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零年
2020 第一期
Issue1
目錄 主編的話
01
藝術焦點 想像後疫情時代的視藝教育
02
美育專欄
2
數位素養與視藝教育
08 /
精選網上視藝資源
14 /
網上教學時,如何充份發揮創意?
18
虛擬的藝術教育
21
主編的話
突如其來的疫情令教育界停課持續數月之久,學校傳統的上課模式因而受到嚴重衝擊和挑 戰。在停課初期,相信同工均甚為苦惱 ── 在沒有常規課堂時間表、沒有視藝室、學生 沒有指定物料的情況下,到底可以怎樣透過網絡來教學呢? 本期期刊邀請了任教不同年級的中小學同工,與我們分享他們在疫情期間如何出盡法寶, 並根據實際情況而不斷調整課程的經歷,以及他們對視藝科未來教學模式的看法。除了本 地教師,不少海外教師亦受到是次疫情啟發,在網上分享創新的教學經驗和實例。因此, 我們精選了一些或對本地同工特別具參考價值的資源,在內文和大家分享。專欄部分,則 邀請了學者撰文宏觀地探討網上教學的得與失。 雖然疫情打亂了教學和生活,但危中自有機,說不定現在正是教學轉變的契機?而靈活變 通,沒有標準答案,不也正是視覺藝術科的本質及其特別之處嗎?期望本期期刊國際化的 內容能為大家的教學帶來啟發和靈感,在「後疫情時代」繼續孕育學生創意,令他們的美 學觸覺更為靈敏。
葉煥鈴
11
想像 想像
後疫情時代 後疫情時代
的視藝教育 的視藝教育 訪問 / 文 : 王湧鑫
圖為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的學生作品
「是的,風暴會過去,人類會活下來,而我們大部分人仍將活著 —— 不過是活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 以色列歷史學家、《人類簡史》作者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
剛經歷完新型冠狀病毒陰霾下近半年的停課不停教,視藝老師們,你們還好嗎? 2020 上半年,為疫情所迫,每個老 師都得摸著石頭過河,大幅度調整教學模式,試行網上教學;對習慣於與學生一同探索物料及即場給予技術指導的視 藝科老師而言,挑戰可謂尤其艱鉅。然而,挑戰的另一面即是機會。是次疫情無疑加快了歷史進程的步伐,原來理應 要花相當長一段日子才能普及的網上教學工具,現在一下子成為常識。在這場可遇不可求的全球教學大實驗中,教與 學有了新的連接。 這種新連接對視藝科有甚麼啟發?能否在未來日子有機地混合傳統教學,從而發展成一種更具彈性和更多元的教學模 式呢?《香港美術教育期刊》在五月份和六月份以 Zoom 和 Google Meet 分別訪問了三間中學及兩間小學的視藝科 老師,一來想把這段難忘的日子作為日後香港美術教育史的重要一頁記錄下來,二來則想藉回顧而邀請讀者們與我們 一同想像「後疫情時代」的視藝教育。
圖為保良局胡忠中學中二級的學生作品
2
藝術 焦點
初中學生用 Lego 及海綿向大師致敬
中學篇 Case 1:趙舜文老師(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奉行簡約主義
以後會繼續用,不過⋯⋯
趙舜文老師負責中五年級的視藝課,在停課期間逢周四和學
這次網教經歷令趙老師認識了不少有用的新工具,「例如
生 Google Meet 兩小時,內容集中在藝術史,由文藝復興
教立體造型,原來可以用 Lego Builder 來熱身,這可能比
講起。兩小時,不可謂不長,用趙老師自己的話說:「齋
傳統上用素描簿由平面入手更好。」趙老師認為,最重要
講口都乾!」於是,在 PPT 和 YouTube 短片以外,趙老
是介面有趣,能吸引學生自行深入發掘,在傳統以外,給
師安排了一份為時十分鐘的堂課,讓學生分組在 Google
學生多幾個選擇。他在復課後第一堂視藝課便成功替全班
Document 齊齊進行名畫評賞,藉此訓練他們觀察和即時描
借到 iPad,讓學生可以在堂上透過軟件來為學校明年四十
述的能力,「而且打字個個都得,無藉口。」趙老師體諒中
周年校慶設計標誌。不過,長遠而言,對於視藝課能否加
五學生普遍較忙,所以不用他們開咪報告,「見到同學有輸
入更多電子元素,趙老師就未敢樂觀,「始終是津貼學校,
入,證明腦袋有運作就得。」功課方面,亦一切從簡,他會
資源相對有限,並不能確保每次都能借到 iPad,而如果只
以立場新聞文化版的一些相片為切入點,請學生就某一視覺
有一班借到而另一班借不到的話,全級便會出現學習差異,
元素,例如平衡或節奏,來拍攝一張和這個主題相關的照
到頭來等於是老師自找麻煩。」他期望每個學生都有平等
片,然後在下一節課的開頭評價他們的作品。
使用電子器材的機會,「加上網絡流暢的話,其實一切可 以去得好快。」
高端科技與低端物料並用,向大師致敬 復活節後,由於復課仍然無期,學校決定「加碼」,規定初 中生也要上網上視藝課,兩星期一次,每次兩小時。趙老師 的做法是一整個年級四班百多人一齊上,講課之餘,每堂安 排兩份各十五至二十分鐘的堂課。以中二的視藝課為例,主 題是雕塑,第一份堂課要求學生利用 Chrome 的外置軟件 Lego Builder 來倣製英國雕塑家 Antony Gormley 的作品; 第二份堂課則要學生以不難買到的海綿膠條或洗碗海綿來自 製一個疊層式模型(事先會在 Google Classroom 宣佈)。 至於功課,同樣是向大師致敬,學生需要用黑色海綿膠條來 創作一件具備 Gormley 風格的塑像,並以他們自己在停課 期間最常所擺的姿勢為造型對象。
3
Case 2:陳燕明老師(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 經驗搭夠 陳燕明老師任教中五、中六年級的視藝科,停課初期採用非實時教 學,至四月下旬轉用 Zoom,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時。在網上課堂上, 陳老師會播放之前在 YouTube 精心挑選好的示範短片,由自己旁白 講解,也會安排一份操作簡單的堂課,讓學生大致掌握方法後,能在 家中自行完成一份難度較高的功課。她坦言,自己對科技一直沒有抱 太大興趣,這次是「局住學」,很多時得靠經驗搭夠。例如,對於學 生一般不願在 Zoom 出鏡,有「掛機」之嫌,陳老師的應對方法直接 而有效:點名問問題。「在課室,可能還有身邊的同學給提示,但在 Zoom,某一同學被點名而沒有反應的話,全場 dead air,會好尷尬, 所以學生反而會變得專心。」陳老師也要求學生在完成堂課後開鏡展 示成果。他們在網上課堂的表現會當作課堂平時分計算。
Homework 2.0 雖然陳老師在網上課堂比平時講解得更為仔細,但由於始 終不能即場糾正學生的失誤,所以學生的功課往往有「甩
Case 3:劉靜儀老師、劉雅軒老師、 梁欣彤老師(保良局胡忠中學)
漏」,需要重做改良版。另一不時出現的問題是學生用
融入生活的貼地教學
WhatsApp 傳來的照片不夠清晰,或美化或醜化了作品,
由劉靜儀、劉雅軒、梁欣彤三位老師所組成的視藝
所以陳老師仍需學生在復課後遞交真跡,作為最終評分的
小組在停課初期便達成共識,決定以抗疫為切入點,
依據。
誘發學生就此貼近生活的主題在家創作。「相信學生 在抗疫期間定有許多感受,藝術恰好能給他們一個表 達的出口。」劉靜儀老師如是說。 在三位老師為展示初中生在停課期間的創作而專門 搭建的網頁上,我們可讀到她們非常接地氣的課程 內 容: 中 一 有 抗 疫 日 常 漫 畫、 打 氣 emoji 和 名 畫
中五學生的產品設計功課:左為改良前,右為改良後
後會有期 復課後,是否代表網上教學就此告一段落呢?陳老師認為,
cosplay;中二有抗疫日常產品設計和普普藝術拼貼; 中三則有包含空間透視處理元素的超現實校園及家 園場景繪圖。劉靜儀老師補充道:「學生整天憋在家, 可能覺得很壓迫,但加點想像,空間就會開闊。」
學生日後如需在長假期或模擬試後補課,網上教學會再次 大派用場。「其實沒有必要堂堂補課都在學校進行,有時 學生只有一兩條問題,老師透過 Zoom 就能解答。這一來 可省卻他們往返學校一來一回的時間,二來學校每逢長假 期經常有維修工程,網上教學就不用顧慮這個因素。」至 於進一步將電子元素滲入視藝科本身(如 STEAM),陳老 師認為固然是大趨勢,不過現實是大部分老師在教學以外 還要肩負繁重的行政工作,加上現時教育界缺乏有系統的 相關培訓,單靠同工之間私下互相請教的話,改變的速度 將是緩慢的。她亦坦言,資深的老師反而較難轉型,「跟 不上時代步伐的,可能是老師自己,所以更要了解自己的 不足,繼續努力學習。」
4
中二學生的抗疫普普藝術拼貼
融入生活的貼地教學
媒介方面,考慮到學生在家未必齊備各種顏料畫具,三位老師選擇以手機 融入生活的貼地教學 及平板電腦應用程式 —— 例如 Adobe Draw 和 Photoshop Mix —— 來 由劉靜儀、劉雅軒、梁欣彤三位老 教學生創作。有趣的是,這種技術傳授並不一定是單向的。「有中一學 師所組成的視藝小組在停課初期便 生在直播期間即場示範如何操作 Pixel Studio,令人驚喜,」劉雅軒老師 達成共識,決定以抗疫為切入點, 笑言,「比起老師,由學生親自示範,給同學仔的推動力更大。」另一驚 誘發學生就此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主 喜是手機及平板電腦應用程式比想像中好用,「以前在電腦室教學生用 題在家邊創作邊吸收新知識。「相 PhotoImpact,會經常 lag 機,但今次用 Adobe Draw 反而沒有。」 信學生在抗疫期間定有許多感受,
藝術正能給他們一個表達的出口,」 由劉靜儀、劉雅軒、梁欣彤三位老師所組成的視 從「剪片四個鐘,出片廿分鐘, 劉靜儀老師如是說。 藝小組在停課初期便達成共識,決定以抗疫為切
學生只看幾分鐘」得來的教訓
入點,誘發學生就此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主題在家
在三位老師為展示初中生在停課期
間的創作而專門搭建的網頁上,我 停課四個月,三位老師的視藝課在期間經歷了階段性轉變。在最初一個 邊創作邊吸收新知識。「相信學生在抗疫期間定 們可讀到她們非常接地氣的課程內 月,她們試過完全按照日常課時上堂,認認真真地在夜闌人靜時拍片、剪 有許多感受,藝術正能給他們一個表達的出口, 」 劉靜儀老師如是說。
容: 中 一 有 抗 疫 日 常 漫 畫、 打 氣 片,以製成長達四十分鐘的教學影片。可惜,學生似乎並不領情 —— 影
emoji 和名畫 cosplay;中二有抗疫 片的點擊率低,而且學生交來的習作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後來她們赫 在三位老師為展示初中生在停課期間的創作而專 日常產品設計和普普藝術拼貼;中 然發現,就算學生有打開影片,原來也是「跳」來看。 門搭建的網頁上,我們可讀到她們非常接地氣的 初中學生的圖案設計及抗疫日常漫畫
課程內容:中一有抗疫日常漫畫、打氣 emoji 和
三則有包含空間透視處理元素的超
名畫 cosplay;中二有抗疫日常產品設計和普普
現實校園及家園場景繪圖。「學生
藝術拼貼;中三則有包含空間透視處理元素的超 現實校園及家園場景繪圖。「學生整天憋屈在家, 可能覺得很壓迫,但加點想像,空間就會開闊,」 既然此路不通,三位老師決定改變策略,於是她們的視藝課進入第二階段:拆件式處理。劉靜儀老師解析:「第一, 相信學生能夠自學的,就放在 PPT 及提供超連結; 第二,技術上需要老師講清講楚的,就拍示範短片,讓學生可以重 複觀看;最後,為了『撻著』他們,會在 Zoom 直播時評價學生的功課,大力讚賞他們的表現。」她尤重視第三部分, 「學生需要鼓勵,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當大家都感到很疏離的時候,而且當他們看到同學的作品,會推動他們自我改進。」
翻轉教室 在 Zoom 時段,不少初中生都表現雀躍,對同學的作品充滿好奇。話雖 如此,「對於那些平時已經較靜或能力較弱的學生,從前我們可以立即走 過去他們身邊,拉他們一把,但現在由於看不見他們,他們做不到就『潛 水』。」劉靜儀老師無奈地說:「救不回這批。」經此一役,令她更加相 信,理想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將網上教學和傳統教學兩者的長處結合在一起, 「我們要重新定位,思考學生上堂究竟可以做些甚麼,放學後又可以怎樣 使用 Google Classroom。」小組曾在停課前的聖誕假期試用過 Google Classroom,當時反應一般;現在則由於幾乎每科都在使用,不單學生已 經習慣,甚至連家長也參與其中,會敦促老師準時交還作業。梁欣彤老師 說,評分標準在上面寫得清清楚楚,對有心的學生更是有幫助。 除了 Google Classroom,三位老師亦打算在復課後繼續使用 Zoom。劉
中二學生的圖案設計
靜儀老師在復課後的第一堂便發現,高年級生在報告時,將他們的手機螢 幕投影出來,其實比不上停課期間學生以 Zoom 分享螢幕,其他同學直接 在自己的手機看來得清楚。她補充,她們的學校容許學生在校園使用手機, 所以不用到電腦室或借用學校的平板電腦就能辦到。
5
以不變應萬變 至於將更多電子創作媒介引入視藝科,三位老師認為是大勢所趨。「現在的 學生屬於平板及手機世代,用電子媒介來創作,學生其實非常受落。」劉雅 軒老師說:「而且教他們掌握圖層等概念,有助他們以後的銜接。」劉靜儀 老師則把目光投至更遠方,「在將來的世界,他們可能已摒棄當下我們浪 費的生產模式,而是自己設計,自己挑選喜歡的顏色和圖案,用 3D Printer 來打印出日用品。」小組正在學習 SketchUp,努力開發 3D 課程。問及會 否擔心所學的軟件很快便過時,劉靜儀老師答得很爽快:「將來甚麼都可能 變,唯獨視覺元素、組織原理、欣賞美的方式不會變。」因此,她重視的是 如何培養學生的美感觸覺,反而不太緊張學生是否能掌握某個軟件。「他們 上心學的話,在外面報個課程,一個月就可以把它 K.O.,還可以拿到一張 證書。」比起傳授學生知識,她更樂見學生自行找更新更好用的軟件,反過 來教「新手上路」的老師,「因為這就證明他們思維開放,願意接受新事 物。」「當代藝術已融入生活,走出博物館,走出『藝術』這兩個字,學生 要有面對未知的勇氣。」劉靜儀老師如是總結。
中三學生的超現實場景繪圖
小學篇 Case 4:洪清雅老師(元朗朗屏邨惠州學校) 作戰部署 元朗朗屏邨惠州學校的視藝課在二月上旬停課初期便已經上 線,學生逢周三就可以透過 Google Classroom 收到最新的 學習材料,包括一段不長於十分鐘的教學短片 / 網上短片和 Google Forms 問題。教學內容方面,分為藝術欣賞、創作 技能和藝術小手工,三者平均分佈於整個停課期間的教學歷 程,每周就其中一個主題開展。洪清雅老師是背後的策劃人。 「其實好趕,要在短時間內編定指引及各級教育紀錄表,而且 老師們也要時間去搜尋合適的資源和學習如何在 PPT 錄音及 錄影。」像全港很多小學一樣,學校裡任教視藝科的老師較 多,所以視藝教育專業出身的洪老師在這段時期尤其忙碌, 「幸好網上資源非常豐富,例如 YouTube、Google Arts and Culture 等等的教學資源都很好用。」
抗疫時期的親子藝術活動 停課初期,學生仍未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所以學生上載功課的 次數並不多,但在中後段,不單學生的參與度大幅上升,連家 長也投身其中。除了線上遊覽外,家長和學生(特別是低年級 的學生)亦會一同參與親子創作,並上載相片或影片來分享成 果。問及會否「追功課」,洪老師說,她不想給學生壓力,「視 老師自製的示範短片及小一學生的成果
藝科不同於主科,如果我們也這樣做,他們會反感,因此,視 藝科的網上學習主要以練習及小創作為主,希望以輕鬆的手法 讓學生在抗疫期間多創作多分享。」在復課後的第一堂,她展 示了學生在停課期間的作品,以資鼓勵。
6
資源再用 洪老師和其團隊在停課不停教期間漸漸建立起一個網上藝術資源庫,裡面包含老師 自製的短片、YouTube 教學影片和工作紙等材料。「整合後,下學年就可以如執藥 般選取合適資源,省卻每年重新準備的功夫。」加上每年學校的視藝團隊都可能出 現不一樣的組合,所以洪老師認為資源庫能提供教學資源的共享。她和團隊成員將 持續更新資源庫,令內容更充實及多元化。 學生方面,洪老師打算繼續使用 Google Classroom。她說,在復課後的第一堂視 藝課,學生因為之前已在平台上看過相關資料,做了預習,所以上堂時很快便進入 狀態,效率比以前高;她原本很擔心視藝堂在復課後縮短至每周 45 分鐘,學生究 竟能學到多少東西。預習以外,洪老師也認為 Google Classroom 十分適合用作延 伸學習,「平時實在太趕,網上教學除了能鼓勵學生自學,可以令學習更完整。」
Case 5:嚴穎彤老師(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
五年級的藝術欣賞課及學生的創作成果
早著先機
取長補短
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在資訊科技方面一向很進取,即使在
嚴老師認為,傳統形式的創作媒介固然有不可取代之
停課前學生便已經在使用電子平台來交功課,去年學校更率先
處,「不過新時代自有新需要,而電子科技確能令傳
在一、二年級推行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政策,
統形式更多元、更有趣。」她補充,兩者應該是混合
令平板電腦成為低年級學生上堂時的必備工具。無怪乎嚴穎彤
的,至於比例多少則視乎課程需要和師生興趣而定,
老師對電子教學一點也不陌生,她早在停課前便教過學生透過
彈性可以很大。
軟件來製作定格動畫,又以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式來讓他們認識 對稱、色圈等概念。因此,在停課期間學生身邊可能沒有畫具
是次網教經歷使嚴老師進一步思考電子教學的可能
的情況下,使用平板電腦來上視藝堂,對嚴老師和她的學生而
性。例如,她打算之後試用 Google Sites,由她在課
言,可謂自然不過。
室即場拍攝學生的作品,並上載至平台,讓學生可以 在課後透過錄音留言來評賞同學的作品,「小朋友其
嚴老師逢周四就會出一次網上功課 ( 早期在 Grwth,後期在 Google Classroom),內容以電子繪畫為主,學生需要在觀看 影片後運用 iPad 進行繪畫創作;偶然她也會上載教學影片, 內容圍繞立體創作及藝術評賞,讓學生按部就班,跟着做,並 在 Google Forms 回答問題,分享他們對藝術品的感受。她每
實好 eager 分享,但平時由於受時間所限,在堂上完 成習作後往往來不及展示自己的成果。」嚴老師相信, 這也有助形成學習風氣,「同學之間會互相影響,形 成風氣,而風氣一旦形成,就算是較被動的學生也會 受到鼓舞而變得積極。」
月和學生 Zoom 一次,每次約 30 分鐘,主題則根據實際情況 而定,「其中一次是即場製作母親節卡,學生完成後和媽咪合 照,相片傳過來就是交功課。」嚴老師很想在停課期間把正能 量傳給學生,於是也教學生以電繪創作抗疫英雄,順道加強他 們的衛生意識。
圖為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的學生作品
7
數 位素 養
02
與 視藝 教育
藝術 焦點
文: 王湧鑫
「Z o o m ? 無 難 度 ! G o o g l e C l a s s ro o m ? E a s y j o b 啦 !」 相信不少老師的I.T.技能都在停課期間突飛猛進。不過 ,即使接觸多了電子工具,由被迫使用到物盡其用,仍 是一條漫漫⻑路,需要老師們持續進修。數位素養 (di gi t al li t eracy)是指在網絡時代「能適切並有效地運 用數位科技於學習、工作與生活的能力與態度」。¹學 者S arah Payt on和Cassi e Hague在一份報告中羅列 出其八大要素,以下我們將盡量舉一些和視藝教育相關 例子來說明。²
技能 (Functional skills) 同 一 款 軟 件,有 人 得 物 無 所 用 ,有 人 卻 能化腐朽為神奇, 將教學提升到另一個層次。關鍵就在於能 否 充 分 掌 握 軟件 技 術 。
Te ch n o l o gy f o r Te a c h e r s an d S tu d e n ts
Fl ip p ed Cl a ssr oom Tu tor i a l s
你有多熟悉你日常使用的軟件?是否已發揮其最大潛能?這兩條教育科技頻道專 為教師和學生而設,播放經年,每周更新,至今已累積了大量教學影片。內容雖 然不見得都和視藝教育有直接關係,但起碼能助你更專業地呈現教學內容,以及 更有 效 率 地 處 理 校務 。
1 引自〈網路合作學習,串聯無限智慧〉,《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https://channelplus.ner.gov.tw/channel-program-episode/45457. 2 Cassie Hague and Sarah Payton, Digital Literacy in Practice, 2010, accessed June 4, 2020, https://www.nfer.ac.uk/publications/FUTL06/FUTL06casestudies.pdf.
8
創意 (Creativity) 討 論當 代 藝 術 ,很 難 繞 過 科 技 。 的確,科技已成為醞釀及表達創意的一個重要工具。
Pixel S tu di o
P i s ke l
以 科 技 來 創 作 ,入 門 級 的 首 推 像 素 畫。Pi skel和Pi xel S t udi o是兩款出色的免費像素繪圖軟件。前者可 在網頁上直接使用(也有Windows和Mac電腦版),省時方便;後者功能較多,且不時更新,但需在 St ea m 平 台 下 載 。 除 基 本 像 素 畫 外,兩者均可以用來製作具像素畫風格的動態影像(G I F )。
A u to d e s k S ke tc h B o o k
A dob e Il l u str a tor Dr a w
使用平板電腦來繪圖是潮流所向。 Procreate固然是這方面的皇者,不過它並非免費而且只適用於iPad。Adobe Illustrator Draw和Autodesk SketchBook則是兩個既可在Android又可在iOS運行的免費繪圖程式。前者是Adobe Illustrator的行動版,介面簡潔,容易上手;後者有較多功能 (例如有較多畫筆可供選擇),但也就相對較難使用。 兩者整體表現或及不上Procreate,但用作一般電繪,絕對綽綽有餘。
靈感需要組織才能變成可觀的創作。Notion是一 款筆記軟件,走簡約路線,分類功能一流,能整合 不同類型的資訊,十分適合用來記錄、整理和發展 靈感,並可邀請其他用戶共同編輯。以學校電郵註 冊的話,可以免費使用兼且無限上載檔案。 N o ti o n
9
合作(Collaboration) 相 信 大 部 分 老 師 現 在 對 G o o g le C la s s room 已不再陌生, 並發現在視藝室以外, 原來還有許多可以和學生甚至 家 ⻑ 合 作 的 空 間 。 以 下 介 紹 兩 個 免 費 軟件,助你進一步開拓合作空間。
視藝教育除了需要學生和老師雙方的投入外,家⻑的支持其實也十分重要。ClassDojo是一款設 計醒目的課室管理軟件(每位學生化身成一隻小怪獸,有良行表現的話,會得到老師點數獎賞), 老師不單能藉此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還能聯繫家⻑,與之分享學生在視藝室創作時的喜 悅 與 成 果。
Class Dojo
Cl a ss Dojo: S m a r test A r tist styl e!
Padlet是一個互動學習工具,功能上類似 G oogle D ocs,可以讓多人同時參與,不過是 以貼文方式呈現,對習慣使用社交軟件的學生 應該較為親切。其強大的壁報板支援影片、錄 音、圖像、文章等各式檔案,並且可分享至 Google Classroom , 延續視藝課堂上意猶未 盡的討論。
Padlet
10
溝 通 (Communication) 科 技 無 疑 能 使 溝 通 多 元 化 ,及 幫 助 我 們 更 清晰地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What s A pp 、 G o o g le M e e t 和 Z o o m 雖 然 都很好用, 但畢竟並非專為教育而設。Flipgrid作為一款為促進 師生交流而研發的軟件,在設計上就更體貼教育工作 者和學生的某些特別需要。老師可在Flipgrid開一個 課室,讓學生透過平台簡易的操作來自製一段不⻑於 十分鐘的分享或回應短片(中間更可加入emojis和 stickers)。由於不用即時對話,所以尤適合一些較害 羞、需要時間「熱身」的學生。Flipgrid支援 G oo gl e Cl as s r o o m 。
Fl i p gr i d
不單止人,好的藝術作品也能溝通。Artsonia號稱是 全 球 最 大 的 網 上 學 生 畫 廊 ,2 0 0 0 成 立 至 今 ,已有超過 七千萬幅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畫作給上載至其平台, 延續它們的展出生命,使之可以聯繫到更多人。 Artsonia每周都會舉行一次網上投票,在四個組別分 別選出該周最受歡迎的學生作品。
A r tson i a
搜尋 及 挑 選 資 料 的 能力 (Ability to find and select information) 活 在 資 訊 泛 濫 的 世 代 ,像 圖 書 館 管 理 員 一 樣 懂得以最便捷且最可靠的方式來搜尋資料, 變得愈來愈重要。
想找林布蘭(Rembrandt)的自畫像來當教材,你會 怎樣做呢?直接問Google大神?當然可以,但搜尋 結果將大量重複,而且你不確定這些圖像有沒有被修 改 過 。 相 比 之 下 , G o o g le Ar t s & C u lt u r e 就專業得 多,因為當中出現的圖像都是經過官方驗證的,不少 更附有短文簡介。除畫家姓名外,你亦可根據流派、 媒 材 ,甚 至 顏 色 來 搜 尋 相 關 作 品 ,非 常 方 便 。 G oogl e A r ts & Cu l tu r e 如果你想找的不是某一流派或某一藝術家的作品,而 是和某一主題(例如「自由」)相關的創作,那就一定 要 試 試 Br idgem a n Im a g e s 的 搜 尋 器 。 B r i d gem an Images是一間專門管理藝術品複印版權和發行藝術 品複印本的公司。雖然沒有付錢的一般用戶搜尋出來 的圖像都有水印,但由於其主題分類做得實在仔細, 所以仍有極大的教學參考價值。
B r i dgem a n Im a ges
11
Europeana是一個由歐盟發起的文化項目,數碼 典藏著數百萬件來自歐洲多國博物館、圖書館、 文獻庫和畫廊的珍品。Europeana內容豐富,除 E uro p ean a
圖像外,還有多篇短小精悍介紹歐洲文化歷史的 文章。主題無奇不有,保證令你眼界大開。
以上幾個圖像庫都以西方藝術創作為中心,那麼如果 想找一些中國圖像,該從何入手呢?中國圖像誌索引 典(CIT)是一個大型學術項目,由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 特 博 物 館 (V i c t o r i a a n d Alb e r t M u s e u m)領軍,紐約 大 都 會 藝 術 博 物 館 (M e t r o p o li t a n M u s eum of Art )
中國圖像誌索引典
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鼎力支持。用家可以根據站內 七大主題來中英文搜索這三間頂尖博物館所藏的中國 精品。
書格是一間在線古籍圖書館,匯集了大量珍貴的中 國藝術史資源(例如版畫),非常適合用作跨科學習 。書格由民間一位愛書人獨立經營,其成立目的是 要讓「每個人都能自由到看到我們的文明」。 書格
批判性思考及評估 (Critical thinking and evaluation) 假圖、 假 消 息 在 網絡 世 界 不 斷 湧 現 ,所 以 在 接 收網上資訊時, 尤要警惕小心。
藝術作品模棱兩可、複雜、開放的特質,正適合 用來訓練學生的觀察、分析和詮釋能力。此網上 免 費 課 程 由 美 國 國 家 藝 廊 (N a t i o n a l G a llery of Art)開設,以教育工作者為主要學員對象,教授 他 們 如 何 掌 握 「 藝 術 式 思 考 」 (Ar t f u l T h i n ki ng) , 並 運 用 於 日 常 教 學 及 博 物 館 導 賞 中 。 Tea c h in g Cr iti c a l Th i n kin g th r ou gh A r t 12
文化及社會理解 (Cultural and social understanding) 電 子 媒 體 是 理 解 當 代 藝 術 的 不 可 或 缺 的 重 要渠道,以下介紹幾個製作特別認真的頻道。
Gymn as ti c s
A r t21
Gym nast ics是 一 個 由 德 法 電 視 台 Ar t e 製 作 的 文化小品
Art21是一個非牟利藝術教育團體,致力透過新媒體
,每 集 約 五 分 鐘 ,從 視 覺 文 化 ⻆ 度 解 構 大 眾 文 化現象。
來讓更多人認識當代藝術。其YouTube頻道收錄了許
主題 大 多 非 常 有 趣 ,教 人 欲 罷 不 能 ,會 一 直 看 下去。
多藝術家的精采訪談, 甚具啟發性。
H E NI Tal ks
Euromaxx
H E NI T al k s 由 倫 敦 一 間 跨 界 藝 術 企 業 監 製 , 每次請來
Euromaxx是德國之聲(DW)的一個屢獲殊榮的文化節目,每
的嘉賓(無論是策展人、學者或藝術家)都甚具分量,
周帶觀眾到歐洲各地尋幽探勝,並重點報導歐洲各國的藝壇
為觀 眾 深 入 淺 出 地 講 解 藝 術 史 及 當 代 藝 術 。
新聞,讓觀眾緊貼潮流。
The Art Assi gnm ent 由策展人S arah U ris t Green 及 美國公共電視台PBS共同製作,每集訪問一位至兩位 藝術家,請他們講解自己的作品之餘,亦會請他們出 The A r t A s s i gn m e n t
題,鼓勵觀眾以創作來回應。你準備好接受藝術家的 挑戰未?
數碼安全 (E-Safety) 對 創 作 人 而 言 ,版 權 就 是 最 常 遇 到 的 網 絡 安 全問題。
對知識產權無知而在網上隨意分享原創作品,可能會出現以下 兩種情況︒一是該作品被肆意使用(如被第三方牟利),而原創 者無法追究;二是其他人由於擔心造成侵權行為,而對該作品 的使用及散播有所保留,結果也有違原創人當初在網上分享作 品的本意。此中問題關鍵在於作品權限不明,因此我們實有必 C re ati v e C o m m o n s
要好好認識Creative Commons(CC)。你可以在這個CC台灣 群組獲得許多相關資訊。
13
精選
網上視藝資源
The smARTteacher
團體
Greater Capital Region Teacher Center
The smARTteacher 是一個視藝教育工者協作平台,
這個視藝教學資源總表由美國大首都圈教師中心
你可以在此按級別、媒介、流派、視藝元素等分類
(Greater Capital Region Teacher Center) 彙編而
搜尋到過千份教案。當然,你也可以上載原創教案,
成,內含數百份教案的超連結,以支援視藝科教師
與外國同行分享自己的教學資源。
在疫情期間的遙距教學。
ART PROF
Smarthistory
Art Prof 是 一 個 非 牟 利 視 藝 教 育 團 體, 創 辦 人
Smarthistory 是一個藝術和文化遺產資源庫,由一
Clara Lieu 任教於著名的羅德島設計學院 (Rhode
班有心推廣藝術史的學者共同建立,內含大量藝術
Island School of Design)。Art Prof 的教學影片講
評賞影片和人文科普短文,絕對是藝術史愛好者的
解詳細,尤其推薦當中的 Art Critiques 系列,看看
寶庫。Smarthistory 是可汗學院 (Khan Academy)
Prof. Lieu 及其團隊成員是如何熱情地評價學生交
的⻑期合作伙伴。
來的作品,並指出其可改善之處。
14
文 : 王湧鑫
藝術 焦點
AccessArt
ABC Education
AccessArt 由兩位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畢業生於
ABC Educat i on 是 澳 洲 一 個 教 學 資 源 網,
1999 年創立,志在為視藝教育工作者提供高素質
內有不少實用的視藝科示範短片。
的教學資源。網站靠會費經營,非會員能在其平台 上免費預覽當中三成內容。
懂得善用已有資源,可以省卻老師大量備課時 Google Expeditions
間,從而把更多精力投放在學生身上。這裡精 選一些外國視藝資源,向外國的視藝科老師取 經。如果你另有建議,也歡迎隨時與我們分
Expeditions 是 一 款 由 Google 開 發 的 教 育 應 用 程
享。
式,設有虛擬實境 (VR) 及擴增實境 (AR) 兩種模式。 透過手機和觀影盒 (cardboard),老師便可以帶領學 生如親臨其境般環遊世界,例如到雅典衛城欣賞古 典建築,又或者到古根漢美術館觀賞大師的畫作。
15
個人
Cassie Stephens Mrs Jardin's ART room Cassie Stephens 是美國田納西州一所小學的視藝科 老師,她在 YouTube 頻道上的百變形象讓人印象深 刻。Cassie 不時在其網誌分享教學心得,雖然未必 全都適用於香港,但相信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例如 為新入職視藝科老師而製作的 Art Teachin' 101 系列 就非常有用。
國際學校的視藝科有何特別之處? Rebecca Jardin 可能是最佳的回答人選。她曾在中國、肯亞、 阿聯 酋等國的國際學校任職,現在則在越南一間國際學 校任教初中視藝科。Mrs Jardin's ART room 是她 分享教學心得及其學生習作的園地。
Arte a scuola
Arte a scuola 是意大利文,意思是「藝術在校園」。 其博主 Miriam Paternoster 正是一位意大利人,在 意大利北部一所中學任教初中視藝科。難得的是她 的網站有英文版,令我們也能一窺支撐著這個藝術 大國的視藝教育。 Arty Teacher
Arty Teacher 由 英 國 一 位 視 藝 科 老 師 Sarah Crowther 創立,幾乎所有和視藝科有關的資源, 你都可以在這裡找到。Sarah 已有超過二十年的高 中教學經驗,是一位永不言倦、不斷尋求突破的老 Art Bar
師,無怪乎其網站每月都有過千訪客,並吸引到不 少藝術家願意把作品分享至其平台。
Art Bar 由美國一位幼兒視藝教育導師 Barbara Rucci 創立。Barbara 曾經是一名平面設計師, 現在則專注於幼兒視藝教育,並已出版了兩本廣 受好評的相關著作。Art Bar 記錄了她在自己工作 室的教學日常。 16
図工美術 OKAYAMA a faithful attempt 為人所樂道的日本美學是怎樣培育出來的?這個網 a faithful attempt 由美國一位視藝科老師經營,
誌由日本岡山市一間中學的美術科老師共同經營,
至今已有十年歷史。讀者可以在這裡看到她歷年來
內文雖是日文,但由於大多數貼文都附有圖片說
所出的功課和學生的習作。
明,所以就算讀者不懂日文,也應該不難心領神會。
設計
The Futur Academy
The Futur Academy 是一個設計教育平台。課程部分 收費,免費部分則在其 YouTube 頻道公開。任何人都
Justine Leconte
可以從中學到許多關於字形、商標、排版等設計要素。 Justine Leconte 是一位現居德國柏林的法國時裝 及珠寶設計師,她在其 YouTube 頻道除了教女士 們如何穿戴得有型有款外,還分享了許多設計心得 ( 如時裝繪畫 ),既有趣又實用。
17
網上教學時,
如何充分發揮創意?
文:Janet Taylor 作者為芝加哥西部近郊地區一所高中的藝術科老師。 翻譯:連卓靈、王湧鑫
藝術教育與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在預備網上教學時,重新思考課程的「如何」(HOW) 及「甚麼」(WHAT) 是十分重要的。由實體課堂轉為網上教學,如果內容 是一些藝術基礎知識,那麼任教老師還有相當多的選擇,但如果是其他內容,像陶藝和金工單元便注定無法如常開展,那麼負 責老師可就茫然了。另外,一邊要學生持續創作,一邊要他們學習新技能 ( 對他們或終身受用 ),也是個挑戰。或許傳統繪畫課 程仍能轉型,但當學生不可能在家中焊接時,就意味著老師有必要重新思考課程目的及網上授課的意義。即使授課地點改變或 移至網上平台,教師都應將授課內容奠基在其教學理念上。就個人而言,我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孕育學生的創意,因為我相信, 無論我的學生將來成為怎樣的人或之後從事甚麼行業,創意思維都有助他們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心,並以富有意義的方式去介入 世界。 我所說以創意為本的教學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是指讓學生: 成為創意十足的思考者 懂得將創意思維運用在視藝室以外的地方 手腦並用來解決問題 找出及考慮有待解決的問題 養成跳出框架去思考問題的習慣 衡量各種新想法,並為取得迴響而合作 當學生不在課室時,如何才能使學生投入創意學習呢?以下逐一介紹創意思維的三個範疇,期望能助你和你的學生一臂之力。
Image created by Junwei Ren. Submitted for United Nations Global Call Out To Creatives.
18
美育 專欄
01
1. 創意激發(Creative Boosts)
2. 挑戰限制(Constraint Challenges)
「創意激發」是指一些明快有趣又能引人思考的遊戲式練
「挑戰限制」是指以不現實的處境配合「設計思維」(design
習,讓學生可以在創作一件規模較大的作品前先來個「創
thinking) 來 讓 學 生 的 想 像 力 奔 馳。 學 生 在 選 材 有 限 的 情 況
意熱身」(creative stretch)。這類練習可以在課室內或課
下,更必須學會靈活變通,發揮其無限想像力。「挑戰限制」
室外進行,通常是一天一次性的體驗。「創意激發」以探
短則一天,長則一星期,學生可以花三十分鐘來個腦力激盪
索 (exploration) 和實驗 (experimentation) 為本,例如創
(brainstorming),或花五天時間去摺紙及拼砌硬紙板。
意地使用另類媒介來創作。 「挑戰限制」的例子: 「創意激發」的例子:
超乎想像的物品 (Unimaginable Item):
100 個隨手繪
為滿足一個超乎想像的需要而創作一件物品 ( 草圖亦可 ),
(100 Sketchbook Prompts)
例如為蚯蚓先生設計一部跑步機。學生需列出各選項及限 制,並為該物品拍一條宣傳短片。
50 個視覺誌主題
紙張再定義 (Paper RePurpose):
(50 Visual Journal Prompts)
用紙張製作一件物品,並賦予它一個嶄新或改良功能。 學生需記錄如何使用該物品。
畫出妙想天開 (Silly Drawing Prompts)
「創意激發」的小貼士
建一座堡壘 (Build a Fort): 建造堡壘所用到的物料須耐用又方便懶人舒適地躲在裡 面打電玩,條件是只可取材於家中已有的物料。
「挑戰限制」的小貼士
將目光放至大畫面:
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現實處境:
假如你不曾教學生如何有技巧地畫畫,那就別指望
例如讓他們思考如何就地取材。
他們能比在活頁紙上草草幾筆做得更好。「創意激 發」的重點在於遊戲多於技巧。
挑戰要別開生面: 讓他們列出選擇及已有限制。
具體地說出你的期望: 假如你想學生畫多於一張草圖,那就請先告訴他們
讓學生可以選擇材料來製作模型:
你所期待的數目,以及他們該如何注釋自己的作品。
我們難以預料他們在家中有何物料在手,所以
學生在家中尋找物料,會比你預期中更花費時間: 在課室,我們可提供一系列的物料給學生逐一試 驗,但現在學生在家,我們其實不單要求他們創
即使限制物料,也要給他們至少幾項選擇。舉 例,與其限制學生一定要用硬紙板來創作,倒 不如限制他們使用某種物料的數量。
作,還要求他們自行找出合適的材料。
19
3. 創意火花(Creative Sparks) 「創意火花」是一些小練習,由十五分鐘至一天不等,目的是 激發學生去完善一件相對成熟的作品。學生可以透過這些練習 去刺激思維、蒐集資料及準備投入下一份創作。
「創意火花」的小貼士 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火花」:
「創意火花」的例子: 重組色譜 (Color Palette Binge): 觀看你最喜歡的電影或電視劇,選取其中一幕場景,記下當 中所出現的顏色,然後根據這個色譜來創作一件作品。
那他們就可以根據個人興趣而選擇最能激發他 們創意的練習。 以「創意火花」來展示創作過程:
捕捉聲音 (Sound Off):
在計劃階段,學生可以藉「創意火花」來探索、
在戶外記錄你聽到的所有聲音,或製作一本感官日誌來描述
整理和記錄思緒。
感官上新的體驗。形式可以是草圖、筆記、錄音、相片等。 運用這些蒐集得來的資料寫一首詩或一篇短篇故事,然後創
讓學生選擇記錄的方式:
作一件藝術品。
除了草圖外,學生亦可選擇以短片、錄音、縮
瑣事說明書 (Mundane How-Tos):
時拍攝等方式來表達想法。
製作一本說明書,鉅細無遺地向讀者逐步說明如何完成一件 生活瑣事,例如如何製作花生果醬三文治、如何繫鞋帶或吹 口哨。形式可以是一本小冊子、一頁漫畫、一幅畫或一段影 片。
即使改變接踵而來,我們仍需堅守我們的教學理念,並繼續想辦法讓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的視線離開電腦螢幕,並幫助他們從 沉重的新聞中抽身而出。記住,當你衡量各種教學選項時,必須顧及是否每個學生都能平等地參與。當實體課堂轉為網上教學, 其實正是展示創意思維的重要性的最佳時機。想想看,你其實不單在輔導學生創作藝術,還在教他們站在框架外思考,而這也是 他們在應對世界上的大難題時必備的技巧。
原文為‘‘How to Maximize Creativity when Teaching Online”。 本 刊 獲 作 者 及 The Art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授權,將文章翻譯成中文。 https://theartofeducation.edu/2020/04/27/howto-maximize-creativity-when-teaching-online/
20
美育 專欄
虛 擬 的藝術 術教 教育 育 文:劉瑩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會員 和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講師
2020 年全球肺炎疫情下,本地學校的課堂在突如其來的情 況下進入全面電子化階段,印象中這是香港教育界自 2000 年推行校園電腦化計劃後,最「突破」的一次嘗試;從幼稚 園到大專院校,教師們都必須在短時間內掌握新的教學模式。 電 子 課 堂 主 要 分 兩 類: 同 步 (synchronous) 和 非 同 步 (asynchronous)。前者指師生實時 (real-time) 在螢幕前上 課,而後者則指教師把講課內容上載至網上,由學生自行下 載及學習。另外,師生還可以透過網上平台進行小組輔導、 個別交談等互動活動。這些其實均非新鮮事,例如孕育出不 少「學界網紅」的「大規模開放網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便已發展了十年以上,只是如今才
加上一般學校鮮有提供相關協助,所以尤顯得束手無策;這
普及至基礎教育界,令大家開始認真思考網上教學在廣泛應
些因素都非常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跨境學生所要面對的
用時所要面對的挑戰,比方說如何誘發學生主動學習。以下
獨有問題亦不容忽視,例如,在內地居住的學生便無法使
是我近幾個月來就視藝課堂電子化的觀察與反思。
用 Google ( 除非違法翻牆 ),因而也無法開啟上面提到的 Google Arts & Culture。
從公平教育角度審視支援問題 疫情下,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和博物館紛紛推出線上體驗程式,
管理層對不同學科特質的了解
作品在其中呈現細膩,且附完備解說,教師大可善用類似
某些學校的管理層要求全校師生,不論學生年齡及科目特質,
Google Arts & Culture 的平台,配合校本的電子教材,來增
都一律使用實時教學,並且要求完全依照平日時間表及模式
進學生的藝術知識和對文化歷史的認知。創作方面,聽聞有
上課。但這種不在意不同科目的差異、只求網上教學與課室
中學讓學生拍照、錄像及設計電腦圖像,相當多元。問題是,
無異的模式,除了苦了老師,亦於學生無益。視藝科既以實
並非每個學生都理所當然地配備 Wi-Fi 和電子器材。有些家
作內容為本 (practical-based),需要配合特定用具和應用物
庭孩子多,幾個小孩共用一部電腦,兄弟姐妹易爭執;若用
料,確不是自主學習能輕易處理的,尤其是當學生根據個人
學生自己手機的話,則上網數據可能有限,而原來提供免費
興趣而進行探究式學習時,教師的個別輔導更至為重要。話
Wi-Fi 的公共圖書館又關門了,故有學校不敢要求學生看太
雖如此,視藝科教師現在普遍已能掌握科技教學,如透過直
多影片,網上教材寧以文字檔案為主,卻因此降低了孩子自
播、影片、文字和圖片的分享來與學生持續地交流,其實正
主學習的動機。對着只出現在螢幕的老師,學生也難免心不
正切合新世代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如此革命性改變,本可扭
在焉。況且,對於社會和經濟地位略低的家長,他們或較難
轉歷來守舊教學的模式,可惜一般學校只望早日重回舊軌,
掌握軟件技術,又沒有充裕時間來陪伴學生在家學習,
而無視傳統及新式教學融合的可能。 21
師生交流的減少削弱了藝術作品內涵 在虛擬空間裡,只有小學生很願意開鏡頭讓同學看到自己;中 學生及大學生,除非同學之間本身互相熟悉,則一般不會開鏡 頭讓人看到自己,雖然有虛擬背景可選,但露臉也會覺尷尬。 四個月不能回校上學,學生少了同儕間的互相勉勵和學習共處 的機會。這段日子亦令不少老師意識到,師生之間,絕對不 只是知識上的交流。網上教學表面上似能打破空間隔膜,和 真實課堂一樣,實質卻不同。學生價值觀,主要是在家庭的 薰陶、朋輩的影響和老師的身教下潛移默化而形成的。學者 Nasuruddin 認為:「教育不單只是傳授學生知識與發展技能 的過程,比較重要的說法是,教育的意義應是有關學生品格的 發展⋯⋯而品格一詞應包括:自我價值、誠信、謙遜、真實性、 體貼、自律、分享、激情、熱愛探究與追求真理等。」
1
藝術
創作重視觀察、經歷和情感表達,若欠缺了生命的體驗,作品 內涵自然貧乏。這個問題更因每校視藝教師人數少,師生交流 有限而顯得更為嚴重。
視藝教育對網上教學的貢獻 網上教學以學員為中心,如何誘發學生自主學習於是成為關 鍵所在。著名網上教學平台 Coursera 的創辦人吳恩達認為: 「遊戲化學習在幾年之後會從『可有可無』變成『必須要有』, 現在的孩子成長體驗就是如此,如果學習沒有遊戲的特色, 他們會很難持續專注學習。」2 視藝教育強調創意,並重視生 活趣味,對遊戲化學習絕對甚有幫助,而且還有助孩子建立 獨立、專注、身心協調和做事有秩序等重要能力。
結語 在大數據時代,系統能透過資料分析為個人度身訂造學習 內容,而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 和增強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等技術的普及也無疑將使網上教學變得更為有趣。 可是,網上教學下的人際疏離、漫無目的的瀏覽、見樹不見 林,以及認知超載等問題,都不容忽視。響應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於 1996 年提出人類學習的「四大支柱」—— 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Learning to Be(譯法很多,筆者的闡釋是「學會學習、學會 工作、學會共存、學會自為」)—— 讓學生有「留白」空間, 多體驗和磨煉,從而發展一己之興趣亦同樣重要。3 另一方面, 則要教學生「共享」經濟和「共享」社會,在正規的學校教 育和科技教育之外,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溝通協商,互諒互 助,而這也正正是藝術教育所期待學生要有的胸襟。
22
Image created by Sukriti Banthiya. Submitted for United Nations Global Call Out To Creatives.
Image created by Cristina Estanislao. Submitted for United Nations Global Call Out To Creatives.
延伸閱讀 程介明。《疫情之下⋯⋯》灼見名家,2020 年 2 月 21 日。 程介明。《教育目的之追尋》灼見名家,2017 年 5 月 15 日。 程介明。《何謂學習經歷?》灼見名家,2019 年 5 月 31 日。 程介明。《學習:耳濡目染現代觀》灼見名家,2019 年 7 月 26 日。 何漢權。《跨境生 香港教育夢》灼見名家,2020 年 3 月 6 日。 劉詠思 。《「教具」論說》灼見名家,2018 年 10 月 16 日。 羅保熙。《停課不停學、教師變主播 —— 疫情下的網上教育契機》香港 01,2020 年 2 月 17 日。 梁振威。《一位中一學生對停課的感受》灼見名家,2020 年 2 月 27 日。 譚蕙芸。《網上教學怪談》明報,2020 年 3 月 1 日。 黃家樑。《停課不停學下的電子學習反思》灼見名家,2020 年 3 月 5 日。 邱振明。《0-6 歲幼兒不宜網上教學》灼見名家,2020 年 3 月 3 日。 邱國光。《停課不停學,學什麼?》灼見名家,2020 年 2 月 20 日。 《童你去玩網上教學的日子》am730,2020 年 2 月 12 日。
1 Mohamed Ghouse Nasuruddin, “Education is to build character”, The Straits Times, July 8, 2018. 2 引自羅保熙。《停課不停學、教師變主播-疫情下的網上教育契機》香港 01,2020 年 2 月 17 日。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96) “Learning: The Treasure” 報告。
23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HKSEA)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HKSEA)成立於 1992 年,為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及香港教師中心的團體會員。本著美術為全人教育不 可或缺一環的信念,本會一直致力籌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及出版相關刊物來提高香港視覺藝術教育的素質,當中尤重視中小幼 視藝科教師的專業培訓和教學支援,以造就美學素養及創造力兼備的新一代;本會曾因此三度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 育獎」。身為國際藝術教育學會(InSEA)的成員,本會亦時與海外的藝術教育工作者交流,務求持續地為香港的視覺藝術 教育注入新力量。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 2020 至 2022 年執行委員會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 2020 至 2022 年顧問團
會長:
榮譽法律顧問:
黃敏婷 ( 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吳禮和紀念學校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
鄭美娟律師 簡汝謙律師
副會長: 葉煥鈴 ( 聖若瑟書院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
榮譽核數師: 廖美玲女士
副會長: 梁崇任 ( 玫瑰崗中學藝術教育發展總監 )
榮譽顧問: 李慧嫻女士 ( 康文署香港藝術館專家顧問 ( 香港藝術 ) )
財政:
沈慧林先生 ( 萬希泉鐘錶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
陳齊欣 ( 沙田圍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
金嘉倫先生 ( 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藝術課程前主持 ) 徐秀菊教授 ( 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校長 )
秘書:
高美慶教授 (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院前院長 )
嚴穎彤 ( 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
楊懷俸先生 ( 教統局課程及質素保證科前總主任 ( 學校質素保證 ) ) 劉唯邁博士 (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前總館長 )
執行委員: 吳崇傑 ( 現任社區導師 ) 李鈺山 ( 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 翁綺雯 ( 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 ( 吉利徑 ) 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 陳麗森 ( 漢華中學視覺藝術科科主任及香港能仁專上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 梁德賢 ( 中學藝術教育統籌 ) 潘儷文 ( 民生書院小學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 蔡鎮業 (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 鄺啟德 ( 寶安商會王少清中學藝術教育領域統籌及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 羅小燕 ( 港九街坊婦女會孫方中小學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
24
Prof. Wood L.
(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學系副學系主任 )
LOADING ......
1
23
24
25
Search
專題主編:葉煥鈴 計劃統籌:葉煥鈴 出版小組成員:李鈺山、吳崇傑、陳麗森、梁德賢、潘儷文、鄺啟德 執行編輯:王湧鑫 排版及設計:馮淑霞 出版:香港美術教育協會 地址:石硤尾白田街 30 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L3-05D 室 電話:+852 2234 6096 傳真:+852 2234 6092 電郵:info@hksea.org.hk 網址:www.hksea.org.hk 承印:e-print 版次:2020 年 7 月初版 印刷:3,000 本 本期刊電子版可於本會網站及「光波 24 書網」、「HyRead ebook 電子書」免費下載
© 版權所有,不得翻印 本書任何部份,未經版權持有人允許,不得用任何方式抄襲或翻印。本刊物所有表達的意見或觀點及其內容,均為 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美術教育協會之立場。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 香港藝術發展局之意見。 本書部分圖片未能尋得版權持有人,如有商討版權事項,請來函與編輯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