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29實證心理及宗教與靈性對老年生活(李婉如)

Page 1

學 號: 403205308 姓 名: 李 婉


靈性的定義  個體找到完整、意義與生命目標的方式,來自個體內在對滿足的渴望

,並透過與自我、他人和世界建立愛的關係而產生。靈性觸動自我、 他人與世界的和諧。 (Glicken 和 Fraser)  靈性的定義確然與教會或猶太教堂部分相同,但靈性是一種心理與個

人內在經驗,與機構成員完全無關。 (Manheimer)  靈性是藉著體悟人性,而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及超越的感覺,知道自己

活著及超越的目的,以及人要爲誰或為何而活 ( 胡月娟等, 1997 ;楊 麗齡, 1993)


靈性的定義 • 「靈性」不是具體的存在,它是抽象的,非語言、非規則,是超越語

言的,我們很難為「靈性」下個具體的定義,而僅能透過從某些現象 或意義等「方向性」的指標來認識「靈性」。 • Jarvis 在「晚年的學習」 ( Leaming in Later Life ) 一書中,談到「靈

性並不是關於信仰超自然的存在、或鬼神等之類的事物,而是人類的 另一種面向 ; 靈性是有關於個體能充分了解自己存在的經驗 ; 靈性也是 關於生活的本身」 (Jarvis, 2001: 114)


靈性的定義  綜合來說「靈性」為:「一種對生命意義與目的的追尋,表現出

愛、熱情、正義與關懷的信念與價值,並能展現來自內心超越的 力量,與自己、他人、自然締結良好關係,以讓個人獲得自我實 現的成就感的一種和諧狀態。」  在我國「邁向高齡社會一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已於 2006 年底

正式公佈之際,其肯定「個體生存與發展在於生命的意義、智慧 與靈性等三種層次的追求」 ,及「靈性的追求是最高的層次」 ( 教育部, 2006)


宗教參與的定義 「個體通常在機構組織中共享的一種信念、儀式與行 為」 是信仰的表達


老化的靈性模式  老化的靈性模式指出成長、增加、擴展、實現的過程,老化不是

下坡,而可以是一個上坡的階段,不需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在抵禦 老化的過程,而是可以被轉換成正面意義。  老化的靈性模式,相較於前三種老化的模式,具有一種「超越」

的心理層次,不但超越了生理老化的限制一尋求醫藥的慰藉,也 超越了世俗價值一傳統社會期望。


靈性與宗教參與

對生理健康之影響  憂鬱的緩衝劑,在生命的最後維持意義的方法,為死亡及臨終做

準備的方法,可幫助老年人提升快樂、生活滿意度及適應水準。  Musick(1996): 宗教信仰與靈性和生理健康呈正相關,且與生理疾

病呈負相關。  Koenig: 與無宗教信仰的老年人相較,有虔誠地宗教信仰的老年人

較健康,較少濫用酒精,血壓較低,中風經驗較少,且存活較高 。


靈性與宗教參與

對生理健康之影響  Lewis: 對有虔誠地宗教或靈性信仰的老年人而言,建議其使用宗

教與靈性做為處理心理健康或發展議題之因應機制會特別有效。  George: 78% 的研究證實宗教參與可減少疾病與失能發生的可能性。

由其對於冠狀動脈疾病及心臟病、肺氣腫、肝硬化、高血壓及失 能。  對預防疾病的發生,最有力的預測因素是參與宗教服事。


靈性與宗教參與

對心靈健康之影響  Ellison(2001) 研究宗教參與和身心健康的正向後果間的關係 幸福感

痛苦

參與教會

正相關

負相關

祈禱的頻率

負相關

正相關

相信永恆的生命

正相關

無關

教會的支持網絡

無關

 有限證據支持宗教參與有緩衝壓力的效果,但無加重壓力的效果


靈性與宗教參與

對心靈健康之影響  Gartner(1991) 廣泛地回顧超過 200 篇精神病學及心理學研究,其

彙整結果指出宗教參與對身心健康均有正面影響  Ellison(2001): 無論在男性或女性,不同年齡、種族、各種社經階

級或不同地域中,均至少有一些證據支持宗教對心理健康有益。 且即使在控制了大量的社會、人口統計與健康相關變相下,此種 有益的效果仍然存在。


靈性與宗教參與

對心靈健康之影響  Manheimer(1994) 提出對少數民族而言,教會會眾在身心健康中

扮演重要角色。針對非裔美國老年人中,教會參與是預測幸福感 的重要指標,教會中的社交活動則可提升生活滿意度與個人適應 。  Haight(1998) 對非裔美國兒童的研究指出 : 教會參與度與教育成就

呈正相關、參與教會社群與自尊心呈正相關。


宗教及靈性參與

對疾病病程之影響  Baetz(2002) 研究精神科住院病人對宗教感興趣的程度,欲瞭解宗

教委身對結果便向的影響。  88 位成人住院病人 ( 男女各半 ) ,以貝式憂鬱量表得分高於 12 分

者納入結果分析。 經常參與禮拜者

較少或不參與

憂鬱症狀

生活滿意度

住院時間

當前或終身酒精使用率


貝氏憂鬱量表


宗教及靈性參與

對疾病病程之影響  Kissman 和 Maurer(2002) 不論何種教派,有堅定信仰者壽命較長

,較少感到焦慮,對壓力生活事件的因應較佳,血壓較低,且免 疫系統較好。  George(2000) 指出宗教及靈性的參與,被證實可減少疾病發生,

恢復較快,壽命也較長。被證實為對較佳的醫療康復及結果是最 具影響力的因素。對健康有長期持續性的影響。對心智健康的影 響超越對生理健康的影響。


對於宗教參與及

禱告益處的反對觀點  Rauch(2003)1990 年代後的一系列社會學研究顯示,許多美國人告

知調查員他們規律參加教會活動的頻率遠遠高過實際參加的頻 率。這表示探討教會參與和正向身心健康益處的研究效度可能 值得懷疑。  有些證據指出特定宗教信仰可能會造成傷害, ( 基督教耶和華見

證會,他們有"三不教義",不輸血、不服兵役和不拜偶像。 )


韓國狠心夫婦拒絕輸血救女引爭議  2010 年 12 月 13 日 09:56 來源:新華網  韓國醫院官員 12 日說,一名女嬰出生時患先天性心臟病,但她的父母出於宗教原因 

 

,拒絕醫院使用輸血治療方法,女嬰最終死亡。 韓國聯合通訊社說,這名李姓女嬰今年 8 月出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最初接治女 嬰的首爾牙山醫院醫生斷定,她必須接受手術治療。但女嬰父母以其宗教信仰禁止輸血 為由,拒絕同意醫生實施手術。 院方經過爭取, 10 月獲得一家法院批準,院方可以不考慮女嬰父母的反對而實施手 術。但女嬰父母拒絕配合,並把女嬰轉至另一家醫院。這對夫婦聲稱,女兒在新醫院成 功接收相同手術,沒有接受輸血。但不到一星期,女嬰死亡。 韓聯社援引女嬰母親的話報道說:“如果能回去重新選擇,我還會堅持實施不輸血手 術,作為母親,我對讓孩子出生時患有疾病感到抱歉和難過。” 關於嬰兒父母是否有權以宗教信仰為由拒絕孩子接受治療引發爭議。一名不願公開 姓名的法官說,如果父母明知拒絕手術可能導致女嬰死亡,他們可能受到疏忽罪的指控 。 韓國曾發生類似案例。一名 11 歲女孩腸內出血,但她母親拒絕醫生為她輸血,女孩 最終死亡。韓國高等法院 1980 年裁定,女孩母親犯有疏忽罪。(新華社專電)


宗教及靈性參與

可影響身心健康的原因 Ellison 和 Levin(1998) 提出  1. 控制健康相關風險 : 有些宗教禁止特定危害健康的行為, ( 抽菸

喝酒婚前性行為使用非法藥物 ) 摩門教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鼓勵良好的健康行為, 但 george 指出 在宗教及靈性信仰對身心健康的正面影響上,嚴格禁止健康相關 行為僅具 10% 的解釋量  2. 社會支持 : 宗教成員間發展出伙伴關係、支持及社會連結。與無

宗教信仰的同儕相比較 (1) 社交網絡較廣 (2) 與社交網絡接觸頻繁 (3) 得到較多人幫助 (4) 對社交支持網絡感到滿意。對身心健康的 正面影響僅具 5-10% 的解釋量。


宗教及靈性參與

影響身心健康的原因  3. 生命意義或凝聚假說 : 有宗教信仰的人們瞭解『他們在世界上的

角色,生命的目的,並且發展出忍耐痛苦的勇氣』稱為凝聚假 說,並指出關於聖 並指出關於生命意義的一致性,連結至個體在世界上扮演的角 色, 對個案的身心健康因緩衝壓力而造成 20-30% 的影響。


宗教及靈性參與

可影響身心健康的原因  Kubler-Ross(1969) 提出因應可能面臨到的死亡和失能,通常會導致造

成生命改變的成長,以及嶄新且複雜的聚焦於生命意義之行為。  Danner(2001) 針對美國中西部的女性天主教神職人員進行縱貫研究,

結果發現對生命及生命的意義的正面看法,可顯著影響生理及情緒健 康。  年輕女性在剛開始從事神職時,寫下正向且堅定的個人陳述,其壽命

高於其他女性神職人員 10 年;高於一般民眾 20 年。許多女性在 90 幾 歲仍健康,其中 6 位超過 100 歲 (n=650) 。壽命長的原因可能為良好 的營養、健康的生活方式、聚焦於靈性和幫助他人的共同環境。


宗教與靈性

對老年人重要的原因  宗教提供個人穩定性 : 在快速展開改變的晚年生活中,提供老年人

一種連貫感。  提供對一個大型社交網絡的親密感及歸屬感,可提供友誼及親密 關係的機會。  感覺與上帝親近,可提供老年人親密支持與瞭解感。  社會生理及心理的改變及失落會使人面臨很難理解的轉變,宗教

可提供個體一個較大的意義結構,對過去、現在及未來提供一個 仁慈且充滿希望的觀點。  透過與上帝的關係,人們可以經驗到較好的效能與控制感,會眾

的參與也可以使老年人依據她的經驗、智慧與才能而充能。


專業訓練是否

應納入宗教與靈性議題  對 53 位社會福利工作者的研究中, Dudley 與 Helfgott (1990) 發

現 反對靈性相關課程的受訪者擔心期與社會工作的任務會產生衝突 ,問題點在於教會及各州的分歧性,以及擔心課程中宗教及靈 性素材會跟教職人員及學生的個人信念產生衝突。  Sheridan 與 Wilmer(1994) 對 25 所社會工作學校的教師詢問 關於

宗教與靈性在社會工作課程理的內容, 82.5% 贊成將其納入專業 選修 課程。


專業訓練是否

應納入宗教與靈性議題  Sheridan(1992) 調查 328 位社會工作實務者,發現 1/3 工作者在治

療時會跟個案討論其所關切的宗教或靈性議題,但 83% 僅接受少 量的訓練。  (2000)73% 社會工作者對在實務工作中討論宗教及靈性的適切性

抱持正面態度, 43% 表示宗教對其個案扮演正向角色, 62% 表示 靈性對其個案的生活扮演正向角色。 12% 覺得靈性對個案是有害 的、 21% 覺得宗教對個案是有害的。


專業訓練是否

應納入宗教與靈性議題  Tobias(1995) 表示如今美國的多元民族包含了範圍廣闊的各種靈性

取向,這些取向的歧異性相當大。  Dudley 和 Helfgott(1990) 表示 : 要了解社會工作者所協助的各種

不同 種族之文化,瞭解靈性是不可或缺的。


宗教與靈性納入實務工作  Lajoie 與 Shapiro: 超個人心理學與人類最高潛能的研究有關,並與

辨認、瞭解及領悟關於直覺、靈性以及意識的卓越狀態有關。  Booresten: 傳統心理治療與靈性根基心理治療間的差異 傳統心理治療

靈性根基心理治療

較悲觀

較樂觀

神經質的痛苦轉換成尋常 的痛苦

試圖幫助個案提升生活中快樂 、愛與幸福的存在之覺察

解除症狀

生活的意義


宗教與靈性納入實務工作  老年人通常不會使用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因老年人認為諮詢師會

忽略或嘲笑對靈性的關切,對生命終止的議題沒有幫助。  Lewis(2001) 建議可使用生命回顧技巧 (LRT) 。  研究以憂鬱及無望感量表來評估 LRT 應用於老年人的成效,證實

可預防絕望。  以心理幸福感作為評估的研究,證實可提升完整性效果可維持 1

年。  包括了其擁有可容納許多議題的彈性,適用於不同背景的老年人

,且可用於個人、家庭或團體諮商。


生命回顧技巧 (LRT)  生命回顧( life review )在老人心理治療的運用,有一段很長的

時間,佛洛依德( Freud )反對與老年人工作的原因-老年人有 太多的生命歷史,需要在心理分析中處理。  Robert Butler 觀察描述生命回顧對老人或是其他處於重要發展轉

變階段的成人而言,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生命回顧技巧 (LRT)  生命回顧法有顯著的效果但是,艾瑞克森卻認為生命回顧會讓案

主產生絕望及沮喪的負面效果,而且未經指導的生命回顧過程, 將不會有可預期的成功。  治療性質清楚的生命回顧,有別於沒有經過指導的生命追憶,例

如在文康中心及長期照顧機構,以社交為目的而自然產生的追憶 活動及團體(可能會包括一些記憶力嚴重受盾損的人,他們可能 會杜撰故事,而非真的回憶過去的生活。)


生命回顧技巧 (LRT)  老年案主的生命回顧是要幫助案主了解生命、了解老化及重建他

們的自我概念。  生命回顧在治療上的使用,常常是出現在治療師與悲傷的案主工

作,以及當案主的「新」情緒必須與自我整合時。因為一些身體 創傷而造成長期疾病及失能的案主,更需要建立新的自我概念。


生命回顧技巧 (LRT)  Markus 及 Herzog ( 1991 )認為生命回顧的焦點在於自我概念的

創意性發展,指我們如何看待現在、過去及未來的自己,其架構 可能會形成多重的自我概念,除了「過去的成份」-生命故事之 外  Whitbourne ( 1985 )也提出「未來的成份」-將上演劇碼的重

要性,其人生全程的構念比 Markus 及 Herzog 的架構更具明確的 發展性及統一性。


艾瑞克森的八個發展階段

 嬰兒期 信任感對不信任感  幼兒期 自主性對自我懷疑  學齡前期 進取感對罪惡感  學齡期 勤奮對自卑  青少年期 認同感對認同混淆  青年期 親密感對孤立感  中年期 生產對停滯  老年前期 老年前期 統合對絕望 統合對絕望


生命回顧技巧 (LRT) • 它鼓勵我們在面對老年案主時,應去尋找他在整個生命階段中未解決

的發展衝突。假設治療師必須依順序來處理這些主題,那麼焦點將會 是主導案主內在生命的負向情緒主題。 • 從這個觀點來看,一個七十五歲的案主就其內在的情緒成熟而言,可

能還停留在十一歲的階段(勤奮對自卑),或甚至可能只有兩歲的階 段(自主性對自我懷疑)。很清楚的,並不是每一個六十歲以上的 人,就必然處於「統合對絕望」的階段,也不是順應社會的外在指標 ,就表示成功的完成階段的任務,這個取向可以引領心理治療去處理 案主一生中與心理發展不成熟相關的議題,及探詢在人生全程中,於 何時發生了重要的事件而阻礙了心理的發展。


宗教與靈性納入實務工作  對老年人而言,宗教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忽視個人整

體中的這個層面,將會遺漏了可因應困境與失落的優勢,以及足 以增進活品質的支持系統。  能了解最可能影響個案的各種不同宗教之溝通方式,了解宗教的

傳統,以及了解特定個案對特定宗教的期待。以利於我們確定個 案是以對健康有利或有害的方式在使用宗教。


反對將宗教參與及靈性

納入實務工作的觀點

 1. 不知道建議病人參加教會是否會增加其出席率,即使會以不知

道在這些狀況下參加是否會導致較好的健康結果。  2. 建議病人參與宗教會產生兩種人:順從者與不順從者「在此脈

絡下建議病人參與宗教可能是強迫性的」  3. 至今仍缺乏可令人信服的實證證據,且探討此議題會引發的重

要倫理議題,顯示出至少在目前,要建議將宗教與靈性活動加入 治療還言之過早。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