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 【第 2 年計畫】 計畫申請書 計畫名稱
邊緣社區認同再造 -- 在地傳承與跨界創新
申請學校
國立中山大學
計畫主持人 姓名 聯絡人姓名 聯絡人電話 聯絡人 電郵地址 申請學校地址
鄭英耀
單位/職稱
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吳涵瑜
單位/職稱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公)07-5252000 轉 5650 whysoon@gmail.com
傳真 號碼
07-5257065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 70 號 申請日期: 105 年 10 月 15 日
【第 2 年計畫】計畫摘要表 ㄧ、「跨域共創」主題及目標 本計畫從位於旗津區實踐里的前海軍技工宿舍閒置空間(以下簡稱技工宿舍)出發, 開創新型態的教育模式,並提出具前瞻性的在地發展策略,讓城市的邊緣社區不只在硬體 上能以文化保存的方式活化閒置空間,並且在軟體以上能藉著技藝傳承推動社會創新。具 體來說,本計畫的跨域共創架構將延續「文化保存」、「技藝傳承」與「社會創新」三個 目標,發展「社區文化」、「高齡照顧」與「永續發展」三個實作專案。 二、「跨域共創課程」之規劃 跨域共創課程沿著三個軸線設計—「社區文化」、「高齡照顧」與「永續發展」,並 緊扣著以在地傳承與跨界創新再造邊緣社區居民認同的初衷。希望透過課程能提升人文社 會科學學生的創新治理能力,將人文社會價值轉化為可具體執行的專案能力,具體的任務 包括:議題深掘、跨界溝通、統籌者角色、專案規劃、成果評估、專案執行、成果延續。 三、「實作模擬場域」之規劃 計畫在校內建立「地下社會學習空間」,在校外建立「旗津社會開創基地」作為實作 模擬場域。「地下社會學習空間」將會是跨域課程的共學共創空間,也會是學生分享田野 經驗、激盪提案火花,以及最後成果展示的地方,同時也將作為對外舉辦演講、工作坊的 分享場所。「旗津社會開創基地」是強化校外社區居民連結之共創平台,於此的首要規劃 是完成基地功能的分區規劃與節能修復,在修復的過程將適當地讓學生與當地居民參與, 以達到教育的目的,並讓創意基地的再利用更靈活與彈性。
ii
四、預計開設跨域共創課程及預期成果摘要表:(視師生課程共創後決定開出 13 門課) 跨域共創課程 層級別
課程/工作營 名稱
1. 基礎社會關懷 社會學
開課 系所
搭配實作模擬場 擬邀參與課程之其他領域系所及 學生 域(場域名稱、位 教師姓名 (若跨校合作請另說明學 人數 於校內或校外、其 校名稱)
他說明)
30 邱花妹、阮曉眉
認知及個案調
社科院 社會系
查與分析課程/ 走讀旗津
社會系
50 1.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 1. 校外旗津基地 心王御風教授 2. 旗津社區 2. 衛武營藝術中心李怡志地方文 史藝術家 3. 公共電視南部新聞中心攝影記 者孟昭權
工作營
預期成果摘要
1. 校外旗津基地 2. 校內社科院
物質文化與人 企管系 類學
30 1.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社群 2. 叄捌旅居 邱承翰執行長 3. 衛武營藝術中心 李怡志地方 文史藝術家
1. 校外旗津基地 2. 校內社科院 3. 鹽埕忠孝國小
老年社會學
社會系
50 1. 聖功醫院社區醫療部羅玉岱主 1. 校外旗津基地 任 2. 校內社科院地 2. 成大老年科病房張家銘主任 下社會 3. 臺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 4. 旗津地方高齡團體
環境社會學
社會系
50 1. 地球公民基金會李翰林研究員 1. 校外旗津基地 2. NGO 組織 2. 旗津社區
啟發人文社會價值思想和傳達能力,能夠覺察社會現況和社區問題,進而產生 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動機和信念。例如:學生能夠從個人與社會結構角度剖 析問題,並提出社區調查報告。
2. 跨域技術研習 社會調查與研 社會系 及創意思考與 究方法 問題解決課程/ 報導文學與社 文學院 區發展(融合 中文系 工作營 原第一期新開 生態美學課 程) 高齡服務設計 社會系 企管系
30 旗津地方組織及在地工作者 50 1. 2. 3. 4.
台灣民間文學相關作家 1. 中山大學文學 台灣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 院 台灣作家洪素麗 2. 中山地下社會 地方廟宇組織和傳統科儀師傅 3. 校外旗津基地
30 1. 林事務所林承毅設計師 2. 中山樂齡大學 3. 健康促進團隊吳涵瑜護理師
ii
1. 校外旗津基地 2. 旗津社區
1. 2. 3. 4.
校外旗津基地 校內社科院 校內地下社會 旗津社區
預期成果摘要
科技輔具設計 企管系 醫科所
30 1. 中山大學智能輔具研究中心 2. 高雄市自造者協會
1. 校外旗津基地 2. 成大輔具實驗 室 3. 校內社科院 4. 旗津社區
參與式民主導 社會系 論
30 1. 綠點能創社會企業 2. 地球公民基金會
1. 校外旗津基地 2. 旗津社區
空間設計與木 社會系 高雄第一 工實作 社大
50 1. 中山大學社會系楊靜利 1. 校外旗津基地 2.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駐校講師群 2. 旗津社區
地方資料庫設 社會系 計與建置 資管系
50
1. 2. 3. 4.
空間與社區實 社會系 高雄大學 作專案 創意設計 與建築學 系
50
1. 校外旗津基地 2. 旗津社區
社區生命故事 社會系 工作營
50 1. 阿古文化智造工作室賴俊泓 2. 職人雜誌創辦人趙浩宏
1. 校外旗津基地 2. 旗津社區 3. 旗津道沙灘酒 店 4F
以理論實作兼具和團隊導向的授課方式,培養溝通、設計與應用能力,透過課 程將學生發想轉為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提案,可能的話並組成跨域分工團隊。
3. 實作專案及駐 社區興業與創 劇藝系 校社會型企業 意實踐(碩)
40
1. 鹽埕區打狗數 位內容中心 2. 校外旗津基 地。 3. 校內管院
40 1. 婕妤行銷設計 戚成棟執行長 2. 活水社投 楊家彥合夥人 20 本計畫駐校社會型企業家
1. 校外旗津基地 2. 校內社科院
社會老年學實 社會系 作 企管系
30 1. 旗津醫院社區室 2. 旗津地方相關 NGO 3. 旗津地方廟宇
1. 校外旗津基地 2. 旗津社區
永續社區實作 社會系
50 1. 地球公民基金會 2. 主婦聯盟南部辦公室
1. 校外旗津基地 2. 旗津社區
家/非營利組織 專家參與課程/ 工作營
校外旗津基地 校內管院 校內地下社會 旗津社區
社會專案規劃 社科院 工作營 社會企業商業 財管系 模式發展與實 社會企業 作 研究中心
iii
1. 校外企業 2. 校內管院
3. 高雄第一社區大學 4. .綠點能創社會企業 預期成果摘要
培養同學的行銷、募資與動員能力。由團隊教師及企業家或專家,實地帶領同 學將原有提案發展成具有實踐可能的專案,並進入真實場域執行,其可以是提 案募資企劃、動員組織社區活動或是創新社區興業模式等。
iv
目錄 壹、申請學校介紹 ............................................................................................. 1 貳、「跨域共創」主題說明 ............................................................................. 3 參、計畫推動重點 ........................................................................................... 6 一、「跨域共創課程」之規劃、執行策略、方法及步驟............................. 6 二、「實作模擬場域」空間及設備之規劃及使用 ..................................... 13 三、其他創新模式或事項 ......................................................................... 17 肆、預期成果及效益評估 .............................................................................. 20 一、開發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課程模組 ....................................................... 20 二、與社區共同成長的實作場域 .............................................................. 20 三、整合學校資源並延續創新成果 ........................................................... 21 四、培養跨界人才持續在地深耕 .............................................................. 21 伍、當年度計畫期程及執行流程甘特圖 ......................................................... 23 陸、計畫成果獎勵機制 .................................................................................. 25 一、獎勵計畫投入大量心力的助理及教師 ................................................ 25 二、獎勵課程中表現積極的學生 .............................................................. 25 三、建置旗津社會開創基地 ..................................................................... 25 四、鼓勵以旗津社會開創基地為主體之跨界提案 ..................................... 25
v
【第 2 年計畫】計畫書
壹、申請學校介紹 高雄作為臺灣的南方大港、工業重鎮、第二大城,在戰後快速工業化時期的 1970 年代見證了經濟成長的奇蹟,卻也付上了環境污染、漁源枯竭、社區老化的 代價。2000 年後,高雄市政府以「海洋城市」重新定位高雄的發展遠景,試圖在 維持金屬製造、石化等基礎產業的情況下,透過產業園區空間的調整,逐步發展綠 能產業、文創產業、宜居城市。雖然,在都市轉型的過程中,旗津、鹽埕、鼓山一 帶位在都市邊緣的老社區,因為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成為市府發展文創觀光產業的 重點區位,但是在社區居民與新興產業之間仍存在著需要搭橋轉譯的空間。為此, 本計畫目標在於透過旗津社會開創基地作為學習場域,建立彈性開放的學習制度, 讓學生透過公共參與實踐學校跨領域課程的知能,在高雄邊緣社區的轉型過程中扮 演「轉化型知識分子」的角色。 國立中山大學依山傍海,坐落在擁有深刻港都歷史紋理的西子灣旁,在高東 屏地區的教學與研究上具領導角色,身負帶動區域教學、學術及產業升級之重大社 會責任。除秉持著培養能貢獻所學、關懷社會及造福人群的公民為第一要務外,並 藉由頂尖大學之教學、研究、學術資源優勢,加強與縣市政府及公民營企業合作, 整合地區學術資源,共同致力社區發展並協助開創在地經濟。本校於 2014 年開始 與國立高雄大學透過兩校合作共提計畫進行學術合作,除強調校際整合性外,並進 一步爭取校外整合研究計畫。未來亦將擴大增加結盟學校,如與高師大進行學術結 盟,一起面對邊緣社區的問題與挑戰,共同激發在地的跨界與創新力量。
1
本計畫由社會學系負責統籌規劃。中山社會系為台灣中南部第一個國立大學 社會學系所,自創立以來,一方面舉辦多場國際會議,展開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國際 交流,另一方面也深入在地,積極探索過去被忽略的在地現象,呈現出在地全球化 的格局。我們認為,專業知識的養成與批判的態度可以並行不悖,在地關懷與全球 視野可以相輔相成,因此在課程設計上一直試圖指出知識與實踐結合的新方向,希 望培養兼具專業能力與人文關懷的人才,促進學生自我實現與公民社會的建立。因 此,社會系雖然於 2008 年才成立,但已累積不少跨領域課程合作計畫經驗,例如 與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暨海洋工程學系以及本校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共 同合作「凋零社區與社會開創」計畫、與本校海洋科學院與管理學院合作「海洋生 物資源永續發展」計畫。透過課程模組與師資互補,讓系上學生能夠與其他領域的 師生互動,一方面推廣社會學的理念與觀點,另一方面也理解不同學科的思考架 構,彼此相互激盪產生許多更具開創性的教學成果。而學校為了鼓勵這類跨科際課 程設計,也特別核予「共時授課」制,讓參與此一課程的所有老師均取得三個學分 的授課鐘點。此外,中山大學社會系自 2010 年承接教育部「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 學基礎人才培育計畫」至今,未來可結合本計畫進一步培育高中生的跨界視野,增 加其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認識與想像。 雖然社會系在跨領域合作與在地社區調查已取得初步成果,但是為了能夠讓 這些經驗持續累積,進一步深化為可供參照的模式,我們除了繼續深耕旗津地區之 外,也將與其他系所、地方組織合作,將合作範圍擴展到鼓山(哈瑪星)與鹽埕地 區,發展旗、鼓、鹽的傳統社區之認同再造計畫。另一方面,合作的議題除了既有 的文化保存與技藝傳承之外,也將擴充至空間經營、建築規劃、藝術行銷與資訊應 用等面向。我們以「議題導向」來貫串彼此領域並經營教師社群與課程研發,期能 降低學院間與學校間的藩籬。同時為了培育學生跨界溝通與專案執行能力,將導入 業界師資開設社會溝通與提案、社會企業行銷等課程,讓學生在校園中就面對真實 世界的挑戰,建立畢業後屬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基於上述目標,本計畫於第一期計畫執行期間組織了一個跨學院與跨校的團 隊,並與部分教師已開啟合作課程。目前參與本計畫的系所單位有本校文學院外國 文學系與劇場藝術系,社會科學院的社會學系與教育學研究所,管理學院的企業管 理學系、財務管理學系、資訊管理學系以及公共行政事務管理研究所;校外部份包 括樹德科技大學的建築與室內設計學系(文化資產保存學院)、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造船暨海洋工程學系(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及造船技術與工藝)、高雄海洋科技大 學基礎教育中心(公民素陶及社區營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藝術介入社會),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歷史建築考察活化)以及 2
影像、藝術、行銷、策展、社區規畫等領域的業界教師,共同以「邊緣社區認同再 造—在地傳承與跨界創新」為主軸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學生所需之跨界應用能力。 在學校的行政支援方面,除了原有校際聯盟學生免費跨校選課外,於寒、暑 假開課、配合業界教師聯合開設工作營形式課程等課程翻轉,業已獲得參與老師和 學校的支持。中山大學校內將持續推行共時授課或授課學分乘以 1.5 倍、採認工作 營式授課學分、跨院校選課行政問題之解決、模擬場域跨校設備權屬之協調等。如 計畫得以延續,更將就非聯盟學校間跨校選修之學分費用如何抵免進行校際討論, 以全力支援此計畫之課程革新事宜。 過去的一年裡,我們將位於旗津的實作場域「旗津社會開創基地」(原海軍 第四造船廠技工宿舍)逐步整建,配合各課程學生用文字以外的方式呈現學習成 果,進而活化空間。例如:「空間政治與社區設計」的學生們利用基地內遺留的物 品作為創作素材,舉辦結合展覽與音樂會市集的「技工舍活節」;「社會調查與研 究方法」的學生們在進行深度的田野調查後,也舉辦多次的社區回饋活動,如: 「烏金利利探險記」寓教於樂,透過「知識補給站」與「闖關遊戲」的橋段設計, 讓大、小朋友了解烏魚與旗津的關係。此外,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研究所吳 瑪悧老師所帶領的「舌尖上的旗津」計畫,除了跨域創新課程由本計畫支持外,藝 術策展部分更獲得文化部補助三年期藝術浸潤空間計畫,持續在基地內的「旗津灶 咖」進行文化研究與創新工作,開啟食物與社區的連結。而歷時近兩年建造的「大 舢舨船」,也在九月於愛河下水測試成功,未來將舉辦盛大的下水典禮,與民眾共 同見證早已從高雄港歷史消失的舢舨船風華再現。 在這些成果基礎上,我們規劃在第二期計畫中延續「文化保存」、「技藝傳 承」與「社會創新」三個目標,發展「社區文化」、「高齡照顧」與「永續發展」 三個實作專案,一方面深入考察旗津在地社區的多元文化,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解決 社區問題的設計能力,進而建立社區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貳、「跨域共創」主題說明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從 2003 年開始,便認為大學是地區 發展的關鍵,是促進歐洲共榮和諧的關鍵,該委員會更以城市與大學的結盟(Cit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為題,從 2012 年以荷蘭台夫特市(Delft)為發展中心推 動 EUniverCities Network(歐盟大學城網絡計畫,以下簡稱 EUCN),該計畫將大 學視為城市發動機的角色,強調讓大學成為觸媒,有系統地整合地方資源,並承擔 起地區發展的責任。對於地方政府而言,他們期待地方重要大學可以當成是地區知 3
識經濟的引擎,以及社會文化的源頭,同時也提升城市能見度;對於大學而言,城 市成為課程的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s),可以發展出更有生命力且具有吸引力的 城市環境,也可以幫助大學吸引學生。這樣的結合讓城市與大學緊密結合,進而形 成生命共同體。 自 2013 年開始,ECUN 要求參與夥伴提出地方行動方案以提升城市永續發 展,並採取以下四種策略來推動: 1.
大學與城市針對特定議題組成工作小組:以比利時的根特市(Ghent)為 例,該市於 2014 年主辦了「學生與公共空間」計畫夥伴會議,與 60 位來自 多座歐洲城市與大學院校的代表一同討論根特市所面臨的挑戰,打造未來願 景 , 規 劃 大 學 城 成 長 的 方 案 , 並 透 過 地 方 支 援 團 體 ( Local Support Groups)定義地方議題與行動方案。最重要的是,根特市內多所大學院校提 供如生科、生物工程與 ICT 等各種課程,不但成為比利時及國際學生的首 選,學生們的到來也帶動了根特的經濟,形塑城市的獨特性,而許多學生畢 業後也留下來工作或創業。
2.
設立專司都市與大學關係的政府部門:以德國的梅德堡(Magdeburg)市為 例,當地政府成立的科學團隊(Team Science),定期提供報告給市長作 為市政推行與改進梅德堡成為科學市的參考。
3.
大學與都市雙方出資成立共同組織(common organisations):以瑞典的坦 佩 雷 ( Tampere ) 市 為 例 , 該 市 與 地 區 大 學 共 同 成 立 了 狄 莫 拉 機 構 (Demola Organisation),這個機構可以被視為該市與地區大學的工作橋 樑,他們在許多地方建構了科學博物館、科學體驗中心等可供政府團隊、專 業人士、學生團體以及社會大眾產生對話的場所。
4.
城市與大學建立合作契約(covenant):ECUN 的主要發起城市荷蘭台夫特 市 ( Delft ) 便 是 一 個 重 要 的 例 子 , 該 市 政府 與 台 夫 特 科 技 大 學 (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建立了正式契約,包含三個主軸「共同發展利於 科技與科學發展的生態系統」、「讓城市變成校園,而校園變成城市」,以 及「共同解決地區性的其他議題」。 雖然,高雄並不是一座以國際學生為主體的大學城,其都市更新基金也沒有
以「城市中的大學」為概念的預算規劃,但我們認為 EUniverCities 計畫中地方政 府與大學之間的合作共榮的方式,是本計畫所預達到的目標與學習對象。尤其,高 雄是一個重工業的海港城市,隨著產業轉型和都市發展的急遽擴張,街頭市井的常
4
民生活風貌逐漸改變,都市記憶與百工技藝也不斷凋零,居民對於自己家鄉和土地 的認同也隨著經濟衰退而日漸淡薄,而作為高雄城市發展起點的旗津、鼓山及鹽埕 三區更是面臨經濟衰退、社區老化、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本計畫希望能藉參與 在地社區再造與發展,以落實本校的社會責任。 在一般人的眼中,老舊社區經常被視為弱勢無力,需要伸手援助,但是許多 研究已經指出,弱勢的個人一樣具有能動性,常民生活中就可以挖掘出深具地方特 色的發展策略。因此,本計畫從位於旗津區實踐里的前海軍技工宿舍閒置空間(以 下簡稱技工宿舍)出發,開創新型態的教育模式,並提出具前瞻性的在地發展策 略,讓城市的邊緣社區不只在硬體上能以文化保存的方式活化閒置空間,並且在軟 體以上能藉著技藝傳承推動社會創新。延續著過去兩年執行「邊緣社區認同再造— 在地傳承與跨界創新」的經驗與能量,本計畫第三年將繼續扎根旗津,結合「技工 宿舍」的空間活化發展解決社區問題的社會創新實作專案。本計畫執行期間,也會 強化與高雄市政府之間在相關議題上的合作,積極參與城市發展,並將大學教育研 究活動轉化成改善都市永續發展的能量。
圖 1. 跨域共創架構
5
本計畫的跨域共創架構如圖 1,延續「文化保存」、「技藝傳承」與「社會創 新」三個目標,發展「社區文化」、「高齡照顧」與「永續發展」三個實作專案。 在「社區文化」方面,課程目標在於深入考察旗津在地社區的多元文化,努力挖掘 即將消失的在地職人技藝與常民生活記憶,同時重建居民的在地認同。而「高齡照 顧」的課程目標在於翻轉高齡者的「被服務者」角色,創造高齡者社區參與的另類 模式;並企圖設立「照顧據點」與「移民學堂」共構系統,促進失能者與外籍移工 的社會融入。最後,「永續發展」的課程目標則試圖將永續社區的規劃原則,整合 進空間活化與解決社區問題導向的社會實作,從土地利用、飲食習慣到建築能源規 劃等方面進行改變,以期朝向永續、低碳非核、繁榮在地的經濟與生活型態。
參、計畫推動重點 「旗津」是一個獨立於高雄市區之外的小島,昔日以軍事、造船與捕魚為主 要的經濟活動,近年則力圖推動觀光轉型。然而,搭著渡輪踏上旗津,除了眼前滿 著絡繹不絕遊客所充斥的熱情街道外,空間地景的意象衝突標示著島嶼複雜的發展 歷史。走到海岸,映入眼簾的是侵蝕嚴重的海岸,遠一點還有中鋼廢爐渣堆置海 邊。漫步老街,觀光大街上賣的海鮮盡是冷凍漁獲,而小吃店旁矗立著巨大的造船 吊車與海軍船廠。深入島內,除了大小林立的造船工廠,碼頭上還停靠著出海三年 的遠洋漁船,而外籍漁工與新移民的小吃店及娛樂廳更成為此地新的都市景觀。 如此豐富的文化資產,值得深入考察,但考察的目的不該只是在將多元文化 轉換成觀光文創商品,而是要將常民生活經驗抽象化為解決社區問題的設計能力, 進而建立社區永續發展的可能性。因此,本計畫希望挖掘即將消失的在地職人技藝 與常民生活記憶,引入年輕學力進行跨領域與跨世代合作,藉由「多元文化」、 「高齡照顧」及「永續發展」等關鍵議題,重建居民的在地認同,同時開發社區興 業的可能途徑。為此,我們將海四廠技工宿舍定位為「旗津社會開創基地」,透過 本計畫更有系統性地在基地建立翻轉教室,讓課程與空間能夠緊密結合。以下分述 跨域共創課程的規劃、實作模擬場域的功能定位,以及相關制度創新的設計構想。
一、「跨域共創課程」之規劃、執行策略、方法及步驟 相對於其他領域,人文社會學科學生最大的特點在於對於社會議題與人文價 值具有高度的敏銳性。以中山大學社會系學生為例,從宏觀的國家發展如兩岸服貿 協定、核能電廠存廢、農村危機,到微觀的社區生活如旗津大陳社區歷史記憶、哈 6
瑪星社區交通影響、鹽埕社區古蹟保存,都可以發現他們的足跡。這對於社會議題 與人文價值的熱切關懷與高度敏感,不只社會系學生有,其他人文社會學科學生身 上也經常可以看到,但我們了解批判的核心是建議另類發展的途徑,而實踐過程需 要跨領域的治理能力。因此,本計畫所規劃的跨域共創課程,就是希望提升人文社 會科學學生的創新治理能力。以下將分述課程目的、群組與執行策略。
(一)、跨域共創課程目的 為培養人社學生將人文社會價值轉化為可具體執行的專案之能力,我們設定 了六個課程任務。首先,議題深掘。採取跨領域角度,以不同位階與角色(例如政 府、居民與企業)來看待一個議題(例如舢舨船與旗津交通),並強調現象的水平 連結(例如木造船與 FRP 船的競爭關係)與垂直連結(例如木造船上下游產業的 興衰),才能有效地凸顯特定議題的人文社會價值。 其次,跨界溝通。讓人社學生可將人文社會價值普及化,轉譯為社區居民、 技術專家、資源擁有者、政府單位與社會大眾可認同的行動目標,創造出集體共享 的意義與價值。換句話說,讓其他人覺得你所重視的價值也是他們的價值,對你有 意義的行動也對他們有意義,如此才能產生集體參與的動力。 第三,統籌者角色定位。人文社會學科學生在進行跨領域專案時常有一個困 惑,即是自身在專案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當團隊中有理工、醫學、科技或商管等 專業技術夥伴時尤然。本跨域共創課程將協助學生理解任何一個專業都可以在團隊 中擔任統籌者角色,重點是如何將自己的價值轉化為所有專案參與者的共同目標, 然後整合各方資訊、資源與技術,並進行合理分配。 第四,專案規劃。培育人文社會學科學生專案規劃能力,包括預算編列,人 力物力的取得與配置、活動內容與流程設計、行銷策略與風險管理等。課程將跳脫 假想環境而面對現實情境的考驗。 第五,成果評估。專案為眾人的資源與時間投入,因此成果不只是要達到發 起者的目標,也同是要達到大多數參與者預定的成果。因此如何建立期中評估、如 何設立補救方案、如何避免目的與手段混淆,都是訓練的重要項目。 最後,專案執行成果的持續。專案目標可以是建立一個永續經營的社會企 業,產生合理營收利潤;或是成立一個為執行特定目標的社會團體、非營利組織; 也可以是協助建立一個由社區居民、民間團體或政府機關長期執行的制度。重點是 讓一次性的活動可轉化為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社會制度與組織,跳脫一次性專案計 畫或活動的思考模式,尋求長期效果的建立。特別是要學生思考自身的退場機制, 7
事先規劃如何讓專案所設立的社會企業、社會團體或制度不會隨著計畫結束或學生 畢業而消失,讓成果可順利移轉至可在當地長期經營或執行的組織、機構或居民。
(二)、跨域共創課程群組 為達到前述培養學生跨界應用能力的目標,本計畫擬定了課程架構如表 1, 分為四個層級和三個專案方向,課程架構與課程設計都以「如何透過在地傳承與跨 界創新,再造邊緣社區的居民認同」為導向,緊扣人社學生做為一個專案規劃師所 需具備的跨界創新能力來安排。基礎課程是作為學生理解社會問題的基本能力,並 提供學生對於旗津社區的基本認識。為了讓學生對社區所在地的歷史能有基礎認 識,本計畫在各專案實作課程之下開設了「基礎課程」。而層級一的基礎課程將透 過個案分析,讓各領域學生覺察社會現況和社區問題,進而產生解決問題的動機並 組織合作團隊;層級二則是延續層級一的內容,以理論實作兼具和團隊導向的授課 方式,透過課程訓練將學生發想轉為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提案,可能的話並組成跨域 分工團隊。層級三由團隊教師及企業家或專家,實地帶領同學將原有提案發展成具 有實踐可能的專案,並進入真實場域執行,其可以是提案募資企劃、動員組織社區 活動或是創新社區興業模式等。 第二期計畫預計開設 13 門課,包括基礎課程 3 門、層級一課程 3 門、層級 二課程 4 門、層級三課程 3 門,同時將舉辦 2-5 個工作營。課程說明如下:
表 1. 課程結構
8
[基礎課程]: 課程有「社會學」、「走讀旗津」及與在地文史相關的「高雄舊港區的歷史 發展」三門 3 學分的課,強調以「對話式的課堂」與「實地考察社會現象」(田野 調查)兩種方式來貫穿同學的個人經驗以及與社會互動的關係,從中習得觀察與瞭 解社會的方法。而這兩門課特別關注旗津的社會關係、階級、族群、性別、歧視與 社會結構之關係,除了提供跨領域實作課程的學理知識基礎,也強化了學生面對社 會實踐的態度,讓學生可以在基地和社區實作場域中進一步與跨校、跨領域的同學 或組織進行開放性的合作。 [層級一]: 課程有「物質文化與人類學」、「社會老年學」與「環境社會學」三門 「物質文化與人類學」這門課程將探討「物」在人類社會生活與文化的意義 與重要性,強調文化不僅是一套意義體系,更是一套「物質體系」。因為人類文明 不僅創造出了各式器具,各式技術、材料與物件的發明也回過頭來影響到人類文明 的進展,人與「物」從而形成了「相互主體性」的關係。學生將閱讀物質文化理論 與研究的經典選讀,學習領域的理論論述系譜和光譜,同時也將學習物質文化分析 技巧,培養起於物件的社會文化分析能力。再者,學生也將閱讀食衣住行等不同單 元的物質文化案例,從個案與比較之中掌握研究的技巧。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於世界名列前茅,對社會的衝擊較其他國家嚴峻。因此, 「社會老年學」除了介紹身體與心理老化的過程外,同時從生命歷程觀點探討個人 的老化過程如何受到社會制度(例如宗教、家庭、經濟與政府組織等)的影響而形 成老人的多樣性,以及「活力老化」在台灣社會中的建構方向。一些具爭論性的議 題包括:逆轉老化的可能性、壽命有無極限、誰來∕如何照顧老人、甚麼是代間公 平、安樂死的選擇自由、銀髮產業的未來,將是課堂討論的重點,希望透過討論與 實作讓同學對老化社會有更多的了解與想像。 面對全球加遽的環境與生態危機,社會學者關注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互動 與關係,發展出多種環境社會學觀點,解釋當前生態與環境問題的成因、變貌,並 致力於探索解決/超越當前生態環境危機的可能性。透過認識當前重要的生態環境 問題,熟悉環境社會學主要的分析取徑,及探討可持續、替代性的發展方向,「環 境社會學」這門課將有助於培養具批判思維、社會實踐動力及得以迎戰氣候變遷與 生態環境問題的環境公民。
9
[層級二]: 課程包括「報導文學與社區發展」、「高齡服務設計」、「科技輔具設計」與「參 與式民主導論」。 「報導文學與社區發展」課程主要是思考文學與社會脈絡、社區發展如何進 行多元且多重的連結。報導文學是以冷眼熱心的角度,深入社會現象,來報導社會 各種議題,尤其注重社會邊緣者、被忽略者、被壓迫者,或是社會爭議事件的挖 掘、揭露、分析與省思,甚至是針對現狀及困境,提出建言或解決辦法。而本計畫 執行的空間及場域,即是擁有多元族群和文化的旗津地區,其中正蘊藏諸多關於成 長、蛻變、產業與技藝變遷、新住民、女性、城市與地景變貌、社區營造、飲食記 憶、戰爭、世代傳承、族群之移動融合及衝突等豐富議題,可供深掘報導,報導者 能藉此與週遭社區深刻互動,並達到參與社區再造及能力培養的雙重目標。 「高齡服務設計」課程分為以下幾個部分:「樂齡設計思考」、「田野調 查」、「服務設計實作」三大部分。在「設計思考」部分之中,同學們將進行樂齡 服務社思考的學習,也須從相關文獻之中學習到基礎的知識。在田野調查部分,同 學們將實際進入樂齡長輩們的生活現場,實際地發現問題。最後是服務設計實作的 部分,同學們要實際地發展出一服務設計創新,並且進行原型製作與測試。 「參與式民主導論」希望以「高雄市能源轉型」為主題,藉由「高雄各行政 區(如旗津區)內的電力使用型態與節能潛力」、「高雄再生能源擴大發展可行 性」、「如何引入社區力量參與能源轉型?」、「不同能源使用的外部與環境影 響」等不同面向的子議題,討論參與式民主要如何協助城市能源轉型。課程設計會 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實際能源使用情況,檢視其背後成因;同時運用新的軟體工 具,讓同學嘗試去梳理歷史脈絡與轉譯議題,界定利害關係人、分析辯證正反論 述、參與設計審議程序和協助舉辦審議會議。進一步思考如何透過可能的政策工具 與行政程序來促進政策對話,探尋凝聚能源轉型共識與可行方案的路徑。 [層級三]: 課程包括「社區興業與創意實踐(碩)」、「社會老年學實作」與「永續社區實 作」。 「社區興業與創意實踐(碩)」這門課程植根在創意實踐的框架,結合了行 動 研 究 的 作 業 和 解 決 問 題 的 方 案 實 施 與 操 作 。 在 社 區 興 業 精 神 (community entrepreneurship)作為社區發展課程訓練的上位策略下,透過文化創意作為軟工
10
具協力解決社區中微型營利與非營利事業的發展問題。以「在社區興業」為工作導 向,從發展社區文化認知,並經文創商品與服務的設計進入社區與社區共同策劃執 行興業方案。一開始,同學將著重在社區認知的發展,並以社區的歷史文本及生活 文本編輯及產出為主要工作。 「社會老年學實作」是「高齡服務設計」課程的延續,同學將帶著高齡服務 設計課程中的提案,於此課程中進一步思考如何連結產、官、學資源,提出更具實 踐性的專案設計並進行募資。同時以旗津社會開創基地為據點,輔導團隊進入社區 實地操作,累積實作經驗並進行行動研究。由於老年學的跨領域特性,每一個專案 都需要不同領域的專業投入,因此將由授課老師為每一組同學擬定指導小組,邀請 參與計畫的學校與業界教師參與,形成群生與群師的共創團隊。 「永續社區工作坊」這門課認為,在社區、鄉鎮與城市等不同的空間尺度, 需要什麼樣的規劃、設計與安排,以打造得以回應氣候變遷、邁向能源轉型,建立 起具韌性與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活呢?本工作坊邀請高雄在地團體,地球公民基金 會、主婦聯盟南部辦公室、高雄第一社區大學協同合作,以密集的工作坊形式,招 募大學生、環境志工與社區居民為學員,期培養未來能加入各式永續社區及能源轉 型規劃的積極行動者。工作坊由規畫理念與案例實作兩部分組成:(1)、探討分析國 內外能源與發展轉型案例(生態城市與轉型城鎮、綠能及公民電廠、市民菜園與永 續食農、循環經濟與 repair cafe 等案例),歸納出合於永續的設計及規劃原則、創 新模式,及成功或失敗的條件。(2)、分組練習設計、規劃與提案,將正面臨整建的 「旗津社會創新基地」,改造為在一個在能源使用、水資源、土地利用、食農與土 壤健康、建築與景觀更能自給自足、更合於環境永續,且能友善社區、捲動社區居 民的參與的永續基地的運作方向。 [技術工作營式課程]: 在學程進行期間,計畫也會開設相關的「技術工作營」,以提供學生在實作 過程中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技術課程。目前規劃包括「社會專案規劃」、「社區發 展與 GIS 應用」、「地方資料庫設計與建置」、「空間設計與木工實作」、「空間 與社區專案實作」。 傳統的社會學訓練往往把社會問題當成一個理論解謎的對象,提出很多可能 的答案,卻未必能找到解決方法。因此,「社會專案規劃」將帶領學生跳脫過去的 學習方式,不只觀察分析社區所面對的問題,更試著規劃可執行的社會專案,且藉 著群眾募資讓想法得以落實。
11
「社區發展與 GIS 應用」這門課在技術面上要教導學生掌握 GIS 基本技 術,如套疊、定位、製圖等。但在社會面上則強調與校園周遭社區的居民互動,促 進社區意識。因為,隨著地理資訊技術的平民化,由下而上的製圖模式已成為可 能。這門課帶領同學走入校園周遭社區,將居民對於社區的記憶、認知與想像繪製 成社區地圖,並透過社區地圖討論公共事務。 「地方資料庫設計與建置」希望帶領人文社科學生與資工及資管的學生合 作,從需求規格、架構撰寫到資料庫建置共同完成,以期將本計畫所有課程和社區 居民所蒐集和保存的各式地方知識做數位的保存,作為地方文史的資訊站,作為學 校與社區需要研擬實作方案時的重要平台。本技術工作坊規劃以兩年的時間由師生 逐步完成地方資料庫的設計與建置,故將於寒暑假以技術工作營的形式進行。 「空間設計與木工實作」這門課為本計畫與在地 NGO 社團打狗文史在興會 社合作針對模擬場域「旗津社會開創基地」中的木造船學校轉型為社區型木作教室(含 木造船學校),所設計的系列課程。這個工作營以一年的時間作規劃,上半年希望藉 由城市考古方法、社區考察、設計與展覽規劃以及文化資產修復這幾個面向的思 考,帶領學生對於場域功能轉型此任務,提出具地方脈絡性的想像藍圖並找出執行 的步驟與方法。下半年開始則實際進入木工技術的學習和場域實際改造的實作,一 年期技術工作營的課程,將採周末上課方式,並且除了修課學生外,亦加入有興趣 之社區居民與社區共同協力完成木造船學校場域轉型與建置的重要任務。 「空間與社區專案實作」規劃由高雄大學創意產業與建築系陳啟仁老師帶 領針對本計畫之實作模擬場域「旗津社會開創基地」,進行相關的人文地展景的紀錄 和文資保存的實作教學,並進一步提出空間活化的想像和嘗試。讓人文社會科學相 關領域的學生,有機會跨域接觸空間與建築規畫專業,並跨界將議題與實作結合應 用於本基地,發揮實作模擬場域之綜效。 另外,原於第一期中已有之課程如:「社會調查與研究」、「社區生命故事工 作營」(由社會設計工作營修正而來)以及「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發展與實作」等,也將配 合師生課程共創的結果,陸續修正開設。
(三)、教學助理運用及課程執行策略 本課程規劃重點在培養學生專案規劃能力及翻轉邊緣社區認同,兩者所需時 間都很漫長,因此如何帶領同學從覺察進入實作的過程,至關重要。也因此本計畫 每一門課均安排助教帶領同學進行實作。擔任教學助理前必先閱讀課程相關資料, 使其對於該門課程教學內容及概念有一定基礎;與該門課授課教師進行充分討論, 12
擬定教學方式及內容,以利課程的進行和輔助學生吸收課堂知識。課程結束後教學 助理也需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檢視課堂學習情形以及利用網路載體(例如 Facebook 或網路大學)持續與授課學生進行聯繫或問題的討論。 教學助理也必須協助老師蒐集上課教材,協助課程記錄及聯絡協同或共時教 學的老師,擔任老師與同學之間的溝通橋樑。此外,將視各課程教師之安排及教室 條件,協助教師進行其他事項,例如:帶領同學預習上課的指定閱讀文獻。過去的 教學經驗顯示,事先的預習,可以讓上課討論事半功倍。本課程計畫在課程教學中 多設計以小組方式進行課程,因此討論時多分為數個小組,教學助理即游走於各小 組之間輔助學生討論,適時給予援助及建議,使學生藉由討論的過程加深課程印 象,也刺激學生思考。由於一個專案從發想到成型須經歷一段時間,教學助理如果 不斷更換,能夠陪伴和協助專案團隊的效益即降低。因此,本計畫也將舉行教學助 理培訓和交流工作坊,以期在對教學助理個人和計畫整體都發揮最佳成效。 在課程執行的策略方面,為鼓勵校內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的創新,本校行政上 將爭取下列方案,並獲得校方支持。包括:(1)、學校將支援教育部規定之配合款; (2)、本計畫課程可採共時授課之鐘點計算方式;(3) 對於開設群組課程的教師,將 個案比照全英語授課或大班授課之精神,給予授課鐘點加權核計,並於教師升等及 教師評鑑審查,依執行經費額度給予加分;(4) 本計畫所需開設之課程,可不列入 系所課程變動限制之計算中,增加開課彈性;(5) 為鼓勵學生踴躍修課,如修畢群 組課程,將比照整合學程開立修課證書,並強調本課程群組之特殊性。
二、「實作模擬場域」空間及設備之規劃及使用 為了推廣本計畫的運作模式與執行成果,本計畫在校內建立一個「地下社會 學習空間」,在校外建立「旗津社會開創基地」,以強化與校內系所學群、校外社 區居民之連結。其具體作法如下:
(一)地下社會學習空間 本課程計畫強調學生之間的共同討論、集體實踐,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我 們希望能在校園中提供學生一個合適的「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 讓他們不只是一同上課、一同學習,甚至能做到一同生活、一同創造。因此,我們 將社科院地下室的閒置教室改建成一個跨界多元、共學共創的場域,並稱之為「地 下社會」的學習空間。
13
在我們的規劃中,地下社會將成為前述跨域課程,以及許多與計畫相關的微 型課程的上課地點。而平台除了有對內凝聚學生共學共創的功能外,也將作為對外 舉辦講座、活動、影展、工作坊的場所。而在寒暑假工作坊期間,地下社會也將作 為學生分享田野經驗、激盪提案火花,以及最後成果展示的地方。總之,我們希望 地下社會是一個學習場域,透過學習、生活、社群營造與計畫課程的進行,培養中 山學生團隊合作、創新實踐的能力。 職是之故,我們希望能在學校各單位合作下,積極推動環境營造、學生輔 導、社群同工等三項工作。 1. 環境營造:改善共同工作空間與周邊環境,此空間應具備大型公共空間、小 型討論空間、共食吧檯,以及簡單的淋浴設備。 2. 學生輔導:教導學生學習生涯自我定位課程,建立學習歷程檔案,並與學生 討論其學習計劃並建議適合其學習計劃的相關課程。 3. 社群同工:與各系所學會、學生社團,以及校外 NGO 共同舉辦與計畫相關 活動。
(二)旗津社會開創基地 位在旗津實踐里的原海軍海四廠技工宿舍,基地面積約一千坪,軍方移交時 保留了堪用的八棟房舍,我們首先要達成的目標是完成基地功能的分區規劃與節能 修復。園區內的各棟建築為因應當時需求的增加而陸續興建,所以建造年代差異甚 多,而且結構安全及受損的情況不甚相同。為了能讓園區在最短的時間,把現有的 空間活化再利用,將採分期分區依結構安全及整修情況,來調整開放時間,並將修 復的過程適當地讓學生與當地居民參與,藉以達到教育的目的,並讓創意基地的再 利用更靈活與彈性。 目前八棟房舍的使用規劃如圖 2,已初步整修二棟,分別是「舢舨文化保存 中心」與「多功能教室」。前者在木造舢舨船建置完成之後,除了持續提供造船的 環境外,未來將與哈瑪星的「打狗木工班」以及旗津的「流木居」合作,轉型為 「社區協力木工教室」,除了連結「老年學實作」與「永續社區工作坊」課程,亦 將引入駐地藝術家帶領學生與居民進行創作。「多功能教室」除了作為學生上課、 營隊與創作的空間外,目前也成為社區的特展中心(例如今年九月的「大陳故事 館」)。另外,「旗津灶咖」的整修即將完成,除了持續原來的「舌尖上的旗津」 計畫,也將結合「永續社區工作坊」來推動「市民菜園與永續食農」,並作為「高 齡服務設計」課程的「另類療法」之實作場域。「代間傳承中心」與「多元文化保 14
存中心」的整建與利用是接下來的重點工作。目前場域和課程共創修復成果,如圖 3。
圖 2. 旗津社會開創基地使用規劃
整體來說,在基地空間重建的過程中,我們規劃的課程將建立在「在地資源
活化與歷史記憶展演」、「技術傳承與現代人文的互動」、「社區興業的制度設計 與創新」這三個核心關懷上。 1. 在地資源活化與歷史記憶展演 在地資源和歷史記憶要由深掘和踏查而露出,展演和活化則藉著藝術參與而 成為生活。我們希望學生透過修課,與居民一起利用在地元素創作數位或實體展 演,其可以是共同修築出來的建築、共同營造的空間、共同舉辦的活動或是共同拍 攝的影片等。藉由不同的方式來活化與再利用現存的記憶、空間及資源,團隊可以 相互碰撞,進而達到土地活化及能力培養的雙重目的。 2. 技術傳承與現代人文的互動 在保存歷史記憶和傳統工藝的任務中,我們將藉由實作課程鼓勵同學做個 「自造者」,從動手做的過程掌握身體感知與物質文明的關聯,體驗傳統技術轉化 為創新的可能。舉例來說,在永續發展的專案裡,師生藉著與社區居民一同耕作都 市農園,先是理解居民當年胼手胝足的社會脈絡,接著利用現代化和資訊化的方式 進行技術經驗的保存,最後發想社會創新的可能。這樣的過程,除了代間傳承、混 齡共創的精神外,更實質的意義是從「都市農園」這樣被隨處可見的都市地景中重
15
塑出現代文化的認同,進一步可能創造一個以農園為中心的多元化社群。我們希望 透過這類的課程設計,誘發出更多人文社會關懷主題的專案。 3. 社區興業的制度設計與創新 本計畫以邊緣社區認同再造為核心價值,除了引入年輕學力進行跨領域與跨 世代合作,如何導入研究和實務能量,藉由資源共享、跨界共學及混齡共創等分享 式經濟策略,與在地力量合作開發社區興業的可能途徑。我們將搭配基地開發與社 區活化來設計課程,引導學生思考社區興業的可能方向,並在文化保存的過程中發 展出產業創新的新經濟型態。最終,我們希望「旗津社會開創基地」能成為社會實 踐與開創社群的沃土。
圖 3.1 旗津社會開創基地多功能中心
圖 3.2 旗津社會開創基地一隅
圖 3.3 旗津社會開創基地旗津灶咖
圖 3.4 旗津社會開創基地旗津灶咖
16
三、其他創新模式或事項 我們希望旗津開創基地不僅是對現有硬體建築空間進行再結構與再利用,更 能成為一個串連大學課程、社區居民、市府政策的中介場域,因此其他的創新模式 將包括: 1.建立協作平台 我們希望以現有經營的社群基礎擴充延伸,橫向整合出一個雙向互動的資訊 平台。圖 4 是構想中的組織與創意協作平台示意圖。這個平台成員將包括大學師 生、在地社群與 NGO、業界人士、政府官員以及本地居民等。不論是校園課程翻 轉、社區運作革新、閒置空間再利用等議題,都可以透過平台匯聚意見,再逐步轉 化為與生活經驗和需求結合的方案。協作機制分為線上平台和實體會議,一般會先 透過線上平台匯集意見、形成觀點、提案修正,當達到一定關注程度後再向平台提 案召開實體會議,平台將協助召集相關人員與產官學界各方代表共同商討,並以創 新工作營形式建立執行策略、形成執行團隊。 值得一提的是,本計畫將以課程成果和過程紀錄素材作為起點,由公視記者 孟昭權老師和本計畫共同主持人王御風老師規畫,協助計畫辦公室和學生共創建立 一個以舊港區(旗鼓鹽)為主體的社區公民影像資料庫,策略上由旗津出發進而擴 及鼓山和鹽埕。執行上則是先透過本計畫的踏查課程、實作課程以及社區協力課程 作為資料庫內容基礎來源,進一步可以做為層級二和層級三課程的題材作為轉化使 用。例如:未來如果有學生團隊想提案執行演出旗津社區或歷史故事,本資料庫內 的訪談內容即可以做為提煉劇本的基礎。這個資料庫的建置將以技術工作營的方式 進行,過程本身即為跨域人文和技術學生共創的結果。
圖 4. 旗津社會開創基地之組織與創意協作平台規劃
17
2. 建立合作契約 旗津開創基地整修完成後,已經成為社區居民與社會團體辦理參訪活動的地 點,為了完善基地管理機制,我們設立了「旗津社會開創基地場地使用合約書(草 稿)」(參附件二),讓基地使用有明確的權責歸屬,以作為日後營運的基礎。 3. 成立共同組織 「社區文化」、「高齡照顧」與「永續發展」三個實作專案都是以基地作為 實踐場域,並且以成立社區博物館、高齡智能體驗部屋與環境教育中心為目標,這 些空間可供政府團隊、專業人士、學生團體以及社會大眾產生對話的場所,但也需 要計畫與市府之間成立共同組織,以利長期營運。 4 畢業加註第二專長,成立跨域虛擬 X 學院發展 4+1 碩士學位學程 為使學生選課更加多元,有意識性的完成其大學修業任務。本校希望打破學 院與學系疆界,讓學生以「問題及興趣為導向」進行修課規劃。本創新制度設計業已 獲得本校教務處應允合作協辦,做為未來永續性校園制度的前導計畫。 此設計理念參考史丹佛大學的 Hasso Plattner 設計學院,又簡稱 d. school。該 學院近年來帶動了一種新的教學與學習的式。其一系列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課程,強調: (1) 培養學員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2) 「以人為本」去共感並挖掘人類的真實需求 (3) 以跨域共創的精神去創意發想解決方案 (4) 強調優先動手做原型(prototype)再反覆測試與改良 (5) 將設計思考的學習歷程個人化與內在化後回用在自己學科的挑戰上 對於高等教育學習方式的創新讓 d. school 的課程倍受推崇,也引發其他許多 大學的仿效,紛紛思考自己可以如何改變舊有的學習方式,讓學習可以更貼近社會 現實的需求。 雖然 d. school 名為「學院」,且其理念與課程受到多方的肯定,吸引世界 各地的人前來投身其中,但是對於在 d. school 注入許多時間精力修課或是參加工 作坊的學員來說,可能會感到相當遺憾的是,d. school 並非史丹佛大學七大學院之 一,無法授予學位,其修課歷程在畢業證書上也沒有任何註記。換句話說,雖然 d. school 課程有別於以往傳統的學習模式,學員的收穫可能前所未有,對學員的影響 可能更勝於自己的主修科系,但是這些課程卻未反應在學位證書上。因此,跨域的 18
學習和訓練也就無法成為個人正式的教育履歷,也不容易被個人宣稱為自己的專業, 學生仍然只是某個特定科系的畢業生,企業主管或是工作上接觸的人也將會繼續藉 由原科系框架限縮學生進入職場後的發展方向。 現行高等教育中雖有輔系與雙主修辦法並在畢業證書上註記,但這樣的學習 仍是學科本位,須靠學生本身的旁徵博引與融會貫通才能「跨域」思考如何解決真 實社會的問題,而不是由課程端直接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社會問題往往 涉及許多不同的層面,單另一個科系的輔修或雙主修,其實難以提供多方面的能力 培訓,這也是納入設計性思考、以議題形成課程模組的 d. school 倍受認可的原因。 為了解決科系間的隔閡而可能造成的學習限制,學程或學位學程這類強調由 跨科系師資與資源共同提供課程的方案應運而生,讓學生可以透過這些課程的修習 對於特定跨學科的領域能培養專長,而學位學程也可以如同科系般,作為正式的教 育經歷。但是這樣的學程設計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課程設計並非對應真實而 迫切的社會問題,也沒有針對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提供適當的培訓。另外,學程課 程模組規畫確定之後,變化仍受限於既有體制,難以快速機動性調整以符合不同學 生的學習需求。 經過一年的跨域課程開發與執行經驗,我們開始思考可以有什麼樣的課程行 政革新可以改善這些問題。我們將提出一個試行方案,結合 d. school 的課程創新 精神與既有的第二專長註記(輔系、雙學位或學程)作法,嘗試打破以科系或學院 劃分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具備解決真實社會問題的能力,成為真正的跨域人才。 我們希望設立一個虛擬學院—「X 學院」,欲進入到這個學院的學生必須帶 著一個他們關懷的社會議題提出申請,通過學院的審核後取得入學 X 學院資格。初 期將以 20 個學生為試辦對象,並限定大三以上。針對通過審核的學生,X 學院將 整體盤點全校的課程,針對他們關懷的社會問題個別地給予修課建議,這些課程將 由 X 學院做統整性的設計與安排,不僅循序漸進,也將橫跨全校諸多不同的科系, 提案與實作的能力更是這一系列的課程強調的重點。因此,每個學院裡的學員都可 以獲得一份個人化的學習地圖,瞄準他們欲解決的社會問題,真正落實「以問題為 導向」的修課方式。X 學院也開放學生自行增列欲修習的課程,在提出申請並通過 審查後,可以增加或抽換原有的修課規劃,以創健最為符合個人需求與關懷旨趣的 課程。 在學生完成 X 學院的修課歷程與原屬系所的課程要求之後,將能在畢業證書 上有第二專長註記,成為他們正式的教育履歷。第二專長並非是傳統學科或是科系 的名稱,相反的,它將會是對應到真實社會現況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比起與 19
社會脈絡相距甚遠的科系名稱來說,此類型的第二專長應更能吸引雇主目光,讓看 到這份畢業證書的人清楚了解該學生的能力所在。 除了讓學生按照個人化的修課建議自行到各科系修課外,X 學院也將提供課 程指導教師的諮詢時間,讓學生在修課的過程中能即時的反饋修課的心得與困難, 輔導員將視修課情況對於修課計畫進行調整。此外,X 學院也將組織學院內的學生, 形成緊密的連結,這個社群不僅可以作為他們相互支持的網絡,也讓這一群經驗跨 域課程的學生能進行更深層的互動,他們將會是全校跨域學習精神的擴散種子,也 將會是一批看見社會真實問題並具備行動能量的實踐者。最後,如果此方案試行成 效卓越,本校將由教務處統籌,與學務處及本計畫辦公室協作提出一個「跨域碩士 學位學程」,以期培養更多跨域人才。
肆、預期成果及效益評估 在「文化保存」、「技藝傳承」與「社會創新」三個主軸上,本計劃首先彙 整各跨領域課程,組合人文社會科學教育中的「學」、「用」關係。其次利用技工 宿舍轉化為「旗津社會開創基地」方案,透過「實務專家」輔導與「種子助教」培 訓,培養跨界應用與協作能力的人才;而技工宿舍的「翻轉教室」空間設計規劃, 則期望能產出多個具創意、多元、永續的跨領域教學場域。最終,我們希望透過學 生實踐具社會影響力或互惠經濟價值的專案過程,讓學校與社區一同翻轉邊緣社區 的弱勢處境。我們預期本計畫將產出以下四項具體成效。
一、開發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課程模組 本模組以培育人文社科跨界領導人才為目標,搭配三個層級的課程,設計不 同的社會影響力指標。層級一課程的評估指標以個案成果報告及社會問題調查報告 為主,包括報告議題所凝聚和動員的人數。層級二課程的評估指標包括:團隊之跨 界規模、概念提案數量、專案可執行性、媒體曝光或參賽獲獎等。層級三課程的評 估指標包括:專案發展過程記錄影片、群眾募資專案次數、媒體及社區評論以及專 案實踐合作次數等具體社會影響力或互惠經濟價值成果等。
二、與社區共同成長的實作場域 旗津社會開創基地將是經課程設計,由學生、居民、專家、學者一同合作發 展的工作空間,我們期盼這樣的實體空間能夠成為大學與社會上關心相關議題的組 織工作者密切合作的實作場域。更期盼隨著多個專案執行後,不只是老師帶著學生 20
走入社區,居民跟組織行動者更能帶著他們的需求進入校園,由地方支援團體定義 地方議題與行動方案,如此才能打破目前大學與城市之間無形圍牆,而社區和居民 經由多個專案執行後的成果累積和培力,也可達到「認同再造」的原始初衷。因 此,量化指標將包括:專案發展過程記錄影片、社區公民會議以及專案實踐合作次 數。旗津社會開創基地將是一個經課程設計,由學生、居民專家學者共築出來的共 享空間。
三、整合學校資源並延續創新成果 本計畫盤點本校在旗津、鼓山(哈瑪星)及鹽埕的實踐情形與研究結果,並 整合地方組織、政府部門以及企業投入之資源,希望能夠發揮計畫最大效益。本校 過去承接「人文社會科學應用能力及專長培育計畫」、「高中生人文社會科學人才 培育計畫」以及「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積累許多課程翻轉、制度改革、 助理及教師社群等能量,本計畫的執行恰可延續過去計劃之創新成果,並在既有的 基礎上繼續開創。
四、培養跨界人才持續在地深耕 由於學生擁有多元興趣,我們將不限縮學生專案的發展方向,而是以社區的 在地問題,聚焦同學的實踐方式,並以培養學生的跨界能力為目標。本計畫針對多 元文化、高齡照護、永續發展三個關鍵議題,帶領學生進入社區進行調查,發展社 會創新的實踐專案,並輔導有志發展社會創業的學生,投入社區,深耕地方,發展 出利他利己的社會企業。為使啟動之專案能夠永續發展,且實質提供學生深耕的機 會。本計畫將連結本校的「創業聯誼會」、「創業貨櫃計畫」以及「西灣天使創投 基金」等資源,輔導專案團隊朝創業的方向邁進。因此,量化指標將包括:概念提 案數量、概念設計的完整性、專案可執行性,以及創投媒合之數量。 除本計畫外,目前中山大學校內與本計畫相關的課程計畫包括了「再造人文 科學教育發展計畫」與「中文閱讀書寫課程革新推動計畫」,這些計畫的目標與本 計畫一樣,都是以高雄在地的現實問題出發,帶領學生進入社區,由下而上地進行 社會創新實踐。同時,三個計畫內的團隊教師也有長期的合作關係。因此,三個計 畫之間可以合作舉辦的活動包括了: 1. 社區共同工作營:本計畫主要執行單位是社會系,「再造人文科學教育發展 計畫」是企管系,「中文閱讀書寫課程革新推動計畫」則是中文系,三者都 在課程中共同強調田野調查、社區實踐、社會創業的重要性,因此可以每學
21
期輪流在不同社區舉辦共同工作營,讓團隊師生可以跨領域、跨計畫地進行 交流合作 2. 團隊人員培力營:三個計畫的團隊教師專業領域涵蓋人文、社會、管理、設 計與工程,有助於培養學生跨界能力,但各領域教師之間需要建立積極主動 的教師社群,計畫助理之間也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因此,可以每學期由 不同團隊主辦團隊人員培力營,促進團隊之間的交流。 3. 教學助理訓練營:教學助理是大型跨領域課程計畫中的重要元素,擔負著聯 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也對學生在課程中的增能培力有極大助力。然 而,現有教發中心的助教訓練課程卻僅著重在報帳等行政業務的訓練,缺乏 如何帶領課程討論、參與田野調查的訓練,但由單一計畫辦理類似訓練課程 又是過重的負擔,因此三個計畫如果能針對課程助教工作能力共同辦理此類 訓練營,將可解決此一問題。
22
伍、當年度計畫期程及執行流程甘特圖 一、計畫期程:106 年 2 月 1 日至 107 年 1 月 31 日。 二、執行流程甘特圖 107
106 年度
工作項目 2月 彙整第一年計畫執
3月
4月
5月
●
●
6月
7月
8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1 月
●
行成果與創新機制 校內社會實踐與跨
●
●
●
●
域資源盤點 已開設跨界課程修
●
●
正與新課程開發應 用 跨界課程共識會議
●
確認課程地圖與內
●
●
●
●
●
●
● ●
●
●
●
●
●
容設計 確認課程具體呈現 社會影響力指標 跨團隊合作會議
●
教師社群經營
●
●
●
●
組成選課輔導小組
●
●
●
●
組織現有專案實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輔導小組並執行 招開招生說明會 X 學院問題導向選
●
課制試行
23
●
●
●
●
107
106 年度
工作項目 基地多元文化保存中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1 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整建 基地木造船學校轉型 木工教室整建 青銀共創中心整建 創新行政機制建立
●
●
跨域資源鏈結 資訊平台經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資料庫建置 跨界課程開設
●
●
●
●
●
●
●
●
●
辦理討論會
●
●
●
●
●
●
●
●
●
課程成果發表
●
●
社會創新提案競賽 課程設計思考工作坊
● ●
●
社會專案規劃工作營
●
● ●
社區發展與 GIS 應用
●
工作營 地方資料庫設計與建
●
●
●
●
置工作營 團隊人員培力課程
●
空間設計與木工實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作營 與在地組織或協會展
●
開協作活動
24
●
●
陸、計畫成果獎勵機制 計畫成果獎勵將由校配合款支應,包括四大部分:
一、獎勵計畫投入大量心力的助理及教師 每學期末,從參與本計畫進行教材研發與教學方法創新之教師中,選擇兩位表現 特優之教師,協助製作該門課程之成果網頁或者涵蓋教師其他課程之教學網頁,亦可 依教師需求選擇發放激勵獎金。助理則依據工作成果,經計劃辦公室之評審通過發放 激勵獎金。
二、獎勵課程中表現積極的學生 對於計畫課程中表現積極的學生,我們將撥出一筆款項設置課程專案募資平台。 每門課程之成果,都可推薦 1 組至此平台申請。不同於外部募資平台的是,本平台主 要希望獎勵同學,陪伴同學踏出創新的第一哩路。所以,只要能夠做出不拘形式的募 資提案,並附 2 名專案相關人士的意見報告即算募資完成,計畫辦公室將核發專案補 助金並協助安排社企影子導師的實習。
三、建置旗津社會開創基地 由於旗津社會開創基地原為一閒置空間,雖然經過初步整建已小具規模,然而, 為打造學生和老師更加便捷和安全的使用空間,學校配合款將優先投入建築物整建、 門窗修復、空調以及網路、教學設備建置等項目。
四、鼓勵以旗津社會開創基地為主體之跨界提案 本校期望以本計畫做為開端,持續以旗津社會開創基地的創新能量滾動各界和社 區。因此鼓勵計劃培養之學生、助理與教師與相關組織團體或個人合作向外部提案, 發揮社會影響力。若計畫辦公室審核通過,本校配合款將可支應前述所承接計畫之行 政管理和補助費用。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