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件為作品集節錄頁面 page 1
求學過程及個人作品 Days in CYCULA 團隊 合作
參與式 設計
大學時代 學習的火車頭 - 環境、土地、人 觀念的啟蒙 2006 年進入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就讀,在喻肇青老師的領導之下,系所以 培養環境關懷、獨立思考、重視文化地景及共生生態體系觀念為目標,各種
多元設 計練習
拓展 視野
核心課程與訓練讓我得到了許多空間文化地景的環境觀念啟蒙,就學期間即 對社會、土地、環境共生等議題產生濃厚興趣。 在四年就讀期間,我們跟隨系上老師的腳步,各學年度陸續完成大一的 苗栗鹿場泰雅部落文化學習、大樹教室校園規劃活動、大二赴蘇州園林參訪 了解園林建築空間的哲理、大三前往澎湖吉貝島推動社區營造親近特有風土 建築及生活模式,以及最關鍵的大四海外研習實作交流與畢業設計製作課程。 在這四年來,我們與各式各樣的環境、土地、人們交會,接觸了來自許 多不同文化背景及地理環境影響之下的空間觀、世界觀,不僅開拓了視野也 讓我培養了對環境地景營造的基本能力。
page 2
page 3
求學過程及個人作品 ‧
多元設計練習
接觸各種空間類型,在實作中學習
從大一到大四,我們藉由老師所安排多元的設計主題來練習各種空間的設計規劃: 大一強調設計構思的方法、小組合作及使用者參與的練習。 大二開始個人的空間設計能力訓練,練習將構想轉換成為設計。
主題遊憩 空間
野柳地質公園核心入口地區規劃設計 -2009.03 月 個人作品
大三訓練大尺度的地景規劃,分析基地特性、限制及潛力,以邏輯思考歸納真實的空間需求。 大四全力於畢業設計製作,以宏觀的角度思考所有的議題。
此次設計題目為野柳地質公園外的入口空間規劃,過去走 馬看花式的旅遊形態,造就了現今的大型觀光設施及紀念品型 購物模式,然而這樣的空間分配及環境美質條件無法符合社會 期待,這一次我們要練習如何以世界地質公園的標準來規劃空 間。 多元設計練習 page 4
page 5
求學過程及個人作品 ‧
構想說明 地質公園出口
主題地景以海蝕溝作為意
海岸步道
地質公園
象。接近入口處設置地質博物 館,進入博物館的半戶外穿廊 均以仿海蝕地形塑造,向海岸
戶外廣場
線行走的路徑起伏為了營造出
‧ 入口廣場模擬
海岸地形區
‧ 地質公園步道模擬
踏出戶外的開闊感受。 一踏到戶外便是典型的海 蝕地形的呈現,這裡即銜接真 正的海岸地形,並以人工雕塑
地質公園入口
入口意象廣場
出一道深入的海蝕溝,於視覺
下凹戶外廣場 海岸步道 海洋博物館 海洋博物館
上、聽覺上創造深刻且直接的 印象,藉以體現海洋的力量。
海蝕溝地景
‧ 海蝕溝地形模擬
既有產業街 灌木地景區 海蝕平台地景 產業街
產業街及漁港設施
漁港
多元設計練習 page 6
‧ 海洋博物館為地景式建築,為半戶外開放形式
page 7
求學過程及個人作品 ‧
漁港 產業街及漁港設施 海蝕平台地景
海洋博物館
產業街 灌木地景區
海蝕溝地景
海洋博物館 海岸地形區
下凹戶外廣場 入口意象廣場
戶外廣場
時代反思 空間
台北 14.15 號 ( 林森、康樂 ) 公園規劃設計 -2009.05 月 合作夥伴:張斐茜
地質公園入口
‧ 規劃設計模型模擬
學習心得 這次的設計練習,我仍然利用隱喻的手法,並且大膽的利用地形 的切割來呈現大自然的力量。這想法得到李如儀及陳明芳老師的 讚賞,但也開啟了相當多的討論,包含來訪車輛停車問題、海岸 地形的維持、在地產業發展以及鄰近小學如何互動等議題,這是 多元設計練習 page 8
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利用鏟除過去成就未來, 我們也常利用綠色的糖衣來掩蓋某個過去的歷史斷面,一個空 間的轉化應該是延續著社會性及歷史性,而現在的 14.15 號公 園用地的轉化過程,丟失了太多。我們這一次要探討空間發展 的歷史文化社會層面,思考該如何保存土地價值。
我比較缺乏深入探討的部分。 這一次的經驗我學習到,除了練習如何傳達環境主張之外,還有 許多現實層面的議題需要面對。一個成熟的規劃設計方案,除了 大膽的提出想法,也要設法解決社會民生議題。 page 9
求學過程及個人作品 ‧
構想說明 創建台北都心的生態綠廊,串連 圓山的綠帶,以森林公園的形式回歸 樹陣空間
自然,延續時代價值。
密林緩衝區
針對地區的環境條件建立兩大園 區:永續生態復育基地及聚落紋理文
都市生態綠廊示意
化區。
覆土結構綠坡
生態浮島
( 車道局部地下化 )
聚落紋理步道區
生態池
全區地形規劃示意圖 既有機關設施 樹陣空間 人行道
生態浮島
聚落紋理步道區
聚落紋理步道區
周邊建築
聚落紋理步道區
多元設計練習
周邊建築
page 10
密林緩衝區
周邊建築
林間步道
覆土結構綠坡 ( 車道局部地下化 )
覆土結構綠坡 ( 車道局部地下化 )
林間步道
生態池
生態浮島
林間步道
生態池
密林緩衝區
生態池
密林緩衝區
既有機關設施
新生高架橋
新生高架橋
page 11
求學過程及個人作品 ‧
學習心得 當推土機到來,區域遭逢的劇變已無可轉圜時,我想像自己是接
畢業設計
蛻變的時空 新印象 新關係 新竹門戶意象 光復路 / 公道五地區的重塑再生 -2009.07-2010.05 月 指導老師;王光宇 / 合作夥伴:楊晏如
手的設計單位,以「塵歸塵,土歸土」的想法,與其讓消失的故 鄉變成隨處可見的硬舖面公園,更寧可讓她成為一處能為環境帶 來助益的都會中的自然森林永續公園。 這是我認為我所能做到的對失去家園者的一份敬意,也許並不是 全部的人都認同這種空間形式,可我僅是單純的不希望看見「犧 牲家園換來的,竟又是在處處破壞家園的 XXX」這樣的事情發生。 這一次的設計題目讓我們更深入的去探討空間、文化、權力之間 多元設計練習 page 12
大學時代最重要的畢業設計,我承接了過去三年來的學習 經驗,將過去所吸納的社會、人文、社區、永續觀念消化過後, 與夥伴選擇了家鄉新竹光復路 - 公道五路一帶的海軍第六燃料 廠周邊作為畢業設計的練習,我們討論的主題是關於襲產與城 市 / 社區的互動模式。
的關係,空間的形成背後有太多我們表面看不見的因素操作,在 都市之中,人與土地的戰爭從來不曾停歇,我們總是為了爭取土 地,不得不割捨掉某一種生活價值。但願我們換來的是永續的價 值,否則該如何對得起那些被我們犧牲的 ? page 13
求學過程及個人作品 ‧
構想說明 多元設計練習
以燃料廠眷村暨戰爭歷史博物園區為主題定位,探討其與城市及社區的接鄰關係。 整合赤土崎地區不同型態住宅區鄰里空間的活動模式, 處理畸零空間並讓其適應城市轉型所帶來的改變及衝擊。 利用地理區位建立新竹新門戶意象,連結破碎的開放空間,與親水空間的再造。
page 14
page 15
求學過程及個人作品 ‧
多元設計練習
page 17 page 16
求學過程及個人作品 ‧
多元設計練習
page 19 page 18
求學過程及個人作品 ‧
多元設計練習
page 21 page 20
求學過程及個人作品 ‧
拓展視野
接觸多元文化,培養國際性視野
以全球視野反省專業,在大四上學期期間,移地海外進行八周的課程教學,並配合畢業設計及 其他相關課程的整合,海外教學期間透過海外實地生活的體驗、與在地學生、專業工作者及在
福建土樓群居生活模式
承德山川土地的生活圈
山西平遙古城參訪
雲岡石窟古老建築智慧
天津城中村落專題調研
天津租界的異國建築
北京胡同的殘敗與拆除
北京 798 園區的工業建築再利用
香港寸土寸金的垂直空間
地社區互動,認識多元文化與專業角色之關係,最終整合學習所得,作為畢業設計主題之依據, 發掘本土真實議題,與全球視野對話。
參訪體驗過程 - 福建、天津、承德、山西、北京、香港 2009 年海外研習中國組主要由喻肇青老師帶隊,後段時間 則由林慶怡老師接續帶領我們進行後續城市參訪行程,我們參 訪了福建土樓、鼓浪嶼,由天津大學的學生帶著我們參訪了天 津的城市規劃,與天津的同學一起遠赴承德避暑山莊進行研調 活動,中間也與 2009 年兩岸大學生傳統建築文化工作坊銜接, 與國內外建築界學者及同學參訪了山西古城。 我們在天津待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最主要的課程都是在這 裡進行。除了課程及工作坊之外,老師也帶著我們參訪了大型 規劃設計公司,了解中國現行的規劃模式。 在為期近兩個月的海外研習,我們參訪了許多中國城市, 拓展視野 page 24
由南到北,從城市中心到歷史古城,從初秋到降下瑞雪的冬天, 過程中除了體驗了不同城市的風土,也觀察到了在城市發展過 程中各種空間生產模式所產生的現象。
page 25
在天津大學與規劃系同學合作的城市設計研析為海外研習中的核心課程,我們以承德避暑山莊
地理上屬於老城區, 為三條旱河之一 進入枯水期即變成一條 旱河溝,過去曾經豢養 牛,從大老遠就聞的到 牛糞味,故名牛圈子溝
周邊老城區的議題為題,進行「城市設計與城市保育」的研析。未來京瀋高鐵開通後,承德將納入 北京一日生活圈,這座有著皇家古典園林世界遺產的城市將面臨大規模的開發,對此我們分別探討: 01. 世界文化遺產保留議題 --- 避暑山莊前商業區、外八廟周邊 02. 由上而下到由下而上的社區改造 --- 避暑山莊外西大街 03. 農村都市化 V.S. 農村再造 --- 灤河下柵子、灤河秋窩 04. 快速開發為居民帶來新舊生活上的衝突 --- 牛圈子溝村生活型態保存及復育
聚落形式
等四大議題。
老城區
我與天津大學規劃系的李然然、高曉雪兩位同學一組,探討的主題為第 4 項:快速開發為居民 帶來新舊生活上的衝突 --- 牛圈子溝村生活型態保存及復育。牛圈子溝為避暑山莊外不遠處的一處 保持相對傳統生活模式的都市邊緣集市聚落,此處也同時是政府劃定的新興住宅開發區,在這個有
原生態民居
傳統商店街
新建高層集合住宅
牛圈子溝臨側 7 層住宅
著傳統生活魅力的集市聚落,各處正大興土木開發建設超高層集合住宅。 我們所探討的即是如何讓新區的規劃呼應在地文化、留存土地脈絡,探討如何同時兼顧都市開 發、自然生態、人文脈絡及歷史古蹟的共同利益。
承德依山傍水,生活環境良好,有 紫塞明珠之稱,城市依據山勢而建, 聚落及產業的發展體現人與環境互 動的模式
拓展視野 page 26
如同所有發展中的城市一樣,承德也面 臨著不當的大面積開發所帶來的危機
在地生活充滿豐沛的活力
大規模的開發行動破壞原 有群落的生活模式
我們試圖透過規劃 提供一個 「可回去」的地方
page 27
求學過程及個人作品 ‧
牛圈子溝城市區位圖
議題研析:承德避暑山莊周邊議題 - 牛圈子溝村生活型態保存及復育
A. 原生態民居 ( 多層住宅和低層民居混合區域 ): 多層住宅和低層民居混合區域。 探討南北向山地與住宅關係,保存 舊有生活脈絡。
A 探討議題:
‧ 河溝乾枯期間雜草叢生,加上民居廢棄物堆放。
如何在都市更新的過程中維護並塑造舊有的生
孳生環境衛生問題。 ‧ 市場建築建於河溝之上, 商店街部分區段遮蔽掉河溝。 ‧ 人車混道,道路交通壓力大。
希望自己的田地可以賣給開發商,好賺筆 錢搬進大板樓居住。
地及濕地結合,形成主要活動平台 供居民使用,將斷層割裂的兩種生
如何利用山地性質,塑造在地生活樣貌?
C
如何運用旱河溝資源串接武烈河生態廊道?
C. 新式居住小區 ( 生態住區 ):
我們的目標是留下生活方式生活型態, 但是我們也要改善現狀環境 在都市變遷的過程中我們試圖留下好的部份, 並且將其延續下去,這就是保育的目的。
後段:
中段:
新興高層集合
將前段市場功能移轉至此段
住宅區
加強舊有市集氛圍
商業街一樓空間打 高層居住區開發方式對比, 通,使道路空間使 並利用匯水溝營造溼地景觀系統, 同時進行社區汙水的處理與回收。
討山地縱溝社區開發, 利用匯水溝營造溼地
建立人行步道系統,達到人車分 拓展視野
外環道路 一般平面道路 人行動線步道
拆除舊市場建築, 新的開發形式示範地,與後段新建
分低中高密度三類探
減輕牛圈子溝交通負擔,
聯繫各山谷聚落
探討東西向山地與住宅關係。
02. 生態住區:
外環道聯絡新建高層居住區
離,並建立環狀登山步道系統
前段:
用與河溝互動
交通規劃:
page 28
活方式連繫起來。
探討與氣候的關係、與山地河流的關係及人民
居民的矛盾: 好環境,面對現在的開發趨勢,居民大多
於新舊建築間建立緩衝地帶,與山
活型態?
的生活性。 本身並不如外地人一般認為居住地擁有良
B. 緩衝地帶:
B
現況課題:
景觀系統,在作為社 01. 多層住宅和低層民居混合區域:
區綠化景觀的同時處
將民居岸道路和居住單元劃分為個別的組團,根
理社區汙水濕地,水
據現況建築最不好的開始更新,植入多層住宅。
系最後匯入橋下溼地
新建的住區考慮景觀原則,不遮擋山色。
親水開放空間。 page 29
求學過程及個人作品 ‧
空間規劃:
工作經驗 - 進入社會的挑戰與反思 Work experience 初出茅廬 踏入社會 儘管在大學時代就培育了環境營造的能力及使命感,也曾想過再進修精進專業能力,但為了 能更加確定自己的方向,畢業後我選擇先進入業界累積經驗,試圖從操作專案中去了解實務的運 作及推動過程以挖掘出更多事物及想法。 2010 年自學校畢業後進入業界四年多來,至今服務過建築事務所及規劃工程顧問公司,經 過四年多工作經驗的深化,經手及接觸各類型空間規劃專案,實際操作過建築庭園的建造、城鄉 及城市空間規劃,也於規劃過程中累積了公私部門協調、協力團隊分工執行、民眾參與交流、社 區營造推動的實務經驗及能力。 而每一次的操作都一再的提醒著我思考:到底什麼是人與人、人與土地、人與社會之間的關 係 ? 到底什麼是真實的議題 ? 什麼是在空間營造過程中需要被重視的事情 ? 我們能夠如何去思 考並找出更多可能性 ? page 30
page 31
工作經驗 ‧
鼎極建築師事務所
繪製建築 / 景觀設計平面圖
進 - 入社會的挑戰與反思
-2010.07 月 -2012.02 月,共 1 年 8 個月 公司專門業務:美式別墅建築、綠能建築、景觀設計、建築新建、室內裝修 ... 等
在小型事務所的經驗 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任職於新竹竹北的建築師
主要工作內容: ‧ 建築 / 室內 / 景觀 規劃圖及平面圖繪製 ‧ 建築模型製作 ‧ 建材採購聯繫 ‧ 行政工作、簡易會計
事務所,主要專門於私人庭園住宅的興建。事務所 規模不大,甫加入時老闆加員工僅 3 人而已,因此 所有的事務都必須接觸,遇到困難時必須冷靜思考, 找方法來解決問題。在事務所待了近兩年的時間, 關於宅邸新建的程序我都有碰觸過,對於建築營建 及室內裝修的步驟有基礎概念。 景觀背景的我,初次面對建築、室內設計的工 作時,一開始有點難以上手,但老闆非常的照顧我,
新竹寶山優勝美地住宅區先期規劃
什麼事都親力親為,一步一步耐心的帶著我學習。
美式住宅風格的巧思 老闆在美國有了幾十年的建屋經驗,帶回來的 建築風格及設計方式相當美式作風,我在這裡學會 了許多建築 / 庭園設計的小細節,那些發揮在各個 角落的小巧思,都是造就舒適生活空間的細節。在 台灣人口稠密的地區,如何利用有限空間創造舒適 生活,是我們需要動點腦筋來思考的課題,在這裡 兩年的經驗,我學習了相當多。 page 32
page 33
工作經驗 ‧
衍生工程顧問公司 -2012.05 月 -2014.07 月,共 2 年 2 個月 公司專門業務:都市規劃、環境 / 景觀規劃及景觀工程、風景區、城鄉規劃等 主要工作內容: ‧ 服務建議書及計畫報告書撰寫: 環境資源分析、課題與對策檢討、計畫理念、規劃方案、基本設計、經費概估等 ‧ 設計圖說、模型製作 ‧ 專案行政工作 ( 局處業務聯繫、審查會、民眾說明會等 )
專案工作的挑戰 進入衍生擔任規劃助手近半年後,李如儀老師計畫將我培訓為擁有獨立作業能力的專案經理,因此 我有了能獨立執行專案的機會。剛開始總是懵懵懂懂的抓不到方向,做事也不夠完善,是老師與前輩們及 顧問老師耐心的帶領著我,還有合作的承辦的幫助之下,才能順利推動計畫的完成。 在衍生,我專職的專案為以下三案: ‧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 - 淡水河流域景觀示範區綱要計畫 (2012-2014 年度 ) ‧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 大同及萬華地區公共環境改善計畫 (2013-2014 年度結案 ) ‧ 台東縣政府建設處 - 城鎮風貌跨域整合 - 臺東山、海、河地景人文綠網形塑計畫 (2014 年度 )
01. 淡水河流域景觀示範區綱要計畫 關鍵字:整體景觀及建築發展策略、河域景觀示範區、市政合作 整合淡水河流域發展計畫,研擬淡水河流域生態環境發展策略議題,提出整體淡水河流域景觀營造
景觀規劃專業的成長期
策略及建議,並提出兩市最適合作示範區操作,作為淡水河流域發展之典範模式。
衍生由李如儀老師於民國 76 年創立,至今已 27 個年頭,在景觀規劃業 界是老字號的公司,專案九成以上都是公家部門的案子,承接過相當多的城 鎮規劃、自行車步道規劃、景觀遊憩區工程等專案,服務範圍跨足台灣全島, 甚至外島地區。 跟著李如儀老師及公司前輩們學習,在這裡待的兩年多時間,是我景觀 規劃專業能力的飛躍吸收期。從一開始的規劃助手開始,到後來直接專職負 責專案,從一個案子最初的競圖階段到將結案,我皆從頭到尾親自操作,過 程雖然辛苦且充滿挫折,但我仍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去完成,最終所獲得的 也相當多。 page 34
page 35
進 - 入社會的挑戰與反思
ECG
團隊工作的協調分工能力
組來競標新的案子,而因為案子往往有期程的壓力,因此每一次的合作都考驗著我們的分工協調能 力。
從整體區域的角度出發,探討大同萬華地區間關係,期望透過全盤檢 討了解需要改善之區塊,塑造整體區域性特色,串連整體公共環境, 活絡地區發展
協助過許多公司大大小小的案子,同事們之間也練就一身很快進入狀況執行工作的本領,包 括基地調查、課題對策分析、規劃理念及設計方案等分工事項,每次我們都能在時間內完成任務。 除了有效率的進行分工之外,我認為溝通是相當關鍵的步驟,我們須隨時保持流暢的溝通管 道,才能將個人的力量化做群體的力量,藉以發揮出 1+1>2 的效果,經過了在學校的經驗,進入社 會後我再次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協助專案: 國立政治大學指南山莊校區整體規劃 (2012-2014 年度 ) 新竹縣台鐵內灣支線周邊地區跨域整合規劃 (2013-2014 年度 ) 台中市中橫觀光發展計畫 (2012-2013 年度 )
03. 台東山、海、河地景人文綠網形塑計畫 關鍵字:城鄉跨域加值、地景人文綠網、跨部會整合
屏東平原水媠香蓮根計畫 (2014 年度 ) 台東空間資源經營計畫 (2014 年度 ) 都蘭地區觀光永續發展評估案 (2014 年度 )
以內政部頒定「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發展策略與目標為依據,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觀光整體發展計畫檢討案 (2014 年度 )
以永續經營、環境永續為原則,期能以海岸廊帶、水岸廊道及都會
......
綠帶連結臺東市區與周邊觀光亮點,串聯點、線空間構成地景人文
... 等
綠網。
人脈的積累 - 結交業界前輩、志同道合的夥伴 在工作執行的過程中,我有很多機會能第一線接觸業主及民眾,也認識了許多專業學者、顧 問老師、地方文史工作者及相當多的專業團隊。大家都是在專業領域努力的前輩與夥伴,我相信多 結交朋友,未來能夠為彼此帶來的幫助非常大,人生是持續學習的旅程,我們需要朋友的陪伴。
page 36
page 37
進 - 入社會的挑戰與反思
平時除了自己執行的專案之外,我們也隨時互相支援其他同事的專案,很多時候也會組成小
工作經驗 ‧
02. 大同及萬華地區公共環境改善計畫 關鍵字:社區參與、公共環境改善、社區說明會、 跨團隊 / 跨局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