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號
2 0 2 0
春季號
2 0 2 0
第
「業」是一個無可選擇的選擇 每個情境都提供我們一個機會、一個可能性。當我們理解它時,情境就變得合乎 情理且切實可行。業的情境已經出現在那裡,而你不必試圖對它做什麼。這是一 個持續不斷的情境,它非常地簡單而直接。 「選擇」一般意味著擁有選擇「這個」或「那個」的權利。然而,業是一個無可 選擇的選擇。你無法倒退,你得進入那「選擇」的中心。因此,這是一個無可選 擇的選擇。 當你開始看到自己業的情境時,包括瞋恨與其他的情緒時,你所看到的就是佛陀 所說的「苦諦」,這是佛陀最初的開示。我們同樣地從苦諦入手,不因循任何慣 例或公式,給它一記直擊! (本文摘自《我的未來我決定》)
國 內 郵 資 已 付
非賣品 歡迎助印
板橋郵局許可證 板橋字第1749號 雜 誌
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課程《煉心七十二勸》︱︱人生像電池,沒意義的事別浪費電力
37
不安時刻要安心, 明就仁波切說「四念住」
●
●噶舉大小事/子杰李通
在佛教徒眼中,「佛陀」重要嗎?
人生像電池, 沒意義的事別浪費電力
第 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課程《煉心七十二勸》/嘉察仁波切開示
37
〈善報書摘〉
不怕,我有菩提心 ──悲智菩薩道(下)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譯者:普賢法譯小組
修心,是一種從對「自我」忠誠,轉為對「佛 性」忠誠的方法!
修心,不是你想的那樣
修心是一個灌輸的過程,把你先入為主的概念
另一方面,在努力變好、變善良的道路上,我
擦乾淨。這件事的邏輯很簡單,你是藉由了悟到
們使用的方法卻有些陳腐了。主要是當中缺乏來
自己心中有種稱為「佛性」、「菩提心」,或
自內心深處,或帶有真實勇氣的悲心。所以,即
「如來藏」的大一統原則,以此幫自己洗腦,然
使我們已更加「文明」,變得彬彬有禮,卻常忘
後進入菩薩道和菩薩的思惟模式。對自己灌輸這
了「為什麼」要文明有禮?因為我們漏掉了整個
些思想後,讓自己怎麼也擺脫不了。
事件的核心。我們除了表現善良和避免麻煩,
感染菩薩熱
根本跳過了宏大的知見——成為菩薩、成佛。因 此,在修心教導中,心理面向是至關重要的。
藉由理解口訣來修心是很有效的方式,像《修
人們也可能以為,修心就是一種善待眾人、保
心七要》和《菩提大道》就是,這也是本書講解
持純潔和謙遜,非常仁慈、有點像是「愛與光」
的重點。修持口訣是讓心轉向悲心的訓練方法,
的修持。並非如此!修持,其實是一切作為中,
它的基礎是一種柔軟或痛點的感受。據說悲心就
最勇敢的一種。只要你能真的放手!你的貪、
像是身上一顆非常痛的痘子,無論你是瘋狂、沉
嗔、痴都能因為修心而可對治,你會有一種開闊
悶、激憤或自大,它都在你身上。
與清新感逐漸生起。當你越進步,嗔怒本身將開
這個痛點無關宗教。它只是個赤裸的傷口,是
始孕育一種廣袤感。
非常單純的裸露傷口。有了這樣的傷口,我們至
修心是個非常強大的教導,特別是在遭逢困難
少還有個地方能夠被觸及,而非總是全身套著盔
之際。它能削減先入為主的觀念,以及其他與
甲,這真是讓人鬆了一口氣!因為只要有某種痛
「自我」相關的戰事;同時也永遠都有個虔敬、
點存在,不管我們喜歡與否都沒關係,有這樣的
樸實的柔軟處,讓你難以忘懷。去領悟和理解這
痛點就很好。悲心的細菌可以從此開始佔有我
些口訣、修習和背誦這些口訣,它們如此直接簡
們,影響我們的系統運作。悲心就是像這樣子開
潔,不是什麼大文章,卻極具洞見。自己去領悟
始生起的。我們的心受傷了,它被智慧與悲心切
與了解其中的奧妙之處。畢竟,我想給大家的,
割、衝撞。我們漸漸了悟到,自己的整個存在是
是一個與自身智慧玩遊戲的機會,而不是把所有
由一個完整痛點所轉變而來的,這個痛點就是所
的東西都給你,讓你像蠢蛋一樣地照作。
謂的「菩薩熱」。
(本文摘自《不怕,我有菩提心》)
(2020年2月眾生文化出版,定價390元,請洽各大書局、因果福利社)
〈編輯室報告〉
愛在瘟疫蔓延時 資深文青都知道這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
特別的時光,用特別的好書救活一下菩提心。
的名作,《愛在瘟疫蔓延時》,裡面是拿瘟疫當
本期《善報》主題故事,也和菩提心相關,是
象徵,講愛情像霍亂一樣,感染之後一生不會痊
國師嘉察仁波切今年二月甫在聖地菩提迦耶噶舉
癒、半世紀後仍然會發燒。這裡不是講愛情,所
大祈願法會開示的《煉心七十二勸》,對修心行
以只是引用書名,提醒自己想想:當瘟疫蔓延
者而言,是耿介的直言。如果真的發了菩提心,
時,我們還記得菩提心嗎,記得受持菩提心戒
有些事是不能做的,無論老修行或新同學,聽了
時,所承諾的無條件的愛嗎?
都會覺得慚愧。
股神巴菲特最近受訪說:「我89歲了,第一次
本期第二主題故事,是詠給.明就仁波切在今
遇到這種狀況。」他說的是股市因為疫情而生
年祈願法會前行課程中的「四念住禪修」開示,
的恐慌性賣壓。89歲的股神都沒見過,不管您幾
從止到觀,深入淺出解說身受心法「四念住」禪
歲,應該也都沒見過,但這次我們遇上了,新冠
修。聽噶千佛學會法友說,連人在美國的噶千仁
肺炎災情蔓延全球,鎖國的國家一直增加,災情
波切,都每一堂跟著看直播,並且一起禪修,還
還在發展中,全世界必須宅在家的人口空前多。
要噶千佛學會學生研讀這份課程紀錄,可見這堂
這其實是靜下來和自己相處,讀本好書的好時
課多值得推薦!
光,也是慢讀細讀《善報》上眾多開示的好時候。
本期《善報》還有一個亮點,是國師嘉察仁波
關於書,眾生三月新書《貴人》中,堪布門色
切譯者、隆德寺佛學院阿闍黎:子杰李通,為
仁波切對噶千仁波切的菩提心教言,十分令人震
「噶舉大小事」專欄所寫「在佛教徒眼中,佛陀
動。噶千仁波切在生命的艱困時光,一聽到上師
重要嗎?」,乍看這個題目,心裡「啊」了一
的菩提心教言,馬上信受奉行,就這樣改變了生
聲,說出了藏傳不好說的秘密啊,藏傳很多人的
命。我校對這本書時,常傻瓜似的校一段、就對
確學著學著,漸漸只記得上師,但忘了大家共同
著電腦螢幕合一下掌,覺得能出版到這樣的書,
的上師:佛陀。所以這篇文章,肯定值得一讀。
真是榮幸。所以推薦給法友最近「宅在家」享用,
《善報》總編輯黃靖雅 合十
1
2020
春 網址:https://issuu.com/hwayue
【主題故事1】 嘉察仁波切/開示 第3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課程 ──《煉心七十二勸》
4
人生像電池,沒意義的事別浪費電力
【主題故事2】 明就仁波切/開示 第3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課程 ──「四念住禪修」
28
不安時刻要安心,明就仁波切說「四念 住」
發行人/孫春華
執行主編/馮淑蓉
發行所/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網址/http://www.hwayue.org.tw
社長/妙融法師
美術編輯/施心華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四川路二段16巷3號6樓
電子信箱/hwayue@gmail.com
總編輯/黃靖雅
文字校對/黃志成、黃新創
電話/02-8967-1019
郵政劃撥帳號/18268431
封面攝影/殷裕翔
印務發行/黃新創
傳真/02-8967-1069
戶名/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九八六號中華郵政板橋雜字第189號執照登記雜誌交寄
2
【善知識開示】 噶千仁波切/精選問答錄
【專欄】
42
丹傑異想剪貼薄
帶著無我修慈悲,智慧就會開展 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開示
手寫的溫度
47
噶舉大小事
〈竹清嘉措心要語〉體驗自己 明就仁波切/開示
62
64
在佛教徒眼中,「佛陀」重要嗎?
48
52
當下此刻,你就是完美的! 措尼仁波切/修持問答篇
【法訊】
如何放鬆?你只是忘記放下!
覺泰法師/經典研讀班
誓以女身成就,誓以女身利他 堪布拉布/岡波巴大師《勝道寶鬘》開示
68
接觸法華經,離成佛就近了
確戒仁波切/《多羅五尊成就法》灌頂口傳及教學 55
龍樹慈善藥房
72
到佛國發藥包,供養平安的祝福
59
聽法關鍵字:「這是針對我說的!」
藏醫與佛法
77
頻尿,可能甜食吃多了?
化育道場
化育書院
◎梁皇寶懺,時間4/11、5/10、6/13日13:30-16:00 ◎「空性五次第:中觀」深入課程,時間:3/25~5/27(每周三)
◎經典導讀/覺泰法師,時間:3/7~4/18日(每周六)
3
4
主題故事
第 37 屆 噶 舉 大 祈 願 法 會 . 正 行 課 程 《 煉 心 七 十 二 勸 》
人生像電池, 沒意義的事別浪費電力
主講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20年2月2-5日 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中譯:堪布羅卓丹傑
5
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課程《煉心七十二勸》第一堂課(四之一)
為息世間苦,別再殺生了!
第 37
之前有人請求給予皈依戒,當時忙而沒有給予,所以今 天課程之前先給予。
課程之前,先傳皈依戒 在座仁波切、僧眾、尼眾都有皈依戒了,所以等一下不 需要跟隨念誦;在座很多居士也有皈依戒了,所以也不需 要一起念誦這個皈依文。其他如果沒得過皈依戒的法友, 等一下可以一起念誦〈皈依文〉。因為時間關係,今天無 法傳給大家廣軌的皈依戒,只能給予短軌的。 第一是皈依佛,佛是能消除輪迴苦及苦因的救護者,你 要皈依的是這樣一位救護者。 第二是皈依法,用什麼方法消除苦及苦因呢?要用佛所 開示的正法,所以要皈依法。 第三是皈依僧,正法能長久住世的根本是僧團,所以我 們要皈依僧。 以下請跟隨念誦: 祈請戒師攝受我,從今日起,直到證菩提,我願── 皈依佛,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三次) 皈依之後會給各位一個新法名,之後再來領取。 (仁波切念祈願文,祝福新皈依戒子一切圓滿) 首先請大家生起菩提心,就是「為利益遍虛空一切如母有 情,圓滿證得遍知的佛果,而來聽聞」,這樣發起菩提心。 我們這次要學習的課程,是喀惹貢穹大師所寫的《煉心 七十二勸》。 在雪域西藏有這樣的說法,在禪定實修方面得到自在成 就的修行人有兩位,一位是密勒日巴尊者,另一位就是這 部論著的作者喀惹貢穹大師。 相傳這位大師最開始是跟貢巴蘇南嘉千學到很多甚深口 訣,之後他跟隨貢巴瓦學到阿底峽尊者傳承下來的修心、 亦即煉心口訣。他可說合一地攝集學習到證悟的口訣,接 著刻苦實修,而得到證悟。 大師主要閉關的地方是一個叫喀惹雄千的山洞,他在這 裡長時間的閉關和實修。他有許多弟子,也有很多後世弟 子和跟他學習,他的實修口訣主要傳給波多瓦大師,這樣 傳承下來。
6
主題故事
他傳授下來的教授之中,其中一
者,也就是二乘已證入寂靜涅槃邊的
個是這次課程要教授的《煉心七十二
聲聞、緣覺行者,佛也對他們生起大
勸》。這次在法王噶瑪巴指示之下,
悲,眷顧著他們,因為就連這麼殊勝
要我講授這部論著,我雖然也不太
的行者,也還沒完全解脫,他們還有
懂,也會盡力給予教學。
許多覆障還沒斷除。
首先我們要知過,我們學習的這
不僅如此,連已經證入十地,但
些過去祖師的教言,其實都是依據佛
尚未如佛一般證得圓滿斷證功德的大
陀教言而來。當佛陀講說佛法時,不
菩薩們,諸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
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具有初
等,佛也是他們的上師。所以就如經
善、中善和後善的特點,所以我們現
中所說,就連這些聖者,二乘行者、
在講說佛法,也必須具備初善、中善
阿羅漢和登地菩薩,都以佛陀為上
和後善而講說。
師,更別說是還充滿煩惱和痛苦的我
初善 這部論典「初善」,就是第一句: 禮敬上師眾! 首先,所有眾生第一個、也是最殊 勝的上師是佛陀。
們,更要禮敬佛、依止佛為上師。 所以在「初善」,無論是講說者或 聽講者,我們都要身口意合一地向佛 陀作禮敬。 這裡的「上師」,不只是指佛陀, 就噶舉傳承而言,還包括帝洛巴、那
《莊嚴經論》說,佛不只是一切
洛巴、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等
眾生的上師,就連眾生之中殊勝的行
如黃金念珠一般無有中斷的噶舉實 7
修傳承所有上師,我們都要像禮敬佛
定學,幫助我們懂得修持禪定的善知
陀一樣的禮敬他們,這也包含從第一
識。
世噶瑪巴杜松虔巴開始的每一世噶瑪
這樣三學善知識如珍寶一般,所以
巴,我們都要禮敬他們。也要禮敬噶
這裡做了一個比喻:過去有一種如意
當派的阿底峽尊者、仲敦巴大師,以
寶,如果得到,心意皆可以得到圓滿
及這部論的作者喀惹貢穹。
成就,善友、善知識就像這樣。事實
請眷顧我, 讓我有錯認錯、知慚知愧! 接著第一偈:
只是如珍寶,甚至比珍寶更珍貴。這 樣的善知識,不只能幫助行者在心中 完整生起戒定慧三學,究竟上更可以
祈珍寶善友,本尊三寶眾,
幫助我們證得佛果,所以比如意寶還
臨駕吾之首,敬成頂嚴時,
殊勝。這樣的善知識,帶給我們的,
觀吾慚愧心。
不只是世間暫時的快樂,更是究竟快
善友是指教導我們三學的老師、善 知識,這包含了三部分:
樂的佛果。 接著偈言提到「本尊」,要禮敬的
一、戒學:首先指的是,傳授我們
對象還有本尊,當你進入大乘佛法
戒學,如傳給我們居士戒或出家戒的
之門,只要得到灌頂,無論是阿彌陀
善知識。
佛、觀音菩薩或文殊菩薩,只要得到
二、慧學:再來是指幫助我們具
灌頂,都是你的本尊。在得到灌頂之
備慧學、為我們講說正法的善知識,
後,依個人特別相應和上師指示,你
他們幫助我們生起了悟佛法義理的智
依止之後,就成你主要修持的本尊。
慧。 三、定學:同時也是指教導我們
8
上,這樣的善友、上師、善知識,不
接著提到「三寶眾」,對於一個想 要解脫、想要成就遍知佛果的人,三
主題故事
寶是我們一直要依止的對象。 接著祈求這樣的善友、本尊、三
心」,就是祈請諸佛菩薩聖眾以智慧 之眼,隨時觀看眷顧我們的慚愧心。
寶眾,來到我們的頂上,端坐在那裡
喀惹貢穹大師在這部論講說的方
成為我們的頂嚴。當聖眾成為我們的
式,首先是指出自心有什麼問題,接
頂嚴,我們的身口意三門就一直得到
著再說如何對治、斷除它。
他們的守護和眷顧。時常將上師、本 尊、三寶觀想在頭頂,對我們今生、
沒修裝有修?逆轉惡心吧!
來生、生生世世都具有很大的福德和
無修偽行者,念邪心無愧,示汝逆心
功德。觀想聖眾在頭頂,一般來說是
勸,益久恭聽吧!
給予我們救護,幫助我們遠離痛苦和
接下來談到「無修偽行者」,這裡
痛苦的因;但就修心、煉心而言,還
「無修」是指我們的心經常有違背佛
有一個特殊意義,這裡還特別祈求
法的情況,事實上我們不僅內心充滿
「眷顧我們的慚愧心」,因為我們心
過患,外在還道貌岸然假裝是一個修
中充滿了不該有的負面情緒,比如我
行人,所以稱為「偽行者」。
慢、嫉妒等煩惱,但卻常不自知,即
接著是「念邪心無愧」,我們的心
使知道了也加以隱藏,這就是無慚無
念上總是具備各種煩惱,對佛法的愚
愧的情況,這裡是祈求聖眾加持我們
癡,還有我慢和嫉妒,以及對事物的
隨時保有知慚知愧的心。
貪著和放不下,還沒有警覺,沒認識
事實上我們內心各種問題,只有自 己知道,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情況,這
到自己的問題,所以說無愧,沒有慚 愧心。
麼多煩惱和痛苦,如果想要斷除,方
接著「示汝逆心勸」,修心教法勸
法首先是祈求諸佛菩薩、上師、善知
我們要以慈悲心、菩提心,讓那些
識的眷顧。所以這裡提到「觀吾慚愧
不正確的邪念心逆轉過來。這些逆心
9
的方法:慈悲心、菩提心,是對我們
是指不聽「帶著慈心、希望你得到快
惡念和煩惱的勸告,提醒我們這是痛
樂及快樂之因」的教誨,放任煩惱造
苦的因、這是違背佛法的。所以如果
業,只會墮入到惡道,所以必須聽聞
聽得進去,這些逆轉惡心的正確勸
這樣出自慈心的諄諄教悔。「愈墮愈
告,對我們會有很長久的助益,所以
低吧」,是說如果不聽教誨,就會隨
好好恭聽吧。每一偈最後都有一個
入地獄、餓鬼這樣惡道去。
「吧」,是勸告的意思。
糾出病根才能醫,指出過患才有救 教而不究過,汝癡自不省,不聽諄諄 教,愈墮愈低吧! 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煩惱過患, 不要說別人不知道,連自己都沒有察 覺。這些過錯,如果沒有藉由教導而
一個行者首先要認識自己有過錯,這 是很重要的,接著要去聽聞逆心的勸 告,對自己才有幫助。這就是初善。
中善 接著進入中善。 1. 汝 今諸苦痛,昔日惡業償,己罪當
揭露,幫你指出來的話,第二句「汝
堅忍,莫要怨他吧!
癡自不省」,這兩句要一起看,如果
六道眾生在輪迴流轉時,有些造了
沒有透過教導而被揭發、被指出過
善業,所以暫時投生人道或天道,享受
錯,因為我們的愚癡,自己是無法發
名聞利養和莊嚴身形;然而內心又充
現問題的。
滿我慢、嫉妒、嗔恨等煩惱,最終是內
接著「不聽諄諄教,愈墮愈低吧」, 10
以上是初善的部分。這一段是說
心煩惱將一切善毀掉。所以就像很多
主題故事
人有錢、有勢、有名聲,但無法處理
如果我們能做到這個偈言,可以
內心問題,嫉妒之心、強烈輕視別人
好好思維這個偈言,你的痛苦就會變
的我慢之心,甚至傷害別人、佔據別
小,可以消除過去的苦因,不再造新
人利益、損壞別人名聲,本具之善被
的惡業。
自己惡心惡行給摧毀了。佛陀傳記本 生故事中有這些公案,可以去看。 《入菩薩行》說:「眾生雖欲樂,
悲憫受苦眾, 迴向一切人、非人、動物、昆蟲
因癡反趨苦。」眾生雖然想要快樂,
現在世界各國都因高溫造成痛苦
卻因愚癡,反而造作會導致痛苦的
和問題,流傳許多疾病,還有四大不
因。比如人道中,身為人類,有很多
調的許多問題,所以在法王指導下,
人因過去所造惡業而今生受苦,但他
在祈願法會念誦願王〈普賢行願品〉
們卻不知是惡因所致苦果,反而以更
等,希望世上疾病、問題都消除。
多惡行惡因想要消除痛苦,反而得到
作為大乘行者,我們不只迴向給人
更多痛苦,比如有人要解決飢餓的痛
類,也要迴向給動物,牠們只是說不出
苦,就去偷、搶、殺生,這樣反而造
口,或只是我們不知道,牠們也正在受
成更多痛苦。
著痛苦,承受著各種傳染病、疾病,
不只是人類,其他動物也一樣,
所以我們要記得迴向給所有動物。
首先因為惡業而投生為愚癡的動物受
也要迴向非人,不要以為它們不會
苦,接著又殺生、爭鬥,造下傷害的
生病,其實也會的,密勒日巴尊者的
惡業,就造作了更多痛苦,就這樣在
故事中,也提到這樣的公案,提到為
痛苦之中流轉。這些公案故事,在本
鬼類消除病痛的方法,消除它們的痛
生傳中都有記載。
苦。
總結來講,就像《入菩薩行》偈頌
同時要迴向澳洲的大火,不只人類
所說:「欲樂反趨苦」,眾生本來想
受到災難,更多無以數計的動物和昆
追求快樂,結果反而得到各種痛苦。
蟲都被火燒死,我們要迴向給牠們。
所以偈頌說:「汝今諸苦痛,昔日
事實上現在很多疾病,很多地球
惡業償」,這是你要償還的業債,不
上發生的災難,是來自人類的造惡,
管今生的苦痛,是別人對你的辱罵、
所以我們要發願好好斷除惡業。佛陀
指責等,這些都是過去的業,你要償
教言中曾說:「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
還的。
生命而傷害其他生命,這就是疾病的
第三、四句說:「己罪當堅忍,莫
開始」,生病原因就是「為了自己生
要怨他吧!」這 是 你 造 的 業 , 自 己
命,而傷害其他生命」。為了世上痛
要承擔,「己罪當堅忍」。「莫要怨
苦疾病能消除,不要再有任何殺生行
他」的他,是指其他生命,不要抱怨
為,不要再殺雞、不要再殺魚、不要
是別人的錯;也不要抱怨無生命的器
再殺豬了。
世間、大自然,不要覺得都是大環境 的錯,所以「莫要怨他」。
接下來請大家好好祈願,把今天聽 法的善行,迴向給以上提到的對象。 11
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課程《煉心七十二勸》第二堂課(四之二)
讓生命的苦,在修行裡回甘
第 37
首先請大家發起菩提心,也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圓滿佛 果,因此我們來聽聞這次課程。 這次我們學習的是喀惹貢穹大師所寫的《煉心七十二 勸》,這部論典分為初善、中善及後善三部分,昨天已經講 完初善部分,進入中善。今天我們繼續講解中善的偈頌:
苦樂,都用來修持和利他 2. 今日諸苦樂,皆憑過去業,汝別無他選,全化助緣吧! 我們今生投生為人,回想起來,在小時候經歷各種苦 痛,今日也會有各種痛苦,生活中有時經驗一些快樂,但 多數時間是受苦,這就是輪迴苦的體性,任何時候都離不 開苦。 從我們生活當中就可以得知這一點。我們平時都離不開 吃穿等,就連吃東西這件事情,事實上也有小小的苦,譬 12
主題故事
如一開始找尋食物、購物、煮菜,煮
去生可能造一些善業,在造善業的過
菜過程也有很多辛苦,吃完還要清理
程中,因為煩惱無明,而同時也造作
碗盤、廚具等等,這其中都有各種細
惡業,因為這些苦因、樂因混合,造
微痛苦存在,雖然吃東西會給予我們
作今日結果。
養分、力氣,但吃多了可能也會不舒 服,造成負擔。
因此「皆憑過去業」就是這意思, 我們所經驗的大小苦樂,可以說都是
世間當中,快樂原因很多,但過
因為過去業所造成的。這裡提到「過
度了又是痛苦,而生活中各種痛苦之
去的業」,業是一種真實不虛的緣起
因,雖然比較少,但痛苦不會因為增
顯現,有這樣的因,自然有這樣結
加或減少,而變成快樂。
果,無法改變。換句話說,只要業力
還有生活中會經歷各種大大小小的
使然,就會身不由己。
病痛或挫折,總之生活中有各種痛苦
因此你是沒有自主能力去選擇的,
圍繞著我們。今生經驗到的各種苦與
你不可能說「我不要痛苦,只要這快
樂,都是因為過去生的業所造成,過
樂」,沒有可選擇的空間,甚至你也 13
不可能透過祈願,去祈求能不再有任
首先此生樂都是短暫且瞬息變化
何痛苦,這也不可能,因為你過去已
的,今生快樂可能是今生很有權勢、
經造這樣的業。
很有名,或很有錢,但這都是短暫
因此生活上,你不可能自行選擇要 不要快樂,向神佛祈求也沒用;唯一
第二句「若欲樂永久」,就是你若
的方法,就是修持正法,去尋求解脫
希望求得長久快樂,此處的長久快
的究竟快樂。這所謂「修持佛法的方
樂就是指遍知佛果位,是透過正法而
法」,就是生活中經驗到快樂時,要
能得到的結果。比起三惡道地獄、餓
用於修持、用於佛法、用於利益眾生
鬼、畜生的痛苦來說,今生經歷的痛
之上。
苦根本微不足道,為了修持正法,應
同樣當你生活上經驗到各種痛苦,
當好好忍受下來而做修持。
或將造作痛苦之因:罪行時,要記得
因此,為了得到長久快樂或解脫的
將這一切清淨,就如同修心教法及密
佛果位,你今生修持佛法所經歷的任
乘教法所提到的許多方法,將這些
何痛苦,都是有意義的,因為是為證
痛苦及痛苦之因:罪業,全數透過發
得長久的佛果位,且這種佛果位的快
願,清淨一切眾生的痛苦。
樂是不會毀滅的,應當要去承受今生
就如同偈頌最後一句:將生活中一 切樂與苦,都化成修持佛法及利益他 人的助緣吧。
享樂?要享解脫大樂! 3. 此 生樂瞬息,若欲樂永久,纖纖此 生苦,汝便誠受吧! 14
的,瞬間就會消失的。
修持所經歷的痛苦。
受苦,快速消業的癥兆 4. 今 日纖纖苦,能消昔作苦,又得日 後樂,觀苦為樂吧! 這兩句意思就是,我們今生經驗 到的各種痛苦,比起畜生、餓鬼、地
主題故事
獄等三惡道痛苦,是微不足道的,若
密勒日巴尊者也是經驗到各種逆緣、
能透過煉心轉為道用,就可以幫助你
痛苦,而捨棄世間、投入實修,而在
消除過去三惡道的惡業產生的痛苦,
一生中得到成就。因此生活中的各種
如此,往昔惡行所導致的痛苦都會消
逆緣,都是幫助我們進入佛門的因。
除。
從過去佛陀故事中可以看到,很多
過去成就者們有一種說法:當你在
出家修持而成就阿羅漢果位的弟子,
做修持時,會經驗到更多障礙,會發
最早可能也是有家室的,但是因為經
生更多各種大大小小的痛苦,這是因
驗到各種苦,而選擇出家,最終證得
為過去生中,我們曾造作非常多三惡
阿羅漢果位。
道的痛苦惡因,因此透過修持,它會
從噶舉派而言,岡波巴大師、第一
讓過去惡因導致的惡果快速展現,因
世法王噶瑪巴,也是經歷輪迴中的逆
為你持續在修持,因此惡果也不斷快
緣,而生起厭離心,投入修持而得到成
速被清淨。因此,若你修持中遇到許
就。不僅是噶舉派,在其他佛教故事
多障礙痛苦,這是惡業快速得到清淨
的祖師傳記中,也都會看到共同點:
的徵兆。
因為經歷到生活中的逆緣、痛苦,因
相對來說,現在我們可能可以看
此而生起出離心,開始修持佛法。
到,不少今生很壞、造大惡業的人,
接著第二句「障乃善行勉」,各種
反而生活順利、無病、富有,什麼都
障礙是鼓勵、勸勉你要去行善,這裡
很好。其實從佛法角度而言,這是因
障礙是指世間障礙,不是佛法障礙,
為過去生他不斷在地獄中受很多苦,
例如可能本來非常富有、經商失敗或
樂果都沒有機會展現;今生投生為
其他原因,變成一貧如洗,或本來很
人,他的快樂就不斷不斷地快速用
有地位、權勢,後來喪失,或本來受
光,因為他仍不斷在造惡。
人愛戴,後來備受輕視等,當你經歷
因此,從修行角度來說,現在經驗
到這些世間障礙時,要知道這些障礙
到的任何痛苦,都在幫助消除你過去
都在勸勉你「好好行善,放棄世間行
之苦,並將得到往後之樂,因此要歡
為,好好修持吧!
喜、觀苦為樂。
苦難,化作修行磨刀石 5. 逆 緣乃善友,障乃善行勉,苦乃消 業帚,莫以為禍吧!
接著「苦乃消業帚」,當你各種痛 苦發生時,記得這就是消除罪業的掃 帚,如同密勒日巴大師,透過經驗各 種苦行,幫助自己清淨罪業。 接著「莫以為禍吧」,或也就是生
之前也提到「善友、善知識」,意思
活中經驗到障礙時,不要當成災禍,
就是,總是提醒我們要止惡行善的善
或去抱怨,而要帶慈悲之心、安忍下
知識,這裡比喻生活中經驗到的各種
來、祝福對方等等。就如同《入菩薩
逆緣考驗,就如同善知識一般。就如
行論》中,講到安忍的重要性時說:
同佛陀當年身為悉達多太子時,也經
「當你痛苦而能安忍時,這就是清淨
歷到逆緣,因痛苦而走出皇宮求道;
罪業最好的方式!」 15
經典中記載佛陀具備三十二相、
接下我們來做一個簡短禪修,去修
八十種好、身體放光等等,有著相好
觀察身體,是這樣一個四大和合、由
莊嚴、十二相成道等等殊勝示現,這
不淨白骨所組成的血肉之軀,以此來
一切都是因為修持安忍的功德,能夠
斷除對身體假象的貪著。
忍受苦的結果。
(安住五分鐘)
剛剛說佛陀化身、報身的各種功
接著我們也花一分鐘,觀察外在事
德,是因為修持安忍的功德,只要輪
物:道路、公園等等這一切,也要看
迴不空,報身都不會示現涅槃,這也
出假象:本質是容易壞滅的,只要不
是修持安忍的功德、結果。
維持就會不淨等等。
這個偈頌其實在說,輪迴總是欺騙 我們,把我們騙得團團轉,所謂輪迴 是幻象、騙術,就像是我們所喜歡的 年輕軀體,外在是如此美好、漂亮、
魔鬼,藏在順境裡 6. 名 乃魔諂媚,奉侍乃捆縛,福乃善
莊嚴,但觀察這身體是各種不淨穢物
行障,毒莫當藥吧!
組合而成的。
這裡原意的「魔」是西藏的一個比
例如照X光,會看到裡面都是白
喻,相傳西藏的魔會用糝粑誘惑人,
骨,上面有各種骯髒恐怖的血肉;外
引導到錯誤危險的道路等等,所以就
面一層皮,看起來是悅意的外皮,但
如同魔隨地引誘人們進入到錯誤道
這身體若不每天清洗,還會散發臭
路;這是比喻世間各種名聲財富等等
味。因此我們覺得美好的身體,其實
就像魔,當我們貪著這些名聲財富,
如此骯髒不淨,只是一種幻象,在欺
而生起無量煩惱、造作無量惡業,最
騙著我們。
後就會引領我們到惡道中。
從佛法名詞上而言,說得很清楚, 《俱舍論》中提到,世尊教法會形容 人是五蘊和合,包括色、受、想、 行、識,人由這五種成分組合而成, 迦葉佛時代會說「這是五種欺騙」。 同樣的,各種生活周圍的漂亮公 園、筆直乾淨道路,如果本質是美好 的,就不需要每天維護,就是因為本 質是骯髒混亂,因此需要每天去維 護、整修,如果不是這樣的維護,很 快就會變成原來雜草叢生、亂七八糟 的模樣。 因此透過以上思維,對於你身體不 會再貪著,對於外在事物,透過觀察 修持,也能幫助我們放下貪著。 16
(安住一分鐘)
主題故事
接著「奉侍乃捆縛」,可能周圍總
一切是恆常的,我們的身體和心,是
是簇擁、奉承著你,你總是可以有很
剎那改變的,但我們仍認為一模一
多錢、生活很好等,但這只會增加你
樣,其實世間任何事都是剎那改變
的傲慢、嫉妒,都是如同捆縛一般,
的,都是無常。
讓你無法出離輪迴。
如何斷除迷惑呢?要聽聞、學習佛
接著「福乃善行障」,這是說你可
經和祖師所寫論典,來斷除疑惑。不
能很有錢、有地位、名聲等,因為你
然若我們帶著迷妄顛倒的思維,以為
貪著這麼多事物,因此身不由己的、
在做快樂之事,但一切所作都會是不
必須花精力去維持,而放棄你的行
安的,永遠不會有快樂可言。
善、修持,因此說「福乃善行障」。
就算修持佛法,若沒有智慧,你的
接著「毒莫當藥吧」,這裡是說你
修持也不會幫助你斷除各種迷妄,譬
的財富、名聲、福德,都會像毒一樣
如將無常當作恆常、將無我當作有我
障礙你的解脫,讓你裹足不前、修持
的話,你的修持也是無用的。這樣的
中斷,所以不要將其視為是珍貴的,
修持,也不會給你帶來快樂,所作仍
而要當成是毒一般。
是不安。
斷惑,要靠聞思修 7. 若 迷妄不斷,所作皆不安,斷惑智
因此,此處的斷惑智者,是指經 過聽聞、修持的修行人,他們就能斷 除這種顛倒迷惑。這些智者怎麼斷惑
者會,化逆為順吧!
呢?先聽聞佛經或祖師論典,來斷除
如果我們不去斷除世間的顛倒思
迷惑。
維,所作皆不安,卻認為有「我」,
我們可以多看佛陀本生故事及歷
這些都是迷妄。迷妄就是我們總以為
代祖師傳記,從傳記中,可以看到成
17
就者如何斷除錯誤顛倒的迷惑。當上
「但問心無愧」,是說自己要有反
師、善知識教導我們「諸行無常,輪
省能力,如果有問心無愧的反省能
迴是苦,諸法無我」等義理,都在幫
力,自然別人怎麼說就不重要了。
助我們去斷除迷妄。 因此我們同時要去觀察生活中,你
要安忍別人的批評等等,過去很多祖
現在經驗到的各種快樂痛苦,真實情
師都是修持這些安忍的。甚至連菩薩
況為何?透過佛教經論道理的真實思
都會被批評「連自己都照顧不好,還
維,而去瞭解實相,幫助你去斷除各
要去勉強照顧別人」等等,因此祖師
種執著、迷妄。
們說,但求問心無愧。過去甚至在一
同時,當你觀察生活中各種苦樂經
些上師傳記中會看到說,被批評「不
驗時,要帶著緣起、離一多等正見,幫
要亂布施,自己都沒錢了,這樣不
除你消除對各事物的迷惑與顛倒見。
行」,在過去祖師傳記中會看到類似
因此,具有正念、正見的智者,也就
故事,因此說「莫聽他人言」。
是一位善巧能消除迷惑的智者,不僅
我們看到佛陀多生多劫修持,重點
能經驗到修持的善緣,甚至能化逆為
是總能問心無愧;密勒日巴大師也同
順,將各種逆緣轉為順緣。我們不應
樣問心無愧,全心投入修持,而在一
該藏過,不應該將過錯隱藏起來。
生得到成就。
安忍,問心無愧就好 8. 但 問心無愧,人譏便為幻,莫聽他 人言,自心為證吧! 18
因此這裡說「莫聽他人言」,必須
接下來偈文說,要想比較長遠,不 要短視近利,因此要放下對今生的貪 著: 9. 非 法佯如法,切莫侍法行,誑為今
主題故事
生貴,捨棄此生吧!
待一下、拿些供養」,「趁人多,做
不要自己沒有修持,卻佯裝出一副
點什麼吧」?這樣是不行的,不能兩
道貌岸然的如法樣子,同時也不要假
全,只能做一個,就是「精修臨終
裝在修持佛法,但實際是欺騙他人,
法」。
欺騙什麼呢?首先隱藏過錯,所作所 為都是為今生富貴,而在做修持。總 而言之,這一段意思是,不要把佛法 用於世間目的,因此你要放下對此生 的貪著。
兼顧?究竟利益只能選邊站! 10. 今生名與福,來世臨終法,非為兩 皆可,精修臨終吧!
11. 隨徒信至微,官宦乃至惡,莫擺官 家勢,卑恭下氣吧! 這是指說,一些、不是說全部啦, 長久跟隨某些上師身邊的侍者,他們 的信心反而是更微小、更不恭敬的。 第二句「官宦乃至惡」,有許多官 是好官,但有些得勢時心也變換了、 行為也變壞了。因此這兩句說,不要
有人修持的目標,或一生努力的目
收這麼多徒眾,也不要想要當官、當
的,就是為名與福,為了今生的名聲
有權有勢者,不要這樣想。不要想著
福德而修持;而正確修持目的應該是
要成為有權有勢者,而要隨時保持像
為來世,為利益來世而修臨終正法。
是乞丐、下人一般的卑躬屈膝。
第三句意思是說,這不是可以兩者並 行的,不應將今生目的與來生混為一 談,這是不可以的。因此說,「非為 兩皆可」。
12. 汝乃人中卑,有過卻無愧,而對有 福者,妄陷爭妒吧! 密勒日巴大師就是如此,過去看
因此,「非為兩皆可」,就是說你
到他在深山山洞中閉關,有人知道此
不可能偶爾覺得來生很重要、偶爾又
處有成就者,就來拜師供養,他想:
覺得今生很重要,這是不行的,要下
「這樣不行,會造成修持障礙」,就
定決心斷除名聲。也許你會想:「先
搬家,換到大家不知道之處,久而久
說說法、給給灌頂,有點收入,來世
之又被人知道,又來拜師供養,他因
那就再說吧」,先求今生能過好等
此又搬家,不斷搬家遠離人群,就做
等。這樣是不行的,不能偶爾想今生
到此處所說「汝乃人中卑」。
的行為,偶爾又想到,總不能一直在
「人中卑」是指人當中最糟糕者,
人群中打混、又不能總是接受供養,
因為你的煩惱這樣多,人又傲慢,不
因此又開始想要去修持臨終法等等。
具備善功德,又沒有出離心,慈悲心
所以說「非為兩皆可」,你不能夠
也微弱,自身有過卻不知道,也沒有
繼續模稜兩可,將今生與來世混為
慚愧之心或反省能力,不僅如此,對
一談,這並不是可以同時並進的,這
有福者,你又嫉妒、想比較,這就是
是不行的。你一定要下定決心選擇其
你的愚癡狀況。
一,是要來世究竟成就而專注其上? 或想要拿供養,施主來就想「還是接
早上課程講到這裡,請將聽聞佛法 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 19
20
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課程《煉心七十二勸》第三堂課(四之三)
明天修、明年修?再拖只好來生修!
第 37
主題故事
首先請大家生起菩提心而來聽聞,就是「我今天聽聞這 個教法,是為了幫助一切如母有情證得無上遍知的佛果」 這樣的發心。 現在講是由喀惹貢穹大師所寫的《煉心七十二勸》,這 部論有初善、中善和後善三部分,我們已經講完了初善, 現在繼續講中善:
別裝了,五欲深處有個你! 13. 於諸妙欲境,尚未徹心厭,卻偽德高相,莫騙世人吧! 這裡提到「妙欲境」,我們都是欲界眾生,對於五種妙 欲,也就是對色聲香味觸等都會心生貪著。 就像昨天說到的「今生名與福,來世臨終法」,這兩者 是不可能都要的,你必須在「今生名與福」和「來世臨終 法」之間,抉擇一個,我們應該選擇「臨終法」,也就是 為了來世的正法學習是最重要的,一旦確認「來世正法的 學習最重要」,則對今生欲界中的各種妙欲,是無常、是 苦、是沒有真實義的,要生起正確認識,因此而生起厭離 之心。 然而我們常沈溺於五妙欲,沈淪於色聲香味觸之中,心 不察覺,又沒用對治法對治,對五妙欲完全沒生起想出離 的心,像個俗人一樣。這樣一個對輪迴如此貪著、對妙欲 完全沈溺的眾生,卻偽裝出德高望重、戒律清淨的樣子, 就是第三句說的「卻偽德高相」。接著說「莫騙世人吧」, 這裡的「世人」,是指對佛法沒依止、對修持沒經驗、沒 依止老師、也沒持律戒(包括居士戒或出家戒)的一般 人,叫世人。不要以這樣的偽行、就是偽裝出來的樣子欺 騙世人吧。
請小心,別用我慢讀佛經! 14. 佛所宣經密,尚未生定解,卻執名言句,莫增我慢吧! 佛陀所說顯經密續,我們可能讀也讀過,思維也思維 過,但卻沒有真的生起定解、確信。可能只懂字面意思, 但對內容意義沒有真正認識,對於佛經含義沒有生起定 解,「卻執名言句」,卻以為我懂了、我了解文句上在說 什麼,「莫增我慢吧」,不要生起這種執著名言字句的我 慢,這種我慢會障礙對佛法的信心和恭敬心。 對治的方法是什麼呢?這時可以多去讀佛的本生傳記。 21
如果覺得自己很懂字句,有著名言的 我慢,這時也可以多觀無常觀,有助 於真正精進於實際的修持。
顯才,量否如法吧! 「學習是為競」,很多人學佛的真 正動機,其實是為了和別人競爭,要
對治我慢的方式,除了以上「讀本
比別人有學問。應該是要為了利益眾
生傳」和「觀無常」二種,也要多思
生、弘揚佛教而學習,這才是正確動
維我慢的過患,也就是要多責備自己
機,而不是為了競爭而學。
的我慢之心,繼續這樣傲慢,只會墮 入惡道,甚至成為惡道中的小蟲。 這裡在說,首先要認識、發現內心 的問題,斷除它,再將內心的功德開 顯出來。
「為師是為名」,還有很多人都想 成老師,無論是教學或灌頂,但動機 是為了出名,這也是不對的。 接著第三句「闊論為顯才」,很多 人喜歡高談闊論,這只是我慢,只是 想炫學,賣弄自己的學問和才華,這
15. 無始顛倒念,無法一瞬除,莫要早 早盼,漸進心益吧! 很多人才學幾個月的佛法,就以為 自己不同了、很厲害了,大概快成就了
是不對的。這個殊勝的佛法,如果我 們只把它當成炫耀學問才華的手段, 拿來和別人競爭,這樣是很不如法 的。這就是「量否如法吧」。
吧。不要太早有這種奢求,「莫要早 早盼」。因為無始以來無明煩惱顛倒 累積非常深重,不可能一修持馬上就
17. 自心未體悟,道他也無益,而應心 懷愧,莫謀法財吧!
消除。無始以來顛倒妄念非常多,佛
止和觀的修持法門,首先要自己修
經中佛陀說,眾生執著有我、執著恆
持過,有了經驗、體驗,再傳授給他
常等,這只是先簡略提出主要的顛倒
人,這樣即使能用的字詞不多,也不
念,比如說我執,或執著無常為恆常
會甚深的術語,但因為有實修經驗,
等,這當中又有很多細微的顛倒念,
就能真正利益到弟子;相對的,如果
甚至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顛倒念。所
只是說得好聽,字詞用得高深巧妙,
以要漸進的修持,煩惱覆障才會漸次
但缺乏實修經驗,這樣對弟子是沒
消除,覺受證悟才會逐漸增長。
用的。因此自心沒有體悟,對別人是
這裡「漸進心益」,是指功德證悟
沒有好處的,「而應心懷愧」,終有
會逐漸開展,煩惱會漸次消除。同樣
一天會發現,這樣教學真是件慚愧的
的,要成智者,不是翻幾頁經論,
事!所以「莫謀法財啊」,別把佛法
就覺得自己是個智者,而是去要消化
當成求名求利的工具啊。
它、思考它、實修它,和教導你的堪 布、上師討論它,這樣漸次深入,才 能真正了解經論。
強出頭?別為競爭而學佛! 16. 學習是為競,為師是為名,闊論為 22
18. 出離心未生,念念圖八法,卻佯出 離貌,莫要哀號吧! 有些表裡不一的行者,夸夸其談、 滿口宣說:「快出離輪迴啊,不要貪 圖世間欲樂!」,但自己出離心未
主題故事
生,念念都想著世間八法。這些裝模
接著「學切成就緩」,很多人在學
作樣的行者這麼說,只是為了得到世
習時因為求好心切,或者太心急了,
間名聞利養。不要這樣假裝、哀嚎
也未觀察自己程度,一開始就學高深
吧!自己沒有出離心,卻勸告別人要
的教法,但無法消化,這樣成就反而
有出離心。
是緩慢的。接著又不如法的好好學
別拖了,要修就在當下心上修! 19. 言多實信少,碌碌漸終老,學切成 就緩,慚愧自省吧!
習,學了又做不到,成就就變得很緩 慢。如果有以上所說「言多實信少, 碌碌漸終老,學切成就緩」這樣三種 問題,要慚愧自省。
第一句「言多實信少」,是指有時 有些人嘴上說得很有信心,說自己相 信佛法,但內心深處並不真的相信。
20. 如火本是熱,眾生自有過,莫思他 人錯,斷省己過吧!
接著:「碌碌漸終老」,是說嘴裡
有時我們總是想要找他人的錯,總
說要修持,但總是寄望著明天或明
覺得是別人的問題,覺得他嗔心那麼
年,「也許明天再修吧」,「或者
重、那麼自我,不要這樣總是想別人
明年再修吧」,這樣庸庸碌碌的就
的錯,而是要斷省己過。
老了,老得沒有氣力修持。不要等
事實上,我們對眾生的過錯不應
未來,未來是靠不住的,能依靠的唯
該不高興,眾生本來就會有過錯;就
有現在自己這顆心,當下就在心上修
像火的本質是熱與能燒,不用抱怨,
吧!總是期盼著未來的某一天再修,
火的本質就是這樣;也不用抱怨水怎
等著等著就老了,這就是「碌碌漸終
麼這麼濕,水的本質即是如此。同樣
老」。
的,如果一個人被嗔心所驅使,自然
23
就會傷害他人,因為嗔心的本質就是
識,或密乘的成就者,為了利益眾
傷害。
生,有時外在會示現不雅的行為,
同樣的,貪心、我慢的本質就是只
有時菩薩也會作這樣的示現,對於
為自己的自私,因為這二者本質即是
成就者心意,我們有時很難知道的;
如此。同時這種煩惱也只是暫時的,
然而,我們的心意諸佛菩薩都是知道
就像火熱且能燒的本質,都是暫時因
的,所以「莫念師過吧」。
緣和合而出現,水的本質也是這樣。 同樣的,眾生貪嗔癡三毒煩惱,也是 暫時出現的情況,從眾生本質來看, 都是善的、好的,當煩惱的因緣不具
想什麼?諸佛菩薩都知道! 22. 汝種種所想,佛心無礙顯,莫生諸 惡心,蒙羞本尊吧!
足時,他又會回到本來的平靜和善。
我們各種心念、惡心在佛前都清晰
所以不要總是想著他人過錯,只是徒
顯現,佛心是知曉一切萬法的,如釋
增自己煩惱,造作惡業而已,「莫思
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不動佛,都可
他人錯,斷省己過吧」。
以清晰知曉我們的心念,諸佛菩薩知 道我們在想什麼,所以隨時要對自己
21. 開顯大乘師,縱有不雅行,然其意 難測,莫念師過吧! 接著談上師的行為。大乘的善知
24
的心念有所警惕。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修行人每天都 要念〈三十五佛懺悔文〉和金剛薩埵
主題故事
作懺悔。如果生起惡心,也會令本尊 蒙羞,讓他們不開心,不管你修的是 文殊菩薩或阿彌陀佛,都會讓本尊蒙 羞。這也是為什麼所有本尊觀修儀軌
別當真,再親也是生命過客! 25. 今生父母嗣,遠近親如賓,聚散一 處寢,實非親故吧!
都有懺悔支,理由在此。「莫生諸惡
這一段在說,對親人朋友不要生起
心」,一發覺自己生起惡心,當下就
太大貪著,你們只是暫時共處一堂的
要作懺悔,並發誓不再犯。
賓客,不管是父母親友,近親遠戚,
接著講到自己行為要謹慎,不管在 人前或獨處時,都要謹慎。
密友知交或普通朋友,都只是今生暫 時相聚一堂的賓客,不用太貪著。今 生一切關係只是暫時的,主僕親友等
23. 如盲前有目,佛菩薩慧眼,恆無礙 明察,莫竊行惡吧!
都是暫時的。 以現代比喻來說,我們搭飛機之
就像一個盲人造作許多惡行,說
前,同機旅客多數互相都沒見過,上
許多惡語,卻以為沒人看到;事實上
機之後,長則幾十小時,短則數十分
要知道面前一直有明眼人看著你。這
鐘,會相處在一起,也許左右還會打
「明眼人」指的是本尊或佛菩薩,一
打招呼、說說話,但下機之後可能不
直以智慧之眼看著我們,所以不要偷
再見面。就像這樣,今生很親的親人
偷行惡行、做壞事。
朋友,來生可能不再見面,所以今生 「聚散一處寢」的親友,其實是非親
24. 凡夫難滿足,熟識便掩瑜,有錯更 加斥,獨自修行吧!
非故的,沒有真實恆常的親友存在, 所以不要有這樣的錯誤顛倒念!
凡夫很難取悅、很難令他感到滿 足,總是有粗重的煩惱,所以看不見 他人的好,看不到別人在行持布施、
26. 赤身空拳死,貧亦樣樣留,莫積枉 業財,誠心安貧吧!
持戒、忍辱、精進等六度,也看不見
這是說你以為今生擁有很多,有房
別人的修持,感受不到他人的覺受和
子、有土地、有錢財,其實「擁有」
證悟,看不到他人的慈悲。凡夫甚至
是一種顛倒見,事實上沒有什麼可被
會把別人的好看成惡,比如別人明明
你擁有。所以要誠心安貧,要接受貧
在行持六度,卻將之視為不好,這都
窮的情況。「赤身空拳死」,不管生
是煩惱、顛倒見所造成。
前多有錢、多有權,死後一塊錢、一
凡夫熟識之後就看不見你的好,
張紙鈔都帶不走。
「熟識便掩瑜」, 甚 至 把 好 的 看 作
第二句「貧亦樣樣留」,不只富人什
不 好 , 不 好 的 更 嚴 重 , 「有錯更加
麼都帶不走,窮人也一樣,死後什麼都
斥」,所以不如捨棄他們,獨自修行
要留下,所以「莫積枉業財」,不要
去吧,如同密勒日巴和本論作者喀惹
為了積聚財富而造業,誠心安貧吧。
貢穹大師一樣。 27. 余造之樓舍,不得享久住,莫建無 25
謂設,遊臨蘭若吧!
乞討,莫妄娶妻吧!
這段在說有人富有就蓋大房子,再
本來單身卻成了家,又沒什麼意義
怎樣就住那幾年,最後還是會死而留
的生了孩子,結果無可奈何的,為了
下來,今天世界上有許多供人參觀的
養家活口,讓自己像個乞丐一樣,所
地方,不就是過去他所努力聚積營造
以「莫妄娶妻吧」!
的華屋嗎?
娶妻是站在男性行者角度來說,就
所以「莫建無謂設,遊臨蘭若
女性修行者而言,就是不要老是想要
吧」,沒意義的華屋就別蓋了,蘭若
嫁給誰,最後只會帶來本來不必要的
是指寺院,本意是指到無人的山間清
痛苦。
靜地去修行,就像過去祖師、成就 者,如密勒日巴、岡波巴沒有建寺, 就是在山洞中一塊大石頭上修行。現
29. 離欲之聖者,無需秉業印,若染貪 欲會,反致惡道吧!
代人這樣可能會生病,所以現在來理
過去成就者為了利生會有娶妻的情
解這段,可以解讀成:不用蓋豪華修
況,「秉業印」是指娶妻。從修行人
行地,簡單樸素的地方就可以了。
的離欲角度來說,也是不需要事業印
事實上過去疾病也比較少,如密 勒日巴和岡波巴的時代,沒什麼傳染
的,如果帶著貪欲和業印相遇,反而 會因貪慾而落入惡道。
病,也比較少大自然災害,就連蚊子 都比較少。
30. 非法行之因,不良範不看,應以悲 憫待,隨循覺者吧!
28. 單身卻成家,無須卻得子,奈何去
26
周圍有很多人沈溺在不如法行為,
主題故事
沈溺在五妙欲色聲香味觸之中,對這 樣的情況,我們不用起嗔心,也不要 起貪心,而應起悲憫之心,應該效法
口訣,立修之本吧! 上師善知識傳授的口訣,是引領我 們進入正道的根本,要好好實修它。
的是覺者,像密勒日巴、岡波巴、杜 松虔巴等成就者。
34. 佛所宣經藏,為遠無知惑,善煉研 習慧,年少而學吧!
31. 惡友設法捨,於諸德才備,厭世善 知識,盡去依止吧! 剛剛談到沈溺五妙欲的惡友,要很
佛所宣說經律論三藏,是為了幫助 我們遠離無知的迷惑,所以要趁年輕 好好學習這樣的智慧吧。
善巧、很有方法的捨棄、遠離他們, 而不是帶著嗔心去責罵。應依止的是 具足出離心的德才兼備之士,對於厭 離世間的善知識,要盡力去依止。
要靠誰?真實救怙三寶三根本! 32. 本尊上師寶,猶如摩尼珠,敬心得 加持,深生虔敬吧! 這裡說,對上師、本尊要有虔敬 心,才能得到加持。
35. 師若不攝受,猶如破底瓶,有漏心 健忘,勤念所聞吧! 這裡提到,依止上師聽聞法教,但 因為自己煩惱,而容易忘失所聽聞的 教法,「猶如破底瓶」,就像一支瓶 子底破掉了,裡面不管裝什麼都容易 漏掉,「有漏心健忘」,聽過學過, 總是記不起來,就是因為煩惱。所以 不只聽聞,還要「勤念所聞」,要常 常憶念所學的內容,好好加以思維。
33. 引汝正道之,導師善知識,所授之
27
第3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課程. 「四念住禪修」第一堂課
不安時刻要安心, 明就仁波切說 「四念住」
主講上師:明就仁波切 時間:2020年1月28日 上午8:00-11:30 地點: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中譯:堪布羅卓丹傑
28
主題故事
這可能是史上會場出現最多口罩的特別法會。
念住請舉手?都沒什麼人舉手。還是先簡略講止
在華人大年初四,本來應該帶著年節喜慶味道
的四念住,再說觀的四念住?那就是第三個了。
的年假裡,上午8:00,第3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 行課程,如期在佛陀成道的聖地菩提迦耶舉行。 以往像候鳥一樣,一年一度都會從天涯海角回
透過止觀,降伏自心 學習四念住的原因、目的是什麼?
到心靈的家,定期回來聖地法會的各國法友和義
佛說八萬四千法,這一些法集合起來,只有一
工,今年可能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陰影,在
個要點,就是要讓我們的心平靜,降伏、調柔我
亞洲乃至全球蔓延開來,人數明顯少了,安坐在
們的心,在自心上得解脫,比如有名的〈七佛通
會場的僧眾,更顯得像是風雨如晦中的安定力
誡偈〉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
量。只是絕大多數人都戴上口罩、甚至雙層口
諸佛教。」重點是自淨其意,這就是佛陀的教法,
罩,仍然透露著不尋常的謹慎訊息。
那要如何自淨其意?就要透過止和觀兩個修持。
在這樣特別的氛圍中,前行課程主講上師:尊
修持止和觀,依此開展五道,即資糧道、加行
貴的明就仁波切,輕車簡從的上了法座,在今年
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等五道,第一個資糧道
更顯簡樸的祈願會場中,為以藏族僧眾為主的大
又分小、中、大三階段,小資糧道主要修四念
眾,以藏文講授「四念住禪修」,生動有趣、深
住,從這個基礎開始,可以慢慢調伏自己的心,
入淺出的簡單教導觀呼吸的止禪修持之後,進入
從心上得解脫,由內心而解脫,所謂遍知佛果都
「四念住」的觀禪介紹和禪修引導,現場各國法
不在別處,成佛其實都在自心上找到。
友則各依FM收音聆聽即席口譯同步翻譯。
心如果能調伏,到哪裡都會很開心、很平靜;
明就仁波切是舉世聞名的禪修大師,奉法王噶
心如果不調伏,到哪裡都覺得不舒服、不對勁,連
瑪巴指示,今年第二年為噶舉年輕僧眾講授禪修
修法的時候也覺得不安定,會覺得「這法怎麼修這
要點,並現場帶領禪修練習,有種實修傳承家風
麼久,還不結束?」一直看時間,維那師終於唱完
薪傳的味道。由於仁波切在全球各地都舉辦「開
了,就像老鼠被放出籠一樣開心;如果聽到修法的
心禪」課程,現場法友很快就發現,這次「四念
召集聲,就覺得「哎喲,怎麼又要修法了?」如果
住」禪修課程,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開心禪」
心不調伏,到哪裡都是不安定而痛苦的。
原型,再加上傳統「四念住」中「無常、苦、
每個人的心都帶著貪嗔癡的包袱,比如貪嗔癡
空、無我」的觀禪內容,讓上過開心禪課程的法
等各種煩惱,還有害怕、恐懼、沒有自信,覺得
友,有種上到深度版進階開心禪的感覺。
別人都不喜歡我,在那裡胡思亂想,想到晚上都
先學「止的四念住」,再入「觀的四念住」 以下是仁波切開示內容:
睡不著。就像我小時候有恐慌症,有時覺得人生 沒意義,就非常懶散、懈怠、很想放棄一切。 為了消除這樣的痛苦,就要修持,修持的方法
在我們的導師金剛持,尊貴的法王噶瑪巴心意
就是聞思修。聞思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實修,
之下,從今天開始有三天的禪修指導,這次禪修
多聞就是多去學習、多去聽聞,就是要幫助並調
教導主要是講「四念處」,以前我們從止的角度
伏自己的心,有了修行的力量,自己會開心,到
講過四念住,今天主要從觀的角度來講四念住。
任何地方都會平靜。
到底要講止的四念住,還是觀的四念住,哪一個
剛才說到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等五
好呢?大家想一想,等一下舉個手。第一個,希
道,有了前面小資糧道的四念住為基礎,後面中
望講止的四念住請舉手?第二個,希望講觀的四
資糧道、大資糧道等就可能達到。有了四念住, 29
就像經典說:「修持四念住,包含一切法。」 為了要修持四念住,今天要講一下,它也像一 切佛法修持,要包括三個部分: 一、前行:皈依和發心;
求上師金剛總持加持我們,圓滿修持五道十地的 斷和證的功德。 (二)發心: 我們所作的一切修持,目的都是要幫助一切有
二、正行:今天要講一點止的禪修觀呼吸;
情眾生圓滿成就佛果,帶著這樣一個發心,所以
三、結行:迴向和發願。
我在這裡聽聞、思維、修持,這是我在這裡修持
修持就要這樣包括前、正、後三個部分,能如
的原因,這就是發起菩提心:
此具備,萬法皆包含在內。口訣的修持就是這 樣。 首先第一個要皈依和發心;正行是無所執的正
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一次)
行修持,就是三輪體空的空性正見,總之就是無 散亂的修持;結行就是迴向發願。
一、前行 (一)皈依: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妙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親疏愛憎常住大平等捨。(三次)
觀想金剛總持示現在面前虛空,他是一切佛法 僧的總集,是噶瑪巴、一切上師的本質,是勝樂
大家覺得怎麼樣?這就是發心,發起菩提心。
金剛、亥母等一切本尊,以及一切護法本質的總
但是大家一說到一切眾生,會覺得黑漆漆一片
集,是佛法僧一切的總集,能如此作皈依,就包
嗎,會的請舉手?好;一說起菩提心,一顆心就
括了一切上師相應法。好,現在我們一起做修
滿世界亂跑、胡思亂想嗎,會的請舉手?好。大
持:
概不少人都是妄念變很多。
請合掌,想像前方就有金剛總持,
發心就是動機,什麼是動機?例如大家來金剛
就像經典所說:只要想佛在前方,佛即在前方。
座這裡,沒來之前心中會想:「我要來參加祈願
佛是遍知的,他的遍知智慧,
法會」,它就是一種動機。它也像做個計畫:
沒有時間的差別,沒有遠近的差別,也沒有祈不
「未來我想達成這樣的目的,所以我打算這麼
祈請的差別,
做」。大家都有各種計畫對吧?比如:「我今天
他就在前方虛空,以慈悲和大智慧看顧著我們。
要去商店,買個便宜但質量又好的手機」,你帶
上師金剛總持,祈請您,直到我成佛前,都成
著這樣的動機、想法去商店到處去看。動機就是
為我的皈依處!
一種想法、計畫。 發菩提心,就是修持前心中要具有的一個動
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依,
機,你為什麼來祈願法會?為什麼要聞思修?為
以我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兩次)
什麼要做這件事?動機想法是什麼,是很重要, 是要觀察的:
金剛總持的顏色、相狀、手勢很難觀得很清 楚,就想像他真的示現在面前,真的看著我們、 知道我們,根本沒有遠近的差別,就這樣皈依上 師金剛總持,就這樣幫助我們調伏自己的心,祈 30
一、下等的動機:有人是被迫的,怕糾察師處 罰,不得已才來的; 二、中等的動機:有人是「大家都來,所以我 也跟著來了」;
主題故事
三、最好的動機:有人是因為「這是聖地,來 聖地參加法會可以聞思修,學習如何降伏自心、 利益眾生,所以我來了。」 現在,你在聽法,就要想一下動機是什麼。我 們花一兩分鐘想一下:
嗔心、我慢而來嗎? ──「他能聞法,我也要聞法,這有什麼了不 起」,是這樣的心態嗎? ──「大家都來我也來,現在禪修很流行,我 也聽一下吧」,是這樣一種中等的心態嗎? ──「我要聞法,來調伏自己的心,好利益眾
身體坐直,閉上眼睛, 想一下:我為什麼來到這裡? 我為什麼來法會? 此刻我坐在這裡的動機是什麼? 好好觀察一下。
生」,還是這樣一種菩提心呢? 動機是很多很不同的,但你真的要了解你現在 的動機是什麼。 我小時候七、八歲時有恐慌症,常會流汗,有 時甚至會心悸,晚上睡不著,過得很辛苦,九歲 時從我父親祖古烏金仁波切那裡得到禪修教導,
好,你的計畫、動機是什麼?是菩提心的動
我心裡知道禪修很重要,但不太坐得住,想禪
機?還是中等的動機?或嫉妒、比較、我慢的不
修15分鐘,但五分鐘就快坐不住了,妄念一大
良動機?
堆,但我堅持下來,從九歲到13歲持續禪修。
── 「 看 我 厲 害 , 我 要 念 得 比 旁 邊 那 個 大
我13歲時閉關,在閉關中心裡,我的根本上師
聲」,是這樣一種嫉妒、比較的心嗎?你是因為
薩傑仁波切,提醒我要看動機,是不是有菩提心 31
的動機。
就因為我現在沒有「利益眾生讓他們成佛」的
有一天早上,我就看我的動機,發覺表面上我
能力,所以我來這裡修持,來聞思修,來修持布
的動機是菩提心,但其實內心深處真正的動機,
施、持戒、忍辱等六度,這就是菩提心,同時具
是想降伏恐慌症,因為它讓人很不舒服。總而言
有菩提心的兩個部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之,動機很重要,你一定要知道動機是什麼,無 論是什麼動機,都要把它轉成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現觀莊嚴論》說,菩提心有 兩個部分:
一、願菩提心:「我要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佛 果」,這是從果而言; 二、行菩提心:「我要實踐六度波羅蜜」,這 是從因上來說。
一、緣眾生,以眾生為所緣;
如果剎那間能生起菩提心,就如《入菩薩行
二、緣佛果,以佛果為所緣。
論》所說,將會為天人所讚嘆,成為人天的供養
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現在有利益大
境,罪業也就淨除了,資糧也就具備了。
家成佛的能力,如慈悲、智慧和力量等,馬上就 能利益眾生成就佛果,你會不會這麼做?」會的 請舉手?有些人舉手了,滿好的,這就是菩提 心,基礎就是這個! 每個人都會想我要做些什麼好事,好讓眾生快 樂,如果有能力,大家都會利益眾生、都會幫的
二、正行 正行今天要說止的禪修,止的修持有很多種, 其中大家都知道的是透過呼吸,做觀呼吸的止 禪。《俱舍論》中就提到兩種觀呼吸的方式: 一、數息法:
對吧,你看大家都舉手了。我們都有這樣的心。
就是覺知憶念氣息的進和出,心放在氣息進出
但你說你現在就有這個能力嗎?覺得有的請舉
上,當你覺知到呼吸的進出,就是一種智慧。禪
手?哈,沒有吧。也許因為我們自己無明的遮
定的本質,就是智慧。接著要數呼吸的數字,氣
障,可能佛陀在現場都不知道。就因為我們還沒
進來、出去算一次,從一次到十次,能這樣好好
有這樣的能力,所以要修持,讓自己有能力;如
做,昏沈、掉舉的障礙就能消除。
果不修持,自己都不能解脫,自己有痛苦煩惱,
二、隨息法:
不要說利益一切眾生,想利益一個眾生都很難。
32
就是心跟隨氣息走,氣息進來,覺知它,氣息
主題故事
出去,覺知它。
包子還是蘋果?今天我們來做另一個特別的禪
好,接著大家一起來練習,身體姿勢的要點,
修,是手機禪修,一分鐘內不可以想手機,華碩
以前法王噶瑪巴在祈願法會教導過很多次,這次
或三星或iphone,想什麼手機都不行,想包子、
就不多說了,主要是數呼吸,數一下一分鐘之
涼粉或茶都行,想過去、未來都行,就是不能想
中數了幾次,可能五次、七次、十次,有人甚
手機。
至15次吧,有人很慢,呼和吸都很慢,有人很 快,有人快吸幾口呼出去,然後就屏住氣一會
請坐直,閉上眼睜,
兒。總之是平時呼吸方式不要改變,重點是要數
我會說一二三,數到三,就不可以再想手機了,
呼吸,一分鐘中,看自己呼吸了幾次。
一、二、三,不可以再想手機了,
(安住)
絕對不可以再想手機。
好,你們數了幾次?比五次多的請舉手,比七
(安住)
次多的請舉手,比十次多的請舉手,那有比15 次多的嗎?有20次的嗎?到十次就不要再數下 去了,從頭再來一次。
好,感覺怎麼樣?有人想到手機嗎?想到請舉 手。 一定會想到的。跟你說不可以想,你就會想,
再來練習一次,做完十次的就請舉手。
因為我們的心還沒被調伏,還沒得到自在,這裡
身體坐正,全身放鬆,閉上眼睛,自然呼吸,
想法就好像故意來鬧你,各種手機的念頭,好像
開始。吸進來呼出去算一次,數十次。
故意的出現。
(安住)
不只是手機,你心中各種恐懼、擔心的想法也 一樣,越壓抑就越是強烈。我小時候有恐慌症,
好,很好嘛。
數息法:能數就是禪修,妄念隨它來去
所以非常了解,各位要辯經或考試時也一樣對 嗎?要調伏自己的煩惱,第一個要覺知,煩惱不 是靠壓抑能調伏的,越壓抑越發作不是嗎?我知
數呼吸十次是一個標準。《俱舍論》說,數息法
道你們都快考試了,很快就會發現,想記的都
有六個次第,第一個就是數,能算得到,就代表
不記得──這都是我們的心還沒有得到自在的緣
安住在禪定中,不要懷疑這樣算禪修嗎,也許你
故。有一天,當你的心得到自在時,想要不想就
數著數著,心中還是會想起包子或手機,數著數
能不想,想慈悲就慈悲,想菩提心就是菩提心,
著,心就想「天氣有點冷,如果來杯熱茶不錯」,
想觀諸法實相就是諸法實相。
任何的想法都讓它顯現、生起,是沒關係的,不
接下來有半小時練習時間,我要給你們功課,
要阻止它,這裡有個重點是「數」,只要你能數
接下來念〈度母讚〉或上廁所時,要覺知自己的
呼吸,再多妄念都不用管它,能數就是禪修,重
呼吸,要短時間、多次數的算自己的呼吸,只數
點是只要能數呼吸,有沒有妄念都沒關係,事實
到三也沒關係。
上你也不用阻斷妄念,越想阻斷妄念就越多。
心未自在時,妄念越壓抑越發作 記得去年我們做了一個特別的禪修嗎?我們試 著去阻斷念頭生起,那時我們是以什麼為對境,
早上就上到這裡。 (維那師帶領大眾唱誦〈了義大手印祈願文〉、 〈雪域安樂願文〉暨迴向文,結束上午第一堂 課,在半小時課間供茶暨念誦〈度母讚〉之後, 進行上午第二堂課) 33
第3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課程.「四念住禪修」第二堂課
觀呼吸:從數息隨息,開始降伏三毒 好,開始之前先考試,上一堂課給了各位休息
個都沒舉手,既沒修也沒忘的是怎麼啦?
時間的功課,半小時功課修得如何?是茶太好喝
座間修持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做到,就能降伏
了,所以完全忘了要修?還是沒忘,雖然想修但
煩惱痛苦,重點是要去練習,讓修持在生活中有
半小時過了什麼都沒做?
所增益和進步。比如你們要考試了,心裡就會七
剛剛半小時下課時間叫「座間」或「座下」, 禪修分「座中和座間」或「座上和座下」:座中 身體需要保持七支坐法,身體和語言的散亂都消 除,不看手機、不看電視、不說話,不散亂、專 注在禪定的法門上;座間是在說話的時候、看手
上八下猛跳,這時就要讓注意力回到呼吸上,數 自己的呼吸或隨自己的呼吸。
止的禪修 (一)數息法
機的時候禪修,只要不忘失覺知,行住坐臥都可
數息有六個次第,現在先講數呼吸。
以禪修。
當你害怕時,數呼吸就會比較平靜,考試時看
剛才這半小時,也許你無法一直禪修,只要有
到一個問題,答案怎麼都想不起來,這時候數呼
一次數息觀呼吸的就請舉手,一次就好?(少數
吸,如果平常已經知道答案,只是緊張忘了,這
人舉手)不太多耶。忘記要禪修的請舉手?那兩
時就很有幫助;如果平常就不了解,這時數呼吸
34
主題故事
當然就沒用。生氣時也可以用,無論對老闆、對 鄰居或者對朋友,一生氣馬上回到呼吸上,嗔心 就可以得到平靜。嗔心、嫉妒、比較等各種痛 苦,或者很想得到卻得不到,不想得到卻偏偏得 到,這些時刻,都可以觀呼吸。 佛教觀呼吸的止是很特別的,和其他宗教都不
也不跟隨它,就是嗔的對治法; 3.對治貪:不用特別去得到樂、明、無念等各 種好的覺受,就是貪的對治法。 這是對治三毒煩惱的開始,但要根本對治,還 需要觀;不過如果沒有以止為基礎,也無法達到 根本的對治。所以當你專注在呼吸時,就包含了
同,有何特別?因為呼吸是自然的,不用改變什
很多修持在內,它就是止的禪修。
麼,有人呼吸快、有人呼吸慢,有人長、有人
(二)隨息法
短,有人均勻、有人不均勻,就以自己的自然呼
剛才講到觀呼吸法有六個次第,第一個是數呼
吸為基礎做禪修,不用改變什麼,這是佛教特有
吸的「數息法」,另一個是隨呼吸的「隨息法」,
的以「觀呼吸」修止的方式,從鼻子也可以,從
就是心跟隨著呼吸,觀察自己的呼吸,氣吸進來
嘴巴也可以,同時從口鼻呼吸都可以。
時,知道氣進來了,從鼻孔或嘴巴都可以,平常
因為覺知呼吸,因為能跟隨呼吸,就會有智慧
是從鼻子吸進來,覺知氣息從鼻孔前、到喉部、
生起。這種智慧是什麼?《俱舍論》是這麼說
到心間、到肚臍、到臀部、再到腳部,再呼出
的:「善能分別諸法相」,就是能夠了解什麼是
去,氣出去時呼出一手肘長以外。手可以跟隨著
真實,安住在本然的狀況,能如此,就是智慧。
氣息配合動作,呼吸配合手勢,心、手和呼吸要
這種呼吸法和外道的不同,印度有種呼吸法,
一致,不一致會卡住,但這裡不用數呼吸次數:
是要刻意改變呼吸方式。佛教觀呼吸的止禪,則 有三個特點:
請坐直,閉上眼睛,身體放輕鬆,心也放輕鬆。 請舉起右手,手勢跟隨呼吸,氣吸進來,手也放
1.不改變:不用改變自然的呼吸方式。
到心間,
2.不阻斷:不用阻斷煩惱、想法,呼吸時什麼
呼出去,手也跟著出去。
念頭生起都可以。 3.不成立:不用特意追求什麼,不用修成樂、 明、無念。 觀呼吸不用阻斷妄念,不用壓抑的方式勉強自
接下來手放下,心繼續隨著呼吸修持。 (大眾配合手勢練習隨息法) 這時你可能會聽到外面有很多聲音, 無論聽到任何聲音,只要不忘記隨著呼吸就可以
己不去想什麼。就像之前我們練習不想手機,結
了。
果沒用不是嗎?其實呼吸自然本身就是智慧,是
輕輕覺知到呼吸,你可能會生起很多念頭,
一種煩惱的對治法,它就是無明的對治法,也是
只要不忘記跟隨呼吸,不用阻斷念頭,心不要跟
貪的對治法,嗔的對治法。
著跑掉就可以了,
輪迴的根本是無明,遇到喜歡的就貪、不喜歡
忘記呼吸,就是散亂了,
的就嗔,由於這樣的貪嗔癡,所以我們會輪迴,
不忘記呼吸,也不用阻斷念頭生起,
所以痛苦,心無法得到平靜。要調伏這三毒,可
安住在呼吸自然、本來的狀態就可以了。
以透過自然的方式,比如自然的觀呼吸法:
不管呼吸是長是短、是快是慢都沒關係,
1.對治癡:符合自然方式修持,這本身就是智 慧,就對治了無明。 2.對治嗔:不用特別去除妄念,不用阻斷它,
在自然的呼吸狀態中,輕輕覺知它的進出, 變慢了就安住它變慢的狀態,呼吸本來就長就讓 它長, 35
變慢、變快就讓它變慢、變快,沒關係。
(pranayama)是用強力呼吸法,佛教最初用來消除 無明煩惱的方法是觀呼吸,可以消除無明煩惱,
這次覺得怎樣?這樣專注在呼吸時,是不是有
也可以消除嗔心和貪心。好,大家討論一下:
各種念頭生起?繼續專注在呼吸就可以了,不忘
「為什麼呼吸法可以消除三毒煩惱?」請討論,
記呼吸、知道著自己的呼吸,這時就沒有散亂。
開始!
什麼叫散亂?不是念頭生起就是散亂,散亂是
(分組討論五分鐘)
「忘了正在做什麼事」,比如你在念一部經書,
討論之後變清楚或變胡塗了?更清楚的請舉
念著念著,都念三頁了但不知道在說什麼,有這
手,更胡塗的請舉手,有沒有自願分享的請舉
樣經驗的請舉手(有不少人舉手),這就是散
手,可以上來說。
亂。
學生一:我和法友討論時,發現有兩點:
散亂讓你就像「殭屍」一樣,人在心不在,念
1.是觀呼吸時,專注在呼吸上,心會變平靜,
著念著心跑到要換手機,「我要換支便宜但質量
當心平靜了,三毒煩惱不太會生起,煩惱本質就
好的手機…」,忘了自己正在覺知呼吸,這就是
是讓心不平靜。
散亂。只要不忘記呼吸就可以了,不必刻意停止
2.是佛教的觀呼吸,特點是不改變自然呼吸方
想法。因為刻意停止也是沒用的,就像前面的練
式去作觀修,當我們去看呼吸的本質,這就是智
習,要你刻意不想手機,結果反而想得更厲害
慧,煩惱就是看不到本質,而看到顛倒的情況。
了。因為心還沒自在,你是做不到的。
看到本質,就是觀,就是智慧,這時無明就不會
為什麼佛教觀呼吸,可以消除貪嗔癡?
生起,就降伏了無明。 學生二:我們和朋友討論後發現,如果心能專
接著大家要花五分鐘,和左右朋友討論一下:
注在一件事物上,比如呼吸上,貪心、嗔心、我
「為什麼佛教的呼吸法,可以消除貪嗔癡無明煩
慢等本來就比較不容易生起,腦子會比較清晰,
惱?」《俱舍論》中,佛陀說:「佛教的呼吸法
思維會比較清楚,比較不會有煩惱,這是我們的
是自然的呼吸,與外道不同」,比如印度班那陽
結論。謝謝!
36
主題故事
學生三:當我們看著呼吸時,很多妄念似乎都 停下來了,就能安住在心的本質上。我們有四五
成為覺知的對境,心就覺知著那一片黑漆漆,不 用造作情況,也不用消除情況,這就是智慧!
位討論了一下覺得:觀呼吸是降伏煩惱的開始,
智慧就是觀察事物自然真實的狀態,就像觀呼
就如您所說,我們會有種覺知在,心會變得比較
吸就是專注在呼吸長短快慢本來的狀態,放在自
放鬆,當覺知養成習慣,習慣覺知呼吸,貪嗔癡
然狀態上就是智慧。如果昏沈時,就不散亂的把
自然就會變少,這是我們的結論。
心放在昏沈上,看著昏沈那黑漆漆的狀態。這是
但我們的疑問是,當我們專注在止的修持,為 什麼智慧會生起? 學生四:覺知自己在呼吸時,自然不會想很 多,妄念少了,煩惱就會少。 學生五:我們有個問題,數呼吸時如果是閉著 眼睛,心會變昏沈,灰濛濛的一片,怎麼辦?
佛教特別的方式,是《俱舍論》中提到的。
專注在呼吸,三毒是這樣被降伏的! 剛才大家的討論沒有針對問題直接回答,要再 討論一次,還是要我說? 剛才題目是說「為什麼修持觀呼吸,可以對治
仁波切:當我們在禪修時,有時會發生昏沈、
貪嗔癡?」由於愚癡無明會生起嗔和貪,有這三
掉舉的狀況,心灰濛濛、黑漆漆一片,甚至睡著
毒,當你專注在呼吸,這三毒是如何被降伏的
了。這時心的覺知力要提起來,但不需要刻意阻
呢?
斷昏沈,當然也不要刻意跟隨昏沈,最好的方式
1.對治癡:首先,專注在呼吸本然的狀態,就
是,要有很強的覺知力,讓心一再一再回到專注
是智慧,這是剛才已經說了。智慧是什麼?就是
的對境上,比如呼吸上。行為上,可以坐在通風
無明的對治,無明就是不知道、不曉得,智慧就
的地方,不要吃太飽,看遠一點,比較不容易昏
是清楚的知道、看到、觀察到事情本來的樣貌,
沈。
對吧?所以呼吸本來是怎樣,你知道它,這就是
仁波切:當我們在修心念住時,昏沈都可以成
智慧,就在對治無明。當你在身受心法四念住一
為覺知的對境,就像呼吸可以成為不散亂的對
再練習,任何事情的本質是什麼,漸漸就能完整
境,同樣當你昏沈時,那種黑漆漆的情況也可以
的見到。這就是觀的本智。
37
2.對治嗔:專注在呼吸時,妄念、痛苦、煩惱 生起時,要阻止嗎?不用,不用阻止,就是消除
頭堅硬的特質,血肉軟的特性等等,專注在上 面;
嗔,嗔就是不要、不喜歡、阻止,任何念頭生
2.受念住:專住在身體細微的感受上;
起,都不必阻止它,重點是保持覺知呼吸,心
3.心念住:專注心的各種念頭上,就像是大海
裡有任何念頭生起,不管是想到iPhone、三星、 Nokia任何手機,或過去、未來任何計畫都好, 不必阻止它。前提是不忘記你的呼吸。 有一種說法是「一剎那當中,無法同時生起兩
的波浪一樣。
心念住,從認識覺知開始 安住方法很多,但藏地主要修「心念住」。
個念頭」,所以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只
藏傳的佛教典籍當中,雖然清楚記載「四念
要專注在呼吸,會覺得妄念就不太生起,這也很
住」的教導,但是專修者非常少,剛開始應該
好,但無論妄念多或少,重點是不忘記呼吸。如
有,但過程中逐漸失傳。但是大手印、大圓滿、
果持續這樣的訓練,嗔心自然就會平息。
大中觀的修持,可以說是強調了「心念住」的修
3.對治貪:呼吸無論長短、緩急、好壞,都專
持。尤其密乘中講境智和有境(心)智,境智是
注在它自然的情況,不要想去得到什麼、成立什
指離戲空性,這在許多大論中都有清楚說明;至
麼,不要想去得到樂、明、無念等好的覺受。貪
於有境(心)智,是指樂空俱生智、明空俱生
就是「想要」、「想得到」, 因此不要想得到什
智、真實性等等,這也是心念住。
麼,專注在自然的呼吸上,就是對治貪的開始。 這就是觀呼吸為什麼可以對治貪嗔癡,非常非 常重要,知道了吧? 以上是四念住止的部分,我們介紹觀呼吸,先 是數息法,再來是隨息法,很簡略的講了一下。
觀的禪修 再來說觀。觀的時候,所緣對境,主要有身 體、感受、心和法(現象),就是身念住、受念 住、心念住、法念住。 從觀的角度修持四念住,主要是以正念、覺知
大手印中講到很多止的修持,首先前提是要 認識什麼是念、覺知,在很多教法開始會有「引 薦『念』的指導」,這也是心念住的修持。一般 來說,念、覺知有三種:一般的念、禪定的念和 無所緣的念: 1.一般的念:是「心所」裡的一個。 2.禪定的念:從大手印的止開始的念,就是禪 定的念,這裡的重點是不做阻斷和成立。 3.無所緣的念:到了觀的時候,就是無所緣的 念或自覺的念,遠離能觀、所觀的念,這是大手 印觀中會提到的。
為輔助,然後在個別和總的定義上去做觀察,例
大手印禪定的念,有一些特殊的名稱,例如真
如身體的個別定義是「四大和四大和合所成」,
實、不造作、本然的念,這和經論中說的不大一
受是「能感受的自性」,心是「覺」,法是「持
樣:
有各自的自性」。以上是身受心法各自的定義,
1.經論中的念:定義是「不忘失熟悉的事物」,
總的定義來說,就是無常、苦、空、無我。口訣
就是對於已經知道的事物,持續保持那樣的認
傳承是把握要點扼要的修,否則學太多了會學昏
識,不忘失,就像是守門員一樣守護著門口。
頭。以聲聞乘來說,有人主要修身念住,有人主
2.大手印的念:是安住修的念,就像《俱舍論》
要修受念住,有人修心念住或法念住,今天緬
說:心安住在事物它本來的狀態上,不去做任何
甸、斯里蘭卡的行者就是這樣修的。例如:
的修整。這有時稱為念,有時稱為覺,有時稱為念
1.身念住:專注在身體四大的特性,或觀察骨 38
覺,這指的範圍就比較廣了,它包含了念和正知。
主題故事
去年簡單說過什麼是念,修心念住的時候,首 先要認識什麼是念,這是很重要的。
猶如燈光,心能自明,也能明對境
知道對境,也能知道自己。就像這盞燭火,只要 被點燃,本質就是明,它可不可以照亮自己?可 以,它能照亮自已,需不需要手電筒照亮它?不 需要。
首先要認識什麼是「心」,心念住的心,可以
但像這個金剛杵,想看見它需要不需要光?
從「自」和「總」兩種定義去認識,就自身個別
要,它能照亮自己嗎?不行,要別人來照亮它,
的定義而言,心的定義是「明而覺」。心的定義
但燈就可以照亮自己。同樣的,心也像燈一樣,
是什麼?明而覺,你們在《心類學》和《攝類
可以自明,能照亮它自己──了解這一段,就是
學》中有學不是嗎?懂的話,就懂心念住。
心念住的開始。
為了解釋這一點,我特別帶了一個蠟燭來舉 例。(仁波切點燃手中燭火)明而覺就是心的定 義,明就是知道的意思,心的本質是明,「明」有 兩個定義:它能「明自己」,也能「明他人」。
好大誤會,原來「自明」不是我、 「自顯相」不是他! 我們現在身處輪迴中,就是因為不知道自明自
1.覺他(知道對境):舉例來說,各位看到我
覺,不知道輪迴中的一切都是心所現,由於無
的手了嗎?看到的請舉手,這就是心的明,「能
明,大家會以為自覺自明就是「我」,是主體;
看到對境」,這是明的第一個定義,能明對境、
以為自明所顯現的境,是「他」,是對境。這就
知道他人──知道這點,就是心念住了。
是無明,要對治這樣的無明,所以要知道自明本
2.自覺(知道自己):能看到就是覺知,心能
質是什麼,自顯相本質是什麼。 39
這就要從念、覺知開始。
觀,小乘就是要認識萬法的實況就是苦、空、無
大家舉起右手,知道自己舉手嗎?知道,這就
常、無我,這四個就是萬法總體的定義。
是念。
剛才說了,有個別的定義和總的定義,心的個
繼續舉著,覺知自己的手掌心,知道自己手掌
別定義是明而覺,而從總的定義來說,心也不離
心冷冷的揮揮手,這就是念;有人覺得手掌心是
苦、空、無常、無我這四種總體的定義,這四個
熱熱的,也請揮揮手,這也是念;有沒有人覺得
可以一個個順序去練習,但重點修持時可以扼要
手掌心沒什麼感覺?也請揮揮手,這也是念,又
去練習,這次主要修無常,心能安住在無常,自
稱念住。
然會了解沒有單一、獨立、恆常的空,苦和無我
有沒有人覺得自己舉著的手臂痠痠的?請揮揮 手,這就是苦的感受,這也是一種念住。好,現
也自然會了解。 好,我們一起來練習:
在放下,覺得舒服多了吧,這就是樂的感受,也 是念住。你不用去製造樂的感受,消除苦的感
首先身體坐直,閉上眼睛,
受,單純知道苦樂的感受、沒有什麼感受的感
不散亂的專注覺知呼吸,自然呼吸就好,
受,就是念住。
呼吸會改變,從鼻孔吸進,到喉部,再到肺部。
剛才說心的定義是明而覺,透過知道心的定 義,無論心上生起什麼都能知道,觀的智慧就會
接下來要專注的是呼吸無常、會改變的本質上。
生起。
呼吸剎那剎那變換,就是無常性,
緣呼吸,觀無常
就像風中的旗子,會不停飄動, 呼吸也是剎那剎那的變動。
現在我們緣呼吸來修觀,觀有三種:小乘的 觀、大乘的觀和密乘不共的觀,今天講小乘的
40
認識到呼吸無常的本質,
主題故事
就是觀的禪修的開始。
或覺知、不散亂,念就是一種覺知、知道,知 道自己在想什麼、看什麼、感受什麼,這「能
快到中午吃飯時間了,你的心越來越昏沈,
知道者」是不是24小時都有?是,就算睡著了
昏沈時還是要覺知著呼吸,不用消除昏沈,
都有,昏倒了都有,天空不會昏倒、不會睡著,
唯一的方式是覺知它,回到呼吸上就可以了,不
這種能知道的心24小時都有著,沒有就是屍體
要忘記就行了。
了,你們是屍體嗎?
「能知道的心」像大海,妄念煩惱像波浪 這次講四念住,密乘不共的特別強調心念住, 並且以心念住為根本,來修其他部分。
禪修的本質是什麼?是念,就是這樣一種覺 知、知道,你們是不是24小時都有?是,那這 裡有一個問題:「能知道者」24小時都有,那 你24小時都在禪修嗎?這就是你們中午吃飯時
所以再說一次,心念住「心」自己個別的定義
要想一下、要互相討論的功課,再來中午也不要
是「明而覺」,就是「知道」,心就是「能夠知
忘了覺知一下你們的呼吸,下午那堂課要考試。
道者」,一切都來自於心,心這「能知道者」就
接下來下課時間你們就要做座間的練習。
像是大海,其中妄念、煩惱就像波浪,不可能有 沒有波浪的大海,心就是如同大海的本質。 透過不斷練習覺知這「能知道的心」,心也會
再說一次,禪修的本質是什麼?是念,就是覺 知、知道,你們24小時都有這種知道,但你們 有24小時都在做禪修嗎?就是這個問題。
越來越平靜快樂,觀也會得到開顯。請大家繼續
(此時現場突然停電,麥克風無聲,大眾自然在靜
這樣做修持。
默中安住。復電後下課時間已到,維那師領眾唱
你24小時有覺知,但24小時在禪修嗎?
〈了義大手印祈願文〉和〈雪域安樂願文〉暨〈迴 向文〉,結束「四念住禪修」第二堂課。)
平常修大手印止時,我們會說禪修的本質是念
41
噶千仁波切/精選問答錄
帶著無我修慈悲,智慧就會開展 修行要先從慈悲喜捨著手,當我們曉得一定要去利益其他眾生的時候,就走向了智慧。
面對憎恨之人,如何生起慈悲? 問:父親曾經外遇,同時也對母親家暴,對於我 與母親學佛,也有許多辱罵與誹謗,所以當我修 慈悲觀的時候,想到父親的種種,實在很難對他 生起慈悲,請問我該怎麼辦? 答:當你面對不管是敵人或者是自己的父母的 時候,要把「人」跟「事」分開來,父母他們會 有這樣子的相處模式,一方面跟他們過去的業有 關係,所以我們要更加地以慈悲心、愛心來對待 他們。由於過去業力習氣的關係,所以他們有這 樣子的相處模式,這是你應該要理解的。 當你看到父親這樣子的過失的時候,不要把人 跟過失掛勾在一起,你要曉得,他的心跟你的心 實際上是一樣的,因為你們的本性都是如來藏, 如同經典中所說,本性都是如來藏,只是暫時被 客塵染污的蓋障給障蔽住了。由於過去生的習氣 緣故,父親會容易生起嗔心,嗔心跟貪慾,這是 我們自己也有的事情,所以不要認為他就是一個 有嗔心的人、就是一個壞人。 父親有嗔心,你也有嗔心,想到我們倆都有嗔 心,就應該要更加地愛護對方,然後把嗔心當成 是要認識並且解決的對象。如此一來,既能幫助 你解決對他無法生起安忍心的問題,也可以幫助 自己認識自己的煩惱。
心量的大小,決定大小乘 問:請問仁波切對於南傳佛教的禪修有什麼看 法? 42
答: 在看待佛教的教派,或者是大、小乘之 間關係的時候,不要去從法上面來看,要看的是 我們心量的廣狹、心量的大小。到底怎麼樣分 大、小乘,完全是看修行者本身的心態如何,當 然這也牽涉到過去自己的習氣。如果你修行的心 態只為了自己修的話,不論你修哪一個傳統,最 終都變成小乘的心態;如果你是為了更廣大的眾 生而修的話,就可以算是大乘心。所以,基本上 我們不要從傳統去看它,不要認為這個是法的分 別,因為這是人的差異。 舉個例子來說,佛陀在《大解脫經》裡面曾經 講過:「大乘如海洋,小乘如水滴。」這個譬喻 就是說,大乘修行者的心量廣泛得就像是大海, 而小乘修行者的目光只設定在自己的一人的解脫 上面,因為是狹隘的,所以就用水滴來譬喻,也 就是說他們有慈悲心,但是太過狹隘。
從何處著手修行最有效果? 問:五毒、六根本煩惱是否源於意識?該從何處 下手對治,修行從哪裡下手最有效果? 答:關於煩惱和意識的問題,我們要曉得,心 識如果不帶著我執的話,它的本性就是智慧;但 如果它是出自我執在看待萬物的話,創造出來的 就是各式各樣的煩惱。由於我執,心識會把本來 的煩惱更加強化,上百倍都有可能,這時候需要 曉得的就是,如何不帶「我執」去修慈悲心。因 為你曉得煩惱的過失,曉得煩惱最終會承受在自 己身上,所以當你曉得一定要去利益其他眾生的 時候,智慧就會展開。
仁波切開示
所以當心識夾雜我執的時候,它就會走向煩 惱、走向三毒、五毒;如果帶著慈悲、帶著無我 的時候,它就走向智慧。這就是為什麼我不斷的 跟大家強調,你要先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 緣故,如果你缺乏了四無量心的禪修,那麼你要 修止、修觀都修不起來。而且如果缺乏慈悲心的 話,只會創造將來在惡道當中受苦的因而已。
培養對正知正念的串習,讓煩惱自解脫 問:我能覺察到自己最大的痛苦來源是嗔恨,而 這個憤怒則是來自於嫉妒,我總能很清楚的知 道,但是每次試著以看著憤怒和嫉妒的方法,觀 看煩惱的時候,總是感覺非常辛苦,像是在跟它 搏鬥一樣,無法讓煩惱「自動消散」、「自己解 脫」,請問仁波切,突破這禪修的關鍵何在?感 恩。 答: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待的是在〈佛 子行三十七頌〉當中的第三十六個偈頌提到: 「隨於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恆繫正念 與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常常要以正知、正 念、不放逸來過生活。假使缺乏對真實見解的長 時間串習,當你面對煩惱,是很難做到自然解 脫、自然消散的。但是,你還是可以運用正念的 力量,憶念本尊,比方說至尊度母,還有憶念煩 惱的過失,去觀煩惱的過失,這樣逐漸培養你對 正念、正見的串習。假使你缺乏正見的話,是無 法做到這一點的。 首先你先認識妄念的存在,然後從小的妄念著 手,不斷地把這樣的正念運用在日常生活的一切 行住坐臥所有威儀當中,如此一來,才能逐漸做 到所謂煩惱和妄念自解脫;否則的話,只要隨著 妄念和煩惱轉,你的智慧就會淡薄,妄念就會增 盛,這個時候你唯一需要用的武器,也就只有正 知、正念和不放逸。
修嗡啊吽時,注意力放在臍輪 問:修持嗡啊吽金剛頌時,「嗡」吸氣時是否要 43
觀想諸佛加持?「吽」如何在臍輪住氣? 答:先從兩鼻孔吸氣,氣要吸飽,然後讓氣沈
心易渙散修止禪,心不渙散則安住明空
到肚臍,進入到[臍間的]火焰,接著持氣。之
問:如果行者在心性,大圓滿、大手印的狀態中
後,再吐氣。如此循環練習。氣入臍間時,要做
持誦本尊咒跟生起次第的修法,功德利益有何差
觀想(所吸的氣進入臍間火焰),注意力放在臍
別?換言之,可以在心性之中持誦念咒而不需觀
間,會出現無妄念的狀態,這時會產生樂受。
想嗎?
當你不受分別念左右,就不要在乎有無所緣
答:如果心很容易渙散,容易被妄念牽著走的
(專注對境)。禪修時,有兩種觀想方式:有所
話,你還是以修本尊生起次第,這是比較好的選
緣的禪修(有專注對境)、無所緣的禪修(無專
擇。如果心能夠真正做到大手印和大圓滿所講的
注對境)。若已經不受分別念支配了,就不需要
不渙散,就不用刻意觀想本尊生起次第,直接安
去管細節、不管有無觀想的對象。假使分別念又
住在這境界中,持不持咒或觀不觀想都是沒有差
起來了,就再次依靠所緣(此處的所緣,指的是
別的。
火焰)進行觀修。
假使你的心容易渙散,最好還是要修止,比方
晚上睡覺時,只要自然呼吸即可,帶著[默
說本尊生起次第,在觀本尊身相的時候,就是一
念]嗡啊吽的觀想入眠。(仁波切念嗡啊吽
種修持的方法,讓你的注意力回到本尊身相,包
示範)如果開車的時候也這樣「嗡啊吽、嗡啊
括配戴的首飾、身上的莊嚴、衣著等等,都是讓
吽……」,乃至平時上廁所的時候也是,那麼,
心不渙散的方法,而且透過這方式,可以淨化罪
就連排泄物也會變成甘露的。
業。
44
仁波切開示
當然,如果你能真正不渙散的安住在明空雙運
麼都會想要很小心,不要傷害別人、影響到別
當中,比如說看到色法,就曉得色法是明空雙
人,會一直對別人好,這種恆常的小心、保持覺
運,明空雙運自性本身就是真正的本尊,不用再
性,是從悲心中發展出來的,經由悲心所產生的
去觀想本尊相;當你聽到聲音,曉得聲空是雙運
空性體悟,會很穩定,不會輕易改變的。
的,也不需要特別持咒;當你內觀自心的時候, 能夠朗朗照見心的明性,那也是明空雙運,就不 需要特別再修本尊法。
生起悲心而禪修,慈悲與空性智慧自然周遍 問:請問如何做「慈悲的座上修」?
然而因為我們的煩惱還是很熾盛,所受的痛苦
答:在做所有的禪修,一開始都有皈依發心,
非常劇烈,所以憶念本尊和念修咒語,仍然是非
會先念誦:「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
常重要的。面對熾盛的煩惱和強大的痛苦,念誦
依,以我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
咒語和憶念本尊,可以強而有力的消除我們煩惱
這個偈頌裡就包括了「皈依」和「發心」,也
和痛苦。若生前能夠念誦咒語和憶念本尊,這樣
可以加念「四無量心」:
的習氣會使你在法性中陰時有一種大夢初醒的感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覺,此時是有能力於報身境界中成就佛果。所以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念誦咒語和觀修本尊是非常重要的。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妙樂;
當煩惱現起時,由於你憶念本尊,所以能將煩
願一切有情,遠離親疏愛憎常住大平等捨。
惱轉為智慧,煩惱有多強,轉為智慧的力量就有
要思維眾生痛苦的因是什麼,思維如何讓眾生
多強。就像是從初一的新月到十五的滿月般越來
離苦,以及如何讓眾生產生悲心──因為產生悲
越增盛,如果懂得觀修咒語和憶念本尊的力量,
心,痛苦就會自然消失。
確實可以轉煩腦為智慧,越強的煩惱可以轉為越 有力量的智慧。
透過修慈悲,證悟自心本性 問:請問如何由慈悲證悟心性?
知道痛苦的原因是因為我執,對他們有利益的 是悲心,所以知道悲心的利益和功德而禪修,這 樣的話,慈悲與空性智慧就會自然遍滿,就會體 驗到它們是沒有分別的。 事實上,我們不是一定要[刻意的]生起大悲
答:慈悲心與愛就像火一樣,生起悲心以後而
心,只要你知道慈悲和愛的利益和功德,真正知
證悟的空性才是真正證悟到空性;如果只是在知
道眾生痛苦的話,這樣不可能不在心續之中產生
識上了解智慧和空性,那只是「知道」,並沒有
一點點悲心。
真正「經驗」到空性;如果經由生起悲心,就會
眾生的悲心不生起的話,他們的我執也是沒有
自然而然具足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
辦法消除的,這樣怎麼利益他們呢?眾生心中的
精進、禪定、般若等等,這是非常重要的。
悲心是很難生起、很難創造的,那要怎麼幫助他
悲心和空性兩者,悲心是更重要的。如果一個
們生起呢?我們觀修慈心悲心,他們的心續中自
人真正知道空性的話,悲心也會自然增強,這是
然能感受到悲心。比如說我們照顧貓啊狗啊,
證悟空性的徵兆。真正證悟空性的話,概念上的
[如果懷著慈愛]牠們自然都會很高興;我們禪修
「我」已經沒有了,就會自然產生利他的心。
時,如果對眾生有悲心,就可以和眾生自然產生
證悟到空性的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一
關係。
切時,需要一直保持很小心,保持你的覺性,一
如果了解到這樣,想到[眾生]他們的痛苦,就
個人真正有悲心的話,會一直很小心,不管做什
會產生悲心;奠基於此[而做座上修],就會知道 45
事實上是沒有眾生和自己的分別,自他二者是不
音帶放在他耳邊讓他聽也是可以的;如果可以透
成立的,沒有二元執著就是大手印,所以事實上
過自己念誦讓自己聽到,這樣的話是很好的;透
是沒有自他二者的、是沒有二元執著的,沒有二
過你舌頭的活動,身體內臟也會跟著動到,這樣
元執著就可以產生智慧的力量。但是我們一開始
子也是很好的。
卻要用有二元執著的方式,和眾生結緣,建立關
如果你經常念誦,加上家裡都有放阿彌陀佛的
係;當後面智慧的力量生起,就不再有二元執著
咒音,那麼你的妄念會被切斷;不會再去想你生
了。
病這件事,這樣做是很好的。
不讓疾病變心病,淨土近在眼前
我們一定是會往生的,這是必然的,只是我們 不知道什麼時候往生。往生的時候我們會想到:
問:我目前患有胰臟癌,想請示仁波切有什麼方
我們有一個朋友,那個朋友就是阿彌陀佛。所以
法可以使它消除?
往生一定要去我們朋友那裡,這[想法]很重要,
答:首先,不要一直去想「自己生病」這事,
現在就要緊急處理,就要決定好了。
不要想我有這個疾病、我有胰臟癌,因為如果你
有許多人將要往生時,就一直想到朋友、家
一直去想我有這樣的疾病,就算你沒病也會有
人,覺得自己即將要離開他們了,所以心裡難
病,有病的話也會愈來愈嚴重。因為你的心念一
過、擔心,結果他真的往生了,但因為他的心一
直在這裡加強,所以首先最重要的是不要去想
直在掛念著他們,他就會轉生變成他的親戚朋友
它。
身上的細菌或者什麼,這樣子就無法得到人的身
第二點,當你不去想這疾病並且可以將它忘記 的話,經由日積月累,透過我們身體細胞不斷更
體了。所以,你只要想你的朋友──阿彌陀佛就 好了,其他都不要再想了!
新的過程,我們的頭髮、指甲、細胞、血液在一
不論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都是百分之百
定的時間不斷汰舊換新的過程,你的身體將會好
相信有阿彌陀佛的,你也可以在家裡放一張阿彌
起來。
陀佛的大法照,幫助你時刻都可以想到他,在往
第三點,如果你在肚臍處觀想火焰,透過火的 溫熱將整個身體疾病全都燒光,透過這樣子的觀 想,有許多疾病事實上是可以被治癒的。
生時能夠憶起你有一位朋友,那就是阿彌陀佛, 然後你確實是可以去到那裡的。 如果你真的往生到極樂淨土,實際上你還可以
總結來說,就是不要去想我有這個疾病,愈想
協助你的家人。一旦到了極樂淨土,就會具有神
就會愈糟糕,如果業力真的是那個樣子的話,那
通,所以對你的家人及其他人也是都會有幫助
麼你繼續想也是愈糟糕。
的,所以這是很重要的。
身為人都是會往生的,應該要去思考的是:如
最重要的是完全不要去想「我有病」,完全不
果我往生了,會去哪裡?我該如何去那裡?所
要去想它,然後心理保持開心、高興的情緒。如
以,你可以常常讀誦〈極樂淨土願文〉或〈普賢
果身體不舒服的話,就去想外面有一個阿彌陀
王如來祈願文〉。在我們還未往生前,若對於經
佛,如此我們的神識就會停留在外面,而不會執
書裡頭所說的境界都很清楚;一旦我們真正往
著於身體的病痛,就會安住下來。就是要把我的
生,你也知道你的朋友阿彌陀佛在那邊,因為平
心引到外頭去,如果在進行治療或開刀時,也可
常就很熟悉,所以往生時就馬上想到他,也就會
以將我們的心停留在外去見阿彌陀佛,這樣就比
去到那個淨土了!
較不會痛苦了!(系列之五)
不管是自己或你的親友、家人臨終,把這個錄 46
(本文由台灣噶千佛學會提供)
竹清嘉措心要語
體驗自己 「自體驗」是什麼呢?在「自體 驗」中,沒有安住者與被安住之處的 分別。 「自體驗」是一種在認出的過程中 的安住。就其運作的方式而言,可以 說它是體驗著自己的體驗本身。 ──西元1991年夏季,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於「洛磯 山佛法中心」解說《了義海》時宣說。 藏譯英:金.史考特 英譯中:施心慧
Experiencing Oneself
警醒 當你覺得低落、消沈或沮喪時,要
What sort of a thing is self-experience?
把心提振起來,生起自信,激發出一
In self-experience there is no between
種強而有力的內心狀態,並且讓注意
something resting and something being
力保持十分警醒。
rested in. Self-experience is this sort of a resting in the very process of recognition. To
──西元1991年夏季,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於「洛磯 山佛法中心」解說《了義海》時宣說。 藏譯英:金.史考特 英譯中:施心慧
speak in terms of how it functions, one could say it is the experience itself of experiencing oneself [laughs].
Full Alert If you have been feeling down, heavy, or depressed, pick your mind up, rouse your self-confidence, kindle an intensified state of mind, and put your attention on full alert.
47
明就仁波切開示
當下此刻,你就是完美的! Buddhanature: You’re Perfect As You Are 本具覺知、慈悲與智慧的我們,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好? 明就仁波切教我們看透暫時現象,從而發現自己的佛性。
時間:2019年11月8日
慈愛的家人和精神導師的典範,早年歲月卻充滿
英譯中:陳在源
焦慮。我七歲開始遭受恐慌症的侵襲,在大部分 童年歲月裡,恐慌症如影隨形。
當全球逐漸著迷於禪修,譬如雜誌封面,只要 有個帶著微笑的禪修者,就可以讓刊物看起來更
禪修變成武器,攻擊不夠好的自己?
優雅;各大企業執行長把禪修帶入工作場所;甚
大約同一時期,我開始聽聞到佛性。我的父親
至學校裡也紛紛開始教孩子們禪修……看到這些
是著名的「大圓滿」大師,他為我解說佛性的見
畫面,聽到這些故事,很容易讓人以為禪修的要
地,但我並不相信,至少不相信這對我自己來說
點就只是:以特定姿勢坐著練習某種特定技巧。
是真的。我的現實是畏懼和恐慌;而佛性就像是
然而,禪修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方法,而是來
某種空想。那是別人的經驗,不是我的。
自我們觀念的改變。在大乘佛法中,我們稱此為
當我第一次學習禪修時,希望它能幫助我擺脫
「見地」。見地並非某種技巧,而是指我們如何
所有的缺點和不足。我所認識的其他每一個人,
看待自己,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念頭和情緒。見
看起來都平靜而自信,只有我充滿焦慮。我之所
地若無改變,即使最有力的禪修技巧,也不過是
以被禪修吸引,是因為想像一個全新的、變得
強化舊有模式和習性而已。
更好的自己──不再害怕、恐慌,不那麼神經過
佛性就在當下,但感覺不到啊? 佛性的核心見地既簡單又甚深:當下此刻,就 你現在這樣,即是圓滿無缺的。 這個見地的困難在於,對我們來說,這感覺並 不真實。由於注意力聚焦在障蔽佛性的負面習 氣,我們似乎沒辦法親自經驗到佛性。 我就沒辦法。
敏、輕易就被壓垮。 我嘗試再嘗試,想透過禪修通往自由,禪修成 為我與自心戰鬥的武器,但這行不通。有些時候 我的心是平靜的,恐慌似乎消失了,但稍後它會 帶著更強大的力量再次席捲而來,而我開展出來 的任何一絲自信,就如同薄霧般消失無踪。 在我終於放棄的時候,巨大的突破發生了。 我和自己的情緒奮戰了這麼久,獲得的成功卻
我在喜馬拉雅山區長大,就在世界第八高峰瑪
如此微少,以至於最終讓我接受一種新的可能
納斯魯峰的山腳下。家裡滿是偉大的禪修者,而
性:或許我無法被修復──但這並非因為我根本
我自己才幾歲大就被認證為轉世上師──藏文裡
上有缺陷,而是因為我本來就完好無缺。
稱為「祖古」。我出生在神話中。 但那只是表象。 儘管我在優美的環境中成長,並且身邊圍繞著 48
任它出現,單純如是 所以我不再遵行舊有的遊戲規則,而是開啟全
仁波切開示
新方法。我不再對抗自己的恐慌以及推開害怕的
有缺陷的觀念,並不容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
念頭和焦慮的期待,取而代之的是任它們出現。
收了這麼多完全相反的訊息,說我們不夠聰明、
我不再聚焦於它們,但也不忽視它們。我放掉
不夠美麗或不夠成功,說我們如果只要工作更勤
一切的「做」(doing),最終容許自己單純地
奮、吃得更健康、或少一點緊張,那麼或許,只
「如是」(simply“be”)。
是或許,我們最終就會覺得安好。
我想要說,這就是大地震動而雲破月現的時
所有這些訊息中的基本假設,就是我們不夠
刻,但一開始要放下總是想「做」什麼的衝動,
好,而且可能永遠無法變得夠好。不論我們在生
是不舒服且又陌生的。我的衝動並未消失,但我
命中完成了什麼,我們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或我
不跟隨,任它們來去,即使對想要「禪修」的衝
們在成功的階梯上爬得有多高,這些都不重要。
動亦不例外。我連禪修都不做,只是待在那裡
無論如何,總是少了什麼。
(just being there)。 這是如此簡單,如此平常,卻是徹底的轉變: 我不再試著去贏得那個老舊的遊戲。
如果我們不去質疑這個假設,禪修很容易就變 成侵略性的某種微細形式。我們可能在某些短暫 的片刻中,成功平息心中的湍流,但到頭來還是
就在放下的這一刻,我開始看見過去自己完全
強化了只看到自己缺點的舊習性。一如生命中其
錯失了禪修重點。我想要改善當下此刻的無盡追
他每一件事,不論我們做什麼,也不論我們多麼
求,那其實矇蔽了自己,讓自己看不見已經在這
努力嘗試,總是又有另一座山峰要我們去超越。
裡、而且一直都在的東西,也就是佛性,我們本
這種競賽是不可能贏的。
具的圓滿,我們的真實自性。
不用追求更好的,你已經是最好的! 如我自身經驗所示,要放下認為自己根本上就
佛性不是用來玩老把戲的新方法,而是全然不 同的新遊戲。佛性理論邀請我們以全新方式探索 自己的經驗,不是帶著糾正錯誤的目光,而是留 意一直以來本已健全的東西。 49
不需費力的覺知 我的上師們為我介紹的佛性首要特質之一,是 覺知。覺知就像貫串我們每一個經驗的一條線。
當我們只是單純的和內在及周遭生起的現象同 在,會自然湧現愛與慈悲的感受。就像覺知一 樣,這些特質並非我們需要去發展或培養出來 的,而是我們真實自性的不變特質。
我們的念頭和情緒不斷變動,各種反應和感知來
悲心的種子存在於我們想要避免痛苦不安的每
來去去。然而,儘管有這些變化,覺知一直都
一個簡單的願望裡,慈心存在於獲取快樂和滿足
在,它是寬廣而開放的,如天空般包容,如海洋
的活動裡,我們在任何時刻都經驗到這種活動。
般無限深廣,如大山般穩定恆續。
當我們改變姿勢或眨眼來避免不舒服時,我們表
當我們受到啟發或有著崇高情感時,覺知沒有 變得更好;當我們極度神經質的時候,覺知也沒 有變得更糟。覺知如其所是。它不是我們做出來 的什麼,覺知就是我們自身。
現出悲心;當我們享用一口飲水或回應朋友的微 笑時,我們經驗到慈愛。 即使在我們最不期待它出現的時刻,慈悲也仍 然在那裡。甚至像是恐懼或生氣等等痛苦的情緒
既然覺知一直都在,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認
裡,也仍然有著慈悲,因為這些反應都根源於
識出來。我們並不需要改善它,即使嘗試改善也
「想要逃避痛苦不安,而經歷快樂幸福」的動
做不到。
力。慈悲出現在我的恐慌症發作中。我再也不想
關於覺知,最大挑戰是它太靠近了,以至於我
受苦,想要感受到平安而且受到保護,只是不知
們看不見;它如此平常,以至於我們不相信。覺
道要去哪裡找。但我沒看到的是,想要快樂並遠
知就只是知道(knowing),無需費力就現前。
離痛苦的本能一直都在那裡。
是誰正在讀這篇文章?是誰正在經歷這個經 驗?正是覺知。這個覺知就是當下此刻的你。 讓我們做個簡短的練習,來體驗這個無需費力
暫停一會兒,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感受到這些特 質: 是否察覺到想要離開不舒服或避免任何不愉快的
的覺知(effortless awareness):
衝動?
在你繼續讀下去之前,暫停一會兒。
單純地覺察那個衝動。
把「做什麼」放下一會兒,任自己如是。
那種感覺就是悲心。
不要做呼吸禪修……只是呼吸。
能夠感受到想要經歷快樂滿足或單純地感到完整
不要做聲音禪修……只是聽。
的願望嗎?
現在,什麼都別做,就只是在這裡。
安住一會兒,看看自己覺察到什麼。
當下不論出現什麼,就只是單純的、任其所是的
那種趨向快樂的微細活動就是慈愛。
經驗它。 當你讀完這篇文章,繼續今天的生活時,請在 「覺知」本身完整而圓滿,它一直就在這裡,能 夠包容一切。正如此刻的你,能夠說話,能夠動 作,甚至能閱讀,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覺知裡。
我們本然的慈悲 這個不需費力的存在,並非空白、了無生氣的 狀態,而是活生生的,與這個世界緊密聯繫。 50
其他人身上也留意這些特質。它們就像太陽的 光,只要覺知在,慈悲就在。
我們本具的智慧 我們的佛性中另一個核心特質是智慧,我們每 一個人都擁有深刻的洞察力,可能我們不是一直 都注意到,但它始終都在。
仁波切開示
我們全都拼命地追尋某種東西,我們並非一直 都知道自己追尋的是什麼,但就是感覺少了什 麼,所以我們繼續尋找再尋找。 智慧是所有這些無盡追尋的永恆友伴。在某個 深刻的層次上,當我們在正確的地方尋找時,我 們是知道的;而當我們沉溺於某個陳年舊習而偏 離方向時,我們也會知道。我們未必一直傾聽那 個聲音,但它就在那裡。我們就像一隻鳥,從一 棵樹飛到另一棵,尋找自己的巢。當我們找到 家,我們會知道;但現在既然還沒到家,我們知 道要繼續尋找。 當我們開始從「做些什麼」轉變到「如是」 (being),就開始有了終於「回到家」的感覺。我 們可以放下追尋而放鬆下來。當這件事發生時, 並不需要任何人來告訴我們,這種直覺了知就是 智慧。每個念頭、每個情緒,乃至每個衝動都根 源於這個智慧,我們所要做的只是認識出來。
你就是佛性 設若覺知、慈悲和智慧是我們能夠獲取或開展 出來的特質,那麼去做些什麼來培養這些特質就 完全說得通。但這些特質是我們本質的一部分, 因此不需培養,因為我們已然擁有。 任何想要改變、修正、改善當下此刻經驗的企 圖,都會強化認為自己少了什麼的老舊信念。但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就會停在起 點,什麼事也不會改變。 解決這個矛盾的關鍵是認識。佛性不是我們製 造出來的,而是要認識出來。 一個在禪修當中探索的簡單方法,是時不時暫 停一下,就只是這樣待著(simply be)。如果你慣 用的禪修方法是專注於呼吸,就時不時放掉禪 修,就只是這樣,任其如是(just be)1,不要以任 何方式操控你的注意力。注意力就如微風,而覺 知就如天空自身。你不需讓心平靜,覺知本身即 平靜。 任何生起的念頭和情緒,可以任由它們生起。
沒有任何一種經驗可以阻礙覺知,就只是任它們 在那裡,並且察覺到覺知也一直在那裡。如果你 覺知到自己的覺知(aware of your awareness),那 就夠了。 一開始這麼做會覺得陌生,甚至可能感到不 安,並且幾乎肯定會經驗到想要做些什麼的衝動 餘勢。這很正常。當你日漸熟悉「如是」的這種 特質,會開始看到慈悲和智慧就在這裡。你會領 悟到自己本即圓滿,不可能再比當下此刻的自己 更加圓滿。(本文轉載自《Lion's Roar》) 譯註1:“simply be”或“just be”,別譯「就只是在」、 「就這麼待著」、「就這樣」、「如是」,明就仁波切曾經 就此說明:「不論是什麼,就安住在其中」。
51
措尼仁波切開示/修持問答
如何放鬆?你只是忘記放下! 當我們感覺緊繃,一旦記起來,就放鬆了。我們有這樣的能力,能抓取、就能放下。
禪修時生起感受,要如何處理? 問:做握手修持時,以「怪物」做情緒禪修,當 我覺知它、看著它、與它同在的時候,我有種平 靜的感覺,但經驗到能量在我身體裡旋轉,一會 兒後回到平穩,然後我的身體變得特別直挺,尤 其是脊椎,我不知這樣之後要做什麼? 答:你說你的脊椎怎麼了?很挺直,意思是僵 直了嗎?還是只是身形很挺直呢?身形挺直但並 沒有緊繃嗎? 你說你之後不知要做什麼?你為什麼需要做什 麼?就繼續啊!繼續禪修。 那些是氣在流動嗎?可能吧! 它們進到脈了嗎?可能吧! 就是安住在那裡,它是如何就如何,不管那是 什麼,就是繼續往前,繼續做,繼續禪修!不需 要做任何其他事情,到目前為止,不需要做任何 事。 但如果你執取了,執著它了,或阻擋它,那就 不好了。 這就像當我們走路時,有時見到花,有時見到 小山丘,有時會往下坡,但我們仍繼續往前走。 如同繼續做握手修持,就是繼續修持,即使有 感受、體驗生起:喔!這兒有花園,我應該如何 走呢?喔!熊來了,我應該如何走呢?喔!有花 呢,我應該如何走呢?其實並沒有不同的走路方 式,就這麼往前走,即使看到花園、花、山、 水,甚至是熊,仍是繼續往前! 雖然體驗會有所改變,但道路只有一條! 52
就像要如何咀嚼臭豆腐呢?要如何咀嚼米飯 呢?就是咀嚼!
怎樣才是菩薩的慈悲? 問:菩薩這麼高的境界,一般人要如何達到?我 想成為菩薩,但如果太溫和,其他人會得寸進 尺;如果嚴肅,他們又覺得你太兇,我應該如何 做呢? 答:這沒有辦法喔!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就 真沒辦法了。開玩笑的! 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想法,菩薩並不需要立即 的改變世界,菩薩並不需要給予所有的東西,菩 薩是有原則的,無懼的原則,不怯弱的心! 但你需要找到原則,為那原則去努力奮鬥,以 溫和的方式、堅持的方法去努力,那才是菩薩。 並不是要取悅人們,人們要你去搶劫,你就去搶 劫;人們要你做這個,你就做這個,這樣可能會 走到錯誤的方向,那是一種怯弱的方式,並不是 菩薩。 菩薩有很多時候會說不的,不行、不好、不 要。我們要找到內在的膽識,不去支持錯誤的事 情,即使那會讓有些人不喜歡你,你要有勇氣說 不!如果你有足夠的堅持,最終你會贏的,真理 會跟隨著你,而不是有時候這樣,有時候那樣, 沒有任何原則。 我的上師們幾乎都不廢話,標準很高,不說一些 胡說八道的事,他們對那個反感。但他們很仁慈, 遇到真理時,不管如何,他們就會這麼去做了。 對於處理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沒有原則,就
仁波切開示
要先抓住原則,要先找到原則。比如有人要你去
縛著我,請幫助我,教導我如何能擺脫這樣的恐
搶銀行,你說:「我好慈悲,我是最好的菩薩,
懼。
如果我沒有去搶銀行,那他可能會死掉,那麼他 的家人就會哭,所以我最好去搶銀行,因為我真
答:不是要擺脫恐懼,而是要進入恐懼,進入 到恐懼當中。
的很有悲心!」那麼你就錯了,而是要告訴他:
你現在是恐懼那樣的恐懼,對恐懼產生了恐
「這是不行的!如果因為這樣,你的父母會哭,
懼,要去覺知到那樣的恐懼,並與恐懼待在一
那麼去安撫他們。如果他們繼續哭,就擁抱他
起。如果有念頭生起,就跟念頭待在一起;如果
們,如果他們還是繼續哭,就繼續擁抱他們。慢
有情緒生起,就跟情緒待在一起。
慢地、慢慢地,他們就會轉化了,慢慢地、慢慢
就像這樣,你心中主要的恐懼為核心,旁邊圍
地,他們會知道『喔!這樣才是正確的!』」透
繞著其他的恐懼。現在要做的,是先跟其中一個
過這樣,理解了什麼是尊重。這就是原則。
其他的恐懼待在一起,它打開了;再跟另一個恐
所以,如果這世界發瘋了,我們不需要跟隨,
懼在一起,它又打開了。當你進入這個恐懼時,
不需要加入,如果他們給你毒藥,你也不需要認
也許有其他的恐懼湧過來,再跟那個恐懼再待在
為:「所有的朋友都喝了,所以我也喝!」不需
一起,不跟隨它,直到它打開。就這樣,接著慢
要這樣,我們不要跟隨著去做負面的事情!
慢回到主要的恐懼。
如何擺脫父母離世的恐懼
最終無論如何,你需要去接受有一天父母親終 將死亡,當你獨自在家時,你可以試著說出來並
問:父母親總有一天會離世,這個想法讓我感
發出聲音,聽到自己的聲音說:「我的父母親,
到恐懼害怕,而且這樣的恐懼越來越強烈,也綑
有一天終將死亡!」要說出他們的名字,並接續 53
著說:「他們有一天終將死亡,但我將與他們的
們會開心是因為「看到我的女兒很開心呢!她接
愛一起生活下去,即使他們無法顯現,我決定要
受我們的離世了」,這樣的接受是很大的成就,
放下這件事。」如果能夠的話,你要聽到自己的
他們會為妳感到自豪,懂嗎?如果你有個孩子,
聲音說出他們的名字,要明白愛是不會死亡的,
當你死亡後回來看你的孩子,每一次你回來,都
你會感到悲傷是因為愛,要珍愛彼此,珍愛這份
看到他陷在想念你當中,你不會歡喜的,你會希
愛,但他們的顯相是符合無常真理的,所以終將
望你的孩子能自由自在。同樣地,如果你有這樣
消逝死亡,而我已經準備好要接受這件事。請說
的痛苦,他們也是不會開心的,這是真的,因為
出他們的名字,用很溫柔的方式,但要聽到自己
彼此有著愛。我是這樣想的,如果我們過度悲傷
的聲音。
以致無法工作,我的上師、我祖父、我父親從上
我們是人類,人類有著愛,感恩並珍愛這份 愛,這會改變彼此,如果沒有愛,生命就不完整 了。 我有四位上師,他們都圓寂了,他們是我生命 中很珍愛的人,都圓寂了。雖然他們離開了,但
面看著我,他們會說:「喔!還沒提振起來喔! 唉!」就只能嘆氣,明白嗎?
何謂象徵上師? 問:何謂象徵上師呢?
並沒有消逝。如果你問我感到悲傷嗎?我會回答
答:究竟上師像一面鏡子,我們需要依賴一
當然悲傷!雖然感到悲傷,但我沒有完全執著於
位人身上師來引導我們認出這面鏡子(究竟上
他們的顯相,而是感受著我與他們的連結,我將
師),這位上師為我們指出了這面鏡子。為了要
他們全部融攝在我當中,包括從我所學習到的,
能夠有正確而且穩定的體驗,並能持續地增強
以及他們教導給予我的。所以即使他們圓寂了,
力量, 我們需要加持,領受來自傳承上師的加
但事實上是與我不分離的,為什麼我要緊抓著他
持。
們的顯相呢?這樣是有種自私的執著在其中,要
一般來說,「喇嘛」這詞彙意思是幫助我們了
放下!倘若你問我想念他們嗎?有時候,其實沒
解一些之前不了解的,指出一些我們之前不知道
有很想啦!真的,不是很想!但我非常感恩他
的事物。
們,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很多很多,但從某方面 來說他們已不在了。
一旦我們認識出鏡子,也就是究竟上師,他被 人類上師指示出來,並領受到了傳承上師的加
講出來是很重要的,要說出父母親的名字,要
持,那時一切顯相都還是繼續發生、產生,像是
聽到自己的聲音,反正沒有人在家,聽到自己的
鏡中的反射。這些反射、反影自解脫,它顯現又
聲音說:「我父母親有一天會死亡!」是的,要
自解脫。這些反射提醒我們,增強我們對鏡子認
講出來,如果有很想念的人已經離世了,要說出
出的力量,同時我們也從反射中學習。這就是一
他們的名字:「你已經死亡了,我們愛你,但你
切現象、顯相是「象徵上師」的意思。
已經死亡了!」因為有時往者無法找到他的本
像是我們生氣,憤怒產生了,我們對憤怒能生
質,但我們可以去與他的本質相應。當我們這麼
起慈悲,就在那一刻,我們說反射就像是我們的
做時,是一種全然的接受。如果你的父母在天堂
老師,我們從它當中學習。有許多許多像這樣的
看著你,看到你開心,但不是因為他們的死亡而
情況。我們和顯相、現象是共存的,所以我們有
開心,而是因為看到你沒有因為他們的死亡而受
非常多的機會,所以一旦現象生起、發生,要立
苦,我相信他們看得到的。如果因為他們的死亡
即覺知:哇~象徵上師來了!
造成你的痛苦,你的爸爸媽媽是不會開心的,他
(本文轉載自「台灣芬陀利迦網站」〈系列七〉)
54
仁波切開示
確戒仁波切/《多羅五尊成就法》灌頂口傳及教學
誓以女身成就,誓以女身利他 多羅菩薩發心走一條很少人走的路:以女身修行,以女身成就,並以女身利他, 利他時又以「度脫迅速」聞名……
時間:2019年08月17日~2019年08月18日 主辦單位:解脫協會 上課地點:化育道場 藏譯中:羅卓仁謙 照片提供:解脫協會
調伏自心,離苦得樂的關鍵 以佛法來說,不論我們是否豐衣足食、有沒有 疾病,只要在輪迴之中,就一定帶有痛苦的本 質,不過我們卻沒有意識到它,也對它產生了誤 會。概言之,我們追求的是快樂,這個快樂來自
今天主要進行的是多羅菩薩,也就是綠度母的 灌頂。
於哪裡呢?根本是來自於內心,心希望可以得 樂,心也可以成為快樂的工具或是方式,但是心
可以這麼說,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想墮入惡趣、
得樂的前題是:我們必須透過正確的方式,才能
痛苦,希望追求解脫與快樂,雖然這是所有眾生
達到離苦得樂;如果僅僅是內心希望得樂,是無
共同的特點,但如果我們不具備正確的方式與技
法達成的。所以在內心上用功,讓我們可以成就
巧,僅僅只是希望,那是無法成就的。
離苦得樂,是至為重要的。
想離苦?先了解苦因
讓內心得到安定的方式,在世間法來說有世間 禪修,從出世間法來說就是超越輪迴,禪修技巧
今天在座的各位,在離苦得樂的目標上應該是
包括止觀雙運等,第一步,就是讓我們心能得到
一致的,有沒有人想要得苦?(眾笑)應該是沒
安定。讓心得到安定,並不是佛法的專利 ,所
有吧!雖然我們不希望得苦,但卻一直遇到痛
有的文化甚至宗教信仰,都各自有讓心安定的方
苦,我們一直希望離苦,但卻無法擺脫;希望可
式。宏觀來看,佛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包括大
以得樂,卻一直無法求到。關鍵原因在於:苦和
小乘、金剛乘或是各式各樣的禪修,本質都是在
樂是「果」,我們希望離苦得樂,但如果不了解
調服我們心。
苦和樂各自的成因是什麼,自然就無法掌握因 緣,達到離苦或是得樂的結果。
如果能對我們的心產生影響和改變,不論是 修持小乘佛法或者是大乘佛法,都是沒有差別
換句話說,首先意識到什麼是苦?什麼是樂?
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修持的是現在大家認
是非常重要的。做為一個凡夫,我們有一個很強
為「高大尚」的金剛乘法教,但對穩定自心卻無
大的特性就是:我們不知道何謂快樂,其次,我
任何幫助的話,那這樣子反倒是危險的。所以修
們會傾向把「苦」視而為樂,這樣的習氣,深深
持佛法的關鍵是:如何讓我們的心穩定下來。
扎在我們內心裡。舉例來說,當我們處在沒有疾
可以這麼說,佛法的一切內容都是在教我們禪
病、豐衣足食的情況之下,身為凡夫的我們,就
修,教我們調服自心,包括小乘、大乘、金剛
會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痛苦,是快樂的。
乘,今天教授的多羅五尊成就法,本質上也是禪 55
修法門。
金剛乘二要點:讓心成熟,讓心解脫
性格,有沒有透過修行產生改變或弱化,有的話 才叫做淨化。 五,事業:淨化身語意十惡以利他
根據金剛乘的角度,在傳授任何禪修技巧的時
是指以上所說十種行為:身三個、語四個、意
候,有兩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成熟;二是
三個等一切的淨化,譬如有些人很會做事業,在
解脫。讓心相續成熟的方式是灌頂,讓心解脫的
做生意的過程中帶有傷害他人或不顧他人的趨
方式是教授,所以灌頂與教授,是傳授密法禪修
向,如若沒有弱化,就是淨化沒有成就,反過來
不可或缺的兩個關鍵。
就是淨化正在作用。
灌頂的意義是淨除身語意惡業,這個淨化的結 果就是我們可以得到等同於多羅菩薩的身、語、 意及功德、事業,這就是為什麼灌頂被稱為成熟 ──使心相續得以成熟,讓我們的身、語、意、 功德及事業等五要件得以轉化。 一、身:淨化殺盜淫三惡業
最簡單的來說,當我們的傷害性的行為或心態 逐漸減少,就可以視為淨化產生改變。
修行者的密障礙,如何淨除? 修持本尊法,可以破除修行者的障礙,所謂障 礙,一般分為外、內、密三種: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擁有身語意特定行為
一、外障礙:指的是地、水、火、風等造成的
與特質,因為各自條件不同,所以光是身形這部
天災,譬如地震、風災、火災、水災等等,這些
分,就有高、矮、胖、瘦、白、黑等等的不同。
災難性的元素會帶有很大的破壞力。
也可能是因為身的差異來自於各自污染的不同, 於是驅使造作種種傷害或犯罪等行為,所以當我
二、內障礙:是指我們身體的疾病,或者四大 不調和衍生出來的各式各樣的病痛。
們觀察身染污有無得到淨化的時候,重點在於身
三、密障礙:指的是我們內心的妄念。
的三種污染:殺、盜、淫等行為有沒有弱化或是
一般來說,外障礙不常發生,是比較少見的;
減少,如果有,就是淨化作用發生;反過來,若
內在的障礙,某部分是可以透過照顧或健康的生
殺盜淫沒有減少反而變多了,那可能是染污戰勝
活習慣來改善;而秘密的障礙是最麻煩的,它的
你了。
力量也是最大的,原因在哪裡呢?
二、語:淨化兩舌、妄言、惡口、綺語四惡業
因為妄念是憑空捏造出來的,要消滅自己創造
同樣地,語也有四種污染:兩舌、妄言、惡
出來的敵人,是特別的困難。念頭跟心是一體兩
口、綺語,觀察的方式也是一樣,當我們發現這
面,念頭的源頭是心,只要有心的存在,就一定
四種負面的行為在減少,代表淨化產生作用,反
會有念頭的波動。如果我們希望可以弱化或減少
之則不然。
負面的念頭,最正確的方式就是培養正向的力
三、意:淨化貪、嗔、邪見三惡業
量,透過這樣的方式,慢慢去弱化負面的念頭。
再來是意,它有三種負面行為:貪慾、嗔恚、
那麼如何強化正向的念頭呢?那就是禪修!透
邪見,這三個心態若有減少,就是淨化有效,反
過禪修,可以讓我們的心愈來愈寧靜、平和,當
之則不然。
心越來越安寧、穩定,就具備培養正確念頭的養
四、功德:淨化攻擊傷害的特質
分,可以進而弱化負面的心態。
所以透過身語意這三部分,在身語意的這些行
多羅五尊的法門核心是什麼呢?就是透過禪修
為之外或在此之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
去祈請多羅五尊來穩定我們正面的心態,進而弱
性,對於觀察自己,特別是帶有傷害他人的攻擊
化我們負面的慣性。
56
仁波切開示
大家應該很好奇,為什麼多羅菩薩的皮膚是綠 色的呢?那這個綠色,是象徵他的行動力,具備 調服一切障礙的行動或事業,這樣的力量,用綠 色的樣子展現。 以上簡單介紹了「令未成熟者得以成熟之灌 頂」。
淨化自身容器,接受多羅加持與功德
被淨化了。
從前從前,有個公主叫「般若月」…… 在灌頂進行的同時,我會介紹多羅菩薩成就法 的緣起和歷史。 根據佛法歷史記載:過去佛──鼓音如來住世 的時候,有一個王國裡的一位公主叫般若月,她 天生善根深植,對於鼓音如來有極強大的信心,
接下來進入灌頂的程序。
每日以種種妙食供品供養佛陀及其眾多弟子,並
在進行灌頂的同時,我們會給大家甘露水,請
發廣大誓願:「希望未來可以成佛。」在座的比
用此水漱口,不要吞下去。漱口後的水,吐在桶
丘眾都讚歎並鼓勵她:「您如此恭敬虔誠,今生
子裡。為什麼要進行這個漱口?主要的原因是,
必然獲得正果,若是能至心於佛前發願,一切所
這時候的自己是一個容器,這個容器接下來要倒
願必能成就,那麼您何不發願轉變女身成男,方
入多羅菩薩的加持和功德,漱口是象徵洗滌這個
便修行呢?」也就是認為般若月公主應該發願未
容器。所以用甘露水漱完口後,各位要有一個確
來可以生為男身,來修行實踐菩薩道,最終成就
信:我們已經淨化了身語意,我們這個容器已經
無等佛境。 57
般若月公主聽完眾比丘的建議後,詢問了她父
身化現來救度眾生!」
王的想法,是否真的應該要以這樣的方式來修行
般若月公主認為,過去已經有很多化現為男身
呢?父王就告訴她,所謂的男女只是名稱上的差
的佛菩薩來利益眾生,這種男身的佛菩薩已經無
異,本質上是沒有男女分別可言。
量無邊了,可是以女身來利益眾生弘揚佛法的實
大家可以看到,當今女權主義盛行,主張兩性 平等,如果以佛教的本質來看,實際上每個人的
在是很少,所以她發願,在未成佛之前,要以女 身來修行、來利益眾生。
本質都是相等的,所謂男女的差異,只是受到
就佛法而言,每一位修行人都要經過三個過
先天出生條件的影響,但是本質上是沒有差異
程:發心、累積資糧,最後成就佛果。發心就是
的。我有一次去美國講學,曾有一位學生問我:
發菩提心,般若月公主的發心是:以女人的形象
「佛法中是不是男女有別?或是男女有不同的權
來修行,來利益眾生,所以她每天以禪修來度
益?」其實不是的,從佛法角度來看,只有生理
脫、利益千百萬眾生,她發願每天都要度脫一定
的差異,導致男女在行動或表述上有些不同,而
數量的眾生,未達數量之前,就不下座用餐。因
不是本質上有什麼差別。
為她如此不斷地用這種方式度脫眾生,鼓音佛便
「我發誓以女身成就,並以女身利他!」
給般若公主授記為「多羅」。多羅在梵語中是 「救度」的意思,意思是「非常勤奮、忙碌去度
回到先前國王與般若月公主的對話。對於比丘
一切眾生」,藏文稱為度母。在經歷無量劫的修
眾建議「要以轉女身為男身來修佛法」這個說
持後,般若月果然以女身成就了佛果,而以多羅
法,國王跟般若月公主說,男女本質上是沒有分
之種種形相救度眾生。
別的,男身可以做的,女身也是能做的。於是般
所以想到度母或多羅菩薩,就要想到一個「為
若月公主決定:「雖然男女本質沒有差別,但諸
了利益眾生,忙到沒有時間吃飯」的菩薩,大家
佛化現出來利益眾生,大多為男身相,因此我誓
要有這樣的認識。(系列一)
願以女身修持,並以女身成佛,成佛後亦當以女
聽打:林伊琦
58
仁波切開示
堪布拉布仁波切/岡波巴大師《勝道寶鬘》開示
聽法關鍵字:「這是針對我說的!」 聽法的時候有個重要口訣就是:這些教法都是針對你的心而講的,每一句話都是在改變你的心。
時間:2017年10月20-22日 地點:化育道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攝影:妙願法師
首先,請大家生起菩提心的動機,帶著清淨、 正確的聽法行為來聽法。
不誤觸「輕法」地雷! 這次我們學習的是岡波巴大師寫的《勝道寶 鬘》,也是我在台灣首次網路直播的課程。
不會真的去用功了。 法是非常非常珍貴的,就像前幾天談到,聽法 的時候,很多行為是不可以做的。譬如:不可以 邊聞法邊讀誦、邊玩念珠或者邊持誦咒語等等, 這些行為都是該斷除的,所以,更不用說在網上 聽課以致產生的那些錯誤的觀念,這些種種的錯 誤觀念,對你而言都是傷害。還有一種情況就 是,在網上聽課跟現場聽課,我覺得最大的差別 是,在網上聽課的時候,即便你覺得講得很好, 但不會覺得是對你說的,甚至會覺得是針對那個
按照以往上課慣例來說,我的直播課程只會針
時間點的那些人講的;但在現場的時候,你會覺
對一些特定閉關中心,譬如桑耶林寺閉關中心,
得「每一句法,都是為我而說的」,這是關鍵。
因為那裡沒有閉關老師。為了能夠讓他們可以順 利上課,所以我的課程會直播給他們看,但是我 也要求能同時看到他們聽課的情形,所以那裡也 會架上一台攝影機。
聽進心裡,才能帶來利益 還記得我們之前說的嗎?聽法,一定要帶著 「這就是在對你講的」的態度,這樣子才會得到
在桑耶林寺直播之後,西方其他中心也希望比
利益,這種觀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像有人跟
照,但是我沒有答應。這次來台灣,我破例答應
你說,你一定要這樣子做,你就比較會放在心
網路直播,第一次是前幾天在創古文化辦的一場
裡;或者我們去參加噶瑪巴的大眾課程,他可能
座談,再來就是化育的課程。我為什麼要強調這
在大眾中告訴大家應該怎麼做,很多人不見得真
一段呢?最主要是,我覺得網路直播雖然可以讓
的覺得是在對他說,但是如果哪天見到了法王,
更多人聽到法,某方面來講是有些幫助的;但另
法王直接對你說:「你要這樣子做!」你可能就
一方面來講,也會帶來一些傷害。為什麼呢?因
會放在心上了,就是這種感覺。
為可能會讓人覺得不用大老遠跑到現場來上課,
所以,聽法的時候都要抱著這種態度──主講
或者現場聽課不用太專心,反正事後可以看視
上師是在對你講法,越覺得這是在對你說的,你
頻,於是愛來不來甚至隨興缺課,因為反正還有
的收穫就會越大,這是關鍵。尤其是你不覺得針
錄影可以看。以上談到的這些觀念,對我們都是
對你講的時候,這樣的網路聽法,其實對你的影
傷害,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輕視法的珍貴性
響跟利益是越來越遠的。所以重點是,聽法的時
了!輕視法的傷害是什麼呢?就是你在修行上就
候有個重要的口訣就是:這些教法都是針對你的 59
心而講的,每一句話都是在改變你的心。
音,就是怕他們隨便,怕他們覺得「反正以後有錄
很多時候,看網路直播、視頻或錄影或聽錄音
音,現在可以不用仔細聽」,心裡有這樣不好的觀
教學,都會讓我們覺得這個太容易了,然後可能
念生起。換句話說,就是怕他們糟蹋了佛法,不再
你就會輕視這個法,而離法越來越遠。就像之前
珍惜佛法。這不是對佛法不好,而是不利他們自己
說的,有時候你會覺得「反正錄下來了,我也不
的修持,因為如此一來,他們就沒有辦法真正把這
用特別專心的聽」,或者覺得這也並不是針對我
個法聽進去,進而結合實際的修持。
等等,總而言之,這樣下去的話是不好的,就會
有些人聽了好幾天課,之後跑來問我:「上
變成所謂的法油子。也就是如果你聽聞、思維很
師,我到底未來要做什麼功課?要修什麼法比較
多,但是卻沒有真正跟你的心相結合,沒有去實
好?」我想:「啥?上課都上了好幾天,上課講
修的話,那你就會變成所謂的法油子。
的都是告訴你未來要怎麼做功課,你那時候沒
總之,我要再強調一次,最重要的是你的心要
有仔細聽,現在來問我要做什麼功課、修什麼
有感覺,你真的覺得說法者的每一句都是在對自
法?」其實之前大概花了三整天的時間都在教你
己講的,那麼你的心才會有所改變,這個才會成
怎麼修行、怎麼做功課,然後你都沒聽明白,卻
為所謂的修持,才會帶給你很大的利益,這也是
要我在你來見我的這幾分鐘之內讓你明白,你覺
聽法的重點。所以,帶著這樣的觀念聽,跟沒有
得有可能嗎?
這樣的觀念而來聽法,差別是非常非常大的。
一生要做的修持,就是改掉輪迴的習氣 這些年來,我去英國授課,從來沒有讓他們錄 60
為什麼這些人聽了課之後,還要再來問怎麼修 行呢?我想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根本不 知道什麼叫正確的聽法;二、沒有把聽法當成是 未來要修的功課。
仁波切開示
因為如果真的能正確聽聞佛法,真的聽懂了
被分別為「小乘的別解脫戒」跟「大乘的別解脫
法,那麼在這幾天聽聞的課程當中就會知道:
戒」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動機,所以「心」
「對!這就是我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可
是最重要的。
以做的修持,而且是一生都該做的修持,應該要
如果你是帶著:「輪迴是苦,輪迴沒有任何真
改掉我的習氣、個性,這個功課真是太多了。」
實的意義,我要解脫。」這樣的出離心而受戒的
聽得懂的人是這樣的。
話,這就是小乘的別解脫戒;如果帶著:「一切
所以,你們還是可以來問我問題,那個問題應
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一切如父母的眾生
該會是「你上一次講的有一些內容我不是很懂;
都在輪迴當中受著痛苦,我要幫助這一切眾生得
或者我回去修了之後發現有一些疑惑、不明白的
到究竟的解脫。」以這樣的心願受戒,它就是大
東西等等」,這種問題就很好。而不會是問「請
乘的別解脫戒。不同的動機,結果是大不同的。
問我該做些什麼功課?」這就好像是有人一連三
小乘的發心是解脫;大乘的發心可以成就佛果,
天都在教你怎麼工作,怎麼做事,三天教完了,
是遍知的果位。雖然兩者的戒條、儀軌都是一樣
隔天你跑去問他:「請問我要做什麼事?」這樣
的,身體跟語言的行為都是一樣的,結果卻不
的問題會讓人心灰意冷。所以,以後上任何佛法
同,換句話說,最重要的就是心!
課程,都應該要有這樣的觀念,你聽的法就是你 一生該做的修持。
所有的法,都在教你「改變自己的心!」
動機清淨,向內聽聞 所以,大家聽法的時候,記得要回到你的心 中,不是身體要做什麼功課,也不是嘴巴要念多
什麼是修持呢?什麼叫要做的功課?其實我覺
少遍什麼咒語,如果你永遠都是帶著世間的觀念
得是很多人不懂!因為我們太習慣用世間的觀念
修行,還是帶著世俗外在「有所求」的動機修
去想我們該做的事,而大部分世間觀念認為該做
行,譬如要求人天福報、想長壽有錢、事業順
的事,就是你身體要做什麼(比如做多少遍大禮
利,那即便你學的是大乘法,也不算是真的佛
拜)或持咒多少遍等等,我們以為佛法就只是要
法,因為你的動機並不是清淨的。
這樣,所以會去問上師「可不可以給一個具體的 功課。」但其實這不是真正的修行。
舉例來說,佛陀在世時,當時的王法特別禮遇 出家人,犯法的人如果出家,就可以免除判刑,
如果你聽得懂佛法,你會知道,所有的法都在
所以當時就有人為了躲避王法而出家,這就是不
教你「改變你的心!」所以你在聽法過程中就會
好的動機。同樣地,現在很多人修持佛法,也帶
認識到──原來這是在說我,我有這麼多的壞念
著這種世俗的動機而來聽法,這是非常不好的。
頭,那我要怎麼樣來對治我的壞念頭?方法是什
所以學佛的重點是修心,所有佛法的目的都是這
麼等等。所以聽得懂的人就會知道「哇!原來我
個。換句話說,也都是在對治你的「我執」,所
有這麼多的功課、修行要做。」不會隔天再去
有的法,都在對治你的執著,都在修持你的心。
問:「可不可以再給我什麼功課!」
所以不論是直接的對治或間接對治,你要帶著這
舉例來說,大家應該有聽過「別解脫戒」,無
樣的心而來聽聞。當然,一般我們來聽法很容易
論是藏傳或漢傳佛教都有。這裡要強調的就是:
會帶著世俗的動機前來,但是你就是要改變你的
不論在藏傳或是漢傳佛教裡,它的戒律、儀軌都
動機,要知道不是來求什麼向外的東西,而是向
是一樣,都是別解脫戒,依據的經典、儀軌沒有
內的要聽聞、修心,這是最重要的。(系列十)
任何差別,傳戒的方式也是一樣。那為什麼它會
聽打:胡崇禎 61
丹傑 異想 手寫的溫度 剪 貼 簿
最近迷上子彈筆記。所以開始手寫 紀錄,手寫筆譯。
執筆書寫,坐姿大調校
什麼時代了!網紅、名嘴,抖音、 Twitter……人的注意力愈來愈短的時 代,你還在這裡慢慢刻字?」內心的
手寫文章,多了一些謹慎,怕寫錯
質疑聲不斷,「你知道當你在寫一個
不好改,沒有回復鍵可按,也擔心字
字的時候,或者當你寫錯字還在用立
跡不好看,自己看了不舒服。再者,
可白帶對準、按壓、塗掉的時候,他
用於書寫的筆記本也不便宜,如果
們早就下班了嗎?」其實,我一直覺
寫錯浪費紙張可惜也不環保。身體的
得並不是「手寫或打字」這種簡單二
肌肉也得做一番大調整,從手指握筆
分形式上出了什麼問題,主要在於,
開始,到兩腳要放穩。身體的傾斜度
我們對於內心深處,那無形的態度、
得一直微調,脖子也總是會歪到某一
思想和人性的良善本質,現代的人是
邊,要不時提醒自己放正。如果有人
否還保有好奇之心?
把我現在書寫的樣子拍攝下來,看起 來應該和小嬰兒初學走路一樣吧。當
有助自己把握每個當下
然我不是在說自己年紀小,事實上我
至於我自己,至少藉由整套書寫、
還有一個要克服的難題,就是因為抓
手寫的儀式,淨化和沈澱紛亂的思
不準相對距離而造成的模糊感——我
緒,這只是第一步。重點是,當我不
要說的是我有老花。
再放任思緒隨著現代各種便利又快速
內心冒出許多小問號 心理層面來說,更是有許多糾結
62
存在。例如對於效率的迷思。「都
的功能,例如複製、貼上、刪除等等 按鍵而錯失許多生命的美好時,手寫 文章最終只是幫助自己回到了當下。
專欄
最近疫情的關係,有更多的時間
再想、以後再修。所以每一次的聽
專注筆譯。我很好奇,在沒有電腦、
法,他們都很謹慎,身體姿勢會擺
錄音設備的時代,當時的大師們的著
正,自然保持符合聽法該有的威儀,
作怎麼可以寫得如此精彩,就數量上
隨時讓自己準備好聆聽上師的指導。
說,《大藏經》,祖師們的論典、教
這種害怕「今生可能就這麼一次機
言等典籍,豐富到不可思議。他們也
會」的態度,或許是我和他們最大的
有聞、思、修,我也在聞、思、修,
差異所在。
但哪裡不同呢?或許,我猜想,是因
然而,仔細想想,生命中的一切,
為他們沒有回復鍵可按,沒有錄音可
有什麼不是稍縱即逝,而且就只能發
供日後再聽,所以沒有藉口可以日後
生那麼一次,不是嗎?
63
在佛教徒眼中, 「佛陀」重要嗎? 文:子杰李通(隆德寺佛學院阿闍黎) 英譯中:馮復華
噶舉 大小事
在以神為主的一神教信仰中,沒有人會高 於宗教的創辦人,例如:基督教中,「上帝」
文化中,人們沒有這樣說話的傳統。
之下是「耶穌基督」;而在伊斯蘭教中,先
在佛教中,如果希望疾病痊癒,你會祈求
知穆罕默德的重要性僅次於真主阿拉。人們
藥師佛;如果想求長壽,你會祈求長壽佛、
可能會認為佛教也是如此,但實際上,如果
白度母或其他本尊;如果想得到富貴或金
你去佛教社區或國家,尤其是藏傳佛教地
錢,你會求黃財神臧巴拉或財寶天王等等。
區,就會發現大部分佛教徒都有自己的「偶
那如果祈求得到智慧呢?雖然很多人是因為
像」或上師,對某人來說是阿彌陀佛,對其
「佛陀的教導即是智慧」而追隨佛陀教義,
他人來說可能是蓮花生大士或度母,也有人
但如果有人希望藉由實修開啟智慧,通常
認為是傳承上師或根本上師,但你可能會發
他們會選擇祈請的主尊,是文殊菩薩而不是
現,很少人會說:「我最喜歡佛陀」。
佛陀。甚而,如果想往生淨土,你心嚮往之
別人都在呼喚教主,佛教徒為什麼不? 如果是回教穆斯林遇到危險,他或她可能 會尖叫呼喚「阿拉」;如果是基督徒,會呼 喊耶穌基督;印度教徒則會向「RAM」求 救。但佛教徒遇到危難,他們呼喊的可能是
的通常是彌陀西方極樂世界、不動佛現喜淨 土、蓮花生大士的銅色山淨土等等,在這之 中,並沒有一個讓人們神往的「釋迦牟尼佛 淨土」。
佛陀的任務,讓眾生認清自己
本尊或上師的名號,幾乎不會有人喊出「佛
如果我們問:為什麼佛教情況如此呢?這
陀!」西藏民眾可能會向三寶祈請,但這意
並不是因為佛教的本尊或其他神尊比佛陀釋
味「佛、法、僧三寶」,而不是僅有佛陀。
迦牟尼佛更厲害,而是因為佛陀的角色定義
漢傳佛教徒可能會呼喊阿彌陀佛或觀世音
64
就不是那麼熟悉或好理解,因為在多數佛教
及佛陀追隨者的心態。
菩薩,而不是歷史中記載的「佛陀」:釋迦
首先,在佛教建立前,印度已經有許多宣
牟尼佛。在其他文化系統中,用「上帝」或
稱自宗神明有多強大、可以賜與你滿願的宗
「天主保佑你」等詞,是很普遍的;但如果
教;佛陀之後有了名為「佛教」的宗教,其
你說「佛陀鑑知」或「佛陀保佑您」等話,
特殊之處是在於:佛陀並未要我們向神明祈
求,也並未聲稱他有能力賜與任何事物。他
會聚在一起修持護法儀軌,修持的目的也非
僅說,歸根究底,我們都是相同的,每個人
常明確:祈求障礙消除、生活萬事如意。
都是自己業力的主宰者,而業力決定了一個 人的命運。
你是追隨佛陀,還是佛陀的智慧?
佛陀談到,眾生和他在本質上都相同,但
此時此刻,該是追問「這到底是怎麼回
眾生漫無目的地徘徊於輪迴中,不知道自己
事,為什麼『佛陀』對於佛教徒,反而不那
是誰、也不知道最終結局會是什麼;而佛陀
麼重要?」的時候了。
不同之處,是過去多生多世的犧牲與追尋真 理,終於尋得真相,成為證悟者。
佛教徒為何應該尊敬佛陀,是因為我們是 佛教徒嗎?這可以是一種原因,但並不是最
就佛法而言,沒有人比佛陀修為更高;但
正確的那個。因為修持佛法的目的並不是
佛陀也明白說到,他無法幫人免除痛苦,也
追隨佛陀,而是去學習及實踐他的智慧。因
不能將他的領悟直接移植給別人。
此,我們若不瞭解佛陀殊勝性的主要原因,
我們可能覺得這種說法,聽起來有點無能
就並未掌握佛教的重點;而若我們不知道重
為力或技巧欠佳,但真相是,大部分宗教的
點在哪,或許真該捫心自問:我們真的有在
說法,可能只是聲稱有效或是一種引誘方
修持佛法嗎?
式;相較起來,佛陀不過是非常誠實而已。
一般來說,在佛陀教義中,有兩種追求幸
許多宗教會主張,我們獲得的任何事物,都
福的途徑:一種稱為世間法,另一種稱為佛
來自於上帝或神靈的恩賜;但根據佛陀的說
法。兩者不同之處在於:
法,我們能獲得的任何事,都來自於自己所 做,並不是仰賴佛陀或上帝的恩典。
一、世間法:世俗方式,人們是透過滿足 或餵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論是消極或積
佛陀也被認為是佛教徒的皈依處,但他曾
極的)來追求幸福,例如,如果有人想要富
強調,他只能分享自己領悟到的道理,而要
裕或有權勢,他並不會以察覺或控制自己的
怎麼學會並了悟實相,是眾生自己的任務。
欲望來達到目的。
但人們意不在此,人們追求財富、長壽、健
二、佛法:而在佛法,特別是佛陀教義
康、幸運、勝利等等,而「心靈轉化」或
下,修行人會觀察自身動機、感受及情緒,
「瞭解現象的本質」,可能是人們清單中排
判斷是正面或負面,如果是正面的就去追
名最後的幾項。
求,如果是負面的,則不去餵養 ,而是去控
不只一般人這樣,許多佛教徒亦復如此, 他們祈請的不是佛陀,而是一些本尊或上 師。在藏傳佛教許多地區,調伏心靈的訓練
制、訓練及改造它。這就是佛法的要義。
我們做了什麼,讓人覺得藏傳不是佛教?
及禪修並不是寺院的重要日課,舉行護法的
但是總體而言,人們對於「學習如何去控
法會才是。幾乎每天傍晚,寺院中所有人都
制或克服負面情緒」,總是意興闌珊,對於
65
以訓練來轉化思想,同樣興趣缺缺。我們非
正道或四聖諦等教義,在藏地某些地區或許
但不嘗試轉化,反而還會傾向於滋養某些情
鮮為人知。佛陀了悟「中道」時,最重要的
緒。也因此,法教也成為餵養負面情緒的方
體會,是不要人云亦云的追隨約定俗成的傳
式。例如如果有人渴望致富,那修持臧巴拉
統,他相信我們既身為人,就有足夠的智慧
(黃財神)這種本尊就成為圓夢之道;或若
分辨對錯,也因此他教導,佛教並不是一種
有人在日常生活中滿腦子期待與擔憂,那瑪
傳統,而是一種思辨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去質
哈嘎拉這樣的護法就會成為他修持重點。
疑、探索及理解。但時光飛逝,佛教成了一種
當我們說到佛陀,會談到他如何開示我們 解脫之道;但當我們談到某些佛教成就者
也鮮少人知道他們所作所為的背後原因。
時,例如蓮花生大士,我們會津津樂道地說
同樣,在佛教中,只有通過了解人生,才
他如何消除所有障礙及使所有願望圓滿。因
能實現此生幸福;通過瞭解我們自身本質,
此在藏傳佛教中,比起佛陀,更多人喜歡蓮
才能得到來世解脫,只有透過瞭解實相,以
花生大士,甚至有人試圖證明,蓮花生大士
智慧為鑰匙,才能通向證悟。因此,所謂的
比佛陀更偉大。
聆聽、反思及禪修,聞思修是發展智慧的方
因為這些原因,某些批評者會主張,藏傳
法。佛教最初成立時,「強調分析」和「智
佛教並不是佛教,而是「喇嘛教」。這一個
慧」曾是佛教最為獨特的傳統,但曾幾何時,
詞冒犯了藏傳佛教徒,而且要在很久之後,
佛教漸漸流於教條主義,人們也淡忘了智慧
他們才理解到,藏傳的某些傳統確實會招致
的重要性。最終,不容質疑的信仰和虔誠,取
如此印象,且某些做法確實過於極端。
代了佛陀教義中完美的智慧,「祈請」成為
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於藏地,也發生於佛
佛教徒投生淨土或獲得證悟的主要方法。
教蓬勃發展的其他國家。實際上,當年佛陀
在諸如《金剛經》等各種經典中,佛陀曾
圓寂後,印度也發生這種現象,儘管佛陀選
宣說,供養多如大千世界般的黃金珍寶所獲
擇放下自己身為王儲的權勢及財富,但各寺
得的福德,無法與理解、銘記或閱讀四句經
院卻逐漸演變,變得越來越中央集權及重視
文所獲得的功德相提並論:「『須菩提,我
物質主義。因此在某些地區例如藏地,寺院
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
變成大部分區域中最為富裕的機構,因此,
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
儘管佛法和僧伽的初衷在追求社會和平及和
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
諧,但不幸的是,很多情況卻是適得其反。
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
強調思辨智慧的佛教,何時變成教條主義? 對於佛陀所宣說、稱為「中道」的生命 基本要義,或佛教最重要的元素,例如八
66
傳統,許多佛教徒依此行事,甚至身為僧眾,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 勝前福德。』」這是因為這類經典,提供能 幫助了悟實相的、最偉大的智慧,而這種智 慧正是證悟的關鍵。
相較於此,其他各種善行不論是供養或是
佛陀時代並未存在,或因為這些並非傳襲自
行善等,不論規模多大,若缺乏了悟實相的
印度,所以這些傳統就是無用、應廢除的
智慧,都只會成為再次淪入輪迴之因。但若
──這種說法沒有意義。如果從佛陀角度來
看看近代佛教社團的各種活動,你會發覺,
看,修持佛法的主要目的是這樣的:
佛教徒最不希冀的似乎就是智慧。
為何佛陀鼓勵你「質疑」? 佛陀不僅領先於他的時代,更遙遙領先於 我們。 當大部分宗教要求「相信」時,佛陀要求 追隨者「質疑」,因此佛經多半是問與答的
一、在最初層面上,是幫助控制人們的負 面情緒,從而達到內在的平和。 二、在第二層面上,是從根本上斷除負面 情緒「煩惱障」,因此人們能解脫於輪迴。 三、在最終極目的上,是通過淨化「習氣 障」,並開展出了悟萬法實相的智慧,從而 獲得證悟。
集結紀錄。當大部分宗教關注神的大能時,
因此從此意義而言,任何有助於此的行
他關注的是人的潛能。當大部分宗教聚焦於
動、不論宗教性或尋常事物(因為某些習俗
來世的福德顯化時,他關心的是如何在此生
或傳統而被納入法教中),都成為向法之
達到證悟。然而,佛陀的追隨者和其他宗教
道;反之,任何在表向上看似佛教的行為或
信仰者並無太大差異,因此他們既無力也不
事物,最終都是無涉佛法的。
想消化佛陀獨特的智慧,因此讓佛教變得與 其他宗教無太大差異。 基於這原因,歷來各國許多偉大思想家例 如愛因斯坦、泰弋爾、羅素等等,他們發掘
佛教中三皈依的核心概念,並不是會有救 世主來拯救我們,而是我們藉由學習佛陀所 傳授、僧伽所集結、保存、宣揚的技巧(方 便)與智慧,而終究能自我救贖。
及尊崇佛教的原因,是迥異於大多數佛教徒
為了提供慰藉及符合社會需求,確實不同
的,差異之大,甚至像是兩種不同的宗教。
本尊有存在的必要;但深層而言,我們應當
這些偉大思想家所珍視的佛教教義及獨特
銘記的是,不論這些本尊、護法多麼威力強
性,是大多數一般佛教徒視而不見的;相對
大,如果我們無法降伏自心的負面情緒,這
的,所有盛行於例如藏傳佛教區域的修持習
些本尊護法都只能提供暫時的幫助。而不論
俗,在佛陀時代都是前所未聞的。但是現在
佛教成就者有多偉大、不論人們是不是稱他
如果某人婉拒其中一些傳統,例如藏傳佛教
為「第二佛陀」,是佛陀化身總集或比佛陀
社群,就會立刻面臨被排斥於佛教之外的直
更偉大等──事實是,不論是誰,毫無例外
接威脅。
地,他們都是佛陀的追隨者。
只能自我救贖,不會有救世主!
(2020年3月14日寫於非洲)
其實這並非意味著:因為這些修持習俗在
67
化育活動報導.覺泰法師/經典研讀班
接觸法華經,離成佛就近了 就好像挖井一樣,若挖到帶溼的土,就表示快到水源了;接觸《法華經》後,修行才算真正上道。
時間:2019年02月23日
就是弘通《法華經》,你想要把《法華經》在你
地點:化育道場
可能的範圍之內介紹給很多人知道,要怎樣的做 法及條件,這部分是屬於弘通分。
今早有一位師姐說,十年前曾有人送她一部
接下來第十五品到第二十八品是屬於流通分。
《法華經》,十年後她的因緣才成熟,才開始學
流通分的重點在於弘通,正說的部分比較少。正
習。所以,學佛若沒有因緣,是不一定能做的。
說的部分,是交待佛陀原本的法身佛情況,所以
上次說《法華經》的時候,佛陀給大家授記,現
本門是在說佛陀本身部分,然後再講弘通。
在有因緣讀《法華經》、與《法華經》結緣的
要怎樣弘通《法華經》呢?最主要是行菩薩
人,哪怕你只是一句讚美《法華經》的話,佛陀
道。菩薩道要怎麼行呢?菩薩道說了很多菩薩的
都幫你授記成佛,這多殊勝。
典範,透過一個個菩薩典範,讓我們知道怎麼行
佛陀也講,如果你在修行過程中都還沒有因緣
菩薩道,這部分就是在講弘通《法華經》。
能聽到《法華經》,就像你挖井一般,雖然一直
看講義「科判表」備註部分,顏色比較深的地
挖,但若挖出來的土都是乾的,表示離水源還很
方,主要是告訴大家「法華七譬喻」是從哪一品
遠,只要挖到帶溼的土,才知道快到水源了,
出來的。因為一般講法華七譬喻的時候,是單講
《法華經》就是這樣的一個標誌。
譬喻部分,有時候並不是那麼清楚,如果想要更
如果你還沒有因緣接觸《法華經》,表示你在 修行道上挖出來的還是乾的土;一旦你有因緣接
進一步了解,可以去了解這一品的內容,就比較 能知道完整的情況。
觸《法華經》,表示你開始見到溼的土了,你離
法華七喻的第一個譬喻:火宅三車喻在〈譬喻
成佛的路就近多了,這時候修行才真正上道。所
品〉;窮子喻在〈信解品〉;藥草喻在〈藥草喻
以,有沒有因緣聽《法華經》,這是多麼重要啊!
品〉;化城喻在〈化城喻品〉;繫珠喻在〈五百
手把手,教你讀會「科判」 我們先看科判表。科判表分成:序分、正宗
弟子授記品〉;髻珠喻在〈安樂行品〉;〈如來 壽量品〉有良醫喻(亦稱醫子喻),這樣大家對 於七譬喻是出自哪一品,就有了一個理解。
分、流通分。正宗分(跡門)又分為:正說、弘
那如何看科判呢?我們先翻到第一頁。第一頁
通;流通分(本門)分為:序說、正說、弘通。
的序分,往下有正宗分,再翻到第四頁、第十五
由此可以知道《法華經》的組織是分為跡門、本
品部分,是屬於流通分,這裡可以看到大分的時
門兩塊。
候,就已經分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了。
跡門的第一品為序分,第二品至第九品為正宗
序分裡分通序、別序,別序又分成眾集說法、
分,第十品至第十四品為弘通部分。弘通的部分
說已入定、依定現瑞、見瑞疑問、因問生答,所
68
仁波切開示
以讀序品的時候,至少知道有這幾個主題,譬
學的常課是《法華經》,雖然他誦了很多次,但
如:依定現瑞又分出:雨花動地、放光普照,隨
有一天他突然問我:「《法華經》到底說些什
光所見,我們就可以知道,雨花動地之後佛陀放
麼?」他這麼一問,我也愣住了,《法華經》到
光了,佛陀放光照出各世界修行者如何修行,與
底說些什麼?裡面都是譬喻跟故事,故事裡到底
會大眾看到這一幕都很驚奇。
顯示的是什麼?像我學天台宗,當初我也不清
這情景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佛陀放光直
楚。《法華經》為什麼這麼重要,重要到智者大
播他方國土修行者的修行方式,而且不只一個頻
師可以因為《法華經》創立天台宗,裡面到底在
道。我們現代人看直播一點都不新奇,但在佛陀
說什麼?所以序品的科判是很重要的,看過之後
時代,當時人們看到那樣狀態,一定很新奇,他
再去誦序品,就能知道其中內容是在說什麼。假
們會想為什麼佛陀放光直播給我們看這麼多殊勝
設你要去誦〈方便品〉,先把〈方便品〉科判看
景像,到底佛陀想說什麼?就是因為這樣子,所
過一次再去誦,感覺就不一樣;或者誦完之後再
以才會有「見瑞疑問」。佛陀為什麼要示現這
回頭看科判,感覺又完全不同。每一品都可以用
些?連彌勒菩薩等大菩薩都想不通,所以他們就
這種方式去誦讀了解。
去問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菩薩。所以「見瑞疑
大家如果有心要進入經典的世界,了解佛陀的
問」分為:長行(內有疑問、發問)、偈頌。在
每一部經到底是在說什麼,一定要善用祖師大德
《法華經》裡面常常看見長行後面帶有偈頌。
們辛苦做的科判,這樣就能省掉很多摸索時間。
「見瑞疑問」下面是「因問生答」。文殊師利 菩薩回答他們的部分也分為長行跟偈頌。我們先
所以大家手上的講義要好好留存,可以幫助大家 了解《法華經》二十八品。
以序品教大家看科判的原因是,很多人雖然誦讀 過很多次《法華經》,但不一定說得出來此經到 底在說什麼。譬如我讀佛學院的時候,有一個同
第一品〈序品〉 接下來跟各位講各品大意,首先是第一品── 69
序品。序品分為通序與別序。
疑問序、發問序、問答序:
一、通序:目的是要證明這部經典是佛陀所
1.眾集序:是介紹當時世尊在講《法華經》法
說,內容是可以信賴,一般經文是以「如是我
華會上大眾情況,那時候世尊是被四眾圍繞恭敬
聞,一時佛在……」做為開始,我們通常說具有
供養。
六種成就。哪六種成就呢?就是信、聞、時、
2.現瑞序:講完《無量義經》之後,佛陀就進
主、處、眾這六種成就,每一部經的通序,通常
入無量義三昧,天上降下種種妙華,佛的眉間白
有一定的表達公式。
毫放大光明。
1.信:是指經文一開始的「如是」,表示以下 經文所說的內容,確實是佛陀所說。 2.聞:就是「我聞」,是經典結集者阿難的自 稱。 3.時:「一時佛在……」,表示說法的那一段 時間。
3.疑問序:彌勒菩薩因疑發問,為什麼現這麼 多的瑞相給我們看?還「直播」那麼多佛國世界 修行人情況給我們看,到底為什麼? 4.發問序:彌勒菩薩去問文殊菩薩,到底為什 麼佛陀要現出這麼多的瑞相? 5.問答序:文殊菩薩回答,過去佛陀宣講大法
4.主:指佛陀,也就是說法者。
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瑞相出來,他回憶過去有
5.處:表示說法的地點,譬如《法華經》的處
兩萬尊日月燈名佛說《法華經》的時候,也現
所就是在靈鷲山,每一部經的處所不一樣。
出六瑞:說法瑞、入定瑞、雨華瑞、地動瑞、眾
6.眾:表示聽法與會的人員,通常每一部經都
喜瑞、放光瑞,這六種祥瑞就稱為法華六瑞,暗
會交待在法會上聽法的有哪些大菩薩、大阿羅漢
示佛說此經之殊勝處有別於他經,喚起大眾的注
們。
意。
二、別序:「爾時……」,說明經典的發起因
以上是《法華經》序品所講的內容。
緣,佛陀是因怎樣的因緣而講這部經。 每一部經的別序不一樣,如果以《法華經》來 講的話,《法華經》的別序有眾集序、見瑞序、
70
第二品〈方便品〉 文殊師利菩薩與彌勒菩薩問答結束之後,佛陀
仁波切開示
出定了,舍利弗也代眾請佛陀說明,佛陀回答:
領我們看到諸法實相,但是我們看不到。我們日
「這事情不要問!」佛陀很少制止弟子的發問,
常生活中可以碰到很多的法,但是我們沒有辦法
大家可以看《金剛經》等經典,只要有當機眾提
契入,為什麼沒有辦法看到諸法實相呢?就是因
出問題,佛陀通常都是會回答的,但沒想到舍利
為我們對於「法」,了解太淺、太片面,所以看
弗這次提問,居然被佛陀制止,但舍利弗鍥而不
不到諸法實相。
捨屢次懇請,三請三問之後,佛陀說:「汝已殷
天台宗智者大師藉著《法華經》〈方便品〉裡
勤三請,豈得不說?」意思是:你都問三次了,
講的「十如是」,教我們要了解一個法的時候,
我怎麼能不說呢,我現在將為你們詳細解說。
至少可以透過這十個角度來分析,就比較能看清
佛陀於是要大家專心一志,講說「開三顯一」
楚一個法,就比較可能了解諸法實相,這十個角
才是佛的真實教法之際,法華會上卻有比丘、比
度就是「十如是」:相、性、體、力、作、因、
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五千人等禮佛而退,他
緣、果、報、本末究竟。
們離席後,釋迦牟尼佛說走了也好,免得影響旁
每一次你看一個法的時候,如果可以透過這十
人,這些人因緣不俱足、懷著我慢心,沒有因緣
個角度來分析,對於任何一個法的深入度就不一
聽法,所以離席也好。
樣。好比我們為什麼會跟別人爭吵?因為各自看
接下來佛陀在〈方便品〉中說:「佛法唯有一
事情的角度不同,如果你的心量夠寬,就會考慮
乘,實無三乘,說二(乘)說三(乘)只是方便,
別人的角度,那麼你的角度會變得更寬,對這件
並非究竟。」並宣示如來示現於人間的唯一大事
事理解的面相深度,自然就不同。但是我們通常
因緣,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不會這樣,我們大多是用淺顯的角度去看,馬上
佛陀講說他這期生命到娑婆世界,主要就是要
覺得既然觀點不同就各走各的。所以〈方便品〉
教大家成佛,一切眾生都應該學佛、成佛,這才
裡佛陀講到,十如是,用十個角度來看諸法實
是佛陀這一期到娑婆世界的重點。
相。
十如是,〈方便品〉的重點
先前說過,唐代湛然大師認為《法華經》以 〈方便〉、〈安樂〉、〈壽量〉、〈普門〉四品
之前說過,所謂聲聞法、菩薩法,都是屬於方
最為重要,並指出此四品即為教、行、體、用四
便道,不是真實的教法,真實的教法,是之後要
法。其中〈方便品〉就是體現「教」的部分,而
教的成佛之道。所以〈方便品〉裡講的重點,除
教理的部分,就是在說「十如是」的內容。
了「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還有一個重點就
「十如是」不容易理解,因為這是稱歎諸佛智
是,佛陀稱歎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唯
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
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十如是」,就是
實相。眾生為什麼看不到諸法實相?因為看得到
一切法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
諸法實相是佛陀的境界。眾生因為沒有受過訓
報、本末究竟。
練,平常思考法的時候,想得太淺,所以進不了
天台宗智者大師開展出「十如是」,「十如
諸法實相,因此佛陀告訴我們,佛陀之所以能看
是」是天台宗非常重要的觀念,最主要是要教眾
到諸法實相,是透過「十如是」。因為佛陀講了
生了解:我們在世間碰到任何一件事都是一個
這部分,舍利弗就更好奇、更想要聽佛陀講這一
法,每一個法事實上都會有諸法實相,如果你可
大法,所以後面才有不斷、不斷的請法。
以看到諸法實相,就開悟了,因為阿羅漢開悟,
(系列四)
也就是看到諸法實相。事實上,每一個法都能帶
聽打:徐姮巧 71
龍樹慈善藥房
到佛國發藥包,供養平安的祝福 文字:張琦 攝影:妙願法師
──2019年醫藥包發送回顧
第一站:繞坦考特,地名有趣笑話多
路給我們講了很多相關的笑話,讓大家忘記了路 途的勞頓。
2019年底的醫藥包發放活動,於11月9日由化
繞坦考特以「達芒」(Tamang)民族為主,
育覺有情的師父們,親自帶領台灣義工團與龍樹
這裡的達芒人占70%左右,其他民族占30%,可
慈善藥房的工作人員一起下鄉合作完成。師父帶
以看出來,在這裡不同民族之間非常和睦。雖
領義工們提前來到尼泊爾,很專業快速地完成了
然大部分是達芒人,但是政區代表卻是姓凱西
藥物的打包工作,之後不辭辛苦長途跋涉地將
(K.C.),是克德卡(Khadka)民族,或許因為當
三百個家庭藥包親自送到尼泊爾山區繞坦考特
地的達芒人不是那麼熱衷參加社區政治的緣故。
(Rotankot)村民的手中。 繞坦考特屬於尼泊爾辛杜帕喬克縣
鄉紳鼎力幫忙,挨家挨戶通知
(Sindhupalchok)遜龔西鄉(Sunkoshi)遜卡尼
為了完成這次藥包發放活動,龍樹慈善藥房提
村(Sunkhani)。Rotan在尼泊爾語裡是寶物的意
前聯繫了居住在加德滿都山谷之外,一位叫克利
思,Kot的意思是崗哨,聽起來發音很像Rotten
施納(Krishna)的尼瓦爾民族的朋友,他在當
Coat(腐爛的西裝),因為這樣的名字,司機一
地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且熱心公益活動。開始以
72
法訊
為他會將這次活動安排在自己的家鄉,由自己的 民間組織參與完成。後來才得知他選擇了距離加 德滿都七十多公里的另外一個地方,也就是繞坦 考特,並邀請他的朋友們參與。這樣的安排雖然 讓大家辛苦走了不少崎嶇顛簸的山路,但看到鼓 囊囊的大藥包一個個被送到需要者的手中,覺得 辛苦也是值得的。 克利施納先生說,他之所以選擇繞坦考特,是 因為他自己的家鄉所在的地方,雖然距離加德滿 都有110公里,但位置在尼泊爾阿尼哥公路旁, 阿尼哥公路路況還不錯,三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到 加德滿都,所以資源相對來說不算特別貧乏,而
▲把鼓囊囊的大藥包一個個被送到需要者的手中,這群菩 薩們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這裡則是更為需要。他跟十幾個當地熱衷社團活 動的朋友一提,大家都非常支持與熱情,並且挨 家挨戶的進行通知。其實他們平日有其他工作, 為了這個活動,每周都會專門回鄉做宣傳。我們 至少在三處看到了他們張貼的通知,有270多個 家庭收到了口頭通知,工作做得非常細緻,能夠 誠心誠意做事的人真的很重要。
哈達、花環加土產,村民最高儀禮迎接我們 令人感動的是,當地社團還自發性安排了他們 民族最高禮儀的迎接儀式,這完全出乎我們的意 料。那天滿載義工和藥包的四輛吉普車,一路顛
▲醫藥包外面雖然都印有藥物的名字、適應症和服用等方 法,但醫生講解這一步還是不能少。
簸將近四小時,台灣來的義工朋友們大多數是第 一次來尼泊爾,第一次經歷這樣危險的山路,可
做活動需要考慮農民們的時間表,但往往大家的
以想像大家的心情。但一下車,當地村民挨個給
時間表不一定那麼吻合,所以有時會發生一些不
大家敬獻哈達和花環,端上一盤盤土特產和一杯
是特別順暢的情況。我們原以為村民在雨季來臨
杯熱騰騰的茶水,政區代表也親自來迎接,如此
時會比較清閒,其實不盡然。播種時間通常是在
熱情隆重地歡迎來自遠方的客人,頓時讓大家感
雨季開始後,而且雨季山區道路泥濘難行,危險
到親切、輕鬆了很多。
重重,另外,南部平原地區、高海拔地區以及東
這次活動基本上可說是非常圓滿順利,唯一的
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種植水稻、小麥的農作時間
美中不足是正值收割水稻的季節。大家來領藥包
也不盡相同,他們清閒的時候,我們又不一定有
的時間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沒能來,所以時間拖
空,所以時間上很難達到百分之百的理想狀態。
延得有點長。當地義工提前告知我們這種情況,
家庭藥包活動像過去一樣,受益者非常滿意。
加之過去的經驗,我們已經做好了思想準備。 尼泊爾山區仍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地方,
義診雖然有它的特長,但總會有一部分人抱怨, 要嘛抱怨醫生不全,要嘛抱怨藥物不夠。而家庭 73
藥包活動不存在這類問題,我們總結過去和現在 義診的經驗發現,大家更需要的是藥物。
又比如繃帶,雖然一個藥包裡只有一個,講解 中會解釋,繃帶跟普通棉布一樣,只不過繃帶織
很多參加過山區義診的醫生也說,村民們不會
得比較疏鬆,用完洗滌後可以重複使用,不要用
理會這個從城裡來的醫生多麼有名氣,平時要掛
完一次就扔掉,而創可貼是一次性的,接觸傷口
他的號是多麼困難,如果只看病不給藥,他們肯
之後就不能重複使用,不直接接觸傷口的可以重
定不會滿意。龍樹藥房的藥包活動,是發給山村
復使用。這些看起來大家好像都懂的小事情,似
家庭一年可能所需的非處方常用數十種藥,其中
乎不需要講,但往往就是這些容易被忽視。提高
幾種藥物村民基本都知道,比如止胃酸、退燒藥
各個村落對於藥物與醫療用品在使用方法上的認
等等,這也說明瞭平日他們的確很需要常備藥。
識,通過不同途徑進行講解並不是多此一舉。
另外,村民在勞動過程中,經常會受大大小小
當然我們沒有指望醫生的講解他們都能記住,
的傷,藥包裡的棉花、紗布、繃帶、傷口消毒液
所以藥袋上該寫的還是要寫,但注意事項該講的
等,都是他們日常非常需要的東西,所以醫生在
還是要講。每次醫生花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
講解中一提藥物的名字,他們都非常高興,一直
講解,有問題讓大家提問,這也是一次非常好的
連聲地說謝謝。
跟村民交流的機會。由於村民到場的時間不同,
像以前一樣,我們會把每種藥物都放進事先印
就分批分次地講,一般根據場地,大概30到40人
刷好的藥袋裡,藥袋外面印有藥物的名字、適應
能講解一次。這次發藥,到場的都有270多人,
症和服用方法,但醫生講解這一步還是不能少。
即使200多人同時到來,醫務人員也無法那麼大
這個道理就像我們在學校學習,雖然有教材,但
聲地一次講給全部人聽,所以分批也是必要的。
還是需要老師講解一樣,通過不同的途徑去學習 和瞭解,印象才會深刻。醫生的講解,能讓他們
宛如過年,老太太新衣新鞋來領藥
對藥包裡的藥物有個大概瞭解和整體概念,比如
由於繞坦卡特路遙偏僻,大家必須在當地用午
止痛藥、發燒藥、打蟲藥、維生素等等,什麼情
餐。一位當地年輕的義工為大家準備了午餐,雖
況下可以使用什麼藥。家裡管藥的人有了印象,
然山村物資貧乏,午餐做得很簡單,用餐環境也
需要的時候即使看不懂,還可以讓孩子或其他能
很簡陋,但來自化育覺有情的師父和義工們都吃
讀字的人幫忙尋找,但是如果一領完藥就讓他們
得津津有味,邊用餐邊跟一旁羊圈裡的小羊逗
走,不一定每個人回去都會打開藥包來看或仔細
樂,真是非常開心、愉快的一次用餐經歷。
研讀,再說藥袋上寫的內容很多,看起來也的確 有些費勁。
74
尼泊爾村民雖然身處艱苦的環境,但從他們的 臉上很難看到愁苦,每次他們發自內心的開懷大
法訊
笑,都感染著在場的我們。發藥中間看到一些村
尼泊爾的一個國情,它甚至直接影響到活動效果
民領過藥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圍坐在一起曬太
是否理想。
陽,講笑話,這時特別開心,我總會情不自禁走 上前去參與這份場景。 當地管理人員告訴我,我們農村人啊,每次要
第二站:德爾瑪斯塔利, 有遺憾但收獲大
拿什麼東西就特別著急,拿完了就到一旁曬太
加德滿都山谷有三個著名的尼瓦爾民族的古
陽,實際上不是真著急。管理員又對著人群說,
城,分別是加德滿都、帕坦和巴克達普爾,其實
只要有名字的,今天一定能拿到,不要著急,在
這三個古城都有自己的衛星古城(鎮),德爾瑪
外國人面前不能丟臉啊,大家又是一陣歡笑。其
斯塔利(Dharmasthali)就是加德滿都古城的一
實那天的秩序非常好,大家排著隊,領完報上自
個衛星城,距離加德滿都古城中心只有八公里。
己的名字,沒有人重復領取。我看到旁邊站著一
德爾瑪斯塔利古城在2015年強震中受到重創,
個孩子,就問他領過了嗎?他誠實地點頭說家人
我們曾在震後做過一些救濟行動,因此對這個地
領過了。
方有一定的感情。這是第二次前來發放醫藥包,
村裡有一次這樣的活動,感覺村民們像過年一
是由天臺山(香港)的師父和信眾們護持,他們
樣。一位老太太穿著非常隆重,在家人的攙扶下
雖然希望親自發放藥包,但由於時間緊迫,只能
慢慢走來。走近一看,只見她身穿新衣、腳踏新
在近處進行,於是我們就想到了這裡。
鞋,說是特意換的,都是第一次穿,一問年齡,
尼泊爾語裡有個古老的專用詞叫做卡特
得知她已經83歲了。這一幕讓在場的我們都特
(Kanth),加德滿都山谷兩千年以前就有一些
別感動,村民們不僅用他們民族的最高禮儀來歡
城區,卡特指的是加德滿都山谷城區與周圍山地
迎大家,而且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來領取藥包,
之間的一些地帶。加德滿都三個古城周圍有很多
這也是在對佈施者表達敬意。 在尼泊爾做社群活動避不開民族問題,因為尼 泊爾本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目前登記在冊的就 有125個民族,最大的民族也只占全國人口的約 百分之十七。這些民族不僅血統和語言不同,民 族性格、個性或集體共性等差異都很大,他們因 此而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徵也不盡相同。所以在尼 泊爾無論做什麼活動都無法忽略這個問題,這是
75
衛星古城(鎮),這些衛星城裡居住的都是尼瓦
生站,需要的時候由他們來發放,所以即便看了
爾民族的人,而中心古城和衛星古城之間的卡
樣本、對藥物已經非常瞭解了,仍然還是刁難。
特,居住的卻不是尼瓦爾人而是其他民族,比如
他們的想法也許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我們家庭
克斯人。他們很早以前就居住在這些被稱為卡特
藥包發放的初衷和宗旨,這是近來幾年發放醫藥
的地方。住在卡特裡的人叫卡鐵(Kanthe),這
包計畫在與地方合作上一次理念上的衝突。
個詞有點貶義,意思是他們離城市不遠,看到了
這一站我們準備了230個家庭藥包,那天下午
城裡的現代化發展,又不願意移民到城裡來,他
湧來很多人,醫生分批、分次講解時,很多人並
們無法改變現狀,但又失去了農村人的淳樸,學
不想聽,原因可能是這裡人們的識字率比較高,
會了城裡人的狡猾和貪婪。德爾瑪斯塔利雖然是
還有可能因為是常用藥,附近有藥店和衛生站的
尼瓦爾人居住的一個衛星古城,但它周圍有很多
人,需要時可以去諮詢,所以來取醫藥包變成了
卡特,也就是非尼瓦爾人居住的地方。
他們唯一的目的。
此站的藥包發放活動,於11月28日下午在德
總結以上,這次不太理想的原因,應該是在近
爾瑪斯塔利古鎮學校旁的衛生站裡進行。活動聯
處發藥的弊端導致。藥包發藥的初衷是偏遠山
繫者是學校的一位老師,也是衛生站的一個聯絡
區,這次特例使得過程演變成如此。通過這次經
人。這次雖然地點是設在德爾瑪斯塔利古鎮,但
歷,今後我們決定還是盡量選擇距離藥店較遠的
我們遇到的大部分是卡鐵人,這些居住在離城不
偏遠地區發放藥包才更有意義。
遠的卡鐵人對現代藥物非常瞭解,也知道這些藥 物的寶貴,所以有點貪心,常見家庭成員重複排
第三站:帕平烏金寺院,供養480僧眾
隊領藥,也有個別領了藥放回家又來排隊領藥。
2019年的寺院藥包發放,我們仍然選擇了加
雖然我們感覺有點遺憾沒能完全達到理想狀態,
德滿都聖地帕平地區的烏金寺院,這是一家擁有
但來自遠方的師父與義工們共36人,覺得能親
480位僧眾的古老大型寺院,寺院設有一個相對
手施藥給大家收獲很大,所以非常滿意。德爾瑪
有規模的診所,定期有醫生駐診,同時為附近貧
斯塔利雖然離城不遠,道路卻破爛不堪,貧困人
困村民免費看病、發藥。考慮到僧眾的特殊性,
口很多,這些都超出義工們的想像,是一次難得
這次捐贈給寺院的藥物是專門購買的,與發給村
的經歷。
民的藥包不同,是做了一些調整的,以能更貼近
這次之所以選擇在衛生站發放藥包,是因為衛 生站和當地紅十字會、民間組織都有一定聯繫, 比較瞭解當地人的醫療狀況。 這裡距離城市不遠,不屬於物資特別缺乏的地 方。衛生站的人事先向我們提出很多要求,我們 提供了藥名和樣本,他們知道都是非處方藥,但 還是提出了需要處方才能發放的要求,直到龍樹
僧眾的需要。 10月11日,化育覺有情的師父和義工團驅車 來到寺院,親自將為寺院準備的一箱箱藥物交到 寺院診所的負責人手中,義工們並向寺院做了供 養,為藥包發放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三次藥包發放,利益3500人
慈善藥房的醫生們出面他們才罷休。還有就是我
2019年三次藥包發放,總共為尼泊爾530戶
們沒能拿到完善的名單,雖然多次催促和要求,
村民和一家寺院送去了所需藥物,利益了至少
都沒有引起衛生站的重視,直到最後一天,衛生
3500人。感謝護持藥包計畫的每一位施主的付
站才提供了一份不完善的名單。後來得知,原來
出,使這項深受尼泊爾偏遠山區村民歡迎的醫療
他們不希望把藥物直接發給個人,最好集中在衛
慈善得以連年持續。
76
法訊
藏醫與佛法
頻尿, 可能甜食吃多了? 教授:達哇醫生
努力工作,就只有老闆自
日期:2013年5月8日
己一個人賺錢,那麼就會
地點:化育道場
鑽牛角尖,怎麼也無法拔
我之前曾說過,我的病人很多,各自有不同的 出泥淖。 宗教信仰,但到我的面前的時候,痛苦都是一
大家這次聽了課程之
▲喝茶時,放一些 小豆蔻,有助改善 頻尿問題。
樣,不論是心靈或是身體的痛苦都是一樣的。所 後,應該知道心不靜的時 以我一開始都會先聽他們怎麼說,找出煩惱或是 候,氣也會相對不平,氣不平的時候,就會影 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因為問題都不一樣,所以不 響睡眠、食慾,長期下來,身體會越來越差, 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去回答。 我有一個病人是學佛的,學了一段時間,始終 解不開自己的苦惱,想利益眾生,卻始終苦於做
然後陷入更大的痛苦,對吧!
問答
不到,覺得天天辛勤工作,只是為公司老闆賺 問:年輕的時候,我得過急性膀胱炎,雖然當 錢,根本無關利益眾生,他問我怎麼辦?
時治好了,但現在感覺身體愈來愈差,藏藥有
記得當時我問他:「如果不去工作,那你怎麼 沒有這方面的用藥? 生活?」在香港生活是很不容易的,食衣住行什
答:憋尿很容易得膀胱炎,所以不要憋尿。
麼都貴。我接著跟他說:「如果你辭職了,你怎 頻尿有時候是腎臟引起,有時候是隆引起。 麼做?如果你有能力、資金,可以去開公司,想
隆引起是什麼狀況呢?就是精神層面。有時
怎麼做都可以,但如果沒有呢?」「你們公司有 候人一著急就想上廁所,可是當下你手邊還有 其他員工嗎?整個公司要撐起來,其實是靠大家 事情,所以就一直憋憋憋,另一個方面是甜食 的合作。」所以我跟這位病人說,能為眾生做一 吃多了也會這樣。如果腎虛,晚上睡覺會不斷 些事情是很好的,但要量力而為,有多大的能力 起床上廁所,所以盡量少吃甜食,晚上不能喝 做多大事,這樣就夠了。所以,你做這個工作是 太多水,盡量少喝水,減少憋尿的可能。 對的。不光是為了自己(拿到了薪水可以養家活
另外可以從飲食著手,譬如喝茶的時候,可以
口),也為了公司,甚至間接可以為更多人服 放一些小豆蔻,特別如果你喜歡喝奶茶,可以放 務,否則公司倒閉,誰都沒有好處的,所以要能 三、四顆小豆蔻來替代糖,但在放小豆蔻之前, 夠這樣去想。
記得先敲碎後再放進去,煮開之後就可以喝了,
所以,遇見任何什麼事情,要從正面去思考, 這個也有助於你改善。(系列二十六) 就比較可以找出答案;若是從負面想:自己那麼 聽打:林柔君、徐姮巧 77
歡迎光臨
因果福利社
純淨的呵護
來自尼泊爾高原的羊絨混絲圍巾 (70%喀什米爾、30%絲), 質感輕柔百搭,是春秋季節或 冷氣房的必備時尚小物。 (800~1600元/條)
100% 喀什米爾羊毛
厚織羊毛蓋毯
尺寸:長約150cm.寬約200cm.重630g 定價:14,000元
尺寸:長約140cm.寬約180cm.重650g 定價:18,500元
尺寸:長約145cm.寬約210cm.重830g 定價:18,000元
供佛聖品 推薦您具備供養、 環保意義的好香與好爐
簡約風.木質臥爐 美洲黑胡桃木,良好穩定,抗蝕性強, 中等密度,堅韌硬木。 7~8吋 價格1,000~1200元
尼
不丹香,天然無香精 不丹皇室嚴選香品,遵循千年古法, 融合數十種喜瑪拉雅山區珍貴草藥製成。 樹汁黏合,不添加人工香料及助燃物質, 氣味清新宜人,乃香中極品。
工 師手
製作
楚布淨化香 300元/20支(盒)
不丹花草香 300元/30支(盒)
創古度母香 200元/20支(盒) 奇珍樹材加上紅白檀香、藏紅花、肉寇、 冰片等珍貴材料製成,具有天然香氣,可 避邪除障,帶來吉祥福運。
更多產品,歡迎來電「因果福利社」02-89671018#16黃師姐 網店網址:http://www.pcstore.com.tw/da_yuan/ 劃撥帳號:19778815 戶名:大願股份有限公司 消費滿1000元免運費 傳真:02-8967-1069
台灣地區 ‧郵政劃撥帳號:16941166
眾生小舖
戶名: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因果福利社:http://www.pcstore.com.tw/da_yuan/ 台灣以外地區 (請來信詢問:hy.chung.shen@gmail.com)
報告法王:我做四加行
愛的六字真言 (增訂版)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作者:第15世噶瑪巴.卡恰多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傑、第17世噶瑪巴.鄔金欽列
定價:300元
多傑、第1世蔣貢康楚仁波切 譯者:妙融法師、堪布羅卓丹傑、金吉祥女、施心慧 定價:350元
法王教你做菩薩
崇高之心
──噶瑪巴《佛子行37頌》釋論
──由內而外改變世界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譯者:施心慧
定價:320元
定價:390元
就在當下
深藏的幸福
──108則創造更美好未來心要
──回憶第十六世大寶法王
語
作者:諾瑪李維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英譯:妙悅
譯者:感恩
定價:399元
定價:500元
因為你,我在這裡
吉祥如意每一天
──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傳記與教言
──大寶法王口訣日曆
作者:第一世噶瑪巴 杜松虔巴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倫多祖古
定價:280元
定價:350元
大寶法王:千年一願
慈悲喜捨每一天
──17段「乘願再來」的心願
──讓愛無限延伸的365項修練
作者:米克.布朗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施心慧
定價:280元
定價:360元
80
上師之師
為什麼不這樣想?
─ ─歷代大寶法王噶瑪巴的轉世傳奇
――大寶法王給迷惑世代的12
原著:勉東倉巴仁波切、八蚌欽哲仁波切、堪千創古仁波切
堂課
講述:堪布 卡塔仁波切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口譯:比丘尼洛卓拉嫫
口譯:堪布羅卓丹傑
定價:499元
定價:380元
見即解脫
大願王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釋論
瑪巴傳記與教言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作者:報恩
譯者:妙融法師
定價:360元
定價:260元
妙法抄經本2──普賢行願品
仁波切說二諦
隸書寫經:
──《知識寶藏.二諦》釋論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作者: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鄔金欽列多傑
釋論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定價:399元
譯者:陳履安 定價:360元
師心我心無分別──法王教
大手印大圓滿雙運
你喚醒虔敬心的365則心法
原典作者:噶瑪恰美仁波切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釋論作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定價:280元
譯者:噶瑪策凌確準 定價:380元
法王說不動佛
恆河大手印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大成就者帝洛巴二十九偈金剛頌」釋論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原著:帝洛巴尊者
定價:340元
釋論: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藏譯:噶瑪慶烈蔣措 定價:380元
書名:法王說心經
放空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從內心深處放輕鬆
定價:390元
作者:堪千 慈囊仁波切 譯者: 堪布羅卓丹傑、 噶瑪慶烈蔣措、張福成 定價:330元 81
乾乾淨淨向前走
你是幸運的
──從〈三十五佛懺〉步上成佛
──直指快樂修行的道路
之路
作者: 詠給.明就仁波切、
作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艾瑞克.史旺森
譯者:比丘尼洛卓拉嫫
譯者:林瑞冠
定價:340元
定價:360元
修心
請練習,好嗎?
──七種自利利他的「心靈煉
──明就仁波切「開心禪」引導
金術」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作者:林谷祖古仁波切
譯者:妙融法師
譯者:呂家茵
定價:350元
定價:330元
除無明闇
為什麼看不見
作者:第九世大寶法王
──「看見」的關鍵就在「心」!
噶瑪巴旺秋多傑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講述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譯者:施心慧
譯者:比丘尼洛卓拉嫫
定價:360元
定價:330元
恰美山居法1─5
動中修行
──一生中山居閉關的實修教法
──讓世界靜下來,或讓自己靜
作者:噶瑪恰美仁波切
下來?
講述:堪布 卡塔仁波切
作者:創巴仁波切
定價:420元~450元
譯者:靳文穎 定價:280元
直指明光心
自由的迷思
──《大手印指導教本:明現本來性》釋論
作者:創巴仁波切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譯者:靳文穎
譯者:施心慧
定價:340元
定價:420元
願惑顯智
座墊上昇起的繁星
──岡波巴大師大手印心要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作者:岡波巴大師
譯者:施心慧
釋論:林谷祖谷仁波切
定價:390元
譯者:呂家茵 定價:420元 82
藏密氣功
第一時間
──從「以氣修心」到「心氣
──讓每個「當下」,成為生命
合一」的解脫道
中的黃金時光
作者: 噶千仁波切
作者:舒雅達(Lama Surya Das)
譯者:羅鐸仁謙等
譯者:項慧齡
定價:360元
定價:380元
長老的禮物
愛與微細身
──「從初發心,到證菩提」
作者:措尼仁波切
都必修的基本功
口譯: 台 灣 芬 陀 利 迦 翻 譯 小
作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譯者:金吉祥女
組、施心慧 定價:399元
定價:380元
醒了就好
禪修的美好時光
──擁抱真愛的14段旅程
──噶千仁波切教你禪修「止觀」與「生圓」
作者: 措尼仁波切
作者:噶千仁波切
執筆者:艾瑞克.史旺森
譯者:霍博雅
譯者:林瑞冠
定價:390元
定價:420元
覺醒一瞬間
鍛鍊智慧身
──大圓滿心性禪修指引
──藏傳瑜伽運動的修持
作者: 措尼仁波切
作者:蘿絲泰勒金洲
譯者:連德禮
譯者:爾娟
定價:399元
定價:350元
別上鉤
自心伏藏
──轉「怒火」為「清涼」的6堂課
──明就仁波切365個觀心口訣
作者:佩瑪.丘卓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中譯:普賢法譯小組、蔣巴.丘卓
定價:290元
定價:290元
帶自己回家
行腳
──藏傳佛法前行修持指導
──明就仁波切努日返鄉紀實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海倫特寇福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譯者:妙琳法師
攝影:殷裕翔 文字:黃靖雅
定價:450元
定價:480元
83
中陰解脫門
我心即是白度母
──生死之旅一定要記得的6件
──「白度母」實修教授
事
作者: 噶千仁波切
作者:措尼仁波切
譯者:霍博雅
定價:360元
定價:399元
當蒲團遇到沙發
虔敬就是大手印〔新修版〕
──拯救你名存實亡的禪修
──《四座上師相應法》實修教導
作者:奈久‧威靈斯
講述:堪布 卡塔仁波切
譯者:項慧齡
原作:第八世噶瑪巴 米覺多傑
定價:390元
定價:350 元
動中正念
第一護法:瑪哈嘎拉
──透過禪修和日常覺知
作者: 確戒仁波切
與自己為友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作者:創巴仁波切
定價:340元
譯者:陳慧梅 定價:380元
菩提心的滋味
彌陀天法
──到彼岸那六條完美的路
原著:噶瑪恰美仁波切
作者:措尼仁波切
釋義:堪布卡塔仁波切
口譯:朱穆金、多傑喇嘛
中文口譯:張福成
定價:350元
定價:399元
金剛亥母實修法
藏密臨終寶典
作者: 確戒仁波切
──藏傳佛教30則還陽實證暨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投生淨土指南
定價:340元
作者:東杜法王 譯者:金吉祥女 定價:399元
四加行,請享用
中陰與破瓦
──校長上菜,祝你修行胃口大開
──如果,明天不再醒來,你準
作者: 確戒仁波切
備好了嗎?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根本頌:蓮花生大士
定價:340元
作者:噶千仁波切 定價:380元
84
斷法
金剛語
──眾喜之園與施身法釋論
──大圓滿瑜伽士的竅訣指引
作者:天噶仁波切
作者:祖古烏金仁波切
譯者:金吉祥女
譯者:連德禮
定價:350元
定價:380元
沒事,我有定心丸
真好,我能放鬆了
──三乘法教.系列六之一
――三乘法教.系列六之二
別解脫道(上)
別解脫道(下)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譯者:項慧齡
譯者: 項慧齡
定價:460元
定價:430元
上師相應法
幻輪瑜伽
原作: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毗盧遮那大師所著《日月和
講述:堪布噶瑪拉布
合之幻輪》釋論
口譯:堪布羅卓丹傑
作者:南開諾布法王
定價:350元
譯者:歌者 定價:480元
雪域達摩
無畏獅子吼
──聖者帕當巴桑傑的傳記與教言
──大圓滿之甚深教法
英譯者:大衛默克、喇嘛次仁旺都仁波切
作者:紐修.堪仁波切
中譯者:霍博雅
定價:430元
定價:440元
除障第一 ──蓮師伏藏法「普 巴金剛」暨「金剛薩埵」實修引導
看著你的心──「證悟的老
作者:蓮師、秋吉林巴,頂果欽 哲法王、烏金祖古仁波切等 英譯中:妙琳法師 藏譯中&審定:喇嘛貝瑪 定價:390元
原典作者:巴楚仁波切
老和尚給你兩顆糖
椎擊三要
──94歲長老仁波切手把手教止觀
──噶千仁波切大圓滿頓悟法
作者:堪布卡塔仁波切
原典作者:大持明者極喜金剛
譯者:陳怡妃
造頌及注釋:巴楚仁波切
定價:350元
開示:噶千仁波切
狗」巴楚仁波切這樣直指心性 釋論作者:堪千 慈囊仁波切 譯者:林生茂(噶瑪慶烈蔣措) 定價:350元
定價:399元 85
法王說慈悲
薩惹哈道歌
──大寶法王噶瑪巴西方弘法紀
──《道歌寶藏‧庶民之歌》釋論
實
根本頌:薩惹哈尊者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釋論:堪千 慈囊仁波切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金吉祥女
定價:380元
定價:380元
最富有的人
痛快,我有智慧劍
──「一生成就的薄地凡夫」
――三乘法教.系列六之三
密勒日巴的道歌與生命故事
悲智菩薩道(上)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譯者:呂家茵
譯者:普賢法譯小組
定價:430元
定價:430元
就是這樣
心心相印,就是這個!
──《了義大手印祈願文》釋論 原典:第三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讓炯多傑 釋論:國師嘉察仁波切 釋論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定價:360元
──《恆河大手印》心要指引
小吉寶貝
束縛中的自由
──明就仁波切的小朋友開心禪
──阿德仁波切不凡的一生與教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導
繪者/攝影者:托蕾.海登
作者:阿德仁波切
譯者:哲也、林瑞冠
譯者:多傑圖滇
定價:250元
定價:360元
不枉女身
不怕,我有菩提心
──佛經中,這些女人是這樣開
──三乘法教,系列六之四
悟的
悲智菩薩道(下)
作者:了塵法師、了覺法師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定價:480元
譯者:普賢法譯小組
作者:噶千仁波切 譯者:張昆晟 定價:380元
定價:390元
貴人
我的未來我作決定
──堪布門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
──「改變業力,改變未來」的
一生
解脫心鑰
作者:堪布丹巴達吉仁波切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譯者:洛珠桑布、呂家茵
譯者:陳易
定價:380元
定價:370元
86
助印 噶瑪巴言教,讓更多人知道! 一滴水,流入大海,怎樣也不會乾涸; 當我們的點滴之善,流入佛法大海, 就能潤澤有情的心…… 2000年,噶舉教法集結會議上,法王噶瑪巴呼籲應有一 份教界的雜誌刊物。當時,考慮這種長遠的文教事業所需 的經費以及人力,沒有人有勇氣承擔。 然而能讓上師歡喜的佛行事業、行誼,是一刻也不能停 的。因此化育《善報》誠惶誠恐地發心承擔,在上師、三 寶的加持,與大眾的發心護持下,幸能不斷成長。我們不 敢忘記,也不會忘記,這份對上師、三寶的責任。因為, 這就是最好的修持,也匯集大眾對三寶的護持與發心。 法王 噶瑪巴的開示、教示,尊貴上師們的教言,字字 句句,都深烙在我們的內心。我們要讓您的一滴佛法小水 滴,匯集成為法海,讓上師、三寶的加持,在有情的內心 開花、發芽。 以此祈願,噶瑪巴 千諾。
護持 專線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四川路二段16巷3號6樓 電話/02-8967-1019 傳 真/02-8967-1069 劃撥帳號:18268431 戶名: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想繼續收到
□我選擇看電子《善報》。
請回信告知!
□我選擇看紙本《善報》。 姓名:﹍﹍﹍﹍﹍﹍﹍﹍﹍﹍﹍﹍
各位敬愛的法友,阿彌陀佛: 感謝您們發心支持《善報》,讓法王 噶瑪巴和各大仁波切的智慧
電話:﹍﹍﹍﹍﹍﹍﹍﹍﹍﹍﹍﹍
甘露,利益更多佛弟子。為響應法王環保呼籲,希望法友多運用網路閱 讀,減少紙張、油墨、黏膠、運輸等資源損耗,您可點上http://issuu.com/ hwayue閱讀。如果您想繼續收到暨典藏紙本《善報》,麻煩您來信告知, 我們希望讓需要的人收到,讓來自十方的護持,發揮最大利益。 如您希望繼續收到紙本《善報》,因道場人力有限,請盡量以email告 知:hwayue@gmail.com,或來信:新北市板橋區四川路二段16巷3號6樓, 化育道場《善報》編輯部收,或傳真:02-8967-1069,並請再次提供您的
地址:﹍﹍﹍﹍﹍﹍﹍﹍﹍﹍﹍﹍﹍ ﹍﹍﹍﹍﹍﹍﹍﹍﹍﹍﹍﹍﹍﹍﹍﹍ 電子信箱:﹍﹍﹍﹍﹍﹍﹍﹍﹍﹍﹍ ﹍﹍﹍﹍﹍﹍﹍﹍﹍﹍﹍﹍﹍﹍﹍﹍ 請您影印,填好後,剪下,黏附於明
姓名、地址、電話、電子信箱。 化育道場 敬啟
信片(或裝入信封)寄回。感恩!
〈新書介紹〉
我的未來我決定 ──「改變業力,改變未來」的解脫心鑰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譯者:陳易
了悟過去只是神話故事 人們問我:「為什麼我們無法憶起自己的過去 世?」或「為什麼憶起此生的事情會比憶起前生要 更容易呢?」這是因為此生離我們更近,就好像我 們會更容易回想起早上發生的事,而不是去年發 生的事。我們記憶的跨度是短暫的,我們對於自 己是如此地認真嚴肅,我們投入生活又不停地受 到煩擾,於是我們很容易遺忘相對久遠的事情。 如果你試圖憶起前世,你會感到非常困惑。你 會想:「這到底是我自己編造的,還是真實發生 的呢?」前世就如同我們的孩提時代一般,是非常 模糊的。如果你想要憶起孩提時代的某個經驗, 它可能就是非常模糊的。我們是如此認真嚴肅地 看待一切事情,過於誠懇、真切,而試圖使一切 充滿意義,因此,我們只擁有了短暫的記憶。 談及過去世時,我認為最主要的就是了悟到你 在這裡。除此之外,一切都可能不過是個神話。 事實上,它就只是神話故事而已。
脫。也許在修行之初,你的目的在於積聚善業, 然而最終你同樣必須得斷除它們。佛教關於 「業」的基本教導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善業 並非那麼特別地具有價值。善業甚至仍然會滋養 神經質,它同樣會持續創造色蘊。 一般人對於「業」的理解常常是在鞏固世俗的 道德,即鼓勵我們去增長善業,並避免惡業。從 某種意義上來說,道德與業確實有可以相互合作 之處。真正的道德是一種覺知的狀態,在這種狀 態中,一切事物被清晰地檢視,也被準確地看 見,而且也會被深思熟慮地、準確地處理。我們 可以用兩種不同方式來運用此覺知,其一是如果 你想要成為好人,它可以成為善業的修持。然 而,如果你修持戒律與道德的目的並非以自我中 心,你只是想要如此地住於當下,而不是要成為 好人,這種覺知就可以超越業。 因此,這也是成就道德的兩種不同方式。想要 成為好人會創造業;而想要就如此沒有任何目的 地存在著(因為你就是這麼存在著),則是一種
只有學習靜坐禪修才是善業
超越業的方法。
談到「活在當下」,就如同我們之前所討論
過度執著善業會成為另一個問題。如此善業也
的,在此我們並不純粹要談到要忠於善業以及試
會轉為惡業。如果你堅信自己善業的正當性,認
圖迴避惡業。我們可以說,善業就是學習如何舉
為自己必須死守、捍衛它,那你的善業就會走
止得體,如何表現出個人的風度。學習舉止更加
樣,從而轉變成惡業的一邊。真正的善業是,當
得宜、文質彬彬,這是在與善業共事。惡業則是
有人傳授給你靜坐禪修的方法時,你一遍又一
全然狡猾、野蠻,使人變成怪獸。但這兩者都是
遍地練習它,你了知如何掌控它,以及如何與自
依於某些條件而存在的,從根本上而言,善業與
己一起禪修。學習靜坐禪修的技巧即被視為「善
惡業都是進一步鞏固輪迴的力量。
業」。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善業了。
大乘佛教特別建議我們從一切業的情境中解
(本文摘自《我的未來我決定》)
(2020年4月眾生文化出版,定價370元,請洽各大書局、因果福利社)
〈善報書摘〉
貴人 ──堪布門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 作者:堪布丹巴達吉仁波切、噶千仁波切、Sue-Sue Tâm Bảo Đàn 藏譯中:洛珠桑布 英譯中:呂家茵
工作中的愛與淨觀 我多次向堪布門色提到自己的苦惱,我的上師 也一次又一次與我討論愛與淨觀。
「更進一步,就金剛乘觀點來說,我們應該把這 個世界視為佛國淨土,視一切有情眾生為證悟 者。因此,你應該將自己這些利益他人的辛勤工 作,視為是自己對佛與菩薩的供養。」
「我們被迫從事大量又辛苦的勞動,這一點
對我來說,這是前所未有、關於緣起性空與互
意義也沒有!」 我一再對堪布門色抱怨:「若
為緣起最令我受益的教誨。此外,堪布門色還告
我可以專注於禪修與修持佛法,讓自己去做真正
訴我每天都應該重新受菩薩戒,就像接受灌頂時
重要的事,我想我一定可以獲得某些偉大的成
那樣地複誦與受持。
就。」 再一次,堪布門色斥責我,他淡淡地說:「這
一切顯相都是我的老師
絕對不會是真的!不修持相對菩提心,是不會有
堪布門色進一步告訴我,他在心裡將這座巨大
機會證悟空性或勝義菩提心的。」他接著教導
的勞改營,觀想成一個佛國淨土。堪布門色把他
我,如何藉由勞改營中被迫從事的每日工作,來
的牢房觀想成一間閉關房,每天要讀的報紙變成
增長愛心及培養淨觀。
了日修儀軌,而任何手邊的工作,都成為他的修
「這許多日子以來,你所做的、那些搬運沙土
行法器。
與石塊的工作,其實已經有偉大的成果。你所搬
「你得好好做」,我的上師這樣對我說:「好
運的沙土被燒成磚塊,有了這些磚塊,才能夠蓋
好把你的工作做好,帶著一顆從嗔怒中解脫的心
房子,而房子會住進人,這些人因此將享有更好
去做,這樣,你的惡業就能清除。」
的居住條件,他們因此可以去工作,他們將會繳
在那之後,我帶著一種嶄新的態度回到工作
稅,這些稅收就可以用來鋪路,這裡也將供應電
中,更嚴正看待自己的勞動與監獄中的規矩。慢
力,人們會因此活得更幸福──而這一切,都歸
慢地,那些我所被迫從事的勞力工作,已經不再
功於你搬運沙土。」
能折磨我,當我挑起沉重砂石時,我把它們想成
所以別認為你的工作是在浪費生命,一切事物
是供養三寶的寶玉、琥珀、綠松石與鑽石,我觀
都是相互關聯的,將一切工作都當成利益他人的
想自己肩上背載著許多純金供養,並且在繞塔,
事業,一旦你能從這個角度理解這所有事情,你
接著有一天我發現,無論背負的沙土有多重,我
就會去做應做之事,並且把它們做好、做對。」
心裡都是挺開心的。(本文摘自《貴人》)
(2020年3月眾生文化出版,定價380元,請洽各大書局、因果福利社)
春季號
2 0 2 0
春季號
2 0 2 0
第
「業」是一個無可選擇的選擇 每個情境都提供我們一個機會、一個可能性。當我們理解它時,情境就變得合乎 情理且切實可行。業的情境已經出現在那裡,而你不必試圖對它做什麼。這是一 個持續不斷的情境,它非常地簡單而直接。 「選擇」一般意味著擁有選擇「這個」或「那個」的權利。然而,業是一個無可 選擇的選擇。你無法倒退,你得進入那「選擇」的中心。因此,這是一個無可選 擇的選擇。 當你開始看到自己業的情境時,包括瞋恨與其他的情緒時,你所看到的就是佛陀 所說的「苦諦」,這是佛陀最初的開示。我們同樣地從苦諦入手,不因循任何慣 例或公式,給它一記直擊! (本文摘自《我的未來我決定》)
國 內 郵 資 已 付
非賣品 歡迎助印
板橋郵局許可證 板橋字第1749號 雜 誌
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課程《煉心七十二勸》︱︱人生像電池,沒意義的事別浪費電力
37
不安時刻要安心, 明就仁波切說「四念住」
●
●噶舉大小事/子杰李通
在佛教徒眼中,「佛陀」重要嗎?
人生像電池, 沒意義的事別浪費電力
第 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課程《煉心七十二勸》/嘉察仁波切開示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