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編寫人員名單
主 編 喬文彪 主 審 張登本 副 主 編 辛 寶 編寫人員 王立群 王相東 盧 雲 田丙坤 喬文彪 劉喜平 楊忠瑤 辛 寶 張 東 張亞密 林 潔 管宏鐘 (按姓名筆畫排序)
內容提要 本書根據中國大陸現行各版高等中醫藥院校《黃帝內經》教 材,結合作者多年來學習、研究、傳授《黃帝內經》的教學經驗 並汲取學界同仁的研究心得,按照《黃帝內經》原文的順序,將 教材的內容分解為題解、原文、注釋、分析、複習思考題五個部 分,對《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進行了圖表和直覺的歸納分析, 以圖表解析為主,使經文通俗易懂而不失經旨,理論條理清晰而 不致呆板,可起舉一反三之功,力求簡明扼要,重點突出,便於 理解和記憶,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方便理解經文,加深對 《黃帝內經》理論的掌握和發揮。 本書可作為《黃帝內經》教學參考書,便於教師授課;亦可 作為學習《黃帝內經》的入門讀物,便於學生學習;同時還可作 為申請中醫師資格、升等考試的參考材料。
繁體校訂序 黃帝內經是學習中醫者必讀的經典專書,惟其內容較古樸艱 澀,常使剛接觸中醫的初學者怯步,這本《黃帝內經表解記憶 法》擷取較精華的內容,並透過注釋、分析使初學者能快速了解 中醫典籍的奧妙,也使中醫的臨床醫師們能再精進自我,實為一 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吳宗鴻 謹識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正宏堂中醫診所 院長
前言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專 著,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學術思想和思考方 法,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2000年以來,歷代醫家正是 在《內經》所創立的理論、確定的治則、應用的技術與方法論的指 導下,透過不斷探索、實踐與創新,才使中醫學術得以持續健全發 展,而且,時至今日仍有學術研究和指導臨床實踐的重要價值,是 學習中醫學的必讀之書,也是高等中醫藥院校的主要課程之一,更 是申請中醫師資格、升等的常考科目。但其文字古奧,內容廣博精 深,給現代人學習《內經》造成了巨大的困難。 有鑒於此,編者以中國大陸21世紀課程教材《內經講義》(王 洪圖主編)為藍本,編寫了《黃帝內經表解記憶法》一書,緊扣 教學大綱,按照《內經》原文順序,先《素問》、後《靈樞》,對 《內經》的主要內容進行了圖解和直覺的歸納分析,以圖表解析為 主,使經文通俗易懂而不失經旨,理論條理清晰而不致呆板,可起 舉一反三之功,以期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方便理解經文,加 深對《內經》理論的掌握和發揮。 本書可作為《內經》教學參考材料,便於教師授課;亦可作 為學習《內經》的入門讀物,便於學生學習。全書編寫由題解、 原文、注釋、分析、複習思考題五個部分組成,題解以簡練的語 言介紹本篇題目含義、經文的主要內容;原文按照經文所述之內 容作劃分;注釋主要對疑難字詞進行解釋,包括句讀、音義和校 注;分析是本書的重點,先以精鍊的語句總結概括經文主旨,然 後用直覺、圖示的圖表闡釋《內經》的義理,並融入編者長期教 學中的一些新體認,力求簡明扼要,重點突出,便於理解和記
憶;複習思考題是針對本篇主要內容、重點理論提出的,是學習 者在學習完本篇經文後檢驗學習效果的「試金石」。本書的編寫 汲取了學術界同行前輩的研究心得,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此書是編者多年來學習、研究、傳授《內經》的心得體會, 在工作過程中,雖然勤勤勉勉、殫精竭慮,不敢有絲毫懈怠,但 因學識所限,管窺之見,難識全貌,難盡人意之處肯定有之,懇 請讀者、專家予以批評指正,以便今後能更臻完善。 編 者
目錄 上篇
概論
一、《黃帝內經》釋名…………………………………………………… 2 二、《黃帝內經》成書時代……………………………………………… 3 三、《黃帝內經》沿革…………………………………………………… 4 四、《黃帝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5
下篇
原文選讀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8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17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24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36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56 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節選)……………………………………… 60 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65 素問˙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71 素問˙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75 素問˙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節選)…………………………………… 81 素問˙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節選)…………………………………… 96 素問˙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節選)………………………………… 107 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節選)………………………………… 116 素問˙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節選)……………………………… 123
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128 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 134 素問˙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142 素問˙咳論篇第三十八………………………………………………… 149 素問˙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155 素問˙風論篇第四十二………………………………………………… 162 素問˙痺論篇第四十三………………………………………………… 169 素問˙痿論篇第四十四………………………………………………… 178 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 184 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節選)…………………………………… 194 素問˙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節選)……………………………… 208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節選)……………………………… 213 靈樞˙本神第八………………………………………………………… 229 靈樞˙經脈第十………………………………………………………… 236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 257 靈樞˙決氣第三十……………………………………………………… 265 靈樞˙血絡論第三十九………………………………………………… 269 靈樞˙天年第五十四…………………………………………………… 274 靈樞˙水脹第五十七…………………………………………………… 279 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285 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 295 參考文獻 ……………………………………………………………… 302
上篇 概論 合記圖書出版社 發行
1
2
黃帝內經表解記憶法 合記圖書出版社 發行
一 《黃帝內經》釋名 《黃帝內經》之名首載於班固編撰的《漢書.藝文志》, 冠以「黃帝」之名,乃是受當時托古學風的影響,為申明 其道也正、其源也遠而已。 《黃帝內經》釋名
名為「內經」是與曾長期流行的《黃帝外經》相對而言。 「經」的本義指織物的縱線,《經典釋義》解釋「經」 為「常也,法也,道也」。此書之所以稱為「經」,正是 因為書中所言醫學道理至真、至要而又至善,是醫學之規 範,「萬世宗法」(吳昆語)。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各九卷共81篇。 《素問》之名始見於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序》。對《素 問》之名的解釋,全元起曰:「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歧伯 也。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問』」。 《素問》釋名
吳昆、馬蒔、張介賓等人認為此書是黃帝與歧伯等臣對醫學的 「平素問答之書」,故名《素問》。 宋.林億等《新校正》曰:「按《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無 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 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 質具,而疴疴(校訂者註: ㄎㄜ,病也)瘵(校訂者註: ㄓㄞˋ,病, 多指癆病)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素問》之 名,義或由此。」《素問》有「陳源問本」之意,此說近乎經旨。
《靈樞》釋名
《靈樞》之名始見於中唐時期王冰的《黃帝內經素問注.序》, 王冰之所以將《針經》易名為《靈樞》,與他所處的始終以道教 為國教的隋唐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在隋唐時期,以「靈」、 「寶」、「神」、「樞」命名的書籍很多,王冰本人既是名醫, 又身為道教信徒,故受道教思想影響而將《針經》更名為《靈 樞》。
4
黃帝內經表解記憶法 合記圖書出版社 發行
三 《黃帝內經》沿革 1.《素問》的沿革 2.《靈樞》的沿革 《素問》之名在張仲景的《傷寒雜 病論.序》中首次出現 。
《靈樞》之名始見於中唐時期王冰的 《黃帝內經素問注.序》。 (書名變化,內容變化)
(書名未變,內容變化)
《靈樞》在《黃帝內經》中被稱為 《針經》。 至晉.皇甫謐編著《針灸甲乙經》 時,就「亦有所亡失(《甲乙經. 序》)」。
到梁.全元起著《素問訓解》時, 已散失了第七卷。
至唐.王冰時,《素問》已多有 脫漏,王冰在其所著《黃帝內經素 問》中以「七篇大論」補遺失之第 七卷,恢復81篇之舊數。
至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 及晉.王叔和所著《脈經》中均將《靈 樞》稱為《九卷》,即《黃帝內經》中 的《針經》。
晉.皇甫謐又沿用《黃帝內經》中的稱 謂,在其所著《針灸甲乙經》中將《針 經》、《九卷》兩名互用。 《隋書.經籍志》將《針經》稱為《黃 帝針經》,《舊唐書.經籍志》又改稱 為《九靈經》,簡稱《九經》。 唐.王冰在其所著《黃帝內經素問》 中首提《靈樞》之名。
繼唐.王冰之後,在宋.林億之 前,《素問》又被他人補入「刺法 論」、「本病論」兩篇遺篇。
至宋代,林億在其所著《重廣補 注黃帝內經素問》中除「正謬誤之 字,增注義之條外」,內容上再無 變化,一直延續至今。
王冰之後由於輾轉傳抄,散佚較多, 直到宋.林億時也未見《靈樞》全本。 至南宋時,在高麗國所進獻的醫書中有 足本的《黃帝針經》,經南宋.史崧校 勘後,命名為《靈樞》,之後內容未加 改動,延續至今。
上篇 概論 合記圖書出版社 發行
四 《黃帝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黃帝內經》的注家與注本見表 1。 表1 《黃帝內經》的注家與注本 時代
注家
注本
特點
南北朝 (梁)
全元起
《素問訓解》
單注《素問》,為《內經》最 早的注本,已佚,《新校正》 保留其篇目。
唐朝
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最早將《素問》、《靈樞》分 類(19類)注釋者。
次注《黃帝內經素問》
對全書各篇作了系統、詳盡的 注解,對經旨多有發揮,為後 世研究《素問》之「母本」。
唐朝
王冰
北宋
高保衡 林億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通過各種校注方法,正謬誤 6000餘字,增注義 1000 餘條, 對《素問》校勘最為突出。
馬蒔
《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馬氏嫻於經絡、針灸,其所注 《靈樞》深得後人讚許,是全 面注釋《內經》(《素問》、 《靈樞》)第一人。
《素問吳注》
單注《素問》,書中注文闡發 醫理深入而不流於空泛,然其 擅改經文,因而受到後世治經 者批評。
明朝
明朝
吳昆
(接下頁)
5
下篇 原文選讀 合記圖書出版社 發行
7
黃帝內經表解記憶法
8
合記圖書出版社 發行
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題解 上古,指人類生活的遠古時代。真,即真氣,李東垣:「真氣又名 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因其源於先天,故稱為「天真」。本篇認 為遠古時代的人,透過養生,以保養真氣,即能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 壽、盡終其天年之目的,故名「上古天真論」。
原文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1],長而敦敏,成 而登天[2]。迺問於天師[3]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4]皆度百歲,而 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 耶? 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5]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6],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7],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8] ,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 房[9],以欲竭其精,以耗[10]散其真,不知持滿[11],不時[12]御神, 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 [13],避之有時,恬惔 虛無,真氣[14]從之,精神內守[15],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 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 [16],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 [17]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 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 [18] ,不懼 [19] 於 物,故合於道 [20]。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 危[21]也。
下篇 原文選讀 合記圖書出版社 發行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題解 四氣,即春、夏、秋、冬四時節氣。調,調攝、協調。神,精神意 識活動。本篇主要強調人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而調節精神情志及日常行 為,以保持體內外環境的協調平衡,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故名「四氣 調神」。
原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1],天地俱生,萬物以榮[2],夜臥早起,廣 步於庭[3],被髮緩形[4],以使志生[5],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 勿罰[6],此春氣之應,養生[7]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8], 奉長者少[9]。 夏三月,此謂蕃秀 [10] ,天地氣交 [11] ,萬物華實 [12] ,夜臥早 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 [13],使氣得泄,若所愛在 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14],奉收者 少,冬至重病[15]。 秋三月,此謂容平[16],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 俱興[17],使志安寧,以緩秋刑[18],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 志,使肺氣清[19],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 泄[20],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21],水冰地坼[22],無擾乎陽,早臥晚起, 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23],去寒就溫,無 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 痿厥[24],奉生者少。
17
黃帝內經表解記憶法
24
合記圖書出版社 發行
素問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題解 生氣,即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陰陽二氣。通,有相應、統 一、貫通之意。天,即自然界。由於本篇闡釋人體的陰陽二氣與自然界 息息相通之理,故名「生氣通天論」。
原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1]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 合[2]之內,其氣九州[3]、九竅、五臟、十二節[4],皆通乎天氣。其 生五[5],其氣三[6],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 之氣清淨,則志意治[7],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 因時之序[8]。故聖人傳精神[9],服天氣[10],而通神明[11]。失之,則 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12]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注釋】 [ 1 ] 通天:指人與天地自然息息相通並保持和諧統一。天,指天地自然。 [ 2 ] 六合:意指四時季節。《淮南子.時則訓》:「六合,孟春與孟秋為合,仲春與 仲秋為合,季春與季秋為合,孟夏與孟冬為合,仲夏與仲冬為合,季夏與季冬 為合。」 [ 3 ] 九州:王冰:「九州,謂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也。」俞樾《內 經辨言》認為「九州即九竅……古謂竅為州」,此處「九州」與下文「九竅」重 複,屬於衍文。 [ 4 ] 十二節:指人體左右兩側的肩、肘、腕、髖、膝、踝十二個大關節。 [ 5 ] 其生五:指天之陰陽二氣衍生木,火、土、金、水五行。 [ 6 ] 其氣三:指陰陽二氣各分為三,即三陰三陽之氣。 [ 7 ] 志意治:即人的精神活動正常。
黃帝內經表解記憶法
36
合記圖書出版社 發行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題解 陰陽,是古代哲學家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 方的概括,即包含有對立統一的概念。應,對應、相應。象,形象、現 象。應象,指陰陽雖為抽象概念,但在自然界有象可應。大論,言其內 容廣博而重要。本篇重點論述了陰陽的基本含義和陰陽的性質、作用、 轉化及在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歸納藥物性能,以及養生等方 面的應用,是有關陰陽理論方面最為廣泛而重要的內容,故名「陰陽應 象大論」。
原文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1]也,萬物之綱紀[2],變化之父母 [3] ,生殺之本始[4],神明之府[5]也,治病必求於本[6]。 故積陽為天 [7] ,積陰為地 [8] 。陰靜陽躁 [9] ,陽生陰長,陽殺 陰藏 [10] 。陽化氣,陰成形 [11]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12] 。寒氣生 濁[13],熱氣生清[14]。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 [15] 。此陰陽反作[16],病之逆從[17]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18];雨出地 氣,雲出天氣[19]。故清陽出上竅[20],濁陰出下竅[21];清陽發腠理 [22] ,濁陰走五臟[23];清陽實四支[24],濁陰歸六府[25]。
【注釋】 [ 1 ] 天地之道: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則、規律。一說為本源。 [ 2 ] 綱紀:即綱領,總綱。 [ 3 ] 父母:比喻本源、起源。
黃帝內經表解記憶法
56
合記圖書出版社 發行
素問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題解 靈蘭,為「靈臺蘭室」的簡稱,相傳是黃帝藏書之所。秘典,藏於 密室的珍貴典籍。吳昆:「靈臺蘭室,黃帝藏書之所;秘典,秘密典籍 也。」本篇以古代官制喻十二臟,討論了十二臟的生理功能,強調了心 的主宰作用以及十二臟的協調關係,因其所論內容至為重要,故名。
原文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1],貴賤[2]何如?歧伯對曰:悉 乎哉問也!請遂言[3]之。心者,君主之官[4]也,神明[5]出焉;肺者, 相傅之官,治節[6]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7]出焉;膽者,中 正之官 [8],決斷出焉;膻中 [9]者,臣使之官 [10],喜樂出焉;脾胃 者,倉廩[11]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12]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13]出焉;腎者,作強[14]之官,伎巧[15]出 焉;三焦者,決瀆[16]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17]之官,津 液藏焉,氣化[18]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19]也。故主 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20],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 則十二官危,使道[21]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 天下者,其宗[22]大危,戒之戒之!
【注釋】 [ 1 ] 相使:指互相配合,發揮作用的情況。 [ 2 ] 貴賤:指主次、主從。 [ 3 ] 遂言:即全面描述。遂,詳細。 [ 4 ] 官:比喻人體的器官。後文的「官」,多指官員,或指器官,需依上下文而定。
黃帝內經表解記憶法
56
合記圖書出版社 發行
素問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題解 靈蘭,為「靈臺蘭室」的簡稱,相傳是黃帝藏書之所。秘典,藏於 密室的珍貴典籍。吳昆:「靈臺蘭室,黃帝藏書之所;秘典,秘密典籍 也。」本篇以古代官制喻十二臟,討論了十二臟的生理功能,強調了心 的主宰作用以及十二臟的協調關係,因其所論內容至為重要,故名。
原文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1],貴賤[2]何如?歧伯對曰:悉 乎哉問也!請遂言[3]之。心者,君主之官[4]也,神明[5]出焉;肺者, 相傅之官,治節[6]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7]出焉;膽者,中 正之官 [8],決斷出焉;膻中 [9]者,臣使之官 [10],喜樂出焉;脾胃 者,倉廩[11]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12]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13]出焉;腎者,作強[14]之官,伎巧[15]出 焉;三焦者,決瀆[16]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17]之官,津 液藏焉,氣化[18]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19]也。故主 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20],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 則十二官危,使道[21]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 天下者,其宗[22]大危,戒之戒之!
【注釋】 [ 1 ] 相使:指互相配合,發揮作用的情況。 [ 2 ] 貴賤:指主次、主從。 [ 3 ] 遂言:即全面描述。遂,詳細。 [ 4 ] 官:比喻人體的器官。後文的「官」,多指官員,或指器官,需依上下文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