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2讖 1 摩比丘尼春季辯經課程
精進如烈火
夏季號
2 0 2 1
讖摩比丘尼春季辯經課程 法 2021 ‧王線上開示「第八世法王噶瑪巴自傳」︱︱精進如烈火
法王線上開示「第八世法王噶瑪巴自傳」 ──
夏季號
2 0 2 1
正念與正知並肩合作 我們需要技巧,才能夠正確地運用正知,藉以辨識昏沉、沉沒、 散亂與掉舉。如果正知薄弱,就不會認出擾亂禪定的障礙物;如果 正知過度活躍,它就會干擾禪定之流,使心無法安住。正念與正知 相輔相成,正念猶如手握一滿杯的水,正知猶如你偶爾看一看水是 否潑灑出來。 起初,我們透過正念來達到穩定地專注於對境,之後當我們更熟 悉於對境,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延長時,就需要透過正知來檢查諸如 掉舉與沉沒等過失。在正知變得強固之前,我們的禪修仍然會受到 掉舉與沉沒這兩種過失所困擾。 ──(本文摘自《達賴喇嘛說止觀》)
● 明就仁波切「阿毘達磨」開示/ 國 內 郵 資 已 付
非賣品 歡迎助印
板橋郵局許可證 板橋字第1749號 雜 誌
● 噶舉大小事/
一切的洞見,都可以在呼吸中看到
未來,還需要佛法嗎?
〈新書介紹〉
達賴喇嘛說止觀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三個錦囊 作者: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比丘丹增.嘉措、比丘尼圖丹.卻准 翻譯:項慧齡 審定:見澈法師
佛陀建議我們修習「觀呼吸」,藉以克服「分
三、「止」(安置):正常地呼吸,但是不專
別」(梵vikalpa;巴vikappa),「分別」是心的忙
注於出息與入息,反而專注於氣息於體內的流
碌狀態,對禪修造成阻礙。世親菩薩在《俱舍論.
動。它猶如一條靜止的細線,從你的鼻尖一路通
分別賢聖品》當中教授這個禪修法門的六個次
至腳底。審察氣息於體內沿著這條細線所引起的
第。漢傳佛教大師智顗於六世紀撰寫的《六妙法
感覺,你是否感到暖熱、寒冷、舒服、不舒服等
門》,也教導此一禪修法門。在這個法門之中,
等,並且審察氣息於體內運行時所生起的樂受、
你的入息(吸氣)和出息(呼氣)是所緣境。
苦受與捨受(不苦不樂受)。
一、「數」(數息):放鬆身心,接著舒適地
四、「觀」(探究):觀察呼吸的過程。當你
呼吸,讓呼氣與吸氣保持同等的速度與強度。
入息與出息時,請注意氣息不只是風息而已,在
一次呼氣與一次吸氣為一循環,在心裡數息數到
本質上,它是地、水、火、風四大種,以及由四
十次。數息不要超過十次,因為如果心過度緊繃
大種所造的色、香、味、觸四塵境。氣息是身體
地專注,掉舉就可能會生起;如果你數息少於十
的一部分,觀察心與心所如何仰賴氣息,以及心
次,可能就無法克服沉沒。清清楚楚地數息,切
與心所如何仰賴身體與氣息。氣息、心、心所三
勿弄混了次數或忘了數了幾次,同時也要避免因
者是相互關連的,觀察它們如何相互影響。當身
為混淆而弄不清楚自己是在出息或入息。
與心的關係破裂時,人就死亡了。
當你出息時,保持覺察:「我現在即將要呼
五、「還」(變化):與其專注於氣息,反而
氣,我正在呼氣,出息幾乎要結束,出息已經結
運用你的心來審察四諦。此時,你的心已經變得
束。」入息時,心想:「我現在即將要吸氣,我
可用(堪能)且專注,而四諦則成為你的禪修對
正在吸氣,入息幾乎要結束,入息已經結束。」
境。這進而使心能夠通過加行道的煖、頂、忍、
即使這是一個簡單的禪修指導,但是卻難以正 確且專注地從事。如果你能夠好好地專注,念頭 將會消失,剩下的將會是心的明顯分(明性)。
世第一法四位。 六、「淨」(清淨):繼「還」之後,心接著 修習見道、修道與無學道。
二、「隨」(隨息):慢慢地呼吸,當你入息
這六個禪修法門是漸進且甚深的。修持時,先
時,追隨氣息而入,想像氣息進入喉嚨、心臟、肚
從第一個法門著手,等到修持穩定之後,再開始
臍、大腿與腳底,感覺氣息遍及全身以及諸脈。
第二個法門,以此類推。你也可以於一座修法
當你出息時,跟隨著氣息一起離開身體。再度入
中,修持數個法門,依序從第一個法門修持到第
息之前,想像那氣息走到你鼻孔外面一小段距
六個法門。
離。這之所以稱為「隨」,是因為心追隨氣息。
(本文摘自《達賴喇嘛說止觀》)
(2021年7月眾生文化出版,定價480元,請洽各大書局、因果福利社)
【編輯室報告】
坐墊所在的地方, 就是山洞 作為噶舉實修傳承的弟子,應該都對「山洞閉 關」,有浪漫的想像。
「只要怦然心動的居家整理達人」;但法友們更 覺得這像是「兩個月的閉關」,很多人都上了史
一千年前,密勒日巴領了師父馬爾巴「一生住
上最多的線上課程,高峰期有時一天有四位上師
山」修行的指令,在喜瑪拉雅雪山上,一路修到
前後線上授課,大家都發現:我們被疫情禁足,
證悟。從此,山洞閉關,就是噶舉人祖祖輩輩的
聞法的福報反而格外富足。
家風,像心靈傳家寶一樣,代代相傳。
這樣富足的聞法福報,值得用文字形式,安
即使到了現代,竹清仁波切也鼓勵學生去山洞
靜的再復習一次。比如法王 噶瑪巴雖在西方閉
閉關,「因為山洞裡,修行人的修持證量還在,
關,仍心繫疫情中受苦的大眾,每季都會以線上
加持還在」;明就仁波切也身體力行,直接去山
課程的方式,給大家法上的支持,從他閉關的
洞閉關,示範住山修行的典範。
「山洞」,傳到我們各自的小山洞,天涯共此
所以我們這些要上班的人,真是「雖不能至, 心嚮往之」。
時,因為佛法,我們心與心之間沒有距離。 這期《善報》主題故事「精進如烈火」,就是
最近,有一位朋友傳給我幾張他的「山洞閉關
法王噶瑪巴春季的線上課程紀錄,講的是「第八
照」,是真的山洞,上下右右都是貨真價實的岩
世法王自傳」,這位知名的《四座上師相應法》
石,但中間被他整理得清爽敞亮,小壇城優雅,
作者,命運和這一世法王有驚人的相似處,他說
坐墊舒適,豔羨得我簡直流口水。
自己顛沛流離中「精進如烈火」。如果尊貴如法
但我很快把鏡頭快轉回自己的山洞,提醒自
王都精進如烈火,像我們這樣資質普通的學生,
己:「其實只要願意實修,座墊所在的任何地方,
就不好意思不用功了。所以,這系列開示紀錄,
都是山洞。」當然包括城市裡的公寓。其實最近
值得我們用心再復習一次。
我們已經在各自的山洞「夏安居」兩個月了,如果
此外,特別介紹由噶舉各寺院堪布僧眾輪流撰
願意收拾渙散的心,也夠展開一段向內的旅程了。
稿的「噶舉大小事」專欄,本期是由國師嘉察仁
因為台灣疫情三級警戒的關係,很多人在家上
波切的英文翻譯:喇嘛李通執筆的「未來,還需
班了兩個月,我們都經歷了一個奇異的夏日,一
要佛法嗎?」,以理性的觀察和宏觀的思維,審
個萬緣俱寂所以特別適合轉心向內的薩噶月,我
視佛法存在的價值,在一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
想未來很多年都會記得吧。
所以不假思索的地方,以反思掀起疑竇,具有警
這段時間,很多人發現自己是「被工作擔誤的 天才型廚師」、「隨便種隨便活的綠手指」、
醒的力道,推薦一讀。 《善報》總編輯黃靖雅 合十
1
2021
夏 網址:https://issuu.com/hwayue
噶瑪噶舉傳承的莊嚴在哪裡?
【主題故事】
它的意義和價值又在哪裡? 對於想要修行的我們,應該如何思維以及應用佛法?
2021讖摩比丘尼春季辯經課程──
法王在2021讖摩比丘尼春季辯經課程
法王線上開示「第八世法王噶瑪巴自傳」
──「第八世法王噶瑪巴自傳」,
精進如烈火
用21天的時間娓娓道來, 讓我們知道,祖師的教言,不只是紙上文字, 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實踐。 「第八世法王傳記」,不只是一部傳記, 更是一個實修經驗,一部甚深的教言!
發行人/孫春華
執行主編/馮淑蓉
發行所/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網址/http://www.hwayue.org.tw
社長/妙融法師
美術編輯/施心華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四川路二段16巷3號6樓
電子信箱/hwayue@gmail.com
總編輯/黃靖雅
文字校對/黃志成
電話/02-8967-1019
郵政劃撥帳號/18268431
封面攝影/噶舉大祈願法會提供
印務發行/黃新創
傳真/02-8967-1069
戶名/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九八六號中華郵政板橋雜字第189號執照登記雜誌交寄
2
【善知識開示】 法王噶瑪巴/《岡波巴四法》第四堂課
【專欄】 28
岡波巴四法,實修佛陀經教的口訣! 噶千仁波切/精選問答錄
36
38
39
49
69
心慧時間
70
總編雲書房
72
告別的茶席 52
謝謝輪迴,幫我們生起悲心、出離心 多傑仁卿喇嘛/「修持與生死」開示
塔姆醫師的尼泊爾視角
在慈悲之前──同理心
如何享受一杯茶的美好? 堪布拉布仁波切/《岡波巴四法》開示
66
嘎烏在西藏怎麼發福了?
一切的洞見,都可以在呼吸中看到 措尼仁波切開示/修持問答
妙融塗鴉牆
修不出成果怎麼辦?
〈竹清嘉措心要語〉暈頭轉向 明就仁波切/「阿毘達磨」開示四之四
58
未來,還需要佛法嗎?
不要急著判斷念頭 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開示
噶舉大小事
【法訊】 54
長壽秘訣,每天觀修無常?
覺泰法師/經典研讀班
75
學佛,更要廣結善緣
化育道場
化育書院
◎盂蘭盆節~孝親三昧水懺修持,8/22日9:30am-5:00pm
◎心慧時間,07/14下午2:00導讀《孤獨,是一種能力》; 09/15下午2:00導讀《窮人的經濟學》
3
4
主題故事
2021讖摩比丘尼春季辯經課程── 法王線上開示「第八世法王噶瑪巴自傳」
精進如烈火 噶瑪噶舉傳承的莊嚴在哪裡? 它的意義和價值又在哪裡? 對於想要修行的我們, 應該如何思維以及應用佛法? 法王在2021讖摩比丘尼春季辯經課程 ──「第八世法王噶瑪巴自傳」, 用21天的時間娓娓道來,讓我們知道, 祖師的教言,不只是紙上文字, 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實踐。 「第八世法王傳記」, 不只是一部傳記, 更是一個實修經驗, 一部甚深的教言! 開示:第十七世法王 噶瑪巴 時間:2021年2月15日-2021年3月14日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5
2021讖摩比丘尼春季課程_第一天第一堂課開示
鐵牛年開春,宣說八世法王自傳
開示:第十七世法王 噶瑪巴
觀、現觀、戒律和俱舍的注
的等等、當中有多少的辛苦,
時間:2021年2月15日
疏,也因為他的殊勝智慧,正
如果我們對於這些故事或者這
確無誤地傳講顯密要義,各大
些歷史有所研究和學習,我覺
論典的不同主張,和噶舉祖師
得就能夠知道這個傳承它的莊
的見修行等等,所以不僅是讓
嚴在哪裡、它的意義和價值在
噶瑪岡倉,也幫助整個達波噶
哪裡,所以為什麼這一次才會
首先問候各位好!藉這個機
舉,能夠和藏傳佛教各個教派
選這個傳記作為主題。
會,祝大家鐵牛年新年快樂!
齊頭並進,我覺得這都是因為
然而,我並沒有將這次的
札西德勒!祝福各位在新的一
第八世噶瑪巴的恩德力所致。
課程當成一種歷史課來說,你
年當中,身體健康、心想事
其實我自己也並不是這種歷
們也不需要這樣想,這不是講
史或傳記的專業,同時也沒有
授歷史,並不是要貶低它的價
從今天開始的四個星期,我
很廣博的歷史知識,但是這許
值,而是因為我們一個想要修
會講解法王米覺多傑的《妙
多年來,我也對於米覺多傑的
行的人,無論學習什麼樣的佛
行》自傳與《無比》自讚這兩
著作零零散散地作了一些閱
法內容都要思維,不要只是將
部傳記。往年「讖摩比丘尼辯
讀,所以稍微有些經驗,認識
它當成外在的某個知識來學
經法會」多在冬季舉辦,現在
了很多米覺多傑的著作,雖然
習;而是應該多花心思,去看
也到了春天,所以這次就稱之
自己並沒有生起這種如法的一
看如何向內應用這些內容,來
為「讖摩春季課程」,或許以
種虔誠的信心,但從閱讀他的
改變自心,這是很重要的! 這
後就會沿用這樣的名稱了。
著作之後,從世俗的想法上,
也是為什麼這次會選定這樣的
我真的相信,他是一位偉人、
內容來講說。尤其我們說祖師
一位對我們很有恩的一個人。
的教言,不是指那些紙上的文
我覺得如果我們想要很好地持
字,祖師的教言是什麼呢?是
這次選擇這兩部自傳來講的
守、弘揚這樣的一個實修傳
他們一生當中怎麼想的、怎
目的是什麼呢?主要是對於各
承,就應該對於我們的傳承有
麼做的等等的思想和行誼,他
位正在學習經論的人來說,歷
所認識,我們要對我們過去的
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修行實踐,
代的噶瑪巴當中,大概對於第
祖師們,一開始如何建立這個
才是他們真正的教言。而且當
八世米覺多傑最為熟悉、感
傳承、過程當中是如何持守這
我們說要判定一個上師,是不
到親切,他不僅撰寫了像是中
個傳承的、最後又是如何弘揚
是一個具德的上師,最主要就
晚上9:00-10:00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鐵牛新年,吉祥緣起
成、圓滿喜樂、健康長壽。
為何講說 第八世噶瑪巴自傳?
6
主題故事
是要看他一生,他是怎麼想 的、他是怎麼做的,他的思 想、言行舉止,是不是符合 佛法?是不是如法?我們要 這樣子來判定,要這樣子去 作觀察。 尤其,我們從這次要講解 的這兩部米覺多傑的自傳中 可以看到,在他撰寫的時 候,他是很謙虛的,他沒有 自認為他是噶瑪巴、是諸佛 菩薩的化身,或者自認為是 具有歷代噶瑪巴的智慧、慈 悲、力量、功德的轉世者, 他沒有如此,而是以一介凡 夫僧人告訴我們,他是如何 在這個修行道路上,靠著自 己的精進努力,盡力地做到 如法的行持,所以內容是他 一生修持的、真實的一種修 行經驗之談,所以這真的是 一部說是傳記,但更是一個 實修經驗,也因此,這才是 真實的一部甚深教言。希望 各位在聽聞的時候,心中要 記得具備正確的動機和行 為,好好地來聽聞。
7
「噶瑪巴」名號的由來
噶瑪巴。」
的。那我的感覺是什麼呢?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什麼
喔!這真的就像是第五世觀
那麼在進入講解這個法王米
呢?這裡的大意是說,噶瑪巴
音尊者所說的:「在如虎獅
覺多傑傳記之前,我想概略性
希並沒有被說成是杜松虔巴的
的薩迦、格魯智者的爭辯
先講解一下「噶瑪巴」名號的
轉世,因此,第一世噶瑪巴應
中,如同狐狸一般的噶舉大
由來,還有噶瑪巴為什麼會被
該是噶瑪巴希。接著呢,杜松
修行人可得小心。」但無論
稱為「黑寶冠持有者」等等這
虔巴因為在上、中、下部藏區
如何,我還是鼓起勇氣,試
些背景歷史,接下來會簡略的
建立了寺院,尤其是因為興建
看看能不能說清楚。
作一些介紹。
了「噶瑪拉滇」才得到了「噶
噶瑪巴希,最早稱呼自己
首先呢,對於歷代噶瑪巴為
瑪巴」的名號,因此,雖然杜
什麼被稱為「噶瑪巴」的由
松虔巴被稱為噶瑪巴,但並不
來,還有第一世噶瑪巴是哪一
是真的噶瑪巴,真正被稱為噶
一般來說,杜松虔巴的化身
位等等,在西藏的歷史文獻當
瑪巴的,應該是從噶瑪巴希開
或轉世,就是噶瑪巴希,當然
中,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舉個
始。
他並沒有像是後世的歷代噶瑪
就是噶瑪巴
例子來說,薩迦派的大師芒退
但是呢,對於上面這段話,
巴那樣被認證,也沒有舉行坐
蘆珠加措的一個教曆當中提
之後就有很多人在沒有考證的
床的儀式,但實際上,噶瑪巴
到:「杜松虔巴,一說是賢劫
情況之下,都依據了這個說法
希自己也清楚說過,他就是杜
千佛的第六佛獅子吼佛的化
去說,尤其是很多格魯派大師
松虔巴的化身或轉世。在噶瑪
身。噶瑪巴希,一說是薩惹哈
的說法,都和這裡說的一致。
巴希他的自傳《了悟三時及無
的化身,卻並沒有說是杜松虔
舉個例子來說,像土官洛桑卻
時本一體,大力圓滿之因緣》
巴轉世的這種說法,第一位被
吉尼瑪在一個《部派明鏡》中
中說道:
稱為『黑冠者』是噶瑪巴希。
說:「崩札巴的弟子噶瑪巴
「杜松虔巴傳記中同時提到
然而被稱為『噶瑪巴』的原
希,有些人說是杜松虔巴的轉
『未來在藏地洛札成就的七個
因,是因為杜松虔巴在下部建
世,但大多認為是薩惹哈的化
聖地,將有一位為了利益一位
立了『岡波乃朗』,中部建立
身。沒有歷史源流可以佐證他
弟子者出現』,和『一位於長
了『噶瑪拉滇』,在上部建立
是杜松虔巴的轉世。」
江映現容貌者,將圓滿我的心
了『楚布寺』而得名。因此我
所以您看,薩迦派也好,
意』,和「『不令袞巴瓦施主
認為,杜松虔巴只是字面上的
格魯派也好,都是這樣說
淪於再再的轉世中。』如今,
8
主題故事
眾人稱之為「噶瑪巴』者,是
中,多次見到了杜松虔巴,所
的傳統。還有在《賢者喜宴》
為了圓滿上述杜松虔巴尊者的
以崩札巴就說了上面那段話。
當中提到「出家時,淨觀出現
三個願望,而在正知正念的情
同時,噶瑪巴希恢復、重建
空行母授記『諸佛事業者』,
況下,出生為正法廣弘的長江
杜松虔巴上中下藏區的各座寺
暨『噶瑪巴』」等等的說法來
地區中的贊普之裔。」
院,而且他廣大弘揚佛法,真
看,「噶瑪巴」只是一個祕密
這段引用了許多杜松虔巴的
的就和杜松虔巴再來一樣,所
的名字,還沒有廣傳開來。而
遺言和授記,來佐證噶瑪巴希
以噶瑪岡倉的很多弟子都一
是到了噶瑪巴希的時候,他才
就是杜松虔巴的轉世。同樣在
致公認,噶瑪巴希就是杜松虔
開始稱呼自己為「噶瑪巴」,
這部傳記當中還說道:「過去
巴的轉世,也因此,噶瑪巴希
之後這個名字才開始廣傳。同
著名的杜松虔巴,和現在的法
雖然沒有傳統的認證和陞座儀
樣,歷代噶瑪巴有一個情況,
身無垢讓炯多傑二者(此處指
式,並不能因為沒有這些儀式
就是常常前一世噶瑪巴的密名
噶瑪巴希),名稱雖然有異,
就否定他即是杜松虔巴的轉世
會成為下一世噶瑪巴的名號,
時間亦有前後之別,但實際上
或化身。這就像是佛菩薩的許
像是噶瑪巴希的密名是什麼?
是一體的。」
多化身,我們不會說因為他們
就是讓炯多傑,這就是後來第
還有,由噶瑪巴希撰寫的一
沒有被認證和舉行陞座儀式,
三世噶瑪巴的名號;還有第三
部有關杜松虔巴的再傳弟子
就否定他們是某某佛菩薩的化
世讓炯多傑的密名是什麼?就
──崩札巴傳記中提到:「昨
身一樣。
是若佩多傑,就是第四世的名
晚你在的時候,杜松虔巴噶舉
那麼在許多顯密經續當中,
號,有很多像這樣子的例子。
祖師都出現了,你真是一個有
對於噶瑪巴眾多授記當中,其
因此,現在很多人會搞混噶瑪
福緣者,真是稀奇!」另外寫
中公認無爭的一個說法,就是
巴希和讓炯多傑的教言,就是
道:「今天杜松虔巴的顯相遍
他和賢劫第六尊佛──獅子吼
因為在那些教言裡的作者都是
滿虛空,你是一個有福緣者,
佛的心意無別。這個說法主要
寫「讓炯多傑」。
哪都別去,好好待著。好好修
源自於祥喇嘛.玉札巴,他在
但是在噶瑪恰美撰寫的噶瑪
持我的這些教導。」這段在說
昌波洞中取出的授記伏藏的說
寺介紹當中,對於噶瑪巴希為
什麼呢?噶瑪巴希的上師是誰
法。
什麼被稱為噶瑪巴的另外一種
呢?就是崩札巴。噶瑪巴希提
總之,我們從歷史文獻和傳
說法是:因為噶瑪巴希曾住於
到,當他依止上師崩札巴之
記裡面來看,在杜松虔巴的時
噶瑪寺,所以得名為噶瑪巴。
後,他的上師崩札巴在淨觀當
候,還沒有被稱為「噶瑪巴」
但其實一般來說,創建噶瑪寺
9
的是杜松虔巴,照理說杜松虔
的算法來看,所以會有三位黑
噶瑪巴有信心的人,或者一般
巴才應該被稱為噶瑪巴,但是
冠者。同樣在米覺多傑〈瑜伽
我們說很喜歡噶瑪巴的人來
為什麼是噶瑪巴希被稱為噶瑪
續大疏〉中也提到:
講,就算不太了解黑寶冠代表
巴呢?或許是因為噶瑪巴希在
「現今的達波噶舉派,無有
的意義和歷史,但也都深信黑
噶瑪寺住的時間比較久吧!還
紛爭的顯密法眼、釋迦佛當中
寶冠是「見即解脫」,是非常
是有其他原因,這還需要進一
的第一尊佛遍知讓炯多傑,他
殊勝的。
步的研究;但是這樣的說法,
是持有噶瑪巴名號的第二世,
但是,也有一些人以為噶瑪
在岡倉的其他歷史文獻中是沒
持有黑寶冠者的第三世。」
巴的法帽,並沒有什麼佛法上
有看過的,只有在噶瑪恰美的
這樣的說法是很符合歷史考據
的意義,只是像是蒙古和中國
這個著作當中提到。另外,芒
的。所以可以看出,這是一本
皇帝贈與的官帽,或者像是英
退蘆珠加措認為,噶瑪拉滇寺
在考據上較為嚴謹的著作。
國女皇的皇冠一樣,象徵某
是由噶瑪巴希創建的說法,時 間上也是不正確的,為什麼? 因為噶瑪拉滇的山居,這樣一
頂戴黑寶冠, 最早從杜松虔巴開始
種權力和地位而已。還有人以 為,這是噶瑪巴想出來能夠得 到供養的伎倆,而這個黑寶冠
個修持的地方,最先是由讓炯
歷代噶瑪巴的另一個特點,
只是斂財的工具。有的人還
多傑創建的,這在讓炯多傑的
就是頂戴黑寶冠,因此噶瑪巴
說,黑寶冠黑色不符合戒律,
自傳,還有其他歷史文獻當中
也稱為「黑冠者」。而與之相
而且魔羅的帽子都是黑色的,
都有清楚的記載。
關的各種儀式也廣為流傳,像
不應該穿戴,總之有各種亂
總之,從廣為人知的「噶瑪
是噶瑪巴他會頂戴黑寶冠,或
七八糟的說法。一方面來說,
巴」名號這一點來算的話,第
者是讓大眾晉見黑寶冠這樣的
這或許代表黑寶冠真的很出
一世是噶瑪巴希;而從第一個
法會,法會當中,會鼓勵大家
名,這麼廣為人知,所以才有
持有黑寶冠者來算的話,第一
念誦六字大明咒、贈與七世不
這麼多的說法,但另一方面來
世是杜松虔巴;從認證轉世來
墮之黑寶丸。另外,傳統上,
說,也代表大家並不明白這個
算的話,第一世是讓炯多傑。
法王會贈與大弟子們與黑寶
寶冠真正的歷史典故、代表的
所以也因此,在一段杜松虔巴
冠同樣形狀但顏色為白、黃、
涵義 ,所以才有這麼多的詆
的的授記中提到:「楚布此地
紅、綠等等的寶冠,總之跟黑
毀出現。
將出現三位黑冠者。」我想關
寶冠相關的各種儀式流傳的非
首先,黑寶冠最初出現於什
鍵就在於此,依上面剛剛不同
常廣。一般來說,在佛法上對
麼時候呢?最早我想應該是從
10
主題故事
11
杜松虔巴開始的。那麼在《土
理說得很清楚,而是硬把黑寶
的加持,所以在任何弟子的面
觀宗派源流──講述一切宗派
冠說成只有噶瑪巴希才有、杜
前,都會如鏡中映像一般展現
源流和教義善說晶鏡史》這樣
松虔巴沒有,而且把噶瑪巴希
不可思議的化身。他與薩惹哈
的一部著作中提到說:
的法帽,說成只是一種皇帝代
大婆羅門一體,所以頂戴世界
表的官帽而已。
上前所未見、象徵法性不變的
「杜松虔巴頂戴黑冠所以 被稱為『黑冠者』的這一說
那麼,黑寶冠是從杜松虔巴
金織黑冠,上有各種象徵『無
法,詳細研究,事實上是噶
的時候就有了嗎?這只能從一
以象徵之俱生智大手印』的各
瑪巴希得到蒙古王所供養的
些古老的傳記當中去找了。所
種細節。」
一頂事業黑冠後,才使其後
以我們從這個杜松虔巴法王他
一切轉世都被稱為『黑冠
的教言集當中,有一部名為
者』,這是確定的。如今,
《三燒融》的一個小篇文稿,
我們從帽子的尺寸上可以看
這篇文稿是由杜松虔巴的一個
出戴帽者的地位與責任,體
親傳弟子所記載,內容是杜松
米覺多傑曾經解釋黑寶冠的
積較大的帽子是由清朝皇帝
虔巴的一些教言,當中提到:
時候,引述到一部杜松虔巴的
所供養並開創的禮制;而在
「觀想自身頭頂上有個鮮白
古老傳記中的一句話:「頂戴
蒙古與漢族王朝中,則是以
圓整月盤。月盤上有根本上
黑綾花朵圍繞,具有紋飾之黑
帽子的設計差異來分類戴帽
師,他與杜松虔巴法王無二無
冠。」在《賢者喜宴》等等
者的地位。當時,受皇帝奉
別。白髮,黑冠,安坐於光明
被大家公認的歷史典籍當中也
為帝師者,都會得到一頂金
與光明自性之中。」
都有提到,杜松虔巴出家的時
這裡也清楚提到了黑寶冠。
象徵不動佛與虛空, 非純黑而是藍黑
織黑帽,所以永樂皇帝也供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那時候
候,在淨觀當中,空行母為其
養了大慈法王釋迦耶矢一頂
杜松虔巴的弟子們,在修持上
獻戴黑冠,並因總集諸佛事
這樣的帽子。至於噶瑪巴的
師相應法的時候,就會觀想杜
業,故賜予「噶瑪巴」的名
追隨者們認為:『黑冠是源
松虔巴是戴著黑冠的。同樣在
號。所以當時因為進到這樣的
自十萬空行母織髮供養頂戴
噶瑪巴希的自傳《了悟三時
淨觀,因此開始了頂戴黑寶冠
於杜松虔巴頂上』的這一說
及無時本一體,大力圓滿之因
的傳統。不僅如此,杜松虔巴
法,無疑是崇拜楊毅所致之
緣》記載:
頂戴的那頂黑寶冠,之後也被
詞。」 這一段當中,其實沒有將道
12
「杜松虔巴尊者是因陀羅菩
收藏在楚布寶藏當中。米覺多
提王的化身,受到其自生本智
傑的四位總經師的其中一位,
主題故事
去斷除世俗的貪執。
教授大經大論的上師,名為噶
稱噶瑪巴為「持黑冠者」,稱
瑪欽列巴,在這位噶瑪欽列巴
法帽為「黑寶冠」,這只是方
對於黑寶冠的解釋,其中最
的問答錄《解脫攝義》當中提
便說而已,事實上,噶瑪巴法
早的一部,我想應該是第三
到:
帽他的顏色是什麼呢? 他是
世讓炯多傑所寫的《黑寶冠
「有些人主張這頂黑冠是薩
「藍黑色寶冠」,或者說顏色
釋》,當中提到:
惹哈的授權,有些人則說它是
是藍黑色的,並不是純黑的。
「南無咕嚕!頂禮一切上師尊!
由千位空行母織髮所成,總
那麼最主要原因是,為什麼寶
我今略讚譽,空行共加持,
之,這些是勝化身的事蹟,遠
冠有這樣的樣式、有這樣的顏
金鵬翼黑冠:底色深黑者,
超凡夫所能理解。據說這頂黑
色,其實和密乘的修持有關係
表法身不變,帽有四面者,
冠在楚布寺的黑庫內,但我無
的。
表四無量心,具二帽翼者,
譬如說在密乘的事部來說,
表權智不異,上有三尖者,
第十五世噶瑪巴卡恰多傑在
有「水灌頂」和「寶冠灌
表三身自圓。帽有四色者,
楚布寺,為第二世蔣貢康楚舉
頂」,這時候這種法帽可以稱
表成就四業。五色布飾者,
行陞座大典時,還將杜松虔巴
為寶冠,這樣的寶冠因為象徵
表頂戴五部。頂有日月者,
的黑寶冠,碰觸其頂作為加
著五方佛,因此寶冠有不同的
表常伴不離,上師如意寶。
持,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到
形狀和顏色,這裡噶瑪巴的寶
額有一色塊,表知一全解,
第十五世噶瑪巴的時候,第一
冠是象徵不動佛的寶冠,所以
全解歸一智。黑冠具眾表,
世噶瑪巴杜松虔巴的黑冠也都
在這個寶冠的前面,有一個金
表薩惹哈權,及杜松虔巴,
還保留著。
剛杵的金色圖案,這個顏色是
得自眾空行。願敬此冠者,
總之,從上述的歷史可以看
藍黑色,藍黑色代表法性不變
會杜松虔巴。」
出,噶瑪巴的黑寶冠,從杜松
或不動,同時就像世間會說虛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這裡
虔巴開始就有了。而且這個黑
空是不會改變的,虛空是這種
透過密乘當中的象徵、寓意,
寶冠從一開始,就不是由施主
藍色,所以噶瑪巴的黑寶冠代
和能詮、所詮的方式來解釋黑
皇帝,也不是由某某大人物
表不動佛、代表虛空不變,因
寶冠。
所給予,而是杜松虔巴自己製
此是藍黑色的。總之,密乘的
(本文為堪布羅卓丹傑之口譯聽打
作的,或者說是令他人製作而
修持,都會藉由象徵、意義和
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初稿聽
成的。但是講到這裡,我們需
徵兆三方面,或者透過能詮和
打:簡瓊芳,初稿編輯:唐玉佩)
要知道一點,就是口頭上我們
所詮各種的方式,來幫助我們
緣得見。」
13
2021讖摩比丘尼春季辯經課程_第一天第二堂課開示
所有行佛事業之上師,皆是噶瑪巴
開示:第十七世法王 噶瑪巴
會;但是祖古仁波切您說要看
當中,清楚提到明確的記載,
時間:2021年2月15日
的話,當然是沒有問題的!」
過去歷代噶瑪巴是如何舉辦黑
於是馬上就叫侍者去取出寶冠
寶冠法會的,像是法會上會鼓
盒。首先噶瑪巴戴上黑冠,觀
勵大眾念誦六字大明咒,持誦
音尊者接著做了廣大供養。
億遍、鼓勵放生、斷除各種爭
晚上10:00-11:00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噶瑪巴希,開啟「持轉經
法會結束後,法王噶瑪巴將
鬥等等,總之就是鼓勵大眾盡
黑冠遞給觀音尊者觀看,當時
力行善。現在西藏各處、喜馬
之前,我們簡略講解過了黑
尊者拿到黑冠後,就把它直接
拉雅地區、還有尼泊爾很多地
寶冠的歷史源流。接著,噶瑪
放在虛空當中。當時在場的噶
區,都有「手持裝有六字大明
巴的佛行事業還有一個特點,
瑪巴和弟子們,看到這特殊
咒的轉經輪、唱頌六字大明
就是不僅是頂戴寶冠,而且還
的景象,都感到非常驚訝,生
咒」的傳統,這個傳統主要就
會特別舉辦「黑寶冠法會」,
起了很大的信心。當時觀音尊
是由噶瑪巴希傳承下來的。
但是這個法會何時開始的,現
者就說:「據說黑冠是由空行
因為噶瑪巴希的本尊是大悲
在很難說清楚,從現有的文獻
母的頭髮編織而成,這樣的說
勝海觀音,他在淨觀當中看到
來看,最早的紀錄是在第七
法倒不一定是假的。」我們知
五部空行,在人群中囑咐大眾
世、第八世噶瑪巴的時候。但
道,平時尊者多是對於噶舉派
唱誦六字大明咒,並說:「一
是我猜想,在這之前可能已經
做出批評和指正,所以這裡看
切所見所聞皆是吾等加持」。
有「黑寶冠法會」了。
到尊者這樣的說法,是很難得
之後,無論噶瑪巴希他前往何
的。
處,都會舉辦黑寶冠的法會,
輪,唱頌六字大明咒」法門
有關黑寶冠法會,過去有一 段簡短、但是特別的記載,是
頂戴黑寶冠的法會,歷年來
並且要大眾唱誦六字大明咒。
出自於由第五世觀音尊者所寫
也有了很多改變,那麼依照楚
這在很多藝術文獻,尤其在
的第三世觀音尊者索南嘉措的
布寺一些年長僧人的說法,在
《賢者喜宴》當中都有記載。
傳記。當中記載,當時第三世
第十六世噶瑪巴這一世當中,
之後的一些歷史記載,八思
觀音尊者,前往會見第九世噶
就做了比較多次的修改調整。
巴尊者前往元朝的時候,流傳
瑪巴,希望能夠觀看黑寶冠。
對於過去噶瑪巴頂戴黑寶冠
著一種說法:「噶瑪巴希只是
當時噶瑪巴說:「一般來說,
儀式最清楚的記載,是在司徒
一個會念誦六字大明咒的人,
只有在大眾聚會,或者廣作供
班欽的自傳中提到,司徒班欽
其他什麼都不是」的說法,就
養的時候,才會舉辦黑寶冠法
在他所看到的第九世法王筆記
有點像是貶意的說法。總之,
14
主題故事
西藏的瑪尼上師、配合曲調唱 頌六字大明咒,尤其是六字大 明咒轉經輪,都是由噶瑪巴希
歷史記載,帝王供養的 黑寶冠有兩頂
個,在噶瑪欽列巴的問答錄 《解脫攝義》中提到: 「現在,嘎千大營中藏有的
開始倡導的,第七世班禪洛桑
那麼在這樣的噶瑪巴黑寶冠
黑冠共有兩頂:一頂是第四世
滇貝尼瑪等等大師,還有一些
儀式上,杜松虔巴和噶瑪巴希
法王若佩多傑受蒙古元順帝供
各個教派的大師,都有這麼的
時代的寶冠,就是用黑布編織
養的蒙古布質帽,和第六世法
說法。
成的,應該沒有什麼寶物在上
王受明朝皇帝供養,裝飾著
還有明朝永樂皇帝,迎請噶
面,現存於噶瑪寺的噶瑪巴
各種珍寶的黑冠,一般稱之為
瑪巴德新謝巴前往南京的時
希的寶冠,材質也很普通,一
『平齊瞻部』。」
候,會念誦噶瑪巴的名號或咒
點也不特別。之後的元朝、明
這裡提到有兩頂帽子。依照
語的,就是六字大明咒。所以
朝皇帝,廣作供養,因而藏地
歷代噶瑪巴的傳記來看,數次
當時許多中文的文獻中記載,
有一說是「不要跟噶瑪巴比財
提到頂戴「見即具義」寶冠和
當時的漢人初次聽到六字大
物」,歷代噶瑪巴累積了漢、
「平齊瞻部」寶冠,應該是說
明咒:嗡瑪尼貝美吽時,都
藏、蒙的廣大供養,擁有大量
自己頂戴的和給予大眾瞻仰的
感到西方傳來的這個咒語不
珍貴的寶物,所以說不要跟噶
寶冠,是不同的兩個。那麼尊
可思議,所以英文有個笑話
瑪巴比財物。
貴的第十六世法王到世界各地
說:「聽到嗡瑪尼貝美吽, 就好像”O money pay
但大部分在固始汗的侵略
頂戴的寶冠,到底是哪一頂寶 冠?我現在也無法確定。
me
時,大致上都沒有了,到了
home”」,這部分就不多說。
二十世紀中葉的時候,也都消
依據楚布寺長輩們的口耳相
因為以上諸多原因,我們要知
失殆盡。其中第十六世噶瑪巴
傳,明永樂皇帝曾經供養第五
道,頂戴黑寶冠的儀式,主要
前往印度的時候,所攜帶的很
世大寶法王一頂黑寶冠,但在
目的就是鼓勵大眾要行善。但
少一部分,也都被封存在隆德
五世法王入室弟子楚布大文殊
是有時好的傳統式微,讓人誤
寺。身為噶瑪岡倉的弟子,我
所寫的五世法王傳記中提到,
以為是在累積供養而已。因
們應該從過往的歷史學到教
永樂皇帝在面見第五世法王前
此,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好好
訓,但好像這樣做的人不多。
呢,就作了一個夢,夢到面前
了解黑寶冠的含意,我們應該
在歷史當中,有許多記載提
的虛空,有諸佛菩薩圍繞的寶
正確無誤地好好延續和發揚歷
到蒙古和中國的皇帝供養寶
髻如來,接著又夢到自己會見
代噶瑪巴的心意。
冠,但比較清楚的記載有兩
到來自西方、頂戴黑冠的噶瑪
15
巴上師,所以對於漢地來講,
中,僅僅看到一句說:「麗江
微調整治,以作為供養而已。
噶瑪巴是來自西方的噶瑪巴
土司供養第八世金法帽。」或
在這些皇帝還沒有依止噶瑪巴
上師。後來永樂皇帝親見法王
許,遺留在西藏的寶冠,應該
為上師前,黑寶冠就存在了。
時,發現法王的形象與他夢中
是前述兩頂當中的一頂;「見
現代人往往不知道這層意
看到的形象一模一樣,因而龍
即解脫」寶冠是其中一個,但
涵,以致在討論黑寶冠的意義
心大悅,寫下了〈珍寶頂髻自
這也只是我的猜測。
時,都關注在上面有什麼樣的
總之,我們說到明朝永樂皇
珍寶、它的材質有多麼珍貴,
帝的確供養了大慈法王一頂黑
這無異於將檀木製成炭木來銷
不但如此,他為法王獻上尊
色的五佛冠,這頂寶冠的帽子
售般,一樣浪費與無知;所以
號時,覺得「大寶法王」這個名
與黑寶冠雖然顏色一樣、但是
我們要了解,不是那些珍寶珍
號與元代皇帝給八思巴上師的
形制是不同;同樣的,第一
貴,理解實情的背景原因和細
尊號一致,所以在前面特別加
世嘉察仁波切國師巴久敦珠,
節很重要,若是不了解原因,
上了「如來」,而成為「如來
也曾得到明正統帝所供養的一
那只會鬧笑話。
大寶法王」,這也是因為上述
頂黑冠,但他認為若自己戴上
的夢境所致,所以第五世法王
這頂帽子,形象就會太接近自
也被我們稱為「如來大寶法王
己的噶瑪巴上師,所以將這頂
(德新謝巴)」。但是這段歷
寶冠作為裝臟物,供養給了佛
史中,是否有皇帝供養寶冠給
像。
在莊嚴讚〉,並繪製了法王的 聖像。
噶瑪巴千諾,是名號心 咒、也是祈請文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噶瑪 巴的名號心咒,或者說是祈請
總之,我們不能從某頂帽子
文──「噶瑪巴千諾」,這已
還有楚布寺長輩的說法,有
是黑色的,就判斷這頂帽子與
經成為噶瑪巴的一個特色,但
一說是,麗江土司供養的麗江
黑寶冠是同系列的寶冠,事實
是要說清楚這個咒語何時開始
寶冠,比現在法王們頂戴的寶
上,從杜松虔巴、噶瑪巴希開
的,卻是很困難。為什麼這麼
冠顏色稍微更藍一些,但是法
始,就已經有頂戴黑冠的傳
說呢?因為它是在對噶瑪巴有
王來到印度時,那一頂遺留
統,元代與明代的皇帝們不過
信心的弟子們當中,慢慢傳開
在西藏,現在已丟失,不知去
是在此傳統上,就寶冠進行增
來的,沒有辦法說是由某個人
向。但是在歷代噶瑪巴傳記當
加珍寶的裝飾,或設計進化的
開始。
法王的這段史實,仍然存疑。
16
主題故事
古代西藏就有「雅拉香波
明咒的瑪尼法門後,至少流傳
輕視的說法。總之從意義上來
千」(雅拉香波山神鑑知)、
到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都
說,所有行佛事業者,都可以
「唐拉雅秀千」(唐拉山神鑑
是念誦「嗡瑪尼貝美吽」,當
稱為「噶瑪巴」,或「欽列
知)的傳統,這在敦煌文獻中
成了噶瑪巴的名號咒語和祈請
巴」(行佛事業者)。這就是
可以知道。佛教興盛之後,慢
文,之後逐漸演變成「噶瑪巴
噶瑪恰美上面這段話的意思。
慢就說成「昆秋松千」(三寶
千諾」成為噶瑪巴的名號心
所以我們念誦「噶瑪巴千
鑑知)、「昆秋松圖界息」
咒。
諾」的時候,要知道噶瑪巴所
(三寶大悲眷顧)等等。而在
現在能夠見到最早的紀錄,
代表的,不僅僅是歷代的法王
噶瑪巴名號普傳之後,也就有
是噶瑪巴米覺多傑的《四座上
噶瑪巴而已,而且也包含了歷
「您鑑知」、「您大悲眷顧」
師相應法》當中,有多次念誦
代的根本與傳承的上師,總之
等等說法。現在有些華人佛弟
「噶瑪巴千諾」。在《恰美山
藏地各個教派的上師,他們都
子以為「噶瑪巴千諾」是噶瑪
居法》中也提到:
是行佛事業者,都是在利益眾
巴的名號,所以很多人都叫我
「復次傳承之祈請,或念梵
生,幫助眾生種下解脫的種
噶瑪巴千諾,其實「千」的意
語為『噶瑪』,藏文翻譯為
子。所以當你在念「噶瑪巴千
思是祈求眷顧我的苦樂,幫
『事業』,其義『諸佛事業
諾」的時候,就是在對所有的
助、救護我,觀護著我的意
者』。故於傳承諸上師,可念
上師祈請。這樣的話更能夠圓
思。總之是「祈請」的意思。
『噶瑪巴千諾』,因其皆為佛
滿殊勝的福德。
在一部明朝出版的《佛菩薩
業者。」
今天就講到這裡,大家可以
妙相名號經咒》當中,有一頁
一般來說,「噶瑪巴」這個
早點休息。明天開始的時間一
的上半部,畫有德新謝巴像,
稱謂是屬於歷代噶瑪巴的專有
樣,第一堂課是一個小時,之
下面中文寫道「葛哩麻尚師即
稱謂,有時也會稱噶瑪巴的信
後休息半個小時,第二堂課大
大寶法王心咒:唵嘛呢叭得
徒「汝等噶瑪巴眾」,也會
概是四十分鐘。今天是第一
彌吽」,再在下面左邊寫著梵
這樣稱呼。之後岡倉教法式
天,感覺有些地方可以準備得
文的「噶瑪估如南無,嗡瑪尼
微,拉薩周圍都不會說「噶瑪
更好,但是我想一天會比一天
貝美吽」,同一行右邊寫著藏
巴」,而會說「噶瑪哇」,甚
好吧!最後是課誦迴向。
文的「確戒噶瑪啦南無,嗡瑪
至有時連「噶瑪哇」都不說,
(本文為堪布羅卓丹傑之口譯聽打
尼貝美吽」,因此可以知道,
而是說「噶瑪」,連「哇」都
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初稿聽
從噶瑪巴希開始有唱誦六字大
不說,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一種
打:簡瓊芳,初稿編輯:唐玉佩)
17
2021讖摩比丘尼春季辯經課程_第二天第一堂課開示
助人解縛生信,才是「解脫行傳」
開示:第十七世法王 噶瑪巴
《無比》自讚這兩部。《無
十處經堂所保存的米覺多傑教
時間:2021年2月16日
比》自讚比較廣為人知,在司
言集中的「嘎」函。
晚上9:00-10:00
徒班千遍知確吉炯內編輯的
哲蚌寺是西藏著名的三大寺
《岡倉法行》當中就有收錄,
之一,寺中保存了標有藏文字
昨天講過了「噶瑪巴」名號
還有主要由米覺多傑編撰的
母「企」標誌的許多古老經
的由來,還有「黑寶冠」相關
《噶舉道歌海》當中,也有
書。這些經書大部分是在固始
的內容,今天開始講解《妙行
《無比》自讚,所以大家大概
汗的時候,他摧毀了工布孜
傳》。
都知道這部讚文。
拉崗——也就是噶瑪巴黑寶庫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我們小時候都要背經,這篇
的所在地——然後將當中的寶
《無比》自讚文辭艱澀特別難
物、經書從工布搬運到了拉
第五世夏瑪袞秋衍拉編撰的
背,楚布寺很多年長僧人都
薩。這部分歷史在第五世觀音
法王米覺多傑的教言目錄當
說:沒有比背誦《無比》自讚
尊者的自傳當中有提到。
中,噶瑪巴米覺多傑自傳部
更慘的,因為大家背不下來,
分,有十三部是示予無分弟子
總是會被老師用棍子打,但或
的普羅大眾的傳記,五、六部
許是因為這樣,大家記憶較深
是神通變幻示予清淨弟子的傳
的也是這一部。
版本源流
回憶21年前在楚布寺, 首次拜讀八世法王教言 1999年我曾到廣州、浙江、
記。然而,未收錄在這個目錄
但是從文義兩個方面來看,
福建參觀,最後到了北京,當
當中的傳記也是有的,像是桑
各傳記當中最完整且內容最豐
時中央統戰部接待我們住了幾
傑巴珠就在〈妙行傳疏〉當中
富的,就是《妙行》自傳。我
天。當時我身邊的一些侍者和
寫到:「阿咕阿差編輯的傳
們這次的版本,是創古智慧金
親戚,就和他們請求說,希望
記,自在成就者,岡波堪布、
剛佛學院所出版,當時我跟他
允許噶瑪巴前往印度,去一趟
釋迦桑波撰寫的傳記,喇嘛奔
們說這部自傳很好,所以要他
隆德寺。因為隆德寺當中,有
義撰寫的傳記。」這裡提到的
們印製,同時為了這次課程,
第十六世法王帶去的很多重要
三部傳記,除了第一部之外,
他們也分送給許多寺院。同
法器、物品,請求允許噶瑪巴
後面兩部並未收錄在目錄當
時,這次「正法電子書」編輯
能夠去取回那些東西。當時他
中。此次教授的內容,是目錄
製作的版本,即是依據瓦拉那
們可能太過執意地這樣反應和
當中的「噶瑪巴米覺多傑之傳
西創古智慧金剛佛學院的版
請求,統戰部的一個人就來找
記.妙行.法王自傳」,和
本。此版本最早是源自於哲蚌
我說:「你能不能跟他們溝通
18
主題故事
一下,不要那麼固執,要去印
重要,所以藉此機會提出想要
度,雙方政府也得說好才行,
閱讀寺院收藏的噶舉經書。
排,上面鋪有綢緞。 那時,我身旁是老喇嘛竹
沒辦法馬上就說去就去的。我
總之,當我回到西藏之後,
囊,他遞給我其中的一部經
就說:「好,我來想辦法。」
西藏自治區大概也收到中央政
函,是米覺多傑的教言集,以
於是,召集了大家,以及中央
府的交代了,所以自治區的統
牛皮的綁經帶綁著,但打開
統戰部的一些人士,我對他們
戰部的朋友們,也東奔西跑給
時,經帶一節一節斷開。接著
說:「如果有機會能取得黑寶
予了協助,從布達拉宮、諾
打開包經布,包經布上佈滿灰
冠和聖物是很好,但沒取到也
布林卡、哲蚌十處經堂等處,
塵,手指輕輕一碰,大量灰塵
沒什麼關係,據說那頂寶冠是
收集到一百多部噶舉的古老經
就掉落下來。從這樣的外觀,
過去中國皇帝給的,或是中央
書。當中辛苦負責的,是楚布
推測裡面的經書大概也朽爛
政府再給一個也可以。反而我
寺的堪布洛雅等人。例如有一
了。結果打開一看,經書保存
真正想要的,是我知道在布達
部尺寸很大的經函,是第四世
得相當好,甚至紙頁還透出光
拉宮、諾布林卡、哲蚌寺,有
夏瑪的教言集(金體版),我
芒。這些全部是手抄本。當時
許多噶舉的古老經書,如果能
們要將它掃描保存。然而當時
我們全都驚訝不已,不由自主
夠允許我們閱讀和印製這些地
拉薩的設備不佳,每次只能掃
發出讚嘆之聲,心想:古時候
方所收藏的經書就太好了。」
描半頁,之後再將兩個半頁以
的人真是精進呀!從那時起,
當時中央統戰部的人聽了很高
膠水黏合起來。
我便有機會拜讀米覺多傑和其 他噶瑪巴的教言集,非常的開
興,也都鬆了一口氣,立即回
其中許多經函以包經布包裹
覆說:「沒問題。我們會馬上
著,將近三百年沒有打開,紅
交代那邊來處理的。」
色封泥也仍完整。堪布洛雅是
在得到這些經書之前,我經
我回到住處時,身邊的侍者
康巴人,膽子很大,他竟然真
常會去位於我的寢室對面的一
都很失望對我抱怨說:「您將
的將十幾部珍本經書搬回楚布
間圖書館,隨意拿出一本經書
我們這幾天的努力,好像都丟
寺。至今我仍記得那一天的情
來閱讀。雖然裡面藏書不少,
到水裡了。」但事實上,我心
景:我站在寢室外的樓梯上,
但是歷代噶瑪巴的經書當中,
中所想的是:他們反正不可能
持香迎請——這是我這輩子第
只有第十三世和第十五世噶瑪
讓我去到印度的,即使中央政
一次為他人持香。接著,我們
巴的教言集。所以,這兩套經
府讓我去了,但印度政府那裡
將全部經書都供置在房間中央
書,我自己讀了許多次,也和
仍不確定,我覺得閱讀經書更
的桌子上,我們將幾張桌子併
他人一起讀過多次。尤其我記
心。
19
得在第十三世噶瑪巴的教言 中,有許多故事使我印象深 刻:像是他為一隻被他命名為
沒有經書讓我們閱讀。
書名解釋
瑪巴米覺多傑這個稱謂名號。 首先「噶瑪」這個詞的意涵與 根據,昨天已介紹。「噶瑪」
「主聚丹增」的小鳥說法,還
這部自傳的名稱,在第五世
不是藏語,而是梵語,意思是
有一次他教導一隻老鼠禪修的
夏瑪編撰的目錄當中,和我們
「業」或「事業」;「巴」是
時候,老鼠沒辦法盤腿,他就
這次使用的版本的題名,稍微
人稱詞。合起來說,就是「作
用茅草編織了一條禪修帶,幫
有些不同。我們現在使用這本
業者」或「事業者」。許多藏
助牠盤腿。
的題名是「噶瑪巴米覺多傑自
人不知道這是梵文,以為是藏
我真的很喜歡閱讀這些經
傳」。我認為這只是一個暫時
文,所以他們寫給我的信或供
書;總之,這是我的一些回
的題名,不是正式的名稱,因
養上的署名,會拼寫成意思是
憶,想到當時,我雖然具有噶
為米覺多傑親自撰述的自傳有
「星星」、「白糖」或者「白
瑪巴的名號,但也無法閱讀到
許多部,這樣的名稱只是一種
色」的「噶瑪」的用詞。我無
許多噶舉派的經書,一般的僧
通稱,無法當作《妙行》這部
法一一跟他們說明,這也不能
人或在家人更是沒有機會接觸
傳記特有的題名。因此,我們
怪他們,因為大部分藏傳上師
到這些經書。現在經書隨手可
應該依據目錄當中的題名,也
的名號都是藏文,怎麼會有梵
得,各位在佛學院學習的僧人
就是《妙行》自傳。這是比較
文?所以他們是有可能因此拼
是很有福氣的。希望你們不要
正確的題名,而且從題名就能
錯。
浪費、糟蹋這個機會,好好學
清楚知道內容在說什麼。
習。我們以前想要讀書,但是
20
這裡,我想簡單解釋一下噶
「米覺多傑」是第八世噶瑪 巴的通用名諱,他的全名其實
主題故事
是:「吉祥法成稱究竟勝超十
(傳記),而會特別稱為「囊
靜故,獲得清淨法,世間相
方米覺多傑嘎威央」。西藏許
他」(解脫行傳)。要瞭解這
常住,無盡無修作,彼世間眾
多上師的名諱都非常長。曾
麼說的原因,就先要知道「囊
生,聞相應功德,起決定信
經有個笑話,在唸這些上師的
他」(解脫行傳)的意思。這
解,住如來密藏。」就像這裡
名諱時,要先深呼吸一口氣,
個詞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梵
說,傳記可以幫助生起決定信
才可能一口氣將它唸完,唸完
文發音是「Vimoksha」,意思
解,住如來密藏等等這樣的功
他們的名字之後,可能氣都喘
是解脫、脫離。依照蔣貢康楚
德。竹巴噶舉的嘉華昆嘎巴究
不過來。有時我們會稱佛陀為
羅卓泰耶的一部自傳當中指
說:「『囊他』(解脫行傳)
「如來、應供、正等覺…」等
出,依照三種士夫的分類而
的本意是,藉由能詮的文字和
等,這十個名號意思是代表佛
言,可以有三類的解脫:下士
所詮的內容,幫助閱讀、聽聞
的功德。同理,我們形容上師
夫的解脫,是指具有相信業果
的弟子們,得到解脫,證得遍
的許多功德時,無法僅以一個
的清淨勝解信,而從惡道中解
知。」
名稱表達,所以會許多不同的
脫;中士夫的解脫,是指具有
所以,我們在講解祖師的傳
名稱來說明,有時造成他們的
出離整個輪迴的清淨心,而從
記時,要明白為什麼講解,以
全名很長。
輪迴大海中解脫;上士夫的解
及講解的目的;講說者也好,
米覺多傑還有以下的別名:
脫,是指具有利他的至誠清淨
聽聞者也好,都應該要明白,
央間嘎哇、央間桑波、央間薩
之心,而從輪迴和涅槃二邊解
然後盡量生起清淨信、意樂信
瑪、央間協巴、確竹桑波、確
脫;這些內容在說的,都是如
或勝解信等等任何一種信心。
竹札巴、確吉札巴、噶瑪巴洛
何解脫的歷史和經驗。
如果生起了信心,可以說如來
卓羌等等。米覺多傑本人曾經
總之「囊他」(解脫行傳)
寫下一部對自己名諱的解釋,
在說的,就是自己如何從痛苦
並由巴沃祖拉稱瓦註解。今天
和痛苦的成因當中解脫,同時
限於時間而不細講。
幫助他人的心從束縛中得到解
解脫行傳,專指自利利他 的「成就者傳記」 在西藏,我們對於祖師一生 的行誼,不會稱為「洛居」
脫的過程,這是一種殊勝的傳 記,所以特別稱之為「囊他」 (解脫行傳)。
藏的力量就開顯出來了,或者 說種下了解脫的種子。
信心如手, 沒手進寶山也沒用 平時我們讀誦佛經時,開頭 都會讀到「如是我聞」這幾個
聖勇(馬鳴)菩薩在《菩薩
字。其中「如是」一詞的解釋
本生鬘論》中說:「由意寂
很多,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
21
解釋,就是這個詞,說明了信
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華實,不
請求說法,此時佛陀心想:過
心的重要性。這個意思是,當
得沙門果,雖剃頭染衣,讀種
去、未來、現在三世的諸佛,
我們知道和相信這些內容是佛
種經,能難能答,於佛法中空
皆為了度化眾生而說法,我也
陀親口說的,就會生起信心,
無所得。』以是故,如是義在
應該這麼去做。這樣想了之
因而進入佛門;沒有信心,就
佛法初,善信相故。」信,是
後,便接受了梵天王等諸天的
不會想要入門。
進入佛門的最重要的一個條
請求而說法。並對梵天王說了
件。
這個偈文:「我今開甘露味
大譯師循努娑自漢文翻譯為 藏文的龍樹菩薩著作《大智度
同一部論中還說道:「佛法
門,若有信者得歡喜;於諸
論》當中(這部《大智度論》
深遠,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
人中說妙法,非惱他故而為
沒有藏文版本,如果完全翻譯
者,雖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
說。」論中對於偈文的解釋
為藏文,約有五、六函之多)
佛法。」佛法的內容極為深奧
是:「佛此偈中,不說布施人
引 用 了 一 段 經 文:「『 信 如
廣博,我們現在無法明白箇中
得歡喜,亦不說多聞、持戒、
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
道理,但是如果具備了信心,
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人得
在取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
相信佛所說的內容,進入了佛
歡喜,獨說信人。」
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
門,那麼就能逐漸明白甚深廣
為什麼佛陀只說有信心的人
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
博的佛法。所以對於初學者而
得歡喜呢?「佛意如是:我第
無手人入寶山中,則不能有所
言,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對於
一甚深法微妙,無量無數,不
取;無信亦如是,入佛法寶
因果、來世會如何,我們無法
可思議,不動、不猗、不著,
山,都無所得。」這裡比喻信
預知,只能相信佛陀所說:如
無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則不
心猶如手,我們沒有手就算進
果有行布施、持戒….等等的
能解。是故佛法中信力為初,
入寶山,什麼都取不到,同樣
因,未來就會有好的果,只能
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禪
地,如果我們對佛法沒信心,
相信佛所說的。
定、智慧等能初入佛法。」世
論中還提到佛陀成佛之後,
俗人是沒辦法了解:唯具有信
有一段時間沒有說法,當時梵
心,才可能進入佛法。最開始
第二段說道:「佛言:『若
天王來到人間請求佛陀初轉法
只有信心能幫助你進入佛法,
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
輪。第一次請求時,佛陀以佛
而不是布施、持戒、禪定、智
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
陀正法甚深難得,世人難以
慧等等。
袈裟。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
理解而回拒。梵天王再第二次
進入佛法的寶山也就什麼也得 不到,更不可能做任何修行。
22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對於初
主題故事
學者而言,信心是非常重要
現在人注重的都是外在的物
我曾聽過一則故事,不知是
的,不僅開頭很重要,中間的
質,而不是內在的修為;將真
否屬實,但還滿好笑的。故事
過程、直到最後,都是非常的
正的修行人說成是軟弱、固
中說,許多祖古去拜見觀音尊
重要,信心是一切功德的泉
執、落伍的人,卻將那些口無
者請求剃度、加持等等,觀音
源。現在許多人說推理、分析
遮攔、我行我素者,說成是成
尊者問其中一位祖古:「你
比較重要,以為透過一些看似
功、厲害的人。
前一世有什麼『大』(殊勝)
很有邏輯的道理,便能夠通曉
第六世夏瑪巴嘎汪卻吉旺秋
的功德?」祖古身邊的許多侍
廣博深奧的佛理,這種說法未
曾說:「我認為雖然有很多人
者都是康巴人,尊者的其他話
免就有些傲慢了,有了信心才
自稱是修行人,但是我對外在
沒聽得很懂,只聽懂了「大」
可能步上修行,沒有信心不可
的行為、內在的體證,和其所
這個字,這些康巴人回答:
能開始。
產生的功德三者不一致的人,
「有,有,可大了!」為什麼
是沒有任何信任的。」這段是
呢?因為這位祖古的前一世身
說許多人都自詡為修行人,但
形很大、體重很重,甚至連馬
能夠讓人生起信心的內容,
是看到他內心思維和外在行為
都快馱不動。觀音尊者說:
主要是一位修行人在心續上的
等等,如果都一致,我就會相
「不是不是,我問的是有什麼
修持,以及他的斷證功德,這
信他。接著又說:「現代幾乎
斷證的殊勝功德?」結果侍者
些修證才會讓人生起信心,而
沒有深悉學理的智者、終生持
回答不出來。
非他的身世、家族多顯赫,他
戒的法師或謙遜山居的禪師,
雖然是個笑話,但有時想一
有多少財富,或者他的寺院、
反而有很多人,自稱自己已得
想,如果有人問我們說,上師
僧團多廣大,或者他的名聲多
成就,而要普渡眾生。」另外
有什麼殊勝的、大的功德的時
大、弟子眾多,如果是看重這
還說道:「我們並沒有這樣的
候,我們也不見得說得出來,
些,根本就不能稱為「囊他」
機會,所以只能依循自己的情
我們的回答也可能就是會說他
(解脫行傳)。真正的「囊
況來修行,雖然假裝自己棄
有很多寺院、很多弟子,但卻
他」所指的功德,是一位修行
世、有成、有神通,可以得到
說不出他的慈悲、智慧,或者
人對於世間的貪執有多小,他
世俗愚人的敬養;當然,敬養
他的修為。
具有智者的智慧、修行者的覺
與功德若能兼具,當然是最好
(本文為堪布羅卓丹傑之口譯聽打
受和證悟,以及弘揚佛教和利
的,但若是二中擇一,則勢必
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初稿聽
益眾生等等這樣的功德。然而
應追求功德。」
打:張燕玲,初稿編輯:黃美蓉)
何謂「讓人生信」的內容?
23
2021讖摩比丘尼春季辯經課程_第二天第二堂課開示
為利有緣行者,自證自明如實說
開示:第十七世法王 噶瑪巴
「清淨」,故「三妙行」亦稱
主張的「具有三身自性者」,
時間:2021年2月16日
為「三清淨」;這是因為身、
法寶是「已離欲之滅諦」和
語、意各自的善行,皆會淨
「令離欲之道諦」,僧寶則是
化身、語、意本身。之所以稱
具有「明、解」兩種功德的大
為「清淨」,是因為它們能暫
乘不退轉聖僧。而這一切的根
時,或究竟地淨化身語意的
本,就是真實吉祥上師——桑
為什麼這部自傳稱為《妙
惡行污垢,所以稱之為「清
傑年巴為首的,等等堪能應供
行》呢?此傳中一再提到「此
淨」。而「貪奪心」等雖不是
與讚嘆的上師們。作者首先向
謂我妙行之一。」亦即作者介
意業道,但因其帶有煩惱,所
他們頂禮。
紹了其生平的三十三個妙行,
以屬於意的惡行。
晚上10:30-11:00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妙行」之意
這裡作者並沒有直接切入論
所以這篇自傳稱為《妙行》。
根據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
體,反而是先行禮讚,這原因
什麼是「妙行」?「妙行」指
的親傳弟子——桑傑巴珠所寫
是什麼呢?這是因為作者米覺
的是善行、好的行為,譬如《入
的註解中,列出了《妙行傳》
多傑他此生與來生的一切終極
菩薩行論》的內文說:「施供
的科判,此傳共有三個大段
目標,就是為了救護盡虛空
善逝等,一切諸福善。」這裡
落,或是三大提要:一、頂禮
一切的眾生,離開無邊苦痛,
所指的「妙行」是:善妙的行
暨立誓造傳。二、傳記本體。
幫助眾生暫時上得到利益、究
持。《俱舍論》也說:「三清
三、造論圓滿。而第一大要又
竟上得到勝樂。若要完成這樣
淨應知,即諸三妙行,惡身語
細分為「頂禮殊勝之對境」和
的目標,勢必得受到三寶的輔
意業,說名三惡行,及貪瞋邪
「造傳立誓」兩個部分。
助和照護,以及一切真實總持
見,三妙行翻此。」 佛 陀 在 經 典 提 到 所 謂「三
頂禮殊勝之對境
上師的慈悲和恩德,才可能達 成。他們對於米覺多傑法王而
妙行」和「三惡行」——正是
首先,頂禮殊勝之對境的文
言,是非常重要、恩德極大的
因 為 身 業 等 等 的 不 善 行,會
句是:「禮敬無比恩德三寶上
存在,此外不需要其餘的皈依
受到聖者的批評,且會招致不
師眾!」
處或惡友的支持,所以此處強
舒心的果報,所以稱這種行為
簡言之,作者頂禮的對象是
「惡行」;與其相反地,善行
珍貴的三寶和上師們。我們如
一般而言,所有的藏族論師
則會受到聖者的讚譽,所以稱
何向三寶和上師頂禮呢?首先
在寫下任何著作之前,習慣於
為「妙行」。「妙行」也稱為
要瞭解,此處的佛寶是大乘所
開頭頂禮諸佛菩薩和自己的上
24
調三寶與上師是「無比」。
主題故事
師,一種說法是,這麼做的目
如何取捨,並且能如實教導他
虛的功德而寫?都不是。因為
的,是作者為了平息造論過
人取捨方法的大德們,他自己
作者是應第五世夏瑪巴.昆秋
程中的障礙,讓造論能順利圓
的這些經驗與體會並不奇特,
顏拉、直貢第十五代法座.直
滿,同時也有依循善行的目
他們不會對此感到驚訝與歡
貢仁謙卻傑、第三世嘉察札巴
的。這也符合尊主噶當派認為
喜,因為他們早已深感輪迴苦
巴就、第二世巴沃祖拉成瓦、
皈依的學處,是「在任何行動
樂,心生高遠的涅槃體證,所以
班智達多傑加波等等眾多的弟
前都要先頂禮供養三寶」的這
不會覺得這有什麼特殊之處。
子,再再敦請之下而撰寫的。
種說法;同時認為:若能在任
二,為利有信法器:
五,釐清毀謗:
何正行之前,都先這麼做的
「為利有信法器」是「卻為
釐清毀謗,是「最了己所更
話,即使沒有完成正行,其實
俗子雀躍之事。」對於善緣俗
事。」若由他人執筆此傳記,
也與完成無異了。還說道:沒
子,他們的心態比較開放,虔
或有可能將沒有的說成有而
有任何方式,會比「深信上師
信大乘,且具有清晰的思辨能
「增益」,或有可能將有的說
與三寶」還更有效力達到除障
力。那麼,他們如果閱讀、
成沒有而「減損」;只有自己
和滿願的目的。
聽聞這部傳記,應該能生起信
對自己身語意的善行和惡行有
心,感到歡喜,進而願意隨學
最完整的經驗和認識,也只有
這部傳記的修行。所以,作者
自己對自己沒有秘密。作者承
是為了利益這些俗子而寫的。
諾,在篇幅上來看,這篇傳記
造傳立誓 其次,造傳立誓可以分成五 個細目: 一、自謙詞。
三,誓詞: 誓詞是「謂我妙行數數。」
二、為利有信法器。
意指作者自認自生造作了許多
三、誓詞。
善行和好事。
詞簡約,但意義深遠。
不妄說、不過譽, 我心自證坦然說
四、遮止非時。
四,遮止非時:
五、釐清毀謗。
遮止非時是「道於他人,或
不太興盛,也因此,龍樹、無
能利彼,諸尊敦請,故撰此
著兄弟等等的紀錄皆不甚明
一,自謙詞:
文。」設問:作者寫下這部傳
確,即便如:龍樹存活多久,
自謙詞是「大德若見,不覺
記,是為了迎合世間八法,或
是否長達數百年…等等,這些
為奇。」這一段的意思是,米覺
是為了捏造自己所沒有的功
議題都沒有共識。然而,中國
多傑認為:對於那些不再迷惑
德,還是為了誇大自己無法謙
文化很重視歷史紀錄,任何一
古印度書寫歷史的傳統似乎
25
26
主題故事
位印度智者前往中國之後,他
接著在傳記中寫道:「分享
以非自己記錄下來不可。」也
們的年份與經歷皆會被清楚記
其中部分內容會違反根本第七
就是說,自己對自己的想法,
載。
墮。」如果我們刻意大肆宣傳
以及佛法上的感受和體證,自
西藏文化也相當重視歷史,
自己造作的一點點善行,佛陀
己是最能理解的,撰寫自傳的
所以我認為如果當年阿底峽尊
說這樣反而會讓善業毀損;如
價值就特別重要。
者沒有到藏地弘法,或許他在
果做了一點善行、累積了一點
總之,如同前述,只有大
歷史上僅留下名字,而沒有其
福德,便急著四處向人宣說,
德的傳記才能稱作「解脫行
他更多詳細資料。所以我們都
或是立刻透過網路發文昭告天
傳」,一般人的傳記不能有這
聽說許多大成就者,但只聽說
下,如果不注意,其實這樣的
樣的稱譽,現在許多人不知這
他們的名稱,很多時候都找不
作為會毀壞你的善行福德。
個道理,也會將某某人或自己
四大教派都會引用道:「大
的某傳記就稱為「某某人的解
大部分由弟子所寫上師的
部分由弟子所寫的傳記都有過
脫行傳」。誠如才旦夏絨大學
傳記,內容大多都是有過多讚
度讚譽矯飾上師之嫌,而我寫
者所說:「若連一個指頭都還
譽與誇飾,許多偏離史實,在
下的這個簡略自傳毫無增減,
沒有出離輪迴的泥濘,又怎敢
第三世法王讓炯多傑的弟子嘉
若有讀者不滿意、不理解,
將自己的事蹟稱為『解脫行
華.永東巴在自傳開頭寫:
而認為我有說謊之嫌,請客觀
傳』?」
「我並沒有任何廣大的佛行事
的觀察分析上述內容是否合理
業,或者利益眾生的偉大事
後,再提出矛盾之處。」
到更多詳細的資料。
許多人問我:這次只有22 堂課,卻有33個偈文要說,
蹟,若要將自己沒有的事情說
噶瑪恰美在傳記中說,他有
不只這樣,還有《無比自讚》
成有,會犯下上人法妄語而破
外內密許多的傳記,為什麼要
要講,怎麼教得完?所以,如
戒。」
寫這些外內密的傳記?他是用
果不說快一點也不行,但有一
我們經常最容易犯的就是自
以下問答辯論的方式寫道:
些部分不多做解釋也不行,或
己沒有而說有,譬如根本沒有
「設問:自造自傳並不合理,
許講到後面,可能時間不夠的
見到本尊,卻說自己見到本
因為沒有如此做的理由。則應
話,就只能唸過去了也不一
尊;沒有任何了悟心性,卻說
回答:此推理不成立,如此做
定。今天就講到這裡。
自己了悟心性;彷彿自己證悟
的理由非常明確。因為個人感
(本文為堪布羅卓丹傑之口譯聽打
甚深,眼睛都只能朝上,讓人
受到的徵兆與體證只有自己知
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初稿聽
看了覺得似乎很厲害。
道,弟子們是沒有經驗的,所
打:張燕玲,初稿編輯:黃美蓉)
27
法王線上課程.《岡波巴四法》第四堂課 大家札西德勒!
岡波巴四法, 實修佛陀經教的口訣!
明天就是2021年元旦了,今年全球 各地爆發新冠肺炎等眾多災難,很多 人因此死亡或失業,大家都過得很辛 苦。然而,我們說萬法是無常的,一 切都會變動,不會永遠是一個樣子, 所以,我們的確可以期待、發願,期 待新的一年會是不同的。
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否極泰來 在新的一年,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尤其佛學院的學僧、善知識們,祈願 各位在新年裡身體健康,佛行事業都 能夠增勝、圓滿。 前幾天的課程先對這次的主題,也 就是「岡波巴四法」的作者,做了簡 略的介紹。想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裡, 把這位殊勝大師的一生講好,我是 沒有什麼信心的,除了我見識淺薄之 外,另一方面是,岡波巴傳記相較於 密勒日巴傳記,是比較少人閱讀的, 因此,岡波巴的生平,我們普遍是不 熟悉的。
上師的傳記,人生的指南 一般來說,傳記類的書籍是比較難 以讓人生起歡喜,甚至會覺得枯燥乏 味,除非對歷史故事感興趣或專門做 研究的人,才會想主動閱讀,但這類 人應該比較少。以馬爾巴、密勒日巴 和岡波巴三位的傳記來說,各自傳記 至少有10多種不同版本,所以到底要 看哪個版本,也很難決定。 幸好,密勒日巴大師傳記中有一本 由臧紐.赫汝迦寫的《密勒日巴尊者 時間:2020年12月28日-2021年01月03日 中譯:堪布羅卓丹傑
傳》,它和一般流水帳的傳記不同, 更像是本文學小說,生動的文字、故
28
法王開示
事般的述事,把密勒日巴寫活了,大
波12歲時,就修持文殊法門六個月,
概所有識字的藏人都讀過,是一本觸
親見文殊菩薩,當時菩薩說:『若貪
動人心的傳記。
此生非行者,若貪輪迴非出離,若貪
但是,岡波巴大師卻沒有這樣一本
自利非菩薩,若生執著非見解。』這
大家都知道、能夠引起共鳴的傳記。
當中包含一切波羅蜜多乘的修持。這
我這次講說的內容,是參考了許多版
些話的意思就是說,遠離貪著此生即
本東拼西湊的,因此覺得質量還是不
是『心趣法』,遠離貪執輪迴即是
夠好。因為我正在撰寫岡波巴的《大
『法入道』,遠離自利的貪執即是
寶解脫莊嚴論》釋論,也想順帶對岡
『道滅惑』,遠離四邊的貪執,即是
波巴的傳記進行了研究,並希望能夠
『惑成智』。」
寫出一篇新的傳記。
總之,在這部論中,你可以看到
總之,上師的傳記對於我們修行人
薩迦派是把否定角度闡述的「離四貪
來說,不應該把它當成歷史的記錄或
執」,和正面角度闡述的《岡波巴四
是上課的教材,應該當做是自己人生
法》,做了一個結合。
的指南,值得我們深入研讀、思維,
另外在遍知頗東巴的大手印教本:
尤其應該要將傳記作為我們實際修行
《成就教言甘露精要》中提到:「修
上的標準和楷模。
持方式分成三個部分:前行、正行與
不同教派不同闡述, 四法也是祈請文 今天開始要講解《岡波巴四法》, 把不同法要的內容,歸納為四句攝頌
結行之瑜伽。首先前行又分為共與不 共的前行。共前行再分為四個部分: 『心趣法』、『法入道』、『道滅 惑』、『惑顯菩提心』之教授。」這 裡是將共前行結合了四法來講述。
(四個綱要)的人,就是岡波巴大
另外,覺囊派的一位大師:擦明索
師。四法的內容,不是在闡述某部
南桑波,在他的著作《上師相應加持
經,或者某個宗派的觀點,而是提示
精要攝略》中提到:「加持自己心趣
我們,在實修佛陀經教和續典的時
入法,加持正法入道,加持道上無有
候,有什麼樣的關鍵和重要分際的
迷惑,加持幻相根本斷除。」可以看
一種口訣。因此,不僅是岡波巴的追
到,他將四法當成祈請文的方式來講
隨者,或者達波噶舉派的行者,事
說。
實上,薩迦、格魯、寧瑪等藏傳佛教
在宗喀巴大師的《上師相應法》著
各教派的修行者,對於《岡波巴四
作中,他是怎麼說呢?他說:「於自
法》,都有很高的評價,而且都極為
己頭頂觀想上師,祈請上師仁波切加
看重。
持心趣法,加持法入道,加持法無障
舉例來說,薩迦派有一位精通顯 密的果然巴‧索南僧格大師,他撰寫
礙。」大家可以看到,這裡也是以祈 請文的方式闡述《岡波巴四法》。
的《離四貪執》的講義──《深義樞
另外,山居噶丹派,也就是格魯派
鑰》中提到:「上師大薩迦巴昆噶寧
的溫薩耳傳大手印的持有者:班禪‧ 29
羅桑曲吉堅贊大師,他撰寫的甘丹噶
看到以上舉了各個教派都會引用四
舉珍寶傳規的《甘丹大手印根本頌》
法的一些例子,我們現在知道,〈岡
的註解叫《極明燈》,這本註解當中
波巴四法〉多麼的重要了。
就說:「無上密法中最為殊勝的行 者——瑜伽自在密勒日巴,他會首先 教授,並令弟子觀修慈心、悲心、菩
如果有人請你告訴他「經典是什
提心,出離心,因果業力、死亡無常
麼」?如果你跟這個人說:「哦,跟
等法。」
你講口訣,第一是『心趣法』,第二
並且接著說到:「尊者的主要弟
是『法入道』,第三是『道滅惑』等
子,開啟噶當大印雙運傳統的達波仁
等。」你這樣念給他聽是不行的,因
波切,他所講述的著名《岡波巴四
為他要有一個經典可以看,所以只是
法》就是『心趣法』、『法入道』、
嘴上說說,這樣是不行的,得找到出
『道滅惑』、『惑成智』,這四法的
處,找到經典(文字的紀錄)。
廣說和噶當修心教法是一致的。」這
所以,接著我們就要問了,到底四
裡認為密勒日巴、岡波巴父子教授前
法在哪裡?它有什麼經典依據?首先
行的方式,還有岡波巴的四法,和噶
我們要從岡波巴的教言──《達波教
當派修心的教法是一致的。
言集》中去找。
一般來說,藏傳佛教各個教派,
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達波教言
各自歸納出的修行要點、綱要都不太
集》第一套的刻板,是在達拉岡波這
一樣,例如〈迴心四法〉、〈離四貪
個地方,一位名叫索南倫珠達偉蔣采
執〉、〈三主要道〉等等,都各有特
的友所開刻的,一共有四十章。
色。事實上,這些全部都是口訣,對
另外,還有岡波巴的零星教言彙
於我們修行者來說,真的都像是萬兩
編,分成「ka」、「kha」、「ga」三
黃金一般貴重的殊勝口訣。所以,我
函。之後,德格印經院又開刻了標示
們應該沒有偏廢地去做修持,我覺得
「ah」「wam」的兩函。一些沒有被收
這樣才算是進入了藏傳佛教之門;不
錄在上面幾個刻板的,還有一個題名
然,自己不修行,還吹噓只有自己的
叫〈無比達波仁波切耳傳〉的一個篇
口訣是最殊勝的,其他人的都不殊
章,這篇的跋文裡頭寫到:「勝樂耳
勝,這種偏頗,甚至帶有貪嗔情緒的
傳如意寶教本,遵照密勒日巴尊者所
宗派之見,不僅沒有任何意義,而且
傳之教言,岡波巴修持筆記,後於惹
還造作了謗法的重罪。
瓊巴尊前釋疑修訂。」有這樣一段跋
所以,我們任何時候,真的應該
文。另外,還有我之前提到的《達波
要好好的充實自己,要學習、勉勵自
拾零集》,是由醫師門拿巴彙編。另
己,絕對不要犯下這種謗法的重罪,
外還有一本名為《達波拉傑教言:無
而是真的要去實際地去做修持,讓法
垢利益明藏》,這是一本醫學論典。
起到它的作用。總之,勉勵自己,不 要去詆譭跟批評別人。 30
嘴上說不算數,得知道出處!
還有,我最近拿到的一個手抄本, 它的目錄有這樣一段記載:「月光童
法王開示
31
子所撰〈四法筆記〉,洛拉雅巴編: 無比世間」,還寫到:「四法中篇攝
但是我們平時重視的是什麼?是那
要:珍寶莊嚴」,也是洛拉雅巴的傳
些會說話的佛像,我們會覺得那些很
承。這幾個題名和我們現在手上可以
珍貴、很特殊,但是卻將真正在透過
實際看到的洛拉雅巴所撰寫的四法註
文字傳達法教的經典教言束諸高閣,
解到底有何不同,還不知道,還要再
甚至蒙塵了也不在乎。雖然我們還算
做研究,目前我只是看到了題名、目
敬法,不敢亂丟、亂放,但其實經典
錄的名字而已。
變得就跟回收的東西一樣了。
總之,無論是木刻版、手抄本,我
因此,夏嘎措竹讓卓說:「噶舉
們都應該好好地收集整理,進行校對
頂嚴岡波巴,兩部教言當善閱,噶當
和編輯,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
大印匯聚訣,相較他法更殊勝。依此
教言並沒有木刻版,只有手抄本。
甚深之教法,噶舉祖師得成就,憑藉
昨天晚上,我才在一份手抄本中看
恩師大悲力,能學佛教真有福,嚮往
到,由穹倉巴大師所寫的岡波巴大師
噶舉二弟子,如教所修生覺證。」這
的傳記,我想這一部,大家應該都沒
種是對於岡波巴大師教言的讚頌、讚
聽過,因為我們只看到穹倉巴大師所
歎。大家可以看到這位大師是如此的
寫的岡波巴的祈請文,並沒有聽過他
讚歎岡波巴大師的著作,所以,我們
也寫了岡波巴大師的傳記。總之,類
應該認真閱讀這些教言集。
似這樣的情況很多,很多珍本的。
認真讀經典或是束諸高閣?
32
應該要非常重視他的這些論典。
就像第一天提到,岡波巴大師的 教言集中,有很多都是從「四法」衍 伸出來的開示,但是專門講解四法的
我們現在雖然無法親見到岡波巴,
只有三個篇章:一是《三士夫勝道寶
也沒有辦法聽到他說法了,但是他流
鬘》,它共12個半的頌文;另一篇是
傳下來的論典、著作,就是他的化
標註〈四法總攝〉(略要)的;再一
身,就代表著岡波巴大師。所以我們
篇沒有標註,但開頭有「南無咕嚕,
法王開示
法趣法」等文字,總之是有這三篇。
《勝道寶鬘》三版本, 哪部才是岡波巴遺言?
(上士夫)的時候,卻認為就是在講 三士夫道次第,這真是可笑。為了廣 說第三道次第──上士夫道次第,月 光童子撰寫《解脫莊嚴寶論》;為了
首先我們要先討論一個問題,就是
同時闡述三個道次第,撰寫了《勝道
岡波巴在他的這些遺言中說到:「未
寶集》,然而對於這部《勝道寶集》
來認為見不到我的人們,應該閱讀我
詳細解說,大多是在大眾開示時講說
所撰寫的《勝道寶鬘》和《解脫莊
的。」
嚴寶論》。」我們對於《解脫莊嚴寶
所以這裡大家可以看到,他很清楚
論》是哪部,沒有疑惑,但對於《勝
的講到什麼是《勝道寶集》。對於此
道寶鬘》指的是哪一部論,就有不同
論,共巴千波撰寫了簡略的解釋,帕
的說法了。
竹撰寫了《大乘道次第》。依據這些
因為在《達波教言集》當中,總共 有三篇標示為《勝道寶鬘集》: 第一篇就是剛剛提到的,這是有12 個半頌文或說頌詞形式的《三士夫勝 道寶鬘》。 第二篇是叫《岡波巴教言─勝道寶 鬘》,是以10句為一組而彙編。
論著,洛拉雅巴蔣秋恩珠,撰寫了一 部《四法根本頌詳解》。現在噶舉派 大多認為,這個主頌才是四法主要依 據的經典。 第二篇是〈岡波巴教言──勝道寶 鬘〉,大多是以10句一組而彙編,大 家可能都看過:10句為一組,比如是
第三篇是以散文或長行形式的
可能會錯誤或誤解的10個法等,少數
「法尊達波拉傑教言,名為《勝道寶
以18句為一組。從註解或編撰者的角
鬘》,此達波教言由帕竹筆記,真
度來看,大部分噶舉人都會認為這就
實之教言」。這是指引心性的一個
是岡波巴遺言中指的《勝道寶鬘》。
口訣,所以它是散文形式。這也叫做
但是,噶當派裡有一位叫界汞巴的格
《勝道寶鬘》。
西,也撰寫了和這本有50、60%相似
其中第一篇,就是有12個半頌文 的那一篇,竹巴噶舉認為,《三士夫 勝道寶鬘》就是岡波巴大師遺言中所 指的《勝道寶鬘集》。所以在竹巴噶
度的文集,所以,這也是我們要去考 證跟研究的。 第三篇是由帕莫竹巴紀錄的篇章, 但並沒有被說成是《勝道寶鬘》。
舉的遍知貝噶撰寫的《四法大疏:日
總之,對於岡波巴遺言中提到的
顯三士道》中就提到:「阿底峽尊者
《解脫莊嚴論》和《勝道寶鬘》兩部
到達藏地,在菩提光王的祈請下,撰
著作,身為噶舉的我們,應該要確認
寫《菩提道燈論》,在這之後,廣
《勝道寶鬘》所指為何,不然如果被
為流傳的三士夫道次第的要義,才
別人說我們連岡波巴的遺言都沒搞懂
開始被講說。而在《菩提道燈論》
的話,就不好了。
中,前二次第是略說,後一次第是廣
依照遍知貝噶的說法,頌文形式
說。現在很多人在講『大乘道次第』
的《三士夫勝道寶鬘》,就是四法的 33
主要依據,貢巴崔欽寧波有寫註解,
從剛剛這一段話可以看到,可能
但就如同我第一天所說,這篇頌文當
是從噶瑪巴德新謝巴的時候開始改變
中只提到「四法內容詳解之要義,應
的。我在德新謝巴的一個親傳弟子:
當以見修行來實踐」,只這樣提到四
蘇曼噶舉的創立者瑪瑟多滇的大手印
法兩字,並沒有清楚說到四法為何?
教本中,也看到一段話:「噶舉的口
但是在貢巴的註解中卻提到:「此處
訣有廣有略,然而都需要以達波仁波
分為法趣法,法入道,道滅惑,惑成
切的四法為基礎、宗旨,四法是心趣
智,各自還有見、修、行,這樣去做
法,法入道,道滅惑,惑成智。」所
修持。」可以看到,在他的註解中,
以大家可以看到,這裡是用「心趣
清楚提到了是哪四法。
法」而不是「法趣法」,這時候已經
以上說完《岡波巴教言集》中清楚 提到四法的「有標註」跟「沒標註」 的兩篇。
法趣法為何改成心趣法? 有何不同?
但是,德新謝巴的另一個親傳弟 子果洛雪努巴,在他的《寶性論大 疏》,這大概是我們藏傳佛教中流傳 最廣的一部《寶性論》註解了。在這 裡面,談到皈依時說:「岡波巴的四
另外,我們來談談四法的用詞,
法,法趣法為下士夫,法入道為中士
我們可以看到,四法用字在不同版本
夫,道息惑為上士夫,惑成智為上中
有稍微的不同。首先,我們看到岡波
之上。」
巴和當時他的親傳弟子,他們的著作
大家可以看到,他又完全依照了岡
用字大部分都是一樣的,大多沒有出
波巴大師當時的用詞,用的是「法趣
入,但在貢巴慈誠的註解當中,「法
法」。所以都是同一個時期的人,也
趣法」和「心趣法」兩種都有,我
都是德新謝巴的親傳弟子,一個已經
想,可能是之後修改的。總之,對於
改變了用詞,變成「心趣法」;但後
四法用詞的不同,到底是什麼時候開
者仍是「法入法」、「法趣法」。
始改變的,我到現在還沒有看到一個 很清楚的解釋。 但是在噶瑪堪布仁欽達吉的《無
34
改變了用詞。
為什麼改成「心趣法」,是因為依 照口訣傳統《轉心四法》的用詞而改 變的。
比達波四法教本.岡波巴教言經驗直
總之,果洛雪努巴的發心戒是跟
指》這一部論中:「無比月光童子,
隨德新謝巴求得的,成為第四世夏瑪
結合三士夫道次第與大手印的修持而
巴.卻札耶謝的總經師。在他的傳記
說的四法:心趣法,法入道,道滅
當中有這麼一段記載,他曾跟弟子開
惑,惑成智。」此處用詞不同,雖然
玩笑說:「我曾親眼見過德新謝巴,
和法趣法、法入道、道滅惑、惑成智
也見過宗喀巴那樣的大德,我和你們
意義上沒有差別,但就像噶瑪巴德新
可不一樣了。」他的意思就是說,我
謝巴所說,前面的「心趣法」是依照
可是真的見到了德新謝巴跟宗喀巴,
口訣傳統的「轉心四法」而說的。
我和你們不一樣,所以有點是在炫
法王開示
耀,我比你們更有福氣。
或容易被理解,而且「法趣法」也會
所以,果洛雪努巴可能有很多的上
讓人覺得奇怪,法要怎麼趣入法?是
師,德新謝巴是他求得發心戒的最重
否這個詞用錯或寫錯了,怎麼重複兩
要上師,而跟隨宗咯巴是學到了密乘
次?所以,我覺得「法趣法」後來變
方面的教法,所以這兩位大師都是他
成「心趣法」,可能就是為了後世弟
很重要的上師。
子容易理解而做的改變,也說不定。
四法用詞,用世俗諦說不清
竹巴昆列大師曾經有一段記錄, 因為很多人問竹巴昆列,岡波巴的四
總之,四法的用詞是有些出入,但
法怎麼「法趣法」有重複的字?竹巴
我覺得意義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
昆列當時解釋說:「你要從勝義諦上
是不同的文字,的確會造成理解和解
來講,世俗諦上來講是沒什麼好談
釋上的些微差別。
的。」竹巴昆列意思就是說,那些話
舉例來說,以「心趣法」的意思來 說,很清楚的就是說你的心要趣向這
很難從世間的角度去思維,所以就不 多說。
個法,但說「法趣法」的時候,是說
今天,稍微跟大家講了一下四法的
你要遠離、消除世間八法與非法和相
由來、還有用字的不同等等。或許明
似的法等等,要如佛法中所說那般如
天就會真正講「法趣法」等內容。雖
法去實踐。這樣來看,「法趣法」似
然還有一點時間,但我覺得可能還是
乎講得更深一些。
休息比較好。因為如果太勉強,這也
但是,的確,「法趣法」這樣的 用詞沒有像「心趣法」那樣的直白,
是容易有不好的。 所以就講到這裡。 35
噶千仁波切/精選問答錄
不要急著判斷念頭 念頭是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就完全放下。 有一天會真正確定到底心的狀況是什麼,現在不必急著下判斷,也不用去管它是什麼。
問:當自己在做禪修的時候。有一個明白的感知
答:還是會有些功德利益,但要知曉「受的戒
能力,要去描述的時候覺得是雲,可是想一想又
屬於大乘或小乘?有沒有真正得戒?」,這完全
好像不是雲,好像落入了二取分別,那怎麼辦
取決於自己心態。
呢?
例如是否有守護戒律之心、是否有得戒之
答:這個就是猶疑心,猶疑不定的心,你就完
心?為何來受?這才是最關鍵的。譬如,「所得
全不要去管它。這狀況到底是什麼,你完全不要
之戒屬於大乘或小乘」,也是取決於當初受戒時
判斷、不要去管它,念頭是好的也好,不好的也
之發心,若你為發願利益眾生而受戒,不論是受
好,就完全放下,有一天會真正確定到底心的狀
哪種戒,都能成為時間較長、隨順大乘之戒。
況是什麼,現在不要急著下判斷,也不要去管它 是什麼。 對於心裡面當時的狀態,不要去急著加以判 斷,不要去做取捨、不要去做定義,因為你這樣 子將來會亂掉的。
了解快樂與痛苦,心性本無分別 問:禪修的時候身上會有各式各樣的感受,比方 說,清涼或是寒毛直豎,這是怎麼一回事?
若受戒時,僅是為救怙自己免於三惡道之 苦,那小的心量所受的戒就不會脫離別解脫戒的 範圍。因此自己受戒的心態完全決定了戒的性 質。
受戒後破戒與不受戒,如何看待? 問:有師父會說「與其破戒,不如不要受」,因 為破戒會下地獄、罪業非常嚴重? 答:這是非常大的誤解。因為比起「受戒後破
答:對於感受不要採取任何態度。對好的感受
戒」,「不受戒」是更糟的,因為不管有無受戒
不要去執著它,對於壞的感受也不要試著去排斥
的情況,造業都會成熟惡果,業報本來就會成熟
它,自然的把它放著,這些感受會過去,你就不
的,不會因不受戒而不成熟。
會陷入到這個感受當中。 密勒日巴在講到禪修的時候,他就說安樂、 快樂的感受是感受,痛苦的感受也是感受,這兩 者沒有根本的分別。你能夠了解這一點的話,就 是真的禪修了。
受戒的心態,決定戒的性質 問:有人說,在受戒當時並無特殊發心,是在類 似無記狀況下受的戒,這樣是否有功德利益? 36
經典中提到「比起受戒後戒律衰損,不受戒 的果報更為嚴重」,因為業力異熟果報的成熟是 完全不可逆的。 如果受戒,以受戒功德可能還能轉變一些惡 業,或使所造善較大。例如有些人罹患難痊癒的 疾病後,終能康復痊癒,也是因為過去受戒功德 所致。因此,與其擔心破戒而不受戒,還是受戒 較好,因為受戒後犯了戒律還是可懺悔。 最嚴重的是犯戒了仍不願意改、不願意懺悔,
仁波切開示
這樣就佛陀也難救了。
清晰觀想,有助於淨化妄念 問:生起次第三要點當中的「尊身明晰」,請問 是一定要觀想到連瞳孔與眼白都了了分明嗎?假 使觀想模模糊糊的,這樣可以嗎?
所以〈普賢王如來祈願文〉說:「不了悟此 理的有情,流轉於輪迴。」我說「冰也是水」, 就是此義。要懂得這點。
觀音與大勢至,分別是方便與智慧化現 問:在《無量光佛儀軌》中,主尊阿彌陀佛的右
答:三要點中最主要的是「佛慢堅固」。所謂
側是聖者觀世音菩薩,但在其他寺院或漢傳佛教
的佛慢堅固,正如〈普賢王如來祈願文〉所說,
中,通常聖者觀世音菩薩是在佛陀的左側的。這
自己的本基與本尊的本基,都是一樣的。心中生
二者的差異何在?
起慈悲時,心和本尊便是一樣的。了解這點之 後,其他外在的觀修都會慢慢明晰,會時不時 地、反覆地出現在心中。如果出現模糊的形象也 是可以的。 心無法安定下來,總是迷亂的。針對這一
答:一般而言,觀音和大勢至代表的是方便與 智慧的化現,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右手化現百千萬的觀音,左手化現 百千萬的至尊度母,他們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重點不在居於右側或左側。
切,透過生起次第能讓心越發明晰,有時候也會
佛陀的雙手,意思是方便與智慧雙運,他的
出現本尊很清楚的狀態,會現出大大小小的樣
心意則是空性與大悲雙運。不需要拘泥於物質或
子,既會現為小的,也會現為大的。因為我們的
有相的概念,應該視其如同彩虹。
妄念並不弱,這些妄念本性都會現為本尊。生起 次第有助於淨化妄念。
了悟遠離一切分別念的心,即為佛 問:有情的自心本性為佛的原因何在?
要生於淨土,也要發願、實修 問:假使了悟心性,見到心的自性,這就已經是 往生極樂了嗎?難道不用再發願往生極樂嗎? 答:必須發願的!你只是見到心性,但冰塊還
答:佛世尊說過:「眾生本為佛。」心就是
沒融化呀!先知道「喔!心即是佛」,獲得認識,
佛。心如虛空,經中說「法身如虛空」,是指遠
之後還得產生體會,進而了悟,讓冰塊逐漸融
離一切分別念的心。
化,這才說「冰塊的水與大海的水完全相同」。
但若不了悟心的實相,便不會懂得這些。懂得
所以還是要發願。要生於淨土,必須要實
心的實相,就會懂得何謂「心如虛空」,知道
修。就算往生極樂,也還沒登地,得花好幾劫的
「虛空當中沒有二(對立法)」,然後才會懂得
時間繼續實修。(系列十)
「心即是佛」。
(本文由噶千佛學會提供)
37
仁波切開示
竹清嘉措心要語
輪迴與涅槃 「個別的顯相只不過是相互依存 的,一者倚賴着另一者。」
在藏文中,「暈頭轉向」也有被 某人所騙的意思。當你令某人暈頭轉
此處,仁波切使用的是藏文「輪
向,你就是在欺騙他們。此處強調的
迴」(khorwa, 'khor ba),字面的意
是輪迴與涅槃的相互依存。如果你的
思是轉動或旋轉。當你的頭在旋轉而
頭沒有暈頭轉向,就沒有必要去停止
且處於一種愚癡的狀態,這就是輪
它。如果頭沒有暈頭轉向,就沒有理
迴。當你的頭停止旋轉而且不再愚
由說它停止了。
笨,這就是涅槃。 ──西元2014年3月,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作於勝乘 林尼寺。 英譯中:施心慧
Samsara and Nirvana Their appearance individually is mere dependent relationship, one leaning against the other. Here, Rinpoche is playing with the Tibetan word (khorwa, 'khor ba) for samsāra, which literally mean "spinning" or "revolving." When your head is spinning and you are in a state of stupidity, that is samsāra. When your head stops spinning and you stop being so stupid, that is nirvana.
38
暈頭轉向
──西元2014年3月,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作於勝乘 林尼寺。 英譯中:施心慧
Head Spinning In Tibetan, "head spinning" also means being fooled by someone. When you make someone's head spin, you are fooling them. Here the mutual dependence of samsara and nirvana is being highlighted. If your head did not spin, there would be no need to stop it. If it hadn't been spinning, it would not make sense to say that it stopped.
仁波切開示
明就仁波切/2020亞洲德噶佛法課程「阿毘達磨」開示四之四
一切的洞見,都可以在呼吸中看到 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情況下,不要離開你的禪修。
時間:2020年10月11日晚上7:30-9:30
問一:觀察修時發現事物是由很多部分構成,我
翻譯:妙融法師
並沒有感到輕鬆,反而更沮喪了,是我的禪修中 缺失了什麼嗎?還是這是過程中正常的反應? 答:事實上問題也分為兩種類型:
昨日功課討論
一、倒世俗:第一種類型是跟「倒世俗」(顛
不用擔心我們沒有進行「獻曼達」跟「請轉法
倒世俗)這個層面有關係的。比如這純粹來自於
輪」的念誦,其實只要在我們心中有祈請就可
我們的一種錯誤認識,把事物認為是一種「單
以,在心中做就可以了。
一」的存在,是「恆常」的存在,以及是「獨
有多少同學有做功課呢?這裡我們要問一下, 做個問卷。 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我總是要問大家有沒有 做功課?因為你的見地還有禪修的修持,以及行 為,見修行這三者,是必須要是結合在一起的。 (問卷結果出爐) 有百分之78位的同學做功課,比昨天更進步 了,有更多同學做功課。 所謂的見地,就是指我們在知識上、理智上的 一種了解跟認識,就像之前講的,「阿毘達磨」 將萬物以五種分類的方式,去認識、了解萬法的 實相本質,這就是見地的部分。
立」主宰性的一種存在。在這種錯誤的認識,完 全顛倒的情況下所發生的許多的問題,事實上這 些問題都不是真實的,而且這些問題也會自然消 解、消失掉。 二、阿毗達磨的真實(正世俗):但是另外一 種問題的發生,是源於實際的狀況。比如它是建 立在五蘊之上所產生的問題,或者是來自於物質 體的最微小單位所產生的問題,比如電話,像這 種問題來自「一切物質就是有變化的」,因此東 西會壞,我們也必定會老去。 「老」這件事,在究竟的層面上來說,尤其以 「阿毘達磨」的觀點來看的話,就是一個真實的
但是我們要怎麼把見地,帶到我們的感受、心
事情,這是我們沒有辦法避免的事,也可以說就
上以及實際經驗呢?這就需要透過禪修了,而禪
是建立在這種真實的狀況下,是「多數」、「緣
修的內容,就是止跟觀這兩種。這個部分我們已
起」、「無常」的,在這樣的狀況狀態之上所發
經講到也已經在進行,現在我們在做的,就是透
生的種種問題,都是真實的。所以我們的身體會
過呼吸法來進行止觀的修持。
老,我們的心會有各種變化,這就是「阿毘達磨」
問答 現在進行一下問答部分,當然我們沒有辦法回 答所有的問題,但是可以先回答一些。
所認定的觀念。對於這些,我們能做的就只是去 接受,沒有辦法否定、沒有辦法抗拒,也不可能 去壓制。但是我們能做到的事情是,可以運用自 己的智慧、運用自己的慈悲,以及各種能力來試 39
圖去面對,解決這些所謂「真實」狀況的問題。
存在就是最微小的物質單位。比如說是原子、粒 子,佛法叫作「極微塵」,這個是存在的,這是
問二:身為一位佛弟子,我明白對於佛行事業要
有部的「阿毘達磨」所認為的。
盡心盡力護持,自己也努力落實。但最近會在平
但到了大乘「阿毘達磨」就認為,即便那個最
日工作和護持佛事兩方面都感到壓力,感到自己
小的心識剎那,以及最小的物質的原子、微塵,
做不好、做不完、達不到要求,心理或是身體覺
都是空的,並不存在的;但是跟我們說它是空的
得很累,這是不是因為我有太多的我執,或是內
時候,並不意味那就是沒有。就像一個例子,做
外障礙?身為一個佛弟子要如何思維,如何調適
夢的時候,如果在夢中你知道是夢的話,那麼你
自己,讓自己在護持佛行事業上,能夠真正感到
在夢中看到一顆蘋果,你還是可以擁有這個蘋
法喜輕安呢?
果,於是它雖然並不是真實的,但是它仍然可以
答:這裡的重點是,我們要怎麼樣把精神的修
顯現為一顆蘋果。
道、佛法的修持,引導到我們的每日生活當中。
在這裡,「不真實」跟「有顯現」這兩者其
首先就見地,也就是就知識觀念的角度來說,
實是一體的,所以當你真的能這麼認識的時
我們可以把佛法的觀念知識帶到生活當中,像智
候,蘋果並不會就這麼消失,蘋果的顯現並不
慧的見地,我們其實可以把它帶進工作和家庭,
需要消失,然而在這裡消失的是什麼呢,就是
甚至運動的時候,修行的時候,可以說任何時
我們的無明消失了。你不再把「夢中的蘋果」
候、任何地方,你都可以智慧的見地去思考、去
執著為真實,但是它還是有著「蘋果的顯現」
觀照。
在那裡,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是能享受到這顆
另外禪修的部分,禪修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正 式禪修,就是找一段完整的時間去做禪修,另外 一種情況,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情況
夢中的蘋果。
基:阿毗達磨的見地
下,你都可以做禪修。重點是,你要把見地和禪
今天已經是我們這個課程的最後一天,日子是
修都帶到你的生活中,你比較會感覺到生活、人
無常的,人生是無常的,所以我們的教導也是無
生是有意義的,而且能夠更平靜。
常的。 昨天我們就提到了51個心所,也就是51種心
問三:您說「什麼都是概念」,那您教給我們的
理狀態,昨天我們針對了前三種[受想思]來做探
也是不真實存在的嗎?那我們還需要做任何事情
討,因為沒有辦法講全部,所以我們就只講前三
嗎?
個[受想思]。
答:當我們說到「概念」的時候,並不是指說
第一個叫做「五遍行」心所,這是什麼意思
這個就不好,或者就是說什麼都不該去做,不需
呢,也就是五個心理狀態,它普遍存在於我們所
要這樣去理解,重點是說,如果你能夠知道「這
有的心識狀態當中。
個概念,它就僅只是概念」,那麼這就是沒有問 題;但是如果你「把概念的事物,當作真實存 在」,就會產生問題,帶來痛苦。所以我的教學 是幫助大家能認識到「概念只是概念」。
■51心所:圍繞八識打轉的龍套們 這裡我們再復習一下。我們之前提到主要的 「心識」,還有輔助的「心所」,也就是心理狀
在「阿毘達磨」當中,尤其是有部的「阿毘達
態。心識跟心理狀態,它們有什麼不同呢?我們
磨」認為,事物、物質有一個基本的存在,這個
之前提到,所謂的心識就有部「阿毘達磨」來說
40
仁波切開示
有六種,至於大乘「阿毘達磨」來說有八種,不
這個51個心所、51個心理狀態,就好像是投影
論是六個還是八個,主要的六個心識或八個心
到牆壁上或螢幕上,所產生的種種色彩、種種影
識,與這51種心所(心理狀態)有什麼關係、
像。
有什麼不同呢? 不同的地方在於,這個主要的心識當中,整個
這51個心所,就好像是投影出來的那些故 事、那些畫面。
八識都是在接收跟感知到這個外境,至於心所,
我們之前講到一切萬法有五個主要的內容裡
它主要在詮釋,個別的去詮釋跟解釋外境不同的
面,第一個就講到色法,就是這個物質層面,那
特性。
這個色就是指這個我們所面對的各種對境,它可
八識主要像是老闆,至於51個心所,就好像 是周圍的眷屬、輔佐者,它們是相隨的。 這裡做個比喻,就好像我們到電影院的時候,
以指一切的客體事物。 再來第二個叫做識,心識,它就代表我們這個 主體,能夠感知的一個主體。
會看到放映影片的主要來源,其實投影機或放映
第三個就是51個心所(心理狀態),這個心
機,放映機之所以能夠投影出東西來,其實是因
所,就好像是溝通主體、客體的互動者,它的主
為光,因為它投射出光,這樣的光投映在牆上螢
要工作就是存在於主體跟客體之間,也就是說當
幕上面,讓我們能夠看到牆上螢幕上映照出各種
我們的眼識這個主體,感知到外在形形色色的客
人物、各種故事、形形色色的景象。如果沒有
體時,我們就會產生51種心所任何一個,比如
光,事實上我們就無法看到任何顏色跟影像。所
說產生感受、產生概念,就是各種的行蘊、心理
以這裡的比喻是,八識就好像是投影機的光,而
狀態就會發生。 41
所以,心所就發生在主體跟客體之間的互動 跟運作上。
五遍行之「想」心所vs、想蘊
「你們看到我的整張臉嗎?」其實你們並沒有看 到我的整張臉,但是你卻掃描了我臉的各個部 分,然後我們心中的記憶就形成了一個「整體」 的印象。
昨天我們主要著重在「感受」的部分,今天
有時候我們會說,概念就好像是一個「時間的
我想講的是有關於概念的這個部分,「想」概
旅行者」,它能穿越過去以及未來,於是我們就
念的部分。
很抽象性的形成了一個所謂全臉的整體印象,但
首先我想談一談,這兩者,也就是感受跟概 念這兩個,有什麼不同? ■概念:愛搞串連的時間旅行者
其實是我們掃描之後,加總起來的一個整體記 憶,好像覺得我們看到整了張臉。 我們的概念,它也總是在尋找著各種象徵、符 號、徵兆,尋找著各種原因。
所謂的概念,它更屬於知識、理智層面的認
傳統上也把概念形容為一個木匠,一個木匠要
知,它需要依據各種的原因,以及一些徵兆,
去做一張桌子的時候,他會先是把每一個部分都
一種符號,所謂的概念,大概有這些內容。
做好,並且將每一個部分做出標籤、標記,最後
至於感受,它更多就是感覺,你體會的感 受,或你一種觸感觸受。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感受是在身 上」,但是「概念卻好像是在頭腦上」。 概念的一個作用,就是它是有記憶的。舉例 來說,當我們說「明就仁波切」這一串字的時 候,唸到「就」這個音的時候,概念就會記得 前面是「明」,於是就把前面的、過去的以 及未來的做一個整合,把過去、未來整合 起來,概念就是這麼具有記憶的整合 性,但是感受就不是這樣。 概念這種記憶的能力,也體 現在我們之前所提到的:
42
他就把那些標籤、標記將它組合、安裝起來。我 們的概念也是同樣的道理,它的工作就是不斷在
仁波切開示
貼標籤、下標註。
行為。不論是幫助他人的利他行,或者是不好的
所謂的概念,其實也分為有兩種,一種是粗
行為,比如說偷東西、說謊等等,「行」就是經
的,一種是細的概念。粗的概念,主要就是我們
過以下這個過程變成「業」:你先有了某種動
提過的「心中的影像」,不只如此,它還有心中
機,這也是「行」;然後你有了對象、對境;接
的各種聲音,還有各種名字,各種名詞、文字、
著你就會開展出行為;當這個行為結束了之後,
聲音,然後加總起來,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東西,
我們就造下了某一種「業」。
那就是我們粗的概念。 就像我們講過的橘子。大家記得「橘子」嗎? 各位都知道橘子吧?那麼現在在你心中發生了什
三、儲存:「行蘊」會幫助或促使我們造下行 為的業,再儲存到我們的潛意識當中,也就是儲 存、種到我們的第八識田中。
麼呢?你就會想到一個圓圓的東西,它的顏色是
四、結果:當這一切都做完了,再種到我們的
橘色,然後還有它的名稱就是橘子。你看把這些
八識田中,這些東西未來是會再回來、再出現
影像、名稱等等整合起來,這就是概念的工作。
的,那它怎麼回來呢?就是透過各種因素條件,
另外一種是微細的概念,它其實會體現在我們
在接觸到因跟緣之後,我們所儲存的種子就會再
的身體感受上,甚至也會體現在我們的眼耳等等
發生出來。它的展現方式,就是「果」,以結
感官上。
果、異熟果的方式展現。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如
五遍行之「思」心所vs、行蘊 接下來要講這個主題,叫做「行」。 五蘊裡,之前我們提過了「受」,也提到了 「想」,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行」,「行蘊」。
果你曾經做善行、造善業,你得到的結果就是快 樂;如果是做惡行、造惡業,你得到的結果就是 痛苦、不快樂。 「行蘊」有兩個面向,一方面屬於成因,一方 面是結果,也就是我們說的果報。
這點很重要哦! ■行蘊作用的心理過程 ■行,就是業! 事實上,「行蘊」是建立在「業」的基礎之上 的;換句話說,「行」本身也是「業」。 在佛教的認知角度來看,「行」其實是屬於心理 層面的,就是一種心理狀態。它所產生的影響, 會體現在物質層面,也會體現在心識的層面;然 而這個「行」本身,卻是屬於心理的層面。 一、動機:在「行」的第一個部分,可以理解
接下來我要介紹一下,我們整個心理過程,是 怎麼發生、怎麼運作的。也就是我們是如何「因 為看到什麼」,然後「這又怎麼影響到身體以及 心理」,以及如何「儲存到潛意識當中」,我要 介紹一下這個過程。 我們還是用披薩做例子。比如說有人給你了一 塊披薩,你就看到了這個披薩,首先發生的是: 你的眼識看到了披薩。
為是一種動機,或者是一種動力。這種動機、驅
一、第一剎那:眼睛遇到對境,其實沒見到對境
動力,可能會有正面的導向,也可能會有負面的
在這個過程中,當你的眼識看到披薩的時候,
導向。所以它會產生各種感受、念頭,最終就會
僅只是一秒之間,其實已經發生了非常多的事
導向於讓我們產生身體跟語言上的行為。
情。就「阿毘達磨」的觀點來看,就只是見到的
二、行為:接下來,要談談「行蘊」如何導致 我們產生各種行為。 「行蘊」的各種想法、感受,會導致我們產生
那一剎那,其實已經發生了很多過程,比如當我 們的眼睛見到一個對境、見到了披薩,眼睛跟對 境遇合的第一剎那,其實你還沒有看到披薩。 43
二、第二剎那:眼識遇到影相,啟動八識田中習
到這裡,行為就完成了,然後它就再次種入到 我們的潛意識當中,種下了一種印記,也可以說
氣 當你看到,其實是到了第二個剎那,那時這個
就是種下了種子。
對境已經沒有了,你的眼識遇上的只是一個影 像,這時你會認為你看到了披薩。
■直覺有緣、沒緣,來自潛意識裡的印記
當我們覺得見到披薩那一刻,在意識之前,你
再舉個例子,比如你度假時去爬山,突然看到
在眼識上就會有一種「哇,好讚、好漂亮的披
一隻狗,第一剎那,你可能會覺得這隻狗好或不
薩」、「好醜的披薩」或「看起來不怎麼樣的披
好,就是會有一種好或不好的瞬間感受,然後再
薩」的狀態;事實上,在你的意識上有感受或概
感覺到舒服或不舒服,再來你會覺得「這是危險
念之前,所謂「好美」、「好醜」這樣一種狀
的唷,要小心啊! 」,冒出很多想法。
態,就已經在我們的眼識上發生了。 這種發生在眼識上「認為是美、或醜、或不怎
為什麼會看到狗的第一剎那,就會覺得這隻狗 好或不好呢?
麼樣」的狀態,其實還不是你的感受,也不是你
原因可能來自過去行蘊的一種印記、一種習氣
的意識、概念層面的,它還不到這個地步,但在
的累積,也可以說,就是來自我們過去的經驗。
這之前就已經發生了──這是怎麼發生的?這其
可能你過去被狗咬了,或者是某一些狗曾讓你
實就是來自於「習性」,也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行
很痛苦,你過去那些不舒服的記憶跟經驗,就儲
(行蘊)。
存在八識當中,這些經驗都在,只是處於睡眠的
剛剛講到行蘊的作用與成果,是因為過去你累
狀態,以潛伏的形式存在那裡。當一切都好的時
積過這樣的習性、習慣,這個習性在看到的那一
候,你覺得OK,也不會記得有這事;但是當你
剎那,就在眼識上這麼發生了。
突然遇到相似情境,就是突然看到狗的時候,你
就聲聞乘「有部」的觀念來說,我們過去所有
第一剎那就會覺得「這隻狗真醜」,再來你的感
的習性跟習慣,是儲存在我們心相續的續流當中
受開始有點扭曲、覺得不舒服,然後你的概念就
的;而在大乘的「阿毘達磨」來看,是儲存在我
開始拉警報了。
們的第八識田當中。 三、第三剎那:習氣引發身心感受,激起概念 再來這一剎那,概念就發生了!
有時我們到某些地方,不知道為什麼,你就是 很喜歡這個地方,這很有可能是你過去行蘊的造 作,它儲存到你的潛意識第八識中了。
如果是跟身體有關,它就體現在你的感官、身
又或者你遇到某些人,一見你就覺得特別有緣
體上面,你的身體就會產生一些感受;如果是跟
分;而另外一些人,你一見就覺得就跟他超沒
你的心有關的話,就會產生一些內心的感受、感
緣、沒好感,這都是行蘊累積的一種習氣。
覺。
我們就在這種行蘊習氣的循環當中,不斷循環
四,第四剎那之後:主動造作的概念,完成行
著。至於我們要怎麼去打破這樣的循環,或是終
為、形成業,再儲存成種子
止這樣的循環?這就是「阿毘達磨」主要在談
再下一步,就是很明確的概念了。 剛剛還只是一種「透過在感官或心上的感受, 所引發的作用」,但接下來就是真正的概念自己 發生了。也就是說,它去分析、去觀察,然後它 實際的去經驗到某種結果。 44
的。 這個方法,就是要去開展你的正念,增長你的 覺知。 我們充滿了各種無意識的習慣跟習氣,包括 貪嗔、無明還有嫉妒,感覺到各種壓力感,甚
仁波切開示
至覺得創傷,覺得恐慌、害怕等等,這一切其
是很相通。
實都來自於我們過去的經驗,然後儲存在潛意 識當中,最終它成為我們潛意識的一種習慣、 習性。 我也遇過一些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他們其 實都還滿有技巧的,也都會提到要如何引導病患
■見要釐清概念,修要轉化感受,行要養成全新 好習慣 有關於見修行這三個部分,[配合受想思三心 所法,可以怎麼做呢?]
保持正面,然後會用一些方法,比如說寫下自己
一、見地:是指從概念上去下手,比如說我們
身上所發生的事情或者是身體上的感覺,或者是
要如何去釐清原有的某些錯誤認知、錯誤信念跟
要去回溯到這個童年,或者去尋找這個創傷的曾
錯誤觀念,然後如何去看到正確的觀念、或者正
經的來源,還有一些方法是去直接在概念上下
確的標籤應該是什麼,也可以說就是這個事物的
手,比如說在概念上找到道理、找到原因等等,
真實狀態、真相到底是什麼,要試圖去看到,所
有很多治療、療癒的方法。我發現到很多心理治
以見地部分就是在概念上下手。
療、心理學的方法,其實都跟「阿毘達磨」其實
二、禪修:主要的下手處,就在於我們的感受 45
上、體驗上,還有我們的觸感、觸覺上去下手, 由此來轉化我們的感知、感受。
都不屬於的一個類別,這就是「不相應行法」。 還有一種,就是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的性質,
三、行為:至於「行」,見修行的「行」這個
各自的性質,比如說火的性質就是有「熱跟燃
部分,就像我一直在問大家的,希望大家回去做
燒」,這就是火的性質,水的性質就是「流動跟
功課,透過一再重複練習,幫助我們養成某一種
濕潤」等等,還有比如每一種藥都有它的特質,
好習慣,透過這些重複練習來改掉原來舊有的模
每一個現象、每一個物質萬象,都有它自身獨特
式、舊有的行為習慣、舊有的習性。要改掉過去
的特性、獨特的性質。
不好的習慣,就是需要透過重複的練習,我們也 才能建立起全新的好習慣。
第四大類,不相應行法 前面三類講完了,接下來就要講到第四類,我 們就要講到的「不相應行」。 前面三個是色法、心法跟心所法,我們講完 了,現在講到的是第四類「不相應行法」。從 「阿毘達磨」的角度來說,它就是指比如一個粒 子,就是時間,時間這個東西它就是不屬於心的 層面,它也不屬於物質的東西,它就是一個兩者 46
所以在這個「不相應」當中,也有很多東西, 比如說像名稱也是屬於「不相應」,還有我們的 活力、活力,這也是不相應行。 我們之前說,一切萬事萬物,以五大類去探索 實相,第一類就是屬於物質的色法,第二類就是 主要的心識,第三類就是屬於輔佐的心所,也就 是心理狀態。那麼第四類是不相應行法,到這裡 我們都講完了。不相應行法我就講到這裡。
第五大類,無為法 接下來就進入到最後一個,叫做「無為法」。
仁波切開示
這無為法的其實本來有三種,但是我覺得第三
流果的意思,就是我們的心已經完全終止了所有
種太難了解了,這裡暫時不講,我就要講的就是
粗分的概念,換句話說,就是所有的執著都已經
前兩種,第一種屬於無為法的叫做「涅槃」,第
斷除了,之前我們可能還有概念,到了預流果的
二個是屬於無為法的叫「虛空」。
時候,粗分的概念就已經終止。
以「阿毘達磨」所認為的所謂「虛空」,英文
但是每一個果位,它其實都有兩個階段,比如
說SPACE虛空,並不屬於像現在科學所認為的那
說在預流果這第一果的時候,在它之前還有另外
種能量、狀態,即便說到能量的話,還是有四大
一個叫「預流向」,就是方向的向,那這是什麼
的成分元素在其中的,所以在「阿毘達磨」所認
意思?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指「朝向這個結果的過
為的虛空,是一種純粹的空,而且它是不可再被
程」,也就是準備到達這一個結果的過程,所以
摧毀的,不可再被壞滅掉,而且它是沒有任何阻
叫做「預流向」,那當你到達這個結果的時候,
礙的,它是完全的開放開敞,它並沒有一個出生
它就叫做「預流果」,所以在這個四個果當中,
的來源,而且它也並非無常。
達到每一果之前還有另外一個階段,就是叫做
再講到「涅槃」,是怎麼樣的狀態呢?我們在 做這個修持,尤其是呼吸的修持、禪修時,在
「正在前往、即將達到」這個階段,[四果加四 向]所以加起來總共有八個。
《俱舍論》當中就講到,止的禪修主要是透過呼
二、一來向、一來果:在這個預流果之後,就
吸來鍛鍊跟練習的,從呼吸上面不只是做到了止
是第二果,就叫做「一來果」,這個一來果是指
的禪修,還可以進入到觀的修持,那在一個呼吸
什麼意思?也就是當你到了這一果之後呢,所有
上怎麼去做觀的修持呢?也就是去看到呼吸的變
粗的欲界概念已經是完全斷除了,甚至天界的許
化、改變,從呼吸上去看四大的本質狀態,還有
多概念感知也是這時斷除的。但是在這種情況
從呼吸上去看到它其實是多數、緣起的,一切部
下,你還是必須要回到這個欲界一次,然後你才
分都是在互相關聯的運作著,然看到它的無常變
能完全證道,也就是說,你當到了一來果的時
化。這種種觀察、這一切洞見,我們都可以呼從
候,還是得要再回到欲界一次。
吸上面看到,當你一再這麼去修持,一再在你心 中這麼鍛煉時,就能夠達到涅槃。
果:阿毗達磨的果位
三、不還向、不還果:剛剛在補充的,就是說 「再來」,就是說你在欲界的所有執著都完全斷 除、完全斬斷之後,於是你就會進入到第三果就 叫做不還果,也就說你並不會再回到這個欲界。
當我們到了涅槃的時候,意思就是我們已經完
四、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最後當你所有的煩
全滅除掉了痛苦,苦是完全滅除掉的,但是這個
惱無明貪嗔癡、所有的執著、所有的煩惱,都完
滅苦,還是有四個層次,第一個涅槃的層次,叫
全淨化了、斬斷斷除之後,這個情況下,你就證
做預流果,第一個果位就是預流果。
悟到阿羅漢果。
說到這裡,我應該就要談到了「果」的部分,
然後就工作完畢,我們可以從輪迴中退休了。
就像最早我們建立的三個大綱,就是「基」、
以「阿毘達磨」的範圍來看,如果你只做「阿
「道」跟「果」,現在配合著涅槃的部分,我就
毘達磨」的修持,那麼對於你自身來說,是可以
也一起談到「果」,因為達到涅槃就是證果。
達到「完全滅苦」這樣的一種境地跟果位,然而
「阿毘達磨」認為「果」有四種,有四種果、 四種結果、證果: 一、預流向、預流果:第一種叫做預流果。預
你卻會只留在這個狀態,而沒有辦法更進一步的 利益到眾生。 以大乘角度來說,你還需要有空性的了悟,並 47
走上菩提心的道路,藉由菩提道以及空性的完全
通過呼吸,不只是認識到你的身體,也看到了你
了悟,那麼你才能夠完全證得三身、佛三身,也
身體的感受,也會由此而去發現到你的心理狀
就是法身、報身、化身,那由這個三身的完全證
態,心的這個意識狀態,還由此呢你也能夠去認
得跟展現,於是你不只是滅苦而已,還能夠去利
識到一切的萬象。對剛剛所說的這一切,你都能
益到無量無邊的眾生,那這個就是大乘的「阿毘
夠從其當中去看到無常、多數以及緣起的真實狀
達磨」跟有部「阿毘達磨」的不同之處。
態,這其實就是整個有部「阿毘達磨」修行的精
如果你對於「阿毘達磨」的修持有興趣,其實 你也可以去上開心禪的課程,因為在開心禪課程 當中,我將有部「阿毘達磨」跟大乘「阿毘達 磨」的精髓,都整合起來,規劃在開心禪一階、 二階、三階當中。 然而對於開心禪這個學習來說,你還是需要有
華所在。 我們這次「阿毘達磨」的課程也就教到這裡 了,這也是無常的。 非常感謝這個世界各地的同學們,謝謝你們對 「阿毘達磨」這麼有興趣,想要學習,所以來參 加這個課程。
次第的去學習的,必須要先上到開心禪第一階,
在這個螢幕背後,有著我們各地的同學,還有
然後做一定的功課,才能上第二階,這個是不能
亞洲德噶的成員們,大家非常大力的支持,花了
跳級的。
非常多的時間跟精神,促使這件事完成,以及為
有部的「阿毘達磨」禪修,主要是透過呼吸, 藉由自身的呼吸,去做到觀的禪修、做到觀禪, 48
了完成這個事情花了非常多的努力,在這裡我衷 心的感謝大家。
仁波切開示
措尼仁波切開示/修持問答
如何享受一杯茶的美好? 當你想喝茶,有東西擋在面前,讓你無法好好地享受,就要深入地看進那個阻礙,一旦你能這樣做,那是非 常享受的。
問:我知道修持解脫道的過程中,痛苦會逐漸地
不要去思考享不享受的問題,不要去聽學者們
減少,那麼快樂是否會慢慢消失?有時,我想要
對茶的評論,更不要臆測著「猴子是從哪裡帶來
好好地享受一杯茶,它卻突然變得平淡無味,應
茶葉……」這樣的事。
該如何做才能享受它的美好? 答:想要享受一杯茶的美好,茶卻變得平淡無 味,那麼就享受這份平淡無味。
無論何時你想喝茶,有東西擋在你面前,讓你 無法好好地享受,你就要深入地看進那個阻礙, 一旦你能這樣做,那將是非常享受的。
僅只是去覺知、享受當下,把它當作是修持。
不只有茶,任何事物都可以這樣修持。
這陣子我做很多這樣的修持。如果你想去對抗
今天你很享受喝茶,明天可能就不覺得了,甚
這個感受,或另尋其他享受,結果反而可能變成
至今天的享受可能變成明天的失望。事實上,這
無法享受。即便你感到享受、感到快樂,那也只
樣的事經常發生。打個比方:今天你禪修得非常
是屬於低階的享樂。
棒,你是如此地享受著這座禪修,你對享受這座
這樣的形容大家會困惑嗎?之前有提過有高級 的痛苦,因此也有所謂高級的享樂。 如果你是佛法修行者,想享受一杯茶卻感受到 平淡無味,那麼無論是什麼破壞或阻礙了你,那
禪修的貪執,就會成為明天失望的原因。隔日你 再禪修時,滿懷著期待,因為昨天得到很棒的體 驗,但很棒的體驗可能不再出現,卻讓你留下了 「想要有很棒的禪修體驗」的期待。
個阻礙就是關鍵,你應該深入去看它。如果你不
所以,我們要放下所有體驗、感受,無論是很
是佛法修行者,那就另當別論,或許因為沒有其
棒的禪修體驗或不好的禪修體驗,無論那是什
他參考點,你反而可以享受喝茶。
麼,不要有任何的期待。這樣做的話,你就可以
我們要找一種修持方式,或是更有意義的方 式,來轉化自己的生活,那麼我們應該試著深入 去看,在那時刻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穿越它們,否則總會被卡住,因為你仍期望著什 麼,要從對這些體驗感受的執著中解脫出來。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遇到問題、困境,你
在我們喝下那杯茶之前或當下,感受到平淡無
可以做握手的修持,或是深入看進去,或者說聲
味,這份平淡無味、枯燥、麻木的感受就是阻
嗨,然後等待。一切都是無常的,無常會顯露出
礙。我們應該對這份麻木感到興奮,享受它!
來、會有所改變,又或者你自己改變。當你深入
「嗨!我的朋友麻木,歡迎你。我正等待你的 到來,一分鐘前,我正持誦六字大明咒,利益一 切眾生,實在太忙了,所以沒有注意到你。現在 你跟著這杯茶來了,我是多麼地開心啊!」 接下來,就喝著茶。
去觀察事物的實相時,最終你會在明空當中。
修持二諦雙運,體驗平衡之美 問:隨著我修持時間愈長,似乎對於別人的痛苦 也變得愈加敏感,這使得我想移開視線,因為我 49
會無法承受、為之哭泣流淚、生起無助感。於是
事實上,如果你發現自己變得比較敏感,這是
我試著修持幻身法,讓一切看起來不真實,然而
好的,因為這表示你覺知到自己的世俗心及它的
當我這麼做時,心中卻生出疏離感而不是平等
表達。一般來說,我們沒有覺知到自己的心,現
心。我要如何在「感知他人痛苦」與「平等心」
在你覺知到某些事物,你以為自己變敏感了,但
之間達到平衡,並且不失去利益有情的動力呢?
這其實是一件好事。
答:像這種情況,用這樣修持法是可以的。
要注意的是你不能陷入其中,而是要保持在自
如果我們失去對自心本質、本覺的認識,就會
性之中,潛藏的內在自性。若你卡在潛藏的內在
變得過度敏感,而陷入主客體的二元性當中,對
自性中,就失去了連結,那就不是二諦雙運了,
客體過度敏感,而忘記經驗者的自心本質。
一隻翅膀已經折翼,無法飛翔。
你提出的修持方法是可以的,但也要試著記起
所有的方法你都可以去試試。
經驗者這個主體的自心本質,可以花點時間做這
要去實際修持,在勝義諦、世俗諦二諦之間試
樣的練習:從只專注客體的狀態,試著記起主體
著修持。只有在你了悟勝觀,認出本覺或平常
本質、自心本性,這就是遠離造作的離戲或本
心,才能以體驗的方式經驗到兩者的雙運。我們
覺。
需要了悟勝觀、認出本覺,從那當中與對境互
當這樣的狀態穩固之後,我們可以再次回到與 客體互動,允許這樣的敏感心再次生起。
動,才會是正確的平衡。 如果只有其中一邊都是不平衡的。沒有與自心
這時當敏感心再次生起,就會比較平衡,因為
連結,而去跟外界運作互動,是不正確的;切斷
沒有失去本覺的平等性與離戲,但也不要卡在那
與外界的連結,只有沈浸在裡面,也是不正確
裡,不要去抓住那個狀態。以此為基礎,在沒有
的;那種(out-out)在很外面的外面(一味攀緣
失去離戲的明空狀態下,我們打開感官及敏感
執取外境),及(in-in)① 沈浸在很裡面的裡面
心,與客體互動。
(沈浸入內心創造出的舒適的繭中),都是不正
然而,若你緊抓住明空,就會有疏離感;若你陷
確的。
入了對客體的敏感性,就失去了勝義的本性;若你
我們要的是:
緊握勝義的本性,就會失去與世俗自性的連結。
沒有在外面,也沒有在裡面,那樣的「在」。
關於二諦雙運,是可以有非常美的平衡。
沒有在很外面的外面,也沒有在很裡面的裡
我們要保持在究竟離戲的本覺中,但不是陷鎖 在當中,而是要敞開的。 本覺的本質就是你是誰(你的本質),你安住 其中,但沒有陷鎖在裡面,各種的表達、敏感心、
面,那樣的「在」。 「那樣的在」,是超越很外面的外面,與很裡 面的裡面,但「在」。 內外無別,完全通透,明空的覺知。
一切的展現、顯現生起,這時以五種感官、你自 己的敏感心與客體互動,那代表著你沒有忽視世
問:在工作中,如何面對與他人、團體協調的問
俗諦,而你也沒有在勝義諦之外,即鏡子本體。
題?
在沒有失去鏡子的狀態中,尊重反影,二者同 時存在著。 本覺有體性空,自性明晰,以及無限的大悲能 量。在無阻無礙的大悲能量中,可以與任何的事 物互動,例如:痛苦或其他等等。 50
答:你要去觀察,要去戴上別人的眼鏡。 在內心深處有一個問題,我想是好的。通常事 情不是百分百的好或百分百的壞。 通常在團體中,大多有不同的意見,還有可能 是文化上的衝突。比方亞洲人有一個問題是,他
仁波切開示
們在表面上希望你高興,但最終還是按他們想要 的去做,而且也這麼去做了。但他們可能不會告 訴你,因為他們會擔心你不開心。 因為他們不想傷害你,所以一開始什麼都說: 「好,沒問題,沒問題,好的!」你會覺得很高 興,覺得我可以做這個、可以做那個,但到後來 發現,「喔,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但他 們不會再告知你,因為他們之前已經告訴你可 以,因此之後就會用像政治手腕那樣,按照他們 的方式做,那就變得很難搞。下一次再有機會的 話,你就和他們全部說清楚。 一般來說,這是很困難的,你必須一開始就 把話說清楚。尤其在藏人的世界裡,他們說的可 以,不一定是可以。有時候他們不會把話說清 楚,很多事情他們假設人們會那樣去做。所以西 藏不會有清楚的標示指示可以通過或不能通過, 但他們以為大家都知道應該怎麼做。但在西方, 如果沒有特別顯示的指示牌,就表示可以通過, 如果標示是不能通過,就不能通過。而在藏族, 有時標示是不能通過,但他們仍然會通過。 我可以了解你在工作上所面臨的困難。以製
了解。」我也有這樣的經驗。
作影片為例,你工作的重點在影片的美,是影片
類似這樣的衝突常常會發生,例如攝影師、藝
的藝術部分。但另一個人不這樣想,他希望畫面
術家等,他們常會跟雇主發生衝突,因為他們與
是場面很大,有廣大的群眾,打開大車的車門,
雇主的目的是不同的。藝術家只重視藝術的美,
上師走出來,他們重視表面工夫,像好萊塢或寶
很難認同以及接受只管銷售的做法,覺得「為什
萊塢風格,保鑣來,打開車門等等的。或許這時
麼要加這個笨東西在那」,但有時就是有效。
你會想:「這是什麼啊~怎麼是這樣的黑色高級
所以有時不同的事情,要戴上不同的帽子,有
車、黑色西裝?應該要用花來佈置,這樣的佈置
時是要考量受眾的不同。比方要主攻亞洲的受
才會帶來細緻的感覺、感動。」
眾,黑色的車就很有效。「喔,市長來了,要去
你喜歡的是那樣的風格。但別人喜歡的是像寶
仁波切的課程現場,趕快照相!」誰在乎市長
萊塢那類嘉年華式的盛大風格,於是產生了衝
呢,某角度來講,他也是眾生之一,但是,可能
突,不知怎麼辦,最後變成你們做你們的,我們
有人就會想:「有市長的照片很好」;而另一派
做我們的,又造成另一個衝突。因此你要去思
人則想:「綠色花比市長好」,像這樣,就會起
考,這是因為文化上的不同差異。
衝突了!(系列十一)
例如你在影片中呈現的綠花,另一人就想: 「那是什麼,那綠色的花是什麼意思?」你回 答:「那是一種藝術。」另一人說:「我們無法
註①: 仁波切開示「要處在本覺當中與對境互動」在此 in 譯為裡面、當中、在。 (本文轉載自「台灣芬陀利迦網站」)
51
堪布拉布仁波切/《岡波巴四法》開示.第四堂
謝謝輪迴,幫我們生起悲心、出離心 依於輪迴,可以讓我們生起出離心、悲心,了悟所有的事物並不是真的實有,也才能「惑現為智」。
時間:2020年08月02日 地點:線上課程(尼泊爾直播) 主辦:化育道場 藏譯中:創古瑟卡閉關中心翻譯群 攝影:殷尚蕾 聽打:徐姮巧
想法,常常會讓法無法入於道。 一般人有個想法是:「金錢萬能,可以解決任 何事情。」我們可以去觀察,有這種想法的人, 往往是在比較落後的地方。
什麼是「法不入於道」?
一個供養者其實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做供養
「法不入於道」到底是怎麼樣?比如上師指出
的那些人,其實需要特別的謙虛、對上師特別有
你不對的地方後,你很生氣,覺得上師不喜歡
信心。為什麼呢?
我、欺負我等,這種想法就是「法不入於道」。
供養為何淪為邪見溫床? 都是因為有上師、寺院,今天我才有機會、 才有這個福報可以做供養。一旦有這種想法,
因為佛法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朝好的方向改 變。佛法裡說的是,我們需要認識、認出自己的 過失、不好的地方,要想辦法往好的方向改變。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這部分。
就會特別的感恩、特別想做好自己,這是真
如果我們有一位具格的上師,他會知道你哪裡
正要有的態度。可是因為我們「法沒有入於
有問題,並清楚指出你的問題。可是真正能這麼
道」,所以我們不會這麼想。也就是因為這個
做、敢這麼做的上師,是非常少的。就像一位高
原因,所以我從來不會對任何人說:「我有困
明的醫生,知道病人哪裡生病了。假如不是一位
難,你可不可以幫助我?」不管是直接要求幫
如法的上師,可能連什麼是過失、功德都不清
忙或是間接。
楚,當然,也無法為弟子指出來問題。大部分上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我們還沒有到「法入於
師只會說你很好、即便你沒有的功德也說有,比
道」的階段,雖然佛法裡說「上供下施」是有功
如你明明很胖,上師會說「哪裡胖?不胖!」為
德的,可是當你們要供養我的時候,其實我是害
什麼呢?
怕的,因為當我們法還沒入道,這麼做可能產生 不好的結果。為什麼呢?
因為一般人往往無法接受事實,即便是肉眼可 見的事實被指出來,仍無法接受面對,更何況是
比如,我收了某弟子供養,他之後可能提出上
那些眼睛無法直接看到,比如性格等問題被糾正
課等要求,倘若我未如他願,可能這弟子就會生
的時候,就更不可能接受。對這樣的人說法,不
氣;反之,如果弟子沒給過我供養,他就沒有理
會入於道的,同樣的,如果不喜歡知道自己的過
由生氣了。總之,跟金錢有關的,往往是世間的
失,也是沒有辦法修持佛法。以上都是法不入於
52
仁波切開示
道的一些狀況。
實不會有很好的結果。
所以,好的上師會跟你說這個地方不行、不
所謂的了義,也不只是指空性等很高深的法,
好,可以知道自己的問題是很好的,否則佛法對
所謂的了義,是最真實的狀況,直接地把它講出
我們而言,就只是知識、一門學問,就好像只是
來,就是了義。
研究經典書籍,卻沒有去實踐,這樣對我們是沒
我們不行的地方有很多,假如我們可以去思
有什麼幫助的,是沒有辦法獲得佛法的真實功
考、觀察,法才有可能入於道。否則這裡說的
德。
「自輕他重之心」,連我自己也沒有,所以講再
你很棒,然後呢? 《西遊記》裡孫悟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 孫悟空在菩提老祖那裡學了一身本領,打遍龍宮 地府,四處惹是生非,最後驚動了天庭。玉皇大 帝很傷腦筋,就封他「弼馬溫」的官做,免得他
多的話,對你們也沒有很多的幫助。
第四法:惑現為智 最後看到「惑現為智」,這究竟是什麼呢?
觀察輪迴,了悟一切非實有
再胡鬧。一開始的時候,孫悟空還特別開心,以
「惑現為智」也會翻成「迷亂現為本智」,其
為這是個很大的官,但其實就是一個看馬的小官
實迷亂就是輪迴。之前曾說,我們往往是帶著
而已。就像上師總是跟我們說:「你很好、很
「捨棄輪迴,去另外一個地方」的想法來修持佛
棒」等,卻沒有指出我們根本的問題,這樣對我
法,但如果我們是抱著這樣的想法,輪迴就沒有
們來說,不會有結果。
辦法現為本智。
其實要是有一位上師能直接跟你說你不好,這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什麼呢?不是要去捨棄
樣的上師,可能是最有愛心、最慈悲的上師。而
輪迴,而是要去觀察、真的試著理解輪迴到底是
那些總是說你很好、很棒的上師,未必是好的上
怎麼一回事,也就是要去思維。
師,為什麼呢?因為有時候可能怕弟子氣餒所以
因為依於輪迴,我們才有辦法生起出離心以及
為了鼓勵他,上師就會說你很好等等。可是這並
悲心,假如因觀察而了解輪迴,可以因此生起出
不是了義的、是一種不了義的說法。
離心跟悲心的話,這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好事。因
佛法有了義跟不了義的說法。所謂了義,是最
為依於輪迴,我們才有辦法生起出離心跟悲心。
真實的狀況;所謂不了義,是一種方便、方法,
譬如空性,其實所謂的空性,也不是想一個不存
就是帶著目的性的暫時說法。比如有時候媽媽們
在的東西或什麼都沒有,並不是這樣子,所謂的
會哄騙小朋友,如果你好好念書、好好學習,之
空性,是我們要去觀察所有的事物、要去理解、
後會給你禮物。其實這可能是騙孩子的說詞,之
思維,最後我們才有可能知道事物的本性就是空
後可能也不會給禮物,可是有時為了激勵孩子用
性。如果我們都不去思考,我們也不會理解空性
功讀書,媽媽會利誘孩子;又或是騙小孩說,如
到底是什麼。
果你沒乖乖聽話,就要把你送給別人,事實上,
所以,輪迴是可以讓我們生起出離心以及悲
媽媽是捨不得把孩子送人的,只是為了要他們聽
心,讓我們可以了悟所有的事物並不是真的實
話,嚇嚇他們。
有,也就是這裡說的「惑現為智」,我們確定任
為了弟子好,說弟子好話,這是另外一個狀
何顯現與念頭,都是有顯現而非實有,這裡並沒
況。通常在佛法裡,假如是了義的話,就很快會
有說沒有顯現也沒有念頭。這一段是今天課程的
達到這樣的結果;假如都是透過不了義的話,其
結論。(系列四〔圓滿〕) 53
多傑仁卿喇嘛/「修持與生死」開示
長壽秘訣,每天觀修無常? 我曾經請示過安江長老:「您們是怎麼修得長壽的?」 他回答說:「每天觀修無常」。如何面對死亡,是我們的功課,也是瑜伽士們每天的課題。
時間:2020年06月21日
長老87歲,阿曲長老現在已經88歲了。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活動攝影:周彰 聽打:張維珊
如何成為瑜伽士? 接下來要跟各位說的是:瑜伽士是如何成為瑜 伽士的?
如何面對死亡?拿什麼面對? 那他們是怎麼樣面對死亡的呢?接下來我會 一一的跟各位說。 關於中陰的說法,寧瑪巴有六種中陰,噶舉巴 只有四種中陰,不是說噶舉巴的中陰比較少,而 是沒特別把睡夢跟禪定兩種中陰標示出來。
其實都是佛法的加持。就像提煉黃金―樣不斷
四種中陰基本上有:自性中陰(又稱生處中
地去蕪存菁,提煉出最純粹的黃金,最終就成為
陰、生住中陰、生死中陰等,有多種的說法)、
我們所看到的瑜伽士。
臨終中陰、法性中陰、中有中陰。其中哪―種中
他們是怎麼修持的呢?其實,佛也好,瑜伽士 也好,甚至凡夫俗子的我們,大家都―樣具備如 來藏,都有著佛性。
陰最重要呢?其實是自性中陰最重要! 為什麼呢?因為從生到死,我們所做的―切的 觀修,就是臨終、法性、中有(也稱為投生),
那如何面對死亡呢?大抵而言,修行人面對死
面對這三個中陰的本質。因此,到底在中陰的時
亡有三種心態:―是欣然赴死,二是死而無怨,
候能不能成佛、能不能解脫或者能不能再度獲得
三是死而無悔。死而無悔是最起碼的態度。如何
可以修持佛法的人身?是由「自性中陰」決定
面對死亡,是我們的功課,也是瑜伽士們每天的
的。
課題。 我曾經請示過安江長老:「您們是怎麼修得長 壽的?」
自性中陰若再廣為區分,又分為:睡夢中陰、 禪定中陰。噶舉巴裡不特別講睡夢跟禪定,而寧 瑪巴會再把這兩項特別獨立出來解說,也就是
「每天觀修無常」。
說,中陰必須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就要修持,那
安江長老和森多長老都曾有意、無意地跟我
要如何修持呢?
說,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活這麼久,森多
我所謂的修持,不是真的去修持中陰。我跟各
長老更說,他以為自己大概40幾歲就會走了,因
位說過:「中陰是沒辦法修持的,中陰只能夠去
為他37歲的時候得了肺結核。5、60年前,肺結
面對。重點在於,你拿什麼去面對?」
核是無藥可醫,等於癌症―樣,但他還是活過來
因為那就是固定的歷程,就是這樣顯現,不會
了。到了印度之後,每個瑜伽士似乎都很長壽,
因為你修得好或不好就顯現或不顯現,唯―差異
安江長老活到87歲,森多長老是86歲左右,安諦
就是──文武百尊。我們都認為死後會出現文武
54
善知識開示
到了印度之後,每個瑜伽士似乎都很長壽, 森多長老活到86歲,安江、安諦長老享壽87 歲,安江長老和森多長老都曾有意、無意地 跟多傑喇嘛說,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 活這麼久。
百尊,但因為《中陰聞即解脫》法門在華人跟洋
接通溝渠,這些是寧瑪巴的說法。
人的世界太流行了,所以有人會說:「我死後要
―、飛燕入巢:各位看過燕子嗎?在空中翱翔
去跟誰相應?跟不動佛、還是阿彌陀佛、或是寶
的燕子,要進入自己巢穴的時候,可以快速並直
生佛相應?」「他們穿什麼衣服?藏式、印度
接鑽入,從來不會撞到洞口。為什麼?因為牠可
式、漢服還是歐美樣式?」執著在這不是重點的
以準確的瞄準目標直接進去。這隱喻著我們活著
點上。
的時候,對於即將要面臨的死亡,可以先做好準
其實他們穿什麼衣服都沒有關係,重點在於, 我們有沒有資格謁見文武百尊。 如果我們完全不知道中陰法門,沒有任何祈 求、觀修,沒有那樣的薰習,就不會出現那樣的
備,以這樣萬全的準備去面對終究會來臨的死 亡,這個叫飛燕入巢。我們所做的―切的功課, 無論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都可以歸納在飛燕 入巢裡。
景況。所以我們不用擔心會不會出現文武百尊,
二、美女照鏡:何謂美女照鏡?我相信在場的
除非你用心觀修,每天都祈求、持誦咒語,同時
女眾甚至男眾,在出門前應該都會照―下鏡子
也接受過灌頂,而且每天憶念。如此,你在第二
吧?為什麼?因為要整理好衣容才出門。這就是
中陰的時候(法性中陰),就應該會出現,但是
在說,我們臨終的時候要告訴自己:我的準備做
出現的時間很短,彈指間就消逝了!
好了沒有,接下來要進去了。
雖然我們會講,人死後有七七四十九天,有所
假設沒有準備好,這個時候就應該找―位善知
謂第―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但是有
識或是法友在身旁提醒:「喔,你現在快死了,
兩個問題:
你現在即將進入四大隱沒的次第,接著一一解說
第―:此處的―天,不見得是24個小時。
顯增得明,讓臨終的我們,能夠提起正念。」
第二:就算是24個小時,文武百尊在彈指間
三、子入母懷:這就是上―堂課所講「子母光
顯現,―剎那間就消逝了,所以,在活著時的自
明的相合」。如果錯過子母光明,接下來可能是
性中陰裡用功,才是重點。
五方佛、寂靜42尊、忿怒58尊的顯現等等,對
自性中陰,修持四大口訣 以自性中陰修持的四大口訣來說,第―個叫飛 燕入巢,二是美女照鏡,三叫子入母懷,第四是
於這樣的顯現,我們是否能確實地理解:「喔, 這全是我自心的顯現,祂不是從外面來的凶神惡 煞,全是我內心所顯現。」這也就是文武百尊的 修持,能夠確實的與本尊合而為―。 55
要怎麼與本尊合而為―呢?其實沒有很難,但 說簡單也不簡單。打個比方,當五方佛、任何―
或是大樓,想裡面要怎麼裝潢,但前提是要有 錢!
尊佛顯現的時候,只要能夠知曉到──這就是自
這裡的「錢」指什麼呢?就是生圓二次第的觀
我明覺功德的外顯,就夠了!你就在報身當中成
修。如果沒有生圓二次第的觀修,你想如何裝
佛了。
潢、佈置,都是空想!因為房子的頭期款都付不
試問能否在這樣的狀態中成佛呢?我們可以從 每天的睡夢裡為自己打分數。
起,就別想買房子了。 過去噶舉巴的祖師們說過,如果在世的時候,
假設你可以在夢境裡知道:「喔,我在作
沒有秉持信心去修持佛法,沒有勤於祈請上師,
夢」,知道在夢裡,是這樣進行、那樣進行,然
臨終或者死後,上師恐怕無法像丟擲石頭―樣,
後確實知道這是在做夢,甚至可以指使、轉化夢
把你丟到極樂世界去,那個時候再求上師都太晚
境的話,那在報身佛階段(法性中陰)的階段,
了。
就不用擔心了。如果不行的話,那就需要擔心一
或者說你會想:我不用修沒關係,反正我有―
點點,因為不曉得第二中陰,錯過的機率會很
點錢,死後可以找別人幫我做法事超度。如果有
大。
後代,你要確定後代願意幫你做法事,或許你信
四、接通溝渠:何謂接通溝渠?就像兩處的水
佛教,但你的後代是不同宗教,他們會用他們的
要能夠通暢,需要溝渠來接通,也就是說,從
方式幫你超度,那你可能就到不了要去的地方
這―世到下―世,中陰階段需要這個溝渠。那要
了。所以這也是要考慮的。
怎麼樣到下―世去?就是藉著了知已經進入投生 中陰,如何讓自己可以投胎到嚮往的淨土,如若 不能到淨土,要再次獲得來生修持佛法的機會, 也是在這個時段決定的。
「一個人孤獨地死去,這是最好的」 如果沒有後代,你就要找―個好法友,其實金 剛法友比自己的親兄弟姊妹還要重要,因為你的
安諦長老跟我們說:「我們想去哪個淨土,平
金剛法友跟你有相同的傳承、有清淨的誓言。在
常就要祈請那個淨土的主尊。比如你對觀音有強
你臨終的時候,他們會比你的親朋好友更加有
烈的信心,就向祂祈請;景仰、喜歡阿彌陀佛,
用,因為他們會告訴你,怎麼去面對中陰。如果
就每天祈請能夠往生極樂淨土。」噶瑪噶舉有恰
你的親人沒有學佛法,只能夠像中國所說的五福
美仁波切著作的〈往生極樂淨土文〉,竹巴噶舉
之―「善終」那樣,千孫圍繞在床榻邊大哭特
有白蓮花祖師撰寫的〈往生極樂淨土文〉,這個
哭,可是這樣對死亡是沒有幫助的。
都可以每天念誦、發願,有助中有中陰(或說投
臨終的時候,最好的方式是身旁完全沒有人。
生中陰),增強我們投胎到好人家的機率,細節
如若可以孤獨地死去,這是最好的。以世間的眼
待會說。
光,會覺得:「啊!死得好落寞,沒有子女陪侍
沒有觀修生圓二次第,―切都是空想 以上所說,要藉助「生起次第」跟「圓滿次 第」的觀修。 有些人會特別著重文武百尊是什麼樣的相貌、 形式,到底要怎麼樣去認持文武百尊? 這就好比買房子,你可以去想要買歐式、別墅 56
在身旁,走得很可憐」;可是以佛家的觀點來 看,卻正好相反,因為佛教著重來世。 臨終的時候,如果有你的子女、父母、親友在 旁,他們可能會哭泣,可能會拉你扯你,這個對 往生者來說,都是很大的障礙,可能本來有那麼 一點點的定力,被―拉、―哭,什麼都忘記了。 這是需要先去注意的事情。(系列五)
「有情分享書」法王序 「有情分享書」系列叢書,將計畫系列翻譯、整理當代具德上師言教,包含解經釋論、詮說佛陀言 教、指引實修等內容,以莊嚴法寶形式,以法供養之敬慕心,免費結緣流通,供養十方如母有情。 為此我深感隨喜,也祝福這些法寶,能成為行者修道上的莊嚴。願見者生歡喜,開卷者獲利益,護 持者深種解脫福田。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於2021年1月8日
緣起 眾生出版社從1992年成立至
如何能讓許多重要的教導內容,跳出世俗模式
今,已經歷了29個年頭,在這有
的有限範疇,能夠流傳廣泛並且可以長久,這是
點年份的歲月中,因為大家對法
我們一直以來的盼頭。
的意樂希求,也因為我們對正法的傳弘,有著一
在經過多年的思考、準備與下定決心之後,我
點捨我其誰的執著,這讓我們至今,都不曾起過
們開始了這個「分享書」的推動,為了智慧的訊
放棄的念頭。
息遍諸方所,真實的話語流傳廣播,文字的般若
將珍貴的教導、深奧的法義,披上有形且適當
垂手能獲。 我們希望所有的生命,能因接觸到佛法而有所
的衣著,這對於佛法文字工作者而言,是毫無怨
不同,能因法水的洗禮而身心受用,更因為心智
尤的生活。 雖然文字只是一時的方便無需執著,然而相對
的不斷進階,而臻至究竟的解脫。
的文字,卻能帶來究竟的般若。相信很多人都有 過,因為一本書,而受到啟發的經過,這也是自
「有情分享書」計畫發起人 釋妙融 合十
古以來,傳承之所以能夠延續的必要行動。
■請書辦法
■我要助印
一、因資源有限,每書每人限請三本。 二、流通處請書:可於化育道場等流通處就近請書。 三、通訊請書:若您的所在地未設有流通處,可用通訊 方式請書(運費自付)。 有情分享書網址: https://www.hwayue.org.tw/HY/csshare 請書流程: 填寫申請單→處理申請→郵資運費/助印款項匯款→確認 匯款→寄書
銀行:聯邦銀行 土城分行 金融機構代碼:803 銀行帳號:089-10-0001672 戶名: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郵政劃撥帳號:16941166 戶名: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請註明:助印「有情分享書」)
眾生文化線上助印連結: https://core.newebpay.com/EPG/ CHUNGSHENG/oyDgkJ 微博訂閱號:13718244292 電子信箱:csshare2021@gmail.com/ zhongshengwenhua20@163.com(中國地區) ※「有情分享書」為免費結緣法寶,未委託任何單 位或個人代收助印款。如欲助印,請匯款至上列帳 號,或洽上列聯絡方式。若發現個人或團體有販售 行為,將不再接受其請書申請。
噶舉 大小事
未來,還需要佛法嗎? 作者:子杰李通(隆德寺佛學院阿闍黎) 譯者:當代漢藏佛學院翻譯小組
在世界上眾多宗教中,佛教擁有最廣博的理論
戰爭的史實;現下看來,佛教的經典中也有許多
學說。佛教的歷史淵遠流長,也是比起本身的發
與科學不相符的地方;而在社會上,欺騙人們的
源地來說,在其他地域還更加弘揚盛行的一個非
假上師、假的轉世祖古也不在少數,這使得像西
常特別的宗教。
藏這樣佛教非常盛行的地方,不相信佛教的人越
從過去的歷史看來,印度、中國等亞洲民族藉 著佛法,與許多地域透過信仰產生交流連結。在 某些西方學者的論述中,也認為在佛法上存在著 融合東西兩方思想哲學的希望。
來越多,而佛教的重心──寺院,規模也都大幅 縮小,僧眾的數量與素質二者都在下降中。 再來,最重要的是,佛教的目的原是想得到解 脫以及獲得遍知的果位,這是需要依靠證悟真正
然而,不可避免地,歷史上佛教也遭遇了不少
實相來獲得的。雖然近來有許多東西方人士,捨
的困境。在佛教發源地的印度,就由於政治的
棄了一切全心投入藏傳佛教。然而,僅憑著提昇
壓迫與其他宗教的競爭(包括後來回教軍的侵
見地與品行就現證實相的人,在現今這世界,也
略),而導致了十三世紀時佛教的滅亡。
只是「有存在之可能」罷了。在大多數人看來,
在中國也是一樣,佛法時而宛如火焰般地蔓 延,時而又如風中殘燭。
佛教面臨的種種困境 不僅如此,在中國、韓國與日本等地,有時候 人們認為比起從外地引進的佛教,「道教」、 「神道」等民族本有的信仰,更加符合社會的需 求,因此也出現了轉信固有本土宗教的人。
佛教的一個困境是,大部分的佛教理論只是美麗 的文詞,卻無法真正去實踐。 這麼看來,像這樣的一個時代,我們到底還需 不需要佛教? 不只是對佛教徒而言,對全體人類來說,未來 是否真的需要佛教?
三大原因,未來人類不能沒有佛教
再談到在西藏的情況,佛教於七世紀時開始傳
認真去思考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佛教的傳
揚,到了八世紀時,起源於印度的佛教與藏地本
承、護持及弘揚,不應該是以佛教徒的勢力發展
土信仰的「苯教」之間,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對
為目的,而應該是看佛教對於世界上的人們到底
立,最後,佛陀的教法勝出。隨著苯教的挫敗,
有沒有益處,這才是首要關鍵。
佛教在藏地便再無爭議地受到推崇。
當全球在世間的自然法則下,不斷蓬勃發展的
然而,現今有不少關於西藏的反思中提到,正
時候,即使我們很難說宗教是一定必要的,但不
因為佛教是一種和平無害的宗教,所以損害了國
論世界如何變遷,宗教仍是增長良善的一部份主
政實力;由於比起結婚成家,更推崇出家,便危
要原因。
傷及民族的繁盛;把來生看得比今生更為重要, 則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還有,就西藏來說,歷史上也有不少寺院參與 58
只要有人類,就有內心的痛苦,而再也沒有比 宗教更能去除內心痛苦的學問了。當世界越進步 發展,德行的重要性也隨之增加,致力於德行的
མ་འོངས་པར་ནང་ཆོས་དགོས་སམ།
རྩིས་ཆེ་ལེགས་མཐོང་།
ནང་ཆོས་ནི་འཛམ་གླིང་གི་ཆོས་ལུགས་རྣམས་ལས་རིག་པའི་གཞུང་ལུགས་རྒྱ་ཆེ་ཤོས་ཡོད་པ་ཞིག་དང་། ལོ་རྒྱུས་ཀྱི་དུས་ཚོད་རིང་བ་དང་། ཆོས་ལུགས་དེ་ཉིད་ས་ཆ་གང་
ནས་དར་བ་ལས་ཀྱང་ཡུལ་གྲུ་གཞན་དུ་དར་ཁྱབ་ཆེ་བའི་ཆོས་ལུགས་ཆེས་དམིགས་བསལ་བ་ཞིག་གོ། འདས་པའི་ལོ་རྒྱུས་ཀྱི་ཐོག་ཏུ་ནང་ཆོས་ལ་བརྟེན་ནས་རྒྱ་གར་དང་རྒྱ་ནག་
སོགས་ཨེ་ཤ་ཡའི་མི་རིགས་དང་ཡུལ་གྲུ་མང་པོ་དད་མོས་ཀྱི་ཐོག་ནས་མཉམ་འབྲེལ་བྱས་ཡོད་ལ། ནུབ་ཕྱོགས་ཀྱི་མཁས་པ་འགའ་ཞིག་གིས་གསུངས་ན་ནང་ཆོས་ལ་ཤར་ནུབ་ཀྱི་ རིག་གཞུང་གཉིས་པོ་ཟུང་འབྲེལ་བྱེད་པའི་རེ་བ་ཡང་ཡོད། འོན་ཀྱང་ལམ་སྲོལ་སྤྱི་ཡོངས་དང་མཚུངས་པར་ལོ་རྒྱུས་ཀྱི་ཐོག་ཏུ་ནང་ཆོས་ལ་ཡང་དཀའ་ངལ་མི་ཉུང་བ་ཞིག་འཕྲད་པ་
ནི། ནང་ཆོས་ཀྱི་འབྱུང་ཁུངས་རྒྱ་གར་ལ་ཆབ་སྲིད་ཀྱི་གནོན་ཤུགས་དང་། ཆོས་ལུགས་གཞན་གྱི་འགྲན་རྩོད། མཐར་ཁ་ཆེའི་དྲག་དམག་བཅས་ལ་བརྟེན་ནས་དུས་རབས་བཅུ་གསུམ་ པར་ནང་ཆོས་མཇུག་རྫོགས་ཤིང་། རྒྱ་ནག་ལ་ཡང་དེ་དང་མཚུངས་པར་སྐབས་རེ་ནང་བསྟན་མེ་ལྕེ་ལྟར་མཆེད་ཡོད་ལ། སྐབས་རེ་ནང་བསྟན་རླུང་ནང་གི་མར་མེ་བཞིན་དུ་གྱུར་ཡོད། མ་ཟད་རྒྱ་ནག་དང་། ཀོ་རི་ཡ། ཉི་ཧོང་སོགས་ལ་བར་སྐབས་ཤིག་ཏུ་ཡུལ་གྲུ་གཞན་ནས་ནང་འདྲེན་བྱས་པའི་ནང་ཆོས་ལས་ཀྱང་མི་རིགས་རང་ཉིད་ཀྱི་ཆོས་ལུགས་ཏའོ་ཅོ་དང་། ཤིན་ཏོ་སོགས་སྤྱི་ཚོགས་ཀྱི་དགོས་མཁོ་དང་འཚམས་ཆེ་བར་མཐོང་ནས་རང་ཉིད་ཀྱི་ཆོས་ལུགས་རྙིང་པ་ལ་ཕྱིར་ལོག་བྱེད་མཁན་ཀྱང་བྱུང་ཡོད།
བོད་དུ་མཚོན་ན་དུས་རབས་བདུན་པའི་ནང་དུ་ནང་ཆོས་ཐོག་མར་དར་བ་ལ་བརྟེན་ནས་དུས་རབས་བརྒྱད་པའི་ནང་དུ་རྒྱ་གར་ནས་བྱུང་བའི་ནང་ཆོས་དང་། བོད་རང་གི་གདོད་
མའི་ཆོས་ལུགས་བོན་གཉིས་ཀྱི་བར་དུ་འགལ་ཟླ་ཚབས་ཆེན་བྱུང་བའི་རྗེས་སུ་སངས་རྒྱས་ཆོས་ལུགས་རྣམ་པར་རྒྱལ་ཞིང་། བོན་གྱི་ཆོས་ལུགས་ལ་ཕམ་ཉེས་ཤོར་བ་ནས་བཟུང་
ནང་ཆོས་ནི་བོད་དུ་རྩོད་མེད་གོང་ཕུད་ཡིན་ན་ཡང་། ད་ལྟའི་ཆར་བོད་ཀྱི་བསམ་བློ་བ་མི་ཉུང་བ་ཞིག་ལ་ནང་ཆོས་ནི་འཚེ་མེད་ཞི་བའི་ཆོས་ལུགས་ཤིག་ཡིན་པས་ཆབ་སྲིད་ཀྱི་སྟོབས་ ཤུགས་ལ་གནོད་པ་དང་། ཁྱིམ་ཐབས་ལས་ཀྱང་རབ་བྱུང་གལ་ཆེན་དུ་འཛིན་པས་མི་རིགས་འཕེལ་རྒྱས་ལ་གནོད་པ། ཚེ་འདི་ལས་ཀྱང་ཕྱི་མ་གལ་ཆེན་དུ་འཛིན་པས་དཔལ་འབྱོར་
ཡར་རྒྱས་ལ་གནོད་པ། ད་དུང་བོད་དུ་མཚོན་ན་འདས་པའི་ལོ་རྒྱུས་ཀྱི་ཐོག་ཏུ་དགོན་སྡེ་ཁག་དམག་ལ་ཞུགས་པའི་ལོ་རྒྱུས་ཀྱང་མི་ཉུང་བ་ཡོད་ཅིང་། ད་ལྟའི་ཆར་ནང་ཆོས་ཀྱི་གསུང་
རབ་རྣམས་སུ་ཚན་རིག་དང་མི་མཐུན་པའི་ཆ་ཡང་མང་དུ་ཡོད་པ་དང་། སྤྱི་ཚོགས་ལ་ཡང་བླ་མ་དང་སྤྲུལ་སྐུ་རྫུན་མས་མི་དམངས་མགོ་སྐོར་བསླུ་བྲིད་གཏོང་བ་སོགས་མི་ཉུང་བ་ཡོད་ པས་ན་ནང་ཆོས་ཧ་ཅང་དར་ཁྱབ་ཆེ་བའི་བོད་ལྟ་བུར་ནང་ཆོས་ལ་དད་པ་ལོག་མཁན་ཇེ་མང་དུ་འགྲོ་བཞིན་ཡོད་ལ། ནང་ཆོས་ཀྱི་ལྟེ་གནས་གཙོ་བོ་དགོན་སྡེ་ཁག་ཀྱང་རྒྱ་ཇེ་ཆུང་དང་། གྲྭ་པའི་གྲངས་ཀ་དང་སྤུས་ཚད་གཉིས་ཀ་ཉམས་རྒུད་འགྲོ་བཞིན་ཡོད།
ད་དུང་གལ་ཆེ་ཤོས་ནང་ཆོས་ཀྱི་དགོས་ཆེད་ནི་ཐར་པ་དང་ཐམས་ཅད་མཁྱེན་པའི་གོ་འཕང་འཐོབ་རྒྱུ་དེ་ཡིན་པ་ལ། དེ་ནི་ཡང་དག་པའི་གནས་ལུགས་རྟོགས་པ་ལ་བརྟེན་ནས་
འཐོབ་དགོས་པ་ལ། ཉེ་དུས་སུ་ཤར་ནུབ་ཀྱི་མི་རིགས་མང་པོ་ཞིག་ཡོད་ཚད་བློས་གཏོང་གིས་བོད་བརྒྱུད་ནང་བསྟན་གཙོ་བོར་གྱུར་པ་ལ་ཞུགས་ན་ཡང་། ལྟ་བ་དང་སྤྱོད་པ་བཟང་དུ་ འགྲོ་བ་ཙམ་ལས་གནས་ལུགས་དངོས་རྟོགས་མཁན་ནི་ད་ལྟ་འཇིག་རྟེན་འདིར་སྲིད་པ་ཙམ་ཡིན་ཞིང་། མི་ཕལ་མོ་ཆེས་ནང་ཆོས་ལ་ཡོད་པའི་དཀའ་ངལ་ཞིག་ནི་ནང་ཆོས་ཀྱི་གཏམ་
ཕལ་མོ་ཆེ་ཚིག་སྙན་པོ་ཙམ་ལས་ལག་ལེན་དངོས་ལ་ཡོང་ཐབས་མེད་པ་ཞིག་ཏུ་མཐོང་བཞིན་ཡོད།། དེར་བརྟེན་དུས་སྐབས་འདི་འདྲ་ཞིག་ལ་ད་དུང་ང་ཚོར་ནང་ཆོས་དགོས་སམ་མི་
དགོས། ནང་པ་ཙམ་མིན་པར་འགྲོ་བ་མི་ཡི་རིགས་སྤྱི་ལ་ཡང་མ་འོངས་པར་ནང་ཆོས་འདི་ངེས་པར་དུ་དགོས་མིན་ཐད་བསམ་གཞིག་ནན་པོ་བྱ་རྒྱུ་ནི་ཧ་ཅང་གལ་ཆེན་དུ་གྱུར་ཡོད་དེ། ནང་ཆོས་འཛིན་སྐྱོང་སྤེལ་གསུམ་བྱེད་པ་ནི་ནང་པའི་སྟོབས་ཤུགས་གོང་འཕེལ་འགྲོ་བའི་དོན་དུ་དམིགས་ན་མི་འགྲིག་པར་ནང་ཆོས་ཀྱིས་འཛམ་གླིང་གི་འགྲོ་བ་རྣམས་ལ་ཕན་ཐོགས་ ཡོད་མེད་ལྟ་རྒྱུ་དེ་གཙོ་བོ་ཡིན་པའི་ཕྱིར་རོ།།
སྤྱིར་འཛམ་གླིང་ཧྲིལ་པོ་འཇིག་རྟེན་པའི་རང་བཞིན་དུ་འགྲོ་ཇེ་ཆེར་འགྲོ་བཞིན་སྐབས་ཆོས་ལུགས་ནི་ངེས་པར་དུ་དགོས་པ་རེད་ཅེས་བཤད་དཀའ་ན་ཡང་། འཛམ་གླིང་གི་འཕོ་
འགྱུར་ཅི་ཙམ་ཕྱིན་ན་ཡང་ཆོས་ལུགས་ཡོད་ན་བཟང་ཆ་ཆེ་བའི་རྒྱུ་མཚན་གཙོ་བོ་འགའ་ནི། མི་ཡི་འགྲོ་བ་རྣམས་ཡོད་ཀྱི་རིང་སེམས་ཀྱི་དཀའ་ངལ་ཡོད་ཅིང་། སེམས་ཀྱི་དཀའ་ངལ་ སེལ་བ་ལ་ཆོས་ལུགས་ལས་ལྷག་པའི་རིག་གནས་ཤིག་མེད་པ་དང་། འཛམ་གླིང་ཡར་རྒྱས་ཅི་ཙམ་ཕྱིན་ཀྱང་ཀུན་སྤྱོད་ནི་དེ་ཙམ་གྱིས་གལ་ཆེ་ཇེ་ཆེར་འགྲོ་ཞིང་། ཀུན་སྤྱོད་རྩལ་དུ་
འདོན་པའི་རིག་གནས་ནི་ཆོས་ལུགས་ཀྱི་རིག་གནས་ཡིན་པ་དང་། སེམས་ཅན་གྱི་རིགས་གཞན་དང་མི་འདྲ་བར་འགྲོ་བ་མི་རྣམས་གནས་ལུགས་ལ་ཤེས་འདོད་ཡོད་ཅིང་། མི་རྣམས་ ཀྱིས་གལ་ཆེ་ཤོས་གནས་ལུགས་ཡིན་པར་ངོས་འཛིན་པ་ལ། འཇིག་རྟེན་ལས་འདས་པའི་གནས་ལུགས་ནི་གཙོ་བོ་ཆོས་ལུགས་དང་འབྲེལ་བ་དམ་ཟབ་ཡོད་པ་ཞིག་ཡིན་པ་དང་། ཤི་
59
學問即是宗教學。 而人類和其他眾生不同的地方,在於對了解實 相的渴求。人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真理實相, 而超越世間的真理,就主要與宗教有著密切關 聯。關於死後是否有來世,或說死後並非完全消
支持,並且與實際經驗相符。因此,即使不信教 也沒關係,不管是誰在生活中運用這些觀點,無 庸置疑的都會有很大的利益。
亙古不變,佛法禁得起考驗
失這點,雖然缺乏正確的立論與明確的證據,但
更重要的是,佛陀的法教,是個認同以實相做
因為有記得前世的人們,死亡就成為並非一切終
為一切取捨之依據的法教,實相也非取決於古老
結的一件大事,我們無論如何不能不面對,而面
經典與固有說法,而是取決於真實狀態與因理的
對的方法主要就來自於宗教。
宗教。因此,佛法中所說的一些道理,不管科學
總而言之, 宗教最主要的宗旨是提昇人們的
如何進步都不會改變,也是世人持續需要的。而
品格,讓內心平靜安樂,以及了悟世間的真相。
即使一些科學家新發現了與佛法相違的真相,佛
就這三方面來說,在四大宗教中,佛教被視為未
教徒也擁有比其他宗教更能接納的心態。
來主要不可或缺的。
佛教的修持,體現於見修行 接下來談佛教中稱為「見修行」的三個要點, 佛教一切的修持都包含在其中。
禪修是佛教徒主要的修行,雖說佛教徒也像印 度教徒一樣,會因為禪修獲得神變神通,但是佛 教徒禪修的主要重點在調伏心續、增長善心,以 及證悟實相本質,而這些對於自認不需要佛法裡 說的解脫和遍知果位的人們來說,也是必需的。
雖然佛法的其他實修,還包括了灌頂和教授,
從神經科學家們,在過去數十年間運用科學儀
戒律和誓言,禮拜和朝聖,修法和持咒等等,但
器研究所呈現的實驗結果看來,證實了佛教的禪
這一切都是增長見修行三者的方法,沒有與見修
修方法,包括正念住、慈悲心與勝觀,不分男女
行無關的修持。生活中的這三點的實踐,如果符
種族地對於任何人,在斷除惡習、提昇心理功能
合佛法,即使自己不認為自己是佛教徒,也算是
與安適感,獲得心靈平靜等方面,有顯著的正面
真正的佛教徒;但若沒有這樣的實踐,就算風格
效用。結果現今的工廠、監獄、軍營等單位,好
行徑和文化習俗上再怎麼像佛教徒,自己再怎麼
像就沒有不在流行佛法禪修的。
發誓說自己是佛教徒,也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所 以,這三點就如同是佛教的三個支柱。
同樣的,禪修並不是只有內心痛苦的人才需 要的東西,對著重心智能力的人來說,禪修也有
首先從「見地」來說,佛教的見地,和佛法中
極大功效。所以現代有許多知名的科學家,像
的真理,是所有宗教中與科學最為相符的。由阿
理查.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企業家例如
爾伯特‧愛因斯坦等許多科學家對佛法的讚揚來
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作家就像哈拉瑞
看,當代著名的科學理論大多與佛教的學說十分
(Yuval Noah Harari),都藉著佛教的禪修,在他
接近。特別是佛教中著重的理論──無常、沒有
們的專業領域和個人生活二者有了很大的提昇。
自主成立的我、一切都是因緣所生而大多是心的
而在工藝與創新發明等方面,禪修的助益也是無
錯亂顯現……等,這些理論背後都有因理邏輯的
庸置疑的。
60
ཟིན་པའི་རྗེས་སུ་སྐྱེ་བ་སྔ་ཕྱི་ཡོད་པའམ། གཏན་མེད་དུ་འགྱུར་མིན་བཅས་ལ་སྒྲུབ་བྱེད་ཡང་དག་དང་དཔང་རྟགས་གསལ་པོ་མེད་ན་ཡང་། ཚེ་སྔ་མ་དྲན་མཁན་ཡོད་པ་སོགས་ཀྱིས་ འཆི་བ་ནི་ཡོད་ཚད་ཀྱི་མཇུག་སྡོམ་མིན་ལས་ཆེ་བ་ལ། ཅི་ལྟར་ཡང་དེ་ལ་གདོང་ལེན་མ་བྱས་ན་མི་འགྲིག་ཅིང་། དེའི་གདོང་ལེན་བྱེད་ཐབས་ནི་གཙོ་བོ་ཆོས་ལུགས་ནས་འབྱུང་བ་ ཞིག་ཡིན་པ་བཅས་ཀྱིས་སོ།།
མདོར་ན་ཆོས་ལུགས་ཀྱི་བསྒྲུབ་བྱ་གལ་ཆེ་ཤོས་ནི། མི་རྣམས་ཀྱི་ཀུན་སྤྱོད་བཟང་དུ་གཏོང་བ། སེམས་ལ་ཞི་བདེ་བསྐྲུན་པ། གནས་ལུགས་རྟོགས་པ་བཅས་ཡིན་པ་ལ། འདི་
གསུམ་གའི་ཆ་ནས་ནང་ཆོས་ནི་ཆོས་ལུགས་ཆེན་པོ་བཞིའི་ནང་ནས་མ་འོངས་པར་མེད་དུ་མི་རུང་བའི་འོས་གཞི་གཙོ་བོ་ཞིག་ཏུ་མཐོང་། བཤད་མ་ཐག་པའི་དོན་ཚན་གསུམ་པོ་ལ་
ནང་ཆོས་ཀྱི་ནང་དུ་ལྟ་སྒོམ་སྤྱོད་གསུམ་ཞེས་བརྗོད་ཅིང་། ནང་ཆོས་ཀྱི་ཉམས་ལེན་མཐའ་དག་ཀྱང་དེའི་ནང་དུ་འདུ་བ་ཡིན། ནང་ཆོས་ལ་ཉམས་ལེན་གཞན་ཡང་དབང་དང་ཁྲིད། སྡོམ་ པ་དང་དམ་ཚིག ཕྱག་དང་སྐོར་བ། ཚོགས་འཚོག་པ་དང་གཟུངས་སྔགས་བཟླ་བ་སོགས་མང་དུ་ཡོད་ཀྱང་། དེ་ཐམས་ཅད་ལྟ་སྒོམ་སྤྱོད་གསུམ་པོ་གོང་དུ་སྤེལ་བའི་ཐབས་ལམ་ཡིན་ པ་ལས། ལྟ་སྒོམ་སྤྱོད་གསུམ་པོ་དང་འབྲེལ་བ་མེད་པའི་ཉམས་ལེན་མིན། འཚོ་བའི་ནང་དུ་འདི་དག་གི་ཉམས་ལེན་ནང་ཆོས་དང་མཐུན་པ་ཡོད་ན་མི་དེས་རང་ཉིད་ནང་པར་ངོས་མི་ འཛིན་ཀྱང་དོན་དུ་ནང་པ་ཡིན་ལ། འདི་དག་གི་ཉམས་ལེན་མེད་ན་ལམ་དང་ལུགས་སྲོལ་གྱི་ཆ་ནས་ནང་པ་ཅི་ཙམ་ཡིན་ཀྱང་འདྲ། རང་ཉིད་ཀྱིས་ནང་པ་ཡིན་པའི་དམ་བཅའ་ཇི་ལྟར་ བྱས་ཀྱང་དོན་དངོས་སུ་ནང་པ་མིན་པས་འདི་དག་ནི་ནང་ཆོས་ཀྱི་ཀ་བ་གསུམ་ལྟ་བུར་གྱུར་ཡོད།
དེ་དག་ལས་ཐོག་མར་ལྟ་བའི་དབང་དུ་བྱས་ན། ནང་པའི་ལྟ་བའམ་ནང་ཆོས་ནས་འབྱུང་བའི་གནས་ལུགས་རྣམས་ནི་ཆོས་ལུགས་ཐམས་ཅད་ཀྱི་ནང་ནས་ཚན་རིག་དང་མཐུན་ཆེ་
ཤོས་ཡིན་པ་ Albert Einstein ཨལ་རྦེར་ཊི་ཨེན་སི་ཊེན་སོགས་ཚན་རིག་པ་མང་པོས་བསྔགས་བརྗོད་གནང་བ་ལྟར་ལ། ད་ལྟའི་དུས་སུ་གྲགས་ཆེ་བའི་ཚན་རིག་གི་ལྟ་གྲུབ་
ཕལ་མོ་ཆེ་ནང་ཆོས་ཀྱི་ལྟ་གྲུབ་དང་ཧ་ཅང་ཉེ་བ་ཡིན་ཞིང་། ལྷག་པར་དུ་ནང་ཆོས་ནས་རྩལ་དུ་འདོན་པའི་ལྟ་གྲུབ་མི་རྟག་པ་དང་། རང་དབང་གིས་གྲུབ་པའི་བདག་མེད་པ། ཐམས་ཅད་ རྟེན་འབྲེལ་ཡིན་པ། ཕལ་མོ་ཆེ་སེམས་ཀྱི་འཁྲུལ་སྣང་ཙམ་ཡིན་པ་སོགས་ནི་རིགས་པའི་རྒྱབ་ལྗོངས་ཡོད་ཅིང་། མྱོང་བ་མངོན་སུམ་དང་མཐུན་པ་ཤ་སྟག་ཡིན་པས་ན་ཆོས་ལུགས་ ཁས་ལེན་མིན་ལ་མ་ལྟོས་པར་སུ་ཞིག་གིས་འཚོ་བའི་ནང་དུ་ཉམས་སུ་བླངས་ན་ཡང་ཕན་རླབས་ཆེ་བ་ཐེ་ཚོམ་མི་དགོས་པའོ།། ད་དུང་གལ་ཆེ་ཤོས་ནང་པ་སངས་རྒྱས་པའི་ཆོས་ ལུགས་ནི་སྤང་བླང་ཐམས་ཅད་གནས་ལུགས་གཞིར་བཟུང་གིས་བྱ་དགོས་པར་འདོད་པའི་ཆོས་ལུགས་ཤིག་ཡིན་པ་ལ། གནས་ལུགས་དེ་ཡང་དཔེ་དེབ་རྙིང་པ་དང་། བཤད་སྲོལ་
རྙིང་པ་གཙོ་བོ་མ་བྱས་པར་དངོས་ཡོད་གནས་ཚུལ་དང་རྒྱུ་མཚན་གཙོ་བོ་བྱེད་པའི་ཆོས་ལུགས་ཤིག་ཡིན་པ་དེས། ནང་ཆོས་ནས་བཤད་པའི་གནས་ལུགས་འགའ་ཤས་ནི་ཚན་རིག་ གི་ཡར་རྒྱས་ཅི་ཙམ་ཕྱིན་ཀྱང་འགྱུར་བ་མེད་པར་མི་ཡི་རིགས་ལ་མུ་མཐུད་དགོས་ཤིང་། ནང་ཆོས་དང་མི་མཐུན་པའི་གནས་ལུགས་འགའ་ཤས་ཚན་རིག་གིས་གསར་དུ་རྙེད་ན་ ཡང་ནང་པ་རྣམས་ལ་དེ་ཉིད་དང་དུ་ལེན་ཐུབ་པའི་སེམས་ཁམས་ཀྱི་ཆ་རྐྱེན་ཆོས་ལུགས་གཞན་ལས་ལྷག་པ་ཡོད།
སྒོམ་ནི་ནང་པ་སངས་རྒྱས་ཀྱི་ཉམས་ལེན་གཙོ་བོ་ཡིན་ཞིང། ཧིན་དྷུའི་ཆོས་ལུགས་དང་མཚུངས་པར་ནང་པ་སངས་རྒྱས་པས་ཀྱང་སྒོམ་ལ་བརྟེན་ནས་མངོན་ཤེས་དང་རྫུ་འཕྲུལ་
སོགས་འཐོབ་ཚུལ་བཤད་མོད་ཀྱང་། ནང་པ་སངས་རྒྱས་པའི་སྒོམ་གྱི་གནད་འགག་གཙོ་བོ་ནི་སེམས་རྒྱུད་འདུལ་བ་དང་། དགེ་སེམས་གོང་འཕེལ་གཏོང་བ། གནས་ལུགས་རྟོགས་
པ་བཅས་ཡིན། འདི་དག་ནི་ནང་ཆོས་ནས་བཤད་པའི་ཐར་པ་དང་ཐམས་ཅད་མཁྱེན་པའི་གོ་འཕང་མི་དགོས་པ་རྣམས་ལ་ཡང་དགོས་པ་ཞིག་ཡིན་ཞིང་། དབང་རྩ་ཚན་རིག་པ་རྣམས་ ཀྱིས་འདས་པའི་ལོ་ངོ་བཅུ་ཕྲག་མང་པོར་ཚན་རིག་གི་འཕྲུལ་ཆས་བེད་སྤྱད་དེ་ཞིབ་འཇུག་གནང་བ་ལྟར་ན། ནང་པ་སངས་རྒྱས་པའི་སྒོམ་ཐབས་དྲན་པ་ཉེར་གཞག་དང་། བྱམས་
སྙིང་རྗེ། ལྷག་མཐོང་བཅས་ཀྱིས་མི་རིགས་དང་ཕོ་མོ་ཁྱད་མེད་པ་སུ་ལ་ཡིན་ཀྱང་གཤིས་སྤྱོད་ངན་པའི་རིགས་སྤོང་བ་དང་། སེམས་ཀྱི་ཡོན་ཏན་དང་བདེ་ཐང་སོགས་གོང་དུ་སྤེལ་བ། སེམས་ཀྱི་ཞི་བདེ་རྙེད་པ་སོགས་ལ་མིག་མཐོང་ལག་ཟིན་གྱི་ཕན་ཐོགས་རྒྱ་ཆེན་པོ་ཡོད་པར་རྟོགས་ཡོད་པས་ད་ལྟའི་ཆར་ནང་པའི་ལུགས་ཀྱི་སྒོམ་གྱིས་བཟོ་གྲྭ་དང་། བཙོན་ཁང་། དམག་སྒར་སོགས་མ་ཁྱབ་པ་མེད་པ་ལྟ་བུར་འགྱུར་བཞིན་ཡོད།
དེ་བཞིན་སྒོམ་ནི་ནང་སེམས་ཀྱི་དཀའ་ངལ་ཡོད་པ་དག་གཅིག་པུར་དགོས་པ་ཞིག་མིན་པར་བློ་གྲོས་ཀྱི་རྩལ་འདོན་པ་ལ་ཡང་སྒོམ་ནི་ཕན་རླབས་ཤིན་ཏུ་ཆེ་བས་ད་ལྟའི་ཆར་
Richard Davidson རི་ཆར་ཌི་ཝི་སོན་ལྟ་བུ་ཚན་རིག་པ་གྲགས་ཅན་མང་པོ་དང་། Steve Jobs སི་ཊེ་ཝི་རྗོབ་སི་ལྟ་བུ་ཁེ་ལས་པ་གྲགས་ཅན་མང་པོ་དང་། Yuval
Noah Harari ཡུ་ཝལ་ནོ་འ་ཧ་ར་རི་ལྟ་བུ་རྩོམ་པ་པོ་གྲགས་ཅན་མང་པོས་ནང་པའི་ལུགས་ཀྱི་སྒོམ་ཉམས་ལེན་གནང་བ་ལ་བརྟེན་ནས་དེ་དག་གི་ཆེད་ལས་ཀྱི་ལས་ཀ་དང་སྒེར་
61
為了權力發動戰爭、利用宗教滿足私利、為了金
要想掌控身心,就必定需要禪修
錢裝神弄鬼、強奪人妻、身為出家人卻背地裡跟
總之,只要我們還需要掌控身心,還需要鍛
女人行房等。然而基本上,這些都是人類共通的
鍊,還需要進步,禪修必定是不可或缺的。也因
惡行,如果撇開這些,像「佛教恐怖主義」這種
此,未來佛教傳統的禪修只會更加發揚光大,很
違反人性的過失,在佛教徒中是極為少數的。
難會式微沒落,假使真沒落了,那也可視為人類 衰敗的徵兆了。
在西方基督宗教興盛的時期,若有人批評基督 教的話,便對他施以火刑等情況是非常多的。
從行持方面來說,雖然只入佛門不見得就會讓
而在現代,對回教不用說批評了,即便只是提
人變好,而只要不是佛教徒就是個壞人更是無稽
出質疑,生命受到威脅的恐懼就非常的大,這是
之談,但如果我們從行持的宗旨層面切入探討的
大家都知道的。
話,佛教的各種行持宗旨彷彿就是無人能及的。
至於印度教,即使人們大都平和,然而在這個
這包括佛法有不落入法或世間任一邊的中觀之
宗教裡,比起善良的心,更極度崇尚的是威神
道,有為自己身語意三門的一切行為負責的業力
力,所以便有不少的歷史故事與傳說描述,印度
因果的觀點,有將他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慈悲
教合格的仙人或瑜伽士也會因為一個人犯了點小
心,有以一切有情之利益為目標的菩提心,有勝
錯,就下咒讓他全家灰飛煙滅。也因此,人們平
義上視一切善惡平等一味的淨觀,還有將敬信承
日裡對印度教的苦行僧們大都謹慎地敬而遠之。
侍與和睦友愛等當做生命一樣守護的三昧耶等
近期在藏傳佛教社會中,也有人討論並批判上
等。雖然在其他宗教裡不見得沒有這些原則信
師和祖古等沒有持守某個律戒和邪淫的情況,並
念,但它們在佛法裡特別的豐富完整,也很少有
透過社群網路的傳播。從這個作法可以看出,這
過於偏激的執著。
些人應該都沒有性命之憂吧,那我想,這個現象
而自人類社會存在以來,佛法的行持宗旨幾乎 都是不可或缺的。從行持的見解面來說,佛法裡 說的這些,除了做不到的問題之外,我們並不需 要比它更高超的,大概也不可能出現更高超的。
某方面雖然是在宣說佛教的缺點,但從另一個角 度來看,也可以算是佛教的一種莊嚴。
佛法「靠自己解脫」,更貼近真實
不只當做宗旨,而是去依循這些原則信念,便
就算從宗教學的角度來說,佛教也有其特殊價
會產生相應的結果。很多東方地域,古時候最盛
值。在前後世的存在比不存在更加合理的理由
行的宗教便是佛教。當時,那些地方十分太平,
上:如果前後世存在,從中解脫的方法也會存
人民的品行良好,於是各個地方不同民族之間彼
在,若解脫的方法存在,比起其它宗教說的那樣
此交流往來,形成了在世界史上稱之為「絲路」
有個神來救拔你,佛教認同的是,佛法中說的依
的主要通路。但在這之後其他宗教開始傳入,現
靠自己證悟實相而解脫,這是十分貼近事物真實
在那些地方變成必須遵循他們的律典,即便如此
情況的。
也有生命之憂,大部份的人都害怕去的地方。 當然,在佛教徒中也有不少的缺憾汙點,包括 62
有情的生死仍然是個神奇的秘密,佛法認為, 我們對於我或對於自己的認知,不過全是假名安
གྱི་འཚོ་བ་གཉིས་ཀར་ཕན་རླབས་ཆེན་པོ་བྱུང་ཡོད་ལ། སྒྱུ་རྩལ་དང་གསར་གཏོད་སོགས་ལ་ཡང་སྒོམ་གྱི་ཕན་རླབས་ཆེ་བ་ནི་ཐེ་ཚོམ་མི་དགོས་པ་ཞིག་རེད། མདོར་ན་ང་ཚོས་ཇི་
སྲིད་ལུས་སེམས་གཉིས་ཀར་བདག་པོ་རྒྱག་དགོས་ཤིང་། སྦྱོང་བརྡར་བྱ་དགོས། གོང་འཕེལ་གཏོང་དགོས་ཀྱི་རིང་སྒོམ་ནི་ངེས་པར་དུ་མེད་དུ་མི་རུང་བ་ཞིག་ཡིན་པས་ན་མ་འོངས་ པར་ནང་ཆོས་ལུགས་ཀྱི་སྒོམ་ནི་རྒྱ་གང་ཆེར་འགྲོ་བ་ལས་ཉམས་རྒུད་འགྲོ་བ་དཀའ་ལ། གལ་ཏེ་ཉམས་ན་ཡང་དེ་ནི་འགྲོ་བ་མི་སྤྱི་ལ་མཚོན་ན་གྱོང་གུད་ཅིག་ལ་ངོས་འཛིན་ཀྱང་ཆོག
སྤྱོད་པའི་ཆ་ནས་ནང་པར་ཞུགས་པ་ཙམ་གྱིས་མི་དེ་བཟང་པོར་འགྱུར་བའི་ངེས་པ་མེད་ཅིང་། ནང་པ་མིན་པ་ཙམ་གྱིས་མི་ངན་པ་ཞིག་ཡིན་པའི་དོན་ནི་རྩ་བ་ནས་མིན་ན་ཡང་། ཀུན་
སྤྱོད་ལྟ་གྲུབ་རང་གི་ངོས་ནས་བཤད་ན་ནང་ཆོས་ཀྱི་ཀུན་སྤྱོད་ལྟ་གྲུབ་རྣམས་ནི་འགྲན་ཟླ་མེད་པ་ལྟ་བུ་སྟེ། དེ་ཡང་ནང་ཆོས་ལ་ཆོས་དང་འཇིག་རྟེན་གང་རུང་གི་མཐའ་ལ་མ་ལྷུང་བའི་ དབུ་མའི་ལམ་དང་། རང་ཉིད་ཀྱི་ལུས་ངག་ཡིད་གསུམ་གྱི་བྱ་བ་ཐམས་ཅད་ལ་འགན་ཁུར་བའི་ལས་རྒྱུ་འབྲས་ཀྱི་ལྟ་གྲུབ་དང་། རང་ལས་གཞན་གལ་ཆེ་བའི་བྱམས་སྙིང་རྗེ། སེམས་
ཅན་ཐམས་ཅད་ཀྱི་དོན་དུ་དམིགས་པའི་བྱང་ཆུབ་ཀྱི་སེམས། དོན་དམ་དུ་བཟང་ངན་ཐམས་ཅད་རོ་སྙོམས་པར་ལྟ་བའི་དག་སྣང་དང་། གུས་བཀུར་དང་འཆམ་མཐུན་སོགས་སྲོག་ལྟར་ འཛིན་པའི་དམ་ཚིག་ལ་སོགས་པ་ཡོད་པ་རྣམས་ནི་ཆོས་ལུགས་གཞན་ལ་མེད་པ་མིན་ཀྱང་། ནང་ཆོས་ལ་ཆེས་ཕུན་སུམ་ཚོགས་པ་ཡོད་ཅིང་། ཡོད་པ་དེ་ཡང་ཐལ་དྲགས་པ་སོགས་ ཀྱི་ཞན་ཆ་ཧ་ཅང་ཉུང་བ་ཞིག་དང་། འགྲོ་བ་མི་ཡི་སྤྱི་ཚོགས་ཡོད་ནས་བཟུང་ནང་ཆོས་ཀྱི་ཀུན་སྤྱོད་ལྟ་གྲུབ་ཕལ་མོ་ཆེ་ནི་ངེས་པར་དུ་ཡོད་དགོས་པ་ཤ་སྟག་ཡིན་པ་དང་། ཀུན་སྤྱོད་ ཀྱི་ལྟ་གྲུབ་ཆ་ནས་ནང་ཆོས་ནང་ནས་བཤད་པ་རྣམས་ལག་བསྟར་བྱེད་མ་ཐུབ་པའི་དཀའ་ངལ་ལས་དེ་ལས་ལྷག་པ་ཞིག་ཡོད་མི་དགོས་པ་དང་། ཕལ་ཆེར་འབྱུང་ཡང་མི་སྲིད་པ་ལྟ་ བུའོ།།
ལྟ་གྲུབ་ཙམ་མིན་པར་དེ་ལ་བརྟེན་ནས་གྲུབ་འབྲས་ཀྱང་གང་འཚམས་ཐོན་ཡོད་པ་ནི། ཤར་ཕྱོགས་ཀྱི་ཡུལ་གྲུ་མང་པོ་ཞིག་ལ་གནའ་བོའི་དུས་སུ་དར་ཁྱབ་ཆེ་ཤོས་ཀྱི་ཆོས་ལུགས་
ནི་ནང་ཆོས་ཡིན་པ་ལ། དུས་སྐབས་དེར་ཡུལ་གྲུ་དེ་དག་ལ་ཞི་བདེ་ཆེ་ཞིང་། མི་རྣམས་གཤིས་སྤྱོད་བཟང་བས་ན་ཡུལ་གྲུ་ཁག་དེ་དག་མི་རིགས་འདྲ་མིན་གྱི་མི་རྣམས་ཕན་ཚུན་རྒྱུ་
འགྲུལ་བྱེད་པའི་ལམ་གཙོ་བོར་གྱུར་པས་འཛམ་གླིང་གི་ལོ་རྒྱུས་ཐོག་ཟ་འོག་དར་ལམ་ཞེས་གྲགས་ན་ཡང་། དེ་རྗེས་ཆོས་ལུགས་གཞན་རྣམས་དར་བས་ད་ལྟའི་ཆར་ལུང་པ་དེ་དག་ལ་ ཁྲིམས་མཐུན་གྱི་ཐོག་ནས་འགྲོ་དགོས་ན་ཡང་ཚེ་སྲོག་གི་འཇིགས་པ་ཡོད་པས་མི་ཕལ་མོ་ཆེ་ཞེད་དགོས་སར་གྱུར་ཡོད། ལོས་ཡིན། ནང་པའི་ཁྲོད་དུ་ཡང་དབང་ཆའི་ཆེད་དུ་འཐབ་ རྩོད་བྱེད་མཁན་དང་། སྒེར་དོན་གྱི་ཆེད་དུ་ཆོས་ལུགས་བེད་སྤྱོད་མཁན། དངུལ་སྒོར་སོགས་ཀྱི་དོན་དུ་བླ་རྫུན་འཁྲབ་མཁན། གཞན་གྱི་ཆུང་མ་འཕྲོག་མཁན། ལྐོག་ནས་བུད་མེད་ དང་ལུས་འབྲེལ་བྱེད་པའི་སེར་མོ་བ་བཅས་སྐྱོན་ཆ་མི་ཉུང་བ་ཡོད་ན་ཡང་། གཞི་རྩའི་ཆ་ནས་དེ་རྣམས་ཀྱང་འགྲོ་བ་མི་ཐུན་མོང་ལ་ཡོད་པའི་གཤིས་སྤྱོད་ངན་པའི་ཆ་ཞིག་ཡིན་པ་ ལས་ནང་པའི་འཇིགས་སྐུལ་རིང་ལུགས་པ་ཟེར་བ་ལྟ་བུ་འགྲོ་བ་མི་ཡི་རིགས་ཀྱི་གཤིས་སྤྱོད་ལས་བརྒལ་བའི་སྐྱོན་ཆ་ནི་ནང་པའི་ཁྲོད་དུ་ཧ་ཅང་དཀོན་པ་ཞིག་གོ།
ནུབ་ཕྱོགས་སུ་ཡེ་ཤུ་དར་ཁྱབ་ཆེ་སྐབས་ཡེ་ཤུའི་ཆོས་ལུགས་ལ་སྐྱོན་བརྗོད་བྱས་ན་གསོན་པོར་མེར་བསྲེག་པ་སོགས་ཀྱི་གནས་ཚུལ་ནི་ཧ་ཅང་མང་ལ། ད་ལྟའི་དུས་སུ་ཁ་
ཆེའི་ཆོས་ལུགས་ལ་སྐྱོན་བརྗོད་ལྟ་ཞོག་དོགས་སློང་ཙམ་བྱས་ན་ཡང་ཚེ་སྲོག་གི་འཇིགས་པ་ཧ་ཅང་ཆེ་བ་ནི་ཀུན་གྱིས་ཤེས་གསལ་ལྟར་རོ།། ཧིན་དྷུའི་ཆོས་ལུགས་ཀྱི་མི་ཕལ་མོ་ཆེ་ ཞི་བདེ་ཆེ་ན་ཡང་། ཆོས་ལུགས་རང་གི་ནང་དུ་སེམས་བཟང་པོ་ལས་ཀྱང་མཐུ་དང་ནུས་པ་ལ་རྩལ་འདོན་ཆེ་བ་དེས་ཧིན་དྷུའི་ཆོས་ལུགས་ཀྱི་དྲང་སྲོང་དང་རྣལ་འབྱོར་པ་ཚད་ལྡན་
དག་གིས་ཀྱང་མི་ཞིག་གི་ནོར་འཁྲུལ་ཆུང་ངུ་བྱས་པ་ཙམ་གྱིས་མཐུ་དམོད་བྱས་ཏེ་མི་དེ་ཡི་ནང་མི་ཧྲིལ་པོ་རྩ་བརླགས་བཏང་ཚུལ་གྱི་ལོ་རྒྱུས་དང་གཏམ་རྒྱུད་སོགས་ཉུང་ཉུང་མིན་ པ་དེས་ཧིན་དྷུའི་བླ་མ་རྣམས་ལ་མི་རྣམས་ནམ་རྒྱུན་ཞེད་སྣང་དང་དོགས་ཟོན་བྱ་སྲོལ་ཡོད། ཉེ་དུས་སུ་བོད་བརྒྱུད་ནང་བསྟན་པའི་སྤྱི་ཚོགས་ཀྱི་ནང་དུ་ཡང་མི་འགའ་ཤས་ཀྱིས་བླ་
མ་དང་སྤྲུལ་སྐུ་སོགས་ག་གེ་མོ་ཞིག་ལ་སྡོམ་པ་མེད་ཚུལ་དང་། ལོག་གཡེམ་བྱས་ཚུལ་སོགས་བཤད་ནས་སྐྱོན་བརྗོད་སྣ་ཚོགས་པ་ཞིག་སྤྱི་ཚོགས་དྲ་ལམ་ཁག་ཏུ་ཁྱབ་སྤེལ་གཏོང་ བཞིན་པ་ལ། མི་འདི་དག་ལ་ཚེ་སྲོག་གི་འཇིགས་པ་ནི་ཕལ་ཆེར་མེད་པ་ལ། འདིས་ཀྱང་ཕྱོགས་གཅིག་ནས་ནང་པའི་སྐྱོན་ཆ་སྟོན་ན་ཡང་། ཕྱོགས་གཅིག་ནས་འདི་ནི་ནང་པའི་གཟི་ བརྗིད་ཅིག་ལ་བརྩིས་ན་ཡང་ཆོག་པར་སྙམ།
ཆོས་ལུགས་ཀྱི་ངོས་ནས་བཤད་ན་ཡང་ནང་ཆོས་ལ་དམིགས་བསལ་གྱི་རིན་ཐང་ཡོད་པ་ནི། སྐྱེ་བ་སྔ་ཕྱི་ནི་མེད་པ་ལས་ཀྱང་ཡོད་པའི་རྒྱུ་མཚན་ཆེ་བ་ལ། ཡོད་ན་དེ་ལས་ཐར་
ཐབས་ཤིག་ཀྱང་ཡོད་སྲིད་ཅིང་། དེ་ཡོད་ན་ཆོས་ལུགས་གཞན་གྱིས་བཤད་པ་ལྟར་ལྷ་ཞིག་གིས་འདྲེན་པ་ལས་ཀྱང་ནང་ཆོས་ནས་བཤད་པ་ལྟར་རང་ཉིད་ཀྱིས་གནས་ལུགས་རྟོགས་
པ་ལ་བརྟེན་ནས་གྲོལ་བར་འདོད་པ་ནི་དངོས་པོའི་གནས་ཚུལ་དང་ཆེས་ཉེ་བ་ཞིག་ཡིན། སེམས་ཅན་རྣམས་ཀྱི་སྐྱེ་འཆི་ནི་ད་དུང་ཡང་ངོ་མཚར་གྱི་གསང་བ་ཞིག་ཡིན་པ་ལ། ནང་ཆོས་
63
立。所以如果領悟到這個實相,依於錯誤感知而 產生的所有煩惱便會消失而得到解脫。
有能夠拯救人類的能力。 而且,當未來對人工智慧的依賴,再加上人類
關於生死的奧祕,雖然宗教和哲學家們做了各
的私心、野心、過度競爭、任何行動的過度激
種闡釋,佛教的論述也是最易懂跟最有邏輯的,
化、超越需求的過度開發等等,造成整個世界都
這是個關鍵。不僅如此,佛法中說的各種實修的
要瀕臨崩壞的時候,想要透過其他宗教提及的至
力量不只存在經典中,也不僅是過去的歷史,最
尊或是神來拯救,或是透過對祂們的信心和祈請
近在西藏等喜馬拉雅地區的岩洞中的有些修行
等等來得救,都是非常困難的。
者,在世的時候幾乎沒有貪嗔的念頭,圓寂時不 少都安住於禪定中,這些現象並不少見,並且仍 持續發生。
看重實相,更勝看重經典教條
至於科學、資本主義、民主主義等西方的學問 和系統,也只會加劇拯救眾生的困難。 到了那個時候,人類唯有自救而別無他法。所 以,如果說,要具備佛法中所談到的中道、業因 果、知足、悲心、利他的正確觀點和行為才能夠
最重要的是,佛教是一個看重實相與理由勝過
挽救的話,那麼未來對於佛法的需求必然更大。
於看重經典教條的宗教。佛陀也說了,不要依靠
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僅只是佛教徒的人數增加
佛自身是「量」的這個理由,而是要依靠對實相
並沒有幫助。像佛教傳統的實修者一樣,出家,將
的觀察分析。
全部的人生在寺廟中度過,或是獨自一人待在喜
佛教中不同的乘法或法統,與佛教中不同的宗 派或哲學,並不全都是由佛陀親口宣說,而是法 脈的傳承者站在佛陀的教言的基礎上,依著邏輯
馬拉雅的山洞裡面等等,這樣更是沒有幫助的。
佛法人生,實踐才有力量
因理、社會局勢、不同對象的心理狀態等,所發
如果佛教徒或佛教的修行人,能夠親自在政
展進化出來的。 因此,佛法也沒有必須維持固
治、經濟和學識的不同舞台上,將佛法的聞思修
有說法的必然性,而目前所具備的也不是就足夠
與實際生活結合,過著與佛法相符的人生,這樣
了。如果以去蕪存菁的方式來永續傳承並發揚光
才能改變社會。假使這麼發生了,那麼在未來的
大,我認為到了某個時候,佛教極有希望成為未
世代裡,佛法的需求必然更大,我們最大的希
來所有時代人類的典範宗教
望,也會是佛法。
佛陀宣說佛法時,不是以神為主,而是以人為
如果不是這樣,如果佛教徒光只是空談而沒有
主而說的。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六道眾生中,在
基本的修持,如果佛法只成為佛教人士用來達成
各種事業功能上能力最大的也是人。整個佛教所
個人利益,如果只有法事和規矩而佛法真正的精
涵括的,無論如何也全都與如何度過正確的人生
髓不復存在了,那麼即使未來佛法不存在了,大
相關聯的。
概對其他非佛教徒也沒有太大的影響。況且,雖
同樣的,未來科技與經濟卓越更進步的時候,
說宗教以和平安樂為目的,但仍然有很多的宗教
人類會有的最大困頓仍可能是心理上與行為上這
反而成了紛爭之根源,假如佛教也發生類似的情
兩種困難。如果以這方面來說的話,佛法確實具
況的話,那我得說,佛教還不如不存在。
64
ལྟར་ན་ང་ཚོས་བདག་གམ་ངར་སྙམ་པ་ནི་ཀུན་ཏུ་བརྟགས་པ་ཙམ་ཡིན་པས་དེའི་གནས་ལུགས་རྟོགས་ན་འཁྲུལ་སྣང་ལ་བརྟེན་ནས་བྱུང་བའི་ཉོན་མོངས་པ་རྣམས་མེད་པར་གྱུར་ཏེ་ཐར་ པ་ཐོབ་པར་བཤད་པ་ལ། སྐྱེ་འཆིའི་གསང་བའི་ཐད་ཆོས་ལུགས་དང་མཚན་ཉིད་རིག་པ་བ་རྣམས་ཀྱིས་འགྲེལ་བརྗོད་སྣ་ཚོགས་པ་ཞིག་བྱས་ཡོད་ན་ཡང་། ནང་ཆོས་ཀྱི་འགྲེལ་བརྗོད་ འདི་ནི་སྟབས་བདེ་ཤོས་དང་རིགས་ལམ་དང་མཐུན་ཤོས་ཤིག་ཀྱང་ཡིན་པའི་ཆ་ནས་གལ་གནད་ཆེ། མ་ཟད་ནང་ཆོས་ནས་བཤད་པའི་ཉམས་ལེན་གྱི་ནུས་པ་རྣམས་དཔེ་དེབ་ནས་ བཤད་པ་ཙམ་དང་། འདས་པའི་ལོ་རྒྱུས་ཙམ་མིན་པར་དེང་སང་གི་དུས་སུ་ཡང་བོད་སོགས་ཧི་མ་ལ་ཡའི་ས་ཁུལ་རྣམས་སུ་ཉམས་ལེན་པ་འགའ་ཤས་ལ་སྐུ་འཚོ་བཞུགས་སྐབས་ འདོད་ཆགས་དང་ཞེ་སྡང་གི་རྟོག་པ་ཕལ་ཆེར་མེད་པ་དང་། སྐུ་གཤེགས་དུས་ཐུགས་དམ་ལ་བཞུགས་པའི་གནས་ཚུལ་མི་ཉུང་བ་བྱུང་དང་འབྱུང་བཞིན་ཡོད།།
གལ་ཆེ་ཤོས་ནང་པའི་ཆོས་ལུགས་ནི་བཀའ་དང་ལུང་ལས་ཀྱང་གནས་ལུགས་དང་རྒྱུ་མཚན་རྩལ་འདོན་བྱེད་པའི་ཆོས་ལུགས་ཤིག་ཡིན་པས་ན། སངས་རྒྱས་ཀྱིས་ཀྱང་ཁོང་
རང་ཉིད་ཚད་མ་ཡིན་པའི་རྒྱུ་མཚན་ལ་བརྟེན་ནས་མ་ཡིན་པར་གནས་ལུགས་ལ་བརྟགས་དཔྱད་གཙོ་བོ་མཛད་དགོས་པ་ཞིག་ཡིན་ཚུལ་གསུངས་པ་དང་། ནང་པའི་ཐེག་པའམ་ཆོས་
ལུགས་ཀྱི་རིགས་མི་འདྲ་བ་དང་། ནང་པའི་གྲུབ་མཐའ་འམ་མཚན་ཉིད་རིག་པ་མི་འདྲ་བ་རྣམས་ཀྱང་སངས་རྒྱས་ཀྱིས་དངོས་སུ་དེ་ཐམས་ཅད་གསུངས་པ་མ་ཡིན་པར་སངས་རྒྱས་ཀྱི་ གསུང་རྣམས་གཞི་ལ་བཞག་ནས་བརྒྱུད་འཛིན་པ་རྣམས་ཀྱིས་རིགས་པའི་རྒྱུ་མཚན་དང་། སྤྱི་ཚོགས་ཀྱི་གནས་བབ། གང་ཟག་མི་འདྲ་བའི་སེམས་ཁམས་སོགས་ལ་བརྟེན་ནས་གོང་ འཕེལ་བཏང་བ་ཞིག་ཡིན་པས་ན། ནང་ཆོས་ཀྱང་བཤད་སྲོལ་རྙིང་པ་གཞིར་བཟུང་གིས་འགྲོ་དགོས་པའི་ངེས་པ་མེད་ཅིང་། ད་ལྟ་གང་ཡོད་པ་འདི་ཁོ་ནས་ཆོག་པ་ཡང་མ་ཡིན་པར་
སྙིགས་དོར་བཅུད་ལེན་གྱི་ཚུལ་དུ་རྒྱུན་སྐྱོང་དང་དར་སྤེལ་བྱས་ན་ནམ་ཞིག་ནང་ཆོས་ལ་མ་འོངས་པའི་དུས་རབས་རྣམས་སུ་འགྲོ་བ་མི་ཡི་རིགས་ཀྱི་ཆོས་ལུགས་ཚད་ལྡན་དུ་འགྱུར་ བའི་དགེ་མཚན་ཤིན་ཏུ་ཆེའོ་སྙམ་སྟེ། སངས་རྒྱས་ཀྱིས་ནང་ཆོས་གསུངས་པ་ན་ལྷ་གཙོ་བོ་བྱས་ནས་གསུངས་པ་མ་ཡིན་པར་མི་གཙོ་བོ་བྱས་ནས་གསུངས་པ་དང་། ནང་ཆོས་ལྟར་
ན་འགྲོ་བ་རིགས་དྲུག་ལས་ལས་འདྲ་མིན་གསོག་པ་ལ་ནུས་པ་ཆེ་ཤོས་ཀྱང་མི་ཡིན་པ་དང་། སངས་རྒྱས་ཆོས་ལུགས་ཧྲིལ་པོ་ཡང་ཇི་ལྟར་བྱས་ནས་ཡང་དག་པའི་འཚོ་བ་སྐྱེལ་ཚུལ་ དང་འབྲེལ་བ་ཤ་སྟག་ཡིན་པས་སོ།།
དེ་བཞིན་མ་འོངས་པར་འཕྲུལ་ཆས་དང་དཔལ་འབྱོར་ཡར་རྒྱས་ཆེན་པོ་འགྲོ་སྐབས་མི་རྣམས་ལ་ཡོད་པའི་དཀའ་ངལ་ཆེ་ཤོས་ཀྱང་སེམས་ཁམས་དང་ཀུན་སྤྱོད་ཀྱི་དཀའ་ངལ་
གཉིས་ཡིན་སྲིད་པས་ན། དེའི་ཆ་ནས་བཤད་ན་ནང་ཆོས་ལ་འགྲོ་བ་མི་ཡི་རིགས་རྣམས་སྐྱོབ་ཐུབ་པའི་ནུས་པ་ཡོད་པའི་ཚུལ་ཡང་། མ་འོངས་པར་ AI འཕྲུལ་བཟོའི་བློ་རིག་སོགས་ ལ་བརྟེན་ནས་མི་རྣམས་ཀྱི་སྒེར་སེམས་དང་། འདོད་རྔམས། འགྲན་བསྡུར་ཆེ་དྲགས་པ་དང་། བྱ་སྤྱོད་གང་ཡིན་ཀྱང་ཐལ་དྲགས་པ། དགོས་མཁོ་ལས་ལྷག་པའི་གསར་བསྐྲུན་བྱེད་
པ་སོགས་ཀྱིས་འཇིག་རྟེན་ཧྲིལ་པོ་འཇིག་ལ་ཉེ་སྐབས་ཆོས་ལུགས་གཞན་གྱིས་བཤད་པ་ལྟར་དཀོན་མཆོག་གམ་ལྷ་ཡིས་སྐྱོབ་པའམ། དེ་ལ་ཡིད་ཆེས་པའམ་གསོལ་བ་འདེབས་པ་ སོགས་ཀྱིས་སྐྱོབ་པ་ཧ་ཅང་དཀའ་ལ། ཚན་རིག་དང་། མ་རྩ་རིང་ལུགས། དམངས་གཙོ་སོགས་ནུབ་ཕྱོགས་ཀྱི་རིག་གནས་དང་ལམ་སྲོལ་རྣམས་ཀྱིས་ནི་དཀའ་ངལ་ཇེ་ཆེར་གཏོང་
བ་ལས་སྐྱོབ་འགྲོ་བ་དེ་བས་དཀའ་བ་ལ། སྐབས་དེར་མི་ཡི་འགྲོ་བ་རྣམས་ཀྱིས་རང་ཉིད་ཀྱིས་རང་ཉིད་སྐྱོབ་པ་ལས་ཐབས་གཞན་མེད་ཅིང་། དེ་ཡང་ནང་ཆོས་ནས་བཤད་པ་ལྟར་དབུ་ མའི་ལམ་དང་། ལས་རྒྱུ་འབྲས། ཆོག་ཤེས། སྙིང་རྗེ། གཞན་ཕན་བཅས་ཡང་དག་པའི་ལྟ་སྤྱོད་རྣམས་ཁོ་ནས་སྐྱོབ་ཐུབ་པས་ན། མ་འོངས་པར་ནང་ཆོས་ཀྱི་དགོས་མཁོ་ནི་དེ་བས་ ཀྱང་ཇེ་ཆེར་འགྲོ་ངེས།
འོན་ཀྱང་དེ་ལྟར་ཡོང་བར་ནང་པའི་མི་འབོར་མང་དུ་འགྲོ་བ་ཙམ་གྱིས་མི་ཕན་ཞིང་། ནང་ཆོས་ཉམས་ལེན་པ་རྣམས་སྲོལ་རྒྱུན་ལྟར་རབ་ཏུ་བྱུང་སྟེ་མི་ཚེ་ཧྲིལ་པོ་དགོན་པར་སྐྱེལ་
བའམ། གཅིག་པུར་ཧི་མ་ལ་ཡའི་བྲག་ཕུག་ཏུ་འཛུལ་བ་སོགས་ཀྱིས་དེ་བས་ཀྱང་མི་ཕན་པར་ནང་པའམ་ནང་ཆོས་ཉམས་ལེན་པ་རྣམས་ཀྱིས་ཆབ་སྲིད་དང་། དཔལ་འབྱོར། ཤེས་
ཡོན་བཅས་ཀྱི་སྡིངས་ཆ་འདྲ་མིན་ཐོག་ཏུ་དངོས་སུ་ཞུགས་ཏེ་ནང་ཆོས་ཀྱི་ལྟ་སྒོམ་སྤྱོད་གསུམ་པོ་འཚོ་བ་དངོས་དང་སྦྱར་ནས་ནང་ཆོས་དང་མཐུན་པའི་མི་ཚེ་བསྐྱལ་ན་ད་གཟོད་སྤྱི་ ཚོགས་ལ་འགྱུར་བ་གཏོང་ཐུབ། ཅི་སྟེ་དེ་འདྲ་བྱུང་ན་མ་འོངས་པའི་དུས་རབས་ཀྱི་ནང་དུ་ནང་ཆོས་ཀྱི་དགོས་མཁོ་ཇེ་ཆེར་འགྲོ་ངེས་ཤིང་། ང་ཚོས་རེ་བ་ཆེ་ཤོས་བྱ་དགོས་ས་ཡང་
ནང་ཆོས་ཡིན་སྲིད་པ་ལྟ་བུའོ།། འོན་ཀྱང་དེ་ལས་གཞན་ནང་པ་རྣམས་ཁ་བཤད་ཙམ་ལས་ལག་ལེན་ཕལ་ཆེར་མེད་པ་དང་། ནང་ཆོས་ནི་ནང་པའི་ཆོས་ལུགས་མི་སྣ་རྣམས་ཀྱི་སྒེར་
དོན་སྒྲུབ་བྱེད་ཙམ་དུ་གྱུར་པ་དང་། ཆོ་ག་དང་ལུགས་སྲོལ་ཙམ་ལས་ནང་ཆོས་ཀྱི་སྙིང་པོ་དངོས་རྣམས་མེད་པར་གྱུར་ན། མ་འོངས་པར་ནང་ཆོས་མེད་པར་གྱུར་ན་ནང་པ་རྣམས་ལས་ གཞན་ལ་ཕན་གནོད་ཕལ་ཆེར་མེད་ཅིང་། ད་དུང་ཆོས་ལུགས་ནི་ཞི་བདེའི་ཆེད་དུ་ཡིན་ན་ཡང་སླར་ཡང་ཆོས་ལུགས་མང་པོ་ཞིག་རྙོག་གྲའི་གཞིར་འགྱུར་བ་ལྟ་བུ་ནང་ཆོས་ལ་ཡང་ བྱུང་ན་ནི་ནང་ཆོས་ཀྱང་ཡོད་པ་ལས་མེད་པ་བཟང་བ་བཤད་ཅི་དགོས།།
65
塗鴉牆
〈佛陀,我該怎麼辦?〉系列
修不出成果怎麼辦?
緣起:薩噶月,謝謝佛陀留下的錦囊 今天(5月12日)是2021藏傳佛教殊勝 月「薩噶月」第一天,這個月內,包含
耆闍崛山,每天都依照著佛陀教導的法 門,很認真地修習,希望能早日修行證 果,脫離生死輪迴。
導師佛陀的「誕生」、「成道」和「涅
有一天,二十億耳比丘,獨自一個人
槃」三個重大節日,佛弟子都相信,在
在禪坐時,突然腦中閃過這樣的念頭:
殊勝月從事任何善行、修持,福德與功
「在佛陀的弟子裏,能夠努力不懈怠修
德都乘億萬倍增長。
行的聲聞眾當中,我算是精進用功的比
為了感念所有佛弟子共同的上師:佛
丘了。可是我這麼用功,怎麼到了今
陀,把慈悲和智慧教給我們,讓我們有
天,都還沒有證悟,仍然還有煩惱呢。
機會解脫自己,也幫助有緣人解脫,從
我家也算是地方上的望族,家裡又有
今天起,化育道場每周三將推出「佛
錢,今天乾脆還俗,回家去享受五欲的
陀,我該怎麼辦?」專欄,從《雜阿含
快樂,再努力行布施造福他人吧!」
經》等原始佛教經典中擷取,每次說一
這時,佛陀知道二十億耳比丘內心所
個故事,看看遇到這些狀況,佛陀會怎
想的事,就告訴一位比丘說:「你現在
麼說,從佛經原文、導師的直接開示
到二十億耳比丘住的地方,告訴他說:
中,得到悲智的指引。
『世尊請你過去一下!』」這位比丘立
像我這麼精進,為什麼還沒開悟?
66
者的兒子,以精進修行聞名,他居住在
刻出發,前往二十億耳修行的地方,對 他說:「世尊找你!」二十億耳聽到佛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
陀找他,很開心能去見佛陀,便來到佛
陀竹園弘法度眾,那時已經有許許多多
陀駐錫的道場,向佛陀頂禮問候之後,
的出家弟子,跟隨他出家修道,弟子中
退至一旁。
有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包括王公貴
佛陀告訴二十億耳:「你在禪坐時是
族、富二代、市井小民以及專業人士
不是曾經這麼想:『在世尊精勤修學的
等。
聲聞當中,我也算是其中之一,可是到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尊者名叫
現在卻還沒證悟,也沒解脫煩惱。我家
「二十億耳」,他是伊爛拏缽伐多國長
也算是地方上的望族,家裡又有錢,我
今天乾脆還俗,回家去享受五欲的快
「是的,世尊!」
樂,再努力行布施造福他人吧!』是這
佛陀接著告訴二十億耳說:「如果精
樣嗎?」
進用功太急切的話,就會躁動不安,心
二十億耳心裏想:「佛陀已經知道我
裏反而有更多的煩惱和負面的情緒,假
的心事了」,全身泛起雞皮疙瘩,只好
如一天補魚三天曬網的話,又會鬆懈。
老實地向佛陀說:「世尊!確實是這樣
同理,你可以拿捏自己修行鬆緊度,平
沒錯。」
衡規律持之以恆,不用急燥地想快速修
佛陀告訴二十億耳說:「我現在問你 一些問題,你就回答我。」 「二十億耳!你還未出家時,是不是 很會彈琴?」
道證果,也不可以太鬆散,更不要執著 於證果的事相上。」 這時,尊者二十億耳聽佛精闢的比 喻,內心非常歡喜,原來自己內心被卡
「是的,世尊!」
住的瓶頸,輕易就被佛陀化解掉了,向
佛陀又問:「在你彈琴的時候,如果
佛陀答謝後,他回到自己的修行道場,
將弦調得很緊時,能彈出微妙和雅的聲 音嗎?」 「不行的!世尊!」 佛陀又問:「如果把弦調得很鬆的 話,能發出美妙天籟的聲音嗎?」
繼續努力精進用功。
莫著急、莫放逸、莫取相 以上這個故事,是著名的琴弦比喻。 故事告訴我們,在修行這條路上,保持
「也不行!世尊!」
平衡不疾不徐是最佳的修道方案,這也
佛陀又問:「如果適當地調整琴弦,
是佛陀所教導的重要口訣。
讓它不鬆不緊,能夠發出悅耳的美聲 嗎?」
在原典中,佛陀的原話是:莫著急、 莫放逸、莫取相(不要執著任何結
67
果),是每一個走在道途上的行者,都
寶,我今寧可還受五欲,廣行施作福。」
應該時時提醒自己的忠言。
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告一比
修行遇到障礙或覺得沒有進步時,可
丘,汝等今往二十億耳所,告言:「世尊
以想想曾經的佛弟子二十億耳,那個精
呼汝。」
進用功的富二代,他在修行的某一時
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詣二十億耳所,語
刻,升起了想要放棄的心情,不因為享
言:「世尊呼汝。」
樂也不為女人,純粹只是因為對於沒有
二十億耳聞彼比丘稱大師命,即詣世尊
看到結果的失望,以至於想要回家還
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俗,做點佈施的善行打發一生。
爾時,世尊告二十億耳,汝實獨靜禪思作
在佛陀的循循引導下,他看到了自己
是念:「世尊精勤修學聲聞中,我在其
的急躁,以及對結果的執著。他認識
數,而今未得漏盡解脫。我是名族姓子,
到了自己犯了根本性的錯誤「急」與
又多錢財,我寧可還俗,受五欲樂,廣施
「執」。在心態調整之後,二十億耳最
作福耶?」
終,也成為了佛陀僧團中一位證悟的聖
時,二十億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
僧。
驚怖毛竪,白佛言:「實爾,世尊!」
借著這一句「莫著急、莫放逸、莫取
佛告二十億耳:「我今問汝,隨意答我。
相」的千古名言,開啟薩嘎月對佛陀的
二十億耳!汝在俗時,善彈琴不?」
憶念,更作為對所有行者的供養。
答言:「如是,世尊!」
但是我真心想說,有一個隔空就能知
彈琴不緩不急之喻復問:「於意云何?
道學生心思的老師,這真是一個既幸福
汝彈琴時,若急其絃,得作微妙和雅音
又可怕的事啊。
不?」
原典這麼說: 「絃太緊易斷,太鬆不成調」的故事原型 原典出處:《雜阿含經》第254經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若緩其絃,寧發微妙和雅 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善調琴絃,不緩不急,然後
如是我聞:
發妙和雅音不?」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答言:「如是,世尊!」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住耆闍崛山,常精勤
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
修習菩提分法。
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
時,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禪思,而作是念:
攝受,莫著急、莫放逸、莫取相。」
「於世尊弟子精勤聲聞中,我在其數,然
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
我今日未盡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饒財
作禮而去。
68
嘎烏在西藏 怎麼發福了? 塔姆醫師 的尼泊爾視角
我第一次在藏區見到當地人在脖子上掛了一個 小盒子狀的東西,那時候,我還認不出那是什麼 法器。
上只攜帶算命先生、密宗師建議的避邪咒語經文 或壇城」的習慣。 在藏區情況就大不相同了。藏地地廣人稀,人
那些用銀和含銀合金製作的,可以放八寸佛像
們過著遊牧生活,他們一年到頭都要不停地移
的五角形盒子,如果不是它的名字正好和我們尼
動,距離很長,來往的都是渺無人煙的草原,途
泊爾這裡的相同,都叫「嘎烏」的話,我不可能
中他們會搭帳篷住下來,但在任何地方都不會停
想到那就是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山谷一帶所流行,
留太久時間。
那原本比較細緻小巧的嘎烏,到藏區後竟「發 福」成這個樣子了。
這種遊牧生活方式,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人生 觀、財富觀和宗教修行觀等。財富觀方面,他們
所謂「嘎烏」,大家都知道是用白銀或其他金
一有錢,馬上轉換成各種寶石、半寶石首飾、動
屬做成的,一面或一小口可以打開,裡面有空的
物皮毛等攜帶方便的東西;而那些過著定居式生
管狀、圓形、五角星狀或其他形狀的佛教加持物
活的人們認為寶貴的東西,對他們來講反而是不
小容器。
實用、不可取的。
在尼泊爾,嘎烏都是用來裝一些印刷或手寫的
宗教修行方面,雖然他們虔誠信佛,但因為遊
經文、壇城或微型佛像等。有的嘎烏,尤其是管
牧生活方式,讓他們不可能經常到城市裡的寺廟
子形狀的,裡面多半裝著避邪咒語、經文或壇
去拜佛,為了拜佛,他們只好把「移動的寺廟」
城,繫在脖子上;有些稍微大一點的,裡面裝著
帶在自己身上。
很小的佛像,則掛在胸前。尼泊爾人一般只有參
西藏人對「移動的寺廟」這個需求,跟過著定
加某些宗教活動、前往遠處或多處朝聖的時候,
居式生活的尼泊爾佛教徒大不相同,尼泊爾人慣
才會把大一點的嘎烏掛在胸前。
用的小巧嘎烏,滿足不了這個需求。因此「移動
嘎烏,一般被認為是「移動的寺廟」。尼泊爾
的寺廟」嘎烏一到藏區就開始「發福」了。嘎烏
加德滿都山谷一帶寺廟、聖地那麼多,而且這裡
開始給他們提供一些其他的服務了,藏區的佛教
的人們過著定居式的生活,所以沒有必要把「移
徒在嘎烏裡面除了本尊像、上師畫像,還會放經
動的寺廟」攜帶在身上,需要朝聖、想拜佛,可
書、咒語、特殊的靈草、法物等,像個隨身小貯
以直接到寺廟聖地。從而尼泊爾人養成了「嘎烏
物櫃,加持物塞了滿滿一嘎烏。 69
在慈悲之前──同理心 心慧時間
我們經常在嘴上說著慈悲心,心中也
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當你透過WeChat或
想著要有慈悲心,但是卻很少靜下來,
Line等通訊工具請朋友幫忙,在你獲得需
好好想一想什麼是慈悲心,要如何生起
要的資訊和協助之後,你是否會表達謝
慈悲心。事實上,在生起真正希望眾生
意?或是就此沉默消失無蹤,直到下一
獲得快樂的「慈心」,和希望眾生遠離
次你需要幫助時才會出聲?
痛苦的「悲心」之前,可能必須先要生 起一個必要的心態──同理心。
的工作需求,包括他們需要的時間、資
在《劍橋字典》中,對同理心
訊、資源、協助,以及他們可能會遭遇
(empathy)的解釋是:藉由想像處在
到的問題?或者因為你的職位較高,你
某人的情況下會是如何,而共享此人的
就覺得可以隨自己高興,要什麼時候回
感受或體驗的能力。換句話說,同理心
覆他們的問題、要提供什麼工作資訊,
也就是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和感
至於他們虛耗時間的等待,以及因為
受事物的能力。在理智上,即使在對同
所得資訊的錯誤和不完整而必須額外花
一件事情抱持著不同觀點的情況下,
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那都是他們的事
我們依然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為(雖
情?當他人付出極大的努力來完成一件
然我們不必然會認同),而這也意味著
事的時候,你是否能夠想到對方在各方
能夠接受他人和我們的差異性。在情感
面的付出,以及面對的困難和壓力?還
上,我們不只是理解而已,還能夠感同
是你認為這本來就是理所當然?
身受,與他人的內在世界產生緊密的連
有多少時候,我們只著眼於自己的
結。雖然我們自己或許沒有同樣的經
需要,輕易地就用一句話、一個動作、
驗,但是我們依然能悲其所悲、樂其所
一個眼神,或完全無動於衷地將他人冷
樂。
漠地打發掉?不要說去理解他人的想法
同理心的體現 一個人是否有同理心,會展現在日常
70
在工作時,你是否會考慮到相關人員
和感受了,有時候,我們甚至不認為在 我們面前的這個人,是一個值得我們暫 時放下手邊的事情,好好正眼以待的
對象。當我們不認為另一個人和我們一 樣,都是值得尊重的對象時,還談什麼 慈悲呢?
的困境。 他們過去可能有的一些我們不知道 的創傷或印記,導致了現在的他們有這
雖然解說同理心的許多說法,但都
樣的行為模式,而他們認為這些行為模
會說這是一種能力,不過在這能力的背
式,可以讓他們獲得某種存在感。這其
後,更重要的可能是一種意願,也就是
實和我們沒什麼兩樣。我們所做的一
能夠接受「他人和我們一樣重要」這件
切,不也是為了要尋求某種快樂?我們
事情,因而願意去理解和傾聽他人。我
不是同樣經常用錯誤的方法在找尋快
們往往對人都有些既定的成見,而且也
樂,最後帶來的卻只是更多的痛苦?
把這個看法牢牢地釘在那個人身上,
想到他們心中可能經歷的一切,內心
因此就阻絕了想要理解他的意願。因此
深處的某種「不願意」似乎變得比較鬆
要試著超越一層層的「事」,去理解
動,心中對這樣的對象竟然也能生起一
「人」的狀態。也就是不去糾結在事件
種柔軟和溫暖的感覺。雖然不確定這種
和想法上,而是花一些力氣去理解那個
狀態可以維持多久,但是,這個已經建
人的內心狀態。當有了這個意願之後,
立起的連結將會是一個可以不斷被喚起
我們與生俱來的基本同理心的能力,自
的基礎。
然就能夠開展。
我們與他人的共同點
畢竟,我們都是以各自的方式,同樣 努力地活著。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書中的 一句話,讓我深感震撼:「只有一件事 能使治療創傷的工作成為可能,那就是 以敬畏對待患者為了求生存所做的一切 努力。」這使我想起那些常使人覺得難 以相處的人。這些人的行為舉止和對事 情的反應令人難以理解,有時甚至只要 想到要和他們接觸,就會讓我們覺得非 常不舒服。但是,我們不喜歡的那些說 話和行為的模式,可能就是他們認為的 能賴以生存的方法,只不過他們並不知 道這些方法反而會讓他們陷入惡性循環
71
雲書房
总编
告別的茶席 文:黃靖雅(眾生文化總編輯)
我有一個朋友有一句口頭禪:「這件事的積極 面是什麼?」 記得以前她遇到任何事,都會反射式的問這句 話。 不和她共事多年後,我仍然經常想到這句話, 在她沒有機會這麼反問我之後,我卻經常這麼反 問自己。 有時這句話會令人生氣,就是在遇到看起來明 明就是谷底的事件時,比如:死亡。 死亡這件事還有「積極面」嗎?這樣問,對那 些傷心欲絕的在世者會不會太殘忍?
當親愛的人忽然滑出生命軌道 最近幾天,整個台灣都陷入哀傷當中,50條生 命在假期的第一個早晨,在最安全的交通工具火 車上,瞬間結束。 這次的「總編雲書房」寫這個題目,對我來講
壯闊的東西。 今天要做的,只是陪大家悲傷時就一起流流 淚,沒關係,它很自然。
無死之家的芥子 基本上,我們都是某種「未亡人」。我當然知 道傳統上的「未亡人」,指的是喪偶者,這裡指 的是更廣義的,活在死亡哀傷裡的人。我們身上 都有某種死亡的影子和間接的經驗。 記得七年前,當我一位至親早逝時,在他的告 別式上,一位不太熟但剛學佛的朋友,非常熱心 勤快地擠到亡者的母親身邊,向這位老媽媽說: 「您聽過無死芥子的故事嗎?這是佛陀說的一個 故事,有一個媽媽死了孩子……」 我就坐在老媽媽背後,很想叫那位「到喪禮上 炫耀佛學常識」的人住嘴,很想伸手把那位「動 機良善但行為白目」的傢伙拉走。
非常艱難,因為我是過來人,知道此時對活著的
但看著老太太很有禮貌、很有教養的一直點頭
人說些「積極面」什麼的,基本上聽不進去,有
說:「謝謝你來,謝謝你的分享!」我就什麼都
些觀點會很久以後才進入心裡,至少,等淚痕乾
沒做,沈默的坐在後排,把那個「無死芥子」的
一點的時候。
故事,從頭到尾又聽了一遍,第一次覺得這個我
但我還是要從自己的經驗,說說當我們親愛的
所熟知的故事,怎麼這麼淒厲!
人忽然滑出了生命的軌道時。今天不說大道理,
故事是說,佛陀住世時代,有位媽媽死了孩
我們說說人話,談談世俗諦;關於緣生緣滅、
子,她抱著孩子來求佛陀,讓她的孩子復活。佛
無常苦空的訊息,我知道4月2日一早大家都收
陀沒有說「人死不能復生」之類的話,只要這
到了,都懂,我們就把它放進心裡,讓它靜靜沈
位傷心的媽媽,先去城裡找「不曾死過人的人
澱,慢慢成熟,有一天這些種子會在心裡長成更
家」,跟他們要芥子,如果找得到這種「無死之
72
家的芥子」,她的孩子就有可能救活。 這位媽媽挨家挨戶去敲門,問人家:「請問你 家死過人嗎?如果沒死過人,我可以跟你們要一 些芥子來救活我孩子嗎?」結果當然是找不到,
▲圖片故事:這次的主題,我其實配不出圖,只好把以前
這世上每家都死過人,不會有「無死之家的芥
到靈隱寺奉茶的照片貼出來,我在「告別的茶席」,就是
子」,這跟直接說「人死不能復生」意思是一樣
穿這套茶服,泡茶的樣子也差不多。
的,但婉轉的說,就帶著溫柔的體貼。 佛陀給哀傷的母親一個逐漸面對的過程,給她 一個明知徒勞卻是必需的尋找歷程,是讓她接受 死亡和分離的必然。這位媽媽最後放下,是因為 和世上同樣的哀傷產生了同理心。
在的語言在流動著,在語言之前,在語言之後, 安靜穩定的同在,有時比說些什麼更體貼。 陪伴的時候,人在心在,就好了。這是我從朋 友身上學會的事,算是很久以後,我才發覺的, 死亡事件的「積極面」之一。
在死亡面前,沈靜是種謙卑和體貼 告別的茶席 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覺得佛陀真是個好老 師,教人面對哀傷的方式這麼溫柔善巧,好慈悲
有時候,我們要刻意為愛做些耐煩的事。
又好有智慧。
七年前,在我那位至親的告別式上,朋友們出
但七年前這次再聽到這個故事,忽然覺得,說
了一本紀念文集,甚至有人還寫了一首詩。那時
佛法也要看時機和場合,道理是對的,但要看狀
我默然無語,基本上無法使用文字說這件事,所
況、挑時機,時機不對時自顧自講大道理只是炫
以看到那首詩還大吃一驚。
學,有時安靜的陪伴勝過千言萬語,用心同在就 好了,在死亡面前,沈靜是種謙卑和體貼。
忽然想起歷史故事裡,曹操有一次要遠行, 他的孩子們都來送行,他最心疼的天才兒子曹植
在七年前那段作為「未亡人」的日子裡,我有
寫了一首華麗的賦送行,臨行時為父親在人前
些學佛的朋友陪在身邊,就只是沈靜的陪著,不
高聲念出,曹操覺得好得意,覺得果然是個人中
勸不安慰,不說大道理,因為大道理我大概都知
龍鳳的好兒子。輪到曹植的哥哥曹丕,文才不如
道,只是被死亡一撞,滿腹經綸忽然都當機用不
弟弟,再寫也寫不過曹植,還好他有個智囊司馬
上。朋友只是陪伴,更密集的陪伴,陪我出去走
懿,就出了一計,臨行之時,曹丕面對父親,一
走,去吃點東西,去陌生的地方,不要一直待在
個字都沒念,只是流下淚來。曹操楞了好一會兒
屋子裡。
才回過神,說:「丕兒愛我。」
就像一棵暴風雨中的樹,只要本來有根有柢, 一陣東搖西晃後,會自己回正,傷枝斷葉該掉的 掉、該新生的會新生。要相信生命有自癒力,不
至情無文。司馬懿懂。 這道理我也懂,但當時想不了那麼多,身心處 在一種無法使用語言文字說這事的狀態。
要干擾它,用穩定的內在能量同在就好了,給它
我做了另一件事。也很形式化。
時間,別催促它,讓它緩過氣來,自己復原。
在陪同他母親、妹妹等家人去清理租屋處時,
外顯的語言在生死之際變得無力而渺小,但內
我很正式的在他山上的住處,以茶道的方式泡了
73
一席茶,給他的家人們喝。
說自己經驗中老太太「最美好的事」,於是有人
當我從車上手忙腳亂地拿花器、櫻花、全套茶
說最喜歡和外婆一起包餃子,有洋女婿在越洋連
具、沈重的茶服,十分狼狽地循著步道走到他的
線(因為疫情無法來台)中,說最喜歡和丈母娘
住處,心裡一直想著:「好重、好累,這真是夠
打麻將,老人家胡了時,得意的笑容可愛極了。
刻意、夠做作了,但我就是想要這樣做。」 我穿上全套茶服,布置了簡單但完整的全套茶 席,插上花,點上燭光,水煮開了,請他的家人
這真是個啟發,為什麼不這樣把記憶調到「最 美好的時刻」,定格,記住先走的人「最美好的 樣子」?
坐下來,喝一席茶。我泡的是香甜的梨山翠巒高
不要因為死亡,讓記憶只剩哀傷,我們可以選
山烏龍茶,茶香和茶滋味讓人專注而放鬆,家人
擇去記住最後的分離,也可以選擇記住在一起時
們開始和平常不一樣的安靜說話。
「最好的時光」,腦子裡的時光機,請把它調到
這是他缺席的茶席,我幫他留了一個位置、
最美那一段,記得先行者最美的樣子。告別式成
一杯茶,愛他的家人們環繞坐著,安靜的喝茶,
了分享美好記憶的幸福拼圖時光,也許這對子孫
專心的傾聽和對話。茶席喝茶有種安定的力量,
滿堂、高壽往生的長者比較自然;但無論什麼年
這樣的談話,和晚餐桌上,和電視機前,截然不
齡,永別永遠令人心碎,儀式化的「記住他最美
同。我為他泡過無數次茶,最後這一次,他缺
好的樣子」,雖然刻意,但有一天,會很安慰當
席,但家人都在,我想他會喜歡。
時這麼做了。
這是告別的茶席,我是出乎直覺這麼做,在身 心都很微弱中很堅持才做完。 但七年後,我很慶幸這麼做過。有些回首無憾 的事,當時要耐煩,要堅持。
讓記憶定格在「最好的時光」
死亡教我們學會的事 「這件事的積極面是什麼?」 七年前,我曾很討厭這個觀點,覺得人都走 了,還有什麼積極面好說? 七年後,我還是很想念那位先行者,還會清晰
儀式這件事,本來就是安慰生者的,讓生者有
的夢見他,但已經可以平心靜氣列出很多這件事
個告別的歷程,面對死亡,告別從來都是個漫長
的積極面,可以不勉強的數出很多幸運的地方,
的旅程。
有很多「還好……」。
告別的方式也可以是有創意的,我說的不是炫 奇那種,而是在心上留下感動,日後想來無憾那 種。
「這件事的積極面是什麼?」是個開放題,沒 有標準答案,你可以有你自己的版本。 有陰影的地方一定有陽光,會悲傷是因為愛,
去年我參加了一位同事母親的告別式,因為老
死亡其實教我們學會好多事情。且不說中陰教法
太太在晚年受洗成基督徒,所以在那場告別式中
裡伴隨死亡而來的解脫機會,和無常幻化師教
跟著唱了好多首聖歌,我以唱道歌的心情,陪伴
我們學會的珍惜當下;光是學會好好做個善待自
的唱、隨喜的唱。
己、善待他人的「人」,為愛更耐煩一點,為創
但中間有一段「分享」的安排,有時竟然傳出 笑聲,真讓我覺得隨喜。因為儀式中讓子孫們說
74
造記憶多用一點心,這都要謝謝死亡的提醒,乃 至用震撼教育來逼我們學會。
法訊
化育活動報導.覺泰法師/經典研讀班
學佛,更要廣結善緣 自修不是不好,但是如果不到道場聽經,無形之中是沒有辦法結識善知識, 所以不要小看到道場共修、聽經這件事情。
時間:2019年02月16日
聲音,功德為什麼分為八百跟一千二?祖師大德
地點:化育道場
說,眼睛看左右兩側只能看到三百六十度的三分
聽打:徐姮巧、林伊琦
第十八〈隨喜功德品〉 第十八〈隨喜功德品〉是繼上品所說者,特別 說明五品中之隨喜品。後世弟子明五品得到無量 功德,這五品中的第一品,就是隨喜品。佛陀把 隨喜品說得更清楚。佛陀告訴彌勒菩薩,一個人 如果能夠聽聞到《法華經》,就能得到很大的功 德,就算他只是隨喜聽一下,一樣可以得到很大 的福德因緣,甚至你勸人家坐下來聽或是引導別 人聽,這樣都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德因緣。〈隨喜 功德品〉中講到,功德的不可思議、不可限量, 大家去誦就知道。 第十九〈法師功德品〉 接下來〈法師功德品〉,佛為常精進菩薩說 明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等五種法師的 功德,得六根清淨神通力。所謂的六根清淨的 神通力,經典裡提到說,眼睛有八百功德,耳 朵有一千二百功德,鼻子有八百功德,舌頭有 一千二百功德,身有八百功德,意有一千二百功 德,這些功德都非常殊勝不可思議。 大家有沒有想過,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一組是 八百、一組是一千兩百功德?為什麼眼睛的功德 比耳朵少、舌頭的功德比鼻子功德大、意的功德 又比身的功德大呢?因為眼睛能發揮的功能比耳 朵來的小,眼睛看不到後方,耳能聽四面八方的
之二,所以一千二乘三分之二等於八百,八百功 德是這麼算的。鼻子能夠嗅聞種種香臭,但是在 「出息」跟「入息」交接時,有一段暫停的時 間、不能產生嗅聞的功能,所以鼻根的功能也是 三分缺一,只有三分之二,八百功德。身體能夠 感覺一切冷熱澀滑的觸塵,但如果觸塵跟身根相 離的時候,身根就不能產生覺知了,所以它的功 能是離開時占一分、觸摸時占二分(順、逆各一 分﹚,所以也是三分缺一,身根只有八百功德。 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 〈常不輕菩薩品〉是讚美人法的證說。這個部 分要以常不輕菩薩典範來跟大家說,因為他受持 《妙法蓮華經》,所以能夠得到不可思議的功 德,能夠講解《法華經》。 為何叫常不輕菩薩呢?因為他的修行方式只是 常行禮拜,看到一切修行者、眾生,都特地過去 禮拜、讚嘆,還說:「我不敢輕視你們,你們都 應該做佛。」但是這種禮拜的方式,不為大家所 接受,不清凈而生嗔恚心的人就說,你是誰啊, 說什麼不輕視我們,還要給我們授記,於是罵 他、打他、輕視他,但是常不輕菩薩並未因為這 樣而退心。 常不輕菩薩臨終的時候,耳邊傳來威音王佛所 說的《法華經》,得到六根清淨且壽命得以延 長,之後更是廣為宣說《法華經》。那些曾經輕 賤他、打罵他、給他取常不輕名字的四眾弟子都 75
來聽法,也都信受跟隨常不輕菩薩。這裡也講到
世世不說妄語的人,舌頭才可以伸的那麼長。
輕視《法華經》的修行者,會得到多大的罪;而
這一品當中很重要的是,為什麼如來要展現他
依照《法華經》修行,就能夠像常不輕菩薩一
的神力呢?佛陀是希望大家對《法華經》更有信
樣,得到六根清淨能夠大弘《法華經》。
心,也相信裡面所講的都是真的。
這裡舉常不輕菩薩典範,做為〈法師功德品〉
佛陀說,在修道上如果還沒有因緣學習《法華
和〈隨喜功德品〉的證明。〈法師功德品〉說,
經》,事實上表示你還沒有上道,如同掘井還只
受持讀誦《法華經》可以得到六根清淨,常不輕
是挖到乾泥土尚未見到濕泥土。其實真的是如
菩薩確實證到六根清淨果位,以他作為經證,告
此,佛陀在原始佛教裡只是講無常、無我,但這
訴大家修行的一個典範。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輕
只是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可以證得空性,但只
視任何一個眾生,而且視任一個眾生都是佛。
是解脫道是不夠的,還要繼續修菩薩道,而菩薩
慈悲的人沒有敵人
道沒有行是成不了佛,所以要真的有信心去信受 奉行《法華經》。
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的修行,在家裡發脾氣的當 下,記得你罵的那個人是佛,馬上就收口了,態
第二十二〈囑累品〉
度馬上就不一樣了。我們常常對人、對事都有很
此品是對諸菩薩「總咐囑」,三摩眾菩薩頂而
多的衝突,那是因為沒有把眾生當成佛。常不輕
囑咐受持和廣宣此經。釋迦摩尼到這裡就請之前
菩薩的修持,是一個非常深刻修持的方法,要對
〈見寶塔品〉中,來自十方國土釋迦牟尼的分
佛法很大的信力,對修持很大的忍辱力,才能夠
身,集中到法華經的會場來,共開多寶佛塔的分
行常不輕菩薩所行的法門:不輕視任何一個眾
身佛各回本處。釋迦牟尼佛說分身佛各回本處,
生。不管這個眾生示現的一個怎麼樣的眾生,如
表示法華會要散了,多寶佛可以回去了,多寶佛
果在你的心目中都是佛的話,這是多了不起的修
塔就關起來了,法華會上的虛空會到〈囑累品〉
行境界。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這樣做的話,你的人
就結束了。
際關係一定非常好,你一定是所向無敵。我們常 常說一個慈悲的人一定沒有敵人,這是一個菩薩 修行的典範。
第二十三〈藥王菩薩本事品〉 二十三品到二十八品是講《妙法蓮華經》弘通 的部分。主要是通過幾個菩薩的典範,告訴我們
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 佛陀說〈如來神力品〉的時候,事實上是要取 信於我們。
要怎樣弘揚。佛陀舉了幾個弘揚《法華經》的菩 薩的事例,第一個是〈藥王菩薩本事品〉,主要 是講藥王菩薩以苦行來弘揚《法華經》。
佛於大眾前,出廣長舌相,毛孔放光。現其神
藥王菩薩的前身叫「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因
力,囑咐大眾於如來滅後,應對《法華經》一心
為他聽了日月淨明德佛講《法華經》而成就,於
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和如說修行。概要地說
是燃身供佛。燃身供佛這個典故,就是從〈藥王
此經功德。此經所在之處就是道場,諸佛在此處
菩薩本事品〉裡面講出來的。各位記不記得,南
成道、轉法輪,並在此處涅槃。
北越還未統一的時候,當時越南共和國首任總統
這裡說,佛陀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放到額頭這邊
迫害佛教,以致爆發比丘燃身抗議。有很多人對
來,各位可以試看看自己可以伸多長。為什麼佛
燃身供佛有不同意見,但出家眾受戒燃戒疤,其
陀可以舌頭伸這麼長,祖師大德的解釋說,生生
實也是燃身供佛。這樣的修行是在告訴大家,菩
76
法訊
薩道不容易行,菩薩道是一條長遠且艱苦的修 行路,行菩薩道的人,一定要有難行能行、難 忍能忍的精神,才能行菩薩道。 何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呢?其實受菩薩戒 燃戒疤,就是要讓受戒的人小小地體會一下菩 薩道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如果受過菩薩戒 的人,可以知道燃戒疤是非常痛的,在燃的會 場上,真的可以聞到BBQ的味道。有人在燃戒 疤的時候,會緊張到昏倒,有的人會有一些干 擾的情況出現。燃身供佛這件事不是所有的人 都可以做的,自己修行不到這樣的功力,不要 去燃身。 第二十四〈妙音菩薩品〉、 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二十四〈妙音菩薩品〉跟二十五的〈觀世音 菩薩普門品〉是比較相似的,妙音菩薩是從東 方淨光莊嚴國來到靈鷲山,觀世音菩薩則是住 在西方極樂世界,兩位菩薩以東西方對照的方 式來顯示雖然位於不同淨土,兩位菩薩同樣都 是現無量色身三昧,教化無量眾生的方法都 是: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東、西方二大菩薩相互證明此為度眾妙方,難 怪佛陀說,這才是弘揚《法華經》最好的方 式。不用非得像藥王菩薩燃身供佛行苦行,因 為境界不到,是不能行苦行的。 所以,行菩薩道的時候,要站在眾生的角度 來行菩薩道,要站在眾生的角度替眾生想,這 個菩薩道才行的通;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 把自認好的東西給他人,這樣來行菩薩道會常
《妙法蓮華經》被譽為「經中之王」,計八卷二十八 品,是佛陀晚年在靈鷲山宣講人人皆具佛性,均可成佛 的教法。此塔以朱欄隔界墨書小楷抄經,底層欄界圍成 「法華經塔」四字。塔共七層,各層龕室五,每層塔簷 懸掛彩幡,所書諸佛法號均用泥金寫就。 (圖文載自國立故宮博物院)
77
常碰壁的,因為你給的,不是他要的。這就好比 有些爸媽老是對小孩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
第二十六〈陀羅尼品〉
還要多,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要長」,要小孩聽
「藥王、勇施等菩薩及天神等,各各說咒護持
他們給的建議,但卻往往得到反效果,常被小孩
受持《法華經》者。」就是說,如果你受持《法
氣到跳腳,因為你自認是對小孩好,但小孩卻不
華經》,護法神會護持、幫助你,你會減少很多
領情。
磨難。
菩薩道要行得通,是你要給他想要的,而不 是你給他你想給他的,這樣是行不通的。我舉
第二十七〈妙莊嚴王本事品〉
個例子。有個小孩功課不好,他喜歡玩手機不
述說藥王、藥上二菩薩的往昔事跡。他們為淨
讀書,結果成績一蹋糊塗。你看到的問題是:
藏、淨眼二王子時,勸父母皈依其師雲雷音王
他因為喜歡玩手機,所以功課不好。於是你
佛,使他們聽講《法華經》的大善因緣,以顯示
跟他講:不要玩手機,好好讀書功課就能進步
遇佛、聽《法華經》之難得。
了。可是你沒想到,他玩手機就是他解決功課 不好的對策。
這一品是要告訴我們善知識很重要,敘述妙莊 嚴王,深受淨藏(藥王菩薩)和淨眼(藥上菩
他因為成績不好,沒有成就感,每次考不好就
薩)兩個孝順的兒子及賢慧的妻子的感化開始學
被爸爸媽媽罵,但是他玩手機遊戲的時候,好有
佛,後跟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出家修道,證得阿耨
成就感,一級又一級的晉級,在同學當中是一個
多羅三藐三菩提。
厲害的人物。他玩手機是他解決功課不好,在班
妙莊嚴王跟妻子及兩個兒子等四人,因前世的
上沒有地位的對策,但你只叫他不要玩手機,卻
因緣,這輩子才會再聚首,所以兩個兒子和太太
不幫他解決讀書讀不好的問題,他哪裡會聽你的
才會成為妙莊嚴王的善知識。
建議呢?
從這件事情也告訴大家,就算你在學佛,也要
又譬如:有人一天到晚沉迷在喝酒賭博中,只
跟別人廣結善緣,自己做功課自修不是不好 但
有喝酒賭博的時候,他的人生還有一點樂趣和意
是你要知道,如果不到道場聽經,無形當中沒有
義,所以要讓他聽我們的話,要先幫找回他的人
辦法結識善知識,所以不要小看到道場共修、聽
生價值感,解決人生沒意思這件事。
經這件事情。
因此,要解決沉迷手遊,我們要教孩子讀書方 法,獲得好成績有了成就感,就能解決這個問
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
題,他自然就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玩手機,也就不
佛為普賢說佛滅度後得《法華經》的四個方法
會沉迷手機遊戲了。所以,行菩薩道要怎麼行?
(為佛護念、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救眾生之
他需要什麼,你給他什麼,而不是你要給他什
心)。普賢發願護持受《法華經》者。
麼,而給他什麼。
〈普賢菩薩行願品〉重點是在告訴大家,《法
另外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佛為
華經》序品裡,文殊師利菩薩是主角;最後一品
無盡意菩薩解說觀世音的名號因緣、稱名作用和
普賢是主角;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行持,
十四無畏、三十三應普門示現等功德。這品是很
《法華經》是解行並重;一開始是如是我聞,最
重要的一品,你要行菩薩道嗎?你要弘揚《法華
後一句是信受奉行;如是我聞是智慧,信受奉行
經》嗎?你要用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即現
是行持,大家一定要記得,成佛之道是解行並重
何身而為說法」這樣的方式來做。
的。(系列十)
78
助印 噶瑪巴言教,讓更多人知道! 一滴水,流入大海,怎樣也不會乾涸; 當我們的點滴之善,流入佛法大海, 就能潤澤有情的心…… 2000年,噶舉教法集結會議上,法王噶瑪巴呼籲應有一 份教界的雜誌刊物。當時,考慮這種長遠的文教事業所需 的經費以及人力,沒有人有勇氣承擔。 然而能讓上師歡喜的佛行事業、行誼,是一刻也不能停 的。因此化育《善報》誠惶誠恐地發心承擔,在上師、三 寶的加持,與大眾的發心護持下,幸能不斷成長。我們不 敢忘記,也不會忘記,這份對上師、三寶的責任。因為, 這就是最好的修持,也匯集大眾對三寶的護持與發心。 法王 噶瑪巴的開示、教示,尊貴上師們的教言,字字 句句,都深烙在我們的內心。我們要讓您的一滴佛法小水 滴,匯集成為法海,讓上師、三寶的加持,在有情的內心 開花、發芽。 以此祈願,噶瑪巴 千諾。
護持 專線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四川路二段16巷3號6樓 電話/02-8967-1019 傳 真/02-8967-1069 劃撥帳號:18268431 戶名: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想繼續收到
□我選擇看電子《善報》。
請回信告知!
□我選擇看紙本《善報》。 姓名:﹍﹍﹍﹍﹍﹍﹍﹍﹍﹍﹍﹍
各位敬愛的法友,阿彌陀佛: 感謝您們發心支持《善報》,讓法王 噶瑪巴和各大仁波切的智慧
電話:﹍﹍﹍﹍﹍﹍﹍﹍﹍﹍﹍﹍
甘露,利益更多佛弟子。為響應法王環保呼籲,希望法友多運用網路閱 讀,減少紙張、油墨、黏膠、運輸等資源損耗,您可點上http://issuu.com/ hwayue閱讀。如果您想繼續收到暨典藏紙本《善報》,麻煩您來信告知, 我們希望讓需要的人收到,讓來自十方的護持,發揮最大利益。 如您希望繼續收到紙本《善報》,因道場人力有限,請盡量以email告 知:hwayue@gmail.com,或來信:新北市板橋區四川路二段16巷3號6樓, 化育道場《善報》編輯部收,或傳真:02-8967-1069,並請再次提供您的
地址:﹍﹍﹍﹍﹍﹍﹍﹍﹍﹍﹍﹍﹍ ﹍﹍﹍﹍﹍﹍﹍﹍﹍﹍﹍﹍﹍﹍﹍﹍ 電子信箱:﹍﹍﹍﹍﹍﹍﹍﹍﹍﹍﹍ ﹍﹍﹍﹍﹍﹍﹍﹍﹍﹍﹍﹍﹍﹍﹍﹍ 請您影印,填好後,剪下,黏附於明
姓名、地址、電話、電子信箱。 化育道場 敬啟
信片(或裝入信封)寄回。感恩!
歡迎光臨
大願福利社
純淨的呵護
來自尼泊爾高原的羊絨混絲圍巾 (70%喀什米爾、30%絲), 質感輕柔百搭,是春秋季節或 冷氣房的必備時尚小物。 (800~1600元/條)
100% 喀什米爾羊毛
厚織羊毛蓋毯
尺寸:長約150cm.寬約200cm.重630g 定價:14,000元
尺寸:長約140cm.寬約180cm.重650g 定價:18,500元
尺寸:長約145cm.寬約210cm.重830g 定價:18,000元
供佛聖品 推薦您具備供養、 環保意義的好香與好爐
簡約風.木質臥爐 美洲黑胡桃木,良好穩定,抗蝕性強, 中等密度,堅韌硬木。 7~8吋 價格1,000~1200元
尼
不丹香,天然無香精 不丹皇室嚴選香品,遵循千年古法, 融合數十種喜瑪拉雅山區珍貴草藥製成。 樹汁黏合,不添加人工香料及助燃物質, 氣味清新宜人,乃香中極品。
不丹花草香 300元/30支(盒)
工 師手
製作
楚布淨化香 300元/20支(盒)
創古度母香 200元/20支(盒) 奇珍樹材加上紅白檀香、藏紅花、肉寇、 冰片等珍貴材料製成,具有天然香氣,可 避邪除障,帶來吉祥福運。
更多產品,請上化育官網「大願福利社」逕自挑選或來電02-89671018#16黃師姐 pchome商店網址:https://www.pcstore.com.tw/da_yuan/ 劃撥帳號:19778815 戶名:大願股份有限公司 消費滿1000元免運費 傳真:02-8967-1069
台灣地區 ‧郵政劃撥帳號:16941166
眾生小舖
戶名: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因果福利社:http://www.pcstore.com.tw/da_yuan/ 台灣以外地區 (請來信詢問:hy.chung.shen@gmail.com)
報告法王:我做四加行
愛的六字真言 (增訂版)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作者:第15世噶瑪巴.卡恰多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傑、第17世噶瑪巴.鄔金欽列
定價:300元
多傑、第1世蔣貢康楚仁波切 譯者:妙融法師、堪布羅卓丹傑、金吉祥女、施心慧 定價:350元
法王教你做菩薩
崇高之心
──噶瑪巴《佛子行37頌》釋論
──由內而外改變世界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譯者:施心慧
定價:320元
定價:390元
就在當下
深藏的幸福
──108則創造更美好未來心要語
──回憶第十六世大寶法王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作者:諾瑪李維
譯者:感恩
英譯:妙悅
定價:500元
定價:399元
因為你,我在這裡
吉祥如意每一天
──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傳記與教言
──大寶法王口訣日曆
作者:第一世噶瑪巴 杜松虔巴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倫多祖古
定價:280元
定價:350元
大寶法王:千年一願
慈悲喜捨每一天
──17段「乘願再來」的心願
──讓愛無限延伸的365項修練
作者:米克.布朗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施心慧
定價:280元
定價:360元
82
上師之師
為什麼不這樣想?
─ ─歷代大寶法王噶瑪巴的轉世傳奇
――大寶法王給迷惑世代的12
原著:勉東倉巴仁波切、八蚌欽哲仁波切、堪千創古仁波切
堂課
講述:堪布 卡塔仁波切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口譯:比丘尼洛卓拉嫫
口譯:堪布羅卓丹傑
定價:499元
定價:380元
見即解脫
妙法抄經本1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
──心經,三十五佛懺悔文,
瑪巴傳記與教言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作者:報恩
隸書寫經: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
定價:360元
傑 定價:300元
妙法抄經本2──普賢行願品
法王說慈悲
隸書寫經:
──大寶法王噶瑪巴西方弘法紀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實
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金吉祥女
定價:399元
定價:380元
師心我心無分別──法王教
大手印大圓滿雙運
你喚醒虔敬心的365則心法
原典作者:噶瑪恰美仁波切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釋論作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定價:280元
譯者:噶瑪策凌確準 定價:380元
法王說不動佛
恆河大手印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大成就者帝洛巴二十九偈金剛頌」釋論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原著:帝洛巴尊者
定價:340元
釋論: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藏譯:噶瑪慶烈蔣措 定價:380元
書名:法王說心經
乾乾淨淨向前走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從〈三十五佛懺〉步上成佛
定價:390元
之路 作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譯者:比丘尼洛卓拉嫫 定價:340元 83
除無明闇
為什麼看不見
作者:第九世大寶法王
──「看見」的關鍵就在「心」!
噶瑪巴旺秋多傑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講述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譯者:施心慧
譯者:比丘尼洛卓拉嫫
定價:360元
定價:330元
恰美山居法1─6
動中修行
──一生中山居閉關的實修教法
──讓世界靜下來,或讓自己靜
作者:噶瑪恰美仁波切
下來?
講述:堪布 卡塔仁波切
作者:創巴仁波切
定價:420元~450元
譯者:靳文穎 定價:280元
直指明光心
自由的迷思
──《大手印指導教本:明現本來性》釋論
作者:創巴仁波切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譯者:靳文穎
譯者:施心慧
定價:340元
定價:420元
願惑顯智
座墊上昇起的繁星
──岡波巴大師大手印心要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作者:岡波巴大師
譯者:施心慧
釋論:林谷祖谷仁波切
定價:390元
譯者:呂家茵 定價:420元
你是幸運的
藏密氣功
──直指快樂修行的道路
──從「以氣修心」到「心氣
作者: 詠給.明就仁波切、
合一」的解脫道
艾瑞克.史旺森
作者: 噶千仁波切
譯者:林瑞冠
譯者:羅鐸仁謙等
定價:360元
定價:360元
請練習,好嗎?
長老的禮物
──明就仁波切「開心禪」引導
──「從初發心,到證菩提」都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必修的基本功(二版)
譯者:妙融法師
作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定價:350元
譯者:金吉祥女 定價:380元
84
醒了就好
禪修的美好時光
──擁抱真愛的14段旅程
──噶千仁波切教你禪修「止觀」與「生圓」
作者: 措尼仁波切
作者:噶千仁波切
執筆者:艾瑞克.史旺森
譯者:霍博雅
譯者:林瑞冠
定價:390元
定價:420元
覺醒一瞬間
鍛鍊智慧身
──大圓滿心性禪修指引
──藏傳瑜伽運動的修持
作者: 措尼仁波切
作者:蘿絲泰勒金洲
譯者:連德禮
譯者:爾娟
定價:399元
定價:350元
先幸福,再開悟!
自心伏藏
──措尼仁波切指引「微細身」
──明就仁波切365個觀心口訣
實修法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作者:措尼仁波切
定價:290元
譯者:台灣芬陀利迦編譯小組 定價:460元
帶自己回家
行腳
──藏傳佛法前行修持指導
──明就仁波切努日返鄉紀實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海倫特寇福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譯者:妙琳法師
攝影:殷裕翔 文字:黃靖雅
定價:450元
定價:480元
第一時間
中陰解脫門
──讓每個「當下」,成為生命
──生死之旅一定要記得的6件
中的黃金時光
事
作者:舒雅達(Lama Surya Das)
作者:措尼仁波切
譯者:項慧齡
定價:360元
定價:380元
愛與微細身
菩提心的滋味
作者:措尼仁波切
──到彼岸那六條完美的路
口譯: 台 灣 芬 陀 利 迦 翻 譯 小
作者:措尼仁波切
組、施心慧 定價:399元
口譯:朱穆金、多傑喇嘛 定價:350元
85
金剛亥母實修法
藏密臨終寶典
作者: 確戒仁波切
──藏傳佛教30則還陽實證暨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投生淨土指南
定價:340元
作者:東杜法王 譯者:金吉祥女 定價:399元
四加行,請享用
中陰與破瓦
──校長上菜,祝你修行胃口大開
──如果,明天不再醒來,你準
作者: 確戒仁波切
備好了嗎?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根本頌:蓮花生大士
定價:340元
作者:噶千仁波切 定價:380元
我心即是白度母
沒事,我有定心丸
──「白度母」實修教授
──三乘法教.系列之一
作者: 噶千仁波切
別解脫道(上)
譯者:霍博雅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定價:399元
譯者:項慧齡 定價:460元
虔敬就是大手印〔新修版〕
真好,我能放鬆了
──《四座上師相應法》實修教導
――三乘法教系列之二
原作:第八世噶瑪巴 米覺多傑
別解脫道(下)
講述:堪布 卡塔仁波切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定價:350 元
譯者: 項慧齡 定價:430元
第一護法:瑪哈嘎拉
痛快,我有智慧劍
作者: 確戒仁波切
──三乘法教,系列之三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悲智菩薩道(上)
定價:340元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譯者:普賢法譯小組 定價:430元
彌陀天法
不怕,我有菩提心
原著:噶瑪恰美仁波切
──三乘法教,系列之四
釋義:堪布 卡塔仁波切
悲智菩薩道(下)
中文口譯:張福成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定價:399元
譯者:普賢法譯小組 定價:390元
86
如是,我能見真實
金剛語
──三乘法教,系列之五
──大圓滿瑜伽士的竅訣指引
不壞覺醒之密續道(上)
作者:祖古烏金仁波切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譯者:連德禮
譯者:項慧齡
定價:380元
定價:470元
除障第一
蓮師在尼泊爾
──蓮師伏藏法「普巴金剛」暨
──追尋蓮師足跡 系列一
「金剛薩埵」實修引導
作者:蓮花生大士等,拉瑟‧
作者:蓮師、秋吉林巴,頂果欽 哲法王、烏金祖古仁波切等 英譯中:妙琳法師 定價:390元
洛扎瓦
老和尚給你兩顆糖
最富有的人
──94歲長老仁波切手把手教止觀
──「一生成就的薄地凡夫」
作者:堪布卡塔仁波切
密勒日巴的道歌與生命故事
譯者:陳怡妃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定價:350元
譯者:呂家茵
譯者:妙琳法師 定價:390元
定價:430元
斷法
就是這樣
──眾喜之園與施身法釋論
──《了義大手印祈願文》釋論 原典:第三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讓炯多傑 釋論:國師嘉察仁波切 釋論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定價:360元
作者:天噶仁波切 譯者:金吉祥女 定價:350元
上師相應法
小吉寶貝
原作: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明就仁波切的小朋友開心禪
講述:堪布噶瑪拉布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口譯:堪布羅卓丹傑
繪者/攝影者:托蕾.海登
定價:350元
譯者:哲也、林瑞冠 定價:250元
雪域達摩
不枉女身
──聖者帕當巴桑傑的傳記與教言
──佛經中,這些女人是這樣開
英譯者:大衛默克、喇嘛次仁旺都仁波切
悟的
中譯者:霍博雅
作者:了塵法師、了覺法師
定價:440元
定價:480元
87
看著你的心──「證悟的老
仁波切說二諦
狗」巴楚仁波切這樣直指心性
──《知識寶藏.二諦》釋論
原典作者:巴楚仁波切
作者: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釋論作者:堪千 慈囊仁波切
釋論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譯者:林生茂(噶瑪慶烈蔣措)
譯者:陳履安
定價:350元
定價:360元
薩惹哈道歌
守護
──《道歌寶藏‧庶民之歌》釋論
──聖度母「生起次第」與「圓
根本頌:薩惹哈尊者
滿次第」大手印
釋論:堪千 慈囊仁波切
作者:第九世嘉華多康巴康祖法王
定價:380元
譯者:多傑仁卿喇嘛 定價:380元
心心相印,就是這個!
歸零,遇見真實
──《恆河大手印》心要指引
──一位行腳僧,1648個「向
釋論:噶千仁波切
內朝聖」的日子
譯者:張昆晟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海倫特寇福
定價:380元
譯者:妙琳法師 定價:399元
壯闊菩提路
束縛中的自由
作者:吉噶‧康楚仁波切
──阿德仁波切不凡的一生與教
譯者:呂旻芯
導
定價:350元
作者:阿德仁波切 譯者:多傑圖滇 定價:360元
椎擊三要
貴人
──噶千仁波切大圓滿頓悟法
──堪布門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
原典作者:大持明者極喜金剛
一生
造頌及注釋:巴楚仁波切
作者:堪布丹巴達吉仁波切
開示:噶千仁波切
譯者:洛珠桑布、呂家茵
定價:399元
定價:380元
先幸福,再開悟!
我的未來我決定
──措尼仁波切指引「微細身」實
──「改變業力,改變未來」的
修法
解脫心鑰
作者:措尼仁波切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譯者:台灣芬陀利迦編譯小組
譯者:陳易
定價:460元
定價:370元
88
〈善報書摘〉
簡單,我有平常心 ──三乘法教系列之六不壞覺醒之密續道(中)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譯者:趙雨青
世俗諦的重要性
的氛圍,所懷有的珍惜之情。如果沒有歡喜,大 手印便不可能在你的心裡生起。由於金剛上師是
世俗諦,即相對的或基本的真理,是金剛乘
那個身體力行而實踐法教的人,所以你對金剛上
中最重要的真理。以金剛乘而言,你不能靠著
師懷有虔心,並進而開始珍視法教。金剛上師是
拒斥相對世界或世俗諦來獲得證悟,而是需要運
活生生的法教。直到某一刻,整件事又回到你身
用現象。一旦踏入這樣的基本真理時,將會生起
上,告訴你:現在必須由你來做所有的事情。
許多的確信,這可說是屬於光明的層次,梵文稱 為「普惹巴斯哇拉」(prabhasvara),藏文稱為
於當下休息
「沃色」(ösel)。有某種顯現為光明的興趣盎
心及心的投射是無辜的。它們非常尋常,非
然或啟發。這是來自於你了解到:與其把顯相世
常自然,而且非常簡單。紅色不邪惡,白色不
界視為空無,還不如體驗此世界蘊含的豐富性,
神聖;藍色不邪惡,綠色不神聖。天是天,石是
這將帶來更多的真理。所以你必須在金剛乘裡重
石,地是地,山是山,我就是我,而你就是你。
新審視勝義諦與世俗諦。
因此,當我們要正確體驗我們的世界時,沒有什
放下領域感
麼會是特別的障礙,沒有什麼會被看作是問題。 在上師指導過你,並且向你指出世界的平凡特
大手印僅能存在於那些完全投身金剛乘之道的
質後,教導中便到:這就像是遇到一位老朋友,
弟子心中,無一例外。然而,你無法毫無理由地
你明白這沒什麼大不了的。與老友重逢是一件單
讓自己投身其中,你立誓修持的唯一原因,是因
純美好的事情,沒有任何額外的事情發生,你不
為你與法教之間、與上師之間的個人連結。如果
必分析任何事,它就是這樣自然、直接、平常。
你決心要保有自己的世界而不肯放棄它,那個連
這種自然、平常的境界必須以三種方法培養與
結便不可能存在。這個放棄的過程,正是「放下
進行。第一個方法是要斬斷來自過去的成見,藉
領域感」所代表的意義。
此讓你沒有過多的準備。第二個方法是要斬斷對
因金剛上師而歡喜 大手印無法在缺乏虔心的人身上誕生。這種
未來的預想,好讓你不期待某種更棒的靈光一 閃。第三種方式則是要斬斷當下的成見,讓你不 要緊緊抓著當下閃現的體驗不放。我們就只是讓
虔心不是某種政治化的虔心,而是指你心中對
自心休息,讓當下的這個平常心休息。
法教、對法教的代言人、對法教在你四周所營造
(本文摘自《簡單,我有平常心》
(2021年6月眾生文化出版,定價430元,請洽各大書局、因果福利社)
2 0 2讖 1 摩比丘尼春季辯經課程
精進如烈火
夏季號
2 0 2 1
讖摩比丘尼春季辯經課程 法 2021 ‧王線上開示「第八世法王噶瑪巴自傳」︱︱精進如烈火
法王線上開示「第八世法王噶瑪巴自傳」 ──
夏季號
2 0 2 1
正念與正知並肩合作 我們需要技巧,才能夠正確地運用正知,藉以辨識昏沉、沉沒、 散亂與掉舉。如果正知薄弱,就不會認出擾亂禪定的障礙物;如果 正知過度活躍,它就會干擾禪定之流,使心無法安住。正念與正知 相輔相成,正念猶如手握一滿杯的水,正知猶如你偶爾看一看水是 否潑灑出來。 起初,我們透過正念來達到穩定地專注於對境,之後當我們更熟 悉於對境,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延長時,就需要透過正知來檢查諸如 掉舉與沉沒等過失。在正知變得強固之前,我們的禪修仍然會受到 掉舉與沉沒這兩種過失所困擾。 ──(本文摘自《達賴喇嘛說止觀》)
● 明就仁波切「阿毘達磨」開示/ 國 內 郵 資 已 付
非賣品 歡迎助印
板橋郵局許可證 板橋字第1749號 雜 誌
● 噶舉大小事/
一切的洞見,都可以在呼吸中看到
未來,還需要佛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