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油》第十一期

Page 1

第十一期

二零二三年 六月

P.2

P.3

P.4

專題:自成一角的隱世古村|混凝土廠懶人包

油説:工廈中的夢幻漫畫世界

特約專欄:保衞香港名字|藝文讀物

自 由

編輯/ 楊雅怡 校對/陳威諾、陳雅雯 設計及排版/張禮皓

海 然 天 的

詳見內頁

大風吹 吹走村民的瓦遮頭

颱風季節到來,大家眼中可能只是梅雨夏至的來臨,然 而對於居住在臨海低窪地區的鯉魚門村民來説,這是 年中大事,亦是最緊張的時刻,村民甚至戲言「點準備都 防唔住,最多都係去天后廟拜拜」。可幸的是,過去數年 風季的影響未如當年「天鴿」、「山竹」吹襲般強勁,或 許是天后保佑,又或是村民已見慣大風大浪。

文/欣柔、油長 圖/欣柔、鯉魚門街坊提供

村民互助 自發組織義工隊

政府會在颱風來襲前預先派發沙包予當地居民,並協助建

設臨時擋水板,以防止水浸和海水湧入。這個做法已經成 為當地村民預防颱風的日常。但2017年「天鴿」吹襲過後, 對村民生活和房屋造成大規模損毀。有見及此,政府和村 民開始進行改善和協調工作,如在風暴期間開放社區會堂 作庇護中心,為村民提供臨時住所,亦有街坊自行組成義 工隊協助村民——他們正是「鯉魚門風災支援特訓隊」。

「特訓隊」在「天鴿」襲港後由社區中心主導,號召一眾

有心街坊後,為他們提供訓練,讓義工隊在風暴前後到鯉 魚門為居民提供協助。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時,義工隊 會率先聯絡村內長者,提醒他們颱風在即,同時協助村民 進行防風措施,如屋內外堆疊沙包、帶有需要的村民到避 風中心暫避、搬運或抬高居民家中重物等,以避免海水浸

濕財物和減低人口傷亡。颱風吹襲過後,村內會積聚大量 垃圾,義工隊亦會協助清理和幫助村民處理已損毀物品。 風季在即 村民如何自處

自2019年起,政府興建由馬環村延伸至馬背村石礦場的 防波堤,以防止海浪直接拍打房屋。惟居於燈塔至馬環村 段的村民反映,建有防波堤的馬環村及燈塔的登岸設施之 間,平日一有大浪,全部海浪都會集中轉移沖向此段的房 屋,對颱風尤其憂心。

2017年,超強颱風「天鴿」曾帶來巨大破壞,不僅海水倒 灌進寮屋內部,更令房屋結構崩塌導致地基損毀,造成嚴 重財物損失,現鯉魚門防波堤已經建成,但仍有房屋未受 防波堤保護,威脅依然。

5月11日觀塘區議會的「食物、環境衞生及地區設施管理 委員會」會議討論到鯉魚門的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下的沿 岸災害研究及改善措施。在這個平日早上的工作時間,「關 注鯉魚門長遠改善工程居民組」特意抽空到場旁聽,並代 表村民表達意見。就防波堤的爭議,土木工程拓展署(土 拓署)工程師代表林志權及鄭卓軒表示,興建防波堤的成 本太高,且擔心破壞地基,認為增設門口擋水板已經足夠。

村民韋生表示會議主要討論水浸問題,根本沒有就著村民 提出的海浪問題給予建議。村民鄧生相信政府很清楚村民 訴求,而村民建議的方案並非不可行,認為土拓署提出的 技術和成本兩個問題都是可解決的,希望當局積極考慮村 民建議。村民陳太回應道政府每次都是答覆同一內容,村 民宛如皮球被踢來踢去。

村民只希望政府可以好好回應,保障市民福祉。鯉魚門的 地理位置特殊,入村只有一條人行小路,又要經過熙來攘 往的海鮮街。颱風過後的修復工作既耗費金錢,亦費時失 事。「平時有大船經過啲浪都會打上嚟,如果風球嚟緊就 更犀利啦!」

政府協助加建的防水閘

(左)尚未有防波堤保護的沿海屋群(右)新落成的馬環村至天后廟防波段

每三個月一期 今期印刷數目:4000份
油塘社區報《集油》
,早已傷痕累累
社區

年初,發展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擬在將軍澳華人永 遠墳場對出水域的132區,以填海削坡方式造地25 公頃,並興建厭惡性設施。132區的發展計劃引來附近地 區的業主強烈反對,擔心引起健康及污染問題。132區附 近的隱世山村 —— 安聯村首當其衝,村民指出政府從未就 工程問題主動諮詢。這條村存活超過70年,因填海工程 再次走進公眾眼簾,村民恬靜純樸的鄉村生活因為缺乏諮 詢和可持續規劃的城市發展而面臨威脅。

文/樹心、爛船 圖/爛船、油長

昔日流水坑到今日安聯村

五十年代前,魔鬼山曾是滿窪野草、怪石嶙峋和人煙稀少 的一座荒山。山的東側是一個擁有半圓形海灣,且灣面無 浪如鏡的照鏡環山。直至香港保衞戰前,駐港英軍利用鯉 魚門天然海峽的優勢,在魔鬼山上修築炮台和碉堡,亦稱 炮台山。及後五十年代,大批具採石礦技術的五華客家人 移居香港,聚居於魔鬼山與照鏡環山之間的流水坑,當中 三坑以第一坑最為人煙稠密,安聯村就在此地。

居住在安聯村超過60年的文叔

謹,並重新審視政策,大型合約制的石礦場漸漸取代小型 石礦場 。村民因此被逼轉行,改為種田、養畜,形成我們 現時所見的安聯村面貌。

明日安聯缺環評

去年底,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於將 軍澳工業邨及佛堂澳以南的137區填海興建共5萬個住宅 單位。今年初,政府建議在132區以填海削坡方式造地25 公頃,重置現時在137區的公眾填料轉運設施和混凝土配 料廠,並興建電力設施、建築廢料處理設施、廢物轉運站 及海上垃圾收集站。安聯村位於132區的山上,受到最直 接的影響。

一日村民 一世村民

安聯村依山而建的一座座小屋

走入安聯村,村中一間間蕭疏、錯落有置的小屋猶如回到 上世紀的香港。安聯村依山而建,村民就地取材搭建石屋 聚居。當時香港採礦業盛極一時,本地開採的石料來自不 同小型石礦場,安聯村山下就曾經有一個。村民靠打石維 生,並利用天然海峽的地勢將採出的石材船運至外港。但 同時,許多石礦場營運者對環保、工人的職業安全和健康 等方面的意識薄弱。政府對本地小型石礦場的監管愈趨嚴

安聯村現有居民不多,文叔在1959年落戶,現與流浪貓 狗留守村中,閒時上網或飲茶。他一見有村外人到訪,就 換了一身新衣,有求必應地帶路介紹安聯村。他憶述當年 石礦場已廢棄,八、九歲的他跟家人鄉里從西灣河搬來定 居,就讀於海濱學校。他笑言以前走路出村只需20分鐘, 但因年紀漸大,現在要40分鐘才可出村,「慣咗就唔覺 辛苦」。從前,他課後常常去潛水執螺、釣石狗公、游泳。 年少氣盛的他曾一口氣游到現時康城的位置,至天色昏暗 才搭船回家。今天海中心已建一座大橋,對岸已發展成私 人樓宇和堆填區,岸邊亦架設了一座探土機。安聯村全盛 時期曾有多達四十幾戶人家,沒有什麼現代機器,只有一 雙手,一同開闢這片荒山野嶺。他那時年紀雖小,但一直

看著爸爸和叔伯兄弟用海沙、英泥、沙石起屋,後來自己 更投身建築界,學習水利工程,亦因此成為了村代表,到 灣仔政務總署跟政府部門、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 永會)參與會議。

山中村的危與機

村民本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給自足,但華永會計劃 在山上興建墳場,村民憂引起排污以至食水安全危機。文 叔心知若計劃得以推行,安聯村便凶多吉少。他當時在會 上談到:「你話食水冇問題,我信你。之後(墳場)開放, 你飲咩茶葉,我哋夾錢買,當你面攞水煲,你飲我哋飲, 一句聲都唔出,但你唔飲就唔好叫我飲。」官員及華永會 聽罷才答應供應食水以彌補將受污染的山水。滅村危機一 時得以化解,今又要抵受城市發展的巨輪。現在尚且能看 得出石礦場的痕跡,據說海邊還保留一座由村民建成的八 公(即土地公)小廟。文叔遙望著大海說:「我住開呢度, 唔想走亦唔會返西灣河。政府得一間房咋嘛⋯⋯如果要排 公屋,一早排咗啦!咁我去邊度住?」

建於上世紀的安聯村,至今仍未有歷史評級。本土研究社 研究員Stewart表示,安聯村山下有一天然海岸線,憂填 海工程會破壞該處多樣的生態及獨特的岩壁,建議政府詳 細研究。132區有約七公里長的天然海岸線,地貌罕見, 早於1.4億萬年前形成,由花崗岩、火成岩及雲英岩組成, 填海工程將直接影響其中1.5公里段。他亦指出,對岸阿 公岩村和鄰近的茶果嶺村也是昔日從事打石業的客家人村 落,一條條城中古村也正面臨清拆重建的威脅。

文叔所種植的木瓜,他稱有不少行山客會私自摘下

無牌經營逾兩年 油塘混凝土廠持續高調運作

於油塘東源道22及20號的中國混凝土廠,早在 2021年4月和2022年4月分別被環保署拒絕續 牌。廠方曾就22號廠房被拒續牌一事提出司法覆核, 也在2023年1月被高等法院駁回。然而,網媒《誌HK FEATURE》與本報記者近月發佈了聯合報導,發現有關 廠房每日均如常運作,廠房的車輛在油塘區內高調遊走, 附近居民只能繼續忍受廠房運作引致的污染。在面對刑事 檢控的情況下,為何該廠房還可以在「不能亂也亂不起」 的「新香港」非法經營多年?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文/昆仔、狐狸 圖/狐狸

從被拒續牌至今 爭議聲從未間斷

早在2018年,已經有市民投訴混凝土廠對油塘附近的環 境造成污染。2019年8月環保署去信廠方提醒其拍照將於 2019年12月31日到期,並指出其不合規格的設置。隨後,

環保署在2020 ~ 2021年期間,先後與廠方進行了2次會 議,廠方也提交了3次空氣污染措施計劃書,但都未能符 合環保署的要求,終在2021年4月29日被拒絕續牌。

廠方也曾就被拒續牌一事先後向環保署的上訴委員會提出 上訴以及向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均被拒絕和駁回。儘

管多次被明令禁止繼續營運,環保署至今也向該混凝土廠 提出至少17項檢控,但混凝土廠仍然沒有停工的跡象。

面對廠房非法經營的情況,近期曾有兩次遊行以此為 主題。第一次為今年2月4日,居港英國人James Ockenden在油塘發起5人遊行(圖一),質疑政府為何 遲遲沒有果斷行動,警方則安排數倍警力跟隨。第二次為 3月26日,將軍澳都會駅業主委員會於將軍澳舉辦百人遊 行,反對將中國混凝土廠在內的厭惡性設施搬遷到將軍澳 132區。

社區及媒體記者聯合報道

本年三月,有街坊向本報指出中國混凝土晚間「噴塵」及 倒泥頭落海,亦有相關影片為證。故此,《集油》成員聯 同《誌HK FEATURE》就中國混凝土違法經營一事進行 聯合報道。經歷數次視察後,記者們觀察到混凝土廠的田 螺車仍有出入記錄車輛,而且部分車身有污漬(圖二), 確認廠方依然運作。

接着,記者們亦尾隨田螺車由廠房至地盤,再在地盤拍攝 車輛由倒車、傾倒混凝土、清洗車輛離去的整個過程,確 認了廠房尚在無牌製作混凝土。

監管制度淪無牙老虎

《集油》翻查記錄,發現環境保護署(環保署)自2021 年起已向混凝土廠提出17宗檢控,並申請臨時禁制令要 求該混凝土廠即時停止運作。但 在 2022年8月,混凝土 廠卻聲稱毋須領取相關牌照營運,並就此案提請司法覆核, 要求署方就非法營運令其造成損失一事作出賠償。事件進 程 令人不禁感嘆監管制度的乏力,更揭示現行法例的漏洞 及監管力度的不足。

直到 現在,混凝土廠仍在油塘 區內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廢 氣噪音問題仍困擾著居 民。混 凝土廠停運一事由2021年討論 至今,政府何時才能還油塘居 民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答案 仍遙遙無期。

《誌HK FEATURE》 的相關報導連結 )

2 / 專題 / 2023.06 /《集油》/第十一期
(右)被混凝土車「噴塵」後的消 防喉
自 由的天
專題
然海 岸

紙本温度

傳遞的是漫畫迷的熱誠

畫,就如藝術品般,一線一頁佈滿設計心思和 血汗;漫畫,亦是廉價印刷品,只需平價紙張 就能大量產出,傳閲到大家手中 」 店長 Karman 淡言。 Karman(K)與 ET(E)一本初心共同創立網上專頁〈紙 本分格 〉 介紹漫畫;五年後,二人更進駐觀塘工業區,成 為漫畫店「紙本分格」的店長,初心依然。

文/油長 圖/阿培、欣柔、夕 開店的緣由

原從事設計的 K 和 E 從小就抱著漫畫夢,終於在2015年 創立〈 紙本分格 〉,在螢幕後默默經營著這個網上專頁, 後來二人嘗試把營運數年的內容帶到現實。實體店以聚集 漫畫友為出發點,提供各類服務和活動,當中包括漫畫共 賞活動、漫畫手稿和私人珍藏展以及提供少量但多樣的漫 畫小買小賣,尤其是小眾出版的漫畫,讓更多人了解出版 印刷背後所需要的心思。

他們曾在2019年中開設為期一個月多的期間限定店「紙 本分店 Manga Pop-up Store」。只有陳列書櫃的環境並沒 有阻礙他們舉辦活動,事後得到不少支持和鼓勵,更有讀 者反映希望可以延續下去、舉辦更多活動。「繼續做下去」 的想法在心中燃起至今,成就出這個如此温暖的空間。當 年一個忽發奇想就成為了今天「紙本分格」的雛型。

網店以訂購制為同好搜羅最新漫畫,期間限定店未賣出的 藏書也放上網頁寄賣,延續了限定店與讀者的互動。隨後 他們亦提起信心,引入更多不同類型的漫畫,切切實實的 發展成一間漫畫店。有了期間限定和網上營運的經驗,他 們逐漸考慮把這份興趣轉型成事業,由短聚發展成一個讓 大家相聚的老地方,連繫志同道合的人。

與漫畫結下不解之緣

K和E對漫畫的興趣從小已見端倪,由新鮮感到好奇到一 份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情意結。K因為舅父而迷上漫畫,得 閒無事就會走到舅父家看漫畫。K一次路過報攤,心血來 潮買入了第一本收藏,自此開始了儲錢(買漫畫)的習慣, 省下飯錢、儲利是錢都用來買漫畫。「最珍貴的一定是第 25期《龍珠》(K的第一本收藏)!」K會心微笑道。K 購入的漫畫多不勝數,有的是最新發行的日文原本,有些 更是K投身工作後千方百計買入的經典作品。K曾笑言, 自己的收藏四散於工作室、家中或倉庫,單是家中的收藏, 就已擺滿書櫃,甚至堆疊至天花板。

除了報攤,漫畫迷另一個天地莫過於租書店,儼如漫畫及 小説專用圖書館。中學時期的E每隔數天,就會特意搭小 巴跨區借漫畫。在乘車和課餘時,E都分秒必爭地追看, 甚至上課期間在抽屜��偷看。「那時候我們都沒有很多零 用錢買漫畫,所以同學會一次過夾錢借很多本,拿到學校 輪住睇」,一班同學一同翻閲,一同討論猜測接下來的故 事,一同期待下一本作品。時至今日,E袋中必定有一本 漫畫。

刷工序和最終成品則走過不同實驗,終讓他們更接近設計 漫畫書的夢想。整個漫畫發行計劃旨在串連香港不同漫畫 家和創作人,試著共同作出一些新嘗試,發掘出主流漫畫 以外的可能。現在,他們正進行新的企劃,以小本經營來 推出長篇連載漫畫。

擁有相同理念的K和E策劃「紙本分格漫畫計劃」,出版 本地獨立漫畫作品,曾兩度發行。最新創作是香港獨立漫 畫家KIU的《3itches三魔女》,第一冊率先在2022年中 出版。談及這個發行計劃時,他們齊言「早在開店之前, 就已經有這樣的想法!」

漫畫發行計劃的第一彈作品是由麥少峯老師執筆的《灰飛 不滅》,後經K和E自行設計、出版和編輯。麥老師在出 版前曾在 《MILK》雜誌上連載過漫畫,是位多元風格的 創作人。雙方的合作則緣於一次展覽過後,他們「膽粗粗」 地走到老師面前,邀請他合作推出漫畫。

所推出的漫畫在封面設計、紙張質感、和油墨控制上,都 與坊間的薄裝漫畫大有不同,單憑成品經已看出他們的熱 誠。計劃清晰的分工令漫畫家更放心去創作;而負責後製 的他們把漫畫家的心血呈現在大家眼前。書上的一紙一 頁,一黑一白,都經過計算考量而精心設計的。

對他們來說,統籌出版的過程經過不斷試驗,而漫畫的印

8月23日 環保署提醒廠方 續牌事宜 10月28日 廠方申請東源道 22號的混凝土廠 房牌照更新

無數裝載混凝土的車輛正在進出

2020年 5月21日 環保署首次作出 檢控 7月9日 環保署第二次作 出檢控

店內展示空間, 採訪時正進行自家策劃的展示 ——林田球《異獸 魔都》展 select goods 我心已死小角落~

談及行業的大環境,K和E坦言他們只是想做喜歡的事, 實現漫畫迷的心願。戲笑理想同時寄語「每個人有自己擅 長的部份,他們有他們的做,我們都有我們的受眾」。對 於未來發展,他們稱一切都要天時地利配合,但要做好事 前鋪墊,才能把握機會。

在網上漫畫普及的年代,紙本漫畫日漸式微。但在K和E 的心目中,紙本漫畫的價值從未變改。然而他們依舊收藏 新的漫畫,對自己喜愛的事情熱情不減。由讀者變成店長, 繼而投身成為行業的推手,他們代表著新一代人的堅持, 用著自己的方法承傳紙本的温度。

紙本分格

@zbfghk

觀塘敬業街65-67 號敬運工業大廈11 樓A 室 支持實體漫畫書!

當問到理想中的紙本分格是怎樣時,K和E皆戲言「希望 (空間)可以像西九文化區那麼大」。紙本分格最大的挑 戰是空間不足,不但影響店內庫存,同時也限制了舉辦活 動的規模。其中一大心願,是在店內舉辦不同展覽。奈何 地方有限,他們可用空間就只有一面牆而已。 2019年 1月27日 環保署首次去信 廠方指收到有關 污染的投訴

1月28日 環保署就22號 廠房續牌申請再 次去信廠方

關注事件的組織及人士到達 混凝土廠房進行抗議

2023年

6月

截稿一刻,混凝土廠爭議仍未完......

第十一期 /《集油》/ 06.2023 /油說/ 3 「漫
從零開始 出版至發行香港漫畫的一條龍
「想做到好似西九咁大」
2021年 4月29日 環保署正式拒絕 22號廠房的續牌 申請 5月18日 廠方就被拒續牌 事宜申請上訴 1月27日 廠方上訴申請 被駁回 2月4日 有市民就反對中 國混凝土廠無牌 經營發起遊行 4月4日 環保署檢控廠方 無牌運作 4月8日 環保署拒絕20 號廠房續牌申請 2022年 4月13日 政府發佈禁制令 要求22號廠房 停運 4月21日 廠方申請 司法覆核 1月20日 司法覆核被駁回 高等法院 2023年 《3itches三魔女》(左)、《灰飛不滅》(右)
中國混凝土廠 爭議時間線 油説
1月28日 廠方另為東源道 20號的混凝土廠 房申請續牌 堆積在路面的混凝土
員工正在清洗運作後的混凝土車

4 / 專欄 / 2023.06 /《集油》/ 第十一期 以下專欄內容僅代表該團體觀點及意見,並不代表本報的立場

404 四山不存在的「油塘」

「自古以來」的官富與四山 這一帶區域現存最早的地圖紀錄,可說是明《粵大記》 中的《廣東沿海圖》,根據該圖中標示地名的相對位置, 可以確定這一帶在這幅古地圖被標示為「大小官富」, 東望鯉魚門,西面與赤沙遙遙相對。歷史界一般指官富 地名與南宋設立的官富鹽場有關,但具體因果不明,對 官富鹽場的具體位置與規模亦眾說紛紜,唯一肯定的是 官富產鹽於清順治遷海令生效後正式告終,遷海令清空 了所有住民,直至1683年結束才有新住民重新定居, 形成我們認知中的「香港」。復界後亦曾產鹽,但質量 與規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1895年再版,由歌連臣測繪的香港地圖

因為無獨有偶,再以東南下一個海灣,被標示 "Chong Lui"。這個 "Chong Lui" 近年有指其實叫蒸酒灣(或有地 圖標燒酒灣),因為以前鯉魚門鄉民喜釀私酒,發酵後需 加以蒸餾而得名,更有人指 "Chong Lui"只是當地其中一 間酒廠名而已。這都令地圖這一部份的真確性成疑。

《粵大記》中的《廣東沿海圖》

相對起官富鹽場,復界後出現的四山採石業對這一帶區 域的影響更為明顯。當時於牛頭角牛頭山、茜草灣白泥 山、茶果嶺雞屎山及鯉魚門畬頂山有上好的花崗岩石 材,合稱「四山」,由鄉民擔任「四山頭人」,身穿清 國官服,監督客家礦工打石,並為清廷收稅。值得留意 的是「四山」亦成為附近地域的稱呼,這一帶則屬於茶 果嶺鄉及鯉魚門鄉的勢力範圍。打石工人亦會坐船到對 岸筲箕灣工作以及補給,時至今日三家村仍然有到對岸 的渡輪服務。

歌連臣地圖擺烏龍?

1842年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永久割 讓成為英國殖民地。自此英國人開始於沿岸進行現代地 圖測繪,測繪者就是皇家工程兵兵團(Corps of Royal Engineers)中尉Thomas Bernard Collinson(歌連臣)。

於一幅由歌連臣測繪、1895年再版的香港地圖中,只有 簡單的線條勾勒出對岸的四山海岸線,而茶果嶺以南的 海灣首次出現被標示 "Yau Tong"。

此時各位讀者一定驚嘆:原來「自古以來」已經有「油 塘」!等等,其實筆者對於這個標示是抱懷疑態度的。

走進鯉魚門的霧

昔日的香港究竟是怎樣的世界?舒巷城寫下《鯉魚 門的霧》,在某個視點捕捉五十年代的漁港印象, 敘寫鯉魚門的人事變遷。故事將鏡頭聚焦於水上人 梁大貴,二十五歲的他離港漂泊他鄉。十五年後, 大貴重回鯉魚門,昔日景象已不再,故人也不知去 往何處。不變的是,霧依然籠罩著鯉魚門,去了又 來,來了又去 圖文/李可以 插圖/霧裡浮沈

懷念與追尋:昔日時光的鯉魚門

梁大貴闊別十五年重返鯉魚門,昔日故土的場景喚醒過往一幕幕的回憶。記

憶中的它並不美麗,常常被灰白色的霧所籠罩,海水黃而黑,淺水處擱淺著 癱瘓的艇仔。但於大貴內心,古老、殘舊正是那時的家,就連魚腥味都是「濃 厚和可愛」的,埗頭上的腳步聲亦是永不乏味的聲音。

直接寄到你家中。作。下期實體報將價支持我們的工訂閱計劃﹐自由定請登記《集油》的

《集油》的看法。過此問卷表達你對的意見。請各位透我們十分重視大家

繼續講下去前,必須先介紹另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 —— 馬 遊塘。一向關於「油塘」的地理討論都與馬遊塘密不可 分。馬遊塘位於過背山(Round Hill)與五鬼山(Black Hill)之間的山坳與山谷,鄰近今日將軍澳隧道入口及將 軍澳道。據《坑口鄉事委員會五十周年特刊》所載,約於 三百年前開村先祖來到馬遊塘,觀察風水及地形,似是馬 兒在塘邊遊走,此乃村名之由來。馬遊塘村為客家雜姓村 落,以李、劉、曾三姓為主,各姓俱建有祠堂,文化上較 靠近坑口六約,但四山文化中都有其蹤影。惟筆者比對客 家話發音後,發現「孖流塘」比較吻合早期英語 "Ma Lau Tong"譯音(因為「遊」、「游」、「溜」、「油」等均 讀Yiu或Liu),亦貼近該地地形及水文,奈何無法進一 步證實。

兩者相距甚遠卻常被相提並論,究竟是為甚麼呢?如果仔 細留意,其實茶果嶺以南的海灣與北面茜草灣的海灣地形 均非常相似,Facebook曾經流傳一張歷史照片,不少人把 兩者搞混了,對於相中位置引起一輪爭論。筆者不禁覺得, 一百多年前的人,把兩個海灣混淆,亦不足為奇。有後 來出版的地圖直接把茶果嶺以南的海灣直接標示 "Ma Lau Tong" 或 "Ma Yau Tong",地鐵公司亦曾考慮以「馬游塘 站」作為今日「油塘站」的名稱。

蒸酒灣與三家村

鯉魚門除了形容蝦公岩與三角嘴之間的海峽外,亦代表蒸 酒灣南岸的鯉魚門鄉。自1904年的香港地圖上,蒸酒灣

值得留意的是,大貴不僅僅是尋求昔日舊物的氣味和聲音,而是追尋一種社 群的情誼,一種與人聯繫的情感。大貴遊走在街頭巷里,尋找昔日熟悉的臉 孔,德叔、茶居老闆和那寄予情愫的木群,漸步憶及過往與他人的情感聯繫。 他繼續遊走、尋覓與懷舊,以確認故土的不變為自己心靈尋得落點

圍困與悵惘:霧茫茫的本土身份

縱使大貴尋覓過去的身影,卻沒有重遇熟悉的面孔,整個蜑家社羣因政府政 策亦已上岸離去。大貴曾以為可以重新尋得因漂泊外地而失去的本土身份, 卻不曾想到故土時時在改變。

故事的結尾,在本地長大的大貴不知埗頭已有電船去茶果嶺,旁人斷定大貴 是外地人,而他也默念著:「嗯,我是剛來的 」已然不知家何在。諷刺

的是,在五個十五年過後,如今茶果嶺拆卸之即,又一個社群文化面臨消失。 文中的大貴並非是孤立的形象,而是大眾的投射及縮影。正如現時的茶果嶺 村民,像海中漂泊的船員,被濃烈的海霧圍困著,不知何去何從。

舒巷城曾說:「霧是一種象徵,好像圍困着一個人般,不容易掙脫出去。」 而港人化不開的本土愁緒,如霧一般,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從未離場

北岸標示了一條叫三家村的聚落。至於三姓是哪三個氏 族,張瑞威教授於2000年發表的文章中表示,從不同 人口中得到不同的版本(溫、劉、陳;張、劉、連),

都是開埠早期到四山打石 的客籍工人。然而三家村 所在及一帶的土地,則由 鯉魚門鄉的氏族(葉、曾、 張及羅)擁有,都使三家 村與鯉魚門鄉關係曖昧。 而隨三家村於1965年因發 展重置至蒸酒灣南岸,兩 者分野更加模糊,甚至有 人會以為兩者為同一地。 自七十年代三家村已經成 為工業區,現時正被豪宅 慢慢取而代之了。

(右)1900 年的鯉魚門地契圖

鯉魚門嶺南新村

1950年「秧歌舞事件」發生一星期後,政府就將摩星嶺 公民村的難民移到照鏡環。當時照鏡環仍然荒涼,加上 倫尼自殺事件令當地污名化,有部分人不願搬入,便於 鯉魚門以北的照鏡嶺麓建「嶺南新村」。昔日村口牌坊 如山另一面的照鏡環一樣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1960年 代政府開始清拆「嶺南新村」,重建成「油塘灣政府廉 租屋邨」(後稱高超道邨、今高怡邨),兩村均於1996 年主權移交前被徹底清拆。

參考資料: - Hong Kong Historic Maps (https://www.hkmaps.hk/) -《鯉魚門三家村、茶果嶺 : 時、地、人的探討》救世軍耆才拓展計劃觀塘中心,2005年。

-《鯉魚門的歷史、古蹟與傳說》 張瑞威,《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二十期,2000年。

筆者註:網誌《韋信手記》正有個專題叫《404香港不 存在的角落》,實在太切合今次主題,寫得不錯,請大 家亦多多支持。

保衞香港名字 Protecting HK Names @protecthknames 從批判地名學角度搶救香港地圖上由政府、港鐵、地產商等 造成的混亂與空白。

關於《集油》

《集油》是由一班熱愛及關心油塘的街坊自發創立而成,我 們透過參加獨立媒體(香港)「社區新聞計劃」發行實體及 網上報章,希望能把油塘事、油塘人以文章、圖片等形式分 享出去,從而讓大家以更多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及欣賞油塘。

出版:集油媒體有限公司 承印:新世紀印刷實業有限公司 地址:柴灣利眾街44號四興隆工業大廈13樓A

徵廣告上廣告 299 元起,實體報 650 ( 區為主 ) 徵訂閱
徵意見
支持團體
專欄 (上篇)
「油塘」定馬遊塘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