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行) 第五期(隨 hkartalk.com
尺金寸土生存法 探討如何活用公共空間 透視僭建的藝術 “ 專題
deTour 2012 我們曾經如此「摺」過 –
“ 專訪 文 / 陳大明
– 僭建的藝術 專訪黃國才 –
“ 藝術評論 文 / 茵蔯
這裡從來都是我的遊樂場 This used to be my playground ( 這裡原是我的遊樂場 ) 文 / 詹木
就這樣消失了嗎? 消失記事 文 / 嵐六
當蒙娜麗莎遇上 Facebook,我們還會 Like 嗎? 顫‧動‧感 – 台灣數位藝術新視野 文 / Hing
(
關於我們
)
《藝托邦》是一個以藝術評論為主題的網站 + 月刊 媒體計劃。由一夥相信藝術與人和社會應緊密連繫
的青年,於 2012 年 6 月創辦,目標是透過藝術,
評論自己和安心立命的世界。我們鼓勵公眾投稿, 以個人視角評論藝術,也推動作者和讀者交流,分 享彼此看法,從而達至我們的目標:藝道大同。
1
“
專題
deTour 2012
– 我們曾經如此「摺」 過
文:陳大明
上 月 舉 辦 的 deTour 在 籌 備 之 初, 一 定
現時每平方公里人數為 6544 人。全世界
門閒坐,一個自由舒適的公共空間便在不
沒料及梁振英會助他們一臂之力。他那像
人口最密集的島嶼是鴨脷洲,每平方公里
費吹灰之力下誕生。天下間再沒有哪種生
牙膏一樣擠出來的僭建醜聞,連同歷史建
人數超過 60000 人。而旺角則是各區密度
活美學比這更適合香港了。
築保育、新界東北發展、
之冠,每平方公里 13 萬人。
房、
工廈等
不一而足的事件,讓 deTour 的主題──
然而昔日這種在狹小空間中優渥生活的藝
城市空間──當之無愧成為過去一年最熱
這樣的狹逼環境並不是近年才從石頭爆出
門的公共議題之一。
來的。早在二十世紀中期,因為偷渡和移
衝擊下,竟病變成僭建問題、
民潮,香港人口迅速膨脹,為了盡量在人
這是很可惜的。到底我們該如何整理、重
空間,從來都在香港社會問題首列。若請
煙稠密的環境中舒適生活,一種獨特的生
新活用這昔日的「摺的美學」? deTour
一位本地人以最簡單的方式介紹這個城
活態度應運而生──「摺的美學」。摺凳、
中展示的李民偉作品「開展所能 XII」提
市, 首 先 提 出 的 四 個 字 可 能 是「 東 西 交
摺枱、摺床……舉凡所有生活用品,都可以
供了絕佳答案。他在位於前灣仔警署二樓
匯」,再來便只有「地小人多」。確實,
摺起來,減低所佔空間。街頭巷尾,只要
的展廳地板,舖上草皮,上面擱三兩張紅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誰家打開一張摺枱兩張摺凳,鄰人聚首串
白藍帆布床,任遊人休憩。展廳一角是藝
李民偉作品「開展所能 XII」
躺在灣仔街頭望天讀書,你試過嗎?
今年 detour 首次引入外國策展人,圖為 John Bela
術,在政策、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的多重 房問題,
術家 2010 年為「添馬艦公眾藝術計劃」
理者,更是自己的社會。Civic Center 作
人們在熱鬧的灣仔街頭,像花車一樣推動
製作的模型。模型中是一片半橢圓形的草
品 Crying In Public 便利用藝術,嘗試讓
「靈蛇」巡遊。為甚麼無端要巡遊?因為
地,上有零落幾棵大樹,每棵樹下是三兩
社會發現公共空間的可能。他們把街道化
只有這樣,巡遊者和觀眾才肯在忙碌的生
張紅白藍帆布床。白色的人偶在床沿坐著
成民主牆,設立一塊塊黑板,上面貼問題,
活中稍為放慢腳步,注視對方,以及一直
閒談,另一些則圍坐草地上,或散步、遛
如「你最後一次在哪裏感覺棒極?」並提
在身邊卻從來未曾看見的一事一物。「靈
狗,一派閒適氣。
供粉筆讓公眾在牆上隨意寫畫,內容不經
蛇」讓你知道,如果你願意花時間,站在
審查,完全自由──你可看到正經答案如
任何一個街角,看車看人,那你便會發現,
的確,本來只要帶張帆布床,在香港哪片
「山頂」和「香港機場」,也當然會出現
每天我們的城市確實上演著一幕幕即興演
草地、公園都可以就地躺臥。然而現在卻
「時鐘酒店」或「馬桶」,乃至答非所問
出。誠如莎士比亞所言:世界是一個大舞
不行,因為我們的社會充滿著規範。這規
的「I love you」。 作 品 的 重 點 從 來 就 不
台,而男男女女,不過是演員而已。如果
範有兩方面:一方面源於管理者不允許;
是問題的正確答案,而是讓每一個人重新
一齣電影能讓我們感動或反省,那我們的
另一方面是連公眾自己也不允許自己這樣
看見本應一目了然的事:「街道不僅是通
城市、我們的公共空間,為甚麼不行呢?
做──香港人早已習慣香港的公共空間禁
路,也是人們溝通的地方。」
止 這 個 禁 止 那 個, 以 至 除 了 購 物 和 行 走
deTour 的 場 刊 中, 大 刺 刺 地 寫 着 人 類 及
外,不知還有何用途。很多人看見街頭藝
如果說 Civic Center 把公共空間視為社區
地 理 學 家 David Harvey 的 話:「 擁 有 創
術和音樂表演會報警;公園即使有草地也
論壇,那王天仁則把它視為表演場所了。
造及改變我們的城市及自己⋯是世上最珍
不敢踐踏,甚至若不舖設石屎,竟不知路
他的「靈蛇手推車」,意念來自手機遊戲
貴、亦是人經常忽視的權利。」香港無疑
該如何走下去。
貪食蛇。一條木造的長蛇底部由三架手推
是有很多阻礙人自由使用街道的條例,可
車 承 托, 推 車 的 人 可 隨 意 改 變 方 向, 讓
我們,作為這個城市的主人,又準備好主
所以,要突破規範,我們面對的不僅是管
「靈蛇」靈活轉動。藝術家的意念,是讓
動擁抱它的每一個角落了嗎?
王天仁作品「靈蛇手推車」
去年的 detour 在灣仔舊警署展開香港城 市空間的討論
Civic Center 作品 Crying In Public
3
“
專訪
僭建的藝術 文:茵 蔯
-專訪黃國才
對香港來說,2012年關心
11 號》,鐵皮人打開即成流浪
德。其實,我們跟這種集體焦
談到香港的城市規劃,他不諱
的除了末日,便是僭建。僭建
者的床舖,他對伸縮空間的鍾
慮早已共生共榮。
言:「 仍 然 處 於 玩 SIM CITY
者,未經批准而進行的樓宇加
愛,其來有自。
建或改裝工程也。先是梁振英
(模擬城市)的狀態,而不是 可是,習慣了以地鐵代步,一
tailor made(度身訂造)。」
先生成功把僭建跟領袖誠信掛
僭建不僭建,可能是關乎空間
出閘直入全天候冷氣開放的商
一味用設定好的元件砌砌砌,
勾,打擊對手晉身特區首長之
和貪欲的戰爭;跟活用空間的
場「逛街」的人們,早已將日
遠未能追上人們不一而足的生
位;誰料這個潘朵拉匣子一打
草根智慧,往往只差一線。在
曬雨淋的排檔市集留給遊客
活需要。故此,黃國才在早前
開猶如惡靈纏身,報刊追查之
法,有人指過分擴張恐有道路
了。本地人不聞不問,哪裏會
一個公開論壇討論策略性城市
下,大家恍然:原來特首本人
擁擠甚至火災之虞;在理在情,
看到排檔逐漸消亡的危機。黃
化(tactical urbanism)的概念:
也難言清白。
排檔卻又是極有本土特色的零
國才指出,自七十年代起,礙
非政府團體和設計師聯手在路
售生態,而且養活不少家庭。
於露天商販「有損市容」、「影
旁種花平空創造休憩點也好,
今次訪問黃國才和他策劃的
他怎樣看呢?「優質的文化不
響國際城市形象」,政府已凍
或如好心市民在鄉郊巴士站擺
「排檔藝術嘉年華」,竟也不
應止於法治,否則會變法家;
結排檔牌照,不但限制轉讓,
放舊沙發讓老者等車時可以歇
由自主的聯繫到這上來。身兼
可是放任不管又會淪為無法無
還停止發牌,希望行業自然流
歇腳也罷,全都指向優化城市
建築師、藝術家和理大設計學
天,所以要平衡:究竟是誰僭
失。他卻大唱反調:「全球化
生活空間的小方案,有趣而不
院助理教授的他,伙同排檔商
建?大眾的反應如何?如果是
說穿了就是同質化。你必須建
失人味;倘要實行,就要挑戰
户、設計師和義工,去年七月
警察僭建的話,情況便大大不
立自己獨特的文化,才會得人
我們對空間用途有多少想像力
及十二月先後在旺角花園街和
同。」歸根究柢,還是地價昂
尊重… … 多元、國際化的背後,
和包容了。
灣仔太原街辦了兩次嘉年華,
貴的禍:「其實連藝術空間也
會否犧牲已有的東西?」他朗
支起「假排檔」賣果汁、算命,
面對相似的難題,需要政府資
聲補充:「大中華底下其實有
「排檔衍生出的街道設置,肌
希望喚起大眾關注這項將沒落
助,才有足夠地方收藏和保存
很多不同的華人,有不少文化
理豐富,各種聲音混雜,加起
的街道文化。排檔以靈活見稱,
本土的創作,不致丟失。」多
值得我們保存和慶祝。」
來就是我們說的『街味』。」
可以打開合攏,加上層架,更
年來我們喃喃唸著香港寸金尺
可以向上向外擴展,活脫脫是
土,所謂「多一吋得一吋」,
假使我們同意「香港是我家」,
確切。但見黃國才說時一臉雀
個變形機械人。不禁想起他從
無法地盡其利,對在夾縫中求
那麼除了清潔,我們可有一同
躍, 我 想 該 找 天 去 花 園 街 逛
前的作品《流浪家居與大鐵人
存的商販來說也許一樣不道
塑造這個城市的權利和責任?
一圈。
那 是 什 麼 味 道? 我 一 時 記 不
“
藝術評論
就 這 樣 消 失 了 嗎 ?
文 : 嵐 六
一年又過,即使是如何不捨, 要 消 逝 的 終 歸 會 消 逝。 過 去 365 天的每一天,我們每一刻 都在經歷失去:看,那些愈搬 愈高的樓上書店、那間於尖沙 咀經營數十載的傳統文具店, 噢,還有那上星期才張貼於地 鐵站內的某電影海報,何時又 忽然被換下了? 就在 2012 年快將消失之際,我 逛了《消失記事》這展覽。是
圖像與繪圖並置而令人產生內
近景則是一大片茂密的叢林。
次展覽由五位藝術家一起探討
容上的混淆,或許正是林愷倩
那 一 刻, 我 有 點 懷 疑 如 斯 境
現實裡事物的「消失」和「意
的目的;藉著淡化和改動圖像
貌還可在香港哪處尋覓得到?
義」,採用的手法和風格迥然
的表象,以超現實手法賦予圖
或許這早已被我們遺忘、被我
不同,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像另一種與現實密不可分的意
們接受了「已消失」的景色,
是林愷倩和黃敏音的作品。
義。雜誌上刊登的兒童圖像代
正是黃敏音對我們的當頭棒
表著美好、純真和快樂,但現
喝。作品經她修改後只剩下大
林愷倩的每組作品全是由一幅
實中,他們的生活是否全然幸
自然景色,一再提醒我曾經擁
雜誌圖像和一幅鉛筆畫並排而
福和完美?大眾一廂情願地把
有的,現今卻只能在記憶中出
置,驟眼看來,兩者內容如出
性 和 兒 童 完 全 分 割, 以 致 兒
現,讓我們知道大家失去了甚
一轍,其實不然。其中一組作
童性暴力成為社會上的敏感議
麼,需要擁有的又是甚麼。
品的主角是一名小女孩,彩色
題,年幼受害人所受的心靈創
圖像上的小女孩抱著一隻純
傷比成人來得更為深遠,家人
身處這個小城市中,失去的東
白熊娃娃站著,活脫脫是雜誌
西很多,失去的速度很快,就
常見的可愛孩子彩照;相反,
像是次展覽的作品,我感到熟
黑白繪圖上的小女孩,雖然樣
悉卻陌生,因為這許多是我們
貌、打扮和姿態都和彩圖的一
曾擁有過、經歷過,或被忽略
樣, 可 是 小 女 孩 手 握 的 卻 是
的存在。人不能抵抗失去,但
一根黑色物體,相同的握物動
至 少, 可 以 記 下 失 去 的 是 甚
作,卻令該根黑色物體直指她
麼,以防止更多地失去;同樣 地,人永遠容易被眼前的現實
的私處,頃刻,腦海浮現「兒 童性暴力」的聯想。
隱瞞不去正視的比率亦更高。
所束縛,但可以記著,現實從
作品彷彿提醒我們,要把眼光
來都不只一個。
聚焦事物的本質,別只著眼於 圖像本身彰顯的美好。 黃敏音的作品亦令我甚為欣 賞。刻意朦朧處理下,只能大 約看出是一幅風景作品。作品 隱約浮現數道大橋的遠景風 貌,有點像青馬大橋的風景,
消失記事 日期:2012 年 11 月 24 日 至 2013 年1月10 日 展場:SOUTHSITE 地址:香港仔田灣 興和街 25 號 大生工業大廈 3 樓
5
“
藝術評論
這裡從來都是 我的遊樂場
文 : 詹 木
上周出差去廣州。當地司機領我遊車河,
生 鏽 的 鐵 皮 椅, 蒙 了 灰 的 白 瓷
用帶著四川口音的廣東話問我,廣州好不
碗,角落裡不見了主人的一箱麻
好?我想,又想,居然想不出一個形容詞。
將。靜默著,俱是荒涼,俱是被
說好,或者不好,都顯得草率,只能說這
遺忘的哀怨。
裡,和不論哪裡,都沒什麼不同。 其實,拆或建,搬離或遺棄,像 一樣的商場、一樣的車站、一樣的頭抵車
人體新陳代謝一樣,是城市化進
窗昏昏欲睡的男人、一樣的煙塵嘈亂汽車
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交錯和更迭。
喇叭垃圾箱、一樣的穿耐克吃漢堡順便
不必哀怨,也無需以弗洛伊德的
叫一杯加冰可樂……
所謂「死亡」理論來詮釋解構。 大到一座城的五十年,小到一場
「一樣」,在全球化語境中,從來
戀愛,過去也就過去了,耽溺其
都是個讓人擔憂的詞。我們害怕這
中不停追問為什麼,反倒顯得不
樣的趨同將所有裂痕都抹平,所有
夠豁達。
滿足我們懷舊或憑弔的私慾,而放棄。
城市環境的改變,或許因為身處其中的個
在地文化,從不會因為拆了一棟不合時宜
體快餐式消費式的慾望,又或許,它只是
的 危 樓, 或 多 建 一 間 西 餐 廳 而 日 益 邊 緣
像高中畢業的女孩一樣,脫下穿了許久的
化。若干年後這餐廳舊了老了,說不定也
柴 灣 Artify 畫 廊 正 在 展 出 的 十 二 幅 相 片
學生裝,想多試兩條花裙子。當然,前提
成了這城市的地標,成了遊客合影留念的
似 乎 也 含 著 這 樣 的 擔 憂。 相 片 統 統 標 著
是,這裙子得好看。
地方。
作 人 員 提 醒, 筆 者 很 難 從 這 些 相 片 中 認
筆者曾問一位上海作家如何看待日益消逝
重要的不是景,是看景人的心。你不會因
出,哪些取景自攝影師 Eiffel Chong 出生
的弄堂景觀。住慣又寫慣弄堂的她,竟回
為吃多了漢堡,便忘記魚蛋粉和雲吞麵的
長大的馬來西亞,哪些來自他偶爾路經的
答得出奇淡定。她說,弄堂的拆建應置於
味道。就像那司機,廣州住了二十多年,
香港。
整個城市的發展中考量。該拆的,不能為
講 粵 語 依 舊 帶 著 濃 重 的 四 川 口 音。 別 擔
縫隙都塞滿,到最後,一切空間環 境都像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 中所說的,變成「一樣」。
Untitled,身份性別俱模糊。若非畫廊工
心,總有不變。 窗前擱著的那個電飯煲十年沒用過了,或 許更久。可說不定哪天你再來,站在那扇 油膩窗外,又能聞到陣陣飯香。 人來人往。這裡從來都是我的遊樂場。
This used To be my playground (這裡原是我的遊樂場 ) 日期:2012 年 12 月 6 日至 2013 年 1 月 24 日 展場:Artify Gallery 地址:柴灣嘉業街 18 號 明報工業中心 A 座 10 樓
7
“
藝術評論
當蒙娜麗莎遇上 Facebook, 我們還會 Like 嗎? 文 : Hing 藝術曾經僅僅是創作者和欣賞 者之間的單向傳播。《蒙娜麗 莎》不願因為欣賞者心情低落 收起她那詭異而曖昧的微笑, 蒙克的《呐喊者》也不會察覺 人們對他的惡搞而放棄誇張的 表情。電腦時代降臨後,生物
尖沙咀的人潮讓你心煩氣躁,
覺中淡出了我們的生活圈子。
在這次展覽中,策展人希望探
與 死 物 的「 互 動 」 卻 變 成 了
那麼不妨由「憤怒的鳥兒」上
即使在城市規劃的層面,傳統
討科技的功能性被排除後,還
常 態。 不 僅 有 人 對 電 子 寵 物
演一場狂亂的交響樂。
的人際交流也不復存在。儘管
能夠如何透過身體對人產生感
先進的建築技術和完善的交通
官和情感上的影響。在某種意
在大街小巷不要臉地和 Siri 打
是的,藝術不再一成不變了,
系統早已滲入了千家萬戶,讓
義上,科技似乎將我們的私人
情罵俏。現在連藝術好像也已
而是能夠呼應欣賞者的心情呈
人類的社區獲得空前的緊密融
空間和公眾空間都變得日益局
步入了科技和互動的殿堂。在
現不一樣的演繹。
合,但是不知何時開始,左鄰
促,最後反而驅使我們更加依
右里卻不再噓寒問暖,小孩子
賴數位科技來突破這局促的限
感 – 台灣數位藝術新視野》
可惜在人機互動如此盛行的時
們成群結隊在露天嘻哈玩樂的
制,以獲得認知與認同。聽上
之中,台灣的年輕藝術家們就
代,人與人、甚至與大自然及
笑聲也已成絕響。市民熱切上
去雖然可悲,但這或許才是人
嘗試利用數位藝術來探索科技
其他生物的互動卻跌入了前所
街抗議郊區的自然環境遭到破
們寧可透過小小的手機屏幕來
和人類感知的關係。展品能夠
未 有 的 低 谷。 我 們 樂 此 不 疲
壞,但很少積極爭取在摩天大
窺看世界的真正原因吧?
透過數字媒介和欣賞者展開互
地 透 過 Facebook、Twitter 和
廈之間甚至裏面增加綠化的公
動,讓不同的欣賞者獲得獨一
Instagram 窺 看 並 評 論 朋 友 生
用空間;即使擁有室外的一隅
無二的體驗。例如名為《雨林》
活的一切,但和朋友們透過有
綠地,政府怪誕的公園規章卻
的作品中,當欣賞者雙手觸及
趣線下活動一同歡笑、一同流
以「保護花草樹木」之名把渴
由導電油墨所繪的「樹木」時,
淚的珍貴回憶卻越來越少。微
望親近大自然的一家大小拒諸
連接的喇叭就會隨著雙手的移
信、Whatsapp 和 Line 讓 我 們
園 外。 在 這 個 電 子 科 技 日 新
動節奏發出像鳥鳴般的聲音。
隨時隨地能夠和好友保持聯
月 異、 線 上 媒 體 叱 吒 風 雲 的
如果心情舒暢,輕撫樹木可以
繫,但是那些不常使用這些應
年 代, 線 下 的 交 流 反 而 日 漸
編織出靈動的奏鳴曲;但如果
用程式的朋友呢,卻在不知不
式微了。
二十四小時呵護備至,也有人
K11 藝術館展出的《顫 ‧ 動 ‧
台灣新銳數位 藝 術 裝 置 展
《顫 動 感》 日期:2012 年 12 月 1 日 至 2013 年1月6日 展場:K11 (L108-109) 地址:尖沙咀河內道 18 號
投 稿 須 知 《藝托邦》歡迎有興趣撰寫藝評的人士來稿。 稿件要求:800-1000 字。並附有展覽相片 3-5 張,寄至電郵 info@hkartalk.com 詳情請瀏覽 hkartalk.com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