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然生態雜誌-特刊「回應香港新農業政策諮詢-從生態看農業」

Page 1

特刊

MAR 2015

香港自然 生態 雜誌

HKWildlife Magazine

回應香港新農業政策諮詢

生態 看農業

SPECIAL EDITION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 出版 www.hkwildlife.net


目錄 P. 2

序 - By Xoni Ma

P. 5

沒有生物多樣性的新農業政策 - By 黃志俊

P. 7

本港落後於世界的農業與生物多 樣性政策 - By Lalasha

P. 10 真正的河蟹-馬屎埔與蟲子 - By Ray So P. 11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乃非賣品。 每期雜誌可在 www.hkwildlife. net/Blog/ 免費下載。香港自然 生態雜誌版權屬香港自然生態 論壇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 印。如有違反,香港自然生態 論壇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各位讀者如有任何 意見,歡迎電郵至 webmaster@hkwildlife.net 出版:香港自然生態論壇 www.hkwildlife.net ISSN 2075-6259

Impressions of Yi O From Shock and Anger, to Affinity and Hope 二澳復耕計劃:從 憤怒、震驚,到信任、盼望 - By Martin Williams 譯 : SiuSze

P. 17 南涌的另類想像-天人合一 - By 郭惠玲,黃志俊 P. 21 生態農業復育與展望 - By Jinpan P. 25 青山依舊 - By 馬屎 P. 29 荔枝窩 -「里山里海」展示圖 - By Joe Lui on Ting P. 31 荔枝窩實現「里山里海」倡議 - By 黃志俊 P. 35 總結 - By Greendevil

編輯組成員 專業顧問 / 撰稿人 : 郭惠玲,黃志俊,Lalasha, Greendevil,Martin Williams,Ray So,馬屎, SiuSze, Jinpan,Xoni Ma 編輯 / 校對 : Tommy,小妍,SiuSze, Jinpan,Xoni Ma 排版 : Henry Chan, Lily Lam,SiuSze 插圖 : Joe Lui Long Ting, Natasha Fung

1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保育生態、振興農業 無憾之根本 作者:Xoni Ma

孟子梁惠王上篇:「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 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 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都是達至 可持續農業,可持續漁業和可持續林業的措施。而現今所謂「可持續 發展」的理論,其實早在二千三百多年前已經提倡。可惜的是,人類 只是愈來愈愚昧,古聖的睿智沒人理睬。而現在我們就正正面對著種 種飢荒、漁業濫捕和林木濫伐的世界問題。 『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是農業,讓人類得到賴以為生的食糧。所以在古時,農業是國之根本。 農業之重要,是可使人無憾、即無恨。但當然,現代人著眼的,不是農, 而是錢。因現代城市人不會耕、不會耘,只懂賺錢,用錢買食物。 香港原本擁有良好的農業,但在面對內地平價農產品的競爭和政府愛 理不理的態度等問題下,香港農業逐漸式微,取而代之,是新界東北 發展等項目… 香港政府在二零一四年十二月推出新農業政策的諮詢,可惜的是,其 中的重點措施包括成立農業園和農業持續發展基金,都只是狹窄地從 經濟可持續方面考慮,而完全忽略農業對整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色。 然而,可持續發展必須以保育環境為首 1,而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育, 則是基礎。 如要「無憾」,生態和農業,缺一不可。 所以,本特刊特別以「從生態看農業」為主要論述,透過各版友走訪 香港各地的農田, 包括馬屎埔、二澳、南涌、塱原、鶴藪和荔枝窩, 由小生物至大環境,來引證本土農業對生態的重要。又,從本土農業 現況到外地成功政策,望能令公眾以新的角度和思維,去回應快將完 結的新農業政策的公眾諮詢。

參考資料 1. Giddings, B., Hopwood, B. & O’Brien, G. (2002),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Fitting them together in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 10, pp. 187-196.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2


策 政 業 農 新 的 性 樣 多 物 沒有生 作者:黃志俊

府推出的新農業政策諮詢文 件, 在 第 三 章 本 港 農 業 持 續 發 展 的 益 處 中 , 僅 在 3. 6 節 的「 長 遠 來 說, 更 有 助 保 育 自 然 資 源, 豐 富 生 物 多 樣 性, 從 而 為 我 們 的 子 孫 後 代 留 下 一 個 充 滿 生 氣, 多 姿 多 彩 的 生 態 環 境 」 提 及, 但 卻 只 含 糊 其 詞, 似 是 認 同 農 業 對 生 物 多 樣 性 的 正面關係,但在其後的篇章, 有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建議的措 施 等, 就 農 業 有 助 自 然 生 態 的 角 色 就 絕 口 不 提, 甚 至 把 農 業 的 可 持 續 發 展 與 農 業 現 代 化 劃 上 等 號, 讓 市 民 大 眾 以 為 新 農 業 就 只 有 有 機 耕 作、 溫 室 生 產、 多 層 耕 作、 磨 菇 種 植、 機 械 化 和自動化、都市天台/露台耕 作 和 水 耕法等。

3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雖然有機耕作是放在頭位,但重點不 是推廣有機耕作對環境的好處或是對 生 態 平 衡 的 作 用, 而 是 強 調 生 產 的 效 率, 蟲 害 和 疫 病 的 問 題。 單 從 這 個 例 子, 我 們 可 以 看 到 政 府 所 謂 有 機 耕 作 法 與 現 時 世 界 流 行 的 可 持 續 農 業, 相 差十萬八千里。 更令人不安的是文件所用的專題故事 和相片實例,當中沒有一個是與自然 生態環境相配合的,難道政府思維中 的 農 業, 就 是 在 一 個 全 受 控 的 溫 室 或 甚 至 在 工 廠 裡 生 產 蔬 菜? 這 絕 對 是 要 把農業在一個地區作為生態環境以及 一個獨特地貌的角色完全消滅。


另 外, 政 府 建 議 的 農 業 園 計 劃, 是 希 望 集 中 農 業 於 一 個 七 八 十 公 頃 的 範 圍。 但 在 農 業 園 以 外, 現 時 仍 是 常 耕 地 的 農 田, 或 是 被 丟 空 等待發展的荒廢農地,甚至是被人惡意破壞、 非 法 傾 倒 建 築 廢 料 的 農 地, 政 府 在 新 的 政 策 下, 似 乎 沒 有 理 會 這 些 農 地 在 全 港 生 態 環 境 和 生 物 多 樣 性 的 作 用。 文 件 中 所 舉 的 海 外 例 子 亦 是 叫 人 摸 不 着 頭 腦, 用 新 加 坡 作 學 習 對 象是忽視了本港過去的農業成就和現時的農 地 資 源; 用 英 國 則 是 對 香 港 四 季 宜 耕 的 情 況 毫 無 認 知, 為 何 不 以 最 近 香 港 的 台 灣 和 日 本 作 例 子 呢? 我 唯 一 想 到 的 是 現 在 兩 地 農 業 都 走 向 可 持 續 農 業, 但 政 府 可 能 不 想 香 港 農 業 能永遠持續下去。 日 本 最 先 推 行「 里 山 倡 議 」, 這 不 僅 是 有 機 農 業 耕 作 方 法, 而 是 把 農 業、 村 落、 樹 林、 河 溪 以 至 海 岸 視 為 一 體, 有 農 作 物 生 產 的 同 時, 生 態 環 境 得 以 保 存, 而 當 中 的 生 物 多 樣 性 更 因 一 些 可 持 續 的 耕 作 法, 而 可 以 增 加。 近幾年台灣有多個小農田生態自然復育的案 例, 有 回 復 利 用 古 時 淺 坪 養 殖 台 江 虱 目 魚, 吸 引 黑 面 琵 鷺; 有 機 種 植 芒 果 青, 重 讓 紫 斑 蝶 度 冬; 買 菱 角、 救 水 雉 , 為 綠 保 標 章 作 推 廣等。 我 們 一 班 對 生 態 有 興 趣 的 朋 友, 在 看 到 政 府 把 農 業 抽 離 生 態, 確 實 有 萬 般 的 無 奈, 唯 有 親 身 考 察 不 同 的 農 地, 為 每 片 農 地 記 錄 各 處 的 生 態 特 點, 希 望 透 過 圖 文 讓 大 眾 知 道 農 業 和 生 態 的 密 不 可 分, 讓 政 府 明 白 農 業 政 策 與 未 來 的 生 物 多 樣 性 政 策 是 互 相 緊 扣, 絕 不 可 以單以一個農業園便可以滿足農業在生態上 最重要的角色。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4


本港

落後於 世 界 的 農 業 與 生物多樣性政策 作者:Lalasha

態 資 源 是 農 業 發 展 的 基 礎, 健 全 的 生 態系統更有助提升農業生產和農業系 統 的 韌 度。2010 年 在 日 本 名 古 屋 舉 辦 的 《 生 物 多 樣 性 公 約 》 第 10 次 締 約 方 大 會 (COP 10) 制 定 了「 愛 知 生 物 多 樣 性 目 標 」 ( A ich i B iodiver sit y Targe ts ), 而 其 中 的 目 標 七 便 提 出 以 可 持 續 發 展 方 式 管 理 農 業、 漁 業 和 林 業, 以 確 保 生 物 多 樣 性 的 保 護 。 農 業 與 生物多樣性唇齒相依,許多國家已意識到 生 物 多 樣 性 對 糧 食 供 應 穏 定 性 的 重 要, 紛 紛 把 生 物 多 樣 性 保 護 的 考 量 放 進 國 家 農 業 政 策 中, 並以不同方式鼓勵農戶或生產單位保育農場生 態。

歐 洲 是 全 球 農 業 生 產 的 重 要 區 域, 整 個 歐 洲 農 產 區 包 含 了 多 類 型 的 農 業 生 態 系 統, 如 牧 草 地 、 高 原 草 地 、 橄 欖 林、 堅 果 園 等 等 。 歐 洲 鄉 郊 發 展 網 絡 1 的 文 件 提 出, 農 地 能 提 供 生 物 多 樣 性 保 護、 水 源 涵 養 、 保 護 泥 土 、 穏 定 氣 候 、 抗 水 災 / 火 災、 景 觀、 提 升 鄉 郊 活 力 及 食 物 安 全 等 特 質, 歐 盟 策 略便以公益 (P u blic Goods ) 概 念, 管 理 農 業 朝 向 可 持 續 方 式 發 展 。 歐 洲「 共 同 農 業 政 策 」 (Common A g r i cu lt u ra l Policy) 2 便 有一系列措施 支援各類型提供公益特質的農業系統及 管 理 方 式, 比 如 以 付 費 方 式 支 持 「 高 自 然 價 值 農 業 系 統 」(High Nature Value f a rmin g) * 。 * 高 自然價值農業系統(Hi g h Na t u re Va l u e fa rm i n g ) 是 指 一 些 有 長 久 歷史、非密集式、複雜的農業 系 統 ,這 些 系 統 通 常 需 要 高 勞 動 力 操 作 , 及 使用適應當地風土的物種。

5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英 國 則 另 有 一 套 針 對 農 夫 及 農 場 管 理 人 的「 環 境 守 護 計 劃 」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3 , 鼓勵採用有效的環境管理方式以達到 保 育 農 地 生 物 多 樣 性、 人 文 及 自 然 景 觀、保護基因資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推 廣鄉郊價值 的目的。「環境守護計劃」 分 三 級 制 : 入 門 級(Entr y le vel)、 有 機 級(O rganic level) 和 高 級 (High er le vel)。 農 場 管 理 者 只 需 從表列的環境管理措施中﹐選擇適合 自 己 農 場 的 措 施 並 有 效 運 作, 便 能 取 得特定的守 護費用。 回 到 近 我 們 一 點 的 日 本。 日 本 文 化 中, 有 一 種 叫「 里 山 」(S atoyama) 的 概 念 , 是 指 平 原 ( 里 s a to) 與 高 山( 山 ya m a )之間,包含森林、稻田、草地、 農 地、 河 流 、 池 塘 及 村 落 等 的 混 合 地 景 帶。「 里 山 」 同 時 亦 可 理 解 為 一 套 以 可 持續為概念的日本傳統鄉村農耕作業系 統, 讓 資 源 不 斷 在 系 統 內 循 環, 達 到 自 給 自 足 的 效 果, 就 有 如 華 南 地 區 風 水 村 落的概念﹐呈現了昔日人與自然共生的 傳 統 智 慧, 不 過 近 廿 年 因 城 市 發 展, 日 本 里 山 普 遍 出 現 了 退 化 狀 況。 日 本 環 境 省(M O E J) 與 聯 合 國 大 學 高 等 研 究 所(U N U -IA S ) 在 2 01 0 年 COP 1 0 中, 共 同 提 出 了 里 山 倡 議(S atoyama I n it ia t ive) 4 , 以 推 動 日 本 本 土 及 全 球 對 這 類 傳 統 農 業 生 態 系 統 的 保 育。 台 灣 政 府 林 務 局 積 極 響 應 里 山 精 神, 與 民 間 團 體 合 作, 在 金 山 八 煙 聚 落 、 貢 寮 吉 林 村、 東 部 的 豐 濱 港 口 部 落, 推 出 水 梯 田 復 育 計 劃, 推 動 農 業、 保 育 及 社 區 的 發 展 5。 筆 者 有 幸 拜 訪 了 以 上 三 個 計 劃 的 負 責 人, 其 中 尤 其 對 貢 寮 水 梯 田 計 劃 清 淅 的 保 育 目 標( 水 梯 田 的 生 態 服 務 及 傳 統 生 態 智 慧 )、「 生 態 服 務 付 費 」(Payme nt f or Ecological Se r vi ce s ) 概 念 的 民 間 運 用 及 推 廣 印 象 最 為 深 刻。 鄒 崇 銘 先 生 近 日 亦 有 文 章 探 討 了「 生 態 服 務 付 費 」 在 香 港 農 區 的可行性 6 。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6


以 上 各 地 對 農 業 與 生 物 多 樣 性 的 支 援 及 補 助 只 屬 冰 山 一 角, 即 使 中 國 大 陸 近 年 亦 積 極 推 廣 傳 統 農 業 文 化 遺 產 概 念, 保 護 傳 統 農 業 中 的 生 物 及 文 化 多 樣 性 資 源 5。 但 縱 觀 最 新 的 本 地 農 業 政 策 諮 詢 文 件 ﹐ 雖 然 出 現 了 可 持 續 農 業 ( s u s t ain a ble a gricu lt u re)、 生 物 多 樣 性、 農 地 的 多 功 能 性 等 字 眼, 卻 不 見 更 多 具 體 實 質 措 施 內 容 支 持, 整 體 缺 乏 對 生 態 或 其 他 農 業 的 宏 觀 視 野 及 策 略 。香 港 有充足的天然資源及合適的農業生境,理應能發展出富有香港特色的 可 持 續 農 業,阻礙發展的一直是政府對本土農業的取態。「漁農」既然與「自 然 護 理 」共置一「署」(雖然事實是分開兩局管理),本土農業政策與生態保 育 政 策 更 應互補不足。在制定農業政策的同時,漁農自然護理署(自然護理) 亦 正 著 手 制 定 本 港 的《 生 物 多 樣 性 策 略 及 行 動 計 劃 》 7 , 遺 憾 是 未 能 在 農 業 政 策 文 件 中 有充分回應。 難 得 重 新 制定本土農業政策,要如何讓本土農業向可持續發展、兼顧生物多樣 性 保 育 、發 揮農業的多功能性,環境局、食衛局(漁農自然護理署)實應大大 加 強 合 作 ,不要讓香港農業繼續落後全世界。

參考資 料 1 European network for rural development - Brochure on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Intervention in Agriculture 2 Institute for European Environmental Policy, 2014. High Nature Value farming throughout EU-27 and its financial support under the CAP. 3 Natural England, 2014.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funding to farmers for environmental land management. (https://www.gov.uk/environmental-stewardship/) 4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2015. (http://satoyama-initiative.org/) 5 台灣行政院委員會林務局 及國立台北大學土地與環境規劃研究中心 , 2012. 互惠互助的自然資源經營—里山倡議精神的實踐研討會議手冊 . 6 鄒崇銘 , 2015. 從收地、地租津貼到 PES - 農地零損耗 vs. 農業優先區 vs. 農業園 . 7 漁農自然護理署 , 2014. 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 . (http://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bsap/con_bsap.html)

7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河 的 正 真 蟹 埔 子 屎 蟲 馬 與 So y Ra

: 者 作

二 零一三年夏末在馬屎埔遇見的一條草游蛇,將我和 那個地方永遠連繫在一起。 為何草游蛇這種偏好濕地的生物,會在這主要為旱地 耕種的農地上出現呢?這裡的小農社區提供了線索: 南瓜叔叔喜愛種南瓜,通菜婆也自然愛種通菜。種 通菜的濕田吸引了很多青蛙,然後就是吃青蛙的草 游蛇。這片農田,沒有統一規劃、看似雜亂無章, 東一個洗菜池,西一個堆肥。在這些不同的小生境 中,各式各樣的大小生物,總能找到安身之所。農 地生態價值低,這話出自誰人的口?

的 少 見 少 民 買 港 的居 香 在 屎埔 - 是馬 蛇 游 種, 草 物 地 低

我親眼見過馬屎埔的生物多樣性,又閱讀過一些關於農村與生態 的文章,去年春天我決定參加馬寶寶社區農場的可持續耕種課程, 看個究竟。事到如今,不能自拔!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8


到 態,看 農 生 賞 純觀 走入 從前單 好 的。 現 在 地方, 個 美 共用一 成 老 婆 一 的全是 物 生 變 各種 小 田 ,與 就 像 女 朋 友 從 前 那 隻 , 。 , 仔 現 很 神 奇 拗 撬 漸 漸 湧 在叫做狗虱 物的 作 擦 ,現 字花科 口驚人 樣, 磨 黃曲條跳甲 十 等 的 蘿蔔 量胃 巧可愛 害菜心白菜 卻 是 大 很多農夫選 的 下 侵 產 , , 是 專 門 麗 的 飛 蛾, 的慘淡收場 劊子手 當 期 美 擔 預 。 但 土 匪; 蟲。面對 灑 農 藥 當然痛快。 大 毛 : 葉 路 , , 的吃 條不歸 物壯旺 通殺光 擇 了 一 蟲,初時作 生 物 都 通 病, 殺盡害 蟲 和 土 壤 微 亂, 作 物 生 過 害 蟲 益 衡 受 到 大 擾 當作物生長 生 態 平 採用化肥, , 最 後 又 然後又 來 大 量 害 蟲 藥…… 盛, 引 大劑量的農 施放更

9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能 一種可 , 另 有 命 還 ,其實 與大自然拼 作 物 等 一 彈 等 實 利用 需荷槍 多 理 解 和 適合 不 ─ 性 , 係。在 地 對 然 關 自 的 應 間 然 只 要 順 其他生物之 健, 自 免 吸 引 壯 株 和 植 避 與環境 植 蔬 果, 使 單 一 作 物, 多花時間 卻 種 植 的 時 令 不 大 片 地 種 效的化肥, 餵飽昆蟲、 的 ; 肥先 用速 是植物 環 抗 蟲 害 。 在 這 裡 不 做 堆 肥 。堆 才 物 環 解 渣 蟲 餘 、豆 排 泄 物 和 分 特 別 高 。 以 力 的 大量害 廚 來 樣性 墟運 者, 破壞 從聯和 生 物 等 分 解 近的生物多 單向和具 , 微 使用 是有的 和附 真 菌 和 以堆肥內裡 作物,而非 蟲、雀鳥還 大自 農 昆 所 名 了。 然 一 養份。 物鏈去滋養 食農作物的 」 害蟲 所當 食 取 相扣的 藥。當然, 牠 們 強 加「 享, 不 是 理 化肥農 現 在 不 需 替 其他生物共 只 是, 作 物, 人 與 然供養 才歸我 , 的 剩 嗎? 這 蟲 子 吃 不感受到 「 : 能 說過 ,不 係。 我 聽 人 人在馬屎埔 而實在的關 們。」 大自然親密 份人與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10


Impressions of

Yi O:

Shock & Anger, to Affinity & Hope

From

Author: Martin Williams

Yi O,

by a small bay of the same name south of Tai O on Lantau, was for some decades an abandoned area. As in much of Hong Kong's less accessible New Territories, making a living through farming was tough, and life in towns attracted former villagers, who moved out. But now, there's extensive farming here and an important ecosystem may be developing. I was among conservationists who were alarmed and even outraged as work began on clearing secondary woodland, scrubland and reedy marsh that had "gone wild". Media reports showed fires burning amidst land scoured of vegetation. Though paid little attention by naturalists, Yi O was known to hold species such as Romer's tree frog, which is unique to Hong Kong: these would be threatened by the habitat destruction. During a visit in April 2013, I walked through the area, finding extensive cleared land but only tiny farming - notably a couple of rice fields maybe the size of a couple of badminton courts. Surely this was "fake farming" of the "destroy first, build later" kind? Adding to the negative impression, there were signs warning that anyone visiting would be "treated as a thief" - which followed rambunctious former villagers blocking the Lantau Trail through Yi O some years ago. Plus, I learned of an agreement to build a resort within a couple of decades.

11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And yet... I've visited more recently, from February last year onwards, and seen far more of the area is being farmed. I've talked with two key managers of the farming project, who have assured me that they aim to make farming – especially of organic rice – a success. There might still be some people hoping for concrete style developments, but in my view there is also hope that Yi O could become important for farmland that supports notable wildlife species, along with supporting Hong Kong style nature tourism. Rice is targeted as the key crop, grown in paddies created low on the gentle slopes of the valley leading down to Yi O "new village". I think Yi O now has the most extensive rice paddies in Hong Kong, though admittedly competition is not strong, and the area is tiny compared to Hong Kong of earlier last century. There are also smaller fields with vegetables, herbs, and a very few ornamental plants. While trees were felled during land clearing, there is still some fung shui woodland around the "new village" near the coast, where mangroves grow on the muddy shoreline and in the mouth of the creek. A historic boulder trail - along which the Lantau Trail passed, and you can still hike, runs through woodland, before the route crosses fields below the "old village", and re-enters woodland higher in the valley.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12


There's more woodland on the slopes, along with scrubland, rough grassland, and a marshy area along the creek with tall, dense reeds. So there's a mix of habitats at Yi O, including some such as paddies that have become very rare in Hong Kong, leading to steep declines in species they supported. Though some members of the project team watch for wildlife, there haven't been intensive observations that I'm aware of (you can see some photos of butterflies, birds, reptiles etc on the Yi O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website, at: http://www.yio.com.hk/biodiversity). During a handful of recent visits, I've looked for birds, especially, and found a fair variety though nothing outstanding. These have included two Yellow-breasted Buntings - now a scarce species in Hong Kong. Also Chestnut-eared Bunting, also scarce in Hong Kong, along with Common Kestrel, Red-billed Starling and Black-naped Monarch. Plus, butterflies have been relatively common, and more diverse than I notice in many places. So there's scope for finding notable wildlife; you might enjoy a visit (by contrast to the signs mentioning "thieves", members of the project team evidently welcome visitors). Indeed, given observations showing southwest Lantau is among the best places in Hong Kong for finding migratory birds, Yi O could be a birding "hotspot". There's also potential for habitat improvements. I've suggested a few ideas to the project managers - like creating pools with open water in the marshy area, along with planting trees with flowers and fruits that attract birds and other wildlife, as well as being appreciated by people. A short path by a tiny stream looks ready made for a mini nature trail.

13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The project is a cooperative venture, with plans to generate income that can be shared with former villagers. Produce is sold in a small shop in Tai O, as well as through the website. But more money will surely be needed than rice and vegetables can generate. Small scale tourism, with Hongkongers the main visitors, seems one option for bringing revenue. There are plans for a campsite, ideas for a restaurant. If these can be realised, I believe Yi O can become popular with hikers and naturalists. If so, maybe this can in turn build support for restricting "development" here to organic farming and nature tourism, whilst resisting grandiose ideas for a resort and, importantly, trying to reject notions for building a road south from Tai O.

Well, the above is based on visits and discussions that have led to my views regarding the Yi O project changing from anger to affinity for the team's aims. I believe it's worth supporting the farming venture. I hope you will visit, and judge for yourself, maybe support if it seems worthwhile.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14


二澳復耕計劃: 從憤怒、震驚, 到信任、盼望 作者 :Martin Williams 譯:SiuSze

二澳

位於大嶼山大澳之西南,是一條有超過二百年歷史的農村。

在香港,尤其是遠離市中心的新界區,以務農為生並不簡 單。位於離島的二澳也非例外-由於村民陸續遷離二澳,在過去幾十年農 地已被荒廢。直到近年才開始的二澳復耕,所標示著的不單是農地再現, 更是一個生態系統的發展。 在復耕計劃的初期,身為保育人士的一分子,我曾經為使用大火清理植被 感到無比憤怒與震驚。透過媒體報導,無論是次生林、灌木林或蘆葦沼澤, 不同的生境都被大火清理得一乾二淨。儘管二澳的生態向來未受注視,但 那刻我所擔心的是這個地方-香港的特有種盧氏小樹蛙和其他物種的家將 會受到破壞。二零一三年四月的一次考察中,我走遍二澳,發現在一大片 已被火清理的土地中,稻田就只有這麼兩個羽毛球場般的大小。「這是為 了『先破壞,後建設』的假農業嗎?」我不禁懷疑著。此外,我對於復耕 計劃的負面印象更多是來自幾年前,有村民阻塞了鳳凰徑,並在二澳村入 口處設置告示警告遊人:任何人士進入「將被視作小偷」。更甚的是,曾 有消息指,在二十年內二澳會建設成度假勝地。 可是,從去年二月至今經過多次考察,我看到農地不斷增多。復耕計劃的 其中兩名主要管理人員更再三向我們保證,他們的目標是種植,並盼望能 出產本地的有機稻米。顯然易見,部分人士仍抱著發展和建設的想法,但 是我卻期盼二澳會成為香港最重要的農地之一,並且能夠為本地的生態及 生物多樣性及生態旅遊盡一分力。

15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稻米是二澳復耕計劃的主要農作物,從山谷旁的山坡一直延伸到二澳新村; 相信這已經是現時全港最大片的水稻田。無可否認的是,比較起上世紀早 期,現時水稻田的面積只是小巫見大巫。除水稻田外,這裡還種植了蔬菜、 草本植物和少量觀賞植物。雖然部分樹木在開發土地時已遭砍伐,但新村 附近仍然保留著風水林,還有在海岸邊的泥灘和河口的紅樹林。走過鳳凰 徑再往前便是歷史悠久的步道,穿過叢林和經過舊村後,你會再一次埗入 山谷旁叢林中。走到山坡上,又會發現那裡有更多叢林,還有灌木叢和草 地,而河口附近的沼澤便能找到生長得高大而茂密的蘆葦。 在二澳,我們能找到許多不同的生境,而由於其中的水稻田在香港愈來愈 罕見,這生境可支撐的物種數量也隨著急劇下滑。雖然復耕計劃的成員當 中都有野生動物的愛好者,但是以我所見他們並暫時未有一些具規模的生 態調查(一些蝴蝶、鳥類、爬行類等生物的照片可透過瀏覽二澳農作社的 網站觀看:http://www.yio.com.hk/biodiversity)。 在最近幾次考察和觀鳥期間,縱然我沒有遇見非常特別的品種,我卻看到 二澳的生物多樣性,例如:兩隻香港的稀有物種-黃胸鵐及另一稀有物種- 栗耳鵐,以及紅隼、絲光椋鳥和黑枕藍鶲等。而蝴蝶在這裡也很常見,物 種甚至比我所預計的更多樣化。遇見各種野生動物會使你更享受置身於二 澳(對比把遊人看成「小偷」,復耕計劃明顯比較歡迎遊人)。而事實上, 大嶼山的西南面是香港其中一個尋找候鳥的最佳位置,即是二澳很有可能 可以成為一個觀鳥熱點。與此同時,我盼望我向復耕計劃項目經理所提出 的意見能更有效改善二澳的生境,例如在沼澤建造開放的水坑、種植樹木 以吸引雀鳥和其他野生動物,同時又可作觀賞用途。而沿著小溪流的通道, 彷彿已經是一條現成的自然生態小徑。 復耕計劃是一個合作性的賭注:預期農作物會在大澳的一間小店或經網站 出售,旨在為村民賺取收入。可是,賣農作物所賺取的些微收入,遠遠少 於所需要的支出。以本土香港人為主的小型生態旅遊也許能成為二澳的出 路,而開設營地和餐廳亦可以歸入考慮之列。如果這些都能實現,我相信 二澳必定會成為另一個受遠足及生態愛好人士歡迎的地點。這可能有助推 動有機農業和生態旅遊,限制二澳「發展」,同時亦能抵制將二澳改為度 假勝及興建從大澳往南公路等不切實際的想法。

經過無數次的考察和討論,我對二澳復耕計劃的看法逐漸從憤 怒,變成對這復耕計劃團隊及其理念的信任,並深深體會到這 計劃是絕對值得支持的。有機會的話,我鼓勵大家可以來這裡 走一走、看一看,並憑著自己的判斷看看是否支持這裡的農業。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16


人 合一 黃 志 俊

類 另 想 的

, 玲 惠 郭 : 者 作

17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界北面接近沙頭角邊境的南涌鹿頸,一直 都頗受郊遊人士和觀鳥者歡迎。這裡既是 衛奕信徑的終點,也是觀鳥熱點,然而相 對於這些過客,這裡更是農夫與天地共處、與自然 連結的好地方。這裡是一處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鄉郊 土地,農夫日入而息時,正是大自然的原居民四出 為生存而戰的舞台。人與自然在這裡得以共存。 由沙頭角路進入鹿頸路,會先經過香港首批命名 的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鹽灶下鷺鳥林。這裡於 1975 年劃定,編號更是排第一,雖然現在已沒有 鷺鳥在這裡繁殖,牠們已轉往對岸的鴉洲築巢育 雛,但這裡的價值不減,已慢慢變為成熟的次生樹 林。四五月份到訪南涌海岸,必定會被對岸嘈吵的 鷺鳥林所吸引。據香港觀鳥會記錄,這裡有四種鷺 鳥,超過二百個鳥巢,是香港其中一個密度最高和 規模最大的鷺鳥林。 在這裡的濕地、南涌河和魚塘,亦很容易觀察到四 種翠鳥,而香港其他地方較少見的斑魚狗,似乎最 少有一對是長期以這裡為家。農夫輝哥說差不多每 早十點,牠們都會在養地協會(註一)幾個少人干 擾的魚塘覓食。 以往來南涌,主要是觀察魚塘和蘆葦叢的濕地生 態,冬天時份會有不少候鳥在此覓食,特別是蘆葦 叢有水雞、野鴨、葦鳽和鷺鳥等藏身,黃昏日落也 吸引其他鳴鳥聚集。夏天則是賞蜻蜓的好時機,有 鹹淡水沼澤,有靜止水體,也有急湍溪流,成為眾 多蜻蜓和豆娘的繁殖好地方。我對南涌的印象一直 都只有濕地,但最近多得輝哥的引路和許可,我終 於可以一探南涌-由他全職打理的生態農地。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18


農地有三面都被魚塘包圍, 另一面是次生樹林,雖然只得輝哥一 個全職農夫負責,但面積一點也不小,而且 農作物亦極多樣和豐富。我第一次看見小麥田, 這裡吸引了眾多的雙翅目如蠅和蚊類,而蘿蔔田則有 不少跳甲和葉蟬,蕃茄和矮瓜田則有蚜蟲和飄蟲。天氣 乍暖還寒,昆蟲的季節仍未到,但在菜田仍看到不少的蛾類 和蝴蝶。

極豐

地上捕食性的步甲也不少,走得很快的屁步甲受驚和捕食 時會在肛門放出一種有毒霧氣,迅速射出時有像爆炸的 效果,以攻擊昆蟲。牠們是金龜子的天敵。 水池的位置現在有不少的蝌蚪,我相信再暖一 些的時候,這裡定必有眾多的蛙類出現。 而現時見到的,就有澤蛙和黑眶蟾 蜍。

19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富的農地

夜幕低垂,農地裡的生態也來個大翻身-會織網的蜘蛛忙於架設 陷阱,不會織網的也活躍起來,遊走於植物的葉子間。短短不多 於兩小時的晚間調查,我們已發現有十四種蜘蛛在這個農地上出 沒,種類繁多且數量不少,顯示農地有充足的食物供應,有一定 的生態平衡。


區與 緩衝

生態庫

間 的 事實上,雖然農田生態系統是

人工生態系統,主要為人類提供糧食,但 系 由於系統受到自然界的影響,除了日照、溫度、 濕度和雨水等環境因素外,生物物種的遷入、遷出也對 系統產生重要的影響,產生了農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

城市

與自

相對於以大灑化學農藥的「綜合防治」方式處理農作物的蟲害的短視 方法,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則以「生態控制」的方法,透過「農作物-害蟲- 天敵」系統,利用多樣化的生物群落結構和物種關係,促進那些對農作物有 利的因素同時間抑制那些對農作物有害的因素,提高產量,使人類能夠從農田 生態系統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並同時維持農田的生物多樣性。

研究指出,步甲和蜘蛛是農田生態系統中最好的環境變化指示種之一。牠們捕食 其他昆蟲,包括農作物害蟲,是平衡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而不同的農田環境中, 步甲和蜘蛛的群落結構也有不同:在稻田邊緣,步甲和蜘蛛物種的多樣性指數和物 種數均最高,而在農林間作地,步甲和蜘蛛的均勻度居首位,多樣性指數位居第 二(註二)。 由於農田生態系統常常與自然生態系統連結在一起,因此,農田生態系統中的 生物多樣性狀況就往往影響到棲息在自然生態系統的野生動物。農田生態系 統具有作為城市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緩衝區和生態庫的作用, 補充野生動物活動空間因自然生態系統日益縮小帶來的生存問題,能 保護生物多樣性及作生態補償。 總括而言,讓農田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保持在一個適 當的水平,對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 和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的環境,都絕對有不 可低估的作用和意義。

註一:「活耕建養地協會」成立於 2013 年 4 月,由一些原來參與「南涌養地運動」的「養 地人」發起。協會繼續以香港新界粉嶺南涌作為基地,實踐可持續農業和「建造生態 社區」,目的是促進人與自然的結連,保育南涌所代表的生物多樣性鄉郊土地。 註二:《昆蟲學報》研究論文《湖北潛江農田景觀中步甲和蜘蛛的群落結構》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20


塱原生態農業復育與展望 作者:Jinpan 塱原濕地位於新界北區,是雙魚河和石上河匯合形成的洪泛平原,肥沃的土地用作耕 種最為合適。因此塱原成為本地原居民發源地之一:原居民早先扎根塱原一帶,開墾 土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附近的村落歷史可以追溯到九百多年前,其中以新界五 大氏族的侯氏家族所佔範圍最廣,至今圍村有不少的歷史建築及節慶文化依然良好保 留,使圍村文化為塱原農業重要之奠基石。

筆者非原居民,卻是土生土長的上水人。 想起求學時期,放學後同學們都到球場去 打波,而我這怪人卻拿起望遠鏡,到這個 離市區不過十五分鐘「單車程」的觀鳥聖 地尋鳥。那時觀鳥、攝鳥還只是一小撮人 的玩意。觀鳥熱點並不多,林鳥要到大埔 滘,水鳥就去米埔、尖鼻咀;黃昏再到河 上鄉、燕崗碰碰運氣-尋找彩鷸的蹤影最 好不過。說到「塱原」這名字,其實是由 英 文「Long Valley」 翻 譯 而 成。 直 到 落 馬洲支線事件,該地被傳媒廣泛報導後, 塱原一名才開始被廣泛使用。落馬洲支線 事件是本地保育歷史上重要的一場勝仗, 由於議擬的高架橋罔顧對該地生態的破 壞,使環評報告首次遭到否決(可惜至今 這仍是唯一的一次)。事件揭示了生態價 值極高的私人土地的保育情況及措施非常 薄 弱, 繼 而 促 使 政 府 制 定 2004 年 推 出 的 新自然保育政策,其中重點推廣以管理協 議(MA) 或 公 私 營 界 別 合 作(PPP) 方

21

式,加強對私人土地的保育。那已是十多 年前的故事,驀然回首,政府對今天的保 育工作不但停滯不前,更似乎在倒退。 雖說是洪泛平原,自雙魚河及石上河的渠 道化工程完成後,水浸時要出動直昇機救 災的情景已不再。然而,畢竟塱原是低窪 地 區, 大 雨 過 後 仍 常 有 水 浸 發 生, 水 耕 (濕耕)依然是塱原農業最適合的方式。 塱原的農作物大可分為兩季:夏天主要種 通 菜, 另 外 荷 花 盛 放, 盛 夏 收 蓮 子, 秋 天收藕;冬天即改種西洋菜,農夫在留種 的通菜田會種魚翅瓜幫補一下,偶爾還會 打理幾塊旱田,出菜心、芥蘭等等。由於 農田的形狀及大小不一,農夫的管理方式 亦各有不同。加上水田以外的水滋塘、魚 塘、果樹、竹林等環境,結合成塱原萬花 筒(Mosaic Pattern) 般 的 獨 特 農 地 環 境,其生境之多樣性孕育出塱原極高的生 物多樣性。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每當提及到塱原生態,總是離不開雀鳥。 跟 據 官 方 數 字, 塱 原 至 今 紀 錄 了 299 種 鳥 類, 佔 全 港 鳥 種 超 過 一 半, 令 人 難 以 相 信! 當 中 以 開 闊 平 原 的 鳥 類 及 水 鳥 為 主,而值得一提的鳥種,有本地首次紀錄 的粉紅胸鷚,以及絕跡多年的鳳頭鵐。彩 鷸、黃頭鶺鴒、藍喉歌鴝、各種的秧雞、 鵐等等,都是塱原不難見到的「賣點」。 兩棲類亦是塱原另一重點保育對象,牠們 在生態系統中起了指標性的作用,但卻最 容易被人忽略。兩棲類的幼體依賴水體成 長,而淡水濕地成為兩棲類繁殖時重要的 資源。塱原的水田正正能擔當育兒所的角 色,其水田周期短的特性能夠減少捕獵性 的 魚 類, 因 此 蝌 蚪 可 以 在 水 田 間 安 穩 成 長。塱原隨處可見的田邊水池(洗菜池), 兩棲類尤其喜歡,每逢到繁殖季節,池內 池外都非常熱鬧,偶爾還吸引鉛色水蛇到 訪,上演一幕幕的競逐生死。塱原共紀錄 到十種原生兩棲類,佔全港二十四種約四 成,其中虎紋蛙(田雞)更是受關注的保 育 對 象。 因 為 生 境 消 失 及 化 學 農 藥 的 濫 用,野生虎紋蛙的種群數目已大不如前, 現已是國家二級保育物種。至於昆蟲物種 多樣性方面就略為遜色,原因是塱原畢竟 以常規生產為主導,常有使用化學農藥, 想 尋 找 昆 蟲 的 蹤 影 可 要 花 多 點 工 夫 了。 筆者在塱原的水田記錄過幾種有趣的水 生 半 翅 目, 包 括: 水 蝎( 又 稱 : 紅 華 娘, Nepa sp.)、 負 子 蝽(Diplonychus sp.) 及 水 螳 螂(Cercotmetus sp.) 的 紀 錄。 上 一 輩 人 都 會 懂 得 和 味 龍( 又 稱 : 龍 蚤,Cybister sp.), 說 炒 吃 一 流, 於 塱原較深水的田偶然可以找到龍蚤的蹤 影,但數目不多。每年夏天七月尾,是塱 原賞螢的最佳時間,一群十多隻寬緣窗螢 (Lychnuris analis ) 在 開 闊 的 通 菜 田 間 飛舞,非常浪漫。但隨著附近城市發展所 帶來的光害,螢火蟲種群未來的存活令人 十分擔憂。總括而言,塱原濕地的生物多 樣性十分豐富,且每每有驚喜,尚待大家 一一發掘。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22


水田是塱原生態的命脈,而水田之狀況卻 幾乎全由農夫決定。試舉一簡單例子:水 田的水是從哪裡來的?答案是由農夫發動 電水泵將井水或水道的水引到農田去的。 換句話說,沒有農夫就沒有農業;沒有農 業就沒有農田的生態。種種的契機下,促 成了香港首個管理協議計劃。「塱原自然 保育管理協議計劃」自 2005 年起推行至 今, 由 環 境 及 自 然 保 育 基 金 資 助, 長 春 社 及 香 港 觀 鳥 會 共 同 推 行。 管 理 協 議 的 理念,是透過與當地持份者(包括農夫及 地主)合作,共同管理該地的生態,提升 水田生境的質素,以及舉辦不同的教育項 目,讓市民大眾認識本地的農業生態。該 計劃引進更多的水耕農作物,例如:慈菇、 馬蹄、水稻等,加強塱原的生境多樣性, 其中以水稻復耕的成效最為顯著。水稻田 發揮基本的水田濕地功能之外,成熟的稻 米田亦為全球瀕危的黃胸鵐提供過境遷徙 重要的補給站。水稻復耕的工序,同時間 提供了活動機會,讓更多的公眾可以親身 參與及認識塱原農業生態。

23

生態農業是新的農業概念,宗旨是透過調 整農務習慣,使其配合並提升整個生態系 統,並以自然為本的方式生產食物。塱原 是農業和生態和諧並存的成功案例,但要 知道,農業及生態和諧並存絕非必然。現 今工業式的生產只著重產量、化學農藥濫 用、農作物單一化,以及過量耕種導致土 地貧瘠所引申的問題,都對自然生態及環 境百害而無一利。透過生態農業的模式, 希望能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保育自然生 態環境,妥善使用資源,達至可持續發展 的目標。塱原是本地生態農業的試點,其 生態提昇的成果顯然易見,但在於農業市 場發展方面仍有改善空間。期望項目能夠 善用資源,發展出一套成熟的生態農業模 式,將生態農業的元素擴展到本地其他農 區。例如生態農業的外國例子,可以參考 日本豊岡市的「東方白鸛農法」。 豊岡市官網:

http://www.city.toyooka.lg.jp/www/ge n re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1 0 0 0 0 0 0 0 0 0 7 2 4 / index.html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生態農業在香港有相當大的發展潛能,而成敗就取決於未來的農業整體發展。農業日 漸息微,人口老化是農業發展一大隱憂。面對內地輸入的廉價蔬果,本地農業顯然缺 乏競爭力。肥料貨源遭壟斷,成本上漲,加上收成不穩定,試問如何說服年輕的新一 代入行?此外,若農地不保,就更沒有空間討論農業發展。地產霸權當道,農地遭發 展商囤積,許多優質的農地白白丟荒,農業發展雪上加霜。其實在田耕的農戶生活也 不好過,他們天天擔憂被加租被迫遷,案例不時都發生,絕非杞人憂天。諮詢進行中 的新農業政策,提及到收地發展農業園,為農地保育踏出一大步,然而農業園詳盡的 安排,還有待商榷。最後,希望大家理解本地農業畢竟是自由市場,沒有需求就沒有 出。市民的選擇對本土農業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為了本地農業和環境的長遠保育, 你願意支持本地菜嗎?

請支持本土農業,支持本地生態。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24


作者

五 十 年 代 以 前 的 香 港 地 都 是「 鄉 下 」 地 方, 到 處 都 是 耕 地、 耕 牛 和 耕 田 農 夫。 村 民 靠 山 吃 山, 靠 水 吃 水, 對 於 屬 於 自 己 的 那 片 天 空、 那 彎 溪 水 和 那 塊 土 地, 都十分熟悉。 位 於 粉 嶺 的 鶴 藪, 是 少 數 被 規 劃 為「 農 業 重 鎮 」 的 鄉 村。 當 時 的 農 田, 都 是 用 來 栽 種 稻 米 的 水 田。 雨 水 從 天 而 降, 沿 著 八 仙 嶺 所 屬 山 脈, 最 西 面 的 屏 風 山 向 南 坡 面, 還 有 九 龍 坑 山 的 東 南 山 麓 流 下 並 匯 集 成 溪 流, 向 沙 螺 洞 盤 地 直 衝 過 去。 當 時 張 姓 和 李 姓 族 人, 被 這 片 好 山 好 水 吸 引, 在 這 裡 聚 居 耕 種, 還 築 起 彎 彎 曲 曲 的 水 道、 水 溝; 大 大 小 小 的 陂 頭 ( 閘 水 和 引 水 的 小 水 壩 ) 和 水 池, 還 有 一 級 一 級 的 水 稻 梯 田。 今 天, 農 夫 叫 這 種 地 景 營 造 為「 灌 溉 系 統 」, 而 水 利 專 家則稱為「儲洪」。

水, 難 馴 好 遊, 喜 歡 莽 撞 地 以 最 快 的 速 度 和 最 短 的 距 離 遊 歷 於 崇 山 峻 嶺 之 中、 森 林 田 野 之 上, 然 後「 呼 啦! 呼 啦!」 直 奔 大 海。 離 開 沙 螺 洞 盤 地, 水, 一 路 向 北 走, 經 過 狹 窄 的 拋 珠 坑, 然 後 直 衝 鶴 藪 平 原。 地 面 的 弱 線 被 連 年 侵 蝕, 蝕 出 丹 山 河; 由 上 游 帶 來 的 沙 石 和 有 機 物 慢 慢 沉 澱, 形 成 深 潭 淺 灘; 山 洪 暴 發 後, 泛 濫 出 肥 沃 的 耕 地。 這 幅 平 原, 土 壤 肥 沃, 水 源 豐 富, 吸 引 更 多 農 民 在 這 𥚃 建 村 開 田, 計 有 鶴 藪 排、 獅 頭嶺、新屋仔村、丹竹坑老圍和吳屋村等。 水, 最 後 橫 過 沙 頭 角 路, 與 發 源 於 深 圳 梧 桐 山 的 梧 桐 河 水 匯 合, 一 同 向 后 海 灣 方 向 飛奔。

水,性急,帶寒而滲透性高,有吸熱快、 散 熱 慢 的 特 性。 人 類 幾 千 年 前 已 經 懂 得 利用此特性來改善村落的微氣候和穩定 泥 土 裡 的 濕 度, 藉 此 令 村 民 安 居 樂 業、 五榖豐收。

25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張姓族人在沙螺洞聚居後,幾經波折,終 於 順 利 地 把 水 馴 服 了。 他 們 把 水 如 同 家 畜、家禽般養在村莊之中,並盡量讓「牠」 四處走動。平日農夫會定時「巡水」,肯 定「牠」是乖乖地流入水田,協助稻米生 長。耕種養水的同時,村民亦無心、有意 地令居於水中的魚兒,獲得比原始森林年 代更多樣的水生生境。村民樂見其成,因 為魚樂人亦樂,甚麼塘蚤、黃鱔、鰻魚、 山斑等通通都成為他們農閒的樂趣、桌上 的河鮮。後來,村民更從巿集裡帶來「家 魚」,例如鯉、鯪、鰂和生魚等。那時才 是真正魚樂無窮的年代。 六十年代,香港人口持續上升,最早一批 農夫成功落地生根了。他們發現蔬菜瓜果 巿 場 利 潤 更 高, 於 是 決 定 轉 營 不 種 稻 米 了。農夫又發現文明能促使豐收,而文明 就是化學,即「丸仔肥」和「蟲水」。它 們比屎屎尿尿更衛生,能減少由蚊蠅蟲鼠 引起的傳染病。用法簡單:使用時只需打 開包裝,撒落田裡,又或開水噴灑便可。 可是,這種「旱作」令溪魚失去不少活動 空 間, 再 加 上 在 旱 季, 水 窪 不 時 被 抽 至 見底,溪魚無處躱避鷺鳥的襲擊,傷亡慘 重。還有那些從田裡流出,帶高濃度毒素 和無機鹽的灌溉剩水,更是防不勝防。就 這樣,競爭力較弱的本地魚,如線細鯿、 斯氏波魚、林氏細鰂就不知從哪時開始, 都消失了。 五十年代,國共內戰爆發之後,短短幾年 間,香港的人口由 50 萬上升至 220 萬。 糧食供應即時受壓,幸好難民當中不乏有 耕種技術的農夫,他們到鄉郊租片農地, 自 食 其 力。 丹 山 河 臨 危 受 命, 獻 出 鶴 藪 谷,興建鶴藪水塘,儲水作灌溉之用。期 間,沿溪沿河被開鐅出更多水坑和水池, 用來灌溉農作物。當時的農夫大都身無分 文,他們依賴如「屎尿淋白菜」的傳統栽 種方法,因此,即使人口暴升,亦不會對 河 流 做𢦓 污 染。 鶴 藪 水 塘 終 於 在 1968 年 駿工,它雖然為丹山河裡的生物,舒解了 不少旱季帶來的困難,但 18 米高的水壩, 便無情地把上游和下游及其中的生物永遠 隔絕。大大減少了原生淡水魚,例如側條 光唇魚、寛鰭鱲和異鱲的生存空間 , 亦嚴 重破壞了那些迴游魚類,例如日本鰻鱺和 花鰻鱺自祖宗流傳下來的「生活文化」。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26


踏 入 七 十 年 代, 田 務 工 作 簡 化 了 許 多, 電 燈、 翻 土 機、 自 動 灑 水 系 統 等 新 科 技, 令 農 夫 得 到 與 家 人 共 聚 天 倫 的 時 間。 可 以 扶 老 攜 幼 往 墟 巿 走 走, 上 茶 樓、 逛 街 巿、 添 置 些 家 庭 用 品 之 餘 亦 興 起 飼 養 觀 賞 魚。 除 了 傳 統 的 金 魚 之 外, 更 有 都 是 來 自 中 國 的 白 雲 金 絲、 來 自 委 內 瑞 拉 的 紅 蓮 燈、 來 自 墨 西 哥 的 劍 尾 魚 或 來 自 巴 西 的 孔 雀 魚。 這 些魚雖然易養又漂亮,但可惜就是不易死, 甚 至 不 停 繁 殖, 養 膩 了, 只 好 把 牠 們「 放 生 」 到 丹 山 河 去。 經 過 差 不 多 半 個 世 紀 的 掙扎和自然淘汰,當中的劍尾魚和孔雀魚, 成功歸化,成為丹山河常見的非原居民。 另 外, 源 自 非 洲 的 食 用 魚 - 金 山 鰂( 福 壽 魚),由於肉多骨少,深受本地家庭歡迎, 故 被 廣 泛 飼 養 在 魚 塘 之 內。 牠 能 忍 受 極 為 惡 劣 的 水 質, 因 此 一 些 逃 逸 的 魚, 迅 速 在 各 大 小 河 道 溪 流 開 枝 散 葉, 與 本 地 原 生 魚 直 接 交 鋒, 最 後 還 成 功 霸 佔 了 大 部 份 下 游 地區生境,成為本地最常見的淡水魚。 由水稻田過渡到蔬菜田,農夫不用再靠水、

27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養 水、 巡 水, 只 需 放 一 台 數 百 元 的 電 水 泵 入 丹 山 河, 便 可 肆 意「 抽 」 河 的 水。 鶴 藪 水 塘 的 建 成, 便 清 楚 擺 出 人 類 完 全 凌 駕 水 的 姿 態。 自 此, 我 們 可 以 任 意 用 水, 而 不 用 再「 買 水 怕 」。 當 水 不 再 是 人 類 生 活 上 的 拍 擋 之 後, 它 便 同 時 失 去 昔 日 的 地 位 和 尊 重。 垃 圾 或 禽 畜 屍 體 可 以 被 隨 意 拋 入 河 裡, 含 有 化 學 肥 料、 農 藥 的 廢 水 可 以 隨 便 排 入 河 流, 又 或 者 生 活、 工 廠、 加 工 場 的 廢 水 都 若 無 其 事 地 毒害河水。可憐河流被弄成又髒、又臭、 又會隨時氾濫的邪惡東西。

出水壩和污染對「牠」有甚麼影響,但面 對來自亞洲、中、南美及非洲新移民的步 步 進 逼, 丹 山 河 𥚃 的 七 星 魚、 溪 吻 鰕 虎 魚、擬平鰍或叉尾鬥魚等一眾本土魚,還 能有將來嗎?

九 十 年 代, 本 地 菜 不 及 內 地 菜 便 宜, 以 致 其 市 場 不 斷 萎 縮。 對 於 農 二 代, 城 巿 的 工 作 更 吸 引, 田, 不 耕 了; 老 農 夫 亦 心 有 餘 而 力 不 足, 都 不 想 種 田 了。 丹 山 河 兩 岸 的 農 田, 有 的 被 荒 棄, 有 的 被 改 為 休 閒 農 莊。 縱 使 修 橋、 築 路、 建 丁 屋 都 在 不 停 在 進 行, 污 水 排 放 卻 改 善 了, 河 道 整 治 工 程 亦 於 2011 年 完 成, 一 向 水 源 充 足 的 丹 山 河, 看 上 去 回 復 了 當 年 的清爽亁淨。 水, 仍 在 山 和 海 之 間 奔 跑, 表 面 上 看 不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28


荔枝窩-實現「里山里海」倡議 風水林果園 - 重建自農田近山昔日被雜草藤蔓叢生的斜坡 - 種植桔樹和不少村農生活有用的物資, 如竹樹或樟樹等 - 有橙腹葉鵯出沒

荔枝窩

- 東北最大的一條 - 村後建有自然步道 空心樹和五指樟

農地 - 位於村落的南面,在昔日荒廢的農地上復耕, 種植水稻、粟米和太陽花等等 - 為生物多樣性帶來正面的影響:收割後剩餘的 田產成為不少雀鳥(特別是鵯類)的美食

其他本地紅樹品種 佔據著下潮帶處

矮大葉藻 - 海草 - 本地分佈不多,故有特殊的研究價值 - 面積偌大的海草床是眾多海岸生物 棲息和繁殖的理想地點

「里山(Satoyama)」是指住家、村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等混和地景。因為當地居民的合 運用,不僅提供了村落所需的糧食、水源與生活物資,涵養在地文化,增加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並達 到環境永續利用的目標,是公認的永續型社會生態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29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條村落,有逾三百年的歷史 道,讓遊人可以親近風水林, 樟

金翅雀 以種子、縠穗為食的雀鳥,日後可能 隨著種植更多的水稻,成為這裡的 代表品種─荔枝窩農夫可以為自己 生產的米,命名為金翅雀米。

本地經濟 雖然沒有新鮮菜蔬,卻有天然生曬的蘿蔔和菜乾

銀葉樹 - 有極發達的板根 - 良好的天然屏障,阻擋海浪侵蝕

合理 達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30


實現

荔枝窩 「里山里海」 作者:黃志俊

倡議

里海-銀葉樹與矮大葉藻 印洲塘海岸公園內其中一個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海灣,就是荔枝窩的內灣。這裡 擁有香港碩果僅存、最完整的銀葉樹林。銀葉樹是真紅樹的一種,比其他紅樹品 種長得更高(可達二十米),而且有極發達的板根,葉底偏白,容易辨認。昔日 村民視之為良好的天然屏障,阻擋海浪侵蝕,故他們一直好好保護這海岸邊的風 水林。銀葉樹處於整個紅樹林的最內陸位置,而較接近下潮帶處,則有其他本地 紅樹品種佔據著。到了紅樹林近海的邊緣,泥灘上鋪滿了一條條綠色的帶狀植物, 原來是百種香港稀有及珍貴植物的其中一種:矮大葉藻。它是多年生海草,是香 港少數生於海中的顯花植物之一,本地分佈不多,故有特殊的研究價值。荔枝窩 從山上有清徹溪流注入海灣,流水帶來養份和沖積泥土,有助矮大葉藻的生長, 故在河岸兩邊,有面積偌大的海草床,成為眾多海岸生物棲息和繁殖的理想地點。

31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東北最大村落 荔枝窩是東北最大的一條村落,有逾三百 年的歷史。雖然村屋都已十屋九空,但大 部份仍保持得相當完整。十多年前初次拜 訪的時候,村裡只有一位老婆婆在賣汽水, 後來香港經歷沙士,本土生態旅遊突然迅 速發展,荔枝窩除了被力推為海岸公園外, 村後亦建有自然步道,讓遊人可以親近風 水林,欣賞荔枝窩村著名的空心樹和五指 樟。當年,我亦有帶領學生進行海岸生態 導賞活動,見證了廣場上傳統村落誌慶熱 鬧的盛況。2009 年,香港地質公園成立, 印洲塘景區為八景之一,而荔枝窩亦自然 成為一個重要的考察點。今年,我再訪荔 枝窩,雖然沒有了遊人如鯽的熱鬧情況, 寧靜清優的環境中,卻多了一份生氣活然。 原來有團體與村民合作,在昔日荒廢的農 地上復耕,他們不單在那裡耕作,更住在 村裡。當日雖然沒有新鮮菜蔬,卻有天然 生曬的蘿蔔和菜乾。另外,亦見有村民由 外國回流,頓時這裡便成了聚腳點,大家 互相攀談交流。 銀葉樹。(上) 紅樹林近海的邊界,有全港罕有的矮大葉藻生長,成為另一個生態寶庫。(中) 村後風水林,村前田野和河溪,海邊有紅樹林作為屏障。遠處的碼頭是以水路連接沙頭角或其他島嶼。(下)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32


可持續農田

黃牛在荒廢的農地上食草,保持這裡的開闊原野生態。

農地位於村落的南面,昔日荒廢後成為草 地,現在用太陽能發電的圍欄圍繞著。這 片農地並非讓遊人參觀和玩樂,而是真切 地重現昔日農耕的面貌,有適度的生產, 亦同時為生物多樣性帶來正面的影響。我 到訪當日,水稻早已收割完成,大部份的 田正在「休養生息」,剩餘的田產成為不 少雀鳥(特別是鵯類)的美食,而遠處仍 有生長中的粟米和盛開的太陽花。這裡最 特別的物種,可以說是一群為數不少的金 翅雀。這種鳥類在香港分佈不多,數量更 是稀少,沒想到荔枝窩有這樣大的種群。 這種以種子、縠穗為食的雀鳥,日後可能 隨著種植更多的水稻,成為這裡的代表品 種─荔枝窩農夫可以為自己生產的米,命名 為金翅雀米。

風水林果園重生 農田近山的斜坡,昔日被雜草藤蔓叢生的 果園,現在重見光明。當我走進去,才驚 訝看似很斜的山坡,有著一層一層的階級。 芸香科的桔樹生長得齊整有致,多年沒有 打理的桔樹仍能有果實長成,更親眼看到 不少雀鳥在品嘗盛宴,當中最吸引我的有 雄性的橙腹葉鵯。風水林除了果樹,也有 不少村農生活有用的物資如竹樹或樟樹等, 昔日村農適度收集柴薪,嚴禁大規模砍伐, 絕對是可持續利用的典範。現在於荔枝窩 進行和發生著的事情,正正是近年日本、 台灣甚至其他國家都推行得如火如荼的「里 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

農地經過數十 載 的 沉 睡, 復 耕為這地再次 注 入 生 命 力, 也創出更豐富 的畫面。

「里山(Satoyama)」是指住家、村落、 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等混和地景。這 類多樣化的環境,因為當地居民的合理運 用,不僅提供了村落所需的糧食、水源與 生活物資,涵養在地文化,增加當地的生 物 多 樣 性, 並 達 到 環 境 可 持 續 利 用 的 目 標,是公認的可持續型社會生態生產地景 (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參考資料:http://www.kskk.org.tw/satoy ama/?page_id=15 枯枝落葉化作養料。

33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村裡的小狗自由隨意走動,是城市裡沒有的風景。

農田附近有種有不少的果樹, 沙糖桔成為橙腹葉鵯的時令食物。 有機耕種對生 態和人健康都 有益處,農產 品以傳統方法 加工後可以存 放更久。

© 陳燕明

金 翅 雀, 在 全 港分佈或記錄 的 數 量 均 很 少, 但 荔 枝 窩卻有穩定記 錄, 而 且 種 群 的數量多達十 多廿十隻。 復耕農田的同時,村邊的果園也除去雜草, 修枝和管理後使結果更多。

自古以來,

荔枝窩 一直承傳

里山里海

的先天優勢。 希望未來有更多人參與,

把這個倡議實踐下去,

香港

成為

代表!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34


總結

作者:Greendevil

在 1991 年上映由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動畫《歲月的 童話》(也譯作《兒時的點點滴滴》)的女主角,都 市人妙子,看到農村的美麗景色時說了一句大自然的 景色真是美麗,在他身旁的男主角糾正她,農村農地 的景致是人為的,並非自然。正因如此,近年香港已 經少說「自然保育」,而多談「鄉郊保育」。 農業難免會對自然造成破壞,大自然中某些動植物也 因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而被冠以害蟲雜草之名。本特刊 所探討的農業地帶中,塱原、南涌和馬屎埔早已是知 名的農區,前兩者更在物種豐富的知名度,要比農業 上的為高。馬屎埔在推行可持續農業的方法後,生物 多樣性也明顯增加。可知只要做法得宜,不論是可持 續農業、生態農業或里山倡議之名,均可以把農業對 大自然的傷害減至最低,甚至對某些物種創製宜居的 環境,有利牠們的存續。特刊中也介紹了荔枝窩和二 澳兩個復耕的例子,荔枝窩是原居民、學術機構和環 保團體合作的新思維、新做法;而二澳在復耕之初把 土地付諸一炬的做法惹來非議,是否可以彌補過去對 自然的破壞,仍有待觀察。 消滅農地,改建樓房,鄉村地方就不能再叫鄉郊,而 是鄉鎮。政府提出的規劃只有城市規劃,沒有鄉郊規 劃;所提出的保育措施未有正視農地的重要性;現時 的農業政策諮詢,把農業生產當工業生產看待,搞農 業園,重點發展新科技,未有腳踏實地去重新審視生 物多樣性和農業的關係。而做到鄉郊保育,重振農業, 必須做到跨局合作,才能實現。

35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特刊 - 2015 年 3 月

36


諮詢期快將完結 請即提交意見

發展本土農業 保護香港生態 ! 「新農業政策:本港農業的可持 續發展」公眾諮詢將於 2015 年 3 月 31 日完結。 請在 3 月 31 日或之前以郵寄、 傳真或電郵方式提出意見: 地址: 香港九龍長沙灣道 303 號 長沙灣政府合署 7 樓 漁農自然護理署農業分署 傳真號碼: (852) 2152 0319 電郵地址: agri_policy@afcd.gov.hk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