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ALK #4

Page 1

第四期(隨△志印行) hkartalk.com 關於我們 藝托邦是一個以藝術評論為主題的網站+月刊媒體計劃,由 一夥相信藝術與人和社會應緊密連繫的青年,於2012年6月 創辦。目標是透過藝術,評論自己和安身立命的世界。 我們鼓勵公眾投稿,以個人視角評論藝術,也推動作者和讀 者交流,分享彼此看法,從而達至我們的目標:藝道大同。

末日近了

藝術告訴我們甚麼?

一次藝術評論實驗

六篇從展覽看末日的文章 可計算的,不可計算的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文/陳大明

混合媒介藝術家鄧國騫 香港為甚麼焦慮? 文/valibre

末世風浪 Rick Lewis天人生死解讀 Wind Against Tide 文/曾家輝

末日飄飄然

飄飄然- 呂振光近作展 文/海味街w

千百人留下的痕跡

我們的面孔-北野謙個展 文/藍澄

把暴怒推向極致

七宗罪:攝影及混合媒介展覽 文/芹

平行世界(2011 ) ,池日 x 嘉咸‧域飛爾 2012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專題 可計算的,不可計算的-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可計算的,不可計算的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1)前言 今年是Alan Turing誕生百週年。這位數學家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 跡,莫過於他在二戰時破解德軍密碼機Enigma Machine,成功扭 轉戰局。2012「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的主題Enigma,便是源

文/陳大明

於這部密碼機了。藝術節探討新媒體藝術中關於密碼、編碼和

(2)嘈噪一號及二號//CASEY REAS(美國)

解碼三者的意義,算是對圖靈的紀念。

嘈噪一號及二號就是預言。

主題展覽場館的介紹,劈頭第一句便是:「2012是特別的一

這兩件看上去不明所以的作品,其實是以軟件把電視直播畫面切碎,再拼貼

年,是馬雅文明所說的世界末日…」

而成。

果然,信也罷不信也罷,人們心裡對這事情還是有些在意罷。

本來是一目了然的電視影像,藝術家卻以解拆(「解碼」),再重組(「編

預言,作為一種密碼,它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東西?

碼」)的方式,讓它變成抽像得儼如「密碼」一樣的東西。瑪雅人的銘文、 劉伯溫的《燒餅歌》、諾齊丹瑪士的《百詩集》,難道這些不也是把未來加 以解碼,再透過文字和比喻重組得來的密碼嗎?

(3)物流一號//NICHOLAS HANNA(加拿大)

2

當然,預言密碼要成立,前提是「未來」必須是不可動搖的存在。如果「未 來」是變幻無常,那密碼也就不再具任何意義。 「物流一號」中,小圓點在畫面上移動。看似有軌跡可循,但實際上這些小 圓點不斷改變路線,觀眾無從預測它們的走勢。小圓點就好像物理學上的粒 子。關於粒子,你或許記得科學堂教過布朗運動。老師說,因為無數粒子互 相碰撞,所以它們會以不規則方式飛來飛去。 我曾經問老師:為甚麼是不規則?如果我們把每顆粒子的位置與速度紀錄在 案,那還是能推斷出它們的飛行路線罷?老師一聽,耍手說:太複雜了,幾

4

乎不可能,所以算是不規則。 於是我明白一個道理:太複雜=不規則。 但我還是想,如果一個噴嚏可以帶來一個風暴,那說不定只要掌握全人類噴 嚏的數據,就能夠預測風暴路徑。同樣,如果我們把地球上每一個最微小的 細節盡數電腦,那說不定,「未來」也不會再被視為無從稽考……

6

(4)一封不回的情書?千言萬語無人回?//

(5)情書 1.0//DAVID LINK(德國)

HELEN PRITCHARD x 孫詠怡(英國 x 香港)

人們說,電腦與人腦最大分別,在於後者具備創作能力。然而「情書1.0」卻挑戰這

同樣無從稽考的,還有這件作品的句子。這些句子即

一觀點:它竟在屏幕上寫下一封封情書。

時收集自Twitter,經隨機(random)編製後,再由一部

它的原理簡單來說,與網上流傳的「無線劇集名稱產生器」大同小異。產生器像

部掛在牆上的耳機,以人聲讀出。

一部兩欄的老虎機,拉一下搖桿,劇集名便會在第一欄的「美麗/師奶/廉政/富

其實,電腦程式中的所謂隨機,不是真正的隨機。那

貴」與「傳/正傳/尋橋/股神」「隨機」匹配起來。這雖是網民無傷大雅的諷

只是由系統時間以某種算式運算出來的結果。換句話

刺,卻誤打誤撞證明了電腦藉著「隨機」也能創作的事實。

說,如果時間可以倒帶重播,那同一部電腦在同一刻

既然創作不是人類獨有能力,那人腦與電腦有甚麼分別呢?誰敢說我們的創作、乃

提出的隨機數字,也只能是同一個。電腦的隨機,是

至歷史,不也是「隨機」的結果呢?而假若「隨機」都是注定的,那我們的末日,

一種「注定的隨機」。

難道不也是注定的嗎?


(11)納米聲音//ERIC PARREN(荷蘭)

(10)塵跡//ERNESTO KLAR(美國)

ERIC PARREN把大腸桿菌的活動轉化為聲音。戴上耳機,閉上雙

一盞電燈,一支鏡頭,「塵跡」畫出空氣中塵埃漂浮的路徑,投射在畫面

眼,你會聽見「霹霹啪啪」,有點像摩斯密碼。

上。黑色的背景,白色的軌跡,ERNESTO KLAR的作品儼如一幅當代水墨畫。

萬物有靈,「納米聲音」把肉眼看不見的大腸桿菌,連同Ricky

我想起電影《美麗有罪》。Ricky拍攝半空中漂蕩的膠袋。他說:「這個膠袋

的膠袋、「塵跡」的塵埃,與及以巴衝突的死難者蘊藏的靈

就好像在…與我起舞。它像一個乞求我陪它玩的孩子。整整十五分鐘。那一

魂,解碼,再編碼,然後以密碼方式,傳送到每一個人的心。

天我驀然發現,萬物有靈,而這仁慈的靈讓我知道,再沒有事情可以使我感

你肯花十五分鐘時間,試圖破解靈魂的密碼嗎? 一如Alan Turing

到害怕。」

曾經做過那樣?要是你願意,或許仁慈的靈也會讓你知道,世

萬物有靈,即使是塵埃亦然。

界上再沒有事情可以使你感到害怕。 包括末日。

(9)花園//CHRIS REILLY及 ROB RAY(美國) 資訊過盛而精神貧乏,不是新問題。關於解決辦法,「花園」提出的是透過 社區媒體,控制資訊。這件作品可以說沒有實體,它只是一個封閉網絡。人 們在「花園」可以創建網站,與成員分享資訊。他們對「花園」有絕對控制 權,但無法透過它接觸社區以外的互聯網世界。

11

但實際上很少人會在「花園」創造自己的Google、Facebook。展覽中,作品幾 乎沒有人連線,即使連上後也手足無措,不知幹甚麼才好。沒有人交流,沒 有人表達意見,也沒有人提供對這個社區有利的資訊。 雖然資訊爆炸帶來問題,但「花園」說明,控制資訊不是解決危機的辦法。

(8)氹氹轉洛杉磯//JONATHAN CECIL(美國)

9

因為衛星圖片,Google

Earth得以誕生,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得知世界各大城

市的面貌。 JONATHAN CECIL透過衛星和航空影像,塑造出一個扭曲的洛杉磯。我們恐怕 不可能從他的作品中,看到洛杉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不過話說回來, 即使藝術家沒有把影像扭曲,難道我們單看衛星影像,就會很懂洛杉磯嗎? 科技有讓人真正明白一個城市嗎?人們為甚麼而感到幸福?又因甚麼壓逼而 感到痛楚?Google Earth功能再強大,也無法回答這些問題。

7

或許資訊過盛而精神貧乏,就是導致末日來臨的生態失衡。 (6)平行世界//池日 x GRAHAM WAKEFIELD (韓國 x 英國) 如果人腦與電腦沒有分別,那社會無非是一張巨型互聯網。所

(7)密密縫//

謂末日預言也就不難理解了──它不過是一條在雲端計算的算

EBRU KURBAK x MAHIR M. YAVUZ(土耳其 / 奧地利 x 土耳其 / 美國)

式而已。

回到現實,對於第一點我們無法想太多,恐怕只有上帝或外星人才能把現實

「平行世界」是一部互動裝置,熒幕中是一個虛擬生態,裡面

世界的「電源」拔除。我想更深入討論的是第二點:生態失衡的問題。

的生物會移動、進食、繁殖。當觀眾走在熒幕前,他們的動作

密密縫可以說是一件成衣作品。藝術家設計程式,讓電腦收集互聯網在二十

會透過感應器輸入電腦,影響虛擬生態環境發展。

四小時內的新聞,再轉化為針織衣物上的圖案。

這個「平行世界」怎樣才會「末日」呢?我想到兩個可能:第

執筆之際,正值以巴衝突,數十人喪生。無法想像一個人如何能把這則新聞

一是現實世界的介入,最簡單的做法是拔除電源;第二是虛擬

臉不紅耳不熱地穿在身上。我們因為科技,對世界大事瞭若指掌,卻沒有科

生態隨著時間推進,出現失衡,甚至生態崩潰。

技讓我們更深刻體會彼此的喜怒哀樂。


專訪 混合媒介藝術家鄧國騫- 香港為甚麼焦慮?

鄧國騫

混合媒介藝術家

香港為甚麼焦慮?

走過被千篇一律的大型商店佔據的街頭 我們熟悉的街道早已變得面目全非 你我再也分不清自己身處哪個地區 站在哪個街角

文/ valibre

一股焦慮不安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感覺來到鄧 國騫身上,成為他的創作動力。這位擅長拼貼 的藝術家,最近走訪不同地區搜集街道景像, 記錄我城的急促變遷,折射埋藏於社會中的焦 慮心情。 鄧國騫由元朗走到油尖旺,再到中西區,記錄 我們的城市變化,創作出錄像作品「今《東京 夢華錄》」,在Para/Site的《機器人會夢見電子 羊嗎?──焦慮時代下的選擇悖論》中展出。 「本來不認識《東京夢華錄》這本書,只是在 Google輸入『商店』二字時,書名就出現了。 書中提到北宋徽宗年間開封城東京的百多家 不同店鋪,其種類的多元與今日社會有很大差 今《東京夢華錄》,鄧國騫,2012

異,於是我在書名前加上『今』字成為作品名 稱,以古諷今。」

的文化面貌都是由人的活動建構起來。鄧國騫就是想捕捉多點類似的「意

他當初是為活化廳的《殺到油麻地!地區自救計劃暨展覽示範》展開此

外」,令十八區拍攝計劃中每段錄像都與別不同。

一創作計劃,以回應香港盲目的城市發展,企圖喚醒人們珍惜社區歷史文

再談「今《東京夢華錄》」的黑白影像片段和半透明的人來人往,構成的

化。鄧國騫認為,在香港「普遍人不會受政治議題困擾而感到焦慮不安,

詭譎鬼魅氛圍,是預示我城的末日嗎?鄧國騫說,作品雖滲透悲觀情緒,

因為忙碌的生活令他們沒有餘力去關心社會。」加上香港人很注意形象,

但未至於末日的絕望。從某種角度而言,他甚至是樂觀的。鄧國騫深信,

需要一個整潔的城市,如拒絕小販、爭拗、抗爭……政府和地產商便順

藝術雖然不能帶來即時改變,但它能慢慢啟迪人的思想。所以拍攝十八區

理成章進行形象工程,以簇新的大型連鎖店,把活生生的小店連根拔起。

以記錄整個城市的面貌,是非做不可的創作。 「我相信世界會末日,但不會是12月21日。因為末日需要一個漸進期,但

回溯十八區獨特性

我還未有這意識……或者說我不希望末日來臨,一來我還有未完成的事,

在全球化和消費主義下,政府及地產商把都市景觀變得單一化。鄧國騫希

二來有些香港人開始覺醒,對生命有了不同體會,並追求生活的新可能。

望能透過拍攝發掘每個地方的獨特性。「每區都有它獨特的街道面貌,例

如果世界已在慢慢改變,末日應配合一下我們的步伐吧?(笑)」

如中西區的電車和斜路、元朗區的輕鐵、油尖旺區的街頭表演。我想在捕 捉連鎖店如何把街道單一化的同時,也捕捉該區的文化特色。」 人群活動也是記錄的重心。他在拍攝時發現,有些人對鏡頭很敏感,如他 在小店前拍攝時,店主語帶不安地問這裡是否將被清拆,追問他是否正在 搜集資料,其焦慮教人感慨。 「除了捕捉日常的生活,我也想捕捉突發性事件。」如在油尖旺拍攝時, 一名街頭藝人不小心入鏡,其歌聲頓時為錄像增添生氣。誠然,每個地區

鄧國騫小檔案 混合媒介藝術家、策展人。1993年生於香 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藝術碩士及文學 士。2009年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優秀獎。 作品為香港藝術館、德意志銀行、阿美尼亞 莊遜當代藝術及各國私人收藏。


藝術評論 末世風浪 Rick Lewis天人生死解讀 文/曾家輝

Wind Against Tide Rick Lewis個展 美國藝術家Rick Lewis在香港Sin Sin Fine Art舉行的個展Wind Against Tide,展出他Silver Lake、Reflection 及Untitled等系列的三十多幅作品,利用油彩、沙粒、瀝青及其他物料,再用刮、擦、煙熏、重疊 等手法,創作出不同效果,如金屬表面被風沙、雨水或其他所侵蝕後留下不同的痕跡;又像是一

日期:11月22日至12月31日 展場:Sin Sin Fine Art 地址:中環西街53-54號

塊很古舊的鏡子,反光物料脫落,並留下各種污跡;又好像置身濃霧中伸手不見五指,眼前只看 到一些殘影;又好像是波平如鏡的湖面,被月光影照得一片銀白色,但忽然看到表面飄著一些樹 枝或不知名的殘餘物,彷彿末日前的一秒,全世界都靜了下來;又或人死前終於覺悟,希望尋回 真正的自我。 這次展覽以Wind Against Tide為主題──向潮風,最初看到這名字時,或者令人摸不著頭腦,究竟 想表示甚麼呢?對於筆者,感覺就好像Lewis以不同顏色、質感及效果的顏料放在畫布上,表現出 藝術家回憶的畫面──以為畫面很清晰,但其實只看到一片光而已,細節模糊,最後才知道在腦 海中的是某種感覺或情緒 。看Lewis的畫時,就好似在看鏡面,看湖面,看燈光,究竟你看到的, 有多少是真實?向潮風,潮水和風都是真的,但都是捉不住,或者只有面對著風和潮水時的那份

REFLECTION X, Rick Lewis,2012

心情才是真的,因為那份感覺會存藏在腦海之中。

從死亡轉而感受生命 有了初步的感想,再看畫廊的資料,對Lewis的展覽卻有不同的觀感。畫廊是這樣介紹的:「在颶 風桑迪吹襲美國之際,來自紐約的藝術家Rick Lewis正密鑼緊鼓籌備本月在香港 Sin Sin Fine Art 舉辦 的個人作品展,在風雨搖曳之下,三十八項展品在航班白色多次延期之下終於到港……Lewis 將吸 收性強的啡色顏料以及泥土的質感,與銀色的水銀質感作對比,突出油畫布上的多層油彩與自然 元素的互動作用,像颶風吹襲下躍灑的潮水及沙粒互相激起浪濤」。這和筆者所說的截然不同。 再看作品,我猜想藝術家是否想表現人力對抗大自然變化,將作品顏色及質感上的對比,直接聯

藝術評論

繫到颶風吹起的潮水及沙粒?這一來,感覺不再是末世、死亡、消失,而是堅強、生命、存在。

就是這樣,朝不同的方向,就解讀出不同的意義,但看的還是Lewis的作品。Lewis也許本來只是想 描繪出在他記憶中某些對大自然的感覺,也許是風,也許是浪,也許是光,也許是暗,但觀者自 己心有另有所想,所以甚麼末世、生死之類的一大堆解讀之詞,都是自己想當然而已。 如果再去看Lewis的作品,或許能看破風與浪,方為解讀之最高境界。

LONG LAZY MEADOW, Rick Lewis,2012


藝術評論 末日飄飄然 文/海味街w

飄飄然-呂振光近作展 日期:11月9日至12月2日 展場:奧沙Open 地址:觀塘興業街20號聯合興業工業大廈4樓 十二月,身軀異常沉重,因為工作都要趕在末日前完成。 我帶着這個不太匹配的身體感覺,去看呂振光的《飄飄 然》展覽。沒有抱太大期望──畫像不就是一貫New

York

School的幾何玩意嗎?一縷一縷的直線。 New York School的抽象表現畫風擅用色塊、線條或幾何鋪 排,表現畫者的動作和情緒。這種私密的、與物質世界分 離的狀態,總叫觀看的人戰戰兢兢,因為觀者像給擱在門 外,沒有故事情節可循,也無法從熟悉的物像勾起對某人 與物的回憶。面對作品的時侯,我該閱讀些甚麼呢?

作品找對展場 從觀塘地鐵站走過幾個街口,乘坐電梯上工業大廈四樓, 找到Osage

Open畫廊。所有路線都以直線和直角連接,是

進入展覽的上佳情緒鋪陳。看來作品找對了展示地點。 剛踏進畫廊,端莊的管家叫我受寵若驚,難道流連觀塘工 業邨也有到訪英國勳爵公館的享受?回過神來才知道那是 一幅以紅色為主調的畫作。它直立畫架上,以四十五度面 向觀眾,比其他掛牆作品更顯恭敬。然而,這只是整個發 現之旅的第一步。 這批作品異常活潑,雖說是畫作,卻處處可見潛越平面界 呂振光在其新作上加上布塊,讓觀眾忍不住手翻弄

限的力量,連畫布都蠢蠢欲動。但在發現任何動靜之前, 我還是花了許久凝視平面上的直線。他用了塑膠彩。塑膠 彩比水彩濃稠,能在畫布上形成體積,但與油彩有別,體 積表面非常平滑,形成直線懸浮於畫布之上另一個平面的

幻像。這種效果也許只能在此察見,因塑膠彩只填滿了部分畫布,對比

「腰布」輕輕蓋着,我無法不想像它們是一個個原始部落中的軀體,誘

赤裸的其他部分,自然便有了互相參照的可能。

發窺視的慾望。我捏着布的邊沿,徐徐上升,看見……啊?射燈之下, 我的影子高舉兩手,向畫作俯首稱臣!也許這才是讓藝術家飄飄然的原

向作品俯首稱臣

因!我看着影子,噗哧嗵笑了出來。

走到展室中央,我很快給另一個更強的視覺震撼吸引:有個影子在騷

十二月,冬天未過,竟來了一陣春天似的黏濕的霧氣和細雨。末日將

動,不斷擾亂畫面上顏料與畫布的整齊分界線,或進或退地僭越空間。

臨,路要怎麼走﹖可能就像這次回到根本的純視覺體驗一樣,在迷霧中

原來是上面的麻布在飄動。畫布「赤裸着」的部分,均以麻或帆布質的

張開眼睛,找到自己的定位, 才能專心致志走下去。


藝術評

千百人留下的痕跡 文/藍澄

我們的面孔-北野謙個展 日期:11月23日至12月22日 展場:刺點畫廊 地址:香港中環鴨巴甸街24-26A號

1:Metaportrait of 30 Geikos and Maikos Dancing the Special Kyo Dance in the Spring, Miyagawa Town, Kyoto, Japan , Ken Kitano, 2003 2:Metaportrait of 21 Male Mongolians, Suburbs of Hohhot, Inner Mongolia, Ken Kitano, 2010 3: Metaportrait of 28 Taxi Drivers in Beijing, China, Ken Kitano, 2009 4:Metaportrait of 35 Esoteric Buddhist Monks of the Shingon Sect Studying at KOHYA Mountain Specialty School, Wakayama No.4, Ken Kitano, 2010

1

2

3

4

踏入畫廊,跟比我高的舞妓四目交投,我心

回帶想一想,抓住一些片段。對了,那年夏

X-RAY,兩副森森的白骨,左邊寫著UGLY,右

劇跳。也搞不清是因為步上畫廊那長長的斜

天,一個人在下雨的北京,想去798看看。十

邊寫著BEAUTIFUL。對啊,管你是美醜媸妍,

坡,抑或是那像日本恐怖片的巨型黑白照海

多二十分鐘的路,出租車司機告訴我他是本

脫下皮相,我們都是白骨一堆。千百年後,

報,還是因為那雙如墨深濃的眼睛。噢,

土北京人、他爸爸去海南當兵、北地漢子不

也許連白骨也不復存在。他朝君體也相同。

不,不只是一雙,那濃濃的深邃的墨黑,是

慣南方濕度、多吃薑可以去濕、川菜在北京

聽說十二月二十一就是末日,那麼他朝其實

三十五雙眼睛交疊而成,引人深深墮落。

很火。他一股腦兒說,……我只有點頭和微

不那麼遠。

笑的餘地。至於蒙古男子和印度女人,我沒

北野謙拍下了不同的人,以眼睛為基點不停

三十五雙交疊的眼睛

有親身接觸過,都只是道聽途說,憑藉朋友

重疊沖曬,所以輪廓衣衫都朦朦朧朧的,唯

轉身,背後是三十位僧侶,面容方正。我透

的經歷加以想象而已。於是今天我帶著種種

獨眼睛清晰無比。這張面容既只有一個人,

過他們的眼睛想像和歌山滿山的綠蔭,以及

前設來到這些照片前,猜度他們墨黑的眼睛

亦沒有這一個人──你面前的「他」其實是

穿透山麓的誦經聲,……終於緩過了心跳。

盛載著的生活。

不同的個體組合而成的一個。彷似我們的世

一直看過去,有讓我以為是日本人的台北的

界,也是由千千百百走過我們生命的人留痕

cosplay少女、憝厚的蒙古漢子、面帶笑容的反

卸下身份 人是甚麼

而成。生活帶來甚麼,我們就看到甚麼。

戰示威者、咶吵健談的北京出租車司機、虔

卸下鉛華,舞妓也是豆蔻少女、別人的女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使末日步近,心仍

誠的在恆河洗滌自己的女人、包裹在重重紗

兒,cosplay少女,又或者是頭巾之下的又何嘗

然在跳,生活就為白骨賦予不同的面相。那

巾下的伊斯蘭女子等等,展品不多,很快便

不是? 然而再卸下社會給我們的重重的身份,

面相,就叫靈魂。

看完。我低頭看手中的筆記──…… 憝厚咶

我們是甚麼? 人又是甚麼?

吵虔誠……我的印象從何而來?

記得看過網上的一幀照片,準確來說是一幀


把暴怒推向極致 文/芹

七宗罪:攝影及混合媒介展覽 日期:11月22日至12月22日 展場:Voxfire Gallery 地址:香港上環結志街52號1樓 踏入十二月,距離馬雅預言中的「世界末 日」還剩下不夠三十天。關於末日,一直以 來,不少預言家、科學家試圖推敲一個較確 實的日期,好讓人類有時間準備、準備應付 它的來臨。求生包、求生指南,甚至防空洞 的資訊近日蜂擁而至,引發世界末日的原 因亦漫天紛飛,諸如太陽火燄、超級火山爆 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外星人入侵等。 當然基督宗教人士的版本則是,由於人類的 罪愈益深重,因此上帝要在末日之時到來審 判各人的罪。

末日與審判之日 人類所犯的罪,可分為七大類:傲慢、妒 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及色慾,每個 人至少會犯上一兩宗,甚至更多。每一宗罪 各有吸引人觸犯的誘因,不過,有時可能在

Wrath of soul, Michael Lam, 2012

沒有什麼動機或先兆的情況下,這些罪便應 運而生。而暴怒於我而言,則是最難處理的

要無時無刻出現,當然這起不了任何作用。

反其道而行,把暴怒推到極致,任由它像脫

一類。暴怒並非「發脾氣」這麼簡單、這麼

後來,便嘗試與他約法三章,允許他在某些

韁的馬一樣亂跑。結果儘管是兩敗俱傷,可

表面。暴怒有如熊熊大火,除了可燒毀周

特定時空出現數分鐘,之後便要消失。

幸的是,雙方自此不再水火不容。 對我而言,或許要戰勝七大罪惡,方法並非

遭事物外,更要命的是,他可不斷往內燒, 將你的眼睛、感觀、甚至能量燒掉,燒到最

讓罪惡發揮到極致

與他們談判,更不是去了解他們,而是將

後,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留下,除了灰燼。

這個方法起初十分管用,不過後來,數分鐘

他們推向邊緣。通過瓶頸,我們才能找到出

曾有一段時期,暴怒與我形影不離,無論起

便變成十數分鐘,再慢慢變成多個的十數分

路;通過世界末日,我們才能找到過後那希

床、上班、吃飯、回家休息等,他都陪伴在

鐘…情況有如腫瘤般不斷惡化,我試著與他

望的曙光。

我左右。起初,我曾以好言相勸,希望他不

抗衡,但最終無功而還,既然如此,我乾脆

投稿須知 藝托邦歡迎有興趣撰寫藝評的人士來稿。 稿件要求:800-1000字,並附展覽相片3-5張,寄至電郵 info@hkartalk.com。 詳情請瀏覽 hkartalk.co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