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line JUNE 2013 (Vol 4)

Page 1

VOL 4 June 2013



Content 目錄 焦點 Focus (April) 每月之選:四月

專題 Feature 攝影記者搖籃

人物 People 人退,心從不退 王身敦

焦點 Focus (May) 每月之選:五月

圖輯 Photo Essay 漂呀漂 (序篇‧節錄) 蔡文豪

專欄 Column 歷史高點與時間長河 - 葉英傑 兜口兜面 - 岑允逸 相中夢 - 張建邦 馬來西亞採訪手記 - 何家達

特稿 Special 零度之下的熱血

前線雜誌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執委 特約記者:曾愛盈、何雪瑩 設計:aurora international 執委名單: 主席 副主席 秘書 財政 委員 委員 委員 委員 委員

蕭文超 梁百豪 周穎瑤 羅國輝 何家達 羅君豪 李澤彤 盧翊銘 鄧宗弘

香港攝影記者協會 地址: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6-15室 網址: http://www.hkppa.net 電郵: hkppanet@yahoo.com.hk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HKPPA


Focus (April) 焦點 每月之選:四月 ‧


4月22日,四川雅安地震過後,災區蘆山縣龍門鄉王家村的村民楊先生(音譯) 向記者展示家中 損毀情況。(南華早報/宋曉剛攝)


Focus (April) 焦點 每月之選:四月 ‧

4月13日,愛護香港力量召集人陳淨心(左)及多名愛港力成員,在佔中論壇站在枱上指 罵在場其他人士。(蘋果日報/羅君豪攝)

4月15日,美國海軍兩棲攻擊艦「貝里琉號」(USS Peleliu) 4月28日,特首梁振英(左二)在律政司司 停泊尖沙咀作常規訪問,兩名美國海軍人員在艦上走過。

長袁國強(左一)陪同下,到石塘咀出席全

(路透社/蕭文超攝)

城清潔運動。(南華早報/李願成攝)


焦點 每月之選:四月 ‧

可以關閉邊境,可以切斷感情,中港兩地的天空卻是無法分割。內地H7N9疫情 持續,今年4月7日確診人數破20關口,候鳥再被視為播毒兇手,口罩和消毒用 品銷量大增,有香港巿民提出限制內地人入境,部份港校的內地交流團亦受影 響。 (蘋果日報/謝榮耀攝)

4月29日,金價回落,大批內地旅客趁著五一黃金周來港,將旺角某珠寶店內金器 搶購一空。(南華早報/王智強攝)


Feature 專題 Text曾 / 愛盈

攝影記者搖籃

Photo蕭 / 文超

隨著觀塘職業訓練中心在6月正式停辦,校內有「攝影記者搖籃」之稱攝影課 程亦劃上句號。這座位於觀塘翠屏道樓高五層的白色建築物,今天看上去毫 不起眼,你可能不知,這地方開創了先河,是香港首個正式培訓新聞攝影人 才的基地;你可能未聽過,中心內有一間數百呎黑房,設備一度在香港首屈 一指;年輕的你也許不識,曾經每年在中心「出產」的攝影記者,例必成為 傳媒老闆的「搶手貨」,一屆又一屆的新生,未正式學成出爐便已加入了新 聞行業,跑到了世 界最前線,成為大眾市民的眼睛。 但不知不覺間,在香港生活的你,肯定都見過由觀塘這間「攝記少林寺」 出產的影像。無論從本地媒體,還是國際通訊社,來自觀塘的桃李遍地開 花,48代子弟星光熠熠,大世界舞台上每一場動盪,由南北越戰的烽火連 天、89年北京天安門的血與淚、至泰國紅衫軍的砲彈橫飛,總有他們的身 影。 自從90年代末,相機應用變得數碼化,以攝影作為職業先修的課程,以一 種注定沒落之勢走向下坡。時至今日,大學教育普及,莘莘學子對一張沙 紙趨之若鶩,就算是武林之中的泰山北斗,也像附近觀塘工業區的命運一 樣被視為老化,逃不過時代巨輪無情的淘汰。 筆者決定為中心尋根溯源。它的故事,由1965年的香港說起。

位於觀塘翠屏道5號 的觀塘職業訓練中心。


專題

位於觀塘翠屏道5號 的觀塘職業訓練中心。

Text /曾愛盈

Photo蕭 / 文超


Feature 專題 Text曾 / 愛盈

攝影課程救濟難民

Photo蕭 / 文超

四十八年前,香港還未成為東方之珠。那是留聲機

司做起,1975年加入無綫電視菲林組,為譚家明、

和黑膠唱片在旋轉的時代;那是胡仙查良鏞(金

許鞍華等導演拍攝了多部十六米厘電視片。經他拍

庸)辦報一篇一篇都是文山字海的年代;那是毛澤

過的劇集和電影,包括《獅子山下》、《花城》、

東以學術討論為幌子展開文化大革命序幕的年代;

《鬼馬智多星》、《胭脂扣》和《人在紐約》等,

那是大批難民從內地輾轉流離湧到香港、開始積極

多次分別奪得金像獎和金馬獎「最佳攝影」。

在殖民地謀生的年代。 今天,經常笑呵呵老前輩已經光榮退休了,但他對 遍地難民的香港,觸發了歐洲宗教人士來進行救

當日曾經教導他的師父,特別是一位姓鄭的老師,

濟,一個基督教組織「信義宗」,除了派發救援物

依然記憶猶新。

資,也創辦不同的職業訓練課程,讓倉皇度日的難 民有一技之長,自力更生。初辦課程時,只收難民

他的師父之一還有古少成。今日已逾80的古sir,見

作學生,為求證身份,必須經教會牧師介紹才可入學,

證著課程的創立,「那時攝影活動只是富家子弟的

每屆只收十多人,費用全免。由於當時市場求才若渴,

消閒玩意,相機和菲林也很昂貴,基本上只用作娛

每屆學生剛畢業就被市場全數吸納,出路甚佳。

樂,很少用來搵食。教授了學生一門專業,希望他 們回饋社會,總不至於終日無所事事,遊盪在街上學壞。」

現在譽滿國際、香港人稱「標叔叔」的資深電影 攝影師黃仲標,原來也是課程的學生之一。為了

古少成記得很清楚他在1951年走難來香港,祖藉

參加課程,原本作為香港土生第二代的他,謊稱

廣州中山的他曾在家鄉當文字記者,很快經「信義

自己是難民,「唔係咁,佢唔收我」,已逾60歲

宗」教會的介紹,跟課程的創始人鄭直煥學習攝

的他仍一貫笑得壞皮地說。他在1960年入學,

影,「當時沒有固定的地點上課,機構要租用私樓

當時還未有觀塘職訓,上堂地點在界限街一間唐

地方,其中一個落腳點在界限街。」學成之後,組

樓。問他為什麼想學攝影,他又笑著說:「原因

織終決定租用觀塘上址作永久學校,古少成也直

好簡單,我讀書唔叻,人浮於事,需要一技之

接受聘,由學生成為一代宗師。

長。當時有朋友話讀呢個課程,除了學費免費, 仲包埋食飯,他們用的是美國米,罐頭、午餐肉

徒弟徒孫不少已成為行內的老前輩,個個說起這位

全部美國貨呀。」

退休廿年的老師父,都說對他的記憶離不開觀塘學 校內的黑房。在那裡,古sir待了大半輩子,花的時

攝影令他開啟了影像之門,畢業後從黑房及廣告公

間幾乎比在家還多。


專題 Text /曾愛盈 Photo蕭 / 文超

香港名攝影師黃仲標已屆退休之齡,但仍念念不忘曾經教導他的師父們。

1985-86年觀塘職訓的招生刊物。


Feature 專題 Text曾 / 愛盈 Photo蕭 / 文超

信義宗(觀塘職訓前身)第一屆學生古少成(左)其後成為觀塘職訓的老師,現任老師朱國明(右)亦是古少成 的學生。圖為2010舊生會謝師宴。

曾經在無數個晝夜,學生透過牆上掛著的一盞詭異

佩:「最記得另一位老師鄭sir的一張照片。他竟然

綠燈來看著古sir,像藝術家一樣,用雙手逐步示範

把35厘米的照片,放到4呎大,過程不用試紙,放出

如何把一格格黑白底影上片、沖菲林、過水、風

來完全無微粒,這種技術已去到顛峰。」

乾,變魔術般把畫像沖印出來。太光的地方,放相 時憑經驗用手稍稍遮一下光,以「人手Photoshop」

黑房之外的大世界

技術調校照片的曝光值。快門拍下一個影像只需要

在這間黑房走出來,攝影學生學習的課室,其實是

一秒,但因為這一秒,攝影者心甘情願在黑房待上

大世界。一群野孩子每天早上上完理論課,便拿起

逾一小時。 放相的漫長過程之中,對影相少一分熱

相機,由認識身邊的同學作為起點,出走去邊看邊

情執著,恐怕也會揚長而去。

拍,用他們獨特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見自己、見天 下、見眾生。

相對現代「即食文化」下即拍即看、隨意刪改的數 碼攝影,經過這間黑房熬煉過的學生,在對影像的

在路透社任職的葉英傑(Bobby),是學校第18屆畢業

熱忱之上,還多了一份耐性。

生。出生自中產溫室家庭的他,中學畢業前,他一 直就讀中環區名校,出入的地方都是港島。本來他

今天大攝影師黃仲標想起自己的師父,依然充滿敬

對攝影帶點不屑,但一次在校刊看見一張令他非常


成績失手,直接加入了觀塘職訓學習攝影。「到那

攝為理由,「膽粗粗」約會當時任記者的太太。到

時才發現,原來世界好大。九龍的工業地區,以前

今日,他為太太拍的照片放滿好幾本相簿,上面寫

根本無機會去。身邊接觸的同學,令我知道原來香

著他形容為「頗為肉麻」的詩句。

事我以前見不到,也不知道。」

除了任攝影記者,葉英傑仍有回觀塘職訓當夜校老 師。直到1989年5月,那段動盪歲月的某一個早上,

「假如沒有觀塘職訓,沒有學攝影,我整個人生

葉英傑在九龍城啟德機場給他同屆的畢業同學朱國

都會不同了。我甚至不會透過攝影認識我的太

明打了一通電話,內容大概是這樣的:「朱國明,

太。」

我依家上北京採訪,夜校就麻煩你啦。」

古少成當年教學的情況。

招生刊物內簡介攝影課程的部份。圖右一為朱 國明,右三則是葉英傑。

朱國明就是在24年前的六四前夕,臨危受命,自 那天硬著頭皮教人生中的第一課,一教至今,成為 今天觀塘職訓的末代老師。廿多年來,每年的六四 晚會、七一遊行,例必見到他帶著一大群學生到 場實地訓練。雖然他只在1997年為報紙短暫做過 Freelance,但朱國明的名字在本港新聞攝影界幾乎 無人不知,名氣除了建立在技術和經驗上,還有身 後桃李滿門的學生。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前主席林振 東、今屆主席蕭文超,都是朱sir的學生。 朱國明小四時拍攝的黃色小鴨,這張照片啟發了他 對攝影的愛好。

Photo蕭 / 文超

港很多人來自不同階層,有一班人住在公屋。很多

Text /曾愛盈

葉英傑說,原來他當年投身新聞攝影後,便是以拍

專題

震撼的戰爭圖片,自此領略影像的威力,後來會考


Feature 專題 Text曾 / 愛盈

數碼單反出產 攝影界的分水嶺

除了是攝影導師,朱sir更是經歷菲林與數碼的交界的見證人。他最記得 Photo蕭 / 文超

是2004年,Canon和Nikon分別出產了第一部平民的數碼單反相機300D和 D70。自此,平地響了一聲雷,專業攝影頭上的光環被奪,數碼單反相機 走向大眾化,原本張張珍貴的圖片開始在互聯網上泛濫起來,傳統菲林 攝影和數碼科技之間,彷如築起了一條分水嶺,一經跨越,黑房的命運 就像其他職業先修的課程一樣,漸漸變得門庭冷落,一片晚景涼天。

觀塘職訓第40屆「數碼後」學生林俊源,進觀塘讀攝影前是資料搜集 員,替公司提供剪報服務。他24歲那一年的5月6日,他剪報時看到報紙 上有關觀塘職訓的訪問,決定投考該校,剛好趕上了黑房沖曬技術最後 的尾班車。

觀塘職訓門口的紀念碑見證學校完工的時間。


專題 Text /曾愛盈 Photo蕭 / 文超

當時觀訓為應付新增的班別,偷偷將黑房搬到地下,近年被消防處發現並警告,十多年後再搬回二樓。

第48屆亦即最後一屆學生合照。


Feature 專題 Text曾 / 愛盈

宗師的宗師

Photo蕭 / 文超

鄭直煥老師,曾在麗的任傳媒人,後受聘於信義宗作創辦攝影課程 導師,早年故世。其任教時拍下民間50年代的寫實照片,於6月用傳 統銀鹽照片展出。

當時數碼技術是大潮流,林俊源卻「倒轉頭」走回

但畢竟像林俊源這樣的人不多,黑房亦自他那一

黑房,不但不嫌悶,還覺得津津有味。「由沖晒到

屆之後開始沒落。為了適應潮流,課程增加了

放相,整個流程自己包辦,看住自己的照片,慢慢

Photoshop一課,但仍無法挽回大勢。朱sir談起最

由空白變成影像,覺得好大滿足感,覺得照片好實

近課程的發展,感嘆:「現在大學除了學位課

在,同現時Photoshop相差很遠。」只在課堂時間放

程,還有各式各樣的副學士和文憑課程,互相搶

相,難以滿足一班新學生,他們索性跑到朱sir在觀

人,超收問題嚴重,可見大學之名的吸引力真的

塘工廠區僭建的私人天台黑房,通宵放相,和一班

令我們無法競爭,已經很難再用這種模式辦學

志同道合的同路人,沒日沒夜地交流攝影心得。

了。」


專題 Text /曾愛盈 Photo蕭 / 文超

朱國明坐在放大機前接受訪問。

作為攝影發燒友,眼見拍攝技術走向大眾,但香港

大時代下,擋不住似水流年。學校黯然結業,像

攝影的整體質素卻沒有提升,朱sir難免痛心。「影

九龍城寨,像牛頭角下村,像家家戶戶門外的士

像是普及了,但大眾欣賞圖片的能力卻弱了。以前

多,漸漸被社會遺忘在身後。但對於曾經在這少

工具簡單,攝影者反而會花時間功夫,好好思考一

林寺修習的學生來說,觀塘攝影學校對他們影響

張好相背後的層次。現在的人隨意就拍,當作打發

終生,在香港傳媒歷史之上,永遠會有一角因為

時間,反而沒有耐性理解影像背後的意義。」

它而燃亮起來。


People 人物 Text何 / 雪瑩

Andrew (王身敦)一坐下,閒聊幾句北京生活,他忍不住打岔:「這次訪問的重點是新聞攝影還

Photo林 / 亦非、受訪者供相

是我個人?如果是後者的話,那沒甚麼好聊。我想多談新聞攝影。」 Andrew定居北京15年,歷任路透社北京分社首席攝影師,主管大中華地區,並為Getty Images 建立中國首個分社。見證中國15年來劇變的他,此刻享受退休生活,不再為新聞攝影四出奔 走;同時見盡中國新聞攝影行業的光怪陸離。他急著要討論的,是如何以新聞攝影道德,重建 新聞攝影的專業地位。

頭二十分鐘,訪問地點很吵,Andrew的表情有時

身的道德標準很高;第二種是很有前瞻性,預計到

不耐煩,說話保持氣定神閒。可以想像他的退休生

新聞如何改變。但當時路透沒有方向,不明白路透

活有多閒適。

對風格的追求。」任職Getty Images高層的老友力

「我住在北京五環外,鄰近機場。有需要才開車到 北京,有時甚至兩天足不出戶,整天留在家掃描舊

邀他過檔,盛情難卻下,他為Getty成立中國首個 分社。

照片。」 可是他的頭腦非常清晰。朋友邀請他加入Getty某 Andrew的退休生活,是以多年四處奔走的生涯換

賺錢部門,出任一官半職,他斷然拒絕。「我沒有

來。他21歲加入UPI(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興趣賣相,要賣的話在路透一早賣了,不用等到過

曾於香港、倫敦、新加坡的路透社分社工作。直到

來Getty。」08年他從Getty退休。「因為我人工

98年他要求調離「好悶、椰林樹影、非新聞城

高到他們負擔不起了。」他自信的說。

市」的新加坡,轉往北京工作,希望親身見證北京 改革開放。「讀歷史書,只見19世紀末以來中國

「通訊社和報紙都是以做新聞為宗旨,但Getty是為

改革都失敗告終,希望親歷今次成功。」

賺錢。很多Getty的體育攝影師會retouch張相,如背景 有少少花,有點反光會拿走。影人物會用商業手法執

04年因為種種原因,他離開效力多年的路透社,

相,放上editorial,京奧前為全國運動員影人物,非常

其中他對路透社的方向非常不滿。「做新聞一是真

商業化,我向倫敦總部說這些照片不能放上editorial,

正拿著新聞攝影底線去做,不理保守與否,新聞本

中國是我睇的!他們口裡說知道,但沒有改。」


Text /何雪瑩

Photo林 / 亦非、受訪者供相

王身敦

人物

人退, 心從不退


People 人物 Text何 / 雪瑩

新聞攝影 真實才顯價值

別人?這是新聞。他們會說這是個人風格,因為他

Andrew言必及新聞攝影道德。他發現一些新聞攝

認為委員質素好差。有攝影師會利用地板反光來拍

影記者,用盡每張照片展現攝影技巧。「其實大抵

攝宗教委員,於是一位佛教委員會被神聖的佛光包

不必如此,根本無人質疑你是否懂得影相!」

圍,我很震驚。」

Photo林 / 亦非、受訪者供相

「但我發現中國新一代攝影師不少都很浮躁,把名 利看得很重。他們積極參賽,因為在國際比賽得 獎等於升職加人工,影響力大增。近年國內推廣收 藏紀實攝影,但沒有經過沉澱和蘊釀,只是有些策 展人指手畫腳,今天拍的照片兩星期後便成為拍賣 品。」

他搖搖頭。「攝影師搞不清楚,新聞攝影的確有時 要犧牲創作,不能美化,要忠實拍攝。Too bad! 邊 個叫你做新聞攝影記者。新聞攝影最大問題不是有 沒有市場,而是值不值得別人相信,尊重。新聞攝 影當影商業相娛樂相,即是上戰場也會美化受難。 整張照片的情緒很有問題,既非中立也非同情。」

「有些攝影師不停挑戰新聞攝影底線,他們認為將 來的新聞攝影一定主觀有態度,他們本身已將大量 個人藝術風格注入新聞攝影。例如全國人大開會, 有些攝影師用廣角鏡,強閃光,快快門,周圍黑, 中間光來拍人大委員,把他們拍得很猥褻,賊眉賊 眼。我跟攝影師說,為何你用以畢生所學來醜化

「我個人擔心新聞攝影會步商業攝影後塵。商業攝 影曾經被視為專業,現在大家用手提電話加app已 經拍得很好,價錢可以由5000元跌至五毛。新聞 亦然,如果不斷向沙龍美術靠攏,那你跟街上隨便 用手提電話拍,沒受過訓練的 Neighbourhood photographers有何分別?分別只有一張記者 證。」

放下工作 「攝」回自我 Andrew跟中國的緣分,早在80年代他的背包旅行時 種下。退休後他決定延續當年的「漫遊中國」系列。 只有在這些個人作品,他才能放下新聞攝影記者 的羈絆,他說的新聞攝影道德才能鬆綁。「 我 做任職新聞記者30年,這些只是打工相,不能 代表我,既要緊守新聞攝影道德不能創作,也受 公司風格影響。『漫遊中國』這種風格才是貫穿 上海市民在黃浦江岸上舒展筋骨。攝於2012年8月。

三十年的真正自我風格。08年起我用上30年前


靜觀察中國老百姓生活。」訪港之前,他乘攝影頒

常統一,全畫幅不剪裁留黑邊,這是我跟觀眾最直

獎禮之便到杭州,悠閒地在西湖隨心拍上一整天。

接最原始的溝通,觀眾會看到我當時見到的情景和 感動,這是我選擇以現化科技跟讀者的溝通方法。 攝影是全球的溝通語言,不想拍完回家後思考如何

本身照片取材和風格相當平實,跟他口中的新聞攝

裁相,現在我有時間放慢腳步,以畫畫的方式構

影相距不遠。退休後他還是花了很多心力將新聞攝

圖,思考。」

影的思維抹掉。「新聞攝影始終要衝擊力,雖然 中立,但始終有個peak moment。個人創作時不需

Andrew似乎有個精神分裂的大腦,一早知道新聞

要,我會刻意淡化,因為我不喜歡太激烈。」

攝影不是自己作品,只是打工下的產物。「你如果 上路透和getty的資料庫查一下,會發現我影很多垃

「新聞攝影時,不時在腦海中閃過一些念頭,考

圾相。我常掛在口邊的是:我只是打工仔。我可以

慮別人會否選用這張照片。但自己的project是屬於

影得更好,我可以用16 wide影到天花龍鳳,但我

自己的藝術創作,在特定時間氣氛下產生的個人感

不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採訪悶我就發悶相,那又

受,

如何?因為我的作品不誇張就把我辭掉?」

一對情侶在重慶朝天門碼頭依偎。攝於2011年4 月。

山西省偏關縣的農民把剛收割的稻翻鬆。偏關縣位於 內蒙古邊界的黃土高原上,是中國其中一個最貧窮的 縣。大部分人每年人均收入在100美元以下。攝於 1998年9月。

Photo林 / 亦非、受訪者供相

仔細端詳Andrew鏡頭下的中國農村和城市生活,

Text何 / 雪瑩

不應考慮別人觀感。其實這30年來的個人風格非

人物

的菲林、相機和鏡頭,打算花上幾年時間,安安靜


People 人物 Text何 / 雪瑩 Photo林 / 亦非、受訪者供相

他反覆強調,新聞攝影和藝術不能模糊。新聞攝

Andrew慢慢道來。「這幾天出旺角,完全不想影

影要真實客觀中立,只要守著這條底線就不會有

相,好煩,只想快點離開。攝影是汪洋大海,個人

Photoshop問題。有說今天Photoshop效果,當天

看見的有限。要清楚自己是個怎樣的攝影師。」

黑房一樣做到。他反問:「誰說的?當然不同! 以前沖相爭分奪秒,根本無時間retouch底片。我

戰場不是遊樂場

見過路透社有攝影師影網球相,背景有字,他就

任職通訊社多年,Andrew採訪過的大新聞多不勝

用Photoshop清除掉。我坐在他身後說,有冇搞錯

數,烽火大地他都走過。見盡人間煉獄,才對一些

呀,你發的網球相多不勝數,只不過是一張網球相

年輕記者對戰地新聞攝影的「嚮往」看不過眼。

背景有字罷了!真正寫入歷史的新聞相為數甚少,

「戰地記者是很多新一代的攝影師的終極目標。終

全部都要執相豈不是浪費時間?張相多一點或少一

極目標不是世界和平嗎?去到就發覺一點也不好

點,明天又是新一天。」

玩,每張相背後都是苦難和傷亡。我最喜歡就是無 新聞,影天氣特寫故事。」

工餘時間拍的照片,三十年來卻變化甚微。「這是 真正的自己風格,不用討好別人。有人說話快,粗

南亞海嘯死傷枕藉,他叫平時相當多嘴的助手出發

俗,攝影語言亦一樣,有些節奏快,語氣粗俗。自

採訪,助手卻以不同藉口推卻。「有些記者去到地

己則喜歡慢,別人對我照片的評價都是安靜。」

震災區,嚇到不敢走上頹垣敗瓦上拍照,因為一下


餘震便足以致命,這時人性便顯露出來。」

真正做假的根本不用photoshop,這些新華社最

通意外傷及頭部,行動遲緩。那時我們一個月換

一些已經不是中立。」正如Andrew所言,不必訴

班一次,他就從奈羅比來接班。當時我沒機會跟

諸執相,只消行前一點,企右一點,快門按或不

他道別,我還笑他日間還在睡覺。那時我在機場

按,已經涉及無數有心或無意的價值判斷。到底還

截軍機,希望截到一架往奈羅比的飛機。」電影

有中立嗎?

黑鷹十六小時說的正是不遠的90年代這段歷史。 「表面上這個行動是美軍營救美軍,實際上殺死了

「有些人說文化教育不同,根本沒有中立,於是大

很多索馬里平民。有些民兵請通訊社記者採訪美軍

家一哄而散,沒有深入討論,總之不造假相,陷入

的戰爭罪行,到達現場後索馬里人見到外國人勃然

一片混亂。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何謂專業。攝影記者

大怒,當場把他和其他三個記者打死。他那時根本

要做功課,不做功課如何中立?應該由專業的圖片

不想去索馬里。我還要在葬禮上照顧他的10歲兒

編輯長時間觀察攝影師的風格。可惜現時有能力的

子。我覺得很諷刺,有些人被迫去還丟了性命,有

中上層的編輯已經失蹤,任基層編輯發揮,照片愈

些人的終極目標卻是上戰場玩。」

誇張愈好。」

遇上災難或戰爭採訪,公司大多徵求記者同意才派

說起新聞攝影道德失守,說話平和緩慢的Andrew

往出發。Andrew認為千萬要記緊新聞為上。如果

忍不住數度抱頭,長歎一聲。三十年他見盡新聞攝

認為戰爭不義,相信揭露事實是記者使命,那不必

影的光怪陸離,說到原則著緊不已。當今年享負

迴避工作。「他們睇得太多Robert Capa,真是害人不

盛名的World Press Photo冠軍作品、瑞典攝影師Paul

淺。」

Hansen的照片也被質疑過度執相,飽和度和色調彷 如電影海報般,評審挺身為作品辯解,相信符合新

道德失守 還剩甚麼?

聞攝影行業操守,可以想像Andrew掛心的新聞攝

Andrew擔心新聞攝影未來日漸衰落,認為新聞照

影道德,爭論只會愈演愈烈。

片跟龍友作品,界線愈來愈模糊。「現在人手一部 智能電話,到底拍攝者是否可信?照片很多,你夠 膽用嗎?正如卡達菲被打死的照片,無人知道那是 否卡達菲,BBC不知道出處卻照用可也。」

「當新聞攝影愈來愈不可靠時,更需要一班真正專 業的新聞攝影師,專業的定義就是新聞道德水平。

Photo林 / 亦非、受訪者供相

有關於該黨的負面新聞不會按下快門,拍照時行前

Text何 / 雪瑩

「在索馬里時,我有位黑人同事,在肯雅曾經歷交

人物

叻!最基本的造假是影或不影,我支持某政黨,所


Focus (May) 焦點 每月之選:五月 ‧


5月3日,黃色巨鴨於維港暢泳,小麻雀來湊熱鬧,形成趣怪畫面。(明報/盧翊銘攝)


Focus (May) 焦點 每月之選:五月 ‧

5月16日,學聯成員趁行政長官梁振英出席教育研討會後示威,包圍其座駕要求梁下車對話未 果,部分學生坐在車前「攔路」,警員抬走示威者時,一名男總督察熊抱示威女學生。(蘋果日 報/ 何柏佳攝)


焦點 每月之選:五月 ‧

5月17日,一名表演者演出巴西藝術家Lygia Pape的街頭展演《Divisor》時,從一大幅白色織物 的一個鑽洞露出頭部。《Divisor》曾於1968年的里約熱內盧的街頭作首演,是次在港之演出為 「疫年日志:恐懼、鬼魂、叛軍、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藝術展一部分。(美聯社/ 張建 邦攝)

5月18日,前廉政專員湯顯明出席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公開聆訊。(南華早報/曾國宗攝)


Photo Essay 圖片故事 Text蔡 / 文豪

漂呀漂

Photo蔡 / 文豪

(序篇‧節錄) 蔡文豪

這世代,有北漂一族,有南漂一族,有港漂一族,有不漂港族。 與同背景的人合租單位/家人在內地/在香港讀書香港畢業/與香港人結婚了/在香港有些孤獨/在香港什麼也 可以知道/不能投票/終於拿到了香港身份證…… 這是不漂的我所認識到她的狀態。 「不喜歡香港,卻又自知生活了幾年不能重過內地那種生活。」 這是港漂的他讓我感受到的體會。 有些不漂也許不喜歡香港:是我們越來越像他們? 有些港漂也許不喜歡內地:是他們越來越像我們? 畢竟,漂與不漂,此刻大家同坐一條船,不知將漂到何方。 如是,就算不同道,也是同渡。

按:依次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圖片故事 Text蔡 / 文豪 Photo蔡 / 文豪

‧重慶‧

「渝港聯婚讓我留下來陪這個城市生活,故事不用多,我們一起吃點苦再享享福, 這就到了我與這座城市的第七年,似乎是癢不起來了。」


Photo Essay 圖片故事 Text蔡 / 文豪 Photo蔡 / 文豪

‧青島‧ 「漫長的夏天很熱,像這個城市一樣浮躁。」

‧北京‧ 「與香港這座城市,與任何一座城市,切線關係永遠是最好的關係。 不太遠,不太近,了解卻模模糊糊,然後就有了一種吸引,一種不確定的陷入感。 不能堅定地說喜歡,亦不能堅定地說這個城市的壞話。 因為,一個僅關乎是與非、黑與白的結論,講不出我心中的一些些,微不足道的感受。」

‧鄭州‧ 「原本留在香港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這裏沒有寒風凜冽的冬天,結果發現,的確,這裏沒有冬天,但連最 愛的陽光明媚的春天也沒有,只有連綿不斷的雨,難免有些失望。」

‧香港‧ 「免費運的樂天比淘寶更邪惡。」


圖片故事 Text蔡 / 文豪 Photo蔡 / 文豪

‧廣州‧ 「香港的步履太匆忙,所以要像瘋子一樣地生活,才能忘記路上的顛簸。」

‧杭州‧ 「年中,歷盡風霜雨露,流淌的盡是青春的足迹。 香港,我人生畫卷中最美麗的一筆,有緣再見了!」

‧重慶‧ 「穿梭在兩地之間,總有鄉關何處的迷思。」

‧宿州‧ 「擁擠,匆忙,繁亂,悲欣交集。迷失於斯,愛戀於斯,重生於斯。」


Photo Essay 圖片故事 Text蔡 / 文豪 Photo蔡 / 文豪

‧香港‧ 「其實香港人很可愛,民族特性告訴他要謙虛禮讓,西方教育卻叫他主動爭取表現, 因此他們在群體中並不突出自己,但暗地裹卻無休止地較勁。」

‧廣州‧ 「住在紅磡約三年,每每與附近藥店、水果鋪的貓咪 “交流” 一番,感覺很溫暖。」

‧重慶‧ 「讓人又愛又恨的城市,愛比恨多一些。」

‧長沙‧ 「在香港的每一天,我都在和幻想中的故鄉談戀愛, 待到回去,又覺得全然不是那麼回事。」


圖片故事 Text蔡 / 文豪 Photo蔡 / 文豪

‧香港‧

「不管是哪裡來的香港人,都懷抱著不同的夢想,默默去實踐。 所以說,香港是個充滿夢想的地方。」


Feature 專欄 Text葉 / 英傑 Photo葉 / 英傑

葉英傑 (Bobby Yip) 1984年入行。曾任晶報、文匯報、香港政經周刊/兒童日報,現職路透社。

歷史高點與時間長河 先講戴卓爾夫人 ,對應之前她離世的新聞。我當中文報紙記者不久,在她以首相身份訪問香港時拍攝過她,並在 相當近距離 ---- 用28mm廣角鏡影半身。當時和她只有一欄之隔,她伸手過來與在我身旁的市民握手。其實在她 抵達前我已站在人群之間,只待她走過來,我即鑽到最前面。其它攝記?身邊沒有其它攝記!不知為什麼,卻只 有我一個。那是上世紀本地專職新聞攝影未普及的時候,雖然我在公司較多拍攝機會,但我咭片上的職位是記者 reporter 而非 photographer 。 那麼照片呢?實在抱歉,找不到原底片,掃描出來展示,亦找不到曾留下的剪報。講了這麼多,像是吹牛。可不 是嗎?有如攝影廣告:Seeing is Believing,口講無憑,憑什麼說自己拍到呢?這正犯了新聞攝影的大忌。 又 以最新的個案為例:FBI 收集了大量途人拍下的影像,目的在於實實在在找出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兇徒,知會 公眾,方便緝拿。從前未及一人一手機的年代,就算人人都說見過兇徒,卻沒有照片,最終還只能合成具眼耳口 鼻的拼圖,真實感和參考度大減。 對我而言,找到底片或起碼剪報固然不錯,但除自戀一番外,我想不到有什麼理由,非要找得到不可。當時我身 邊雖無其它人拍攝,但仍有記者站在其它較遠的地方採訪,而這又不是一張什麼重要的照片。具殖民地價值?具 歷史意義?對我而言,如此一張親民──兼親記者的照片,若以我一向對新聞照片「過程」與「狀態」對揚的概 念理解,它所展現的過程相當表面,沒什麼深度,能反思的餘地不多,攝影美學欠奉。 當然,自問經歷過某些難得的採訪,得承認會有一點個人滿足感,在別人心目中,或會泛起「起碼你影過」的想 法,但這不是重點。我們加入新聞行業,工作之餘,順道獲得其它人難以碰到的機會,以至盡可向子孫炫耀: 「當時我在場!」。換個角度看,會否有記者只是喜歡參與,對照片的要求反屬其次呢?若真如此本末倒置,絶絕 非我想像得到。


對比於所謂重要的政治採訪, 專欄

1986年6月8日香港球星胡國雄 * 的告別賽 ,相對感性,那是

Text葉 / 英傑

我更愛的採訪。回頭一望, 才發覺在某程度上,這是香港

Photo葉 / 英傑

一個時代的終結。 在圖輯左下角,當時其它記者 開賽前在更衣室拍完一輪「哺 士相」離開,我獨自留下,希 望紀錄胡最後一戰的準備,及後 捕捉他自更衣室外望,這些是 我較為個人的感覺。以現在的標準看,左下一張很普通,狀態毫不突出。 最喜歡的一張是右面中間那被編輯裁至圓形的,總結主僕間的深厚情感。我是精工球迷,內心清楚要等候這一 刻,但我不認同某些意見所說,要在某地待得久,熟悉具體情況,甚至要有研究才能把照片拍得好。只要拍攝者 對人性和大自然有深刻體會,掌握攝影技巧,無論他拍什麼題材,也能有效反映喜、怒、哀、樂或無以名狀的狀 態。一切源於拍攝者個人是否主動、體會、存有同理心等等。 往深一層看,就算所拍的新聞題材不是什麼時事,歷史價值不大,但絶不等於它作為反思或讓其它人感受的意義不 大,兩者沒有必然關係,所以不一定要求採訪大事件才甘心。眾多被拍下的小人小事佳作,它們在哲學層面的反 思價值,在心理層面的感受價值,在美學層面的觀賞價值,很多時都大於一時一地對歷史高點的記載。換句話 說,不一定要追求拍攝或宏大、或熱門、或將消失的東西,大可追求把一直存在普普通通的東西看得更深。對於 所謂攝影最重要在於紀錄歷史,尤其不時強調那句「今天的時事,便是將來的歷史」,我更看重攝影在時間長河 中不斷探索並深化身邊事物的能力。 不過,若有一天我能尋回那底片或剪報,有機會亦將讓大家看──那位曾到訪香港的「鐡娘子」,不是英女皇,不 ** 是梅麗史翠普 。 * Youtube告別賽片段: 胡國雄告別賽 (精工對香港) (1986-06-08) 訪問及介紹

(開頭至03:42)

胡國雄告別賽 (精工對香港) (1986-06-08) 下半場 (2)

(結尾自10:30)

** 有媒體在戴卓爾死後,誤用了英女王和影星梅麗史翠普演戴卓爾的照片。


Column 專欄 Text岑 / 允逸

岑允逸 (Dustin Shum) 攝影記者界別逃兵,轉而沉溺刻板無聊的都市圖象。現兼職為攝影展覽空間 The Salt Yard從事製鹽工作,閒來化名 Fotopiggie ,於「攝影豬影像隨筆」 (fotopiggie.blogspot.com)噴口水花。

兜口兜面 曾幾何時英國一齣處境喜劇「 The Office」叫人眼

概括之,這其實是一個懶散的概論,因為Parr是英

前一亮,紅了嘴色很臭的 Ricky Gervais ,他演那

國人,他又很自覺用Englishness來為作品定調,但

個自戀成性,又以為自己幽默感爆燈的波士 David

日子愈久,就愈益發覺他的幽默是多麼的「in your

Brent,實在啜核得可以,當年用mockumentary手

face」,難怪他的受歡迎程度是環球性的,而且這

法去拍處境喜劇也是很破格。為美國觀眾「移植」

些年來也能歷久常新,大概有賴近年智能手機和社

的美國版本卻是另一回事,笑位變得沒那麼隱晦,

交網絡當道,他這種「兜口兜面」的抓拍美學,很

可以不太用大腦就明白了,這類露骨的喜劇風格老

受Instagram之類的社交圖片分享的粉絲所吹捧,大

外觀眾形容為「in your face」,粵語大概可以譯做

家拿著手機照相,總有種要「爆」的衝動。

「兜口兜面」罷。 Parr作品上的取材和觀看事物的手法都明顯受已故 現在重讀自己拙作《係‧唔係樂園》一書的訪談,

英國攝影師東尼‧雷‧鍾斯( Tony Ray-Jones ,

提到我拍攝該書時受其影響的兩位攝影師: Martin

1941-1972)的影響,尤其是其早年的黑白攝影作

Parr和Lars Tunbjörk,成書時Parr還是Magnum圖

品。雷‧鍾斯也喜歡以英國閑餘生活作題材,在生

片社的「外星人」,現在是上了神台,算得上家傳

時唯一出版過的攝影集就是叫《A Day Off》(休假

戶曉,而Tunbjörk呢?名氣差了百丈遠咯,到現在

日),書裡幾個章節:「海邊」(The Seaside),

還是那個只是攝影圈內少眾人會認識他、再「叻」

「夏日嘉年華會」( Summer Carnivals ),「舞

一點的會曉得他是瑞典人的攝影師。

者」( Dancers ),「倫敦」( London )和「社 會」(Society),熟知Parr作品的人可以看出些端

一向對Martin Parr的作品我們用慣常的英式幽默去

倪,他不過是走著前輩所開拓的步道上,但甚至在


專欄 Text岑 / 允逸

Martin Parr攝影集《Small World》

Martin Parr (1990) "The Learning Tower of Pisa"

於雷‧鍾斯而言,他的「英國性」並不如大家想像

以如呼吸般自然,並不是我等餐搵餐食餐餐清之流

的「藍血」:六十年代年青時獲取獎學金去美國耶

所能駕馭。

魯大學念攝影,也受那時候美國街頭攝影,也受那 時候美國街頭攝影文化所影響,認識當年活躍份子

Parr的攝影集很好找,因為銷情很好,這些年來不

如Joel Meyerowitz或Gary Winogrand。當然街頭攝

時會再版推出,幾本攝影集如《The Last Resort》

影並不是美國的專利文化產物,十九世紀著名蘇格

(1986),《 Small World 》(1995)或再後的

蘭攝影師湯姆生John Thomson一早有拍攝倫敦街頭

《Common Sense》(1999)一直都不難找到。其

的《Street Life in London》月刊,但雷‧鍾斯把攝

中《Small World》更是其代表作,誇張的說一句,

取自美國的養份,甚至可以說是用美國人的視線,

這書的確是有點劃時代的意義,並不是在於他大膽

來回望自己的老家英國,對自己成長的土地有著前

利用鮮豔色彩作紀實攝影,而是題材上以雞毛蒜

所未有感受過的新奇。

皮,抓緊當年地球村概念吹噓得最火熱的時刻,把 旅遊工業消費文化等這些以往沒有人觸及的題材,

而Parr呢?或是布烈松說得對,他是個外星人,用

把玩得淋漓盡致。

外星人目光窺視地球人的一事一物,嘲弄他們的一 舉一動,所以幾年前法國有辦過他個人的大型展

好了,現在有請Lars Tunbjörk:Tunbjörk1956年生

覽,索性叫做《帕爾星球》(Planète Parr)。他出

於斯德歌爾摩,背景跟我有點相像,都是科班出

生的這個「星球」──英國的中產階層的定位,生

身,以往一直在瑞典本地報章任職攝影記者,卻沒

活養份上的影響,對階級地位的覺察,令他能舒適

有上過相關的藝術學院,現時為圖片社VU的成員。

地去挖苦、嘲弄、諷刺各個階層,而不會突兀,可

在「臉書」上偶然發現 Tunbjörk上月曾到過本地某著


Column 專欄 Text岑 / 允逸

名攝影書店,很懷疑那裡的職員會知道他是何許

往後他曾出版過兩本攝影集《 Office 》(2002)和

人,拍攝著什麼樣的作品。我在網絡上做資料搜集

《 Home 》(2003),可以說是雙生兒,兩本都是非

時,只有一兩篇比較像樣的中文文章,今天也許會

常 deadpan 的攝影集。《 Office 》是他將斯德哥爾

多了這一篇。

摩、紐約和東京三地的辦公室,變成一個個混沌又 單調乏味的舞台,焦慮的上班族上演著一場場的

記得自己剛畢業第一次去紐約的 International

困獸鬥,是差利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Modern

Center of Photography ,參觀的展覽就是他的

Times)九十年代的靜態圖像更新版。《Home》

《Country Beside Itself》

是關於Tunbjörk重回斯

(1993年出版),對於

德歌爾摩市郊兒時舊

這個我連名字也不會念

居,有感而發進行的

的攝影師作品,印象極

攝影計劃,換作別人

之深刻。Tunbjörk也是

可能會變成一個感物

聚焦在瑞典中產階層的

舒懷之旅,他卻冷眼

眾生相,彩色運用跟

旁觀這些無人跡的社

Parr一樣的斑斕,縱然

區空景,微觀房間細

有北歐和暖的日照,卻

物,雖然每張照片像

處處展現一種情緒抑壓

倒翻了油漆桶般多姿

的氛圍,人物往往是顯

Lars Tunbjörk 攝影集《home》

得落寞空虛,相互之間 充斥著疏離感。但《Country Besides Itself》並不

多彩,所有精心陳設 的景物也應是充滿著 個人記憶,卻難掩生活其中的枯燥乏味。

「外星」,卻是現實得不能再現實,同名攝影集 中有短文很精簡地介紹了Tunbjörk在八十年代後期

很可惜這幾本書已絕版多時,現行還流通市面的,

至九十年代初拍攝時的社會形態:褔利主義國家

只有他的近作《Vinter》(2007),即英語「Winter」

理念藍圖失敗,階級分化加劇,右翼政黨上台,說

冬天的意思,瑞典的冬天長期被黑夜佔據,可以想

著說著,其實有點像重演英國戴卓爾夫人執政時的

像得到是有多麼冷,但最冷的還是書中極為沉鬱沮

光景。當時就算只能一天吃一個Subway三文治充

喪的調子,差點叫人透不過氣來。在這書Tunbjörk

饑,也要掏出幾十塊把攝影集買下,那個時候的我

刻意省去了以往作品對構圖的精鍊,改成很隨意的

對瑞典的認識可能是宜家傢俬,或當時還賣到成行

抓拍,內容有大雪覆蓋的街景和房屋,其中也有一

成市的愛立信手機,但這本攝影集主導了我對這個

些如咖啡館、餐廳等的室內景致、工作或派對聚會

遙遠國度的觀感。

等等,差不多所有照片都是在沒有日照或室內的情


專欄

況下,僅靠閃光燈照明促成,所以無論室內與外都

Text岑 / 允逸

是充滿著壓迫感。他一向的黑色幽默還在,卻有所 節制,加上有點像酒醉得來的狂野,這是一本讀後 叫人情緒低落的書。

說回「The Office」一劇,美國版中飾演David Brent 是著名喜劇演員Steve Carrell,他說自己有個看家 * 本領是「joyless laughing」 ,在清談節目中也示 範過,就是板著張臉去嚎淘大笑,忽然間觀眾視 覺和聽覺斷了線,荒誕到不堪,現在看Tunbjörk的 作品,其實就像這種「joyless laugh」,皮笑肉不 笑,總有種難以叫人釋懷的情感,跟我的「頻道」 比較搭配。沒錯今天我還是會喜歡Parr的東西,只不

Lars Tunbjörk 攝影集《Vinter》

過有略嫌時太joyful、太過癮,麻痹了其中的批評信 息,上年他把這些年來以世界各地海灘眾生相為題 的照片,結集成《Life's a Beach》 (2012)一書,跟 之前他以幾本作為政治抗爭的冷門攝影集,製成複 製本結集成的《The Protest Box》(2011)一樣,價錢 絕不親民,叫人咋舌,很快便成為收藏家抄賣的對 象,那個已經不是玩庸俗玩cheap玩粗糙的Parr,似 乎離我愈來愈遠了。

Lars Tunbjörk (1997) "Lawyer's Office, New York"

後記:最新消息是《Lifeʼs a Beach》的「平民版」 今年五月推出,功德無量。 * Steve Carrell 示範「Joyless Laughi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K_9uBR0NAQ


Column 專欄 Text張 / 建邦

張建邦 (Kin Cheung)

Photo張 / 建邦

2000年入行,曾任Cyber Daily 日報、路透社攝影記者,現職美聯社。

相中夢 年初我有幸到北京採訪「兩會」,即全國人民代表

改革開放目標,這也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兩會」。

於是,中國人便開始有機會買股票,揸寶馬,生活

三月份初春,各省各市的人大代表齊集北京參與會

漸漸得到改善。

議,規模之大,單是社區群眾參與兩會保安工作已

或許關於美國夢,我們比較容易理解。那是19世

經佔幾十萬人!這是我第一次採訪兩會,翻查了公

紀,美國人透過自己努力工作而得到富裕生活,是

司過往十年同事所拍攝的相關照片,心裡已有一套

一種個人在物慾上的追求,反觀習主席今天提到

必拍系列,包括新舊主席握手、軍樂隊演奏、全場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

站立唱國歌、門外保安嚴密謹守各大小通道、軍人

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

化身帶位員和茶水侍應、少數民族穿起顏色豔麗的

道遠」 這番說話,讓我驚覺原來當下中國的情況如

服飾……心想應該不難應付。到達了北京,才發現

此嚴峻,似乎幾十年改革以來,還稱不上叫好,離

原來以上所提及的我都不需要拍攝,而我的任務是

成功還有很遠……那,還是個夢!中國夢,是人民

另尋新的題材角度。雖然感謝公司對我能力的肯

要跟五千年文化連結,要背負起歷史的重擔,否則

定,但我還得絞盡腦汁重新考慮題材和拍攝手

國家不好時,你亦不好,那我又怎會好。

法。

說回攝影,我也要追夢麼?如何能拍出中國人的集

今年兩會的重點是領導人換班子,國家主席習近平

體概念和「優良」文化遺留的承傳?於是,當其他

接下胡錦濤的火棒,領導全國人民進入新時代。習

攝記在會議中拍攝領導人時,我則拍攝休息中的人

主席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實現偉大復興就

大代表、會議廳外的工作人員和等待散會的「跟

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空談誤國,

班」,希望能找到點點頭緒。他們的出現並不顯

實幹興邦」,「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眼,也不被報導,但他們來自全國不同省市,民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

情、舉止、衣著等都有著微小的差異,正構成了一

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其實早在鄧小平

個微型中國,我希望透過拍攝這些差異習慣能表達

時代,已提出要「振興中華」,「趕上時代」兩個

當下中國人的某種生活框架及其面貌。


專欄

天主教的紅衣主教服飾裹,紅袍和紅襪是為表明

紅」,故喜歡穿紅色,也有著為了辟邪躲災的風俗 習慣,尤其是本命年的人對紅色特別鍾愛。中國近 代歷史多災多難,在兩會上穿紅襪子難道是要驅走 怨氣,冀望能帶中國人走出陰霾?

我走到洗手間內,發現有一扇窗被用完的廁紙筒卡 住,原來是為了方便抽煙:一邊在那一線的空隙中 享受一刻寧靜的私人時光,一邊看著天安門廣場上 偉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也可默默地追悼為內戰和 抗日犠犧牲的烈士。難怪習主席讚美「中國人民愛好 和平。我們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 幟」。

工作人員努力地把紅地毯上的麈粒和垃圾小心地撿 起,不能放過任何一個有可能阻礙會議進行的危 機;軍人穿起侍應服充當帶位員,在布簾中探視著 會議安全地進行,要保證萬事順利。有如此細密的 心思,又哪有出錯的機會?習主席保證「人民有平 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要「加強中國共產黨同 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團結合作。」 一位軍樂師在綵排中指揮著團隊,奏出國歌,他的 雙手像魔術師靈巧地揮舞著,千變萬化,連天上的 「明星」都給他變走。習主席鼓勵人民,「只要有 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 造出來!」

Photo張 / 建邦

對信仰的忠貞;傳統的中國人「崇紅」甚至「倡

Text張 / 建邦

我問自己,為何他們總喜愛穿黑西裝配紅襪子?在


Column 專欄 Text張 / 建邦 Photo張 / 建邦

在大力反貪的陰霾下,各人大代表都把名錶和手袋 收藏起來,幾千位全國精英當中,都不可能找到一 個LV手包和一隻江詩丹頓手錶,相信送禮風氣也會 日漸減退。於是他們只有在衣袋裡抽出幾包軟包中 華牌香煙,互相送贈,那在民間被認為是暴發戶抽 的煙,是身分象徵。要討論包裝上的防偽浮水印和 生產線的編號,也能硏研究上半天……一杯中國茶, 一支中華牌香煙,就是談論政治的好伴侶,有多少 重大的政策決定就在抽抽喝喝下定調的。要實現習 主席說的「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反 對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堅決同一切消極腐敗現象 作鬥爭」,實指日可待!

中國科技高速發展,已走進時代的尖端,一台台通 訊設備和縱橫交錯的網路,被閒置在一幅源遠流長 的中國山水畫前,為電視台發送即時畫面,領導人 的資訊像水滴行雲般,川流不息地滋潤了每家每 戶。習主席對民眾說:「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 使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13億人的智慧 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磅礡力量。」

保安員跟記者坐在偏廳上的幾排椅,看著電視直 播,熒幕播放著一段重複的影像,是一個中國未來 的畫面,搭上了這卡列車,會帶你們前往被規劃好 的烏托邦。習主席勸勉國民:「只要我們緊密團


專欄 Text張 / 建邦 Photo張 / 建邦

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奮鬥,實現夢想 的力量就無比強大。」這正是未來的願景。

人民大會堂裡的藝術品和古物,相信是精心挑選的 珍品,屏風上出現了一隻修補過的斷頭鳥木雕,它 在歲月磨洗,歷史激蕩下,守護著、見證著中華民 族堅韌不屈的精神。習主席命令官兵,「要聽黨指 揮、能打勝仗,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 益,堅決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散會後,在大會堂外,有一位人大代表不慎從樓梯 上絆倒,幸好及時在黃線之前停下。我腦海裡頓時 重溫了1982年,戴卓爾夫人與鄧小平談論香港主權 問題後,步出大會堂,跌倒在石階前的一幕。今天 戴已撒手人寰,而中國也體現了習主席所謂的「我 們的人民共和國正以昂揚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

有電視台訪問了幾位路人,問他們有什麼夢想:一 位五十有多的女士穿着一身舞衣,她希望自己有 一百二十歲命能繼續跳舞;一位母親,她希望兒子 快點找到老婆,因為兒子不懂甜言蜜語哄女孩;一 位學生,她希望學多一點,使自己更有魅力,令每 個人都愛她。領導人有領導人的夢,中國人有中國 人的夢,香港人生活安穩、物質富庶,但可曾想過 真正屬於我們的香港夢?


Column 專欄 Text何 / 家達

馬來西亞採訪手記 文、攝‧何家達

Photo何 / 家達

反對黨集會前的雨後彩虹

五月天剛到,facebook上突然湧現大量「希望大馬

在準備器材時要考慮是否要在遠距離外拍攝反對黨

變天」的消息,反對陣營的民聯希望推翻執政長達

主要人物安華,故此我帶備了400mm長鏡頭以備不時

五十多年的國陣壟斷形勢,而大馬選民亦希望透過

之需,另外亦準備了14mm超廣角鏡以拍攝場面照。

選舉推翻充斥貪污腐敗的政府。然而選舉在一片種

一心以為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便能無往

票與舞弊的聲音中落幕,反對派贏得超過百份之

不利,我卻沒想到沉重的器材成為了拍攝集會的負

五十的選票,但執政的國陣仍然贏得國會大比數議

擔。

席,繼續佔據權力寶座。當朋友都熱烈地發出對遙 遠國度的人民追求民主的支持與鼓勵的時候,我收 到公司派往當地採訪選後反對黨集會的通知。

集會於晚上八點開始,我與同事於七點前已抵達集 會所在的運動場。穿著黑衣的集會人士陸續進場, 售賣氣笛的小販生意興旺,印有「民主」、「反貪

前往吉隆坡採訪並不如想像中簡單。馬來西亞有不

污」字樣的T-shirt賣個不停,集會的氣氛開始凝

少華人,國語亦是當地通行的語言之一,然而華人

聚,人們的叫囂聲此起彼落。天上黑壓壓的烏雲卻

主要居住在檳城,吉隆坡仍然以馬來人為主,英語

要為人們的熱情降點溫,在亞熱帶的國度,汗水與

的使用範圍絕對是有限公司。另外,由於我們沒法

雨水早已把我與器材淋得濕透。當同事一心只忙著

估計集會人數,亦沒法知道集會場地的保安安排,

尋找街訪對象的時候,天邊出現了雨後彩虹,我只

我們對於能否尋找有利拍攝位置亦是一頭霧水,這

好「自私地」撇下同事,尋找好的角度拍攝彩虹下

也大大增加了準備器材的煩惱。

的示威者。縱使幾乎全身濕透,但集會的人仍相信


專欄

彩虹是前路光明的象徵,抱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Text何 / 家達

的信念,聲討靠舞弊勝出選舉的總理納吉布(Najib)。 天色漸暗,集會即將開始,讓反對黨領導人發言的主台

Photo何 / 家達

並未像香港一樣被保安重重包圍,不少當地攝記行家更 走到台中央拍攝運動場上集結的群眾,我亦跟隨大家的 行動,並佔據了一個有利位置,等待安華的出現。當時 我想在這個位置大概可以近距離拍到安華,並以他當前 景配上台下接近十萬的支持者,效果應該相當不錯。

不少華人參加集會,並吹笛增加聲勢。

可是我的如意盤沒有打響,一個接一個的黨內要員發言 了,我背著兩部相機加上400mm長鏡頭和電腦,再加上 記者、工作人員像沙甸魚般擠在一起,體力早已透支。 時間一點一點過去,我好不辛苦找到一位懂得國語的記 者問他安華甚麼時候會來,他說大概十二點吧,我聽了 立刻就快要暈倒。不是我不能再堅持與身旁的大叔分享 汗水與體溫,而是報館快要截稿了,我根本沒有可能等 到安華的華麗登場。 禍不單行就在這個時候完美地演繹了它的定義,我發現 電話根本接收不到網絡,要發送相片只能馬上離開那十 幾萬人的地區。我花了半個小時擠出了運動場,再向運

報導指有接近十萬人參加集會,但場外的車龍人龍在入黑 後仍不斷湧入運動場。

動場的反向走了四十五鐘才接收到微弱的網絡。或許你 會問為甚麼不坐車呢?不是因為我犯賤,而是運動場外 圍的小區早已被前往集會的人的車量堵住了,還有數以 萬計的人像海水般向運動場進發。 那天晚上,我只發了幾張照片,把它們壓縮到不到1Mb 才勉強傳了回香港。我完成工作了,但我好奇為甚麼當 地的記者都不用發相片,難道他們都沒有死線嗎?後來 我們訪問了當地最受歡迎的網上電視負責人,他說因為 當地九成的媒體都是政府的喉舌,反對黨的相片根本沒 有見報的機會,採訪只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我在想,

集會幾乎整晚都下著滂沱大雨。

能否拍到好的相片並不是最重要,除非你是自由攝影 師,否則,能否拍到適合報館的相片,並能及時傳回編 輯枱更為關鍵。


Special 特稿 Text周 / 穎瑤 Photo受 / 訪者供相

零度以下的熱血 相信今年很多香港人都會感到驚訝:原來北極都有

Fiennes住在同一個帳幕,還與極地馬拉松創辦人

馬拉松。本年首次有香港選手參加比賽,當中還有

Richard Donovan成為好友,之後多次受邀為極地馬

藝人,如此新鮮的事情,固然吸引香港傳媒派員到

拉松擔任大會攝影師。不過在難忘的緣份和趣事以

北極採訪,讓讀者和觀眾認識極地馬拉松是怎麼一

外,那次北極初體驗也令Mike 吃了不少苦頭。

回事。每逢有大型活動或比賽舉行,都需要有大會 攝影師紀錄活動過程,而北極馬拉松也不例外。雖

「因為我一向在英國寒冬下拍攝足球和欖球賽事,

然工作很特別,但這位攝影師擁有一個很平凡的名

所以我清楚所謂的嚴寒是怎樣──至少我是這樣想

字──Mike King。

的。」但縱然帶了很多衣服和手套,Mike 仍覺當時 的行裝不夠保暖,幸好他總算捱了過去。「那是一

Mike是英國資深的體育攝影師,由十九歲開始拍攝

個頗為痛苦的經驗:要知道對於攝影師來說,眼和

大大小小的體育賽事,當中包括六屆奧運、兩屆冬

手是最重要的。手已經因為穿不夠而很受罪,我當

運、一屆殘奧,至今已超過三十個年頭。而他與北

時用的相機還全是鐵造的,在攝氏零下25度拿著它

極馬拉松的緣分,卻始於一通尋常的電話。

拍攝,弄得我不停流眼淚。」

「我最喜歡拍攝田徑賽事,2004年我為Runner´s

雖然辛苦,但Mike 似乎樂此不疲,至今他已為極地

World (英國跑步雜誌)擔任攝影師時,有一日同事

馬拉松去過九次北極和五次南極。「不是很多人可

打給我,問我有沒有興趣到北極採訪,我沒想太多

以得到去極地的機會,所以只要有機會我就一定會

就答應了,當時我可是從未去過北極的!」

去。沒錯,一開始那是很嚇人的經驗,但人會從錯 誤中學習──不是說事情會變得讓你感覺更手到拿

第一次去北極, Mike獲安排與英國探險家Ralnuph

來,只是你會事先做更妥善的準備功夫。你不只會


特稿 Text周 / 穎瑤 Photo受 / 訪者供相

把攝影器材配備妥當,連衣物你都要安排好,因為 只要你丟了一頂帽子或一隻手套,你很快就會陷入 難以克服的困境中。」

「我經常需要在零下的環境走走站站約十六小

Mike 強調要妥善準備禦寒衣物,從 這張他拍攝的人像相中,大概會明白 箇中原因。

時,所以必須避免讓任何冷空氣滲入我的衣服 內,否則便要逃回帳幕,花上數小時才能令身 體回暖,自然就會錯失很多拍攝好作品的機會 了。」相反,對相機他倒沒花太多心思加護,作 為一名Nikon user,Mike說他也沒多用保護殼或方 法為相機保暖,雖然有時候電池消耗會稍為快一 點,LCD甚至冷得無法顯示畫面,但相機基本算 是運作正常。

2013年北極馬拉松開跑一刻。

雖然不像科學家、探險家等會在極地住上好幾個 月,Mike 走訪兩極工作的次數可謂行內的一個記 錄。進行訪問之際,他正在智利協助Richard Donovan 籌備首次火山區馬拉松,挑戰另一種極地體驗。 「但我仍會繼續到北極拍攝,只要我的命運讓我繼 續幹下去。」

今年首次有香港選手(35號)參加北極馬拉松。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