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2022年10月
編輯:Roy、Edward、Ronnie︱設計:蕃薯、Patrick、Anna 記: Roy Edward、攝:Roy Edward
網台「非實力派」專訪
感嘆觀塘改變 慶幸還有歷史記載
香港的YouTuber可謂包羅萬有,由旅游、美食,到原創故事、 遊戲、時事評論等等,新奇的事物、角度和想法層出不窮。而似乎 與「創意」二字無緣的觀塘,竟能成為了一個知名YouTube Channel 的據點。早已被視為老舊的觀塘區,在一眾成員眼中,似乎別有一 番風味…… 非實力派Very Surprise在21年9月1日正式起家,開台以來一直 都在觀塘運作。Channel開台時日尚短,但早已凝聚一批忠實支持 者,這正是因為成員JonJon、Will、包包、Der仔、Euphemia及軒 軒,曾於其他YouTube Channel打響名堂。現時,非實力派以遊戲 節目著名,亦偶爾涉獵不同範疇的話題,現已在YouTube有逾7萬 位訂閱者。 而在起家之前,JonJon、Will、包包曾在Stakk分別擔任幕前及 幕後的工作。17年,他們決定另起爐灶,成為Whizoo的幕前骨幹成 員,而Der仔及Euphemia當時則以實習生身份加入團隊。21年,五 位以自負盈虧的形式,創立非實力派。後來亦透過熟人介紹,邀請 了理念相近的軒軒加入;便成為了今日的非實力派。
從Stakk到非實力派 與觀塘結下不解之緣 雖然非實力派在21年末才正式在觀塘活動,但早在他們效力不 同的網絡媒體公司時,便經常在觀塘區內出沒,先後在觀塘鴻圖 道、九龍灣宏照道上班。以前,成員們只屬員工身份,觀塘只是隨 遇而安的工作地點;然而當要為現時工作室選址時,他們最終還是 選擇留下來,繼續在觀塘區內紮根。對於搖身一變躍居負責人的他 們來說,成本問題自然是重中之重,「搵過唔同地點,但真係好 貴,而觀塘真係平租啲」;而觀塘工業區的廉價租金便解決了他們 創業起步的一大煩惱。 談及對觀塘的認識,成員包包、Der仔表示,因從小並非在觀 塘區長大,本來不曾認識觀塘區歷史;而軒軒更直言沒有想過會在 觀塘區內工作。不過自他們成為觀塘區內的上班一族後,便開始改 觀。雖然觀塘區近年多次被「打工仔」認為是「最地獄返工地點」, 但他們都不討厭在觀塘區內工作。對於每天奮鬥至凌晨時分的他們 來說,觀塘區的生命力才是亮眼之處,「每次通宵落街都會見到 人,咁樣先至唔會孤單」。不同於其他區的冷清,觀塘卻是「夜一 夜都有人」,亦從來不缺宵夜的選擇。一眾成員由無感到熟悉,縱 然未到熱愛,卻漸漸和觀塘這個地方有了連結。
每天走過觀塘區的大街小巷,或者以當中的不同事物作為拍攝 場景,他們除了樂見觀塘區的多采多姿外,亦切身感受其中的改 變。成員JonJon表示,他最為懷念的就是以往偶爾光顧的裕民坊食 檔,「嗰時成日蒲裕民坊,一係就企喺街邊篤串魚蛋,一係就坐喺 M記打躉」。他亦感慨,縱然回憶一一映入腦海,情還在,但曾經 的人和事最終抵不住歷史的洪流;就如舊日小販林立的裕民坊,如 今已是光鮮亮麗的大商場,舊人事終究會成為過去。 發展的巨輪片刻不停,觀塘的文化和回憶,也在一點一點地磨 滅。非實力派在見證觀塘改變的同時,亦開始意識到香港人對本土 舊事物的探索。成員JonJon、Will都指,作為香港YouTuber,他們 不想只為提供歡樂予觀眾,亦希望能夠透過他們影片將歷史紀錄下 來,「我哋就係有責任將我哋成長嘅地方話返畀而家嘅後生知,唔 想佢哋唔知道過去發生過啲咩」。
娛人亦希望娛己:期望成為多元化平台 雖然大部分成員在香港YouTube界已是「老前輩」,在拿捏觀 眾感興趣的內容算是駕輕就熟,先後在頻道內開設了不同的節目, 例如《答問1派》、《今天今天星閃閃》、《桌遊會館》等等。然 而成員JonJon坦言,過去大眾對他們的印象都是以玩樂為主,但他 們還是不願僅止於此,「唔想畀人哋覺得我哋好單一,只係識得喺 度玩遊戲」。為要讓非實力派更為多元化,一眾成員亦創作其他類 型的節目,例如《港版變變變》、《男丁風情話》以及《大腦莊史》 等,由大談興趣、到探究社區文化,可謂無所不包。 近年來,香港媒體屢受衝擊,而生存及創作空間再三被收窄; 非實力派亦不能倖免。為求突破,成員Wil表示需要善用資源,以社 會議題作引,例如市民進出商場需要使用安心出行,「所以我哋就 喺影片入面實測,經同唔經過商場返屋企需要時間嘅分別,想畀大 家知道件事有幾滑稽」。成員JonJon亦寄語香港媒體工作者,在努 力創作之餘,亦需要製造舒服和安全的創作環境,「無謂畫公仔畫 出腸,繼續衝擊條紅線。有啲嘢簡單講就得,明嘅就明」。不過, 他亦期望成員們在製作影片時,能透過每段影片帶出不同訊息,務 求為觀眾提供反思的機會。「香港每一刻都喺度改變,我哋究竟要 盲目接受定係選擇記得呢」,這亦是一眾成員創作時經常討論的問 題。 觀塘固然有給人陳舊、擠逼的印象,不過年月堆積之下,卻有了 把創意和想像力凝成不同光彩的生命力。漸漸扎根觀塘的非實力派如 是,工廈狹縫中的各式工作坊如是、街角樂而不疲的busker亦如是。 也許發展正漸漸把觀塘的舊文化、舊身份一一磨平;不過,舊日色彩 只是埋藏了在瓦礫中、狹縫中,一點一點地蛻變成新的光芒。
非實力派 Very Surprise #生而為人 #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