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然生態論壇 出版 www.hkwildlife.net
08 JAN 2016
香港自然生態 Magazine HKWildlife 雜 誌
香港 新蜻蜓紀錄 當野生動物遇上無害「陷阱」 青山依舊,「魚」面是否全非? 由下而上—從泥土看香港的植被 南嶺天文生態之旅 南非 - 野放研究與保育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乃非賣品。 每期雜誌可在 www.hkwildlife. net/Blog/ 免費下載。香港自然 生態雜誌版權屬香港自然生態 論壇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 印。如有違反,香港自然生態 論壇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各位讀者如有任何 意見,歡迎電郵至 webmaster@hkwildlife.net 出版:香港自然生態論壇 www. hkwildlife.net ISSN 2075-6259
目錄 P. 2
編者的話 – By JinPan
封面故事 P. 3
2014 年香港新蜻蜓紀錄 – By chickenold
鳥飛毛落 P. 9
人鳥衝突之野鴿 – By 香港野生雀鳥保育關注組
蟲蟲覓覓 P. 13 蜂,繼續追 – By 何正元 P. 18 龍游淺水 – By sykin
木林森處 P. 21 香港人工斜坡的綠化工作和植物生態 - By Lung P. 23 由下而上—從泥土看香港的植被 - By Michelle
走獸猿猴 編輯組成員
P. 27 當野生動物遇上無害「陷阱」—Camera Trap - By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 嘉道理中 國保育部
編輯 / 校對 : JinPan,nyagolily,Yun, janlo,michellelaw520
蛇蜥蛙蜴
排版 : SiuSze
P. 33 << 香港兩棲爬行類眾生相 >> 讀後感— 門外檻內看生態 – By 莫名 P. 35 當大水牛遇上小青蛙 – By Mandy Wong
水生百態 P. 39 青山依舊,「魚」面是否全非? – By Lip
大地之母 P. 46 東大嶼的起點終站 – By Xoni Ma P. 54
本港第一屆「生態速查」 – By 大潭篤基金會 HK First BioBlitz – By Tai Tam Tuk Foundation
異國風情 P. 58 南非 - 野放研究與保育 – By Sze-Wing Yiu P. 63 南嶺天文生態之旅 – By 清心 P. 69 八日沙巴生態之旅 (2015 年 6 月 6 日至 13 日 ) – By Cheung Ka Chun Tommy
香港自然生態圖集 P. 73 眼鏡王蛇 – By pkl P. 74 大頭龜 – By hkchan P. 74 香港南海溪蟹 – By JinPan P. 75 紫紅笛鯛 – By Tommy P. 75 棒狀花蚰蜓 – By Bond P. 76 新抱魚/克氏雙鋸魚 – By Calton
編者的話 第
八期的《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於新一年終於能與大家見面。 編輯之過程有所延滯,辜負了 一班版友的期望,實在抱歉! 小編沒有編輯及出版的經驗,當日 就「膽粗粗」接了第八期出版的任務。 從招募編輯小組,一路到徵稿、對稿及 排版,每一個步驟都比想像的更困難及 費時。第八期雜誌共收錄十四份文章, 題材涵蓋廣泛題材,感謝一班會員好友 積極投稿,支持《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重新起步,編輯小組總算完成任務。 第八期雜誌出版,適逢論壇重新開 版一周年。回想當時一班義務新管理員 接任之時,經驗全欠奉,對於論壇運作 一竅不通,就單單打著熱愛自然生態的 旗號,「膽粗粗」地接手了。隨著多元 化的社交認用程式被廣泛使用,要留住 一班會員使用討論區並不容易。話雖如 此,我們認為「香港自然生態論壇」透 過會員的參與及貢獻,結集成生態資料 庫,對於向大眾持續推廣愛護自然生態 的訊息,擔當重要的角色,盼望論壇「分 享與學習」的文化能夠一直承傳下去。 做編輯出版要「膽粗粗」,接管論 壇管理要「膽粗粗」,甚至推行環境教 育、做保育抗爭,起初時往往都是要「膽 粗粗」硬著頭皮去闖。現今社會充斥著 不同的價值觀,但若果你認為香港自然 生態環境仍有值得守護的地方,就坐言 起行,哪怕只是分享一張普通的相片、 一篇簡單文章,請別看輕個人的力量, 因為大家背後都有一班愛好自然生態的 朋友互相扶持,共同努力。共勉之!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2
年 4 1 0 2
香港
蜻蜓紀錄
新
作者:chickenold
2014年
琉球長尾蜓
Gynacantha ryukyuensis Asahina 1962
可算是香港蜻蜓研究歷史上精采的一年。在年 中,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公布在大欖再次記 錄到屬於蜓科(Aeshnidae) 的琉球長尾蜓 (Gynacantha ryukyuensis), 確定了此品種在香港出沒,隨後不久已有蜻蜓愛好者在新界東北兩個地 點均發現牠們的踪影;去年第四季也在新界東北發現了兩個未曾在香港 紀錄過的蜻科 (Libellulidae) 品種:黑麗翅蜻 (Rhyothemis fuliginosa) 和夏赤蜻 (Sympetrum darwinianum)。本文簡單介紹去年發現牠們的 經過以及其生態狀況。
漁護署在2014年6月18日透過 其網站作公佈,正式確認琉球長尾 蜓在香港出沒的紀錄。根據報導, 該署於 2004年首次在大欖涌水塘 發現此品種,隨後十年間增添三次 紀錄,最新一次為2014年6月,位 置在大欖郊野公園 (AFCD, 2014)。 近年一些只得一次民間觀察 紀錄的品種(如扭 尾曦春蜓 Heliogomphus retroflexus 和印度偉蜓 Anax indicus)很快便被 漁護署列入香 港蜻蜓名錄,但 為何需要十年時間 才正式確認琉球長 尾蜓存在於香港則 不得而知。
尾蜓♂ 長 s 琉球 ensi 民 智 kyu yu © 張 r a
th
n aca
n Gy
3
封面故事- 2014 年香港新蜻蜓紀錄
日本 Gyn 長尾蜓 © 謝 acanth 建宏 a jap on
ica
ta ♂
♂
rrup inte
尾蜓 a sub 長 細腰 acanth Gyn 建宏 ©謝
辨認香港品種的 成蟲主要是靠 以下特徵- 1. 第一和第 二腹節背部 琉球長尾蜓 的斑紋: 第二腹節背 面的斑紋線 條 較幼,而且 2. 上肛附器 不連接。 和 下 Ozono et 肛 附 器的長度: al (2012) 指 出在日本的 度與第九、 族群 第 十腹節的總 中,琉球長 長相若,而 尾蜓的上肛 長。未知這 日本長尾蜓 附器長 特徵是否適 的則比第九 用於香港的 、第十腹 個體。
節加起來為
3. 翅基顏色 :
琉球長尾蜓
的翅基部分
為深褐色,
4. 複眼顏色 : 在野外觀 察到的琉球
5. 中胸背 琉球長尾蜓 部色斑: 中
而其餘幾種
長尾蜓個體
的則大致透
明。
複眼較為偏
黃。
胸背部的色 斑呈心形, 呈倒五角形 與其他幾種 ,細腰長尾 有明顯區別 蜓呈菱形等 ,如日 (謝建宏,私 人通訊)。
本長尾蜓的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4
在漁護署公佈後不久,蜻蜓愛好者在新界東北不同地點均發現琉球 長尾蜓的踪影,這些地方與漁護署公佈的大欖地區距離甚遠。張智民先生 在沙螺洞曾分別於6月21日及7月12日兩次目睹琉球長尾蜓出沒。而由6月29日 起至7月27日這段時間,琉球長尾蜓亦穩定地出現在烏蛟騰一條林邊小溪附近,牠 們通常都是陽光普照的日子,被發現正在濃密的樹蔭下休息。 除了琉球長尾蜓之外,香港曾紀錄過三種長尾蜓屬品種,分別為日本長尾蜓 G. japonica、跳長尾蜓 G. saltatrix 和細腰長尾蜓 G. subinterrupta 。Wilson (1995)描述 了一隻疑似為淺色長尾蜓G. hyalina的雌蟲,但在隨後的出版和名錄中均沒有將其列入。 琉球長尾蜓分佈在琉球群島一帶,最北的紀錄是在種子島(約北緯30度),在日本本島 尚未有紀錄 (Ozono et al 2012)。台灣自1990年代開始有琉球長尾蜓的紀錄(Yeh 1996, cited in Yeh et al 2006),在該處屬常見品種(曹美華2011)。與其他長尾蜓一樣,牠們 屬晨昏行性的品種,在晨㬢及黃昏活動,其餘時間在靜水區域附近的樹林掛在樹枝上 棲息,故此除非受騷擾,否則在日間較難遇見牠們出沒。
黑麗翅蜻
Rhyothemis fuliginosa Sélys, 1883
初步估計,去年夏天的天氣適合琉球長尾蜓羽化,故此在新界多處均見 其踪影,比過去十年間的數次紀錄大幅增加。同作比較,根據Moody Au 先生在新界西部的觀察,去年在日本長尾蜓的數量與以往相若,而細 腰長尾蜓則較之前數年為少,未知這些變化是否均與氣候有 關連。
5
2014年10月11日上午,吳鵬健先生目睹一隻貌似三角麗翅蜻(Rhyothemis triangularis)的蜻蜓在鹿頸一個廢棄魚塘出現,飛行急速而路線不規 則。牠的體型比三角麗翅蜻大, 但不及本地另一種同 斑麗翅蜻 屬的斑麗翅蜻 (RhyRhyothemis variegate arria ♂ othemis variegate arria) ,而飛行狀態 則與後者較相似。根 據過往觀察經驗, 每年八月過後便比 較難在香港見到三 角麗翅蜻。仔細查看 照片可發現這隻蜻蜓 翅膀上金屬藍色斑紋 的色調比三角麗翅蜻 深得多,所佔範圍亦 較大,覆蓋前翅一半面 積,以及差不多除翅尖外 的整個後翅。其後經Mahler Ka先生協助辨認相片紀錄,確 定為未曾在香港紀錄過的黑麗翅 蜻。當天出現的這隻個體在魚塘 內逗留至下午三時左右才飛走,而根據吳先生以及同在現場的張智民先生所 見,當天上午亦曾有另一隻出沒,但短暫巡飛後便離開。
封面故事- 2014 年香港新蜻蜓紀錄
隨後,在同月12、14及17日的 觀察也見到黑麗翅蜻在同一魚塘飛 翔,一般都在下午一時前出沒,每 天均只見一隻在塘畔植物莖幹之 間作短距離飛行。牠們很容易 受其他蜻蜓(如斑偉蜓 Anax guttatus、黃蜻Pantala flavescens、華斜痣蜻 Tramea virginia、赤斑 曲鈎脈蜻Urothemis signata等) 騷擾 而飛起,每次 也不能停在莖 幹太久,似乎 仍未能在其他 蜻蜓數量龐大 黑麗翅蜻 的群落中建立 Rhyothemis fulig 自己的勢力範 inosa ♂ 三角麗翅蜻 拍 攝 於 20 14 年 圍。 10月11日 Rhyothemis triangularis ♂ 經翻查紀錄,原來郭旭文先生在2014年10 月1 日已在同一魚塘拍到黑麗翅蜻的照片,而 10月1 日的個體與10月11日所發現的有很明顯 的分別,後翅除翅尖一小點為透明之外全部被 金屬藍色覆蓋。根據日本的紀錄,不同地區的 黑麗翅蜻翅上色斑的形狀和色澤會有很大差別 (Asahina 1982; Futahashi 2013; Ozono et al 2012),一般來說雌性黑麗翅蜻翅尖的透明部分 比雄性為大。有研究亦曾以黑麗翅蜻為例探討 色斑大小與飛行能力的關係 (Hilfert-Rüppell & Rüppell 2013)。 黑麗翅蜻主要在亞洲東部有水邊植物的淡水 池塘中生活,估計為一年一世代。除了在日本 外,黑麗翅蜻亦廣泛分佈於朝鮮半島及中國北 部、東部及東南部 (虞蔚岩等2011),但在海南 島紀錄的真確性則存疑 (Wilson 2009)。這品種 亦可能分佈在越南和緬甸(Tsuda 2000, cited in Wilson 2009),而過往柬埔寨的紀錄相信是全黑 麗翅蜻 R. plutonia (Kosterin 2010; Kosterin et al 2012)而非黑麗翅蜻。黑麗翅蜻於2006年首次 在台灣出現,由十月初至十一月中觀察到牠們在 台灣北部池塘飛翔及產卵 (葉文琪等2007), 出沒季節與香港去年所見相若。
黑麗翅蜻 osa ♂ Rhyothemis fuligin 1日 拍攝於2014年10月 © 郭旭文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6
Sympetrum darwinianum Selys 1883
夏赤蜻
2014 年12月14日,吳鵬健先生與 張智民先生在烏蛟騰目睹一隻細小紅色蜻蜓 伏在地上休息,驟眼看與赤斑曲鈎脈蜻有點相似,但 這隻蜻蜓的腹部較幼小,後翅亦沒有黃色斑。當日氣溫約攝 氏16度,天色晴朗,牠由中午開始在小溪旁出現,大部分時間在地 上停棲,到較晚的時候則懸掛在葉下,直至下午三時左右受遊人驚擾 之後便飛走,隨後數星期已不能再在該處找到牠的蹤影。經Mahler Ka 先生的協助,從合胸兩側的斑紋判定這是另一隻香港未有正式紀錄的夏 赤蜻雄蟲。
赤蜻屬 Sympetrum spp. 主要分 佈在北半球溫帶地區(古北界和新北 界)。成熟的雄性腹部多為紅色,故此 被稱為赤蜻。據悉,廣東有超過十種 赤蜻的紀錄,但除了在漁護署兩本蜻 蜓書籍中潛在品種一欄列出的豎眉赤 蜻 S. eroticum外,暫時尚無其他正 式的觀察紀錄 (Wilson 2003; AFCD 2011),惟據悉香港過去亦曾有赤蜻屬 個體被捕獲。 夏赤蜻分佈在日本、韓國及中 國,距離香港約300公里的惠州南昆山 也有紀錄 (吳宏道 2012)。牠們一般在森 林溪流附近棲息,喜歡佇立在樹枝上,飛行期為 八月至十月。至於究竟這是偶然出現的個體,抑 或只是缺乏在適當季節於其棲息地點進行的調查 工作,則仍須進一步觀察方可確定。
夏赤蜻 ianum ♂ Sympetrum darwin © 吳鵬健
2015年情況 在以上三種蜻蜓中,琉球長尾蜓似乎在香港有 穩定的群落,今年5月亦在新界東北第三個地點 - 鹿頸紀錄到。其餘兩種還看今年會否再次出現, 方能進一步考證牠們是否已在香港落地生根。另 外,漁護署於今年6月亦公佈了在新界中部找到 香港第一個大蜓科 Cordulegastridae圓臀大蜓 清六圓 屬Anotogaster sp.品種的紀錄,近似A. klossi 臀 A notog 大蜓 Fraser, 1919 (AFCD 2015)。牠們身型極為巨 aste 大,身體顏色黃黑相間。廣東地區曾有數種圓 攝於廣東省 r sakaii ♂ 北部天 井山 臀大蜓的報告,不同種之間的外觀差異很少, 難以分辨,在這裏一般所見的都是清六圓臀大蜓 A. sakaii。
7
封面故事- 2014 年香港新蜻蜓紀錄
參考資料
在此特別鳴謝Moody Au先生、張智民先生、Mahler Ka先生、郭旭文 先生、吳鵬健先生與謝建宏先生提供照片和觀察紀錄,以及協助鑑別品種。 Asahina, S. (1982) A new local aberrant form of Rhyothemis fuliginosa Selys. New Entomologist, 313: 65-66. (in Japanese) AFCD (2011) The Dragonflies of Hong Kong. AFCD & Cosmos Books Ltd. AFCD (2014) New Dragonfly Record to Hong Kong: Gynacantha ryukyuensis Asahina, 1962. Website: http://www.afcd.gov.hk/english/conservation/hkbiodiversity/news/20140618.html. Browsed on 28 June 2014. AFCD (2015) New Dragonfly Record to Hong Kong: Anotogaster cf. klossi Fraser 1919. Website: https://www.afcd.gov.hk/english/conservation/hkbiodiversity/news/20150605.html. Browsed on 8 June 2015.
Futahashi, R. (2013) The colour variation and polymorphism of dragonflies. Sanshi-Konchu Biotec, 82(1): 25-29 (in Japanese). Hilfert-Rüppell, D. & Rüppell, G. (2013) Do coloured-winged damselflies and dragonflies have flight kinematics different from those with clear w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donatology, 16(2): 119-134. Kosterin, O. E. (2010) A glance at the Odonata of the Cambodian coastal mountainous regions: end of dry season in 2010. International Dragonfly Fund – Report 29: 1-75. Kosterin, O. E., Chartier, G., Holden, J. & Mey, F. S. (2012) New records of Odonata from Cambodia, based mostly on photographs. Cambodian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2012(2): 150-163. Ozono, A., Kawashima, I. & Futahashi, R. (2012) Dragonflies of Japan. Bun-Ichi Co. Ltd. (in Japanese) Tsuda, S. (2000) A Distributional List of World Odonata. Tsuda, S., Osaka. Wilson, K. D. P. (1995) Hong Kong Dragonflies. Urban Council of Hong Kong. Wilson, K. D. P. (2003) Field Guide to the Dragonflies of Hong Kong. AFCD & Cosmos Books Ltd. Wilson, K. D. P. (2009) Rhyothemis fuliginos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Version 2014.3. <www.iucnredlist.org>. Downloaded on 19 January 2015. Yeh, W. C. (1996) New records of the Odonata taken in Taiwan. Tombo, 39(1-4): 2628. Yeh, W. C., Tang, H.C., Chen, S.L. & Tsou, M. H. (2006) Three dragonflies (Odonata) newly recorded in Taiwan. Formosan Entomology, 26: 187-195. 吳宏道 (2012) 惠州蜻蜓。 中國林業出版社。 曹美華 (2011) 臺灣120種蜻蜓圖鑑。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 葉文琪、秋寒煙、唐欣潔、吳榮旋、陳賜隆 (2007) 三種台灣新紀錄蜻蜓。特有生物研究 9(2): 53-62。 虞蔚岩、李朝暉、黃成、王倩、李晶 (2011) 江蘇蜻蜓區系及多樣性。 生態學雜誌 30(7): 1375-1381。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8
之
前言
作香 者港 :野 生 雀 鳥 保 育 關 注 組
野鴿
近年人類對在周邊共生的動物的投 訴聲音似乎越來越多。愛護動物的 朋友會認為投訴者對動物缺乏包 容,沒有愛心;而投訴者亦會說動 物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其實 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是否可以包容 或完全不可?或許當我們從多一點 不同方向去理解後,對問題的處理 可能有不一樣的想法。
我
們俗稱的「白鴿」,在香港觀鳥會的鳥類名錄[1]中稱為「原鴿」,分類學上屬 鳩鴿科。英文名為Domestic Pigeon,意即「馴養的鴿子」。有別於I類的原生 品種雀鳥,白鴿屬IIB組別,為外來品種。由於白鴿源自馴養的家鴿,所以漁農自 然護理署(簡稱:漁護署)將之分類為家禽,故不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2]所保護。 白鴿因為象徵和平,所以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人喜歡向牠們餵食並導致鴿群大量聚 集。在許多大城市,有些廣場由於大量白鴿聚集而知名,當中包括香港尖沙咀的天星碼頭 [3]。由於聚集的白鴿數目眾多,故導致這些廣場面對鳥糞污染的問題,許多廣場上的雕 像都變得難以清洗,有時也會傳出鴿子攻擊遊客的事件。在歐洲有不少的廣場都開始架設 「禁止餵鴿」的警告牌,更有些當地政府甚至動用工人乃至獵鷹驅逐鴿群[3]。 根據立法會一份2015年5月20日的資料顯示,香港有53個公眾地方有野鴿聚集[4], 當中包括上文提及的尖沙咀天星碼頭。
9
鳥毛飛落
愛鳥變成殺鳥 餵鴿的市民大多數是因為擔心白鴿缺乏食物,覺得牠們好可憐,所以餵鴿。但其實餵鴿 地點不當,是絕對會「愛鳥變成殺鳥」,天星碼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天星碼頭前方為一個公共交通交匯處,有市民除了將餵鴿食物拋到行人路外,更拋到馬 路上。鴿群因為習慣了在該處覓食,所以對人及車的警戒心及警覺性也遠比一般野鳥低得 多,縱然公營車輛的司機們駛進交匯處時已減慢車速及不斷響號驅趕在馬路上留連的鴿群, 但仍不時有白鴿慘成車下亡魂。
(上) 鴿群因為習 慣了在馬路邊覓 食,所以對人及 車的警戒心及警 覺性遠比一般野 鳥低得多 (下) 巴士站工作 人員不忍白鴿被 車輾至血肉模 糊,將鴿屍暫移 到路旁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10
鳥糞的包容 除了公眾地方外,在網上隨意搜尋一下亦會發現近年有不少公營房屋居民相關的 餵鴿投訴[5]。本來在自家地方餵鳥,鳥兒數量不多時,鄰居也不大會干涉,但當餵 鳥日子久了,聚集的野鴿數目日漸增至數百,甚至一千時[6],這時極大量的鳥糞及 鳥兒身上的寄生蟲便會對周邊的居民造成滋擾[7] [8],構成不必要的人鳥衝突,而且 受影響居民所受到的滋擾是長時期以「月」,甚至「年」計的,將心比己真的不是一 句「包容」便可解決,便可令居民們「諒解」鳥兒。 野鳥天生有「逐水草而居」的求生本能,除非長期有大量的食物供應,否則野鳥 一般也不會長期大量聚集在同一個地方覓食(群聚夜棲或繁殖除外)。要為鳥兒著想 最治本的方法是保護及保育生態環境,令牠們除了能享有大自然提供食物外,更有遠 離民居較遠,繁衍所需的繁殖及棲息之所。市民單純因個人情感原因而進行餵鳥,長 遠來說終究是「為鳥好?還是令鳥亡?」,對於支持餵鳥的朋友,這實在是一個很值 得再三深思的問題。 借用朋友的一句說話:「將寵物野化(遺棄),跟將野生動物寵物化(餵食)同 樣也會帶來影響及傷害!」
(左) 餵鴿的食物同時為周邊的居民帶生衛 生問題。 (右) 數以百計的野鴿聚集於巴士站附近。
11 鳥毛飛落
最後
,作一個溫馨提示:「市民餵飼雀鳥致弄污公眾地方是違 反《公眾潔淨及防止妨擾規例》(第132BK章)第4(1) 條,會被定額罰款$1,500 [9] 」。除了需要市民自律外,更同時需要 食物環境衛生署或其他有關政府部門加強巡視及執法檢控餵鳥人士, 這些不必要的人鳥衝突才有望減少。
香港野生雀鳥保育關注組簡介: 我們提倡「在欣賞生命的同時,更要尊重、愛惜及保護生命」 生命所指的不只是野生雀鳥,還有其他周邊的野生動植物, 周邊的環境及在那裡生活的居民。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kwildbird.concerngroup
參考資料
[1] 香港觀鳥會-鳥類名錄 http://www.hkbws.org.hk/BBS/viewthread. php?tid=23286 [2] 香港法例第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 http://www.legislation.gov.hk/ blis_pdf.nsf/6799165D2FEE3FA94825755E0033E532/91F575B2C6713C54482575EE00490FDD?OpenDocument&bt=0 [3] 維基百科-野鴿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8E%9F%E9%B8%BD [4] 新聞公報-立法會一題:野鴿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05/20/ P201505200703.htm [5] 太陽報-鴨脷洲邨野鴿滋擾 房署束手無策(30-03-2015)http://www. the-sun.com.hk/hk/bkn/cnt/news/20150330/bkn-201503301931122200330_00822_001.html [6] 蘋果日報-家逢巨變 寄情餵鴿 街坊不滿 公屋餵鴿男遭打甩牙(27-10-201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1027/15745181 [7] 東方日報-居民亂餵飼 興田爆鴿患(01-02-2015)http://orientaldaily.on.cc/cnt/ news/20150201/00196_001.html [8] 明報-麵包拋車站頂餵鴿擾民(29-12-2013)http://www.mingpaocanada.com/ tor/htm/News/20131229/HK-gaa1.htm?m=0 [9] 食物環境衛生署-請勿餵飼野鴿及其他雀鳥單張 http://www.cfs.gov.hk/english/ whatsnew/whatsnew_fsf/files/Leaflet-Do_not_Feed_Feral_Pigeons.pdf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12
蜂 , 繼 作 續 者: 何 追正 元
提
起蜂,大家會聯想起什 麼呢?有毒針?會針死 人?種種負面的印象, 連一些熱愛大自然的朋友,也 為之忌憚。我數年前對蜂也有著 負面感覺,但對此我更加想了解 這種生物到底是否如他所說的危 險,而緣份的促使下,四年前我 認識了一位愛蜂之人,並常結伴 尋蜂,對蜂的了解也日漸加深, 由愄懼轉成喜愛。
正在收取巢材的棕馬蜂(Polistes gigas)
13 蟲蟲覓覓
我所說的蜂,是社會上俗稱 「黑蜂」、「虎頭蜂」的社會性 蜂群,牠們往往被人誤會成極度 危險的生物,一定要除之後快, 當然其他蜂種也同樣面對這情 況。
(上) 發展漸成型的印度側異 腹胡蜂巢(Parapolybia indica),可見巢室內有 不同年齡的幼蟲 (中) 初期的日本馬蜂巢 (Polistes japonicas), 築於郊野公園涼亭頂內 (下) 成熟的黃腳胡蜂巢 (Vespa velutina),此 種常以樹巢形式出現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14
我們主要的尋蜂地點集中於大埔及北區的郊野,以及鄰近的鄉落、荒村廢屋。在野外, 蜂巢常見於地洞和樹冠,在民居內則常見於屋簷、天花等具遮敝功能的高處。成熟的蜂巢體 積大,不難尋找。在蜂群活躍期則更易發現蜂巢,只要在合適的位置,細心觀察有否數目頗 多的個體蜂於同一位置出入,便以確認該處有否蜂巢存在。此方法也建議熱愛遠足的朋友嘗 試應用,以避免誤觸蜂巢而招致無妄之災。
1 3
2 (1) 兩隻點馬蜂(Polistes stigma)正在草海桐 葉底營巢,可能是創始蜂 (2) 夜行期間發現的日本馬蜂巢(Polistes japonicas)築在大石底 (3) 果馬蜂巢(Polistes olivaceus),香港最常 見的馬蜂之,對於築巢位置似乎無太多 要求 (4) 築於禁區鐵絲網上的果馬蜂巢(Polistes olivaceus) (5) 位於中文大學的黃腳胡蜂(Vespa velutina),位置雖然非常接近道路,但卻 未聽聞有人因此而受到攻擊
15 蟲蟲覓覓
4
(6) 正在切割蜜蜂的黃腳胡蜂(Vespa velutina),因為胡蜂的幼蟲是肉食性,所 以胡蜂在生態上也有著控制其他昆蟲數量 的功能 (7) 正在交換體液的雙色胡蜂(Vespa bicolor) (8) 熱帶胡蜂(Vespa tropica)正在吸食龍眼汁 液。因為胡蜂的細腰,令牠們無法進食固 體食物,所以只能吸食液體 (9) 黃紋大胡蜂(Vespa soror),是香港最常 見的大型胡蜂,性情兇猛,有捕食壁虎的 記錄
在過程中,我們也有不少和蜂群面面相覷的珍惜時刻。有一次,我們在郊野發現了一個 雙色胡蜂(Vespa bicolor)的地巢,心情異常興奮,想接近巢口作觀察時引起了守衛蜂的注 意,牠特別具侵略性,不停在我頭部盤旋和發出「滴滴」的警告聲,四目交投,我了解到 這是蜂巢的底線,隨後我屏息靜氣,徐徐潛行到安全距 離,才令這隻守衛蜂解除對我的監視。從觀察中我了解 到蜂群的守備行為,牠們不會立刻作出攻 擊,而是一步步將防備行動升級,這也有幾 分像上示威呢!
印度側異腹胡蜂(Parapolybia indica)的防衛姿 勢,過於接近蜂巢或受威脅時會向入侵者展示
6
8
5
7
9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16
從觀察中,可以發現很多未了解的 事物,享受由發現帶來的樂趣,同時加 深了對蜂的認識,調整心態,學會如何 和他們分享生活環境。有朋友害怕蜂, 害怕有毒的生物,這是人之常情,但你 害怕牠的同時,也許牠也在害怕你呢, 只是牠不能表達出來,與其驚驚相報, 不如對我們害怕的事情先作了解,或 許,你以後便不再害怕呢?我也本著如此 信念,蜂,還是要繼續追的。
(上) 築在樹冠中的黃 腰胡蜂巢(Vespa affins),未完全 成熟 (下) 成熟近解散的 叉胸側異腹胡蜂 巢(Parapolybia nodosa)
17 蟲蟲覓覓
游淺 作者:sykin 龍虱簡介 在世界銀河沙數的昆蟲中,大部份都 是陸生的。即使是水生,也通常往往只有 幼蟲時是生長在水中(如雙翅目、蜻蛉目 等等),所以幼蟲與成蟲都是生活在水中 的昆蟲是少之又少。而鞘翅目中的龍虱 科(Dytiscidae)就是當中的代表。目前為 止,全世界已知的龍虱大概有四千二百 多種。牠們棲息的生境十分廣泛,由靜 水如農地、池塘、水溝,以至流動的溪 流也能找到牠們的蹤影。 大部份的龍虱 成蟲都是以黑色、黃色、棕色為主,身 體呈卵形。不同品種的大小差異很大, 由最小的Limbodessus atypicalis (棲息 地澳洲,體長只有0.9mm),以至最大的 Megadytes ducalis (棲息地亞馬遜,體 長47.5mm)。成蟲後腳非常發達,長有長 而密的剛毛,是游泳中的主要動力來源。 雄性與雌性最大的分別在於雄性前足跗節 (tarsomeres)擴大成吸盤狀,方便在交配 時抓緊雌性光滑的前背板。一般人經常把 龍虱和其他水生甲蟲(如水龜甲等)混淆, 但其實從牠們游泳時所撥動的後腳便能輕 易分辨:龍虱游泳時是同時撥動兩隻後腳 的,而其他水生甲蟲則是分開撥動。而最 正宗的分類方法是要看牠們的第一腹節, 如第一腹節中間被後腳根部間斷(圖1)*註1 ,就可以肯定是龍虱了。 黃紋麗龍虱Hydaticus vittatus ©Pan Lau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18
潛伏猛龍 西方國家稱龍虱為Predaceous Diving Beetles,顧名思義,即是能夠潛水又具捕食 性的甲蟲。 潛水 - 一般來說,龍虱是靠後翅與腹部 中的八對氣孔儲存氧氣,當氧氣耗盡時便需 要上水換氣。但由於上水換氣是有風險的, 例如會增加被捕食者(魚或鳥類)發現的機 會,棲息在溪流的品種更有機會被急湍的水 流衝走,所以有些品種進化到能直接使用水 中的氧氣,並能潛水不用換氣達2個多月之 久。 捕食 - 龍虱不論是幼蟲或成蟲都是掠食 者,以其他水生昆蟲、蝌蚪、細小的魚類為 食,成蟲有時也會攝食腐肉。一些大型龍 虱,如香港也能發現的大龍虱屬(Cybister)更 是頂級掠食者,幼蟲主要以蜻蜓幼蟲及蝌蚪 為捕獵對象,成蟲更是異常兇猛,會主動捕 足體型比自己大兩、三陪的魚類。亦有外國 學者曾見過龍虱屬(Dytiscus)攻擊和捕食長達 20cm的蛇類!
圖1
*註1 圖片來源: Yee, D. A. (Ed.). (2014). Ecology, Systematics, an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Predaceous Diving Beetles (Coleoptera: Dytiscidae). Springer.
19 蟲蟲覓覓
點刻三線大龍虱 Cybister tripunctatus orientalis ©Pan Lau
灰龍虱 Eretes sticticus ©Pan Lau
「港」龍虱 香港龍虱種類繁多,但大部份 都屬於小型龍虱,體長只有2-3mm (如 Hydrovatus、Leiodytes、 Hydroglyphus等等),一般在野外 較難發現。比較常見的較大型龍虱 有黃紋麗龍虱Hydaticus vittatus、 麻點龍虱Rhantus sp.和點刻三線大 龍虱Cybister tripunctatus orientalis (Cybister sp. 也就是我們 常常聽見的「禾味龍」) 。香港龍虱 極大部份都是棲息在靜水生境,如 荒廢農地、沼澤或池塘。每年初春 至盛夏(3-7月)是觀賞龍虱的最佳時 間,大家不妨在這段時間去一去尋 找牠們的身影吧!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20
香港 的
人
工
斜
坡
綠化工作 和 植物生態 作者:Lung
香
港位於亞熱帶地區,充足的雨水和多山的地形造就多 樣性的生境,孕育著多豐富的野外生物。除了天然的 山勢地形外,由於高度且集中的發展,香港亦建設了 很多人工斜坡。在建設這些斜坡的過程中,破壞了很多的天然 資源。以削坡為例,建設過程中會移除表面的天然植被和較肥 沃的表土,亦會喪失埋藏在表土裡植被的種子。取而代之的土 質是全風化花崗岩 (Completely Decomposed Granite) , 俗稱黃花沙,肥沃度差、保水力弱,不容易吸引野生動物棲 息,因此,這些人工斜坡的生態價值一直很低。直至近十多年 來斜坡綠化工作的興起,這種人工環境開始人工種植了不少植 物,多樣的綠化技術隨之發展,亦在選擇植物品種方面下了不 少功夫,務求達到持續的綠化效果。
21 木林森處
種植的品種多以能適應人工斜坡的環境為大前題,如能抵受猛烈的陽光,貧 瘠的土質等等。早年很多外來的樹木品種如台灣相思 (Acacia confusa) 、濕地 松 (Pinus elliottii) 等常被用作綠化之用,但這些外來品種雖能適應環境,但均 屬外來品種,所能提供的生態價值有限。而綠化中甚受歡迎的草本植物三裂葉 蟛蜞菊 (Wedlia trilobata) ,更是一種外來的入侵品種,影響生態平衡。近年隨 之提倡的是種植本土植物,如樟樹 (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 (Schima superba) 和鴨腳木 (Schefflera heptatophylla) 等等,陸續被廣泛種植,以吸 引本土雀鳥及昆蟲棲息,增加人工斜坡的生態價值。草本植物則能以噴草 (hydroseeding) 的方式種植,本土草本植物如禾本科的狗牙根 (Cynodon dactylon) 和結縷草屬的植物 (Zoysia sp.) 等常被使用。 雖然種植本土植物能提升人工斜坡的生態價值,但亦受到安全考慮及生長 條件所限,木本植物如樹木和灌木是不被鼓勵種植在斜度較高的人工斜坡上, 避免增加因倒塌而產生的危險,以禾本科為主的草種雖能在較廣泛的環境下種 植,但其可持續的綠化效果則頗短暫,它們通常在冬天缺水的情況下會變黃, 或被其他植物取替,它們部分是一些外來的品種如白花鬼針草 (Bidens alba) 、 勝紅薊 (Ageratum conyzoides) 和紅花酢醬草 (Oxalis debilis) 等外來品種,未 能有效增加地方的生態價值。 事實上,在人工斜坡上亦能找到很多天然的本土植物,如芒 (Miscanthus sinensis) 、海芋 (Alocasia macrorrhizos) 和三裂葉野葛 (Pueraria phaseoloides) ,蕨類植物如烏毛蕨 (Blechnum orientale)、華南毛蕨 (Cyclosorus parasiticus) 和蜈蚣草 (Pteris vittata) 等等,它們在人工斜 坡上的廣泛分佈反映了其強大的適應能力,在缺乏人工護理的情況 下亦能成長。只要多了解這些品種的生態習性和繁殖方法,可 多加利用人工斜坡的種植工作上,以增加斜坡的持續綠化 效果和締造健康的生態環境。 斜坡綠化若能在栽種品種上選取得宜, 除了能提供找美化功用,亦能生態收復 這些破損環境,增加野生動物的棲 息地,提升城市地區的生物多 樣性。
白花鬼針草 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 菊科(草本)塱原
華南毛蕨 Cyclosorus parasiticus 金星蕨科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22
作者:Michelle
泥土
由下而
上
從
23 木林森處
從
來,土壤與植物的關係 是不可分割的。植物從 泥土中吸取養份,而植 物的落葉、枯枝等又會成為土壤 中重要的腐植質。一直以來,學 習植物時都只著重了解植物的 葉、花和果,或是宏觀地了解植 物所地的生境和演替階段,卻忽 略了腳下藏在泥土中的根部與泥 土的關係。2015年是聯合國國際 土壤年,讓我們嘗試從另一個角 度,從「下」而「上」了解香港 的植被。
看
香港 的
植 被
泥土的物理結構 泥土Soil—對於大部份人而言,可能要每天都會見到接觸到的一種物質。 我們知道,有植物的地方就可以找到泥土,那麼,泥土究竟是從何來的呢? 在土壤科學中,在土壤中砂礫粒子小於2mm的微粒就是泥土。這些粒子可 以從造地過程中形成的母岩(Parent Rock)經風化過程而成。在泥土中,除了包 含有不同大小的砂礫粒子外,當中亦含有水份、空氣、礦物質及有機物,而這 些成份的比例,則可以大大影響土壤中所存的養份和空間,直接影響植物的生 長和植被的組成。
大埔滘的
土壤剖面
是表層泥
土,有機
物較豐富
成份較多
土,粘土 地的底層泥
米埔濕
,較黑的
甚麼是「泥土」?
就以土壤構造為例,我們可以以沙 Sand(2.0-0.02mm)、粉沙 Silt (0.02-0.002mm)及粘土 Clay (<0.002mm)之比例,界定泥土的結構種 類,而香港大部份的山林泥土主要是由沙和粉沙組成的。泥土結構影響到 孔隙度 (Porosity),由粒子較大的沙和粉沙組成的山林泥土孔隙度較大, 有助水份及空氣的流動,亦為植物根部提供空間予其生長。相反,幼細的 泥土孔隙度較低,水份和空氣難以流動,植物的根部也較難生長,所以能 夠生長在以粘土為主的濕地植物一般都演化出能在低氧環境生長和根部有 特別機制去抓住泥土。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24
泥土的化學結構 除了可從物理的角度,我們亦可從化學上了解泥土對植物的影響。相信 有種植經驗的大家都會知道對植物最重要的養份是氮、磷和鉀,而泥土中亦 含有其他的礦物質,如鈣、鐵、鋁和鎂等。這些元素除了直接影響泥土中的 養份外,原來還會影響土壤的酸鹼度,而有趣的是,植物也會以酸鹼度來選 擇合適的土壤,最適合植物生長的酸鹼值是中性 pH 6-7。香港的土壤大部 份都是酸性的,酸鹼度小於pH 5.5,所以在野外不難發現各種的酸性指標植 物,例如:芒箕Dicranopteris pedata、崗松Baeckea frutescens、桃金娘 Rhodomyrtus tomentosa和毛菍 Melastoma sanguineum。而每年三至四 月在馬鞍山盛開的杜鵑花 Rhododendrons更是可以在強酸 (pH<5.5) 的環境 下生長。那香港也有鹼性泥土的指標植物嗎?當然有,我們在紅樹林見到的 紅樹,一般都是鹼性泥土的指標植物。
土壤有機物 泥土的組成包含了大大小小的粒子、水份、空氣、礦物質,以及有機物。 土壤有機物的成份包括植物的殘留物,例如樹木的落葉、在泥中已枯死的樹 根等。植物的殘留物經過土壤動物如蚯蚓白蟻等分解後成為腐殖質,再由一 些固氮細菌和硝化細菌的幫助下,將腐殖質進一步轉化為植物能夠吸收的養 份,如亞硝酸鹽(NO3)。落葉被分解的速度會受各種因素影響,而其中一 項就是樹葉本身的碳氮比例。所以,如大家到訪不同的樹林,可以比較一下 天然次生林和一般植有碳氮比例較高的相思林,不難發現,相思林中的枯葉 層一般都較天然次生林為厚,因為相思樹的葉子較難被分解。
帶酸性的泥土可以找到不少酸性指標植物,如芒箕等
25 木林森處
相思屬的落葉較難分解,容易形成一層厚厚的枯葉層
後記 土壤與植物的關係確是千絲萬縷的,因篇幅所限亦未能在此盡列。一 直以來,自己學習植物時都忽略了它們的伙伴—「泥土」。直至有機會 學習到泥土與植物的關係,就覺得很有趣了。很希望此文章能讓大家明白 到,學習植物其實也需要從土壤的角度去了解,因兩者之間的牽引關係到 整體植被和泥土的組成,以至是養份循環(碳氮循環)。讓我們都能從「 下」而「上」、「上」而「下」的全面了解我們珍貴的大自然。
駱永明等2007。香港地區土壤及其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 Brady, N.C. and Weil, R.R. (2014). 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Soils. Pearson International Edition, NJ, 14th Edition revised.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26
當
野生動物 遇上 無害「陷阱」 – Camera Trap
在野外放置 的紅外線相 機
作者: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嘉道理中國保育部
27 走獸猿猴
很
多野生動物,特別是大型和夜行性哺乳類,都很難直接在野外 觀察得到。因此,很多野生動物研究也利用紅外線相機記錄動 物的影像、出沒記錄,從而了解物種的多樣性、種群密度、棲 息地選擇和動物行為模式。早在1880年代,美國人George Shiras已利 用相機陷阱 (Camera trapping)拍攝野生動物,當動物觸動絆腳線,便 會引發相機快門和閃燈。其後於1906年,他的相片首次於《國家地 理雜誌》發表。但由於拍攝器材笨重,這種拍攝方法當時 未被廣泛應用。隨著紅外線相機的發明,相機 成本降低和性能提高,這種 「非損傷 性」調查方法於90年代開 始普及起來。 Bo-
& Farm r vation e i r e oo (Kad orie Cons 紅 園 物 植 外放置 者 do a 暨 野 K ( 場 於 部 理 道理農 中國保育 合作, 我們及管 協 嘉 區 , 護 起 嘉道理 ,更能 不但讓 徽的保 03 年 自20 en) 屬下的 雲南和安 這種技術 況和分佈 Gard 最新狀 動物。 海南、 得到, tanic 與兩廣、 大量野生 態資料、 為。 察 觀 貢 ) 難 行 生 到 a Chin 機,拍攝 生動物的 內的非法 在野外很 南省高黎 攝 雲 拍 般 區 野 外線相 護範圍內 監測保護 ,我們一 我們聯同 紅外相機 t, 前 a 過 物 和 瞭解管 巡護成效 隱秘的動 用。如早 年11月透 arbled C 隔 4 M 功 相 為 化 : 助量 於一些行 揮很大的 ,於201 (英文 但是雲南省 批雲 貓 局 發 對 雲 分 首 機卻能 護區騰沖 物 — ata),這不 是雲南省 相 動 線 科 于東喜 也 or 貓 佈 , m 紅外 級自然保 生 r 分 a 錄 泛 的野 sm 沒的記 貓雖然廣 ,但由於行 山國家 十分罕見 Pardofeli 出 貓 雲 到 。雲 羅洲 界至今 婆 學 學名: 0年後再有 影像資料 和 科 南亞 3 少, 研究。 貓野外 拉雅、東 、數量稀 門 專 行 馬 蹤隱秘 未對其進 並
雲貓
Marb
led C
at (Pa
rdofe l
is ma
rmor a
ta)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28
機 動物,紅外線相 除了拍攝隱秘的 海 於 物的特別行為。 動 錄 記 以 可 還 調查 行紅外 級自然保護區進 腹 南省鸚哥嶺國家 們拍攝到一隻黃 我 , 間 期 查 調 線相機 sel, 學 w-bellied Wea llo Ye : 文 (英 鼬 一種民 thiah) 在地咬食 名:Mustela ka llotus 苦茶(學名:Ma 山 — 物 植 用 間藥 食其 和莖,或是想取 研 peltatus) 的樹皮 真正原因還有待 的 為 行 種 這 但 汁液。 究。
ellied Weasel 黃腹鼬 Yellow-b h) (Mustela kathia
雉類覓食的痕跡
在保護站培訓護
林員
29 走獸猿猴
黑熊的爪痕
密林中的獸徑
不容 外線相機調查並 紅 行 進 地 統 系 因為護林 ,並且有 護林員的協助。 裝在偏遠的野外 區 安 護 機 保 相 要 線 需 外 們 紅 ,對 我 然而,要把 有些更當過獵人 置紅外線相機, 中 放 當 置 , 位 活 的 生 適 的 合 尋找 ,會選擇 著靠山吃山 易。為了在野外 般動物跟人一樣 的村民,從小過 一 近 。 附 方 區 地 護 的 保 水 沒 在 周,看看有沒有 ,熟悉有動物出 員一般都是居住 四 跡 察 痕 觀 的 再 物 。 動 徑 找 懂得尋 吃草和 物走過的小 野外十分熟悉, 、腳印、抓痕、 裡會看到不少動 便 林 糞 森 如 在 例 以 , 所 跡 , 動 出沒的痕 估計動物移動 較平坦的地形移 源、果樹或動物 挖土的痕跡等,
於野外教導護林
員使用紅外線相
機 的方向,便能推 測放置相機 的理想地點。由 於大部分護 林員的教育程度 也不高,我 們在安裝紅外線 相機的同時 也要給他們適當 的培訓,例 如填寫生境記錄 、紅外線相 機的操作和GPS定 位器等, 令提升他們對保 護區的管護 能力。與此同時 ,我們亦 從他們身上學懂 很多野外知 識。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30
在紅外線相機調查中,我們也會遇到一 些困難,例如相機被盜、拍攝的影像模糊 等。其實有些動物能夠感應到相機啟動的輕 微聲響,相機亦有可能沾上人類或金屬氣 味,因此紅外線相機也有機會引起動物的注 意。此外,一些體型細小、在樹上生活或行 走速度快的動物往往較難被紅外線相機成功 拍攝。因此,每張紅外線相機調查的相片也 是得來不易。我們期望隨著相機的改良和通 過持續及有系統的調查,能夠更深入了解中 國野生動物的狀況。
於各保護區 拍攝到的 野生動物
長尾斑羚 Long-tailed Goral (Naemorhedus caudatus) 拍攝地點: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小熊貓 Red Panda (Ailurus fulgens) 拍攝地點:雲南德欽縣
31 走獸猿猴
中華鬣羚Chinese Serow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拍攝地點:廣西弄崗國家級自 然保護區
赤狐Red Fox (Vulpes vulpes) 拍攝地點:雲南德欽縣
inck's Tragopan 紅腹角雉 Temm minckii) (Tragopan tem 高黎貢山國家級 拍攝地點:雲南 自然保護區
Black Bear 亞洲黑熊Asian us) (Ursus thibetan 然保護區 黎貢山國家級自 高 南 雲 拍攝地點:
白腹錦雞 Lady Amherst's Pheasant (Chrysolophus amherstiae) 拍攝地點:雲南德欽縣
斑靈狸 Spotted Linsang (Prionodon pardicolor) 拍攝地點: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林麝 Forest Musk Deer (Moschus berezovskii) 拍攝地點:雲南德欽縣
狼 Wolf is (Can lupus) 拍攝地點:雲南德欽縣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32
讀後感-
-
內 檻 外 門
態 生 看 作者: 莫名
33 蛇蜥蛙蜴
生態離我很遠,也靠我很近。 求學時期,生物、化學、物理、地理統統不 行,生態學於我著實了無興趣 ; 而今天已達耳順之 年,常自嘲「物我兩忘」、「目空一切」,對新 知舊聞就以「不立名相」為最高境界,生態學也 不是我所能及的。 卻是機緣巧合,我與生態達人蘇樂軒相交四 年,論學習經歷,也可以完成一個階段了,惜我 是「教而不善」的超級愚魯生,留班降班自是當 然。不過每次野外跟隨,面對悠悠天地,都是喜 悅莫名,尤其夜行,與蛇蛙為鄰,赤子之情顯露 無遺,自然生態已將我融合過來!而我最得著的 是「生」活「態」度的自省,保育意識的提昇, 從體驗生態到感悟「萬物有情,眾生平等 」,尚 算不枉多番隨行吧! 今夏,蘇君新書發佈,他感謝父母,給他一 對欣賞大自然的眼睛 ; 我感謝作者,帶我發現兩爬 的眾生相。他透過輕鬆有趣的筆調,介紹兩爬的 行為習性,尤其「青蛙愛得火熱」及「城市裡的 左鄰右里」兩章,誘發我深宵在家居附近巡邏訪 蛙,雖未圓夢,但等待的心情也是挺浪漫的。此 外「兩爬高科技」 一章,作者用電子顯微鏡拍攝 壁虎趾盤的微細結構,並以簡潔易明的文字,解 述其天賦蜘蛛俠的特異功能,圖文並茂,科學原 來不枯燥!「盲蛇傳」及「聽蛇說」是為蛇撥亂 反正,他讓大家知道蛇非但不可怕,更有可愛逗 趣的一面,人蛇和平共存正是他要宣揚的信息。 而全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反駁「飼養寵物可 令物種永遠長存」的觀點,見解發聾振聵,猶如 當頭棒喝,予人深度反思。參頁114,原文如下 : 「我相信物種的存在意義,絕不在於牠們在人 類的照顧下有多健康舒適,而是在於牠們生存在 野外,接受大自然的考驗,努力求存和繁衍,並 扮演其生態角色。即使一個物種被飼養的數目成 千上萬,但野生種群殆盡,這個物種極其量只是 人類的一個玩偶,一個畸形的存在。」
概覽全書,感受到作者撰文 拍照的誠意與保育願景,我擬用 「真、善、美」三個字來概括︰ 上下求索的真,護生平等的善, 霎時取像的美。最後聊以數句順 口溜,記述作者成書歷程 ,作為 總結 :
六年荒野走山澗, 兩棲爬行現夜間, 八十品種遍尋翻, 近攝微攝不畏難, 生態達人愛筆耕, 科普保育齊把關, 坊眾誤解望轉彎, 和平共存心願還!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34
當
牛 水
大
g n o W ndy
Ma : 者
作
艷
陽高照,水牛群懶洋 洋地躺在泥坑中,或 打滾,或眯著眼睛搧 動尾巴,都是貝澳濕地的尋常 風景。
泥坑中的水牛
35 蛇蜥蛙蜴
遇 上
蛙 小青
季節性水氹
由於水牛汗腺極不發達,牠們需要在沼澤中滾動身體 挖出約一呎深的泥坑,再利用這些注滿水的泥坑降温。 雨季時泥坑深度低於濕地的地下水位,因此能迅速注滿 水。另一些棄用多時或挖在較乾位置的泥坑,在大雨過 後都會注水,形成季節性水氹。 日間這些泥坑和水氹是水牛的浴池;晚上則成了蛙 類的求愛競技場。部份在開闊田野生活的蛙類特別用常 用這類季節性水氹繁殖。雨季之始,牠們喜用新近挖好 的,或剛被雨水注滿的舊泥坑繁殖,貪其尚未被天敵如 淡水魚和其他水生昆蟲佔領。當天氣條件合適,可見澤 蛙和花姬蛙的雄蛙聚集在泥坑周圍鳴叫,爭取雌蛙的芳 心。當雙方情投意合,雌蛙會揹著雄蛙,跳到注滿水泥 坑中產卵。即使周圍的草地在雨季時同樣會積水,大部 份蛙類卻選擇在泥坑下蛋。這是因為淡水濕地的環境多 變,今天積水的地方,一星期後或已乾涸。蛙類一般需 要多於25天才能由卵變成幼蛙。因此雌蛙通常選擇於較 深水的泥坑產卵,確保其後代變成幼蛙前不會乾死。
濕地中的牛路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36
在泥坑邊鳴叫的澤蛙 雨季時,泥坑內可見沼蛙、澤 蛙、虎紋蛙、花姬蛙、飾紋姬蛙和 花狹口蛙的蝌蚪。在雨季之末,大 部份泥坑難以找到蝌蚪踪跡,悄悄 進駐的包括淡水蟹、魚和蜻蜓稚 蟲。蛙類通常避免在天敵密度太高 的泥坑內產卵,幸好水牛會不斷創 造新泥坑,而新泥坑內天敵數目一 般較少,因此直到雨季尾聲,蛙類 都有適合繁殖的生境可用。
泥
澤 中的 坑
蛙卵
37 蛇蜥蛙蜴
泥 沼蛙 的 中 坑
卵
貝澳濕地於201
0年
已遭
傾
倒
頭 泥
貝澳濕地現況
濕地除草小精靈 貝澳濕地長期能維持開闊並以草本 植物為主的生境,實為一群水牛和黃牛 園丁的功勞。牠們吃掉灌木和喬木的幼 苗,並控制草本植物的高度,減緩淡水 濕地演替成灌叢的速度。在香港,大部 份棲息於低地的蛙類較喜歡在陽光充沛 且開闊的生境繁殖。若濕地演替成灌 叢,意味著一大片適合蛙類繁殖地方會 消失,勢將影響其繁殖率及種群大小。 水牛能創造及維持適合蛙類棲息繁 殖的生境,有助保持貝澳濕地的生物多 樣性。可惜近年貝澳部份濕地生境持續 乾涸,加上多處地方遭傾倒泥頭,使適 合水牛的棲地面積減少,於貝澳出沒的 水牛群數目亦同時下降。雖然水牛數目 減少暫未對蛙類種群構成明顯負面影 響,但長遠而言很可能改變貝澳濕地的 環境條件,以致降低其生物多樣性。請 大家密切監察貝澳濕地的狀況,以保存 這片重要的淡水濕地,以及香港最大的 水牛群落。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38
青山依舊 「魚」面
非
是否全 作者:LIP
八仙嶺郊野公園部份的丹山河自然山溪
39 水生百態
?
丹山河自然山溪的水潭部份
看 zacco 異鱲 Para
spilurus
五線無鬚䰾 Puntiu
s semifasciolatus
anomala 糙隱鰭鯰 Pterocryptis
了馬屎老師於今年三 月在生態自雜誌特刊 《回應香港新農業政 策諮詢— 從生態看農業》 中 以 《青山依舊》為題談及丹山 河與農地文化的關係,文中老 師提及人文文化如何改變了河 流,而同時也提及了不少淡水 魚的資料。他的文章啓發了我 從另一個角度去窺探這條位於 粉嶺的河流生態。亦希望借用 老師的命題 — 青山依舊,而 承接現在我的命題 —「魚」面 是否全非? 很多時,只可以從媒體上 零零碎碎的去認識這條河流。 在因緣際遇下,筆者與這條河 流結下緣份,可以讓我從這條 河的較上,中至下游的位置考 察了「她」的河流生態,亦借 這次機會向讀者介紹一下這條 河的魚類品種及生態吧!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40
丹山河的佈局其實是大部份香港的河流寫照,河流 源自多條山溪,而這些山溪多是天然的小河溪,有植被 覆蓋、自然的生態走廊及河流佈局,在較上游的位置淡 水魚類多是本地的常見的品種如異鱲(Parazacco spilurus)、五線無鬚䰾(Puntius semifasciolatus ) 和糙隱鰭鯰(Pterocryptis anomala )等,河水清澈見 底,亦没有太多人為干擾的痕跡。
石屎及磚塊所組成的河堤
原有的泥地河
床及石塊
s x 血鸚鵡 rinellu t i c s u m iloph Amph ma synspilu o s a Cichl
轉眼間,河流開始進入有村 落和農地,也可算是此河的中游 部份,在人為干擾下,河流被引 導變成了穿插於旱農地之間的 小渠道,部份原有的河邊植被 改變成了石屎及磚塊所做成的河 堤。 猶幸的是當日的改變並未有 改變河流其中一樣重要的生態環 境 — 河床 (river bed) 的組成。 而在這個段落,外來品種如血鸚 鵡 (Amphilophus citrinellus x Cichlasoma synspilum)、雜色 劍尾魚 (Xiphophorus variatus) 、食蚊魚(Gambusia affinis)開 始佔據了原生種的位置。
41 水生百態
原有河曲
仍幸運地
保留
aris loptera disp a m o rh a ip spilus 擬平鰍Lin gobius duo o in h R 魚 虎 在石塊上 和 溪吻鰕 話說回來,從較上游段近鶴藪道 至中游丹竹坑的丹山河,被香港漁農 自然護理署列為具重要生態價值河溪 (Ecologically Important Stream) ,而在陳輩樂博士在2001年的論文 亦提及,丹山河是少數魚類生物多樣 性及數量較多的河流。而以上文中的 河流部份正是坐落於這個具重要生態 價值河溪的段落了。
ilus ssoche 著 o r c A 游 唇魚 側條光 群群的在水中 的 年 成 ns 一 paralle
寬鰭鱲 Zacc
o platypus
離開了具重要生態價值 河溪部份,流過了近丹竹坑 老圍的橋後,雖然生活污水 的出現,把原來河水污染 了,但水質仍見清澈,原有 河曲仍幸保留,時有村中的 小孩在河邊捉魚玩樂。在此 段,本地魚類如擬平鰍 (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溪吻鰕虎魚 (Rhinogobius duospilus) 、寬鰭鱲(Zacco platypus ) 及受保育關注的魚類物種側 條光唇魚(Acrossocheilus parallens) 可以在水中找 到。
水質仍見清澈 溪吻鰕虎
魚Rhino gobius duospil us 成熟 個體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42
河堤改變成碎
石(Rip-rap)
ing)
鋪砌的草磚(Grassed Cellular Concrete Pav
叉尾鬥魚 Ma
cropodus op
ercularis
幾經變幻的丹山河下游於 2011年完成了河道改善工程,位 於沙頭角馬尾下段的丹山河經歷 了擴闊和拉直,河堤改變成碎石 (Rip-rap)和石籮(Gabion)的河 堤(embankment)及鋪砌的草磚 (Grassed Cellular Concrete Paving)。而幸運的是河床仍是原 有的半沙石的底質。可能很多人在 讀書的時間都會把渠道化視作魔鬼 的手段,但看似丹山河的下游卻仍 養活著不同的本地魚類,包括叉尾 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 、 藍刀 (Hemiculter leucisculus) 、側條光唇魚(Acrossocheilus parallens)、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和常見的外來 種魚類如羅非魚/吳郭魚(Oreochromis spp.)。
泥鰍
在丹山河下游的石籮河堤(Gabion embankment)
43 水生百態
caudatus li il u g n a us Misgurn
mis spp.
reochro /吳郭魚 O
羅非魚
沙頭角公路
橋下的丹山
在接近沙頭角公路的橋下及附近 的位置,因生活污水的排放,水質變 得混濁及有異味,意想不到的是,淡 水魚如側條光唇魚(Acrossocheilus parallens) 、寬鰭鱲(Zacco platypus) 、子陵吻鰕虎魚 (Rhinogobius giurinus)及有迴游性 的魚類如日本鰻鱺 (Anguilla japonica)竟然可以繼續生存著。 丹山河的最後命運就是和梧桐河 的低流量河槽(low flow channel) 交 接起來,這也是這條河與深圳河的切 入點。 因時間的關係,筆者只可略略簡 介了這條河流的資料。對,你或許會 說魚兒在這條河流是否只在掙扎求 存,而究竟丹山河有否已因人類變得 「魚」面全非呢?這點我希望讓讀者 自行判斷了!
河
chei
魚
光唇
側條
sso Acro
子陵吻
us
ius giurin
inogob 鰕虎魚Rh
側條光
lens
aral lus p
唇魚 A
crosso c 及寬鰭 heilus paralle 鱲 Zac co plat ns ypus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44
參考資料 AFCD. 2015. Ecologically Important Stream. Available at https://www. afcd.gov.hk/english/conservation/con_wet/streams_rivers_hk/Con_ NSR/Ecologically_Important_Streams.html in August 2015. Chan, P.L. B. 2002. Sustainability and biodiversity: the impact, alternative design and prospects of restoration of channelized lowlandstreams in Hong Kong. PhD thesis. HKU DSD. 2005. Drainage Services Department Practice Note No. 1/2005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for River Channel Design. Hkwildlife.net. 2005.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特刊「回應香港新農業政策諮詢- 從生態看農業」. Available at http://issuu.com/hkwildlife.net/docs/ hkwildlife-mag_sped_farming_issuu/27 in August 2015. Lee, V. L. F., Lam, S. K. S., Ng, F. K. Y., Chan, T. K. T. and Young, M. L. C. 2004..Field Guide to the Freshwater Fish of Hong Kong.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Friends of the Country Parks and Cosmos Books Ltd., Hong Kong.
45 大地之母
的 東大嶼
作者:Xoni Ma
大
嶼山,是為香港最大島嶼。全島有著林林總總的生 境,包括香港第二高山-高934米的鳳凰山,由高山 至低地,高山林、次生林、灌木林、草坡等生境一 應俱全。島上的生態相當豐富,有約180 種蝴蝶、60 多種蜻 蜓、40 多種爬蟲類及近20 種兩棲類等(1),亦有不少是香港 特有種。 但近日政府有意加強大嶼山的經濟發展,亦特意成立「大 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去牽頭來為發展快馬加鞭。而其中, 大嶼山東面更成為燙手山芋,為政府未來鋭意開發之地。而本 文就特意為大家介紹一簡短路線,細味一下東大嶼。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46
稔樹灣沙灘
入口是一排鐵線網中的開口位
路線之起點為愉景灣,終站為梅窩,兩 地有一山徑連繫,山徑鋪設得好,指引足, 路途雖短但卻不乏美景,可謂一精華路線。 全程輕鬆易走,只需一個下午數個小時便可 完成。 從愉景灣碼頭向巴士總站後之馬路走, 之後轉落海邊的遊艇徑,便到達前往稔樹灣 的小徑入口。 小徑沿沙灘而走,前行不久就到達稔樹 灣村。稔樹灣村仍有不少村民居住,但當中 亦夾雜著破落的舊屋。根據饒玖才先生書 中(2)所述:「據說稔樹灣在清代中葉曾 為一甚具規模之村落,香港開埠後灣前海沙 被大量掘取作港島建築材料。二戰前村民遷 往坪洲,戰後只餘幾戶農家,稔樹是指一種 野生的矮小榕樹,葉大而果實(稔仔)長於 樹幹上。」根據描述,稔樹可能是指對葉榕 (Ficus hispida) 或水同木(Ficus fistulosa) ?但我對稔樹是一種矮小榕樹這說法亦有所 懷疑,或者有可能是指崗稔 (Rhodomyrtus tomentosa) 嗎?這實在不得而知。
47 大地之母
稔樹灣村內的龍眼 (Dimocarpus longan) 樹和土地廟 藏於大薸中的沼蛙
井井有條的農莊
稔樹灣長沙欄村天后聖母廟
村中小崗之上,亦有一細小的天 后廟。全名為稔樹灣長沙欄村天后 聖母廟,於二零零三年重修。過廟 後,便有一農莊,農莊之建設亦甚有 規模,種有多種農作物,瓜果菜各式 各樣,在大嶼山小村內能見到活躍農 田,是一件開心的事。農地與生態 的關係千絲萬縷(可參考上一期的 農業特刊),當天經過農莊內一小 水池,在一堆大薸 (Pistia stratiotes) 之中,已能找到接近十隻沼蛙(Rana guntheri) 聚集於此,好不可愛。
稔樹灣村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48
繼續前行,便來到長沙欄。 長沙欄比稔樹灣村更少,只有數 戶民居。但沙灘卻比稔樹灣的長 得多,在灘上小休一會之際, 看到眾多角眼沙蟹 (Ocypode ceratophthalmus) 在灘上走來 走去,甚為有趣。
角眼沙蟹 長沙欄石灘與沙灘 長沙欄沙灘全貌
沙灘過後是一石灘,在石灘盡頭拾級而 上,便踏上往大水坑之途。小徑盡處接一車 路,右上便是嚴規熙篤會 - 聖母神樂院。 神樂院分為幾部份,最先到達的是聖 母亭。聖母亭前有一牌樓,牌樓上寫著PAX INTRANTIBUS,意即 peace to those who enter。鬆上天藍色的十字架,置於以麻石 為支柱的牌樓上,當陽光偶爾穿過樹梢,照 耀著十架,整個環境也顯得平和。 處於山林中的隱修院,於一九五零年建 立。原是位於河北,但因戰亂,輾轉間落戶 於此。當然,此處的確是隱修的好地方, 但,其實是否定必要有靜的境,才能修得靜 的心? 古德有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 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 修。 閘門背面寫著 SALUS EXEUNTIBUS, 意即 good health to those who depart。 其實,人人身上也有個十字架。只要心存平 和,那裡就是平和。
49 大地之母
聖母神樂院牌樓
聖母神樂院主教堂
東亞魔芋 (Amorphophallus kiusianus) 參觀聖母亭後,便可經一小橋到達主 教堂。橋下的溪,澗道開揚且水量充足, 想必是大水坑之名的由來。橋上鬆上永援 聖母橋之1960之字樣,過橋後,最搶眼 的不是主教堂,反而是在樓梯旁,一支一 支長長的,結著紅紅藍藍果實的植物, 原來那是東亞魔芋 (Amorphophallus kiusianus) 的果實。根據馬錫成老師的描 述(3),果實成熟的次序是由上而下, 顏色由淺綠變桃紅再轉深藍,的確十分有 趣。
假蘋婆 (Sterculia lanceolate)
木油桐 (Vernicia montana)
離開神樂院過一河谷樹林,成熟的 假蘋婆(Sterculia lanceolate) 果實散落 滿地,木油桐 (Vernicia montana) 亦 結得果實纍纍,有趣的是亦能在此找到 相當多的蟬脫。
蟬脫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50
繼續向小丘而上,面前是一片草坡,與天 空的蔚藍可是絕配,愈向上,風景亦見得豁然 開朗,整個西博寮海峽盡入眼簾。此處亦是了 解發展東大嶼都會的最佳位置。根據政府文件 (4):「東大嶼都會的初步構思是在中部水域 的交椅洲及可能包括喜靈洲一帶興建一個或以 上的人工島,在保育當地生態同時,建設多一 個核心商業區及新市鎮,滿足香港可持續發展 的長遠需要。東大嶼都會將採用智能、多元化 及環保新市鎮概念,並有交通基建連接到香港 島。」 「在人工島選址方面,我們曾檢視過香港 東部、中部及西部水域,我們的結論是中部水 域具備有利機遇條件作人工島發展,因為這水 域既不像東部水域般被高生態價值的海岸線包 圍,也不像西部水域般受多項規劃/施工中的大 型基建項目所限制。大片的填海土地能提供機 遇,供應新增土地及可作全面的土地用途規劃 與設計。」(5)
鳥瞰西博寮海峽
51 大地之母
絕配 - 草坡的綠與天空的藍
在近至遠分別是坪洲、小交椅 洲、交椅洲、青洲和香港島
崗稔在前,梅窩在後
移軸下的梅窩
在生態的角度,東大嶼都會的建設,首當其衝的是罕有的 香港雙足蜥 (Dibamus bogadeki)。這種蜥蜴到目前為止只有 在周公島、石鼓洲和喜靈洲上有記錄,亦是香港的特有種。雖 然周公島在今年的二月正式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Site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 SSSI)(6),但是東大嶼都會發 展規模之大,對於香港雙足蜥的影響實在是不可預計。 而在規劃的角度,其實亦很值得思考,有沒有必要在中部 水域有那麼大型的填海發展。要興建人工島,相關交通配套, 相信需要填海1400 至2400 公頃。要知道填海是永久性的,海 洋的面積不能再復回,現時大嶼山北面已經有多項填海發展, 如第三跑,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等,而這種發展模式, 到底是否對香港最有利,或是只對一小撮人最有利?在有答案 之前,我只是知道,對香港自然生態,百害而無一利。 當全球鼓吹實行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可持續發展雖以保護 自然資源為首要)(7),香港卻反行其道,權貴仍然以守舊 的「發展」理念,去「建設」香港。其實香港從當初七八十年 代開始,只注重經濟發展,到了今時今日,成為國際金融中 心、Asian World City,國內生產總值(GDP) 達到全球第 15位,還只懂得經濟發展,實在極為可悲。我們新一代所想要 的,是好的生活素質,那是要由良好的環境質素和公義的社會 環境所建構出來的。而現今如東大嶼都會這發展理念,絕對是 和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 飽覽西博寮海峽風光過後,便開始往下走,身邊灌木林開 滿崗稔粉紅的花,一路也能望著開闊的銀礦灣而走,步頭亦變 得爽朗,很快便到達梅窩,亦為是次旅程之終站。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52
由起點稔樹灣開始,一路的長沙欄、大水 坑、聖母院,盡是香港鄉郊閒情逸致之境,當中 走過沙灘、石灘、河溪、樹林、灌木林,其中各 野生動植物亦很為精彩,而這亦是東大嶼的縮 影。但以香港現今的政治環境和發展速度,大嶼 山的都市化,實在不為樂觀,我只希望,今天的 這份淳樸、這份寫意,不會在數十年後,成為大 都會的一個終站。
參考資料: 1. 規劃署. 2014.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規劃及保育小組文件第 04/2014 號大嶼山的保育概況及建議工作方向. http://www. dev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923/PC_SC_Paper_ No_04_2014_(Chi).pdf 2. 饒玖才. 2012.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 新界. 天地圖書有限 公司. 3. 馬鍚成. 2012. 香港有趣植物. 香港自然探索學會. 4. 規劃署. 2014.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規劃及保育小組文件第 03/2014 號大嶼山規劃概念及最新情況. http://www.devb.gov.hk/ filemanager/tc/content_923/PC_SC_Paper_No_03_2014_(Chi). pdf 5. 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 2014.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768CL - 中 部水域人工島策略性研究 討論文件CB(1)1100/13-14(09). http:// www.legco.gov.hk/yr13-14/chinese/panels/dev/papers/ dev0325cb1-1100-9-c.pdf 6. AFCD. 2015. 生態網誌 - 兩棲及爬行動物組. http://www.hkecomap.net/eco_log.asp?AnimalID=5&lang=cht 7. Giddings, B. et al. 2002.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fitting them together in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0: 187–196.
53 異國風情
本港第一屆
「生態速查」 讓學生走出課室 上一堂 目不暇給的 環保教育課 作者:大潭篤基金會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54
21種珊瑚,170種植 物,32種鳥類,甚至104種 飛蛾是上月於本港首辦的 BioBlitz「生態速查」找到 的物種數目。50位專家帶 同300位中學生,於30小時 內以海陸空地氈式搜索的 方法,在港島大潭特殊科 學價值地點共找到578種生 物。中學生們除了可以認 識身邊的小生物和自然環 境,更可以知道香港專家 們在保育和研究方面的工 作。
香
港一向給人石屎森林 的印象,有沒有想過 香港的郊野地區,原 來有多不勝數的生物物種?今 次一班本地學校和國際學校的 中學生在專家帶領下,以生態 速查的辦法親身接觸了近百種 不同的動植物,如馬蹄蟹圓 尾鱟等珍貴物種。走出課室, 上了一堂目不暇给的環保教育 課。
b
角蜂巢珊瑚 Brain Coral Favites spp.
Jacky Lau
研究飛蛾的專家Dr Roger Kendrick 在這次 普查中找到令人驚喜的飛 蛾物種,他於第一天黃昏 設定好儀器,於第一晚十 一時和第二天凌晨五時揭 曉。他在今次的普查中共 找到104種飛蛾,其中2種 是非常罕有而且是香港獨 有的物種,而當中的Fustis sterlingi以往只在大潭和赤 柱出現,這次更是全球第 4個記錄。
Calton Law
Louis Man
55
在今次的活動中,香 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 所的Prof Gray Williams和 團隊兵分三路,做了非常 仔細的調查。第一隊在活 動前兩小時由鶴咀出發, 坐船在大潭港海床取泥樣 本,再於大本營聯同浸會 大學學者和中學生,以顯 微鏡觀看虫和其他無脊椎 動物。第二隊則帶領學生 作潮澗帶生態普查,觀察 螺,蟹和岸邊植物。第三 隊則負責潛水作珊瑚和魚 類普查。他們完全表現了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 功」,於短時間便搜尋和 辨認到多種物種。學生們 在看到海膽和招潮蟹時發 出不少驚嘆的聲音,專家 們亦錄得大潭首個正式珊 瑚記錄。
除了專家們的努力外,學生們亦可使用智 能電話參與生態普查。學生只要以WhatsApp 傳送動植物照片,並列明地點,組別名稱和動 植物名稱到中央資料庫,團隊便會再上傳到網 上平台iSpot,使其正式成為生態記錄。看到 他們拍攝的照片如真菌類的裂摺菌,鳥類如麻 鷹和身上的蚊,好像和他們一起參與了整個普 查旅程。其中一個學校組別更與海洋公園保育 基金拍攝到首次於香港島發現的馬蹄蟹-圓尾 鱟,這馬蹄蟹小朋友的出現反映出這是個健康 紅樹林。
飛蛾(本地特有品種) Moth (Native species) Fustis sterlingi
紅嘴藍鵲 Red-billed Blue Magpie Urocissa erythroryncha
Roger C. Kendrick
Chung Yun Tak
BioBlitz聯合創辦人Jenna Ho Marris上 年曾於英國參與BioBlitz,認為香港的生物 多樣性可能更為豐富,便將活動模式帶到香 港。她稱:「我們期望香港其他地方如新界 和離島有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如在南丫 島、長洲和大嶼山亦可進行BioBlitz。香港 有多過七十個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大潭只是 其中之一,能找到什麼物種就靠我們投放多 少時間去尋找和記錄!」 Ann To
今年是漁護署第一年舉辨"香港生物 多樣性節",是"生物多樣性策略和行動計 劃"(BSAP) 的主要部分,由多個綠色團體和 學術機構以不同形式的活動如導賞,展覽和 工作坊組成。BioBlitz項目統籌李敏怡小姐 說「BioBlitz所搜集的結果希望可幫助政府 在策劃BSAP時有更全面的考慮,如檢視現 行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管理和環境教育課程內 容。」
Man Chi Lok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56
HK First BioBlitz,
Let Students Experience an Invaluable Class outside Classroom By Tai Tam Tuk Foundation
H
ong Kong gives us perception of "concrete jungle", can you ever imagine that there are uncountable wildlife in green area of Hong Kong? Students from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schools followed experts in BioBlitz and found hundreds of species, including some rare species like mangrove horseshoe crabs. Experienced an invaluable class outside classroom.
21 coral species, 170 plant species, 32 bird species and 104 moth species are part of the result of Hong Kong's first BioBlitz. 50 experts leading 300 secondary students recorded 578 species in 30 hours, covering marine, terrestrial and intertidal habitats, in Tai Tam site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 (SSSI). Students can know more about little creatures and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them. They can also know more about what experts have done on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Prof Gray Williams and his team from Swire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of HKU divided into three teams and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marine survey. First team arrived 2 hours earlier to grab sediments by ship in seabed of Tai Tam Harbour. They then worked together with scholars from HKBU and students to observe worms and other invertebrates under microscopes. Another team led students in conducting intertidal survey. They observed sea snails, crabs and mangrove. The third team dived to conduct fish and coral survey. "One minute on stage takes ten years" can describe the hard work behind the scene of identifying species in short period of time. Students were amazed by sea urchin and fiddler crab. Experts had first official record of coral in Tai Tam. Moth expert Dr Roger Kendrick found excited moth species in this survey. He set the equipments at night fall in the first day. Then released and identified the moths at 11pm on same day and 5am on the second day. He recorded 104 moth species and 2 of them are extremely rare yet native to only Hong Kong. In previous moth survey, Fustis sterlingi was only known from Tai Tam Bay and Stanley. It's the 4th global record! Apart from the contribution of experts, students used their smartphones in surveying. Students can send photos of wildlife with information of the location, group name and species name by WhatsApp to central database. Photos will then be uploaded by team to iSpot and can become a biological record. Looking at their photos of fungi, bird and mosquito, we feel like joining their survey journey together. One school group snapped a picture of mangrove horseshoe crab with Ocean Park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which is the first time ever discovered in Hong Kong Island. The discovery of horseshoe crab juveniles indicated it's a healthy mudflat. BioBlitz co-founder Ms. Jenna Ho Marris participated in UK BioBlitz last year and brought this concept to Hong Kong. She said "In fact, we expect much richer biodiversity at other sites all around Hong Kong for example New Territories and especially Outlying Islands eg Lamma, Cheung Chau and of course Lantau. Hong Kong has over 70 SSSIs and Tai Tam is only one of them. What would we find if only we take time to observe and record!" This unique event comes as part of the ‘Biodiversity Festival 2015’, an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AFCD) lead project that encompasses many events, exhibitions and seminars, and is a major section of Hong Kong’s Biodiversity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 (BSAP). Project Coordinator of the HKBioBlitz Ms. Bel Li stated "One main aim of BioBlitz is to collect data that will promote further research and be used by the AFCD to further its BSAP commitments with possible wide-ranging policy amendments; from site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 (SSSI) management, curricula development to general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57
南非—
野放研究與保育 作者:Sze-Wing Yiu
人
們對非洲大自然的印象八九 不離十都是「東非動物大遷 徙」和遼闊的大草原。但這 次我想談談的,是位於非洲最南端、 擁有高度生物多樣性的國家—南非。 過去三年,我在南非修讀博士研究, 搜集有關捕食動物與獵物行為生態的 數據。這裡的棲息地不只有草原, 還有沙漠、樹林、叢林和擁有超過 6000特有種植物的石楠荒原。有別 於一貫非洲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樹木 和灌木生長頗盛的灌叢草原反而在南 非更加常見。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58
茂密的灌叢草原大大增加了觀察動物行為的難度
自九十年代開始, 生態旅遊業的崛起令南非的土地用途產生變化。地主們紛紛將以往的農地轉換成私人保 護區以開展生態旅遊,在區內野放(註1)不同物種吸引遊客同時提倡保育。野放對於在 世界各地保育不同物種甚為重要,如美國黃石公園野放的狼、紐西蘭的鷸鴕和西班牙的 歐亞水獺等。獅子作為非洲的焦點動物和在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自然也成為南 非重點野放的物種,而我的研究就是想了解野放動物對當地生態的影響。 註1:野放是指將動物從其他有充足種群的保護區捕捉後,放歸到牠們以往曾經生存但及 後絕跡的地方。
找找看: 完美地隱藏在長草中的母獅
為母獅帶上衛星頸圈以 記錄牠們的GPS位置
59 異國風情
需要更換失效的頸圈 時獸醫會從直升機上 開槍麻醉獅子
除了無線電,腳印和爪印也能幫助在野外追蹤
看著自己研究的獅子從初到貴境直至 誕下小獅子讓我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何解
要研究野放 的動物?
記錄斑馬和牛羚吃草時抬頭觀察四周的次數和時間
有時候斑馬和牛羚會盯著 你半輩子都不開始吃草
動物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其存活 及不同個體之間的互動,繼而影響 整個種群的動態和生態平衡。特別 是野放像獅子這種大型捕獵動物, 更會直接影響其獵物的行為和種 群。由於缺乏在野放後的監察,目 前野放的成效十分參差,而對於野 放獅子行為的研究更是廖廖可數。 所以過去三年,我在南非一個私人 保護區內研究野放後獅子的移動模 式和空間使用,以此去定義保護區 內不同區域的捕食風險,然後比較 斑馬和牛羚在不同風險下行為的變 化。區內每一隻獅子都配帶了無線 電頸圈,透過衛星自動記錄及上傳 牠們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至 電腦網絡。為了解社交行為對獅子 移動模式的影響,我亦在野外追蹤 監察牠們彼此的互動。同時我在不 同區域觀察和記錄斑馬和牛羚花費 多少時間視察四周環境,因為牠們 視察環境、提防捕獵者的時間越 多,低頭吃草的時間便越少,長遠 下去有可能影響個體的健康狀況。 分析搜集得來有關獅子和獵物行為 的數據後,我們便能了解野放的獅 子從探索新環境直至成功建立領域 所需的時間,植被種類和水源對牠 們建立領域重要性,以及野放對當 地生態平衡的潛在影響。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60
私人保護區與保育的矛盾 私人保護區提供了保育的機會,卻同時也是個保育的難題。南非現時並沒有一套系 統管制私人保護區的野放須同時保障當地生態平衡,第一份全國獅子管理計劃(註2)剛 剛在今年四月推出,現仍在諮詢階段。由於當初設立保護區的目的就是一門生意,地主 的管理決定主要考慮經濟利益,野放的原因也就是為了吸引遊客。因此保育必需要在地 主的收益和生態的福祉之間作出平衡,讓地主了解維持生態平衡不單對保育很重要,也 能幫助生態旅遊持續運作。記得有一次參加學術研討會,在場一位生態學家說:「Stop following the cats, talk to the people. (譯) 別再追蹤著大貓們了,跟保護區管理人員好 好溝通吧。」雖說得有點誇張,因為了解動物的生態需求也是保育的根本,但他卻道出 了現時南非的不足之處—讓當中管理者明白並採納從研究得來的知識,再加以應用。隨 著生態旅遊主導發展的趨勢,當地同類型的私人保護區將會越來越多,在近十年內已經 有超過四十個保護區在野放獅子,還盼正在南非努力的生態學家能打開與保護區管理人 員的溝通渠道了。 (註2):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Plan for African lion https://www.environment. gov.za/mediarelease/molewa_pantheraleo_biodiversitymanagement_planafricanlion 研究 講解我的 向地主們 概念 解保育的 了 們 他 讓
61 異國風情
題外話,
Canned hunting 是什麼?
除了作為研究者的工作,我也想藉此機會談談南非的困獵 (Canned hunting)。困獵是一種讓遊客在人工繁殖獅子的農場付錢射殺在圍欄裡的 獅子,然後把標本或是獅皮帶回家的狩獵活動。雖說跟保育拉不上直接的 關係,但為了減低飼養成本,剛出生的幼獅都會被帶離母獅,送到讓遊客 摟抱拍照的地方,更甚是打著「保育」的名號讓外國人花錢當義工照顧這 些宣稱「被母獅遺棄,長大後會被野放」的幼獅,可惜由於野生保護區從 來也不准許野放人工繁殖的獅子,因此當幼獅長大後便會被送回到獅場給 遊客獵殺。所以他日有機會到南非,希望大家不會參與這些拍照活動,當 義工前也先多了解背後是否有正統的保育機構支持,以免在無意間支持了 這種不人道並對保育毫無貢獻的困獵活動。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62
南嶺 天文.生態 之旅 作者:清心
63 異國風情
要
寫文介紹南嶺,我相信 在香港生態界中有更多 人勝任。我認識有朋友 每年去南嶺一次,共有十多次之 多,亦有朋友多年前已在南嶺安 排生態導賞團,對那裡的四時改 變,動植物分佈等比我更熟悉。 我第一次去南嶺差不多八年 前,那時參加了生態地質團,除 了欣賞南嶺的生態外,也與當地 的學生進行了一些社區服務—就 是在河邊的馬路種植植物,加強 綠化。 今年七月舊地重遊,昔日小 路邊的綠化植物成了石屎;河邊 的馬路成了康莊大道;那昔日原 是農田及舊村屋,今已改建成五 星級渡假酒店和那金碧輝煌與 周邊自然河溪格格不入的會議展 覧中心。河流對岸又新建成了一 個啤酒主題餐廳,更在極斜的山 坡上建築了一條石梯,通往山上 的涼亭以鳥瞰整個建築群。新建 的超前發展,我真是難以接受, 若這是建在城市中央,實在無可 厚非,但既然南嶺森林國家公園 的存在是重點保育自然生態,何 必在此大興土木,以石屎代替綠 林呢!走到昔日熱鬧非常的舊墟 市,是我們曾經食夜宵的地方, 但現在卻像一個廢墟般。村民可 能已遷進新建的高樓大廈,生活 環境大大改善,但舊墟市集有必 要滅掉嗎?南嶺的改變實在令我 不解。
五星級的渡假酒店,這超大規 模的建設與森林公園絕對是錯 配的。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64
聲,只能隱約看 到虎斑頸槽蛇。
沼蛙發出垂死的叫
三日兩夜觀鳥尋蛛 看兩爬影天文 這次同行的團友都很貪心, 既想早上觀鳥看蟲,又想在晚上 尋找兩爬,更想攀上南嶺之巔, 光害最少之地,拍輯星流跡和賞 日出。為了滿足這樣貪心的願 望,我們找到了一個很合適的司 機兼導遊,陪我們狂歡了兩個通 宵和清晨。
橙屋周邊市集 行程中遇到
的一種漂亮
右下的房 如詩如畫的薄霧, 地方。 子是我避寒休息的
65 異國風情
的麗蛛。
第一天,雖然我們已在上午 九點由香港出發到深圳,乘高鐵 由深圳北站到韶關,但到達南嶺 橙屋酒店已是下午二時多。我們 就輕輕鬆鬆在附近走走看,到市 集買點水果,可惜老舊的房子已 被拆掉,要找金腰燕的巢也不容 易。過了河溪,走上那新建的石 屎山徑,雖然沿路有雀鳥的叫 聲,但鳥況一般。國際會議中心 旁邊只剩下一排舊屋和零星的農 地。我們在荒廢的草地聽到蛙的 怪叫聲,原來是沼蛙正被虎斑頸 槽蛇吞吃中,雖然被茂密的草葉 遮擋了,但仍覺得精彩。早點食 過晚飯,我們正式開始夜間的活 動。 我們的司機小陳很眼利,一 邊開車,一邊找尋路上的蛇蛙。 昔日的石屎山路,現在已舖上柏 油。據小陳說剛舖好的頭兩三 年,蛇蛙的情況很差,他估計可 能是柏油有毒,而近年情況好 轉,五六月雨天晚上,他的車子 要避開路上的青蛙一點不易,但 這個晚上,我們像與蛇蛙無緣。 直至到了第一個偌大的停車場 (石崆口),小陳在河較遠處發 現一條黃鏈蛇,在附近找到兩種 蛙。由於這裡的環境較暗,天文 好友嘗試拍攝,可惜,由於四周 有群山包圍,有如坐井觀星。短 暫逗留,我們決定前往今晚的目 的地—廣東第一峰:石坑崆。
石坑崆無敵星空
石坑崆上的銀河
。
。
彎彎新月
出配上 淡然的日
由南嶺到石坑崆,需要進入 湖南的莽山國家森林公園,更要 經一段顛簸的山路。小陳駕車技 術佳,約近午夜,把我們安全送 到目的地。車子泊好,四周迷霧 一片,我們仍抱著盼望,步行上 山頂,不用半小時,我們看到了 幾個營幕,有些人開著大電筒往 天空照射,雲霧把光反下,也頗 熱鬧。我們沒有抱太大期望,只 能等待奇蹟出現。頓時,雲散天 開,銀河出現,我們就被星海包 圍。我這個天文初哥,在天文專 家的指點下,也學了一些基本辨 認方法,同時也拍下數張銀河照 片,以作記念。凌晨時份,風大 加上低溫,我卻只穿著一件單薄 如膠袋的風褸,為免第一晚就戰 敗,我決定退守在停車處的民 宿,日出前才歸隊。 日出雖然沒有幻變無窮的色 彩,也沒有雲海襯托,淡然的日 出之後,望向下山的路徑,卻見 薄霧如輕紗,慢慢被蓋了綠綠的 山頭,甚有意境。天已光亮, 我們下山的途中嘗試尋鳥踪,小 陳辨認鳥類一般,而我自己對鳥 聲也生疏了很多,沒有特別的發 現,車子九點多便回到住處。午 睡大休過後,再到附近看看,沒 甚驚喜。
栗背短腳鵯
的未成鳥。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66
第二晚蛇蛙之夜
蛙,指尖 樹 大 的 體型巨大 和指間有蹼。 的吸盤
早點食過晚飯,待天黑便出發,我們跟小陳強調是晚的 主點為蛇蛙。果然,未夠一公里的路程,小陳看到了台灣小 頭蛇(中國小頭蛇 Oligodon chinensis?)。這是一個令人振 奮的開始,進入了南嶺公園範圍,車路上遇見兩種令人難忘 的青蛙,一是有如手掌般大的大樹蛙,指尖吸盤巨大,指間 有蹼,不知會否在樹與樹之間跳躍時,像降落傘之用(圖8)。 另一種是莽山角蟾,昨晚在溪邊樹叢又遮又擋,較難拍得清 楚,今晚大方得體,低角度能看到和香港短腳角蟾一樣的胸 前兩突點(圖11)。到達親水谷,我們要腳踏實地,沿溪邊步 道而上,華南湍蛙、花臭蛙和樹蛙數量最多。體型最嚇人的
數量最多的花臭
蛙
鍬甲。
的深山 隻是頗大
這
莽山角蟾底部有橙斑,而 且胸口有兩突點。
華南湍蛙
崇安髭蟾
的眼很卡
67 異國風情
通。
黃鏈蛇正吞吃頸棱蛇。
是中華蟾蜍,真的很肥大,我一直不太喜愛蟾蜍,但這隻大牛龜卻使我覺得挺可愛。一個多 小時走這條步道,卻沒有遇上一條蛇,真教人失望。我們轉戰小黃山停車場,那裡看到了福 建竹葉青,但最令我發笑的是崇安髭蟾,他的眼睛真的很卡通,回來看過朋友分享這東西繁 殖時,上唇一排的尖刺,真的笑死人了。這裡也看到一隻很大的甲蟲,牠的角很發達,未曾 在香港見過,翻查了《中國昆蟲生態大圖鑑》才知牠叫深山鍬甲。 由於小黃山也並非拍攝天文的理想地點,我們再轉去另一個大空地。雖然早前再在河溪 看到一條粗大的莽山後棱蛇,累積記錄共四種蛇,但我仍覺不夠喉,一個獨自在馬路上繼續 尋覓蛇踪。怎料,真的給我在一個沙井中,看到黃鏈蛇吞食著頸棱蛇,拍了幾張相後,馬上 通知了團友一起觀察,,才數分鐘時間,已經黃鏈蛇已把頸棱蛇吞食到尾聲。快到凌晨一 點,年紀大了,還要留力早上觀鳥,於是拖著疲累的身軀回車子休息。
小黃山景區看日出。
晨早觀鳥 天開始亮,觀鳥活動開 始,三寶鳥、山椒鳥、黑 鵯、栗背短腳鵯和四方八面 睡 意正濃 都在鳴叫的黑眉擬啄木鳥最 的夜鷹 。 常見,在馬路傍邊每隔一 些距離又會碰到紫嘯鶇和燕 尾。突然,有一隻肥大很多的鳥在馬路走過,原來是驚鴻 一瞥的黃腹角鴙雌鳥! 也遇上有灰頭綠啄木鳥和灰樹雀,但 與專業的觀鳥團相比,我們可能只看到別人的三分之一, 能拍到好照片的就更少。惟一例外的是夜鷹,牠與我們距 離很迎,白天的時候牠睡意正濃,不太理會我們的存在, 到我們接近牠到某個程度,牠也只在馬路上來回飛,這樣 經過數次,牠才飛回林中。如此令人滿足的鳥況,我們也 安然回到酒店,享用最後的早餐。在離開酒店前的一個多 小時,我們把握最後機會,在後山的種植園區多看一回, 終於遇上了鳥浪,但品種不太多,而能拍得較好質素照片 的就只有灰眶雀鶥。
翠青蛇。
的 日光日白
灰眶雀鶥送別我
們。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68
沙巴
生態之旅
2015年6月6日至13日
雖
然我已經加入了觀鳥這行列七年之久,但 這個沙巴婆羅洲之旅卻是我第一次在香港 境外觀鳥的生態旅行。幸好我們同行的朋 友之中,大部分都有海外觀鳥經驗,其中更有在沙 巴觀鳥的經驗,所以他們在出發前一個月已經為這 趟旅程打點好一切,包括聯絡當地的鳥導Vivian, 以及計劃行程、住宿等等。正當我們一行八人懷著 興奮心情去迎接沙巴的時候,出發前一天(2015年 6月5日)卻傳來沙巴在早上七時左右發生六级大地 震,而震中是離沙巴亞庇國際機場不遠的京那巴魯 山(Mount Kinabalu)。連著名的驢耳峰(Donkey’s Ears)都被該次地震奪去一隻耳朵。幸好收到鳥導 Vivian報告,地震對亞庇國際機場影響不大,而且 我們預定的行程距離震央比較遠,所以可以放心出 發。
69
作者:Cheung Ka Chun Tommy
八 日
這個行程分成兩部份,前半部(6月7日至10日)會 逗留在位於Lahad Datu (拿督市)附近的Danum Valley Conservation Area (丹濃谷保護區)。而後半部份(6 月10日至13日)則轉移陣地在Sandakan (山打根市)附 近的Kinabatangan River (基納巴唐岸河)停留。
向 原始森林Danum Valley a e r A n o i t a v r e Cons 出發 6月 7日 至 10日
基本上,在這裏的每一天都是對體能、知識和生命的考驗(太誇 張了吧…)。雖然我對香港的鳥類品種有一定認識,但來到沙巴 ,對 於那些未聽過的叫聲 ,未見過的飛行物體 ,所有都十分陌生 ,猶如 回到當初學習觀鳥的時光。 才剛到步,在營舍旁就有一對冠斑犀鳥(Oriental Pied Hornbill) 迎接我們。這讓我們興奮不已,對於接著的旅程充滿期待!出發前, 有一點必須提醒大家,就是個人裝束。這原始森林,除了孕育著無數 生命外,其實她也是一所「捐血站」。在地上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水 蛭(Leech)會無時無刻想盡方法去從你的褲管、衣服的破囗以及襪的 邊緣,嘗試吸取你的血液,所以將自己「包到實 」是必須的!
TBC...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70
馬來漁鴞
馬來漁鴞(B
uffy Fish O
wl) 雄鳥
l) 雄鳥 ish Ow (Buffy F
鴞(Buf
馬來漁 fy Fish Owl) 雌 鳥
71 異國風情
在Danum Valley的四天旅程,我們共錄得 118種鳥種,而且見到婆羅洲8種犀鳥中的其中6 種,包括之前提及過的冠斑犀鳥(Oriental Pied Hornbill)、花冠皺盔犀鳥(Wreathed Hornbill)、 皺盔犀鳥(Wrinkled Hornbill)、馬來犀鳥(Rhinoceous Hornbill)、黑斑犀鳥(Black Hornbill) 及鳳 頭犀鳥(Bushy-crested Hornbill)。可以在野外觀 察到這類體形龐大,外形華麗,而且叫聲雄亮的 恐龍後裔,對我來說實在百感交集。「為什麼有 人將牠們的犀鳥角,嘴和頭骨用作雕塑?為什麼 有人這麼狠心?」這問題不時在我腦海出現。 其實,這趟旅程我們有一個目標,就是「 尋找他鄉的八色鶇(Pitta)」!在香港,觀察八色 鶇猶如捕風捉影,要有滿分的運氣之餘,還要 找對季節。相對婆羅洲,大部分八色鶇都是留 鳥,當然牠們行為同樣是十分隱秘。在森林内, 我們多次聽到不同八色鶇的叫聲,包括藍頭八 色鶇(Blue-headed Pitta) 及黑頭八色鶇(Blackcrowned Pitta)。最終我們亦有幸能夠親眼目到 他們的盧山真面目!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是當我們正觀察一隻成年雄性大眼斑雉(Great Argus)在前方經過,突然一隻未成年雄性藍頭八 色鶇(Blue-headed Pitta)就突然現身,跳到路上 覓食,這場面仍歷歷在目! 除了日間活動,另一重頭戲是夜遊原始森 林,去尋找我們另一個目標 — 蟆囗鴟(Frogmouth)。鳥導帶我們走進這片森林,並提醒我 們必須把燈光減至最低,並且要十分安静。完全 漆黑又寂靜的空間,相信在香港很難找到。突然 間,空氣中傳來一種很詭異叫聲,原來是大蟆囗 鴟(Large Frogmouth)的叫聲!多得鳥導敏銳的 觸覺,否則這隻像一堆枯葉的大蟆口鴟實在不可 能被發現了吧! 之後我們又找到褐林鴞(Brown Wood Owl)和Danum Valley的常客馬來漁鴞 (Buffy Fish Owl),收穫非常豐富!
旅 之 鳥 觀 非一般 6月 10日 至 13日
— Kinabatangan River
結束了Danum Valley的行程後,我們便轉戰Kinabatangan River。在這河流的兩岸,都是一片又一片的樹林。我們每天都需要 乘著一艘十二座快艇,駛到河畔兩岸去觀鳥。這種觀鳥方式絕對是 非一般體驗!在Kinabatangan我們共觀察到94種鳥類品種,其中 對我而言,絕對是被列為瀕危物種的黄臉鸛(Storm’s Stork),體形 巨大的一家三囗橙背喙木鳥(Orange-backed Woodpecker)和聽到 大藍八色鶇(Giant Pitta)的叫聲,都是最豐富的收獲! 除此之外,沿岸還可以見到婆羅洲猩猩(Orang-utan) 、長鼻猴 (Proboscis Monkey)、長尾獼猴(Long-tailed Macaque)等的靈長 類動物。在Kinabatangan會飛的生物真多,我們觀察到一種飛蛙 (Harlequin Flying Frog) 和一種未能辨認的飛蛇(Flying Snake sp.) ,還有一種未能辨認的飛壁虎(Flying Gecko sp.)。數到最刺激的野 生動物,必定是灣鱷(Salt-water Crocodile)! 在6月11日一場雷雨 過後,我們如常出發在河上觀察兩岸生態。突然,同行的一位朋友 問道,岸上是否有一隻鱷魚。我們轉身一看,見到一條約4-5米長的 灣鱷,張開了口在曬日光浴,更向我們游過來。牠游向我們,並突 然潛入水中,最終那條灣鱷再沒有現身了。 這八日旅程,我們在沙巴共觀察到161種鳥類品種,當地的鳥 導Vivian說這是非常不俗的成績。雖然如此,但仍想在這見到的生 物實在還有太多太多…例如栗鴞(Oriental Bay Owl) 、茶色蟆囗鴟 (Tawny Frogmouth) 、藍斑八色鶇(Blue-banded Pitta)等等。所以 不久將來,我一定會再次踏足這片野生生物天堂!
Harlequin Flying Frog
黑黃闊嘴鳥 Black and Yellow Broadbill
婆羅洲傾覆綠蝮蛇 Bornean Keeled Green Pit Viper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72
生態
踏單車時偶遇黃黑相間的小蛇 立刻丟下單車和隨身物品 只拿起手機就往回跑 一看果然是眼鏡王蛇,世上最大毒蛇 剛破殼而出的小蛇也擁跟父母相當的毒性 面對一個滿身臭汗的人類依然泰然自若 最後只有一兩張照片「見得下人」 大多因為太近而失焦 以後拍蛇還是應該保持適當距離
73 香港自然生態圖集
自然
眼鏡王蛇 By pkl
Big-head Terrapin
By hkchan 這是我第二次在此地點發現 大頭龜(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在水底拍攝時, 牠顯得比較害怕,很快便爬回 石底裹去。大頭龜是香港的原 生龜,可是大量的非法捕捉, 令大頭龜在香港的數量正不斷 下降。我知道香港有大學正著 手研究大頭龜,相信能令我們 進一步了解牠的習性。歸根到 底,要保育這種瀕危動物,單 靠科研並不足夠,提高公眾對 保育的意識才是長遠有效的保 育方針。希望牠們能避開獵人 的尖鈎大籠,好好生存下去。
香港南海溪蟹 Nanhaipotamon hongkongense By JinPan
微雨的晚上, 交配後的 雌蟹「陀」著蟹卵離開 溪流, 四出尋覓理想的 地點讓幼蟹孵化。每隻 南海溪蟹雌蟹的卵數目 不多, 但都已良好發育! 在危機四伏的樹林穿 梭, 雌蟹誓死保護蟹卵, 是非常盡責的好媽媽。 香港南海溪蟹是香港特 有的淡水蟹之一, 卻跟 大部份珍稀的本地物種 一樣, 未有完善的法例 所保護。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74
從河溪到海洋 - 紫紅笛鯛 Mangrove Red Snapper (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By Tommy 「紫紅笛鯛」這個名字或許 對讀者來說是有點陌生,但 換了是「紅友」,也許就變 得十分耳熟。紫紅笛鯛是香 港市面受歡迎的食用魚類 之一,亦常見於本地魚類 養殖業。圖中的是紫紅笛鯛 的幼魚,實際體長還不到5 厘米,距離成年還有一段頗 長的日子。從其英文俗名可 知,紫紅笛鯛的幼魚多棲息 於河溪下游及河口,包括紅 樹林及泥灘等生境,直到成 年才會遷移至離岸的海域。 事實上,有不少海魚的童年 時光都是在河溪下游至河口 一帶度過,所以這些鹹淡水 地帶是重要的育幼場(nursery ground),具有特殊意 義及生態價值。
棒狀花蚰蜓 Thereupoda clunifera By Bond
75 香港自然生態圖集
即是大家熟識的小丑魚,但嚴格來說牠們卻不是”Nemo。小 丑魚的群落由一條雌性領導多條體形較小的雄性,當雌性失蹤 後,最大的一條雄性便會轉變為雌性擔起當家。從尾鰭的顏色 可分出性別:黃色邊的是雄性,全白色的是雌性。有潛過水的 朋都知道小丑魚並不是像卡通片中那樣可愛和平易近人,每當 游近海葵時,牠們便會空群而出攻擊「入侵者」,不要小看牠 們的能力,筆者都曾經被咬過耳朵一下後是會流血的,所以現 在跟朋友潛水的時候,大家見到都會小丑魚跟海葵都會提醒十 二分精神! 注: 電影”Finding Nemo”入面的“Nemo”是Amphiprion ocellaris,香港不在其分佈的範圍。
新抱魚/克氏雙鋸魚 Clark’s anemonefish (Amphiprion clarkii) By Calton
說起唇足綱Chilopoda,相信大多人都會想起蜈蚣。如果大家試過於 郊外夜行探索,不難發現一種長腿版的蜈蚣,於林底疾走而過。其 實這「長腿版蜈蚣」也是唇足綱的一員,牠們屬於蚰蜒目Scutigeromorpha,而香港比較常見的是棒狀花蚰蜒Thereupoda clunifera, 牠們身長約15cm,背上有7個橙色斑點。與蜈蚣一樣,牠們也是優秀 的捕獵者,會於林底追捕其他昆蟲,並以毒牙注射毒液把獵物殺死。 圖中這隻棒狀花蚰蜒剛捕獲一隻蟋螽,並開始享用牠的美食!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2016 年 1 月
76
下期徵稿 希望大家把對論壇和雜誌的支持,轉化為更有力 量的幫助。這個幫忙,就是你們的投稿,其實, 情況和你們上網發言差不多,只不過發表的地方 變了在這E-magzine,而不是在論壇上。各位版友 和讀者,請不要猶疑,盡快把你對大自然的感受 和見聞和大家分享,我們承諾,會認真對待每一 篇來稿。
下一期截稿時間三月 來件請email至editor@hkwildlif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