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第一年計畫期末成果報告
計畫名稱
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
執行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計畫主持人
張中煖
單位/職稱
副校長
聯絡人
張育華
單位/職稱
舞蹈學院/專任助理
聯絡人電話 聯絡人 電郵地址
(公)02-28961000#3364
cyhs2001@dance.tnua.edu.tw
傳真號碼
02-28945114
經費
關鍵字
成果交流平臺 執行期程
關渡共好、藝術共創、社會創新、生命關懷 計畫網站網址:http://kdgh.tnua.edu.tw/ 社群平臺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kdgh.tnua 第一年計畫期程 104 年 8 月 1 日至 106 年 1 月 31 日
立足關渡當仁不讓 舞動關渡熱情奔放 融入關渡共生共好 創造關渡名聲遠揚
內容目錄 壹、 計畫簡介 .............................................................................................................................. 1 一、 學校介紹 .................................................................................................................... 1 二、 計畫目標 .................................................................................................................... 2 三、 團隊成員 .................................................................................................................... 6 四、 團隊運作 .................................................................................................................... 7 貳、 重要執行成果 ...................................................................................................................... 9 一、 整體計畫關聯圖與說明 ........................................................................................... 9 二、 跨域共創重要成效 ................................................................................................ 10 參、 實作模擬場域 ................................................................................................................... 13 一、 校內實踐場域......................................................................................................... 13 二、 校外實踐場域......................................................................................................... 15 肆、 跨域共創課程 ................................................................................................................... 23 一、 課程摘要表 ............................................................................................................. 23 二、 課程執行策略......................................................................................................... 25 伍、 重要活動紀錄 ................................................................................................................... 27 陸、 重要成果紀錄 ................................................................................................................... 33 一、 學生成果集 ............................................................................................................. 33 二、 成果影片 ................................................................................................................. 33 三、 學生成果說明與教師回饋 .................................................................................... 33 柒、 檢討與反思 ....................................................................................................................... 56 一、 計畫關鍵指標自評 ................................................................................................ 56 二、 團隊回饋與反思 .................................................................................................... 56 三、 給教育部的建議 .................................................................................................... 59 捌、 附件.................................................................................................................................... 60 一、 計畫相關報導......................................................................................................... 60 二、 課程資訊 ................................................................................................................. 62 1-1覺察(Awareness) ............................................................................................. 62 2-1 提案(Proposal):.............................................................................................. 76 3-1 專案(Project): ................................................................................................. 91 三、 促進跨域共創的相關規章 .................................................................................. 125
壹、計畫簡介 一、 學校介紹 (一)關渡是我家 國立藝術學院創立於 1982 年,初設音樂、美術、戲劇三學系,當時關渡校地仍在 整建,故暫借臺北市國際青年活動中心辦學,次年增設舞蹈學系。1985 年,全校暫遷 蘆洲原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址。1990 年,關渡校區工程次第完成,1991 年下旬正式遷 校,師生終於搬到永久的家—關渡。 「出蘆入關」是校史盛事,全校師生由蘆洲「謝境 呈戲」 ,以遶境形式行至關渡新校區,完成「安土淨壇」等展演儀式,全新紀元就此開 展。 2001 年更名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仍舊秉持著奠基傳統、創 新發展之創校宗旨,繼續發揚藝術人文精神、培育優秀藝術人才,並以邁向國際一流 藝術大學為使命,逐漸完備專業及教學領域,包含音樂、美術、戲劇、舞蹈、電影與 新媒體、文化資源等六個學院,以及通識暨共同教育委員會;並設有展演藝術中心、 傳統藝術研究中心、藝術與科技研究中心等研發單位,且擁有音樂廳、戲劇廳、舞蹈 廳、美術館、電影院等教學、展演實踐場域與教育推廣場館。自創校以來孕育許多傑 出的藝術專業人才,師生多人屢獲國內外獎項及國家文藝獎殊榮,在國際展演藝術界 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二)創辦關渡的藝術節 北藝大自 1993 年起,於每年 10 月舉辦長達一個月的大型國際藝術展演活動─「關 渡藝術節」 ,這是台灣第一個大學以所在地之名舉辦的藝術節。其不單單是學校形塑的 國際藝術活動,更是一場結合著藝術趨勢宣告、經典回味,以及連結關渡、北投、淡 水等社區在地文化參與的跨領域藝術盛會。除了原有的關渡藝術節,本校尚結合各學 院特色、教學資源與國際網絡,打造出「關渡國際雙年展」、「關渡國際電影節」、「關 渡國際動畫節」等知名藝術節,每年推出專業藝術饗宴,吸引無數國內外藝術界專家 學者、師生和社會大眾走進北藝大校園與各個場館欣賞節目、參與各項活動。 2015 年,更在現任校長楊其文的推動下,多次與社區機構單位代表包括各里里長、 關渡宮、關渡自然公園、關渡扶輪社、華碩、關渡醫院、和信醫院、慈濟、關渡國小、 關渡國中等等溝通對話,開啟了關渡社區總動員的「鬧熱關渡節」 ,以踩街、藝陣、攤 位擺設和節目演出等形式召喚出社區動能,企圖創造一個以社區為主,讓北藝大師生 走出校園,與社區互動的嶄新藝術節慶,也為此計畫設置了最有利的執行優勢。
(三)舞蹈學院以身起藝 北藝大舞蹈學院是世界唯一具備完整教育體制的教育研究單位,從大學部七年一 貫制到研究所的碩士、博士班,師生在表演、創作、教學和學術研究各方面的優異表 1
現,深獲國內外肯定。由於舞蹈是以身體為媒介,又兼具美育和群育功能,且同時包 容理性科學與感性人文之專業領域,本身就具備跨領域的特質,師生的專業及社會行 動力又特別活躍,因而持續與校內其他學院、校外及國際相關校院、學術組織保持著 良好合作關係。 在教育部跨領域課程計畫「藝醫共學計畫」成果基礎上反身觀看,發現北藝大擁 有豐富的藝術資源,以及深厚的學術積累、藝術能量與國際交流經驗,但對於與我們 共生的所在地─關渡,雖朝夕相處,卻較缺乏全面性的認識、反思與互動。因此,思 考藝術大學在當代發展的未來性,乃與所在城市場域對話、回應在地問題並與之共榮, 是為無法迴避之發展趨勢,也是身為藝術大學的社會責任─用藝術的專業與力量,創 造出獨特的文化場所與知識生產。另一方面,以「身體」為主軸,從「表達的身體」、 「疾病的身體」和「老化的身體」等三個面向,透過藝術教學方法的介入,促使舞蹈 於不同實踐場域多元應用的可能性,以此「藝術參與」的寶貴經驗,擴大為以立基的 關渡區域為對象,針對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的徵件需求, 提出以「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為名之計畫申請。 我們希望善用北藝大已擁有在關渡發展與實驗的利基,加以本校多年來不同學院 陸續開設多門跨領域課程,結合自身藝術專業,進入地方場域進行互動探索,產生豐 碩的成果。例如,在過往開設的課程與計畫中,以培養藝術人才的多元社會實踐為目 標,並於服務學習及通識課程中,帶入與藝術實踐相關的不同主題。我們相信在此基 礎及透過這個計畫,能讓本校師生進一步從課程參與、田野調查、創意討論、研擬行 動方案、實地操作等階段過程和實踐行動中,覺察關渡的現況與問題、思索創意解決 方案進而實驗,發展培育與在地社群、居民互動參與的平台,更有脈絡地了解我們立 基的家─關渡,同時亦讓北藝大適切地扮演好整合在地資源、發展關渡地區獨特性、 促進藝術與地方共生共好的關鍵角色。
二、 計畫目標 從共生經由共創,最終達到共好,是我們希冀與關渡關係之目標。讓師生透過課 程的設計走進關渡並感受之,從個人身體感知,擴及身體探索與空間的關係,乃至關 懷關渡作為我們生活與流動其中的環境、生態的「身體」 。在此過程中,我們將引導學 生以藝術人文知識的專業核心進入相關學習場域,與關渡的歷史、文化及社群交流互 動,建造開放性的社區工作站,由微型窗口與課程發展活動的中介,讓關渡地區的居 民,能夠更便利、更親近地走進與認識這座與關渡共存共榮的藝術院校─北藝大。
(一)第一年計畫目標 1. 強化大學的社會教育使命
2
「鬧熱關渡節」促成了北藝大與關渡地區的緊密連結和互動關係。例如,舞蹈學 院同學編創的「關渡舞」 ,由教師帶領學生進到社區場域,成為大家共學的素材,亦在 「鬧熱關渡節」中成為大家共同展現的身體語言。再以 2016 年「藝術人文與社區營造 專題」、「在地人才培育工作坊」、「樂齡創藝工作坊」等規劃為例,皆是以藝術教育實 踐為本,社會服務為旨,緊扣在共同參與「鬧熱關渡節」目標之上,運用音樂、美術、 舞蹈等形式,進駐華碩、關渡國小、關渡地區各里等實作場域,激發這群工程師、小 學生、里民們各種創意發想的空間,使其能夠自主規劃、設計想要呈現的視覺與表演 成果。 這種藝術的共創,不僅可凝聚社區意識及向心力,並帶動具體的人文改造,豐富 長者的生命回憶,年輕人願意為家鄉付出心力,而由關渡地區及本計畫培養出來的藝 術家,能充分精研藝術專業,深刻反思自身與土地關係之創作,帶著這樣的藝術養分 與創作意識走入國際,讓全世界看見臺灣的關渡─一個因藝術大學起身參與及投入而 更形美好的地方。 2. 讓藝術走進社區,帶動更多藝術創客 於「共生」基礎之上,讓北藝大發展自身藝術專業的同時,擴大地方民眾生活中 的藝術參與。在計畫的共創過程中,以藝術呼應 Maker 文化,亦即透過新科技讓一般 大眾皆能自行設計、製造個人作品之理念。現今所謂的 Maker 多是 Product Maker,主 要注重在產品的創造,需要空間和工具來促成想法的實現,許多的資源也都投注在相 關的技術開發,但就藝術大學而言,我們希冀促成的是讓民眾有能力進行藝術創作, 由本校師生(Artist)引導在地居民創造原生性展演,讓他們不只在藝術的外圍參與欣 賞,更能成為創造藝術的 Arts Maker,讓關渡地區成為具鮮明特色的藝術小鎮,達至 「共好」的願景。 因音樂、視覺、表演藝術及各種跨域藝術,所需的工作內容、設備空間和 Product Maker 有所不同,因而在實作模擬場域(ArtsPoint,或稱藝術接觸點)上,從如何促進 傳統藝術文化與當代藝術交流,到廣泛搭配應用新媒體跨領域藝術等各種面向,經由 問題探索與解決,以藝術觸發當地社群的合作串聯,最終培養民眾體驗、欣賞進而創 造藝術之目標。 3. 開拓藝術課程的可能性 因正視藝術教育必須延伸到社會環境場域,故以關渡地區為實踐場域,希冀藉由 此校級計畫,串聯校內與校外資源,讓北藝大師生能有更多不同層次實踐與學習管道。 課程第一層級「座中習」以基礎知能為導向,運用講座形式(Lecture)建立「座」 中習的基礎學理,結合課程及工作坊的設計,如安排機構或企業的參訪,讓學生實際 面對與認識關渡場域的環境與社群,引發學生對關渡地區這片土地與人文之關懷,縮 減北藝大學生對所在地關渡的心理距離,啟動對週遭環境與在地社群,如社區居民、
3
在地組織、企業、機構等進行深入的探訪與調查。另一方面,也希望藝大師生以藝術 啟蒙的角色,促進民眾藝術涵養,自然地與之並引導進行藝術創作。 第二、三層級則構思處理問題之相關方案,如鬧熱藝術節之籌備。一是激發學生 自主以學系專業之藝術創作回應校方藝術教育社會實踐的理念,鼓勵學生和社區居民 進行藝術共創,讓學生了解藝術對社會之正向影響;二是串聯教學及行政單位,透過 資源串聯與同步工作,進行亮點活動「鬧熱藝術節」之籌備;最後則與在地社區團隊 合作執行,以及引發在地社群自主藝術創作,盤點彙整大關渡地區之資源與特色。
北藝大與關渡共生示意圖
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理念結構圖 4
(二)執行此計畫的跨域合作 本計畫主要藉由以下途徑進行校內外資源整合與共享,以利促進跨域共創: 1. 校內各級單位之跨域合作 團隊核心成員包含教學及行政單位同仁,除每月定期召開跨領域工作會議之外, 平日也會邀請與計畫方向相關之教師或行政主管不定期參與,同時亦有受本計畫目的 與執行成果所吸引,希冀加入本計畫之教師。這些教師主動參與工作會議,協助課程 或工作坊之開設,如博物館所所長、教務長以及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主任、課務組組 長新媒系教師等。 另一方面,計畫主持人與共同主持人於每周一次的全校一級主管會報中向院級教 學單位、研究中心與行政單位主管分享告知本計畫執行進度,藉此宣導課程活動內容 與提出需要協助之處。本計畫雖由舞蹈學院提出,但所有參與成員涵蓋不同教學單位, 成員教師也藉由系所院會議向各單位同仁廣為宣傳本計畫。 2. 與關渡地區夥伴團隊之跨域合作 藉由與校內各學院、通識教育委員會及行政單位合作辦理活動進行跨域共創,如 關渡美術館駐校藝術家共同辦理「馬偕藝術共創工作坊」 ,前往馬偕安寧療護教育示範 中心與其病友、家屬、醫護人員一同繪畫創作,舒緩身心壓力;同時,也與體育室合 作「105 年度臺灣水域運動推展與觀光遊程設計研討會」 ,推廣地貌與人文創意結合的 水域運動,該水域運動體驗便是以關渡碼頭外的淡水河及北藝大游泳池進行的場域。 而「鬧設關渡節」之籌辦,更是整合了關渡醫院、關渡扶輪社、關渡地區各國中、 小、大學生與各產業主管、同仁共同參與,為此特別設立專案辦公室,讓本計畫專任 助理與鬧熱關渡節的助理得以緊密互動、相互支援與配合。
(三)第一年計畫預期成效 為引發學生對關渡地區這片土地與人文之關懷、串聯校內與校外資源,讓北藝大 師生能有更多元與不同層次的課程實踐與學習管道,也經由藝術的介入帶領社區參與 者進行藝術創作,促進關渡民眾藝術涵養,以達到提升北藝大能見度和影響力,塑造 關渡人文藝術特色與生活質感之目的。第一年預期成效包括: 1. 讓學生走出校園、跨入社區,擁有實地學習經驗並能對所學進行反思。 2. 教師因而翻轉既有教學思維,刺激多元教學、社會實踐的可能。 3. 透過田野調查蒐集關渡場域的人文、環境、建築、生命故事等紀錄資料,彌補大歷 史、大地理論述之不足。
5
4. 了解關渡環境與社群現況與問題,規劃三個層級的課程、工作坊進行跨域共創的改 善方案。 5. 盤點關渡在地資源與特色,規畫執行可呈現關渡特色之展演活動。 6. 打造校內實作模擬基地,提供師生自造的設備及空間。 7. 校外實驗場域之探查,以藝術重新創造關渡生活學習空間。 8. 建置成果交流平台。
三、 團隊成員 成員類型
姓名
單位/職稱
計畫分工內容
計畫主持人
張中煖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教授兼副 校長
共同主持人
王雲幼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教授兼院 長、通識暨共同教育委員會主委
共同主持人
黃士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 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共同主持人
徐亞湘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共同主持人
余昕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 究所助理教授
共同主持人
陳俊文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 究所助理教授
授課教師
容淑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 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授課教師
陳佳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
1. 2.
整體計畫統籌及規劃 行政事務推動與整合
1. 2.
合作引導 執行推動
1. 2.
文化資源調查 實作模擬場域開發
1. 2. 1. 2.
人文及跨域創意思考 推動建置「關渡記憶」資料庫 協助課程統整 統籌亮點活動「鬧熱關渡節」
1. 新媒體跨域設計整合 2. 成果交流平台建置 3. 計畫執行秘書 教授「藝術方法學」、「應用劇場專 題」、 「藝起玩劇工作坊」 教授「博物館蒐藏規劃與管理」
授兼所長 授課教師
吳玉鈴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通識 教育中心合聘副教授
授課教師
林俊吉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講師 兼課務組組長
1. 2.
教授「社群本位藝術教育」 協助 TA 培訓
1. 2.
教授「攝影」 。 鬧熱關渡節攝影團隊負責教師。
專任助理
張育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專案助理
計畫執行行政事務協助
專任助理
劉婉羚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專案助理
計畫執行行政事務協助
6
四、 團隊運作 由計畫主持人張中煖副校長率領舞蹈學院院長王雲幼、建文所所長黃士娟、戲劇 學系教授徐亞湘、藝教所助理教授余昕晏、藝教所助理教授陳俊文等五位共同主持人, 並邀請課務組組長新媒系林俊吉老師、藝教所所長容淑華、師資培育中心與通識教育 中心合聘副教授吳玉鈴、博物館所所長陳佳利等四位教師共同作為本計畫團隊核心成 員。 藉由每月 1-2 次工作會議,讓參與團隊成員分享計畫、課程與工作坊執行過程, 以及與場域夥伴合作的收穫或面臨的困難,除了使成員間彼此熟絡,更使團隊成員間 彼此學習各專業領域課程的執行經驗。同時,團隊核心成員邀請與計畫方向相關之教 師或行政主管參與會議,擴大教師社群的規模與專業領域,更會依該學期課程跨域主 題,定期邀請校外學者專家分享經驗。
■共好講座一覽表 主講者│主題
日期
關渡國小吳文德校長│海洋教育在關渡
2015/10/05
從學生動手建造獨木舟,到真實地體驗讓身體融入淡水河流之中的海洋教育實際經驗,吳校長分享過 去關於生態教育的工作經驗,以及關渡國小海洋教育籌備的背景、目的和過程,探討如何將課程與位 於淡水河畔的關渡結合。講座報導 https://goo.gl/CQgjCe 許財老師│關渡關懷站老寶貝的一天
2015/10/12
「關渡關懷站」為隸屬於臺北市立關渡醫院之機構,主要為服務、關懷社區 65 歲以上銀髮族據點。每 週三上午安排志工為阿公、阿嬤們做一些簡易的健康檢查、體操,更有豐富多元的課程教學,包含醫 學常識、美勞教學、交通安全甚至防範詐騙都有。許財老師的分享除了讓大家要重視社區長者的服務 外,更希冀本計畫課程辦理能結合關懷站,達到藝術實踐於社會之目標。 台大城鄉所│食養農創的人文社會創新實踐----台大經驗分享
2015/11/02
介紹台大食養農創的計畫架構、課程、場域對象、參與教師及相關會議等資訊與過程,並說明如何由 以一系列的共識會議、工作會議、場域參訪凝聚台大各個學院老師的共識。最後兩校針對校方的組織、 課程設立、學分計算、招募學生對象進行實務進行交流。 講座報導 https://goo.gl/hbAELZ 北藝大美術學系陳界仁老師│仙渡莊計畫
2015/11/16
仙渡莊計畫的產出一是希望以關渡為基礎,藉由討論關渡反推自身;二是以工作坊的方式帶領學生進 行展覽計畫。本次講座介紹北藝大美術學院執行仙渡莊計畫的背景、目的、過程、參與的學生等。 講座報導 https://goo.gl/CbCYGl 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陳仕泓處長│大台北的桃花源-關渡自然公園
2015/12/07
針對「關渡自然公園現階段的重點領域」 ,包括關渡自然公園現階段的重點領域,落實環境教育、濕地 保育和公共參與三個重點。數年來發展成果如關渡自然公園是臺灣第一個通過「環境教育場域」認證、 鳥類保育從 15 年前到今已增加 30%-40%的種類等;公共參與則是關渡自然公園擁有許多志工,保持一 定的動能,這也是一直讓人所稱道之事。 7
中研院民族所鄭瑋寧老師│希望的空間:於在地人群中實踐真實烏托邦?
2015/12/21
瞭解資本主義及新自由主義於全球的發展脈絡及其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性,以其對台灣社會,主要以原 住民社會及社區營造政策為例說明,並講解真實烏托邦的理解以及真實於各地實驗的案例。 建文所林承緯老師│課程實踐經驗分享-從『民俗田野調查與保存』課程到『綏靖北藝
2016/01/18
鬥陣迎媽祖』活動 「謝平安」是臺灣漢人歲末的時候,為答謝上天的庇祐所舉辦的儀式,沒有確定日期,通常是在中秋 節過後舉行。有些地方的謝平安還會迎請當地神明,或者結合某神明的生日祭共同祭祀(例如水官大 帝聖誕為陰曆十月十五日) ,關渡地區常會迎請關渡宮的媽祖進行進平安的祭儀。林老師分享「民俗田 野調查與保存」課程之修課學生如何籍由課堂所學知識及田調成果,轉化在「謝平安」的祭典活動中。 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張欽鵬主任講座│剝皮寮之共生共好
2016/03/21
從 19 世紀以來,淡水河曾帶來艋舺繁華,如今繁華不在,而剝皮寮可說是見證艋舺的市街的發展。張 主任分享剝皮寮的過去與現今的發展,以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所舉辦的活化剝皮寮歷史街區工作 坊,讓參與的人更能熟悉剝皮寮在地文化與歷史。 台灣歷史資源學會丘如華理事長│共生共好重現關渡新生命-『大地藝術祭三年展』 『瀨
2016/04/11
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啟示 透過丘理事長瞭解台灣歷史資源學會參與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與大地藝術祭等大型國際藝術祭的過 程,以及大量藝術祭作品和創作目的,更進一步探討藝術對環境、社群可形成的影響。 大溪木藝聲帶博物館陳倩慧館長│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進行式-理念形成和落實之路
2016/05/23
桃園市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是桃園市升格後第一個市立博物館,它不僅是一棟建築,更是一棟實踐居 民參與、以生態博物館概念經營的博物館。木博館是從陳倩慧館長在桃園縣文發科科長任內籌備,2015 年木博館成立後從科長轉任為館長,藉由邀請陳館長分享木博館從成立到經營館舍的經驗,讓「關渡 共好」團隊借鏡思考藝術融入關渡的可行方式。 講座報導 https://goo.gl/HX7hYt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黃富三教授│由關渡小地方看大歷史
2016/10/03
繼關渡老街建築田野調查與關渡聚落文史訪談後,再度邀請黃宣三教授分享關渡的大小歷史與個人生 活經驗,藉由他個人具歷史史學的專業背景,讓參與講座的師生們能更加認識關渡這個地方。 訪談報導 http://kdgh.tnua.edu.tw/index.php/say-story/ 長庚科技大學王琤副教授│與老人共舞
2016/11/07
王琤老師從老人生理上的變化以及可能需要的幫助來講述如何與老人溝通的藝術,其中包括溝通者應 該採取的身體姿勢、語調、溝通的環境,以及可能會造成老人溝通失能的疾病。 講座報導 https://goo.gl/SYeE16 世代文化創業群負責人周奕成執行長│小藝埕、大藝埕、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2016/12/05
世代文化創業群是以大稻埕作為據點的創業聚落及創作社區,負責人周奕成執行長分享如何利用大稻 埕街屋裡經營公共空間,以及與文創園區不同之處與特色為何,可作為北藝大與關渡地區在地互動之 參考。講座報導 https://goo.gl/QIKfYy 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李宗芹理事長│動勢心理介入
2017/01/09
李宗芹老師出身舞蹈專科,於美國明州取得管理科學院藝術公共行政碩士後,回到臺灣輔仁大學攻讀 心理學博士。專長為「舞蹈治療」、「團體諮商/輔導」 、 「動作心理評量」 。本次講座希冀藉由李老師的 專業了解動勢心理如何介入心靈治療。 8
貳、重要執行成果 一、 整體計畫關聯圖與說明 (一)校內資源橫向整合 關渡是孕育、滋養北藝大的土地,我們希冀發揮藝術大學的力量,運用藝術的專 業與力量,創造出獨特的文化場所與知識生產,並達成關渡共生共好、台北新文化生 活示範的願景。我們擴大校內行政單位與教學單位的參與範圍,讓各學院教學單位、 行政單位(學務處、教務處、研發處、總務處、秘書室) 、學生及志工服務隊作為提供 資源及藝術能量的土壤,由本校副校長、舞蹈學院教授為主持人,率領五位共同主持 人、四位授課教師共同參與本計畫,而十位核心成員分別來自四個學院與五個行政單 位,亦邀請文創專才的教師加入,為學生創業或產品產出提供協助與輔導。
整體計畫關聯圖 9
(二)與社區共創藝術果實 在此背景及理想下,北藝大提擬了「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 ,以課程及工作坊作 為枝幹,透過長期且常態性的開設深入關渡地區,於 2016 年共完成了 13 門課程及 7 個工作坊(詳見附件 p.60) ,輸送北藝大的師生資源與能量進入關渡,場域合作夥伴則 有關渡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關渡國小、華碩……等社群組織,經過一年的運作,關渡 地區的教育、醫療、老人、社區、文化與環境等面向已共創出迥異於以往的藝術共好 果實,更以「干豆藝航」與「鬧熱關渡節」作為跨越四季與生命課程的成果。 在關渡共好計畫的推動下,關渡社群與我們共同成長茁壯,合作夥伴如關渡宮、 華碩、關渡扶輪社、關渡自然公園、和信醫院等也回饋帶來經濟的資源,提供實習與 社團教師的機會。
實作模擬場域分布圖
二、 跨域共創重要成效 (一)層級一報導:實境參訪關渡天下知安養中心 撰文者:黃鈺婷(北藝大「動作分析研究」課程助教) 「只要是動作,都有意圖及念想。」這是著名舞蹈理論家拉邦的中心思想,這想 法所導引出的拉邦動作分析理論,不僅可以運用在舞蹈,亦可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因 為動作無所不在。 這學期課程安排了多場不同學者專家的專題講座,於第七、八週陽明大學公共衛 生研究所任一安老師帶領修課學生前往關渡天下知安養中心,課堂先由影片、案例帶 10
領討論,讓同學瞭解身體與心理的關係,同時提醒他們前往安養中心可觀察長者的肢 體語言,做為應對的參考;此外,亦讓學生設計頭腦體操或動作遊戲,和長者做更深 入的互動。 第一次的互動,學生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慢慢地找出與長者相處的方式,有些 人聆聽,有些人與他們相和唱歌,有些人開始玩起剪刀石頭布的猜拳遊戲。第二次學 生們就帶著自己的設計方案,有的人替長者作手療按摩,有些同學則是組成小組,分 頭帶領繪畫或團體活動的進行,大家各展所能。過程中可見到原定設計方案因為長者 不可控制之因素,在即將無法進行的狀況下,學生急中生智,找到了能夠挑起他們遊 玩好奇心的要訣,完成了一場有趣的相遇。 修課學生 A 分享: 「過程中,有一位纖瘦的奶奶悲觀地直說:『好了啦!回去吧! 越看越傷心(台語)』,而另一位微胖的奶奶,卻是樂觀開朗地參與所有活動,這讓我非 常有感今天上課所說的『正面力量』─同一個時空裡,即便每位爺爺、奶奶們的背景 故事大有不同,但同樣面對晚年生活,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過生活,在這裡能明顯感 受出差異,也提醒自己正念力量的重要,我想這就是所謂『念轉運轉,運轉命轉』吧!” 而來自修課學生 B 分享:「我深刻了解到,原來 人都是一樣的!對於能夠帶來成就感的事物皆會感 到著迷,即使是老人家也渴望獲得認同及讚美,未來 若有機會再次接觸,這必定會是個重要的考量目標之 一。」 因此,教育給予機會,自會在每個人心中生長出 不一樣的花朵。
(二)層級二報導:行李箱裡的歡樂 Party 撰文者:許玄淳(北藝大「社群本位藝術教育」課程助教) 「三年前,我與母親一同出發,回到那名為海南島的聚落,在短短三小時航程中, 我目不轉睛望著窗外,城市越來越小、越來越小,看見自己飛越雲端,遠方好大、好 圓、影子好長的夕陽,與雲比鄰,隨著夕陽離開,地面景色與海南島海域越來越清晰, 情景交融時刻,母親微笑著。」 這是一位關渡國小「多元文化社」的孩童念誦一段自己所寫、關於自己陪著母親 回鄉時所見風景的臺詞。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學生帶領下,結 合文字與動作,由暖身至排練,孩子們從遊戲中學習,也在遊戲中克服對表演的畏懼。 他們透過演出,親口訴說關於母親思念家鄉的故事。 2016 年 9 月始,在「關渡共生共好計畫」和關渡國小輔導室主任李文英老師全力 支持下,師培中心吳玉鈴老師與 12 位修習「社群本位藝術教育」課程的學生,從在地 11
人文創新與社群關懷視角出發,以社群藝術教育為方法,與關小新住民學生社團及其 家庭連結,期透過多元社群培力的共創與共學歷程,落實社群為本的藝術教育思維, 豐富新住民家庭親子間的創意互動經驗、增進家庭、學校與關渡在地生活間的多元連 結;同時研究生引導真實問題的提出及解決方案,進入到社群對話的藝術創作歷程。 為期六週,每週五下午的社團活動,研究生與孩 童共同合作,從對家的記憶、自身興趣到主題延伸來 共同創作,將孩子想法與藝術創作搭起橋樑。創作產 出多元,有人從家鄉記憶發展出戲劇演出,有的與老 師一同編寫歌曲,過程中,也因為孩子的關係,讓我 們有機會進入家族古厝一探究竟。短短一個半月,一 步一腳印,從一開始相互摸索和認識,到確定主題與 方向,過程實驗與修正,課後反思與討論等,都無疑 成為催化雙方共同創作契機下的成果。
(三)層級三報導:舞蹈社會實踐 撰文者:方志捷(北藝大「社群本位藝術教育」課程助教) 「舞蹈社會實踐」課程涵蓋醫學與人文、身體教育等面向,以舞蹈社會實踐研究 相關案例為討論內容,並以關渡醫院為實作場域,針對社區衛教、護理之家的慢性病 患、醫護人員及關渡關懷站等的舞蹈實務課程方案之推動與執行。 本課程著重於培養舞蹈高等教育之藝術人才,又 因修課學生為舞蹈研究所博士生,於各自領域已有相 當社會經歷,因此授課教師王雲幼教授與張中煖教授, 期望透過理論與實務結合,擴展舞蹈應用層面,進而 促成學生研擬、撰寫和推動執行跨科際跨領域合作、 創新的可能性及可行性。 課程擇定關渡醫院護理之家為實踐場所。從護理 長講解護理之家成立脈絡及組織成員、參觀其空間設 施後,進而練習病人搬移要訣。修課學生分別於 2016 年 11/15、11/23 前往護理之家進行 60 分鐘小型工作坊, 以醫院護理人員、及照服員為對象,由學生設計並執 行身心整合、紓解壓力的創意教學方案,擴大舞蹈作 為連結兩種專業的影響力。 工作坊的內容規劃,深獲醫護人員與外籍看護的肯定。護理長期許能持續開課, 尤其是外籍看護,她們非常渴望這一類的肢體課程,雖語言上有隔閡,但參與課程的 主動性及互動都良好,也讓擔綱工作坊授課教師的學生,更確定自己持續開課的動力。
12
參、實作模擬場域 一、 校內實踐場域 (一)教學大樓三樓 ArtsFab 藝術實驗室、302-303 教室(空間改造) 1. 基本資料 改造前
場域樣貌
改造後
306 教室→ArtsFab 藝術實驗室
303 教室→木地板教室適合更多元性課 程規劃
場域類型
建置型空間,作為上課、討論、講座空間
座標
25.134182, 121.471264
2. 營運與管理 使用現況
教學大樓位於學校核心地段,又是全校學生前往修習通識課程的樓館,鄰近關渡 美術館,三樓面對美術學院入口穿堂假日常有民眾經過,本校藝推中心辦理藝術 推廣課程亦多使用本棟建築之教室,空間可靈活變化運用,作為創意教學、創新 發想的實驗場所。
連結規劃
為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共同經營空間、本計畫討論與行政聯絡處
校 外 學 者 與計畫中跨域課程相關之專家學者,與本計畫參與師生分享關渡地區在地人文、 專家導入
藝術治療、長者照護、樂齡等議題。
3. 執行成果 13
項目
辦理次數
內容
共好講座
8
邀請藝術治療、長者照護、樂齡等專家學者前來分 享各領域之專業,深化本計畫之師生涵養,讓修課 學生進入實作場域之前,具備應有的知能。 (可參閱 P.7 共好講座一覽表)
工作會議
19
定期舉行工作會議凝聚計畫參與教師之意見與向心 力,使得成果執行更具事半功倍。
成果分享會
1
於 2016 年 6 月 4 日辦理成果分享會展示,展現本計 畫執行成果,增進關渡社區夥伴與北藝大之合作關 係有更多發展機會。
活動紀錄
(二)北藝風創意空間(空間改造) 1. 基本資料 改造前
場域樣貌
場域類型
建置型空間,作為社區工作站、展覽、創業育成空間
座標
25.131608, 121.467753
改造後
2. 營運與管理 使用現況
以貨櫃屋組建元件所搭設的實踐性質空間,位於本校大門入口處、假日人潮聚集 最多的鷺鷥草原旁的停車場後方。北藝風創意空間於 2016 年已完成建置,搭配 辦理討論性質的工作坊、正式發表、小型論壇等活動,因為所在位置較接近校門 口,也設定成開放性的社區工作站,增加與社區居民接觸的介面。
連結規劃
為北藝風文創發展中心共同規劃多種工作坊與展覽進駐
校 外 學 者 融入手作、親子等工作坊或邀請業界專家辦理小型論壇 專家導入 3. 執行成果 活動紀錄
常態性文創商品展售、校內計畫活動及學生作品展覽 14
二、 校外實踐場域 (一)關渡醫院與關渡關懷站(課程延伸) 1. 基本資料 場域樣貌
場域類型
社會型田野場域
座標
25.120501, 121.466200
2. 營運與管理 使用現況
關渡醫院扮演著社區重要醫療醫院的角色,以病人為中心之優質醫療及全人照護 為目標,垂直整合發展急性後期照護,發展安寧居家及社區居家醫療整合,促進 病人、員工及社區之健康親善服務,希冀成為社區醫院標竿。 而關渡關懷站為關渡醫院為後盾的社區老人關懷站,希望藉由社區護理師做點線 面的串聯與經營,發揮行動力量,以在地人服務在地人建立社區自主運作模式, 結合衛政、社政與教育三體系。
連結規劃
舞蹈社會實踐、身體覺察、攝影、鬧熱關渡節、樂齡創意工作坊等課程/工作坊
校 外 學 者 融入藝術、舞蹈、戲劇治療等以及長者照護學者專家 專家導入 (三)執行成果 活動紀錄
項目
辦理次數
內容
舞蹈社會實踐
1
由舞蹈學院王雲幼老師與張中煖老師共時授課,以 關渡醫院護理之家作為實踐場域,由舞蹈社會實踐 修課學生針對醫護人員與外籍看護,設計一系列連 續 6 週「身體工作坊」 ,更邀請一德里居民至北藝大 參加「藝起舞動工作坊」 ,讓他們親身體會自身肢體 語言有更多的可能性,進而達到身心紓解之效果。 (詳見 p.101) 15
攝影
1
由新媒體藝術學系林俊吉老師教授,以關渡社區各 地作為學生作品拍攝之場域,並與職業安全衛生室 張繼仁主任合作規劃關渡醫院職員教育訓練共計 2 堂,更於醫院穿廊規劃攝影課期末成果展。(詳見 p.71)
(二)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課程延伸) 1. 基本資料 場域樣貌
場域類型
社會型田野場域
座標
25.126596, 121.466283
2. 營運與管理 使用現況
和信醫院的前身為孫逸仙治癌中心醫院,於 1990 年開始為國內的癌症病人服務, 該院亦是台灣少數的美式空間醫院,特別重視醫院整體空間設計與醫病關係。
連結規劃
應用劇場專題、應用劇場專題課程延續之工作坊
校 外 學 者 融入身心科、腫瘤科等醫護人員與相關學者專家 專家導入 3. 執行成果 活動紀錄
項目
辦理次數
內容
應用劇場專題─ 生命劇場
1
由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容淑華老師授課,以和 信治癌中心醫院為實踐場域,利用想像、故事分 享、文章閱讀及小遊戲帶領醫院社工、護理人員、 病人與家屬寫作與即興演出,獲得參與者熱情回 應與支持,並於課程最後一週透過詩歌朗讀、舞 蹈、鋼琴演奏等合作共同演出。(詳見 p.64)
藝起玩劇工作坊
2
延續應用劇場課程,同為容淑華老師授課,邀請 16
醫院病友與行政人員共同參與,藉由暖身、故事 發想、角色扮演與短劇即興、分享等形式,增加 參與者的互動與關係。(詳見 p.121) (三) 關渡國小(課程延伸) 1. 基本資料 場域樣貌
場域類型
社會型田野場域
座標
25.126596, 121.466283
2. 營運與管理 使用現況
為建立優質教育環境、形塑適性多元成長,台北市政府於此設置「海洋教育資源 中心」,現任校長吳文德致力推動海洋教育,近年開始辦理「海洋之心—造舟航 向大海」工作坊。
連結規劃
社會創新與設計、社群本位藝術教育、藝術方法學(104-2 課程、105-1 工作坊)、 干豆藝航工作坊、小小身體雕塑家工作坊
校 外 學 者 融入創客、特教、新住民、海洋教育學者專家 專家導入 3. 執行成果 活動紀錄
項目
辦理次數
內容
社會創新與設計
1
由藝教所陳俊文老師帶領學生團隊於關渡國 小創立「藝術創客實驗室」,20 位來自北藝大 不同系所的學生與關渡國小四至六年級 30 位 學生們於 2016 年 6 月 8 日進行期末成果呈現。 (詳見 p.68)
社群本位藝術教育
1
由藝教所吳玉鈴老師負責,從在地人文創新與 社群關懷的視角出發,以藝術教育為方法,透 過 與 關渡 國 小新 住 民學 生 社 團 及家 庭 的 連 結,開展藝術家、學校與社區的合作與對話, 17
在多元社群相互培力的共創與共學歷程中,豐 富新住民家庭親子之間的創意互動經驗、增進 新住民家庭與學校、關渡在地生活之間的多元 連結。(詳見 p.86) 藝術方法學
1
由藝教所容淑華老師帶領教學,共有國小一年 級至六年級 10 多位學童們參與,2016 年 6 月 14 日進行「昆蟲奇兵」期末成果呈現,充分展 現在課堂所完成的各項彩繪作品。而 105-1 學 期則延續課程精神與內容,持續與關渡國小潛 能開發班學生進行互動教學。(詳見 p.91)
干豆藝航工作坊
1
由關渡國小主辦,結合海洋環境教育暨市府推 動環境教育政策,師生共同完成造舟、淡水河 與基隆河開放水域下水操舟,具體展現、落實 環境教育之宗旨及海洋教育專業知能工作坊 藉由團體動力激盪、透過身體與工具和材料互 動對話。(詳見 p.108)
小小身體雕塑家工 作坊
1
由舞蹈研究所教學組學生負責教學,藉由親子 課程方式,以肢體語言增進親子間互動,以舞 蹈增進親子的親密關係。(詳見 p.123)
(四) 華碩股份有限公司(課程延伸) 1. 基本資料 場域樣貌
場域類型
社會型田野場域
座標
25.124541, 121.471153
2. 營運與管理 使用現況
為跨國際科技公司,總部坐落關渡,希冀投身公益實踐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深耕 關渡社區鄰里,近年來華碩公司全心投入「永續關渡」。
18
連結規劃
應用音樂專題、在地人才培育工作坊、藝術人文與社區營造專題
校外學者 無 專家導入 3. 執行成果 項目
辦理次數
內容
應用音樂專題 關渡在地人才培育工作坊 藝術人文與社區營造專題
1
以應用音樂專題開啟後續「在地人才培 育工作坊」與「藝術人文與社區營造專 題(105-1)」介入,藉由音樂課程教授 該公司職員學習如何演奏木箱鼓,並透 過公開發表會展現學習成果 。( 詳 見 p.95、p.112、p.98)
活動紀錄
(五) 多寶藝術學堂(課程延伸) 1. 基本資料 場域樣貌
場域類型
社會型田野場域
座標
25.124390, 121.466468
2. 營運與管理 使用現況
以藝術潛能開發教育專業為主,陪伴學員發展個人藝術志業,讓孩子有機會以藝 術為自己發聲。空間配置,主要為個人學習空間、團體討論空間,以及非正式生 活學習空間,如廚房、烘焙、菜園等,除了平時學習,也適合辦理教育推廣活動。
連結規劃
設計思考與實踐
校 外 學 者 融入藝術教育、設計思考、海洋教育等各領域的專家。 專家導入
19
3. 執行成果 項目
辦理次數
內容
設計思考與實踐
1
藝教所陳俊文老師與多寶學堂學員共同發展視 覺藝術、主題教學及社區營造之應用設計,本年 度主要進行關渡特色的海洋教育教學繪本及遊 戲。(詳見 p.83)
活動紀錄
(六) 關渡宮(課程延伸) 1. 基本資料 場域樣貌
場域類型
社會型田野場域
座標
25.117721, 121.463985
2. 營運與管理 使用現況
俗稱關渡媽祖宮、關渡天后宮。為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之臺灣民間信仰廟宇,兼容 佛教與道教,為北臺灣歷史最悠久、香火最鼎盛的媽祖廟之一。
連結規劃
博物館蒐藏規劃與管理、攝影、小小身體雕塑家工作坊
校 外 學 者 關渡人文歷史、自然生態、藝術實作及表演藝術四個面向之專家 專家導入 3. 執行成果 活動紀錄
項目
辦理次數
內容
1
由博館所所長陳佳利老師負責之實務 導向課程,透過講課、座談及工作坊等 各種實務工作,與關渡宮合作整理文物 並進行初步展覽主題規劃。 (詳見 p.76)
博物館蒐藏規劃與管理
20
攝影
1
為課程實拍場域之一。(詳見 p.71)
小小身體雕塑家工作坊
1
與關渡國小所辦理之工作坊內容為同 一系列,針對不同的場域調整符合關渡 宮場地之上課內容。(詳見 p.123)
2016 年關渡共好分享會
1
2016 年 6 月 4 日於此辦理分享會,邀請 關渡地區夥伴單位一同分享共創成 果,交流未來合作願景。(詳見 p.29)
(七) 關渡老街三合院(人力資源挹注) 1. 基本資料 場域樣貌
場域類型
社會型田野場域
座標
25.117721, 121.463985
2. 營運與管理 使用現況
關渡老街三合院為關渡宮陳董事長的老家,這棟建物有著關渡地區的歷史痕跡。 原有一個完整的三合院,因家族分家用紅磚矮牆將空間一分為二,一半翻新有人 照顧而乾淨明亮,另一半因而荒廢中。
連結規劃
地域性文化資產研究、仙渡莊計畫、藝遊趣甘豆工作坊
校 外 學 者 關渡地區在地人文、歷史、自然等領域專家學者 專家導入 3. 執行成果 活動紀錄
項目
辦理次數
內容
1
由美術系駐校藝術家陳界仁老師統 籌,與關渡國小合作,讓小學同學進行 二媽故事相關的臉譜創作,並於關渡老 街三合院及八里造船廠進行展覽。(詳 見 p.110)
仙渡莊計畫
21
1
藝遊趣干豆工作坊
由建文所黃士娟老師開設課程「地域性 文化資產研究」之修課學生主辦,邀請 關渡社區親子一同走入關渡老街,透過 認識、觀察、刻畫三個主題來帶領大眾 重新認識關渡,塑造新的老街印象。 (詳 見 p.104)
(八) 馬偕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人力資源挹注)
1. 基本資料 場域樣貌
場域類型
社會型田野場域
座標
25.138509, 121.461332
2. 營運與管理 使用現況
作為一個多元專科背景的照顧場域,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提供癌症晚期及八大 類非癌末病人於住院或出院返家,一個更好、持續性的照護服務支持。
連結規劃
關渡藝術共創工作坊
校 外 學 者 關渡美術館駐館藝術家、醫護人員等 專家導入 3. 執行成果 活動紀錄
項目
辦理次數
內容
1
透過來自不同國家的關渡美術館駐館 藝術家的觀點,設計不同的藝術課程, 讓病人運用手上的繪圖工具,直覺表達 自我,甚至是宣洩情緒,使其壓力得以 抒發。(詳見 p.106)
關渡藝術共創工作坊
22
肆、跨域共創課程 一、 課程摘要表 104 學年度第 1 學期(規劃期)
104 學年度第 2 學期 層級 類型
屬性
名稱
L1 察覺
課程
地域性文化資產 研究
關渡地區
課程
應用劇場專題:生 命劇場
課程
L2 提案
L3 專案
連結實作模 擬場域名稱
學分 數 3
課程 總時 數 54
授課 教師 人數 1
授課 業師 人數 0
教學 助理 人數 1
修課 學生 總數 5
和信治癌中 心醫院
3
54
1
0
1
13
社會創新與設計
關渡國小
2
36
1
0
1
22
課程
博物館蒐藏規劃 與管理
關渡宮
2
36
2
0
1
13
課程
身體覺察研究
關渡地區
3
54
2
1
1
8
課程
藝術方法學
關渡國小
3
54
5
4
1
8
課程
應用音樂社群本 位音樂實踐
關渡地區
3
54
1
0
1
8
23
跨域修課學生 系所人數與比 例,總合為 10 建築與文化資 產研究所碩士 班 5(10) 戲劇學系 1(1) 建築與文化資 產研究所碩士 班 1(1) 藝教所 11(8) 音樂系 1、美術 學系 4、戲劇學 系 2、劇場設計 學系 1、電影創 作學系 1、動畫 學系 1 博物館研究所 6(4)、建築與文 化資產研究所 碩士班 5(4)、音 樂學系碩士班 1(1)、美術學系 碩專班 1(1)
課綱 頁碼 62
64
68
76
舞蹈研究所碩 士班 6(8) 、 新媒系 1(1) 、 碩士學分班 1(1) 舞蹈研究所碩 士班 2(3) 、建 築與文化資產 研究所碩士班 2(3) 、藝術與 人文教育研究 所碩士班 4(4)
80
管絃與擊樂研 究所 1(1) 、音 樂學研究所 1(1) 、藝術與
95
91
干豆藝航
關渡國小
藝遊趣干豆
關渡宮、關渡 老街三合院
仙渡莊計畫 II:想 像的地理中心
關渡老街三 合院、八里
工作 坊
關渡在地人才培 育工作坊
工作
樂齡創藝工作坊
台北關渡扶 輪社、關渡國 小、米倉國 小、關渡國 中、桃源國 中、竹圍國小 自強分校、關 小附設幼兒 園、關渡醫院 關渡里、福德 里、一德里
工作
0
54
4
3
0
44
4
5
1
1
5
0
30
1
0
0
36
0
30
10
9
1
727
0
30
6
5
1
坊 工作 坊 工作 坊
坊
人文教育研究 所 碩 士 班 5(7) 、音樂學 系博士班 1(1) 北藝大師生 4(1)、台北市中 小學教師及學 生 40(9) 關渡社區民眾 35(10)
108
104
藝術跨域研究 所 3、美術創作 研究所 3、美術 學系 19、動畫 學系 1、新媒體 藝術學系 5、傳 統音樂學系 2、外校學生 劇設系 25(1) 社 區 夥 伴 692(9)
110
256
劇設系 25(1) 社 區 夥 伴 231(9)
116
跨域修課學生 系所人數與比 例,總合為 10 新媒 45(10) 傳統音樂學系 1、劇場藝術創 作研究所 1、舞 蹈研究所碩士 班8 美術學系碩士 班 1(3)人、舞蹈 研究所碩士班 1(3)人、藝術與 人文教育研究 所 1(3)人 藝教所 12(10)
課綱 頁碼
112
105 學年度第 1 學期 層級 類型
屬性
L1 察覺
課程 課程
攝影 動作分析研究
L2 提案
課程
設計思考與實踐
課程
社群本位藝術教 育 藝術人文與社區 營造專題
L3 專案
課程
名稱
連結實作模 擬場域名稱
學分 數 2 3
課程 總時 數 36 54
授課 教師 人數 2 3
授課 業師 人數 1 2
教學 助理 人數 1 1
修課 學生 總數 45 10
關渡地區 浩 然 養 老 院、關渡天下 知 照 護 中 心、關渡關懷 站 多寶學堂、關 渡國小
3
54
1
0
1
3
關渡國小
3
54
2
1
1
12
關渡地區
3
54
1
0
1
6
24
藝教所在職專 班 6(10)
71 73
83
86 98
課程
舞蹈社會實踐
關渡醫院
3
54
1
0
1
6
工作 坊
關渡藝術共創工 作坊
馬偕醫院安 寧療護教育 示範中心
0
3
2
0
0
37
工作 坊
身心舒緩技法─ Pilates 工作坊
舞蹈學院
0
48
1
0
0
15
工作 坊 工作 坊
藝起玩劇工作坊
和信治癌中 心醫院 關渡國小、關 渡宮
0
10
1
0
0
10
0
8
4
0
0
20
小小身體雕塑家 工作坊
舞蹈研究所博 士班 6(10) 馬偕醫院安寧 中心病友及家 屬、護理人員、 志工群 37(10) 北藝大師生 10、教職員 2、 關渡市民 3 和信醫院病友 與職員 10(10) 關渡地區國小 學生與家長 20(10)
二、 課程執行策略 (一) 課程設計與規劃 北藝大正視藝術教育必須延伸到社會環境場域的時代使命,希望藉由本校級計畫, 串聯校內與校外資源,讓藝術教師和藝大學生能有更多元與不同層次的社會實踐與學 習管道,透過課程/工作坊的設計,從學生身體感知擴及到身體探索與空間的關係,延 伸至學生對關渡地區這片土地與人文之關懷。而以藝術為方法,創新課程發展做路徑, 透過參與在地社區/社會議題的教與學行動,進而影響藝術專業課程的想像,加速本校 課程變革腳步同時,也能促成台灣社會創新、開展重要議題的創新解決徑路,是為本 計畫核心理念與目標。 根據上述目標,課程設計先以性質區分出「關渡生命」與「關渡四季」兩種課程/ 工作坊之屬性主軸。 「關渡生命」的內涵乃在於關渡社會社群與生命的體悟和互助; 「關 渡四季」的內涵則在於時間序列中關渡地區土地與人文的探索與關懷。 「關渡生命」和 「關渡四季」兩個主軸目標乃運用以座中習(Lecture)、行中思(Proposal)、做中學(Project) 三個課程/工作坊層級成為行動策略,並根據這三個行動策略,發展出「身體覺知」 、 「身 體動能」、「身體文化」三個層級跨域共創課程/工作坊之內容規劃。
身體覺知
Lecture-based
核心概念
身體動能
Proposal-based
在地空間場域設計、參與
身體文化
Project-based
再造、活化空間
「跨域共創課程」之三層級規劃圖 「身體覺知」面向的座中學(Lecture-Based)為啟動,目的在場域初探,著重發展層 25
101 106
119
121 123
級一之基本社會關懷與知能課程,以引發學生社會關懷與知能進行規劃,如「關渡四 季」第一層級「身體覺知」面向的「地域性文化資產研究」課程為例,該課帶領修課 學生從關渡捷運站沿路盤點關渡老街古厝、廟宇至關渡宮,初步完成雲端地圖建立, 並邀請學者及在地耆老分享關渡歷史及文化脈絡,充實關渡地區基礎資料,提供本計 畫其他課程、工作坊及出版品的使用;又如「社會創新與設計」 ,該課程著重引發關渡 國小的學生思考,如何從自身影響的力量延伸至家庭、校園,共同創意發想對於地方 生活和社區議題的討論,進而關心周遭生活的環境,因此於課程成果仍產生一概念性 方案。 而行中思(Proposal-Based)原以層級二「身體動能」課程為主,目的在場域設計, 加重進入場域參與、與在地空間、民眾互動的專案設計課程,第三層級之社會實踐之 做中學(Project-Based),強調層級三「身體文化」課程。第二及第三層級之課程與工作 坊,多有跨層級的傾向,如「博物館蒐藏規劃與管理」因為首次與關渡宮合作,關渡 宮文物登錄處於初步階段,尚無法進行典藏政策的探討,故該課程需針對場域及文物 進行初探;而「關渡生命」主軸的課程如以執行的「身體覺察研究」 、 「藝術方法學」、 「應用音樂專題」等課程,因合作對象以人為主體,每個人皆為獨立個體,因此皆須 針對各社群如長者、病友及家屬、志工與護理人員們進一步了解其特質與問題,應用 美術、舞蹈、戲劇、音等藝術進行共創,達到共好的成果。 (二) 教學助理之運用 本計畫課程/工作坊包含許多場域實作,更需要教學助理居中協助,共同參與、引 導跨域共創實踐,強化教與學之效果,並對教學助理於教學發展、班級經營等面向的 品質提升有所助益。本計畫課程教學助理的主要職責為: 1. 協助教師發展課程與教學:需參與教師課程與教學規劃及作業設計、評量等發展 歷程的討論,並協助教學活動進行、教材製作等事宜。 2. 協助教師進行教學行動研究:擔任教師發展行動研究的共同研究者,每週填寫協 同教學的反思日誌,同時,協助教師詳細記錄每週課堂教學歷程,並與教師進行 討論。以協助教師自我分析課程目標、授課內容、教學與學習互動、以及學生學 習效能等議題。 3. 針對學生的反思日誌進行逐一的回饋與討論:以協助深化學生對於授課內容的感 知觀察、分析與論述能力。同時,協助帶領學生討論與實作活動;協助學生進行 議題討論、專題實作或是其他班級經營管理活動。 4. 協助蒐集、拍攝、整理、撰寫課程網頁資料:藉由教學媒體、課程網站的經營與 維護,強化教學與學習支持效能。 5. 需選修一門「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中與協助教學不同之授課教師課程:希冀 藉由不同課程之選修,讓教學助理們更能了解本計畫之推動重點與核心價值,深 化個人未來創作與理論實務之養分。
26
伍、重要活動紀錄 一、 藝遊趣干豆工作坊 (一) 活動目的與設計 藉由「地域性文化資產研究」課程開設,透過田野踏查、文獻研究等,對於關渡 老街的研究累積,由課程同學共同籌備將課程成果實踐「藝遊趣干豆」工作坊,活動 當天由修課學生擔任導覽老師介紹關渡老街歷史、建築、關渡宮與民俗活動等主題, 帶領參加學員透過認識、觀察、刻畫三個主題,以實地踏查方式來認識關渡舊聚落, 並素描所觀察到的老街與建築特色,最後於關渡傳統三合院內體驗刻畫磚雕 DIY 動手 作活動。 本工作坊免費招收為國小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童與家長們一同參與,透過網路平台 宣傳,當天共計邀集來自關渡、東興、薇閣、永平、江翠、忠孝、大龍、湖山國小等 校的學生與家長近 30 餘人共襄盛舉,同時亦邀請順達磚窯磚雕工藝師張澄淵老師指導 磚雕製作,作為這次活動最佳的紀念。 工作坊結束後,讓修 課學生們運用關渡老街三 合院作為展覽場域,以關 渡聚落的歷史為開頭,將 課程田野調查成果佈置成 一面展牆,輔以老屋、寺 廟、坡坎、井、老樹等環 境物件標註於上,放入田 調所拍攝的照片輔助閱讀, 編寫關渡老街中老屋建築 種類與建築材料資訊,呼 應田野調查老屋盤點成果,搭配工作坊的成果磚雕共同展示。 本活動於 2016 年 06 月 07 日的關渡通訊 1以及關渡共好官網 2進行報導。 (二) 參加成員歷程回饋 工作坊回收問卷的回應中,學員參加動機與回饋多是正向肯定,如: 「漫遊老街與 磚刻活動十分吸引人」、「活動內容吸引人」、「了解關渡的文化歷史之美」等。
1 2
http://1www.tnua.edu.tw/news/news.php?Sn=5102 http://kdgh.tnua.edu.tw/index.php/2016/06/09/artists-fun/ 27
二、 仙渡莊計畫 II:想像的地理中心 (一) 活動目的與設計 源自駐校藝術家陳界仁於北藝大美術學院開設的課程,以一學年為規劃期程,在 學年最後由學生自主籌畫、製作、宣傳的一檔展覽,該展覽的問題意識設定在淡水河 的右岸,開展第一屆為《仙渡莊計畫:不斷移動的此時此地》。2015 年 11 月 16 日因 展覽的主題設定在關渡、大淡水地區,與計劃的目的相符,且展覽為學生自主提案與 籌備,因此陳界仁老師引介第一屆展覽的三位策展人、並介紹該展覽籌備過程給關渡 共好計畫團隊。 第二屆《仙渡莊計畫 II:想像的地理中心》將問題意識的中心由淡水河的右岸延 伸至左岸,沿用過去「移動」的概念在關渡和八里地區往返,藉由藝術家去觀察-反 覆實踐中形成的無形網絡,進而聯繫創作意識、地方以及歷史,並加以反思其關聯性 進創作。 本次展覽將一部分的展場 設立在關渡老街三合院,新增 與關渡國小合作講關渡二媽的 故事,由仙渡莊計畫的策展學 生帶領小朋友,藉著故事人物 創作臉譜,並將臉譜作品、藝 術家作品以及「藝遊趣干豆」 成果共同展出。 參與展覽藝術家總計 36 位,包含了:藝術跨域研究所、 美術創作研究所、美術學系、 動畫學系、新媒體藝術學系、 傳統音樂學系、甚至是外校學生,為期約一個月的展期。 本次活動於共有關渡共好官網 3與仙渡莊計畫 4兩份報導。 (二) 參加成員歷程回饋 感謝提供場地給仙渡莊的大舟造船廠和關渡陳董的宅院,感謝在背後默默催生仙 渡莊的界仁上人、關渡共生共好計畫,還有提供相關資源的美術學院等等,以及各位 在旁邊提供協助、參與展覽的創作者和工作人員等工作夥伴,如果沒有這麼多人投注 大量的精力、相信展覽也無法順利進行。(美術創作研究所,曾柏豪)
3 4
http://kdgh.tnua.edu.tw/index.php/2016/06/17/aexhibitionofgundu/ http://kdgh.tnua.edu.tw/index.php/2015/11/20/art-disturbances-community/ 28
三合院的家族第四代後輩,他小時候住這裡長輩分家後很久沒回來,下午突然經 過看到有展覽活動覺得挺好的。(美術學系,蔡尚孚)
三、 2016 關渡共好分享會 (一) 活動目的與設計 2016 年 6 月 4 日「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於關渡老街三合院及關渡宮舉辦 2016 關渡共好分享會,介紹 104-2 學期本計畫開設之 7 門課程成果,並邀請關渡地區合作 夥伴一同進行意見交流,分享本學期合作心得與未來展望。 本次參與夥伴有:關渡宮、臺北市立關渡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馬偕安寧療 護教育中心、臺北市立關渡國民中學、臺北市北投區關渡國民小學、華碩電腦股份有 限公司、社團法人臺北 市野鳥學會、臺北市北 投區關渡里、新北市淡 水區福德里、城市科技 大學和北藝大師生共 44 人。 分享會前先於關渡 老街三合院會合,由建 文所所長黃士娟老師及 仙渡莊計畫策展人為大 家介紹「仙渡莊計畫 II: 想像的地理中心」展覽 與「藝遊趣干豆」工作坊成果展,再至關渡宮會議室交流討論。 本活動於 2016 年 06 月第 90 期的關渡通訊 5以及關渡共好官網 6皆有報導。 (二) 參加成員歷程回饋 非常希望北藝大在關渡醫院以及和信治癌中心進行的合作項目也能推展到馬偕醫 院。(馬偕安寧養護中心工作師,楊智凱) 除了共生、共好之外還要再加「共榮」 ,北藝大與其所在地關渡能夠共同繁榮。 (福 德里里長,郭清泉)
5 6
http://203.71.172.65/images/tnua/0tnua/pdf/2016/1050602.pdf http://kdgh.tnua.edu.tw/index.php/2016/06/27/classessharing/ 29
四、 2017 關渡共好分享會 (一) 活動目的與設計 2017 年 1 月 11 日於北藝大國際書苑大廳舉辦 2017 關渡共好分享會,介紹 105-1 學期所開設的 8 門課程與工作坊外,亦希冀能和合作夥伴一同討論 2017 年北藝大與合 作夥伴們之間更多互動的可行性。 本次分享會參與夥伴有:臺北市立關渡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關渡自然公園、 臺北市立關渡國民中學、臺北市北投區關渡國民小學、多寶藝術學堂、臺北市北投區 一德里與北藝大師生共計 37 人,本活動報導將刊登於關渡通訊上。 (二) 參加成員歷程回饋 癌症病人除了是病人之外,他們也是人。人的一生如果得了癌症也是不錯的,因 為它會讓你去回顧自己的人生,了解自己原來是個有故事的人;它會讓你去創造新的 人生,因為經過這麼大的一個生病,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感謝容老師帶來的(藝起 玩劇)工作坊,我認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會放棄癌症病患,希望和信醫院有更多機 會與貴校合作。(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文教部主任,鄭春鴻) 醫院裡面的醫護人員也很需要,我們有很好的醫療知識,但我們對自己的身體不 認識,透過這些藝術活動來了解自己,了解才能紓解自己,若我們沒辦法照顧自己, 我們就沒辦法照顧病人。鄭主任剛剛提的我覺得是替病人發聲,和信醫院有這麼好的 鄰居(北藝大) ,讓我們得到很多。未來還有更多的點子可以與北藝大合作,對我們的 病人與同仁更需要推廣,有臺北藝術大學真好。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放射科醫師,詹光 裕) 過去這一年與北藝 大合作,我總結八個字: 認識、認同、認分、認 真。我是里長,我必須 辦活動,但辦活動的能 力有限,我必須邀請北 藝大或是其他合作夥伴 協助,這是我認識到自 己的不足;認同鬧熱關 渡節的活動價值,以及對於關渡地區在地人的意義;我必須認分地搭起合作夥伴之間 的橋樑,不論是軟硬體資源、資訊分享等,因為我是里長,我有這個職責在;藉由我 一點點的努力,貢獻給我的家鄉。 (一德里里長,黃玉樹)
30
五、 2016 鬧熱關渡節 (一) 活動目的與設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做為藝術高等教育學府,在學術上的責任應該讓學生能夠有參 與社區藝術實踐的環境與機會,啟蒙學生了解藝術實踐在社區的樣貌,更應該要以藝 術實踐帶領社區居民共同參與,使社區意識抬頭,建立鄰里間祥和的互動關係。 關渡位於淡水河中下游,是河水與海水交會的匯流點,自古以來是重要的水路運 輸中繼站,關渡擁有這樣的地理優勢,非常適合作為串聯發展「大淡水河系文化」的 重要據點。楊其文校長認為相較於由上而下的都市規劃,「由下而上從社區關係著手」 是都市建設發展的另一條途徑,期盼藉由「鬧熱關渡節」凝聚社區意識,共同長期整 合來執行藝術活動,從關渡開始,邁向「大淡水河系」共生共榮的文化願景。 「鬧熱關 渡節」活動舉辦的過程即是整合的開始,藉此雕塑「文化關渡、祥和社會」的關渡意 象,使關渡成為台北新文化生活的示範。因此, 「鬧熱關渡節」不只是一個藝術節慶, 更是一個關渡新氣象。 於鬧熱關渡節籌備期,北藝大學生組成志工隊與居民共創踩街匯演,運用「關渡 在地人才培育工作坊」 、 「樂齡創藝工作坊」進入關渡社群執行(詳見 p.112) 。2016 年 10 月 29 日鬧熱關渡節開幕當天,由學生組成「藝陣」團隊,另有管樂團、南北管、 焦點舞團與鋼鼓表演走出校園,與其他多元豐富的社區團體隊伍一起踩街、匯演與市 集。踩街範圍分別於臺北市北投區一德里、臺北市北投區關渡里、新北市淡水區福德 里等三個里小型踩街後,再匯聚於關渡里進行大型踩街,行經關渡宮,終以關渡水岸 自然公園廣場為主要活動場地。
本活動由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臺北市北投區一德里、臺北市北投區關渡里、 新北市淡水區福德里、中華民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台北關渡扶輪社、社團法人 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財團法人台北市關渡宮、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 主辦,北藝大策劃執行。 而參與的夥伴單位有臺北市北投區公所、陸軍關渡地區指揮部、大南汽車股份有 限公司、台北市北投區關渡社區發展協會、台北市北投區中央社區發展協會、台灣關 31
渡勇士龍舟隊、竹圍工作室、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新北市立米倉國民小學、新北市立竹圍高級中學、佛教慈濟 慈善事業基金會、大愛電視台、臺北市立桃源國民中學、臺北市立關渡國民小學、臺 北市立關渡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臺北市立關渡國民中學、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臺北 基督學院、和信醫院、汎球藥理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三得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關渡 馬場-寶琳馬術學苑、(Co Co 都可)億可國際飲食股份有限公司、廣朋建設股份有限 公司、凱擘大寬頻陽明山有線電視等。 鬧熱關渡節包含踩街、匯演與市集,由關渡社區居民共同籌畫,而北藝大負責協 助辦理前期籌備工作坊,由本校學生成立志工隊,透過「關渡在地人才培育工作坊」、 「樂齡創藝工作坊」兩工作坊和「藝術人文與社區營造專題」課程,與社群夥伴進行 藝術共創;另有本校九系(音樂學系、傳統音樂學系、美術學系、戲劇學系、劇場設 計學系、舞蹈學系、電影創作學系、新媒體藝術學系及動畫學系)自行組隊,融合各 學系專業及關渡特色主題形成「藝陣」,於鬧熱關渡節當天進行踩街匯演。 活動宣傳期間搭配廣播通告宣傳與記者會,並製作活動海報、DM、關東旗、公 車廣告、捷運燈箱、電子海報和社區報,提升活動能見度。 (二) 參加成員歷程回饋 主辦單位辛苦了/真的好美~/北藝大的師生及行政人員超棒的,把大關渡整合得很 有特色!/關渡的自然風景,很適合這樣的活動!/今年大家參觀熱烈 團體不少 明 年應該更爆滿/有年齡 80 多歲的長者哦!這團隊精神可嘉,是關渡醫院長期經營地方 的成果展現。/這麼棒的團體,演出者平均年齡 70 歲左右,實在太厲害了!/原來是 社區長者 現在 加油打氣聲要大一點/涼爽的天氣 好適合一起逗熱鬧~/太厲害了! 整合那麼多團體。北藝大讚!/好棒哦,製作衣服一定很辛苦。不過,真有意義。 (官 網臉書回應) 踩街過程,知行路上的街道布置不夠歡樂及過節氣氛,交通也無完全車輛管制, 尚存安全疑慮。評審應該混入人群中,不應在圓環設置評審區座椅,這樣的評判結果 不夠全面。主會場應該設置最後踩街團隊表演之小舞台,不然到終點的那氣勢就弱掉 了,很可惜。市集折價券折價的內容應可以加入當天市集攤位的折價。整體活動精彩, 小插曲缺點並不折損活動給在地居民的影響,給予高度肯定,期待明年的鬧熱關渡節。 (民眾 A 來電反應) 一德里的踩街應該可以走在華碩的人行道上,不然走在馬路上,並無交通管制, 安全疑慮極高,建議參考淡水環境藝術節沿街都有設置喇叭,各團隊也可以統一音樂, 不用是特定的主題曲,而是偏重節奏感的音樂即可,不然就像是關渡國小團隊,人多、 隊伍也長,只有一個移動喇叭儘管音量開到最大也實在不敷使用。沿途管制民眾的志 工不夠,以致民眾闖入隊伍中,會影響民眾觀賞遊行表演及視覺衝突。 (民眾 B 來電反 應) 32
陸、重要成果紀錄 一、 學生成果集 層 級 1
2
3
課程名稱
作品集連結
地域性文化資產研究(104-2)
https://goo.gl/tQL3V5
應用劇場專題:生命劇場(104-2)
https://goo.gl/sL5YxK
社會創新與設計(104-2)
https://goo.gl/F7f6zS
攝影(105-1)
https://goo.gl/JPTZUt
動作分析研究(105-1)
https://goo.gl/tPVgi7
博物館蒐藏規劃與管理(104-2)
https://goo.gl/zsgokh
身體覺察研究(104-2)
https://goo.gl/eSY9nU
設計思考與實踐(105-1)
https://goo.gl/VgQllx
社群本位藝術教育(105-1)
https://goo.gl/8ZY5HP
藝術方法學(104-2)
https://goo.gl/WR2GCI
應用音樂專題:社群本位音樂實踐(104-2)
https://goo.gl/mXviy1
藝術人文與社區營造專題(105-1)
https://goo.gl/578k9g
舞蹈社會實踐(105-1)
https://goo.gl/j9wUYJ
二、 成果影片 影片名稱
影片內容簡述
連結
應用音樂專題:社群本位 應用音樂專題:社群本 音樂實踐課程成果影片 位音樂實踐課程成果
https://goo.gl/JPGVng
藝術人文與社區營造專 題成果影片
藝術人文與社區營造專 題課程成果
https://youtu.be/h1fY0YzkGDc
舞蹈社會實踐成果影片
舞蹈社會實踐課程成果
https://youtu.be/BV5bacBBkYE
設計思考與實踐成果影 片
設計思考與實踐課程產 出學習方案成果發表
https://youtu.be/bYQNjgYn7Pk
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 成果影片
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 成果
https://youtu.be/7487wtzBFNA
三、 學生成果說明與教師回饋
33
(一) 地域性文化資產研究(104-2) 1 課程大綱 近年來以地域性為主題之研究日漸重要,其可彌補大歷史、大地理所欠缺的地方性, 並修正大歷史、大地理的盲點。為此,開設以學校所在地為中心之地域性文化資產 研究極為重要,同時提供學生一個可以實際演練如何進行地域性研究之場域。北藝 大所在地關渡由山水環繞,關渡街上之關渡宮為北臺灣重要媽祖信仰所在,其旁更 形成關渡老街,關渡老街因未被都市更新,而保留傳統聚落型態,課程之進行方式 將由文獻蒐集、田野調查同時並進,讓學生透過這樣的操作方式,了解如何進行地 域性文化資產之研究。 2 課程教學設計與創新說明 田野調查方式除踏查關渡聚落/老街外,也安排了以腳踏車方式對頂/下八仙聚落進行 田野踏查來了解淡水河流域與關渡地區之間的連結。 學生成果集數量:全班共同完成 1 件期末成果展 3
4
學生成果集品質: 105/6/15-23 於關渡老街三合院舉辦「藝遊趣干豆」工作坊成果展 105/7/11-13 於關渡老街三合院舉辦的 104-2 學期課程校外成果展,以海報與影 片分享課程及學生作品 https://goo.gl/3jzBCM
學生作品
教師評語:挑選洪亭隸之作品,其中一個原因為他調查的範圍為最 後工作坊呈現之地點,可以從第一次的田野調查成果為列表,第二 次將列表的對象以地圖的方式呈現,讓課程以外的人容易閱讀,最 後,在本學期歷史文獻學習的基礎之上,融合實際的田野調查,製 作成最後的成果,可以看到學生從剛開始認識關渡老街的外觀,到 最後可以自行說明關渡老街的歷史、形成過程、特色,達到一個完 整訓練的過程。 5
教師對整體課程的自我反思(詳見 p.62) 34
(二) 應用劇場專題:生命劇場(104-2) 1 課程大綱 使學生了解應用劇場發展歷程與理論、實務,以及應用劇場中的人權與社會行動力, 並以戲劇和劇場做為藝術的中介,轉化應用至其他領域,例如學校、社區、醫療、 諮商等不同的對象和不同領域。此次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社工、護理人員、照護 家屬、癌症患友、志工等一起藉由藝術浸潤探索生命的意義與死亡的重生。 課程教學設計與創新說明 2 利用想像、故事分享、文章閱讀及小遊戲帶領學生與和信醫院病友做寫作與即興演 出。 學生成果集數量:1
3
學生成果集品質: 105/6/22 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以詩歌、舞蹈及音樂進行表演,當日活動報導 http://1www.tnua.edu.tw/news/news2.php?Sn=523 105/7/11-13 於關渡老街三合院舉辦的 104-2 學期課程校外成果展內,以海報 與影片分享課程及學生作品 https://goo.gl/3jzBCM 學生作品有的是文字小品書寫,有的是即興創作於當下,內容都 相當精彩。以下這一篇短文從兩張圖卡發展出來,在此分享: 「咻!!!塴,一顆大大的隕石劃過天際,打亂了寧靜的彩虹小 鎮,讓原先平靜的彩虹小鎮中許多房屋東倒西歪、支離破碎,這 顆大隕石將彩虹小鎮絢麗的天空砸出了一個大洞,小鎮中的居民 們議論紛紛,自從隕石將天空開了個洞後,彩虹小鎮失去了原先 的光彩,原本絢麗的風景變成了死氣沈沈的斷垣殘壁,小女孩艾
4
學生作品
莉,每天虔誠的向天神許願,希望可以帶族人離開彩虹小鎮,帶 著大家飛出這裡,找尋外面的新生活,艾莉住的房子雖然沒有被 隕石震倒,但是卻失去了以往的生氣,父母親也在這場災難中不 幸離世,這在這棟大房子中,如同如同住在一棟空殼子裡。 一如往常陰暗的早晨,夢中艾莉似乎聽見有人在呼喊他, 『艾 莉、艾莉,醒來吧,我聽見你日復一日虔誠的祈禱,讓我實現你 的願望,只是你要有所抉擇,我會給你你想要的能力,你可以選 擇擁有飛翔的能力,遠遠地離開這裡,但只有你一人能夠離開。 或是將這份能力用來補天,補天的任務非常危險,並不一定保證 能成功,現在你得有所抉擇了…..為時間不多….下一顆隕石即將 到來…。』艾莉驚醒過來,不經失落得想原來是一場夢,就在此 刻他發現床邊竟然綁著一顆發著微光的氣球,當自己靠近這顆氣 球時,感受到一陣溫暖的力量,當艾莉握著這顆氣球,發現自己 的身體竟然變得好輕盈,他可以輕鬆地飛翔,逃脫地吸引力,當 艾莉開始往上飛時,他突然想起夢中神對他話,他可以利用這顆 35
氣球飛離這個破碎的彩虹小鎮!但就在此時突然他聽見小孩哭 聲,原來是一個媽媽抱著孩子,正安撫著哭鬧的孩子,隨著小鎮 一日比一日黯淡與寒冷,許多作物無法生長,大家都過著挨餓的 日子,艾莉看著大家困苦的生活,突然發現輕盈的腳步似乎沈重 許多,這時,艾利望著頭頂上這顆漂浮著的氣球,艾莉決定,跟 著氣球一直往上飛,直到碰到天空中的隕石洞,這顆溫暖的氣球 封住了隕石砸出來的缺口,艾里也在一陣光芒後變成天空中最美 麗的繁星,每當村民抬起頭時,都會想起善良的艾莉犧牲了自己 拯救了大家。」 教師評語:這篇文章由學生與病友共同討論,將圖卡放在「起承 轉合」四個空格中的其中兩格,在往前往後發想故事的開端、轉 折、結尾。這一組的表現都相當盡心與進心,十分投入與專注, 不斷地重組故事的多面向。每個人都在行動中進行思考與反思。 最後的作品相當詩意。 5
教師對整體課程的自我反思(詳見 p.64)
(三) 社會創新與設計(104-2) 1 課程大綱 社會創新是為符合各種社會需求—從環境、教育到社區、健康等等,可以延伸和增 強公民社會的的新策略、新觀念、新想法和新組織。本課程介紹運用數位新媒體及 創意設計思考所可以達成的社會變革和創新,引導學生針對實際場域,提出改善社 會的創新方案。本課程引入「藝術自造者」(Arts Maker)的觀念,讓學生與國小學童 以設計思考的方法,理解和構思生活環境,共同進行社會創新的藝術創作,改變空 間場域,期待引發地方生活和社會議題的討論和想像。 課程教學設計與創新說明 2 為進行社會創新的實務演練,本學期擬引入「藝術自造者」(Arts Maker)的觀念,組 成跨領域團隊於關渡國小進行十週的服務學習。讓學生與關渡國小學童以「藝術創 客實驗室」社團的形式,運用設計思考的方法,理解和構思生活環境,共同進行藝 術創作,以改變實體生活空間場域,期待引發對地方生活和社會議題的討論和想像。 為維持課程運作品質,團隊需共同出席參與課程及演練,並完成專案設計及期末展 示。 學生成果集數量:6 3
學生成果集品質:藝術創客實驗室課程影片 https://goo.gl/cGyhUj 2016 藝術創客實驗室成果展(共計 6 隊,每隊包括場域觀察地圖、專案構想、 原型、過程影片、成果海報等展示呈現)https://goo.gl/6OfWIS 36
以蝙蝠隊(李維傑、江優如、陳映如及五位關渡國小小朋友)為例, 就自訂專案完成以下成果: ◎校園地圖: 我們先讓小朋友提出在喜歡校園的哪個角落,例如海洋中心、籃 球場、太陽能區、游泳池⋯⋯等等,由超會畫畫的昱安打草稿, 大家分配好各自上色美工的區塊。小學生對自己的校園真是摸透 透,大家很熱情的討論,也分工合作很開心。承鴻也在他最喜歡 的海洋中心畫了可愛的小丑魚和珊瑚,小學生的創作力真的很驚 人呢! ◎專案發想: 我們與小朋友最開始的討論,跟我們大學生們當初在學校討論專 題的情形,其實是很像的,剛開始想法好像很多,但後來才慢慢 發現原來人生中最大的重點就是『吃』!所以我們想到了學校營 養午餐的這個專題。 我們的構想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有學校營養午餐的缺點(例如菜 很油,湯很難喝)、優點(水果新鮮,飯很熱),還有我們改善發 想與改善的部分。
4
學生作品
◎原型製作: 這是使用 3D 筆來做立體的模型。我們靈機一動把船的骨架改成 小學生 DIY 廚房的自助餐吧台,大家在船的甲板上貼上各種菜 色,旁邊在做些冰箱、櫃子,小朋友之前做的 3D 半身模型放在 野餐墊上野餐,維傑在最後一堂課帶了幾張小車車的紙板。我們 就把它貼在旁邊像是運輸最新鮮食物的貨車!算是大家在最後急 中生智做出來的小廚房!現在想起那些過程還真的滿開心的呢!
37
◎專案影片: 在過程中拍照、錄影,好比將回憶包在一片荷葉裡,等我們老的 時候,拿出來下酒菜,配著月光。小朋友們在影像中,多麼地天 真無邪,若是自己回到過去,大概也一樣開心地笑著。 ◎專案海報: 我們的專題海報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寫營養午餐的優缺點與建議 發想,主要是把大家起出討論的小紙條依序整理後排列貼上,再 由苡瑄負責重要的美編工作;另一個則是關於小蝙蝠的理想午餐 世界,由最會畫畫的昱 安主導。理想午餐世界 裡是一個極具功能性與 實用性的夢幻廚房,廚 具、瓦斯、烤箱、微波 爐應有盡有,還有當初 我們設計的環保種菜小 空間。 另外,其實我們剛開始 還有畫一張與觀眾互動 的問與答,記得當初因 為我們以為那張也是展 示的一部分,譽文與禹 婕畫得還格外用心呢, 後來才知道那張只是讓我們討論的小空間後,為了不要讓她們傷 心,我們把她們畫的那張精美小圖剪貼到關於小蝙蝠的理想世界 那張海報裡了,意外成了海報裡詳細的圖示解說,大家好開心。 教師評語:蝙蝠隊這組同學十分用心,非常能掌握課程運用設計 思考方法的重點,對小朋友的引導,充份發揮共創的精神,讓大 小朋友都能動手做出自己的想法。在呈現手法表現也非常好,原 型製作運用了多種材料,感覺很豐富;專案海報繪製和文字解說 也很清楚,讓觀者很容易了解。整體專案的前後呼應很一致,能 提出創新的方案,解決重要的議題。 5
教師對整體課程的自我反思(詳見 p.68)
38
(四) 博物館蒐藏規劃與管理(104-2) 1 課程大綱 本課程主軸透過講課、座談及工作坊等各種實務工作,與關渡宮合作整理文物並進行 初步展覽主題規劃。課程亦包含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典藏庫房參訪、關渡宮參訪、工作 坊、龍山寺博物館庫房等參訪活動。 2 課程教學設計與創新說明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典藏庫房參訪、關渡宮參訪、工作坊、龍山寺博物館庫房參訪。 學生成果集數量:5 學生成果集品質: 3 105/6/4 於關渡宮舉辦的 104-2 學期課程分享會內,以影片分享課程及學生作品 影片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4sYplBlm4 當日活動報導 http://kdgh.tnua.edu.tw/index.php/2016/06/27/classessharing/ (1-1)學生作品-文物持拿手冊作業-建文所黃偉強同學: 一、文物包裝方式 存放於庫房的文物為了保護不受外力損害,必須經過包裝這道程 序。包裝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包裝的器物將與文物有最貼近的 接觸,因此包裝的手法,程序以及材質都相當重要,避免文物因為不適 合的包裝材料長期接觸而產生無法恢復的損害,必須要相當謹慎。 二、文物持拿方式 為了移動文物,便於人員清潔、研究,乃至於移出庫房展出,人力 持拿是不可避免的過程。由於持拿文物再如何謹慎都有一定的風險,除 了人為疏忽造成文物受損之外,雙手所殘留的汗液、肉眼看不見的細 菌、黴菌都可能造成文物的損傷,因此文物之持拿需要有相關的規範與 流程,方能使文物在持拿的過程當中降低風險因子。 4 學生作品 三、文物擺放方式 由於庫房空間有限,文物的擺放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如何利 用有限的空間,將文物一一放置於安穩的位置,又能夠保護文物不受地 震等自然或人為災害破壞,在思考上必須十分周延。由於空間問題,文 物不可避免的得擺設於陳列架上,陳列架具有高低落差,因此會有摔 落,甚至是擠壓的風險存在,因此需要考慮文物體積與重量擺設,而無 法置於架上的文物,也不能直接放於地面上,避免受潮或溫度變化影響。 (1-2)教師評語 同學對於文物持拿的專業已有初步的認知和理解,此作業對於文物 包裝、持拿、擺放等順序、細節皆有完善的敘述整理。
39
(2-1)學生作品-期末策展工作坊-第五組成果發表: 組員:建文所張信陽,博館所姚贊薪、蔡佩淇 主題:關渡宮求籤文化-要聽神明的話 內容: 第五組的宗教文物,欲將展現兩個關渡宮的籤筒、大筊。由於關渡宮文 物眾多,此三件展覽物件的遴選是根據大型展示板的敘事脈絡,並將其 中較為特殊的物件作為展出之用。因為實際上的求籤與許願等活動,非 常容易在關渡宮內被觀察到,所以策展方將較特殊的物件選出,用以勾 起觀眾對日常民俗行為之興趣
《要聽神明的話》展板文字設計
教育活動一《自己做籤詩》與活動二《重組籤話》 (2-2)教師評語 在互評機制下,第五組《要聽神明的話-關渡宮的求籤文化》獲得其 他四組的最高分「23」分,基本分以達到 92 分。考量報告的完整性及 創意程度,我亦頒發「最佳教育創意獎」與「最佳展板文字獎」給此組 同學。 5 教師對整體課程的自我反思(詳見 p.76)
40
(五) 身體覺察研究(104-2) 1 課程大綱 經由對基礎人體以及身體動力學之概念,本課程將以科學知識之輔助來徹底了解動 作行為之啟動以及身體作為表演,以及日常生活表達工具之最佳方法。在了解身體 肌肉、韌帶、骨骼結構以及相關人類行為或舞蹈與人體神經傳達之關係後,學員將 被引領進一步尋找相關表演藝術能運用以及關心藝術人之外,對社會的關心以及能 身體力行的策略,於期末設計出實用的方案。 課程教學設計與創新說明 2 本課程由藝術與醫學領域,交叉教學,引入相關的客席教授介紹身體解剖、舞蹈動 力學,以及各種派別的健身以及身心重整法。課程先以理論為知識概念基礎,搭配 大量身體實作課程,體驗肌肉及關節位置並調整改善自身慣性動作,而後延伸至身 心學、身體健康飲食及實用的肌膠貼課程,引導學生進入關渡區域實作場域設計方 案。 學生成果集數量:7 3
學生成果集品質: 105/7/11-13 於關渡老街三合院舉辦的 104-2 學期課程校外成果展內,以海報與 影片分享課程及學生作品 https://goo.gl/3jzBCM 樂齡長者暖身動作設計 設計者:陳亞玫 / 余建宏
4
主題部位
肩頸手臂
設計對象
樂齡長者
參與人數
兩人以上團體課程
學員背景
1. 先備能力:不具舞蹈基礎。 2. 身體狀態:可自主活動(坐輪椅可) 、中風長者 亦可。 3. 期望目標:可藉由此組動作,漸進式的讓長者 肩頸與手臂活動度增加,並可加強肌力與韌性。
設計概念
1. 肩頸手臂等上肢活動,是長者重要自主活動依 靠,這些部位若能藉由簡易的動作組合,保持 其維持正常功能,使長者不用太依靠他人協 助,對自信建立有正面影響。 2. 藉由不同輔具,讓徒手練習後,有不同變化, 維持練習過程的新鮮感,並讓長者手的觸感保 有不同刺激。
學生作品
41
課程內容
時間規劃: 此部位自啟動至結束,約為 10 分鐘。 活動安排: 請長者穩坐於有靠背的椅子(亦可由躺姿開始), 先徒手進行動作,之後可漸進式加入長型毛巾(或 彈力帶或瑜珈柱)輔具,讓練習過程由簡易到變化。 動作設計: 詳見示範動作。
使用教具
穩固的椅子、長型毛巾、彈力帶、瑜珈柱、音樂
參考資料
DLDS(The shoulder and Arm, p.225~246) 、亞歷山 大技巧基礎概念、費登奎斯技巧基礎概念。
教師評語:融會貫通課堂所教授只不同派別身心覺察方法,並結 合課程所安排之校外觀摩,實地瞭解長者及行動不便者的需求, 及注意事項,利用課程活動的要求,設計出一套實用的暖身動作 設計。 5
教師對整體課程的自我反思(詳見 p.80)
(六) 藝術方法學(104-2) 課程大綱 1 了解 A/R/Tography(artist/researcher/teacher)之 methodology 理論內涵,從戲劇、舞 蹈、視覺等藝術的向度,除了延伸藝術如何再現創作者之內在經驗與外在世界的連 結,並轉化藝術作為統合教學之中介,在此一 A/R/Tography 教與學社群跨域合作教 學;輔以發展心理學特殊兒童心理學當代精神分析角度觀察藝術統合教學對教 與學雙方之互動影響等三個面向提供本課程專業兒童心理發展的知識。 終以藝術統合實務教學,作為理論與實務之間的論證。 課程教學設計與創新說明 2 一、藝術統合教學的實務教學 1. 進駐關渡國小開發潛能班,與關渡國小等 3 位潛發班教師:蘇富美、吳宏 恩、吳盛耀合作教學,總計 12 週上課,每周周二中午 12:30-15:20,透過藝 術統合教學法,統整運用戲劇、舞蹈、美術、音樂等形式與特殊兒童互動 教學 40 分鐘。 2. 本學期課程以「昆蟲奇兵」為主題設計教案內容,小朋友分三組。 3. 課前教案規劃設計、上課期間學生觀察記錄、課後分析檢討。 4. 以兒童發展的角度引導進行特教兒童的轉變的討論。 5. 分析從事藝術統合教學者應具備的專業知能及態度素養。 二、理論與實務之間的論證 42
身體作為體驗、表述與認知的工具,根植於藝術的研究及其方法學不但能拓展藝術 和藝術教育研究的視野,亦能鞏固藝術作為一種方法學的獨特性與必要性 學生成果集數量:共三組成果教案 學生成果集品質:105/6/4 於關渡國小進行展覽,當日活動報導 3
http://1www.tnua.edu.tw/news/news2.php?Sn=518 105/7/11-13 於關渡老街三合院舉辦的 104-2 學期課程校外成果展內,以海報與 影片分享課程及學生作品 https://goo.gl/3jzBCM
4
學生作品
A組
B組
43
C組 教師評語:這學期課程主題是「昆蟲奇兵」 ,每一組的成果都很棒。 A 組的教案從蝴蝶切入,觀察蝴蝶的身形與彩翼,引導學生節奏 性的律動、彩繪彩翼在胚布上,孩童穿著彩衣跟著音樂節奏飛舞 著身體,有如蝴蝶一般。 B 組教案以瓢蟲為焦點,引導學生觀察瓢蟲的型狀和點狀色彩外 衣。從視覺顏色入手,分辨顏色,並群體合作在全開畫紙上玩顏 色,集體完成一幅畫。 C 組教案選擇翅膀透明的蜻蜓為主角,引導學生觀察透明翅膀的 紋路,運用潑墨暈染的方式看見自由流動的紋路。 每一組的教案說明循序漸進,從教材教具引發學生的身體在空間 中如何發現自己、看見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何運用身體與他人 產生互動合作的學習。 每一組也看見跨域藝術的結合、運用,及轉化,形成一種新的教 學法。 5
教師對整體課程的自我反思(詳見 p.91)
(七) 應用音樂專題:社群本位音樂實踐(104-2) 課程大綱 1 本課程為實務導向,規劃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 前半部分為準備期,在這段期間規劃多場專題演講,提供學生不同類型的知識想法, 讓學生在教案設計能有更多可能性;後半為實務課程,學生需完成小組課程設計, 並到各自談妥的合作對象進行工作坊(需有 4 週的課程安排) ,工作坊內容必須包含 最後的成果發表。 44
希望藉由具藝術性與教育性之音樂活動課程,進行大關渡地區之社區總體營造,能 讓學生認識學習所在地區特色,進而提升學校與社區關係並達成推廣藝術之目的, 同時亦拓展畢業後就業發展可能性。 課程教學設計與創新說明 2 本課程核心為學生的教案實施,在應用音樂專題中,將教學的主體轉為學生,老師 為輔助的角色。學生必須自己直接與合作對象或場域商談,了解課程設計對象的背 景、需求及條件,進而設計出最適合該區域或族群的課程。 學生成果集數量:3 3
4
學生成果集品質: 課程成果影片 https://goo.gl/JPGVng 105/7/11-13 於關渡老街三合院舉辦的 104-2 學期課程校外成果展內,以海報 與影片分享課程及學生作品 https://goo.gl/3jzBCM
學生作品
45
教師評語:於華碩教授木箱鼓同學之一,雖有教授音樂個別 課和團體課之經驗,但第一次教授成人大班擊樂課程,在第 一次教學後有明顯的修正教學方式以及課程內容,也使得參 與學習之學員受益良多。 非常有經驗於帶領樂齡合唱團的修課同學,第一次教授幼兒 園的小朋友,從語彙以和教學姿態以及教學方式等,一一修 正於第二堂課。另一亦無幼兒音樂教學經驗之修課同學,在 準備教學課程以及執行課程時,非常注意所有參與之小朋友 的學習反應,課程運作的非常流暢,小朋友們對於課程也回 應的非常良好。 5
教師對整體課程的自我反思(詳見 p.95)
(八) 攝影(105-1) 課程大綱 1 攝影器材越來越普及且輕便,但是現代人對攝影的操控技術卻也相對的低落,數位 式器材的容易使用是其一,而相機使用人的性格變異才是最主要的關鍵。 本課程以理性的方式,說明相機的物理構造與操作邏輯,以及攝影技術的必要性, 為的是擺脫一般對攝影根深蒂固的粗淺觀念,往表達自我的藝術創作殿堂邁進。 另外,本課程也與動畫系林大偉老師合作,將介紹持續光源於攝影應用與動畫製作; 本課程也是服務學習課程。 課程教學設計與創新說明 2 將學生專業智能與場域服務的良好訓練,以「共生共好」計畫為橋樑,實施於在地 的場域中,期更能豐富在地文化的涵養,這是本課程於計畫中的創意。作業設計參 與關渡場域之拍攝計畫,並規劃期末讓學生們於關渡地區所拍攝的作品,在關渡醫 院的展出空間裡呈現。 學生成果集數量:49 學生成果集品質: 105/12/30-106/2/17 於關渡醫院舉辦「關渡共好」攝影展 3
http://203.71.172.65/images/tnua/0tnua/pdf/2017/1060107.pdf 106/1/11 於北藝大國際交流中心舉辦的 105-1 學期課程分享會,上半期間由課 程教師與合作夥伴分享課程經驗,下半期程將社群夥伴與計畫團隊分組一起 討論關渡未來發展願景及未來共同執行項目
46
新媒體藝術學系一年級 詹佳霖 教師評語:作者利用落日景象的逆光效果,讓一支路邊照明似乎 也閃耀中光芒,背景純淨的天空,也讓人有心曠神怡的感覺;整 張作品構圖簡約,卻不失豐富的層次,曝光的掌握恰到好處,也 顯示作者拍攝的絕佳技術,是一張動人的好作品。 4
學生作品
新媒體藝術學系一年級 沙韋懷 教師評語:作者也是在黃昏時分拍攝的逆光作品,但卻很巧妙的 利用前景水氣造成的泛光效果,為作品加強曝光,也因此控制了 逆光的成像反差,並增添朦朧的美感;像霧裡看花,那朦朧感像 是來由水氣造成,也像濾鏡;總之,作者會使用前景物的特性為 作品做出效果,顯示創作者的拍照經驗十足。 5
教師對整體課程的自我反思(詳見 p.71) 47
(九) 動作分析研究(105-1) 課程大綱 1 在專業知能面以拉邦動作分析的基本元素,引導學員如何經由肢體與空間(space)、 時間(time)、勁力(energy)的關係,尋求出動作質地的各種可能性,以及其如何影響 著人的情感表達及與外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relationship)。由拉邦的動作分析理 論,學員可以獲得明確的方法,觀察所得的動作現象之深層意義,對於人類日常生 活、隨時可見的動作行為有更深的了解。 課程亦安排其他領域師資給予講座並帶領學生實境探訪,結合講座內容與場域探 索,讓學員能以拉邦動作分析 (Laban Movement Analysis/LMA)學理,針對人類行為 (Body)、動作質地(Effort)、人體塑型(Shape)、空間和諧學(Space Harmony)等 LMA 四大分析理論進行不同場域間對人類行為之探討。 2
課程教學設計與創新說明
規劃跨領域教師針對課程主軸給予相呼應的專業講座,並結合實境探訪,將知識與 場域相聯結,激發學生對於不同社會場域的關注,形成問題解決的動機;並結合舞 團表演觀摩及國外學者專題講座,厚實知識深度。 學生成果集數量:共有 8 組方案設計。 3
學生成果集品質: 106/01/11 於關渡共好分享會分享呈現 https://youtu.be/7487wtzBFNA。
4
學生作品
教師評語:教師從中挑選出學生戴筱曼的成果作-以勁力分析探 討動作與情緒的連結-以成人現代舞為例。在報告的過程中,筱曼 能明確的掌握動作分析的元素,並使用在研究個案中。在同時, 也能藉著觀察及分析探討出研究個案所缺乏的習性及情緒上的察 覺,藉由於此讓研究個案找尋其需加強的方向。 學生的研究結語: 研究者在研究中認為動作是最直接的語言。在研究過程中很清楚 可以觀察到當個案情緒較為疑惑、不確定、低沉、逃避時,動作 48
會有較多 light、sustain、indirect 的勁力要素,而個案有把握、有 練習、敞開心胸面對自我時,動作質地上可較自由選擇 space、 time、weight。當我要求她多練習 weight 的重量後,她的 slash 及 press 就做得更清楚了。 在研究後發現,個案在現代舞表達性作作練習後,更能掌握動作 質地及敏銳自身與環境間的關係,其情緒能藉由舞蹈動作找到出 口。然而因研究時間較短,個案才剛剛開始敏銳自己、觀察動作 勁力及改變情緒,我相信若是她繼續走下去,必能從迷霧中找到 一條清晰的路。而我認為動作與情緒的連結性是必然的,期許日 後能透過動作分析,陪伴更多人在舞蹈動作中抒發並認識自我。 5
教師對整體課程的自我反思(詳見 p.73)
(十) 設計思考與實踐(105-1) 課程大綱 1 設計思考與設計方法的說明,以 IDEO 公司創辦人 Tim Brown 的設計思考理念為主, 介紹基本概念和操作流程,並以案例實作練習。計畫課程訓練過程邀請具有豐富社 會設計實務經驗的華碩設計中心研究員蔡敦仁博士,前來分享設計思考經驗。引進 「竹圍工作室」藝術進入社區的工作經驗,並以其作為課程的實地訓練基地。亦觀 摩了本校聯合關渡地區的社會實踐活動「鬧熱關渡節」及關渡自然公園的「環境藝 術節」 。課程師生團隊與「多寶藝術學堂」學員合作共創,將以「關渡國小」的海洋 教育作為設計思考的重要主題,進行學習者的觀察訪談,共同發展特色教育遊戲及 造型產品。 課程教學社計與創新說明 2 將關渡地區作為實踐場域,以「親水」為主題,首先學習「竹圍工作室」的藝術介 入社區經驗,開始與在地的「多寶藝術學堂」學員形成合作設計團隊,以「關渡國 小」的海洋教育為對象,進行創新設計專案,希望運用各種創作形式呈現,完成有 效的創新學習方式。 學生成果集數量:一套海洋教育教學方案。 3
4
學生成果集品質:於多寶藝術學堂舉辦成果分享會,學堂 FB 發文報導分享 https://goo.gl/wChMm1,成果介紹影片:https://youtu.be/O0fRe9hs5Zs
學生作品
這套海洋教育教學方案「海龜小小大冒險」,結合了紙芝居 繪本及逃脫桌遊。這個故事是描寫從小離家到關渡的海龜小 小,在報上看到一張驚悚照片,原來是海洋垃圾太多,有一 隻大海龜不小心鼻孔插了吸管很可憐。這隻大海龜越看越像 小小的媽媽,小小決定要出發去找媽媽,於是途中遇到種種 驚險的遭遇。從故事發展成七張主要的故事繪圖,再設計成 49
一套完整的雙面彩色紙芝居繪本,正面為繪圖,背面為故事 文本和永續海洋知識解說。逃脫桌遊延續海龜小小故事,運 用多寶格意象做成多層寶盒,必須解出海洋教育題目才能得 到開鎖數字,以開啟下個題目,直到解開所有寶盒才能完成。
50
教師評語:這個海洋教育教學方案是由本課程同學和多寶藝 術學堂學員,以關渡國小海洋教育為目標,經歷了快速而完 整的設計思考程序,雖然人力和資源有限,仍然順利將這一 套結合紙芝居繪本和逃脫桌遊的教材設計印製完成。 育教於樂是引起學習動機的重要方式,而故事才是貫連整個 學習過程的關鍵。團隊成員們從設計思考過程中不斷發想和 討論,發現故事是如此重要,而繪圖又是很有效的故事呈現 方式,因此育教於樂不只是單純做個遊戲就好,把故事說好 可能更是有效。所以發展到紙芝居繪本為本方案的重點。共 同討論的故事,分析了永續海洋知識、在地特色、合理性、 趣味性等等,再從文本發展成關鍵畫面腳本,再經風格強烈 的繪畫,既具有學習性,也非常有藝術性。 5
教師對整體課程的自我反思(詳見 p.83)
(十一) 社群本位藝術教育(105-1) 課程大綱 1 以社群藝術教育理念為本,透過與關渡國小新住民學生社團及家庭的連結與共同創 作,開展藝術家、學校與社區的合作與對話,豐富新住民家庭與學校、關渡在地生 活的多元連結。 課程教學設計與創新說明 2 以藝術為方法引動新住民家庭代間多元文化經驗的連結、感知與表達,豐厚家庭成 員多元的互動與共學經驗,促進具對話性親子關係。 學生成果集數量:4 學生成果集品質: 106/1/6 於關渡國小舉辦「我們的家鄉 社團成果分享」 3
https://goo.gl/ou3D8J 106/1/11 於北藝大國際交流中心舉辦的 105-1 學期課程分享會,上半期間由課 程教師與合作夥伴分享課程經驗,下半期程將社群夥伴與計畫團隊分組一起 討論關渡未來發展願景及未來共同執行項目
51
4
學生作品
海洋組《行李箱的故事》 教師評語:透過小朋友演出作品所呈現的高度完整性,彰顯 出本組研究生在創作及教學發展上的用心與精彩成果;同 時,透過本組研究生結構完整、詳細記錄、反思教學與創作 歷程的期末成果報告,更可清楚看見本組同學於學習歷程中 的投入與變化。 5
教師對整體課程的自我反思(詳見 p.86)
(十二) 藝術人文與社區營造專題(105-1) 課程大綱 1 藉由藝術來營造社區,將人文介紹給社區群眾,使民眾有能力去勾勒心目中的社區 藍圖,喚起對關渡的地方認同、凝聚社區向心力,為關渡地區挹注更多的人文滋養, 讓美的種子遍灑關渡社區各角落,使居民充滿更豐富的心靈饗宴。 課程教學社計與創新說明 2 以田野調查與專題講座分享讓學生了解關渡社區之人文歷史風貌,並藉由規劃執行 創藝工作坊,進入社區及鄰里學校,共同和關渡人創作該單位之特色作品,並將其 展現於鬧熱關渡節之踩街活動。 52
學生成果集數量:1 學生成果集品質: 106/12/8 於一德里里辦公室舉辦「藝術人文與社區營造專題講座」成果發表會 3
https://goo.gl/Y1mx60 106/1/11 於北藝大國際交流中心舉辦的 105-1 學期課程分享會,上半期間由課 程教師與合作夥伴分享課程經驗,下半期程將社群夥伴與計畫團隊分組一起 討論關渡未來發展願景及未來共同執行項目
4
學生作品
教師評語:本次參與的學生發揮共藝共創的精神,帶領居們 們一起創作之餘,於最後的成果展,甚至利用拍立得,與居 民們一起完成最後“共創”的攝影成果展,居民們開心作 畫、排隊拍照的笑臉,就是對同學們最好的評價! 5
教師對整體課程的自我反思(詳見 p.98)
53
(十三) 舞蹈社會實踐(105-1) 課程大綱 1 主要分為研析、實作與反思三階段。研析以課程理論與舞蹈社會實踐研究相關案例 為討論內容,強調舞蹈人作為理論建構者的角色;實作以關渡醫院為場域,可包含 針對社區衛教、護理之家的慢性病患、醫護人員及關渡關懷站等的舞蹈實務課程方 案之推動與執行;反思則為理論與實作之相互驗證,凸顯舞蹈實務即為一種研究探 查,並藉由課程模組思考,提出可能進一步發展之面向。 課程教學設計與創新說明 2 本堂課內容涵蓋醫學與人文、身體教育等面向,擇定關渡醫院為實作場域,由參與 舞蹈研究所博士生針對醫護人員規劃、設計並執行身心整合、紓解壓力的創意教學 方案。以醫院醫護人員為實踐對象,將擴大舞蹈作為一藝術專業的可能,促進社會 實踐多元的運用,並與社區有親身的互動及互惠,產生兩種專業連結的影響力。 3
學生成果集數量:1 位修課學生期末作業論文。 學生成果集品質:課程成果影片 https://youtu.be/BV5bacBBkYE 論文─「舞」在陽光室:關渡醫院附設護理之家課程實施與探討 舞蹈研究所博士班 林宜穎
4
學生作品
54
教師評語:在本課程中修課學生須規劃與執行一個教學計劃,並 運用課程理論與實作活動撰寫學術論文體例之期末作業。選錄之 學生在期中於護理之家舉辦一個單元的活動後,與另一位學生針 對該場域護理人員規劃了一系列肢體活動。作者善用自身舞蹈教 學經驗與另一位學生共同設計,而在課程設計過程和上課時學生 分享課程變動與論述發展的討論中,可以看出兩位學生針對學習 者、自身專業、教學目標進行討論規劃,顯示出專業分享相輔相 成之成果。在文中可以清楚看到學生善用自身反思紀錄、參與者 回饋與課程紀實交錯檢視實踐過程。以下除呈現論文初稿,也提 供期末呈現 PPT 截圖,比對資料分析、論述形成之過程。而在討 論過程中,也特別針對學生論述呈現、論文架構、實施反思,後 者特別是針對課程中物件之使用如何與學習者生活中的連結,提 供建議。 5
教師對整體課程的自我反思(詳見 p.101)
55
柒、檢討與反思 一、 計畫關鍵指標自評 本計畫認為 KPI 應定義為 Key Process Interaction,所著重的是計畫目標執行過程 中師師、師生、師生與社區夥伴的共創的過程。 (一) 如何促成教師組成跨域虛擬學院? 本次計畫的主提單位舞蹈學院,以強力的師資與研究生作為支援,並繼承在藝醫 共學跨科際計畫中已初探的議題與能量外,更與我們的跨域共創主題「由個人身體進 入空間身體的發想」息息相關。 同時本計畫跨域團隊的核心成員,更來自本校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簡稱建文 所) 、博物館研究所(博館所)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藝教所) 、戲劇學系、新媒體 藝術學系,以每月 1-2 次工作會議,讓參與團隊成員分享計畫、課程與工作坊執行過 程,以及與場域夥伴合作的收穫或面臨的困難,除了使成員間彼此熟絡,更使團隊成 員間彼此學習各專業領域課程的執行經驗。同時團隊核心成員會邀請與計劃方向相關 之教師或行政主管參與會議,擴大教師社群的規模與專業領域。 (二) 如何形成學生跨域修課與共創? 開學前與開學初即在計畫網站、臉書、校方首頁進行網際宣傳,亦以摺頁、海報 張貼於系所及校方公共佈告欄區廣為宣傳,並邀請各院所的核心成員教師於課堂中協 助宣傳本計畫該學期其他系列課程。 另因考量本計畫進入的場域特殊性,研究生身心狀況較為成熟,故多開設研究所 課程,研究生多來自各專業背景,故單是同所內學生合修課程即產生極大跨域共創效 果,課程中更規劃小組作業或討論,強化跨域專業知識的交流。 同時也為提升更多元/不同層次的實踐與學習,引發學生對關渡地區的關懷,每 堂課皆有與關渡實踐場域鏈結。
二、 團隊回饋與反思 (一) 對校內人文社會系所師生所產生的影響與改變 1. 轉換實踐場域,創造藝術課程與教學的新典範 社會實踐場域本身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知識及其所面臨之困境,透過與社會 實踐場域夥伴參與跨域共創的課程開設,讓學生離開安逸的校園環境、關注共創對象 並促成學生思考如何、或更進一步實際參與改善社會;同時也有助於教師深化教學內 容、以及累積藝術於社會實踐的參與經驗,如應用劇場專題課程,促成該堂課的一位 56
學生前往和信醫院進行實習,以及容淑華老師決定於 105-1 學期與和信醫院合作開設 工作坊,延續與癌症病友的合作關係,藉由應用劇場課程經驗與身心科醫師討論、設 計進一步的運用劇場技巧與病友共創。 2. 對話合作機制建立,促進教師專業思考、改變與成長 藉由每月 1-2 次工作會議作為溝通協調的機制,讓參與團隊成員分享計畫、課程 與工作坊執行過程,以及與場域夥伴合作的收穫或面臨的困難,除了使成員間彼此熟 絡,更使團隊成員間彼此學習各專業領域課程的執行經驗。同時團隊核心成員會邀請 與計劃方向相關之教師或行政主管參與會議,擴大教師社群的規模與專業領域。 另外核心成員會以當學期課程需求,彼此溝通提出須補足的專業知識方向,由計 畫辦公室邀請該領域專家學者進行講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3. 擴展藝術應用層面與多元價值 以關渡四季、關渡生命的課程與工作坊規劃,達到「開拓北藝大與關渡的鏈結可 能及與在地互動的價值,強化大學的社會教育使命」、「讓藝術走進社區,擴大藝術參 與人口,並透過專業引導,帶動更多藝術創客」、「藉由跨域共創,彼此對話合作機制 及轉換實踐場域,開拓藝術課程的可能性」三大目標,以上述目標所達成的成果,如 盤點關渡在地資源與特色,將可成為學生藝術創作的基礎;而無形的成果,如藝術與 社會場域的共創過程,則影響參與的里民、長者、工程師、醫護人員、病友、孩童等 夥伴,感受到藝術對心靈、精神與身體上的放鬆與舒展。 (二) 對校內行政體系所產生的影響與改變? 1. 增強行政橫向連結 因關渡共好作為校級計畫,希望計畫目標落實於北藝大,需要校行政單位作為強 力的後備支援夥伴,因此本計畫藉由每月召開的團隊核心成員工作會議、每周一次的 全校一級主管會報、系所院會議等會議,向行政單位傳達與尋求的協助;同時則藉由 鬧熱關渡節的籌辦、課程及工作坊的辦理、校園志工單位的設立申請,都直接的邀請 行政單位的參與與協助。如鬧熱關渡節的籌備,便整合校內學務處、教務處、研發處、 總務處、秘書室等行政單位;課程及工作坊的籌備,串聯了秘書室、教務的教學與學 習支援中心、研發處、關渡美術館、北藝風文創發展中心等單位;校園服務隊則仰賴 了課指組的協助。 2. 創造資源共享空間 在計畫的共創過程中,我們以藝術呼應現在開始風行的 Maker 文化,亦即透過新 科技,讓一般大眾都可以自己來設計製造自己作品的理念。因此藉由計畫創造或媒合 空間共享的部分,一是實作模擬場域,如 ArtsFab、關渡老街三合院、關渡美術館…等, 該空間廣泛運用藝術等各種面向的發展加以思考、設計,或作為課程/工作坊共創運 57
用的空間,同時透過設立藝術接觸點,擴大藝術參與人口;另一方面則是媒合校內空 間放置藝術共創的設備空間,如本校劇設系製造機具空間及應用音樂學程錄音室空間, 提供給本校全體學生使用。 3. 獲得更多外援機會 藉由關渡共生共好計畫執行的課程與工作坊操作與設計、鬧熱關渡節籌辦等宣導, 一方面獲得了關渡扶輪社、華碩、關渡宮、關渡自然公園、和信醫院等社區夥伴的經 濟支援;另一方面也獲得關渡宮、和信治癌醫院、關渡醫院、關渡國小…等社群夥伴積 極的課程合作的意願,願意依同來實驗與藝術共創的可能性。 (三) 長期而言此計畫的獨特亮點為何? 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希望藉由本校級計畫,串聯校內與校外資源,讓藝術教師 和藝大學生能有更多元與不同層次的實踐與學習管道,並透過課程/工作坊的設計從學 生身體感知,擴及到身體探索與空間的關係,延伸至引發學生重視生命、環境等議題, 以關渡地區為實踐場域,運用藝術專業進行跨域共創及社會創新,面對當今社會迅速 變化,更希望藉由與在地民眾的藝術共創,促進民眾藝術涵養,並自然得進行藝術創 作。因此本計畫亮點有兩點: 1. 「鬧熱關渡節」的舉辦 「鬧熱關渡節」不只是一個藝術節慶,更是整合了校內外資源、社區意識與藝術 共創能量的總呈現。目前是由北藝大作為主要召集人,北藝大學生組成志工隊與社區 團體共創多元豐富的踩街匯演隊伍,也有學生組成的「藝陣」團隊一同踩街匯演。北 藝大認為藝術大學作為啟蒙角色,前期應是主動帶領學生師生以藝術帶動社區發展與 藝文涵養,校內藉由積極培養學生有多元管道與在地社群關懷共創的機會;校外則積 極串聯關渡在地組織、機構、企業與社群,讓校內的藝術教育能量擴散到社會各領域, 希望藉由每年持續辦理,讓鬧熱關渡節成為傳統和經典。 2. 跨域共創的課程開創 本計畫所開設之課程以社會場域人文、環境與社群為對象,一方面讓學生真實面 對、引發對社會的關渡與關懷,並促成學生思考如何、或更進一步實際參與改善社會, 社會實踐場域的親身參與將可成為學生創作的能量;另一方面,讓課程與在地社群長 期合作,有助於教師深化教學內容、以及累積藝術於社會實踐的參與經驗。上述對學 生及教師的影響,讓跨域共創開設的課程,成為藝術教育的典範。 預期未來成果有: (1) 學生自主運用藝術能量參與地方:一方面利用課程/工作坊讓學生參與, 也新增如組織的實習、論文撰寫以及計畫籌組的「關渡共好服務隊」等擴 大學生與社區藝術共創的機會、同時也鼓勵學生競賽參與校內與關渡共創 58
的大型活動如鬧熱藝術節、和未來的光藝術節。 (2) 產生社區的凝聚意識:藉由「鬧熱關渡節」的籌辦,牽起關渡在地社群間 的聯繫與合作關係。 (3) 在地社群藝術創作能量:藉由課程及工作坊與關渡社群一同運用藝術創造 可能或改善問題,並以常態性的年度事件如鬧熱關渡節的籌備,嘗試並習 慣運用藝術的方式進行,讓在地與外來客皆能看到關渡豐富的生活層次。
(四)如何傳承與延續? 1. 常態性課程 本計畫跨域共創課程都會是校內常態性課程,因加入計畫重新設計課程操作,強 化內容的針對性與搭配實作模擬場域,與關渡場域進行共創。未來計畫結束後仍會永 續經營傳承經驗。另一方面本計畫開設課程,其資料將同時保存在校內網路教學平台 與計畫官網,提供有興趣學生與校外民眾獲取相關資訊與知識。 2. 以工作坊銜接學期開課 計畫期間會開設延續課程之工作坊,如 104-2 學期開設的藝術方法學、應用劇場 專題、應用音樂專題,上述課程皆於該課下學期各開設長達數月的工作坊,維持與合 作場域的緊密性,讓合作共創的關係持續前進,避免每學年該學期重新開設的狀況。 3. 校園服務隊 本計畫經校內志工單位申請流程,希冀藉由成為校園志工單位,輔導本校有意願 學生組成服務隊,提供藝術實踐帶領社區居民共創、關懷關渡在地社群與環境的機會。 藉由志工服務隊的設立,將可形成學生間的經驗傳承。
三、 給教育部的建議 此計畫重視人文與社會跨界知識應用能力之人才培育,提醒我們教育思維與做法 是與社會文化發展不斷互動、創新的過程及累積,且實質重於形式,與時俱進地從實 踐中學習才能展現學習動力與改變能量。因此,如何促進更多相互觀摩、討論學習的 機制與實質效益的發揮,而非僅是考評報告撰寫,評審書面審查與口頭報告問答等等 傳統較制式的標準做法,才能真的看到高教遇到的問題與瓶頸。俾利解決現實存在的 限制困境,包括急待突破之法規和經費編列的既有框架,以迎向充滿強烈競爭與挑戰 的未來,找到創新的亮點與可能。
59
捌、附件 一、 計畫相關報導 紙本 當藝術家遇上癌症病人,2015 年 11 月 16 日,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292 期, p.2-p.9,https://goo.gl/AwMzdE 內文摘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楊其文率領校內一級主管與「關渡共生共好行 動計畫」團隊於 10 月 19 日訪問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就未來雙方合作達成多項初 步的共識。 關渡國小的海洋教育特色與創新實踐,2016 年 5 月 25 日,竹圍工作室社區報第 23 期,https://goo.gl/RnnkT4 內文摘要:社會創新與設計課程邀請關渡國小吳文德校長演講及其演講內容。 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 104 學年度第 2 學期課程成果分享會,2016 年 6 月,國立 臺北藝術大學關渡通訊第 90 期,https://goo.gl/1LvjKH 內文摘要:6 月 4 日舉辦學期課程分享會,於關渡老街三合院及關渡宮等地進行 成果參訪與座談,除將各項計畫執行內容對外進行說明外,並邀請各參與夥伴一 同出席與會,進行意見交流。 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 探訪關渡老街 體驗磚作雕刻 一同「藝遊趣干豆」,2016 年 6 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通訊第 90 期,https://goo.gl/D2hp3n 內文摘要:5 月 21 日舉辦「藝遊趣干豆」工作坊,透過親自走訪關渡老街這條歷 史悠久的古街小徑,回顧過往的歷史風華,同時另在老街的三合院古厝中安排磚 雕工作坊 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課程系列報導 生命與藝術的對話 「應用劇場專題 ─生命 劇場」成果展,2016 年 6 月 28 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通訊第 91 期, https://goo.gl/whHkX5
內文摘要:於 6 月 22 日中午,來自北藝大藝教所、建文所與舞蹈所組成的師生團 隊與課程參與病友們 10 多人,在醫院中庭共同舉辦 音樂會《生命的詩歌 預約的明日》,以音樂演奏、 詩歌朗誦獻唱與穿插舞蹈律動,抒發她們對生命的 期待與想像。 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課程系列報導 多元發展樂 中學 動手佈展激創意 2016 年 9 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通訊第 91 期, https://goo.gl/72rv7k
內文摘要: 「藝術方法學」與「社會創新與設計」兩 門課程在歷經一學期與臺北市關渡國小的合作推動 執行下,分別於 6 月 14 日與 8 日舉辦成果發表會。 本計畫「關渡共好社區報」,2017 月 1 月號 60
網站 「找回屬於島嶼人民的生活方式—干豆藝航工作坊,2016 年 10 月 5 日,國立臺 北藝術大學,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電子報,https://goo.gl/khV1t4 內文摘要:為期 14 天獨木舟造舟與航行體驗課程,學習並體驗先民在面對海洋環 境挑戰的智慧與工藝技術。 「105-1 關渡共好系列課程」即將開始!,2016 年 9 月 19 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校園公告,https://goo.gl/A1xjKH 內文摘要:宣傳 105-1 關渡共好系列課程,並預告該學期的課程共創內容。 北藝大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 多元發展樂中學 動手佈展激創意 2016 年 6 月 15 日,中央通訊社,https://goo.gl/cVvN9n 內文摘要: 「藝術方法學」與「社會創新與設計」兩門課程在歷經一學期與臺北市 關渡國小的合作推動執行下,分別於 6 月 14 日與 8 日舉辦成果發表會。 104-2 關渡共好系列課程,2016 年 1 月 27 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園公告, https://goo.gl/Z3ushu
內文摘要:宣傳 104-2 關渡共好系列課程,並預告該學期的課程共創內容。 北藝大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簽署產學合作協議書 2016 年 2 月 19 日,中央通訊社,https://goo.gl/eJJHBF 內文摘要:在關渡共好計畫下,希望將來北藝大與和信醫院的共同努力下,未來 雙方將共同建置促進藝術與醫學整合之藝術智庫、資源共享平台、推動醫學資源 專案計畫與實作,以及互相提供所需之場地、圖書文獻、教學及實驗設備、電子 媒體與資訊等項目。 本計畫網站「關渡共好」 http://kdgh.tnua.edu.tw/
61
二、 課程資訊 1-1覺察(Awareness):地域性文化資產研究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黃士娟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必修或選修
3 學分
開課時段
1
類型
選修 105/02/03─105/06/22 每週三 13:30─15:20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5 人(皆為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學生;大學時期求學背景分別為台灣大 選修人數及來源 學中文系、台灣大學法律系、東華大學歷史系、台中教育大學台語系、台 南應用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皆非藝術大學畢業學生。)。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田野調查方式除踏查關渡聚落/老街外,也安排了以腳踏車方式對頂/下八仙聚落進行田野踏 查來了解淡水河流域與關渡地區之間的連結。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週次
課程說明
1
上課方式介紹
2
田野調查一
3
上課、分享田調一成果
4
報告一:文獻調查
5
演講一:關渡地區之文化景觀,演講者:張崑振副教授
6
演講二:淡水河流域與關渡,演講者:戴寶村教授
7
田野調查二
8
上課、分享田調二成果
9
拜訪關渡宮
10
關渡老街、三合院丈量
11
訪談在地居民:黃富三老師
12
成果製作籌備一:藝遊趣干豆工作坊
13
成果製作籌備二:藝遊趣干豆工作坊
14
關渡老街調查成果籌備一
15
關渡老街調查成果籌備二
16
端午節放假
17
於關渡分享成果 62
18
於關渡分享成果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檔案 1.總督府公文類纂 2.臺灣日日新報 3.臺灣士紳傳 4.各年代地圖 5.日治時期戶政及地 籍資料 6.老照片 ●相關論著 1. 黃富三著《河流與聚落:淡水河水運與關渡之興衰》 ,2009 年 7 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 究所。 2. 《關渡宮文化叢書》「歷史篇」、「宗教篇」、 「建築篇」。 3. 《風華關渡 社區文史導覽》,2008 年 9 月,關渡社區發展協會出版。 4.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民國 87 年,中研院社科所。 5.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民國 73 年,師大史研所。 6. 文崇一等《西河的社會變遷》,1997 年 3 月,中研院民族所。 ●相關研討會論文集 1.「2015 關渡宮媽祖信仰學術研討會」資料,2015 年,關渡宮、臺北藝術大學出版。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1. 教師的跨域:聘請以臺灣史著名之黃富三老師、戴寶村老師從歷史的角度認識關渡。 2. 學生的跨域:修課的五位學生之領域完全不同,以關渡這個區域為範圍,在課程進行的 過程之中,不同領域的學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互相分享、刺激,並找出關渡地區現存之 問題,最後共同製作出關渡地區的兒童版文史小冊,發揮大家的不同專長。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授課教師反思 1.
扮演重拾關渡地區文化資產與土地關係之角色 過往文化資產研究多以時間軸或類型作分類,卻忽略文化資產和土地之關係;黃士娟老 師亦曾提到:「在台北地區,比較有名的兩條老街除了剝皮寮老街和迪化街老街之外,較少 人知道,在關渡地區也有一條開發甚早的關渡老街。」因而藉由本次課程規劃,試圖從地域 性來進一步探討文化資產,使其整體性得以被彰顯,將關渡聚落以及老街上的傳統建築進行 田野研究,並透過史料的考究、地圖影像的重組等各面向的認識,了解關渡的前世今生,讓 老街區原本的風貌得以被再現。 「藝遊趣干豆」工作坊的辦理,更讓課程成果透過這樣的形式與社區居民有所互動,更 讓在地居民們更了解自己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2. 發展田野調查與雲端科技的融合教學 田野調查是研究者到現場進行資料採集的一種研究方法,是「直接觀察法」的實踐與應 用,也是研究工作開展之前,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資料的前置步驟,然而如何將田野調查的 成果累積並分享,網路雲端即為重要輔助工具。本課程以關渡老街作為田野場域,運用 google 衛星定位統整,讓每次的田野進度與紀錄得以累積,並輔以各類文獻資料如日日新報、台灣 人物誌等,讓修課學生了解關渡老街環境之虞,更能深入並融入當地生活的深淺度,除增加 效率與方便性,亦使得成果能夠分享讓更多人了解,而不僅僅限於關渡地區居民。 63
1-2 覺察(Awareness):應用劇場專題:生命劇場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選修人數及來源
容淑華老師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必修或選修
3
開課時段
1
類型
選修 104/2/1-104/6/25。每週三, 9 點半至 12 點 2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13 (跨域修課學生比例:戲劇學系 1、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班 1、藝 教所 8)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利用想像、故事分享、文章閱讀及小遊戲帶領和信病友參與者做寫作與即興演出。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週次
課程內容
1
開學簡介應用劇場
2
應用劇場再現的詩學
3
應用劇場再現倫理學
4
參與與互動式劇場
5
專題講座—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胡涵婷醫師講座
6
參訪和信醫院
7
專題講座—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陳榮隆醫師
8
國內外應用劇場之案例分享 請聚焦於社區/社群劇場、論壇劇場、一人一故事劇場、被壓迫者劇場、 展能劇場、監獄劇場、民眾劇場等
9
寫作工作坊 + 研究生導讀討論(和信 w1)
10
寫作工作坊 + 研究生導讀討論 (和信 w2)
11
寫作工作坊 +研究生導讀討論(和信 w3)
12
寫作工作坊 +研究生導讀討論(和信 w4)
13
說演即興工作坊+ 研究生導讀(和信 w5)
14
說演即興工作坊 + 研究生導讀(和信 w6)
15
說演即興工作坊 + 研究生導讀(和信 w7)
16
期末呈現排練(和信 w8)
17
期末呈現排練(和信 w9)
18
期末呈現(生命詩歌預約的明日)&繳交期末報告 64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1. Applied Theatre Journal <www.gu.edu.au> 2. Cohen-Cruz, Jan. (2005) Local Acts: Community-Based Perform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Jersey: Rutgersd University Press. 3. Glenn D. Wilson (1994) Psychology for Performing Artists: Butterflies and Bouquets. London and Bristol, Pennsylvania: Jessica Kingsley. 4. Jackson, A R. (2007) Theatre, education and the making of meanings: art or instrument?.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5. Jackson, Shannon. (2011) SOCIAL WORKS: Performing Art, Supporting Publics. New York: Routledge. 6. Nicholson, Helen (2005) Applied Drama: the gift of theatre.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7. Nicholson, Helen(200?) Theatre, Education and Performance. 8. Prentike, Tim (ed.) (2008) The Applied Theatre Reader. London:Routledge. 9. Prendergast, Monica. (2009) Applied Theatre: International Case Studies. Bristol: Intellect. 10. Taylor, Philip. (2003) Applied Theatre: Creating Transformative Encounters in the Community. London: Heinemann. 11. Thompson, James(2005) Digging up stories: Applied theatre, performance and war.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2. 丁凡(譯)《表演人類學》。書林出版社 13.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30 週年紀念版。臺北:巨流。 14. 莫昭如、林寶元編 (1994)《民眾劇場與草根民主》。台北市:唐山。 15. 陳儒晰譯,莊明貞審閱。 (2007) 《教師是知識份子》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原著:Henry A. Giroux) 16. 黃柏叡、廖貞智譯 (2005)批判教育學—來自真實世界的紀錄。台北:巨流。 17. 賴淑雅。《區區一齣戲》。台北市:文建會 18. ______。(2000)《被壓迫者劇場》。 台北市:揚智。 19. 劉康 (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市:城邦文化。 20. 鍾喬 (民 83)。《亞洲的吶喊:民眾劇場》。臺北市:書林。 21. 藍劍虹(2002)《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為一種技藝》。台北:唐山。
65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一、藝術跨界夥伴 課程與和信醫院合作,邀請醫院的腫瘤科相關醫師及文教部主任為北藝大學生進行專題 講座,分享臨床案例,同時參觀和信醫院,讓同學們更進一步了解癌症病患的境況,也 思索藝術如何服務特定的社群。 二、跨域藝術綜整 此次參予的學生有音樂、戲劇、舞蹈、視覺、文學(中國交換學生)、建築等不同專業背 景,加上病友們,過程中看見與聽見許多過去不可能的可能。 三、無邊界藝術創作 所有的人都是創作者,過程中每個人的即興作品都是獨一無二,在形式與內容都表現得 令人驚艷 四、互為主體亦互為客體 以劇場藝術為核心平台,以故事作為中心,透過故事聽見自我和他者的心靈交流,不僅 是創意、想像、表達,透過社會參與,更多了觀照他人的行動實踐。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這些與天使交織的日子下來,再一次切深的體認到,不分你我,雖然死亡似乎觸手可及,卻 無需畏懼,因為有愛。看見天使們流露最真切的笑容,帶過所有不安情緒,告訴身邊的人們, 站在同樣的土地之上,其實我們並無不同。透過語言、肢體與笑聲,忘卻彼此的身份,忘卻 這是一堂課程,所接受到的僅有,僅有與天使們,真真實實的相處,共同討論與排練,共同 分享與對話,共同交流著彼此的身體與語言,忘卻之餘,卻又在課程結束後,頓悟苦痛能激 發自我激勵。(藝教所,沈怡君) 練習結束後,我聽到這位病友說:「當妳已經知道如何面對死亡的時候,什麼樣的決定都是 可以接受的結果。」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只有經歷過痛徹心扉的絕望,才有她們現在對生 命的豁達︒擅長敘事心理的周志建老師老師提過:「只有生命,能走進另一個生命︒」在人 生這條蜿蜒曲折的路上,生命很多時候停留在一個令人扼腕得轉彎,但有更多時候,我們都 在學習如何從一段又一段的錯愕中鼓起勇氣繼續往前走︒(藝教所,吳採瑄) 最初與病友的故事分享,內心還帶著些許擔心,不確定整個過程對病友來說,信任感是否能 順利建立,深怕不小心觸及病友的感傷,造成了她們的壓力,後來發現大家的樂觀與堅毅… 原本單純的課程,因為碧蓮的期望,成為了一場實體的呈現,她們期待著,因為病發,讓她 們對生命有更多不同體悟,也更加敞開心胸,去接觸與珍惜不同的生活方式。 (藝教在職所, 余雅婷) 從卡牌到簡單劇本的心得 卡牌只有圖,沒有任何文字說明,甚至也只有兩張讓我們自己發揮;一開始要發想的時候確 實比較困難,而且容易超脫現實,產生奇異的想像。例如天空破洞,或是發生超自然現象等 66
等。然而這樣的想像比較沒有設限,有助於天馬行空。戲劇的產生更有無限發展的趣味。 簡單劇本的好處是直接了當,我們清楚劇情的走向與主角的長相,即使各組表演的重點不會 一樣,例如上週的表演,有的著重在治療過程的無情,與某些醫生在談論病情的字眼會疏於 溝通:我看她的狀況很嚴重,很不樂觀,是否要插管這個你們要自行判斷。有些組的重點就 在於家屬的掙扎與痛苦,但是大主題不會有太多差別。我們的框架都在於家屬在面對侵入性 治療,甚至對病人的身體造成極大痛苦的醫療行為上,該如何決定。這週的劇本定調更清楚, 設定了主角在面對家庭以及學校壓力下,尋求宗教幫助的過程。文字讓我們清楚主角可以說 什麼話,進而可以專心在表演以及如何讓換場更順暢的排練上。 我想卡牌以及簡單劇本都有助於戲劇的產生,畢竟圖像可以開展我們創作思維,而文字雖然 有可能設限,卻可以讓我們更精確完成戲劇的表現。因為透過圖像的即興創作,在定主題就 花費很多時間,通常會疏於台詞的發展;而劇本的文字讓我們可以完成指定的內容,卻多少 難以脫離單一作者的思考領域。(建文所,張慶華) 授課教師反思 一、主體性浮現 在劇場裡說故事是天經地義的事,但解構故事再重新組合的過程,重點不僅止於說一個 故事的內容,也不只是美感的經驗而已,重點在於說故事者的主體性被聽見、被看見,誰在 說故事,這是這門課最大的收穫。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常因環境因素而失去一些做為一個人的基本能力,在藝術教學互動中慢慢 看見,輕輕地找回個體的能力,例如想像力、表達力、分析力、關照他人的能力等。 二、「教學相長」徹底被實踐,走向真正的對話。
67
1-3 覺察(Awareness):社會創新與設計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藝術與人文究育研究所 陳俊文
開設院系所
通識中心
必修或選修
2 學分
課程學分數
開課時段
1
教學助理人數
類型
選修 105/02/03─105/06/22 每週三 13:30─15:20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合作授課方式 選修人數及來源
22 人(跨域修課學生比例:音樂系 1、美術學系 4、戲劇學系 2、劇場設 計學系 1、電影創作學系 1、動畫學系 1)。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為進行社會創新的實務演練,本學期擬引入「藝術自造者」(Arts Maker)的觀念,組成跨領域 團隊於關渡國小進行十週的服務學習。讓學生與關渡國小學童以「藝術創客實驗室」社團的 形式,運用設計思考的方法,理解和構思生活環境,共同進行藝術創作,以改變實體生活空 間場域,期待引發對地方生活和社會議題的討論和想像。為維持課程運作品質,團隊需共同 出席參與課程及演練,並完成專案設計及期末展示。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週次
課程內容
1
課程簡介
2
場域主題介紹:關渡國小吳文德校長分享
3
設計思考方法
4
設計思考方法
5 6
Be a Maker 場域實作規畫
7
[場域實作 1] 創新專題引導
8
[場域實作 2] 創新設計演練
9
[場域實作 3] 創新專題場域觀察:陳俊欽老師導覽
10
[場域實作 4] 創新專題場域觀察
11
[場域實作 5] 創新專題發想
12
[場域實作 6] 原型製作技術介紹:動態自造實驗室團隊
13
[場域實作 7] 創新專題原型製作
14
[場域實作 8] 創新專題原型製作:動態自造實驗室團隊
15
[場域實作 9] 創新專題呈現方式
16
[場域實作 10] 創新專題成果呈現:關渡國小展場
17
場域實作反思討論 68
18
場域實作報告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上課教材: 1. Whiteley, N. (1993). Design for society: The social contribution of design. London: Reaktion Books. 為社會而設計 (游萬來、楊敏英譯) 台北:聯經 2. Papenek V. (1972).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London: Thames & Hudson. 為真實世界設 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 (楊路譯)。台北:五南。 參考(書目)資料: 1. Leonard, A., & Conrad, A. (2010). The story of stuff. New York: Free Press. 東西的故事 (吳 恬綾、黃亭睿譯)。台北:時報。 2. Petroski, H. (2003). Small things considered: Why there is no perfect design. New York: Knopf. 小處著手 : 追求完美的設計 (陳正芬譯)。台北:時報。 3. Petroski, H. (1992). 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 New York: Knopf. 利器 (丁佩芝、陳月霞 譯)。台北:時報。 4. 社企流。 (2014)。 社企力 !:社會企業=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用愛創業,做好事又能 獲利!台北:果力文化。 5. 林芳盈 (編)。 (2014)。我們,創愛的業:30 位台灣社會企業創業家的理想與堅持。台北: 釀出版。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本計畫邀請: 業師:環境教育工作者陳俊欽老師,以實地導覽的方式,介紹關渡自然和人文景觀,了 解基本的社區環境觀察。 跨領域教師:海洋教育工作者「關渡國小」吳文德校長,介紹關渡國小海洋教育,以及 學校未來發展方向,關渡地區發展願景。獨木舟造舟操舟是關渡國小海洋教育的一大特 點。 非營利組織專家:自造者空間「動態自造實驗室」創辦人李柏廷校友,介紹自造者(創 客)活動的推動,自造者機具的使用方式。並前來關渡國小指導小學生運用自造者機具, 如 3D 掃描,3D 列印,3D 筆等。 本校與外部單位組織的合作,主要是和關渡國小密切的合作,運用課後社團的形式,使 用一間美勞教室,組成「藝術創客實驗室」,招收小學高年級學生參加。社會創新分組 成果並於關渡國小辦理成果發表會及展覽。 本課程有音樂、美術、戲劇、舞蹈、電影等各種領域學生選課,雖然領域非常不同,本 課程採取的社會創新案例分享,自造者工具的應用,以及國小場域與小學生合作的實作 方式,都引起強烈學習動機。由於議題是和小學生共同討論出來的切身問題,因此問題 解決的重要性和適切性都很明確。
69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學生心得: 1. 電影四 110161022 林頌安 (節錄): 這堂課跟關渡國小合作非常有趣而且有意義,因為如果讓小朋友從小就有自由創新的觀 念,在他們之後成長的過程中一定都會有好的影響。跟小朋友的互動中自己有很多的學 習,因為平常根本沒有太多機會跟小朋友這樣近距離又長時間的相處。這種感覺好像是 我們是他們的班導師那樣,除了會在意他們學習的狀況,也會關心他們的想法,跟他們 所看重的事情。與其說我們像老師,更不一樣的是因為我們都是學生,所以更能以學生 的立場來和他們互動溝通。他們也會把我們當成像朋友一樣跟我們分享他們的想法。 2. 音三乙 110111073 江優如 (節錄): 記得原本以為這堂課可能會有點無聊,但後來發現,這堂課從頭到尾都好扎實,不管是 在課堂上與小朋友的互動,或是在課堂中體驗到的事。這堂課我最喜歡的是在與小朋友 的互動過程,記得剛開始有時候還會容易有覺得不耐煩的時候,其實自己也沒有意識到, 只是覺得有點累人,因為在不耐的時候,又要保持笑咪咪的。直到某天突然意識到這件 事,才發現,其實不耐的背後是不夠謙卑,也才發現原來我們都說要謙卑,但惡魔真的 是時刻都蓄勢待發地在一旁準備侵略我們的所認為善知的那部分。我覺得最令人欣慰的 是,當我們用心付出的時候,小朋友們其實都有感受到,所以當我們即將要離開的時候, 其實都可以感受到小孩們害羞不敢說出口的不捨。 3. 關渡國小 苡瑄 (活動結束時給我們的紙條): 博土您好,最近好嗎?謝謝博土願意抽時間來教我們!謝謝博土! 祝 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授課教師反思 1.
跨域合作安排之價值 藝術大學成立目的在於培養不同領域之藝術專業人才,而如何將大學生異質分組做合作 學習,於課堂中認識不同領域同儕,並將自己所學實踐於關渡國小教學中,引導其運用分析 和設計工具,針對實際場域提出改善社會的創新方案,皆是本課程希冀藉由不同思維開創出 來的可能性,亦讓同儕們成為彼此未來無論是工作或是創作上的夥伴。 2.
成為彼此學習的對象 教育的意義何在?除了書本上的知識,面對生活、社會的思辨能力與態度事實上是很重 要的,然而台灣的教育常常忽略了這點。本課程每個禮拜利用 2 小時的社團時間與小朋友一 起腦力激盪,從「如何在家種菜」課程單元延伸至「F、I、D、S」專案問題發想製作,皆為 引導學生透過「Feel 觀察探索」理解生活環境、「Image 想像」運用設計思考方法、「Do 動 手做」共同進行創作,最後「Share 分享」解決地方生活與社會議題之模擬原型。對關渡國 小學生而言,如何在有限的語彙能力與思考範圍中,傳達出他們心中的想法,是他們需要學 習的課題;而對北藝大學生而言,學習的是這些小學生們的好奇心,以及單純想完成一件事 情的熱情! 70
1.4 覺察(Awareness):攝影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林俊吉
開設院系所
林俊吉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必修或選修
2
開課時段
1
類型
104/9/12-104/1/14 每週三 15 點半-17 點 20 點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49 人(美術系 3、電影創作學系 1、新媒系 45)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結合社區服務,再加上動畫系林大偉老師燈光專業課程的加持,本課程已朝跨領域邁進。如 今學生將專業智能與場域服務的良好訓練,以「共生共好」計畫為橋樑,實施於在地的場域 中,期更能豐富在地文化的涵養,這是本課程於計畫中的創意與目標。 作業設計參與關渡場域之拍攝計畫,並規劃期末讓學生們於關渡地區所拍攝的作品,在關渡 醫院的展出空間裡呈現。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週次
課程內容
1
主題:各式器材與儲存媒體介紹與分組
2
主題:圖像構成 Photogram 創作 作業:暗房實習
3
主題:針孔攝影 作業:相機製作
4
主題:針孔攝影 作業:暗房實習
5
主題:服務學習工作分配與流程設計
6
主題:服務學習週
7
主題:課後檢討(期中報告作業)
8
主題:手動曝光模式,光圈、快門、ASA 與白平衡
9
主題:光圈優先模式(控制景深),光圈、速度、ASA 值,清潔
10
主題:快門優先模式(追蹤攝影)
11
主題:棚燈與動畫燈光 1:動畫系林大偉老師授課
12
主題:棚燈與動畫燈光 2:動畫系林大偉老師授課
13
主題:場域拍攝 1
14
主題:場域拍攝 2
15
主題:作品分享 1(1~4 組) 71
16
主題:作品分享 2(5~8 組)
17
期末考核週-期末發表或展出
18
期末考核週-期末發表或展出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教師自編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攝影器材越來越普及且輕便,但是現代人對攝影的操控技術卻也相對的低落,數位式器材的 容易使用是其一,而相機使用人的性格變異才是最主要的關鍵。本課程以理性的方式,說明 相機的物理構造與操作邏輯,以及攝影技術的必要性,為的是擺脫一般對攝影根深蒂固的粗 淺觀念,往表達自我的藝術創作殿堂邁進。 結合社區服務,再加上動畫系林大偉老師燈光專業課程的加持,本課程已朝跨領域邁進。如 今學生將專業智能與場域服務的良好訓練,以「共生共好」計畫為橋樑,實施於在地的場域 中,期更能豐富在地文化的涵養,這是本課程於計畫中的創意與目標。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學生的回饋: 1. 同學在課程教學實作中,對於表達能力與口條上的訓練有很大的幫助。 2. 活動中的修課學生與服務對象間互動熱絡,這使得在制式的教學之外,讓學生們體驗另 類的心靈交流。 3. 從同學的心得報告與攝影展出活動裡可看出,這個年紀的學生可以在社會參與中證明自 我的價值。他們已經不在乎成品所呈現的結果,而在乎整個過程,在於「參與」和「分 享」。 來賓與社區居民的回饋: 1. 與學生們的課程互動中,再次感受親子同樂的氣氛,共同完成一件任務,製作一件作品, 是難得的機會。 2. 在關渡醫院的展出,於安養中心的住民、家屬以及病友,都可以在展出作品裡,感受到 作者的創作構思與交流的用心,為沈寂的心情注入莫大的鼓勵。 授課教師反思 本課程最大收益可分成三個部分:教學、服務與展出;一般的攝影創作給人的觀點就是「旁 觀」立場,以客觀的方式注視著對象或者僅是抒發創作者個人的心情;但這個課程,卻因為 與社區的合作,使得攝影與創作行為轉變為明察、紀錄與介入,進入社區與所在生活環境, 攝影成為與對象的中介物,而改善社會處境與所在的環境,卻是身體力行最終的目的。 課程中亦融入藝術家、在地人士、環境三方,因為創作行為互相吸引,三者互相影響則引發 自體內在轉變的動力,藝術創作與教學的在地化,也使得藝術能落地生根,成為人與環境相 互依存的共通點,藝術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也因在地靈感使其得到滋養。
72
1.5 覺察(Awareness):動作分析研究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王雲幼 舞蹈研究所
必修或選修
3
開課時段
1
類型
必修 105/09/16-106/01/13 每周五 13:30-16:20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10(包含傳統音樂學系 1、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 1、舞蹈研究所碩士班 8)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資料蒐集、閱讀、討論分析、田野踏查、田野紀錄,並與老師、全 班同學共同研討後,完成行動方案發展規劃,於期末進行發表。 安排其他領域師資給予講座並帶領學生實境探訪,結合講座內容與場域探索,讓學員能以拉 邦動作分析 (Laban Movement Analysis/LMA)學理,針對人類行為(Body)、動作質地(Effort)、 人體塑型(Shape)、空間和諧學(Space Harmony)等 LMA 四大分析理論進行不同場域間對人類 行為之探討。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週次
課程內容
1
中秋節 簡介拉邦動作分析四大元素:身體(Body)、勁力(Effort)、外型(Shape)、空間 和諧學(Space Harmony) 身體(I): 身體部位定義, BF 實作
2
3
身體(II): 身體部位定義, BF 探討
4
身體(III) 專題講座:皮拉提斯--呼吸(杜碧桃老師)
5
主題一: 1:30-2:20pm 身體(IV):身體覺察-身體部位定義, BF 延伸創意 主題二: 2:30-4:30pm 觀察演出:曼菲劇場 關渡藝術節-”看見 關係”
6
主題一:1:30 – 3pm(Suzanne Carbonneau) 專題講座:解析 Paul Taylor 舞蹈 主題二: 3:10 – 4:20pm(雲幼) 身體(V)
7
專題講座:(任一安老師) 實境探訪(I) 73
8
專題講座:(任一安老師) 實境探訪(II)
9
勁力 I (Effort I) 八種元素介紹 + 如何應用勁力編創動作
10
主題一:勁力 II (Effort II) 個人空間 主題二:動作外型(Shape) Studio
11
空間學(I):人體動作的幾何空間 Studio
12
空間學(II):拉邦、柏拉圖和五個球體(Laban, Plato and Five Crystals)
13
空間學(III):演員、舞者、教學者如何運用拉邦的五個球體空間動作
14
主題ㄧ:1:30 - 2:50 (李宗芹老師) 專題講座:舞蹈治療 主題二:3:00 – 4:20(雲幼) 真實動作(Authentic Movement) 整合動作(Integrated Movement)
15
空間和諧動作實踐(Lucas Viallefond)
16
北藝大神祕之旅:空間、勁力、身體的創意結合
17
期末報告
18 舞蹈學院期末報告總呈現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授課教材: Laban For All, Newlove. Routledge, NY. Body Movement-Coping with Environment, Irmgard Bartinieff. Gordon and Breach Publisher. 1997. A Primer for Movement Description, Cecily Dell, NY: Dance Notation Bureau Press, 1977. Space Harmony, Cecily Dell, Aileen Crow, & Irmgard Bartenieff, New York: Dance Notation Bureau Press, 1977. The Geometry of Movement, 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cation. Ellen Goldman, preview copy.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規劃跨領域教師針對課程主軸給予相呼應的專業講座,並結合實境探訪,將知識與場域 相聯結,激發學生對於不同社會場域的關注,形成問題解決的動機。 結合舞團表演觀摩及國外學者專題講座,厚實知識深度。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學生心得: 實際參訪關渡天下知老人之家,看著同學們帶著自己的設計方案,有的人替長輩作手療 按摩,有些同學則是組成小組,分頭帶領繪畫或是團康遊戲的進行,大家各展所能。過程中 可以見到同學原定的設計方案因為長輩的不受控,而快要進行不下去的狀況,就這樣小組成 74
員交頭接耳,不斷更新互動遊戲,最後急中生智,找到了長輩的遊戲點,挑起長輩遊玩的心, 完成了一場有趣的相遇。 過程中,有一個纖瘦的奶奶一直說「好了啦,回去吧,越看越傷心(台語)」 ,非常的悲觀, 而另一個微胖的奶奶,卻是樂觀開朗的參與所有活動。這讓我非常有感今天上課所說正面的 力量,同一個時空裡,即便每個爺爺奶奶們的背景故事大有不同,但同樣面對這一個晚年, 選擇用甚麼念頭過生活,在這邊就很明顯的差異出來,而這也在在提醒自己正念力量的重 要,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念轉運轉,運轉命轉」吧!(來自同學 A 的回饋) 授課教師反思 這門課兼併著理學與實作,從動作分析理學開始,以人類呼吸行為帶入,直至身體動作 元素分析,同時與客座講師帶領學生進入場域,經由關渡天下知老人之家關懷老人社群場域 起,進而啟發學生對於社會大眾的社群關懷。 在課堂中,發現學生皆能透過課堂所學,以自身興趣作為研究方向:教學反思、自我覺 察、舞蹈編創分析、樂師及社會人士等,以動作分析方式探討習性、個性各面向。期許在未 來,學生們能將觸角伸至社會各個社群,回饋社會。
75
2-1 提案(Proposal):博物館蒐藏規劃與管理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選修人數及來源
陳佳利老師、江韶瑩老師 博物館研究所
必修或選修
2
開課時段
1
類型
選修 104/2/1-104/6/25 每週四 10:30-12:2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14(跨域修課學生比例:博物館研究所 4、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4、音樂 研究所 1 以及美術研究所 1)。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典藏庫房參訪、關渡宮參訪、工作坊、龍山寺博物館庫房參訪。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週次 1 2 3
4
5 6
7
8
9
課程內容 課程介紹、博物館典藏管理概論 陳佳利老師、江韶瑩老師 典藏政策、入藏程序與作業管理系統 江韶瑩老師 文物分類、登錄、數位典藏與 Metadata 著錄規範 江韶瑩老師 ◎作業 1. 我的收藏 metadata/Dublin Core 典藏環境、空間設施與庫房規劃管理 江韶瑩老師;演講者:傳藝中心營運推廣組黃梅君科長 ※校外教學:宜蘭傳統中心典藏庫房參觀與座談 宗教信仰與民俗文物的徵集蒐藏、整飭、評鑑及文物詮釋 江韶瑩老師 文物持拿、檢測、修復、藏品維護與風險管理(含保險、包裝運送) 江韶瑩老師 ◎作業 2. 文物安全與持拿手冊(每個同學自己要編一本) 參訪關渡宮及講座 (9:45~12:20 關渡宮上課) 關渡宮的歷史與文物蒐藏概況 陳佳利老師;演講者:蔡相煇 副教授 分組進行文物盤點與分類設計建議 參訪龍山寺博物館及座談 陳佳利老師;與談人:艋舺龍山寺 楊育睿 文物館籌備研究助理 【設立宗教文物館之文物典藏制度與分類】 專題演講:如何規劃宗教展覽及其文物徵集 76
10
11
12
13
【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流動的女神」為例】 演講者: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黃旭 副研究員 分組討論規劃展覽主題 專題演講:【關渡宮有形與無形文化財及宗教文物詮釋】 演講者:林承緯 副教授 分組進行文物盤點及選擇展示文物 社區角色對於關渡宮展示或典藏內容的意見及想法 分組進行關渡地區戲劇角色扮演 陳佳利老師 專題演講:兒童美物館教育理念、展覽與教育活動設計分享 【兒童美術館策展與教育活動規劃理念與實作】 演講者 張淵舜 高雄市立美術館教育推廣組組長 期末報告 (9:20~12:00 北藝大上課) 陳佳利老師 分組報告文物分類及詮釋成果 (每組規劃一項媽祖文物館分項展覽主題, 完成 5~6 件主題文物整理、詮釋與分區展示建議)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1. 王玉豐、顏上晴、馬綠蓉編 2006.《寶室藏珍-蒐藏空間規劃與管理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2. 江韶瑩 1996.《民俗文物分類整理及典藏手冊》,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3. 2005. <博物館與圖書館數位資源共構>,發表於「博物館與圖書館的對話研討會」 (Dialogue Between Museums and Libraries);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主辦。 4. 2008.《台灣百年老照片數位典藏報告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np.。 5. 谷口汎邦主編 1998.《博物館》,建築計画˙設計シリーズ vol.19;東京:市ケ谷出版社。 6. 岩素芬 1997.<美術館藏品保存的理論與實務>,《臺灣美術》38:36-42;台中:國立台 灣美術館。 7. 周延鑫、許立如、岩素芬、莊世滋、蔡斐文、葉貴玉、簡賢文、陳庚金、陳格理 2000.《文 物典藏機構防震防災及災害處理方案》,教育部委託,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8. 洪淑芬 2004《文獻典藏數位化的實務與技術》Tasks and techniques for digitization of documents. 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出版品。 9. 許美雲、葉前錦、黃靜慧、丘世馨、黃茂榮 2011,《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管理與保存 維護手冊》;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0. 陳亞寧、陳淑君 2001. <Metadata 在數位博物館之發展與分析>,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27(2):52-66。 11. 陳淑君、城菁汝 2004. <博物館社群後設資料發展與數位典藏應用之分析>,後設資料在 數位典藏之研究發展: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 12. 莊世滋 2002. <博物館展品出險與修復記實>,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71 期簡訊。 13. 黃貞燕主編 2011.《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14. 廖靜如 2006. <宗教文物蒐藏:神聖與博物館化>,博物館學季刊 20(2):67-80。 77
15. 劉憶諄 2006. <自然史博物館之蒐藏實踐>,博物館學季刊 20(2):47-66。 16. 蔡旭清 2010.<文物修復之於一種展示-以日本民族學博物館「搶救歷史與文化-從阪神 淡路大震災後的受災文化財之支援活動」的企畫展為例>,【文化資源保存與經營管理國 際教學計畫-2010 民俗與民族文化的展示講座與海外考察課程】專題報告;台北:國立台 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 17. 蔡旭清 2012.《在文物上考古-以「江加走布袋戲偶衣服織繡品」科學分析為例》 ,國立台 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渡宮相關文獻 1. 林保堯總編,2016。關渡宮文化系列叢書。臺北:關渡宮。 2. 楊淑雅,2005。以媽祖故事為基礎的通俗小說。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4(1):87-102。 3. 翟振孝,2008。臺灣媽祖信仰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8(4):42-47。 4. 林承緯,2015。信仰可以保護嗎?「信仰」作為無形文化遺產申報與保護對象的檢討。文 化資產保存學刊,32:58-79。 英文文獻 1. Bachmann, Konstanze ed. 劉藍玉譯 2001.《藏品維護手冊》,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2. Batchman, K. 1992. Conservation Concerns: A Guide for Collectors and Curators. Smithsonian Books. 3. Biasiotti, Adalberto 2006, “Security at Museum,” i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Handbook. Divis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UNESCO 4. Buck, Rebecca A. & Gilmore, Jean Allman eds. 1998. The New Museum Registration Method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5. John Hilberry& Associates Inc., 原著,張妙安譯 2006.《博物館功能設施設計檢查表》 (Museum Facilities Design Checklist: A Convenient guide for the museum professional);台 北:五觀藝術管理。 6. Chuang, Yiao-hwei, 1999. Presenting Buddhism in museums. In Crispin Paine (ed) Godly Things: pp.132-142.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其他: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Curator, 【博物館學季刊】等期刊之論文。
78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博物館界跨域教師從策展與典藏實務經驗,分享展覽與典藏工作上會面臨的各項考驗以及各 種解決技巧,並透過問答與交流,使修課學生可以提出各項問題並具體思考各種實務技巧, 提升修課學生實作能力。 本課程期末策展作業透過學生跨系所分組(二至三個不同研究所學生組成一個小組),達到學生 不同專業間之交流與創意,共同規劃宗教展覽設計,期末報告成果充分呈現協力合作之創意。 另外,期末報告成績也由同學分組互相評論及給分,透過評論其它組策展內容,修課學生更 了解自身設計與規劃的優缺點,並能欣賞其他組的強項與創意,評分結果也受到同學一致的 認同,增進修課同學的參與感與創意解決問題能力。 本課程透過與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策展人演講)、宗教團體(龍山寺文物館典藏空間考 察與座談)及社區(關渡宮董事演講與導覽)協力授課,從不同的授課方式促進多元專業交流, 達到修課學生專業成長與學術交流的目的。 本課程邀請博物館與社區授課教師,均為與本課程授課目標相關的專業人士,並搭配課程理 論授課進度,穿插相關博物館參訪與演講,讓學生可以直接連結理論和實務,從學生的課堂 參與提問和期中和期末報告內容與表現,發現符合課程規劃預期之專業成長。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廟宇對待「物」與博物館對待「物」,會因修復者立場不同,進而產生修繕與修復得差別處。 然而寺廟文物在原先的場域中有其功能性以及象徵性…「建立一種動態的遺產概念,使物件 的概念能不斷重新被理解與詮釋」、「文化場域是為動態的歷史」來為艋舺龍山寺藏品的未來 鋪一條有方向的道路。(博物館研究所,吳玟潔) 傳統的寺廟,開始與現代科學合作令人驚艷,與台灣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寺廟文化能有 系統的被保存、記錄下來,除了是學術的一大福音外,也是台灣文化的見證與記載。 (音樂研 究所許哲翎) 授課教師反思 本課程除了邀請多位業界教師參與授課與分享實務經驗外,也因為修課學生背景多元,授課 教師得以嘗試分組作業必須跨不同系所同學共同完成,期末報告並嘗試由各組同學相互評論 與評分。完全授權學生講評與評分,效果十分顯著,除了賦權學生評分並增進課程參與度之 外,也有多位學生事後分享並肯定跨所分組在解決策展規劃上,有明顯的助益,也拓展了他 們跨領域的視野,未來將持續規劃不同的學生課程創意參與模式。
79
2-2 提案(Proposal):身體覺察研究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王雲幼老師
開設院系所
舞蹈研究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必修或選修
如為工作營,於本欄說明
開課時段
1
類型
選修 104/2/1-104/6/25 每週五 13:30-16:2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8(跨域修課學生系所人數與比例:舞蹈研究所碩士班 8、新媒系 1、碩士 選修人數及來源 學分班 1。學分班同學來自於心理系專業,舞蹈研究所碩士班 6 位學生則有 兩位分別來自於機械工程系、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專業背景)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本課程由藝術與醫學領域,交叉教學,引入相關的客席教授介紹身體解剖、舞蹈動力學,以 及各種派別的健身以及身心重整法。課程先以理論為知識概念基礎,搭配大量身體實作課程, 體驗肌肉及關節位置並調整改善自身慣性動作,而後延伸至身心學、身體健康飲食及實用的 肌膠貼課程,引導學生進入關渡區域實作場域設計方案。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週次
課程內容
1
介紹課程 & Bartenieff/LMA 舞蹈身體結構之了解/Introduction of body structure/landmark in dancing(北藝 大兼任講師杜碧桃)
2
解剖身體骨架肌肉 I(王雲幼老師;講者:北藝大兼任講師杜碧桃)
3
Functional anatomy –Lower Limbs (Hip and Knee joints) 解剖身體骨架肌肉 II(王雲幼老師;講者:北藝大兼任講師杜碧桃)
4
Functional anatomy –Lower Limbs (Foot and Ankle, Lower leg ) 解剖身體骨架肌肉 III(王雲幼老師;講者:北藝大兼任講師杜碧桃) Functional anatomy –Upper Limbs (Shoulder Complex and Elbow Joint)
5
舞蹈暖身設計之原理/動作訓練(Conditioning)/Somatic Intro 身心學簡介 (王雲幼老師)
6
Holiday
7
身心學 Ideokinetic /Alignment (身體中心直線之概念) (王雲幼老師) 學生分組呈現自己設計課程(TA 黃鈺婷)
8
身心學:Feldenkrais(王雲幼老師)
9
身心學: Body-Mind-Centering(王雲幼老師) 學生分組呈現 (Student Presentation) (TA 黃鈺婷) 80
10
身心學: Alexander Technique(王雲幼老師)
11
身心學: Bone for Life(尼西身動空間李忻怡身心動作教師) 舞蹈傷害管理與預防
12
舞蹈傷害/肌貼膠 (王雲幼老師;講者:陽明大學施怡芬老師/曾彥綸物理治療師)
13
彼拉提思(北藝大兼任講師杜碧桃)1:30-3:15pm (雲幼 – 3:20 – 4:20) 個別討論 期末個案研究
14
彼拉提思(北藝大兼任講師杜碧桃)
15
營養與飲食: 增進身體及認知功能的意涵 (王雲幼老師;講者:陽明大學任一安教授)
16
Holiday 課堂上期末個別呈現(王雲幼老師)
17
週五舞蹈學院期末論壇(王雲幼老師) 18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1. 2. 3.
4. 5.
Anatomy of Movement. Blandine Calais-Germain. Eastland Press. 1991. Dance Kinesiology. Sally Sevey Fitt. Schirmer Book. 1992. Dancing Longer, Dancing Stronger: A Dancer's Guide to Improving Technique and Preventing Injury. Andrea Watkins and Priscilla M. Clarkson, Princeton book Company, Dance Horizons Book. 1990. The Anatomy Coloring Book. Wynn Kapit/Lawrence M. Elson. Benjamin Cummings. 2002. Dance Anatomy and Kinesiology. Karen Chippinger. Human Kinestics. 2007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本次授課結合多位跨領域專家及業師共四位,包含物理治療師、營養專家、皮拉提司及不同 身心學系統的專家。此門課最大的實質協助及貢獻,在於舞蹈技術專業或是知識專業提供制 式課程之外,再加入醫學保健及身心學的概念理解,讓舞蹈專業學生,能在學習的路徑上更 多元,視野更寬廣。 另一個層面,也就是與不同領域師資結合,能就目前比較需要面對的社會議題,像是樂齡長 者關懷、老病關係等,就不同的面向去做思考,找出能夠協助的方向,或是提出行動方案。 這個學期,安排學生前往雙連安養院觀摩樂齡身體律動課程,學生也第一次接觸到長者在身 體運動上的不同需求,及注意到要引起長者運動的動機,有一組學生便結合課程知識,在暖 身活動的安排上,以長者或行動不便的人作為考量,設計出一套可行的律動方案。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自從這學期開始接觸身心學,除了慢慢理解各家技法外,覺察自己的身體,且真正敏銳關照, 是從上課以來,漸漸養成的習慣。因此這次復發,我很快就覺察到身體的不適,可惜為時已 晚,未能在第一時間做好的處理,但藉由學到的技法,以及配合整復師的治療,竟也縮短恢 81
復時間,這是我意外的收穫!每週五上完課,總能隨即運用課堂所學,在自己授課的孩子身 上。在所裡接觸的每堂課,總是帶給我好多的刺激與挑戰,並透過每次與老師及同學的討論, 有著不一樣的反思與檢討,不斷的學習,除了讓自己有穩固的理論輔助教學,更從過程裡累 積經驗,修整自己,雖然辛苦,但好值得!(舞研所,陳亞玫) 身心學的技巧有許多,而 bones for life 則算是一種變化性的整理,簡單又方便的身體技巧, 很適合大眾式的推廣,這讓身心學可以更深入一般人的生活,而不只是僅停留常與自己身體 工作的少數族群。算是理論化為應用的一種示範,為像我這樣過去經歷聯考升學壓力的人, 身心非常二元論的族群,提供一種與身體平衡相處的入門道路。(新媒系,劉振南) 授課教師反思 原本在舞蹈學院的教學僅以舞蹈背景的學生為主,因為關渡共生共好計畫,完全跳脫藝術殿 堂的思考架構,擴充教學思考,納入不同背景的教學人員,在課程中相互對話,並以不同社 群的關懷作為出發點來設計課程,引導學生將社會需求放入學習考量,在建構專業知識體系 的同時,能將視野拓寬到社會的面向,與不同領域的人員合作,尋求一套可行的解決方案。
82
2-3 提案(Proposal):設計思考與實踐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選修人數及來源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陳俊文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必修或選修
3
開課時段
1
類型
選修 105/09/14-106/01/11 每週三 09:30-12:2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共 3 人(包含美術學系碩士班 1 人、舞蹈研究所碩士班 1 人、藝術與人文教 育研究所 1 人)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設計思考是一種突破限制因素的問題解決方法。在各個領域,都應該要以設計思考的觀念, 運用有限的資源,完成目標矛盾的任務。本課程希望透過有系統的設計思考與設計方法,輔 以視覺化的方法,以及生活中創意發想的案例,在創新設計工作坊中,提出創新方案,可以 實際在教育現場應用。以「親水」為主題,首先學習「竹圍工作室」的藝術介入社區經驗, 開始與在地的「多寶藝術學堂」學員形成合作設計團隊,以「關渡國小」的海洋教育為對象, 進行創新設計專案,希望運用各種創作形式呈現,完成有效的創新學習方式。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週次
課程內容
1
課程簡介
2
設計思考與設計方法:基本觀念導讀
3
設計思考專題講座:華碩設計中心研究員蔡敦仁博士
4
設計思考與設計方法:方法流程操作
5
社會設計場域實習:竹圍工作室 (於 10/15 週末全日活動)
6
社會設計場域實習:竹圍工作室
7
社會設計場域實習:竹圍工作室 (場域觀摩:10/29 鬧熱關渡節)
8
社會設計場域參訪:花蓮五味屋 (於 11/5-6 週末全日活動)
9
社會設計實踐議題討論
10
合作設計團隊形成:多寶藝術學堂
11
教育現場探索:關渡國小海洋教育資源中心觀察及訪談
12
創新設計工作坊:問題洞見及設計主題
13
創新設計工作坊:概念發想
14
創新設計工作坊:初步設計及原型製作
15
創新設計工作坊:教育現場試用測試 83
16
創新設計工作坊:修正及細部設計
17
專案成果發表
18 配合竹圍工作室實習調整課程時間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主要用書 1. Brown, T. (2009). Change by desig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吳莉君譯). 台北: 聯經. 2. IDEO. (2011). Design Thinking for Educators. http://www.designthinkingforeducators.com/ 參考用書 1. Whiteley, N. (1993). Design for society: The social contribution of design. London: Reaktion Books. 為社會而設計 (游萬來、楊敏英譯) 台北: 聯經. 2. Petroski, H. (1992). 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 New York: Knopf. 利器 (丁佩芝、陳月霞譯). 台北: 時報. 3. Norman D. A. (2002).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New York: Basic Books. 設計心理學 (卓耀 宗譯)。台北: 遠流.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分組導讀:以 PPT 說明內容,並以媒體輔助案例說明。 實習及實作回饋:包括實習過程回饋、教育現場訪談、專案實作過程回饋等。 專案實作成果報告:專案設計的探索、構想、製作過程、個人心得報告,以及簡介短片。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多寶藝術學堂韓淑華藝術長: 從在關渡國小的海洋資源教育中心的參訪開始,多寶學堂的學員:吳柏均,和北藝大研 究生們與陳俊文老師不斷的做討論、發想。透過在海洋教育資源中心的所聽所聞,設計一門 可以讓孩子們透過故事與遊戲學習到關於海洋生態的課程。 過程中,從天馬行空的想像一直到最後確立定案並可以實際操作,這中間經過不斷地修 改、重做,然後再一次發想….。終於在上週,將努力的成果完整的發表出來!我們的學員: 吳柏均,進步很多!從一開始的羞澀、靦腆、不敢說話,直到成果發表會那天可以落落大方 的述說著我們一起設計的故事內容,與他自己參與此次課程的心得….。 非常感謝陳俊文老師以及本課程的研究生們,讓多寶學堂有機會可以參與學習、發想與 製作。 學生錢苾先: 在設計思考與實踐課裡,我學到最多的是懂得運用「設計的思維」 、面對世界(如同課堂 導讀的書名〈設計思考改造世界〉)。有趣的是,設計思考看似是在實踐一個設計案子,但在 生活裡,我們同樣能利用這樣的思考模式來開啟觸角、回應世界。例如:從前的我只要遇到 生活瑣碎上的不如意,就會怨天尤人、到處抱怨,但從來不去解決問題;然而經過設計思考 84
的洗禮後,現在的我開始會對這些小事敏感!遇到不順遂時,會先去想「問題在哪裡?」 「可 以怎麼解決?」接著就是動手去做、從失敗裡找答案。我覺得這個改變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 它讓我明白有些事情只要轉個念、一切就會不一樣。所以說,設計為生活而存在;生活因設 計而美好──設計就在生活中。 授課教師反思 本次課程讓學生除了學習設計思考的方法程序,更實際進到場域,和多寶藝術學堂的學員組 成合作設計團隊,以關渡國小海洋教育資源中心為對象,思考如何產出對海洋教育有幫助的 學習方案。經歷了快速而完整的設計思考程序,團隊成員們雖然人力有限,仍然順利設計印 製出了一套結合紙芝居繪本和逃脫桌遊的教材。在多寶學堂的成果發表會和下午在北藝大的 課程分享會上,團隊成員們也都分享了很多深刻感想。 整個過程很慶幸的是,我們沒有因時間有限,而省略設計思考應有的過程,特別是擴散 再聚歛的觀念,讓我們不只是趕工,而是充份自由地思考各種可能性,也在充份的理由下撰 擇最適合的方案。同時在團隊合作過程中,每位團隊成員除了各自發揮了個人專長,也充分 學習如何跨領域合作,而能從自己專長和不同領域對話甚至提出很好的見解,讓所有成員得 到非常豐富的學習。 如果再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應該還可以加強後續的學習應用和回饋修正。在各種學習 場所,包含正式教學、校外教學、家庭教育等各種情境,用說故事和遊戲的方式,讓海洋的 永續性議題可以從小更為受到注意和重視,觀念建立了,未來才能有實質的改變行動。
85
2-4 提案(Proposal):社群本位藝術教育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吳玉鈴老師
開設院系所
藝術人文教育研究所
必修或選修
3
課程學分數
開課時段
1
教學助理人數
類型
選 104/9/12-104/1/14 每週五 13 點半-16 點 2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授課方式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如為工作營,分段合授為總時數比例之 1/2,演講為總時數比例未達 1/2。
選修人數及來源
修課學生系所人數:12(美術學系 1、藝教所 11,藝教所的 11 位則分別有 音樂 2、美術 3、舞蹈 2、社工 2、教師 2)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 「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一個村落的力量」 (非洲諺語) ~ 植基於對話性及社會參與的藝術創作/教育實踐理念,以社群藝術教育為本,本課程主要 將 從在地人文創新與社群關懷的視角出發,以藝術教育為方法,透過與關渡國小新住民學生社 團及家庭的連結,開展藝術人、學校與社區的合作與對話,在多元社群相互培力的共創與共 學歷程中,開展社群為本的藝術教育思維,豐富新住民家庭親子之間的創意互動經驗、增進 新住民家庭與學校、關渡在地生活之間的多元連結;同時,引導研究生經由真實問題解決的 社群對話與藝術創作歷程,親身體察個人社區生活中所經驗到教育、性別、家庭、勞動、 貧 窮等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社會、文化與政治議題,藉由藝術創作與教育實踐的理論對話與經 驗反思歷程,豐厚所有參與者的生命經驗與成長動能,探究社會議題解決的創新進路,為自 我專業、社群/社區以及台灣教育、社會與文化的發展帶來更多元的想像與創新動能。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週次
課程內容
1
調整上課
2
1. 課程介紹 2. 選課定向相見歡形成分組 專題演講:關於身分—妳/你從哪裡來?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主編,2006 年與張正共同協助成露茜博士創辦四方 報) 小朋友相見歡 分享與共同帶領人:李文英老師(關渡國小輔導主任)
3
4 5
對話性藝術創作
6
藝術、教育與社會實踐:課程統整 & CBAE
7
CBAE 的課程規劃與實施 86
8 9-15
花蓮五味屋見學 【海洋•關渡•我的家】 關小 CBAE 實踐-創作/教學/研究(13:30-15:30) 行動反思、文獻導讀(15:30-16:20)
16
專題演講 主講人:徐敏雄老師(師大社教系、台灣夢想城鄉協會秘書長)、謝宜潔(夢想 城鄉協會專員)
17
期末呈現
關小&共好計畫 18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1. 2.
3.
Pablo Helguera (2011). Education for Socially Engaged Art: A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Handbook. N. Y.: Jorge Pinto Books. Beth Krenksy & Seana L. Steffen (2009). Engaging Classrooms and Communities Through Art: A Guide to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Lanham: Altamira Press. (Ch. 1-5) J. Marshall & D. Donahue (2014). Art-Centered Learn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ng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Secnodary School Classroom. N. 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4.
University. Beverly Naidus (2009). Arts for Change: Teaching Outside the Frame. Oakland,CA: New
5.
Village Press. 黃光雄總校閱(2000)。課程統整。James A. Beane 原著。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6. 7. 8.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臺北,學富。 劉美慧譯(2009)。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台北:學富文化。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譯自 Paulo Freire 《Pedagogia do Oprimido》。 D. Jean Clandinin & F. Michael Connelly (2000)。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
9. 10. 11. 12. 13. 14.
北:心 理出版社。 Joan Wink (2000)(2nd.). 黃柏叡等譯(2005)。批判教育學:來自真實世界的紀錄。台北:巨 流 G. H Kester 原著,吳瑪俐等譯(2006)。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台北:遠流。 吳瑪悧(2007)。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台北:遠流。台北:遠流。 顧瑜君、廖千惠、石佳儀(2011)。真知,才能相助。臺灣教育社會學論壇主辦「2011 台 灣教育社會學論壇-社會變遷與教師地位之轉變國際研討會」,台東。 顧瑜君、吳明鴻(2015)。美學觀點下的教學實踐技藝。東華大學:2015 第二屆教育美學 研討會。 顧瑜君(2008)。台灣新移民之新教育觀—以在地教師課程觀點出發。《教育社會學研
究》,8(1),p. 89-128 15. 陳又津 (2015)。準台北人。台北:印刻。 16. 外籍配偶著, 四方報編譯(2013)。離: 我們的買賣, 她們的一生。台北:時報出版 87
17. 逃跑外勞著, 四方報編譯(2012)。逃: 我們的寶島, 他們的牢。台北:時報出版。 18. 夏曉鵑(2002)。流離巡岸: 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本課程借由與關渡國小合作,為期六週進駐關渡國小,借由新住民孩子的社團活動課,以藝 術為方法引動新住民家庭代間多元文化經驗的連結、感知與表達,豐厚家庭成員多元的互動 與共學經驗,促進具對話性親子關係發展。以藝術為方法創造社群之間的連結與對話,整合 關渡在地文化與教育資源,開展跨領域、跨科際的共學與共創場域,促進具在地人文與社會 生態關懷意義的藝術教育行動發展。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關渡國小李文英老師 感謝這次和北藝大的合作,帶給孩子不同的體驗和學習。我特別謝謝每一次和玉鈴老師短暫 的交會討論。發表會後的討論分享很精彩,尤其同學間的對話,看著老師同學間一來一往的 思辨,反思我們與孩子關係改變和前進的歷程。這刺激了我思考「關係」到底該如何呈現? 是不是有一種更適合呈現關係變化的形式或媒材?這兩天一直在思考這問題。現在我自己有 了初步的答案,其實表演上臺的樣態,孩子出現的樣子,就是在有限的條件下,一組關係發 展到現況的呈現,它看不見卻具體存在。孩子願意努力、希望自己被看見、願意在關係中跟 人合作展演、認真把它當成一回事...,都在呈現一種具體看不見卻感受得到的關係質地。 學生曾品璇 【快樂?關小呈現日】 「快樂是什麼?」 我想,快樂就是,我們從各種差異中學習。 這幾週來,五味雜陳,總是帶著大包小包來到教室,面對嘶吼、奔馳、亂竄的小男孩;小男 孩們都想要聚光燈,都想要我們聽他說話,都想要玩樂,都想要據地為王,那是他們認為的 快樂,但是,我們卻「不快樂」。我們覺得自己的線被拆解、被挑戰、被攻佔,被否定,那 些尖叫、那些嘲弄、扭打讓我們幾次看著時鐘,等待著時針秒針流逝而下課才鬆一口氣,快 速離開課堂;直到衝突發生,咬痕震破了過於固著的疆界,雖然痛苦,但也讓我們面對教和 學中的問題。 面對不容易,真的需要一次次的耐心和勇氣,而我幸運地,和兩位同在一起。 杜宜芸是傳音系畢業的優等生,我們除了同鄉,其中最類似的點是,我們都在「特殊班」中 度過求學歷程,音樂、美術班的訓練,讓我們對於自己的學科專業有著執著,這些執著有時 很美,有時卻會成為枷鎖而綁住自己。此決定以「音樂」為主的表演,對從小到大完近乎完 美演出的她來說,是一大挑戰,因為,孩子玩,一直玩一直玩,每一次的練習,都要耐心和 包容。但短短幾週,我就能發現微妙的轉變,一開始對孩子編詞能力不足都感到困擾的她, 88
逐漸帶著我們一步步拆解曲子,握著孩子的手打鼓,數著節拍,今天看著影片中的她疊著啄 木鳥手,一遍遍反覆帶他數著拍子、重複節奏,我想著:「這是經歷多少內心糾結和自身協 商啊!」我佩服他願意持續調整自己的心。 陳品亘,貢中的三樓默契讓我們的對話早已跳脫糖衣的層面,每次課程結束都閥門轉開而無 法收斂,此種真誠相待讓教學中的默契得以顯現。「咬痕事件」因為我們彼此的默契而立刻 「溝通處理」,讓這件事不會立刻被標籤、被堵塞或者變成疙瘩,現在想想,這事更變成教 學中以刻骨銘心的故事,更成為轉機,也讓我們再次思考: 「教學中的情感/情緒,該如何出 現才不會是一種虛偽?」她總是收放孩子之間的靈魂人物,她真切讓我感受到「合作」的快 樂。 這段過程,讓我們這三個不同又同的學生/老師和孩子體會到快樂為何;這門課,我們因為 曾經經歷教學波折中的「不快樂」而陣陣轉折後得到了「快樂」;而這些快樂,是因為我們 彼此協商而解開一個個心結;這些快樂,因為欣賞不同的他/她的獨特而持續學習。 感謝老師,總是在深夜聽一些碎嘴,然後給予一句句的鼓勵,或者在教室一隅,看著我們的 混亂而保持溫煦的微笑,在討論時拋出問題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一起尋尋覓覓找答案。 感謝玄淳 TA,總是陪伴協助我們,無論效率極高和品質佳行政庶務,妳對課程細節的努力 認真、適時介入的稱讚和引導,讓我們多添加了許多光彩生氣! 感謝李文英主任,每次我真的很羨慕關小有如此有「愛」的主任,看到您和孩子的相處如此 親近、如此溫暖,覺得這些孩子也太幸福了吧!因為有位好主任,孩子也會變成更好的人~ 這段歷程,如此跌宕起伏過程,如此的精采豐富的展現,就是「快樂」! 海洋組學生:鄭佩欣、沈怡君、余雅婷 在舊有認知下,所認為的新移民孩子是相較弱勢的族群,加上語言與文化的隔閡, 甚至與 社會關係疏離,容易粗淺地「標籤化」新移民的孩童,因此在最初的想像中,「去標籤化」 的概念是反覆出現於彼此心中與課程設計上;然而,經過此八週課程, 在逐步發展活動中, 同時針對關渡國小多元文化社中的孩童進行觀察,無論是教學實踐,亦或是孩童反應上,觀 察到新移民孩童與臺灣孩童並無差異,對於他們而言,自己的故鄉正是臺灣,是關渡這塊土 地,對於母親的原鄉並無太大連結,甚至有部分的孩子從未去過母親的原鄉,因此對於原先 「去標籤化」的想像與實際作法,其實僅是在尚未進入場域前的想像,這些孩子,就是土身 土長的臺灣人。 再將場域轉換至關渡國小,於學校內的場域,與社群本位藝術教育所定義的社群 (community),並不相同,根據 Blandy & Hoffman(1993)認為:社區本位藝術教育具有四個 特質:(1)、課程以參與性方式為基礎 (2)、促進跨文化的瞭解 (3)、涵蓋地區性或鄉土性知 識和傳統 (4)、鼓勵一種歸屬地方社區的情感和關懷世界的胸襟;針對上述第三點與第四點, 社群本位藝術教育理應進入學習者所居住的社區,但我們得到的,僅有臺灣新移民孩童的一 89
小部分碎片,包括我們自己,並無理解學習者對於地區性的知識與傳統,是未來在操作上需 要補足的,如要試著針對社群本位(communitybase),我們應以「與新住民孩童居住社區或關 渡新住民團體」進行觀察與操作;既使在種種操作困難下,我們仍然做到以「母親與自己」 做為主軸,鼓勵孩童們歸屬地方社區(母親原鄉)的情感,縱使無法以數字評量,但相信在 朗誦與母親故事的詩詞時, 並定在孩子們心中,成功的種下種子,那顆對母親原鄉,隱形 繫絆的種子。 社群本位藝術教育是進入到真實社會的實踐,含括對話學習(dialogue),敘事 學習(storytelling),合作學習(collaborative inquiry),也是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與社會 學習(social learning),在完整課程下來,不只是孩子們經驗上述的學習,身為教學者的我們體 會到的更是遼闊。 最後,在未來如能有機會,近入穩固的社群場域中規劃以社群本位藝術教育課程時,可以試 著再度釐清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意義,進一步擬定針對社群本位的中長程藝術教育計畫 與政策,甚至是建立社相關資料庫,細水長流之下,真正做到以社群為本位的藝術教育。 授課教師反思 這個課程是一段 15 個人一起探索的旅程,深刻而難忘,關小文英老師的信任與全力支持、 讓我能夠放心、放手讓學生們勇敢探索,讓學生在進入關小新住民學生社團的初期,不預設 具體的教學目標、進度與方法框架,讓我們每個人都能以各自的角度與速度與新移民家庭議 題進行對話,無須擔心因為預設教學目標與框架去除後必然面臨初期的失焦、混亂、可能無 法快速看到明確的「教學成效」,這是課程發展過程中最為關鍵性的支持。 本學期最深的感觸是,聚光燈下的教學與學習,對於文化弱勢兒少的學習而言尤顯得是一個 無比可貴的學習路徑。想想,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那一刻起,不也就不斷在找尋著自己的聚光 燈?!哇哇落地時,全世界圍著我們說,baby 好可愛啊!只是,不知曾幾何時,會有許多孩 子掉進黑洞,被排擠到看不見光的地方,最後,聲嘶力竭得連自己都看不到自己!帶小朋友 學習呈現與表演,或是觀看表演,對兒童、青少年學習而言,尤其是對在文化與社會處境與 資源相對弱勢的孩子而言,這種學習方式的重要性與意義,值得更多更深的投注。藝術,是 給弱勢處境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文化的弱勢,很難被看見,但影響未來人生卻是無比深遠! 這一次的經驗,在聚光燈下,我們真的看見了孩子會為了榮耀而自主的安靜下來,在想像世 界裡真實的經驗自己,表達、看見、追尋獨特的自己。在這過程中,更將會是一個引導孩子 體會如何相互聆聽、尊重與同理他人的真實學習情境啊!如果我們能夠更洞視到這些微妙 處,也就更能透徹的規劃教學與呈現的情境。
90
3-1 專案(Project):藝術方法學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選修人數及來源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容淑華、長青木心理諮商所 林茹鴻 藝術與人文究育研究所
必修或選修
3 學分
開課時段
1
類型
選修 105/02/02─105/06/28 每週二 13:30─15:20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8 人(跨域修課學生比例:舞蹈研究所碩士班 3、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碩士班 3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4)。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進駐關渡國小開發潛能班,與關渡國小等 3 位潛發班教師:蘇富美、吳宏恩、吳盛耀合作教 學,總計 12 週上課。透過藝術統合教學法,統整運用戲劇、舞蹈、美術、音樂等形式與特 殊兒童互動教學 40 分鐘,引導教學者也省思作為一名 A/R/Tography 的意義,以及在教學現 場的教育行動與社會實踐,跨域理解藝術統合對特殊兒童的療癒。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週次
課程內容
1
簡介課程說明
2
容淑華講解 A/R/Tography 方法學 林茹鴻講解兒童發展心理
3
進關渡國小潛發班觀課 分組確認分組討論教案
4
討論各組教案之規畫內容 台北市啟明中學校長專講
5
進駐關渡國小 1 大團體活動
6
進駐關渡國小 2,分組活動
7
放假
8
進駐關渡國小 3,分組活動
9
進駐關渡國小 4,分組活動
10
進駐關渡國小 5,分組活動
11
進駐關渡國小 6,分組活動
12
進駐關渡國小 7,分組活動
13
進駐關渡國小 8,分組活動
14
進駐關渡國小 9,分組活動
15
進駐關渡國小 10,分組活動
16
進駐關渡國小 11,分組活動 91
17
進駐關渡國小 12,呈現
期末報告 18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參考書⽬ 1.
Baz Kershaw and Helen Nicholson (eds) (2011) Research Methods in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 Eisner, E. (2002). The arts and the creation of min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3. Graeme Sullivan, 2005. Art Practice as Research. Sage. 4. Ingram, D., & Riedel, E. (2003). Arts for academic achievement: What does arts integration do for student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5. Information Center on Disabilities and Gifted Education (2003). Art activities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Retrieved September 9, 2005 from http://ericec.org/faq/arts.html 6. Ingram, D., & Riedel, E. (2003). Arts for academic achievement: What does arts integration do for student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mprovement,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7. James Rolling, 2010. A Paradigm Analysis of Arts-Based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A Journal of Issues and Research. 51(2). 8. Jefferson Plantilla (ed) (2011) BUILDING CREATIVE COMMUNITIES; PETA’s Theatre for Advocacy Work in Mekong. Philippines: PETA Theatre Center. 9. Leavy Patricia (2009) METHOD MEETS ART: Arts-Based Research Practice. New York/London: The Guilford Press. 10. Mason, C., Thormann, M., & Steedly, K. (2004a). How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learn in and through the arts: An investigation of educator perceptions. Preliminary report available at http://www.vsarts.org. 11. McKean Barbara. (2006) A Teaching Artist at Work: Theatre with Young People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12. Melisa Cahnmann-Taylor and Richard Siegesmund (eds) (2008) Arts-Bas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Foundations for Practice. New York/Londo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一、藝術統合教學法的共創 教學實踐場域是關渡國小潛發班學童(特殊孩童),藝術統合教學發揮實質成效與幫助學 童發展,跨域整合各藝術類型,同時讓所有參與者:小學特教老師、小學生、大學老師、 研究生和大學生整理每個人過去專業一般及生活學習經驗,產生新的知識。 藝術統合教學法(Arts Integration Teaching Method, AITM)即以各類型藝術(音樂戲劇舞蹈 美術等相關)之其一為核心整合其他類型於藝術教學活動中,目的在於互動過程中發想 創意和認識自己。在教與學的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參與並共同營造學習環境 92
(共學),建構知識基底。運用藝術統合教學法 AITM 設計教案,其對特殊兒童的學習所 帶來的影響。 二、跨界學習社群的建構與互動 形成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y)。所有參與者:任課的戲劇教授與心理諮商教授、研 究生教師、關渡國小特教老師、關小潛發班學生形成一學習社群,在教學互動中,同時 以藝術家、研究者和教學者(artist/researcher/teacher)的身分思考動態教與學的內容、 過程、發展,介於這三者「之間(in-between spaces)」不同的主體與知識產出,及其所 觸發的交流與對話。 三、向外擴延的影響力 藝術對特教領域的影響,本課程的學習社群不斷地在進行反思以修正教安,讓參與的孩 童可以順利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孩童的學習成效和改變相當顯著,讓台北市西區特教 中心的老師和主任計畫進行合作。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最後想分享的是,我們都希望用遊戲的方式去引導,但如何要玩得有意義又開心呢?我覺 得要教小朋友玩樂是最難的,玩樂應該是他們最厲害的事情,一直在想要怎麼帶領,但我覺 得反而是長大後漸漸忘記如何當一個小孩,所以其實不是怕小孩玩不起來,而是怕自己玩不 起來,所以這堂課當中自己也是一個學習者,角色的轉換會讓我看見更多我沒注意到的細 節,也讓想法更開闊,有更多不同的可能性。(藝教所學生) “感謝老師們藉著每一堂課程的末尾都帶給我很大的提醒:我們作為老師是 非常需要有即 興的能力的,不管是在劇場中的表演還是一般課堂上的教學,即 興的能力都是非常關鍵的 能力。而在這樣與這些特殊孩子們互動的過程當中, 我們多了很多鍛煉即興能力的機會。 這 一次又一次的教學挑戰讓我思考該如何利用自己現有的知識連結他們的 認知?雖然是孩 子,但每個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邏輯,而作為成人的我 們如何透過簡單有效的方式 去介入他們的感知很重要,我們需要把難的東西化 簡,用孩子的邏輯和角度去思考活動中 產生的問題。 而當孩子情緒不好時,我們更應該去用合理的方式安慰開導他,但有時候 也 應該適當讓拒絕參與的孩子了解身為老師被拒絕的感受,老師也應當要有自 己的堅持,感 受是應該互惠的。”(藝教所學生) “『親愛的寶貝』這句話是立誠在最後一個活動中說的台詞,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家裡他 常聽到這句話,或是在哪裡看過這句話,或是他非常喜歡這句話,因為當他說著這句話時, 眼神總是很堅定的看著對方,並且在這句話的時間裡他的注意力非常專一,我也好喜歡這句 話,總覺得當你說出這句話時,接下來的話語與他人的距離可以更近一些!”(舞研所學生) 授課教師反思 1.
透過藝術強調差異的特性,看見每個學生的特質 93
特殊生這個名詞是由誰定義的呢?藝術可以帶給他們什麼?我們可以藉由藝術的特性 帶給他們哪些學習經驗?這是北藝大師生們一同在尋找答案的問題。從孩子的身上找、從理 論的角度找、從自身的經驗找,真正的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在這尋找的過程中,北藝大 師生與關小老師們共同找到了更多解決的可能性。 玩在藝起,發掘於一般課堂中看不見的潛能 DR. Sue Jennings 所著《創作性戲劇在團體工作》的應用 part2 實作技巧〈玩與遊戲〉的 篇章,提及:「『玩』是自然發生或有計畫的、個人的或群體的,且經常涉及到一些動作… 這些遊戲對於合作、設定限制、促進彈性與靈巧的移動是有益的然而有些人在學校有玩過不 好玩的遊戲的印象,則這類型的活動可能會使他們焦慮…對許多人而言,他們記憶中的遊戲 是競爭活動,他們將會驚訝於竟然有合作性的遊戲」。 課程中,我們看到學生有別於講述課堂中的表現,也讓關小的老師發現了許多從來不知 道小朋友所具備的潛能;而透過藝術開放、自由、熱情等特性,給予學生宣洩其情緒、精力 的空間,表現自己舞台的機會。 2.
藝術家、研究者、教師三者多重身分之轉換 這門課程本學期共有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舞蹈研究所、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等三 個領域不同的學生共同修課,實踐場域與對象為關渡國小開發潛力班的學生,然而如何帶領 這群具有藝術專業訓練的學生,跨出藝術大學的圍牆進駐並面對這些不具術科養成、特殊教 育背景又年齡層較為廣泛的潛能班學生,不僅需要更多的耐心與用心,從理論教學、教案的 規劃與設計到實際進行藝術成果創作,更需要不斷地審視與調整教學內容。如何透過玩建構 學習?在課程當中教師如何與學生玩在一起、產生學習的共鳴?對北藝大修課學生而言無疑 是種挑戰。 3.
94
3-2 專案(Project):應用音樂專題:社群本位音樂實踐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選修人數及來源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余昕晏 藝術與人文究育研究所
必修或選修
3 學分
開課時段
1
類型
選修 105/01/31─105/06/24 每週五 13:30─16:20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8 人(跨域修課學生比例:管弦與擊樂研究所 1:音樂學研究所 1:藝術與 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7:音樂學系博士班 1)。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本課程核心為學生的教案實施,在應用音樂專題中,將教學的主體轉為學生,老師為輔助的 角色。學生必須自己直接與合作對象或場域商談,了解課程設計對象的背景、需求及條件, 進而設計出最適合該區域或族群的課程。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週次
課程內容
1
本課程介紹
2
何謂 Community-based Music Program?
3
分組討論,草擬課程設計對象及內容
4
3/24 尋人啟事練習觀摩(萬芳高中) 3/25 音樂與情緒經驗工作坊-錢怡君老師
5
認識達克羅茲工作坊-林良美老師
6
傳統文化週
7
NYC
8
達克羅茲工作坊-林良美老師
9
達克羅茲工作坊-林良美老師
10
教案設計總檢驗
11
A Cappella 專題講座-劉靜瑜老師
12
實地場域操作
13
實地場域操作
14
實地場域操作
15
實地場域操作
16
實地場域操作-成果發表
17
期末分享 95
使用教材 參考書⽬ 鄭方靖(2012)。當代五大音樂教學法。高雄復文。 羅傑奈倫伯格(2011)。指揮台上的管理課:星巴克、紐約時報、美國銀行都採用的交響樂 團式管理策略。野人。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藉由演講與工作坊的型態,提供學生課程設計之參考方向與創意發 想,像是音樂與情緒經驗工作坊,錢怡君老師教導如何選擇樂器、演奏及擺放,並說明 這些在音樂治療中常被拿來讓治療對象表達家庭關係或情緒經驗等;而達克羅茲教學工 作坊,林良美老師第一週則教導了口令動作 hip(兩倍快) hop(兩倍慢) back(原速) 節奏比例,並介紹了時間、力度、空間三者的影響、音程訓練、節奏即興,在第二、三 次的工作坊中,更帶領學生與身體覺察課程的王雲幼老師及該課學生進行音樂與動作的 共創學習。
最初課程接洽社群有:華碩、和信醫院、一德里、福德里,亦開放讓學生自行接洽其他 社群的機會與自由(如:關渡國小、社福團體、關渡關懷站等) ,實踐範圍為關渡地區, 以關懷學校所在地、與我們最貼近的社群為主。在討論操作之可行性後,決定合作對象 為華碩職員與關渡國小附設的幼稚園孩童。 在應用音樂專題這門與社區共創的課程中,可以看到與社群共創實地教學的作業設計, 不單讓學生實際去了解教育者所需考量的種種面向、以及合作夥伴特性施教的複雜度, 更讓合作夥伴了解到藝術帶來的正向影響,因此最後學習者都有反映成效相當良好,甚 至華碩還因此開設了木箱鼓社團,希望邀請學生能繼續帶領他們。
第四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學生心得: 1. 這次的教學活動讓我收穫很多,從國小現場下伸到幼兒園,真實體會當幼兒園老師真不 是件容易的事。透過這次的機會,能增加跨階層教學的經驗,真的很開心!也發現自己 需要更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例如因為平時都站著上課,那天一開始就站著講話,便 和坐在地上的學生產生距離感;如果停頓時間太長,小孩容易覺得無聊…等。 2. 其實教音樂,除了音樂專業知識是基本的能力之外,對於不同群體都還是要有相當的經 驗才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去應對,原本習慣面對成人或老人的,在遇到幼兒時可能會不知 所措,原本習慣面對兒童的,在面對成人也會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就算有多年的教學經 驗,在面對不同的教學群體時,要運用的方式也會相當的不同。 授課教師反思 選修此課程的學生彼此來自不同科系,且擅長的樂器不盡相同,更有不具備音樂背景的學 生。因此如何讓修課的學生,能夠設計出教案、實地教導合作夥伴音樂共創工作坊等目標, 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96
另一個很大的挑戰是合作的社群夥伴背景必須多方詢問,因應不同社群夥伴會有各式的狀況 產生,如:遇到教具以文字書寫,但到了教學現場才發現學習者大多不識字,亦或以台語授 課,卻發現台下學生大多以國語為主要語言的窘境;除此之外,學生也需要注意課程設計裡 有關學習場域部分是否為開放式,若為開放式,參與上課的夥伴進出自由,常有只聽一半或 中間加入的人;還有學生有需考量課程是否要連貫性或以單元方式做設計,了解到短期工作 坊設計上盡量避免為連續性單元,以免教學出現窒礙難行之狀況。
97
3-3 專案(Project):藝術人文與社區營造專題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選修人數及來源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余昕晏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在職專班
必修或選修
3
開課時段
1
類型
必修 104/9/12-104/1/14 每週四 18:30-21:2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6(藝教所在職專班 6,其中分別為各專業背景-舞蹈 1、音樂 2、視覺 2、 展設 1)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社區是我們生活的空間,藝術人文則是生活的一部份,社區營造是一種間接民主到直接民主 的過程。 本課程透過藝術來規劃以社區民眾為主體的「社區藝術」活動,結合一連串在地踏查探索和 藝術內容,藉由藝術來營造社區,將人文介紹給社區群眾,使民眾有能力去勾勒心目中的社 區藍圖,喚起對關渡的地方認同、凝聚社區向心力。 為關渡地區挹注更多的人文滋養,讓美的種子遍灑關渡社區各角落,使居民充滿更豐富的心 靈饗宴。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週次
課程內容
1
課程說明:課程內容包含專題講座、參訪、田野踏查、工作坊、對談、鬧 熱關渡節執行、展覽等。
2 3~6
關渡文史專題講座(許財/關渡當地文史專家) 參訪與踏查:關渡老街/關渡宮/關渡自然公園/竹圍工作室
7
講座與參訪: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大稻埕慈聖宮
8
專題講座:樹梅坑溪(李曉雯/竹圍工作室研發總監)
9 10~13
專題講座:節慶活動與社區(蘇瑤華/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總監)
14~15
參訪與踏查:大稻埕變裝活動、淡水環境藝術節。
工作坊與訪談:音樂、舞蹈、策展等。
16
活動執行:鬧熱關渡節。
17
對談與座談
18
成果展示
98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1. 2. 3. 4. 5. 6. 7. 8. 9.
北關渡社區調查研究報告(瞿海源等教授) 風華關渡-社區文史導覽 關渡玉女宮 西河的社會變遷(文崇一) 耕,設計臺北的 26 種在地行動 社區動力遊戲(鄭晃二、陳亮全)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Art as Environment - A Culture Action at the Plum Tree Creek 樹梅坑溪社區剩食圖鑑 《樹梅坑溪‧阮ㄟ報》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本課程邀請關渡耆老介紹及帶領學生透過實地參訪了解關渡人文歷史自然等風貌,並請竹圍 工作室執行長分享長年工作室之運作及其與社區之計畫內容,亦邀請知名藝術節慶策展人透 過理論與實務讓修課同學深入了解社造可行之方向及其可被探究之研究內容。透過講座分 享,本課程將針對關渡地區數個社群包含國小、幼稚園、企業單位、鄰里等進行互動並舉辦 創藝工作坊,期以其創作呈現於鬧熱關渡節。 本課程修課同學超過兩個領域,藉由不同領域之同學,規劃及執行關渡社區之創藝工作坊。 此課程分為兩組,一組同學於工作坊前先行討論內容,與參與工作坊之社群討論後修改調整 內容後執行工作坊。另一組同學為策展小組,此組同學規劃設計期末呈現之內容,以及安排 座談及其方向。兩組同學面對挑戰不一,但須將透過工作坊操作之創作呈現於鬧熱關渡節, 並需互相討論節後座談會之內容,剪輯成紀錄片,期以供社區民眾參與觀賞,以達到此課程 之目標。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學生(節錄):課程安排非常有系統的帶著我們從認識關渡這塊土地的歷史與文化,接著從竹 圍工作室及蘇瑤華老師的專題講座:「樹梅坑溪」及「節慶活動與社區」的分享,瞭解藝術 進入社區的各種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最後到社造中心參訪,在執行長的分享中,讓我們更能 領會藝術進入社區,應從尊重社區開始,才不會使美好的藝術經驗成為擾動或攪動。此外, 為了對於節慶的操作有更多的感觸,老師特別安排我們參與「大稻埕 1920 變裝遊行」 ,當天, 我們按老師的要求,全都變裝,走上街頭的那一切,終於深深體會,“參與”和“觀摩”的 差異,因為有了這次的經驗,使得我們接下來帶領社區居民進行各種活動時,更能秉持與居 民“一起”以及“共同”的精神,亦即是老師說的,社區藝術要以“共藝共創”的精神,才 能共生共好。之後,我們也透過社區遊戲與居民們一起探尋地方記憶,再加上一次次的深入 訪談,終於繪製出居民們小時候印象中的關渡,並以這張「記憶地圖」為主題策展,展出他 們參與鬧熱關渡節所製作的特色道具與造形,同時,在開幕當天,透過拍立得,讓居民們一 起完成攝影展,扣回共藝共創的精神,讓我們與居民一起寫下屬於我們的永恆回憶。回想整 學期的課程參與,不只獲益良多,更是讓人感動。 99
社區居民 A: 很感謝北藝大幫我們畫出這張地圖,都是小時候的回憶。將來,帶親友們參觀關渡時,也想 用這張地圖講給他們聽。 社區居民 B: 北藝大真的很用心,讓我們也不得不一起用心做,沒想到結果這麼棒! 授課教師反思 本課程很有系統的從專題講座、參訪、活動體驗到實際為社區居民規劃設計活動以及策展, 讓同學瞭解社區營造的背景、發展脈絡,以及社區經營的意涵與著重的精神,透過最簡便的 數位應用程式“LINE 群組”,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設定主題,各自規劃工作,安排工作 進度與時程…等,從中觀察學生們的投入程度、即時掌握策展方向,適時給予建議,為本次 課程創新使用的教具之一,亦可見其成效。
100
3-4 專案(Project):舞蹈社會實踐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舞蹈研究所 張中煖、王雲幼
開設院系所
舞蹈研究所
必修或選修
3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開課時段
1
類型
必修 104/9/12-104/1/14 每週四 09:00-12:00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4 位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本堂課內容涵蓋醫學與人文、身體教育等面向,擇定醫院場域,由參與舞蹈研究所博士生針 對醫護人員規劃、設計並執行身心整合、紓解壓力的創意教學方案。以醫院醫護人員為實踐 對象,將擴大舞蹈作為一藝術專業的可能,促進社會實踐多元的運用,並與社區有親身的互 動及互惠,產生兩種專業連結的影響力。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週次
課程內容
1
中秋節 停課一次
2
課程概覽
3
課程理論研析 I
4
實施場域參訪及專家講座
5
課程理論研析 II
6
研究案例分析討論 I
7
研究案例分析討論 II
8
課程方案撰寫與討論 I
9
期中報告
10
課程方案實施 I
11
課程方案實施 II
12
課程方案實施 III
13
課程模組發展 I
14
舞蹈學院展演周 停課一次
15
課程模組發展 II
16
課程方案檢討與反思
17
期末報告 101
回顧與展望 18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授課教材 Brodie, J. A. & Lobel, E. E. (2012). Dance and somatics: Mind-body principles of teaching and performance. Mcfarland & Company. Hackney, P. (2000). Making connections: Total body integration through Bartenieff Fundamentals. London: Routledge. Kelly, A. V. (2009). 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Rubin, L. J. (1985). Artistry in teaching. NY: Random House. Williamson, A., Batson G., Whatley S., & Weber R. (Ed.). (2014). Dance, Somatics and Spiritualities : contemporary sacred narratives. Bristol: Intellect. Sullivan, G. (2005). Art practice as research: Inquiry in the visual arts. Thousand Oaks, CA: SAGE.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主要分為研析、實作與反思三階段。 研析:以課程理論與舞蹈社會實踐研究相關案例為討論內容,強調舞蹈人作為理論建構 者的角色。 實作:以關渡醫院為場域,可包含針對社區衛教、護理之家的慢性病患、醫護人員及關 渡關懷站等的舞蹈實務課程方案之推動與執行 反思:理論與實作之相互驗證,凸顯舞蹈實務即為一種研究探查,並藉由課程模組思考、 提出可能進一步發展之面向。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臺北市關渡醫院護理之家成員為住民、醫護人員、台籍照服員和外籍看護,而在兩次拜訪參 觀環境、了解人員需求和護理人員工作身體勞動方式與狀態後,實踐活動參與對象鎖定為護 理人員。而護理長在期末分享時特別提及,透過這樣的實踐專案交流,可以讓較為封閉的護 理之家場域可以有機會接觸不一樣的人與活動,因為住民老人家對於有人介入他們的生活是 開心的。護理長也提到這次將舞蹈實踐活動帶入場域,也促進了護理人員間的互動與交流, 很期待之後有機會可以導入針對老人的活動。而在此場域的活動規劃中,有修課學生主動規 劃提供連續六次的創造性舞蹈活動,協助護理之家醫護人員可以體驗系列性的肢體探索活 動,並在過程中透過遊戲式的活動設計,讓參與者可以覺察自身的身體習慣和需要注意的部 位。 專案並提供學校附近一德里里長的學校一日參訪計畫,以原先規劃提供給醫護人員的半日課 程,延伸設計出針對當地里民的半日肢體工作坊。里長提到雖然大家平常都會走進校園,但 102
是不會有機會進到教室中上課。加上,之前參與鬧熱藝術節的活動時,里民志工已有一些機 會接觸由北藝大學生提供的肢體活動,因此里民都自動報名參加專案工作坊。里長表示有了 沉浸在專業舞蹈教室的環境體驗肢體活動經驗後,里民紛紛詢問今年(2017 年)是否有機會能 再度參與類似活動? 而在最後課程分享時,教學助理王筑筠,也是本校舞蹈系畢業生,提及參與整學期課程的最 大收穫是透過進入學校附近場域辦理活動和邀請里民進入校園中產生的互動最令人難忘。因 為在她過去求學時對於辜段的記憶多是專業發學習的場域,鮮少有機會與當地住民有深入的 交流,或有機會可以分享自己的專業。透過這學期參與舞蹈社會實踐專案,她更深入了解很 多求學時活動區域的在地歷史、文化與住民的生命故事,並發現透過參與實踐課程計畫,學 習到如何引導參與者轉化自身專業知識,促使藝術與在地產生「心」連結。 授課教師反思 以上的回饋正呼應本課程的設計核心,走入社區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因為透過實際規 劃、執行和反思,學生可以進一步檢視學校與附近居民、藝術與在地生活、居住環境與藝術 專業的關係,學生除了可以更認識自身專業,並藉此可以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專業可以善盡社 會責任,和如何發揮更好的功效。而當學生有了這樣的經驗,對於他們的未來的生活、人生 追求,該如何發揮藝術教育的想像力?創造更多以藝術專業背景創造出來不一樣的職業。
103
3-5 專案(Project):藝遊趣干豆工作坊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黃士娟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必修或選修
工作坊
開課時段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105/05/21 週五 13:00─17:00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類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35 人(關渡社區民眾)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邀請親子一同走入關渡老街,並由課程同學擔任導覽老師介紹關渡老街歷史、建築、關渡宮 與民俗活動等主題,透過認識、觀察、刻畫三個主題來帶領大眾重新認識關渡,塑造新的老 街印象,也展現了參與地域性文化資產研究課程其同學們的調查研究成果與社會實踐想像。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時間
行程
地點
13:00~13:20
報到 認識 關渡老街 -老街散步-
關渡捷運站一號出口
休息 觀察 關渡老街 -素描老街特色刻畫 關渡老街 -動手做磚雕-
關渡老街三合院
13:20~ 14:20 14:20~14:30 14:30~15:00
關渡老街
關渡老街 關渡老街三合院
15:00~16:30
張澄淵老師(現任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駐點工藝家、順達磚 窯磚雕工藝師) 廖嫦娥老師(順達磚窯執行長)
16:30~17:00
分享與交流/賦歸
關渡老街三合院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關渡老街地圖、工作坊手冊、陶土、雕塑工具、素描本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本活動結合建文所黃士娟所長於「關渡共生共好行動計畫」中所開設之「地域性文化資產研 究」課程,免費招收為國小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童與家長們一同參與,在透過臉書粉絲頁大力 宣傳下,活動當天共計邀集來自關渡、東興、薇閣、永平、江翠、忠孝、大龍、湖山國小等 校的學生與家長近 30 餘人共襄盛舉。同時亦邀請順達磚窯磚雕工藝師張澄淵老師指導學員 學習磚雕製作,作為這次活動最佳的紀念。 104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從工作坊回收問卷的回應中,學員參加動機與回饋多是正向肯定,如:「漫遊老街與磚刻活 動十分吸引人」、「活動內容吸引人」、「了解關渡的文化歷史之美」等 授課教師反思 由課程同學共同籌備,課程成果實踐【藝遊趣干豆】工作坊討論,透過先前課程內容:田野 踏查、文獻研究等,對於關渡老街的研究累積實踐於工作坊活動上。而活動當天由課程同學 擔任導覽老師介紹關渡老街歷史、建築、關渡宮與民俗活動等主題,透過踏查來認識關渡舊 聚落並素描所觀察到的老街/建築特色,最後於關渡傳統三合院內體驗刻畫磚雕 DIY 動手作 活動,是地域性文化資產研究課程修課同學們的調查研究與社會實踐的成果。 其他 活動報導 http://kdgh.tnua.edu.tw/index.php/2016/06/09/artists-fun/
105
3-6 專案(Project):關渡藝術共創工作坊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關渡美術館駐館藝術家 關渡美術館
必修或選修
工作坊
開課時段
1
類型
105/07/26 10:00-12:00 105/08/16 10:00-12:00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37 人(馬偕醫院安寧中心病友及家屬、護理人員、志工群)。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安寧療護即指照顧一群癌症末期或對積極性治療較無明顯反應的病患(一般是指經醫師診斷 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因而該中心護理 人員及社會工作師希望除了專業的身體評估與症狀處理外,亦能藉由藝術的方式達到身體、 心理、靈性三平安的四全照顧。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105/07/26 時間
活動內容
10:00 – 10:20
介紹韓國籍肖像畫家許容成與自畫像繪製簡介
10:20 – 11:30
自畫像繪製
11:30 – 11:45
作品觀摩
11:45 – 12:00
製作心得分享
105/08/16 時間
活動內容
10:00 – 10:20
介紹馬來西亞籍藝術家邱美玲及其藝術內在心靈探索理念
10:20 – 10:30
塗鴉筆觸、特殊效果示範
10:30 – 11:20
個人創作
11:20 – 11:40
製作心得分享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8K 圖畫紙、水彩、色筆、鉛筆
106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因安寧照顧目標是希望病人能夠安樂地生活,在剩餘的日子裡能充分運用與安排,仍舊維持 良好的生活品質直至離開人世,因而馬偕醫院安寧中心病人在長期住院的壓力下,護理人員 與志工們希望藉由不同的藝術類型活動分散病人住院壓力,舒緩病人自身與家人之間緊繃的 關係,讓病人住院期間能有機會接觸更多元性的活動。 因此,透過來自不同國家的關渡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的觀點,設計不同的藝術課程,讓病人運 用手上的繪圖工具,直覺表達自我,甚至是宣洩情緒,使其壓力得以抒發。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本次合作屬於較為新穎的嘗試,但針對較為年長或個性較為內向的參與者,透過無主題的繪 圖表現促成內在心靈的展現,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幾位參與者反映因為沒有主題反而不知該 畫什麼好,隨意畫又不是他們所熟悉的方式,反而是藝術家幾次示範之後,跟隨著主題去畫 較為容易發揮。且因主題不易拿捏,現場氣氛較不易活絡,需藝術家與志工合力協助。 但對病人而言,休閒與身心舒壓之功效確實達到一定程度的效果,甚至幾位參與者要求攜帶 畫紙、蠟筆回病房繼續創作塗鴉。(馬偕醫院安寧中心社會工作師楊智凱)
107
3-7 專案(Project):干豆藝航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溫志榮、孫浩、葉建宏 臺北市海洋教育資源中心
必修或選修
工作坊
開課時段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類型
104/7/4-104/7/21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44 人,台北市中小學教師及學生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本工作坊結合海洋環境教育暨市府推動環境教育政策,師生共同完成造舟、淡水河與基隆河 開放水域下水操舟,具體展現、落實環境教育之宗旨及海洋教育專業知能。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次
日
工作坊主題
1
7/4
獨木舟模型製作
2
7/5
泳池訓練
3
7/6~9
雙人獨木舟骨架
4
7/7
河上訓練
5
7/10
雙人獨木舟蒙皮灑水
6
7/11
船身彩繪
7
7/13~15
塗刷防水層
8
7/16~19
塗刷防水層
關渡碼頭驗收 9 7/21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10:1 單人海洋舟紙模型版、10:1 牛皮紙單人海洋舟模型、原寸單人海洋舟骨架、PPT、雙人 平台舟 20 艘。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本工作坊為本校受關渡國小吳校長邀請參加「海洋之子海洋之心造舟航向大海」工作坊。工 作坊造舟施做地點在關渡國小,下水典禮與航行地點在關渡碼頭。十一所中小學生師生共同 參與,參加學校每校兩位老師、兩位學生,共四人一組,合作完成一艘雙人海洋獨木舟。 工作坊藉由團體動力激盪、透過身體與工具和材料互動對話,讓師生對周遭環境的知識灌輸 學習與僵化身心靈再度活化,透過學習人類早期面對自然環境所製作的世界上第一艘獨木舟 108
的工法(世界首艘 Kayak 由愛斯基摩人所發明),重新學習並體驗先民在面對水體(淡水或 海洋)環境挑戰中所發展出來的智慧與工藝技術。 工作坊結合海洋原始交通工具的「工藝操作」與「體驗學習」的過程,用工藝營的方式,跳 脫傳統框架,以創新、舒緩的方式,先修復再由內而外地啟動對海洋初始之舟的學習與努力 的動機,對海洋環境產生更緊密的連結,啟動海洋環境教育的熱忱。技法為骨架蒙皮法,材 料輕省、施做快速、難度低,是最適合教學的工法船隻於工作坊結束後各自帶回校做教學用 途。 第四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對於翻船,有許多學員還是感到害怕,特別是年紀較長的學員。原本在自己的學校當老師當 校長的學員,必須脫離平時在一旁觀看、督導的角色,親自下水克服自己的恐懼,甚至跟年 紀較小小的學員討教不緊張的訣竅。(北藝大,程德匯同學) 鼓足勇氣參與了造舟航行體驗,改變了自己,學習與水共生共存;混齡分組的團隊,重新體 認攜手互助、學習溝通與相互妥協,造舟過程中許多看似不完美的缺陷,都在船體逐漸成形 的過程中,一一包容形成牢固的結構,合作過程中的不完美,曾經發生的爭執、歡笑與汗水 也同時包裹在船身裡,不禁讓人讚嘆先民的巧思明智。(北藝大,陳俊文老師) 在自己家旁邊的那條河划自己造的獨木舟。原本在岸上看到垃圾漂過去都覺得不關我的事, 反正不是我丟的,我也撿不到,而現在那堆垃圾就漂在身邊,甚至阻擋獨木舟前進的方向, 再也不能覺得無所謂了。(坪頂國小,黃勝均老師) 身為一個老師與教練,在艱辛的過程中責備與要求,都是為了幫助你們成長與完成,或許會 因此讓學生不喜歡,也必須堅持該有的原則,這梯的雙人海洋蒙皮舟,即使帶的比往年分外 辛苦,但守護著你們一艘一艘的完成與航行,便心滿意足了!(溫志榮講師) 授課教師反思 造船的過程中會用到許多工具,電鑽、線鋸機、帶鋸機等,這先工具都有一定的危險程度, 但是要教孩子安全的使用工具,而不是禁止他使用。大沐老師相信孩子絕對有能力使用機 具,大人應該放手讓孩子學習。所有的細節都親自動手,雖然過程中可能會出錯,但就算出 錯了也是很好的學習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 其他 活動報導 http://ctl.tnua.edu.tw/e_paper/e_paper_c.php?SID=435&lang=zh-tw#.V_SgM9Q4Orw.facebook http://kdgh.tnua.edu.tw/index.php/2016/08/18/gunduartsail/
109
3-8 專案(Project):仙渡莊計畫 II:想像的地理中心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選修人數及來源
陳界仁 藝術跨域研究所
必修或選修
工作坊
開課時段
0
類型
104/4/1-104/6/30 □ 新開課程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36(藝術跨域研究所 3、美術創作研究所 3、美術學系 19、動畫學系 1、 新媒體藝術學系 5、傳統音樂學系 2、外校學生 3)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與關渡國小合作讓小學同學進行二媽故事相關的臉譜創作,並於八里造船廠與關渡老街三合 院進行展覽。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次
課程內容
1
透過講述關渡二媽的故事,讓同學們發揮想像力並且觀察臉部表情情 緒,進行關於二媽故事中的角色臉譜創作。授課教師:藝跨所學生
2
臉譜繪製。授課教師:藝跨所學生
3
5 月 29 開幕活動
5/29-6/30 進行《仙渡莊計畫 II:想像的地理中心》展覽 4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無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計畫的命名是來自大度路三段上的仙渡莊旅社,以藉名假說為方法帶領學生發展出的展覽計 畫,計畫藉由從此地到彼地,使「渡」能在此間成立,並也藉由這樣的移動重新發現在地肌 理,並由藝術跨域研究所、美術創作研究所及美術學系學生自發性完成展覽。 地點設定為關渡到八里,並且與關渡國小合作讓小學同學進行二媽故事相關的臉譜創作,希 望讓小朋友認識在地的故事並運用想像力創作外,也更希望讓本計劃中自主學習及在地連結 能夠加深、加廣、持續進行下去。 第四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感謝提供場地給仙渡莊的大舟造船廠和關渡陳董的宅院,感謝在背後默默催生仙渡莊的界仁 上人、關渡共生共好計畫,還有提供相關資源的美術學院等等⋯⋯,以及各位在旁邊提供協 110
助、參與展覽的創作者和工作人員等工作夥伴,如果沒有這麼多人投注大量的精力、相信展 覽也無法順利進行。(美術創作研究所,曾柏豪) 三合院的家族第四代後輩,他小時候住這裡長輩分家後很久沒回來,下午突然經過看到有展 覽活動覺得挺好的。(美術學系,蔡尚孚) 授課教師反思 藉由讓學生自己策劃展覽,寫策展論述,內容須與在地有關;組織籌備展覽所有事項(包含 展場設置、文宣製作、經費籌募),這過程中學生們形成共同體延續下去。 其他 仙渡莊計畫官方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endo2015/?fref=ts 屬於關渡八里的展覽─《仙渡莊計畫 II:想像的地理中心》 http://kdgh.tnua.edu.tw/index.php/2016/06/17/aexhibitionofgundu/
111
3-9 專案(Project):關渡在地人才培育工作坊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余昕晏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必修或選修 工作坊
開課時段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104/7/4-104/10/29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類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劇設系 25 人、社區夥伴總計為 692 人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透過「2016 鬧熱關渡節踩街創藝工作坊」,以關渡居民的生活體驗出發,再經由種子講 員帶領夥伴單位,激盪出充滿創意想法的創作,透過藝術課程實踐對生命與生活的藝術體驗。 結合關渡人文歷史背景、自然生態、藝術實作與表演藝術的課程,進行基本技能、人身 裝扮及音樂律動的學習活動,在參與中增長社群學員在視覺與表演藝術方面的能力,同時將 成果自我開展與享受表演樂趣,找到蟄伏在自己身體的藝術潛能。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培訓講座
鬧熱關渡節簡介 余昕晏、許財、冉挹芬、 與工作坊操作可 趙屏菊、鄭烜勛 行性
日期
名稱
內容
講員
8/18
第一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主題發想
趙鈺涵
9/9
第二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趙鈺涵
9/22
第三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趙鈺涵
9/29
第四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趙鈺涵
10/7
第一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陳亞玫
內容
講員
7/4-7/5 扶輪社
臺北市立關渡國民小學 日期
名稱
8/31
道具造型教師研習工作 道具製作 坊
陳珍瑩
10/4
第一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陳亞玫
10/11
第二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陳亞玫
10/18
第三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陳亞玫
112
新北市立米倉國民小學 日期
名稱
內容
講員
9/22
401 第一次道具造型工 造型製作 作坊
趙鈺涵
9/23
402.403 第一次道具造 造型製作 型工作坊
趙鈺涵
9/29
401 第二次道具造型工 造型製作 作坊
趙鈺涵
9/30
402.403 第二次道具造 造型製作 型工作坊
趙鈺涵
10/6
401 第三次音樂律動工 音樂律動 作坊
陳亞玫
10/7
402.403 第三次音樂律 音樂律動 動工作坊
陳亞玫
臺北市立關渡國民中學 日期
名稱
內容
講員
7/19
第一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主題發想
陳立君
7/21
第二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立君
7/26
第三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立君
7/28
第四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立君
8/2
第五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立君
8/4
第六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造型製作
陳立君
8/9
第七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整體造型製作
陳立君
8/11
第八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整體造型製作
陳立君
臺北市立桃源國民中學 日期
名稱
內容
講員
8/12
第一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學員面具製作
葉岫穎
8/17
第二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型道具基底
葉岫穎
8/19
第三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型道具上色
葉岫穎
新北市立竹圍國民小學自強分校 日期
名稱
內容
講員
9/13
第一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賴欣倫
9/27
第二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賴欣倫
9/27
第一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造型製作
陳珍瑩
10/4
第三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賴欣倫
113
10/4
第二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造型製作
陳珍瑩
10/11
第三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造型製作
陳珍瑩
內容
講員
臺北市立關渡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日期
名稱
9/21
貝殼班第一次道具造型 道具製作 工作坊
吳映竺
9/23
鯨魚班第一次道具造型 道具製作 工作坊
吳映竺
9/26
企鵝班第一次道具造型 道具製作 工作坊
黃詠心
9/27
海星班第一次道具造型 道具製作 工作坊
黃詠心
9/27
海豚班第一次道具造型 道具製作 工作坊
黃詠心
10/3
貝殼班第二次道具造型 造型製作 工作坊
吳映竺
10/4
全校第一次音樂律動工 音樂律動 作坊
陳亞玫
臺北市立關渡醫院 日期
名稱
內容
講員
9/29
第一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道具製作
周易儒
10/6
第二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道具製作
周易儒
10/13
第一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陳亞玫
10/20
第二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陳亞玫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上課教材 徐偉斌﹙2002﹚。關渡自然導覽-人文與生態之旅。玉山社。 趙屏菊﹙2011﹚。飾品藝術導引。儒林。
114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工作坊分為關渡人文歷史、自然生態、藝術實作及表演藝術教學。並透過相關領域學者分享, 人文歷史專題講座為關渡地區人文工作者許財老師;自然生態專題講座為關渡自然公園公共 事務部冉挹芬老師;藝術實作教學為台灣美容職業工會聯合總會美容創意總監趙屏菊老師及 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鄭烜勛老師,深入介紹關渡地區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發展脈絡的演 變,培養學員在地文化認同及觀察能力,奠定藝術實作上的美學創新及文化結合。 連結實作模擬場域為台北關渡扶輪社、臺北市立關渡國民小學、新北市立米倉國民小學、臺 北市立關渡國民中學、臺北市立桃源國民中學、新北市立竹圍國民小學自強分校、臺北市立 關渡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臺北市立關渡醫院,期間亦安排與實務工作者或社區團隊進行合 作授課與創意發想討論,並於「2016 鬧熱關渡節」進行踩街成果呈現。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關渡國小附設幼稚園:謝謝北藝大,花很多時間帶著我們做,讓爸爸媽媽、小朋友都有很棒 的回憶。 桃源國中:我們學校沒有吉祥物,第一次創作出一隻熊,希望“熊厲害!” 授課教師反思 透過工作坊,帶領各社群從發想主題開始,找到各自的中心與凝聚力,進行帶著他們一起創 作,以共藝共創打造社區藝術與社區特色,才能真正為社區培力!
115
3-10 專案(Project):樂齡創藝工作坊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余昕晏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必修或選修 工作坊
開課時段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104/7/4-104/10/29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類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劇設系 25 人、社區夥伴總計 231 人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透過工作坊,從關渡長者的對於關渡之土地情懷、生活體驗出發,再經由分享與經驗交 流,種子講員帶領關渡長者,激盪出富有文化及創意想法的創作,以藝術課程實踐對生命與 生活的藝術體驗。 結合關渡人文歷史背景、自然生態、藝術實作與表演藝術的體驗,進行基本技能、人身 裝扮及音樂律動的學習活動,使參與的關渡長者在視覺與表演藝術方面皆能自我開展與享受 表演樂趣,找到蟄伏在自己身體的藝術潛能。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培訓講座
鬧熱關渡節簡介 余昕晏、許財、冉挹芬、 與工作坊操作可 趙屏菊、鄭烜勛 行性
日期
名稱
內容
講員
08/23
第一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主題發想
陳明澤
08/24
第二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明澤
08/30
第三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明澤
08/31
第四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明澤
09/06
第五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明澤
09/13
第六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明澤
09/20
第七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明澤
10/04
第八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明澤
10/11
第一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張文馨
10/18
第二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張文馨
7/4-7/5
關渡里
116
一德里 日期
名稱
內容
講員
08/09
第一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主題發想
賴忠志
08/16
第二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賴忠志
08/29
第三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賴忠志
08/30
第四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賴忠志
09/05
第五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賴忠志
09/06
第六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造型製作
賴忠志
09/19
第七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整體造型製作
賴忠志
09/22
第八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整體造型製作
賴忠志
09/26
第一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陳亞玫
09/29
第二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陳亞玫
日期
名稱
內容
講員
08/23
第一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主題發想
陳珍瑩
08/25
第二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珍瑩
08/30
第三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珍瑩
09/01
第四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珍瑩
09/20
第五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珍瑩
09/22
第六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珍瑩
09/27
第七次道具造型工作坊
大小道具製作
陳珍瑩
09/29
第一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陳亞玫
10/04
第一次音樂律動工作坊
音樂律動
陳亞玫
福徳里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上課教材 徐偉斌﹙2002﹚。關渡自然導覽-人文與生態之旅。玉山社。 趙屏菊﹙2011﹚。飾品藝術導引。儒林。
117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工作坊前期透過相關領域學者分享經驗,分別有:人文歷史專題講座為關渡地區人文工 作者許財老師、自然生態專題講座為關渡自然公園公共事務部冉挹芬老師、藝術實作教學為 台灣美容職業工會聯合總會美容創意總監趙屏菊老師及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鄭烜勛老 師。講座中深入介紹關渡地區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發展脈絡的演變,培養學員在地文化認 同及觀察能力,奠定藝術實作上的美學創新及文化結合。 連結實作模擬場域為臺北市北投區關渡里、臺北市北投區一德里、新北市淡水區福德里 三個里的長者,安排藝術實務工作者運用藝術實作及表演藝術(道具造型、音樂律動)的小 型工作坊,和社區長者進行合作授課與創意發想討論,最後於「2016 鬧熱關渡節」進行踩 街成果呈現。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一德里居民:很好玩,很像小時候上美勞課,很浪漫。 關渡里居民:我們做的很漂亮耶!!要把這個衣服拿去參加北投區的比賽,一定會得名! 授課教師反思 透過工作坊,帶領各社群從發想主題開始,找到各自的中心與凝聚力,進行帶著他們一起 創作,以共藝共創打造社區藝術與社區特色,才能真正為社區培力!
118
3-11 覺察(Awareness) :身心舒緩技法─Pilates 工作坊 第一部分: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杜碧桃 舞蹈學系
必修或選修
工作營
開課時段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類型
每週三、週四 10/5- 12/21 12:10 - 2:10pm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共計 15 名,北藝大師生 10、教職員 2,及關渡市民 3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利用皮拉提斯器材引領北藝大師生、教職員及關渡市民,從生命體驗的基本單位-「身體」 出發,探討自身習慣性的動作的正確性,改進身體健康。 課程大綱 週次
課程內容
1
橫膈膜呼吸/平躺、坐姿、伏臥
2
觀察站姿→前、旁、後
3
骨盤時鐘與不偏不倚地位置〈中立〉/地板動作→軀幹捲起、扭轉
4
身體的排列組合/地板動作→膝蓋折疊與橋式練習
5
肩胛骨與肱骨的律動/地板動作→肩胛骨位置、胸腔手臂與貓式練習
6
下肢對軀幹的影響/Using apparatus-the Reformer 與彈力帶
7
骨盤與胸、腰椎肌肉群的關係/ Using apparatus-the Cadillac (the trap table)
8
步伐/觀察走路→骨盤與下肢肌肉群的關係
9
腰大肌/Using apparatus-the Reformer
10
髂肌/Using the rollers
11
脊椎運動規則
12 使用教材
腰與骨盤的律動
皮拉提斯器材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以本課程提供以皮拉提斯 (Pilates) 為主的運動方法,強調核心,動作簡潔,精確與安全。 練習項目包括地板動作,皮拉提斯專門器材與 輔助設備與附屬品等。有鑑於大部份人在活 動中都有習慣性的偏頗動作,經由學習皮拉提斯,可以重新檢驗自己習慣性的動作是否正 確。改進身體的健康,增加肌力而達到真正的瘦身。
119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學生的回饋: 1. 因正在寫論文,長久下來造成腰痠和肩頸痛的情形,自從參加了工作坊,下午打瞌睡的 情形減少,精神也比較好了。 2. 原本沒接觸皮拉提斯時,多是自行採取負重的肌力訓練,原本深呼吸對我不是很輕鬆, 現在深呼吸變得可以被控制了。 社區居民的回饋: 1. 這堂課對我這69歲的身體有更多的信心和期許。 2. 最大的收穫應該是藉由正確的呼吸,訓練核心肌群,也藉此改善了姿勢,疲倦感消失了 很多。 授課教師反思 此次的皮發提斯工作坊有機會給予關渡居民與學校學生及職員共同聚居一堂上課,是個很有 趣的體驗。其實初學皮拉提斯是挑戰的,但像關渡的長者們,他們都非常專注地聆聽動作, 並仔細做動作,慢慢地體會;而一些噸位較大的學生,更是從不缺席,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 力氣才能汗流浹背地展現正確的動作。如今看到這須努力健身的學生們,能保握住原則,身 體變得有利與柔軟,真是最大的喜悅。
120
3-12 覺察(Awareness) :藝起玩劇工作坊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容淑華、湖田國小駐校教學藝術家 王筑筠
開設院系所
必修或選修 工作坊
第一梯次 10/14,10/21,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合作授課方式
開課時段
1
類型
10/28, 11/4, 11/11 第二梯次 11/25, 12/9, 12/16, 12/23, 12/30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14 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病友與職員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延續藝術方法學課程,但以工作坊方式進行以戲劇工作坊的形式服務和信醫院的癌症病友, 運用藝術為特殊需求者進行互動的對話,讓醫院持續有機會將各類藝術形式浸潤在醫院裡每 個人生活中。 課程大綱 以戲劇工作坊進行兩個單元,一個單元 5 周的工作坊,每周 2 小時,與病友們共創生活藝術 小品,分享生命經驗故事,即興演繹。 使用教材 無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以輕鬆又活潑的玩家家酒方式,加入角色扮演遊戲,打開身體的五感六覺,優游於生活之體 驗,透過活動覺察自我,在我與他者之間覺知與覺行,探索即發現生命中的潛能;利用想像、 故事分享;文章閱讀及小遊戲帶領參與者做寫作與即興演出,與大家一起紓解生活與工作的 壓力。 第三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從小我的人生就是爸爸主導,爸爸為我決定了要念什麼科系要做什麼工作,當我生病後,常 常會想為什麼是我得到這個病,但是爸媽年紀也大了,我不想抒發太多讓他們傷心,跟哥哥 說,他也會希望我不要這麼負面,樂觀一點,不過健康的人,哪知道生病的人根本不可能說 樂觀一點就轉念。 我生病後參加了很多活動,包含心理治療,但我覺得「藝起玩劇」這個活動對我最有效,用 不經易的方法勾引出我們內心最好或最受傷的回憶,讓我得以再檢視自己的過去,才發現「原 121
來我是被愛過的」,這都是心理治療一問一答做不到的,這裡可以讓我真的做自己,雖然課 程主題不是討論疾病,但反而讓我的心情得到抒發,因此我每週都非常期待來上課。 (病友 A) 做為護理師退休後,馬上得到癌症,接著參加了這個課程,例用這個人生空檔,重新檢視了 自己 0 到 60 歲的人生,面對人生就是自己一個人的功課,重新學習面對死亡。真的很感謝 這個課程。(病友 B) 授課教師反思 原設計給醫院癌症病人參加,卻意外帶動和信醫院工作人員參與,除了紓解生活與工作壓力 外,亦考驗大家的即興及反應能力,學員都覺得獲益良多。 其他 活動報導 https://goo.gl/zUah3p
122
3-13 覺察(Awareness) :小小身體雕塑家工作坊 第一部分:課程基本資料 授課教師 開設院系所 課程學分數 教學助理人數 授課方式
舞蹈教育研究所 江宜芳、黃千容、林宜靜、張文馨 舞蹈學系
必修或選修
工作坊
開課時段
0
類型
105/11/30-12/23 每週三、五 13:30-15:00 ■ 新開課程 □ 原有課程
□共時合授(同時上課) □分段合授(分段上課超過 12 小時) □演講(總時數不足 12 小時)。
選修人數及來源 20 人(關渡社區國小一年級到四年級學生與家長) 與實作模擬場域的連結及必要性 場域為關渡社區內便於操作身體動作的合宜場地、以便社區親子參與活動。 課程大綱(請填寫每週/堂課程進度、授課教師、特約講員等) 每週三課程規劃 課程主題:我是小小藝術家 週次
課程大綱
1
藉由聲音的練習,來模擬主題環境的營造
2
生活中的快與慢、靜與動,認識不同的節奏速度
3
人生的喜努哀樂,由情緒去表現戲劇張力
4
結合肢體拼貼,運用身體描繪故事
每週五課程規劃 課程主題:神奇雕塑師 週次
課程大綱
1
高低水平-高低動作的指令(低水平動作)
2
速度-以遊戲紅綠燈的方式,玩出身體動作的快慢
3
電視機轉速變慢,慢慢引導學生動與靜止動作的差異
4
123 木頭人-分組進行挑戰改造身體的姿態
使用教材(請填寫課堂教材安排、閱讀文本、使用器具、參考資料等) 童軍繩、大件 T-shirt、手鼓、畫紙 第二部分:跨域共創 9-12 歲的孩子,大多以同儕、學校為主,而忽略了一旁默默陪伴成長的家長們;而 3C 產品 的發達,也易導致成人忽略了身旁的朋友、親人。身體,是我們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時時 刻刻的接觸,卻也容易遺忘,然而如何善用,變成了我們的課題。因此,工作坊欲藉由親子 課程方式,以肢體語言增進親子間互動,以舞蹈增進親子的親密關係。 123
第四部分:回饋與反思 利害關係人之回饋與啟發 無 授課教師反思 在此次工作坊,對於親子課程有太多的挑戰,親子間的互動,小孩、家長及教師的三者關係 環環相扣,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學團隊決定以兩人為一組,編排出由淺至深的內容,在課前 完成教案演練,相互討論並給予建議。在每一堂課結束後,我們會開會討論在課堂上的情形, 如何再更好的應對、即時處理。開心的是,這一工作坊不僅學員獲得滿滿的能量,連同教學 團隊也獲得滿滿的回饋,我想,這也是這次工作坊帶給大家最滿滿的收穫了。(負責人,舞 研所 方秀慈) 90 分鐘親子課程裡帶了很多活動,其中最讓我深刻的是,讓學員們聽一小段音樂,讓他們 把聽到音樂的想像畫出來,意外的我們有了各種故事和想像,進而串成小小的舞蹈戲劇。我 看到小朋友從媽媽身旁離開後,他們能有獨立的無限的創造空間,而且他們都知道媽媽洗衣 服很辛苦;媽媽們在這時候有了同頻率的分享的對象,從活動中看到大朋友們雖然扮演著媽 媽的角色,確實在她們心裡仍住著有嚮往、有渴望的小女孩。這是很棒的接觸,我們一起用 身體說故事,我看到舞蹈就這麼樣成了親子之間信任的最好橋梁。 (教學老師,舞研所 張文 馨) 親子課程目的在於,增進親子之間的肢體互動與心靈上的親子關係。在華人文化裡,對於「愛」 的表達較為害羞,父母也常藉由課業的詢問,表示自己對孩子的關心,但長期行之,除了造 成孩童的壓力外,更無法提升親子關係的親密度。因此關渡共好-小小雕塑家計畫,以打造 良好的肢體互動課程,建立親子關係提升。每一次的課程中,都會看見孩子與爸爸媽媽們創 意的肢體互動,藉由課程引導,他們能慢慢挑戰更有難度的肢體設計,也培養爸爸媽媽與孩 子一起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擁抱家人和說出「愛」不在是害羞及不好意思的事。 (教學老師, 舞研所 江宜芳) 結束了這次關渡共好舞蹈親子課程後,獲得了滿滿的能量!事前的課程規劃由我們這次的工 作小組一起完成,因此教案較為不受限,能發展出更多元的活動!在第一次的課程結束後, 除了筋疲力盡外,也對於這項計畫有了更多的動力及使命感,因爲大小學員在課堂當下給予 的回饋超出了我原本的預期,也因爲學員的投入,在課堂裡一起激出了許多火花!這是我到 現在都還覺得很驚喜的!我是這次參與最多課程的教師,所以從零到無限,看這學員在肢體 上、創意發想上,每個禮拜不斷的進步,成就感實在太多!我想,不僅僅是學員們很希望能 再一次參加這項活動,我也很希望能再參與一次!謝謝關渡共好~(教學老師,舞研所 黃 千容) 其他 課程紀錄照 https://goo.gl/M6DUqI、https://goo.gl/dDnoFg 124
三、 促進跨域共創的相關規章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與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於 2 月 19 日簽 署產學合作協議書,未來雙方將共同建置促進藝術與醫學整合之藝術智庫、資源共享 平台、推動醫學資源專案計畫與實作,以及互相提供所需之場地、圖書文獻、教學及 實驗設備、電子媒體與資訊等項目進行合作,為提升大關渡地區醫學、藝術環境及教 育發展,貢獻心力。 產學合作協議書掃描檔 https://goo.gl/w1FUjJ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