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6 11 22

Page 1

ARCHITECTURAL WORLDS

刊首语

NO.148

刊首语

PROSPERITY

繁荣与困惑

AND DIFFICULTY

建筑师都愿意相信自己从事设计或建造工作,是给社会带来帮助和改善的福音而非制造麻烦与耻辱的诅咒。但事实真是这 样吗? 如今在中国,建筑无疑具备了马克思所说的“拜物教”的特征,是权力、财富和时尚的同义词。即使是非常个人化的作品, 也带有很强烈的上流精英阶级的色彩,仿佛建筑的使命就是为了炫耀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胜利。 建筑师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已相当强烈地介入了社会和政治的立论。他所从事的职业正在从空间和环境方面时时影响和 干涉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因此,建筑需要正视公共道德与社会伦理问题。本期主题我们希望围绕建筑创造与公共伦理的关 系展开讨论。“本期人物”专栏,我们推出的是一位非建筑师的人士赵中。赵中在甘肃偏远山区的灾后重建过程中把社会 自治、环境保护和扶贫发展三元合一指向一件事,就是盖一所对村民最有利的乡村小学是可以实现的。在他的故事中我们 看到的是,不同的人群如何在道德的驱动力之下合作从事建筑实践的成功范例。 在组织本期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不依拜物教的逻辑表述建筑,在今天的主流语境里是很困难的。当把建筑和公 共道德与社会伦理放在一起谈论时,总让人有种怅然若失又无能为力的感觉。也许我们用“失忆的苦涩”来表达这种感觉 会准确一些。曾几何时,我们多数人经历了那个被贬称为“铁饭碗”日子,那个人人似乎都能享受社会福利分配的日子。 那些原则现在已经被社会进步的洪流远远地抛在了我们的共识之外。今天,我们的社会信奉的是:资源或是机会的分配由 市场做主。说到底,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想回到“铁饭碗”的时代。尤其是当人们尝到了富足的甜头之后,更不愿再次体验 共同贫困。但与此同时,被抛弃的也有本应属于每个人的平等的基本权利和与之息息相关的社会伦理。于是,对什么是构 成所有人基本尊严的基础这件事,我们似乎是集体的失忆,就此埋下了“苦涩”的种子。 如果让大多数中国人评选本世纪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中国制造”,大概既不会是“神九”上天,也非“蛟龙”入海,而是“中 国出了个房地产”。现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在他新近出版的《中国房地产经济学 ABC》中声称: 中国房地产业的出现及其发达象征着中国从一个“无产社会”走向“有产社会”,进而迈向与世界同步的“发达城市文明”。 同时他也不得不承认,即使在城市里实现“人人有房住”,至少还需要二十年的时间。除非我们不把“住房的基本保障” 看作是“天赋人权”,否则,那些被冷酷无情的经济学法则排除在外,又不在政府政策惠及与可调用资源救济的可能范围 之内,无力或乏能获得“住所”的人就一定要有个说法。换句话说 , 一定得有个机构切实地担负起照顾穷人的责任,而且 不光是住房,恐怕还要加上教育、医疗等等。 出于对公共道德与社会伦理问题的关注,本期“世说新语”专栏专门介绍了非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和个人,在解决民生问题 和公益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方面发挥的难以替代的作用。比如,在拯救底特律老工业城市,在消灭亚洲贫民窟和中国农村危 房改造等社会风险与危机的事态方面,这些机构和项目在世界范围内,也包括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尽管我们的编辑努力从为社会带来改善的角度,考察并挖掘建筑能够有所作为的正面价值。但在谈论建筑的伦理问题时总 是让人感到窘迫和苦涩的感受,时刻提醒着我们,面对建筑业的“繁荣”,我们可能更需要某种建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 而这种伦理精神在当今建筑界正日益淡忘,建筑学的困惑也正成为我们社会的困惑。我们期待这些“非建筑师们”所做的 事情,能极大地激发和刺激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相信改变正在开始。

全球首份 iPad 版中英双语建筑专业杂志 《世界建筑导报》(AW)隆重发布 The world's first Chinese-English architectural journal for iPad, Architectural Worlds (AW) is now available.

敬请通过 App Store 搜索“世界建筑导报”或“Architectural Worlds”下载阅读。 iPhone 版及 Android 版即将发布,敬请关注! Please visit the App Store and search for either “ 世界建筑导报 ” or “Architectural Worlds” to download your copy. iPhone and Android versions will soon be released, check for updates! 版权所有:世界建筑导报 技术支持:五帝数码科技

世界建筑导报

1


ARCHITECTURAL WORLDS 世界建筑导报

目次 CONTENTS 01

今非昔比“西班牙风情”

© 世界建筑导报社版权所有

©Architectural Worlds Magazine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3 楼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Shenzhen University,

邮政编码:518060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518060, P. R. China

电话:(0755) 26534627 26732857

Tel: (+86) 755 26534627 755 26732859

传真:(0755) 26534359

Fax: (+86) 755 26534359

电子邮箱:ganhx@szu.edu.cn, wara@szu.edu.cn

E-mail: ganhx@szu.edu.cn, wara@szu.edu.cn

互联网址:www1.szu.edu.cn/wara/

Web Site: http://www1.szu.edu.cn/wara/

iPad 版应用设计开发:南京五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iPad Ap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Nanjing 5D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印刷单位:利丰雅高印刷(深圳)有限公司

Printed by TOPAN Leefung Printing (Shenzhen) Co., Ltd.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Distribution Scope: International

邮发代号:46-161

Distribution Code: 46-16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03-3-0013

Advertising License: 03-3-0013

01

繁荣与困惑 Prosperity and Difficulty

04

本期人物 Personage of the Edition:赵 中

05

草和泥与英雄传说 Hero of Grass and Mud

10

末日灾难——超级经济奇迹的背书

刊首语 Preface

世说新语 Fresh Air:灵魂之壳:慈善性建筑——中国与世界 Shelter for the Soul

11

都市先锋 The Urban Pioneer

16

天下寒士尽欢颜——Habitat for Humanity 的“仁者爱人”之梦 Housing with Dignity

21

走向民间新建筑——赤脚建筑师的田野实践 Barefoot Architects

24

面朝大山,春暖花开 Mountain Spring

26

空间异象 Uncommon Spaces

北京办事处

Beijing Representative

27

查尔斯顿市纪念 Memento Mori

建筑文化传播中心

Center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北京朝阳区望京西园 222 号星源国际公寓 C 座 1005 室

Rm 1005 Xingyuan International Apartment Building C, 222 Wang Jing

30

眼球之后 The Back of the Eye

电话:(010) 64701236

Xi Yuan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102, P. R. China

传真:(010) 64701169

Tel: (+86)10 64701236

邮政编码:100102

Fax:(+86)10 64701169

上海联络处

Shanghai Representative

上海国际建筑文化传媒中心

Shanghai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Media Center

上海市飞虹路 568 弄 17 号海上海弘基商业广场

Hi-Shanghai Huge Plaza, No. 568 Feihong Rd.,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电话:(021)51699805

Tel: (+86)21 51699805

34

孟菲斯式的美国梦

35

38 39

1985 年 6 月 1 日创刊 FOUNDED 1985 逢双月 10 日出版 PUBLISHED BI-MONTHLY 国内统一刊号 CN44-1236/TU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0-8373

42

建筑史话

Architectural Traces

庄俊:旧时代,中产阶级的贵气“古典”与“现代”功能 Modern Classicism

人文地理 Cultural Geography 正定:八朝古建筑群 Zhengding: The Ancient Buildings of Eight Dynasties

设计事务所 The Design Team - OBRA ARCHITECTS

出版发行 Published & Distributed by 世界建筑导报社 Architectural Worlds Magazine

43

事务所简介 An Introduction

主管 / 主办单位 Supervised/Directed by 深圳大学 Shenzhen University

45

奥布兰自我陈述 OBRA Statement

47

宣言 Manifesto

48

建筑的工艺 The Craft of Architecture

56

三河小学 Sanhe Elementary School

60

汉诺威公立学校 IGS Hannover Public School

64

塞拉吉乌斯博物馆 GÖSTA Serlachius Museum

66

自由公园博物馆和纪念碑 Freedom Park Memorial and Museum

70

红色 + 房子 Red + Housing

73

城市家居系统 URBIA

76

琉园水晶艺术博物馆 TITTOT Glass Art Museum

78

韩国文化中心 Korean Cultural Center

82

节拍融合! Beatfuse!

86

渡槽住宅 Viviendas Acueducto

合办单位 Co-Directed by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Architecture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简化的过渡——一股时代的潮流与趋势

社长 President 陈燕萍 CHEN Yanping 副社长 Vice President 高崧 GAO Song 学术顾问 Academic Consultants 马国馨院士 MA Guoxin 钟训正院士 ZHONG Xunzheng 戴复东院士 DAI Fudong

何镜堂院士 HE Jingtang

彭一刚院士 PENG Yigang

吴家骅 ( 顾问总编 ) WU Jiahua (排名不分先后)

编辑部 Editorial Board 总编辑 Editor-in-Chief 饶小军 RAO Xiaojun 副总编辑 Vice Editor-in-Chief 甘海星 GAN Haixing

陈宁 CHEN Ning

编辑总监 Editorial Director 杨阡 YANG Qian 资深编辑 Senior Editors 朱宏宇 ZHU Hongyu

王浩峰 WANG Haofeng

乔迅翔 QIAO Xunxiang

陈竹 CHEN Zhu

云龙,古桥悠悠越河山

美术总监 Art Director 吴昆 WU Kun 责任编辑 Commisioning Editor 沈少娟 SHEN Shaojuan

刘晓燕 LIU Xiaoyan

英文编辑 English Editor Mary Ann O’Donnell 摄影 Photographer 邵晓光 SHAO Xiaoguang 特邀摄影 Guest Photographer 古韵 GU Yun

陈楠 CHEN Nan

海外编辑 Overseas Editors 崔悦君 ( 美国 ) TSUI, Eugene 发行广告 Distribution & Advertising 蒲娅 PU Ya

约翰莫根 ( 澳洲、新西兰 ) MORGAN, John

唐亦斌(德国)TANG Yibin

顾兴圻 GU Xinqi

版权声明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 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意大利A3A建筑师事务所 西班牙RTA建筑设计事务所

88

Parcoca D’oro 社区 Quartieri Parco Ca D’ora

90

汉堡螺旋住宅 IBA Hamburg

92

奥撒半岛 CASA OSA

96

离心别墅 Centrifugal Villa

102 掌握距离之别墅 Villa of Captured Distance 104 致谢 Credits


4 ARCHITECTURAL WORLDS

本期人物 PERSONAGE OF THE EDITION

PERSONAGE OF THE EDITION

本期人物:今非昔比“西班牙风情”

NO.148

世界建筑导报

5

编者按: 如果读者了解:曾几何时,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就是《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 那么,也就不难理解:时至今日,国人眼中的西班牙就是以摧枯拉朽之势风靡全国的 “西班牙风情”楼盘了。甚至有设计界的同仁无奈地调侃:如此下去,可能将来无论 从规模、数量还是模仿的真实性、形象性来讲,中国建筑师做传统西班牙建筑的水平 比真正的西班牙建筑师还要高。对此,真正的西班牙建筑师如何回应呢?现如今他们 又在作何努力呢?

带着这份好奇,导报借大师论坛之机,对六名当代西班牙一流建筑师进行了专访,最 终发觉:从天才的安东尼奥 - 高迪到理性主义的阿里占德罗 - 索塔,理性新古典的拉 斐尔 - 莫尼奥,再到当代西班牙建筑师,西班牙建筑早已经历了许多个阶段的探索与 发展。尽管多元融合的悠久艺术文化传统存在着巨大影响,但从建筑形式来说已然超 越了传统风格几十年。当下的西班牙建筑正以“拒绝模式化而主张多元化,强调建筑 的文化和活力,关注人的生活和感受” 的特征造就着当代的“西班牙风情”。

关于“深圳 - 城市与建筑设计大师论坛” 2008 年 11 月深圳被 UNESCO 授予“设计之都”称号后,深圳规划国土委员会即酝酿借此东风,

“大师论坛”是一次友谊之旅,发现之旅,真理之旅,学习之旅,合作之旅,情感之旅……我们

利用近年来深圳频繁举行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国际招标竞赛、世界级建筑大师穿梭来深的良机,开

希望借此培养公众的设计意识,提升公众的设计素质,逐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品位水平,

设一面向公众、以推广建筑设计文化为目的的设计讲坛,邀请这批建筑大师和新锐设计师参与。希

活跃学术文化氛围,倡导共有的设计价值观,扩大社会影响,增加城市的宜居色彩。

翼从杰出建筑师身上吸取积极的能量,踏上发现、希望、梦想和分享的精神旅途,发掘我们自己更 大的灵气,更敏锐地感知城市、建筑、文化、生活的本质,启发大家的深度思考并追寻当下和未来

目前该论坛已成功举办 14 次,先后邀请了库哈斯、汤姆 • 梅恩、汉斯 • 霍莱茵、伊东丰雄、蓝天

设计与生命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做建筑师?要为谁建房子?设计如何切入生活?真实的生活是如

组等国际知名建筑大师举办讲座,社会反响异常热烈,“大师论坛”已成为深圳本地设计界和媒

何运作的?如何从陈词滥调中提炼出建筑的诗意、生活的诗意 ? 从而获得我们做事情的智慧和能力。

体广泛关注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


6 ARCHITECTURAL WORLDS

本期人物 PERSONAGE OF THE EDITION

NO.148

世界建筑导报

7

AW:我们对于西班牙建筑的了解,从最早读书时了解

Gargdo Mingo:关于西班牙当代建筑,把这个话题更确认一下,近二十年的当代西班牙建筑。实际上在高迪时期,

的高迪作品,到最近的在上海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在这

在西班牙出了很杰出、有天分的建筑师。之后无论是大学,还是专业教育方面,整个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升,所以

么长的历史时期,西班牙建筑发展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在这之后涌现出来的西班牙建筑师整体的水平,无论是大学的教学质量还是表现出来的建筑师个人素质、创意和能 力是一个整体的,大幅度的急剧提升。 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近二十年西班牙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西班牙建筑和西班牙建筑师的参与增多和国 际化。很多西班牙建筑师有很多机会到海外,到欧洲别的国家或美洲参加工作,也有许多其他国家的建筑师参与西 班牙的建筑。所以无论是在西班牙国内还是国外,内外双方的交流互动逐渐促进了现代西班牙建筑的蓬勃发展。

AW:问一下 Benedetta 女士,您在中国的一些作品吸 纳了中国的传统元素。您怎么看待不同文化的融合对您 的设计的影响?

Benedetta Tagliabue:我认为,二三十年前无论建筑师来自世界哪个角落、哪个国家,他身上都有传统的地域文 化和设计风格,这是二十年前。谈到当代建筑,对任何一个好的建筑师、好的作品里头都是文化的融合,而且是一 种很完美的融合。因为任何一个建筑师,尤其在国外做项目的时候,他第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设计理念能否被当地的 业主、客户接受?我们建筑师事务所在德国、日本、西班牙、英国,我们都做过不同的建筑,对我们来说,很多项 目的成功,一方面代表它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代表了我们学习其他文化的成功。我们用一种实验的方式,通过学习 来不断提高。

AW:您对中国当前的建筑环境有什么认识?您认为现

Jose Morales Sanchez:因为考虑到中国和西班牙,和欧洲国家,第一点我主要认为是文化的差异,几千年来形

有状态下中国和西班牙建筑在当下他们的不同主要体现

成的不同的文化。二是自然环境的不同,除此以外还有社会因素,这三点必须要考虑进去。欧洲国家与中国相比,

在什么地方?

相对来说比较狭小,空间是有限的,而不像中国不同城市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像西班牙这些国家,包括欧盟其他 的国家,他们这些国家的关系既像邻里,又像亲戚、兄弟,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欧盟国家是相互协调发 展,这一点可能中国没有。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中国和西班牙之间有很多是相通的,进一步交流和进一沟通, 肯定就能解决和处理好这些所谓的差异。

AW:请教 Benedetta 女士,您的建筑很有艺术性和表

Benedetta Tagliabue:我认为设计要得到一个好结果,最重要的要素是如何巧妙、完美的融合周围的建筑,建筑

现力,在您的建筑观里面,您认为建筑最重要的特质是

本身对旁边的建筑有一个良好的融合,并给周边的建筑添色,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要素,而不是一个孤立的。

什么?

简介:Benedetta Tagliabue,1991 年始与其先夫——世界著名建筑师恩里克 • 米拉雷斯合作设计项目,并于 1994 年共同创立了著名的 EMBT 建筑师事务所。她的代表项目有世博会西班牙馆,被英国皇家建筑学院 RIBA 授予国际最 佳建筑奖,还有苏格兰艺术大厦、巴塞罗那圣卡塔琳娜市场等。 Benedetta Tagliabue 非常关注生活方式,她认为建筑给人们带来快乐是很重要的生活内容。在巴塞罗那圣卡塔琳 娜市场设计之初,那里是一个年代久远但相当破旧的城市建筑群。对居民来讲这里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而现在 的设计,使得这一区域重新焕发出活力,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被吸引过来了,尤其是可以看到许多孩子在这里非常欢 快地嬉戏玩耍,而这确是种久违的现象。建成后的市场和城市整个区域完全融合,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和现代的结合。 在 2008 年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的设计过程中,她发现西班牙与上海有非常多共同的传统,比如对待人生的态度、 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从建筑的逻辑性来讲也具有通用性,无论在世界各地,人们都是用同样的砌筑语言在讲述这 个建筑的工作。在展馆的设计中尝试了许多中国传统的材料和工艺,吸纳了汉字的一些风格,希望更多融入中国的 传统文化。

AW:在中国房地产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过去十

Roberto Terradas:坐在这里的所有西班牙建筑师,没有一个人的风格是传统的西班牙建筑。实际上当代的建筑师

年里,带有地中海、西班牙风格的房地产项目非常火热。

风格相对于传统的地中海结构的建筑,已经超越了 15-20 年,至少是这样。您提到中国建筑师在继续这种风格,

再接下来,可能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模仿的真实性、

实际上可以用复制这个词,做的正是西班牙建筑师 20-30 年前的工作。这个现象在西班牙也存在,在西班牙的南部,

形象性来讲,中国建筑师做传统西班牙建筑的水平比当

其实南部很接近于阿拉伯的风格,包括日照条件、墙都是白色的,但在那里经常看到北欧风格的建筑,像大的钢索、

代西班牙建筑师还要高,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钢结构。那是应该用在北欧寒冷的国家,用在地中海他认为是一种错误,但卖得不错。


8 ARCHITECTURAL WORLDS

本期人物 PERSONAGE OF THE EDITION

NO.148

AW: 西班牙的建筑文化有哪些独特性质?

世界建筑导报

9

Xavier Marti:我想谈的主要是关于底蕴。要成为一名建筑师必须经过良好的教育,第一是西班牙严格的教育体系, 它的严肃性,不打折扣。另外一点,西班牙这个国家文化有很多特点,比如说西班牙的北部巴斯特地区,接近于法 国了,相当欧洲化。西班牙南部很临近非洲,也有不少的非洲风格。再看看西班牙的历史,西班牙历史被不同的帝 国统治过,当初的的罗马帝国,之后还有穆斯林一些国家统治了几个世纪,紧接着又恢复基督教,无论是地域、文 化有一个特别强的融合性,或者说建设性。从建筑和文化可以看到东西方的文化,无论从历史上、地理上可以看到 各种文化的融合,包括世界多个大洲:西班牙是欧洲一个很重要的国家,但是与非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洲是西 班牙人发现的,在美国有很多人说西班牙语;在南美不用说,除了巴西都说西班牙语;包括亚洲的菲律宾也是西班 牙的殖民地。所以在世界许多国家文化都对西班牙的文化有些影响,所以文化底蕴比较强,这是为什么西班牙语也 是国际化的语言。强调文化历史的底蕴,这些底蕴国外的人不是很容易完全复制。

AW:传统的建筑对当代的建筑有什么影响?

Rafael de la Hoz:从我本人来说,我很喜欢经典、传统的设计理念。尽管我的设计很现代、很当代,我本人也是 潮流的引导者,实际上我很尊重古典,处处都流露出对传统经典设计的尊重。从西班牙方面,实际上因为战争的原 因,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们也丢掉了很多历史遗产,是很可惜的。我本人很 喜欢中国的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但是我感觉中国近一百年也丢了很多东西,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不希 望中国继续丢失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觉得是特别可惜的事。

AW:作为西班牙建筑师群体最优秀的代表,您们认为

Borja Ferrater:我认为一个好的建筑,尤其是一个好的西班牙建筑,最主要的是建筑的真实性,建筑真实性表现

建筑从此时此刻往前走,未来应该会是怎样的?既然对

在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无论是您说的地中海文化还是西班牙文化,是一种真实的理解,而不是一个概念。我相信各

传统无道理的模仿是错误的,那么接下来现在和未来应

位从事设计和教育很多年,概念从上大学的开始就学会了,但您的理解随着经验增加会一步步加深。除此之外,对

该怎么做?

于西班牙建筑师来说,我认为应该踏踏实实的把一个建筑做好,充分的把自己的理念体现出来,希望由最初的草图、 蓝图和最后的效果,距离越近越好,希望把创作理念做一个延伸、继续,而不完全受市场的影响,真正这样做下去, 这是一个长久的建筑学生存的原因,不是今天学这个概念,明天学那个概念,好好做自己的事情,相信就是很有未 来的事。

AW: 在大学教育的侧重点方面您认为西班牙和中国有什

Roberto Terradas:我知道在世界范围之内中国的教育体系是比较特殊的,因为中国教育出来的学生一般基础知识,

么不同?

或者说基础是相当雄厚的,某种程度上来说要比欧美的学生都更出色。实际上在西班牙的教学方面的理念是有不同 的,在学时上把课堂基础知识的课程有一个缩减,他们要求学生更多的参与到项目上,他的老师也许就是一位正在 工作的建筑师,他们很提倡这一点,通过工作来学习。老师也会要求学生有时间多做参观,看戏剧,看电影,到世 界各地旅游,这可以激发灵感,把创意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AW:对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在设计实践中是如何去

Jose Morales Sanchez:提到可持续发展这个题目,实际上它是一个近几年,或者近十几年比较新的提议,但是

体现的?

在欧洲这些国家里面,这些想法、理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从欧洲其他国家开始,具体到西班牙某一个具体的城市, 设计的理念不只是我要把建筑做好,把建筑做得漂亮,做成自己的风格,而是要求整体的和谐性。因为城市一直在 扩张,城市扩张到一个地方,与周边的环境必须要为下一步的建筑预留一些发展空间。这些可持续思想无论对设计 师还是政府、城市的管理者,他们把这个当作一个重要的观点考虑,必须有一个整体发展的模式,是为了一个城市、 一个国家更长远的发展。

简介:Jose morales Sanchez 先生,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2003 年获西班牙最高建筑师协会建成 作品奖,先后于 2001、2007、2009 年获得 Mies van der Rohe 奖。2010 年,荣获瑞士国际建筑奖。 Jose morales Sanchez 先生通过一系列的作品介绍了他对于城市以及建筑的思考和理念。首先强调的是社会空间 与周边环境以及建筑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筑不再是一种封闭的场所,而是一个跟周边环境紧密结合的“区间”。 空气自由穿越流通,光线随季节时辰变幻,景观内外共享。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不断地扩 展,使内外环境有更大的透明性和穿透性,更加有沟通感。人在其中,内外难辨。如此,给人们一种自由的理念, 一种开放的感觉,一种自然的生活。 其次,重视对于历史的尊重与延续。通过一些巧妙处理,将城市的历史印记以及记忆与未来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最后,通过一种将整个项目重新整理的方式,使其得到更好的使用,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


10 ARCHITECTURAL WORLDS

本期人物 PERSONAGE OF THE EDITION

NO.148

世界建筑导报

11

简介:Roberto Terradas 先生,西班牙巴塞罗那 LaSalle 建筑学院的院长。作品曾经获得了 1997 年的西班牙巴 塞罗那城市建筑奖,2004 年巴塞罗那城市特别提名奖,2005 年入围 FAD 奖,2006 年获得欧洲最佳博物馆设计奖等。 Roberto Terradas 先生介绍了一些旧区的修复和扩建的经验。他认为新建区域在交通等方面和旧区充分的连通是 极为重要。应该充分利用建筑的底部,尽可能地为行人提供各种便利。 他的设计非常具有研究性。项目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很细致地解决了很多关键问题,比如,在剧院设计时采 用一种特殊夹墙,使得演员的声音更容易到达听众;博物馆的设计 ,则严格遵循博物馆学家的经验,甚至外部景 观都是依照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思路设计。同时尤其关注建筑的安全性,他的作品在防灾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充分的 考虑。

简介:Rafael De La Hoz,英国皇家建筑学院 Journal Architecture 杂志编委会成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泰 罗尼亚国际大学等知名大学客座教授。代表作品有:加迪斯海格力斯大厦、西班牙国家电力公司总部大楼等大型项目。 Rafael De La Hoz 非常关注气候条件,注重用技术方式来解决设计问题。比如,马德里是大陆型气候,夏天非常 炎热干燥。对此,他们尝试在双层外表皮之间加上一层软层作为中间层,这个附加中间层主要是为了隔热。这项技 术自 1968 年他父亲就开始使用,现在已发展到可以让附加层完全的透明,或者加上不同的颜色,满足不同的要求。 同时,附加层强度也大大增加了。 自 20 世纪末叶以来,他们在对于光线和对热量的控制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在新的模式里增加了很 多高科技含量,但仍尽可能地首先应用传统的方式。具体选用较为灵活,有时根据建筑在白天和晚上要求的不同效 果,采用截然不同的模式。他们这些研究和实践都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在相应气候区域大力推广。

简介:OAB 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是 Xavier Marti 先生和 Borja Ferrater 先生。2008 年以 Mediapro 大厦项目 设计获得巴塞罗那城市建筑奖,2011 年以贝尼多姆海岸走廊项目获得西班牙国家建筑奖和 CEMEX 奖,2012 年以 BF House 项目获得 POrcelanosa 建成项目建筑一等奖。 OAB 是一个有深厚家族历史传承的国际化企业。Borja Ferrater 先生介绍了他们的一些较有特色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首先,他们擅长用几何学来解决建筑形态和空间问题,通过进行复杂的几何变形,达到最优的建筑美学效果。 其次,他们热衷“抽象地使用传统元素”。比如,在新建筑中使用老建筑的材料和搭配比例,但改变组合方式和设 计风格。这种设计策略,较为轻松地实现了新建筑对于传统的尊重。 强调设计构思的巧妙是其重要特点。比如,在西班牙萨拉戈萨高速铁路车站设计中,通过直接在高速铁路的楼底停 车,使得私家车与火车的接驳只需要 40 秒钟,而且并没有因此增加预算。 另外,他们重视在设计中的隐性支柱——时间。有些项目持续 20 多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与环境成长变幻, 它的效果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最后,他们认为一切优秀设计的前提应当是,在作品中极力保证最终效果与原始的创意、思路尽可能靠近。


12 ARCHITECTURAL WORLDS

世说新语 FRESH AIR

世说新语

FRESH AIR 末日灾难——超级经济奇迹的背书 The Catastrophic Vulnerability of Contemporary Societies 编者的话: 人类的历史和人类的神话到底哪一个给我们更多启示,这是末日论探讨的问题。 中国在经历了最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终于跃居为世界第二的超级经济大国。中 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期待因此变得重要起来。2012 年 7 月 18 日在北京访问的联合国秘 书长潘基文出席了公益影片《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揭幕仪式。在这个影片里有 32 位来自各地的中国民众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瞩望。潘基文看完影片后表示,虽然没有 特效,没有功夫,但影片还是让他心动;潘基文接着谈到他的忧虑:到 2050 年,全 球人口将达到 90 亿,其中超过 60%的人将生活在像北京、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人 类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 50%的粮食产量、45%的能源以及 30%的淡水供应才能 满足需求。他说,如果我们在未来 20 年继续走现在这条发展之路,将面临全球灾难 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探寻新的发展模式,以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管理方面 实现真正的平衡。他的话音刚落不久,一场仅仅持续了半个小时的暴雨就让北京这座 超大都市陷入了瘫痪。 那么,我们现在正走的这条“发展之路”到底会不会停下来呢?谁都说不好。许多人 甚至许多领袖人物不相信此路不通,至少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前景。他们一再为世人 开出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繁荣支票,却避而不谈在这张支票背后早已签署了的,那 万劫不复的末日灾难早晚降临的背书。 在本期专栏中我们愿意为读者展示这条路尽头的风景,事实上,在这个地球的某些地 方,这条路已经走到底了。后面发生的事如果说还和人类有关,几乎只剩下内疚与祈祷, 说补救或复原更像是一厢情愿。“不可持续性”是以一个终结者的形象出现的,他用 冰冷的事实斩断了我们最后一丝侥幸得救的幻想。这期专栏中选择的这些末日故事都 发生在那些创造过超级经济奇迹的大国身上,像前苏联,美国和日本。这不是巧合, 它说明灾难发生的原因不是社会制度,不是人种也不是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灾难的 核心是追求“大国崛起”或是“民族复兴”的这种集全部国家资本与科技力量“大手笔” 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本身存在问题。究其实质是以权力与控制为目标和以工具理性和 赤裸裸的暴力为手段的“现代化”意识形态,为大多数的国家、党派、机构和个人所 信奉,并以此作为机构合法性与人生意义的来源与根据,而全然不顾环境与社会的代 价一意孤行的结果。该到改弦更张的时候了,否则我们离末日终结那一天真的不远了。 来自美国“The New School ”的社会学家乔纳森·巴赫在他对日本灾后社会所作的 观察的文章中,引用了日本学者柄谷行人的话“……没有最近发生的地震,日本将毫 无疑问继续为其大国地位而做无谓的努力,但现在这样的梦想简直是天方夜谭,应该 放弃…也许只有在废墟中,人们才能获得勇气另找出路。” 难道人类必须在末日灾难的打击下才开始考虑未来的出路吗? 在专栏的最后我们把眼光转向当代中国创造的“世界奇迹”——深圳。这座城市在不 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从 1 万人扩张到 1400 万人,这样的规模速度是前无古人的。可 以说深圳是中国特色超级经济奇迹的典型,即以密集的人口和强力的政府控制为特点 的“现代化”。而今天在这个城市里正有人为其潜在的“风险”默默担忧着。

NO.148

世界建筑导报

13


14 ARCHITECTURAL WORLDS

世说新语 FRESH AIR

NO.148

世界建筑导报

15

IS IT OVER?

日本的凄惶与轻松 (文)乔纳森·巴赫 (图)

这场灾难似乎有意要与战时的记忆(尤其是对原子弹爆炸事件的记忆)进行对话,让

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后遗症的时间太久了,以至于在许多地方这已经成了一种慢性悲

人们重新体会到国家和人民受伤的紧要关头。核反应堆危机以两次核事故为标志与历

观综合症,但这也为赎罪声明奠定了基础。在许多人看来,有三重灾难证实了日本的

史档案对称——一头是战争造成的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另一头是自然灾害加

衰退。学者柄谷行人这样写道:“在战后日本的废墟中,人们反省这个国家在近代所

上计划不周和应对不善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厂危机。地震发生后,小说家大江健三郎

走过的路。面对西方列强,近代日本努力想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这一梦想在日本战败

这样写道:“我从很早起就一直在考虑从这样一个角度阅读日本近代史,即从那些在

之后破灭。接着又演化为另一个目标,即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这一雄心的最终幻灭所

在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中丧生的人,那些经历过比基尼环礁上试验的人以及核设施

带来的痛楚也因为最近发生的地震而立即得到缓解。即使没有地震,这一雄心也注定

事故的受害者的角度解读日本近代史。……但现在刚过去的这一灾难……其意义一点

落空,……没有最近发生的地震,日本将毫无疑问继续为其大国地位而做无谓的努力,

也不含糊:日本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必须再次通过核电的受害者的眼睛审视

但现在这样的梦想简直是天方夜谭,应该放弃…也许只有在废墟中,人们才能获得勇

这一切……”

气另找出路。”

末日悲凉带来轻松感

就目前而言,即使有这样的出路,要找到也为时过早。震后至今,日本的关键词是应

战后时代究竟何时才算结束在日本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究竟是美国占领结束之时, 经济繁荣之时,裕仁天皇死亡之时还是最近的政治变化?有了这场地震、这场海啸, 最重要的是,有了福岛核危机,对许多人而言,日本已经到了战后时代的另一个终点。 有些很惊人的变化出现在最近到处传播的新闻图片中:当天皇视察时,在废墟中颓然 而卧而非恭敬地坐着的地震幸存者的姿态,他们或许真正宣告了战后时代的结束。如 果这就是“战后时代的结束”,那么它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们争论着,也思考着。 In his reflections on Japan after the 3/11 earthquake, Jonathan Bach notes visceral

counters. Meanwhile, emergency kits are now sold as good gifts—for co-workers,

and imaginary continuities between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lant meltdown

children, and spouses. Thu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collapse of high tech and super-

and the atomic bombing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entering into dialogue with

modern Tokyo, Bach suggests that the preparedness ethos that had characterized

the memory of the war, especially the bombings, evoking and provoking, reshaping

postwar Japanese society has become more dominant, hegemonic in the sense

and reliving key junctures of national and personal trauma. Indeed, at the level of

that the residents of Japan's most important mega-city are hunkering down in

everyday life, some Tokyo residents evacuated their city, others began to use Geiger

preparation for the next catastrophe.

2010 年 3 月 11 日,万里之外的纽约,我在半睡半醒中从收音机里听到日本发生了

但显然这座城市已经因为自二战以来第一次发生的,涉及整个城市系统的故障而惶恐

里氏九级的地震。在接下来的一周,地震、海啸和核事故成了国际新闻的主要内容,

不安。“东京曾经是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中效率最高、最可靠的城市”一位朋友这样

其他的消息相较之下慢慢淡去。随着相关信息——被海水席卷一空的城镇图片、来自

告诉我,“但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混乱不堪、不可逆测的地方。”突然黯淡下来、寂

受损核电站令人费解的报告以及强烈的余震等等——不断传来,根本无法确认这场灾

寥无声的街道上外国人越来越少,他们在震后的几个月中大批离去(现在已经有许多

难到底什么时候达到了高峰。紧接着的新闻重点又从地震造成的破坏转向核危机,增

外国人返回东京)因此,当他看到我回来时很兴奋。“在大街上我看到长相迥异的外

加了这场灾难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很难确定灾难到底何时才能“平息”。当援助重点

国人时,”我的朋友对我说:“听起来有点可笑,但我真想跑上去感谢他们留在这里,

从搜救转向重建,而百废待兴成为故事的核心的时候,灾难就算结束了吗?还是要等

跟我们一起经受这一切。”

到失去家园的最后一个人得以安居或是当记忆开始褪色的时候灾难才开始落幕?我带 着这些问题一次次的回到日本。如今新闻界的镜头终于转向别的世界热点,但人们脑 海中萦绕的印象已不是一起偶然的事件,而是一个继续不断,汇入这个国家的末日叙 事诗。我作为一个局外人在震后几次访问扶桑。下面我所讲述的是对灾后日本的一些 观察和几点不甚深入思索。 日常生活唤起战时回忆

曾经有一段短短的时间,在远离主城区不远的地方连食物都非常短缺。一对老年夫妇 告诉我,他们因为一连数日经历每小时数次频发的余震而不敢离家,等他们最后壮着 胆子去他们经常光顾的六家商店寻找食物时,竟发现所有的食品都已经空空如也。因 为不想再继续寻找下去浪费汽油,他们只找到了一杯米和一块鱼就打道回府了。 人们的生活充满着对辐射的担忧,特别是有孩子的人家。几乎所有的 iPone 都有显示 辐射读数的应用程序,尽管其数据来自多个渠道,其准确性也令人怀疑。带着盖革计

在东京,已很难发现灾难的痕迹:只是霓虹灯没有往日的迷离,廊灯有点暗淡,自动

数器的人不断翻看着显示各种与福岛第一核电站危机无关的辐射的读数。而来自福岛

扶梯寂然不动,空调少了往日的嗡嗡声,人们在讨论电力短缺、辐射带来的恐惧、对

的辐射似乎在与人们捉迷藏,在这座城市里神出鬼没,随着风雨在市场和公园之间飘

可能发生更大的地震和核事故的忧虑。

荡。东京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大部分来自受辐射影响的地区,所以很多人现在只买来自

几乎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电视镜头捕捉到的画面:海啸吞噬房屋车辆的那种离奇的效

遥远的府县的食物,或只从自行进行辐射检测的商店购买食物。

果,给人一种正发生在灾难片中的场景幻觉。这场地震与核污染带来的无形恐怖唤醒

住在高层建筑的人们抱怨有眩晕感,因为这些建筑物好几个星期来几乎不停地摇晃。

了人们心底悲伤与愤怒的暗流。这股暗流暗合着早已是日本流行文化中世界末日的象

有些父母不愿让自己的孩子长时间在外面玩,以减少受到辐射的机会,而且只让他们

征符号,从最早的哥斯拉(以比基尼环礁的核武器试验所释放出的放射性沉降物产生

吃家里做的饭菜。有人则干脆离开东京,前往远离事故和余震的南部城市。人们用来

的怪物为主角的电影《哥斯拉》中),直到后来那部令人难忘的,充斥着致命孢子的

描述这次暂别东京的词“疏开(散)(sokai)”让人想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人们曾

动画片《风之谷》。后一部影片中,在被污染的大气层下,所有大城市最终为丛林覆

用这个词来描述将家人送往乡下以躲避美国空袭的情况。在国家层面上也反映出这

盖,摩天大楼也“变成了适合毁灭性孢子发展的苗床。”

种战时记忆:首相称这是战后最严重的危机,而天皇罕见的电视讲话让不少人想起

当然,现实的东京还是一个功能完备的大都市,而不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末日的所在,

1945 年当时的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发表的以“承受无法忍受的”为题的声明。

变能力,而受灾社区一直在努力重建幸存者的生活、基础设施,还有信任。这场灾难 揭示了许多困难的问题,从基于核电厂的能源独立到受灾地区面临的严峻的经济前景。 在这些受灾地区,因为缺少工作岗位和机会,人们流离失所却又难以重返家园。沿海 地区在大海面前比以前更加脆弱,大约有 30 万人仍然栖身于临时房屋,甚至有一项 简单的难题摆在建筑师和工程人员面前。建筑材料和熟练工人的短缺要求创新建筑方 法,如:使用胶合板废料制造浴室的横梁。人们在热烈探讨有关建造高达 40 米的海 堤和将居所搬到高处的话题。这些都是令人担忧的问题,因为更高的海堤将隔断海岸


16 ARCHITECTURAL WORLDS

世说新语 FRESH AIR

NO.148

生态系统,遮住海景,而且让渔民远离海洋,这样的安全需求是很不现实的。

料鲜花里面有灭火器、枕头可做头盔、微笑的橱窗女模特可用作金属急救毯和应急软梯。

在东京和其他大城市,节能几乎成为一项竞技运动和一份象征团结、责任和骄傲的证

这一切的背后是人们内心深处日益明显的直觉:2010 年 3 月 11 日地震,只是即将

章。不断有报告称老人停止使用空调而中暑死亡,而政府正努力告知老年人在热浪袭

袭击人口更加稠密的南部地区,特别是东京的“大灾难”的预警。所以在这些非常时

来时务请使用空调。但实际上当前流行的文化观念“酷日本”(库鲁日本)已经演变

髦而且五彩缤纷的应急用品背后潜藏的是一种黯淡的应变意识。松下广告词称“那个

为“保持凉爽”之意。今年夏天百货公司到处都是新产品,有提供吸汗隔热的工薪男

时候做好准备。”无印良品提供免费的“手册”说明如何止血,固定骨折,用毛毯制

装的“清凉商务”,有为女性提供的“冰凉胸罩”,还有各种散热片、垫片、凝胶、

作担架。无处不在的自动售货机也出了很多新机型,都采用太阳能供电,以便在停电

泡沫、眼药水,甚至还有在尼龙夹克内靠分散置于后背的电池驱动的风扇充上冷气的

时能出售饮料,其背后则是供无家可归的人使用的厕所。

“空调”外套。

位于几个主要地震断层交汇处的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做好准备的社会”。但

与季节性的节能产品同时出现的还有对应急准备的追捧,这不仅表现为新的逃生演练、

在 3 月 11 日的灾难之后,日本的这种“做好准备”的理念已经演变为一种新的信念。

疏散计划和预警系统,还有在东京各商家均摆放在显眼位置的热卖品。无印良品有一

这与人类学家斯蒂芬·科利尔和安德鲁·莱考夫所称的,向“至关重要的系统”转变的

类称为“任何时候、任何东西(itsumo、moshimo)”的商品,将其极简美学应用

论调相似,这种论调在一个以基础设施的脆弱性为特点时代已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于适合各种年龄和各种场合的应急包,可作为颇为体面的——可以送给同事、子女、

而且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为这样的社会准备相应的设备。在这场夺走 15,000 人的生

配偶等的——礼品,其大小各有不同,可以装进孩子的背包,也可以装在有轮的塑料

命,3,000 人失踪,30 多万人流离失所的灾难过去快两年的今天,我们看到一个正

箱内。应急包旨在用新方法使用现成的物品,如将保鲜膜包在盘子外面,这样,您可

在走向更加不确定未来的新日本社会。这是一个在应变与放弃之间徘徊,为惊人的聪

以扔掉保鲜膜而无需为洗盘子浪费水。新技术产品现在将充电器、手机、手电筒、收

明才智充满骄傲同时又为人类弱点倍感懊丧的国家。这场发生在 21 世纪初的大灾难,

音机,甚至电视都合并装入小巧而且往往用太阳能驱动的装置中。三菱有一款粉红色

让全世界的人们思考一个处于过渡期的社会的优势与劣势。这也将加快下一个时代的

的以 Hello Kitty 为主题的手摇式手机充电器、手电筒、收音机、危险警报器和指南

到来,无论即将到来的时代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是的,无论是什么,我们现在唯一能

针合为一体的装置,供儿童和青少年使用。许多应急物品制造得更像家用装饰品:塑

确定的是我们都将属于那不确定性……

世界建筑导报

17


18 ARCHITECTURAL WORLDS

世说新语 FRESH AIR

NO.148

传统上,在阿肯色河和密西西比河交汇处的广袤地区是北美夸保印第安人古老的家 园。事实上,阿肯色州就是以夸保印第安人命名的,他们当时被其他土著部落称为 Akansea,意为“河流下游的人”。但是今天,该部落的中心却在俄克拉荷马州渥太 华县的夸保镇,那里有一个 53 平方公里的部族管辖区。离开他们老家大约 1000 英哩。 曾经,他们栖居在美国东部密西西比河畔肥沃的土地上,而如今的保留地却在西部沙 漠的边缘地带。即便如此,白人带给他们的厄运还没结束,塔溪——一座全美最大的 铅锌矿,就位于这个部族管辖区内。 夸保印第安人和他们的白人邻居

塔溪锌铅矿扩大了白人和印第安人的分野 成立于 1917 年的塔溪锌铅采矿区,是指位于奥索卡山脉西南侧,从密苏里州西南横 跨俄克拉荷马州渥太华县并一直延伸到堪萨斯州东南的,贯穿夸保印第安人居住区全 境的矿区。该地区出产的矿产常见的是铅、锌,主要是方铅矿(PbS)和闪锌矿(ZnS)。 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最后一座矿山关闭时为止,铅、锌开采是塔溪地区的主要经济 活动,也将该地区整合进全球工业生产和消费链中。从历史上看,铅用于焊接管道、 封闭密闭容器、油漆添加剂,也可以用于制作枪弹,而锌用于铁丝和铁片电镀,也用 于制造屋顶和炉板,还可用于染色和制作烟花。时至今日,铅和锌仍然是最重要的矿 产品,包括用做储存核废料的容器内衬和复杂的机器零件的锌压铸。事实上,比锌用

20 英里的夸保印第安人村落。当时的村落由若干个用树皮搭成的长形房屋组成,住

得更多的金属只有铁、铝和铜。

其父系氏族,社会单位根据受人尊敬的动物、天体或天气现象命名。每个氏族都有特 定的礼仪职责,并分为两组,“地球人”和“天上人”。“地球人”通常负责管理事务, “天上人”负责宗教精神方面的事务。 1804 年,法国人将属于路易斯安那州的土地卖给了当时新组建的美利坚合众国政府。 这次出售的地区也包括夸保印第安人的土地。在 1818 年,夸保印第安人不得不与美 国政府达成第一份合约,表示放弃所有的土地所有权,但保留阿肯色州和 Saline 河 之间的一块相当大的区域。1824 年,该部落割让了这块土地,但保留了首领撒拉逊 所占据的位于派恩布拉夫下游 32 万平方米的土地。10 年后,根据另一份合约,夸保 印第安人被迁移到俄克拉荷马州东北部。这是一次没有归期的迁移,不光对夸保印第 安人,对北美其他印第安部落也一样。因为俄克拉荷马东北部这一地区,在当时被指 定作为从纽约州、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密歇根州、阿肯色州、加利 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等地迁移来的印第安原住民的保留地。1890 年,鉴于俄克拉荷 马有望作为西部一个州被接受加入联邦,美国政府通过了《俄克拉荷马州组织法》。 根据该法,俄克拉荷马被分为有意加入联邦的俄克拉荷马州地区和接受该州政府管 辖——但根据移民部落对公共财产和社会组织的理解——享有一定的自主权的印第

(文)欧阳琦 (图)J. Wyman

塞阔亚、奥沙、波尼等其实是那些从整个北美大陆迁居于此的各印第安部落的名称。

探险家和传教士雅克·马凯特和路易斯·尤里尔特,沿着密西西比河到达在阿肯色以北

节奏靠各种仪式调节,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家族遵循父系制度,子女归属于

塔溪矿区污染和美国的环境种族歧视

19

夸保印第安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有记载的接触发生在 1673 年 7 月 16 日,那一天法国

有几户人家。每个村落有一名头领,按照男性长者的建议独立管理村落事务。生活的

TOXIC POLICIES

世界建筑导报

安人居住区。今天,俄克拉荷马州的县名,如渥太华、特拉华、切诺基、马斯科吉、

俄克拉荷马州内的商业开采始于 1891 年。皮奥里亚矿区土地公司在夸保镇周围发现 矿藏,之后其他采矿区如雨后春笋,纷纷而起并一直延伸到迈阿密、皮彻和科默斯 (1905 年至 1908 年)。1913 年在 Crawfish 部落的居住区皮彻市中心发现了最大 的矿区。与此同时,铁路的建设促进了塔溪区的生产。北部地区在 19 世纪 70 年代 就有了铁路服务,当渥太华县地区得到开发之后,铁路线也已经延伸到该地区。到 1900 年,圣路易斯和旧金山控制了大部分的铁路线。俄克拉荷马州东北部铁路从主 要铁路线延伸出许多短支线连接各个矿山和矿区营地。到 1918 年,因为有了电气化 铁路线网络,矿工可在城镇与矿区之间往返上下班。整个塔溪区通过一个复杂的运输 系统联系起来,用于矿工交通和矿石开采。 塔溪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俄克拉荷马州境内的欧洲人占据的地区和印第安人居住 区之间的分野。简而言之,夸保印第安人被安置在矿区内出产最丰富的区域;1915 年后该地区 90% 以上的矿石来自皮彻采矿场。直到规模最大、生产时间最长的企业 Eagle-Picher 在 1967 年停产之前,美国政府通过印第安人事务局诱惑和胁迫夸保印 第安人让出他们的土地供采矿生产。通常在这种诱惑或胁迫活动中,印第安人事务局 宣布,因部落成员无管理其土地的能力而放弃的土地,将转让给矿业公司。据称只有 六分之一拥有土地的夸保印第安人收到租金及采矿特许权使用费。印第安人事务局还 要求矿业公司将废矿渣留在采矿区内,因为这“对部落有经济价值”。但后来却又宣 布因为有危险废物运输方面涉及保护环境的规定,部落不得出售此类废矿渣。因此,

编者按: 夸保印第安人迁居美国最有毒性的郡县之历史,揭露了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固有的环 境种族主义倾向。此外,这段历史上的暴力行为提醒我们今天的现代化既不道德也不 是中性的,更不是可以合理控制的;如果政府制定政策的目的是确保少数精英的利益 而不是提供公共福利,其负面影响比我们预料的更快、更深。夸保印第安人和其来自 欧洲的美国邻居的历史境遇证明,即使经济受益人也会因为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而蒙 受苦难。 Superfund Cleanup at Tar Creek inherited and exacerbated the racist history of Indian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pensation and relocation packages have been primarily accorded to residents of Picher and Cardin, which were settled by European Americans. In contrast, the Quapaw continue to inhabit Ottawa County because it is the territorial homeland that the US government assigned the tribe over 100 years ago; if the Quapaw leave Ottawa County, they will not be given another collective homeland. Tar Creek also reminds us that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spreads beyond designated borders. Ottawa County represents

原居住地 塔溪矿区 现居住地

夸保印第安人迁居历史图

a small section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Tri-Creek Mining District, which includes land and communities in northeastern Oklahoma, southeastern Kansas, and western Missouri. Including Tar Creek, these three states have listed 52 seriously contaminated sites; the total US listing is presently 1,313 Superfund sites. And there’s the problem: because most states have reporting mechanisms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Superfund listing does not indicate the scope and scale of industrial contam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rather it names those cases that cannot be managed locally. We are only beginning to understand and take account of the consequences of unsustainabl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the lesson from Tar Creek and other Superfund sites is actually quite simple. Unlike US governmental policies, lead poisoning is not racist; any child, who breathes or ingests too much lead, may suffer irreversible neurological problems and attention disorders.

1923 年的夸保镇

今天的夸保镇

被污染的塔溪


20 ARCHITECTURAL WORLDS

世说新语 FRESH AIR

NO.148

夸保印第安人非但不能获得他们土地底下出产矿藏的利益,同时还必须接受开采活动

级基金”。事实上,危害区域的整治也需要协调有关公司与当地政府和联邦政府通力

造成的污染。

合作,方能成功。

相比之下,在大萧条时期开始之前,这一地区的欧裔居民经济条件稳定,人口也稳步

1979 年,贯穿渥太华县的塔溪被检测出毒性升高。周边地区于 1983 年被指定为超

增长。1924 年是一个就业高峰年,共有 11,187 人上班,几乎所有在美国出生、在

级基金整治工程之一,以塔溪命名。例如,为了改善水质,俄克拉荷马州大学实施了

农场上长大的成年男性白人都在矿山工作。到 1926 年,矿区的生产达到高峰,渥太

一项耗资 120 万美元的被动水处理系统工程。为了减少铅尘危害,塔溪整治计划拟

华县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铅、锌产地。从 1908 年到 1930 年该地区的矿山总共出产价

铺平废矿渣道路并封闭废矿渣堆,以避免空气中的灰尘含量。废矿渣和沥青混合料也

值超过 2.2 亿美元的锌和 8 千万美元的铅,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需锌和铅分别有

可用于填补矿山,减少矿山坍塌和因为矿山裸露和坍塌带来的危害。

50% 和 45% 出自这里。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现代采矿方法、柴油卡车和机械化设备 的引进降低了人力成本,并扩展了矿山的范围。此后联邦政府的补贴也有助于产量的 提高。截止 1950 年,整个塔溪矿区自 1908 年后累计总产值超过了十亿美元。因此, 尽管有工作危害、坍塌、爆炸、事故、浑浊多尘的空气、被污染的水、疾病和相对较 低的工资等不利条件,塔溪矿工还是愿意继续在这里工作,在原来的小镇上安家定居, 业余时间种点庄稼。 超级基金整治工程与再迁徙 在塔溪矿区,铅先是通过粉碎和研磨岩石将矿石从其他岩石层中析出。接下来矿石粉 采用干式重力分离方法或湿式冲洗或浮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干法工艺会产生一种称 为 chat 的废矿渣。湿式工艺需要建造尾矿池用于处理加工后的,被称为尾料的泥沙。 废矿渣堆里的铅有毒,会被人体吸入或经皮肤吸收。酸性水渗入到含水层会污染饮用 水源和地表水,也会影响到渔业和水产食品。废弃的矿山也因为矿井坍塌造成直接危 险。1967 年的一次矿井坍塌毁了九户居所。 塔溪地区的矿山关闭之后,渥太华县的儿童骑着自行车到废矿渣堆上玩或去受污染的 水域游泳,结果吸收和摄入大量的铅。铅中毒对六岁以下儿童危害特别大,大量的铅 摄入量往往造成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在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身上,铅 中毒的症状包括体重下降、食欲不振以及慢性呕吐。在采矿生产中心皮彻,一家学校 甚至在附近一个废矿渣堆进行田赛训练。1996 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35% 的渥太 华县的 1-5 岁的儿童血液中铅含量超过联邦标准认定的危险阈值。此外,该地区的流 产率是 24%,而全国平均水平为 10%。 在美国,儿童因为早期工业化的废弃物中毒的不只塔溪一个地区。Times 海滩和拉夫 运河是两个全球著名的危险地点。为了改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1980 年 12 月 11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这个法案实施的后果之 一是“超级基金”的建立。因为要减轻这些地方的危害所需要的资金超过任何一个城 镇、州或公司的经济能力,联邦不得不建立一个整治和赔偿的专门基金,被称为“超

世界建筑导报

21

最后,该计划要求恢复采矿活动破坏的土地上的植被。处理了废矿渣堆里铅的直接威 胁之后,表层土壤将重新栽种植被,或被铲除并用新的土壤置换。 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塔溪的情况说明即使经过 30 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整治之后,超 级基金项目往往收效不大,而且为时已晚。例如,1996 年至 2003 年间,美国政府 花费了 1000 万美元置换渥太华县住所、游乐场以及其他区域的土壤。然而,经过十 年后,估计还有 7500 万吨的废矿渣堆,而确切的尾矿量是个未知数。因此,政府和 地方机构选择了搬迁这种最有效的手段保护人类健康。到 2010 年 12 月,大约用于 搬迁皮彻和卡丹地区住户的费用已经达到 4600 万美元。 环境种族主义贻害不止印第安人 在超级基金整治塔溪的过程中,继续体现着而且往往加剧了美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 针对印第安人的种族主义歧视。显然,塔溪的污染直接起源于印第安人事务局,从已 经失去了在阿肯色州传统的家园的夸保印第安人手中,再次征用他们土地的决定。但 是补偿和搬迁措施主要针对主要由欧裔居民定居的皮彻和卡丹地区。相比之下,夸保 印第安人继续居住在美国政府一百多年前为其指定的领地渥太华县;如果夸保印第安 人离开渥太华县,就不会为他们集体提供居住地。 另一方面塔溪问题提醒我们,环境的污染会越过人为指定的界限。渥太华县只是整个 塔溪矿区的一小部分,而整个塔溪矿区包括俄克拉荷马州的东北部、堪萨斯州的东南 部和密苏里州西部的土地和居民区。包括塔溪在内,这三个州总共有 52 处严重污染 的区域;因为大多数州有环境健康问题的报告机制,因此超级基金的统计不代表美国 的工业污染的范围和规模,而只代表那些靠当地政府的能力无法控制的问题。在全美 国,目前有 1313 个超级基金整治工程。问题正在这里: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并考虑 美国不可持续的工业化的后果。 塔溪的教训其实也很简单。与美国政府的环境种族主义政策不同的是,铅中毒可不是种 族主义式;任何吸入或摄入过量铅的儿童都可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和注意力缺陷的危险。

CHERNOBYL JOURNAL 死城日记 (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图)Timm Seuss

编者按:

挽回的从一个人口密集的中心变为死城的宿命。尽管独联体的三个国家俄罗斯、白俄

Photogragher Tim Seuss visited Chernobyl in 2009, documenting the remains of I what was once a vibrant urban center. Despite the efforts of Russia, Belarus, and

罗斯和乌克兰以及联合国倾尽全力希望复原这个地区的环境,社会和经济。但是这个

Ukraine as well as the United Nations to restore the surrounding environs, this

地区已经和人类社会告别了,某种意义上它变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猫头鹰、天鹅、

area remains unsuitable for human habitation. Instead, it has become a perverse

棕熊、欧洲野牛、蒙古野马、獾、河狸、野猪、鹿、狐狸、狼、水鸟和松鸡在往日喧

habitat for owls, swans, brown bears, aurochs, Mongolian wild horses, badgers,

闹的城市与乡间出没,栖息。

beavers, boars, deer, wolves, water fowl, and pheasants. The photographer has

摄影师 Timm Seuss 在 2009 年进入被遗弃的切尔诺贝利,用镜头记录了这个城市无可

摄影师在拍摄切尔诺贝利这个“后人类世界”时,把镜头聚焦在两种空寂的空间上, 一个享乐的日常生活场景;另一个是体积巨大的工业和交通设施。这两个符号曾强烈 地代表了昔日苏联向世界夸耀的强大国力和幸福制度。如今核工业废墟与杳无人迹的 公园依然并肩而立,尖刻的摄影师好像是有意夸张这两重符号在色彩与形式感上的对 比,甚至带点邪恶的嘲讽感。但在骨子里却渗出怀念与记忆深处无法排遣的愤怒、哀 伤、恐惧与绝望。 被污染的塔溪

focused on the empty loneliness of this "post human world" -- the debris of everyday life and abandoned factories. These spaces once symbolized the strength of the Soviet Union, which aimed to lead the world. Traces of these abandoned ambitions remain in Seuss' use of oversaturated color, and we take in the contrast between superpower dreams and vulnerable infrastructure, between Cold War nostalgia and contemporary despair.


22 ARCHITECTURAL WORLDS

世说新语 FRESH AIR

NO.148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背景 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建设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位置距切尔诺贝利市西北 18 公 里,距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边境 16 公里,距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 110 公里。核电站 由四座 RBMK-1000 型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炉组成,每座反应堆能产生 1 千兆 瓦(GW)的电能,核事故发生时四个反应堆共提供了乌克兰 10% 的电力。

1990 年到 2004 年间,在白俄罗斯、俄罗斯及乌克兰可能已经造成 20 万起额外的死亡。

1986 年 4 月 26 日星期六,当地时间早上 1 点 23 分 47 秒,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 4 号核反应堆爆炸,撕裂反应堆的顶部,使核心暴露,大量的放射性微粒和气态残骸(主 要是铯 -137 和锶 -90)泄漏。随后放射性粒子随风穿越了国界。

人的家园受到核污染。该地区因核事故而丧失的生计一直没有真正恢复。

这次事故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 400 倍以上。该事故被认为是历 史上最严重的核电厂事故,也是国际核事件分级表(International Nuclear Event Scale)中第一个被评为第七级事件的事故。

产生的健康影响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份评估报告。报告说, 除了核污染的危害之外,

后果 1986-1987 年间,大约有 350,000 清理人员或来自军队、核电厂职员、地方警察和 消防员。大约 240,000 人在反应堆方圆 30 公里之内的地区进行大量清理活动时,受 到最高剂量的核辐射。尔后,登记的清理人员数量增至 600,000。 因事件造成的死亡

1986 春季和夏季,116,000 人从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周围的地区疏散至非污染区。在 以后的几年中又有 230,000 人被重新安置。在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 500 多万

006 年 4 月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20 周年纪念日,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对这次事故所 被迫迁徙也对受灾人口构成巨大的心理打击。他们原来熟悉的生活完全被打乱,心理 上留下了很深的创伤,他们的焦虑程度超过了正常水平,呈现出来的一些身体症状至 今无法得到医学上的解释,他们自感健康的程度也低于未暴露于核污染的人群。 代价

人数难以精确计算,苏联时期的刻意隐瞒,使得追查牺牲者的工作变得更为困难,据

这个灾难和减低损失的过程总共花费了大约 2000 亿美元(在计算通货膨胀之后),

绿色和平组织估计,总伤亡人数是 9.3 万人,但在另一份独联体调查机构的报告中称:

乃近代历史中成为最“昂贵”的灾难之一。

世界建筑导报

23


24 ARCHITECTURAL WORLDS

世说新语 FRESH AIR

NO.148

世界建筑导报

25

2012 年深圳防爆演习

IS SHENZHEN SAFE? 深圳城市安全隐忧? ——高速度高密度城市的潜在危机 (文)(图)赵炎雄,赖犁 编者按: 深圳在《2030 城市发展策略》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

弱不堪的征兆。其实,早在 2005 年,深圳就提出了发展的“四个难以为继 [“四个

“先锋”有不循先例,独创和实验的含义,也有冒险和激进的含义。这要看从什么角度

难以为继”是指:土地有限,难以为继;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人口不堪重负,难

去评价。深圳建市 30 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发展态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那么,这种追求规模和速度的粗

如今在这块 1991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 1500 万人的就业和生活的空间,已成为全

放发展的城市模式究竟潜伏着哪些危机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原深圳市规划设计院

国人口密度最高,社会经济高度集中的现代化城市。但是 , 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带

的院长王富海先生。将他的种种顾虑和担忧呈现出来,希望引起各界的重视。同时

来了城市资源紧缺、环境破坏严重,社会管理失衡等诸多问题,日渐暴露出城市系统脆

也希望未来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后续涌现的“先锋城市们”能够引以为鉴。

一.“一夜之城”基础设施残缺

2,村中城与城中村现象

1,地下管网,低端起步

长期以来深圳二线内外二元化发展,城与村并存发展,这两个二元体制都使得深圳的

从城市启动的源头入手,王富海先生向我们讲述了在深圳的高速成长的背景下,城市

城市建设出现许多独特的问题。

基础设施难以协调发展的困境。深圳 80 年代初建市初期,快速的发展使得“三边工程 [

首先是关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关内滞后。因为原来关外地价低,有些地单价只有几

“三边工程”是指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成为深圳的独特一景。1992 年邓小

百块钱,所以就只能保证最基本的通路、通水、通电,至于安全、生态、美观根本做

平南巡以后,深圳的地产业开始发力,出现的是一种风暴式的房地产现象。这在我国

不到。有数据统计,布吉河由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后续的投入比当初沿岸 工业用地卖的地价还要高。

The "avant-garde" of Reform and Opening, Shenzhen's status is contradictory. On

managing both growth and growing social imbalances has proved to be a difficult

城市化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没有先例和经验可借鉴。在城市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 , 由

the one hand, "avant-garde" implies independence and willingness to experiment. On

task because everyday breakdowns in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portend that

于政策引导来不及规范化,就出现了一些难以控制的局面。

the other hand, it also suggests impulsiveness and a 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 Since

the entire edifice might crash. In order to explore what Shenzhen’s experience

its establishment over thirty years ago, the city has charged forward, maintaining an

means for China and the world, AW interviewed the director of the Shenzhen

impressive growth rate that has been famously labeled "Shenzhen Speed". With 15

Urban Planning Institute, Wang Fuhai, asking, what are the pitfalls and dangers of

million inhabitants living, working and playing on 1,991 km2, Shenzhen has become

planning and pursuing large-scale urban development? The problems he outlines,

one of China’s most densely populated and wealthiest mega-cities. However, the

including water shortages and growing inability to manage the city’s solid waste

creation of this miracle has had negative side effects. There is pressure to share

demand our at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Shenzhen’s continued status as China’s

limited natural resources and ongo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Moreover,

“avant-garde city” offers opportunities for reflection and adjustment.

另外,特区外是按照村镇的体制管理,地方的利益驱使带来了很多无序建设。以水厂

比如,当时最先建设的罗湖片区。由于投资大建设快,一瞬间涌现了很多高容积率的

为例,深圳现状水厂近百座,其中特区内只有几个,特区外却有几十个,供水系统管

建筑方案。开始是每批一个都会评估其对地下管网及公共设施的影响,但是很快就遇

理水平低,各自为战 , 造成极大浪费,水量、水质也难以保障。正因为二线内外的环

到了难题:因为前一个刚解决完,后一个加入进来就需要推翻重新考虑。在这种情况

境及管理存在差别,大多数人不愿意在关外生活。造成了上下班期间关口的严重的交

下,不得已就只能闭着眼睛先批,等到以后有机会整体来翻一遍。这种前期整体规划

通拥堵。所以,今后的工作重心将是通过提升特区外的环境,促使其产业平衡,逐步

不到位,依靠后续临时性补救的建设方式,就造成了许多建成项目无确切的档案资料

解决基础设施的欠账问题,使人愿意在特区外居住,进而分散特区内过于拥挤的人口。

可循的后果,这无疑给后续的管理埋下了隐患。

特区内部原来作为一个优先系统,投入较大,管理也相对集中。但是,在特区创建之


初因为没有把村庄作为城市的一部分纳入规划,造成许多城市管网设施没有进入城中 村,只在村外围预留管道,最终导致城中村的错接乱排、雨污混流等问题,进而影响 城市整体的效率和品质。又由于城市的土地和产业政策对城中村的限制,形成了特区 内两个非常不同甚至对立的城市社会与环境。这个“双城”后果至今仍在困扰深圳。 二,饱和状态下的城市系统危机 1,长距离燃气管道的危险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紧缺的局面日益严峻。使用核电、天然气等清洁高 效的新能源已成大势所趋,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隐患。例如,深圳大鹏 LNG 项目一期 工程就是一个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危险而只想到便利的项目。毫无疑问它的投产标志 着深圳市已加入国家“西气东输”受益城市的行列。作为“西气东输二线”深港支干 线的长输燃气管道,对于保障深圳香港两个城市的天然气供应,促进节能减排会发挥 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管道必须从深圳的城市地区穿过,就给城市安全带来了 潜在的威胁。因为燃气管网的长距离跨过,不可能按照防护距离标准建设,只能按照 国际做法,加强管理来降低风险。这是深圳高密度人口面临的一个风险。一旦发生事 故,危害将超过十个平方公里,影响极大。 今年夏天,有新闻报道称龙岗的一条道路施工差一点酿成惨剧。当时政府提供了图纸, 要求严格按照程序施工。但是工人为了赶工期,意外地把输气管锯了一个口子,结果 在严格防范之下,费了很大周折才得以解决,所幸没有引发事故。

三.危机四伏的生态环境

缺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2011 年,深圳市水资源总量为 14.48 亿立方米,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 138 m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约为广东省平 均水平的十三分之一。据预测,2015 年、2020 年深圳市需水量将分别达到 22.5 亿 m3 和 26 亿 m3,存在较大用水缺口。本地水资源严重匮乏 , 大量域外调水使城市供 水的安全风险逐年加剧。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利用好地下可以解决很多麻烦。比如可以在地下将垃圾进行堆放、 分类、现场处理再运走。针对深圳的水资源匮乏,如果能够利用地下建蓄水池,用来 浇花、洗车、冲厕,可以解决淡水资源 20% 的自给能力。对于防洪排污,对于隐患 的防护都更加有利。并且人可接触更换完善系统,就有更好的调节的可能。尤其是特 大。对于整体城市而言都会更安全、方便、卫生。

王富海先生解释,深圳的降水量很大,但是河流多,径流分散,流域小,存不住水。 并且工厂、绿化灌溉等用的都是自来水,所以加重了水资源紧张的形势。另外,污水 源头紊乱,导致污水日益增多地汇入水体 , 导致水环境恶化。而管网条件不好,又导 致污水汇集量不足,很多时候只好把河水整个进行处理。结果既加大了处理量,造成 治污成本的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河水资源补给不足,加剧淡水资源危机。 深圳中部沿海地区已成为城市建设最集中的地区 , 由于污水的大量排入以及大规模的 填海建设,近岸海域水环境和水源水库的水质恶化已相当严重。近海是陆地生态系统 和海洋生态系统间的一个过渡,原本是一个自然的生态过程,没有环境压力。如今的 这个交互的场所被破坏,失去了良性的对话,就会导致陆地和海洋都出现问题,所以

2,垃圾围城

市的全面需求。

区外,属于村中城,非常混乱,如果建几条干线或共同沟系统,可能改善的幅度会更

与此同时,城市中人口、产业、财富的高度聚集,更加加剧了城市的脆弱性。在一种 终殃及整个城市的运行。

管理不能各自为政,所以今后的重点应放在综合管理、资源整合等方面,以适应大城

据深圳水务局提供信息:深圳是严重缺水城市,七成以上水源从市外引入,水资源短

必须引起重视。

目前来说,我们技术上基本没有问题,就是投资比较大。因为是埋在地下看不见的部 分。所以没有明显的“政绩”。或许这是个关键问题,因为地下的成本在国外是城市 运行必要成本,但在中国却是奢侈成本。怎样让这些看不见的投入变成合理的选择, 可能采用方法也不少,比如用城市经营的手段融资,形成一种合理共管的长效机制。 规划价值应是服务于城市总体目标和长远的需求 , 营造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我 们能否像巴黎一样,做一件事情保证 150 年有用?这其实是一种对待城市的历史态 度和决心。 进一步提升人的思想意识 客观来讲,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城市不太可能从一开始就按照最高的 标准来建设,必须随着城市发展进行动态调整,调整恰恰是为了滚动发展。但是即便 发展能够带给人们许多好处,我们还是必须清楚任何发展都是有限度的。举例来说, 深圳的道路通行能力设计的是一车道每小时 1000 辆车,而香港是 2000 辆,虽然车

深圳政府在线的政务信息显示,深圳正面临 “垃圾围城”的困局,其一,垃圾产生

辆性能可能有些差距,但更重要的是意识和素质问题。面对同样的交通困难,中国用

量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我市近年来的垃圾产生量年均增幅约为 8%,2012 年 6

的是立交桥来解决,新加坡用的是一大串交通指示灯来控制,而希腊用的是等和让。

据深圳本地新闻报道,2012 年,全市汽车拥有量已经超过 200 万辆,此外,外地和

月份生活处理量已达 14400 吨 / 日(去年同期为 13100 吨 / 日,增幅接近 10%)。

在所有管理中,人的自觉行为是社会成本降低的最有效途径。所以最重要的是不断提

过境车也超过 30 万辆,城市道路长度 6041 公里,人均道路长度仅为 0.58 米,城市

按此增长趋势,预计 2015 年将突破 17800 吨 / 日。深圳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为主,约

高人的思想意识和自觉性,管理不能仅靠规则,也要靠人们自觉和习惯。

道路交通不堪重负。城市道路的饱和度已经达到 120%,假如一条给水管爆裂,就能

占 60%。深圳土地资源紧张,选址非常困难或者说根本无址可选,以填埋处理为主

导致一条道路不能通行,必将带来大范围的交通瘫痪。

导的方式将难以持续。目前,深圳市的垃圾尚未实现 100% 无害化处理,且填埋场已

另外,深圳的工厂主要特点是劳动密集,规模小,人口密度极高,如果发生民用爆炸 或者传染病等灾害,都会造成广泛的影响。 自然灾害(如台风)或技术故障对供电系统造成破坏之后,将会在地铁系统内引发极 大的恐慌,也会影响交通、供水、能源、信息等系统的恢复,进而波及整个生产和生 活系统,产生一连串的次生危害,使危险递增,甚至对城市造成毁灭性破坏。

2012 年深圳消防演习

或薄弱,还是落实力度不够 , 都会导致其作用得不到体现。市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1,水资源的匮乏与污染

2,连锁反应进一步增加城市的脆弱性

饱和状态下,任何一个子系统被破坏就很容易扩散至更大的区域,引起连锁反应,最

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这些问题有着非常深的社会根源。无论是规划中的内容缺失

严重超负荷运行。另外也没有建立起环卫系统从桶到站,到厂,到线路的专项规划。 在收集、运输、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和臭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影响周边环境。 如果未来不能转移到密度低的区域,可能会影响整个珠三角。

城市的安全是发展的基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健全的机制与措施,不仅有赖于 规划、管理和工程等措施,也有赖于全体市民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政府和社 会通力协作,以体现区域共享、设施共建、系统共管的城市规划为导向,从而实现城 市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才会有深圳的未来。

四.“看不见的投入”决定深圳未来

1.“四个难以为继”是指:土地有限,难以为继;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人口不堪重 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

进一步整合协调城市资源

2.“三边工程”是指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

2012 年深圳地铁救生演习

2012 年深圳传染病防疫演习


28 ARCHITECTURAL WORLDS

空间异象 UNCOMMON SPACES

NO.148

世界建筑导报

29

AMURICA

——MEMPHIS STREETS BY JAMIE HARMON

孟菲斯式的美国梦

(图)Jamie Harmon

Memphis is the mythic birthplace of rock and roll. Legendary bluesmen, B.B. King,

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是摇滚音乐的神奇诞生地,其真实起源是又贫困又性感的

James Cotton and Howlin’ Wolf recorded albums in the city as did Ike Turner’s band,

美国南部白种人,开始爱上并演唱更贫困也更肉感的黑人音乐。B. B. King, James

which released the first rock and roll record, “Rocket 88”. In 1954, Sam Phillips

Cotton 与 Howlin’ Wolf 等著名蓝调音乐家都曾在该城市录制音乐。出过第一张摇

released the first single by Elvis Presley, a cover of Arthur Crudup’s blues tune,

滚唱片《火箭 88》的 Ike Turner 乐队也在孟菲斯录制音乐。1954 年,Sam Phillips

“That’s All Right”. The song incorporated elements of gospel, country and blues with a powerful rhythm. It also crossed the racial line that segregated white audiences from black music. In rapid succession, Carl Perkins, Johnny Cash, Roy Orbison and Jerry Lee Lewis continued the trend, bringing the sounds of African American dance clubs to mainstream America. What transpired in Memphis changed popular music and ignited a revolution in popular culture. Over sixty years later, the beat goes on. Jamie Harmon brings a rock sensibility to photograph Memphis street life.

空间异象

UNCOMMON SPACES

Riverside街:《Amurica》用孟菲斯口音拼读America,联想非常本地,异常下流!

制作猫王的第一首歌,就是 Arthur Crudup 的原创蓝调歌《That’s All Right》。 这首歌所并入的福音,乡村和蓝调的元素提供了强力的节奏,并且跨越了美国黑音 乐家与白观众的种族隔离线。接着,Carl Perkins, Johnny Cash, Roy Orbison 与 Jerry Lee Lewis 也继续此趋势,把美国黑人夜总会的音乐感受带进美国的主流观众。 在孟菲斯发生的事情促发了整个流行音乐以及电了流行文化的革命。 60 年后,当地的音乐依旧悠扬,孟菲斯居民的 60%依然黝黑。Jamie Harmon 以摇 滚式的幽默拍摄造就了流行音乐革命根据地——孟菲斯,她的环境和她古怪的居民。


30 ARCHITECTURAL WORLDS

空间异象 UNCOMMON SPACES

NO.148

世界建筑导报

31

Avalon路:孟菲斯街道的名称有些来自古老神话,这里的阿瓦隆本来是亚瑟王传奇中的天堂岛。

Overton公园:奥斯卡·王尔德有句很痞的话也能概括孟菲斯,即:我们都住在水沟里,但是某些人抬头看星星。 Summer 路:孟菲斯的美国梦--皮卡,狗,耶稣。


EDGY TRUTHS

——HOUSEDRESS BY DAWN STETZEL

居家便服 (文)欧阳琦 (图)Dawn Stetzel

Dawn Stetzel’s recent work, Housedress is architectural in the best sense of the word, exploring what it means for human beings to inhabit the world circa 2012. A housedress is a dress that is suitable for doing housework. Stetzel’s Housedress, however, is made of buildings and hardened plaster, constraining the wearer to careful gestures, rather than the easy movements of a wash-and-wear housedress. Indeed, Housedress beautifully illuminates how this edge is simultaneously natural and social, gendered and unstable. It is also the ground on which we build our

fragile communities, steel and concrete notwithstanding.

Dawn Stetzel 近期的《Housedress》是绝佳的建筑学作品,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 artistic work and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to

旨在探索 2012 年物质世界的创造和人类生活的意义。

construct human worlds, Stetzel says, “There can be a grace to living on the edge, teetering on the brink, standing on shifting ground. This place of unease is a place of change and its discomfort can spur innovation and resourcefulness and a reconnect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environment that we desperately need in order to survive.”

居家便服是指适于家务劳动的衣物。居家便服不贴身、不性 感、不是用漂亮布匹裁剪制成,亦非专为良宵设计。居家便 服便于悬挂,便于家庭主妇拖地、烹饪,且无需担心因沾染 灰尘而变脏。传统上,家庭主妇仅在做家务时穿居家便服; 外出或在家中娱乐时,她们会换上更为正式的、不太亲密的 衣服。然而,Stetzel 的《Housedress》由建筑物和硬石膏 制成,使穿用者受约束,无法完成细小的动作,远不如免烫 居家便服易于活动。实际上,这恰是关键所在。Stetzel 的 《Housedress》不能保护穿用者,反而需要穿用者的保护。 它是一件工艺品,而不是一块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布。 《Housedress》的细节和令人好奇的倒置设计提醒我们: 人居环境的脆弱本性及人类创建性别化生活故事的倾向。我 们需要吃饭、睡觉,需要受到保护,以免被雨、雪、沙漠与 烈日所侵害。作为孩子,我们不仅需要他人的关爱,还需要 他人来教我们如何关爱他人。作为成年人,我们需关爱他人, 将童年时期积累的经验教训转变为成果,将食物、房屋和同 情给予周围的人。作为老人,我们需要被关爱,需了解支持 我们生活的社区和周边环境;我们需要谦逊和睿智地走向死 亡。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日常生活的重要,它才是我们的联 合国总部。然而,家务却常常仅被视为“女性的活儿”,与 社会管理之类的“重要工作”形成鲜明对比。 《Housedress》提醒我们:“虽然传统的女性工作领域“家 务”不受重视。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洁净和安全 的环境中”。但是为什么我们(尤其是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 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市领导)却偏心地认为只有科技与高层建 筑物、家禽厂与一流的公共卫生环境才是满足互相关爱的需 求?我们将房子大小与家庭生活质量混为一谈。大房子似乎 代表美好生活,而小村舍似乎代表卑微的生活。这就好像我 们将西红柿上的斑点误认为腐烂,而不愿欣赏可持续农业的 形状、气味、味道与颜色。我们热衷于把城市规划成世界第 一号都市:最高建筑、最高效的道路系统、最高的 GDP。然而, 我们却未曾考虑个人、社区和地球所承受的重压。然而,当 我们停下来静思地球家园时,Stetzel 留下的作品让我们发 现高科技“家居便服”是何等笨重和不切合实际。 提及艺术作品及其对人类的意义之间的关系,Dawn Stetzel 说“在边缘居住、在溪畔玩耍及驻足转动的地球是何等美妙 的事”。不安之地正在经历不断变迁。其令人不适之处促使 人们不断创新、运用聪明才智,并与我们急需的生存环境重 新结合。 《Housedress》明显地揭示了:“边缘集自然、社会、性 别化和不稳定性于一体”。然而,人类恰是在这样的土地上 建造了脆弱的社区。实际上,Stetzel 的另一些雕塑作品还 创造了细枝、树叶和蟹壳的边缘,创造了在瓦解边缘上方盘 旋的装置艺术。这些人居环境的探索包括 Stetzel 近期在俄 勒冈州林肯城 Chessman 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展、及在达特 茅斯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举办的题为“脆弱环境”的 MFA 艺术展。


34 ARCHITECTURAL WORLDS

空间异象 UNCOMMON SPACES

NO.148

世界建筑导报

35

EVERYONE'S EAST LAKE: PHASE II

“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第二回 (文 / 图)李巨川

The Everyone's East Lake project was a local Wuhan response to OCT Real

the ongoing privatization of East Lake public spaces. This year, as new OCT Happy

Estate investment to build themeparks and upscale housing estates on waterfront

Valley East Lake opened, charging Wuhan residents to visit their lake. Indeed, with

property. Although, OCT issued a statement that development would not affect the

the exception of a designated art space, all East Lake waterfront property has been

East Lak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grounds, nevertheless, the Wuhan news media

appropriated for private, high end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he artists organized a

has only reported on the benefits of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investigating how

second arts festival, which lasted from May 4 through May 29, 2012, demanding the

the development project has reshaped both natural and public spaces. In 2010,

return of equitable access to everyone's East Lake. Li Juchuan reports.

Wuhan artists organized a series of performances and events to draw attention to

董笑、于鲸、吴黎明、廖维,《东湖考古》

龚威,《填湖土搭船去欢乐谷》

两年前的三月,一个大型地产项目的披露在武汉市民中激起轩然大波:深圳华侨城集

这一次,我们的计划也受到了一些干扰。华侨城方面让人带话给发起人,希望我们取

团,圈去了东湖风景区及周边地区 3167 亩土地,并将填掉一部分水面,建造两座大

消计划,并暗示会动用有关部门力量进行干预。就在我们计划将要开始的时候,我们

型主题公园、两个高档楼盘、以及两个高级度假酒店。华侨城集团很快发表了声明,

的豆瓣同城页面被豆瓣管理方移除,导致很多朋友误以为我们的计划已经取消。

指媒体报道严重不实,称“在其项目规划用地中并不涉及任何东湖水面范围”,同时 称将“不改变一寸东湖湖岸线,不占用一寸东湖湖面”,还表示“根本没有填鱼塘建 造酒店的计划”。之后未见披露该项目的媒体再作回应,只有武汉媒体对该项目的正 面宣传。尽管华侨城在媒体上公布的规划平面图上留下了大片令人生疑的空白,尽管 一些前往现场的市民发现填湖是已然发生的事实(虽然暂停了下来),但大多数市民 相信了他们的说法。而此时,所有关于这一项目的讨论已无法进行。 由此,我们发起了“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希望以艺术的方式开辟一个讨论的空 间,希望大家以艺术的方式发出声音,表达对这个项目以及东湖的关切,表达自己的 意见。许多朋友参加了这个计划。

不过,我们仍然通过各种渠道将计划的相关信息传播了出去。从我们计划公布开始, 先后有 45 位(组)朋友报名。与第一回一样,这一次的参与者也来自于不同的职业, 包括建筑师、艺术家、朋克乐手、设计师、诗人、电影人、图书馆员、学生、教师、 自由职业者和无业者。从 5 月 4 日开始,在一个月的时间中,共有 28 位(组)朋友 前往欢乐谷周边或东湖沿岸创作实施了 35 件作品。 5 月 29 日,计划结束,我们在网站上发布了标题为《没有结束》的结束语。我们写道: “…… 东湖发生的事情并没有结束,一切才刚刚开始。欢乐谷,以及我们在湖边看到的楼盘 和别墅,不过是这个庞大项目的序幕。潘多拉盒已经被打开,未来的东湖边还会出现 什么,还会有多少这样的东西涌来,占据湖岸,围去水面,独享‘生态’,还会有多

但是,就在我们计划正在进行的时候,2010 年 8 月 5 日夜晚,华侨城项目再次开工,

少水面消失,还会有多少湖边的住民离开湖岸从此与湖岸隔绝,已变得难以预料,令

大规模填湖开始进行,筲箕斗湖区以北的“两百亩”水域与原东湖渔场的部分鱼塘很

人不敢想像。东湖,需要我们长久的关注。”我们表示,计划只是暂时的结束,我们

快被填平。一年后,一个“欢乐谷”出现在那片被填埋的东湖上,同时,一堆高楼和

会在某个时候再次启动计划,而现在,各位朋友可以继续创作作品,我们将继续在网

别墅也出现在岸边……

站上发布。

今天,在武汉华侨城的官方网站上,两年前他们公布的规划总图上留下空白的地方,

这之后,又有 4 位(组)朋友创作了 4 件作品,这样整个计划最终产生了 38 件作品。

已无所顾忌地展示了内容:除了一个所谓的艺术园区,更多的用地(包括填鱼塘所获

现在,仍然有一些计划实施作品的朋友在准备中。

陆地)将为一个“生态度假白金五星酒店”所占据,当然它也将占据一段长长的湖岸 线。而包括了高级度假酒店、别墅和高档楼盘的整个华侨城项目将占据的——在湖边 的巨幅广告牌上他们傲慢地宣布——是“11 公里东湖岸”。 4 月 29 日,在那片被填埋的东湖上建造起来的“欢乐谷”正式开业。我们也在这一 天再次启动了我们的计划,这一次,我们的提议是:去“欢乐谷”看看,去那“11 公里东湖岸”看看,看看那里发生了哪些变化,看看那里还有多少我们可以免费或自 祝虹,《552 米的提醒》

由到达的湖岸。

“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第二回发起人:李巨川(建筑师),李郁(艺术家),吴 维(朋克乐手),麦巅(自由职业者),龚剑(艺术家),子杰(插画师),阳菜(自 由职业者) “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网站:www.donghu2010.org


36 ARCHITECTURAL WORLDS

空间异象 UNCOMMON SPACES

NO.148

吴维,《去你的欢乐谷,还我的两百亩》

龚威,《填湖土搭船去欢乐谷》

谭刚毅,《飞地 • 放飞》

谭刚毅,《飞地 • 放飞》

袋鼠通讯,《犯罪计划:从南湖到东湖》

子杰,《摄于填湖时的这里》

世界建筑导报

37


38 ARCHITECTURAL WORLDS

建筑史话 ARCHITECTURAL TRACES

NO.148

世界建筑导报

39

TRANSITIONS 过养默:简化的过渡—— 一股时代的潮流与趋势 (文 / 图)黄元炤

北京大学 建筑学研究中心,中国 ( 近、当代 ) 建筑研究与观察者

Architect Guo Yangmo was born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educated during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architecture during the early Nationalist era. Many of the

the early Nationalist era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is life and career reveal

buildings in China's larg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colonial cities -- Tianjian, Hankou,

the contours of China's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western architectural sensibility

Shanghai, Nanjing, Chongqing and Guangzhou -- adopted this transitional style. In

and practice. Guo was the first to advocate "Western classicism" within Chinene

turn, this transitional style became the background against which the debate over

architecture, creating a hybrid Western-Chinese style that facilitated the transition

whether China needed a "traditional" or a "modern" renaissance was waged.

南洋中学

毕业(1916 年),后留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土木专业硕士学位与美国卡内基梅隆

过养默,祖籍江苏无锡,1895 年出生。中学就读于上海南洋中学,南洋中学是一所 百年老校,前身是“育材书塾”,于 1896 年在大东门的王家祠堂创办,是当时上海 第一所民办的新式学校。1904 年,改名为南洋中学。1905 年,南洋中学本部设五年 制及高小推行三年制。1906 年,南洋中学扩建校舍及完善教学设施。过养默于 1910 年代初入学,充分学习了德智体等基础学科外,也加强外语能力,为日后出国留学做 了很好的铺垫。

大学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过养默在“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接受“土木工 程系”的基础技艺操作与专业课程的训练,包括有投影几何学、锻工学、机械学、木 工学、平面测量、大地测量、铁路测量等。而当时中国近代“土木工程系”都设在大 学工学院、工业专科学校和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一方面大多科系的名称都相似(土木 工程科系);另一方面所授予的课程内容都差不多,连教科书与学习分程都相同,因 此,就培养出类似的专业人才,学生彼此的程度相差不大。1917 年过养默毕业,便 直接赴美国继续深造。

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

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系、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中学毕业后,过养默考取了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其前身即是山海关 北洋铁路官学堂,是所于 19 世纪末创办的关于铁路教育事业的学堂,也是中国的第 一所,专门培养铁路技术方面的人才,曾一度中断办学。在晚清末年,经过数度复办、 迁校与改名:唐山铁路学堂、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唐山路矿学堂、邮传部唐山路矿 学堂、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也从原本的“面向地区”的官式学堂逐渐演变成“面向 全国”的官式学校,生源拓展了出去,招生范围面向天津、上海等地。1911 年辛亥 革命爆发,1912 年民国政府成立,路矿学堂改归交通部直辖,停办矿科,校名即改 为唐山铁路学校,隔年又改为“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而原本的“铁路工程科” 也更名为“土木工程系”,时年 1913 年,也是过养默入学的那年。之后“交通部唐 山工业专门学校”于 1921 年又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邮电及铁路管理学校,合 并为交通大学,1922 年定名为交通部唐山大学,直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校务

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系是过养默选择的第一个深造的高校,之后他又去美国哈佛 大学学习,更于 1919 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在美国康 乃尔大学学习期间,另一位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也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筑系学 习,他于 1918 年毕业获学士学位,也因为这层同样在一所高校学习的关系,促使过 养默与吕彦直之后归国后合伙创办“建筑公司”。另外,过养默在“交通部唐山工业 专门学校”的同学谭真(天津地区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同样于 1918 年毕业于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获硕士学位,而缪恩钊(20 世纪 20 年代末任武汉大学珞珈 山新校舍监造工程师及工程处负责人)也于 1918 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 程系获硕士学位,毕业的学生还有薛次莘、蔡方荫、黄学诗、陶述曾,由此可知,美 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是孕育工程专业人才的一所重点高校。

暂告停顿。

创办“东南建筑公司”、总工程师、“土木工程”背景的建筑公司

基础技艺与专业课程的训练、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1919 年,过养默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获获硕士学位,随即进入一家

过养默在“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求学时,由于教师们的专业教育、严格要求与 关心爱护,及在教育上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倡集中与效率的培养,同 时也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致使教学成绩有目共睹,培养出不少知名工程技术人材, 比如茅以升(中国近代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与工程教育家,他早过养默一年

位于美国波士顿的电气工程建筑工厂(斯通与韦伯斯,Stone & Webster)工作,这 是一家关于建设和维护化石燃料、炼油、化学设施、勘探及环境整治的工程公司。在 工作一年后,过养默就辞职并归国发展,同时与吕彦直、黄锡霖共同于上海合伙创办 “东南建筑公司”,时年 1921 年,从此进入到他的建筑实践生涯,过养默初期任总 工程师及后期任经理并参与部份设计工作,而主要操刀设计的是吕彦直。当时“东南

建筑史话

ARCHITECTURAL TRACES

原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

原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

原上海真茹暨南大学校舍


40 ARCHITECTURAL WORLDS

建筑史话 ARCHITECTURAL TRACES

建筑公司”的业务内容不单单只是设计,也包含施工,设有营造部,由朱锦波担任部 主任长达 8 年,业务范围以上海、南京一带为主,公司成员前后有黄元吉、杨锡镠、 庄允昌、裘星远、李滢江。而公司成员除了吕彦直外,皆清一色来自于“土木工程” 培养出身,包括有黄锡霖(主持人)于 1914 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土木工程系、 黄元吉(1922-1924 年间任副建筑师)毕业于上海南洋路矿专门学校土木科、杨锡 镠(1923-1925 年间任工程师)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土木科、裘星远(1926 年任工 程师)于 1918 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系(是过养默在“康乃尔”的同学) 等,因此可以认定“东南建筑公司”是一所以“土木工程”背景出身的建筑公司。

NO.148

票据交换所(原上海银行公会大楼)始建于 1924 年,1925 年建成投入使用,为钢 筋混凝土结构,层高 5 层,局部 7 层,占地面积为 617 平方米,建筑面积 2850 平方米。 建筑的正立面中部为 5 开间的希腊科林斯柱式与柱廊,柱式高达 2 层,设计上追求精 细与匀称,也突显银行建筑的高贵与庄重,而顶部女儿墙与局部墙面有着“西方古典” 装饰的元素及假石饰面。而建筑室内底层大厅为票据交换处,其他空间则为银行业务 的办公用房,“西方古典”的装饰仍然环绕于室内,顶部有玻璃天棚。整体上体现出 一种“西方古典”的设计倾向,也利用“西方古典”的语汇所形构出的气派,来彰显 在那个年代里的上海金融中心的存在感。过养默除了出任上海银行公会建筑师外,也

专业的高校(南洋公学土木工程系)任教。南洋公学是中国在 20 世纪 20 年代前开

于 1924 年担任北京政府航空署的总工程师,负责建筑上海、南京、徐州、济南等地

办土木工程系的高校之一,而中国第一所开办土木工程科系的大学是天津北洋西学学

的机场。

“西方古典”的拱卷式装饰、“西式折中”

“西式折中” “东南建筑公司”的 3 位合伙人各自负责不同的设计工作,吕彦直从 1924 年开始负

20 世纪 20 年代,“东南建筑公司”开始承接建筑业务。原上海真茹暨南大学校舍(今

责南京孙中山先生中山陵与广州孙中山先生纪念堂、纪念碑的设计投标竞赛,全心地

国家物资储备局上海仓库)便是初期的建筑作品,校舍建成后因淞沪战争爆发,大部

投入,他之后于 1925 年脱离“东南建筑公司”与人(黄檀甫)合伙创业(彦记建筑

分的校舍多被日军的炮火炸毁,只仅存几栋建筑至今保留着,比如原上海真茹暨南大

事务所),而过养默与黄锡霖(1949 年后赴港发展)则继续经营“东南建筑公司”。

学科学馆与原上海真茹暨南大学教工宿舍,大约于 1923 年建成。原上海真茹暨南大

过养默则负责部份银行建筑与大学校舍(原上海真茹暨南大学、原上海南洋大学,原

学科学馆,为砖混结构,层高 3 层,清水红砖墙,有着大屋顶,局部立面有“西方古

南京中央大学、梧州广西大学)设计工作,而原南京中央大学科学馆(今东南大学健

典”的拱卷式装饰元素,倾向于装饰性的设计,可以推断是个倾向于“西式折中”的

雄院)就是“东南建筑公司”于校园建筑中的一栋代表作品。原南京中央大学科学馆

设计。而原上海真茹暨南大学教工宿舍则是几栋坡顶的西式小洋房,现已成为暨南新

原址曾是口字房,始建于 1909 年,1923 年因火灾而烧燬,后得而受到捐助于 1924

村的一部分。

年兴建新馆,委托“东南建筑公司”设计,三合兴营造厂施工,于 1927 年建成。此

上海银行公会建筑师 清末民初,上海的旧式钱庄与新式银行相当兴盛,且彼此之间业务来往密切,而这些 华商所经营的银行日益称多,票据流通也频繁,若通过旧式钱庄来清算业务的话,资 金恐有调度不及的时候,且须承担部分风险,钱庄倒闭的话更增添不小的麻烦,于是, 上海银行公会(由信诚、中国通商、四明、浙江兴业等国内华商银行于 1918 年发起 组织的上海金融团体)委托银行业联合准备委员会,参照美国票据交换所的先例,筹 辨票据清算交换机构,其也为了解决洋商银行对业务的干涉与阻挠,便成立中国的第 一家票据交换所,由朱博泉(上海近代著名金融家、教育家,早年就读于沪江大学, 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银行学及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纽约花旗银行

项目占地面积 1748 平方米,建筑面积 5343 平方米,为砖混结构,层高 4 层,两翼 局部 3 层,有地下室,正立面入口处有一高大的雨篷,用 4 根“西方古典”的立柱支撑, 两侧外墙面用“西方古典”方柱做贴壁式的垂直分割,在 2、3 层用压檐做水平分割, 局部墙面带有些许装饰,而立面上的开窗面则采用规矩的排列处理,带有点“理性” 设计的意谓。大门采用拱卷形,屋顶为红砖的坡屋顶及建有 5 个老虎窗。建筑内部为 采对称式布局,用东西向内廊来串连内部空间,同样在局部墙面与转角间皆设计有“西 方古典”的柱式装饰,地坪采用磨石子处理。从“西方古典”的柱式、规矩的方割立 面与内部空间的对称式布局,可以观察得出“西式折中”的设计犹然鲜明。 原南京中央大学科学馆

必须团结一起共谋国家工程之事(织造、火柴、造纸等工厂兴建、开发煤矿与建造铁

苏省粮食厅、粮食局等单位办公使用)为他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代表性作品。最高

路),于广州召集工程界同志创立“广东中华工程学会”,是“工程师”的民间团体

法院原在南京汉中路附近的一所教会学校旧址里办公,之后由于旧址房屋年久失修而

组织的始祖,1913 年“广东中华工程学会”与“中华工学会”(颜德庆于上海创立)、

陈旧,内部布局已不符合案件审理之所需而致使工作较不便利,于是像当时国民政府

“中华工程师学会”、“中国工程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组成与合并原因如下:

“路工(铁路)同人共济会”(徐文炯组设)合并改名“中华工程师会”,1914 年

司法部申请购地(约 18923 平方米)兴建新办公楼,委托“东南建筑公司”的过养

又改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从汉口迁至北平为中心,会员接近 150 余人。沈琪(交

默设计与施工,始建于 1932 年,隔年建成,最高法院与最高法院检察署便迁至此处

“中华工程师学会” 原为 1912 年詹天佑主办粤汉铁路工程时,感念工程人才辈出,

通部路政司司长)曾任多届会长,华南圭(交通部路政司技正)、赵世瑄(学部分科

办公。此项目占地面积 18923 平方米,建筑面积 8300 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且工科学校毕业生增多,比如“南洋”、“北洋”、“唐山”及“上海兵工学校”,因此,

大学工程处工程师)与贝季眉(国民政府司法部、北京大学工科讲师)曾任副会长。

层高原为 3 层,后局部加建 1 层,设有地下室。从正面远处看建筑,过养默当时设计

过养默于 1930 年加入“中国工程学会”,为土木正会员。隔年, “中国工程学会”与“中

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任经理,发起筹辨中国工业银行,1932 年任

华工程师学会”于 1931 年在南京合并改名为“中国工程师学会”。

商的银行和钱庄,于是只请中国建筑师来设计。过养默当时担任“东南建筑公司”的 总工程师与负责部份设计工作,也受委托出任上海银行公会建筑师,负责第一家票据 交换所(原上海银行公会大楼)的设计,而吕彦直、黄锡霖也参与其中。

原上海银行公会大楼

“中国工程师学会”

总行实习,1921 年归国进入浙江实业银行,任上海总行外汇部副经理,1932 年成立 沪江大学商学院院长)创办。票据交换所又可称之银行公会办公用房,业务仅面向华

41

“西方古典”的科林斯柱式、上海金融中心

由于过养默是从“土木工程”的教育培养出身,于 1921 年他进入到有“土木工程”

堂(1896 年设立),接着是南洋公学(1897 年设立)。

世界建筑导报

“中国工程学会”成立于 1917 年,当时由留美归国工作的工程界人士发起组织,之 后归国与国内加入的会员日渐增多,并将总会设在上海,于北平、天津、武汉等地组 织分会,日后会员增至 1500 余人。薛次莘曾任副会长,裘星远(是过养默在“康乃尔” 的同学)曾任上海支部会计,缪恩钊曾任武汉分会会计委员。过养默于 1930 年加入, 同年加入的还有关颂声(建筑正会员,基泰工程司创办人)、黄家骅(建筑正会员, 上海英商公和洋行建筑ㄕ)、黄学诗(建筑仲会员,刚归国,后赴江西南昌执业)、 黄元吉(建筑仲会员,凯泰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宗侃(建筑、市政正会员,基 泰工程司创办人)。 由于两会(“中华工程师学会”与“中国工程学会”)宗旨类似,且会员多有所穿插, 为了集中资源与力量,两会多数会员(华南圭、薛次莘等)于 1930 年提议将两会合并, 推出代表进行协商,草拟新会草案与章程,于 1931 年在南京开联和大会,通过合病案,

线条所勾勒、堆加出的“山”的形体,就是为了要传达“执法如山”法院形象。建筑 中间部份的两侧有着竖向宽版的墙面及墙面上细窄的竖向开窗面,往中间靠则以竖向 窄版线条做分割,体现出仿似“新艺术运动”与“维也纳分离派”的竖向建筑语言。 建筑内部共有 276 间办公用房,左右侧有两座红楼梯,踏板与扶手皆采用木质构造。 室内中间的挑空天井为室内的中心,共有 4 层的围廊,内部空间沿着围廊而布局并延 伸,局部墙面有着装饰性语汇,地坪为传统的磨石子地坪,顶部屋顶为玻璃天棚。建 筑形体的简洁单纯、竖向的垂直语汇所堆加成的形体、趋少的装饰性语汇,成为了最 高法院给人的鲜明形象,从这个项目中可以看出过养默已抛开原本熟悉的“西方古典” 的设计操作,转向追求一种倾向于“现代性”的竖向垂直语言的操作,并稍带点装饰性。 简化的过渡

更名为“中国工程师学会”(决议以民国元年为学会创始之年),总会设在南京,会

实际上,“东南建筑公司”的作品比较让人耳熟能详的大作应是吕彦直在时所负责的

员达 2000 多余人,以土木与建筑专业占大多数(70% 左右)。陆续加入的会员有陈植、

南京孙中山先生中山陵设计投标竞赛,但他于 1925 年离职,所以过养默似乎并没有

李扬安、林炳贤、施求麟、孙立己、杨元麟、胡兆辉、黄锡霖、庄俊、李鸿儒、冯宝龄、

参与到“中山陵”设计过程与后续施工阶段,也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检验到此一现象,

卢毓骏、戚鸣鹤、施德坤、谭真、许瑞芳、杨锡镠、钟铭玉、钟森等。抗战开始,会

同时反映出大屋顶的“中华古典”设计并非过养默的主要设计走向。而过养默崇尚的

务一度中断,1938 年于重庆召开临时大会,总会迁至重庆,并在西南大后方组织分会,

是先以“西方古典”来介入设计,接着在过渡到“现代主义”的姿态中衍生出“西式

有昆明、成都、贵阳、桂林等地。抗战胜利后,总会迁回至南京复会。

折中”的设计特征为其思考的主线,这样的思路是一种简化的过渡(“古典”到“现代”),

“山”的隐喻、竖向线条语言、些许装饰性、转向追求“现代性” 原南京中央大学科学馆

近似“山”的形状,在入口处墙面也有暗喻“山”的装饰线条,加上局部俐落的竖向

过养默在“东南建筑公司”经手的项目不多,其中以原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今江

更是那个年代里在中国大城市(天津、汉口、上海、南京、重庆、广州)中的一股建 筑潮流与趋势,部份中国建筑师也喜于将此思路(简化的过渡)拿来当做是风格的试 验与操作,借以反思“大屋顶”风潮所带来“传统”与“现代”的民族复兴的辩证。


42 ARCHITECTURAL WORLDS

人文地理 CULTURAL GEOGRAPHY

NO.148

世界建筑导报

43

THE STEILNESET MEMORIAL 女巫审判案受害者纪念馆 (文 / 图)简照玲 Architect Peter Zumthor designed the Steilneset memorial on Finnmark island,

and women that were put to death during the witch trials. The installation by Bourgeois,

Norway to commemorate suspected witches, who were burned at the stake there in

entitled The Damned, The Possessed and The Beloved, occupies the smoked-glass-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Steilneset Memorial in Vardø consists of two structures,

clad second structure. A circle of mirrors within surround and reflect a flaming steel

one conceived entirely by Zumthor and a second housing an installation by the late

chair inside a hollow concrete cone. The simple, yet profound decision to honor the

Louise Bourgeois (1911-2010). The first structure is a pine scaffolding framework,

memory of injustices that were committed 400 years ago prompts Jian Zhaoling to

inside which is a suspended fabric cocoon containing a long oak-floored corridor.

wonder, "What monuments will our actions force our descendents to build for us in 400

Inside this corridor, light bulbs hang behind 91 windows to represent each of the men

years time?"

今年仲夏,去到一个对我来说是天涯海角的地方,北极圈内,挪威芬马克郡(Finnmark)

做准备收集资料,倒是提醒自己别太执着于某个想法,把好恶、习念搁一边,出门才

的小岛 Valdo,为了一座触动心灵的「女巫审判案受害者纪念馆」,Peter Zumthor

能有所获,但其实满难的。

和艺术家 Louise Bourgeois 合作设计,去年六月落成,前一个月 Bourgeois 过世, 享年 99 岁。

女巫、审判案、受害者、纪念馆这几个词会让人有震荡的联想;女巫是人,可不是一 般人,每个人对她的定义和想象都不同,有朋友因名称是女巫什么纪念馆还有受害者

十年走访世界上百个城市,用影像记录近千座当代建筑,Zumthor 的作品总会给我

的,心里始终觉得毛毛无法接受,惶论欣赏,建筑大师的精湛设计对她一点都起不了

一些特别的感受,那是超越理性和感性属灵性层次,很难在其他建筑师的作品里察觉,

作用。我因居住在亚热带,很想知道极圈内永画永夜是什么感觉,那晚特意挑日不落

他的作品不多,机会来了我不会放过。出发前避免太多信息干扰影响觉受,我没有多

的深夜出海捕蟹,上了船,眼一闭,夜还是黑的。

人文地理

CULTURAL GEOGRAPHY

纪念长廊由织物包裹,悬吊在木造框架上

Zumthor 的作品有一种特质,那是超越理性和感性,属灵性层次


44 ARCHITECTURAL WORLDS

人文地理 CULTURAL GEOGRAPHY

NO.148

留有足够的间隙应对风雪的来去;她不争取永生,木头和织物会随时间消逝回归大地; 她只是尽可能的做好自己,找到一个生存时的最佳平衡。这也提醒了我,手指头要冻 僵了,找平衡去。 经由一条木板坡道,推开厚重的木门,第一个感觉是,暖和,体贴人的暖和,不是暖气, 而是冷风被挡在外。再看看,人都不知哪里去,一条不见尽头的幽暗长廊,两侧有错 落高低不一的小窗,每个窗口都有一盏灯,旁边吊挂一片布牌,上面记载受害者当时 被迫的忏悔和供词。光线昏暗,我将 ISO 调高,摒着呼吸,打算按下快门,忽然感觉 脚下木地板微微幌动,是外面的风吹动长廊。这时耳朵也变得十分敏锐,可以听见寂 静的声音。在黑暗中特别渴望光亮,我将镜头对准一个窗口,动人的日光照亮过古人, 此刻也毫不吝啬的照着我。窗前小灯泡,看似微弱的光点,也能将它那丁点温暖传给 我。笔直的长廊,不矫情、不做作,原来,纪念空间可以这么简单。 小窗共 91 个,代表被处死的 91 人。这事件源自于欧洲中古世纪黑暗时期,当时有 所谓猎巫运动,大力缉捕「女巫」进行迫害。懂巫术其实是懂医术,只不过巫师用的 方法不在一般医学常识、理性常识,甚至宗教常识范围内。在神权统治时代,巫和神 本质上其实差不多,只是神代表好的,巫是坏的,由于神权大于巫权,被指为巫就完 了。相较于男巫,女巫反抗能力差,因此可以藉打击女巫来恐吓老百姓,利用人性自 私猜忌恐惧的弱点,达到更高的神权统治。十七世纪猎巫运动其实已接近尾声,但不 幸的在芬马克这地方,仍有 91 人被指为巫而遭到火刑处死,其中 11 名为男性。 走出长廊,来到黑色玻璃方屋,里面是 Bourgeois 的装置,一个混凝土空心锥,中 间摆放一把金属座椅,椅面上有几个孔洞,火苗不断从中喷出,天花板上悬挂七面圆 镜像审讯般集体对准那把椅子。七面镜子,七个封印,上帝用七天创造宇宙,七也是 质数,有根本之意。天地之间,你我本无多大差异,可我们硬要做分别,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那就问题重重。 四百年前被认定有罪的人,今天还以公道,为他们盖纪念馆,那么现在我们的诸多看 法,四百年后的人是否也会将它推翻呢?「想法」究竟有多少用处?镜子里的影像是 扭曲的,我看见自己的恐惧、不安、怀疑、猜忌、贪婪、嗔恨、傲慢,弄得我满脑子 凌乱。临别回首看一眼小花小草、海水、岩石、天空,还有附近的小屋、教堂、墓园, 以及那座恰如其份,多一分则太过,少一分则不足,织物包裹,木头架高,朗朗弗语, 世间独一无二的纪念长廊。 永昼的七月天温度也只有十度,穿着外套有备而来,下了车还是觉得冷, 还好眼前大片白色草花转移了注意。花草后方就是纪念馆,共两部分, 一是点状黑色方型构造物,另一是线状米色一百多公尺的长型构造物, 再后面是大海。「点」和「线」之间有个缺口,或许是大海的直接吸引, 抑或建筑的有意指引,我直接朝海边走去。来到岸边,挪威典型的峡湾, 海面平静,无拍岸大浪,我深吸口气,没有惊奇,只有不知身在何处的莫名。 拿起相机准备要拍,发现得再往海水边上站才能将海面和纪念馆一起入 镜。还好,脚下的石块不是很滑,我小心翼翼一步步往边上挪。想想, 这些黑色礁石以亿计龄,我寿命再长也不过百岁。地球上住着五十亿人, 我心里多半时候只有自己一个。时空转换,想的、感的、觉的、察的都 变得不一样,再看看那一点一线两个不像房子的房子,面容默然弗语, 不知在等候什么的伫立在岸边。也许,这是一种参与感,iphone、ipad 里找不到的参与感。 2006 年,Zumthor 和 Bourgeois 受芬马克郡之邀设计纪念馆,94 岁的 Bourgeois 不便前往基地堪察,请 Zumthor 先行作业,再将设计想法告 诉她。Zumthor 察觉这里天候恶劣,土地荒芜,粗糙,没有树木景观, 待有了对应的初步构想后,他将草图发给 Bourgeois。Bourgeois 看了 很喜欢,但觉得 Zumthor 已将设计做完,她需要自己的空间,因此另提 构想。Zumthor 得知,想放弃自己的想法,Bourgeois 认为不妥,请他 保留,于是就成了一点一线的两个构造体。 站在北国岸边拍摄,海风一吹,实在是冷。离开水边,我朝那条「线」走去, 距离拉近,慢慢不见形体,迎面而来的是一根根木头。我注意到它的颜色、 纹路、粗细,感受到它的温度、质地,看到它们之间的疏密关系如何形 成一稳定框架,还有中间悬吊由织物包裹的构造体。一边是海,一边是 村落,小花小草在木造框架底下生机勃勃,整体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匀 称,应该和她没有顽强、顽抗和顽固的心有关吧。她没想霸占土地,只 是轻触大地,让小花小草生长,改善原有的荒芜;她没想和大自然对抗,

世界建筑导报

45


46 ARCHITECTURAL WORLDS

人文地理 CULTURAL GEOGRAPHY

NO.148

世界建筑导报

47

LEISURELY CROSSINGS: THE BRIDGES OF YUNLONG COUNTY 云龙,古桥悠悠越河山 (文 / 图)丘勤 Yunlong County is located in a mountainous valley in a western section of Bai Ethinicity

and wooden bridges. On one's journey, it is also possible to encounter corridor, stone,

Autonomous Region in Southern Dali, Yunnan. In this area, over 20 minority groups

Piers wood, and chain link bridges from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well

have built diverse and elegant bridges to cross over 69 mountain rivers, including

as concrete and steel bridges from the modern era. Indeed, the diversity of floating,

Nujiang, Lancangjiang (Mekong River), Bijiang, and Guanpinghe. The range of

hanging, arch and suspension bridges that thread through these lovely mountains

crossing technologies that link the valleys of Southern Yunnan reflect several thousand

has earned the region the justifiable reputation as "the museum of classic and

years of settlement and include ancient cross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cables and vine

contemporary bridges".

提要:云龙县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陲的横断山脉纵谷区,自古以来,20 多个民

云龙在西汉时已设县,称“比苏”;宋时是大理国十赕之一的“云龙赕”,县名得来

族的人们以聪明才智,在怒江、澜沧江、沘江、关坪河等 69 多条河流及其支流深切的

相传是因澜沧江上夜复云雾,横浮水面,宛如长虹,清晨则渐升如龙,故名“云龙”,

千流万壑之间,建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桥梁,从远古的溜索、藤桥、独木桥,到元明

听来真诗意。“崇峰铁坎,重罗山外之山;澜津带河,叠裹水中之水。”这首古诗形

清时期的木拱伸臂式廊桥、石拱桥、石墩木廊桥、铁链吊桥,以至近现代的钢混桥、

象概括了云龙纵谷排列、河川纵横的地貌。自古多水就多桥,云龙县境大江小河上,

铁板钢衔桥等,留下了一座座交通历史的里程碑。至今,浮、吊、拱、梁四类桥梁共

现存古代木构伸臂式廊桥 18 座、藤桥 5 座、铁链桥 5 座、石拱桥 30 多座,仍完好

存的 60 多座古桥,仍横跨于悠悠河山,为崇山峻岭间的乡民沟通天堑,遮避风雨,

保留并在使用着。

其种类之繁、建筑形式之多,堪称“古桥梁艺术的博物馆”。

云龙的廊桥,虽不如浙南、闽东北那样的大而集中,却胜在依山就势,巧夺天工,造

近十来年常在滇西北滇南晃悠,对横断山脉到云岭高原的山水民俗饱含感情。可真是

型多样。穿行在山岭,无数的小河溪流从山涧奔流下来,汇入澜沧江和沘江,一些小

没有一个地方如云龙这般,在 4 千多平方公里的县境内就汇聚了 8 大古盐井、60 多

小的廊桥或高悬于危岩崖顶,或平缓横过溪谷,煞是可爱。木平廊桥关风桥的桥墩稳

座各式古桥梁、近 600 年历史的古老戏种吹吹腔和耳子歌、千年古村落群、河流山川

扎在豆寺村外险峻的岩石上,两侧黄泥砌墙、黑瓦覆顶的小桥屋以一种饱经沧桑的姿

村舍形成天然太极图等盐井、桥梁、建筑、风水、民俗、戏剧、茶马古道多种文化元

态,衬着老树枯藤,黄昏风起,鸟鸣鸦咽。自古邻县洱源到云龙长新乡赶街的乡民,

素,更加之神奇的天池、氤氲的温泉、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矿藏,令我万分眷恋,一

必经这座古桥。他们在廊桥里停下歇息,倚着美人靠,俯瞰湍急的流水时,会做怎样

再流连而意犹未足。

之想呢?古人总是比我们知晓生活情趣的,即便劳作于田间,不得读书,也会在挥汗

通京桥,伸臂式单孔木廊桥,长 40 米,建于乾隆 41 年,为云南省内现存跨度最长木廊桥。 古称大波浪桥,因盐马古道及白羊厂银矿运银通道经此运往京城而得其名。

太极锁水”——沘江环绕庄坪村,形成了天然的太极八卦图,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和高度的规划智慧。

之余,留意山水间的意蕴,否则这短短廊桥也不会造得这般诗境。摇摇欲坠的五里桥,

初还开采白羊厂银矿,古老的盐井周边村落成群,古建筑遗存甚多,造型各异的桥梁

不过几米长,却也桥屋、回廊、美人靠俱全,远近山野浓荫密布,想来是否五里之内

跨越江河,连接着盐马古道外的世界。长新乡北 3 公里的大包罗村,一条 40 米长的

荒无人烟方得此名吧,不知多远山里的男女,过山过水,日高路渴时,得过这廊下阴

伸臂式单孔覆瓦木梁桥如彩虹横卧滔滔沘江上,古朴优美,叫人惊艳。这是云龙现存

凉的庇护,在此临风谈情?漫步豆寺河边,一座清末所建的木平廊桥阳春桥连着小小

最长的古廊桥通京桥,古称大波浪桥,初建于乾隆 41 年,因盐马古道以及银矿运银

村落,母猪带着一串小猪过桥,身影洒着夕阳的余晖,袅袅炊烟远远升起,平凡乡居

通道必经此地,故名“通金桥”,后来人们认为银子是运往京城的,改称“通京桥”。

生活的生动可爱油然眼前。去深山里探寻有近 600 年历史的白族古老戏种吹吹腔的

沿沘江北上顺荡盐井,过元末明中白族大慈寺梵文碑火葬墓群,长 39 米的廊桥彩凤桥,

盛行地大达村,需徒步很长的一段茶马古道,初建于乾隆 6 年的木拱廊桥永镇桥,跨

悠悠凌越碧波。这座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的伸臂式单孔木廊桥,因廊内绘有许多彩画

于干季清澈的大达河和绿油油的梯田间,将大山与外面的世界拉近了。赶集回来的人

被当地人俗称“大花桥”,是顺荡井盐北运兰坪、丽江、西藏的出口通道,桥头连建

们,赶着驮满货物的马帮,悠悠走过廊桥。服饰鲜艳的彝族白族山民质朴的笑容,和

有构造巧妙的阁楼童子阁和观音殿。过桥后,河岸一溜古柏苍翠的古道,古老的青石

蜿蜒在他们身后的山岭古道,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存的美丽图画,时光不觉已静

板台阶留着深深的马蹄印,坡顶红色峰岩上伫立着当年名扬天下的顺荡盐井的标志建

止了千年。

筑玄天阁,山坳里,黑瓦红墙的顺荡古村绿荫遮蔽,红砂石小路一直伸向古盐井作坊、

盐是封建社会的税收命脉和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源,盐井文化催生了云龙的乡土建筑文

碾房、水磨……

化。云龙自西汉始开采井盐至今已两千多年历史,清朝繁盛时设有 8 大盐井,明末清

从检槽乡去往古老的盐井师井,雨后初晴,太阳透过厚云照着师里河,暧暧村庄在飘

五里桥,清末建木平廊桥。崇山峻岭间,这样小巧平实的廊桥跨过山溪,越过沘江支流,为往来村人遮蔽了数百

松水藤桥,位于白石乡野。藤桥是一种远古时期传留下来的原始过渡工具,古人称“笮”,用野葡萄藤编制,三 至五年一换。现在云龙全县仍保留下三座这样的藤桥,被乡民们在完好地使用着。

年来的风雨。


48 ARCHITECTURAL WORLDS

人文地理 CULTURAL GEOGRAPHY

NO.148

渺的云雾间若隐若现。检槽乡俨然七十年代人民公社的模样,老人们排坐于供销社门 前晒太阳,古旧的木平廊桥检槽桥跨在窄窄的河面上,两岸一溜黑瓦老屋。我坐在一 辆拉砖货车的车斗里,颠簸中继续往云雾深处去,田园风光如画卷徐徐展开。田野里 种着大片青葱的啤大麦,乳白的浓雾忽来忽去,白云深处有人家。漫步小岭村的田野, 才刷过红漆的美丽廊桥小岭桥跨在小河上,河对岸山坡里散落着上、下两村,小磨房 立在河边。在窄窄的村道田埂上高高低低地走着,一路见到高高的石拱桥、爬满青滕 的石平桥、木板搭的平便桥、石磨碾子铺的小圆桥,跨溪过河,浑若天成,简直是小 小的桥梁展览馆,我不禁为乡民可爱的智慧发出惊叹!皑皑雪山下,云雾飘在山腰, 一个叫青兰村的村落被白花花的蚕豆花田围绕着,象拢着一层白雾。一路不知经过多 少这样诗情画意的风景,终于到了清代八大盐井之一的师井,一高二低式桥屋、两端 建有牌坊楼的石拱廊桥关帝圣君桥,带着一种由来久远的古老气息,扑面而来。这座 始建年代不详、民国 13 年重修的石拱廊桥,和相距不远的木平梁覆瓦屋顶、两头有 堡门式结构和“闪八字”照壁的街子房桥,构成“小桥 . 流水 . 人家”的村落图景, 叫颠簸半日的我激动不已,不枉这一路辛苦! 藤桥是一种远古时期传留下来的原始过渡工具,古人称之为“笮”,由野葡萄藤编织

大达村古戏台,白族远古流传下来的吹吹腔正热闹唱响。

而成,中铺窄木板以便人行走,桥两边依大栗树结绳,每两至三年需更换一次野藤。 白石乡的松水藤桥、云头藤桥现保存完好仍在使用,25 米长的松水藤桥上,衣着鲜 艳的乡民驮着背篓说说笑笑走过,桥畔田头牛儿在悠闲地吃草。我攀上桥去走走试试, 哪知每走一步,木板随晃,脚下江水滚滚,慌得我紧紧抓住藤圈…… 从兰坪普米族自治县一路南下云龙,大理州海拔最高的 4295 米的雪邦山皑皑耸立, 那种怒江常见的简易溜索,这里也时常可见,过河的乡民在一根绳索上悬空一溜,来 去自如,任江水滚滚在脚下,自是豪气潇洒。沘江到了长新乡后变得宽阔湍急,激流 滔滔的江面上,近代修建的安澜桥、青云桥等铁链桥凌空横跨。我们几日里在乾隆年 间始建的长 60 米的铁链桥安澜桥来回多次,到桥西赶集,去河口泡温泉,到千年古 村诺邓细赏古建筑,爬到天池俯瞰沘江S形绕过庄坪坝子、连井坪坝子形成的天然太 极图,天色渐暮后,随驮货的马帮乡民一道悠悠地走过悬索长桥…… 在云龙的日子,凌越各式古桥之上,壮丽的河山在脚下,林徽因先生的诗句“什么时候, 心才真能懂得,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悠远地响来,河山辽阔,古意盈怀。 行至水穷处,荡胸生层云。时空,已是静止的了。

云雾缭绕的检槽乡间,溪河纵横,各式古桥遍布。

赶集回来走在茶马古道上的彝族老乡。

安澜桥,乾隆年间的飞索铁链桥,长 60 米,凌空横跨长新乡的滚滚沘江上。

诺邓白族古村,具有两千年开采历史的古盐井,明清以来是连通腾冲、缅甸和西藏、大理、保山等地的“盐马古道”的轴心地。

世界建筑导报

49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