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組成 ( BODY COMPOSITION )
林建勳
授課大綱
身體組成
脂肪:脂肪量 / 體脂肪百分 比
◦ 必需脂肪( essential fat ) 肌肉、心臟、肝臟、肺臟、 大小腸等
◦ 儲存脂肪( storage fat ) 皮膚底層(皮下脂肪)→主 要器官周圍
非脂肪:去體脂重( lean body mass )
身體組成 ◦ 儲存脂肪主要功能 體熱絕緣體 身體代謝的能量來源 緩衝外力的撞擊
身體組成
肥胖( obesity ) ◦ 指身體累積過多的脂肪 僅以體重作為唯一效標→誤判 過重&體脂肪少→運動員 過輕&體脂肪多←吃多動少→去體脂重↓
身體組成
體脂重與去體脂重 ◦ 40 ~ 60 歲 ◦ 60 ~ 80 歲
體重增加← fat 增加 體重減輕← LBM 減少
去體脂重( Lean Body Mass )會隨年齡增加 而流失
年齡與體重 ◦ 30 歲後~ 50 、 60 歲→體重逐年增加 ◦ 60 歲後,體重維持數年→體重逐漸下降 多數非因 fat 減少,而是肌肉量↓
老年人的非意願性體重下 降
非意願性體重下降 ◦ 可自由活動者中,盛行率約 13 % ◦ 護理之家住民,盛行率約 50 ~ 60 % ◦ 機構中,下降超過 10 %者, 6 個月內死 亡率增加 ◦ 1 個月內下降超過 5 %者,未來 1 年內死 亡的危險性達 4 倍之多
老年人的非意願性體重下 降
體重下降的定義 ◦ 6 月個內下降 5 %以上
老年人體重下降的因素 ◦ ◦ ◦ ◦ ◦ ◦ ◦
熱量攝取不足 因病而需更多熱量 肌肉量減少 味覺、牙齒的退化 生理性厭食 基礎代謝率減低 精神疾患(憂鬱)、藥物
60kg 6 months
Less than 57kg
老年人的非意願性體重下 降
體重下降的負面效果 ◦ ◦ ◦ ◦
肌肉耗損 免疫能力下降 憂鬱情緒 疾病併發症發生率↑
非意願性體重下降的處置 ◦ 潛在疾病的控制或治癒 ◦ 適當的營養供給 ◦ 適當的運動
身體組成常見的測量方式 雙能量 X 光吸收測量儀( DEXA ) 水中秤重法 空氣置換法 皮脂厚測量 體圍測量法 生物電阻法 腰臀圍比例( WHR ) 身體質量指數
雙能量 X 光吸收測量儀 ( DEXA )
直接評估身體組成的工具 ◦ 利用 X 光照相方式測量
測量內容: ◦ 全身脂肪量 ◦ 脂肪分佈情形 ◦ 骨密度
• 其他儀器:
– 核磁共振造影法( MRI ) – 電腦斷層掃瞄( CT ) – 全身電子傳導( TOBEC )
水中秤重法
正常體重 - 水中秤得之體重 ◦ 脂肪重量<非脂肪組織
步驟: ◦ ◦ ◦ ◦ ◦ ◦ ◦ ◦
禁食約 6 ~ 8hrs ,並上廁所 測量肺部殘氣量 著泳裝之體重 - 泳裝重量 水溫→水密度 進入水槽→下巴與水同高 呼出所有空氣→完全沈入水中 秤出椅子及懸吊鍊子之重量 公式計算→身體密度及體脂肪百分比
空氣置換法
測出空氣置換量→身體體積 身體體積→身體密度及體脂 肪百分比
皮脂厚測量法
身體脂肪有半數會囤積於皮層底層 步驟: ◦ 選擇適當的解剖部位 ◦ 以大拇指及食指捏住皮膚和脂肪 ◦ 測量結果相加→對照表數值→體脂肪 %
體圍測量法
身體各部位的環圍→評估體脂肪 % 測量部位: ◦ 男:腰部(肚臍位置)及手腕 ◦ 女:上臂、臀部及手腕
EX
測量結果→對照表→體脂肪 % 資料
常數
上臂圍: 27 ㎝
A = 1.0813
年齡: 20 歲
B = 0.0102
臀圍: 99.5 ㎝
C = 0.1206
手腕圍: 15.4 ㎝
D = 0.0971
:
身體密度= A-B-C+D 身體密度= 1.0813-0.0102-0.1206+0.0971 = 1.0476 體脂肪(% F )=( 495÷DB ) -450 體脂肪(% F )=( 495÷1.0476 ) -450 = 22.5
生物電阻法
電流傳導速度:脂肪組織<非脂肪組織 評估 body fat, lean body mass, 含水量 準確性較低(測量值較實際值高約 10% )
腰臀圍比例 ( Wrist-Hip Ration )
量化局部脂肪的分佈情形 WHR 值較大→易患與肥胖有關之疾病 作為推估患心血管疾病機率之指標 腹部 fat 囤積值>臀部及大腿 fat 囤積值→患 病率更高 內臟周圍 fat >皮下 fat→ 易患病 外型:蘋果型、梨子型 數值: ◦ F ◦ M
〈 .80 〈 .95
→ 患病風險↓ → 患病風險↓
腰臀圍比例 ( Wrist-Hip Ration )
測量方法: ◦ 自然站立,雙腳併攏 ◦ 皮尺平行於地面,測量腰部及臀部 ◦ 測量部位: 腰部:肚臍位置(腹部鈕釦) 臀部:臀部最寬大處
◦ 單位:㎝,記至小數第一位 ◦ 腰臀圍=腰圍 / 臀圍
身體質量指數 ( Body Mass Index, BMI )
身體&體重→罹病率的脂肪臨界值 BMI > 25→ 罹病率明顯增加 器材:體重計、身高測量器( or 皮尺) BMI =體重(㎏) / 身高 2 ( m2 )
身體質量指數 ( Body Mass Index, BMI )
注意事項: ◦ 身高 / 體重計→校正 ◦ 身高:枕骨、背部、臀部及腳踵貼緊量尺,眼直視 前方 ◦ 體重:衣物、重物去除
無法得知: ◦ 體脂重 ◦ 去體脂重 ◦ 脂肪堆積處
運動介入對身體組成的益 處 消耗能量 2. 抑制食慾 3. 增加脂肪消耗,減少非脂肪流失 4. 預防脂肪細胞數增加,促使脂肪細胞 尺寸縮小 5. 調低體重的基礎點 1.
1. 消耗身體的能量
能量消耗:運動>休息 運動消耗能量的時間大約 6 ~ 8hrs 運動後身體代謝率仍較平時高,這段期間 身體的能量消耗亦較平時高 EX: 跑 4500 公尺約消耗 250 ~ 400 卡,而 運動後休息一小時約消耗 30 ~ 50 卡,故 持續 6 ~ 8hrs ,可多消耗 180 ~ 400 卡, 共可消耗 430 ~ 800 卡
2. 有抑制食慾的效果
運動會減弱食慾,而規律的有 氧運動效果 更佳 從事費力的工作或激烈運動時,食慾會比 平常人高,但一般人從事的均屬適量運動 運動可降低食慾,有助於避免因飲 食過量 所帶來的肥胖威脅
3. 增加脂肪消耗 ,減少非脂肪流失
在體重控制上,體重減輕與脂肪減少並非 相同意義 飲食控制→體重減輕 ◦ 70% 為脂肪組織流失, 30% 是肌肉流失
飲食控制加規律運動
◦ 95% 是脂肪組織的流失
運動 30 ~ 60 分鐘, 50% 能量來自於脂肪 ,而運動 60 分鐘以上,脂肪供應能量約 佔 70 ~ 85%
4. 預防脂肪細胞數增加 ,促使脂肪 細胞尺寸縮小
肥胖問題←脂肪過多←脂肪細胞數↗ & 脂肪細 胞尺寸↗ 脂肪細胞數目增加最快的時期: ◦ 胎兒在母體懷孕階段的後三分之一期間 ◦ 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期間 ◦ 青春期間 運動可有效抑制脂肪細胞的生成
5. 調低體重的基礎點
體重類似體溫等機制,都有自己理想的 生物體重,體重合適的基礎點 當明顯改變理想的生物體重時,身體會 採取一些防衛的措施 當進行 飲 食控制時,身體代謝率會降低 15 ~ 30% ,減輕體重更為困難
身體組成訓練原則 選擇全身性的運動 2. 選擇可自我調整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的運動 3. 切勿憑感覺推論自身所消耗的能量 4. 運動持續時間比運動強度更重要 5. 運動效果是可以分次累積的 1.
1. 盡量選擇全身性的運動
比較不會產生局部疲勞現象,運動較能持久 打破重點部位減肥的理論,例如“欲藉仰臥 起坐消除腹部多餘脂肪”的錯誤觀念 運動項目例如快走、慢跑、腳踏車、游泳、 有氧舞蹈等
2. 選擇可自我調整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的運 動
身體組成、體重控制與運動消耗的能量有關
故持續時間夠長是重點,而運動強度是影響 持續時間的條件
3. 切勿憑感覺推論身體運動所消耗的能量
運動所消耗的能量並非與運動用力程度成正比
勿以為越吃力的運動對減肥 / 減重效果越好
4. 運動持續時間比運動強度更重要
運動強度的增加無法等比例地提升運動所消 耗的能量 例如:以不同強度完成一英哩的跑走,大約 相差不到 3 卡的能量消耗 適中強度,且可以持久的運動為宜
5. 運動效果是可以分次累積的
體重控制比較強調運動的總時間 運動的實施,在單位時間內究竟分幾次做, 在體重控制上並沒多大意義
體重控制注意事項
長期嚴格的飲食控制是不合乎科學的方法,在醫學上 也是危險的 嚴格飲食控制會造成水分、電解質、礦物質、肝醣以 及其他非脂肪成分的流失 合理 飲 食控制 ( 比平時少 500 ~ 1000 卡 ) 才不致造 成營養不良 動態的大肌肉活動有助於保住非脂肪成分,包含肌肉 和骨質密度,亦可減輕體重 兼顧營養的飲食控制,配合耐力型的運動與行為改變 是最佳方法 終身合理的飲食習慣與規律運動是必要的 體重過輕≠瘦→依體脂肪而定→須可維持生理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