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light lite vol 12

Page 1

李欣频

我 的 内 在 有一座 没有指针的钟 特别策划

微观点征集 : 你怕死吗? 濒死体验:“死去活来”的神秘旅程 临终关怀——穿越对死亡的恐惧 世界宗教、文明中的生死观 美食

春季快手懒人餐

有一天我们会死

12 2014.4/上




出品:北京水瓶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品人:乌实

主编:孟想 执行主编:赵晓梅 编辑:董河、小安 流程编辑:世阳 设计主管:张克 设计:王俊霞、张嫣芳 技术:王亮

特约摄影:杨菲朵

发行合作:15611334541(王一景) 广告总监:13718419198(向晖) 电话:010-85897239、85800433 传真:010-85897175 邮件:innerlight@aqrage.com 地址:北京朝阳区建国路 88 号 SOHO 现代城 6-1105/1107 邮编:100022

www.innerlight.cc


目录 Contents 人物

李欣频——我的内在有一座没有指针的钟

特别策划

有一天我们会死 微观点征集:你怕死吗? 地扪,棺材放在粮仓下 濒死体验:“死去活来”的神秘旅程 死亡尽头究竟什么样? 临终关怀——穿越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始终和我们比邻而居 济群法师: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的一个章节 世界宗教、文明中的生死观 死亡是在提醒我们好好活着

美食

春季快手懒人餐

咨询室

拒绝囤积癖捆绑


人物 They Talk

李欣频: 我的内在有一座没有指针的钟 采访、撰文/马倚君

采访手记: 采访李欣频的心愿由来已久。采访前一晚,梦里一直在预演要如何向她提问, 很久没有这种采访前的紧张。“精力旺盛到不像话”“太自我”“女王范儿, 超级难搞”“不懂转弯,太直”……坊间关于她的描述大致如此。你只看微博 上的她,也有这样的特质。 习惯被喂食的读者在微博上问她,老师,你推荐的书和电影我找不到。她回 答:只要别人能找到,你就可以找到。别做意见或是现成答案的乞讨者,请做 知识的上游。记者来采访,问她“请问你所有身份里,你最喜欢哪一个?”她 觉得匪夷所思,就如同问她全身上下你喜欢右手、左手、左眼、右眼……对她 而言,人生不是选择题,也不是比较题。以多选取代单选,开展放射型的平行 人生,才是她身体力行并倡导的。 而当小巧的她背着超级大的红色包包,出现在我面前时,表情恬淡,言语简 短,对于她的种种预设,无论是我读书得来的还是听闻来的全部消失,只剩想 跟她做一次倾心之谈的渴望。而她也有小小兴奋,说:“这是我第一次接受身 心灵媒体的采访。” 设想中,她该是有极强“教导者”特征的人,滔滔不绝的宣讲者,又对人对己 都有极强的逻辑性,对答需要严丝合缝。但我问,小时候的李欣频是什么样 的?她笑起来:“我记不太清楚了,你需要去采访我妈妈。”再无多余一字。 几番问答下来,我忽然发现,面对这样的采访者,任何采访技巧都会失效,什 么闭合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采访推进思路,都没有意义。 我有丢盔弃甲的感觉,装模作样的采访可以休矣。好吧,那就一切从心开始, 问我真心想问的,让她答真心想答的。碎片式的对话,反而有助于走进李欣频 的内在核心,去看“李欣频这样的女子”是怎样炼成的。

1


李欣频是谁? 李欣频,女,1970年8月生于中国台湾,猫科狮 子座A型,月亮在射手,上升在水瓶。广告人,女 作家,毕业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广告系,广告研 究所硕士,北京大学广告学系博士。 19岁时因出众的文案写作才华而惊动台湾广告 圈,曾是台湾文化地标——诚品书店的御用文 案,被誉为华语世界“文案天后”。至今出版了 近30本畅销书,创意励志书《十四堂人生创意 课》两岸热印四十多次,更带动了“2012”“量 子力学”“平行宇宙”“灾变创意学”等话题讨 论的风潮。 近日,她在内地接连推出三本新书。 《做自己的先知:李欣频的修行日记》,记录了 她通过静心、与神对话、与神同行的方式,一步 一步联结到更高层次的自我,理解宇宙的宏大无 限与自体的渺小,从而更能活在当下,拥有积极 的心向,并能善待他人。 《李欣频的私房50》讲述影响她最深的书、电 影、艺术表演。运转的不仅是她看待事物的独特 创意,更是读者在生活中获得勇气、自信、生命 与爱的新能量动力发源地。 《10堂量子创意课》开创性地揭示了10个可以突 破的创意点。以量子跳跃般的闪耀力量,教给读 者如何进入量子转换状态,以事物原貌待之,找 到自己的受限点,开展放射性平行人生,做知识 的上游,找到最好的生命版本,连线未来的你, 乃至于让地球今天有你而截然不同。

2


人物 They Talk

探寻真正的 生命蓝图 她为诚品书店创作的文案,有诗歌一般浓烈的语 句,弥漫着浪漫、浓烈的爱书气息,时隔10几 年读来,依旧铿锵有声。媒体人梁冬就如此评价 她:“一个人居然可以和文字做爱,和思想调 情,到如此深厚的地步……”

少年烦恼 在她的书里,忧郁的少年时光仍旧流露出 一些端倪。“很怕人,怕说话,对自己没 有自信,对环境没有安全感,对世界充满 敌意,人缘差到不行,连上厕所、睡觉都 得拉着好友或家人陪我,不敢一个人,更 不要说自己去看电影,或者是去旅行了。 我把自己关在深黑的小笼子里很长一段时 间,不晓得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摸样。直到 爸妈把我一个人丢到美国游学两个月,让 我不得不离开笼子,逼得我必须得自己出 去觅食,自己去选课找教室,学会看地 图、认路、搭车……” 游学时,她甚至亲历了柏克萊大學黑人與 白人對立的暴力枪击事件。她当时正从现 场经过,听到枪声和尖叫,还以为是在拍

3

枪战电影。她从小就对死亡有恐惧,害怕 生命、灵魂消失,但经过那次事件,恐惧 开始慢慢瓦解。 她忽然发现,原来只要“不怕死”,那人 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我在那次游学 中,才开始和世界接触。自此以后,我又 经历了更多必须一个人的时刻,又经历更 多次的分离,更多回的人生转弯,直到养 成坚毅而独立的自己为止。” 年少成名 “加缪搬家了。马尔克斯搬家了。卡尔维 诺搬家了。莫内搬家了。林布兰搬家了。 毕加索搬家了。瑞典Kosta Boda彩色玻璃 搬家了。英国Wedgwood骨瓷搬家了。法 国Hediard咖啡搬家了。可可诺尔皮件搬家


了。金耳扣大大小小的娃娃,也要跟着人 一起搬家了。1995年10月1日,诚品敦南 店搬家,请你跟我们一道送旧迎新,移馆 别恋。”不知道是诚品书店的书香气质成 就了李欣频,还是李欣频的文案辅佐诚品 书店成为台湾的文化地标,总之,19岁的 她甫一进入广告圈,便迅速以一系列诚品 书店文案作品,蜚声广告界。 “过期的旧书,不过期的求知欲”“在有 味觉的果园书店,为爱人买菜,给自己 买书”“以最高的忠诚度,向新思想投 诚”“对书的100种偏见”“找一张纸, 让它有表情”“让我们持续在灵魂层面 上,高速笔谈!”……她为诚品书店创作的 文案,有诗歌一般浓烈的语句,弥漫着浪 漫、浓烈的爱书气息,时隔10几年读来, 依旧铿锵有声。媒体人梁冬就如此评价 她:“一个人居然可以和文字做爱,和思 想调情,到如此深厚的地步……” 她一路挥洒旺盛的创作激情,一边打拼于 广告圈,一边着述写作。28岁,她在台湾 出版第一本着作《诚品副作用》,开启了7 年完成近20本书的创作高产期。一天阅读 一本书,一天看一部电影,最高纪录是每 年举办100多场讲座,30几岁就游历了30 多个国家,那时的李欣频,想来的确有足 够的资本骄傲。 心之困惑 人心是用成就填不满的无底洞,若有疑问 在,就必须去继续探寻那个答案,否则多 大的成就都不会人感到满足和幸福。

了,也厌倦算命者半灵半不准的几率,于 是静下来看了《与神对话I、II、III》《与 神合一》《告别娑婆》《奇迹课程》等书 籍,向内心探寻。 她开始在台湾修习合一课程,接受 Deeksha的能量,课上也经历了非常美 妙的灵性体验。但课程结束后,原本一帆 风顺的她,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经历了学 业、爱情、事业三方面同时的失败,她被 迫困在三路封锁的生命围城之中,已经到 了重度忧郁的崩溃边缘,只能开始服用精 神科的药物。 这一切,让她对被称作“恩典”的 Deeksha起了很大的怀疑:“没接触 Deeksha前的我一路顺遂,原本希望更顺 利的我,怎么反遭如此毁灭性的破坏与阻 挠?”她愤恨地质问导师:“究竟什么是 恩典?这样的毁灭怎么算是恩典?到底上 天是想对我怎样?想逼死我吗?”得到的 答案是“妳还没走到最后,妳还没看到妳 的生命全图,我只是拿掉不适合妳的”。 她反驳:“那我的生命蓝图是什么?你怎 么这么专制?你觉得不适合我的,或许我 自己觉得合适呀?”他继续回答:“不是 的‥‥妳自己心里很清楚,那些根本不适合 妳,妳已经很多次想从这些事情里逃开, 现在如妳的愿,妳却又很痛苦‥‥妳自己要 看清楚,这些都不是妳真正想要的,都是 妳为了符合别人期待而做的‥‥” 听到这段话,她突然从无法克制的崩溃情 绪中平静了下来,她的确很多次想从这些 事情中逃开,只是当它们真的发生时,她 无法接受而已。

她不明白广告圈中的许多事,“为什幺 会竞争得这样残酷?”“为什幺会有欺 压?”她遍寻命理师、通灵者,试图为自 己的人生找到一个答案。直到有一天她累

4


人物 They Talk

遇到未来的那个我 “我想最关键的是遇到了未来的那个我(自性佛)吧,让我看到未来的自己可以那么美好。 5年之前,我还没有到内地来读博士,就已经看到了我坐着飞机在内地跑来跑去,做几百人 的现场演讲那样的画面,然后一步步成真。这次内地版的书名改成《做自己的先知》,你是 可以成为自己的‘先知’的,一颗通透的心,是可以看到自己的未来的。你可以把它叫做“ 创造”的过程,但我喜欢说成是‘洞悉’。”

照见未来 2005年盛夏8月,她启程前往印度合一大 学修行。21天的密集课程,让她对自己 的生命本质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她把这 次灵修的详细过程和点滴体悟全部记录下 来,用文字还原出一个人与“神”交流的 全过程,于是就有了这本《梦•前世•灵魂之 旅》(内地版改为《做自己的先知》)。 她说:“人生就是一连串解密的过程,解 到最后,就看见了神!” 在书中,她详细记录了合一大学每一天的 课程中,更重要的是记录下她所经历的前 世回溯、与神对话、体验死亡等神秘的通 灵体验。她说,读者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个 人游记,亦或是科幻小说看都无妨,因为 这就是文本可随意解读的自由,她完全没 有想耍说服谁的企图与必要,但读者可以 试着不用原有的价值去批判,不必急着以 “真”或“假”,“宗教”或“科学”的 传统,思考去看这本书,而改以一个宽广 接纳万象的心情,就像在经历一场梦,或 是一部奇幻电影就好了。 此次印度灵修的经验,带给她最大的改变 是什么呢?“以前会很容易受别人的影 响,心情起伏很大。经过那次以后,别人

5


说什么对我来说无所谓了,算是真的活出 自己了。” 那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我想最关键的 是遇到了未来的那个我(自性佛)吧,让 我看到未来的自己可以那么美好。5年之 前,我还没有到内地来读博士,就已经看 到了我坐着飞机在内地跑来跑去,做几百 人的现场演讲那样的画面,然后一步步成 真。这次内地版的书名改成《做自己的先 知》,你是可以成为自己的‘先知’的, 一颗通透的心,是可以看到自己的未来 的。你可以把它叫做“创造”的过程,但 我喜欢说成是‘洞悉’。” 活在当下 如今的她,比过去更加忙碌。往返于台湾 和大陆之间工作,数不清的讲座、媒体采 访、活动和课程,还要兼顾她自己的旅 行,要去学习玛雅历、塔罗牌、星象、易 经、中医等一切她着迷的东西,要去享受 生活,和美好的人一起享受美食、美景、 电影、艺术……李欣频笑言自己如今不再 有任何的“使命感”,无论是做老本行 广告,还是创意、旅行、写专栏、兼职节 目主持人、大学教师,乃至目前正在酝酿 的剧本写作,只是因为好玩有挑战她才去 做。当她知道有“未来的我”存在时,反 而就轻松多了,因为不必再汲汲营营、惶 惶不可终日。

那“时间”对她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常说,我的内在有一座没有指针的 钟,我活在当下的如如不动之中,因此不 会有忙碌的感觉。当然,外在的时间我还 蛮依赖iphone闹钟的提醒,几点做访问几 点演讲,要靠它提醒。 人都以为,只有做得“很辛苦”才能做好 事情,可是人不是机器,为什么要给自己 设定目标、标准化的成功,几岁要买房、 几岁要买车之类的。你去看大自然里的 花,它会要求自己到什么时间必须开到多 少层吗?当人被物化为机器,身不由己地 奔波,那这架“工作机器”“成就机器” 迟早会崩盘。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心跳和面 容。” 时间一定会带她到该到的地方,就像上了 火车,不必担心车要开往哪里、何时会 到,她只要坐着欣赏风景,看着上车又下 车的人们,等到站了,自然会有人提醒她 该下车了。如果总在开向下一站时还缅怀 前一站的人事物,就会错过沿途的风景, 错过全然体验的机会。 “我很幸运在三十五岁生日前后,神帮我 瞬间到达了这样的生命视点,从此转换了 我未来的剧本。”

6


人物 They Talk

快问快答 李欣频

人 “生 所 有 的 可 能 性 都摆在那里 ”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人生所有的可能性都已经摆在那里了,就 看你选哪个。这不像算命的会告诉你“铁定就是那条路”,因为 在宇宙的全息图中,无论你选择的还是没有选择的,都在发生。 没有什么是未知的,只有你经验的或未经验的,都在不同次元发 生着。

7


心探索:现在的你,还会对“未知”有恐 惧吗? 李欣频: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是“未 知”。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人生所有的可能性 都已经摆在那里了,就看你选哪个。这不 像算命的会告诉你“铁定就是那条路”, 因为在宇宙的全息图中,无论你选择的还 是没有选择的,都会发生。没有什么是未 知的,只有你经验的或未经验的,都在不 同次元发生着。 当人站在最高峰,你是俯视眼前、脚下景 物的,无论是盆地还是其他,一览无余。 还有什么好恐惧的? 心探索:大多数女人的死穴——爱情,还 会困扰你吗? 李欣频: 爱情跟宇宙的爱相比,就好比是 浴缸跟海洋的区别。当你见识过海洋,还 会眷恋着浴缸吗?爱有很多形式,是我们 人类把它狭隘了,它可以用各种形式存在 着。人非要给爱设定一个执著的对象,那 就是我们受苦的原因。 地球那么大,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禁锢在一 块篮球场里? 心探索:现在谈到灵修,很多时候是在强 调那个灵性,却忽略了身、心,让人落不 了地。从你自己的修行经验,应该如何整 合身、心、灵? 李欣频: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心,很多修行 会强调打开心轮。你必须知道你的心想要 什么,你的灵魂要什么,然后身体会自动 配合你,不要被大脑控制。而判断一件事

到底是不是你真想要的,就从身体的反应 去看。 心探索:那你现在还会特别做什么修行的 练习吗? 李欣频:没有必要特意做什么,修行其实 就是两件事——呼吸、念头,在生活中, 好好去呼吸每一口空气,关照自己的念 头,足够了。 修行真的不是时尚也不是高消费,像追求 名牌那样去做这件事,真的很夸张。 心探索:大部分人都这样活着。 李欣频:我有时会觉得奇怪,在大陆介绍 一个人,会说他在哪里工作、有什么头 衔,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个人他喜欢什 么,比如他喜欢塔罗、他对药草很有研 究。这些才是他特殊的且有生命力的专 长。他的生命力在哪儿是他自己选的,他 对生命的定义、价值观、驱动力……是怎样 的,而不是他职业上有怎样的头衔。 伊能静的儿子小王子,很不理解学校里的 百米赛跑,他会问:“拼命跑那么快,是 要跑去哪里?”但许多人不会想这个问 题。 心探索:那现在的你还有使命感吗? 李欣频:我已经没有使命感了。人都是自 己把自己逼成精神病的。(笑) 心探索:你如何定义“女人”? 李欣频:对我来说,没有男人女人的区 别,只有神和人的区别。无数的前世里, 既做过很多次女人也做过很多次男人,今 生只不过是暂时的身份。

8


人物 They Talk

快问快答 李欣频

“你过得好,这个世界就好” 当你转化了自己,其实你就转化了与你接触的整个世界。话说回来,这个慈悲不但是你 对那个人慈悲,也是你对自己的慈悲,因为你愤怒的时候,那个愤怒的情绪是跟着你 的,愤怒一直积在你自己身上,最伤害的是你的身体。

心探索:“慈悲”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欣频:什么是慈悲?就是我们能看到别人 某种行为背后的苦处。比如服务员忘东忘 西,可能他身上发生了你不知道的苦处,也 许是他刚失恋了,也许他的家里发生了什么 事情……想到这些可能的原因,你就不再那 么愤怒,接下来才有可能是善意的开始。如 果你对他发火,对方不快乐,接下来他接待 其他客人时,也继续传播着这种不快乐。 假设你有了慈悲心态,不再去追究他做错了 什么,而是想,这个服务员有什么心事,我 有什么可以提供帮助或是简单的体谅,都比

9

责难好。即使你投以一个鼓励的微笑,对 方的状态可能马上就变化了,这有可能成 为传播快乐的开始。 当你转化了自己,其实你就转化了与你接 触的整个世界。话说回来,这个慈悲不但 是你对那个人慈悲,也是你对自己的慈 悲,因为你愤怒的时候,那个愤怒的情绪 是跟着你的,愤怒一直积在你自己身上, 最伤害的是你的身体。 另外一种对慈悲的诠释就是:要对自己 好。对别人残忍的人,都是因为对自己太


残忍。它跟自私是两件事。把自己的生命 价值活好,活得很精彩,愿意分享出去, 这就是慈悲。 心探索:也有人把“爱自己”挂在嘴边, 却不知怎样才是爱。 李欣频:爱自己不需要做什么事情。只要 不挑剔、苛责、要求自己,别人的评价影 响不到你,自我感觉良好,就是爱自己 了。当你的爱有如一座大水库,满溢出来 分享给别人时,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心探索:现在还会有情绪起伏吗? 李欣频:当然也会有火大的时候。但生气 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去经验自己的七情 六欲,只要知道自己在干嘛。当堵车堵得 很烦躁,那就去看着那个烦躁、经验那个 烦躁就好了。 心探索:最近什么事情让你觉得有趣? 李欣频:我在学玛雅历。它出现在公元前 3113年,距今应该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非常的不可思议,它居然能够精准地推算 出我们现在日全食、月全食的时间,地球 与太阳星系、与宇宙的对应关系;还有一 个人的出生时间,带给他怎样的人生使 命、人际关系等等。玛雅历是四次元以上 的历法,而地球是三次元的,就像3D电影 带给我们惊喜一样。

心探索:还有想要挑战的事情吗? 李欣频:挑战是心态,不是事件。对我来 说,吃辣、爬高都是挑战。每个星期都去 做一件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那一年就能 做成50多件去年没尝试过的新鲜事。 人不要不改变,即使你不想,外在的变化 也会推动你改变的。觉得有趣就去做嘛, 不断颠覆旧的看法。 心探索:不需要出门工作的时候,你在家 是什么状态? 李欣频:睡觉咯,晚上7点睡觉第二天7点 起床,中午从12点睡到2点或4点。我每天 大概要花14-16个钟头睡觉,最高纪录是 三天没醒过,我都不知道我怎么那么爱睡 觉。我需要有品质的睡眠。其他时间就看 书和电影、出去看演出展览、跟闺蜜们聚 会什么的。 心探索:睡觉是为平时工作期积蓄能量 吗? 李欣频:无所谓啊,那个能量就算什么都 不去做也可以,我只是爱睡觉而已。 心探索:对未来真的没有任何计划了吗? 李欣频:生活本身那么好玩,为什么要用 计划框住它呢?

玛雅历是个多重可能的历法、时间是能量 的历法,跟公历不同。公历是”时间等于 金钱”的历法,层次与可能性,就不如玛 雅历来得有深度!

心探索:你在书里说,如果有一天你有了 更大的智慧,就再也不会写书了。 李欣频:真正强大的沟通是心电感应,也 许我会选择音乐、绘画的方式,而不是语 言文字。智慧是立足于当下的清明心。

心探索:那玛雅历到底如何说2012的? 李欣频:2012年冬至只是一个周期的结 束,之后将进入新的五千多年的周期。

心探索:你觉得这个世界会好吗? 李欣频:那要看你过得好不好。你过得 好,这个世界就好。 i

10


特别策划 Special Issue

有一天我们会死 策划、执行 / 本刊编辑部

11 23


“死亡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它永远在我们的左 边,一臂之遥。死亡永远在监视着你,直到有一 天它会轻轻拍触你。当你不耐烦时,你应该转 向左边,向死亡寻求忠告。如果死亡对你打个手 势,或你瞥见了它,或者你只要感觉它在那儿守 望你,你就可以抛弃许多令人心烦的琐事。 “死亡是我们仅有的明智忠告者。当你觉得一切 都不顺利,一切就要完蛋的时候,转身问问死亡 事实是否如此。你的死亡会告诉你,你错了;除 了它的触摸之外,一切都无关紧要。它会告诉 你:‘我还没有碰你呢!’”

——《前往伊斯特兰的旅程:巫士唐望的世界》

12


特别策划 Special Issue

微观点征集:你怕死吗? @心探索杂志: 你怕死吗?你对死亡怎么理解?如果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去,你 的生活会发生变化吗?

@刘超: 我怕死,怕生理意义上的死亡。我对死亡最大的恐惧是不存在了。 如果死亡突然到来,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对父母尽孝。如果我知道 自己的死期,我的生活马上会产生变化。

@bronze: 死亡是终点,或迟或早。我对活的理解只停留在“经历”的层面, 还有很多事没做,所以我不想死。如果哪天我有更高的理想,这种 理想需要死亡才能实现,我想明白了,我不会怕死。总而言之就是 希望死亡能够体现活的价值,不想无谓牺牲。最大的恐惧是白活 了。如果死亡突然来临,最大的遗憾是:没找到活的价值。如果我 知道死期了,我的生活肯定会改变。一方面我会肆意去体验;一方 面我会燃烧自己照亮爱人。

@奔流的Jane_sla: 我很怕死啊,不想去想……

@苗66: 如果死后有灵魂,我想应该不怕死;如果死后没灵魂,既然千百年 来大家都是一样生老病死,那也就不孤独了。我害怕死亡就像怕黑 一样。如果死亡突然到来,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过自己想过的真正 自由的生活。如果我知道自己的死期,我会马上选择自由脱缰……

13


@a 滚 _ 雪 _ 球 a: 我怕死,怕老,怕没有活力,我还想活着。

@Danma: 我对死亡没有恐惧。我觉得死亡是另一种生。我相信轮回,虽然未 必喜欢。我不喜欢让自己遗憾,所以什么都尽力去做。有了孩子之 后会希望多陪他一些,因此而会患得失。不想有墓,洒了干净。墓 志铭更不是我的菜,又不留恋人生,写给谁看。

@ 王老太: 我怕死,死对现在的我来说是形神俱灭,其实我也不是那么肯定。 我最大恐惧是死的时候会痛苦。最大遗憾是没能给我家人足够的爱。

@ 晓月: 我相信史铁生说的,死亡是一个不必着急去追赶而必然会降临的 节日。

@ 九号浅浅: 我一想到“死”,浑身就会发抖。我觉得是个很恐怖的事情,所有 的东西都不存在了,有一种一种不可遏制的窒息感……

@ 小虎: 我不怕死,但是我现在还不想死。死就是躯体的毁灭,如同房子烂 了会倒塌一般。我相信灵魂和爱的存在。

14


特别策划 Special Issue

地扪,棺材放在粮仓下 在这个村庄,每个人从一出生就会被告知,他是会死的。一个孩子出生后,父母会在 山林中为他选一棵树来作为“寿木”,这棵寿木伴随孩子一起成长,数十年后,等这 棵树长得足够大,就会被砍伐下来做成棺材,然后放在粮仓之下。就这样,上面装满 金色的稻谷,下面是一家数口的棺材,生与死,以这样的方式被陈列在日常生活之 中,平淡,却又让人震惊。

15


两年前的九月,我去往地扪,一个坐落在 贵州偏远地区的侗族村寨。寨子里有500户 人家,一条河,几座廊桥,大片田地。人 们住木楼,养鸡鸭猪鹅,衣着古朴,神色 安静内敛。 时值金秋,稻田中的水通过沟渠放出来, 肥大的鱼儿在田间跳跃,被人们收获。水 干之后,人们又开始收割谷子。青山绿水 之间大片的金色稻田,农人们忙碌其间, 你为这色彩着迷,像对着梵高的一幅画。 可在这么美的地方,我却开始做梦。噩 梦,关于死亡的梦,梦见有两个自己,分 别躺在两个棺材里,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 棺材……夜半在黑暗中惊醒,肢体紧张,胸 口还留存着压迫的恐惧感。看着窗外树枝 投在墙壁上的暗影,再也无法入睡。 我大抵知道这梦境源自何处,白天在村子 里晃悠,曾在粮仓群下面,看到许多并排 放着的棺材。在这个村庄,每个人从一出 生就会被告知,他是会死的。一个孩子出 生后,父母会在山林中为他选一棵树来作 为“寿木”,这棵寿木伴随孩子一起成 长,数十年后,等这棵树长得足够大,就 会被砍伐下来做成棺材,然后放在粮仓之 下。就这样,上面装满金色的稻谷,下面 是一家数口的棺材,生与死,以这样的方 式被陈列在日常生活之中,平淡,却又让 人震惊。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人会死去,但有谁知 道,自己有一天会真的死去?想象你自 己,像所有从前的人一样,躺下来,没有 知觉,不再有感情,呼吸化为轻烟,记忆 的匣子永远被封锁……如果有灵魂,它是不 是要离这个躯体而去,继而,它又会去往 哪里呢?

日常生活之中,所有关于终极问题的思索 都显得过于宏大和空了。但那一天,在巫 师的房子里,当他拿一根红绳测量我的手 指,然后从那本老旧的卦书上念出与我相 对应的生命寿限,有短暂的瞬间,我心里 出现巨大的空,还有慌乱。 那书上说我将死于多年后的一个秋日,那 个数字算起来也不算个小数目,或许我该 因此而感到满足,但那一刻我听到“咯 噔”一声,心中是有什么东西断裂了,我 只是在那一刻才确切地知道:有一天,我 会死去。 我会死去。我们都会死去。死是什么?生 又是什么?叔本华说:“生命是两个黑池 间的火花”,这才想起,我到达这个村庄 的时候是黑夜,离开这个村庄的时候也是 黑夜,而在黑夜与黑夜之间,是一个如桃 花源般的美好境地,它色彩鲜艳、生机勃 勃,强烈、美好,真实,却又如同梦境。 整个旅途都是一个譬喻,我在秋日的阳光 下窥见死亡的暗影,并且开始思索它。生 命珍贵如稻穗,稻穗成熟,被收割,或跌 进泥土,那就是死亡,死亡是一种完成, 也是一种宁静。如果我们活着,却并没有 去努力完成我们的生命,当死亡到来,我 们将无法宁静。死亡未必如想象中那么可 怕,它或许只是从花朵到果实的蜕变,它 会以另外的形式存在。 自此之后,我知道自己会死,于是对这世 界情更真,爱更浓,决意不管不顾,只活 出真的我。

16


特别策划 Special Issue

濒死体验: “死去活来”的神秘旅程 撰文/马倚君

大部分的普通人,如你我,总以为死亡离自己那么远。而且,我们也习惯 不去谈论所谓的“怪力乱神”,但如果放心大胆地敞开聊,似乎每个人都 曾经跟死亡靠的那么近,有一些奇特的经历,亦即所谓的濒死体验。

17


先听三个故事。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灵魂不死什么的。但我小时候确实经历过一件让我永生难 忘的事情。跟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去水库游泳,从台子上往下跳时,我的头不小 心磕到了水泥板,撞晕了过去。短暂的空白后,我突然发现自己漂浮在空中 了,我看见我的身体躺在那里,小伙伴围了一圈在摇晃我。我似乎是一个小圆 球,有360°的视角。” “当我的腿部手术结束后,被推回病房,麻药散去,那才是噩梦的开始。剧烈 的钻心的疼痛,让我一次又一次昏睡过去。后来,我觉得自己走了出去,走啊 走啊,走进一团白光里,很舒服的光。我忘记了疼痛,继续往前走。我能听到 弟弟、妹妹不断在呼唤我的名字,听到他们的哭声,但我觉得他们好吵,就不 能让我静一静么。这时,有个人跟我说话,快回去吧,你还不该到这里来。” “随着麻醉剂被推进身体,我觉得我的身体昏睡了过去,但头脑却无比清醒。 发生的一切我都知道,医生用小刀划开我的肚子,商量如何切除肌瘤……慢慢 的,我像是被绞进了一个白色的搅拌机,类似建筑工地搅拌混凝土的那种,但 它不是真实的,而是由很多东西组成的,有白色的光还有其他的什么。我就浮 在壁上,直到身体被绞得粉碎粉碎的,但无论怎么绞,它始终绞不到我的大 脑,我的灵魂。小时候发生过的很多事,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闪过,我清 清楚楚地看到那时候的事情。又看到我的两个孩子,放学了找不到妈妈在哭。 一直有个低沉的男声在跟我说话:‘你的生命还没有结束,你的亲人和孩子在 等你,快回去,快回去,快回去……”我不知道他是谁,但那个声音让我很踏 实。” 故事的讲述者,分别是我的两位好友以及我妈妈。其中两个有宗教信仰,另外 一个则是彻底的唯物论者。但他们的故事听起来多么像。 根据定义,濒死体验(NDE)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指由那些遭受严重创伤 或疾病进入垂死阶段,但意外获得恢复的人,或是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 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人们有时 将濒死体验和灵魂出窍混为一谈,但二者之间有着关键性的差别。灵魂出窍可 能发生在濒死体验中,但一些人经历灵魂出窍时的环境却与死亡或垂死毫无关 系。他们可能仍然保持着神志或心神平静。灵魂出窍可以自然而然地发生,也 可由毒品或冥想诱发。 濒死体验也许在暗示我们——灵魂并不随着我们的肉体死亡而消失,我们应该 善待自己和他人,为自己的生命永远负责。

18


特别策划 Special Issue

死亡尽头究竟 什么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雷蒙德•穆迪博 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的案例之后,试图 为人们揭开死亡真相。 他把它们大体归纳为14 条,并按照感受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

1.听到自己的死讯:他们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其他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亡,会感觉到生 理的衰竭到达极限。 2. 从未体验过的舒服:“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 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感一闪而过,随后会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 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包围。 3. 听到奇怪的声音:在“濒死”或者“死亡”的时候,有奇怪的声音飘然而至。一位年轻女 子说,她听到一种类似乐曲的调子,那是一种美妙的曲调。 4. 被拉入黑暗的空间:有人反映他们感到被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你会开始有所知觉, 那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圆柱体,感觉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

19


5. 自己看着自己的躯壳: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躯壳。一个落水的男人回 忆说,他自己脱离了身体,独自处在一个空间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6. 你的话别人听不到:他们竭力想告诉他人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没有人听到他们的话。有一 名女子说,我试着跟他们说话,但是没人能听到。 7. 不停出入自己肉体: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曾 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体。 8. 感官从未如此灵敏:视觉、听觉比之前更加灵敏。一个男子说,他从未看得如此清楚过, 视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强。 9. 孤独无助、无法交流:在这之后,会出现强烈的孤立感和孤独感。一位男子说,他无论怎 样努力都无法和别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单”。 10. 周围有他“人”陪伴:这时,周围出现了别的“人”。这个“人”,要么是来协助他们 安然过渡到亡者之国,要么是来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响,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时间。 11. 最后的时刻出现亮光:在“濒死体验”最后的时刻,会出现亮光。这道光具有某种“人 性”,非常明确的“人性”。 12.回望人生、全程回顾:这个时候,当事人会对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当亲历者用时 间短语来描述它时,都是“一幕接着一幕,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移动的,甚至伴随着画 面,当时的一些感觉和情感都得以重新体验”。 13. 被“界限”阻隔:在这时,人会遇到一道可以被称作是“边缘”或者“界限”之类的东 西,阻隔你到某个地方去,关于它的形态有多种表述:一摊水、一团烟雾、一扇门、一道旷 野中的篱笆,或者是一条线。 14. 生命归来: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濒死体验进行到某种程度后,人们必须“回来”。在 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赶快回到身体中去,但是,随着濒死体验的深入,他开始排斥回 到原来的身体,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这种情绪就更为强烈。

20


特别策划 Special Issue

临终关怀 ——穿越对死亡的恐惧 撰文、采访/马倚君

老人到临终、植物人、痴呆的状况下,无论你是将军还是普通百姓,无论你住一个月一万多 元的特护房间,还是很便宜的集体宿舍,其实都没什么差别了。有宗教信仰的老人还好,他 有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可以用宗教去抚慰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但90%的中国老人是 没有信仰的,死后将何去何从,他们没有答案,也得不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因为对死亡的恐 惧,是医院无法治疗的。老人一般也不可能去找心理咨询师。话说回来,单纯的心理咨询也 无法帮助老人穿越对死亡的恐惧。大多数老人,是靠自己在硬生生地“挨”过人生最后的一 段旅程。

方树功1967年出生,临终心灵呵护师, 北京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负责人。 造火箭出身的方树功,接触到临终关怀纯 属偶然,但似乎又是必然。大约10年,他 开始跟一些养老机构合作盖养老院。4年 后,他发现中国不缺了养老院,缺的是有 针对性的临终关怀服务和管理。于是,他 引进联合国老年研究所的一套模式,为全 国5万家养老院提供培训服务。一直到两年 前,他开始真正接触所谓的临终关怀。 老人到临终、植物人、痴呆的状况下,无 论你是将军还是普通百姓,无论你住一个 月一万多元的特护房间,还是很便宜的集 体宿舍,其实都没什么差别了。有宗教信 仰的老人还好,他有一个精神上的寄托, 可以用宗教去抚慰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和 焦虑。但90%的中国老人是没有信仰的, 死后将何去何从,他们没有答案,也得不 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因为对死亡的恐惧, 是医院无法治疗的。老人一般也不可能去

21

找心理咨询师。话说回来,单纯的心理咨 询也无法帮助老人穿越对死亡的恐惧。大 多数老人,是靠自己在硬生生地“挨”过 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 “人们希望在医院找到灵性,其实是找错 了对象,真正的灵性并不是在医院里,而 是在人心中的殿堂。这是什么意思?譬如 拜佛、念经、皈依师父,这些作为表层外 面的东西,这些外在的东西都人的灵性毫 无帮助。真正的灵性不在那里……”探讨生 死学话题20年、开创华人世界第一门“生 死学”课程的台湾东华大学教授余德慧在 书中这样写道。 也许,方树功与余德慧隔着海峡从未谋 面,但他们不约而同做了相同的实践—— 帮助那些缓慢等待死亡来临的人们看见心 中的殿堂。今年2月28日,方树功和12名


朋友共同发起成立了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 中心(简称十方缘)。他们试图摸索出如 何不依靠宗教皈依的方法,帮助老人超越 孤独和死亡。截至目前,十方缘已经服务 了超过1000名临终老人。 他们的义工分为五级,每一级都要接受不 同的训练,这是必须的。比如,一星级的 义工只能在旁陪伴,升为二星级后才能握 住老人的手,三星级义工可以与老人进行 言语沟通……界定得非常清楚。 微笑呵护,握手抚触,同频呼吸,祥和注 视,音乐沟通,一念之转,催眠沟通,经 文,是我们常用的技术。对所有身体、心 理、灵性、宗教信仰层面的方法,他们本 着“求同尊异”的原则。对不同的老人, 用恰当的方法,帮助他穿越对死亡的恐 惧。 方树功介绍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刘老师80 几岁了,连她最小的儿子都去世了,老人 觉得生无可恋,开始绝食。像老人不愿意 活下去了,他们一般都不哭不闹,就是很 坚决地不吃饭、不喝水。我去看她的时 候,她说:“方老师,你什么都不用说, 我什么都懂,我就是不想活了。”我就 说:“我尊重您对生命的选择,我就陪您 坐坐,好不好? ” 那天我正好带着MP3,也不知道是怎么 想的,我就突然有个想法,给老人放一首 老歌听,王人美的《渔光曲》。悠扬的老 歌,一下子把老人带进了回忆中,就看着 她的眼神越来越亮。等唱到高潮“爷爷留 下的破鱼网,小心还靠它过一冬”时,老 人的眼眶泛泪了。她说,这首歌是她20 多岁时,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她跟着唱起 来,我给录了下来,现在我常常自己听, 也给其他老人听。那么悲伤的曲子,在老

人苍凉的声音里,并不显得特别凄惨,而 是有一种对生命的力量。 刘老师握着我的手说:“她只有一张破渔 网还要过一冬。我肯定不只有一张破渔 网,我还有退休金,我还是能把接下来的 日子过好的。”等我要离开的时候,老人 很平静地说了一句:“我要喝水。”我知 道,老人心里这道坎算是过去了。 谈起对生命的理解,方树功说:“十方缘 的义工,都有这样的认知,那就是,我们 服务的老人他是爱的化身,在生命的最后 他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更敏锐更透彻,他 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在教育我们,让我们和 他一起体验在爱中回“家”的感觉。每一 位被服务的老人都是我们义工值得感恩的 人。我们常说,为老人提供心灵呵护,真 的不仅仅是做慈善,也是我们自己的心灵 成长。 让我特别感慨的是一位高干。怎么说呢, 她从小就特别优秀,人又漂亮,智商高, 会好几门外语。那时大学毕业分配工作, 好多单位抢着要她,她就问家里人,到底 是从政呢还是去搞科研。家人说还是从政 比较光耀门楣,她于是进入政府机关工 作,也是特出色,后来都做到我们某任总 理的秘书了。但是当她临近生命的终点, 非常诚心诚意地跟我聊天,说:“树功, 我活了这一辈子,得出来最大的结论就 是,一定要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如果当年 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做选择,去搞科研, 会比现在对人类的贡献大。” 我现在经常跟义工和朋友们讲这个故事。 不论你的成就在外人眼里看来多么辉煌, 你还是希望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一点,真 的让我感触颇深。”

22


特别策划 Special Issue

死亡始终和我们比邻而居 撰文/周国平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生于上 海。著名作家、哲学家。

人人都知道死是必然的,它是一个我们一出生就通报要来访的客人,现正日夜兼程, 一步步靠近我们。可是,当它敲响我们的门的时候,我们仍然感到突然,怪它是最唐 突的不速之客。

23


几乎每一个人在童年和少年时期都会有那样 一个时候,他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突然有 一天,他确凿无疑地明白了自己迟早也会和 所有人一样地死去。这是一种极其痛苦的内 心体验,如同发生了一场地震一样,人生的 快乐和信心因之而动摇甚至崩溃了。想到自 己在这世界上的存在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 会化为乌有,一个人就可能对生命的意义发 生根本的怀疑。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多数 人似乎渐渐麻木了,实际上是在有意无意地 回避。 我常常发现,当孩子问到有关死的问题时, 他们的家长便往往惊慌地阻止,叫他不要瞎 想。其实,这哪里是瞎想呢,死是人生第一 个大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还把它看作最重要 的哲学问题,无人能回避得了。我相信,那 些从小就敢于正视和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在 长大之后对人生往往能持比较深刻的理解和 正确的态度。 我常常观察到,很小的孩子就会表露出对死 亡的困惑、恐惧和关注。不管大人们怎样小 心避讳,都不可能向孩子长久瞒住这件事, 孩子总能从日益增多的信息中,从日常语言 中,乃至从大人们的避讳态度中,终于明白 这件事的可怕性质。他也许不说出来,但心 灵的地震仍在地表之下悄悄发生。 面对这类问题,大人们的通常做法一是置之 不理,二是堵回去,叫孩子不要瞎想,三是 给一个简单的答案,那答案必定是一个谎 言。在我看来,这三种做法都是最坏的。正 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不妨与他讨论,提出

一些可能的答案,但一定不要做结论。让 孩子从小对人生最重大也最令人困惑的问 题保持勇于面对的和开放的心态,这肯定 有百利而无一弊,有助于在他们的灵魂中 生长起一种根本的诚实。 死有什么可思考的?什么时候该死就死,不 就是一死?可是,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会不 会也是一种矫情呢? “我没有死的紧迫感,因为我还年轻。” 这同年龄有什么关系呢?哪怕可以活一万 岁,一万年后的死仍然是死。我十几岁考 虑死的问题所受的震颤并不亚于今天。 我们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实在太习惯了, 而凡是习惯了的东西,我们就很难想象有 朝一日会失去。可是,事实上,死亡始终 和我们比邻而居,它来光顾我们就像邻居 来串一下门那么容易。所以,许多哲人都 主张,我们应当及早对死亡这件事也习惯 起来,以免到时候猝不及防。 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将死去——所以, 我要执著生命,爱护自我,珍惜今天,度 一个浓烈的人生。 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将死去——所以, 我要超脱生命,参破自我,宽容今天,度 一个恬淡的人生。 (经周国平授权,本文根据其博文整理)

24


特别策划 Special Issue

济群法师: 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的 一个章节 从轮回的眼光来看,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的一个章节,只是其中一个相对的开 始。在它之前,有着无穷的过去;在它之后,又有着无尽的未来。当然,现代 人往往不易接受这一观点,但只要对生命现象全面观察,我们会发现,某些以 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若从轮回角度来看,就会豁然开朗。

25


济群法师简介: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闽南佛学院等地 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戒 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并受聘为多所高校客座 教授。 探讨有情的生死,必然涉及生命的轮回。在一般人看来,生命就是从呱呱落地开始。而从轮 回的眼光来看,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的一个章节,只是其中一个相对的开始。在它之前,有 着无穷的过去;在它之后,又有着无尽的未来。当然,现代人往往不易接受这一观点,但只 要对生命现象全面观察,我们会发现,某些以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若从轮回角度来看,就 会豁然开朗。 比如,我们是否相信人和人之间存在缘分?在这个世间,我们会和很多人相识相遇。有些 人,我们会一见如故;有些人,天天见面也会视同陌路;还有些人,我们却会毫无理由地心 生厌恶。原因何在?很多人会说:这是缘分。但很少有人进一步思考:缘分又从何而来?为 什么我们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缘分? 如果相信轮回,对缘分就不会感到奇怪。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始于今生,还有许多前 生带来的烙印。在过去生,有些曾是我们的亲朋故友,有些则是我们的冤家仇敌。当彼此在 今生再度相遇,这种烙印就复苏了,并驱使我们将往昔的爱恨情仇继续演绎下去。 再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有自己学起来容易上手的专业。但天赋又是什么?通常以为 是父母遗传,事实上,很多人具有的天赋和父母毫无关系。而从佛教角度来看,生命其实有 两套系统,其中的物质系统由父母给予,而精神系统则来自过去生的积累,并将继续影响未 来生命,成为下一轮的起跑点。 从这两个角度,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生命的轮回。但我们还要看到,轮回不仅体现为一种生命 现象,其根源就在我们的心。佛教认为,众生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生 生不息地流转。这六种生命形态,也代表了我们内心的不同状态。 可见,生命状态也是某种心念的延伸,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在社会上,不同行业 者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仪,学者有学者的气质,商人有商人的风采。这些差别,正是由不 同的心行外化而来,是心念由内而外的延伸。包括轮回,也是内心发展的一个结果,不是谁 强加于我们的。同样,佛菩萨的生命品质亦非本然如是。他们所具有的无限智慧和慈悲,都 是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逐步造就,逐步开发的。 (经济群法师授权,本文根据其公开演讲整理而成)

26


特别策划 Special Issue

世界宗教、文明中的生死观 佛教中的生死观念: 《大智度论》中说:生死轮载人,诸烦恼结使, 大力自在转,无人能禁止。佛教认为:生死的 事实是假相,众生随着业力,在生死流中生了又 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其实,生 与死是同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 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 的伤感;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 佛教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 生,死也并非真正的死。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 成住坏空,我们的心则有生住异灭,生死永远不 停止,像时钟一样,循环不已,哪里是开始?哪 里是结束?事实上,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

基督教中的生死观: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中一个必然过程,所 谓“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但死亡不是 关上了的门,而是敞开另一道门,那就是通向永 生之门,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更美的复活。基 督教文化中认为,人活着时,灵魂拘于肉体内是 不自由的。死亡实际上是灵魂的解脱。因此,死 亡并不可怕,反而要欢迎它。基督教视死为“新 生”,这种“生”不是“轮回式的再生”,乃是 从今生过渡到天国、从暂时过渡到永恒、从异土 过渡到故乡的“生”。基督教的丧礼其实是一个 庆典。虽然丧礼当中也有眼泪,但这是满有盼望 的忧伤,泪中饱含着盼望和延续生命的信息。

27


伊斯兰教中的生死观念: 伊斯兰认为死亡只是从今生过渡到后世的一个阶段。 相信在世界末日,每个人都会复生,并在真主的跟前 接受审判,审判的标准是每人在今世时所作的善恶为 准;如果某人是信仰正确兼有行善,这人就会得到天 园的赏赐;相反,如果某人不信真主,恶绩昭彰,所 得的将会是火狱的刑罚。伊斯兰教中认为人不必害怕 死亡,不必恐惧它,只视它为必然来临的东西,古兰 经中说:“真主不允准,没有人能死──期限是有规 定的。”又说,“每个有生命的,都是应尝一死的。 在复生日把你们的报酬完全赐给你们。”

老庄道家哲学中生死观念: 《庄子》中有个故事: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好友惠子 前来吊唁,见庄子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怪他 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你不哭还好,反而敲锣打 鼓,不是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刚开 始我当然难过啊,但后来想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 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 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 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可见,老庄哲学中对待 生死以“顺其自然”四字而化解。生命就是一种自然 不过的过程,有其自然的规律。“天底尚不能久,而 况于人乎?”

儒家哲学中的生死观念: 孔子对于“死亡”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 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孔子认为,人生的目 的就是在充实人的道德生活,不必执着追问死后的 事情,至于人的寿命长短,命运自由安排,不必挂 心。而后孟子提出“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 命也”。总之,孔孟之道在于教导人们不必计较生死 寿命,人活着一天,就应尽人事,处理好人的现实生 活,为了正义和人类全体的福祉。

28


特别策划 Special Issue

29


死亡是在提醒我们 好好活着 撰文/ 马倚君

因为知道白昼会过去,人珍惜阳光下的温暖。 因为知道黑夜会过去,人珍惜繁星满天的浪漫。 因为有死亡在前方,人一边惶恐一边学习该如何生活。 有一天,待我们真的懂得这生命一定会过去,便真心珍惜每一天的时光,去爱、去 创造、去纠结、去挥霍…… 我们害怕时间不够用,于是努力让每一秒钟都被填满。有时候,那个填满很恼人; 有时候,我们需要那个填满——因为我们在做事中得到进化,在烦恼中得到进 化,在忙碌中得到进化,在幸福中得到进化,在快乐中得到进化…… 自知时日无多,所以每一秒钟都是值得珍惜的,每一秒都值得被用心“填满”。 i

30


美食 Delicacies

31


Deft Lazy Meal In Spring

春季快手懒人餐 文 / 图 紫色透明

紫色透明,80后,北京人。主修6年 艺术设计。先后做过设计师、私营店 主。后因兴趣改道美食,实属巧合。 现经营着自己的美食博客“紫色透 明——精致美食生活”。现为美食撰 稿人、美食专栏作者,常坐电视台、 广播电台美食节目嘉宾。

身边好些朋友纷纷都在最近嚷嚷着工作压力太大,很累,每天忙 得不只是朝九晚五,直到晚上十一二点钟也是家常便饭,一日三 餐更别提能按时按点的吃上了。大部分的上班族,每天都是在各 种订餐、快餐中解决掉午饭或是晚饭,亦或直接一袋泡面解决一 切。——其实不管吃什么,一定要美味才对得起自己一天的辛 苦忙碌。谁说泡面就不能吃的美味?没有不好吃的食材,只有不 用心的厨子。只要抱着一颗想要吃好的心,泡面一样可以有滋有 味。再加一份快手素小炒,二十分钟,齐活上桌!

32


美食 Delicacies

白玉菇小炒虾仁 (罗勒酱风味)

原料: 豆苗1小把,虾6个,白玉 菇100克。 调料: 罗勒酱1汤勺,盐1克,料 酒1汤勺。

33


做法:

1

2

01

自家盆栽种的豆苗,直接剪下来用。

02

虾挑虾腺,去壳去头的废料留用。虾用料酒腌制10分钟左右。白玉菇清 洗干净备用。

03

锅中加入适量的油,油可以稍微多一些,放入虾壳和虾头炸出虾油。

4

5

04

待锅中的油变红色后,捞出虾壳和虾油,放入腌制过的虾中火翻炒至变色。

05

放入白玉菇翻炒1分钟后,放入盐和罗勒酱炒匀。

06

放入豆苗后关火,盛出装盘即可食用。

3

6

34


美食 Delicacies

韩式泡菜拉面 原料: 辛拉面面饼1块,辣白菜1卷, 鸡蛋1个,油菜2棵,鲜香菇2 朵,火腿2片,熟花生数颗。 调料: 盐1克,韩式辣酱5克。

35


1

2

01

油菜洗净、鸡蛋煮熟备用。

02

辣白菜切片,香菇切条,火腿切条备用。

03

锅中加入清水,放入面饼,煮开。

04

放入切好的香菇同煮。

5

6

3

4

7

8

05

再加入辣白菜一起煮出香味。

06

放入1勺韩式辣酱调味,如果不够咸可以适当加入少许盐。

07

待面条饱满又柔软后,放入油菜。

08

油菜微烫一下即可盛出,出锅后撒上适量熟花生米即可食用。 i

36


咨询窒 Consuling Room

Say No To Storing Obsession

拒绝囤积癖捆绑

37


编辑 /李芬 采访 撰文/小琥姐 有没有这样的时刻?打开冰箱,一堆过期甚至发霉的食物;打开衣柜,一堆闲置已久的衣 服,不穿也不丢,无法处置;或者你有独特的癖好,譬如囤积干果、香料、蜡烛、围巾、包 包……总有一样,你在囤积,有木有?! 囤积癖,人类无伤大雅的强迫症。但,当它超越限度,给你造成压力时,或许你该思考这种 行为背后更为深厚的根源了。

有没有这样的时刻?打开冰箱,一堆过期 甚至发霉的食物;打开衣柜,一堆闲置已 久的衣服,不穿也不丢,无法处置;或者 你有独特的癖好,譬如囤积干果、香料、 蜡烛、围巾、包包……总有一样,你在囤 积,有木有?! 一般认为,老年人喜欢囤积物品,他们不 舍得丢弃任何弃之不用的物品,总觉得未 来会有用。但据统计,人群中大约至少有 百分之十的人是囤积狂,与流行的观点相 反的是,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不太老。此 外,囤积癖好发生的年龄阶段也日趋年轻 化。 美国作家兰迪•弗罗斯特和盖尔•斯特凯蒂 在他们合著的书籍《STUFF: 强迫囤积症 和物品的意义》中写到:囤积癖的病理特 征有很多,而且经常会因为过去的创伤而 加重,其中包括OCD(强迫囤积行为的发 生),缺乏注意力(阻碍思维的集中), 过分的完美主义(标准设立过高,一旦达 不到就完全抛弃),还有一种儿童似的逃 避行为,不愿接受和丢东西有关的不适 感。

当然,正常的存储和囤积癖好之间是有差 别的。前者是以现实需要为前提,后者则 是以心瘾为行为的标准。囤积症和强迫症 也有差别。典型的强迫症症状与焦虑联系 紧密,一连串行为由一个不必要的强迫性 想法引起,比如:我摸了钥匙,手被弄脏 了!接下来会出现由强迫性想法产生的强 迫性行为来减轻痛苦,如:过度洗手或过 度清洁。驱使强迫性行为产生的根源是减 轻不安不适感的需要。然而,在囤积症 中,驱动获取和保存物品的通常是积极情 绪,当然其中也掺杂有焦虑、内疚、羞 愧、悔恨等消极情绪,但这些情绪仅仅在 病人尝试丢弃物品或其获取物品的欲望受 到压制时才会出现。 囤积行为开始是心结,继而是毛病,最终 有可能成为病态表现,若在停止不了的 囤积过程中还出现“不能这样”“不该 如此”的想法时,就成为强迫症了。囤积 癖,本是无伤大雅的强迫症,但当它超越 限度,给你造成强大压力时,或许你该思 考这种行为背后更为深厚的根源了。

38


咨询窒 Consuling Room

诊聊: 安全感无法被囤积 编辑/倚君 杨柯飞 撰文/May 囤积癖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旧物囤积、怪异物品囤积、生活用品囤积、甚至猫狗宠物囤积 等等。杂乱无章是囤积症患者的典型特征,他们的生活往往很混乱,造就难以居住的环境。 因为尝试丢弃或清理物品会生成焦虑、内疚、羞愧、悔恨等大量负性情绪,所以还会造成行 为上的拖延。囤积癖行为背后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便是缺乏对于生命本身的安全感。

高晶 资深心理咨询师。成长性咨询为主,擅长婚姻情感、亲子关系及 各种情绪问题咨询。个案咨询累积时长千余小时,咨询案主200余 人。晨帆团体培训师,参与沙盘团体和释梦团体活动的带动和辅 导,具备带领成长小组和实习生的经验。

心探索:有位朋友最近向我倾诉,说自己 有囤积癖。她说,自己家的冰箱、柜子里 屯满了东西,每每到最后,很多物品都过 期浪费了,但是内心里还总觉得缺什么, 老觉得不安全。她说,总是害怕没有备好 食物和衣物,心里充满着担忧。怎么去理 解她的这种情况? 高晶:如果严格的做心理疏导的话,是需 要面对面的去互动的。但是根据你的描 述,大致可以说,囤积的行为的这个表 象。可以归结为缺乏安全感,尤其是缺乏 对生命本身的安全感所致。但是,外物的 囤积,是填满不了我们心里不安的这个空 洞的。 心探索:怎么去理解生命的安全感本身? 高晶:拥有生命的安全感,宽泛的来说, 可以从身心两个层面去看,一个良好、健

39

康的身体,能确保你有一种扎根大地的安 全和踏实感,再进一步说,它和脐轮能量 的正常运行有关,所以,与其囤积物品, 不如把它替代成健身运动,譬如练习瑜 伽。瑜伽是能有效增加“土”能量的方 式。从心理层面来看,安全感和对生命的 信赖认同,和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互动 密不可分。举例来说,如果父母的教育方 式偏向严厉,你可能无论如何,也总觉得 自己不够好,不满足。所以,可以反观下 自己的儿童时期和父母的关系,和父母有 没有心结,以及在沟通等方面有诸多不顺 畅的地方。 心探索:象我朋友这种,是偏好囤积食物 和日用品的,在您的个案里,还有其他囤 积行为的例子吗?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高晶:还有像囤积旧物、收藏怪异物品 的,譬如收藏自己的指甲、毛发、牙齿,


某种缺憾或需求。至于这是什么,则需要 进一步的心理分析才能弄清楚。 心探索:收藏怪异物品的人的心理特质是 什么样的?有什么内在根源? 高晶:有人会收藏自己的指甲、毛发、牙 齿;也有女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过洋娃娃, 长大后会不停地收集芭比娃娃;我曾经有 个来访者和父亲关系不好,咨询过程中发 现,这个来访者在行为上却对父亲高度认 同,沿袭了他囤积书本的习惯,书未必看 本未必用,但就是不停地买,后来干脆作 为“收藏”将这一行为保留了下来。这些 行为均投射了人们早年生活的缺憾或需 求。 心探索:大量收养流浪动物的人呢? 高晶:囤积动物者40岁以上女性居多,她 们要么单身要么丧偶或离婚。囤积的动物 中出现最频繁的是猫和狗。绝大多数动物 囤积者在童年时期遭人忽视,或过着混乱 的生活,她们往往是一种依恋障碍,会以 与动物之间产生的联系取代与他人之间的 情感,动物成了家人的代替品。动物是他 们安全感的来源、情感的依赖。 习惯性无目的购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 的“购物狂”、大量收养流浪动物(多为 猫、狗)等。 心探索:旧物囤积癖的人的心理特质和根 源如何? 高晶:囤积旧物的以老年人居多,多是有 某种情结起作用。他们惧怕“浪费”,惧 怕失去记忆、情感寄托,很多时候他们囤 积的不只是物,而是失去的岁月和心灵的 安全感。心理学上讲,情结是一种潜意识 的认知、情感、思维的定势。它会使人对 周围的人与事形成特殊的偏见和偏好。对 用过东西的眷恋,一定投射了早年生活的

心探索:这些囤积症患者有什么共同的心 理特质吗? 高晶:杂乱无章是囤积症患者的典型特 征,他们的生活往往很混乱,造就难以居 住的环境。因为尝试丢弃或清理物品会 生成焦虑、内疚、羞愧、悔恨等大量负性 情绪,所以还会造成行为上的拖延。囤积 症患者家庭的孩子,较一般儿童更容易 焦虑和身体不适,更多攻击行为,当别人 触摸或移动其物品时,会触发孩子的激烈 情感,如恐惧、恼恨、悲伤、沮丧及愧疚 等。

40


咨询窒 Consuling Room

停止囤积,学会清空! 囤积癖有各种表现形式,但就像一个塞满的杯子无法再使用一样,不断的获取 和囤积,并不能使我们拥有更多,反而会限制和捆绑自己,变成一个不自由和 没有能量的人。当你有所焦虑和不安而不断囤积物品的时候,告诉自己,停下来, 学习清空。

41


就像一个塞满的杯子无法再使用一样,不断的获取和囤积,并不能使我们拥有 更多,反而会限制和捆绑自己,变成一个不自由和没有能量的人。当你有所焦 虑和不安而不断囤积物品的时候,告诉自己,停下来,学习清空。

建议清空步骤: 做简单的瑜伽挺尸式:在床上,舒适放松地躺下来,感受身体的每一个部 位一个一个依次向地面沉降。放下自己对物品、对外物的控制,告诉自己, 你原本就完美无缺,不需要焦虑地外求。静静呆至少 10 分钟,想象自己 如同一杯原本有沙粒在搅动的清水,而此时,水是水,沙是沙。 当你觉得思绪宁静以后,起身。备好拖把、抹布等清洁用品,和垃圾袋。 果断的检查一遍自己的所有物。过期的、无用的、不会再使用的等等,该 扔掉的果断扔掉。 拿出白纸,写一张需要添置物品的清单。写好放入钱包,下次去购物的话, 只买清单上所写的。 时刻记住,“适当的拥有物品”。 向匮乏的源头解决问题,书籍研读推荐:《还我本来面目》,作者:( 美 ) 赛安慈,( 美 ) 吴至青;《爱的序位 -- 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作者:伯特 • 海灵格。

4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