寮的魚市場域外,並在教學助理的協助下,能將整體成果製成可跨屏(Response Web Design)呈現的網站,供人搜尋了解蚵仔寮的漁文與故事。 (4) 開課單位 通識中心
授課教師
謝濬澤
課程名稱 高雄發展史
7
授課學期
105 學年度第二學期
修課人數
30 人
英文名稱 History of Kaohsiung
學分數
2
授課對象 大學部學生
場域
蚵仔寮及高雄地區
教學目標: 本課程希望能帶領同學了解高雄城市發展的歷史,認識並體驗高雄的歷史文化。以城市的發展 歷史作為媒介,進而引發同學瞭解進而關心所身處的環境。且引導同學對高雄大學鄰近的蚵仔 寮漁村聚落進行田野調查,引導學子理解高雄地區歷史脈絡的問題意識,同時結合在地觀察, 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地方文化的人文價值。 執行策略與課程進行方式: 除了課堂上的教授外,亦透過影片引發、課程討論的方式,帶領學生認識城市發展的軌跡,同 時著重對學校鄰近的蚵仔寮地區的探究。以外透過田野調查帶領學生走入社區,並採取行動參 與調查。 為此田野調查本課程之教學行動策略如下: 1. 學生依個人意願分組。 2. 以蚵仔寮作為田調場域,各組選擇區域內有興趣的主題進行田野調查,並訪談相關報導人。 3. 學生將參與和訪談的結果轉化為田野筆記。 4. 學生將參與和訪談的結果轉化為田野雜記。 5. 學生將其所瞭解後的田野調查記錄加以整理分析,紀錄片的方式進行後製,最後以影片呈 現。 (5) 開課單位 通識中心
授課學期
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
課程名稱 環境倫理與人文關懷
修課人數
30 人
英文名稱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Humanity Care
學分數
2
授課對象 大學部學生
場域
校園及蚵仔寮
授課教師
周孟麟
教學目標: 以國立高雄大學鄰近之藍田、援中港社區發展現況及蚵仔寮漁村聚落文化地景,探索當地豐富 之人文采風及淳樸的小鎮風光,結合藍田、援中港社區以及蚵仔寮的地方特色、喚醒當前社會 對健康低碳生活模式與環境保育訴求的契機,以人文關懷的角度加強學生對地方的關心認同感 及在地的文化認知。藉由本課程的研習,讓學生以在地的眼光了解在地的風土民情,進而熱愛、 珍惜這塊土地。
8
執行策略與課程進行方式: 1. 要求學生走出課堂教室實際走訪社區每一個角落 2. 邀請地方人士(當地里長或耆老),講述地方的奇聞軼事。 3. 認識藍田、援中港及蚵仔寮的主要廟宇及慶典活動,瞭解宗教信仰及廟宇對當地民眾的重要 影響。 4. 找出高雄大學設立前學校所在地之昔日景象。 【層級二】:附加價值創造機會,下世代漁業產業環境場域,新知識經濟的創造與應用。綜 合性跨域課程:以綠色海洋經濟為主題,創造包含低碳、健康、養生、休閒、學習、最小碳 足跡、產品差異性、獨特性、認證等,進行海洋生活文化的探索與再詮釋。 【層級二課程及實務演練工作營】: (1) 開課單位 創意設計與建築學 授課教師 系 課程名稱 低碳居住環境數位設計特論
廖硃岑 曾梓峰
授課學期
105 學年度 2 學期
修課人數
20-30 人
英文名稱 Selected Topics on Sustainable Technologies 學分數 for Low Carbon Built Environment 授課對象 大學部三年級、四年級,研究所學生 場域
3 人社院及蚵仔寮
教學目標: 本課程經由軟體模擬的設計活動,讓學生能藉由動手做的互動式學習,由實作中體驗如何可獲 得比較正確的設計,辨識相關技術的潛力,提出對建築設計實務改善的具體作為,逐步建立其 本身對於低碳居住環境規劃設計的數位模擬及評估能力。課程目標如下: (1) 強化學生在回應建築環境設計方面的數位模擬分析能力。 (2) 讓學生瞭解氣候因素對建築物造型與空間設計的影響。 (3) 讓學生認知建築材料及構造的選擇對建築節能潛力的影響。 (4) 引導學生以實務演練的方法來體驗低碳永續設計技術的知識與限制。 執行策略與課程進行方式: 規劃設計專業人員對人類社會和環境的責任感以及在創新技術、能力或新視野與想像力方面的 專業能力的基礎訓練或專業技能的強化,是可藉由足尺或縮尺模型量測或紀錄或以電腦程式模 擬來達成。事實上,這種創造能力與專業技能提升的最佳方式是利用視覺化結果來強化並加深 學習者的印象。然而隨著電腦運算能力的快速提升,上述對居住環境的瞭解與能力提昇,已可 藉由電腦程式模擬的方式迅速達成。這種電腦模擬方式有助於降低在實體模型量測方面的投資。 綜言之,本課程是要經由建築設計的實驗分析活動,讓學生由實作中體驗,辨識相關知識或技 術的迷思,強化學生在低碳設計方面的專業基礎訓練。 9
(2) 開課單位 創意設計與建築學 授課教師 系 課程名稱 都市設計概論
授課學期
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
修課人數
15-20 人
英文名稱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 Design
學分數
3
授課對象 大學部三年級、四年級,研究所學生
場域
人社院及蚵仔寮
曾梓峰 廖硃岑
教學目標: 1.都市設計與環境規劃之學理 2.都市規劃方法 3.藉由案例分析促使學生瞭解理論與實務狀況,熟悉都市設計之操作 4.掌握核心價值、場所精神、疊圖的基本概念等 執行策略與課程進行方式: 選定高雄大學周邊特定區域範圍,如蚵仔寮地區等,讓學生親身自現場體驗都市計畫與都市設 計的具體工作內容,並以 Kevin Lynch&Gary Hack 所著的敷地計畫(Site Planning)及黃世孟 主編(基地規劃導論)兩本書籍交叉閱讀,進行分組理論研讀後上台導讀,並將精選兩個都市 設計案例,進行實地操作演練,目的在測驗學生是否能應用其知識(knowledge)和經驗(experience) 處理基地特性之能力,如掌握核心價值、場所精神,運用疊圖基本概念、向度內涵等,並具有 創造性、機能性和藝術性的構想。成果展現方式將視修課成效做機動性調整,期達到創意、創 新、創造三創能力之建築及都市環境規劃設計訓練。 (3) 開課單位 亞太工商管理學系 授課教師
授課學期
106 學年度第一學期
課程名稱 創新思考與問題解決
修課人數
20-30 人
英文名稱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學分數
3
授課對象 不限
場域
高大校園及蚵仔寮聚 落空間
李亭林
教學目標: 1. 以人文精神結合創意及創新,並整合智慧與文化想法,進而協助蚵仔寮居民及業者發展產品、 設計美學及提高生活品質之上。 2. 培養學生利用課堂上所學之創意及創新之工具與問題解決之方法,針對蚵仔寮人文地景、聚 落空間規劃與設計、漁村之商業發展與轉型等相關問題,與當地蚵仔寮居民及業者協同創新, 也鼓勵當地居民自主參與社區發展與解決在地漁村聚落問題的能力。 3. 增長學生判斷、分析能力,開啟實際創業機會給予學生體驗,提供生涯規劃之選擇方向,滿 足社會所需及豐富學術價值。 10
Ⴔᓰόӕճ্ᜢ߯ΓࡌҥཥࡋفޑǴᎦཥޑǴӧԜᆫပޜ໔ୱύՉుࡋ༊ፋǴ Ԗᐒவ٣ཥޑჴᡍǶ ׆ఈၸȨπբᔼȩޑБԄჴӦୖᆶӧӦᅕᆫပୢᚒှ،ᆶബཀޑวགྷǴᡣᏢғ܌Ꮲಞޑ ፕᆶπڀёаᔈҔӧჴ୍ύǴၲډᏢаठҔޑਏ݀Ǽ ՉౣᆶፐำՉБԄ ፐำޑՉБԄаམଛፐำᖱޑБԄǴऀකϩಔൔᆶৣғፕޑుࡋჹ၉ǴӕਔયΕೆв ቧ܌ၶ࣬ޑـᜢୢᚒǴՉബཥࡘԵᆶୢᚒှ،πڀᆶמѯޑᔈҔǶፐำᖱϩǴϩࣁΟε ༧ ϩձࢂബཥࡘᆢǵബཀݤמǵୢᚒှ،БݤǶҁፐำӝΟεЬືǺޜ໔ᆫပǵΓЎӦඳǵ ᅕЎၗጄᛑǴ၂კബཥᆶബǴפрှ،ୢᚒޑБݤǶԜѦǴၸΟԛޑᖄӝπբ֝Ǵځ ύᗎፎৣբᚒᄽᖱǴߛట่ΓޑඵችǴၸుࡋ༊ፋޑБԄǴྎ೯۶ԜޑགྷݤǴၮҔ ڐӕӝբޑБԄǴख़ཥᙌᙯࡘᆢǴӆബӧӦ॥ ҁፐำޑख़ᗺӧᎦᏢғಞள ᔈҔബཥፕᆶπ ڀୢᚒϩᆶှ،ࡘԵኳԄ Ꭶှ، ୢᚒޑख़ाૈΚǶќБय़ჹܭೆвቧޑୱᆫပޜ໔ԶقǴёаᕇள ၗྍޑዬᗺ ΓЎ Ӧඳߥޑៈᆶวඦ ᅕෝޜ໔ᆶၗྍޑӆճҔǶ׆ఈၸҁፐำ่ӝӦ࣬ᜢճ্ᜢ߯ΓǴ ᙖҗബཀࡘԵᆶୢᚒှ،࣬ᜢፕᆶπޑڀಞளǴӅബሽॶǴගଯᅕࡋـૈޑᆶගϲӦΓ ޑᓬ፦ғࢲǶ ȜቫભΟፐำϷჴ୍ᄽግπբᔼȝǺ ೆвቧჴբኳᔕᆶᄽግπբᔼǴ ଞჹೆвቧౢȐᅕǵౢᎍǵӝբޗȑǵεዬύዬ ǵԖᐒᇡߚᔼճಔᙃǵϷଯεᏢബཥػԋύЈޣȐຎຝǵᕉნೕჄǵౢࠔᇡ ȑǵᐕўޜ໔ӆճҔȐཥᔮޜ໔ޑബȑǴငፎৣӧسӈޑᖱ০ࢲՉၸำǴග ٮᏢғၠࣚǵၠሦୱޑૈΚჹፋᐒǴӧჴ୍ᔈҔϷౢޕޑวᐕำύǴܗځᙍ ఱຎഁکᎦԋǶՉسӈޑၠଣᏢಞኳಔπբᔼǴӵЎϯౢࠔᆶੇࢩऍᏢǵЎϯ ຝᆶౢวǵЎϯӦඳᆶѱޜ໔ǵЎϯӦඳᆶΓЎᐕўǶቫભΟፐำϷჴբᄽግπբ ᔼၮբБԄᘜયӵკ Ǻ
კ ቫભΟፐำϷჴբᄽግπբᔼၮբБԄҢཀკ 11
本計畫的核心目標以高雄蚵仔寮的地域特色、結合當前社會對健康低碳生活模式與環境保 育訴求的契機,以新的知識經濟觀念和技術,重新活絡在地的海洋文化、尋找傳統在地生活智 慧與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的新結合,打造地方社區活化的新契機。引進知識力量、結合地方力 量、共同尋求地方活化的契機,以綠色海洋作為人文地景重塑的導引,重塑高雄蚵仔寮漁村聚 落人文地景。因此「人文地景」的重塑,是建立在具體承載地方活化的「經濟生活」上。其中, 地方「產品加值性創造」是重點,而且不是傳統的經濟模式,而是以「綠色海洋」為標籤之「品 質和人文故事認證」為基礎的新智慧生活經濟模式。
二、「實作模擬場域」空間及設備之規劃及使用 (請說明如何打造實作模擬場域以搭配跨域共創課程,請以照片或圖表說明場域地點、現 狀及侷限,並說明場域設計及建置、設備購置、校外學者專家導入、場域運作及管理機制、 場域與課程或工作營的搭配等)
(一)實作模擬場域與跨域共創課程 「跨域共創課程」計畫是一個以蚵仔寮地方活化為訴求,全新思維地方產業與經濟發展建 構計畫。行動的經驗牽涉到國家政策的發展模式與社會典範建構的實驗與探索。跨域共創課 程行動以「實驗性」的追求,以及「知識性」的人文與科技教育計畫發展為承載基礎,引導 國家與社會資源,以創新的概念,協助計畫實驗場域-蚵仔寮,建構全新地方永續活化的經 驗。 利用實作模擬場域來設計三個層級課程目標,進行跨域共創課程之主要內容(圖 4)說明如 下: 人文關懷與個案調查分析: 從文化地景、聚落空間和海洋經濟的角度,調查蚵仔寮無形和有形的人文與問題。在地文 化生活與問題的發掘,包括生活的模式、文化的內涵、文化與空間的獨特性。在地辨識的 問題包含被辨識的方式、產銷過程、吸引國際與世代青年的產業生活環境。 跨域研習與尋找對策:提出改善對策,改變傳統生活與未來生活差距中的困境。挑戰未來 綠色海洋生活型態與趨勢、提升基礎人才與競爭力,進而佈局新經濟產業空間、知識傳承、 創新演化。 實作成果與專家參與:將成果與漁民、規劃設計領域專家、文化地景專業者與產業經濟專 家進行討論,重新詮釋地方生活。並將此成果永續經營,共創下一個世代的蚵仔寮。
12
圖 4 跨域共創課程操作方法
(二)實作模擬場域 - 蚵仔寮 (1) 蚵仔寮漁港現況說明 本區位於高雄市梓官區南側,鄰近高雄市楠梓區,約在高雄港北方 15 公里處,其範圍東 起典寶溪支流、西迄蚵子寮漁港內港港口,南以通港路與河堤為界,北臨信蚵里聚落,包含主 一號道路以北約 270 公尺路段,都市計畫面積為 45.5140 公頃。 蚵仔寮漁港為第二類漁港,屬於地區性漁業港口。零售性質的濱海漁業及港濱夕陽落日景 緻為本區主要特色。本區內之土地使用主要以住宅及港濱之攤販市集為主,假日時則吸引不少 遊客至區內觀光,鄰近地區之生態及沙灘景點則提供部分的遊憩功能,屬於一個「複合性的觀 光漁港」,兼具漁業、商業、觀光、遊憩及住宅之機能。
(2) 實作模擬場域的現況與問題 蚵仔寮漁港現況的問題與地域對照圖可參考圖 5。
圖 5 蚵仔寮現況問題與地域對照圖 13
課題一:都市涵構動線。蚵仔寮魚市場周邊空間,假日人行車行動線紊亂無序。雖有大型停車 場,但是使用者仍是隨意停車,有賴整體規劃來改善動線問題。 現況照片:
課題二:魚市場外生鮮魚貨空間。漁獲販售商品無明確分區,攤販全集中於一處,宜進行整體 分區規劃來提升市場環境品質。 現況照片:
課題三:漁港沿岸空間。沿岸觀光步道多半被作為漁船停泊和漁民休憩、集會使用,堆放許多 雜物,並未實質發揮其功能。重新規劃此區提供漁民休憩,並讓觀光客適時停留,藉以與居民 互動了解漁村文化。 現況照片:
14
課題四:魚市場 2F 閒置空間。魚市場建築雖看似新穎,1 和 2F 為漁市場買賣和觀光空間,2F 卻未能妥善利用,出現許多閒置空間。重新規劃閒置空間,來展示漁村文化以提升建築物產值。 現況照片:
課題五:具備特色景觀,但未能妥善發揚。藉由閒置空間的露臺以及屋頂可以看到漁港景觀及 落日夕陽。觀光步道的重新規劃亦可以提升觀光內涵的品質。 現況照片:
課題六:聚落老舊建築。舊聚落地區,有荒廢的舊漁市場大樓,也有老舊毀損的民居。改造老 舊聚落建築,師生共同發揮創意注入新的活力,可增加在地文化深度。 現況照片:
15
課題七:人口外移與老化。台灣聚落普遍具有的問題,即是在地青壯年人口外流,老年人口比 例高。藉由整體層次的規劃設計,重新定義下一個世代的漁村聚落空間,提升整體文化經濟產 值,為本計畫的重要目標。
(3) 實作模擬場域的設計與建置 實作模擬場域的設計與建置,首先參考日本東京都的築地市場。築地市場在整體市場結構 上具備幾項特殊管理空間,除進貨保管所與衛生檢查所等官方處所外,值得參考之要點在於場 內與場外市場的商業結構。在此,希望透過本跨域共創課程來創造具有層次感的蚵仔寮漁港城 市。蚵仔寮與築地市場的空間結構示意如圖 6 所示。
圖 6 蚵仔寮與築地市場的空間結構示意
利用三個建置點來構築線與面,共同創作實作模擬場域。其位置如圖 7 所示。
圖 7 實作模擬場域建置點示意圖
課題與實作場域之關係: 16
˓ࡌᗺ ɡങѱ໕ޜ໔ ങѱ ) Ԗ໕҂٬Ҕޜ໔ǴႣीஒԜޜ໔ೕჄࣁҢᒤϦޜ໔ǶԜޜ໔Ԗ៛ᆵёఈ ঁᅕᆫပǴ׆ఈаԜޜ໔ҢᅕЎϯӦඳᛤҁǵᅕᕇౢᎍࢬำǴᡣӧӦۚ҇کᢀӀ࠼ӧኴ ΠങѱҬܰࡕࣣёԿԜᎫୖىᢀǶᙖԜΑှೆвቧޑΓЎय़ᇮǴԶቚуЎϯቫԛǶ
ങѱୱՏ ങѱ ) ໕ޜ໔ୱՏ
ങѱ ) ໕ޜ໔ ങѱ ) ໕ޜ໔ྣݩТ
17
魚市場 2F 閒置空間改造後模擬圖
魚市場 2F 閒置空間改造後模擬圖
◆建置點 2-漁港步道 漁港步道雖有部分建設,實際上只有當地漁民會進行漁船停靠的作業使用。漁港步道附近 有當地居民信仰廟宇,人行動線散落的聚集週邊。因此希望配合建置點 1 拉出建置點 2 的海岸 線,規劃有效率的動線讓村民和觀光客廣為利用,以增加文化的辨識度與深度。
漁港步道現況照片
漁港步道現況照片
蚵仔寮宗教信仰中心
蚵仔寮宗教信仰中心旁道路
◆建置點 3-舊魚市與老屋 蚵仔寮的舊聚落裡有魚市和多間老屋閒置,在此將之規劃為老屋再生的據點。
18
舊魚市現況照片
聚落內閒置老屋現況照片
(4) 課程與實作模擬場域的搭配和預期效果 將每系的同學涉入到地方,讓學生們了解真實的問題必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藉由 地方人士與專家學者的專業知能輔助,讓解決問題的方法變成是肯定的、確實的,也讓彼此學 習到專業的技術與知識的傳遞。相信這種互動式的努力,必然可以為本校樹立一種討論式學習 的教學典範,並帶動本校教師投入優質課程的永續經營。 共創課程的計畫目標如下所示(圖 8): (1)配合素養與核心能力提升學生的知能 本課程的總體經營,除致力於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涵養,更希望學生可藉以培養 紮實的專業知能。 (2)建立優質課程 每一門優質課程除了需要有清晰且完善的課程理念之外,我們同時也將為課程編撰 最適合學生的基本教材。 (3)教師的互動成長 藉由共時教學和共同授課,凝聚彼此的教學理念與能量。一方面積極參與科學及人 文的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的訊息交換平台,一方面透過定期討論來研發與精進課程 內涵。 優質課程
跨域思維
教師專業
問題解決 設計能力
適性學習
學生知能 互動教學
圖 8 本課程的問題解決設計能力關係圖
19
三、其他創新模式或事項 本計畫之創新模式在於實作模擬場域的設計與建置,規劃目標與改造空間需求在於整頓蚵 仔寮魚市場 3 樓的閒置空間、再造漁港步道,以及舊部落老屋的再生。創新模式歸納如下:
代號
既有空間
空間規劃
建置 點1
魚市場 3F 多功能展 閒置空間 示空間整 備辦公空 間
1. 文化地景、聚落空間與海洋經 1. 木作牆隔間。玻璃展示 濟文化多元性的靜態展示館 櫃。電腦及其周邊配備、 投影單槍、投影用布幕。 2. 露臺展望平台 2. 木作地板。 3. 蚵仔寮工作營討論據點 3. 與 4. 木作櫃、木作椅等 4. 文化工作者辦公室空間 家具。
建置 點2
漁港步道
1. 漁民工作與生活互動式展示 步道
漁港步道 再造
目標
改造空間需求
2. 文化地景與海洋經濟活動之 動態展示空間 3. 觀光客之觀景與遊憩平台 建置 點3
舊魚市場 與老屋
老屋再生
1. 聚落空間與生活文化的實體 展示 2. 傳統建築修復技術的傳承 3. 綠色海洋新世代的構成
1. 木作收納與木作工作檯。 2. 木作供休憩用倚靠扶手。 3. 木作平台。 1. 清潔、廢棄物搬運。輕質 鋁合金架高地板,木作地 板。 2. 木作隔間牆,木屋架,屋 瓦。 3. 木作展示櫃與木作家具。
肆、預期成果及效益評估 (請具體說明搭配實作模擬場域推動的三層級跨域共創課程之預期成果,以及對應關鍵績 效指標之達成情形及效益評估方式) (如學校同時執行本部其他計畫,請說明如何與該計畫區隔及橫向合作,執行本計畫能否 具有互補及成效加值效應?) 本計畫提供學生創新跨領域的群組課程,以激盪出跨界、跨領域的多元化知識與技能整合, 協助學生體驗自身在知識保存、傳承、創新方面的角色演變,透過地方文化生活圈概念,以蚵 仔寮地區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做為文化與創意的觸媒,以創新的方式活化傳統漁業、地方產 業、及閒置空間。希冀藉由三層級跨域共創課程的建構,透過學生跨界、跨領域的多元應用能 力,形塑蚵仔寮的地域特色、活絡在地的海洋文化、尋找傳統元素與現代空間的新結合、加強 學生對地方的關懷認同感及在地的文化認知、展現學生的創新、創業、及創意等應用能力,同 時強化學校即社區、社區即學校的生命共同體互動連結模式,以傳遞蚵仔寮地區在南台灣的社 會價值與定位(圖 9)。
20
跨域共創
預期成果
效益評估
績效指標
培育學生跳脫領域 範界的思維能力
激發學生集體性創 意思考的方法與技 巧
實地觀察及深度訪 談的多元互動模式
磨練學生自主性跨 領域學習能力
培育學生跨領域對 話的基本認知、觀 念、知識、與技術
案例調查與分析、 創意思考及解決問 題能力
開拓學生專業知能 關懷蚵仔寮地方文 化的新視野
學生善用在地知識, 促進社區鄰里的情 感連結與網絡
工作營實務演練專 題製作成果
引領學生推動社區 文化再造
加強學生社群組織 的培力參與及行動
提供學生專業知能 的跨領域對話
圖 9 預期成果、績效指標、及效益評估之結構圖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