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th HKAF Special Project "Laila" - School Tour Lecture Demonstration - Digital Guide

Page 1

導賞手冊


關 於 到 校 巡 迴 示 範 演

古人信奉天「圓」地「方」,穹蒼萬物皆盡於內,後來則被 「地圓說」打破概念。《方圓之外》突破環境界限,以一個 由人類與電腦操縱的空間,創造一個有別於以往既有的表演 模式,與數碼科技共同演出;同時探索邊界,發展跨媒體互

動演出的各種可能。

舞者將帶領觀眾經歷一場探索空間的旅程——她對於浩瀚宇 宙中的各種事物都充滿好奇,然而在探索之中,卻慢慢與同 學介入發展進程,甚至引發空間變異,啟動了一次人類與科 技的角力。由人類智慧一手建立的文明與科技,千帆過盡後 會是一個怎樣的光景? 《方圓之外》由新媒體藝術家林欣傑,策動三位年輕新晉藝 術家—陳朗丰、馮穎琳和韓家俊共同創作。他們分別專注於 不同媒體類型,包括光影、聲音和互動影像,把科技與藝術 的多感官可塑性融合於表演藝術中。演出突破傳統的表演形 式——觀眾不只是觀眾、舞台不單是舞台、場景不再靜止。 通過程式編寫結合多種媒體的運用,從聽覺、視覺到觸覺交 錯演繹,觸動觀眾的多層感官。


監製

香港藝術節

演出概念

林欣傑 新媒體藝術家

陳朗丰 馮穎琳 韓家俊 現場形體表演

鄭雅茵

現場音樂演出

鄧一言 製作人

李玨熙

鍾維新

舞台管理組

張惠婷 賴泳其 趙柏亨

黃嘉恩 黃嘉浚 梁皓然

錄影製作

Isaac Woo Matthew Ip Fok Ho Kwan 排練及拍攝場地提供

五育中學 外展實習生

洪子祈

羅樂遙


關於《拉娜》Laila 香港藝術節一直致力把世界各地最新的演

一向在藝術科技方面高瞻遠矚的歌劇院

藝節目及藝術潮流帶到香港。由藝術節與

緊貼數碼時代的生活節奏,於2019年推出

芬蘭國家歌劇院及芭蕾舞團(歌劇院)聯

「超凡歌劇」(Opera Beyond)創意徵集計

合製作的《拉娜》,正好切合藝術節的宗

劃,廣邀歌劇與科技互融的新作計劃書,

旨,既緊貼時代脈搏,亦是藝術與科技的

除了舉行研討會,更展演獲選的作品,冀

一次美妙結合,給參與者一個難忘及富有

望將更多藝術科技作品推廣至世界各地。

意義的體驗。

《拉娜》正是從195份參賽計劃書中脫穎 而出的優勝作品。

《拉娜》於第50屆香港藝術節的演出標誌 其芬蘭以外的國際首演,製作由著名古典

《拉娜》打破傳統歌劇的概念與模式,參

指揮大師及作曲家埃薩—貝卡.沙羅倫先

與者在女主角「拉娜」的引領下,透過各

生(Esa-Pekka Salonen)、戲劇構作寶拉.

種科技探索故事路向,直面對於科技和未

韋薩拉女士(Paula Vesala)、音響設計師

知將來的希望、恐懼和焦慮。參與者的即

湯瑪斯.諾比奧先生(Tuomas

Norvio)

場回應,將與人工智能合力推進故事發

和藝術科技項目專家 Ekho Collective 共

展,與「拉娜」共同創作一次個人化的歌

同創作。《拉娜》的半圓球體演出空間

劇體驗,同時激發參與者的情感及想像。

結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這種全新體驗非常適合熱愛藝術、對新科

Reality)、互動投影

技感興趣的人士,以至年輕人及親子家庭

虛擬實境(Virtual

(Video projection mapping)、360度全方

參與。

位音效(Spatial Sound)及實時感應追蹤 (Motion Tracking)多種技術,讓參與者

香港藝術節50周年特備節目《拉娜》,連

猶如親歷其境,沉浸於互動歌劇體驗中。

同一系列悉心設計的外展及教育活動,由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


特備節目《拉娜》的外展教育活動 為了讓大眾更深入認識《拉娜》及其背後的創作理念,感受更多藝術科技帶來的獨特體驗, 藝術節特意於節目舉行前舉辦一連串外展教育活動,包括「藝術科技創作比賽」、教師研討 會、學校巡演、工作坊、講座及導賞團等,並特邀人氣年輕演員顧定軒先生擔任外展大使, 與同學一起學習及體驗藝術科技的各種新見聞。 項目

藝術科技 創作比賽 2021年6月– 2022年4月

藝術教育 教師研討會 2021年6月

到校巡迴 示範演出 2021年10月– 2022年1月

到校《拉娜》 演前工作坊 2021年12月– 2022年2月

《拉娜》體驗 及教育導賞 2022年2月–3月

公眾講座 2022年3月

詳情

比賽歡迎中學生及大專生以隊伍形式參加,提出各種天馬行空的概念, 探索「藝術科技」的發展可能。入選隊伍會參與網上講座,並獲本地藝 術家及專業導師的藝術指導,以及製作經費資助,作品最終有機會於第 50屆藝術節期間展演。 研討會由講座和工作坊兩部份組成,旨在幫助教師思考藝術賞析的各種 學與教策略,增潤跨學科教育及跨界別藝術知識,以及探討有效的藝術 學習策略,或以藝術作為媒介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師引導學生欣賞藝術 的能力。

示範演出以沉浸空間為基礎,透過燈光、音效及影像之間的互動,讓學 生了解科技參與藝術的手法,以及科技在藝術創作當中的角色。藝術家 將親自解說如何運用科技,把概念轉化成作品,並邀請學生一同與作品 互動。

工作坊為同學介紹《拉娜》的背景和製作,以及藝術與科技融合的相關 概念,同時探討未來表演藝術演出模式,讓同學能更投入、全面地參與 《拉娜》藝術體驗。

於2022年《拉娜》上演期間,學生將可以親訪《拉娜》並參與展覽導 賞。展覽展出由本地藝術家,以及「藝術科技創作比賽」入圍隊伍創作 的作品,讓學生及大眾全面認識及感受藝術與科技的魅力。

藝術節將邀請學界及業界人士參與一系列的講座及研討會,以不同面向 探討藝術與科技融合,尋找更多跨界合作機會及創作可能,推動藝術與 科技的發展。 *活動日期及形式將取決於當時與疫情相關的政府社交距離措施。


演出概念及指導

林欣傑 林欣傑為香港台灣新媒體藝術團隊

體藝術,同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學

監, 以及複合設計空間 openground

Media)擔任研究助理,2004年轉為

Dimension Plus 共同創辦人及藝術總 創辦人。其作品曾於日本文化廳媒 體藝術祭、有新媒體藝術奧斯卡之 稱的奧地利媒體藝術節電子藝術大 奬(Prix

Ars

Electronica)等國際

藝術節中獲獎,作品更獲邀在世界 各地展出,並獲多家美術博物館收 藏。此外,他熱衷於新媒體藝術教 育,一直出任各大專院校的客席教 授及副教授,並參與顧問工作,致 力推動數位製作應用於藝術創作之 中。

林欣傑於2000年獲獎學金到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進修;2003 年獲資助在香港藝術學院修讀新媒

創意媒體學院(School

of

Creative

全職教學至2009年;2013年成立 Fab

Lab “LAB by Dimension Plus”,推動 數位製作應用於藝術及設計創作之

中;2016年擴展及於深水埗大南街 共同成立複合空間 common room &

co.,再於2018年獨立發展為複合設 計空間

openground,目標成為本地

設計交流平台。

IG: @keithlyk


新媒體藝術家

陳朗丰 作品探索不同藝術經驗,題材包含生死、空

間、意識及時間,擅長多種媒介如聲音景 觀、電子裝置、程式編碼、數據視覺化和生 成藝術。於2019至2020期間,擔任全職互動

影像藝術家及音景設計師,其商業作品於多 個城市巡展。爾後受多個機構邀請創作,包 括香港藝術節及大館當代美術館等。

陳朗丰先後獲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文 理學士及香港藝術學院高級文憑,作品

《Stochastic Camera》受邀刊於學院網頁,並

任學生代表分享。2016年獲香港藝術學院

最佳畢業作品及最佳學術表現獎,獲「自 資專上獎學金計劃」外展體驗獎;2019年 籌劃《Draw

With

Code》工作坊兼任課程

導師;2021年獲「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獎學 金計劃」獎學金修讀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 碩士。

2021年於香港藝術中心藝廊舉辦首個個人

展覽《自源作Auto.Mob》,獲多間媒體

報導。同年為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 術學系及亦非牟利團體iLOrk分別任研究

助理及導師。近期為「現在音樂」之「聲音 傳輸-iii藝術家交流計劃」到海牙創作新作 品。

IG: @chan_long_fung_lazarus


新媒體藝術家

馮穎琳 現為新媒體藝術創作者和互動設計師,畢業自香

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擅長新媒體藝術裝 置,其創作多取材自日常生活經驗,利用環境、 體感及空間作媒介,以電子裝置、影像及程式裝 置等手法表現她的藝術意念。

作品曾獲得「香港第19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 節」互動媒體組別銀獎。其他作品亦曾於不同展

覽展出,包括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21)、1a空間 (2020)、元創坊(2019)、香港大會堂(2018) 和香港藝術中心(2014)等。

同時,她曾擔任多個藝術項目的裝置藝術設計及 工程師,包括《急救箱與許願池》、《順時針逆 行》、《 關於海的歌》等。

IG: @digilamm


新媒體藝術家

韓家俊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現為藝 術團隊 Dimension Plus 成員。以數據為創

作的切入點,將數據以不同維度的方式

呈現,創造出影像、雕塑等不同類形的作 品。他曾於世界各地參展及演出包括奧地 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台北白晝之夜及威尼 斯 Surface Festival 等,作品曾獲得各地獎

項,包括台灣設計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 計大獎、德國設計獎 The Winner 、亞洲最

具影響力設計大獎金獎、澳洲設計雙年展 全場金獎等。


形體藝術家

鄭雅茵 先後修讀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學士及 香港城市大學藝術碩士(創意媒體), 鄭雅茵的主要作品涵蓋表演、聲音裝置 和影像,題材多與身體和周邊環境相

關。除此之外,鄭雅茵熱衷於表演,並 以表演者、錄像設計師、道具設計老等 身分進行創作,並在2020年與夥伴成立

獨立藝術空間牛吉地,這是個旨在探索 如何於香港營運獨立藝術空間,以及與 同業共享場地資源的藝術企劃。


現場音樂演出

鄧一言 就讀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學院 四年級,主修音樂監製。鄧一言曾 參與不同個音樂製作,界別不限於 流行音樂,劇場和配樂。在多媒體 藝術中,鄧氏在探討合成器和電子 音樂的可能性,以及即興演奏與多 媒體溝通之間的關係。

IG: @tangyatyin_ian


藝 術 2020年《施政報告》中出現了「藝術科 技」(Art Tech)一詞,業界旋即議論紛 紛;興建中的東九文化中心亦將是藝術科 技的旗艦表演場地,透過創新科技為表演 藝術注入新動力,與藝術家探索創新科技 帶來的無限可能。 其實,科技與藝術一直相輔相成地發展。 從皮影戲到全息投影、由燒香製造煙霧到 煙霧機的發明、由告示板到LED屏幕,科 技都是一種工具,讓嶄新創意展現在舞台 之上,藉以突破傳統的表演藝術形式,改 變我們的固有思維。 因應疫情催化了科技發展,藝術家近來積 極利用當下最新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大 數據、虛擬及延展實境等,以尋找嶄新的 創作方向及形式。你知道最近有這類型的 演出嗎?

科 技


示範演出的 科技運用

今次的演出結合媒體藝術、裝置、電子音樂、影像、光影及舞 蹈等,將學校禮堂轉化為另一個空間。作品以人類與科技的關 係貫連整個故事,以非一般的演出手法,帶領同學親身體驗科 技為藝術帶來的可能性。

演出的 互動性

三個裝置以局部區域網絡

作動作,再觸碰裝置而產生不

音樂裝置傳送到控制投影的電

察舞者的動作及牆上的投影,

(LAN)連接,聲音訊號由

腦,影像以預先設計好的程序 回應接收回來的訊息,例如投

同的投影。同時,樂手也會觀 再在原有的音樂上進行創作。

影形狀因應聲音大小或音域高

演出同時亦是創作,每一場到

緃橫交錯的光影,強而有力的

小、光暗、氣味、觀眾反應、

低而改變,複雜的音樂可引起 低音鼓亦會引起光線閃爍。

值得留意的,是這場演出的互 動不只來自裝置,表演者的即 興演出也令每一場表演變得獨 一無二。舞者隨着聲音及經電 腦處理後的投影影像(「生成 藝術」部分,見後頁)即興創

校演出會因應各學校禮堂的大 表演者當天的心情等因素而改 變,所以每一場演出都是獨一 無二。


甚麼是 沉浸式 Immersive 演出? 在表演藝術的發展中,許多觀眾已不再滿 足於傳統的單向觀賞模式,創作者也嘗 試運用各式媒介創造不同的戲劇效果與 體驗。因此近年愈來愈多「沉浸式」、 「參與式劇場」、「互動」、「環境劇

場」等字眼出現在不同節目簡介中。沉浸 式演出最主要的特點在於,觀眾不再固定 在劇場座位席上,反而是以觀眾作為中 心,讓觀眾參與其中,成為演出的一部

分,並以第一身的感知去體驗作品,打破 觀眾與舞台之間的既定界線。

以《拉娜》為例,作品創建於半圓球體空 間,利用虛擬實境、互動投影、360度全方

位音效及實時感應追蹤等多種技術,製造 一個360度虛擬空間,讓參與者猶如親歷其 境,沉浸於互動歌劇體驗之中。

是次到校巡迴示範演出會在漆黑一片的禮 堂上演,讓同學置身在演區當中,利用多 部投影機直接在觀眾頭上或眼前投射光

影,配合家庭影院音響(Sound Bar)及超 低音揚聲器(Subwoofer)包圍着觀眾,低

頻令大家聽到聲音之餘,身體亦會感受到 震動,從而更能夠投入整個空間及演出。

在世界各地的沉浸式演出多不勝數,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 英國藝術團體蘭登國際(Random International)於2012年創作的沉浸式互動裝置《雨 屋》(Rain Room),讓觀眾可盡情地享受 在雨中漫步的愜意,卻不被雨水淋濕。 英國劇團Punchdrunk的著名沉浸式劇場作品 《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以及將於 2022年推出的全新沉浸式戲劇《燃燒之城》 (The Burnt City),他們於倫敦、紐約及上 海等大城市中,利用廢棄倉庫改造成巨型演 出場地。 英國多瑪倉庫劇院(The Donmar Warehouse)在疫情期間製作的《盲流感》 (Blindness),是一齣誕生於疫情中的環迴 音效及燈光裝置作品。 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 Rimini Protokoll)的 《遙感城市》(Remote X),由人工智能引 領觀眾進行一次另類都市漫遊體驗。


用電腦 創作音樂? 音樂在這演出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控制節 奏及帶動觀眾和表演者的情緒起伏。你聽到甚麼類 型的聲音呢?這些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其實這柱型裝置是一部按照藝術家的需要而自家設 計的「樂器」,利用編碼創作程式,有點像一座自 製的聲音合成器(Synthesizer),可以生成極多樣的

電子音色。裝置上的MIDI控制器及觸控屏幕,讓藝

術家即場演奏多樣化的音色及音效,如調整音高、

音長、波封、回音、殘響、聲量、製作Loop等。另 外,藝術家亦可預設混音組合,樂手演出時能夠快 速地轉換預先設定好的效果,才能順暢地過渡到不 同段落。

全面的包圍感,讓觀眾沉醉於演出當中 演出利用三個重低音喇叭(subwoofers)從三面圍繞觀眾,低頻使大家聽到聲音 之餘,身體亦會感受到震動,從而更能夠投入這個空間。而無線家庭影院音響 (sound bar)設置漸見普及,並常以數字表達喇叭的聲道,例如在5.1.2聲道下:

中置聲道(正中) 左右前置聲道 左右環繞聲道(後方)

置頂喇叭 重低音喇叭

一般會稱作 「天空聲道」


空氣中的 光線

利用放置在舞台三邊的三部雷射投影機,通過投影機投

射出來的光影,把觀眾包裹,讓他們成為舞台的一部 分,感覺身處異空間當中。

束 光 到 看 會 在煙霧中

為何 點 線

線 面

這是光的散射,光通過微粒而產生的偏

變成看得到的「線」,而牆上的「線」

中。與其說是見到光,不如說是見到被

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折,讓路徑上的部份光線進入我們眼 光照射的煙塵粒子,隨著煙霧流動,感 覺光也是流動的。

而煙讓我們看到投影機到投影目標過程 中的光,因此本來投影在牆上的「點」

則變成「面」,透過改變光的形狀,便

在光線中加入半透明的物料(如紗幕) 更可製造出另類的光影效果!

https://www.nonotak.com/_DAYDREAM-V-6


電腦自主創作 投影影像?

這個互動裝置内安裝了觸感裝置(sensor)、按鍵和鏡 頭,當舞者環繞裝置搖擺身軀並觸發到感應器時,裝置 內的投影機便會把不同影像投射到舞台後牆上,或顯現 於熒幕上。這些影像除了鏡頭捕捉到的現場畫面外,亦 預先設計好各種手部動作、手印和腳印,隨着舞者的律 動緩急,各種影像不斷在螢幕上閃現交替,影像的控制 系統會即時剪接及生成影像,創造由人類和電腦程式共 同協作的畫面。

原理 這個互動裝置內藏了數個如 arduino的微型電腦去控制並接

收不同訊息,由於人的身體

是半導電體,舞者透過接觸 兩邊的金屬或裝置前方的

銀色部分,對電路形成

電阻,電腦感應不同電 阻或通電方法,利用

程式生成及影響投影 影像。


甚麼是 生成藝術 Generative Art? 這次藝術家編寫程式時使 用了允許創造性及隨機性 的編碼,設定了一定的規 則讓投影影像、光影,以 及音樂能夠由電腦自主控 制及發揮,這種藝術創作 方式被稱為「生成藝術」 (Generative Art)。

由於「生成藝術」作品的創 作過程當中引入了電腦隨機 性的元素,以致產生的結果 經常是意料之外的,因而存 在其獨特性。Javascript、Pro-

cessing及P5.js是一般常用來編

寫「生成藝術」的程式碼, 網上有開放源碼可供大家參 考,大家也試試編寫「生成 藝術品」吧!


生成藝術

Larva Labs《CRYPTOPUNK》

2017年,設計工作室LarvaLabs在「以太坊」區塊鏈(Ethereu)上推出了一項數字藝術作品。 LarvaLabs利用電腦,將物種、髮型和配飾等特徵混合在一起,隨後創造一個隨機輸出組合的 圖像。該作品是由一萬張獨特的、隨機生成的、24 × 24像素藝術圖像組成,呈現出來的是 人類、殭屍、猿類和外星人,藉以向倫敦七十年代早期的龐克藝術(Punk Art)致敬。

作為第一個在區塊鏈上推出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這些像素 化的人物價值不菲。在2021年3月的一次拍賣會上,Larva

Labs的

《CRYPTOPUNK 8191》成交價高達約8,890萬港元。

隨着科技及人工智能技術研究不斷進步,由算法生成的藝術作品,其受歡迎程 度也在持續增長,香港浸會大學最近亦獲得5,280萬港元資助,研究人類與人工 智能合力創作藝術的可能性。 如此一來,將來又會否出現一場完全由數碼科技主導的演出呢?

Background image source: https://www.larvalabs.com


香港藝術節協會有限公司 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1205室 hk.artsfestival.org (852) 2828 3555

50周年特備節目《拉娜》 (852) 2828 4904

education@hkaf.org laila.hkaf

青少年之友計劃 (852) 2824 2203

afyfs@hkaf.org hkafyfs

#laila.hkaf #50HKAF #HKJCCharitiesTrust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