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大學「古老技藝重現與再創–糖廍重現,石車再啟動」-第一年結案報告

Page 1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第一年計畫期末成果報告

計畫名稱

古老技藝重現與再創–糖廍重現,石車再啟動

執行單位

長榮大學

計畫主持人

李泳龍

單位/職稱

長榮大學 / 校長

聯絡人

温振華

單位/職稱

人文社會學院 / 院長

聯絡人電話

(公)06-2785123#4001

聯絡人 電郵地址

tfwen@mail.cjcu.edu.tw

傳真號碼

06-2785838

經費

關鍵字

糖廍重現、石車、古老技藝、Sugarmillproject、CJCU

成果交流平臺

計畫網站網址:http://www.sugarmillproject.org.tw/ 社群平臺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ugarmillproject/

執行期程

第一年計畫期程 104 年 8 月 1 日至 106 年 1 月 31 日


以人文資產知識為核心,跨界連結與創新, 重現台灣糖業榮景之象徵—糖廍 讓石車再轉動,啟動歷史記憶,將傳統技藝文化力度重現於國際


壹、計畫簡介 ....................................................................................................................................... 1 一、學校介紹 ..........................................................................................................................................1 二、計畫目標 ..........................................................................................................................................2 三、團隊成員 ..........................................................................................................................................5 四、團隊運作 ........................................................................................................................................10 貳、重要執行成果 .............................................................................................................................. 13 一、整體計畫關聯圖與說明 ................................................................................................................13 二、跨域共創重要成效 ........................................................................................................................15 參、實作模擬場域 .............................................................................................................................. 21 一、校內外共創基地 ............................................................................................................................21 二、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 .....................................................................................................................23 三、製糖社區 ........................................................................................................................................25 四、糖廍 SUGARMILL ...............................................................................................................................27 肆、跨域共創課程 .............................................................................................................................. 29 一、課程摘要表 ....................................................................................................................................29 二、課程執行策略 ................................................................................................................................31 伍、重要活動紀錄 .............................................................................................................................. 35 一、甘蔗田間的流水席—共創基地辦桌囉! ....................................................................................35 二、聽社會創革者暢談—田間打造臺灣在地的滋味 .........................................................................37 三、糖廍計畫場域系列活動 ................................................................................................................37 四、糖廍重現計畫與跨域共創課程成果發表 ....................................................................................39 五、台南市政府七夕情人節系列活動 ................................................................................................40 六、蔗,真的是成果展 ........................................................................................................................41 七、糖廍田共創地景藝術 ....................................................................................................................42 陸、重要成果紀錄 .............................................................................................................................. 43 一、學生成果集 ....................................................................................................................................43 二、成果影片 ........................................................................................................................................43 柒、檢討與反思.................................................................................................................................. 44 一、計畫關鍵指標自評 ........................................................................................................................44 二、團隊回饋與反思 ............................................................................................................................46 三、給教育部的建議 ............................................................................................................................49 捌、附件 ............................................................................................................................................. 50 一、計畫相關報導 ................................................................................................................................50 二、課程資訊 ........................................................................................................................................52 1.1 覺察(Awareness) :田野調查與研究-區域訪查 .....................................................................52 1.2 覺察(Awareness) :創意生活與產業 ......................................................................................55 1.3 覺察(Awareness) :地域飲食研究與創新 ..............................................................................58 2.1 提案(Proposal):創意思考與提案 .............................................................................................61 2.2 提案(Proposal):傳統文化技藝保存與再現 ............................................................................65 3.1 專案(Project):科技與歷史互動-創意 3D 列印設計與應用 ..................................................68 三、促進跨域共創的相關規章 ............................................................................................................70


壹、計畫簡介 一、學校介紹 長榮大學位於台南市歸仁區,本校之設立,乃沿襲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之歷史傳統 暨文化特色,承續英國宣教師敬虔上主、啟迪智慧,渡台興學傳道,秉持基督耶穌救 世愛人之精神,旨在造就負有「虔誠、勤奮、榮譽、服務」之博學宏才,胸懷國家、 貢獻社會、服務人群,務期實踐辦學的使命。本校 104 學年度設有管理學院、健康科 學學院、人文社會學院、資訊暨設計學院、神學院及永續教育學院等 6 大學院及博雅 教育學部,共有 25 個學系、16 個碩士班、15 個學士學位學程、4 個獨立研究所、1 個 博士班。創校迄今已 22 年,學生人數從 134 人發展到 1 萬多人。 本校人文社會學院的特色為,致力培育具備知識整合與實作創新能力、獨立研究 與問題解決能力之人才,除專業素養之訓練外,亦著力於倫理觀念與人文藝術涵養、 關懷社會與服務人群的面向。過往人文社會學院教師,在「在地田野調查」、「文化脈 絡探究」 、 「社會關懷與實踐」之教學能量充沛,培育出許多具有「邏輯思辨能力」 、 「解 決問題能力」、「決策判斷能力」優秀人才;而在研究能量與計畫執行成果展現方面亦 有長期厚實的成果,如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於台灣區域史、民族誌等的長期研究,以及 應用哲學系老師在社區發展與在地人才培育的相關計畫執行成果;本計畫人文社會學 院主軸科系—應用哲學系—在課程的訓練與配置上,強調思辨能力的建立,對於社會 現象脈絡的察覺,系上長期以來舉辦許多活動或邀請校外各界專家進行演講,定期舉 辦哲學星期五,訓練學生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與敏銳度,透過問題察覺與辯證的過程, 找尋解決問題的方式或對價值的實踐。 計畫主題『古老技藝重現與再創–糖廍重現,石車再啟動』,以人文資產知識為核 心,在跨域共創課程的設計,主要目的與內涵為人文歷史社會之脈絡養成,透過田野 調查、創意生活產業和地域飲食研究創新,研究和觀察區域歷史發展和現況,深入盤 點社區產業能量,並探查糖業經濟與地域生活文化之間的相互連結及因果關係,並從 中訓練學生的問題察覺力和提升社會關懷感知力。 於進階的層級中,透過創意思考訓練與跨域技術研習,導入虛擬團隊概念的實作 方式,組合不同系所學生,進行古老產業再創之個案分析與學習,讓跨界團隊實際進 入場域參與提案,並接續運用習得的專業知識與技術進行專案執行。 以上的計畫宗旨和目的皆以『提升社會感受力和強化問題察覺力』為核心貫串, 在此核心價值前提下,應用哲學系具有執行此計畫的優勢,透過應哲系師生,將人社 精神擴散至非人社系所的專業領域,也透過跨域共創的執行,讓應哲系師生能學習結 合其他領域的專業技能,運用更多樣的工具和技能來解決所察覺的問題,進行更多元 面向的延伸應用。 人文系所傳統上較少有機會與其它產業做連結,在校內無論是教學或是研發的產 出階較一般學院為低,雖近年來由於社會觀念與生活型態的改變,一般大眾對於人文 觀念有所提昇,但對於提昇校內人文社會科系的產學能量,還需要其它專業進行知識 與技術上的結合。相對的在一般大眾對於人文觀念提昇之後,對於台灣傳統教育上的 1


資訊、工程、管理等科系所進行的研究與產學合作成果,則覺得缺乏「人」的感覺存 在,追究其原因乃是因為非人文系所人才在養成過程中,普遍缺乏人文涵養的培育。 本計畫由人文系所主導,結合本校資訊暨設計學院、健康科學學院的能量,以人文思 想的訓練做主軸,用科學技術來呈現;經由此一跨域共創的實踐機會,無論是在教育 方式的改變上,或是學生、教師的思想態度上,皆可以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美好成果。

二、計畫目標

(一)第一年計畫目標 本計畫主題以永續發展為目標,共創參與結構、跨域課程、實作模擬場域以階段 性發展進行策略規劃;第一年期計畫目標著重基礎知識的培力與議題的擴散,進行內 外部專業社群的發展和串聯,並提昇人社系所與其它專業的結合度,透過跨域課程和 創新形態活動,顯現人社價值之專業定位,並發展出人社系所產學合作的契機,透過 由下而上的行動,改變學校舊有教學模式。 在此過程中,實作模擬場域是社群發展的重要媒介,本計畫第一年串聯校外三個 共創基地 (校內 Eureka 基地、台南市區 Big O、台南新營 Big O2) 進行校外課程與推廣 的實踐;更在校內新建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的計畫之中,建構生態自力造屋之培訓場 域,此空間不僅作為人文與科技互動課程的實作場域,未來也將致力於社會設計發展。 『培力→建置→永續經營』是為三年期的進程規劃,以『在地→區域→國際』為發展層 次,將傳統技藝文化力度重現於國際,並以生態永續循環的核心價值貫穿計畫整體發 展。 2


永續經營 建置 培力

(二)執行此計畫的跨域合作 此計畫為全校型計畫,長程目標期待透過主題式階段性的發展,逐步加入所有系 院共同參與,第一年依據計畫階段目標規劃,加入共創的教學單位共三個學院,四個 系所—應用哲學系 (人文社會學院)、書畫藝術學系(人文社會學院)、保健營養學系(健 康科學學院)與資訊工程學系(資訊暨設計學院),以此 4 個學系師生為主體,並開放比 例給予其他系所學生選修跨域共創課程;促進全校進行跨域共創,以行政社群、 教學社群、學生社群此三大主力進行互動整合,起初先由行政單位 (教務處與研發處) 召集教學單位(人文社會學院)進行討論,接續由人文社會學院進行跨系院教師社群的串 聯。 第一階段為教師社群的擴散,逐步形成共創參與結構,透過全新跨域課程和系列 活動設計和操作,以校內外的共創基地為集結平台,逐漸形成學生社群,以此為主力 進行第二階段擴散,並以行政單位為支援角色,協助改善制度,新增課程安排協調與 加速,獎勵跨域教師社群的發展;目前跨域共創參與結構正逐漸擴大中,第一年期計 畫達成跨域社群之建立和種子培力,在未來將會延續並隨著逐年加入的系所,最後企 圖達到全校教學和行政單位皆參與此計畫。

【第一年計畫跨域共創參與結構】

3


(三)第一年計畫預期成效

4


三、團隊成員 計畫團隊成員

簡介 長榮大學 / 校長 學經歷 政治大學地政博士 長榮大學永續教育學院院長 長榮大學副校長 專長 土地開發利用、都市防災交

計畫分工 1. 整合並協調各分項計 畫。 2. 整體計畫之協商與控 管。 3. 行政業務之監督與協 商。

通 計畫主持․李泳龍 長榮大學 / 人文社會學院 院長 臺灣研究所 所長 學經歷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 台灣師範大學教授 專長

1. 計畫主題統籌和指 導。 2. 糖廍與石車場域建置 指導。 3. 擔任跨域共創課程 「田野調查與研究-區域 訪查」的主要授課老師。

台灣區域史、台灣原住民史

計畫統籌․温振華 長榮大學/研發長 學經歷 成功大學 環境醫學研究所 博士 長榮大學 職業安全與衛生 學系 副教授

研發長‧吳佩芝

長榮大學研發長 專長 室內空氣品質 氣候變遷與 健康

5

1. 計畫執行規畫與管 控。 2. 人員安排統籌。 3. 行政單位之工作協調 與分配。


長榮大學 / 應用哲學系 助理教授 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 主任 學經歷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 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 會理事 專長 社區工作、非營利組織、方 案設計

1. 計畫主題人文學院應 用哲學系之代表老師。 2. 主責橫向連結跨系資 源和建置共創課程之架 構。 3. 擔任跨域共創課程 「創意生活與產業」 、 「創 意思考與提案」的主要授 課老師。

長榮大學 / 書畫藝術學系 副教授 學經歷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所博士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師 台南大學美術系兼任教師 專長 水墨創作、工筆畫創作、多 媒材創作

1. 推動藝術技法與歷史 人文互動、跨域技術的結 合。 2. 建置糖廍史料的保存 計畫。 3. 協助書畫藝術系內部 任務協調和分配。 4. 擔任跨域共創課程 「傳統文化技藝保存與

共同主持人․黃肇新

再現」之主要授課老師。 共同主持人․沈政乾 長榮大學 / 保健營養學系 副教授 學經歷 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博士 高雄餐飲大學餐飲創新研發 碩士學位學程兼任副教授 專長 保健食品學、營養生物化 學、食品衛生與安全 共同主持人․吳志忠

6

1.規劃糖廍場域的產品 研發和設計指導。 主責保健營養系內部任 務協調和分配。 3. 擔任跨域共創課程 「地域飲食研究與創新」 授課老師。


長榮大學/ 創新育成中心主任 學經歷 英國 De Montfort 大學產品 設計博士 長榮大學數位內容設計學系 助理教授 專長 產品設計、廣告行銷、平面 設計

1. 創新育成中心人員調 度。 2. 工作執行規畫與進度 管理。 3.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 規畫與建置。

長榮大學 / 資訊工程學系 副教授 學經歷

1. 建置科技與歷史人文 互動的培訓架構和課程 設計。

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長榮大學圖資系統網路組長 台南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 專長 視訊影像處理、數位影像處 理、無線感測網路

2. 擔任跨域共創課程 「科技與歷史互動-創意 3D 列印設計與應用」主 要授課老師。

每客育盛股份有限公司 / 執行長 學經歷 英國新堡大學 Newcastle

1. 跨域課程設計顧問。 2. 場域經營指導顧問。

育成中心主任․陳建邦

共同主持人․黃詰琳

University, MA. Future Ward 自造者空間&共 用辦公空間體驗製作人兼共 同創辦人 專長 自造者空間、自造者運動 專案技術人員․楊育修

7


駐校社企家․何培鈞

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 創辦人 學經歷 長榮大學醫務管理系學士 第一屆行政院青年顧問 天空的院子負責人 竹巢學堂創辦人 專長 社區再造、區域產業創新、 民宿經營

1. 顧問與指導業師。 2. 協助提供跨域共創課 程設計的構想和建議。 3. 竹材建築、裝置藝術 構想提供。

長榮大學 /創新育成中心 執行秘書 學經歷 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研究

1. 工坊設備採購顧問。 2. 跨域課程規畫與管 控。 3. 計畫執行協力。

所 博士 亞太創意技術學院 講師 專長 多媒體設計、電腦繪圖、創 新設計 執行秘書‧陳炫助 長榮大學 /創新育成中心 經理 學經歷 靜宜大學中文系 學士 賴和文教基金會 執行秘書 成功大學歷史系 研究助理 專長 台灣文學、執行編輯、專案 企劃 書記‧陳薇君

8

1. 計畫執行管理指導。 2. 活動規畫執行。 3. 經費管理與規畫。


長榮大學 / 創新育成中心 專案助理 學經歷 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系 UNIQLO 門市專員 專長 網站編輯、數位影音資料規 劃統籌、影音器材管理維護

1.負責計畫成果交流平 台文字報導編輯與影音 產出統籌。 2.實作模擬場域協助管 理經營。 3.協助追蹤和控管計畫 成果產出。

專任助理․鄭羽伶 長榮大學 / 創新育成中心 專案助理 學經歷 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成功大學博物館 專長 策展、編輯、活動規劃

專任助理․.周昱菁

9

1.課程相關成果策展 2.協助追蹤和控管計畫 成果產出。


四、團隊運作

【計畫團隊與社群擴散示意圖】

(一)多樣形式定期交流 本計畫內成員每月都至少舉辦一場例行性交流聚會,計畫相關活動或課程進行前, 皆會頻繁的聚集討論並取得共識,且廣邀校內各種不同專業教師的參加,以求參與人 數的最大化,討論的主題從課程設計至校內外場域活動與建置規畫都包含其中,也因 為次數和參與者的增加,教師社群之中對計畫內容的思考也更加周延,完成逾二十場 多元形式的教師聚會。 因為如此頻繁的聚會討論,讓原本計畫以應哲系為主體和所連結的三個系所之外 的其他校內老師也都對計畫有程度不同的了解,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超過十個系所以上 的老師曾經參與計畫中的活動。在每次的討論會議或研習營中,皆盡量邀請校外專家 或業師與計畫成員進行交流,更多時候是進行共同參訪,主動拜訪與議題相關的專家 或社區,尋求連結並產生合作的機會,將各種不同的元素導入跨域課程或實作場域的 建置中;並以計畫核心教師為中心,邀請與課程或系列活動相關之各專業領域老師參 與活動的共同規劃,以提升校內其它教師對計畫的了解。

(二)運作策略操作與調整 計畫執行的過程中,除了透過定期會議與聚會,促進跨院所老師之間的交流,也 邀請或拜訪業界專家或社區單位,進行計畫議題的多方討論與學習;執行初期雖有難 以擴及校內跨系院所參與的問題,但計畫核心成員之間皆能共同討論找出可能的策略, 例如,透過活動的辦理,先提升跨系院所老師的參與意願,然後再於活動場域內進行 主動連結,藉由多樣活動強化興趣與共鳴,讓更多校內人員知道計畫的議題。從計畫 執行到現在的參與狀況可看出,參與老師的系所趨向多元,也帶動學生的參與。 10


學生也是計畫的核心對象,由於第一年期跨域共創課程開設在教學單位下(應哲系、 營養系、資工系、書畫系),又是全新的課程,計畫團隊討論後認為以人文社會學院之 學生為主體,可向外擴及更多系所的學生,而非只局限於第一年期合作的系所,這樣 能讓人社學生接觸到更多領域的專業,相同地,人社學院的價值核心也更能擴及其它 系所,達到多樣性和跨域幅度最大的綜效。 除了主動出擊辦理全校性的課程宣傳活動,也在課程選課機制上設定各系所學生 和年級選課比例,以人文社會學院學生為主體,盡可能達到跨域課程的學生多樣性組 成;計畫第一年期著重於議題的擴及和基礎能力的培養,所有校內外共創基地舉辦的 活動,皆開放一般民眾參與,活動的宣傳也透過開放的平台如『活動通』或 Facebook 進行宣廣,除了促進校內師生與校外民眾就相關議題交流的機會,也試著從所有參與 中,建構相互的連結,逐步建立長程計畫的扎實基礎。 計畫執行的過程為流動性,許多的問題和困難都因為與既有體制框架的碰撞而出 現,但透過團隊的頻繁的相互討論,結合學校跨行政單位的溝通和支援,問題都能逐 步得到克服,讓發現問題和找尋解決辦法的過程成為共同學習,藉此增強團隊改變和 勇於嘗試的精神。

11


12


貳、重要執行成果 ㄧ、整體計畫關聯圖與說明 (一) 關聯圖

13


(二) 關聯圖說明 1. 整體計劃重點與影響力 台灣糖業發源甚早,糖在過去曾經是台灣重要的經濟來源,其高價值的經濟利益 奠定了國家經濟發展之基礎;後經濟結構轉變,製糖業日趨沒落,但過往糖業發展的 歷史中,糖業與社區發展息息相關,其具有深厚且多元的人文知識與價值,值得被探 索與保留。 台南曾經為台灣糖業發展重地,尤其以歸仁、仁德附近區域為重要發展中心,附 近有台灣糖業試驗所、台灣糖業博物館、老舊糖廠、老糖廠變身的文化創意園區等糖 業相關的歷史據點;而長榮大學周邊早期即是甘蔗田和糖廍舊址,因此本計畫以人文 資產知識為核心,地域歷史脈絡為建構與發展基礎,以「啟動歷史的記憶,古老技藝 重現與再創」作為計畫軸心,透過『重現糖廍與石車』並以永續經營為目標,做階段 性發展規劃;由本校人文社會學院教師對於台灣傳統蔗廍製糖與地方人文資產知識的 研究能量起步,以哲學系對社會力和思辨力為價值核心,進行跨域結合,產生創新經 濟之成果,也預期透過計畫主題的執行過程,建立臺灣傳統文化再創的新典範。 2. 教學面與行政面之突破與創新 本計畫以計劃主題和階段性發展目標為基礎,設計全新跨域共創課程,由跨系所 組成之教師社群進行發想,課程內容以人社價值為中心,以應用哲學系師生為主軸向 外擴散,將跨域課程開在第一年合作的主軸系所,於策略上強化跨域交流程度,讓不 同專業做雙向的互動,更突破以往每學期十八週的限制,依據各跨域共創課程之內容 安排,進行約七至九週的共授,並在選課時設定學生系所比例,以在課程中達到跨域 的目的。 在教學面的突破上,除了教師社群的整合,也推動行政單位制度上的調整,調整 以往的制度和系統,帶動了創新和跨域課程的發展,並逐步朝向微學分的制度推進。 跨域課程之進行也不同於以往單一教師授課的方式,以創新的交流設計,共同開課、 參訪、成果展等方式,落實不同專業之間的互動,並以滾動式的調整,改變以往單向、 單一、固定式的課程操作,建構更為靈活互動的全新課程模式。於校內行政單位和教 學單位之間的討論會議,也採取相似模式,促進共識之形成。 3. 校內外資源整合與串聯 本計畫從跨系所教師社群出發,逐步至全校師生與教學、行政單位,並經由校內 資源的連結,擴展至校外基地、社區的整合與串聯。 在校內資源方面,除了本計畫內三系的教師積極參與之外,本校行政單位的研發 處與創新育成中心在本計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論是人力的配合或是空間的支援、 活動的參與,皆成是本計劃的重要動力來源。第一年期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的建置, 即整合了創新育成中心所屬學生共創基地 Eureka 的能量與本糖廍計畫、資訊暨設計學 院等單位的協力才得以完成。 在校外方面,校內單位也發揮了極大的力量,本計畫就以校內各研究單位和教師 長久以來對於在地社區研究的深耕基礎為引線,將本計畫中的師生團隊引領至各相關 糖廍社區,讓師生團隊能更快的進入社區,與社區進行深入聯結與探討。如本校第一 年計畫所涉入的數個製糖社區即是經由本校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所引薦。

14


本校創新育成中心也發揮力量,為將來的糖廍場域建置預先培育人才,串聯校外 專業團隊『M zone 大港自造特區』進行場域經營和操作者培力合作,在 O plus 創新設 計工坊完工前便將數名校內學生投入自造特區進行暑期培訓,而教師們也和自造特區 密切合作,為未來的糖廍興建鋪設更好的基礎。 而長榮大學所屬各校外基地,如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 BIG O 長大夢想空間、位於 台南市新營區的 BIG O2 台南青年創業基地,皆能在本計畫向外推動時扮演宣傳與場地 提供的角色,讓活動參與者更為多元,也將台南的糖文化向外推廣,讓更多人知道。

二、跨域共創重要成效 (一) 第一層級

【田野間的採集,讓土地與人交織出的故事流轉延續】 一門流動的課,Let's Begin! "體育館另一頭還有學校田徑隊在重訓,透光的屋頂材質使空間持續變換亮度,雨水擊落 的聲音也格外明顯……這已經暗示這將是一門挑戰制度、不斷流動的課" — 菜鳥老師的教學筆記 (林劭璚/共授業師)

104 學年第二學期新開設的四門跨域課程,採共同開課的方式,於長榮大學體育 館啟動,近百位學生參與,來自應哲、資工、書畫藝術、保健營養和其他共超過 10 個 科系,開課老師和業師們以 Pecha Kucha 的模式介紹開課的起心動念與課程內容,接著 進行學生分組和即席分享,鼓勵不同系別的學生勇於投入觀點。

【開課老師/業師 Pecha Kucha】

【授課老師温院長引導學生發想】

田野踏查 X 編採工作坊 — 原來我們都是彼此的學生 "我本身研讀歷史,身為歷史老師希望大家都能理解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以前的種種經 歷…也讓更多人瞭解臺灣重要的產業” — 温振華 (台灣研究所所長/授課教師) 『田野調查與研究—區域訪查』是為跨域共創課程最基礎且重要的一門,目的在 於人文社會脈絡養成、社會察覺力之提升和跨域技能習得,全新的課程和創新的架構 15


設計,由多年研究糖廍之溫振華教授和曾任報社主編的林劭璚業師共同授課,由溫教 授帶領學生實地踏查糖業區域,交叉編採工作坊進行,由林業師教授出版刊物之技能, 從文字、圖像、編輯、裝幀等流程,陪伴學生將田間採集資料編撰並以在地誌的形式 呈現。 課堂學生組成以應用哲學系學生為主體與來自 4 個院 10 個系級的學生共同修課, 在重視不同科系共創的模式下,分組往往成為重心,但於實際執行的過程中,許多的 狀況一一浮現,每個專業領域都有其擅長和較生疏的,人社學生觀察力敏銳,擅長陳 述,理工學生不善表達,在頻繁討論和即席分享的課程中,某些系別學生在參與上感 到壓力,而授課老師也在過程中,觀察學生的狀況,逐步地調整、測試、修正、再嘗 試— "所以,我也想跟他們說,不是只有明確的表達和發言才算參與,搜集資料、繪製海報、 整理彼此想法、聆聽多方觀點、知道別人的意見和自己的一樣重要、相信自己的意見和別人的 一樣重要、練習說話(儘管侷促不安)、提問、觀察、等待...都是參與" — 菜鳥老師的教學筆記 (林劭璚/共授業師) 沒有不能撼動的授課內容和模式,進到田野間的現場互動,沒有腳本可依循,學 生向土地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學習,授課老師們也反思到編採的技巧和思辨必須跟著 參訪的內容滾動,才有其意義和價值,小至授課架構、教師和業師間、大至教育制度, 一切皆內涵辯證,並與此門課程中實踐著。 《長榮糖廍誌》— 不只是刊物,承載著這塊土地上人們共享的記憶 田野間的採集以在地誌呈現,是為課程實體之產出,也是編採技能結合應用的成 果,糖業發展歷史是生活在台灣土地上許多人的共享記憶,更多的人也參與其中,進 入田野間,學生透過觀察與聊天,即是知識的傳承,與所處世界的連結,社會感受力 慢慢養成,因為涉入,所以開始思考— "我知道已經超時,但我不想打斷她,不,我不能打斷她,女孩語氣急促但篤定,還有好 想說的話。她站在台上,質疑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但政府到底做了什麼? " — 菜鳥老師的教學筆記 (林劭璚/共授業師)

不同專業背景,多樣的切入點和觀察面向,互相激盪影響,師生之於田野間的人 物和故事,也扮演了轉化的角色;學生在課程和田野間辯證,哲學系具有的憂國憂民 氣息,似乎也感染了其他學院系所的學生,而在刊物製作的過程中,資設和管理學院 的學生也扮演電腦編排和系統化的老師,相輔相成。 "喜歡老師帶著我們聽著先輩的故事,再從中交談,經過那樣的交流再寫下對方的故事, 是一件讓人充滿幹勁的事情啊!" — 企管系3年級鄒同學 (修課學生)

16


(二)第二層級

【從在地社區出發,為日後將重現的糖廍找回歷史的根與社會脈絡】 創意的發想,來自多元的觀察與具有自覺性的思考 "在這學期開始接觸哲學系後開始體會到身為一位公民,該認知,該關心的議題" — 企管系 1 年級鄭同學 (修課學生) 問題解決或促進社會更好之提案,來自於創意的發想,而創意之養分來自於生活 中多元的體驗,哲學系師生之專業訓練,對於社會和議題的察覺力相對其他系所來的 高,但主題之知識多樣性與提案技能還需強化,而其他院系所之師生,則需要提升社 會感受力,從涉入的場域進行觀察,並進行自覺性的思考,是為此門課程廣泛且重要 的目的。此門課程以哲學系學生為主體,修課學生共橫跨 3 個學院 5 個系所,從選課 學生的課堂互動和反饋可看出,此門跨域共創課程的廣泛目的已開始發酵。

【管中祥教授客座—媒體與公民行動】

【學生於課堂中之討論與發想】

製糖社區蹲點 X 提案技能培力 學生以虛擬團隊的形式分組進行製糖社區蹲點,課程設計旨在提供學生實地認識 社區,從社區實況針對社區的廣泛議題提出一個行動方案,三大主架構—認識當前台 灣鄉村社區組織及運用政府資源發展社區之一般動態、認識一般社區提案之基本要件、 嘗試與一個製糖社區合作試擬一個創意提案。蹲點社區為主軸,與具有實際提案操作 經驗之業師搭配提案技能教學。 "已有十幾年經驗的里長透過幾個他曾經寫過的計劃案來教導我們…濃縮他十幾年的經 驗並傳授予我們,可謂是獲益匪淺…一個社區的生長過程就是從發展至保存、再進入轉換最後 新生" — 應哲系 1 年級吳同學 (修課學生) "課堂中發起了 2 個題目:我們在之前參訪映象最深刻的人,還有映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在映象最深刻的人這題,重複的很多,因為每次帶我們的都是社區中拋頭露面的(較活耀的), 其實社區要發展一定不只最印象最深刻的人。每一個居民,就算沒有甚麼實際的貢獻,要發展 社區一定是要取得所有居民的同意" — 資工系 2 年級連同學 (修課學生)

17


【虛擬團隊進入後廍社區蹲點】

【提案技能演練與發想】

行動提案,啟動在地串連與合作可能 此門課程為第一層級『創意生活與產業』之延續,擴散至收斂的內容設計,學生 分組之虛擬團隊需於課程結束提出一個蹲點製糖社區的提案,從科技導入應用到產品 行銷的面向皆有,其中社區蔗渣處理之方式,學生也提出生產廢棄物在加值的提案, 從蔗渣造紙衍生出生態倡議、社區行銷、產品包裝…等等之議題,此門課程之成果滾動 式地延續至第二層級另一門課程『傳統文化技藝保存與再現』進行跨域研發和測試, 後續發展將與蹲點製糖社區進行契作,並從生產至銷售端,共同合作協力,與蔗農契 作結合第一層級『地域飲食研究與創新』之成果延續,進行甘蔗啤酒研發,並與外部 新創團隊—禾餘麥酒 ALECHEMIST—合作,食農和生態教育為核心主軸,將社會影響力 擴大,並透過跨域課程橫向激盪,培力學生團隊進行延續開發與執行。 本課程之重要價值在於使學生對草根社區與農家有第一線接觸並從中產生認同, 強化其社會感受力,創意提案之基礎即為有意義問題之察覺,以上培力過程,對於日 後糖廍重現極為重要,重現後的糖廍才不會淪為單一真空狀況下,沒有社會脈絡的建 築體。

【各組提案演練與互評】

【期末公開提案展演】

18


(三) 第三層級

【完全自造者時代】 將想像化為實際 "3D 列印想像是一個簡易的可以快速成真的夢" —應用哲學系 2 年級周同學 (修課學生) 說起 3D 列印,在你的想像中是什麼呢?不論是列印模型、醫療器材、衣服或食物, 都是將想像透過 3D 列印作出模型,打造夢想成真的前哨站。 『科技與歷史互動-創意 3D 列印設計與應用』將 3D 建模和列印技術導入古蹟、 機具重現,做為建置糖廍之原型前置作業,並與善化糖廠合作,導入無人機空拍和 3D 建模技術協助區域規劃。

【學生作品-糖廍】

【學生作品-山豬認證過的黑糖】

展現歷史人文與科技互動 課程第一堂課請來人文學院溫振華院長,說明糖早在荷蘭時期已經加入世界貿易, 台灣糖產業到日治時間引進新式糖廠後,產量大量增加,成為台灣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另外,長榮大學從前為一整片甘蔗田,在甘蔗收成期會用茅草、竹、木頭建造出糖廍, 在糖廍中水牛奮力拉動石車,運用轉動的石車將甘蔗榨成汁液,再移往熬糖區將水分 蒸發,最終製成黑糖。 透過溫院長讓同學了解台灣糖業過去榮景與糖廍,再由黃詰琳老師說明此門 課程的目標,目標是以歷史材料為基礎,運用 3D 列印技術製作出從前台灣糖業的相關 文物。 場域結合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與善化糖廠 實作課程由溫傑名、翟玉泰、陳彥廷三位業師教授 3D 列印軟體教學,並於全新建 置的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進行實作。同時安排同學實際走入善化糖廠,透過陳竹正老 師空拍機教學,親自用眼睛觀察糖業在台灣的歷史痕跡,以及運用現代空拍技術協助 善化糖廠區域規劃。

19


【陳竹正老師空拍機教學於善化糖廠】

【3D 列印中】

從學校跨入在地社區 105 學期第一學期課程結束後, 『科技與歷史互動-創意 3D 列印設計與應用』 、 『傳 統技藝保存與再現』兩門課程作品一同於『蔗,真的是』成果展展出,成果展於校內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展出,展出期間除了校內師生參觀,更有社區民眾前來欣賞展示, 了解長榮大學糖廍計畫,並了解社區過去的產業文化,為社區歷史再造盡一份心力。

【蔗,真的是成果展】

【蔗,真的是成果展】

20


參、實作模擬場域 本計畫中利用及串聯數個場域,其中第一年期課程主要上課場地為長榮大學創新 育成中心所屬 Eureka 學生創業基地,並以其所屬位於台南市中西區之 BIG O 長大夢想 空間及位於台南市新營區之 BIG O2 台南青年創業基地為校外場域;使用 Eureka 基地 之原因在於其並非一般授課教室,故在授課時間上可做最彈性之安排;而二個校外基 地則有其位置上的優點,使本計畫更容易與民眾接觸、更方便與各製糖社區連結。 此外為培養第二年期糖廍建構過程所需之自力造屋能力,本計畫亦利用創新育成 中心所屬之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在其內設置竹木工坊,未來將利用此空間進行學生 竹木施工能力的教授,使自力造屋成為可能。

【CJCU 糖廍重現計畫—實作模擬場域發展期程】

一、校內外共創基地 (一)基本資料 本校創新育成中心共有三處校內外基地,Eureka 學生共創基地、BIG O 長大夢 想空間、BIG O2 台南青年創業基地;Eureka 學生共創基地設立於 2012 年,屬於長 榮大學校內學生創新、創意、創業之三創能力培訓場所;BIG O 長大夢想空間為於 台南市中西區,屬於舊台南市的市中心區,其設立的目的在於讓長榮大學的創新 育成能更走進市區,創造更多創業成功機會;BIG O2 位於台南市新營區新營綠都 21


心公園之中,原屬於台南市政府勞工局管轄,2015 年台南市政府勞工局開始委托 長榮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在此執行青年創業輔導,該中心空間廣大,並設有可容納 百人之會議室,適合做為糖廍文化推廣之場域。 (二)營運與管理 本計劃獲得本校研發處及創新育成中心全力支持,除了人力的支援之外,在 其所屬之三個校內外基地更能無償使用,使本計畫的課程更容易推廣,其優美的 教室空間也常常為學生所欣賞、讚嘆,無形中為課程的推動增加了一份動力。 (三)規劃與執行狀況 目前本計畫多數課程使用 Eureka 學生共創基地實施授課、工作坊、社群交流 派對等活動,學生普遍反應良好;另在二處校外基地皆曾舉辦過數場糖廍推廣、 實習、授課活動,都能得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執行成果 Eureka! 共創基地 活動/ 課程/ 教師共識營名稱

目的

場次

『糖廍蓋起來計畫團隊』共識營

校內外教師、業師、助教、助 6

參與人次 41

理、行政支援單位交流共創 跨域共創課程助教工作坊

課程協助指導說明

1

6

田野調查與研究–編採工作坊

跨域共創課程進行

3

38 (每場)

創意生活與產業

跨域共創課程進行

1

23 (每場)

甘蔗田間的流水席

計畫議題系列講堂

2

71

糖廍重現計畫跨域課程說明派對

跨域共創課程宣傳 / 說明會

3

110

BIG O 長大夢想空間 活動/ 課程/ 教師共識營名稱

目的

場次

參與人次

跨域共創課程業師會談

跨域課程業師前置會談

1

2

O Plus 建置討論會議

場域建置交流討論會

1

4

甘蔗田間的流水席

計畫議題系列講堂

1

24

實習店長招募活動

跨域課程學生場域經營實習

1

6

田間打造臺灣在地的滋味

計畫議題系列活動

1

25

農村女孩的勇氣果醬分享講座

提供學生延續的經驗分享

1

16

BIG O2 台南青年創業基地 活動/ 課程/ 教師共識營名稱

目的

場次

參與人次

共創基地開幕活動–市集

連結計畫主題與在地資源

1

100 以上

大台南糖業歷史區域踏查活動

連結校內各系院老師參與

1

13

22


甘蔗田間的流水席

計畫議題系列講堂

1

8

七夕情人節系列活動

計畫議題系列活動

1

100 以上

手作造紙

跨域課程與社區互動

1

30

蔗渣雕塑

跨域課程創作實作

1

22

『蔗』就是愛

二、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 (一)基本資料 為提昇學生創新能力,本校創新育成中心於 103 年設置 Maker space 一間,內有 3D 列印機、雷雕機數台,雖具有製作能力,但其上課空間過小,電腦設備亦不足,僅 適合於小組創作,並無法容納正常班級授課。有鑑於此,本校特於 105 學年度撥款新 設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 (二)營運與管理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整合『Eureka! 基地』打造校園宿舍成為多元完整的共創場域, 由人文社會學院、資訊暨設計學院協力建置與管理,除了 3D 列印、雷雕設備之外,更 有 Arduino 互動設計設備、CNC、UAV 無人機、商業攝影棚等。為配合本計畫,特別於 原有空間之內另隔一間竹木工坊,今後將成為本計畫課程學生執行自力造屋能力培育 場域。 (三)規劃與執行狀況—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 課程 / 工作營 / 合作活動

目的

場次

參與人次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建置研

業界與計畫團隊連結交流

1

10

Mzone―實習生培力計畫

Maker 與場域經營者培力

暑期

4

科技與歷史互動—3D 列印

跨域共創課程進行

105 第一學期

傳統文化技藝保存與再現

跨域共創課程進行

105 第一學期

糖廍建置系列活動

105.10.17

竹材 Maker 工作營

糖廍建置系列活動

105.11.20、11.27

跨域課程成果發表/ 展覽

提供學生延續的實作平台

105 第一學期

挑戰第三波自造者時代降

請 3D 專家洪瑞良來長榮大學進行講 1

臨系列-完全自造-無限 3D

座,分享自己摸索科技與興趣的過

列印-洪瑞良講座

程,期待未來糖廍的建造與經營也能

習營

想像中的糖廍—激盪共創 坊

72

運用現代科技走出另一番特色。 挑戰第三波自造者時代降

請 3D 專家蔡韋德至長榮大學進行授 1

臨系列-糖意象珠寶設計應

課,期待參與者能製作出獨特的糖珠

用-活用 Rhino Gold

寶作品 23

15


打造我的牛銅飾-金工工作

請校內美術系老師龔瑩慧教導參與

者銅飾的製作,作品以糖廍組成中寶

4

25(每場)

貴的動能-水牛為核心發想製作品融 合傳統又合於現代的生活飾品。 手作湯匙工作坊

培育參與者實作應用的能力

1

32

手作竹餐具工作坊

從糖廍建築材質中的竹發想,結合生 1

60

活與環保帶領參加者製作專屬自己 獨一無二的竹餐具。 十二月竹築月講座第一場: 邀請陳永興建築師至長榮大學分享 建築裡的水牛-自然建築

建築與社區與農村的良好互動與成

與農村(講者陳永興)

長。

十二月竹築月講座第二場: 邀請竹編大師陳高明至長榮大學分 追本竹末-竹與人類生活

享隱於竹編背後古老智慧的深切文

智慧(講者陳高明)

化底蘊

1

36

1

35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將為計畫跨域共創課程『科技與歷史互動–創意 3D 列印設計 與應用』與『傳統文化技藝保存與再現』的實作場域,進行糖廍石車重現建模、傳統 技藝利用多媒材進行創作和呈現,除了跨域課程實作場域之外,也是『糖廍』生態自 力建造前製階段實作培力工作營場域;透過跨域共創課程培育跨系所的種子師生進行 日後場域的自主經營,並與『Mzone 大港自造特區』進行前期 Maker 培力計畫,透過 跨域共創課程進行宣廣和徵選,今年暑假第一批跨系所學生進入位於高雄駁二的 Mzone 進行培訓,並於開學返校後進入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擔任實習店長,達到種子 擴散與循環的目標,人文社會學院、資訊暨設計學院和其他不同系所師生與校外專家、 業師一起合作將自造精神擴展到校園,也作為人文社會與科技互動的實踐場域,以社 會設計做為發展面向,建立特色和發揮社會影響力。

【每客育盛執行長—建置研習營】

【Mzone 實習生培力計畫—長榮學生】

24


【竹築月講座開講】

【無限 3D 列印-洪瑞良講座】

【手作竹餐具工作坊】

【金工工作坊】

三、製糖社區 (一)基本資料 社區

延平社區

天埔社區

後廍社區

五里埔社區

地點

台南佳里區

台南玉井區

台南市後壁區

高雄甲仙區

GPS

23.173032,

23.110490,

23.367755,

23.150516,

120.150128

120.479826

120.363676

120.636838

效用

欲緊密發展與串連

欲緊密發展與串連

欲緊密發展與串連

欲緊密發展與串連

課程

田調、創產、創提

田調、創產

課程

田調、創產、創提

互動

採集、訪談、製糖

採集、訪談、甘蔗採 採集、訪談、實作

採集、訪談、實作

收 連結

報導、提案、課程

提案、產品研發

提案、契作、課程契 提案、產品研發 作媒合

25


南部為台灣糖業發展重地,台南與高雄尤其密集,這些即為豐富的田野場域,跨 域創課程皆可以這些糖業歷史據點作為觀察和研究場域,除了搭配史料,也進行實地 遺跡查訪紀錄,透過古老糖業踏查研究,以達到於校園內打造糖廍和活化重現場域的 計畫目標,然而建置糖廍與石車於校園內僅是為整體永續計畫過程中的階段性目的之 一,在糖業區域和社區查訪的實境學習過程中,是為盤點和串連在地人文、社會經濟 和區域產業能量的機會,活化帶動與串連舊有糖業場域和產業;而糖業區域和社區的 產業實際操作、從業人員、技術專業人員和社區居民皆為珍貴的教學資源,皆邀請涉 入課程中,強化在地連結,並落實雙向互動。 計畫重要的核心目標為人文社會脈絡養成和問題察覺,在許多的師生都尚未能清 楚的知道何謂糖廍石車、台灣糖業發展歷史和現況時,直接帶入製糖社區進行採集和 盤點,是最能提升主題領域知識的方式;雖然日式的糖廠逐漸式微轉型,但於南部仍 有許多社區尚栽種甘蔗,也還遺留著許多舊石車,社區製糖產業的發展和大環境、政 策的轉變有很大的關係,長榮大學社會中心(中心主任為計畫共同主持人之一的應用哲 學系黃肇新老師) 長期深耕大台南和高雄社區,超過十年參與社區培力的經驗和連結, 以計畫主題進行盤點,從中聚焦於幾個製糖社區,透過課程讓學生分組進行社區蹲點, 多面向涉入,透過跨域系所的合作,進行階段性的串連合作。 課程截至目前踏查過許多製糖,上列表格列出的是為學生分組深入蹲點的社區, 並非單次性的參訪,盤點社區現況動能與發展歷史,提出創新的方案,協力社區的發 展或解決現存的問題(成果請見成果集和官網);資料的採集是為最初階段,學生產出的 提案或產品,也將部分接續導入跨域課程內,透過跨系所的專業進行實踐和測試(例如: 蹲點製糖社區蔗渣再利用提案,將於『傳統文化技藝保存與再現』課程內實際測試, 並媒合社區蔗農與相關產業)。 緊密連結社區和學校,而在培力社區的同時,也提升了教師社群和外部專業團隊 組織的交流互動頻率,除了社區,也會進行區域性產業代表的連結,持續連結製糖社 區的盤點能量,進行擴散和串連,延平社區並於 2016/12/21 於本校糖廍預定地配合課 程規劃舉行製糖活動工作坊,從甘蔗到黑糖的歷程讓師生共同參與一同體驗學習。

【分組社區蹲點—天埔社區】

【深度訪談—五里埔社區】

26


【雙向互動—延平社區來校】

【雙向互動-延平社區來校】

四、糖廍 Sugarmill (一)基本資料 場域

糖廍

地點

長榮大學校門口旁邊–鄰近台鐵長榮大學站 (糖廍舊址)

GPS

22.906361, 120.272116

前身

校園閒置空地

現況

規劃籌備中

效用

古老產業保存與再創歷史地標、生態環境教育、糖業歷史區域共創共榮

預計期程

計畫第二年期建置完成 106.09

糖廍 Sugarmill 建置預定地與模擬圖

台鐵長榮大學站(糖廍舊址)

【建置預定地】

【校園內舊石車】

27


【糖廍建置 3D 模擬圖】

(二)營運與管理 場域

糖廍

管理

人文社會學院、跨系院計畫參與師生團隊、學生實習店長

協力

蹲點製糖社區、在地社區

平台

計畫官網、FB 粉專【古老技藝重現與再創―糖廍重現,石車再啟動】

連結

糖業歷史區域、產業和社區、校園附近蔗農、國際相關主題跨領域單位組織

長榮大學所在地早期為甘蔗田,也是為傳統糖廍的舊址(現為台鐵長榮大學站),而 鄰近地區即為歷史糖業發展的重要區域,因此將糖廍重現於長榮大學內,具有重要的 人文歷史傳承意義;糖廍的重現將以臺灣傳統糖廍的樣貌進行仿舊建置,希望能將最 原始的樣貌忠實地呈現出來,建置方式將以生態工法 (竹構建築),與環境永續共存, 達到教育倡議的目的;糖廍目前規劃建置於長榮大學校園內靠近校門旁,建於糖廍舊 址旁更能呈現歷史脈絡,從台鐵車站俯瞰即可看見糖廍,活化校園閒置空地;場域大 致可分為三大部分-糖廍、石車與熬糖區,目前校園內有現存一具兩輪傳動的舊石車, 但無法運轉,將經由修復或研發改良再度啟動運轉,且目標設定研發打造三輪驅動的 石車,糖廍重現不只為地域性的指標歷史建築,也將活化並串聯附近舊糖業發展社區, 在國內或國際上,形成一個古老產業保存與再創的復興區域地標。

28


肆、跨域共創課程 一、課程摘要表 104 年 8 月至 105 年 1 月為跨域共創課程規畫籌備期,未開設課程/工作營。 104 學年度第 2 學期 (執行情況) 104 學年度第 2 學期 層級 屬 名稱 類型 性

連結實作模擬 場域名稱

學 分

課 田野調查與研 糖業歷史區域 (台南、台中) L1 2 察覺 程 究―區域訪查 Σureka! 基地

課 創意生活與產 製糖社區 (台南、高雄) L1 察覺 程 業 Σureka! 基地 課 地域飲食 L1 察覺 程 研究與創新

製糖社區 (台南) Σureka! 基地 BIG O 長大夢想空間

課 創意思考與提 製糖社區 (台南、高雄) L2 提案 程 案 Σureka! 基地

2

2

課程 總時 數

36

36

36

授課 教師 人數

2

4

4

授課 教學 修課 跨域修課學生系所 業師 助理 學生 人數與比例,總合為 10 人數 人數 總數

1

2

2

1

1

1

35

20

34

應哲系 16 (4.6)

資工系 7 (2.0)

大傳系 3 (0.9) 企管系 1 (0.3) 心理系 1 (0.3) 翻譯系 1 (0.3)

應日系 3 (0.9) 國企系 1 (0.3) 科工系 1 (0.3) 社工系 1 (0.3)

應哲系 12 (6.0)

書畫系 3 (1.5)

資工系 2 (1.0) 文創學程 2 (1.0) 社工系 1 (0.5) 營養系 20 (5.9) 書畫系 1 (0.3) 媒體系 1 (0.3)

應哲系 11 (3.2) 企管系 1 (0.3)

課綱 頁碼

P.52

P.55

P.58

應哲系 13 (7.2) 文創學程 2 (1.1) 2

36

5

29

4

1

18

書畫系 1 (0.5) 航管系 1 (0.5)

資工系 1 (0.5)

P.61


105 學年度第 1 學期 (執行情況) 105 學年度第 1 學期 層級 屬 名稱 類型 性

連結實作模擬 場域名稱

學 分

課程 總時

授課 教師

人數

授課 教學 修課 跨域修課學生系所 業師 助理 學生 人數與比例,總合為 10 人數 人數 總數

課綱 頁碼

課 L1 (無) 察覺 程 糖福創意印刷館 善化糖廠 課 傳統文化技藝 L2 樹谷環境教育中心 提案 程 保存與再現 台南青年創業基地 BIG O2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 科技與歷史互 課 動―創意 3D L3 專案 程 列印設計與應 用

善化糖廠 樹谷環境教育中心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 Σureka! 基地

2

36

3

2

1

27

書畫系 23(8.5) 應哲系 1 (0.4) 藝術學程 2 (0.7)

P.65

美術系 1(0.4)

2

36

3

3

1

29

資工系 18 (6.2) 應哲系 2 (0.71) 書畫系 3 (1.05)食安學程 1 (0.34) 航管系 1 (0.34)醫藥學程 1 (0.34) P.68 心理系 1 (0.34) 科工系 1(0.34) 互動學程 1(0.34)

註 1:第一年計畫期 6 門《糖廍重現計畫》跨域共創課程,皆為全新開設。 註 2:課程開課系所:應用哲學系(人文社會學院)、保健營養學系(健康科學院)、書畫藝術學系(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工程學系(資訊暨設計學院)。

30


二、課程執行策略 (一) 跨域共創課程之目的與內涵 跨域共創計畫主題,希望透過跨域結合,來完成糖廍的重現與石車的再運轉, 也希望透過這項古老技藝的還原建置過程,成為「人文與科技互動」、「歷史技藝 再活化」和「社會創新」之典範,將之概念與操作方式應用於更多其他領域和面 向,達到跨域技能結合和創新方式解決社會和生活問題的目的。 本跨域共創課程之三層級內涵目的分別為-第一層級:經由地域社區查訪和 生活文化分析,促進對於歷史傳統產業之認知、覺察地域產業與飲食關聯之因素, 培養文化認知並從中發現可延續和創新之契機,藉此激發提升學生對於社會和生 活周遭問題的覺察,了解歷史文化和生活之關聯,作為延續發展和創新的基礎; 第二層級:透過跨領域涉入與合作,從中激盪出對於古老技藝的延續與可延伸發 展的新構想,經由跨域技術的交流,進行古老技藝留存和再實踐,跨領域學生一 起發想激盪,結合多樣技能背景,進行傳統文化保存與再現之提案和測試;層級 三:地域性歷史產業之技藝-石車-或其它傳統機具的運作原理和結構組成,如 何透過科技導入,進行產出並應用或解決生活其他面向之問題,達到重現與創新, 並且走進真實場域,模擬建置糖廍與石車。

•經由地域社區查訪和生活文化分析,促進對於歷史傳統產業之認知、覺察

層級一

地域產業與飲食關聯之因素,培養文化認知並從中發現可延續和創新之契 機。

•透過跨領域涉入與合作,從中激盪出對於古老技藝的延續與可延伸發展的

層級二

新構想,經由跨域技術的交流,進行古老技藝留存和再實踐。

•地域性歷史產業之技藝-石車-或其它傳統機具的運作原理和結構組成,

層級三

如何透過科技導入,進行產出並應用或解決生活其他面向之問題,達到重 現與創新。

【跨域共創課程各層級之目的與內涵】

(二) 連結綜效與策略 第一年計畫期六門跨域共創課程皆為全新增設,以逐步達成跨域共創主題—「古 老技藝重現與再創-糖廍重現,石車再啟動」為設計主軸,跨域共創課程之連結綜 效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課程設計目的為人文歷史社會之脈絡養成,田野調查、 創意生活與產業和地域飲食研究與創新課程,透過研究和觀察區域的歷史發展和現 況,深入了解糖業地區,涵蓋長榮大學校園周遭,做為過去台灣糖業發展的興盛地, 31


並探查糖業經濟與地域生活文化之間的相互連結及因果關係,也藉由製糖社區田野 發展脈絡,親身觀看和體驗,察覺身處之區域和周遭的問題,訓練問題察覺力和提 升社會關懷感知力。 經過第一階段的基礎人文社會素養訓練,將發現的問題連結第二階段的創意思考 訓練,透過創意思考與提案和跨域技術研習,導入虛擬團隊概念的實作方式,組合不 同系所學生,透過古老產業再創之個案分享與學習,讓虛擬團隊實際參與創意思考學 習及提案,規劃與思考如何再活化重現後的糖廍場域,並進行跨域技術的研習,透過 藝術重現糖廍、石車和過往糖業發展的生活樣貌,利用專業與技巧將之重現和作為具 有藝術性的紀錄傳承,也結連至第三階段運用 3D 建模列印技術進行糖廍與石車重現的 重要參考依據資料,延伸發展運用 3D 列印技術導入古蹟再建與修復,進行科技與歷史 人文的互動,建置出糖廍之原樣模型和石車原型產出,並將傳統機具原理改良與創新, 作為糖廍再現和石車轉動的重要前期步驟。

【跨域共創課程綜效連結之設計】

以計劃階段性發展目標為依據,第一年期跨域課程橫跨三個院和四個系別,以 應用哲學系之基礎人文社會精神為課程設計核心,搭配保健營養學系和書畫藝術學 系作為跨域技術研習之中間媒介,再導入結合資訊工程學系之專業科技技能實作運 用,進行糖廍模擬場域建置和內部石車改良研發,為生態自力造屋(糖廍)培力實作 自造者;盤點各院系之教學和研究能量,將計畫主題相關之教師做議題核心串聯, 共同討論跨域共創課程之核心價值和期望達成之綜效,旨在將人文社會精神導入各 專業技能之訓練,達成學術教育和社會相互融合的目標,透過結合校內其他系所老 師、校外學者、業界專家,課程形式將以非傳統形式執行,以互動式教學為主軸,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在跨域團隊合作架構下,察覺問題和探索解決方式,跨 系院學生組成虛擬團隊直接涉入社區田野,並利用校內外共創場域進行交流和發展 32


深化研究,授課者們也在虛擬學院的架構下,共同發展教學主力與策劃執行。

(三) 實際成果與影響效益 計畫第一年期共六門域共創課程之預期目標、實際產出和影響效益依序以開課 層級表格作說明: (詳細課程內容和成果請見陸、重要成果紀錄、玖、附件『課程資訊』) 跨域共創課程 預期目標

成果產出

影響效益

第一層級

田野調查與研 究-區域訪查

創意生活與 產業

地域飲食 研究與創新

查訪糖廍與石車之 散佈地域和遺跡樣

以小組為單位,將主 題式田調紀錄結合編 採技能應用,共同產

實地踏查糖業發展區 域、社區、歷史遺跡,

貌,並記錄分析台南 出『長榮糖廍誌』 創 為區域整合的起步, 地區糖產業發展之 刊號,發行紙本刊 與在地有更多的互動 人文歷史脈絡。 物,電子版放置計畫 和議題連結。 官網,並公開展演。 結合社區踏查盤點 與創意產業個案分 享,提升社會察覺, 為社區古老產業進 行現況盤點和反思 報導。

課堂進行間,學生個 別隨堂心得專文產 出,期末成果,以課 堂分組數,產出 4 篇 專題報導,並進行公 開展演。

與多領域創意產業和 公民組織進行互動和 延伸合作,並進行社 區關懷與了解。

以小組為單位,課堂 探討與覺察地域產 中進行糖製品研發試 業與飲食之關聯性 做,期末成果產出 5 與歷史因素,發想及 個品項含營養標示與 創新研發糖類製品。 包裝的產品,並擺攤 進行實習展售。

對於在地農作物有更 深層的認識,與社區 蔗農進行原料連結, 提出甘蔗更高價值的 產品開發方案,並延 續課程研發與外部新 創團隊共同開發甘蔗 啤酒,連結蹲點社區 蔗農契作。

第二層級

創意思考與 提案

跨系所虛擬團隊蹲 點製糖社區盤點能 量,並進行創意提 案,串連活化社區產 業,作為日後校園糖 廍重現場域的經驗 學習和試驗。

傳統文化技藝 利用多樣的藝術技

以小組為單位,隨堂 即席簡報產出,期末 對於所蹲點的社區提 出四個行動提案,公 開發表並將提案作延 續性和長期的實際執 行。

與製糖社區產生更多 和更深的互動,並提 出創意解決方案,多 面向串連並長期合 作。

以小組為單位,透過

將延續創提課程提案

33


保存與再現

巧和媒材,將傳統糖 版畫、水墨畫、公仔

成果,以校外共創場

業樣貌重現,作為重 現糖廍與石車的參 考依據資料,並進行 藝術留存,並延續創 提課程學生提案內 容進行實測。

域 BIG O2 為平台,與 新營糖廠糖福印刷館 進行合作,形成行動 教室,蔗渣創作與永 續使用。

製作、蔗渣創作產出 成果,將糖歷史文化 透過藝術轉譯並留 存,成果作品以公開 展覽的方式呈現。 第三層級

科技與歷史互

將 3D 建模和列印技 術導入古蹟/機具重 小組為單位,以專案 現,建置糖廍之原型 形式建立與糖業組織

和石車的零件原型 動-創意 3D 列 產出,並與善化糖廠 印設計與應用 合作,導入無人機和 3D 建模技術協助區

的合作,將技術導入 協助區域規劃和問題 解決,並全程以影片 紀錄發展進程。

域規劃。

34

課程中將與善化糖廠 合作,協助實際問題 解決,並於新建置之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 進行實作。


伍、重要活動紀錄 一、甘蔗田間的流水席—共創基地辦桌囉! (一) 活動目地與設計  活動目的與性質| 邀請致力於保存與再現台灣糖業歷史的記憶和味道的不同領域在地工作者,用 技藝,用文字,用創意,用心意,延續傳統,流水席安排於校內外 3 個共創基 地舉辦,開放全校師生、校外民眾一同參與。  活動日期與地點| 104.11.23-11.29 Eureka!基地、BIG O 長大夢想空間、台南青年創業基地 BIG O2  參與對象與人數| 全席次開放校內師生、一般民眾參與,共計 103 人參與。  活動創新設計| 搭配合作系所和其專業領域,邀請與糖相關的企業家、百年老店舖、在地文字 工作者、藝術與歷史跨域執行者,連續一週於校內外共創基地交流互動。 【第一席】找回遺失的古早味—赤崁黑糖 / 赤崁堂有限公司 總監 【第二席】糖文化資產保存與再生—圓夢,打造鼓的故鄉 / 十鼓仁糖 總監 【第三席】府城百年餅舖—台南人月子餅 (黑糖碰餅) / 舊來發餅舖 【第四席】懷念的製糖歲月—新營糖廠紀事 / 『新營糖廠紀事』作家  活動相關報導| 計畫官網 http://goo.gl/OhFPHG 外部媒體 http://goo.gl/T2DvoO

社群平台 http://goo.gl/y2PQKz

(二) 參加成員歷程回饋 全場次皆有校外民眾參與,校內師生和一般民眾比例為 6:4,校內師生於活動中 踴躍提問,與講者多有互動,也與每場活動結束後,教師社群與業師延續交流,此系 列活動也對內外同步宣傳計畫和課程,系內外場次皆有外校學生參與 (成功大學、嘉 南藥理大學),也有在地居民參加,表示對於糖的歷史記憶具有共鳴。

35


【第一席 Eureka! 基地】

【第二席 Eureka! 基地】

【第三席 BIG O 長大夢想空間】

【第四席 台南青年創業基地 BIG O2】

36


二、聽社會創革者暢談—田間打造臺灣在地的滋味 (一)活動目地與設計  活動目的與性質| 甘蔗是臺灣過去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而台灣在地農作物的發展現況和如何跨 域創新開發新的價值,是為計劃跨域課程『地域飲食研究與創新』關注的議題, 邀請以台灣農作物釀酒的新創團隊『禾餘麥酒』進行分享。  活動日期與地點| 104.04.30 BIG O 長大夢想空間  參與對象與人數| 校內師生、一般民眾、新創團隊,共計 25 人參與。  活動創新設計| 於校外共創基地舉辦,利用場域空間彈性,當日活動將場域改造成一個 Mini lounge bar,為深化交流互動,對參與人數稍作限制;透過活動和場域設計,感 受在地農作變身釀酒原料的滋味,也透過分享和提問,思考臺灣整體農業環境 的發展和創新可能。  活動相關報導| 計畫官網 http://goo.gl/B737Y0 社群平台 http://goo.gl/8MVQNl 外部媒體 http://goo.gl/jT5PTe

(二)參加成員歷程回饋 禾餘麥酒創辦人 Robert,與在場參與者分享,從嘗試將啤酒原料在地化 的過程、釀酒配發研發,一直聊到臺灣整體農業議題,透過多領域跨域合作進行 創新 開發;講者與現場參與校內師生、校外民眾進行深度的交流,參與者的身份 多元,有台南在地的總鋪篩、環境教育領域專業人員,此場活動也開啟了『糖廍 重現計畫』產品開發的產學合作契機。

【禾餘麥酒-創辦人 Robert】

【Mini lounge bar 交流互動】

三、糖廍計畫場域系列活動 (一)活動目地與設計  活動目的與性質| 『糖廍重現計畫』於場域建置有三大要素― 【自造者精神 X 古機械新創 X 自然建築工法】 ,重啟舊時代的齒輪和傳統技藝之 延續,透過這些領域的先行者,進行跨域創新結合、自造精神與生態關懷的經 驗分享與傳承。 37


 活動日期與地點| 105.05.03-05.05 長榮大學翻轉教室、國際會議廳。  參與對象與人數| 校內師生、課程蹲點社區代表、一般民眾,共計超過 350 人以上參與。  活動創新設計| 系列活動透過【講堂 X 影像 X 大師對談】形式進行,突破單向講堂形式,並藉 由校內新完工的翻轉教室之空間特性,讓講者、參與師生和民眾能與活動中產 生密切的互動和交流,達到知識和經驗交換之目的。 【第一場】自造者生態探索― Mzone 大港自造 / 楊育修執行長 【第二席】聽大師談古代機械的創新思維―台灣機械工程學者 / 顏鴻森政委 【第三席】自然建築-回到原點,構築未來―自然工法實踐者 / 林雅茵建築師  活動相關報導| 計畫官網 http://goo.gl/OhFPHG 社群平台 http://goo.gl/z41FfI 外部媒體 http://goo.gl/c77SdH

(二)參加成員歷程回饋 校內師生親臨現場一同參與,也於當日設置實習攤位,販售計畫參與系 所自行開發的飲品,也設有甘蔗攤供參與民眾飲用,宣傳『糖廍重現計畫』 ,參與 師生皆表示非常興奮校外共創基地地成立,將閒置空間打造為學生和社區民眾可 一同共創的場域,對於活動和課程皆可於糖業歷史場域進行,非常期待。

【第一場-MZone 大港自造執行長 vs.資工系老師、應哲系老師、跨系學生】

【古代機械的創新思維】

【第三場自然建築-社區代表提問】

38


四、糖廍重現計畫與跨域共創課程成果發表 (一)活動目地與設計  活動目的與性質| 結合畢業典禮,進行 104 學年第二學期全新開設的四門跨域共創課程— 『田野調查與研究-區域訪查』 、 『創意生活與產業』 、 『創意思考與提案』和『地 域飲食研究與創新』共同期末成果發表會,發表結合擺攤,以及影像放映。  活動日期與地點| 105.05.28 圖書館前拱廊、石車樹下  參與對象與人數| 全校師生、家長、課程共授業師、蹲點社區代表、一般民眾,共計超過 200 人 以上參與。  活動創新設計| 共同發表會與畢業典禮結合,四門跨域課程產出不同型態成果,以【影像 X 攤 位 X 樹下開講】的多元形式呈現,以主題式進行整體規畫,並於戶外空間舉行, 提高能見和參與度,強化計畫宣廣。  活動相關報導| 計畫官網 http://goo.gl/qYuQBU 社群平台 http://goo.gl/b0O8bE

(二)參加成員歷程回饋 以糖為主題,各門課程產出了—刊物、食物、文案、提案—各班級師生辛苦的 成果讓人驚艷,是『CJCU 糖廍重現計畫』一個重要的展開,期待能以此為奠基永 續的進行下去,繼續與社區或其他單位共同努力,並發揮跨域合作共創的力量, 讓學校與在地、區域的聯繫和相互協力能更加密切。 當日以 QRCode 形式公開線上回饋表給參與計畫師生和成果展參與民眾進行 匿名回饋 (https://goo.gl/e9JSGG),多半表示活動豐富,其中有位匿名回饋指出: 『成 果發表的時候,圖書館內有影片,那個想法很不錯…』,也有部分參與者提出:成 果舉辦場域太熱、宣傳海報可再多印…等等建議,做為日後改進的項目。

【共同成果展-影像 X 擺攤 X 樹下開講】

39

【圖書館內同步放映計畫影像紀錄】


五、台南市政府七夕情人節系列活動 (一)活動目地與設計  活動目的與性質| 台南市政府推出一系列七夕情人節活動, 《糖廍重現計畫》與『台南青年創業基 地 BIG O2』與『台南市勞工局』 、 『新營糖廠|糖福印刷創意館』共同主協辦 2016 年「遇見青創.遇到愛」系列活動-黑糖手作課程、甘蔗壓紙祈福許願―推動 新營在地農創和糖業文化再創。  活動日期與地點| 105.08.13 台南青年創業基地 BIG O2。  參與對象與人數| 校內師生、一般民眾、公部門、在地農創、青創,超過 100 人以上參與。  活動創新設計| 透過七夕活動與糖的意象結合,將活動融入黑糖手作體驗課程、甘蔗壓紙祈福 許願,並與共創基地由校內老師一同建置的音樂階梯搭配,讓在地民眾更認識 新營的糖業歷史發展。  活動相關報導| 計畫官網 http://goo.gl/NVX59X 社群平台 http://goo.gl/QSchzK 外部媒體 http://goo.gl/BijSLl (二)參加成員歷程回饋 校內師生與公部門、在地組織單位共同合作,宣廣糖文化和蔗渣再創的技藝,也 將共創基地逐漸打造成一個交流平台,整合區域製糖文化和相關的傳統技藝,校 內外相互交流,增強師生實作與場域經營的能力,也透過公部門活動的機會宣傳 『CJCU 糖廍重現計畫』,增加議題的曝光度。

【甘蔗壓紙祈福許願活動】

【黑糖手作體驗課程】

40


六、蔗,真的是成果展 (一)活動目地與設計  活動目的與性質| 活動主要展示長榮大學糖廍計畫本學期開設的【傳統技藝保存與再現 】與【科 技與歷史互動-創意 3D 列印設計與應用 】兩門課程學生的產出作品,以藝術展 覽方式呈現 105 學年度第二學期糖廍課程成果。  活動日期與地點| 105.12.10-105.12.30 於長榮大學 OPlus 創新設計工坊。  參與對象與人數| 校內外師生、一般民眾、社區民眾共 80 人參與。  活動創新設計| 成果展由學生作品及課程經驗構成展場視覺美感,以看待藝術家的角度對待每 一位參與者的努力。讓觀者進入展間對於從糖廍出發的傳統藝術或當代科技雕 塑都能有所接觸。  活動相關報導| 計畫官網 https://goo.gl/qY83q3 社群平台 https://goo.gl/LAAWoM 外部媒體 https://goo.gl/XGbJMS (二)參加成員歷程回饋 同學與師長們共同在此展覽中檢視自己一學期來的努力,以糖廍課程為核心 發展出傳統藝術的創意與當代科技的藝術,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也因此對糖廍文 化與藝術創作有嶄新的自我突破。

【學生講解 3D 列印作品】

【學生講解水墨作品】

41


七、糖廍田共創地景藝術 (一)活動目地與設計  活動目的與性質| 長榮大學以藝術活動的集體共創模式強調出糖廍曾存於長榮大學校地的歷史, 邀請在地的竹藝老師俞至善以及校內數位內容學系系主任王献章燈光設計,帶 領校內外有興趣民眾一同藉由共創藝術的過程對糖廍有進一步的理解。  活動日期與地點| 105.12.26-106.01.19 於長榮大學 Eureka!與 OPlus 創新設計工坊。  參與對象與人數| 校內師生、一般民眾、社區民眾共 24 人參與。  活動創新設計| 以舊糖廍建築體架構為主製作縮小尺寸糖廍竹編作品,讓在地民眾一方面認識 鄰近的關廟竹藝文化亦更認識在地糖業歷史的發展。  活動相關報導| 計畫官網 https://goo.gl/vcWMzD 社群平台 https://goo.gl/fXEZso 外部媒體 https://goo.gl/qLMfQD

(二)參加成員歷程回饋 校內師生與社區一同投入地景藝術的創作,糖廍田地景藝術的完成讓校內風 景有了不同的展現,同樣讓搭乘火車的民眾在長榮大學站月台能看見糖廍田的光 景,製作課程的安排讓參與者透過竹編工坊進一步瞭解鄰近社區竹藝技術的特 色、燈光裝置的課程同學們對於燈光配置原理能有實際製作體驗,在夜裡燈亮起 的瞬間得到莫大成就感。

【小糖廍製作工坊】

【糖廍田燈光配置工坊】

42


陸、重要成果紀錄 一、學生成果集 層級

課程名稱

作品集連結

L1

田野調查與研究-區域訪查

https://goo.gl/oyBUuM

L1

創意生活與產業

https://goo.gl/61YYwp

L1

地域飲食研究與創新

https://goo.gl/0klE6k

L2

創意思考與提案

https://goo.gl/XLmOHT

L2

傳統文化技藝保存與再現

https://goo.gl/VlAzSs

L3

科技與歷史互動— 創意 3D 列印設計與應用

https://goo.gl/aKuJ1A

二、成果影片 影片名稱

影片內容簡述

連結

糖廍計畫成果

糖廍計畫執行一年之成果

https://youtu.be/wLJnOyy5la0

糖廍想像工作坊

與專家學者共同想像糖廍未 來的樣子。

https://youtu.be/ojwPIK7bP-g

「蔗,真的是」成果展

集結 105 學年度的糖廍計畫課

https://youtu.be/nZOfFNIKWYU

程作品,舉辦「蔗,真的是」 成果展。 科技與歷史互動-創意 3D 列印設計與應用課 程紀錄片

完整記錄科技與歷史互動-創 意 3D 列印設計與應用課程, 老師、學生共同創作的經過。

43

https://youtu.be/trqGGWJAul0


柒、檢討與反思 一、計畫關鍵指標自評 (ㄧ)如何促成教師組成跨域虛擬學院? 本校虛擬學院之組成,初期是以計畫人文社會價值、跨域創新、校園永續發 展為核心主軸,由計畫主持人(校長)和一級行政單位(研發處、教務處) 進行動員籌 組策畫,以計畫主題階段性發展目標作為規劃之依據,由人文社會學院温振華院 長擔任計畫統籌,第一年期計畫參與組成結構橫跨三個院和四個系別,以應用哲 學系的基礎人文社會專業內涵作為跨域共創核心價值,搭配保健營養學系和書畫 藝術學系作為跨域技術研習之中間媒介,再導入資訊工程學系之科技應用進行糖 廍和石車重現的前置步驟,並觸發歷史人文與科技的互動,以社會設計所著重的 人文社會關懷作為永續發展目標。 行政單位協助盤點各院系之教學和研究能量,將計畫主題相關之教師做議題 主軸串聯,初步的核心團隊形成後,透過密集會議討論跨域共創課程之核心價值 和期望達成之綜效,並共同進行跨域共創課程架構規劃和內容設計,透過各式的 活動和共識營,由核心教師作為種子進行擴散,擴大教師社群 (於第壹章第四節『團 隊運作』有詳述社群發展過程),並於執行過程中不斷加入外部社群:校外學者、 業界專家、新創團隊…等等,同時強化跨域廣度和深度,激發創新想像和擴大連結。 行政單位也於此過程中扮演協調和媒合的角色,增進教師社群對計畫的認同 感,逐步地教師社群開始向上影響至系所和學院,隨著跨域課程、系列活動、各 式專案的進行,其中牽涉到的改變和創新,也牽動行政單位的舊有運作,促使轉 變和調整,並對全校整體的決策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力,創新的做法具有先導和 實驗性的意義,並達到宣傳效果,促發更多系所和教師的加入意願,因此形成一 個健康的生態循環,由下向上建立的共識和認同感,其動能和積極程度更強,逐 步影響既有體制架構,促進整體的改變,讓計畫整合更加強化並長期永續的發展。

【計畫執行互動模式轉變示意圖】

44


(二)如何形成學生跨域修課與共創? 第一年計畫期六門跨域共創課程截至目前為止,修課學生之組成共橫跨 4 個學 院 14 個系所,組成系所多元,但還是以應用哲學系學生為核心,進行擴散串連。 達成學生跨域修課之形成要素大致歸納三個面向:課綱設計、課程開設策略、議題 式宣傳方式。 課綱設計跳脫以往課程模式,所有跨域共創課程皆開設於周六,搭配平日晚間 不指定教室,避免各系學生衝堂,每門跨域課程進行週數平均介於 7 至 9 週,選修 2 學分 36 小時依課程內容設計彈性分配時數;而課綱也以人社核心進行跨域的精 神設計,多以分組形式操作,以利達到共創之目的。 在課程開設策略上,校內各行政單位協調後,突破舊有開課方式和週數安排, 跨域共創課程開設於串聯之系所,納入跨系選修承認學分,在審核機制上,以課程 設計和目的考量,設定學院和系所學生比例,人社學院應用哲學系之學生於各門課 有保障比例配額,達到以人社價值為核心進行跨域的目的,也設定選課門檻,欲選 修 105 學年第一學期跨域課程之學生,必須選修至少一門非本科系開設之跨域共創 課程,增加修課學生多樣性,進而達到跨域學習共創的效果。 最後,於課程宣傳上採取議題宣傳方式,透過搭配全校性活動進行,104 學年第一 學期開學的新生始業式,對全校大一新生將近 2,500 位進行『台南甜』宣廣計畫,也 透過校內外共創基地舉辦系列活動,增進校內師生對於計畫主題的熟悉度與認同感, 另外,於課程第一階段初選前於校內『Eureka!共創基地』舉辦三場全校性課程說明派 對,開放全校師生共同參與,每人限定參與一場,以達成提高學生接觸率的目的。

【形成學生跨域共創之要素】

45


【跨域課程說明派對-第二場】

【104 學年度共同開課】

二、團隊回饋與反思 (一)

對校內人文社會系所師生所產生的影響與改變

計畫推動最困難之處不在於行政流程上的克服,也不是如何吸引更多的師 生參與課程活動或相關議題之認識,最困難之處在於如何促使人文社會系所不 管於校內或延伸至整體社會上的價值建立,大至臺灣教育環境和整體社會氛圍, 小至校園內的角色位置,大多以可具體向外彰顯的衡量標準來界定所謂的『價 值』,長久以來既定的刻板印象局限了人文社會系所學生的發展空間,也在某 種程度上設限了人社系所師生與跨領域建立連結或合作的機會,因而掩蓋了原 可多元發展的優勢條件。

人社系院於全校之相對位置

糖廍計畫之相對位置

【糖廍重現計畫對於人社系所之改變】

46


【人文社會系所師生之擴散與影響力】

計畫執行截至目前為止,因人文社會系所師生為主體,於跨域共創課程和活 動的進行中,其發揮的機會和展現度提高,讓參與其中非人文社會系所的師生們, 對於人社領域有更深刻的了解。 舉例來說:應用哲學系學生在分組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清晰的思辨能力與高 度的感受力,在分組協作過程給予其他同學裡很大的協助,因為沒有問題的發現 和提出,就不會有問題被解決或改善,透過這樣的體驗,人社學生建立自身的價 值,也將人社的核心精神具體展現出來,其他非人社院的師生除了受其影響,前 述提到的刻板印象也逐漸被撼動改變,進而增進相互合作的可能。 由此一來,跨領域的專業技能也就能導入人社系所,達到跨域培力和多元發 展的目的,這樣細微的轉變,對於整體人社價值的發揚來說是最重要突破開端, 人社精神在各個領域(食品、科學、醫療、商業…等等)皆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更 是強化思辨能力和社會公民力的必要條件;透過跨域共創課程的執行影響人社系 所師生,也對外影響,讓校內人社系所的角色位置有了重新的排列,甚至擴散延 伸至其他計畫內人社師生的角色定位。

(二) 對校內行政體系所產生的影響與改變? 由於第一年期計畫之六門跨域共創課程皆為新增,跨院系所開設,需要通過 既有的審核機制,在行政流程上系、院、校皆給予充分的支援,除了以人文社會 學院之應用哲學系為中心擴散連結其他系所的協力之外,學校行政單位—教務處 和研發處創新育成中心—也進行跨單位的交流和共識達成,給予各個面向的支 援。 而於教學層面,由於嘗試與以往不同的課程內容設計、教授人員組成、開課 週數,也需要系院校三層級的共同支援才得以順利進行,並於行政單位做系統上 的調整,如此的操作模式成為促進日後校內各系院所合作跨域開課的模式開端;

47


而計畫籌備期間密集的跨系院跨單位交流和溝通,是跨域共創課程開設成功的要 素;計畫執行過程中,由於會密集接觸到各個行政單位,師生的提案延續媒合和 社區的涉入連結都逐步地擴散到各行政單位,並一起參與計畫執行的部分面向。 例如:教務處註冊課務組、產學合作總中心、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和各系院 的院長與主任,都有參與計畫執行的過程,並給予或引薦資源,形成一個好的循 環和跨域的友善環境。

(三)長期而言此計畫的獨特亮點為何? 計畫主題以地方人文資產知識為核心,跨界連結藝術留存、飲食分析和科技應 用結合,重現台灣糖業榮景之象徵-糖廍與石車-重現與再啟動,並結合蔗糖類食 品研發與創新,讓重現後的糖廍主體,不僅是具有文化保存之價值,更產生創新體 驗經濟之成果,更透過與 3D 列印技術結合,進行機具動力創新之開發,並延伸應 用於其他社會生活層面,達到具社會影響力和互惠經濟價值之目的。 重現之糖廍將作為台南整個糖業發展軌跡的歷史人文場域延伸,串聯在地與國 內製糖社區、蔗農,透過跨域共創課程和培力累積能量舉辦國際性的黑糖論壇,或 以糖議題為主軸的跨域研討會,延續臺灣因糖而國際化的歷史記憶。 而場域重現也將結合生態建築工法,使用在地竹子建材,體現環保永續建築的 價值,也預期透過計畫主題的整個執行過程,豎立臺灣傳統文化再創的新典範,讓 人文精神和歷史脈絡回歸文化創新的主體價值,改變目前於臺灣常出現的侵入性建 築或強加性的社造,缺乏歷史文化脈絡為基礎的場域再造,只顯得突兀和疏離。 而本計畫執行的關鍵即是思考如何將生活文化中的古老智慧善用與展現,並透 過與現代科技的互動,進行保存和創新,將傳統文化的內涵展現並傳承延續,富含 教育意義與實踐人社核心精神,透過如此細密思考的人文基礎研究,將使得糖廍文 化的保留不只是在硬體上的建構,對於行為上和人文思考上的延續,將更為永續長 久。

【計畫主題之獨特性與社會價值】

48


(四)如何傳承與延續? 計畫以永續發展和經營為目標進行階段性規劃,透過執行的過程逐步累積能量, 第一年計畫著重於資訊採集和議題擴散,從校內(教師、學生、行政)到外部社群(社區、 組織、產業)進行積極串聯和發展,促進對於計畫主題之共鳴和認同,也扎實地將主題 相關知識透過跨域共創課程傳授和培力,以之為基底進行計畫階段性目標的發展。計 畫之傳承和延續透過教師社群、學生社群、外部社群多方進行,將社區田野採集資訊、 跨域共創、實作之經驗透過不同形式的呈現和匯集進行留存和傳承,而第一年計畫的 跨域共創課程將會依據操作經驗進行調整並深化延續,作為日後階段性新增跨域課程 設計之發展基礎;透過校內各級單位、系院所之串聯深耕和經營,以各個共創場域作 為發散基地,形成良好的教育和研究生態循環,達成永續經營的目標。 此外,長榮大學在未來的數年內,將會績極開發各項新創事業,青年旅館、終身 學習、假日體驗營隊等等,都在規畫當中;本糖廍計畫的糖廍重建場域,也將融入新 創事業的營運,使其未來的發展不局限於校內師生,更走向一般的社會大眾,成為一 個深具教育意義的體驗活動場域。

三、給教育部的建議 計畫的審查進度及意見若能更透明化、便於查詢,或許能使申請學校更清楚自身 計畫不足之處,使計畫在校園內的推動更有助益。

49


捌、附件 一、計畫相關報導

報導名稱| 走入社區

外部媒體| NOW news 今日新聞

網址|https://goo.gl/JKyaHo

摘要描述報導內容|

長榮大學師生參訪佳里延平社區

《糖廍重現計畫》跨域共創課程帶領修 課學生—跨 3 個學院 6 個系所—進入台南佳 里區延平社區,了解社區營造情形並探討社 區製糖文化,由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黃肇新 老師帶領,同時也擔任長榮大學社會力研究 發展中心主任的黃老師,深耕社區超過十年 以上。 **更正報導內文:黃肇新老師任教系所-應用 哲學系**

報導名稱|台南青年創業基地 BIG O2 音樂階梯啟動

外部媒體| ET today 東森新聞

網址|https://goo.gl/vjgJ9R

摘要描述報導內容|

『台南青年創業基地 BIG O2』是為《糖廍重現 計畫》共創實作場域之一,位於歷史場域新營糖廠 旁,跨域共創課程與區域單位進行合作-『台南市 勞工局』與『新營糖廠|糖福印刷創意館』,推動 在地農創和傳統糖業文化創新;配合台南市政府推 出七夕情人節活動,2016 年「遇見青創.遇到愛」 系列活動-黑糖手作課程、甘蔗壓紙祈福許願卡, 以及基地進駐團隊現場演唱。

50

共度浪漫七夕


報導名稱|重現土地往昔風光

長榮大學辦糖廍計畫成果展

外部媒體| NOW news 今日新聞

網址|https://goo.gl/XGbJMS

摘要描述報導內容|

為重現糖廍過去榮景,長榮大學創新育成 中心於該校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舉辦「蔗, 真的是」成果展,展出來自不同學院學生製作 的作品。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表示,該校本學 期開設「傳統技藝保存與再現」與「科技與歷 史互動-創意 3D 列印設計與應用」課程,希 望重現昔日糖業在台灣的記憶。

報導名稱|重現產業風華 長大師生努力打造這樣的地景

外部媒體|自由時報

網址|https://goo.gl/qLMfQD

摘要描述報導內容|

早期是一片甘蔗園的長榮大學,為重現 昔日的產業風華,師生團隊結合竹編工藝, 努力打造出「糖廍田」地景,以充滿懷舊氛 圍的創作,傳承人文歷史,啟用後,也成為 新春期間社區民眾賞燈的觀光亮點。

51


二、課程資訊 1.1 覺察(Awareness) :田野調查與研究-區域訪查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温振華—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林劭璚—曾任台南都會報主編、麵包樹工作室負責人 (共授業師) 應用哲學系 必修或選修 選修 105/02/20–105/05/28 2 開課時段 週二 17:20–20:20 週六 09:10–17:10 ■ 新開課程 1 類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35 跨系所數:4 院 10 系 修課學生來源比例圖表 (總合為 10)

選修人數 及來源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課程主要場域為臺灣糖業發展區域和社區,實地踏查進入糖業相關歷史場域蒐集資 料,與實體空間的連結主要為校內的『Σureka!基地』,為編採工作坊的上課地點,因為 基地彈性置換的特色,協助課程操作模式更加豐富,也利於跨系院學生分組討論的交流 場域 。

52


【糖業區域田野調查—台中新社】

【編採工作坊實況—Σureka!基地】

課程大綱 課程分為兩大主軸–『糖業區域實地踏查』與『編採工作坊』–採交叉安排,實際查 訪臺灣糖業區域或糖廍、石車之散佈地域和遺跡樣貌,深入探討蔗糖產業發展之歷史與 文化脈絡,經由實地踏查提升與強化社會關懷與察覺力,並搭配編採技巧的教學,讓踏 查發現和故事以在地雜誌的方式呈現並具有留存和延續性。 週數 授課內容

授課人員

1

跨域共創課程—共同開課

温振華老師、林劭璚業師

2

編採工作坊 I --準備

林劭璚業師

5

糖業區域踏查 I—玉井、南化

温振華老師、社區代表

6

編採工作坊 II—書寫

林劭璚業師

9

糖業區域踏查 II—台中新社

温振華老師

10

編採工作坊 III—編輯

林劭璚業師

11

糖業區域踏查 II—佳里

温振華老師

12

編採工作坊 IV—製本

林劭璚業師

15

共同成果展

温振華老師、林劭璚業師

使用教材 專書‖ 温振華,《台中縣糖廍研究》,台中縣文化中心出版。 雜誌刊物‖ 《自由時代》、《漢聲》、《人間》、《眉角》、《蘑菇》、《出詩》、《透南風》、 《風土痣》、《五花鹽》、《聯合文學》、《The Big Issue 大誌雜誌》、《美麗島》…等等。 報導文章‖ 湛淑婷, 〈產銷間的愛恨情仇 解構農產運銷制度〉 ,經典雜誌。何欣潔、葉瑜娟, 〈台南 震災如何重建?——專訪台南市副市長、善款委員會召集人曾旭正〉,端傳媒。 房慧真,〈鍾永豐:龐克樂手杜甫穿越過來了〉,報導者。蔣金,〈維冠大樓倒在我家—— 鄰居大哥、居酒屋老闆和玉皇大帝,年節都在救災〉,端傳媒。 課堂使用器具‖ 採訪記錄器材—手機、相機、錄音筆。 53


筆電—查資料、實地踏查素材、編輯軟體。 有感雜誌《大礦試料》、防蚊報《Mawbima》、《黑紙》—訓練五感。 發想工具包—便利貼、二次利用海報、各式文具,課堂分組討論即席發表。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

跨領域教師、業師、社會型企業家或非營利組織,對於跨域課程的實質協助與貢獻‖ 此門課程共授業師主要帶領編採工作坊,經由田野調查,將踏查成果結合編採 技巧呈現臺灣蔗糖發展進行和紀錄。業師的實質協助可分為兩個面向—編採技能與 教學創新,業界編採技能的導入,除了讓成果展現形式更多樣,也帶領各領域學生 了解出版業界生態和操作技巧;於教學面向,業師為文字工作者,也曾擔任報社主 編,並非教育體系內的教師,在課程教授方式上不同於一般課程的創新操作模式, 透過五感的體驗來提升學生感受力和對於周遭或社會議題敏銳度,這樣的教學方式 也為校內教師帶來新的想法,達到跨域交流之目的。 學校與外部單位組織的交流‖ 好務 GOOD DO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台南佳里區延平社區、台南玉井區 天埔社區、台南南化區關山社區、台中新社馬力埔社區 如何激發不同領域學生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與覺察,以形成問題解決的動機與信念‖ 課程進行以跨系所分組,透過密集討論和課堂間即席簡報,促進不同專業知識 交流激盪,透過分組讓學生間相互影響社會感受和察覺力,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在 實地踏查和編採課交叉進行的過程中,授課老師不斷拋出問題,引導學生陳述所觀 察和感受到的一切,最後透過編採技能將之系統性地呈現和表達出來。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修課學生: 學習過程中,從沒有過這種經驗,校外的學習場域使學習變得更有趣和生動。 蔗農: 學生對甘蔗作物和糖生產表現出的興趣以及實際的操作,讓人感動,讓人想盡其所知傾 囊相授,不同世代之間的互動也很難得。 應用哲學系主任: 看了學生的編製出的刊物、還有食品研發的產出,並於公開展演時對社區的參與經驗侃 侃而談時,發現原來我們哲學系的學生也是可以做到的,即便是不同領域的專業! 授課教師反思 温振華老師: 此課程在教學方法上,有其創新的意義,一般田野實察,大多將田野場域觀察的結 果寫成心得報告,而本課程設計主軸在學生觀察和實作,跨系所和不同專業的結合,透 過分組將田野所觀察的問題,共同提出彼此討論,並於課程中訓練表達。田調成果則由 業師專業編輯指導,應用編採技能出版成刊物,改變以往單調的報告形式,不僅讓學生 和老師皆有成就感,也讓採訪和接觸過的相關人士有參與感並共同分享刊物的產出。 林劭璚業師: 在編採工作坊進行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到學生在乎種蔗和製糖的知識,同樣留意「柴 燒的灰燼」和「甘蔗渣」的歸處: 「你把人家吃光抹盡,就要想想它的出路!」他們也關 心人,包括傳統製糖師傅對工作的感受、返鄉年輕女性的處境、「新農人計畫」的缺失。 跨系所的學生,拋出的問題都非常有趣,引導將觀察做系統性的表達時,每一組調 整的軌跡各異,所以有的組別的報告內容就是嘗試未果、持續改變的過程,而我認為這 和一次命中一樣可貴,有些主題,網路資料很少,學生主動提出必須實地採訪——採訪 54


的動機與需求也自然出現了,雖然刊物產出的程序極為壓縮,很高興同學都沒有放棄, 讓我的備案一個都沒有用上!

1.2 覺察(Awareness):創意生活與產業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黃肇新—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助理教授、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黃詰琳—長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協力授課) 吳志忠—長榮大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 (協力授課) 授課教師 蔣耀賢—白屋(橋仔頭糖廠藝術村)營運長、金甘蔗影展協進會理事長 陳韻琳—真善美全人關懷協會秘書長 姚志峰—台南佳里區延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張玥騰—張師傅黑糖農莊第二代傳人 開設院系所 應用哲學系 必修或選修 選修 課程學分數

2

教學助理人 數

1

授課方式

105/02/20–105/05/28 週六 09:10–17:10 ■ 新開課程 類型 □ 原有課程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開課時段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20 跨系所數:2 院 5 系 修課學生來源比例圖表 (總合為 10)

選修人數 及來源

55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臺灣製糖社區此門課程最主要場域,實地觀摩社區的製糖產業脈絡,社區即為實作 模擬的場域。網路圖文展演的技術教學,於設備齊全的電腦教室採直接上機操作的方式, 此門課程唯有業師講座分享於『Σureka!基地』進行,此場域位於校園內學生匯集處,除 了原本課堂跨系所修課學生,場域有助於講座開放擴大參與的功能。

【學生協助甘蔗採收—天埔社區】

【橋頭糖廠白屋營運長—Eureka! 基地】

課程大綱 此門課程設計以黑糖為主題,帶領學生共同探索『糖』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及其相 關的產業,課程邀請相關領域代表性之創意執行者進行分享,包含『糖與文學電影』 、 『糖 廍與糖廠』 、 『糖與社區』和『糖與飲食』 ,也踏入製糖社區盤點地區特色之人文社經動能。 週數 授課內容

授課人員

1

跨域共創課程—共同開課

黃肇新老師、各計畫老師

3

認識糖與社區

黃肇新老師、姚志峰總幹事

糖與產業

吳志忠老師、張玥騰

4

糖與建築 糖與電影文學

蔣耀賢營運長 陳韻琳秘書長

5

製糖社區—參與甘蔗採收

黃肇新老師、蔗農、社區代表

6

分組挑選涉入社區

黃肇新老師、社區發展協會人員

8

網路糖社區展演—從圖文作業到 黃詰琳老師 資訊平台

15

共同成果展

黃肇新老師、社區代表

使用教材 閱讀文本‖ 教師自選隨課堂進度上傳教學網 課堂使用器具‖ 記錄器材—手機、相機、錄音筆 筆電—查資料 發想工具包—便利貼、二次利用海報、各式文具,課堂分組討論發表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56


跨領域教師、業師、社會型企業家或非營利組織,對於跨域課程的實質協助與貢獻‖ 廣邀相關領域業師進行課堂講座,業師創新實作經驗不僅提升課程多樣性和豐 富度,也提供跨域師生更多元的思考面向。透過糖業歷史場域再造、跨域議題結合、 跨域專業的互融…實務經驗分享,引導學生激盪出全新的發想和結合方式。而對於製 糖社區的發展脈絡和現況,社區在地居民是為最佳的地方故事述說者,無論是導覽 解說和對談,對於學生而言是一種最貼近真實的理解方式,在地業師也提供了豐富 的製糖聚落形成與發展過程的資料,以及在延續傳統技藝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所做的 創新改變。

學校與外部單位組織之互動‖ 橋仔頭糖廠藝術村白屋、真善美全人關懷協會、張師傅黑糖農莊、台南佳里區 延平社區、台南玉井區天埔社區、台南南化區關山社區。

如何激發不同領域學生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與覺察,以形成問題解決的動機與信念‖ 由製糖社區在地居民直接與學生交流對談,透過觀摩和實地體驗觸發同學發揮創 意聯想更多糖與生活產業的關係,藉由實地場域強化學生感受力;引導跨領域學生進 行多面向的主題衍生,並與創意工具應用結合,搭配資工學系的老師,教導如何運用 網路媒介進行糖社區相關的文案展演和呈現。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本課程著重在同學對糖相關之創意產業與在地關係之認識,最後再由同學以部落格 文章方式呈現其學習成果。以下摘要數則同學心得段落做為其學習過程回饋之例舉:

「我驚訝是他們對於食品的安全與天然的重視程度,在微小、不為人知的地方下苦 功,寧願花許多的錢與人力來維護自家產品所強調的有機與健康特性,例如─他們為了使 自家的產品完全零汙然,願意花九倍的錢請工人除草也不願意用少少的 1000 元來使用除 草劑,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家的產品不僅吃的安心,也吃得健康。」 「我建議學校在重現糖廍時可以與延平社區多多合作,尤其是在建造糖廍博物館方 面,一來他們在重現糖廍方面富有經驗及資源,二是他們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糖廍社 區,在這方面可以與我們分享很多有用的建議和經驗。除此之外,學校也可以與延平社 區合作在延平社區舉辦一個糖廍嘉年華,由學生負責策劃一些活動並由當地社區人民指 導,想必又會是一個不同的經歷。」 授課教師反思 1.本課程除運用多種上課方式以提供同學多種學習管道,可以看出同學學習興緻頗為高 昂。 2.本課程是很好的機會讓南部地區製作黑糖的社區一方面各自來到大學介紹其製糖歷 程,另方面各社區亦藉此相互交流。未來除實質的糖廍重建有其意義外,製糖社區網絡 之形成將成為台南的另一項製色。

57


1.3 覺察(Awareness):地域飲食研究與創新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吳志忠—長榮大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 張月萍—輔英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助理教授 (共授教師) 授課教師 曾素芬—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食品營養系講師 (共授教師) 黃肇新—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助理教授 (協力授課) 開設院系所 保健營養學系 必修或選修 選修 105/02/20–105/05/28 課程學分數 2 開課時段 週六 09:10–17:10 週三 16:20 - 20:10 ■ 新開課程 教學助理人數 1 類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授課方式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34 跨系所數:3 院 5 系 修課學生來源比例圖表 (總合為 10)

選修人數 及來源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此門課程帶領學生了解糖的地域飲食關聯,也介紹糖特性、製作原理、營養價值…等基 本的食品科學知識,先引導學生如何以糖為原料進行加工,結合原料特性和文化脈絡創新開 發黑糖產品,實作場域主要分成—製糖社區與保健營養系實驗室,校內共創基地的連結並非 有絕對必要性,但課外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交流或成果展演,校內外的共創基地將會是一個後 續成果延續和發展的重要場域,做為日後糖廍場域重現後很重要的基礎和培力過程。

58


【台南關山社區—製糖原料甘蔗處理觀摩】

【課堂學生觀摩手工黑糖製作流程】

課程大綱 此課程設計主要將糖產業文化面向和食品營養專業知識和技術面結合,透過深入了解地 域糖業歷史發展,探討與地域飲食特殊性的關聯,並且將在地飲食的獨特性和原料(蔗糖) 進行創新研發,了解原料(蔗糖)的製作與特性,運用古老的技藝與天然的食材進行再開發 與發展出更豐富多元創新的飲食特色,進行傳統食藝的延續與創新。 週數 授課內容

授課人員

1

跨域共創課程—共同開課

吳志忠老師、各計畫老師

3

製糖產業聚落 製糖原理與糖類產品

黃肇新老師、姚志峰總幹事 吳志忠老師、張玥騰

5

製糖社區—黑糖製作觀摩

吳志忠老師、社區製糖人員

6

糖、飲食與養生

張月萍老師

10

糖類產品製作 I

曾素芬老師

13

糖類產品製作 II

曾素芬老師

15

創新產品製作 共同成果展

吳志忠老師、曾素芬老師 吳志忠老師、社區代表

使用教材 文本教材‖ 授課教師自編講義 課堂使用器具‖ 營養系實驗室—食品檢測用器材、食品研發製作廚具 發想工具包—便利貼、二次利用海報、各式文具,課堂分組討論發表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

跨領域教師、業師、社會型企業家或非營利組織,對於跨域課程的實質協助與貢獻‖ 此門課程分別跨校邀請輔英科技大學和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食品營養的老師進行共 授,針對課程中的黑糖製品創新實作給予專業指導和協助,強化高教體系中學生於實作 和技術面的不足,將知識和技術做結合,並以糖議題的文化和產業發展脈絡為研發創新 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進行跨域的合作學習與發想。

59


學校與外部單位組織的互動‖ 五味赤崁堂有限公司、府城百年舊來發餅舖、張師傅黑糖農莊、台南南化區關山社 區、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輔英科技大學。

如何激發不同領域學生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與覺察,以形成問題解決的動機與信念‖ 人文社會與健康科學進行跨域合作,將食品科學融入更多的人文核心價值(土地與 餐桌倫理),人文社會領域的學生進而學習到食品科學專業知識和技術,作為跨域延伸 應用的基礎;食物本身是為高關注的議題,透過課程設計,讓不同領域的學生在其專業 間能以社會關懷為核心進行創新發想,也藉由實地場域的觀摩深化察覺力。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本課程引入技術教師參與課程教授,讓技術教師感受本校學生對於生產技術之高度興 趣,跨領域之融合感。雖各科系學生專長不同,但是客看到學夫討論之熱情與互動,用不同 角度看問題,是很好教學環境。』 —共授教師 『從來沒有接觸到自己製作麵包與烹調,營養系的設備與老師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感受與 體驗;應哲系的同學的表達能力以及大家都願意分享,提出自己的看法,真的是很特別學習 課程』 —書畫藝術系修課學生 『如老師所說: 食物因為有故事而更甜美,過去只知道吃、只知道參訪,把科學以及人 文串在一起,讓我們對於糖的歷史、飲食、科學有更深入的了解與體會,真的是很難得的經 驗。』 —營養系學生 授課教師反思 1. 此次跨領域開課的確是很特別的教學經驗,尤其是學生的因為教學方式的活化與創新, 對於教學成效之回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跨領域課程激發出相互學習、團隊互助與彼此討論 的互動交流模式,樂見學生延伸了原本各自的專業,增加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2. 期待未來能繼續以跨領域的老師與學生,共同學習跨領域的科學,不僅能陶養人文,也 期待能清楚科學。

60


2.1 提案(Proposal):創意思考與提案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黃肇新—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助理教授、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姚志峰—台南佳里區延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授課教師 張玥騰—張師傅黑糖農莊第二代傳人 黃正雄—台南後壁區後廍里長 林清蘭—台南玉井區天埔社區執行長 應用哲學系 選修 開設院系所 必修或選修 105/02/20–105/05/28 課程學分數 2 開課時段 週六 09:10–17:10 週三 16:20 - 20:10 ■ 新開課程 教學助理人數 1 類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授課方式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18 跨系所數:3 院 5 系 修課學生來源比例圖表 (總合為 10)

選修人數 及來源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此門課程社區為學生團隊提案對象,糖業社區為主要的實作模擬場域,先於社區進行提 案,深根在地並進行區域串聯,校內的『Σureka!基地』為學生討論提案時的共創基地,促 進跨域討論與參與的頻率,也提供更多連結的可能性。

61


【分組學生進入台南後壁社區】

【學生與製糖社區-高雄甲仙五里埔】

課程大綱 此門課程為第一層級『創意生活與產業』之延續,104 學年第二學期 4 月底才正式開課, 選修『田野調查與研究-區域訪查』及『創意生活與產業』的同學優先選課;課程設計旨在 提供學生實地認識社區,從社區實況針對社區糖的廣泛議題提出一個行動方案,三大主架 構—認識當前台灣鄉村社區組織及運用政府資源發展社區之一般動態、認識一般社區提案之 基本要件、嘗試與一個製造黑糖社區合作試擬一個符合社區期待的創意提案。 週數 授課內容

授課人員

1

跨域共創課程—共同開課

黃肇新老師、計畫相關老師

3

認識糖與社區 (與創產共時)

黃肇新老師、姚志峰總幹事

11

團隊創意思考—原理與技巧 分組進入社區實地調查

黃肇新老師 各社區代表、老師、助教

12

社區提案經驗分享 提案與企劃實務技巧

黃正雄里長 姚志峰總幹事

13

各組選定天數蹲點社區

各社區代表、老師、助教

14

誰掌握媒體 提案簡報與修改

管中祥老師 黃肇新老師

15

共同成果展

黃肇新老師、社區代表

使用教材 文本教材‖ 自編教材,隨堂發送和上傳教學網。 課堂使用器具‖ 記錄器材—手機、相機、錄音筆 筆電—查資料 發想工具包—便利貼、二次利用海報、各式文具,課堂分組討論發表

62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

跨領域教師、業師、社會型企業家或非營利組織,對於跨域課程的實質協助與貢獻‖ 此門課程的共授業師主要以社區代表為主,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和互動,帶領學生 了解社區產業樣貌,助於學生了解並從中發現問題,進而運用多元系所的專業和知識找 尋解決方法,並對社區進行提案;行動提案除了分析個案動態、創意發想和提案技能, 更重要的是從觀察中進行反思與脈絡察覺,特別是社區發展與政府資源的互動模式,對 於社會脈絡的察覺與反思能力啟發,將透過跨校邀請中正大學的老師進行講座分享,提 升非人社系所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公民參與力。

學校與外部單位組織的合作‖ 台南後壁區後廍里、台南市佳里區頂部里、台南佳里區延平社區、台南玉井區天埔 社區、台南南化區關山社區。

如何經由跨域創意思考及腦力激盪,提出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提案‖ 以互動式教學方式,深入臺灣現存製糖社區了解個案,將各自的專業訓練技能與知 識帶入團隊中,激盪與創意發想,增進學生協調與溝通能力,並學習將想法透過多樣的 方式提出;人社系所的學生所具備的社會議題高感受力和反思能力,是為問題察覺和發 展脈絡的種子,給予不同的思考觀點,也透過不同系所的專業讓提案更加完整。

如何考量跨域合作分工之合理性及綜效,進行初步概念測試‖ 以分組團隊的方式進行提案,每個行動提案皆來自製糖社區發展脈絡,不同的社區 加成上跨系所組成的團隊,其發想具有創新和多元性,除了後續進行社區實際測試外, 也透過一系列糖廍重現計畫跨域共創課程,相互搭配延續,如:甘蔗渣製紙的提案,將 導入 105 第一學期開設的『傳統文化技藝保存與再現』進行實作,校內各行政支援單位 也協助學生行動提案之發展,例如:社會力發展中心、創新育成中心、產學合作總中心 共同合作,將課程研發產品導入社區蔗農契作,並建立良好的製造生態循環;以上提案 和實作皆為日後校內糖廍場域重現後經營之前置步驟。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本課程為參訪、聽講與實作(社區蹲點)三部份,並且每一種類型上課學生均應提交隨堂 心得報告,以下列舉五則呈現學生與社區、老師之間的互動情形:

「姚里長已算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因此姚里長今天不再為我們介紹延平社區,而改為教 我們寫計劃書。已有十幾年經驗的姚里長通過幾個他曾經寫過的計劃案來教導我們計劃書的 格式,以下是我整理出來的主要重點:計劃名稱、實施期程、實施地點、申請單位簡介(策 劃單位、主辦單位、申請單位)、預算表、計劃緣起、計劃目標和計劃內容。姚里長用了一 小時濃縮他十幾年的經驗並傳授予我們,可謂是獲益匪淺。」

63


「最後是我覺得這堂課最有活力的部分,我們嘗試了提案,我們這組做了一個非常天馬 行空的主題——改造張師傅的商標。這是有點幻想性質的提案,但別組的提案也讓我很多種 吸收和反省,譬如安妮組和小綠組雖然都是拍影片,但安妮組的人員配置較完整,小綠組的 影片內容和形式的定案比較仔細。」 「我們到甲仙五里埔社區時,發現有很多廢棄的甘蔗渣鋪在後院…。…因此我們覺得可 以使用甘蔗渣來進行一個製紙體驗活動,讓合作單位可進行的活動更多元、更有趣。」 授課教師反思 1.我們有幸因為過去十餘年參與南部地區社區營造工作,藉著這個課程與數個社區曾經有相 當認識,本次課程正好見証了台灣的社區從環境營造、共同體意識建立到黑糖做為社區小農 經濟機會的可能性。 2.本課程運用演講、參訪及實作使得同學見識到具體的生產、生活與生態,並且體會製糖實 際的過程。然在黑糖生產在實際市場上的前途與挑戰部份較少有機會面對。 3.手工黑糖生產是否可能成為台南地區特色精緻的文化商品,是本案以糖廍再起為主題需要 仔細探討的,長榮大學能否因此案而順勢成為南台灣黑糖再起的知識與創新之基地亦為本校 應積極把握的。

64


2.2 提案(Proposal):傳統文化技藝保存與再現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沈政乾—長榮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副教授 林敏智—長榮大學媒體設計科技學系副教授 (共授教師) 吳鴻滄—後壁區樹人國小美術教室教師 (共授教師) 吳致亘—新營糖廠糖福印刷創意館館長 (共授業師) 書畫藝術學系 選修 必修或選修 105/09/13–105/12/10 週六 09:10–16:10 ■ 新開課程 1 類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34 跨系所數:2 院 3 系 修課學生來源比例圖表 (總合為 10) 2

開課時段

選修人數 及來源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此門課程之實作場域為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與校外共創場域 BIG O2,BIG O2 與鄰近之 新營糖廠進行行動教室之串聯,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為多媒材創作的操作基地,也進而提升 自造者空間人社院系所學生使用頻率與參與度。

65


【授課教師前往新營糖廠洽談】

【BIG O2 與新營糖廠活動合作】

課程大綱 台灣傳統文化技藝與生活之樣貌,透過與藝術創作的多元媒介,留存並重新展現台灣糖 業榮景的樣貌,包含場域(糖廍)和各式傳統器具(石車),成為有藝術價值的傳承;課程設計 以『糖』延伸創作主題,利用不同媒材和多樣的藝術技巧進行創作,也將廢物資源再利用等 環保意識帶入藝術創作的領域,例如:運用甘蔗渣創作;課程設計引導非書畫藝術系的其他 學生學習多媒材創作技巧,以及美學的養成,也破除藝術創作高深艱難的觀念,並透過跨系 所參與,引發出更獨特的創作可能。 週數 授課內容

授課人員

1

跨域共創課程—共同開課

沈政乾老師、黃詰琳老師

2

甘蔗與石車之戀-水墨畫創作

沈政乾老師

3

糖廍意象-公仔製作 I

林敏智老師

6

糖廍,石車-版畫製作

吳鴻滄老師

7

化腐朽為神奇-蔗渣創作

沈政乾老師

9

樹谷環境教育中心、善化糖廠 共同參訪

沈政乾老師、樹谷環境教育 中心代表、糖廠代表

11

糖廍意象-公仔製作 II

林敏智老師

12

糖廍意象-公仔製作 III

林敏智老師

13

共同成果展

沈政乾老師、林敏智老師

使用教材 課堂使用器具 創作素材—甘蔗渣、顏料、水泥、廢塑料、回收紙材 創作工具—磨碎機、畫筆、拓印機、木框紙篩、壓紙機、圓盤印刷機、鋅版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66


跨領域教師、業師、社會型企業家或非營利組織,對於跨域課程的實質協助與貢獻‖ 此門課程使用多樣媒材進行創作,邀請不同媒材專業人員進行共授,將創作技能門 檻簡化,非藝術領域學生能將想法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外顯並留存,也讓原本書畫系的師 生能接觸更多元之提材與媒材,將藝術落實於生活中,並融入更多社會意涵。

如何經由跨域創意思考及腦力激盪,提出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提案‖ 此門課程其中一項創作媒材為甘蔗渣創作與造紙,是為 104 學年第二學期開設的跨 域課程『創意思考與提案』中的學生團隊所提案,因此將提案導入此門課程進行測試實 作,提案之背景是來自於學生製糖社區發現大量的蔗渣,大多丟棄或適用於田農作物肥 料,跨系學生團隊提出能增加蔗渣價值的方案,因此將學生提案延續至此門課程操作測 試,透過跨域結合激盪出更多具有藝術留存價值的作品,議題與美學的相輔相成。

學校與外部單位組織的合作‖ 此門課程以校外共創場域 BIG O2 作為連結平台,與新營糖廠進行合作,台糖公司 早期有自屬的印刷廠,除了保有鉛字印刷的設備,也於近年進行蔗渣造紙的體驗,此門 課程與『糖福印刷創意館』成立行動教室,並於共創場域 BIG O2 進行蔗渣藝術創作。

如何考量跨域合作分工之合理性及綜效,進行初步概念測試‖ 課程將以分組方式進行,除了授課教師和業師進行指導,也透過書畫系學生的專業 引導人社系所學生基礎創作知識和技巧,而人社系所學生也將議題帶入創作中,蔗渣造 紙和周邊商品開發即為跨系所學生團隊所提,而提案需要技術的導入來進行測試,藝術 領域師生將於技術層面給予支援,與人社系所師生共同研發測試。

67


3.1 專案(Project):科技與歷史互動-創意 3D 列印設計與應用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黃詰琳—長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溫振華—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陳竹正―長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授課教師 溫傑名—台南二中 3D 列印專案助理 翟玉泰—MoTime 3D 列印講師 陳彥廷—木益室內裝修工程有限公司資訊室副主任兼設計部專員 資訊工程學系 選修 開設院系所 必修或選修 105/09/13–105/12/10 課程學分數 2 開課時段 週二 17:20 - 19:10 週六 09:10–16:10 ■ 新開課程 教學助理人數 1 類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授課方式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44 跨系所數:4 院 11 系 修課學生來源比例圖表 (總合為 10)

選修人數 及來源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此門課程最主要的實作場域為新建置的 O PLUS 創新設計工坊,透過跨域的結合實踐並 宣廣自造者精神,善化糖廠也是實作場域之一,透過空拍機進行糖廠宿舍群重啟的協力規 畫,展現歷史人文如何與科技互動的範例,將跨域精神與成果觸及到社區或社會。

68


【計畫教師社群先行前往善化糖廠洽談】

【善糖廠區內宿舍群】

課程大綱 本課程目標為促使科技與歷史互動,在科技方面介紹 3D 印表機,在歷史方面介紹糖廍 地域性文化,促進對於歷史傳統產業之認知,並導入產業之技藝-石車及傳統相關機具的運 作原理和結構組成。藉由研究古老機具的設計原理和歷史脈絡,透過現今新科技將之延續與 創新應用於其他面向,讓人社院學生將察覺到的議題,透過科技方式呈現或解決,也透過跨 系分組合作,讓資工系的學生能將專業技術運用於解決社會問題或更多元面向的應用,達到 人文和科技互動的目的。 週數 授課內容

授課人員

1

跨域共創課程—共同開課

黃詰琳老師、沈政乾老師

2

3D 印表機歷史發展沿革與相關專利

黃詰琳老師

3

3D 印表機現況與相關應用與糖廍地域 性文化、石車運作結構介紹

黃詰琳老師、溫振華老師

5

3D 建模入門

黃詰琳老師

6

3D 建模實務—Blender 介紹與操作

黃詰琳老師

9

樹谷環境教育中心、善化糖廠共同參訪 黃詰琳老師、陳竹正老師、樹谷環 境教育中心代表、糖廠代表

10

其它 3D 技術介紹與操作

黃詰琳老師、溫傑名業師、翟玉泰 業師、陳彥廷業師

11

主題規劃與 3D 列表機操作原理

黃詰琳老師、溫傑名業師、翟玉泰 業師、陳彥廷業師

13

共同成果展

黃詰琳老師、陳竹正老師、溫傑名 業師、翟玉泰業師、陳彥廷業師

使用教材 參考書籍 天下 3D 學園-3ds Max 2013/ 呂瑞城 / 上奇資訊 (MA1250) Unity 3D 遊戲開發設計學院/ 丁

69


裕峰, 林昶龍 / 上奇資訊 (IA0908) 課堂使用器具 空拍機、3D 列印機、雷雕機、電腦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

跨領域教師、業師、社會型企業家或非營利組織,對於跨域課程的實質協助與貢獻‖ 此門課程設計導入校外業師搭配教學,帶領同學逐步學習 3D 建模,石車及傳統相 關機具 3D 模型,並加以改良創新,進行打造石車和建造置糖廍的前置步驟,另也善化 糖廠進行合作,將場域實際問題導入,並運用跨領域學生的專業搭配 3D 建模技術,進 行問題解決與協力規畫。

學校與外部單位組織的合作‖ 善化糖廠為全台灣唯二還在製糖的廠區,近期正著手規劃廠區內的日式宿舍群的重 現,將與跨域共創課程結合,導入空拍機和建模技術,協力重現樣貌並作為善糖廠域營 造欲發展之數位典藏面的一環。

如何與真實社會相互滲透,共同完成具有社會影響力或互惠經濟價值之專案‖

此門課程的目的是推動歷史文人與科技的互動,如果透過科技輔助歷史人文脈絡的具象 化,除了讓人社學生習得 3D 列印技術,也讓理工學科的學生,透過真實歷史場域涉入和問 題解決,了解科技可以有更多人文社會的關懷,這是於教育面上的社會影響力,而與善化糖 廠之合作,利用空拍和 3D 建模之技術重現廠區樣貌,參與區域開發或再造之產學或學生新 創團隊合作互惠經濟。

三、促進跨域共創的相關規章 《長榮大學教師研究發展社群實施要點》 http://goo.gl/IEuL5t 鼓勵本校教師可組織同領域或跨領域之教師研發社群,每個社群每學期最高補助 額度上限為新台幣 5 萬元整。研究發展社群之審查作業由研究發展委員會依審查標準 審查,其中『申請成員屬跨院、系(所)成立者』之審核標準佔 25%,並依照規定需舉辦 校內教師之跨學院演講,鼓勵教師進行跨院系所交流與互動。

7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