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TECTURAL WORLDS
卷首语
NO.149
卷首语
STREET LIFE AND HOPE 市井与梦想
2013 年,“梦”这个字刷新了刚刚开始的国事话题的点击量。憧憬与幻灭伴随着兴奋与沮丧, 再次证明事物总是两极并存,祸福相倚。但生活始终在前行,尤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支撑的日 常生活亦不应被忽略。本刊今年第一期关注的焦点是百姓的市井生活与城市建筑的关系问题。 “市 井”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商业世俗、粗疏无序的现象,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我们 注意到,在中国的大城市里,Shopping Mall 和超市这些“时尚空间”日益成为市民日常消费 和休闲的主要场所;而与此同时传统的农贸市场、街市和圩集空间却日益狭小,越来越被边缘 化。这些富有东方烟火气息的“市井”空间,曾经构成我们传统交易和日常生活的核心,如今 在发达城市中正濒临灭绝和慢慢消失。让人担忧的是,那些新兴的集“购物、休闲、娱乐和旅游” 为一体的大型购物空间其实一直在暗中操控普通人的消费行为,刺激人们对物的占有欲望。相反, 在那些传统街市,人们的交易常常是伴随着人与人的沟通与交往。本期的“世说新语”栏目所 关切的传统街市和农贸市场被边缘化的处境,不仅是因为在城市中社会低收入阶层赖以生存的 条件岌岌可危,而且也因为城市在失去市井生活所沿袭的人与人交往的场所和传统。 自去年初改版和英文刊名的更名迄今整整一年,《世界建筑导报》经历了从纯专业技术类杂志 向关注城市与建筑问题的人文化转向,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唤起公众对建筑作为社会急剧变迁的 外在表达的关注;同时更希望探索建筑界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种种内在关系。而推动我们更主 动自觉的关注社会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一个梦想——希望所有快速发展的城市,是一个更加公正、 更加安全和更富有创造性的社会,而不是一个追求更多财富、享受和权力的社会,且大多数人 无法享有。 什么样的“梦想”将会与我们普通人的“市井”生活相联系?这是本刊今年所关心的焦点。 本刊今年推出了新栏目“教学笔记”,这是一个关于设计基础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栏目。曾几何时, 中国建筑教育经历了迅速向西方学习和模仿的过程,我们的视野完成了从风格到建构、从样式 到空间的转变,而回到建筑学最基本的问题研究上来。这种研究也许并不是在现实实践环节中 所能思考,而更依赖于大学里的设计工作坊才能完成。我们不会忘记,现代建筑的先锋实验恰 恰是在“包豪斯”和“德州骑警”的校园里进行的。我们更加期待,今日中国建筑教育能摆脱 那种僵化刻板的“评估”羁绊,而还原建筑学最具活力的专业特质和设计研究工作,走出自身 的特色。 “本期人物”栏目我们介绍的是一位年轻敬业的女性建筑师何勍。她曾在第二届建筑传媒奖中 获得居住建筑特别奖,她为建筑工人所设计的“工人板房”感动了许多评委。在一些临时性的 铁皮建筑上,她倾注了对人类之爱的敬意,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建筑专业的一丝不苟。同样,在 广州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中,这种职业的精神鲜明地体现在她从设计师到协调人的角色转换。 她设身处地为各方着想,主动地去平衡形式感、实用性、城市历史记忆和业主远期利益等诸多
全球首份 iPad 版中英双语建筑专业杂志 《世界建筑导报》(AW)隆重发布 The world's first Chinese-English architectural journal for iPad, Architectural Worlds (AW) is now available.
矛盾冲突。最终她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和赞许。“空间异象”我们又一次借用第三者的目光打量 我们自己。在中国最繁华的城市里,一个华侨看到了我们自己社会中的隔绝现象,而我们对此 似乎已习以为常。而另一个艺术家即将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开始她生命中最远的一次家乡梦寻。 这位以色列籍的艺术家通过她的作品,为我们精妙地分析了“家”和“居所”的区别。本期“人 文地理”,读者可以在一篇介绍美国南方小镇怎么过圣诞节和元旦的文章里,读到两种“美国梦” 在打架。而喜欢宁静生活的读者,则可以在另一篇关于北欧中古历史博物馆的摄影报告里获得 冥想式的满足感。
敬请通过 App Store 搜索“世界建筑导报”或“Architectural Worlds”下载阅读。 iPhone 版及 Android 版即将发布,敬请关注! Please visit the App Store and search for either “ 世界建筑导报 ” or “Architectural Worlds” to download your copy. iPhone and Android versions will soon be released, check for updates! 版权所有:世界建筑导报 技术支持:五帝数码科技
世界建筑导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