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社區健康促進的新解方:人文社會x健康管理 + 黑客松x參與式預算」計畫

Page 1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第 2 年計畫】 計畫書 計畫名稱

社區健康促進的新解方: 人文社會 x 健康管理 + 黑客松 x 參與式預算

申請學校

臺北醫學大學

計畫主持人 姓名

林建煌

單位/職稱

副校長室/副校長

聯絡人姓名

林志龍

單位/職稱

教務處教學資源中心/主任

聯絡人電話 聯絡人 電郵地址 申請學校地址

(公)02-2736-1661#2159 daba@tmu.edu.tw

傳真 號碼

02-2377-4153

110 臺北市信義區吳興街 250 號

申請日期:105 年 10 月 14 日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 【第 2 年計畫】計畫摘要表 本校重視學生人文素養與關懷社會的養成,本計畫將由人文社會學院醫學人 文研究所主導,配合課程群組、黑客松、參與式預算工作坊,以暖暖社區場域實 作,和醫學系、醫務管理學系與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合作,培育學生應用人文及社 會知識的能力。 一、 「跨域共創」主題及目標 本計畫的主題為「社區健康促進的新解方:人文社會 x 健康管理 + 黑客松 x 參與式預算」,其目標在於將醫護專業的學生透過各式的創新課程帶入實際社 區,藉由人文社會與管理創新的兩方面思維作為基礎,培育學生們在教室與機 構之外的跨域應用能力。 二、 「跨域共創課程」之規劃 本計畫「跨域共創課程」以真實世界問題解決導向,規劃建立三層級的學 習路徑。層級一包含「社區健康促進的發展及困境」的課程單元,以融入式教 學方式置入醫學、醫管、高健管系的一二年級的課程中,並輔以工作坊-生醫 入門黑客松,作為層級一至二之間的檢核。層級二提供「社區場域實作」與 「專案式課程(project-based)」課程群,進入校外場域學習。其中,北投社區醫 療為仿效對象,基隆暖暖社區為觀察需求、發展方案之對象。層級二至層級三 之間將設置檢核:參與式預算工作坊、社區健康促進營運模式提案競賽。層級 三課程將讓教師團隊以經營成長社群的方式進行參與式預算提案陪伴,輔導學 生團隊執行專案試營運。 三、 「實作模擬場域」之規劃 校內模擬場域有二:教研大樓 3002 教室(開放教室)、杏春樓 B1(將改成公 民咖啡館),皆為可自由變化的學習場域。校外實作場域有二:北投社區、暖暖 社區(包含預計改建為在地場域的警察宿舍)。以北投社區醫療的成功模式為參 考,在暖暖社區進行各種基層醫療的創新方案,建立兩個校外實作場域間的連 結,促進共創學習。


四、 預計開設跨域共創課程及預期成果摘要表: 開課 跨域共創 人 課程名稱 參與課程教師 課程層級 系所 數 1.基礎社 高健管系/高美英 「社區健 醫學系 會關懷認 高健管系/林玨赫 康促進的 高健管系 知及個案 220 醫文所/林益仁 發展及困 調查與分 通識教育 醫法所/李崇禧 境」議題 中心 析課程/工 課群 通識教育中心/施聖文 作坊 預期成果 摘要

校內/開放教室 公民咖啡館 校外/北投社區 暖暖社區

讓同學能夠運用課堂所學知識以認識、分析場域。在課程設計上除 了講授外,也搭配了場域參與觀察、討論,由此讓同學同時接觸理 論概念並了解實際現象。同時,選修本層次課程的同學,也可參與 黑客松工作坊,由此確保社會調查能進一步形成社會創新提案。 生醫黑客 松工作坊

2.跨域技 術研習及 專案式 創意思考 課程 與問題解 決課程/工 作坊 社區場域 實作 預期成果 摘要

實作模擬場域

校內/開放教室 公民咖啡館 校內/開放教室 醫管系 醫管系/許怡欣 公民咖啡館 260 醫學系/李信謙、唐功培 醫學系 校外/北投社區 高健管系/張佳琪 高健管系 暖暖社區 醫文所/林益仁 校內/開放教室 通識教育 180 通識教育中心/張國城 中心 校外/暖暖社區 通識教育中心/施聖文 醫管系

60 醫管系/許怡欣

使參與學生能針對社會分析提出解決方案。本部分課程形式較為活 潑多樣,包括營隊活動、田野觀察、行動研究等,而課程進行的地 點除了教室外,也包括田野地的實地上課。

校外/暖暖社區 通識教育 60 通識教育中心/施聖文 中心 校外/北投社區 通識教育中心/施聖文 3.實作專 醫文所/蔡博方 案及駐校 基層醫療 醫管系/許怡欣 社會型企 改善專案 高健管系/張佳琪 業家/非營 實作: 暖暖社區發展協會/吳麗美 校外/暖暖社區 利組織專 創投企劃 新開課程 60 校外/北投社區 小暖蛋青年/李爾喬 家參與課 執行組/參 通識教育中心張國城 程/工作坊 與式預算 北投文化基金會/洪德仁 推動組 臺商資源國際集團暨生 醫健康事業發展/楊雅婷 參與式預 算工作坊

預期成果 摘要

透過工作坊、提案陪伴課程,紀錄與輔導學生執行情況、確保專案 執行的品質。同時,除了學者專家外,亦納入當地民眾參與討論, 達到公民參與、增加社會影響力的效果。


目錄 壹、申請學校介紹 ............................................................................ 1 貳、「跨域共創」主題說明 .................................................... 3 參、 計畫推動重點 ................................................................ 5 一、 「跨域共創課程」之規劃、執行策略、方法及步驟 ............ 5 二、 「實作模擬場域」空間及設備之規劃及使用 ..................... 11 三、 其他創新模式或事項 ......................................................... 15 肆、預期成果及效益評估 ..................................................... 15 伍、當年度計畫期程及執行流程甘特圖 .................................. 19 陸、計畫成員分工情形 ........................................................ 20 柒、計畫成果獎勵機制 ........................................................ 24 附件一

課程總列表 ........................................................... 26

附件二

北醫 X 黑客松 ....................................................... 30

附件三

審議民主與參與式預算作為社會實踐課程的創新方法 .... 35

附件四

暖暖社區警察宿舍改建計畫 ..................................... 40

附件五

人文與社會實踐計畫聯席會議紀錄 ............................ 43


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 【第 2 年計畫】計 畫 書 壹、申請學校介紹 醫學始終來自於人性,醫學關心的是人本身。臺北醫學大學秉持著「培育 兼具人文關懷、社會服務熱忱及國際觀的醫事專業人員」之教育宗旨,致力於 創造具有人文涵養與社會關懷之教學環境。北醫大於 2011 年成立人文暨社會 科學院,以「關懷生命、探索生命、守護生命」為本,結合醫學、認知神經科 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人類學、生態學進行跨領域教學。北醫大人社院 身為人文社會科學界的一份子,嘗試探索生命的不同樣貌與價值,從臨床情境 的思考,到理論與方法的創發與傳承,從而能夠影響更多生命,使多元的發展 方向交織出更豐富的「人」的樣貌。 人社院統整校內人文社會研究領域之教學資源,目前學院下共有「醫學人 文研究所」、「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 與「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專任教師 13 位、博士後研究員 7 位、專任行政 人員 4 位與多名專任研究助理,共 30 多位,研究與行政人力充足。「醫學人 文研究所」是全國首見在醫學大學中標舉人文精神重要性,從醫病關係反思、 醫療資源公平分配、醫療科技社會分析、醫學教育之人文關注,到原住民族健 康營造與生態社區經營,醫文所長期投入跨領域教學與研究,發展具有國際視 野之社會實踐學問。醫文所從現有「醫學與倫理」、「醫學與社會」兩大課程 模組進行教學應用,除現有研究所課程外,並支援本校通識教育中心、醫學 院、護理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管理學院之大學部專業必選修課程,如「醫療 社會學」、「普通社會學」、「疾病、誤解與社會偏見」、「科技與社會:性 別、健康與公民參與」、「生態、環保與醫療」、「南島民族與文化變遷」、 「生態社區營造」等多種人文課程搭配。「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為全 國唯一專注在醫療、生物科技領域之法學教研單位,並積極參與醫藥衛生相關 公共政策制定為目標,在大學部課程中,亦支援通識中心、醫學院、管理學院 等法學基礎專業課程,如「醫療與法律」、「醫藥衛生與智慧財產權」、「科 技與法律」等,對於本校醫事人員在法學知識上之培育具有不可或缺地位。而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透過科技部「以照護為本的活力展齡創新結盟」 計畫,針對本校附近社區、基隆市暖暖地區以及新竹縣尖石鄉之高齡者及長期 照護議題,進行田野調查與實作課程與探討。「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作為本 校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之重要產能單位,在基礎課程之支援亦不餘遺 1


力,除支援通識教育中心「意識科學哲學」外,同時支援醫學院、口腔醫學院 之「普通心理學」,培養學生在基礎學科之知識教育。為因應國內腦科學與神 經科學之醫事人才需求,預計 2018 年成立「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亦積 極聘任教研人才,開設「腦造影技術」等專業課程,以配合本校相關領域之教 學專業。 因此,北醫大人社院特色在於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透過跨領域課程深植 於生醫領域系所,以積極培養學生於人文陶冶與專業能力之互補。人社院不僅 有充足的教學能量,更有豐富且長期的跨領域教學經驗。在行政上更賦予人社 院專屬軟硬體設備、升等評鑑的高度自主性,並長期獎勵人社院教師與醫學、 護理等其他學院進行跨領域教學與研究。 由於本計畫申請以人社院為基礎,跨領域合作系所為醫學院醫學系、管理 學院醫務管理系、護理學院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將分別說明此三單位之特色、 教學能量與行政支援。 北醫大醫學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人文關懷、服務熱誠、多元學習、全球視 野、領導能力、團隊合作、思辨創新、追求真理的醫學專業人才。在醫學專業 課程打破以學科知識為主的課程安排,改以器官系統為主的整合課程,輔以縱 向的人文反思教學、問題導向學習及臨床技能教學,並實施跨學系整合性團隊 學習課程,培養學生對人性關懷、倫理價值、批判性思維與團隊溝通能力。為 了強化醫學生人文教育,特成立醫學教育與人文學科,專責規劃醫學生各年級 人文課程與活動,除了執行有成的臨床實習置入人文反思寫作,近來更導入 On Doctoring 見習課程,學生在未具備醫學專業即進入臨床場域,讓學生更能 同理病人的感受,進而關懷病人。目前專任師資包括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兩大 類,共計 254 名,其中教授 65 名、副教授 70 名、助理教授 94 名與講師 25 名,行政人員共有 20 名,學生約有 1,142 位。 北醫大醫務管理學系以培養具有醫務管理的基礎知識、實務操作能力、人 文素養及樂於服務的情操與自我及終身學習暨多元化發展所需的基本能力之人 才,在課程安排上重視基礎課程紮根,強調醫院管理核心課程的基本精神配合 各領域專業課程強化訓練,並輔以實習課程,建立學生實務經驗與能力,期望 學生在循序漸進的修習過程中,皆能獲得醫院管理的詳實訓練。為幫助學生在 入學時即對大學所學有整合性概念,在入學前舉辦三天兩夜黑客松工作坊,學 生在畢業前經總整課程的規劃,統合大學所學知識與實務經驗,讓學生可順利 銜接未來發展。目前學系專任師資為醫療政策與管理、醫療財務管理、醫療品 質管理、病歷管理、醫療資訊、企業管理與經濟等學者所組成,共計 16 名, 2


其中教授 5 名、副教授 8 名、助理教授 2 名、專案助理研究員 1 名,行政人員 2 名,大學部學生約 275 名。 北醫大高齡健康管理學系以培養培育跨領域、樂活創意、產業導向之高齡 健康管理專業人才,課程內容含括健康促進、健康照護、復健、公共衛生領 域。課程採多元教學方式,如與醫學系等發展跨學系整合性團隊學習課程、老 化體驗等,並強調以實務教學配合現有專業課程,結合在地社區資源,將學生 帶入實際場域,如北醫大附近信義區展齡中心、基隆暖暖社區等,重視學生實 務經驗與能力的養成,更導入創意概念,培養學生整合創新能力,發展與臺灣 大學、大同大學、世新大學及淡江大學等跨校總整課程。學系專任教師包含老 人照護、長期照護、健康管理、社區照護與高齡體適能等領域共計 10 名,其 中教授 2 名、副教授 2 名、助理教授 6 名,行政人員 1 名,學生共計 190 名。 綜合上述,本計畫申請團隊以人社院的醫學人文研究所為基礎,跨領域結 合醫學系、醫管系、高健管系三個單位,各自的學科特色鮮明又具有跨領域綜 效、教學能量與行政支援皆充足。

貳、「跨域共創」主題說明 本計畫預計發展的跨域共創主題為「社區健康促進的新解方:人文社會 x 健康管理 + 黑客松 x 參與式預算」,其目標在於將醫護專業的學生透過各式的 創新課程帶入實際社區,藉由人文社會與管理創新的兩方面思維作為基礎,培 育學生在教室與機構外的跨域應用能力。 臺灣社會近年來已逐漸出現「醫療崩壞」的危機。社會生活被高度「醫療 化」之後,一方面導致醫療體系不堪負荷,醫護人員過勞與醫療糾紛頻傳,另 一方面「醫療化」也顯示了社會大眾過度投射期望於醫療體系,轉嫁關注自身 健康的責任。然而,扭轉「醫療與社會」之間的差距與誤解,需要納入時間與 世代的向度來思考,而醫療專業學生的學習過程,則因此成為關鍵所在。 從 20 世 紀 中 期 以 來 , 「 醫 療 專 業 主 義 / 專 業 素 養 」 (medical professionalism)的界定出現了明顯的轉變,過去僅侷限在醫療臨床的知識逐漸 發展更多人文社會知識的面向。其中,醫學教育(medical education)、醫學倫 理 (medical ethics)、 健 康 照 護 管 理 (health care administration)、 醫 學 人 文 (medical humanities)等課程開始陸續進入醫護實踐之中。更重要的是,這些蓬 勃發展的知識正以跨越學科邊界的方式,跟醫學教育與實務中高度具有社會意 涵的領域(例如:一般醫學、家庭醫學、社區醫學)產生連結。在這種知識跨界 3


的過程,我們看到,人文社會科學與生物醫療科學彼此之間是具有相互刺激與 活化的可能。而這個可能性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將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重新安 置、應用於醫療照護教育之中,轉化目前在醫療教育與實踐上的既有困境,進 而為下一個世代的醫學生與醫療工作者提供創新合作的空間。 歐美國家為達到以全人為本,有尊嚴、具品質的照護服務,在醫學院的學 生畢業後,尚需接受一至兩年的「一般醫學訓練」(PGY),讓醫生得以從全人 的觀點、統整考量醫療照護服務需求 1。反觀臺灣的醫學教育,一般醫學的訓 練較為不足,在既有醫學生畢業後超過 80%的人會選擇當專科醫師。相較之 下,國外的專科醫師比例,大約只佔 40%-60%。臺灣在一般醫學上醫師數量 少、比例低。更嚴重的是,少數一般醫醫學人才往也選擇留在大型醫療機構任 職,鮮少能夠投身於地區性的醫療服務中。這個趨勢除了造成目前醫護人力、 資源分配的城鄉差距,也讓臺灣社會缺乏足夠的能量面對「高齡化社會」,更 遑論隨之而來的「在地老化」與「在地照護」需求。 一般醫學所涵蓋的範圍包括家庭醫學、一般健檢、社區照護等範圍,這正 是基層醫療最需要的人力與服務。由於一般醫學的人才缺乏,偏鄉地區的醫療 照護往往外包給大醫院,例如:馬偕原住民部落的巡迴醫療團、澎湖的臺大醫 院分院等。這些由大醫院承包的地方醫療機構,可能因為不瞭解地方需求與當 地文化,無法發揮最佳的醫療照護品質,進而導致基層醫療被架空的狀況。舉 例而言,在新竹尖石後山的衛生室,由於聘用的醫護人員不懂得泰雅語與當地 文化,導致醫療照護無法在地方社區進行,已於二十多年前撤出尖石後山,直 到十多年前才由馬偕的醫療團隊進駐。馬偕團隊之所以能夠待得下來的關鍵原 因在於,其中幾位護理師是當地人,能夠在民眾看診時進行翻譯,同時也能掌 握在地民眾的家庭狀況,熟知文化慣習,讓醫療資源能夠妥適的分配到需要的 家庭與個人身上。這樣的個案凸顯出基層醫療必須奠基在對地方文化與社會的 理解,才能夠順利地提供醫療服務與分配醫療資源 2。 而臺灣在 2003 年 SARS 事件之後,開始要求醫學系畢業生必須接受一年 的一般醫學訓練,包括內科 3 個月,外科 2 個月,婦產科、兒科、急診各 1 個 月,社區醫療 3 個月。雖然社區醫療的訓練有 3 個月的時間,但是目前的社區 1

醫學教育的演進與改革,最早起始於威廉-奧斯勒爵士(1849-1919),結合英國與德國制度的精髓,制定了畢業 後一年的一般進階實習(general internship)。美國教育家亞伯拉罕. 佛斯勒強調了兩年的臨床前科學教育,在有 兩年的臨床教育與初級實習,成為全世界醫學教育的模式。參見 George R. Lueddeke 原著 ; 梁繼權譯, 2015[2012],《醫學教育新翻轉 : 21 世紀改革大趨勢》,新北市 : 合記,頁數 64-65。 2 李查史密夫醫師發現,醫生經常會面對不明朗的病人問題與不清楚的解決方法,嘗試使用科學技術但問題卻 要依靠非科學的或是應對技巧才能解決。史密夫的基本論點是,除了科學技術外,醫學教育應加入「促進處理 人類系統的工具與心態」之瞭解與應用。參見前引 George R. Lueddeke,頁 67。

4


醫療教育,往往也只是到當地參訪見習、了解居家護理、居家照護,並未預期 學生能試著找出基層醫療的問題並解決之。此外,即便加強一般醫學的訓練, 無論是專科或家醫科的醫師,多半於畢業後選擇留在機構中工作,失去了整體 評估在地整體需求的能力,以及經營地方診所或地方衛生室的能力。反觀臺灣 早期地方診所的醫生,由於其知識背景與助人的工作,往往在社區中也居於地 方鄉紳的角色,具有決策與建言地方性事務的地位。在當代醫療處境中,醫護 人員成了受雇者,不僅導致勞動力被剝削,勞動條件嚴苛,同時也失去做整體 性評估以及自主經營醫療單位的能力。 綜合上述各種問題,基層醫療體系被架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醫學院學 生的訓練朝向專科發展而失去全人的照護觀點、以及整體的醫療管理的能力; 再加上當代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照護之需求,隨著臺灣整體社會的老齡化而更 加顯得重要。因此,我們期望透過結合人文社會、醫療護理、管理創新等學科 的特長,設計跨領域的課程與實作,讓學生透過試著解決問題的實作課程的設 計,共創與活化解決基層醫療的問題 3。也期待這個課程,能夠讓對基層醫療 熱情的學生,藉此了解基層醫療現況,未來畢業後能投入地方基層醫療的改 善。

參、 計畫推動重點 一、「跨域共創課程」之規劃、執行策略、方法及步驟 本課程群組計畫目標在協助北醫大學生發展人文社會、醫學護理、管理創 新的跨領域學習路徑,統整校內相關系所之必選修課程,在既有課程增加工作 坊或社群成長團體等課程活動,以利輔導學生進行以真實世界為導向的跨領域 學習,最終提出有效可行之實作方案。本計畫欲處理的真實世界問題是如何改 善臺灣基層醫療及地方健康促進組織模式,使偏鄉或社區醫療人力能源源不絕 且在地生根。為處理此問題,本計畫主要輔導對象為本校醫學系、醫管系、高 健管系學生,三個學系學生在這個團隊所擔任的角色如下:醫學系學生需掌握 現今社區醫療實務情況,對基層醫療面臨的問題與困境提出初步診斷並不斷檢 驗其假設;醫管系學生則是提供專案管理的專業知能在此議題導向的跨領域合 作學習過程中扮演協調組織者的角色,因為所提專案將可作自己未來學術或職 涯發展的里程碑;高健管系學生則是藉由此計畫找出改善社區高齡長照工作者 就業條件的方案,提供自己更佳的職場願景。但其他系學生也不會被排除在跨

3

依據唐納舍恩(Donald Schon)的研究認為工具理性理論的應用有其限制。「專業發展不只是單純的累積知識與 技巧,而是學習以不同性質與複雜方法應付所面臨的環境」,參見前引 George R. Lueddeke,頁 73;Schon D. A. 1987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5


領域學習團隊之外。所以本計畫亦統整部份通識課程,以保有其他科系學生加 入的可能性。 本計畫在學習路徑的設計具有以下特點: (一) 課程分為三層級,層級一主要是以參與學系適合「社區健康促進的發展及 困境」相關議題的課程,設計共同單元主題,向學生介紹社區高齡長照未 來發展的重要性與可能性;層級二:設計兩階段修課路徑,分別為「社區 場域實作」與學系「專案式課程」,讓學生對社區場域有更深入的瞭解並 且提出初步的提案規劃;而層級三則為教師團隊協力開設之新課程,以基 層醫療的提案設計規劃為焦點,結合校內外教師、不同領域學生、社區民 眾。 (二) 在層級一與層級二各階段課程結束後,將舉辦聯合成果發表會,提供學生 之間更多的交流與互動。同時兩兩層級間設置工作坊以為檢核點,主要目 的為標定有興趣參與的學生,透過工作坊的操作,鼓勵學生持續學習並組 成合作學習團體。更重要的特色是,本計畫選擇近年來人文社會科學具有 高度應用性質的活動—管理學界的「黑客松」(Hachathon)、社會科學界 的「參與式預算」—作為實踐方式,以結合校內/校外模擬場域的規劃,讓 學生在層級三課程能夠真正地解決基層醫療問題。本課程群組規劃如下圖 所示:

三層級課程結構圖 6


本學習路徑分為三層,茲將課程的安排說明如下:  第一層級課程:「社區健康促進的發展及困境」議題課群 第一層活動設計目的,主要是要從醫學、醫管及高健管系一二年級學生中 招募及標記對此社區健康促進理論與實務有概念及興趣的學生。操作方法 是在醫學系「醫療社會學」、醫管系「生醫黑客松」、高健管系「高齡者 教育與多媒體應用」與通識教育中心「探察社會的方法與邏輯」、「醫藥 衛生與智慧財產權」置入「社區健康促進的發展及困境」議題單元。單元 授課教師為林益仁老師所主導的人文創新團隊,針對社區醫學推動、社區 醫療及高齡長照的創新營運模式、行動場域(基隆暖暖與北投)的社區長照 及醫療概況發展成單元課程,進行授課。後續各學系將以此相關議題,就 各自關心的面向,設計每周課程內容。為了提供學生從事主題觀察時所需 的學習工具,課程將結合通識教育中心所發展的影像實踐與敘事、審議民 主手冊製作與社區醫療專題研究等工作坊,提供學生觀察及分析經驗的方 法。同時,課程也將此主題作為期末報告,透過撰寫報告的過程,讓學生 能夠嘗試理論與實務工作結合的可能性,並於課程結束後,透過聯合成果 發表會的舉辦,提供學生互動交流的機會。透過層級一課程安排,將從醫 學系、高健管系或其他通識課中找出有興趣持續學習的學生,進行追蹤輔 導並推薦參與生醫黑客松工作坊。  第一層至第二層之檢核點:「生醫黑客松」工作坊 生醫黑客松工作坊原為醫管系一年級新生開學前舉辦的三天兩夜工作營, 活動中訓練學生針對當今社會需求進行提案以及提供學生專案管理基礎知 識,此工作坊原本設計是幫助醫管系學生未來四年學涯定向,但本計畫做 了部分調整:本計畫團隊教師將從第一層醫學系及高健管系的課程中,標 記出對社區醫療問題的掌握程度高或對此議題學習動機強的修課學生,推 薦參與「生醫黑客松」或其他相關的工作坊(例如:田野調查工作坊),從 校內場域走進校外場域,透過創意激盪提出社會創新方案。本計畫各授課 教師將根據生醫黑客松工作坊或其他相關工作坊學生學習表現,發邀請函 給當中表現優異、動機強烈的學生,參加第二層課程「生態社區營造」及 「參與式預算入門」聯合說明會,鼓勵共同組成學習團體,進一步積極選 修第二層次的課程。當然,本規劃並不排除其他原本即有權利修習第二層 課程的學生,在第二層自行進行跨域學習。  第二層級課程:「社區場域實作」與「專案式課程」 第二層的課程設計,主要在於深化學生對於課程知識的理解,並提供實際 的場域進行學習與實作,作為社會創新提案的儲備能量。在此層級的課 7


程,根據學生的系級跟來源,將課程分為兩個階段。學生於第一個階段先 選修通識教育中心所開設的「生態社區營造」、「全球環境危機與永續發 展」、「審議民主與新移民人權」與「參與式預算入門」等課程,將以北 投社區與暖暖社區的兩個實作場域為基礎,將課程大部分時數用於讓學生 實際的進入場域,透過體驗、參訪與討論,進而形成兩個場域之間的相互 參照與比較,最後希望學生能夠以北投社區醫療較為成功之經驗,思考如 何在暖暖社區創造出改善地區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參與學 系的「專案式課程」,例如:醫管系的「健康照護設計思考」、醫學系的 「社會醫學概論」、高健管系的「專題研究:智齡設計」等課程,透過學 期末撰寫問題改善與社會創新的方案作為評量標準,讓學生能回顧、整合 與運用大學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作為發現問題、改善問題的創新能量。 以上兩階段課程結束時,也將分別舉辦聯合成果發表會,讓各學系學生可 以互相觀摩,從不同專業面向出發,所觀察到場域問題的異同性。其他非 屬於上述系所的學生,也可以透過選修第一階段課程,進入與了解場域, 並參與「參與式工作坊」與「提案競賽」,進入第三層級課程。  第二層級至第三層級檢核方式:「參與式預算工作坊」與「提案競賽」 修習完成第二層的課程後,學生必須將其小組期末報告投至「參與式預算 工作坊」,藉此工作坊增加同學提案的完整度。所謂的「參與式預算」, 是一種強調審議民主、公民參與的提案篩選與執行機制。其過程是提案人 經過地方公民的審議通過後得以執行其提案,執行過程監督亦有公民參 與。對本計畫而言,學生的提案必須透過長期協助或與在地居民一起提 案,才能進入執行。因此,為了完善整個學習過程,同學們必須「參與式 預算工作坊」做先期準備。工作坊主要功能有二,首先是透過專業師資, 將同學們與居民的提案加以協調、融合,以做為改進之基礎,再者為流程 說明,透過本工作坊介紹參與式預算的流程,讓同學們預做準備。 學生經過上述層級一、二、三的課程訓練,以及兩層級間的幾個工作坊, 應能夠整體地掌握撰寫社會創新計畫的能力,以及實際操作的工具。因 此,我們會舉辦一個「健康促進創意提案」的公開競賽,分為「創投企劃 構想書」、「參與式預算構想書」兩個主題,邀請全校的學生一起參與投 案,邀請創投企業主、社區居民代表共同參與審查,優選者將獲得本計畫 所編列的經費,作為實踐其社會創新計畫的預算來源。  第三層級課程:「基層醫療改善專案實作」 為使學生有充分執行社會創新專案的機會,第三層課程將舉辦實務營隊 「基層醫療改善專案實作」,讓學生團隊執行專案試營運。本層級活動規 8


劃參考心理諮商繼續教育的操作方式,我們規劃讓教師團隊以經營成長社 群的方式進行參與式預算提案陪伴,以有經驗者來帶領學生面對執行專案 的問題及解決方式,另一方面提供輔助課程,如智財權的相關知識等。最 後,在經過半年或一年的實作後,將進行專案成效檢核,邀請創投企業主 檢核「創投企畫構想書」之實際營運報告,判定營運模式是否成功;而 「參與式預算構想書」成效檢核,則是將實際完成的「參與式預算方案」 提交公民表決,通過即為成功。 以下是簡要的課程列表,關於全部課程的資訊與介紹,請參見附件一: 層級

第 一 層

課名

開課系所

開課教師

探查社會的方法與邏輯

通識教育中心

施聖文

社區健康 醫藥衛生與智慧財產權 促進的發 展及困境 醫療社會學

通識教育中心

李崇禧

醫學系

高美英

高齡健康管理學系

林玨赫

高齡者教育與多媒體應用

第一層至第二層的檢核方式:「生醫黑客松」工作坊(51 小時) 全球環境危機與永續發展

通識教育中心

林益仁

通識教育中心

林益仁

通識教育中心

張國城

參與式預算入門

通識教育中心

施聖文

健康照護設計思考

醫務管理學系

許怡欣

社會醫學概論

醫學系

李信謙、 唐功培

專題研究:智齡設計

高齡健康管理學系

張佳琪

社區場域 生態社區營造 實作 審議民主與新移民人權 第 二 層 專案式 課程

第二層至第三層的檢核方式:「參與式預算」工作坊 第 三 層

專案實作 基層醫療改善專案實作

9

新開課程

本計畫 教師群


 跨域課程的實踐策略與教師社群的增能 本跨域課程的規劃,整合人文社會、醫療護理、管理創新與通識教育,共 計十二門課,預計將有近 500 名學生能受惠此跨領域課程的設計與規劃 (請參考附件一)。以往各科系的課程都各自具有其獨特的專業性,但缺乏 彼此之間的橫向聯繫跟系統性的關聯,學生在選修各種專業課程之後,需 要透過自己的努力來整合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有時也因缺乏適當的協助 與分析與實踐工具,常不得要領 。 本跨域課程規劃透過一個複雜的真實世界問題(如何改善偏鄉社區醫療組織 模式及工作條件,吸引更多醫療從業人員長期參與?)來連接計畫內之課程 與各種輔助式工作坊(黑客松、田野調查和參與式預算工作坊),讓原本各 自有其專業的學科知識建立起彼此之間的系統性關聯,整合既有課程的能 量,並且讓知識的學習與應用更具有公共性;另一方面,透過實踐場域的 實作,讓學生能夠更全面與系統性的思考醫療與健康照護現場的狀況,實 際上是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藉此培養學生多元而全面理解現象的眼光, 也讓學生在求學階段便能試圖將專業知識透過創意激盪,實際應用於解決 社會問題。但是,在新創課程、輔助式工作坊與實踐場域之外,我們預計 在課程進行前期,邀請教師定期參與課程籌備工作坊,並且至實踐地點進 行參訪。工作坊的主題設計針對新創課程的理念,如「黑客松」、「參與 式預算」等內容進行討論,藉此凝聚教師間的共識。此外,亦透過實際參 訪實踐地點,讓不同學科教師能針對實踐場域的觀察來提出分析,並帶入 解決的方案。我們期望在前期先舉辦相關的工作坊與參訪,藉此來培力教 師社群,促進跨學科之間的合作關係,並激發出設計教學方案的能量。 在課程進行的中間階段,我們也會舉辦教師社群的定期聚會,以工作坊或 讀書會的方式進行。一方面透過工作坊或讀書會,繼續討論與社會創新的 教學策略,另一方面交換學生對於此課程設計的反應,以利隨時對課程進 行調整。我們期望透過此課程也能凝聚教師社群,培力教育現場的能量。  課程設計與其配套規劃 在此課程設計的相關配套措施有二:1.引入校外專家作為在地業師;2.聘 任相關科系的碩士班研究生為教學助教,同時進行學生培力的工作。其規 劃如下: 1. 校外專家: 由於本跨域課程的規劃,是以「基層醫療改善」為其主軸,因此在創 新課程與社會參與課程的部分,如生醫黑客松、參與式預算工作坊、實踐 場域北投與暖暖的參訪與實作,將會邀請校外的專家共同進行課程的規劃 10


與協作。駐校社會型企業家有:臺商資源國際集團暨生醫健康事業發展執 行長楊雅婷、捷特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家鈴;非營利組織專家有:福樂 多副總經理王華娟、雙和醫院社區醫學部組長陳美惠、臺灣失智症協會副 秘書長李會珍。此外,在本計畫的北投、暖暖社區實踐場域的校外專家 有:北投文化基金會洪德仁醫師、暖暖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麗美女士、 小暖蛋青年成員李爾喬醫師。透過豐富的校外專家作為教學資源,本計畫 將能夠使各層跨域課程與工作坊,更接近在地社區與基層醫療之需求。 2. 課程助教: 由於跨域合作學習的主要對象為大學生,其理念在於透過不同學科合 作來提出對於醫療相關之社會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也希望同時培力研究 生。因此,我們規劃護理所、醫文所、醫管所的研究生來擔任課程助教。 一方面希望讓研究生透過教學的協助,使其對於其所學之專業知識更加熟 稔,另一方面也透過實踐過程,讓研究生能接觸本計劃的核心概念,在工 作過程中也培養其進行社會創新提案的專案管理能力,以及提案能力。 二、「實作模擬場域」空間及設備之規劃及使用 本計畫預計在校內與校外各規劃兩處「實作模擬場域」。校內為一處 「開放教室」(教研大樓 3002)、一處開放空間(杏春樓地下室),校外為北 投社區(北投文化基金會)與暖暖社區(過港社區發展協會、舊警察宿舍)。以 下,將分別說明之。 (一) 校內實作模擬場域:開放教室、公民咖啡館 為了讓學生可以更自由的進行分組討論,本計畫將提供教研大樓 3002 教室作為「開放教室」。教研 3002 為一間可容納 120 人固定桌椅的教 室,於今年暑假重新設計為兩間配置可隨意移動個人桌椅的教室,讓教師 與學生依照各種課程與工作坊需要,任意排列成最適合上課組合,達成最 佳學習綜效。此外,教研大樓原本即有四間自主學習討論室,每間可容納 8-10 人。這些討論室除了提供桌椅外,牆面設計成可書寫的玻璃牆,便於 討論,同時也設置液晶螢幕,讓學生將資料即時呈現。 除了教室之外,北醫大為改善學生學習環境,積極營造多元、開放的 學生學習空間。透過教務處及學務處全面盤點校園空間,持續推動學生 life corner 的建置外,為使學生在校園裡有自主學習、共同討論的專屬場 域,因此,擬將杏春樓地下一樓右側改建為「北醫公民咖啡館」。「北醫 公民咖啡館」的概念,來自於師生共創 co-working space 的理念,未來該 空間將規劃為兼具工作室及具有小組討論功能的多元開放空間,有工作長 桌、腦力激盪留言板,供跨領域、跨校學生進行討論及實作,也有活動式 11


的白板及桌椅,可依小組討論的需求隨時安排調整。本計畫將與通識教育 中心共同維繫、經營「北醫公民咖啡館」。

(二) 校

3002 開放式教室

公民咖啡館規劃圖示 外

實作模擬場域:北投社區、暖暖社區 1. 北投社區醫療 :北投文化基金會與洪德仁醫師 主要的合作對象與場域為財團法人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地址為臺北 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 45 號之 1),主要的合作專家則為該基金會發起人 之一的洪德仁醫師 4。該基金會於 2000 年成立,「健康北投」是該協會的 主要發展目標之一,對社區健康領域的耕耘已有相當成效,累積了相當的 經驗、具體成果、專書發表等,更常見於各大媒體的版面。北投文化基金 會的目標相當多元,符合本計畫之需求。其工作目標除了「健康北投」 外,社區營造、社區古蹟保存及環境空間規劃、社區藝文活動、振興社區 文化產業、學習型社區、健康福祉社區營造、出版推廣、審議民主及公共 議題等,總而言之,全人的、醫療的社區發展是該基金會的大方向。 該基金會的多元目標與本計畫可完美的搭配。該基金會已有醫療社區 化的實務經驗,亦有公民參與(審議民主)的實際推動經驗。而本計畫主旨 「社區健康促進的新解方:人文社會 x 健康管理 + 黑客松 x 參與式預 算」,同樣強調跨領域落實醫學照護的創新提案,亦同樣強調由下而上、 在地觀點的決策模式(審議民主、參與式預算),因此,雙方的經驗可以互 相交流激盪,更可將成功模式向外推廣。在此情況下,本計畫課程設計與 北投文化基金會有相當多的合作。首先,在第一層、第二層的課程方面, 我們將舉辦多次的田野調查工作坊,讓學生除了在校上課、討論外,更可 透過參加工作坊的機會,實地至北投了解現況。工作坊主要的內容主要包 括二大部份,第一部分是成功經驗的分享,主要由北投文化基金會的團隊 介紹北投場域的醫療照護實務現況、發展模式等。本部分主要的目的在讓

4

最新的介紹與成果,可參見洪德仁,2015,《社區醫師的生涯錄像》,臺北市:開學文化。

12


同學有參考的實例,可依此發想提出創新提案。第二部分則是實地參訪。 透過專業講師的介紹與走踏,讓同學真正瞭解場域的實況,讓同學的提案 不致與當地實況脫鉤。 除了工作坊、課程搭配外,北投場域也與參與式預算、競賽、提案陪 伴成長團體關係密切。參與式預算、競賽強調的是讓提案合於在地脈絡、 為當地民眾接受。因此,舉辦此類活動時北投場域的參與便相當重要。除 了北投文化基金會團隊作為專家提供建議外,當地民眾更是提供建議的對 象、主要的評選者。提案陪伴成長團體課程亦與北投場域關係密切。首 先,若同學提案實作場域選擇北投,則當地的專家與民眾便是建議與監督 的主要人物;若同學提案地點雖非北投,但提案內容為基於北投模式的創 新,則當地專家與民眾的意見亦是確保提案、執行品質的重要來源。可見 北投在營運模式、專家、民眾等部分的配合,對本計畫相重要。

2.

北投文化基金會 暖暖社區:社區發展協會、警察宿舍改建、小暖蛋青年 本計畫以基隆暖暖區為主要場域,並鎖定在過港區,以過港社區發展

協會、小暖蛋青年兩個團體為合作對象。我們希望進一步能夠將警察宿舍 (寧靜街 9 與 11 號)改建為計畫在暖暖的工作站,進行課程、田野調查、民 眾參與。以下分別介紹: (1) 過港社區發展協會 過港社區隸屬基隆市暖暖區,目前是個人口老化人口數約五千人的小 型社區。回顧社區的歷史發展,過港社區的起伏非常大。國民政府自大陸 撤退來臺,因應可預期的戰事發展,過港成為基隆市政府指定為「機關疏 散地」,市政府、警察局、自來水廠、前經濟部中國漁業公司等公教宿舍 相繼建舍成村,大批的軍公教人員進駐社區,人口逐漸增加,成為一個文 教區。但是,目前社區眷村及集合式大樓混居,遷居人口逐年提昇,也影 13


響整體人口年齡組成,且因年輕人口外出工作謀生,使人口結構有高齡化 傾向。同時,因為人口數下降,社區中缺乏醫療院所與藥房多年。本計畫 擬與過港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達成促進社區醫療在地化之目標。協會會長 吳麗美與北醫大已有長期合作(指,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並 且擔任計畫的非營利組織專家,協助計畫中相關課程到暖暖社區進行活動 與學習。 (2) 小暖蛋青年團隊 一群平均不到三十歲、各有專業的年輕人(研究生、醫師、策展人、工 程師等)覺得暖暖是個可以實踐社會變革的地方,決定在過港扎根,並找來 志同道合者組成小暖蛋青年團隊。「暖」是暖暖的意思,「蛋」是新生之 意。小暖蛋青年隨後向基隆市政府申請「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以 過港老警察宿舍為據點,號召居民投入改造,同時也請專業者辦理木作工 作坊,將警察宿舍兩戶(寧靜街 13 號、15 號改建完成)堪稱為臺灣社區營 造 2.0 的範例。小暖蛋創辦人李爾喬為北醫大醫學系畢業生,目前就讀於 醫文所碩士班。經過長期討論後,本計畫規劃與小暖蛋青年建立合作關 係,比照其模式改建警察宿舍(寧靜街 9 號、11 號)作為實作模擬場域。因 此,本計畫擬以過港警察宿舍為模擬實作場域,在第一層、第二層課程, 同樣配合各種工作營隊的活動,讓同學能夠實際了解暖暖地區之現況並發 表提案。第三層課程的「基層醫療改善專案實作」提案,則一方面透過課 程進行,另一方面藉由過港社區發展協會、小暖蛋青年的協力,來邀請當 地民眾參與投票與監督。透過各方的協力配合,讓學生行動方案貼合當地 並有良好的執行成果。

過港社區發展活動

基隆暖暖警察宿舍

綜上所述從校內到校外、從教師到業師、從社區醫療現狀到基層醫療 創新,本計畫在校內、校外共規劃四個模擬實作場域,希望為跨領域學習 路徑建立教師到業師、學生到民眾的共同參與,進而落實「基層醫療改 14


善」的創新應用。校內兩個場域的管理維護較為單純,屬於校方行政部門 權責,校外場域的北投社區主要是洪德仁醫師的診所為中心,擴及北投地 區醫療的各種實踐,維護與營運則仰賴北投文化基金會。至於暖暖社區場 域,雖然初期以社區發展協會、小暖蛋青年的基地(警察宿舍,寧靜街 13 號與 15 號)為基礎,本計畫預計改建警察宿舍剩下兩戶(寧靜街 9 號與 11 號),詳細的改建計畫與運作管理,請參見附件四。 三、其他創新模式或事項 綜合上述,本計畫的整體設計中,有三個創新模式,彼此之間整合成為一 個深具跨領域共同學習路徑:專案式課程、黑客松、參與式預算。 首先,專案式課程針對大學教育的學習經驗,使學生能夠統整與深化大學 所學,讓學習穩固完成。專案式課程強調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與實作。本計畫將 專案式課程納入整體規劃中,做為第二層的主要課程。透過與專業學系專案式 課程的結合,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情況下,達到本計畫之目的,同時確保 產出的品質。 其次,黑客松活動作為創新教學。本課程為醫管教育界課程之創舉,主要 透過 3 天的密集訓練,讓同學們籌組團隊、形成提案、發表提案,其目的在培 養之核心能力包括基礎知識及管理、醫務管理專業知識、溝通技能與團隊合 作、知識整合概念及分析研究能力四項,透過團結培力、高速成長的課程訓 練,提升學生提案之品質。 第三,參與式預算、提案陪伴成長團體。參與式預算是一種強調在地脈 絡、民主的提案審議方式,透過在地專家民眾的參與,篩選最合於當地需求之 提案。本計畫將在第二層課程後搭配參與式預算工作坊,讓同學能夠進一步將 提案貼合在地的需求。再者,在提案執行的部分,本計畫更新設提案陪伴成長 團體課程,透過實際、及時、在地的專業輔導,確保學生執行提案時能有高績 效表現。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分的實際執行者施聖文老師,有相當豐富的參與 式預算經驗,除了在北醫大開設相關課程外,亦參與臺中市政府目前推動的參 與式預算計畫,理論實務兼備。

肆、預期成果及效益評估 透過三層課程搭配場域觀察實作、各種公開競賽篩選機制,本計畫預期使 學生獲得跨學科實務知能、同時進行改善場域健康照護模式的社會創新實作, 由此達到最大的社會效益。以下先說明整體成果與效益,再細部說明計畫架構 中各部分的成效。 15


總體而言,本計畫不僅促進學生學習表現,更促進本校教學制度的改變, 由此達到人文社會、醫學護理、管理創新等學科間的跨領域合作,在此過程 中,不僅是校園內的改變,更透過實踐行動與社區居民合作,達到健康促進之 目的。因此,整個計畫除了學生、學校的改變外,更具有社會創新、具社會影 響力的性質。首先,在學生學習表現的方面,本計畫之進行除了課程的融合 外,充分利用校內、場域各種空間,讓學生走出傳統的上課模式,多元接收各 種理論、實務之知識;同時,搭配整合各項競賽活動,讓學生除了獲得教師的 指導外,更可得到校外專家、當地民眾的各種專業意見。透過多元活動讓同學 擁有跨領域分析、提出解決方案並加以實行的能力。 再者,對於學校制度的改變方面,本計畫亦促進學校課程的變革,打破既 有的學科建置,讓同學不僅能夠獲得本系之專業知識,更能透過本計畫課程間 的橫向、縱向組合,獲得跨學科的專業知能;同時搭配各種競賽以及工作營, 以更多元的方式學習。因此,學校課程不再以學科區隔作為依據,而是以學生 的跨領域學習、解決問題等能力為導向。 第三,透過本計畫,也使大學與社會間產生連結、產生社會影響力。本計 畫強調跨領域的實作,學生從學校所學之各種專業知識實際運用在具體的場域 (北投、暖暖),亦由各場域獲得對實際現況的理解。同時,各種工作坊、黑客 松、參與式預算等活動,在活動進行時更是依民主的原則進行,當地民眾的意 見影響、甚至決定了學生提案的優劣。在本計畫這樣的機制設計下,使大學的 知識與場域的意見互相交流,達到影響社會的效果。同時,在執行本計畫的期 間,各種活動的對外宣傳也可捲動更多的場域、單位加入合作,更可擴大本計 畫的社會影響力。 在說明總體預期成效後,接著說明計畫架構中各部分之具體特色及預期成 效。就第一層而言,主要目的在於讓同學能夠運用概念以認識、分析場域。本 部分的課程,在形式的設計上除了講授外,也搭配了場域參與觀察、討論,由 此讓同學同時接觸理論概念並了解實際現象。同時,選修本層次課程的同學, 也可參與黑客松工作坊,由此確保社會調查能進一步形成社會創新提案。 學生修課後完成調查報告即成本層次課程的績效指標。課程期末時皆會以 公開形式發表同學的調查報告。調查報告的品質除了由授課老師評估外,亦邀 請專業講師予以評價與建議。其中,教師的部分主要評價學生分析時的概念應 用、對現象的掌握,以確保其分析並非僅觸及社會需求之表象;專業講師的部 分,主要的目的在確保同學們的分析具體可行,操作化、可具體推動亦是重要 的指標。 16


第二層旨在使參與學生能針對社會分析提出解決方案。本課程形式較為活 潑多樣,包括營隊活動、田野觀察、行動研究等,而課程進行的地點除了教室 外,也包括田野的實地上課。 社會創新提案的品質即為本層次課程之績效指標,以審議式民主的工作坊 及創業競賽作為本層次執行之成果。所謂「審議式民主工作坊」,主要是指參 與評審者,除了課程教師、專業講師外,更加入了當地社區組織的專業講師、 當地民眾。課程教師與專業講師旨在維持報告的深入與專業,而社區組織的專 業人士、當地民眾則確保社會創新提案真正切合於當地脈絡。村里長、社區發 展協會、文史工作者等,都是深耕當地的重要人士,而一般民眾更是各種社會 創新提案的實際體驗者。一方面,這些在地講師能夠讓學生之提案更合於當地 的脈絡;二方面,在地講師也可提供本身經驗甚至人脈,讓同學們的提案在日 後實際進行時能順利推動。因此,本層次提案發表會評審兼顧了專業與在地。 第三層則透過專案陪伴課程來紀錄與輔導學生執行情況。專案陪伴課程主 要透過與專業人士的定期討論,確保專案執行的品質。此部分的成效與評價, 與第二層次相似,除了專家意見外,也強調公民參與:在地的一般民眾如何評 價學生的專案,是本部分的重要指標之一。此外,學生執行過程中的募資、宣 傳、推廣、與其他組織連結等活動執行情況,會透過學生的影像紀錄、定期討 論加以評估。結案後的影像等紀錄也會公開讓各方評價。 總而言之,本計畫透過各種公開、民主的評估方式,達到增加學生專案與 執行的數量與品質,同時兼顧增加社會影響力之目的(亦是本計畫之主要績效指 標)。本計畫擬透過上述三層的公開發表機制衡量執行成效。 在申請本計畫的同時,北醫大已正在執行另外兩個具有全校型計畫:教育 部補助的「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A 類:未來大學推動計畫「反思實踐 者培育學校─面向經驗世界,培養實踐智慧」)、科技部補助的「人文創新與社 會實踐計畫」(名稱:以照護為本的活力展齡創新結盟)。由於三個計畫皆與人 文社會科學有密切相關,以下將說明本計畫與目前執行中的兩個計畫之區隔與 合作,進而提出未來本計畫申請通過後執行的互補及成效加值。 首先,本計畫與其他兩計畫在縱向主軸上有著彼此不同的目標定位,卻仍 能夠產生橫向合作的可能。北醫大執行「未來大學計畫」的主要目標在於改善 學校既有課程制度(指,學年/學期/學分),鼓勵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半自主學 習」模式,來改變北醫大長年以來的學校體質(指,以醫療照護產業為主的「學 校-醫院」學習模式)。不同於以教學創新為主軸的未來大學計畫,「以照護為 本的活力展齡創新結盟」則是科技部所補助的研究導向型計畫,主要選定「吳 17


興、暖暖、尖石」三個社區作為實踐場域,與各場域的在地團體合作,進行關 於在地老化模式的比較研究。相對於以上兩個計畫,北醫大所欲提出申請的 「社區健康促進的新解方」計畫,則是既著重於教學課程的創新,又以校外社 區為實踐與應用對象。 本計畫的特色在於:1.建立跨領域合作學習路徑--聚焦在人文社會、醫療照 護、醫務管理三個領域之間的關連跨界,並且以此為學生規劃出一個合作學習 的路徑(指,三層次的課程);2.真實世界問題之解決方案--本計畫在跨領域課程 的基礎上,引進近年來已具有應用與成功模式的「黑客松」與「參與式預算」 模組,以鎖定真實世界的問題來提出解決方案;3.以基層醫療而非大型院所為 應用對象--以臺灣社會目前基層醫療所遇到的困境為基礎,鼓勵學生在校內課 程、校外業師、實踐場域所共同形成的學習環境中,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成果 直接應用在校外兩場域(指,北投社區、暖暖社區),甚至臺灣社會任何地區的 基層醫療問題。可見本計畫在縱向主軸目標上明顯地區別於未來大學計畫與活 力展齡計畫。 其次,本計畫仍可與未來大學計畫、活力展齡計畫建立起彼此相互支援的 橫向合作,進而產生互補及成效加值。一方面,本計畫中所規劃的「層級一課 程」有部分將採取「工作坊」的方式進行。不論是以「搭配」或「輔助」的形 式,將可能與未來大學計畫中「微型課程」(1 學分)、「深碗課程」(6 學分)的 工作坊形式相似。因此,本計畫將可能借重未來大學計畫中改變學校制度(例 如:密集上課的時數、暑期上課的學分承認制度)的部分。另一方面,本計畫所 選定的校外實作模擬場域,暖暖社區(警察宿舍改建),則借重了活力展齡計畫 作為先期基礎。不同於北醫大與北投社區醫療長期的合作關係,暖暖社區則是 在活力展齡計畫的申請至執行階段(2015-16)的兩年耕耘,才能將各種「層級 二」課程帶進這個實作場域,進行共同學習、應用創新的課程。 在上述橫向合作的基礎上,本計畫將可以與北醫大執行中的兩個計畫產生 互補及成效加值。本計畫所選定的跨領域的四單位(醫學人文所、醫學系、醫管 系、高健管系),對於北醫大其他相關系所之間的合作具有示範性作用。醫學系 的課程規劃長期以密集/固著、教室/機構內為模式,若能透過人文社會與管理 科學的跨域合作,開啟創新教學模式的可能性。因此,活化北醫大其他醫護相 關系所的課程規劃,正呼應了「未來大學計畫」的目標與理想。與此同時,本 計畫與「活力展齡計畫」之間具有明確的成效加值,前者以基層醫療或社區醫 療為應用對象,後者則以在地老化或者共老平臺為規劃目標。兩計畫都共同關 懷著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問題,都以各自的特定主軸在營造著「大型醫療院所 18


之外」的照護安全網。因此可見,北醫大在未來執行「社區健康促進新解方」 計畫的時候,必定能與未來大學計畫、活力展齡計畫產生互補與加成的效果。 最後,北醫大在本計畫規劃申請階段(指,2016 年),即已經高度關注三個 計畫之間的綜效。因此,在未來大學第二期計畫執行一個月、活力展齡計畫於 執行一季後,立即於本年 9 月召開三個計畫的「聯席會議」,以期望能夠持續 地協調三計畫之間的資源互補與合作。以此為基礎,北醫大會在本計畫申請期 間及未來通過執行期間,持續定期召開「聯席會議」作為常態性協調機制。

伍、當年度計畫期程及執行流程甘特圖 一、 計畫期程:106 年 2 月 1 日至 107 年 1 月 31 日。 二、 執行流程甘特圖 工作項目

105 8-12

106 1

2

3

4

5

計劃團隊 成立計劃團隊 進度會議 文字/影音彙整 課程精進會議 教師社群 討論第一層課程 調整第一層課程 檢討調整第一層課程 討論第二層課程 調整第二層課程 開設第一層級課程 醫藥衛生與智慧財產權 探查社會的方法與邏輯 醫療社會學 高齡者教育與多媒體應用 生醫黑客松工作坊 籌備會議 活動籌辦 舉辦黑客松 開設第二層課程 生態社區營造 全球環境危機與永續發展 審議民主與新移民人權 參與式預算入門 社會醫學概論 專題研究:智齡設計 健康照護設計思考 校外場域經營 北投場域 課堂經驗分享

19

6

107 7

8

9

10

11

12

1


工作項目

105 8-12

106 1

2

3

4

5

6

107 7

8

9

10

11

12

1

田野工作坊 警察宿舍改建 改建設計規劃 改建施工 課堂經驗分享 田野工作坊

陸、計畫成員分工情形 成員 類型

計畫主 持人

姓名

林建煌

林益仁

共同主 持人

唐功培

許怡欣

單位/職稱

計畫分工

學經歷、專長、相關經驗

●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 所博士 ● 經歷:北醫大醫科所教授、主任秘 書、研發長、教務長、通識教育中 確立計畫方向、 副校長室/副 心主任 執行策略及督導 校長 ● 專長:藥理學、分子藥理學、新藥 計畫執行 研發 ● 經驗:頂尖大學計畫、教學卓越計 畫、公民素養陶塑計畫、人文創新 與社會實踐計畫 ● 學歷:英國倫敦大學地理學博士 開 設 層 級 一 與 ● 經歷: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人社 會院人文創新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層級二課程、 醫學人文研 協 調 本 計 畫 在 ● 專長:文化地理學、環境倫理、行 究所/所長 動研究、原住民族發展研究 暖暖社區校外 ● 經驗: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 業師溝通事宜 教學卓越計畫、公民素養陶塑計畫 ● 學歷:德國維爾茲堡大學學校教育 開設層級一與 學博士 醫學系醫學 層 級 二 課 程 、 ● 經歷: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教育暨人文 北 投 社 區 醫 學 ● 專長:教育學、課程與教學、 學科/助理教 資 源 聯 繫 、 建 合作學習模式發展與評估 授 立 共 同 學 習 路 ● 經驗: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 徑 畫、教學卓越計畫、公民素養陶塑 計畫 ●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 總區工業工程博士 開 設 層 級 二 課 ● 經歷: 北醫大醫管系副教授、系主 程,共同開設 任、學務長、生技 EMBA 主任、全 醫務管理學系 層級三課程, 球企業家班執行長 /副教授 規 劃 生 醫 黑 客 ● 專長:全民健保總額、高齡活躍老 松工作坊 化、供需共創價值 ● 經驗:參與頂尖大學計畫、教卓計 畫、總整課程 20


蔡博方

醫學人文研 究所/助理教 授

開設層級三課 程,協助醫文 所與醫學系、 醫管系、高健 管系聯繫事項

李崇禧

醫療暨生物 科技法律研 究所/所長

開設層級一課 程,並提供學 生在創新方案 的法規諮詢

醫學系精神 學科/醫學教 育暨人文學 科、副教授

提供學生及教 師團隊本校醫 學教育改革之 相關資訊、評 估學生提案可 行性

醫學教育暨 人文學科主 任、副教授

提供學生及教 師團隊本校醫 學教育改革之 相關資訊、評 估學生提案可 行性

醫學系麻醉 學科/助理教 授

提供學生及教 師團隊本校醫 學教育改革之 相關資訊、評 估學生提案可 行性

蘇富雄

醫學系家庭 醫學科/助理 教授

提供學生及教 師團隊社區醫 療相關資訊、 評估學生提案 可行性

張國城

通識中心、 生涯發展與 就業服務組/ 副教授

李信謙

課程參 與教師

吳建志

陳建宇

規劃及執行參 與式預算提案 競賽、協助規 劃參與式預算 工作坊 21

● 學歷: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 ● 經歷:臺灣大學專案教師 ● 專長:社會理論、社會學方法論與 研究法、法律社會學、文化社會學 ● 經驗: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 ●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 所法學博士 ● 經歷: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系副教 授、中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 專長:生物科技法、智慧財產權 法、研究倫理、轉譯醫學法制 ● 經驗:衛福部「國民營養法律服務 工作計畫」、「全民健保行政救濟 案件之實證研究」、科技部「疫苗 創新體制中公私協力模式之課題與 規範」 ●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 研究所碩士 ● 經歷: 北醫醫學人文科主任 ● 專長:精神醫學、睡眠醫學、社會 醫學 ● 經驗: 規劃本校醫學人文教育 ●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 研究所碩士 ● 經歷:北醫附醫教學部主任 ● 專長:醫學生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 課程規劃 ● 經驗: 規劃住院醫師、PGY 及實習 醫學生研究課程 ● 學歷: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醫學倫理 教育博士 ● 經歷: 北醫附醫 CFD 中心主任 ● 專長:醫學教育、臨床倫理 ● 經驗:實習醫學生課程、教學卓越 計畫、公民素養陶塑計畫 ●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 所博士 ● 經歷:北醫附醫家醫科醫師 ● 專長:公共衛生及環境醫學、問題 導向學習課程設計 ● 經驗:HLA 基因多型性與 B 型肝炎 疫苗效價相關性研究計畫、教學卓 越計畫 ● 學歷: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社會科 學與國際關係系 博士 ● 經歷:臺灣智庫諮詢委員 ● 專長:審議式民主、參與式預算 ● 經驗:桃園市審議民主培訓營講師


通識中心/助 理教授

開設層級一、 層級二與層級 三課程、規劃 參與式預算工 作坊

張佳琪

高齡健康管 理學系/系主 任、教授

開設層級二課 程,共同開設 層級三課程, 協調本計畫高 健管系配合事 項

高美英

高齡健康管 理學系/副教 授

開設層級一課 程、協調本計 畫內部溝通事 宜

林玨赫

高齡健康管 理學系/助理 教授

開設層級一課 程、協調本計 畫內部溝通事 宜

郭麗敏

高齡健康管 理學系/助理 教授

開設層級一課 程、協調社區 照護相關校外 業師

許玫玲

規劃黑客松工 醫務管理學系 作 坊 、 協 調 計 /副教授 畫與醫管系配 合事項

洪德仁

北投文化基 金會/醫師

施聖文

駐校社 會型企

提供計畫師生 校外場域 ( 北投 22

● 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 ● 經歷:暨南大學原鄉發展跨領域學 士學程專案助理教授、原住民文化 教育與生計發展中心文化組組長、 科技部人文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 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 專長:紀錄片拍攝、社區與部落營 造、公民審議、社會創新創業 ● 經驗:「臺中市參與式預算推動計 畫」、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 計畫、教育部特色大學試辦計畫 ● 學歷: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博士 ● 經歷:高齡健康管理學系主任 ● 專長:老人護理、失智症照護、營 養問題、長期照護 ● 經驗:總整課程、人文創新與社會 實踐計畫 ● 學歷: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社會學 系博士 ● 經歷: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 專長:醫療社會學、社會科學研究 法、社會統計 ● 經驗:醫學教育整合型計畫、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 ● 學歷: 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 技學系博士 ● 經歷: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 專長:科技輔具評估與設計、復健 醫學、動作控制分析、高齡醫學、 高齡體能評估與促進、運動醫學、 生理訊號擷取分析 ● 經驗:科技部計畫、人文創新與社 會實踐計畫 ● 學歷: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護 理組博士 ● 經歷: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 專長:高齡者基本照護、高齡者社 區照護、失智症照護 ● 經驗:科技部計畫、教育部提升教 師實務能力計畫 ● 學歷: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醫療服 務與政策分析博士 ● 經歷:北醫大醫管系副教授 ● 專長:衛生政策、醫療經濟學、計 量經濟學 ● 經驗:參與教學卓越計畫 ● 學歷:臺北醫學院醫學系 ● 經歷:北投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北


業家

楊雅婷

臺商資源國 際集團暨生 醫健康事業 發展執行長

沈嘉鈴

捷特股份有 限公司總經 理

吳麗美

暖暖社區發 展協會理事 長

李爾喬

小暖蛋青年 成員/醫師

王華娟

福樂多事業

社區 ) 見習與實 投憲章推動者 ● 專長:社區醫療、耳鼻喉科專科、 作機會 北投學、審議式民主 ● 經驗:北投文化基金會 ●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 理研究所博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 大學彭博公衛學院博士候選人 ● 經歷:臺商資源國際集團暨生醫健 康事業發展執行長、臺商資源國 支持開設層級 際、臺研國際行銷、樂遊寶島董 二課程,支持 事、樂遊雲端科技負責人 共同開設層級 ● 專長:品牌策略規劃、整合行銷傳 三課程,規劃 播、新媒體資訊科技與社群經營、 與進行生醫黑 社會創新美感工學設計思考、國際 客松工作坊 醫療、高齡產業、生醫健康 ● 經驗:北醫大醫管系/管理學院課程 委員會委員、共同創辦籌劃金色夢 想計畫與黑客松課程、第四、五屆 臺灣北醫醫務管理協會秘書長。 ● 學歷:醒吾商業大學會計學系 ● 經歷:羅森照明企業總經理、皓大 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國際行銷部總經 支持開設層級 理,羅森照明企業總經理 一課程,支持 ● 專長:品牌推廣、產品創意、企業 共同開設層級 診斷、國際行銷、危機處理 二課程 ● 經驗:德國 IF 設計獎、日本 GMark 獎、臺灣國家產品設計獎得主、國 際併購談判 ● 學歷: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畢 業 ● 經歷:過港社區理事長、暖暖區理 事長聯誼會會長、基隆市生命線理 暖暖社區課程 事及志工督導、過港環保小學堂計 活動之非營利 劃負責人 組織專家業師 ● 專長:社區規劃、計劃撰寫、環境 教育教案設計、導覽解說、社區遊 程規劃 ● 經驗:社區總體營造八年、生命線 12 年、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劃執行 ●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所碩士班研 協助暖暖社區 究生 警 察 宿 舍 改 建 ● 經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 與工作站校外 職業醫學科住院醫師、臺北市立聯 業師 合醫院企業工會理事 ● 專長:職業醫學、社區醫學 ● 經驗:小暖蛋青年共同創辦人 協 助 學 生 基 本 ● 學歷:美和科技大學健康照護碩士 23


股份有限公 司副總經理

專案教 學人員 專任 助理

陳美惠

部立雙和 醫院預防醫 學暨社區醫 學部/組長

李會珍

社團法人臺 灣失智症協 會副秘書長

林子新 林昕樺、曾廣芝

社 區 照 護 方 案 ● 經歷:福樂多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副 之調查與評估 總經理、身心機能協會居家服務中 心主任、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長照系 業界教師、國立臺南護理專科學校 老福科業界教師 ● 專長:輔具操作與應用、方案規 劃、社區與居家服務經營實務 ● 經驗:17 年銀髮產業經驗、8 年居 家服務經營與管理 ●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碩士 ● 經歷:雙和醫院預防醫學暨社區醫 學部組長、新店耕莘醫院副護理 長、廣恩老人養護機構護理主任 ● 專長:社區護理、出院準備服務、 居家護理、長期照護。 協助學生基本 ● 經驗:雙和醫院居家護理所負責 社區醫療與護 人、臺北醫學大學護理系兼任講 理照護方案之 師、臺灣長期照護專業委員實務實 調查與評估 習老師、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補 助 105 年度社區健康營造計畫計畫 主持人、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巡迴 醫療服務 105 年度全西醫醫院總額 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 105 年 度計畫書執行地區-計畫負責人。 ● 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 照護研究所/碩士 ● 經歷:臺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 總幹事、獎卿護理展望基金會副秘 書長、獎卿大臺北居家護理所所長 協助學生基本 兼居家護理師、大臺北居家護理所 社區醫療與護 負責人兼居家護理師、臺北市護理 理照護方案之 師護士公會居家護理組長、臺北醫 調查與評估 學大學附設醫院護理師暨副護理長 ● 專長:長期照護、失智症照護、居 家護理、長照機構經營管理 ● 經驗:輔導全國長照樂智社區服務 據點 協調本計畫三層機課程、暑期工作坊事宜、其他內部溝通 事宜 行政聯繫事務、文字影音編輯

柒、計畫成果獎勵機制 為達成計畫目標及相關策略,訂定參與教師、學生的增能與激勵措施如下:

24


一、 參與成員增能措施 (一) 成立教師成長社群:藉由本校「專業學習成長社群實施辦法」,招募 參與本計畫或對本計畫課程有興趣的教師,透過讀書會、教材研發、 教學觀摩或討論會等形式進行同儕學習,精進教學效能。 (二) 師生聯合成果發表:由本校提供計畫成果交流平臺,展示師生於課 程、社群及外部活動成果,以利校內外教師經驗傳承。 (三) 參加校內外研討會、工作坊:本計畫將以開放式研討會、工作坊邀請 各校共同參與,也鼓勵參與成員參加他校活動,相互交流汲取經驗。 二、 參與成員激勵措施 (一) 採計教師升等及評鑑積分:教師參與計劃撰寫與執行,納入「教學實務 型升等」核分項目:擔任全國性/校級教育或教學或課程相關計畫之撰 寫人或實際執行人,採計 40 分,等於一篇刊登於國際 SCI、SSCI、 A&HCI 及 EI 等期刊之論文一篇;納入「臺北醫學大學教師評鑑辦法」 教學類評分項目可獲得至少 150 分(最高 500 分)。 (二) 推動職務代理制度:教師執行計畫時,聘任專案教師,共同參與計畫 課程與行政事務之推動,以減輕教師的業務負擔。 (三) 提供課程研發津貼及獎勵:提供每門課程必要課程補助;而參與學習 變革有具體事蹟及實施成效,納入「臺北醫學大學提昇課程品質發展 獎勵辦法」,其參與之每門課程得核發獎勵金 1 萬元。 (四) 教師共同教學倍率核算授課鐘點數:因本計畫執行教師共同授課,課 程授課學分得依課程性質不同,倍率核算授課鐘點數。

25


附件一

課程總列表 課程名稱

探查社會的方法與邏輯 醫藥衛生與智慧財產權 醫療社會學 高齡者教育與多媒體應用 全球環境危機與永續發展 生態社區營造 審議民主與新移民人權 參與式預算入門 健康照護設計思考 社會醫學概論 專題研究:智齡設計 基層醫療改善專案實作

授課教師 第一層 施聖文 李崇禧 高美英 林玨赫 第二層 林益仁 林益仁 張國城 施聖文 許怡欣 李信謙、唐功培 張佳琪 第三層 本計畫教師群

開課單位

修課人數

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醫學系 高齡健康管理學系

60 80 20 60

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醫務管理學系 醫學系 高齡健康管理學系

30 30 60 60 60 160 40

新開課程

60

 第一層  探查社會的方法與邏輯 授課教師:施聖文;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本課程主要在介紹行為與社會科學研究法的基本概念,特別是研究過 程的邏輯與方法,我們每天都要面對許多的資料,並且以科學的方法 來研究其意涵。本課程希望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複雜的資訊,也使 學生能夠做好閱讀和瞭解出版於專業期刊中之研究論文的準備。我們 將從經由理論和觀察的討論,來檢視科學的本質開始,接著將討論研 究因果關係的本質和效度的問題,最後則會將幾種在行為與社會科學 中常見之資料收集方法,其基本的技術和過程加以呈現。  醫藥衛生與智慧財產權 授課教師:李崇禧;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本課程以專利制度為核心,課程內容包含專利制度原理、可專利要 件、專利侵權訴訟與損害賠償等,引導學生瞭解專利制度之原理以及 實務運作,並結合醫藥相關領域之研發所涉及專利管理問題,提升學 生之實務應用能力:一、增加對智慧財產權制度之瞭解 二、瞭解醫藥 研發之法律實務面問題。 26


 醫療社會學 授課教師:高美英;開課單位:醫學系 在任何社會中,總是會有某些人是健康的而其他的人則否,也許和你 所期望的不同,相對的來說健康是稀有而具有高價值且必需的,健康 就如同財富、教育或是地位一般,都是具有社會性的,並且在社會中 是非常不均等的分配。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例如人們如何吃、 在那裡運動、對於疼痛如何感受、如何反應、對醫囑遵循的意願等 等,這些都無法獨立於社會力的影響,因此健康與疾病作為一項重要 的社會議題,也就無法被排除於傳統醫療專業之外。醫療社會學是社 會學中的一個次領域,它主要是將社會學的觀點、概念、理論和方法 應用到人類的健康與疾病之相關現象上,醫療社會學所涵蓋的知識主 體將健康與疾病放在社會、文化和行為的脈絡中而加以探討。  高齡者教育與多媒體應用 授課教師:林玨赫;開課單位:高齡健康管理學系 這是一門介紹高齡者學習相關理論、類型與策略之課程,並介紹高齡 者使用多媒體的特性,透過實務練習與樹區關懷活動參與,希望同學 能夠具備執行以高齡者學習為導向的多媒體專業應用之知識與技能。 學習本課程後,能夠 1.了解高齡者學習的意義、範圍、類型與實施方 式;2.認識老化理論與學習;3.體會多媒體應用在高齡者教育上的重要 性;4.運用多媒體來設計與發展高齡者學習方案。  第二層  全球環境危機與永續發展 授課教師:林益仁;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本課程從臺灣在地的角度出發,在臺灣的角落發掘全球化力成影響的 在地痕跡,並試圖於在地的脈絡進行反省式的思考,找出抵抗全球化 負面影響的可持續發展途徑。學生將從以下兩個選項:(1)阿里山的鄒 族來吉部落(三天)/基隆的暖暖地區(三天);(2)新竹尖石鄉後山的地區(三 天)/基隆的暖暖地區(三天),擇一參與,利用密集性的實際探查行程, 深入討論全球環境危機在當地脈絡下的可能出路。本課程為社會參與 式課程,六天在田野的課程為主要的上課時間,開學後將需要再上課 三次,討論成果報告與發表。  生態社區營造 27


授課教師:林益仁;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本課程為社會參與式課程,課程進行有包括兩天一夜的社區參訪,為 本課程之必要參與活動,詳細內容會在第一次上課說明。本課程的關 鍵字為社區與可持續性,建立在地理學與生態學的知識基礎上。1923 年 地 理 學 者 Harlan H. Barrows 在 就 任 美 國 地 理 學 會 會 長 的 演 說 稿”Geography as Human Ecology”一文中,清楚地指出地理學與生態 學之間的緊密關係,並闡明人類是如何透過不同的文化過程,試圖建 立在生態網絡中的生存之道。長期以來,地理學便一直是研究人類如 何將地球視為家園的一門學問(Sauer,1956; Tuan,1991),而家園的想 像正是社區營造的核心主題。地理學者認為不管在何處,人們總是嘗 試創造出他們所身居的「家」的不同內涵。「家」是生態學的關鍵 字。「家」是「所在」,「所在」就是地方,就是社區,而地方恰好 是地理學的關鍵字。在相當意義上,地理學對於地方概念的探究,展 現了人類社群是如何與其生存環境互動的具體內涵。  審議民主與新移民人權 授課教師:張國城;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公共衛生、健保及醫療政策的制定與發展和民主體制的好壞有密切關 係。這門課將介紹何謂「審議式民主」,希望能從對審議式民主的了 解,探討和發掘在我們民主生活中的可能問題。另一方面,公共衛生 和醫療政策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有需要了解構成社會發展 的諸多面貌。新移民議題正是影響臺灣當前及未來社會發展的重大議 題之一,並且在上課中,讓同學有機會對政治學、社會學與法律基礎 觀念建立一些了解。  參與式預算入門 授課教師:施聖文;開課單位:通識教育中心 未來的社會需要更多年輕關心與投入,本次課程計畫藉由已經發展相 關技術的參與式預算與審議民主的結合,再加以社區營造的相關概念 與操作,本校將此一計畫投入到地方/社區中,培力地方民眾與學生共 同思考適合地方需求的基層健康與醫療模式。其課程目標如下:1.培力 學生與民眾共同共做的實作教育;2.串連地方團體、培力社區構思符合 地方需求的方案;3.協助推動公務部門相關資訊公開化。  健康照護設計思考 授課教師:許怡欣;開課單位:醫務管理學系

28


透過以思考各類族群之需求,細微體察健康照護之深刻需求,並提出 體現與滿足人需求之創意設計。本總整課程以學生遍覽書籍、分享討 論為基礎,輔以授課教師帶領、外校專家提點,共同執行創意設計思 考原型產品或服務,讓學生於本課程中,漸次養成「張開心靈眼睛, 瞭解別人需求,體會所學為何」的能力,深化管理理論與實務結合, 並協助同學整理四年修習課程,輔導同學畢業後之升學與就業。  社會醫學概論 授課教師:李信謙、唐功培;開課單位:醫學系 社會醫學旨在研究社會因素對健康、疾病以及醫療的影響,期能從中 找出建構健康社會之道。社會醫學概論課程,除基礎閱讀與課程外, 主要透過各種課程活動的設計,提供體驗學習機會,以了解並反思醫 學的社會層面。課程目標在於:1.了解健康、疾病與醫療的社會病因與 關連因子;2.了解健康、疾病與醫療議題的社會運作。  專題研究:智齡設計 授課教師:張佳琪;開課單位:高齡健康管理學系 為教育部智慧生活人才培育之智齡聯盟課程。智齡聯盟為一跨校師生 (臺大、北醫、大同、世新、淡江)所形成的聯盟,透過一學年的專案實 作課程,培養跨領域合作之能力。聯盟中的課程包括身心保健、智活 科技、樂活設計三大主題。其中,臺北醫學大學設計之課程包括:在 地老化行動研究、應用服務學習於都會弱勢社區科技研發、社區志工 服務等。  第三層  基層醫療改善專案實作 授課教師:本計畫教師群;新開課程 本課程為新開課程,主要目的在透過課程協助同學提案的執行,並評 估執行情況。課程執行方式較為彈性,執行上包括三個部分:每月進 度報告、駐診、結案發表,除授課教師外,亦有包括業界專家、當地 組織工作者參與。首先,每月進度報告,各專案每月應就執行進度在 課程中進行報告與討論;再者,駐診,各團隊在執行過程中若有問 題,也可以預定時間與教師及各專家討論,必要時教師及各專家提供 協助,以確保專案的執行;第三,結案發表,期末時學生應就執行情 況進行公開的發表,以此向各界說明執行的情況。透過此課程,確保 專案執行的品質。

29


附件二

北醫 X 黑客松

壹、簡介 黑客松(Hackathon)一詞由黑客(Hack)與馬拉松(Marathon)組成,就黑客松 臺灣網站 5所述,此活動最初指一群軟體工程師在一定時間內密集共同創作完 成一項專案。隨後這類活動的目標漸次擴大,從程式開發到各種軟體、硬體、 設計的開發。黑客松臺灣網站將黑客松描述為:持續一段時間不中斷的科技創 作運動。 就目前而言,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已將黑客松活動融入系所課程之 中。在傳統的醫務管理教育訓練中,一直不特別強調創新創意與營運模式,也 往往忽略如何聯結當代的社會文化及人文意識。但因應當前醫務管理就業市場 在醫療機構內逐漸飽和,但健康生物科技與企業的結合的面向日益寬廣之際, 故運用創業計畫書撰寫方式,透過創新思考養成,加入商業模式教學,彙整先 導大學生活所學,落實整合應用醫管系所教導之中各項管理智能至為重要,尤 其應用於社會企業與非營利醫療機構之經營管理。同時加入對人文意識的培養 及與當代社會文化的聯結,跨越學科限制,為兼具科學思維與人文意識的全面 學習奠定基礎。 以 2015 年所執行之黑客松活動為例,成效卓越。就去年課成後學生反思 之意見,黑客松有以下成效: 一、促使學生未來能更具能力整合大學所學 (integration)之功能。 二、大學經驗開啟嚮導指引先路,銜接搭橋至大學生活終點 (closure)。 三、協助學生反思、組織自身大學學習地圖。 四、助學生連結未來大學生活經驗及先導模擬畢業後生涯 (包括職場與研 究生涯) (transition)。 此外,與學生討論此黑客松課程進行過程時,高年級同學皆認為對話創造 會談文化,集體創造力凝聚激發!但若這樣課程來得太晚,至為可惜。我們常 常只重視最後結果,但其實改變應該來自起點。所以我們將課程翻轉前進成為 大學入學前第一門必修課。課程設計融入產學跨界工作坊,帶領同學透過業界 教師傳授進行深度對話及省思匯談,帶領同學通過組織學習與創造個人成長的 修練機遇。 貳、黑客松活動設計與內容 具體而言,醫管系將黑客松融入系所課程主要採 1+2 的學分分配方式。所 謂的 1+2,主要指同學若要取得大四必修之「醫務管理專題討論」課程(3 學

5

https://hackathon.tw/

30


分),則必須在大一入學時參加黑客松活動取得 1 學分,大四時修習「醫務管理 專題討論」以取得另外 2 學分。這種安排使課程產生以下特點: 一、 建置基準、擘畫藍圖:在大一入學前,透過本課程,建置四年學習之知 識基準線,並以此做為大學四年學習之前測結果。此課程設計成為學子 們即將進入大學殿堂,四年課程中第一堂藍圖先導課程,透過建置基準 與藍圖先導,讓學生能夠看見未來所學各類課程之重要性,提升學生之 學習動機與學習力。 二、 首尾搭配、先修後選:將大四下學期必修之「醫務管理專題討論」2 學分 課程,其中 1 學分移至大一上學期,1 學分維持於大四下學期,將醫管系 之課程分別搭配設置於大學教育之開始與結束。讓此課程成為學子們即 將進入大學殿堂,四年課程中第一堂藍圖先導課程,以及學子們即將畢 業離開大學殿堂時,最後一堂實戰彙整課程。同學們可以先獲得 1 學分 之成績,於大四時與該學期平均,登入分數,取得完整 2 學分。 三、 團結培力、高速成長:透過大一入學前即設計兩天半的戰鬥型課程,能 培養提升該屆同學的合作能力,並且透過團隊合作,在時間人力與各項 資源有限的黑客松活動下,鍛鍊抗壓能力與培養快速成長能力。 除了與大四必修課程融合外,北醫醫管黑客松活動內容也相當充實,使學 生在短期的衝刺下獲得目前實務界常運用之專案分析工具。如下圖,黑客松活 動除了有學思歷程規劃/反思的教學/分享外,也有營運模式分析、提案發表技 巧、資料視覺化、專案管理等技術的討論與教學。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將理論與 實務融合。

31


如此 1+2 的設計,配合醫務管理學系課程規劃,使黑客松活動扮演了關鍵 的起頭作用。就醫務管理學系課程規劃,學生入學四年依序強化「 通識、管理 及醫療基礎知識」、 「醫管理論」、 「醫務管理理論與實務」、 「習及實務 問題探討」各種知能。在大一時,學生透過黑客松活動學習基本知能並規劃學 習地圖後,經過大學三年的各種訓練,在大四時將回頭盤點四年所學,並與大 一黑客松活動所設定之目標相互對照比較,由此達到反思的效果。由此可見, 黑客松活動融入課程,能使學生首尾呼應、完整學習。 在此,我們可以由 2015 年黑客松活動的流程(下表),具體說明活動的形 式。簡言之,此課程共進行 2.5 天,於開學前週末於北醫大體育館進行,從星 期五下午六點開始到星期天晚上九點結束。此課程活動旨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 能力及創意設計啟發,透過團隊腦力激盪培養團隊成員溝通默契及解決問題能 力,並考驗專案管理能力,於有限資源內完成原型設計及達成賦予任務。此外 課程亦將結合時光膠囊與遇見未來活動,協助同學們進一步探索了解自我,激 發學習熱忱,導引學生規劃善用未來四年大學生活創造激發潛能,並於四年後 再次於課程上重現時光膠囊內文書影像回憶,讓學生們再度遇見四年前的自 己。期望透過本課程之設計創舉,能讓青年學子在入學之初即瞭解學系為其準 備課程之用心,並於入學前即體會初探大四課程內涵,未來於大四進行課程回 顧時,能回首來時,為四年後的自己與成長感到驕傲與感動,帶著過去四年的 努力與對自己未來的美好祝福,擁抱未來的燦亮人生。 日期

9/9 星期五

時間

主題

內容

05:00 pm

報到

06:00 pm

始業式 分組(六到八人一組) 致詞與活動說明 選小組長 第一次晚餐 我們的約定-公約大字報

07:30 pm

公約分享

公約修正、上傳 1 分鐘公約短片

08:00 pm

開課禮物 閃亮產出

抽題目、討論產出、收集資料 說明產出內容與格式

08:30 pm

討論:業師時間

Q&A「帶答案來問問題」時間! 要帶查詢結果和預期最對的前三 名答案來問問題 回報業師 Q&A 內容

09:30 pm

課程:專案管理 32


日期

時間

內容

10:30 pm

各組討論

甘特圖、題目現狀、優缺點、小 組看法

09:00 am

分組上臺報告 8 min*10 teams

每組 8 分報告、教授業師建議

10:30 am

課程:創新思考

小鐵魚個案討論

11:30 am

課間禮物

抽解決方法、討論產出、 收集資料 說明 proposal 內容與格式

12:30 pm

午餐討論 業師時間 call out for help

回報業師 Q&A 與 call out 內容

03:00 pm

分組上臺報告

解法內容與各界應用整理報告

05:00 pm

課程:BMC

永續成功的秘密

06:00 pm

各組討論

09:00 am

各組上臺報告

BMC 永續、競賽預演、教授業師 評講

11:00 am

各組討論

準備比賽 PPT、3min 影片

03:30 pm

華麗出場

比賽呈現開始! 3 min 影片、6 min 報告、3 min Q&A

07:00 pm

晚餐 評審討論

08:00 pm

打造里程碑

頒獎:第一名、第二名、第三 名、佳作

08:20 pm

時光膠囊 頒證書大合照 任務宣言

封存時光膠囊:每組文字影音作 品存於 USB 中 「黑客 松課程 成 果」

08:50 pm

結業式

9/17 星期六

9/18 星期日

主題

33


參、與 HFCC 計畫之綜效 本處說明黑客松活動融入本計畫之綜效。「社區健康促進的新解方:人文 社會 x 健康管理 + 黑客松 x 參與式預算」是本計畫的主要目標,其中,跨領域 融合、提出解決方案、實踐是重要元素。黑客松活動可以說在本計畫處於重要 位置,有助本計畫的推動與執行。首先,把關與輔導。在本計畫中,參與黑客 松是同學由第一層進入第二層課程的重要機制。同學們可透過黑客松活動補足 提案所需的相關管理、提案技巧,藉此提升提案的品質;同時,授課教師也可 依同學參與黑客松的情況、提案的品質等,篩選合適的團隊進入第二階段。也 就是說,黑客松不僅增加學生提案的品質,更是一個增能、客觀、開放、多元 的評審機制。 第二,促進跨領域的整合。本計畫涵蓋人文、社會、醫學、管理等領域, 而黑客松便是一個重要的跨領域機制。黑客松活動透過自由分組的方式,打破 同學兼學系的分隔,同時透過密集的訓練與腦力激盪,讓來自各學系的同學組 成團隊、互相分工、形成提案。在此過程中,不同學科的學生除了提供自身領 域專長外,為了完成提案,也會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瞭解到不同學科的思維模 式,並找出合作之道,因此促進跨領域融合的可能。 第三,公開評議機制。黑客松的評審過程邀請各界專家參與,一方面提供 建議提升學生品質外,二方面使學生的提案能顧及各界需求。實作的提案除了 需要各學科的合作外,更需合於實務界的要求,因此,公開的評議機制,讓學 生了瞭解實務界的需求與標準,由此讓理論與實務接合。同時,公開的活動也 可吸引校內、校外各界學生的注意,這不僅能增加校內學生對本計畫的認同, 同時也可對外宣傳增加資源連結的可能,由此使本計畫更加多元與跨域。 總而言之,黑客松可提升本計畫提案的品質、促進跨領域的整合、更能兼 顧理論與實務。

34


附件三 審議民主與參與式預算作為社會實踐課程的創新方法 6 審議民主一直是國外在追求代議選舉政治之外,一直希望能走出更多元社 會的模式之一。而在臺灣約在 2000 年由學界與社區大學共同合作,開始推動 審議民主(也稱為公民會議)。針對政府提出的公共政策,集合公民一起討論。 例如「二代健保」、「代理孕母」、「能源運用」等,其中設計各種公民論壇 與審議機制以及審議式的辯論會。當然除了民間團體、社會實務工作者、相關 的專家學者共同加入外,行政機關的贊助推動,也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從 審議民主的背景中,可以發現這些機制的設計,都希望能夠在現行政治的制度 下能夠擴大民眾參與,讓更多人理解政策,關心公共議題。然而,審議民主基 本上是針對政策與公共議題進行討論,主要是針對價值的辯論而非實際的操 作。 同一時期,南美左翼社會主義路線的政黨,也對於如何落實民主,擴大民 眾的參與進行思考。自 1987 年開始,巴西左派政權工人黨贏得愉港市的大 選,開始施行「參與式預算」的民主制度,歷經二十多年,被譽為近代的民主 奇蹟,也使全球各地興起審議式公民參與的風潮。在市政府、社區組織和社運 團體的協力下,巴西愉港的參與式預算成為促進政治革新與社會變遷的機制, 成功地捲動公眾參與公共資源的分配,改善貧窮地區的基礎設施,推動實現社 會正義的目標(萬毓澤 2014)。二十一世紀後,這種公民參與模式,迅速擴散到 全球各地。在 2010 年,全球總計大約有 800 個到 1,500 個城市或機構採用了 參與式預算(Sintomer et. al.,2012)。但每一個地方所實行的方式都有各自的特 點,並不能說巴西的參與式預算模式複製到世界各地,而是這樣的概念普遍受 到民主國家的重視。 從審議民主的討論中,補足代議政治中民眾無法參與或是較為被動的參與 公共政策的討論,而更進一步「參與式預算」是更落實公共預算由民眾來參與 規劃與使用,並且直接涉入到政府相關部門行政的運轉與操作,讓民眾與政府 彼此更能瞭解預算的編列與使用。 2014 年可說是臺灣「參與式預算」的元年,包含由北投社區大學籌募資金自 行試辦、臺北市成立公民參與委員會推動、文化部與臺大社會系於全臺六個社 區推動、新北市政府與陳儀君議員以工程建議款在新店區達觀里推動、新北市 經發局與蘆荻、永和社區大學合作的節電方案的參與式預算、新北市勞工局與 6

本附錄內容轉自《臺中市參與式預算推動計畫暨總顧問推動輔導委託案》工作計畫書,已徵得臺中市民政局

及計畫主持人同意使用。

35


臺北大學社會系在三峽區推動身障就業促進方案等,也如同世界各國各城市, 都有著相當的特色。而其中以全行政區市民參與為範圍的,則為臺中市政府辦 理「臺中市推動參與式預算推動計畫與總顧問輔導委託案」,以實際走踏地方 與進行各類的說明會的方式,與地方、社區的民眾共同為地方思考更好的方案 一、 何謂參與式預算 參與式預算是指由人民來決定一部份公共預算的支出。住民和社區所有 群體的代表,共同討論預算計畫,提出方案,並且投票決定支出的優先 順序 7。這樣的模式最早是在巴西愉港被實現出來。它是一個人口約一百 五十萬的城市,其基本的理念是市民在人民集會中,審慎討論城市的預 算該怎麼使用。多數人民集會是依據該市的地理區域組織起來。有些集 會按議題,有些是按照地方性的需求等。透過集會的程序,把人民齊聚 起來,而這些集會則是由市政府與社區代表人士共同籌辦。 依據巴西參與式預算的施行約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與民眾溝通並說 明近幾年市政府在地區預算執行的狀況,並選出參與預算會議的代表。 而在說明後,這些代表將在各地區、里鄰召開代表會議,聽取民眾意見 與提案。 第二階段則是由這些代表在第二次地區性的全體大會進行報告,並進行 投票。第三階段市政府將針對這些提案研擬全市預算,並組織參與式預 算編列議會,期間也會有專家系統介入計算各個方案的成本及其限制。 完成後提交預算案給市長同意,並送往市議會予以正式通過。 「參與式預算」是作為個別公民積極參與市政核心決策過程的一種方 式,而演變至後來多由公民社會中的次級團體來進行中介。尤其在全體 大會被選去參與地區性會議及議題式預算議會的代表,都是積極參與公 民社會各類團體成員。因此參與式預算也被視作一種社會賦權的機制, 透過審議程序連結起來,並成為一種直接民主及結社民主的混合體 8。 這套民主治理的實驗,近幾年也在不同的國家中作為城市治理的參考模 式。除了一些開發中國家,例如瓜地馬拉、秘魯、印尼、菲律賓等,也 包含已開發國家的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西班牙等,而在美國也 在 2011 年開始在芝加哥、紐約等城市加入這套機制。至目前為止,全世 界陸續有超過 1,400 個城市採行這套制度 9。 7

請參照鄭麗君《參與式預算-咱的預算咱來決定》,頁 1。

8

請參照 E. O. Wright《真實的烏托邦》,頁 157-158。

9

請參照徐仁輝〈參與式預算制度的理論與實踐〉《財稅研究》第 43 卷,第 2 期。

36


二、 從審議式民主到參與式預算 從審議式民主到參與式預算的推動是相當自然的過程,因為兩者都強調 公民直接參與的重要性,只是針對的主題不同。前者是以公共政策的爭 議或是決策方向為主,對於公眾來說是比較抽象,而且讓公眾感受的參 與後對公共政策影響的效能感是間接的;後者則是針對預算編列或是經 費分配,非常具體明確,參與的結果從資源分布的數量變化就可以直接 感受到公眾的影響 10。而今臺灣已經累積相當不錯的審議式民主理論與 實作經驗,對於參與式預算的推動應該是會產生正面的綜效。尤其在 2014 年 3 月在立法院反對黑箱服貿的抗議過程中,引發太陽花學運,展 現了年輕世代對於公共議題的關心。其中也將審議民主的公共討論模式 創新的帶入社會運動的現場,轉化為公共討論的場所,具體溝通社會運 動的訴求內容。學生與公眾透過公民審議,就服貿、兩岸事務協議監督 條例,以及其他公共議題,進行討論,形成可能的共識。這些共識將進 一步融入運動訴求主體的內涵,使參與運動的學生及公眾不再只是追隨 者,也能轉化為是運動訴求決策的參與者 11。 參與式預算的倡議建立在過去審議式民主所建立的基礎上,不是從零開 始,找到適當的機會,被接受的程度是相當高的。太陽花學運轉進有許 多可能性,其中之一就是進入體制推動直接民主,醞釀一段時間的參與 式預算剛剛好順著直轄市長選舉所開創的機會,成為一些候選人的政 見,產生落實直接民主的具體效用。實行參與式預算之後,過去在傳統 政治生態中被忽略的社會團體可以透過參與式預算的管道,參與市政府 重要決策。公民社會不只是中產階級或是菁英倡議者所領導,而是讓不 同利益或主張的各種團體進行討論,並排列出資源分配的優先順序,落 實公民社會和市政府共同治理。 參與式預算不是萬靈丹,可以解決所有民主的問題,在臺灣推動必然也 會遭遇到許多的困難和質疑,然而民主的問題只有透過更多民主的方法 來解決,需要很漫長的時間,除需要來自學界和公民團體持續努力。參 與式預算只是臺灣民主鞏固與深化的一種方式,可以和審議式民主相輔 相成,讓臺灣民主參與的模式與管道多元化。  課程計畫目標: 未來的社會需要更多年輕關心與投入,本次課程計畫藉由已經發展相關 10請參照陳東升〈參與式預算制在臺灣〉,引自《參與式預算-咱的預算咱來決定》導讀。 11同上註。

37


技術的參與式預算與審議民主的結合,再加以社區營造的相關概念與操 作,本校將此一計畫投入到地方/社區中,培力地方民眾與學生共同思考 適合地方需求的基層健康與醫療模式。其課程目標如下: (一) 培力學生與民眾共同共做的實作教育 一個積極共共制度的參與,需要向下累積,並且主動地向民眾說明、溝 通與討論,而不是單純上對下的一種權力施展,因此,我們將依據地方 的民情,設計不同的說明會,包含客廳說明會、地區說明會、社區大學 等的演講、社區與地方活動的參與與結合,讓學生與民眾建立共同討論 與參與的平臺,營造最友善與親近的溝通管道。 (二) 串連地方團體、培力社區構思符合地方需求的方案 參與式預算的推動,它開展多元參與公共事務的其中之一的管道,因此 除了需要是市府與區公所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依靠地方民眾的支持一 同來參與。因此在初期做法,透過學生在地方跑動、說明外,也將朝向 與地方 NGO 團體的結合,共同設計符合地方民情的機制一起來推動。 (三) 協助推動公務部門相關資訊公開化 民眾因不了解近年來地方上相關政策的施政作為以及未來的規劃,提案 中往往有重複資源,或是因不瞭解而不敢參與的情況發生。為避免上述 相關情事發生,並需要「開放資訊」的氛圍,協調市府公開相關政策的 預算與過去的政績與未來的施政方向,邀請學生發揮創意製作視覺化的 圖像,方便對民眾進行說明,增加民眾提案時更能準確與討論。  課程計畫內容與流程: (一) 協調相關公務部門提出近三年來在相關主題的投資項目、預算金額 及未來規劃,交由計畫中心進行視覺化的工作。 (二) 籌組「專家學者顧問團」。團隊的成員包括專家、學者、本地社群 代表等外部成員,參與住民提案後的溝通協調。 (三) 由本校計畫中,提出五十萬,每一提案十萬元,邀請地方民眾一起 來提案,並且由學生協助進行說明。提案資格以計畫實施範圍之行政區 為主。 (四) 由本校計畫單位設計提案主題,就此一主題的範疇開放民眾自行規 劃,由學生協助民眾來撰寫。爾後經由住民提案會議中正式成案,交由 專家輔導團協助給予修正建議後,進行公開展覽。 38


ϖ നࡕӧ೸݀ቩ᝼В‫׫‬౻‫ޑ‬БԄǴ຾Չჴᡏ‫׫‬౻Ǵᒧрനࡕϖ໨Бਢ җ୔Ϧ‫܌‬ϷගਢΓӅӕ୺ՉǶ Ϥ ፐำ᏾ᡏीฝࢎᄬǺ

ᆵчᙴᏢεᏢ! ̄˿̂​̂ीฝ!

஑ৎᏢ‫ޣ‬ǵ̊̃̋

чᙴୖᆶԄႣᆉ ᆶ

ӦБࡹ۬ǵ୔Ϧ

იᡏ฻!

ፐำ௢୏λಔ!

‫܌‬฻Ϧ୍ᐒᜢ!

ୖᆶԄႣᆉፐำ೛ҥ!

ග‫࣬ٮ‬ᜢၗૻ٠

୻૽ቩ᝼঩!

ຎ᝺ϯ)Ꮲғ‫ڐ‬

൩ѱ҇ୖᆶՐ҇ ୖᆶ ཮᝼‫ޑ‬ගਢ໨Ҟ

շ*!

຾ՉᗎፎǴ٠‫ܭ‬ Ր҇཮᝼ࡕ໒‫ۈ‬ ᇶᏤՐ҇ගਢǶ!

࠼᡺ᇥܴ཮!

Ӧ୔ᇥܴ཮!

೛ҥၗૻᇥܴᆛ Ր҇ගਢ཮᝼!

ઠ)Ꮲғ‫ڐ‬շ*!

! Ӛ໨࠹໺ࢲ୏೛ ஑ৎᏢ‫ޣ‬ᇶᏤ҇౲ගਢ! ‫ޣ‬ᇶ

ीᆶୖᆶ)Ꮲғ ‫ڐ‬շ*!

Ր҇ගਢ৖ំ!

ჴᡏ‫׫‬౻!

୔Ϧ‫܌‬ᆶගਢΓӅӕ୺Չ!

39


附件四

暖暖社區警察宿舍改建計畫

一、前言 基隆暖暖區的過港社區直到民國 57 年基礎的整建工程完成,當時的過港教 育體系完善,生活機能健全有里民活動中心、郵局、電信局、電力公司、市場 等,居民家庭副業有大型養雞場及婦女們共組的編織縫紉班。從民國 58 年 起,過港社區就成為臺灣省示範社區之一。直到 1980 年代,大型集合式住宅 陸續落成,大批外地人口移入,過港由文教區轉變為多元文化呈現。當年興建 的分成數期完工的警察宿舍也因為老舊、樓地板面積不足之故,居民陸續遷 出,終致廢棄、雜草叢生,當地居民經常以「鬼屋」形容之。我們擬透過與地 方團體合作—過港社區發展協會、小暖蛋青年—將警察宿舍的兩個單位重新整 建為本計畫之校外實作模擬場域。 本計畫之所以選擇警察宿舍進行改建的考量有以下兩點:1.北醫大人社院 對當地社區的基礎:透過科技部補助的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已在暖暖社 區(從籌備到執行)經營將近兩年,與許多在地團體皆有合作。透過本計畫可以 進一步爭取在暖暖區的過港,建立一個專屬於北醫大教師群的工作站;2.交通 便捷且區位適當:警察宿舍在寧靜街 9 至 15 號,13 號與 15 號已是小暖蛋青 年的活動地點,也位於過港社區發展協會後巷。北醫大團隊以此處為校外場 域,並建立工作站,既緊鄰兩合作團體,也接近暖暖火車站,步行僅需 15 分 鐘。 關於警察宿舍、小暖蛋青年、過港社區發展協會、暖暖火車站之間的區位 關係圖,請見下圖。

本計畫相關場域區位關係圖 40


二、場域現狀與侷限:改建計畫 從法律關係上來看,警察宿舍雖已廢棄多年無人使用,在財產權上仍屬於 公家機關(基隆市政府)所有,而使用權則已經由基隆市府委託社區發展協會、 小暖蛋青年維護與管理,並簽訂為期三年(2016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的無償 使用代管合約。從實際的使用情況來看,小暖蛋青年從 2016 年 5 月接管開 始,即積極規畫改建工程,將原本廢棄的警察宿舍的 13、15 號(每戶面積約 8 坪,各有兩樓層,但二樓尚無法使用)加以改建做為工作站,除了團體成員使用 外,並對於過港區長者發起餐車送餐服務,也陸續規劃「可食地景」一系列食 農活動。從下面兩照片可看出剛整修後的狀況(左圖)、舉辦「可食地景」食農 活動(右圖)。因此,本計畫將可能有兩種使用警察宿舍的方式:1.向小暖蛋青 年租用改建後的警察宿舍的 13、15 號;2.改建警察宿舍的 9、11 號並建立工 作站。

基隆暖暖警察宿舍建築外觀 本計畫將規劃模仿小暖蛋青年的模式,來改建警察宿舍的 9 號與 11 號。 總體而言,對於警察宿舍 9、11 號的改建計畫,目的在於能夠使用一樓的室外 與室內空間,因此,一、二樓地板僅進行防水工程施作,而尚未規劃將二樓天 花板重新搭建起來。改建完成共計約 16 坪室內空間,10 坪室外空間可使用。 完成了基礎建設的硬體與軟體施作之後,對於警察宿舍 9、11 號的室內設備, 清運後 清運前 我們規劃了一般設備(例如:除濕機、電風扇、冰箱、飲水機、海報燈箱)與教 學設備(例如: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音箱、攜帶式投影機與投影布幕、事務 機、網路設備),以供計畫執行時教學課程的使用。

41


三、場域運作的規劃:管理機制、課程或工作坊的搭配 若能順利改建警察宿舍 9、11 號,將可以建立本計畫在暖暖地區的工作 站。此工作站對本計畫來說具有關鍵地位,既不同於兩個校內場域,也不同於 北投社區的校外場域。因此,如何管理與營運、如何將課程或工作坊加以融 入,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對於管理營運來說,本計畫將與過港社區發展協會、小暖蛋青年共同管 理。一方面,在法律關係上具有無償使用權的,仍是兩個在地團體,北醫大教 師群則只能先以合作單位的角色,而視營運狀況才能決定未來是否有進一步直 接與公部門建立代管契約的可能。另一方面,過港社區發展協會、小暖蛋青年 與本計畫的工作站彼此鄰近,可以互相照應。過港社區發展協會在周間時段都 有對外活動,而小暖蛋青年的對外活動則以周末為主,本計畫的教師與學生的 定位正好介於其中,兼具週間活動與週末活動的能量。 週間課程或工作坊來說,本計畫可能結合兩至三周的課程時數,在警察宿 舍進行一個半天(上午至中午或中午至下午)的教學活動。或者,提供修課學生 的共同學學習小組與校外業師約定時段,在暖暖地區進行田野調查、醫療資源 分布考察等等活動。相對之下,在周末時間,本計畫教師群更積極地舉辦一天 至兩天的教學活動。可以透過三至四個時段(半天)的工作坊,讓學生快速且密 集地走訪暖暖地區,並且以警察宿舍為工作基地,進行走訪調查後的討論基 地;或者,特別邀請北投社區醫學在地業師到暖暖地區考察或參訪,讓修課學 生可以比較兩地區在基層醫療資源配置上的差異,進而思考如何在暖暖地區規 劃關於基層醫療的創新模式。 不論如何,在暖暖的過港地區建立起屬於本計畫的工作站,對於課程或工 作坊的進行,實在具有不可或缺的關鍵性。

42


附件五

人文與社會實踐計畫聯席會議紀錄

時 間:105 年 09 月 24 日(六) 10:00-12:00 地 點:醫綜後棟 4 樓教務處試務工作室 主 席:林建煌副校長 出 席:朱娟秀教務長、藍 亭院長、趙振瑞院長(假)、張錫輝主任、林益仁所 長、吳建志主任(假)、凌于雯副教務長(假)、林碧珠主任、張佳琪主 任、唐功培老師、許怡欣老師(假)、蔡博方老師、邱佳慧主任(假)、李 信謙醫師(假)、陳建宇醫師(假)、林志龍主任、曾美芳老師、陳玉苹博 士後研究員、褚縈瑩博士後研究員、王醒之博士後研究員、張育誠博 士後研究員、郭貽菱計畫助理、許芷瑄計畫助理、王信翰計畫助理 列

席:吳昌鴻秘書、黃昱瑄助理、涂逸婷助理、陳昀嬋助理

壹、主席致詞:略 貳、討論與決議: 一、 計畫報告 (一) 人文與社會實踐計畫 (報告人:林益仁所長) 本計畫以研究導向為主計畫,但同時強調社會參與這部份,本校就行動 研究(包含問卷、資料庫與社會媒體經營等方式)進行研究,以醫療照護為 基點延伸推動至社會、文化、生態等層面,分別在北醫社區、尖石後山 與暖暖社區三個行動場域進行。 (二) 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報告人:張錫輝主任) 本計畫著重於學校制度改造,共分為營造生活學習社群(學務處)、啟動學 生自主學習(通識中心)、營造行動學習學院(通識中心)、教育推廣跨界交 流(通識中心)與法規制度變革(教務處)五層面,以培養能在專業實踐中慎 思和研究的反思實踐者。 (三) 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報告人:唐功培老師) 本計畫暫訂為「社區健康促進的新解方=人文 X 社會 X 醫學 X 管理十黑客 松 X 參與式預算」,其目標將主題鎖定在組織營運內,是否可對社區健 康促進相關議題產生解套的方法,透過營運模式的建立,促使更多學生 加入社區醫療的行列。

43


二、 討論交流: (一) 三計畫共通性考量: 1. 建議皆可朝向創新加創業的概念和角度去思考,不一定要寫上創新創 業,但可朝設計一個主軸目標或發展論述前進。 2. 考慮到長遠的永續性質與推展,人才培育是這三計畫相對重要的一部 分,建議可以聚焦建立一個跨單位、計畫的溝通交流平臺,以促進彼此 的橫向連結,達成資源共享整合與分工。 3. 通識中心提議,專業系所與知識跨界應用計畫所開課程可以與通識中心 連結,如由通識中心提供課程培養學生,進而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跨 域學習。 4. 三計畫可以先盤點執行課程,進一步討論連結合作的可行性,策略性的 引導學生學習。 (二) 未來大學: 推動自主學習的部分,考量到其推動的有效性,相當需要通識中心與系 所合作,到系所宣導外,更須讓學系教師清楚理解推動內容,才有辦法 成為學生的引導者,促進效益擴張。 (三) 人文與社會實踐計畫: 1. 目前計畫內課程的規劃僅 2 學分,對場域的介入僅能進行初步的認識, 希望通識教育自主學習方案或深碗課程的資源(如盤點通識課、授課教師) 可加入協助開發對社區場域認識的課程模組。 2. 下週五(9/30)通識中心與醫文所擬相約細談內容。 (四) 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計畫: 1. 跨領域合作學習路徑規劃時間過長,容易造成學生學習動力發散。為 此,建議先細緻化的就單一系所需求規劃模組(model),待建置完成再擴 散至其它不同系所。 2. 考量創新創業的概念,建議更細緻化的思考課程中如何教導「創新」, 如將專利、技轉等相關知識,納入課程規劃的範疇。 3. 高齡系願意分享開設總整課程(結合臺大 D-school)的經驗,細節可以在另 外會後討論。 4. 教務處或許可以協助計畫找尋各學系窗口,結合教學熱忱教師,推廣計 畫執行課程模組。 5. 課程的模組結構類似於未來大學計畫的深碗課程,通識中心也許可以提 供課程開發資源。

44


6. 校內場域部分,若需要開放式教室,校內現有資源有 3002、8101 與 5103 等可提供,但若涉及資本門經費規劃,校內杏春樓 B1 可做為樣本;校外 場域部分,暖暖社區警察宿舍改建與社會實踐計畫並無直接衝突, 參、散會

4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