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老萊子工作坊課程教材0201

Page 1

「現代老萊子: 與長者溝通方法學 」教材 現代老萊

計畫主持人: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詹昭能 博士


目錄 ❖前言

❖主要課程單元簡介 ❖課程單元  「老化:人生的必經之路」  「您怎麼回事兒?」與長者溝通從老人體驗開始

 「我是甚麼態度?」態度決定與長者溝通高度  「代溝 vs. 溝通:與長者的溝通方式與技巧」  與失智老人溝通與互動,從特徵與照顧需求談起

❖附件


❖前言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 我國自82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 以來,65歲以上老人所占比率 持續攀升,103年底已達12.0%, 衡量人口老化程度之老化指數 高達85.7%。

除了「老化:人生的必 經之路」的導論,本課程主 要內容有三方面:一、老人 體驗:「您怎麼回事兒?」 與長者溝通從老人體驗開始; 二、面對老人態度探索: 「我是甚麼態度?」態度決 面對高齡化社會快速降臨, 定與長者溝通高度;三、與 如何以同理⼼出發點,營造一 老人溝通技巧:代溝vs.溝 個友善長者的社會環境,乃是 通:與長者的溝通方式與技 當前台灣社會的重大課題。 巧。 本工作坊課程模組,以老 人生理與心理特徵為前提,設 計體驗、互動與溝通活動,邀 請家中有高齡者需要配辦甚或 照顧的,在資深專業實務工作 者帶領下,探索長者們「心情故 事」,進而學習與老人有效溝 通之道。


❖主要課程單元簡介 單元主題

課程內涵 1. 配合影片介紹老化的生理轉變;

老化:人生必經之路

2. 以經典老人服務方案案例分享,簡介高 齡者的陪伴之道。 以分組方式,學員在組內輪流穿著老人

體驗服,並執行日常生活工作,感受他們 生理發展狀況與應付生活難度。

「您怎麼回事兒?」

另一方面,有學員扮演觀察者,觀察與

與長者溝通從老人體驗開始 學習同理體驗者的困擾,必要時再由扮演 協助者協助體驗者完成任務;甚至有人扮 演催促者,催促或給予體驗者完成任務的

壓力。 以情境劇(角色扮演)搭配「公民咖啡館」 「我是什麼態度?」 態度決定與長者溝通高度

活動,也就是藉著分組座談、討論與分享 方式,體察不同類型長輩的特性與需要,

並探索自己與長輩的互動態度,並體察有 無加以調整必要或調適方式。 以情境劇(角色扮演)搭配「公民咖啡館」

代溝 v.s 溝通: 與長者的溝通方式與技巧

活動,也就是藉著分組座談、討論與分享 方式,反省與體察個人與長者的相處模式, 確認有無修正或調整的必要,進而掌握與 長輩有效對話與互動的策略。


❖課程單元一 主題:「老化:人生的必經之路」 教學時數:1小時

教學內容: 為學習與年長者有效溝通「Warm Up(暖場)」,以相關 影片為題材,導論老化的生理、心理與社會方面的轉變, 並以相關的經典老人服務方案做法,協助學員掌握高齡 者的生活樣貌。


❖臺灣人口老化的趨勢:

依據聯合國定義,臺灣地區人口老化趨勢為: • 1993年邁入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 • 2014年老年人口達11.85% • 2017年老年人口將達14%,邁入高齡社 會(aged society)

• 2025年台灣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超 過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 superaged society),時程較歐美國家快!


❖高齡社會問題: • 少子女化 • 高齡化

• 家庭分工勞動參與改變 • 價值觀改變 • 家庭型態及居住型態改變,導致照顧支 持不足、照顧人力不足、照顧壓力增加 • 安寧療護認知不足


❖ 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 健康長者十大特徵: • 有充沛精力。 • 處世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 • 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 應變能力强。 • 能抵抗一般的感冒和傳染病。 • 體重適中,身体均勻。

• 眼睛明亮,反應敏捷。 • 牙齒清潔,無齲齒,牙龈無出血現象。 • 頭髮有光澤,無頭屑。 • 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長者類型、生活目標、可行方案:

長者類型

生活目標

可行方案

健康型

促進統整生命 老人服務中心、 關懷據點

潛在失能/失 增進肌耐力訓 老人服務中心、 智 練、腦部訓練 長者服務單位 作為預防 失能/失智

增進與維持自 日照中心、團 立能力、腦部 體家屋、居家 訓練 服務

生命終期/癌 生理疼痛減緩、安寧病房、居 末 增進心理、社 家安寧 會與靈性內涵


❖課程單元二 主題: 「您怎麼回事兒?」 與長者溝通從老人體驗開始 教學時數:3小時

教學內容與活動方式: 為了讓學員感受高齡長者生理發展狀況與應付生活難度, 體驗活動以分組方式,讓學員在組內輪流穿著老人體驗服,並 執行三種老人工作(或任務) ,感受他們生理發展狀況與應付生 活難度。 其次,為「逼近」老人生活情境的真實性,有學員扮演催促 者,施予老人(體驗者)完成任務的壓力。再者,有人扮演協助 者協助老人(體驗者)完成任務;另外,有人扮演觀察者,從旁 觀察,進而學習同理老人(體驗者)的困擾。 老人工作(或任務)場地分為三區:(一)A區:打開王子麵及 牛奶糖包裝、剝茶葉蛋、用筷子夾豆子、用湯匙分豆子、找出 指定名片;(二)B區:穿襯衫、摺衣服、分辨字的顏色(如:黃、 紅)、著色及剪紙;(三)C區:寫初診單、讀報紙或書刊、閱讀藥 單並回答問題。



❖討論分享:

• 預見未來的自己&反思過去的自己 – 重點需能呈現體驗過後感念自己親近的

老人的老化不便,與自己日常扮演協助 或催促角色的心得。


❖高齡者生理變化:


消化系統的變化 -唾液腺、食道、胃、大小腸、肝、膽、 胰之生理功能

皮膚

消化

呼吸系統的變化 -上呼吸道、肺、 胸壁組織 -氣體交換功能

高齡 者 生理 變化

神經系統的變化 -腦與神經元、反射、 睡眠 內分泌系統的變化 -腺體、荷爾蒙

神經 內分 泌

感覺 器官

肌肉 骨骼

呼吸 心臟 血管

心臟血管系統的變 化 -心肌、瓣膜、血 管退化

造血 免疫

泌尿 生殖

造血及免疫系統的變化 -免疫功能、Vit.B12吸收減少


❖皮膚系統變化的體驗: 討論分享:

Q:我體驗到了什麼?

手套

畫圖寫 字

穿(摺)衣 服

剪紙 縫鈕扣

使用筷 子 翻書 報


皮膚系統的變化 -皮脂腺和汗腺減少 -毛髮數量變少 -指甲變厚、變硬、失 去光澤

-皮下脂肪減少、真皮層變薄

-膠原(collagen)鬆弛、失去飽滿 度 -彈性纖維(elastic fiber)減少


❖感官系統變化的體驗: 討論分享:

Q:我體驗到了什麼?

閱讀藥 袋 色卡辨 識

耳罩 黃視覺 眼鏡

查門診時 刻


感覺器官系統的變化 -視覺:1.組織構造的改變 2.視力與淚腺 3.水晶體與視網 膜 -聽覺:1.聽力的改變 2.平衡障礙 3.耳鳴 -觸覺:對溫度、壓力、疼痛等感受減弱,精細動作執行 困難


❖泌尿系統變化的體驗: 討論分享:

Q:我體驗到了什麼?

穿脫尿布 廁所 失禁後 感覺


泌尿系統的變化 -腎臟:腎元減少和粥狀硬化、對糖分再吸收能力 降低 -膀胱:容積減小、肌肉的收縮力減弱,使膀胱的 尿液不易排空


❖肌肉骨骼系統變化的體驗: 討論分享:

Q:我體驗到了什麼?

走樓梯

摺衣物 褲子

行動 走路

沙袋

關節限 制


肌肉骨骼系統的變化 -骨骼:退化性骨質流失、椎間盤變薄、韌帶關節粘連或 鈣化 -關節:膠原細胞形成減少 -肌肉:肌纖維萎縮


❖高齡者常用輔具: 討論分享: • 精細動作功能輔助  用餐

 寫字  抓握、拿取


❖高齡者常用輔具: 討論分享: • 行動功能輔助、生活功能輔助

 四腳拐  輪椅

 助行器  雨傘行拐杖


瞭解了老化後

更體諒我們了嗎!?


❖課程單元三 主題: 「我是甚麼態度?」 態度決定與長者溝通高度 主持人: 健順養護中心研發專員 施孟儀 社工師

協同主持人: 臺北市中山老人住宅暨服務中心 護理師 王凰燁 & 照服員 陳學玲

教學時數:80分鐘 教學內容與活動方式: 以分組演出情境劇與輪流參與討論和分享方式,探索自 己與長輩的互動態度,並體察有無加以調整必要或調適方式。 首先,學員分成三組角色扮演( Role Playing),各組均有 一位長者以一般成員身分參與,成員分別扮演演員和觀察者; 主題分別為:「三代同堂的家庭」、「家裡有輕度認知障礙的長 輩」、「面臨急重病/失能/生死議題的家庭」。


各組先利用15分鐘時間,討論並準備或排演主題劇情,在 分別上場演出,時間3組總計30分鐘。 接著,針對與長輩互動或溝通態度問題,進行「公民咖啡 館(35分鐘)」活動;「桌長(議題) 」不動,由其他「組員」輪流到

各主題腦力激盪;到了最後一「桌 」,與組員們一起整理該議題 的相關想法或觀點,並選定一位成員「等會兒」負責分享與報告。

情境劇腳本 1:「失智老人王老太太」 高齡八十六歲的王老太太突然變得很容易生氣且健忘,會 忘了已經買過了需要的用品卻又重複購物,或是懷疑老伴在外 面有「別人」,拚命追查他的生活費或存款,因而常發生口角, 王老先生生活也變得既無助又辛苦。 有一天,王老先生打電話向兒子求救後,將王老太太緊急

送醫,經詳細檢查與診斷,確定得了失智症,開始了漫長的長 期照護生活。 今年五十六歲的王先生,常常一邊工作一邊又要陪著父親 照料失智媽媽,覺得心力交瘁。例如母親經常「瘋狂購物」,以 致家裡堆滿一大堆不需要的東西,又如有時會幻想父親有外遇, 就睡在家門口,不准任何人進屋。尤其每次想到年邁老爸,辛 苦照料母親過程,就更為不捨、、、。


情境劇腳本 2:「獨居老人阿水伯」 年過八旬的阿水伯,是一名退休的銀行經理,老伴在多年 前已去世,2名兒子都在過外發展。以前身體硬朗,還偶而會到 親朋好友家「走踏」,與鄰居也偶有互動。然而因為身體越來越 不聽使喚,阿水伯已經無法像之前一樣經常外出。

某天鄰居告知里長,已經多日未見阿水伯進出,打電話也 找不到人,當晚里長因此特地前去阿水伯家探訪,卻無人應門, 馬上聯繫派出所員警,找鎖匠開門強行進入,才發現阿水伯跌 倒在浴室,氣若游絲,緊急送醫後才救回一命,醫生說若再晚 一點就醫,就回天乏術了。

情境劇腳本 3:「三代同堂的古先生」 年齡近八十歲身體還算硬朗的古先生,個性開朗、樂天知 足,退休後和兒孫同住,仍保持每個禮拜和老伴到公園運動的 好習慣,空閒時還會拉二胡自娛,享受天倫之樂,令人欽羨。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尤其即使再強健的體魄,終究也難敵了歲 月的侵蝕,前陣子生了一場大病住院,人也因此瘦了一大圈。 古老先生在臥病期間,有兒孫細心的照料,鄰居和里長都 有前來關心。經過一陣子的休養生息,身體已經復原一大半, 甚至還可以再到公園拉二胡和運動,並主動加入社區關懷活動, 和里長以及愛心志工一起關懷社區獨居老人。


❖課程單元四 主題: 「代溝 vs. 溝通:與長者的 溝通方式與技巧」 主持人: 健順養護中心研發專員 施孟儀 社工師

協同主持人: 臺北市中山老人住宅暨服務中心 護理師 王凰燁 & 照服員 陳學玲

教學時數:80分鐘 教學內容與活動方式: 以分組演出情境劇與輪流參與討論和分享方式,探索自 己與長輩的溝通方式與技巧,並體察有無加以調整必要或調 適方式。 分組活動方式與情境劇腳本同上(「我是甚麼態度?」 態 度決定與長者溝通高度)。


❖與長者溝通之道:重建理論的應用 • 第一階段:讓老人瞭解現實社會 對他們的見解 • 第二階段-改善老人客觀環境

• 第三階段-鼓勵老人主動參與

瞭解 現況

改善 環境

鼓勵 參與


❖與長者溝通原則:

• 說話速度放慢,給予時間反應; • 傾聽事實; • 留意非語言部分(表情、肢體動作);

• 正向肯定:讚美; • 瞭解與接納其獨特性; • 語言溝通搭配肢體語言; • 不指責、不爭辯、不糾正、不否定、不取 笑、不捉弄長輩、不以對小孩方式對待。


❖課程單元五 主題:與失智老人溝通與互動, 從特徵與照顧需求談起

教學時數:3小時 教材:


❖台灣失智老人照護問題: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室陳俊佑主任)

台灣社區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

• 衛服部估計失智人口超過13萬人,但經 鑑定為失智症並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之人口 至2013年第2季僅有40,417人(內政部統 計處,2013年9月2日網頁公告資料)。 • 亦即有65﹪以上的患者隱藏在社區中未 被診斷發現,既缺乏專業醫療照護,亦帶 來家庭及社會的困擾(劉秀枝,2001)。


❖失智老人特徵:行為問題

引自王培寧(2012)。失智症篩檢與量表,天主教失 智老人基金會授課講義。


❖阿茲海默症之異常行為 (Behavioral Problems):

引自王培寧(2012)。失智症篩檢與量表,天主教失 智老人基金會授課講義。


❖失智老人之憂鬱症狀:

• 發生頻率在40-50%之間 。 • 多輕度憂鬱症狀,少重型症狀。 • 血管性失智症比阿氏症多憂鬱症狀。 • 多半出現在早期輕度的失智症患者。

• 有時憂鬱情緒並不明顯,反而以行為 障礙表現,如不合作、唱反調、甚至 發脾氣等。


❖失智老人之精神疾病症狀: • 發生頻率在10-70%之間 。 • 妄想 (Delusions):被偷妄想、被害 妄想、嫉妒妄想、被遺棄的妄想 • 幻覺 ( Hallucinations): 視、聽幻覺 • 錯認 (Misidentification MIT): • 錯認不存在的人在房子裏 (MIT to someone in the house) • 錯認現在住的房子不是自己的家 (MIT of home) • 錯認親人配偶是別人或偽裝者 (MIT of people ) • 錯認為電視上的事件是真實 (MIT of TV ) • 錯認鏡中的自己的影像是別人(MIT of mirror image)


❖失智老人之行為障礙 (behavioral disturbances): • 攻擊行為 (Aggressive behavior). • 重覆現象 (Repeated phenomena). • 迷路(Loss of way home). • 睡眠障礙 (Sleep-wake cycle disturbance). • 漫遊(Wandering). • 貪食行為 (Hyperphagia).

• 病態收集 (Hoarding behavior). • 不適當性行為 (Inappropriate sexual behavior)


❖常見失智老人行為障礙頻率:

• 常見的妄想症為被偷妄想佔55%。

• 常見的錯認症狀為錯認不存在的人 在家中佔了將近20%。 • 常見的行為障礙是:1.迷路(61.7%)。 2.睡眠障礙(60.5%)。3.攻擊行為 (55.7%)。4. 重覆現象(55.1%) 。


❖失智症行為與心理症狀(BPSD)成因: • BPSD: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 • 神經生物層面:由於不正常的蛋白質代謝 (proteinpathies),如類澱粉(betaamyloid)、 tau 蛋白及alpha-synuclein 蛋白等堆積,造成 腦部額葉及前顳區神經細胞受損,形成乙醯膽鹼 素、乙狀腎上腺素、血清素及多巴胺等神經傳遞 物質缺乏。 • 心理層面:失智症能完全改變或加重病患之病前 性格,因而形成BPSD;面對社會心理壓力反應, 也能產生BPSD。 • 社會層面:環境改變特別是搬家或改變居住地方; 病患和其主要照顧家人若關係不佳則病患易出現 BPSD;有時主要照顧者本身情緒的困擾,也會加 重BPSD 之發生。


❖失智老人照護需求:

• 讓自己活得更有光彩; • 安穩、安心、安全; • 有效的溝通:讀取信息、營造能 夠安心的關係; • 對於問題行為的照護;

• 家屬的支援


❖照顧失智老人應避免的事項:

• 讓自己活得更有光彩; • 避免過度刺激 • 避免負面的態度及語氣

• 避免有過度期望 • 避免在長者面前耳語,不與之爭辯 • 避免過度使用藥物及約束長者來解決行為問題


❖失智症行為與心理症狀之處理: • 非藥物治療通常是用在第一線,主要用於輕 度之BPSD個案;如果屬於中到重度的BPSD 則需要用藥物治療。 • 非藥物治療方面的原則: • 提供一個熟悉而穩定的環境。 • 維持一個很固定且有結構性的日常生活作息。 • 加強認知訓練,儘量鼓勵病患發揮其尚未退化的正 面功能。 • 矯正視、聽力。 • 給予適應有效的應付策略,教育及訓練主要照者之 照顧技巧。


❖失智症行為問題之處理: • 行為問題處理策略: • 技巧地化解問題 • 改變居家環境 • 藥物治療。

• 處理行為問題原則: • 找出行為問題的原因,對症下藥 • 簡化環境,降低老人的壓力與焦慮 • 利用語言及非語言的肢體動作,持續提供失智者安 全感 • 根據失智者的喜好來安排活動,幫助放鬆情緒與轉 移注意力 • 給失智者做決定的機會,增加其自信心與成就感

• 遊走問題: • 安排例行的散步或活動來分散注意力 • 提供安全的環境,避免發生意外

• 走失問題: • 將門鎖安裝在高處或低處 • 讓鄰居或社區管理員認識家中的失智者,以利通報 • 外出時,有人陪伴或配戴有聯絡資料的卡片或手圈


❖失智症行為問題之處理: • 妄想及幻覺處理原則: • • • • • • • •

照顧者態度需平靜溫和對待、安撫,勿與爭辯。 留意觀察個案之舉動 提供安全環境,將危險物品收好。 環境音量適中,避免噪音。 平日需和個案互動良好,建立信任感。 轉移注意力 宗教信仰 藥物。

• 攻擊行為: • 排除生活中可能被當作武器的東西 • 利用一些活動來轉移失智者的注意力 • 保護失智者避免傷害自己與他人

• 睡眠障礙: • • • • •

安排例行的散步或活動來分散注意力 可能原因-生理因素、活動因素、環境因素 處置原則-了解老人的睡眠型態 規律的生活作息、增加白天的活、舒適的環境 用藥:不得已的選擇與注意事項


❖ 附件:工作坊回饋問卷題目 一、請問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佔總人口多少% ?

二、請問您生活中經常互動的親人,65歲以上長者有幾位?

三、請問您的家人中有需要「特別關照」的65歲以上長者嗎? □ 沒有

□ 有 ,請問有幾位?

四、如果現在讓您與65歲以上的「陌生長者」互動或交談,您可 以感覺輕鬆自在的程度為何? (請用0~10量尺衡量,數 字越大表示越輕鬆自在)。

五、如果現在讓您與需要「特別關照」65歲以上長者互動或交談, 您可能感受到的「壓力指數」為何? (請用0~10量尺衡量, 數字越大表示壓力越大)。 六、您將來走入老人服務產業或從事相關工作的可能性為何? (請用0~10量尺衡量,數字越大表示可能性越高)。 七、請問本次工作坊,對於理解您平日與老人互動或溝通問題 的幫助程度為何? (請用0~10量尺衡量,數字越大表示 越有幫助)。 八、請問本次工作坊,對於您未來與老人互動或溝通效能的幫 助程度為何? (請用0~10量尺衡量,數字越大表示越有 幫助)。


九、請問本次工作坊,對於走入老人服務產業或從事相關工作 的幫助程度為何? (請用0~10量尺衡量,數字越大表示 越有幫助)。

十、請問您過去曾修過哪些與老人有關的正式課程? (如果沒有 請結束作答) 。 十一、請問您修過的老人相關課程,對於從事老人服務的幫助 程度為何? (請用0~10量尺衡量,數字越大表示越有 幫助)。

十二、請問您對於本次工作坊有何具體的改進意見? 。


編輯者:

• 臺北市中山老人住宅暨服務中心 李梅英 主任 •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室陳俊佑主任 • 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 何牧行與洪驊君 • 健順養護中心研發專員 施孟儀社工師

•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詹昭能博士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