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22老人心理學第五章(賴品潔)

Page 1

第五章:老化、人格與生活型 態 The Psychology of Aging –An Introduction by Ian Stuart- Hamilton

報告者:碩士學分班 賴品潔


Outline          

人格 特質理論 人格 V.S. 年齡 V.S. 生活型態 V.S. 世代效應 人格與健康 心理分析理論 社會心理理論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 晚年的急性事件 婚姻 總結


人格  其中一種定義:個體的特質與行為的特徵, 其模式或架構形成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獨特方 式。  人格的評量不同於一般的心理學測量方式。  人格無所謂的好壞。  德雷莎莎修女 V.S. 希特勒的人格。  灰色地帶:時而迷人,時而駭人。


人格  Ex: A 團體中的開心果、靈魂人物 V.S. B 團體中的吵鬧大嘴巴。  完美人格的特質並不存在,而最好評估人格 的方式是以「特質」區分,找出與其他人不 同之處,並且能符合其真實生活的型態。


人格心理學的主流:特質理論  特質的定義:個體持久的特性,並且可以根據此特 性而產生行為的模式。 Ex :若知道一個人很「神經質」,我們可以預測 這個人看恐怖片的反應。  最有名的是艾森克( Eysenck )的內外向 (extreversion-introversion) 、焦慮特質 (neuroticism) 及精神特質 (psychoticism) 。


艾森克的特質理論— 內向 / 外向  人格的表現由此三個向度所共同形成。  內外向:個體外向及自我肯定的程度,或歸因事件 的不同態度。  內向:較容易害羞、內斂等。  內外向是連續的特質,沒有人是絕對的外向或是內 向,而是每個人都具有此兩種特質,只是程度的不 同而已。 Ex: 某甲樂於參加卡拉 OK 表演,但與人在公共空 間 共處時卻感到侷促不安。


艾森克— 精神特質、焦慮特質  精神特質:冷淡、反社會傾向  焦慮特質:個體的緊張程度及情緒穩定性。  焦慮及精神特質得分較高:不表示心智混亂,而是 表示處於壓力之下時,他們的情緒會較不穩定。  艾森克人格問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受試者依據自己的特性以「是」或「否」 作答。 Ex: 「你是一位愛說話的人嗎?」 評量內外向 。


艾森克的特質論:推論與小結 (p.163)

 內外向、焦慮特質及精神特質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 而改變,也會因性別的不同,改變的狀況也不同。 (1) 精神特質:年齡 ↑,精神特質↓。  青春期時男〉女。 70 歲時性別差異幾乎不存在。 (2) 內外向:晚年時,男女幾乎都內向。 (3) 焦慮特質:男女老年時都下降,但女〉男。


艾森克的特質論:推論與小結 (p.163)

 長者較鎮定冷靜?不見得較快樂。  較不焦慮=冷靜尊貴?冷漠慵懶?  生理上神經系統不易受到興奮?生活型態 改變?  不支持:明尼蘇達多重人格量表 (MMPI)  人一生的人格僅有些微的改變,不如受試 者所說的那般戲劇性。


人格五大向度: Big Five  嚴謹性( conscientiousness )  親近性( agreeableness )  對經驗的開放 ( open to experience )  外向性( extraversion )  神經質( neuroticism )  在各年齡層皆穩定,無戲劇性的變化。  例外:極端壓力。


人格 V.S. 生活型態的改變 (1) 對於社會需求的下降  從人群中退縮 (2) 為了保持體力  較為內向 *男性:以社會化程度來定義自己的角色,因此更容 易凸顯出其自我肯定的特質下降,而使內向性增高。 (3) 與生活事件相關  Ex :配偶死亡


人格與世代效應的影響  人格研究的樣本大部分是二十世紀初左右 出生的人們。  這可以解釋為何他們總是比較保守、固守 傳統,也許人格特質在出生時就已經定型 了,而較年輕者的人格就是比年長者有彈 性與自由。


人格與健康:人格特質與健康有關 Ex1: Jerram 與 Coleman (1999) 分析年長者的健康狀態 與 五大人格向度的關係。  「對經驗的開放」、「親近性」及「外向性」分數 較高,而「神經質」分數較低的年長者,其身體問題 較少,也有較健康的生活型態。 Ex 2: Wilson (2004) 也以五大向度人格進行五年的長期

追 蹤測量。  神經質與年長者的死亡率有關。神經質特性位於 前 10% 的受試者,其死亡率是後 10% 受試者的兩 倍。在「嚴謹性」分數較高的人,其死亡率也較低。


人格與健康 Ex3: Lauver 與 Johnson (1997) (1)神經質較高的人,因應長期疼痛的能力較低。 (2)長期追蹤的研究 : 神經質與血壓高有關係。 (3)外向特質較高的人,比較容易從中風生病中恢復, 並保持較樂觀的士氣。 身體健康 V.S. 人格 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循環? 個體的宿命論想法會預測其晚年的健康狀況。  有學者認為人格特質是健康的前置因素。


心理分析理論  人格的三大結構:本我、自我、超我。 (1) 本我 (id): 人格結構中要求立即滿足,且依據快 樂 原則 (pleasure principle) 而 行事。 (2) 自我 (ego): 會考量現實環境而依據現實原則 (reality principle) 行事。 (3) 超我 (superego) :人格結構中的道德成分。


心理分析理論  佛洛依德 : (1)本我的效率 & 強度和個體的平滑肌有關。 (2)自我的效率與強度與中央神經系統有關。  年長者中央神經系統的退化快於平滑肌肉的退化。 (1)年長者的自我強度比本我強度弱 。  心理分析的能量觀點:自我的強度雖不高,但為了與 本我爭奪有限的能量,自我會採取較為保守的方式。 i.e., 年長者會變得較為保守、固執、不願意改變,及 缺乏彈性。


社會心理理論:艾瑞克森 (Erikson)  人格在一生中都在持續發展,不由早年所決定。每個 階段都有任務要完成,要去解決衝突。  人生共有八大議題要面臨,而老年人要面臨的議題是 自我統合( ego integration )。 i.e. 人生前面的 七個議題在年老時,都順利的解決或滿足於現況,如 果沒有達到自我統合,則會失望 (loose ends) 。  失望:年長者認為這一生都是失敗的,有許多遺憾與 未解決的事物,特別當面臨死亡即將來臨,將會使年 長者感到特別的焦慮與憂愁。  研究:年長者若順利解決前面七大議題,將會在年老 時感到特別的滿足, i.e. 老年人的人格是由前人生初 期階段的共同產物。


社會心理理論:批評與發展  批評:這種說法過於簡單? 老年人並不只是在整合過去,然後面對死亡。  並非艾瑞克森的原意。年長者也是在學習的一個過程, 只是死亡造成此學習過程的中斷。  Peck(1968) :擴充 Erikson 的理論,認為人在年老時 , 有「三大衝突」需要解決。 ( 待 續)


Peck 的 三大衝突 (1) 1. 自我分化與工作角色的全神貫注 [Ego differentiation V.S. work-role preoccupation] 許多工作者會將工作的成就視為自己的社會角色或地位, 特別是男性。 *專業的工作者地位高而受尊重自尊較高。 退休 / 工作的消失自尊與社會地位的消失 退休長者許發展出自我的角色,藉此得到新的滿足。


Peck 的 三大衝突 (2) 2. 身體的超越與身體的專注 [Body transcendence V.S. body occupation] *長者的體力常有明顯的退化: (1) 過份強調身體健康所帶來得幸福感失望 (1) 超越身體的限制著重於從事能產生愉悅感的活動  可克服身體所帶來的不適感


Peck 的 三大衝突 (3) 3. 自我的超越與自我的專注 [Ego transcendence V.S. ego preoccupation] *死亡是至終要面對、不可避免的事:  雖然這個想法令人不愉快,但是如果年長者能坦然面對 並且繼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與家人,將成功的解決此 衝突。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  在六十歲左右,年長者會面臨身體及職業的改變  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社會及家庭生活的主要活動者  學著從領導的角色轉換到後座的角色  不等於責任 or 照顧他人的角色必須消失  調整為更具有智慧的「資深諮商者」  與家人和年輕朋友互動  傳承自己的經歷,成為年輕人的引導者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研究  Reichard (1962) 面試了 87 位美國人,年齡從 55 至 84 歲的男性,其中有一半是完全退休,另一半則有 全職或半職的工作(美國沒有法定的退休年齡),有一 些結果是支持心理分析理論的,例如:發現這些高齡的 男性自覺是社會的邊緣人,或是自我期待與別人所給予 的回饋有落差。  該研究也發現有五種主要的人格: 1. 建構型( constructive ):年長者對於人生的衝突達 到最佳的解決,他們能避免焦慮並能學習與他人互動相 處。 2. 依賴型( dependent ):長者也能創造滿足感,但並 非全部來自於自己的的努力,而是依賴旁邊的人所給予 的照料與服務,他們視晚年為休閒、放鬆的時光。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研究 3. 防衛型( defensive ):充滿焦慮,會繼續工作或是 從事許多活動,以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健康。 4. 仇恨型( hostile ):會為了個人的失敗而尋找各種 責備別人的理由,毫無現實感地將失敗的因素歸納為別人 的責任。 5. 自我憎惡型( self-hatred ):與仇恨型相似,只是 他們將敵意轉向為自己。 Reichard 發現前面三種人格的年長者對於晚年生活都 有比較好的適應,而後面兩者則在生活適應上較為困難。  從一個人的人格可推知他的生活型態。 以上的人格在生命中期即已逐漸定型。 (p.168)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 A/B 型人格  有些人格適合長者,有些人格則適合年輕族群。  Ex: A 型人格 / B 型人格 ( 1 ) A 型人格:相當努力、具有競爭性、難以放鬆的人 。  適合年輕至中年的階段,因為有相當多的機會從事各 項活動與挑戰。不適合老年人,因為老年人需要安靜的 生活。 ( 2 ) B 型人格:好相處、隨遇而安。  較適合老年人。  Strube (1985) 以 18~89 歲的人為受試,發現人格類型 與健康有關,雖然有些社會環境因素也是中介變項。  超過百歲的人瑞幾乎都屬於 B 型人格。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  Neugarten 等人 (1861, 1968) 以七十歲左右的 老年人為受試者,他們也發現不同的人格分類: 1. 整合型人格( integrated personality ) (1)組織能力好:體力無法從事的活動,則會改變策略 換成其他的活動。 (2)專注力好:將注意力放在少數但是回饋高的活動。 2. 防衛型( armoured-defensive ) (1)慣於囤積( holding on ):認為要將所有的物質 及體力儲存起來,並避免高活動量的事物。 (2)節儉( constricted ):常會掛念自己隨著年齡增 加而失去的資源


老年人的健康心理  防衛型的人比起整合型的年長者,較不容易知足於現 狀。 3. 被動依賴型( passive-dependent ) 依賴其他人的資源,卻又試圖遠離人群 4. 失序型( disorganised ) 有嚴重的問題,日常生活功能無法維持, 可能是早期失智症的現象。


成功的老化  各樣的人格在年長者長出第一根白頭髮 之前 就已存 在。  雖然年長者會調整人格以適應環境,但改變的速度不 會太快。  較好的適應   接受自己的極限、願意放下責任而不會有失落的感覺 。  較不好的適應  (1) 增加活動以對抗老化的事實  可能會加速老化,對生活更不滿。 (2) 完全不知所措,不管出了什麼錯都是因為自己老了


成功的老化  研究認為「成功的適應老化」 = 承認自己的極限 + 願意放下責任 (1) 歷程:因社會壓力而放下權力 既然會失去,不如將傷 害減到最低  接受改變 (2) 成功的適應者未必 已達到哲學上內在的省思,未必 出於 內在的動機。  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同享受的社會福利不同  適應老化的程度不同 (中下層階級 V.S. 處遇好的長 者)  人格也許是社會及經濟地位的產物;人格不完全代表內在 動力。


大眾對於老化及年長者的態度 (p.171)

 刻板印象:社會期待人們的行為要符合年齡,而學 者發現人們對於年長者的刻板印象比性別還要嚴重 。  「老化」與「年長」這兩個詞,在西方社會是被輕 蔑的。  研究:只有 20% 的 60 歲以上的人口,及 51% 的 70 歲以上的人口認為自己是「老年」。  刻板印象  自我增強  自我形象 / 自尊心↓ (1) 三者為循環的關係,其因果不明。 (2) 大部分的研究顯示,年長者的年齡↑則自我形象 ↓。


大眾對於老化及年長者的態度  Ryff (1991) 將受試分為年輕組、中年組及老年 組,請他們分別評估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狀 況。 [ 結果 ] (1) 年輕組+中年組: 現在比過去進步;未來會比現在更進步  對於自己有正向的看法 (2) 老年組: 最好的已經過去,未來將會更不好。


大眾對於老化及年長者的態度  Graham 與 Baker ( 1989 )則是請兩組受試者(中 年組,及老年組)想像社會眼光對於不同年齡的印象如 何。 [ 結果 ] 小孩擁有最低的社會地位,接著是十幾歲、二十 歲、至三十幾歲達到最高點後,四十歲的社會地位開始 下降,直到八十歲後,其社會地位與五歲的小孩一樣。  老年人比起年輕組更為公平地看待各個年齡層的社會地 位,雖然也有研究顯示年長者在評估年紀大的人較為正 向,不過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對自己較有興趣。


大眾對於老化及年長者的態度  後續的研究發現,年輕人若處於較為不佳的生活情況,他們很 容易將之區隔開來,認為那可能只是暫時的情形。  但對於老年人來說,生活情況不好的狀況可能會持續下去,不 會改變。 ***********************************************************************

 社會大眾不一定都對年長者的評量是負向的,有些研究操弄一 些對老年人的報告,發現當報告內容越為正向時,會促進老年 人在一些技巧上的進步。而另一項研究指出當年輕人給予老年 人一些正向回饋時,將可以提高老年對於自己的正向經驗。  題目的問法:「七十至八十五歲的人」 V.S. 「老年人」  受試者認為「七十至八十五歲的人」比「老年人」來得正向。


晚年的急性事件:退休、獨居  有許多的處理都可以改善老年人身體老化的問題, 例如:保養及醫藥。  但是一些社會角色及關係的改變,卻是無法變更的 ,當事件是單獨發生時,可能只是造成長期慢性的 影響。  而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從全時的工作到退休的狀態, 甚至是獨居的情況。


退休  Herzog 等人( 1991 )以工作中的或半退休的年長 者為受試者,發現幸福的感受與工作量、工作的狀況較 無關係,此結果與另一個以 55 至 64 歲為受試者的發 現一致。  能否掌握退休這件事情 會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 Ex1: 工作年資長的年長者,退休之後再工作的機會較少。 但假使退休一段時間後幸運地再度就業,對於長 者 的身心皆有正面影響。


退休  自願性的退休:往往因有明確的政策規定( Ex: 英國 政府鼓勵提早退休),研究指出自願性退休最大的原因 是高的退休贍養費,其次是生病、不喜歡工作。  有物質需求(例如:還債)的年長者,則會覺得自己是 被強迫工作。


退休  考慮退休時  心情低落 + 自我貶抑 ( 嘆 ) 真的不必工作  相當愉快 ~! ( 樂 )  長期而言,退休的確帶來一些心理問題  覺得自己不再有價值  調查美國退休人士的報告: 覺得自己被強迫退休+感到相當不幸福 特別是 A 型人格者,對於非自願性的退休滿是抱怨 [ 作者:也許這些受試者對其他事情也是抱怨連連 ...( 囧 ) ]


退休  Sharpley (1997) 研究退休(失去工作)、健康與人際 關係三者的關係 (1) 健康與人際關係的關係最高。 (2) 退休對於其餘兩者沒有太大影響。  就生活整體而言,退休也許對生活滿意度不會造成太大改變 。  不過,有其他因素會造成不同影響,例如,傳統的性別角 色。 (1) 丈夫繼續工作+妻子退休=婚姻生活的滿意度最 高。 (2) 妻子繼續工作+丈夫退休=婚姻生活的滿意度下降。  從有壓力的工作的退休  婚姻滿意度提高。


退休  對於退休生活較為滿意: (1) 非常健康的退休者 (2) 白領階級 > 藍領階級的退休者  可能是因為有較好的健康與經濟環境  整體而言,有許多的個別差異及環境因素會影響 退休後的生活。 ( 德 ) 可用來預測個體退休後的生活滿意度的因素 : 全時工作的時間、對於退休的決定權利、對於退休過 程的焦慮與期待、自我效能等等。


獨居  獨居往往是年老的配偶喪失了另一半  對獨居女性的影響比男性來得嚴重  因兩性對於生活的期待不同  有些證據顯示失落的程度視另一半對獨居者的意義而定。 Ex1: 另一半久病過世,對於獨居者的壓力較不大 Ex2: 年紀大的老人家喪偶,其壓力 < 中年人喪偶的壓 力  較有心理準備面對死亡的議題。


獨居  但也有研究發現:對於死亡的準備程度之於喪偶後的憂 鬱或悲傷是沒有預測性的  配偶突然的死亡對於女性的打擊比男性大  對於中年人而言,配偶突然的死亡造成的衝擊更大


婚姻  一般而言,年長者對婚姻的滿意度及感受到的快樂比年 輕組高 。  與配偶的負向互動:年齡 ↑ , 負向互動 ↓  可能是因為工作壓力與親職責任相對減少。  Levenson 等人 (1993) 評估 40 ~ 50 歲的成年人配偶 及 60 ~ 70 歲的老年配偶,發現: 老年組對於婚姻表現出較多的情緒平穩 & 愉悅感。


婚姻  老年組夫妻的不一致性也較少,而且他們的健康情況與 成年組一樣。  年長者的婚姻生活並不隨著年齡增加而乏味,也不會因 為生活經濟的壓力及過多的情緒而造成婚姻的問題。  不過,該研究也指出,也許快樂的夫妻原本在年輕時就 是快樂的,也或許老年組表現的婚姻幸福其實是夫妻之 間已經爭吵很久後的結果。


婚姻  Chipperfield 等人( 2001 )觀察超過七年以上婚姻生 活的年長組與那些經歷婚姻改變(例如離婚或喪偶) 的年長者,評估他們對婚姻的滿意度,  基本的發現:男性從婚姻生活得到的好處大於女性。  如果婚姻生活沒有改變,女性對婚姻的滿意度逐 漸下降,而男性則保持平穩。  喪失配偶對於男性與女性都有不好的影響,但是對男 性的負向影響多於女性。 (與獨居部分的結果相 反)


婚姻  已婚的情況下,男性對婚姻有較多的滿意度,而女性沒 有影響。  原因眾多,例:視配偶對與另一半的依賴程度  研究發現,男性對於妻子有較多情緒方面的依賴, 而妻子則與她的好友及親近的家庭成員分享自己的情 緒。  由此可知,若年長的女性搬家,她們的情緒支持系統將 受到影響。


總結  成功的老化被認為是人格平靜安穩、禁慾的態度, 或者安靜而充滿智慧。  事實上,要達到成功老化並沒有唯一的途徑。  人格特質大多在成年早期就已經定型,而有些特 質的確對生活型態及健康有正向的影響。  有些年長者仍有改進的空間去選擇更好的健康生活 型態,而生活型態與幸福感的關係相當複雜,但是 社會地位、種族、獨居、家庭關係、經濟及其他相 關因素等都是影響的變項。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