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手札 dance journal/hk 22-5

Page 1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ISBN 1999-6721

疫情下的舞蹈教學 Dance Training During the Pandemic

VOL.

22 NO.5

香港舞蹈聯盟 Hong Kong Dance Alliance



出版人 Published by

香港舞蹈聯盟理事委員會 Hong Kong Dance Alliance Executive Committee 主席 Chairperson

龍世儀 Shirley Loong

秘書 Secretary

黃建宏 Kevin Wong

副主席 Vice Chairperson 司庫 Treasurer 委員 Members

林偉源 Allen Lam

崔德煒 David Tsui

韓錦濤 Angela Hang

許俊傑 Cyrus Hui 劉燕玲 Stella Lau 李藹儀 Heidi Lee 衛承天 Septime Webre

封面照片 Cover Photo 攝 Photo:李偉良 Lee Wai Leung

照片由香港演藝學院提供 Photo provided by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黃狄文 Dominic Wong 楊雲濤 Yuntao Yang 榮譽退休主席 Chair Emeriti

白朗唐 Tom Brown

陳頌瑛 Anna Chan 吳杏冰 Helen Ng

今期焦點 Focus of this issue

疫情下的舞蹈教育 Dance Training During the Pandemic

曹誠淵 Willy Tsao 《舞蹈手札》出版部 dance journal/hk Editorial Team 編輯 Editor 陳瑋鑫 William Chan 英文編輯 English Editor

羅佳娜 Natasha Rogai

見習編輯 Editorial Trainee

劉子楨 Carol Lau

助理編輯 Assistant Editor

黃卓媛 Charlotte Wong

設計 Design TGIF 廣告 Advertisements

香港舞蹈聯盟歡迎各界於《舞蹈手札》的印刷或網上版刊登廣告,本會會員及持續 刊登者可獲折扣。詳情請向本會職員查詢。

dance journal/hk welcomes advertisement for both printed and online versions. Discounts are available for Alliance members and for ads in consecutive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lliance office for more information.

投稿 Article Submission

《舞蹈手札》致力為本地舞評人提供出版平台。有興趣投稿者請於每月15日前將稿 件電郵至本會(admin@hkdanceall.org)。新晉舞評人的投稿亦將獲考慮。

dance journal/hk offers dance writers the opportunity to publish their work. Articles and reviews can be submitted in Chinese or English through email (admin@ hkdanceall.org) by the 15th of each month. Work from new writers will also be considered.

訂閱 Subscription

《舞蹈手札》是免費派發予香港舞蹈聯盟會員的刊物,非會員以個人名義可以港

幣150元(本港)/200元(亞太區)/300元(其他地區)訂閱,以機構名義為港幣300元(本 港)/400元(亞太區)/600元(其他地區)。請將支票連同姓名地址寄來本會。

dance journal/hk is distributed free of charge to members of the Hong Kong Dance Alliance. Yearly subscriptions are also available, non-member subscription prices for individuals are $150 (HK)/ $200 (Asia Pacific)/ $300 (others); for institutions are $300 (HK)/ $400 (Asia Pacific)/ $600 (others). Please send cheque, name and address to the Alliance office.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特別鳴謝以下捐款人:(贊助人)白朗唐 及施德安、無名氏、(香港舞蹈聯盟之友) 無名氏、黃建宏、(捐助人)黃國威

Special thanks to the following donors: (Patron) Tom Brown & Cecil Sze, Anonymous, (Friend) Anonymous, Kevin Wong, (Donor) Raymond Wong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ALL RIGHTS RESERVED ©

香港舞蹈聯盟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香港 舞蹈聯盟或香港藝術發展局意見。

Hong Kong Dance Alliance and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fully support freedo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writers and do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e Alliance or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舞蹈手札》 dance journal/hk 地址 Address

香港九龍新蒲崗 大有街26-28號7樓 7/F, 26-28 Tai Yau Street, San Po Kong, Kowloon, HK 電話 Tel

+852 2267 6728 電郵 E-mail

admin@hkdanceall.org 網址 Website

www.hkdanceall.org www.dancejournalhk.com


編者的話

EDITORIAL

來到十月,表演場地放寬了限聚要求,雖然觀眾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restrictions in audience numbers and

人數及座位安排仍有限制,但至少我們終於可

special seating arrangements are required, performance venues

以重返劇場,讓演者與觀眾能夠共時共地分享

have resumed operations and performances or activities with live

創作。

audiences have been allowed from 1 October. At last we can enjoy performances live in the theatre again.

過去幾期我們先後了解過舞者及舞團,如何在疫 境下尋找新方向、新策略;今期我們就走訪了舞

In previous issues, we have learned how dancers and dance

蹈教育的不同持份者,嘗試紀錄「疫情下的舞蹈

companies adopted new directions and strategies during the

教育」面貌,並聽聽他/她們怎樣展望疫情過後

pandemic. For this issue, we have interviewed different stakeholders

的舞蹈教育新常態。 這一期我們也迎來不少轉折:先是「專欄」部

in the field of dance education, in order to document approaches to “Dance Training During the Pandemic”, as well as hearing how they see the new normal of dance training after the pandemic.

分,感謝鬼與約翰於前四期的分享,今期我們就 邀來現居荷蘭的舞者顏德志在「旅歐舞記」中, 談談他在荷蘭與瑞士的一些生活感悟;而在「舞 後對談」,我們也因應《雙雙》這個節目而微調 了嘉賓設定,請來毛維跟黃翠絲這一對來作分享 回應。 而我們的編輯部也有人事調動,助理編輯黃卓媛 已在完成今期編務工作後離職,其職務會由新任 見習編輯劉子楨接手,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繼續支 持我們,不吝賜教指正,謝謝! 編輯

陳瑋鑫

This issue also sees a lot of changes: in the COLUMN section, we thank John from Ghost & John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Dance Travelogue” in the past four issues, and welcome Calvin Ngan, a local dancer currently based in Amsterdam, to share his experience of living and working in the Netherlands and Switzerland in this issue. And this time we have taken a different approach for “Dialogue on Dance” by inviting Mao Wei and Tracy Wong to share their insights on the programme A Lover’s Concerto and their way of working.

Last but not least, there is also a change in our editorial team. Assistant Editor Charlotte Wong has left after completing this issue, and our new editorial trainee Carol Lau has taken over her role. Please join us in welcoming Carol as we continue to seek to improve our work. Thank you! Editor William W.Y. CHAN


目錄

CONTENTS 4

專欄 Column

舞訊 Dance News

5

疫情下的舞蹈教育 Dance Training During the Pandemic

6

如何玩好一場逆境遊戲?一一 韓錦濤專訪 How do we play in a game of adversity? - An interview with Angela Hang 文 Text

藝文記 Brian Yu

12

疫情下的舞蹈教與學

15

如何教下去? 疫情期間的前線舞蹈教學

28

環亞舞略 Dance Curating in Asia

有多少種身體,就有多少種策展 However many types of bodies there are, that’s how many types of curation there will be 文 Text

耿一偉 Keng Yi-Wei

32

舞後對談

舞蹈電影《雙雙》(第一部分)映後暢談 —— 以舞蹈勾勒愛情角力 對談 黃翠絲、毛維

劉天明

《舞蹈手札》 編輯部

陳瑋鑫

34

歐舞旅記

從荷蘭到瑞士—— 香港舞者的國際戰線 文 Text

顏德志

觀察 Observation

18

如何(不)玩,如何(不)動,如何說(不) 訪問三組舞蹈新鮮人及藝術顧問 文

羅妙妍

22

也談「階段展演」的意義

評論 Review

36

Maze Chan

Human Wu

25

《佚乙》 的「雙生」 文

董言

身體缺席與視覺滿座: 淺評《本地一手播》

40

舞蹈節目表 Dance Listing


舞訊

DANCE NEWS 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措施

The third round of Anti-epidemic Fund measures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2020年9月15日宣布推出第三輪240億元防疫抗疫基 金措施,藝文界主要受惠措施包括向個人藝術從業者及自由職業者提供資 助、學校興趣班導師及津助非政府福利機構興趣班導師一次性補助金、以 及健身中心一次性津貼等。 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on 15 September 2020 the launch of the third round of $24 billion Anti-epidemic Fund package. Measures relating to the Arts and Cultural sectors include subsidies to individual arts practitioners and freelancers, one-off relief grants for service providers of interest classes for schools and interest class instructors hired by subsidised non-governmental welfare organizations, and one-off subsidies for fitness centres.

《香港舞蹈概述2017》現已出版

Hong Kong Dance Overview 2017 – Officially launched

《香港舞蹈概述2017》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的 年度雙語出版物,於9 月3 0 日以電子刊物形式出 版,收錄以研究為基礎的文章,論及關於香港舞蹈 的重要議題及事件。 Supported by the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the Hong Kong Dance Overview 2017 was officially launched online on 30 September. It is an annual, bilingual collection of research-based essays which discuss significant issues and events relating to dance in Hong Kong. 《香港舞蹈概述2017》網站 Website of Hong Kong Dance Overview 2017: https://bit.ly/2EMeMc5

康文署重開轄下表演場地 Re-opening of LCSD Performing Venues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宣布轄下表演場地將於九月十四日起陸續重 開。主要設施將開放供租用團體作綵排及不設現場觀眾的演出或活動, 附屬設施使用人數則一般不超過原定可容納人數的一半。 The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LCSD) announced that its performance venues will re-open gradually from 14 September onwards. Major facilities at the performance venues will open for hirers’ rehearsal use and performances or activities without live audiences. The number of users in smaller facilities will be limited to half the original capacity in most cases.

香港演藝學院委任蔡敏志教授為 新任校長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Appoints Professor Gillian Choa as new Director 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公布委任蔡敏志教授為香 港演藝學院(學院)新任校長,任期由2021年1 月1日起生效,接替將於2020年12月底退休的 華道賢教授。蔡教授從劇場設計涉足至多個不 同藝術層面,藝術成就遍及國際。自1996年以 來,蔡教授一直是學院的全職教員,目前為副校長及校務長。蔡敏志教 授將會是學院自1984年成立以來首位女校長。 The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the Academy) has announced the appointment of Professor Gillian Choa as the new Director of the Academy with effect from 1 January 2021, to succeed Professor Adrian Walter who retires at the end of December 2020. Professor Choa has had a distinguished international career, starting in theatre design and later embracing many aspects of the arts. She has been a full-time member of the Academy faculty since 1996 and is currently Deputy Director and Provost. She will become the first female Director since the Academy was established in 1984.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將辦初中課程 HKICC Lee Shau Kee School of Creativity to launch Ju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Programmes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宣布開辦初中課程,最快2021/22學年有首批中一新 生。署理副校長蔡芷筠亦指出高中課程僅得兩年半,學生需時適應學校 嶄新的學習模式,希望開辦初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HKICC Lee Shau Kee School of Creativity has announced that it will start operating ju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courses, with the admission of secondary one students beginning at the earliest in the 2021/22 academic year. Acting Vice-Principal Ger Choi pointed out that the studying time is only two and a half years for the senior secondary programme, and it takes time for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school’s new learning model. She hopes that operating a ju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can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complete learning process.

「第十五屆香港藝術發展獎」現正公開接受提名 The 15th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Awards Call for Nomination Now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主辦的「第十五屆香港藝術發展獎」現已公開 接受提名。今屆設有七大類別獎項,包括舞蹈範疇的年度藝術家與藝術 新秀獎。截止提名日期為2020年10月30日(星期五)下午6時正。 Organized by the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the 15th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Awards are now open for nominations. This year, there are seven categories of awards, including Artist of the Year and Award for Young Artist in Dance. The nomination deadline will be 6:00 pm, Friday 30 October 2020.

4


疫情下的舞蹈教學

焦點 FOCUS

DANCE TRAINING DURING THE PANDEMIC 持續了大半年的疫情終於稍為緩和,演出也逐步回復「正常」;然而,對於一班舞蹈教育工作者 來說,卻難言「正常」。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健身中心與舞蹈教室也要關閉,所有舞蹈教學工 作被逼全面暫停,更無奈的是他/她們在首輪藝文界支援計劃中又被忽視……即使現在能夠恢復面 授課堂,但在仍然鼓勵維持社交距離的新常態下,舞蹈教育似乎也難以回到疫情前的模式去進行。 今期我們分別訪問了私營舞蹈教室的主事人、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的師生,以及前線的兒童舞蹈教 師,聽聽他/她們在疫情的前、中、後不同階段,怎樣應對如此巨變。 這一趟不尋常的經驗,會為舞蹈教學帶來怎麼樣的轉變?由實體課變網上學習,再到現在的混合 (實體與網上)課堂,又如何影響不同年齡、背景與經驗的舞蹈學生之整體學習體驗呢?希望接 下來這三篇焦點文章,可以為大家帶來一點啟示。

Since the recent improvement in the pandemic situation, dance performances have gradually returned to “normal”. However, for dance educators, there is no “normal” any more. During the pandemic, schools were closed, fitness centres and dance studios suspended their operations, all dance education had to stop. Adding to the frustration, dance educators were neglected in the first round of the Support Scheme for the Arts & Cultural Sector… Despite face-to-face training sessions recently starting up again, dance education can never be the same as before, especially since social distancing continues to be encouraged as a new normal.

We talked to the owner of a private dance studio,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HKAPA School of Dance, as well as front line children’s dance teachers in order to learn how they have coped with these drastic changes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andemic.

And what kind of changes can such an unusual experience bring to dance education? From face-to-face training to online classes and the current mixed (physical and online) mode sessions, how ha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danc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age groups, backgrounds and experience been affected? We hope that the following three FOCUS articles can provide some insights for you.

5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焦 點

如何玩好一場逆境遊戲? 韓錦濤專訪 文:藝文記

Studiodanz Live Streaming Class under the pandemic / 照片由Studiodanz 提供 Photo provided by Studiodanz

一場社會運動、一次世紀疫情,香港從此變得不一樣,影

退,空有學習熱情,卻無課堂可上,Angela感慨萬千之

響遍及不同階層,既廣且深。在經濟掛帥的社會,數字通

餘,亦不失正面樂觀。她相信在經歷全面停擺後,行業定

常是衡量事物的先決標準,於是疫情下的新聞和消息,不

能開拓更為寬廣的發展道路,「我開始領悟到這是一件

少都是圍繞企業倒閉、公司裁員,以及減薪失業等等。早

好事。大家都一齊放假,到了回來的時候,我們所有的學

前剛巧留意到由健身、搏擊、運動及舞蹈業界組成的大聯

生,對於跳舞,他們是更加熱情;老師對於跳舞,在過程

盟,訴說著行內的種種苦況,當中發現了本港著名舞蹈學

中更會尋找到自己是否真的想跳,大家都尋找清楚到底方

校Studiodanz創辦人兼總監韓錦濤(Angela)的身影。

向是怎麼了!」

這陣子,Angela著實非常忙碌,四出奔走幫助同業發聲,

由1987年開始跳舞,至今已經三十多年,除了個人在美學

除了生計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她也把握過去一年多的意外

上、技術上的持續追求及發展,舞蹈教育一直都是Angela

假期,深入思考很多非關數字的行業議題,並且逐步尋回

的終身事業,其中已有18年歷史的Studiodanz更是本港舞

自己當初開設舞蹈學校的初心。目睹大量舞蹈老師開工不

蹈業界極為重要的搖籃,多年來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人

足,甚至需要透過開拓副業維生;舞蹈學生則進度大為倒

才。回顧歷史,Studiodanz剛好在2003年沙士後正式成立

6


FOCUS

HOW DO WE PLAY IN A GAME OF ADVERSITY? AN INTERVIEW WITH ANGELA HANG Text: Brian Yu

After a period of social upheaval

understand that what has happened is actually something

and a global pandemic, Hong

good, everyone having time off together. When they come

Kong is no longer the same. These

back, all our students will be even more passionate about

events have affected all social

dancing. Teachers will be clearer whether they really enjoy

groups, widely and deeply. In

teaching dance. We will all figure out our directions!”

this economy-dominated society, numbers are how we measure things. Under the pandemic, most if not all news has been related to businesses shutting, employees being laid off, pay reductions, unemployment and so on. Some time ago, I noticed the formation of a union between the fitness, fighting, sports and dance sectors, addressing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in their industries. Angela Hang, founder and director of Hong Kong’s

famous

dance

school

Studiodanz, was among those involved.

Besides the continuous pursuit of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aesthetics and technique, dance education is Hang’s lifelong career — Studiodanz, with 18 years of history, has been an important cradle for generations of talent in the local dance industry. Studiodanz started right after SARS in 2003. “Luckily, I never had to wear a mask at that time, because at the peak of the pandemic, Studiodanz was under renovation. I flew to New York before the pandemic, so I sort of avoided it. My partner helped oversee the renovation works. After I came back in May, all we could do was to disinfect frequently and keep our students to a limited quota. We could host any activities as long as participants had their masks on. We didn’t face any limitations — no social gathering ban, no class suspensions.” After almost two decades, another unexpected pandemic has had

Recently, Hang has been very busy speaking up for people

a huge impact. “In all my life I’ve never been so rushed,

in her industry. Apart from working for solutions to urgent

having to make changes so frequently. Having to stop work

matters such as the livelihood of dance sector workers, she

abruptly, suddenly having to rest, something which has

took advantage of the unplanned time off she had this past

happened more than once. I’ve had to adapt to different

year to think about broader issues for the industry, including

arrangements, like suspending and resuming classes.”

revisiting her initial motivation for starting a dance school.

Hang has gradually got used to this stressful situation,

Having witnessed many dance teachers with insufficient

picking up the pace amid the chaos. “In the end I went with

job opportunities who have had to take a side job to

the flow. I found it to be quite nice, and I thought, why don’t

make a living, along with dance students who were going

we all take a break?”

backwards instead of progressing, having a huge passion to learn dance but no lessons to take, although rueful, Hang has not lost her enthusiasm. She believes that, after experiencing this complete standstill, the industry will be able to open up wider paths for development. “I started to

7

It has been over 30 years since Hang started dancing in 1987.

During this unplanned holiday Hang went back to basics, asking herself a lot of core questions, including if she has already reached an end on her path in dance. “It turns out that I really like dancing. I still really want to contribute to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焦 點

並營運,「幸運地,當時我都無戴過口罩,因為疫情最嚴

of the best這條路,要有很多條件成全。首先是興

重時,Studiodanz正在進行裝修;疫情前我就去了New York

趣,然後是生存,中間出現了一個問題:『要是沒有

(紐約),算是避開了,partner(合作伙伴)幫手睇住裝修。

基礎的教育,他們又可以如何持續向上、一直進步

到我五月回來後,只要噴好消毒藥水,人數上限又把關

呢?』」多年來的經驗亦讓Angela發現了舞蹈教學的普遍

得好,就全部activity(活動)都可以做,只要載好口罩就可

問題,「有時落到studio(舞室)跳舞,老師一落場就好勁,

以,並無任何limitation(限制),無須限聚、無須停課。」接

部分學生又好勁,然後就會妨礙到一些本來不太認識跳舞

近兩個十年之後,新一場世紀疫症驟然襲來,影響更為深

的人,一堂課過後,他們都走了。」乘著今次疫情帶來的

遠,「一生之中,我從未試過如此匆忙,如此頻密地去做

「契機」,Angela和一群舞蹈老師,再加上整個創作團

更改。突然要放假、突然要休息,可能做完一次又一次,

隊,一同搭建網上教學平台。在專業團隊的協助下,我們

然後要在不同制度下去adjust( 調整),例如停課與復課等

研究如何透過鏡頭、屏幕和電腦去將舞蹈課堂做得更加平

等」,匆忙之間,Angela慢慢適應下來,在混亂 中重新尋覓當中節奏,「我就順應著這個情況, 發覺都不錯、都幾好,心想不如趁著這個機會,所 有人都一齊放下假。」 身處這個意外假期,Angela還原基本,向自己 提出了很多核心問題,包括舞蹈之路是否已經 走到盡頭,「原來我是好鍾意跳舞的,原來我 仍然好想在這個dance(舞蹈)的community( 社 群 )之 中 有 所 貢 獻 , 因 為 我 知 道 無 論 發 生 什 麼 事都好、出現什麼疫情都好,我都無想過要去 做其他事,現時在做的已經是我最想做的,最 多只是去找不同方法再深化、不同方法去令事 件得以發生。」畢竟開校辦學都是商業投資, 市道如此艱難,內心又曾否軟弱過?「當然從 business(生意)的角度、從金錢的角度,就不會 有好多錢,最多自己就減少一些花費。」決心 在舞蹈路上繼續貢獻自己,Angela亦把握機會 檢視過去的得失,「我都已經想清楚自己的方向,如何去 direct( 帶領)這間學校?如何去堅持初心?即是我們開業 十幾二十年,都已經上了軌道,有時我們做事都會太理 直氣壯、順理成章;但因為這個疫情,我們有時間停下來 思考,更好地計劃未來的發展方向,問問我自己開學校 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我想deliver(傳遞)怎麼樣的message (訊息)去給我們的學生呢?這個沉澱的過程強化了我最初 的信念。」

Hang helps with set up of online class streaming / 照片由韓錦濤提供 Photo provided by Angela Hang

易近人,同時不失水準。「反正我們都要去做網上版本, 於是我們做了不同section(分部),解構過去可能比較深奧 的地方,並不是『求其』化,也不是簡單化,而是進行切 割,令到各個部分都更加細緻,令到同學更加懂得如何做 動作、如何聽音樂。」Angela特別提到,真人面授的舞蹈 教學當然獨一無二,但網上課程也有其可取之處:一方面 靈活性十足,另一方面亦更加個人化,兩者絕對可以互補

A n g e l a 形 容 , 自 己 一 直 的 辦 學 宗 旨 都 是 「 Tr a i n i n g

不足。「同學可以隨時stop(停止),並且視乎需要自行重

the best of the best」(訓 練 出 最 佳 中 的 最 佳), 可 是 隨

看,覺得仍不足夠的話又可以repeat(重複),然後明日又加

著時間推演,不少新想法亦慢慢萌生。「The best

插其他環節。」

8


sections to explain some of the harder parts. We are not

matter what happens, whatever pandemic strikes, I’ve never

being perfunctory, neither are we simplifying things. We

thought of doing anything else. What I’m doing now is what

are breaking the dance into segments, giving the students

I want to do, at most I’m finding different ways to enhance

more details for each part, telling them how to move and

it, or looking for other ways to make things happen.”

how to listen to the music.” Hang points out that while live,

Running a dance school is in fact a monetary investment.

face to face classes are of course unique, online courses

Under such tough circumstances in the market, has Hang

have their advantages too. “Students can stop at any time,

ever felt vulnerable? “Of course from a business, financial

review parts of the lesson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and

perspective, there would not be a lot of money, but I can

watch particular footage as many times as they like, then

limit my spending.” Determined to devote herself to dance,

move on to other parts the next day.” So online lessons are

Hang grasps the chance to scrutinize her gains and losses

more flexible, more personal and the two types of learning

in the past. “I have a clear idea of my direction. How am I leading this school? How do I stick to my initial motivation? I’ve already run the school for ten, twenty years and have got it on track. Sometimes we take our decisions for granted and take a default position, sticking to how things have always been. The pandemic has given me time to pause and think more deeply to plan further development, to ask myself what my objective was when I started the school. What messages do I want to deliver to my students? This thinking process has strengthened my initial belief.”

Hang’s objective for this project is to ignite students’ passion towards dance, pulling the two closer. “For those who never dared to come to the studio, those who lack confidence, those who are easily scared off, I hope they will start to come in contact with dance, and realize dance isn’t too hard, finding out they can learn to move. Then one day, two, three, or four months after the end of the pandemic, when we can move back to our studios, they won’t be scared to try.” Hang says jokingly that if it wasn’t for this pandemic, their team might not have been able to put their ideas into action. “In the past, dancers were very busy and might not agree to do this for us, but now, since we have more time, we can film different episodes, combining different styles.

“Training the best of the best”, but as time

This is one of the advantages.”

sprouted: “The path of the best of the best takes a lot of factors to complete, first interest, then survival. Here comes the question, ‘In the absence of basic education, how can students continuously move forward and improve?’” Years of experience led Hang to discover a common problem in dance education: “Sometimes when we enter a studio, the teacher dances very well right from the beginning, as do certain students. This discourages some of the beginners and they leave after just one class.” With the ‘opportunity’ brought by the pandemic, Hang worked with a group of dance tutors and a production team to develop an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This professional team explored using cameras, monitors and computers to make dance classes more down to earth without compromising on quality. “We had to create an online version anyway, so we created different

9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Hang describes her teaching initiative as

has gone by, a lot of new ideas have slowly

FOCUS

the dance community, because I know for sure that, no

Most of 2020 has passed. Looking back at the first three quarters of the year, Hang points out that people in the industry have spent very little time working. The social movements last year and the pandemic now have caused a huge shock. “Not being able to teach in universities, secondary and primary schools or studios, and not being able to perform, for example in commercial jobs, the whole industry came to a halt, we have had no income.” Besides working hard to figure out how to survive under extreme pressure, including changing traditional classes to online courses, Hang has encouraged the people around her to face the path ahead bravely, and reflect upon the future. Using Studiodanz teachers as examples, she notes that they’ve faced a lot of changes recently: “They have had more time to see clearly what they need, and at the same time a lot of them are telling me they are opening studios,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焦 點

關於今次嘗試,Angela的目的是要點燃學員對舞蹈的熱

直面前路,思索未來。她以Studiodanz的舞蹈老師為例,

情,拉近雙方距離。「從來不敢來studio(舞室)的、本身

指他們最近都正經歷很多轉變,「變化是他們有很多時間

不夠自信心的、容易會被其他人嚇走的,希望他們都開始

看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同一時間好多人話我知要開studio

對跳舞有接觸,然後發現跳舞原來都不是太難,原來自己

(舞室)、要做skin care(護膚品)生意,要做很多其他事

都可以動起來,令到有朝一日,當疫情過了兩個月、三個

情;他們都喜歡跳舞,不過跳舞不再是唯一的事情,始終

月、四個月後,真正可以重返studio(舞室)時,他們再也不

我們不是一個舞團,他們全是part-time性質的,發現日後

會恐懼。」Angela笑言,若非今次疫情襲來,團隊也未必

不能繼續這樣生存下去。」

能將一直以來的想法付諸實行,「Dancer以前都好忙,他 們未必會應承我們這樣做;相反現時大家都有好多時間, 可以錄製到不同集數、結合不同style,這是一個好處。」

Angela相信,這次「思考的契機」絕對難能可貴,讓大 家有機會加深認識自己、加強規劃未來;同時在過去的 一段時間,同業在數碼科技等範疇上也嘗試過不同的應

2020年已過一大半,回顧過去三季,Angela直指同行能

用及實踐,凡此種種,都是引領行業走進全新發展階段

夠真正工作的時間其實很少,由去年社會運動開始,到

的動力。「我個人是比較positive(正面),雖然的確是好

今年疫情爆發,衝擊非常之大。「無法教學,全部老師不

challenging(具挑戰性),我也不知道這樣形容是否適合,

論大中小學都無,studio(舞室)又無;同時無得表演,例

但是同時都是『好玩的』,絕對是一次非常刺激的經驗。」

如commercial(商業)方面,整個行業都完全停頓,收入歸 零。」除了努力鑽研如何在狹縫中繼續生存,包括將傳統 課堂改為線上模式等實務工作,Angela都很鼓勵身邊同行

作者 藝文記 「不要在乎權威會說什麼,真理就在你的自我之中。」 《傅柯的生死愛慾》

Studiodanz recently moved into new premises in Taikoo / 照片由韓錦濤提供 Photo provided by Angela Hang

10


technology, and these are all motivations to fuel the industry

things. They all enjoy dancing very much, but dance is

to enter a brand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 am quite

not the only thing there is and after all we are not a dance

positive, even though the situation is very challenging. I

company, they are all part-time employees, and they realize

don’t know if I should put it like this, but it is also ‘fun’. This

they cannot survive by working as they are now.”

is undoubtedly a very exciting experience.”

FOCUS

or skincare businesses, and doing a lot of other different

Hang believes that this ‘opportunity for reflection’ is extremely precious, enabling everyone to get to know themselves better and to plan their fu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dance sector has tried out a variety of digital

Writer Brian Yu

‘Don’t look to authorities; the truth is in yourself.’ 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Studiodanz Live Streaming Class under the pandemic / 照片由Studiodanz 提供 Photo provided by Studiodanz

11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焦 點

疫情下的舞蹈教與學 文:劉天明

「停課不停學」可以是2020年疫情之下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口

材運用等等的新挑戰,容易模糊了教學重點。經過幾個月的

號,但學要怎樣學?教要怎樣教?已經令人十分困惑。上網

摸索,Anna跟老師們共同建立了2020新學年的教學設計,

在家學習吧!但,要怎樣才能評定一位學生合格呢?筆試,

並為2022年課程全面的改革鋪路。

還算可以考核一位學生認知有多少、解難能力有幾強,只是 立體的身體不由得從影印機覆影壓平,莫非大家也只能夠跟 普羅大眾一同上YouTube找教學影片練習就可以?疫症影響 全球,美國、英國、荷蘭、澳洲等地方的舞蹈教學,都一樣 受到社交距離限制,香港演藝學院,是本地唯一提供大學專 業舞蹈培訓課程的機構,他們又有甚麼方法對應如此嚴峻的 挑戰,去肩負培育未來舞蹈家的使命呢?

網上授課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學習期間,總會有點想偷懶的日子吧?紐約剛剛於10月頭 推舉了十位最具影響力的教師,當選的教師們都異口同聲 認為要跟學生在網上保持緊密的溝通是最大困難。網上教 與學,就算是自我管理能力再強的人類,都會有屏幕疲 勞。時間表的穩定性屬長遠策略,是對老師和學生精神心 理上的安撫,但由於2020年9月的疫情狀況仍然嚴峻,新學

「Blessing in disguise」, 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陳頌

年面對面復課要審慎處理。舞蹈學院先把適合網上授課,

瑛女士(Anna)是這樣形容突然停止面對面教學的日子。或

且知識性較重的學科搬到學期初,並把原來一小時至九十

者,在局限之中,會創造更多的可能。她指,疫情停課期

分鐘不等的舞蹈技巧課,延伸至兩小時,名叫「Technique

間,最需要照顧的,其實是老師和學生心理上對網上學習的

Plus」。Plus,延伸開來的三十分鐘,Anna鼓勵老師們擺脫

觀感。網上講授書本上記載的知識已經夠困難,何況那會是

以往不論是風格還是形式的規範,重整一下,培育一位優

有關身體的覺知?老師從自己身為學生學習到成為老師去教

秀的舞蹈藝術家,配合著身體的,還有甚麼值得分享和討

課,全部都是面對面真人上陣,就算2018年學院為騰空時間

論。2020年10月新學年,每一位學生的上課時間表,有連

給學生鍛練肢體,將部分舞蹈科學的學習轉用網上混合模式授

續十六星期的課節安排,而且會詳細地列出哪些課堂需要

課,老師和學生都抱有很大懷疑。2020年1月香港的疫情問題

線上實時同步上課,哪些課堂可以線下隨自己安排完成,

愈趨嚴重,其後全港大中小學都因而停止面授課堂,這反而提

把一學期裡面的學習時間變得一覽無遺。

供了一個黃金機會,去開發本來已經投入了的教學資源。

為了鼓勵學生持續地鍛鍊身心,學院邀請老師們拍攝了合

停課得突然,可以運用到的資源,老師們都嘗試開拓。一開

共二十六節二十至五十分鐘的身心條件訓練短片,分不同

始的時候,連學習時間表都有點不穩定,老師和學生都不太

程度和不同方向,照顧學生在家的生活狀態。但回顧過去

清楚究竟網上課要怎樣進行,到底何時才能復課?曾經是站

幾個月的教學進度,老師們明顯知道,有關舞蹈風格的訓

在面前有血有肉的學生,竟然變成屏幕上一個一個整齊排列

練仍存在好大局限。

的長方格。老師看著屏幕畫面,要麼像保安員一樣查驗每個 鏡頭嗎?而從這混亂的狀況中建立系統和標準,正是院長最 需要堅持的重任。當網上授課開始實行的時候,Anna緊貼老 師和學生們的反應,嘗試累積更多好方法,亦同時檢視教學 不理想的地方。學生的不安感,對學習時間的不確定性,明 顯反映在日常的課堂表現之中;而老師們也因為集中應付器

雖然說有危機即是有契機,但是對於舞蹈這個本身需要充 分空間去穿梭流動的藝術形式,香港的蝸居就是最大局 限。芭蕾舞培訓的系統本身比較直立方正,但要在斗室角 落找到一條可靠的扶把,已經可以是大問題。何況,接觸 即興,舞伴身體的有機性,那些交換重心的訓練,又或者 聆聽對方的敏感度調校,是不能夠被任何死物所替代的。

12


FOCUS

然後,老師想到了用家居的走廊進行身體需要移動的練

自上任舞蹈學院院長後,Anna積極跟老師小步子探索網上

習,鼓勵家裡可以用得到的道具傢俬都盡量運用到。但,家

教學的可能。她了解到學院本身經已添置了一系列器材,

裡除了是滿室日常用品,還有同住的家人。你「study from

但未完全地向老師們介紹過。於是,她從介紹器材開始,

home」(在家學習),家人也「work

鼓勵老師們自主開發小型教與學研究,嘗試運用不同器材

from

home」(在家工

作),而且狹窄的不只是方寸地方,寬頻都變得不流暢。

幫助及促進學生學習。目前學院有兩個舞蹈教室,經已配 備了完整的Panopto攝錄串流系統,老師可以同時間從屏

疫情期間,學生在家練習,偶有出現受傷情況,這對於嚴

幕上見到同一空間的前鏡頭、兩邊側鏡頭、四邊側角及高

肅強調舞蹈安全的Anna而言,很不能接受。學院舞蹈室配

空廣角,立體地了解學生身體在不同視角的活動。這套攝

備的,是專業優質的彈跳地板,學生是沒有能力在家建設

錄串流系統本來未有被廣泛運用,但在疫情期間,正好打

一套一模一樣的環境,有的家裡是瓷磚,也有的家裡是木

開了教與學的想像。甚至,在不久的將來,學院可以邀請

板,先不再深究有沒有不平順的接駁位置。學院就是連這

海外藝術家製作編舞,藝術家們都可以有部分時間以遙距

個條件都照顧到,新學年四級的學生每人都可以借用一塊

方式跟學生們排練。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主修舞蹈的學

一米乘兩米的舞蹈地膠,帶回家裡使用,把在家練習的風

生,也趁疫情期間重新建立學習的體驗,部分高年級學生

險降到最低。學生只需要在畢業時才把地膠交還,在未來

指,由於疫情推動更多國際級老師於網上公開授課,他們

還未算很明朗的疫情狀況底下,學院也把一大網上學習的

亦因此而增廣見聞。香港演藝學院的舞蹈學院,也正著手

問題解決了。

探索,未來與國際級芭蕾舞團同步網上練習的可能。

照片由香港演藝學院提供

13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焦 點

疫情下的另一種學習模式 不過,當老師們和學院都在努力繼續推動教與學的時候, 學生們的接收又會真的有如預期之內嗎?在家自學,在家 工作,當一家人所有事情都必需要在同一空間完成的時 候,家人在上課的時候學習怎樣避開鏡頭,學生要把平板 電腦搬左搬右去遷就位置。相比起特別為舞蹈練習而設計 的工具,包括彈跳地板、扶把等等,都顯得家裡的不完 美。實時學習,網上串流聲畫不同步,對於講求動作與拍 子精準的舞蹈來說,Zoom課堂,對於學生接受的一方,可 以是大災難。跟剛剛開始第四年課程的Fred,和剛剛今年 夏天畢業的Joanie和Michelle討論過,這個「停課不停學」 的2020年,有點虛幻。 學習不是只關於那些知識,而是問學。一個群體,互相切 磋較量。師生的關係是需要有一定的溫度,而不是冰凍的 屏幕。網路學習平台即時串流只能容納一把聲音,課堂變 得相對單向,不太熱鬧。技術上,有些老師可能要找方法 播放片段都有點難。更重要的,課堂只是輕輕一按個紅色 結束掣就是結束,心理上不太怎樣舒服。 Fred於十五歲開始接觸舞蹈訓練,立志到專業舞團當全職 舞者,對於剛剛停止面授的幾個月,挫折感十分大。他 明知自己相比其他人都要遲開始專業訓練,希望把握在學 期間努力補足。疫情停課期間,雖然不能夠跟老師面對面 溝通,但也很珍惜私下互傳訊息交流。對他來說,能夠 置身老師面授的課堂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老師能夠即場 示範那有關傳統芭蕾舞的動作和審美觀,舞蹈過程甚至本 來就不是單純屏幕上所看到的外型,是有關背後的要求和 準則。一舉手,一投足,都很難靠網上平台完整地傳遞交 流。疫情期間,他上網上課堂,難得借到朋友的舞蹈教室, 但聲畫不同步,很困擾他的練習。後來也只有靠聽老師示範 頭一個八拍,然後跟隨著,關上聲音自己默想音樂拍子。沒 有旁邊的同學可以隨時參考,Fred在技術困難重重的網上課

之中,培養了自學精神,和堅持繼續練習的決心。 對於畢業現代舞主修的Joanie來講,學院的學習生活,強調 跟不同學科的老師和同學交流合作,不同領域的跨越,反 而更是開眼界,建立屬於藝術家本身的條件。自問自律性 不太高的她,趁疫情期間回想起過往在校園裡面跟老師和同 學一起拼搏,經常朝九晚十一地享受學習生活;留在家裡, 反而缺少了繼續鑽研的熱情。不過,她會趁空閒的時間,多 看經典的電影,又參考一下其他不同藝術媒介的創作,身體 雖然是運用得少了,但更加珍惜會跳舞的時光。 同樣要畢業的Michelle,趁疫情開始多了去兼職補習和教 琴。她想畢業之後從事藝術行政的工作,而學習歷程經驗 最深刻的,是學院提供了專業的製作機會,讓她能夠從實 踐當中,豐富日後工作的可能。問到有甚麼課堂元素是網 上課最不能夠取代日常面對面的?「Touch。」老師的觸 感。身體皮膚畢竟是靈敏的,更別說舞者的身體,要是不 夠靈敏,都需要好好地訓練。舞蹈本來就是一個非文字的 溝通形式,那觸感蘊藏著的溝通意涵,也真的非靠親身接 觸不可。 莫講舞蹈教育,如今連當代的表演藝術也因為疫情擴散面 臨史無前例的挑戰。新常態裡面,日常劇院形式的演出仍 有不可被取代的地位,但是屏幕上的舞蹈、跨界別地創 作,已經大行其道。澳洲Dance Magazine多位受訪的舞蹈 家都提到,科技的應用不論在舞蹈教育還是創作都將會是 不可避免的大趨勢。就在裝備未來的藝術家之時,香港演 藝學院舞蹈學院已經準備好2022年開展全新的課程框架, 再也不純粹以中國舞、芭蕾舞或現代舞的舞蹈風格分類; 在第二學年開始,要求學生選擇主修舞蹈演出或編舞,鞏 固學生舞蹈技巧之餘,回應現時全球的專業發展趨勢。緊 隨舞蹈演出及編舞兩個主修,未來學院期望再開拓例如舞 蹈教育、舞蹈製作等主修範疇,讓老師和同學都具有充分 的能力,去面對一切未知的可能。

14


FOCUS

如何教下去? 疫情期間的前線舞蹈教學 文:陳瑋鑫

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症蔓延時,最受影響的除了舞

Kwuney指出,作為老師,過往可能每日只需要專注教學數

室老闆與舞蹈學員,前線的舞蹈老師更是首當其衝被逼停

小時,其餘時間也能多作準備,例如可用四個小時去準備

工。沒有課堂就等於沒有收入,這一批舞蹈教師也無法受

四個小時的教學;但轉戰網上教學,老師要不停輸出,八

惠於為表演業界提供的資助金,一部分人為了生計只好另

個小時不停跳,下課後也累到無法多作準備。整體來說,

覓工作,但也有不少堅持教舞,在困境下發掘其他教學可

授課時間倍增之餘,收入卻依然不變,而且老師也辛苦得

能。為了理解前線老師在過去這大半年的情況,我們特別

多,整天對著電腦也累。

跟兩位主要教授小朋友舞蹈的老師約談,分享一下她們在 疫情下的教舞經驗。

Lily同樣表示,改以網上授課是一段超痛苦的經驗。她笑言 在教室內上兩小時的孖堂,老師示範過後可以叫學生自己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的Kwuney,畢業後除間中

跳,老師往往能夠在第二堂時稍作休息;但進行網上教學

參與一些商業演出外,舞蹈教學一直都是她的主要工作。

時,學生家長很多時也會在旁觀察,老師總不能在鏡頭前

已經全職教授芭蕾舞七年的她,除了於不同的舞蹈學校教

完全鬆下來。而且透過電腦屏幕很難看清動作細節,課堂

班外,也有一些私人教授的學生,其主要對象為幼稚園至

上總要浪費很多時間叫學生走近示範,不及實體課時可以

高小的學生。而自少學習中國舞的Lily,修讀完爵士舞課

走近,直接觸碰進行指導。

程後,已全職教授爵士舞八年。她的學生同樣以小朋友為 主,年齡介乎2-14歲,但與Kwuney遊走不同學校與場地教

適時調整教學目標與策略

學不同,Lily一直受聘於同一所舞蹈學校的地區分校,負責

對學生學習而言,也有很大影響。她們倆都表示,學生初

分校內所有舞蹈班的教學。

期都不習慣觀看屏幕上課,專注力也較低,而且香港家庭 一般都難有足夠空間供小朋友舞動,所以只好改變教學目

疫症爆發,首嘗網上教學

標,但求讓學生可以於定點起舞,跟到音樂節奏,做到類

當疫情於二月開始爆發,不少舞蹈學校都關門停課,即使

似動作就好,因為在電腦上雙方也難以認清楚動作,只能

仍有開班的學校,也鮮有學生願意來上課。Lily的學校就

互相猜動作是否做得對;加上在家中,鏡頭以外也可能有不

在學校關閉期間,要求老師分別為不同級別與課程拍攝舞

同家人望著,小朋友也會感到尷尬或有壓力,影響表現。

蹈教學影片,發放予學生,希望在(當時以為短暫的)停課 期間,讓學習不致完全停頓;然而經過了個多月,仍然未 能復課,如此安排又沒法獲取收入,所以後來就嘗試改用 Zoom作網上直播教學。

Kwuney指一般都是以英國皇家芭蕾舞考試為學習目標,但 今年因疫情關係,考試日期一直推遲,影響學習安排。過 去每堂總會包括有一些考試內容,一些其他舞步,再加一

Kwuney任教的舞蹈學校於疫情初期關閉後,未有特別安

些基本練習;但現在暖身後就要針對考試內容練習,學習

排,但她自己就由三月開始,已嘗試利用Skype作網上教

內容相對較少且單一,難以像以前般可以有其他動作幫助

學,以一對一的形式去延續她與部分私人學生的舞蹈課,

學生理解不同動作的關係。

將原來一個小時一班的八個學生,拆成八個一小時的一對 一課堂,希望可以在疫情下讓學生能夠繼續保持學習。

15

同時,在課堂內容編排上也得調整。以芭蕾舞課為例,

而Lily亦提到跳爵士舞需要較大的空間,也會涉及需要打 翻的動作,老師在網上遙距教學沒可能在旁協助,讓學生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焦 點

安全地嘗試,故有必要修改動作,例如把打翻改成原地轉

清;就算簡單如跟其他人排成一直線,也無法以網上形式

等。即使目前疫情稍緩,學校重開後部分學生亦願意參與

進行,除非家中有兄弟姊妹一起上課,或者擁有更大的活

實體課堂,但比例上仍是一半一半,老師要在舞室內同時

動空間,否則大大影響他/她們發展與其他舞者的關係,

教導實體堂與網上堂兩組學生,故在內容上也要斟酌,將

以及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加上社交距離等防疫要求,即使

複雜的舞蹈動作,改成可以在家安全做之餘,實體課的學

現在可以返回舞室上課,學生們不單做不到托舉動作,連

生也不會覺得太悶。

拖手也不能;然而,舞蹈永遠不能只有獨舞,也有雙人

Kwuney認為一對一的網上課可以更仔細地照顧每個學生的 需要,但其實要學生單獨面對老師上課,壓力實在不少,

舞、三人舞、群舞等,長遠下去學生可能會因不習慣與人 接觸,而妨礙日後表演能力的發展。

也因為沒有其他同學一起跳、一起練習,互動自然較少,

另一大挑戰則是當後來各舞蹈學校也開始網上教學,且必

氣氛也較沉悶。故她也嘗試多從不同的教學策略入手,去

須以小組形式授課時,如何處理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過

提升學習動機。

往在實體課,即使進度較慢的學生,總可以跟著其他人 跳,但網上課就只能靠自己。作為老師,於網上示範時亦

網上教舞的經驗和挑戰

難以觀察學生,不像實體課時較易從鏡中看到每一位。

她指8-12歲的學生,適應能力較高,而且有一定的網上課 堂經驗,比較習慣聆聽指令去跳舞,所以在沒有鏡的情況

Kwuney認為網上學習進度較緩慢,只能當作是過渡期的手

下,只能靠聽,但學習過程上問 題較少;年紀稍小的小學生,就 需要加入其他元素去幫助教學, 例如利用不同道具、片段與圖 畫,去吸引他/她們的注意力, 並幫助講解動作細節。至於年紀 更小的學生,面對屏幕上的畫 面,往往只理解成一個影像,像 平時看的網上影片,卻沒為意老 師即時在看著,所以教學時也需 要不停提點。 Kwuney表 示 網 上 教 授 芭 蕾 舞 最 困難的地方是空間感,始終網上 教學是平面,與舞室內的立體環 境不同,尤其是方向、位置、對 位等理解,未必可以透過網上認 照片由Lily提供 Photo provided by Lily

16


FOCUS 照片由Kwuney提供 Photo provided by Kwuney

段,但起碼可以溫習動作,避免生疏,總比完全暫停學習

以網上課堂取代;但經過多月的觀察和體驗,家長們也開

好。好像有學生要移民外地,短時間未能於當地找到新適

始明白網上授課與網上看片的分別,了解其學習成效,而

合教師,那麼先進行網上教學亦未嘗不可。而事實上,在

且不用安排專人接送子女,對家長來說其實是方便很多。

舞蹈教室關閉期間有上網上課的學生,在恢復實體課時, 明顯有更佳的應付能力,較快跟上進度;相反其他學生在 拉筋時會痛,也因久未練習而感到身體特別累。

從抗拒網上學習到擁抱新模式 Lily表示最初舞蹈學校嘗試透過Zoom作網上授課,但並沒有 很多學生願意接受;不過隨著一般幼稚園及中、小學都把 學校課堂改成網上,豐富了大家的網上學習經驗,才漸漸 有更多學生願意去試。經歷過第三波疫情時的全網上教學 後,她的舞蹈學校重開後就繼續雙線教學,老師在實體課 堂中教授學生的同時,也會即時在網上直播,讓身處家中

Kwuney亦同意疫情期間的網上學習經驗,改變了學生的 學習模式,年紀小小的學生也學懂透過網上影片去觀摩與 學習,她也更有信心去給予學生更多網上資源以作參考。 不過傳統芭蕾舞的教學模式始終行之有效多年,縱使在疫 情高峰期,各傳統芭蕾舞學校也曾嘗試把教學短暫轉移至 網上,但當舞蹈室能夠再次開門,迎來學生後,大都已經 變回原來的教學模式,最多只是應防疫要求而改為小班教 學。畢竟最有效的舞蹈教學方式,始終是要同處教室,面 對面、手把手的示範指點,長遠總不能單靠觀看平面的屏 幕作動作模仿。

及舞蹈室的學生同時上課。 另外,她亦注意到學生家長在這半年間,對網上教學的看 法有了改變。過往家長十分看重實體面授課堂,不大願意

17

陳瑋鑫 資深藝評人、媒體及劇場製作人,近年主要從事表演藝術研究及 教育工作。

作者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觀 察

如何(不)玩,如何(不)動,如何說(不) 訪問三組舞蹈新鮮人及藝術顧問 文:羅妙妍

經歷了意外驟成常態的2020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之「舞蹈新鮮 人」系列,計劃於今年年底展出三位青年編舞家的全新創作。既謂「新 鮮人」,新在創作人年資或展出作品數量,鮮在通過創作叩問的急切與 銳利 ──「新鮮」就是稜角,就是疑惑,就是不安於室。世道乖謬,風 雨如晦,發問成為青年的義務與天職。 今年三位「新鮮人」廖月敏、馬師雅、陳偉洛,各自有一套建立中的美 學系統,現在正是梳理經驗、觀照自身的好時機,他們將與悉心配對的 藝術顧問:曾文通、黃俊達及李海燕並肩同行,為下一個階段的自己, 拋擲有關藝術與創作的命題。

攝:Cheung Chi-wai @Moon 9 image

18


在Sudhee與舞者的各種實驗裡,不同質感的物件融入並延

物件在台上 延伸身體

顧問、資深舞台空間設計師曾文通點評:「Sudhee採取的方

伸舞者的身體,身體動作隨之變得奇異。Sudhee的藝術

「最近我做過幾個作品都跟物件有關,旁人問我:『下一

式,在服裝歷史裡亦經常出現,就是deform(改變)身體。」文

個作品玩甚麼?』我好大壓力啊!可能我下一個作品是純

通上溯維多利亞時期的服裝,以橫向發展的裙撐(crinoline)

粹的動作呢……」廖月敏(Sudhee)半開玩笑道。她的新作

為例,衣飾重新勾勒身體的線條,同時傳遞了穿著者的態

《聯動》的確離不開物件,但那些物件出現在舞台上,可

度,提醒不合意的追求者,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通過衣

不是為「玩」而「玩」,「我希望道具是身體的一部分,

服剪裁,表達出一種文化語言,甚至是當時的精神本質;

是身體的延伸。」

現在Sudhee從現代的『object』(物件)出發,跟自己的身

要是身體動作抽離於被安插的物件,她總是疑惑難解。過往

OBSERVATION

廖月敏 x 曾文通

體對話。她想發掘的是人的內在。」

為別人的作品擔任舞者,偶爾在排練後期忽然被分配到某件

在隔離與限制無所不在的當下,物件作為一種媒介,或帶

道具,「然後叫我『玩一玩』這件道具。」她忠實執行指

來束縛,或帶來連結。種種身體狀態儼如橋樑,接通身體

令,同時無法停止思考:「為甚麼要用這件道具?」「這件

與心靈,呼應Sudhee今次創作的關鍵詞「連繫」──「我

道具跟我有甚麼關係?」對於物件的應用,她嘗試建立一套

相信人需要先跟自己連繫,無論是靈性上抑或心靈上,之

自己的方式:「我創作的起點不是由動作開始,而是先有物

後才可以與他人連結。」

件,再思考如何以動作穿插,讓它成為身體的延伸。」 Sudhee展示了一條透明的伸縮膠喉管,以及類似絲襪材 質的肉色彈性衣料,並打開手機播放舞者透過衣物把玩磁

廖月敏 / 攝:Cheung Chi-wai @Moon 9 image

石的影像,這些都是她在發展新作期間實驗過的物件。她 把一雙手臂套進膠喉管,雙手扣握:「對我來說,這就是 『聯繫』。」

物件在身上 發掘內在 穿過凹凸不平的伸縮膠喉管,撐開一件緊貼皮膚的彈性衣 料,抵抗兩塊磁石互相排斥的張力,「我喜歡質感,所以 想用身體『replicate』(複製)那個質感。」疫症蔓延,對 於這位倚重觸覺的編舞,尤其難捱。「平時外出,我特別 喜歡摸東西、摸人,但現在連握手都……」Sudhee分享 道,困留在家抗疫的身體經驗,觸發了她對於「連繫」的 探索,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繫,抑或人與物件以至整個 空間的連繫。

19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觀 察

馬師雅 x 黃俊達

從近期作品《烏》、《點指》,到今次新作《講下啫》, Alice運用舞蹈劇場的方式,呈現主題,「我希望觀眾能夠

身體動不動 謊言劇場 馬師雅 (Alice) 創作時,總是念茲在茲同一條問題:身體是 表達想法的最佳選項嗎?「我的創作以狀態先行,往往從 我想講的事件出發,而不是從動作出發。但我經常遇到一 個問題,就是發現那個狀態、那件事可能根本無須以動作 呈現……」她轉向自謙為助手的藝術顧問、劇場編導黃俊 達(阿達):「你覺得呢?如果真的感覺到沒有動身體的需 要,可以怎樣?」 身體動不動,動多少,如何動,連串問題無法一蹴而就, 「當我排『solo』(獨舞)給自己時,我會懷疑這些題目會否 不適合用身體表達?但轉念又想,是否所有藝術形式都表 達到所有想法?分別只在於每種藝術形式表達到的厚度不 一樣?」 馬師雅 / 攝:Cheung Chi-wai @Moon 9 image

得到切入的角度:先看見熟悉的事物,然後切入舞蹈。有 了那個情境,觀眾就不會一進場便看見完全陌生的畫面。」 阿達補充解讀:「先來些生活的體會,繼而引發比較詩意 的作品。」《講下啫》延續Alice自編自跳的形式,作品直 視謊言的荒誕與無所不在,觀察日復一日的荒誕,那些口 吐歪理而面不改容的人,那些舉手投足都在粉飾謊言的人 ──要騙人,先要騙過自己。真與假的界線,在這種話語 和姿態的塗抹下,逐漸模糊。

故事說不說 告別優雅 「我的編舞絕對是在說故事。即使表達的是一個看法,也 是用故事的方式表達。」一個人物,置身一個處境,面對 種種情景,是Alice近年作品常見的編舞脈絡。在創作的過程 中,害怕重覆自己嗎?「我總是想打破自己的『習慣』,但 同時又覺得自己連這個『習慣』都未建立好,可能還可以 再建立多一下下,讓自己先有一個定位。所以今次將繼續 借角色和場景去表達,因為我仍想繼續試下去,直到有一 天覺得『可以了』,就會轉。」 Alice形容,之前的故事多從自身經歷與體會出發,近年 多了面向社會,分享自己對時局的觀察與感受。面對惡法 鐵幕,自由岌岌可危,反而為她帶來更強大的推動力,更 為 篤 定 , 「 即 使(在 位 者)如 何 收 窄 自 由 , 創 作 人 自 有 方 式應對。但我覺得他們想收窄的,其實是每個人的內在 空間,這正正給予我更大的力量,想要表達更多。」阿達 亦期望見證截然不同的馬師雅,「你的作品向來給我一種 優雅的感覺──優雅指一種比較『soft』(溫婉)的線條, 但今次可以來些直線?重筆觸的線條?我想見到你有些 『aggressive』(激進)的狀態,不再是『wonderland』(夢 遊仙境)裡面的Alice。」

20


從編舞到編排

OBSERVATION

陳偉洛 x 李海燕 開發語言

1968年,美國簡約主義音樂大師史提夫.萊許(Steve Reich) 發表了以四支垂吊的咪高峰及擴音器組成的《鐘擺音樂》 (Pendulum Music)。當咪高峰在空中來回擺動,劃過擴 音器上方的瞬間,自成規律的回授噪音(feedback)組合成 約十分鐘的「樂章」。萊許形容這件作品為「聽得見的雕 塑」,對於陳偉洛來說,咪高峰在空中晃動,未嘗不是一 種舞作的編排,「不少人認為身體在舞蹈作品中不可或 缺,但所謂『body』(身體),其實沒有指明為『人』,我 認為『body』就是媒介,是盛載概念的任何東西。」 在偉洛的新作《Click》,舞台上與他的肉體同場出現的另 一個「body」,是電腦螢光幕。「這個作品隨著社會事 件不斷變化……一開始很想做『manifesto』(宣言)。經 過一些歲月,覺得香港需要多點幽默,便想做諷刺作品;

陳偉洛 / 攝:Cheung Chi-wai @Moon 9 image

後來再經過一些歲月,覺得既然每個人都留在家中,不如 每個人都試試編舞吧。」留家抗疫,斗室空間不足以大幅

以上種種都應當發生,亦是這種『不同』讓我明白到,我

度動身體,卻與電腦螢幕朝夕相對。看著字符跳動、鼠標

甚麼都可以嘗試,甚麼都可以去做,於是便開始反思大家

游移、桌面圖標閃爍,偉洛以畫面上的動與不動作為編排

口中的『choreography』。」

方法,辨證一個根本的命題:甚麼是「Choreography」? 「我用choreography這個字,是因為我覺得中文翻譯並不準 確──但我亦不知道如何以中文表達。choreography中文翻 譯為編舞,但我所認識的choreography,是一種編排……」

『choreography』,都是不一樣的概念。這種不一樣,擁 抱更多元的概念。」偉洛期望通過作品,尋找屬於自己的 美學,同時為「choreography」增添更多語彙,注入細節。

偉洛的藝術顧問 —— 評論人李海燕(Joanna)欣賞偉洛的發

然而,要挑戰一個行之有效、約定俗成的語言系統,談可

問方向,她亦認同「choreography」指涉的並不局限於編

容易,Joanna補充「語言」的概念:「語言背後是整個文

「舞」,「在香港,『choreography』這個字多數由舞蹈界

化系統,作為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系統。它未必很牢固,

的人使用,他們對這個字的闡釋會影響了其他人,特別是

但很複雜。偉洛現在想做的事,可能只是稍為鬆動一顆螺

非藝術界的人。但跳舞的人會因為某種體系的主導,直接

絲,但到底那顆螺絲在哪裡?要找出來,並非易事。」

把某種方向的舞蹈視為choreography的代表…… 我們好缺 乏語言,缺乏一種幫助我們鬆動概念的語言。」

靜候鬆動的螺絲在哪裡 偉洛曾先後於奧地利薩爾茨堡實驗舞蹈學院(SEAD),以及 比利時表演藝術訓練及研究所(P.A.R.T.S)研習現代舞。進 入藝術學院後,他開始對比過往創作的、目前學習的、身 邊同學在探索的,以及世界正發生的「舞」,詞彙豐沛多 元,各有不同,「這種『不同』讓我很興奮,因為我相信

21

「 各 地 藝 術 節 、 各 個 藝 團 、 各 個 城 市 所 講 的

命題巨大,挑戰重重,但偉洛並不著急,「我不想說要打 破甚麼,我只是希望大家可以更隨心所欲,讓想像空間更 寬闊。對於某些字、某些美學想法,大家可以抱持更多思 考角度,創作上自由地使用更多工具。」身為創作人,即 使未能即時撼動既有的系統運作,但至少仍能專注把握目 前的自由空間,忠於自己渴望說或不說的話。

羅妙妍 香港人,新亞人,劇場人,目前最想堅持做一個黑白分明的人。 作者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觀 察

也談「階段展演」的意義 文:Human Wu

最近香港有幾個創作研習平台相繼推出「work in

觀眾如何切入?

progress」階段展演活動,其後也出現了一些關於這些階段

有人問,既然作品未完成,那我進來看什麼?這是一種典

展演的「觀察」。細讀之下,我不禁為文中觀點與態度所

型的把演出作為消費品的心態:進入劇場就是單純坐下來

驚詫。本想一笑置之,但有些話埋在心裡還是不吐不快。

等待被娛樂、被滿足。持這種心態的觀眾通常退到很後,

我不是舞蹈界的人,但看到舞蹈界對「階段成果呈現」這 種在其它藝術創作領域最常見不過的交流討論工具竟然如 此陌生,甚為不解。舞台劇有讀劇,電影有初剪版本放 映,設計也會在過程中不斷與客戶溝通,透過意見反饋促 進創作發展。但為什麼舞蹈界的一些人,對階段展演卻存 在著如此多的疑問和誤會?

「階段展演」是一頂怎樣的頭盔?

只是演出的旁觀者;而「階段展演」的形式正是要把觀眾 拉到最前,使他們成為展演活動的主角。這是對觀眾的 「賦權(empowerment)」,因為他們的參與和投入才是階 段展演的真正目的,他們的回應和建議可以直接影響作品 未來發展的方向。 另一種觀點認為,以研習為主導的平台注重過程而非成 品,觀賞及評論切入的角度就可能不是結果,而是將焦點 放在編舞的成長上,簡單來說就是同情。這種邏輯實在令

有人認為,創作人憑藉其話語權把展演歸納為「work in

人匪夷所思。首先,平台策劃注重過程,不等於觀眾能看

progress」,目的是戴上頭盔逃避批評──無論結果如何,

到過程,階段展演呈現的是階段「成果」,觀眾並不一定

所有的批判都不能成立。這是從根本上對work in progress

能從中看到編舞的「成長」,更不要說評論。第二,就算

的誤解。階段展演要呈現的是階段性成果,既然是成果,

觀眾關注編舞的成長,就等同於「同情」嗎?同情是一種

就不能不在意演出的質素,也沒有任何藉口去逃避批評。

消極的態度,有一個預設是施者比受者高一等,覺得受者

恰恰相反,階段展演的根本意義就是邀請批評,希望觀眾

失敗、可憐,而甘於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來「陪你癲」。這

帶著批判的眼光觀賞,並就當前的創作階段給出意見和建

種觀察態度再一次表現出評論人對權利的濫用。在真正的民

議。這是一種創作人的責任感,透過測試作品如何被觀眾

主平權機制中,我們需要的不是「同情心(sympathy)」,而

接收,避免「閉門造車」的離地狀態,同時也是一種勇

應該是「同理心(empathy)」,一種認識到他人觀點同樣有

氣,明知作品不完整、不完美,仍然不怕暴露缺點,抱著

價值的基本美德。觀眾以積極的態度投入觀賞,嘗試理解

好奇去聽取各種回應和批評。

創作人的意圖,站在創作人的立場沿著創作的思路思考,

如果說「階段展演」的頭盔是要避免什麼,那應該是對作 品和創作人的結論性「終審判決」。一些藝評人喜歡以高高 在上的知識分子姿態走進劇場,不嘗試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 圖,便基於個人喜好對作品妄下判詞。殊不知對於階段性成

引出與作品相關的問題和觀點。這種設身處地的同理思 維,可以過濾個人主觀喜好的偏見,從而客觀理性地討論 作品本身,基於現時創作意圖演繹傳達的有效程度,去探 討下階段潛在的優化可能。

果,觀者的責任是在於看到作品的發展潛力和未來方向,而

有了同理心,劇場不再是單向的表演與消費、測試與評

不是以「粗糙」來否定創作人對作品議題探索的努力,更不

判,而是鼓勵一種平等互動、交流討論、共同學習的觀演

是以比較「完成度」來評定成敗優劣。在階段展演中,批評

關係,讓觀眾真正成為業界的一份子。

不是結論,而是融入於創作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22


OBSERVATION 香港藝術中心與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協同經營多年的「編劇工場」旨在培育新晉編劇,為他們提供一個公開實驗的舞台,藉由導演與演員的詮釋和與觀眾的互動為階段劇本作品進 行試煉。 / 圖片由香港藝術中心提供;擷自2014年第一季宣傳單張(https://www.hkapa.edu/file/news/44721/編劇工場單張.pdf)

關於培育

可惜的是,香港舞台藝術圈子太小,人又多喜評頭品足妄

由於資源分配體制的現狀,香港很多演藝機構和團體都以

下斷語,「trial and error」這種在西方常見的研習方式在香

製作為先,缺乏恆常的藝術家培育機制。在這種處境下,

港一直不可能存在,一些新嘗試在尚未成形時便被扼殺。

一些新生的,以研習為主導的平台在創作的同時肩負培育

不斷釐清自己的想法是創作的必需,卻被看作是迷茫,甚

的社會使命,把關注點重新投放到藝術家身上,運用資源

至有人以此質疑資源是否應該如此分配,質疑藝術家是否

為新晉編舞提供不同形式的創作協助,實在難能可貴。

值得「同情」。這正正反映了行業建制中短視的狹隘與不

藝術創作從來都不會是一帆風順,事事清晰。在創作過程 中難免有掙扎、猶豫,有時甚至要把最初的想法全盤推 翻,這些都會令結果的完成度與所需時間不成正比。有人 問,編舞應該在有確切想法後才開始實驗,還是應在實驗 中找尋想法,甚至最後有可能找不到?任何一個從事過創 作的人都會明白這些情況皆有可能,研習平台的策劃就是要 擁抱一切可能性,在創作過程中與編舞攜手同行,適時邀請 不同領域界別的嘉賓提供各種「旁觀者清」的思考與提議, 讓藝術家和作品在嘗試和反思中不斷成長。平台的「成敗」 (如果真的要討論成敗)不能從結果的好壞來評價,正如我 們不能以年年考第一的學生去判定教育的成功。

23

公,以及只關注業內資本運作的勢利與銅臭。

編舞是否能探索舞蹈以外的命題? 當代藝術的創作和討論早已超越傳統美學的範疇,涉及到 更廣泛的跨領域人文科學與哲學思辨。而在香港舞蹈界, 對於作品內容和形式的想像似乎仍然相對單一。在當代舞 評中談論舞步、音律、規律、形式主義,似乎有一種仍然 只用構圖均衡去評論當代視覺藝術的感覺。當代舞蹈就不 能有更廣泛的想像嗎?不能涉獵傳統舞蹈以外的思考嗎? 還是說只有國際大師的嘗試才會被奉為前衛大膽的探索與 突破?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觀 察

當代藝術的另一個趨勢是對詮釋的開放性。許多作品往往

分地把觀眾的介入方式類比為戲劇顧問(dramaturg):在一

不指向單一的概念,不會給出一個明確答案,這種曖昧完

個更開放、更民主的未完成過程裡,觀眾「不是在評價,

全不意味著藝術家的「迷茫」。作為觀眾或評論,希望找

而是在釐清」,其角色「更像是陪伴作者調整結構性問題

到一個準確答案本身則是一種思維的侷限。觀眾背景經歷

的戲劇顧問」,所有發言「都要成為顧問性的建言」。因

各異,每個人對作品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觀點,這種多元

此,階段展演的演後談會「從一個評論的現場變成戲劇顧

解讀往往是當代藝術家所允許,乃至鼓勵的。

問的現場」,被納入創作的過程之中。

香港舞評的另一個怪現狀是,「不理解」也可以成為一種

我引用這篇文章的觀點並不是要證明港台藝術評論與觀念

觀點、一種批評。「感性先行的筆者有感難以跟上討論,

的差距,而是希望可以為一些不太熟悉階段展演的香港觀

覺得抽離」…… 原來動腦筋思考對藝評人來說也是太費勁

眾提供一點切入方式的參考。「階段展演」是對劇場觀演

了。失去了理性,評論的標準、討論的共同基礎又在哪?

關係和權力架構的重新定義;但願它的出現可以為香港舞

剛好在同一時間,台灣《PAR表演藝術》刊登了一篇關於 「階段性呈現」的專欄文章 1 ,態度中肯,觀點亦頗有深 度與見地。文章看到了策展人與藝術家一起扛起責任的勇 氣,指出當評論變成對於製作流程的介入時,將會「是一 種相對依附的關係,一種寄生式的批評。」文章更恰如其

壇帶來一種更多元、更開放的研習討論新風氣。 Human Wu 設計從業員,愛看藝術,也不時寫寫評論。文章發表於《Art Plus》、《a.m. post》、《藝頻》等。 作者

1 編按:《PAR表演藝術》332 期 / 2020年08月號,《過程的批評》,作 者:郭亮廷。網上文章連結:https://bit.ly/2GngukB

荷蘭Das劇場碩士課程(現稱DAS Theatre)與哲學家Karim Benammar合作發展出一套觀演反饋方法,透過分享討論測試作品被接收的程度,提倡撇除個人主 觀裁定去對作品本身作出客觀分析與正面建言,從而創造一種相互學習的氣氛。 圖片擷取自Jack Faber紀錄片《A Film About Feedback》(https://vimeo.com/97319636) / 講者: Barbara Van Lindt

24


OBSERVATION

《佚乙》的「雙生」 文:董言

《佚乙》;編舞:江穎儀、郭芷盈/攝:梁詠俊

江穎儀和郭芷盈開始向大家介紹「脈輪」(Chakra),其中

「乙女」——再一次投射出江穎儀和郭芷盈的創作經歷:

令我著迷的地方並不限於如何調動能量,而是脈輪反映出

透過聊天、分享,她們共同追尋成長道路中丟失的自己,

的生命經歷,就像人生的劫數,每每到達一個階段卻會以

克服劫數,也試圖治癒彼此。假如按照「一」和「二」的

不同樣貌浮現,它們停駐在脈輪的循環中,人生的功課便

對比、層疊、衝突、辯證來看《佚乙》的編排和表演,我

是不斷解決預期而至的挑戰。那麼,當自己不再是伶仃一

們也許可以繼續討論舞蹈中的「雙生」關係。

人面對惘惑,與他人共進退的旅程是否會更輕鬆,還是難 度倍增呢?

CCDC舞蹈中心「真演出」平台之新作《佚乙》可以說是 「一分為二」的故事—— 「日」與「月」(與中文名「佚 乙」同音)、「陽」與「陰」(西文名為Solara & Luna);同 時也複述著「合二為一」的理念,只有融合兩項元素纔能 完整存在。而藏在作品名字中的文字遊戲——「失蹤」的

25

先從《佚乙》的預告片說起。短片使用了爵士的慢調,鏡 頭總是對準兩個相異的空間,一深一淺,一暗一明,偶爾 失焦的畫面模仿相互協調的人眼,兩種風景必須在同一個 框架中被記錄。但當《佚乙》進入黑盒劇場演出,編舞對 空間的使用不得不發生調整,因此舞台被規劃出三個分立 的場景,前舞台中央的桌椅,後舞台兩個角落分別擺放了 櫃子和鐵架床,以此顯現出縱深之感。場景的關聯依靠兩 位舞者在此間的移動串聯形成,它們被清晰的點對點路徑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觀 察

鋪墊出來。除此之外,編舞還試圖為移動軌跡設置一種敘

諷刺的是,她又無法擺脫袍子的附著。於不同場次演出

事邏輯,並附加上合理的情緒狀態,「一」和「二」的對

時,江巧妙地使用了更多內捲化動作——或是用腳踩住外

話也在移步換景中深化╱消解。

套,或是在袍子襯底用手不停鼓動——如此,袍子變異為

舞蹈伊始(爵士音樂結束,而非觀眾入場),黃幸而在服裝 和妝容設計上的心思格外明顯。她在兩位舞者身上運用了 相同款式的製作,塑腰元素,連同寬腳的長褲,呈現身體 曲線的同時,又加以限制腰部的動作;面部則圖繪了可以 拼接合成的白色條紋。無論是左右、前後,身體的核心部 分都像被卡鎖牢固,不能讓身體朝一側過度傾斜。此時, 兩位舞者的重心不斷在體內轉換,維持著緩慢的流動與伸 展,動作以「模仿」、「替換」和「重疊」等方式展現出 「雙生」的第一種形態。

身體之一部分,衣衫的起伏給予觀者身體內部運動的想 象。與此照應,郭芷盈的第二支獨舞完全「受困於」鐵架 床的中空結構:一方面,她延續前一段獨舞的動機,以手 為「面具」,令情緒不斷改變、加劇,最有趣的是「寒 背」與仰身動作造成的身體曲線之極端化;另一方面,她 選擇在床架下揮動袍子,又或是用衣服捲成長繩,柔軟的 布料瞬間被當作攻擊武器。她的身體有時垂吊在空中,彷 彿在用全身氣力拉垮整座巨塔,但轉頭一想,這不也是耗 盡精神,在空中掙扎而缺氧窒息的姿態嗎?只剩下骨架的 鐵架床在空間的表達上也存在諸多可能,看起來不那麼真

接下來,郭芷盈從前舞台退回後舞台,留下江穎儀一人,

實的鐵床,既是支撐物,又遮擋了舞者的視線,脆弱纖細

諸如此類前後的轉換共有兩次,這也構成了推進舞作的基

卻無法被摧毀。舞者躺在床下(實際為地板),而不是真正

本邏輯。作品由此開始兩個階段的獨舞,表演者交替出

睡在床上,這樣便永遠無法獲得片刻安穩。

現。然而,這種調度只是提供了編排上由雙人舞邁向獨舞 的必要條件,在情節邏輯上卻抹消了舞者的「雙生」關 係。換句話說,前後向度的使用只起到替換作用,舞者演 繹肢體的空間依舊停留在定點或平行向度。

黑幕之後,爵士音樂再次響起,兩個舞者逐步邁向舞台中 央的書桌,分坐一端。這時,她們開始「玩弄」袍子,顯 現出人和衣物╱情緒之間的微妙關係,絕不會是嬉鬧, 反而透露出一股不情願——我們都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設定

獨舞的第二階段,舞者穿著的是一種剪裁寬鬆的袍子,只

裡,人與人之間終究沒有辦法互相理解;儘管我幻想自己

是款式和顏色稍許不同。衣服之寬大,如被子似的覆蓋全

分裂成兩人,但過去與當下的自己都拒絕諒解彼此。直到

身,而它的特質與形態也傳遞出一系列的象徴訊息:袍

舞者將無限循環的動作組合,擴展為兩人共同完成的「遊

子便於攜帶,因為尺幅巨大,又給予穿戴者隨時藏匿的可

戲」,不斷接收他者丟擲而來的「情緒」,重複溝通,卻

能;它的顏色則觸動了保護機制,同時透露出擁有者的潛

還是無從給出冰釋前嫌的機會。此時,每一組動作的來往

在情緒。

都像是呼之欲出的問題和回答,自顧自話不得不讓步於情

如同江穎儀和郭芷盈的情緒與性格本來就具有差異,她們 處理袍子的方式也傾向於和自我的身體特質相融合。當兩 段獨舞以破裂和獨立作為前提而建立時,舞者卻通過道具

緒之交換,她們被迫在自己的世界裡深深聞嗅對方的衣物╱情 緒記憶。最後,兩人選擇伸手拉回屬於自己的貼身物件, 在手指尖的點點觸摸中結束了舞作。

上的聯繫再次回歸了「雙生」之結構。接受中國舞訓練的

回到前文所說的「消解」,筆者下此判斷的原因在於,如

江穎儀將袍子演繹出水袖的形態,好似自己能長袖善舞;

果我們將衣服╱情緒看成是舞者最重要的物件╱寶物,需

26


OBSERVATION

要小心擁有和隱藏,那麼,當郭芷盈從前舞台走向後方,

何行動?這些都是筆者好奇之處。當然,以上可能都是筆

並將兩件袍子都帶走的劇情就難以成立了,因為她可能不

者的一廂情願,但有趣的是,《佚乙》在未來將於網路上

適合這麼早就觸碰到江穎儀的情緒。《佚乙》目前的編排

推出舞蹈影像之版本,有了攝相機的參與,不同的鏡頭勢

傾向展現兩位舞者在劇場表演中的即興能力,舞作呈現的

必提供更加多元的觀看視角,兩位舞者的錯綜關係也可

是「一」與「一」之間的對比,主要段落可分為:雙人

以透過剪輯來實現。那時,《佚乙》所提示的脈輪與修

舞—獨舞A—獨舞A’—獨舞B—獨舞B’—雙人舞。這樣的結

行,會不會拓展我們對雙人作品的想象?當我們再次思考

構雖然提供了多次展現個體的場合,卻沒交代出兩者的關

「一」不可缺「二」?「二」必然倚賴「一」?「二」超

係,僅僅依靠道具和裝扮,恐怕不足以傳達修行旅程。

絕於「一」?這些既是哲學命題,同樣可以是劇場美學的

「一」與「一」怎樣從分立走向交談、爭論,甚至是融合

實踐場域。

的「二」?兩位舞者如何展演「分」與「合」之過程?也 就是說,雙人舞為何要變成獨舞,不同段落獨舞之間的關 聯又如何?當一人在獨舞時,另一位演員究竟在作品中如

《佚乙》;編舞:江穎儀、郭芷盈/攝:梁詠俊

27

董言 我是董言,請多指教。 作者


專 欄

環亞舞略

有多少種身體,就有多少種策展 DANCE CURATING IN ASIA

HOWEVER MANY TYPES OF BODIES THERE ARE, THAT’S HOW MANY TYPES OF CURATION THERE WILL BE 文 Text: 耿一偉 Keng Yi-Wei

耿一偉 Keng Yi-Wei / 攝Photo:法國炸影像工作室 Frenchfries Photo Studio

當我在手機上看到這個邀稿訊息時,是剛走出台北市立美

It was shortly after I stepped out of Taipei Fine Arts

術館大門沒多久。我在這裡與策展人蕭淑文,共同策劃了

Museum’s front door that I got the message inviting me to

一個結合臨場藝術(live art)的展覽《藍天之下:我們時代

write this article. With curator Jo Hsiao, I had just co-curated

的精神狀況》,其中有兩個作品是與舞蹈相關。一是旅居 布魯塞爾的舞者李貞葳的影像裝置《14種承擔的練習》, 另一個是滯留島舞蹈劇場的《我在這裡》。我是去看滯留 島的演出,他們在六天當中,每天都以不同的主題發展新

Between Earth and the Sky: The Spiritual State of Our Times, an exhibition integrating live art, in which two of the works are related to dance. One of them was 14 Kinds of Exercise with Endurance, a video installation by Lee Chen-Wei, a dancer currently based in Brussels. The other was Resident

作,而每一場演出的靈感又跟展覽中的其他作品有關。對

Island Dance Theatre’s Being There. As I watched Resident

我來說,這已經是把策展概念運用到舞蹈創作當中,把不

Island’s performances, during the six days they developed

同的演出置入某個框架裡,結果是這些作品之間的並列,

new works from a different topic each day, with the

會產生出更大的意義。

inspiration for each performance related to other works in

這有點像打麻將,你摸到一張牌,接著你會想這張牌在現

curation into dance creation, putting different performances

有狀況下,要搭配哪張牌,才會更有效果。當然,你不見

into a certain framework. This results in producing deeper

得每次都摸得到你要的牌,但是那個策展的動作趨勢就在

meaning by putting creative pieces side by side.

那裡。一旦你做了第一個動作,挑了第一個節目,很自然

This is a little like the game of mahjong. When you draw a

會影響到第二個節目的運動方向 —— 這也端賴你想打一副

tile, you will think about the best way to combine the tiles

甚麼樣的牌。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有即興的部分,但結

to produce the greatest effect. Of course, you won’t get the

構也在即興中逐漸誕生。這就是策展。

tiles you need every time, but the impulse to curate occurs

the exhibition. To me, this is already adopting the concept of

every time. Once you’ve made your first move, chosen your first programme, it naturally affects the direction of 艋舺國際舞蹈節Want to Dance Festival / 照片由曉劇場提供 Photo provided by Shinehouse Theatre (Taiwan)

28


COLUMN 滯留島舞蹈劇場參展《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展覽作品《我在這裡》Resident Island Dance Theatre’s Being There in Between Earth and the Sky: The Spiritual State of

Our Times; 編舞 Choreographer:張忠安 Chung An,Chang / 攝Photo:陳啟瑞 Sam Chen

一開始我與滯留島討論時,他們並沒有提到會有類似策展

the second programme — this also depends on the tile

的做法,但我一點都不在意,因為這個結果更令人驚喜。

combinations you are trying to create. Everyone has a

策展人不是製作人,藝術家有充分的自由去創作他們想 要的。如果作品廣獲好評,那很棒;如果惡評如潮,那更 好,因為我們可以說,你看,我們是一個如此包容而開放 的藝術節。

different idea. There’s a certain amount of improvisation, but the structure is slowly built through improvisation. This is curation. At first during our discussions, Resident Island did not mention their curation-like method, but that didn’t bother

在挑選編舞家或舞團的那一刻,信賴就存在那裡了,否則

me at all, because this result was even more surprising.

你就不要挑選他們。如果你選了,你就得接受他們也有可

The curator is not the producer. Artists enjoy a sufficient

能失敗,或者不被當下的觀眾接受。只是從舞蹈史來看,

amount of freedom to create what they want. If their works

首演的暴動,可能是新風格誕生的前兆。當然,一些想法

get favourable criticism, that’s great. If they get loads of

或大方向的共識還是得有,畢竟我是策展人,我掌握了預

negative responses, that’s even better, because then we

算(而且很可能不是我的錢),我必須考慮策展主題(有時也

can say: look, we are such an open and inclusive art festival.

可能只是藉口)。但是一旦有了基本共識(包含創作方向,

Trust exists starting from the moment you choose your

還有預算規模),剩下的都屬於藝術家發揮的空間。策展有

choreographers or dance companies. Otherwise, do not

點像規劃一個百貨公司,你可以決定一樓賣甚麼,二樓展

choose them. If you chose them, you have to accept they

示甚麼,你甚至可以挑廠商,可是一旦簽了約,商家如何 設計空間擺設,那就不是你的事了。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nce history, chaos at premieres often marks the birth of a new genre. Of course, consensus

之前我在台北藝術節擔任了六年的藝術總監,一開始的時

on some of the ideas or the general direction must be

候,舞蹈節目並非我專注的重點。主要原因是那時候台北

reached as I am indeed the curator, I manage the budget

還有一個舞蹈節叫「新舞風」,策展人是林懷民老師,而 活動時間通常就在台北藝術節結束後不久。我覺得舞蹈觀 眾是有限的,沒有必要把彼此互相競爭。但是當支持新舞 風的新舞台劇院於2014年決定要拆除後,這個台北最重要

29

may fail or may not be received immediately by the audience.

的舞蹈節隨之也消失了。

(and it is most likely not my money), and I must consider the curatorial theme (at times this may just be an excuse). Yet once we have reached a basic consensus (including creative direction and budget scale), the rest is space for the artist to play. Curating is like planning a department store. You can decide what sells on the first floor, what is displayed on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專 欄

2015年台北藝術節與墨爾本的Dance Massive舞蹈節合作一

the second floor, and you may also choose

個節目叫《雙城交鋒》,就是兩邊的舞蹈家,一起合作在

your manufacturers, but once the contract

兩個城市排練與演出。我去參加Dance Massive的時候,

is signed, you step back from how the

很喜歡他們在很多非正式空間的演出氣氛,觀眾都是愛舞

merchants design their space and displays.

人,演出也是獨立編舞家的小型作品居多。之後我就有想

I was the artistic director of Taipei Arts Festival

要創立一個類似Dance Massive風格的舞蹈節的想法。這或

for six years. At first, dance programmes

許跟我對台北這個城市空間的感受有關,我們有很多摩托

were not my focus, the main reason being

車,很多獨立的個體在四處衝。

that at that time there was the dance festival

2018年底,我在北藝大戲劇所的一堂課上提到這個想法,

Hwai-Min, which usually started shortly after

剛好曉劇場的藝術總監鍾伯淵也在,而他對舞蹈也很有

the closing of Taipei Arts Festival. I thought:

興趣,於是我們一拍即合,不到半年的時間,就一起創

the dance audience is limited, so there is

立了艋舺國際舞蹈節。我與鍾伯淵還有曉劇團都不屬於舞 蹈圈,但我們也不以為意,反而更沒有包袱,在有限經費 下,去做我們可以做的事。我的想法是,辦舞蹈節跟開舞 廳很像。開舞廳的人不一定要會跳舞,但要能創造吸引大

Novel Dance Series, curated by Mr. Lin

no need to get involved in competition. But when the decision to demolish the Novel Hall for Performing Arts, the theatre that supported Novel Dance Series, was made in 2014, that also meant the end of Taipei’s

家來跳舞的空間。

most important dance festival.

我們也試圖讓艋舺國際舞蹈節有點舞蹈交易會的感覺。我

In 2015, Taipei Arts festival collaborated with Melbourne’s

們會動用自己人脈,去邀國際策展人或劇院經理來看演

dance festival Dance Massive in a programme called

出,希望為這些作品找到繼續跳下去的機會。最近我又擔

eXchange, in which dancers from the two cities worked

任了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的策展人,我對舞蹈如何協助探

together to rehearse and perform. When I participated

索都市空間很有興趣,委任了好幾個創作計畫。

in Dance Massive, I really liked the atmosphere of many

每個身體都是獨特的。

All the audience were passionate about dance, and the

有多少種身體,就有多少種策展。 因為舞蹈就是自由。

of their performances in informal performance spaces.

performances mainly consisted of small-scale creations by independent choreographers. Later on, I had the idea to create a dance festival like Dance Massive. This might be related to my feelings for Taipei city’s urban space, since we have a lot of motorcycles, a lot of individuals rushing around. At the end of 2018, I brought this idea up during a session at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School of Theatre Arts and it happened that Shinehouse Theatre’s Artistic Director,

耿一偉 艋舺國際舞蹈節/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策展人 作者

Chung Po-Yuan, was present. He was also very interested in

30


COLUMN 艋舺國際舞蹈節《一顆開花的樹》Want to Dance Festival — A Blooming Tree; 編舞 Choreographer:張婷婷 Ting Ting Chang / 攝:林政億(照片由曉劇場提供)

dance, and we hit it off right away. In less than half a year,

dance helps explore urban space, and have commissioned

we established Want to Dance Festival together. Neither

several creative projects.

Chung nor I, nor Shinehouse Theatre, belonged to the dance industry, but we didn’t mind, instead that left us free,

Each body is unique.

without pressure, to do what we wanted to do with limited

However many types of bodies there are, that’s how many

funds. I think organizing a dance festival is largely similar

types of curation there will be.

to starting a dance hall. The founders need not know how to dance, but they have to be able to create a space that

Because dance is freedom.

attracts people to come and dance. We try to make Want to Dance Festival like a dance trade fair. We will use our own network to invite international curators and theatre managers to watch our shows, hoping to find chances for these pieces to continue dancing on. Recently, I became the curator of Hualien Performing Public Space Festival. I’m very interested in how

31

Writer Keng Yi-Wei

Curator of Want to Dance Festival/ Taoyuan Iron Rose Festival/ Hualien Performing Public Space Festival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專 欄

舞後對談

舞蹈電影《雙雙》 (第一部分)映後暢談 —— 以舞蹈勾勒愛情角力 對談 :黃翠絲、毛維 文:《舞蹈手札》編輯部

《雙雙》劇照 / 照片由城市當代舞蹈團提供

今期「舞後對談」不太一樣,我們沒有邀請到舞蹈以外的

繼續走下去,其實也會想想如何拿捏到那個平衡,不是某

「專業人士」來跟舞蹈界朋友談舞,沒有所謂的「跨界別」

一方take-in-charge另一方就一味支撐(support)。對於我們

對談。秋風起、姣姣地的一個晚上,我們跟舞壇中的跨界夫

來說,也是一種很特別的東西。

妻黃翠絲、毛維來個對談,由他們的舞侶視覺談《雙雙》和 自身經歷,或勾勒或模糊愛情與舞蹈之間的界線,理解他們

從雙人舞創作到藝術節策劃

由舞蹈到生活的「partnering」(伙伴/雙人舞)。

毛:為什麼我們最初會跳雙人舞?

跨代而相通的呈現 毛:看《雙雙》時,我們倆都很喜歡來自馬來西亞的夫婦(朱 智寬及駱素琴)。(他倆)沒有很多強勁的動作(movement), 卻已經可以感受到不只是他們身體的狀態,而是兩個人之間

黃:其實很神奇,都是天時地理人和。在學校(APA)的時 候,老師總編我們一起做partnering,可能老師感受到我們 有些「chemistry」(化學作用),或也想排partnering吧…… 然後每次有partnering都是我們在跳。

的關係。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見他們那一代的藝術追求,或

毛:那時我們確立關係後,老師也知道了,好像想幫忙推

者可以說是類型,跟我們這一代的想法很不一樣。很欣賞他

一把,也就有了Daniel(楊春江)編排我們跳的第一隻雙人

們的呈現方式,回顧多年的舊作品,不需要言語去講述,只

舞。於我來說,最大的靈感或動力,就是我們的老師Laura

需要有兩個人去存在、去發聲、去「enjoy dance」(享受舞

Iris(學院當時的一位客席藝術家)。(我們)先前其實沒有太

蹈)、去重訪他們曾經跳過的生活。那些片段很短,但我們看

多關於雙人舞的概念,是她讓我們明白雙人舞如何去玩,

得到背後很多屬於他們的東西。

如何去運作,也教給了我們很多理論和動作。她跟我們

黃:我想我們很喜歡他們對於這段三十年的感情的那種輕 描淡寫,不用說經歷了些什麼,著墨太多甜酸苦辣。有一 些畫面,對一對伴侶(partner)來說,一看就會明白這個 年份不容易啊,並感受到他們所擁有的已經勝過一切的這 個瞬刻,也不用講他們將來想怎樣,只是說「now, we are

強調,雙人舞非關動作而是建基於不同理論,如兩人之間 的聯繫(connection)等等,鋪墊了後來我們走上跳雙人舞 的路。再到快畢業的時候,有一次機會站上一個很大的舞 台,邢亮編排的,其中兩個人前後在台上加起來大概有四 分鐘的表演,就發現原來我們也可以支撐得到……

here」(我們現在來到這一步),兩個人當下之間的對視和觸

黃:就是那時候確立了我們都很喜歡,很「into」(熱衷於)

摸,已經能牽動許多。

這件事。

毛:用我們的視覺去看的話,他們很平衡。沒有誰作主導

毛:平常排舞中間的過程,其實都會發現,原來我們兩個做

(take-in-charge)、或誰要跟隨(follow),雙方都很遷就對

這回事,會輕鬆許多,和其他人可能沒有那麼合拍。可能跟

方去做一些事,而雙方都有很清晰的目標或主觀想法。於

其他女生就會比較遷就一些把位,但我們兩個的話,就會不

我們來說,他們就好像我們的「sample」(模範)。我們要

用那麼遷就,很多東西我們試的時候,就可以去到盡。

32


會去上一些課,但回歸到我們兩個亞洲人的身體,和他們

我們一開始的頭三個作品都是邢亮編排的,中間很多

的理論會有距離,所以會從我們的角度/理解去research/

partnering,讓我們開始建立了很多默契,和一套我們很

develop一套適合我們身體的。近五年,我們一直在研究

「feel good」(感覺良好)的東西。

partnering這個題目,而在不同festival的時候,我們也會用

毛:一開始,其實不太清楚那一套東西是什麼來的,但從

我們研究到的一套去教有關partnering的workshop。

Laura到邢亮,讓我們對雙人舞越來越感興趣。直到後來有

黃:在歐洲是看了很多,很多artist也像我們,作為一對

一天在APA排完舞,我們坐在地毯上,傾未來的方向。想想

獨立藝術家的partner,會去develop這樣的東西。他們自

畢業已有兩年,其實並不太知道未來怎麼發展,要往哪個

己會應用很多馬戲(circus)的原理,或接觸即興(contact

方向去努力……

improvisation)的技術,混合在一起在玩很多不同的tricks(技

黃 : 應該是說,舞者那麼多,怎麼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路 呢…… 毛:所以就在那時候,我們決定了,要以雙人舞為主,自 己編自己跳、自己「present」(呈獻/主辦)自己。

巧)。而我們兩個,回歸自己亞洲人的身體,我們就會想, 除了打翻大跳,會不會更多呈現到一種細膩的感覺,或有 關太極、武術等文化的融合,我們會運用裡面的一些理 論,如「以力借力」…… 毛:我們所有的partnering都不是吃死力的,很講究借力和

黃 : 其 後 做 創 作 、 巡 演 得 多 時 , 去 了 很 多 festival(藝 術

卸力。以「lifting」(托舉)為例,其實是她要跳,我幫她跳

節)。我們還很年輕,會疑問年輕藝術家(young artist)是否

得更高,而不是我獨力舉起她啊,是會有這種分別啊。

永遠都要「ask for chance」(索求機會),都要「please」 (去取悅),去等待機會演出或發表作品。我們會去反思自 己是否也可以創造一些機會。多多少少去不同的festival也 會有不同的感受,有的是為了artist(藝術家)的,也有的是 為了director(策劃總監)的,就很不一樣。所以我們想試一 下,以artist的角度和身份,去策劃一個festival。為了artist 的本身,所以就膽粗粗去試了。第一年規模不大,就只是 找了三個作品,一個台灣,一個香港,還有我們自己。我 們festival的定位就不是要大作品,想要獨立藝術家,或者跟 我們一樣的partner artist…… 毛:我們希望可以努力創作一個機會、一個平台讓更多人 可以發表他們的作品。也因為不是在劇場演出,另一層面 來說變相可以更推廣當代藝術。

重新定義Partnering的語境 黃: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亞洲講Partnering的語境,好像 只是編舞一種手法;但其實在歐洲,partnering已經是一 種技巧(skills),已經是很多partners會去develop(發展)的 一套東西。反觀亞洲,好像很少人會去做,甚至很多時 候所說的partnering只是一對partner的一個「work」(作

COLUMN

黃:畢業之後,我們都有各自和不同的編舞合作,但

黃:在歐洲,可能可以看到很多有關lifting的手法,但其實 對於我們來說,是回歸到兩個人的關係:我們互相中間的 connection(連繫)和動機(intention),借這個力而呈現的 trick。我們會由一些真實的動作開始research(探索),我們 想做什麼「action」(動作),然後這個action,例如說打 你,會引來什麼「reaction」(反應)。這個action和reaction 中間可以如何借力。我們有為這個research想過一個名字, 不過一直還沒有到累積太多的階段,所以還沒發表 —— 我 們叫相對力,其實很多力很多時是相對的。 毛:我們自己的理論是:兩個人加起來是100。所以當我們 各有50時,沒有事會發生。但當各自數字不一樣時,就會 有不同的事發生。我們永遠存在於100內,所以永遠都是一 個受控(under control)但互補(countering)的雙人舞。我少 一點,她就多一點;她少一點,我就多一點,事情就會這 樣發生。 《雙雙》(第一部分) 城市當代舞蹈團 (作品一)編舞:李人欣、朱智寬及駱素琴;舞者:朱智寬及駱素琴 (作品二)編舞:龐智筠;舞者:黎家寶及曾景輝 (作品三)編舞及舞者:黃振邦及樂知靄 觀賞場次:2020年9月13日20:00

品),但以partnering為skills和research(研究)方向是相對地 少見。我們一路累積的,也對partnering一直很有興趣,也

33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專 欄

從荷蘭到瑞士 —— 香港舞者的國際戰線

旅歐舞記 DANCE TRAVELOGUE

文:顏德志

讓身體放鬆掉落地上,難以預計跌宕的形狀,

作、獨舞以及面試等等,有時還會預先給舞者一些影像、

頭著地的一剎,回過神,便見身首何處。

圖片、音樂或文字去創作。經驗告訴我,要在舞團風格與

兩年前剛畢業投身自由工作,在各大主題樂園任季節性演 員,也跟本地好友們合作演出。半年間儲夠盤川,便申請 到荷蘭工作假期,在唐人街的餐館打工,早上餘檔就到當 地舞室維持訓練 1 。離開香港前後,與很多朋友談過去留 的問題,說我是心口貼個「勇」字便衝的那種。我沒有給 自己太大期望,只知道有一年時間尋覓。那段期間的生活 很獨立,有時間在公園閒坐寫日記,脫離家人和同儕的陪 伴,讓我再思考到底是為誰表演。 去年入學阿姆斯特丹大學,是希望找個屬於自己的群體, 在資源充足和自由的環境下創作,也為了有個穩定的理由 駐足久些。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對舞蹈有著不同熱情, 從他們取得的靈感亦令我很滿意,但當我準備再成為學生 時,卻遇到財困這個難題。雖然與學校商討後,同意將我 的學費調低至比原來少三倍的歐盟學生水平,但我就學大 約只有兩個月,積蓄便開始見底,最後只修讀一個學期。 其實香港舞者在歐洲闖蕩不難,勝在學得快、捱得慣,難 在簽證;歐盟國民可在各地工作、居住,而從亞洲等地來 發展,甚至想自由身工作的,門檻則相當高。工作假期是 個入門級選擇,專為廿字頭的衝勁而設,當威打 2、搬屋、 送外賣,只要放下身段,到處都是從生活到藝術的靈感。 讀書是個昂貴的選擇,國際學生的花費通常多幾倍;本地 有很多獎學金,可是我沒有成功申請過,這也是為什麼我 沒能繼續讀下去的原因。如果目標是全職舞者,規模較大 的舞團有機會能申請工作簽証。

個人風格之間取得平衡,不斷質問自己希望怎樣跳。香港 的舞者有穩健基礎,對身體、空間、方向、節奏等已有很 深認識,亞洲面孔更是給予他們新氣象,但更重要的是自 己怎樣看舞蹈藝術這回事,去實現什麼生活難以體現的 事,及該舞團如何幫助自己實現更多。有時花多眼亂的技 巧過目即逝,相信自己的個人風格、大膽嘗試反而有更大 機會得到青睞。 今年初,我加入了位於瑞士洛桑的現代舞團Cie Marchepied。現在回到荷京 3 生活,等待下個舞季開始。 「Cie Marchepied」是個法文名字,譯作「階梯」,寓意舞 者透過與編舞互相認識、巡迴演出以及空檔期間參與遴選 的機會,繼而能踏上歐洲更大的舞台。它是個小型舞團, 每年只運作六個月,聘請四位應屆畢業生,期間邀請大約 三位藝術家駐團,主要在瑞士及法國巡演。 我承認對國外生活有種嚮往,但也開始更渴求對香港的認 識。到了異地有比較,少了很多自覺理所當然的事。兒時 在「不准踐踏草地」和「藝術不是必修課」的背景下成 長,漸覺一切規範都是正常。排練間,我對著一棵草發 呆,老闆硬要將它說成花,將此景放進作品,歷時三分 鐘。有時我會嘗試去理解他們的審美觀,甚至幻想他們的 故事。是否很和平安逸,社會沒有衝突,藝術上便能追求 虛無飄渺的極端抽象?或是線條與角度交錯的自然美?有 時我的確厭倦了這些矛盾,堅信表演藝術作為繼傳媒後的 第二喉舌,尤其國難當前,應以表達大眾情感與被忽視的 聲音為主體。而我相信在香港還是有方法滿足想跳舞的熱

另一方面,我一直留意網上的遴選機會,亦不時獲邀出

衷。雖然不多,但還是有資助;雖然有人媚共,但還是有

席。其中一次,還坐了十四個小時巴士,通宵從荷蘭去到

人抗共;雖然不廣,但還是有觀眾。

瑞士。(因當地物價太高,負擔不起住宿,有幸舞團讓我們 睡在舞室地板上)遴選離不開鬥快學舞段、技巧、即興、合

與老細意見相左時常有,我是背負著香港人身份的外國 人,但在排練室裡,我就是舞者,老師們教我這是專業的

34


COLUMN 照片由顏德志提供

一部分。這些推理令我的靈魂與演出中的肉體完全分離,

說:「你啊爺米九高,原本準備當皇帝㗎啦,但係嫌裙掛

眼看著那棵草與那些沉醉的臉,心裡卻是哼著《願榮光歸香

短唔啱著,咪由山東南下到廣西囉。我又嫌錢腥唔夠膽賺

港》來計時。在國外生活,有鮮明的春夏秋冬,我的喜怒哀

咯,咪走落嚟囉。宜家香港嘅水唔啱你飲,你咪去遠啲

樂、憂愁善感也更加強烈。繼而學習到的,是對政治的敏感

囉。」每天在荷京踩單車,路經每間屋都很獨特,我不時

度,明白對時事取態的必要性,亦確立了我的藝術觀。

會用「香港人」的思維去量度,呢幢樓值幾錢?供幾耐?

這時代大是大非,被催熟的種子到處散落。難民問題、資 本主義、共產主義、各種平權等些議題,在多重成長背景 的群體中被更廣泛地談及,對我來說都是構成藝術的必 要材料。有位良師告訴我:「大家都在爬山,你爬遠的一

做這行有沒有可能在這裡自立?在疫情肆虐間,如果我轉 行了,會否更穩定?老實說,我很討厭功利的想法,畢業 後亦從未有過要「搵食」的概念,因為我每天在做的事情 都沒有變過,就是創作與跳舞。

座,我們在頂點烽火相見。」歐洲被看似成國際舞台,計 我話是龍蛇混雜,有國家,無國界。英雄莫問出處,同意 去不同意彼此。 近來經常追讀新聞,聽說英國將給予港人居英權,又彈出 很多移民顧問廣告。二十有五的我,不禁想未來。家父笑

35

顏德志 2018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隨後入讀荷蘭藝術大學,現於瑞士 洛桑Cie Marchepied為全職舞者。 作者

1 維持訓練的舞室是Henny Jurriens Studio 2 編按:「威打」是侍應(Waiter)的英文音譯 3 編按: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舊名稱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評 論

身體缺席與視覺滿座: 淺評《本地一手播》 文:Maze Chan

《山海流》;導演:黃漢樑;編舞:藍嘉穎 / 照片擷自《山海流》

由以舞者之舞動作為主要敘事語言,到逐漸加入鏡頭運

若能在「追」、「捕」、「逐」三種動作質地中取其一發

動、剪接等電影元素,甚至抹去舞者的存在,改以電影語

展,此幕定更深刻。提到《山海經》,難免聯想到精怪,

言呈現「舞蹈」,舞蹈錄像之定義眾說紛紜。若身體於

但精怪與夸父之間的關係於作品中略顯疏離,編導的處理

錄像中缺席,還能稱之為舞蹈錄像嗎?若電影語言擠滿畫

雖與原作《山海經・海外北經》語境相符,但相信創作者不

面 , 又 會 有 怎 樣 的 觀 賞 經 驗 ? 跳 格 國 際 舞 蹈 影 像 節 2020

單單著眼於再現文學,轉化文本內意,提出屬於這時代的

《本地一手播》中四支作品風格迥異,創作者以不同方式

「夸父追日」,才是編舞與導演想達到的效果吧?《山》

詮釋舞蹈錄像,望能藉此窺看其無限可能。

不乏動作元素,同時利用蒙太奇及美術設計建構想像,視 覺效果豐富。若能深入發展身體語彙,作品會更可觀。

先看畫面壯闊的《山海流》,作品取景香港離島,鏡頭運 動相對《邊界・視野》及《喺度?》少,較為靜態的鏡頭反

《那一天我變成了一粒石頭》全片只有一個場景及一個固

襯山海磅薄氣勢,建構神怪氛圍。片中不乏遠景,山石景

定鏡頭——大海。表演者坐在沙灘上,竭力想要變成一粒

觀輕易將作品與《山海經》連結,配以精怪舞者,不難墜

石頭,不斷重覆「海浪襲來」、「表演者被海浪推倒」、

入神話之中。「夸父追日」乃作品主線,主角夸父兀立海

「表演者重新坐好」三個動作。乍看之下不像舞蹈,但

中登場,勾起觀者強烈好奇心。可惜關鍵詞「追日」未有

這正是舞蹈錄像發展中非常重要的討論 —— 看起來不一

深入發展動作語彙,夸父竭力追趕,在遠景中略顯尷尬。

定像舞蹈,但有舞蹈的意涵 1 。不絕耳邊的「操你媽」與

36


REVIEW 《那一天我變成了一粒石頭》;導演:李偉盛 / 照片擷自《那一天我變成了一粒石頭》

「不要動」、表演者與大海的自然互動、色調光暗與聲音

片長同為十分鐘的《喺度?》,場面豐富多變,鏡頭運動

設 計 互 相 呼 應 ⋯⋯ 舞 蹈 隱 身 在 細 緻 的 電 影 語 言 中 。 舞 蹈

相對活躍,編導在構思動作同時,相信亦有考慮鏡頭的

錄像與現場舞蹈表演最大分別在於觀看被限制於螢幕上,

「動作」。觀者能窺見身體以外,鏡頭如何擔當「舞者」

因此不少作品會透過剪接不同拍攝角度去呈現舞蹈動作原

的角色。舞者走過天橋、樓梯、街角、海灘以及攝影棚,

貌。《那》卻走另一極端,以調色及聲音設計轉變情緒,

作品也採用了大量特殊效果,如分割畫面、色彩轉換等

透過看似重覆的動作堆疊無力感。隨海浪沖刷,表演者快

等,視覺訊息強烈,然而過於泛濫的資訊未必能呈現編導

被沖出畫面之時,原來的藍綠色調漸變成藍黑色,海浪聲

構思。中段出現的口風琴手,由只聞其聲到終見其人,帶

過渡到風聲,「不要動」變成「不要走」;命令變成懇

來視覺上的新鮮感,但角色定位模糊。當展演空間由城入

求。直到片末最後一句語氣充滿懇求的「不要走好嗎」,

海,景觀徹底改變但缺乏鏡頭語言承接,顯得突兀。雖能

表演者終於被推離畫面,「走了」。不過是微細的變化,

約略推敲舞作結構,也見「勺子」串連各個段落,但身體

卻因前段醞釀了能量,情緒緩緩蔓延,久久不能釋懷。短

語彙始終未能清晰表達,與「勺子」的關係曖昧不清,難

短十分鐘,鏡頭內只有一個男人和一片海,看似缺席的身

以閱讀其象徵意義。創作元素繁多猶如視覺滿座,光影紛

體語彙,以專注細膩的姿態呈現。若要探討「不像舞蹈」

亂,失去焦點,未有讓出空間予主體發展。若能再多鑽研

的舞蹈錄像,《那》是不錯的選擇。

「勺子」與身體及環境的互動,稍加雕琢「勺子」與畫面 調度的配合,應能更清晰傳達創作者所思所感。

37

十 / 十一月•Oct / Nov 2020


評 論

《喺度?》;導演/編劇/編舞:譚之卓 / 照片擷自《喺度?》

《邊界・視野》是四作中,唯一一支由劇場演出改編而成的錄

作設計與「邊界」互相呼應,每當舞者肢體往外延伸或前

像作品(改編自2012年首演之《Maze界限・街道圖》)。舞作

行,就被另一舞者阻礙,「邊界」就在動作之中。值得一

結構嚴謹清晰,導演巧妙利用鏡頭角度及剪接,將南豐紗

提的是編舞與導演均以明確的視覺元素貫穿全作,舞蹈語

廠幻化成「迷宮」。梯間獨舞揭起序幕,鏡頭從欄杆間穿

彙清晰且能扣連空間特色。編舞並非單單將舞台版本移師

過,獨舞者彷彿被困欄與欄之間,鏡頭隨舞者表情改變,

鏡頭內,身體與空間配合得宜;導演則以「邊界」作為主

過渡至停車場群舞,舞作情緒也隨之轉變。作為全作首次

要敘事語言,善用南豐紗廠內的結構線條及燈光設計,反

登場的群舞及關鍵舞蹈語彙呈現,動作一致性雖見瑕疵,

覆呈現「45度角空間」,以之扣連不同形態的「邊界」,

但為作品後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由此瞥見編舞心思之細

建構嚴謹的敘事空間。末段高空鏡頭突顯圓心中獨舞者茫

密。猶如在跑步機上的第三幕,是全片印象最深的段落。

然若失的情緒,同時加強外圓群舞的張力,由物理層面的

窄長走廊上一名舞者慢動作跑步,其他舞者從左右出入口

「迷宮」轉入心理層面。2012年首演至今,作品不斷提升及

以正常速度跑出跑入,編舞與導演同時利用舞者身體節奏

深化,來到錄像版本更融入了南豐紗廠的空間特色,舞蹈編

的時間差,以及前中後景的景深距離,營造強烈的立體視

排與電影語言互相調和,成功將劇場作品轉化成具有特色的

覺效果之餘,亦緊扣主題元素——「迷宮」。另外第六幕

舞蹈錄像。若要挑剔的話,動作特寫很多時候都切去身體部

在概念上亦見巧思,導演利用鏡頭語言,將觀眾由現實建

位,削弱了舞蹈張力,以側拍取代或會更好。

築空間,帶進虛擬的監控鏡頭世界。此段雙人及三人舞動

38


《邊界•視野》;導演:黎宇文;聯合編舞:周佩韻、 廖朗莎 / 照片擷自《邊界•視野》

四 支 作 品 , 四 種(或 以 上)對 舞 蹈 錄 像 的 思 考 , 或 以 身 體 主導,或以鏡頭舞動,沒有劃一「標準」。或如前所述, 凡有舞蹈意涵的錄像就可以是舞蹈錄像,任何事物都可以 成為「舞者」,關鍵條件大概在於你有否帶著「舞蹈的意 涵」起步創作。無論身體缺席抑或視覺滿座,只要捉緊創 作的心跳,都可以是出色的舞蹈錄像。

-

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2020《本地一手播》 《 山海流》 導演:黃漢樑 編舞:藍嘉穎 《 那一天我變成了一粒石頭》 導演:李偉盛 《 喺度?》 導演/編劇/編舞:譚之卓 《 邊界•視野》 導演:黎宇文 聯合編舞:周佩韻、 廖朗莎

Maze Chan 自由身創作人。畢業於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主修舞蹈 編創及理論研究。關注城市發展及身份認同議題。 作者

1

39

「看起來不一定像舞蹈,但有舞蹈的意涵」原文為「 A screendance work “may not ‘look like’ a dance,” but has the “meanings of dance.” 」 (Amy Green field in Claudia Kappenberg, “Does Screendance need to look like dance?” (2009), accessed April 20, 2011)


16-17/10 @20:00

舞蹈節目表

遍地謊蜚 Lies In Waiting

綽舞埸 Beyond Dance Theater

DANCE LISTING

編舞:麥卓鴻 Choreographer: Mak Cheuk Hung 青年廣場Y綜藝館 Youth Square Y-Theatre

16/10 @20:00 | 17/10 @16:00 I’m not sure about you, but I need 香港歌德學院 Goethe-Institut Hongkong 參與藝術家:Ghost and John Artists: Ghost and John 香港藝術中心歌德學院黑盒子 Goethe-Gallery and Black Box Studio, Goethe-Institut Hongkong

23-24/10 @20:00 | 24-25/10 @15:00

舞蹈實驗劇場《一縷香》 Experimental Dance Theatre Endless Thread 林玥霏 Chris Lam

編舞:林玥霏、何翠亮

舞者:于蘭、蔡淳而、李雯

Choreographer: Chris Lam , Ada Ho Dancers: Yu Lan, Erina Choi, Milky Lee

18/10 @20:00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 JCCAC Jockey Club Black Box Theatre

舞X武劇場《凝》 Chinese Dance X Martial Arts — Convergence 香港舞蹈團 Hong Kong Dance Company

概念/編舞/舞者:楊雲濤 舞者/聯合編舞:黃磊、何皓斐、廖慧儀、侯叙臣、王志昇、潘正桓 及周若芸 Concept / Choreographer / Dancer: Yang Yuntao Dancers / Co-choreographers: Huang Lei, Ho Ho-fei, Liu Wai-yee, Hou Xuchen, Ong Tze-shen, Pan Zhenghuan, Chou Jo-yun 10月18-24日限時線上公映 On-demand online screening available from 18 to 24 October 2020

30-31/10 @19:30 | 31/10-01/11 @14:30

《唐吉訶德》Don Quixote

香港芭蕾舞團 Hong Kong Ballet 藝術總監︰衛承天

Artistic Director: Septime Webre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Grand Theatre

06/11 @20:00 | 07/11 @16:00

30/10 @20:00

真演出系列 —《佚乙》 REAL Showcase Series - Solara & Luna CCDC舞蹈中心 CCDC Dance Centre 編舞/演出:江穎儀、郭芷盈 Choreographers / Dancers: Kong Wing Yee, Kwok Tsz Ying 10月30日至11月1日限時線上公映 On-demand online screening available from 30 October to 1 November 2020

《當代舞台.香港2020》 SPOT HONGKONG 2020 東邊舞蹈團 E-Side Dance Company 編舞:黎家寶、黎貴諾、 李家祺、盧敬燊、莫嫣、 岑智頤 Choreographer: Bobo Lai, Jasper Lai, Lee Ka-ki, Kingsan Lo, Jennifer Mok, Henry Shum 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Ngau Chi Wan Civic Centre Theatre

40


20/11 @20:00

《聚散》 On & Off

09舞蹈劇場 Move in Dance Theatre 藝術總監/編舞:黃茹 編舞/劇場構作:劉詠芝 Artistic Director / Choreographer:​ Huang Ju Choreographer / Dramaturg​: Iris Lau 11月20日晚上8時網上 首播 Online Premiere at 8:00 PM on 20 Novemberscreening available from 30 October to 1 November 2020

04-05/12 @19:45 | 05-06/12 @15:00

《媽祖》Mazu the Sea Goddess

香港舞蹈團 Hong Kong Dance Company 總導演/編舞:閻紅霞 導演/編舞:張媛

Chief Director & Choreographer: Yan Hongxia Director & Choreographer: Zhang Yuan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Grand Theatre

20 - 21/11 @20:00 | 21 - 22 /11 @15:00 鄰居 The Neighbor

11/12 @20:00 | 11-12/12 @14:30 | 12/12 @16:30

《炫創者 5》 Imagination Boom 5

編舞:藍嘉穎 Choreographer : Blue Ka Wing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Studio Theatre

東邊舞蹈團 E-Side Dance Company

藝術總監/創作顧問:余仁華 編舞:張利雄、梁敏賢、陳樂軒、黃寶娜、謝甲賢、馬汶萱 Artistic Director / Creation Consultant: Jacky Yu Choreographers: Holmes Cheung, Calrina Leung, Chan Lok-hin, Paula Wong, Tseky Tse, Christy Poinsettia Ma 牛池灣文娛中心文娛廳 Ngau Chi Wan Civic Centre Cultural Activities Hall

27-28/11 @20:00 | 28-29/11 @15:00 SWITCH 編舞:梁芷茵 Choreographer: Cherry Leung Tsz Yan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Kwai Tsing Theatre Black Box Theatre

11 -12 /12 @20:00 | 12 -13 /12 @15:00

「多空間」25週年全新舞蹈劇場 Y-Space 25th Anniversary‘s Brand New Dance theatre 全民運動系列 I - 球賽 Sport Dance Series I - Matches

41

多空間 Y-Space 編舞及構思:馬才和 監製:嚴明然

Choreographer & Conceiver : Victor Ma Choi-wo Producer : Mandy Yim Ming-yin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Studio Theatre


Harlequin 在家練習系列 Harlequin 練習墊 此產品讓舞者有機會在Harlequin Cascade上練習舞蹈動作,Harlequin Cascade是世界頂級芭蕾舞團的首選 舞蹈地膠。 2m x 1m的Harlequin練習墊可以放置 在任何堅硬的表面(地毯除外)上, 以保護現有地板,並且是在家中練習 舞蹈動作變化的理想尺寸。

Harlequin獨立式扶手 Harlequin獨立式芭蕾舞扶手輕巧卻 非常穩定。採用氧化鋁製成, 扶手部分可選擇鋁或櫸木。 3個不同尺寸可供選擇。

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聯繫我們 +852 254 11 666或hksales@harlequinfloors.com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