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部 智 慧 生 活 人 才 培 育
Smart Aging Alliance
智齡聯聯盟跨領域⼈人才培育課程模組-104年年研發初版
⾼高齡專業 知能服務 設計模組 張佳琪 副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 高齡健康管理學系
王明旭 講師 大同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1
目 錄 03 ❖概述 05 ❖課程規劃 06 ❖課程實施步驟及內容 06 ‣單元⼀一:⾼高齡特質與⾼高齡⽣生活型態 08 ‣單元⼆二:設計思考與⾼高齡創新 10 ‣單元三:⾼高齡創新議題思考與設計發展 11 ‣單元四:⾼高齡創新議題實作與評估
12 ❖實際案例例 12 ‣教學實況記錄 18 ‣學⽣生作品 20 ‣訪談與回饋
23 ❖建議及注意事項
2
高齡專業知能服務設計 張佳琪 副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 高齡健康管理學系
開發教師
王明旭 講師 大同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概述
‣模組簡介 老化是⼈人⼀一⽣生必經的歷程,然⽽而隨著 ⾼高齡化社會的來來臨臨,⾯面對這樣的⾼高齡 浪潮,我們是否做好了了準備,年年輕的 我們⼜又可以為長者們做些什什麼?創意 是否可以帶給老化不同的刺刺激?
結合設計科系教師進⾏行行設計思考法想 與引導,以雙導師雙知識課程模式透 過正確思考⽬目標⾼高齡者的問題與需求, 提出健康老化創新的設計想法與解決 ⽅方案。
老化對每個⼈人雖然是不可避免,但是 如何健康老化(Health Aging)將是全球 重要的課題,本課程希望以兩兩天的⼯工 作坊進⾏行行,透過專業⾼高齡系教師專業 傳遞⾼高齡相關知識,藉以建構同學對 於⾼高齡者對象與⽣生活的正確認知,再
本課程解決長者⽣生活⾯面臨臨的真實問題, 探索長者於實際⽣生活中會⾯面臨臨的⾝身⼼心 老化問題與困擾,以設計思考的流程, 提出具體可⾏行行的解決⽅方案,進⽽而提出 在地長者健康老化創新⽅方案。
3
‣課程⽬目標 目標1 建立有效的合作團隊 目標2 建立正確思考方式 目標3 團隊發想價值議題 目標4 鼓勵學員動手實作 目標5 完整表現創新想法
‣教學時數 本課程包括4個單元,總計教學時數為12⼩小時。 單元⼀一:⾼高齡特質與⾼高齡⽣生活型態(1⼩小時) 單元⼆二:設計思考與⾼高齡創新(1⼩小時) 單元三:⾼高齡創新議題思考與設計發展(5⼩小時) 單元四:⾼高齡創新議題實作與評估(5⼩小時)
‣適⽤用學習者
‣適⽤用課程
本課程模組適⽤用之學習者為對⾼高齡議 題有⾼高度興趣之⼤大學部與研究所學⽣生, 不限科系。
本課程模組以⾼高齡概念念為導向,並透 過健康老化議題引導創新發想,適⽤用 於⾼高齡與創新為核⼼心的相關服務或產 品之課程,不限學科領域皆適⽤用。
‣預期效益
透過本課程提供修課同學修習進階課程,並作為未來來參參與相關⾼高齡創新的重 要基礎。
4
❖課程規劃
‣課程時間
‣教學理理念念
總時數 12⼩小時 4個單元
「⾼高齡專業知能服務設計」課程模組運⽤用智 齡聯聯盟T型⼈人才⼯工作坊的教學理理念念,採⽤用以學 習者為中⼼心的參參與式學習,培養學習者發揮 ⾃自⾝身專業、跨領域合作的能⼒力力,並且以雙教
‣學⽣生⼈人數 建議學⽣生⼈人數為20-30 ⼈人,需分組進⾏行行,⼀一組 約5-6⼈人
師協同教學,引導學⽣生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流程,從探索(Discover)、界 定問題(Define)、概念念發展(Develop)到 付諸實⾏行行(Deliver),讓學⽣生組成跨領域的 ⼩小組,共同討論、分享不同觀點的意⾒見見,並 分析問題,尋找可能的⽅方案。
‣學⽣生成果評量量⽅方式 團體報告1(概念念發想呈現) 團體報告2(成果展現)
‣課程⼤大綱 • 單元⼀一:⾼高齡特質與⾼高齡⽣生活型態 (1⼩小時) 觀測全球⾼高齡化議題、剖析⽇日本銀髮產業發展、探究台灣銀髮⽣生活型態、掌 握台灣銀髮市場商機。由⽬目前⾼高齡產業的相關調查分析使學⽣生了了解⾼高齡市場 的發產趨勢。
• 單元⼆二:設計思考與⾼高齡創新 (1⼩小時) 以設計思考五步驟為基礎,訓練同學思考⾼高齡⽣生活的問題,並探討其需求, 最後發展出可能的⾼高齡創新缺⼝口。
• 單元三:⾼高齡創新議題思考與設計發展(5⼩小時) 確立⾼高齡創新的⽅方向,透過團隊思考與發想,並透過簡易易視覺化進⾏行行創新設 計概念念的發展。
• 單元四:⾼高齡創新議題實作與評估(5⼩小時) 以⼩小組團隊進⾏行行⾼高齡創新議題的實作,並進⾏行行簡易易原型(Easy Prototype)的製 作,最後進⾏行行創新原型功能的驗證。 5
❖課程規劃 ‣教學師資及⼈人員 課程教師:2位 ⼯工作坊課程規劃、教學活動設計、引導⼩小組討論及輔導議題修正。
教學助理:2位 協助相關課程規劃、提供圖形繪製及模型製作之建議、協助輔導學⽣生討論。
業師:1位 ⾼高齡產官學界專家,評估學⽣生成果之可⾏行行性、創新性及應⽤用性,給予專業建 議,並參參與學⽣生成果評分。
工作人員:2位 協助⾏行行政安排、材料準備及設置、場地規劃、拍照紀錄。
6
❖課程實施步驟及內容 ‣教學理理念念 1小時
1小時
5小時
5小時
高齡特質與 高齡生活型態
設計思考與 高齡創新
高齡創新議題 思考與設計發展
高齡創新議題 實作與評估
單元一
單元二
單元三
單元四
本課程強調發現長者⽣生活⾯面臨臨的真實問題並思考解決⽅方案,以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的概念念來來研發創新的⾼高齡產業或服務模式。
‣單元⼀一:⾼高齡特質與⾼高齡⽣生活型態 - 教學⽅方法
⽬目標
課堂講述法。
- 教學內容 ⼀一、觀測全球⾼高齡化議題 -⾼高齡族群數量量與比例例增加,帶來來新需求與新挑戰 -增加⾼高齡族群社會參參與,貢獻智慧成為國家競爭⼒力力之⼀一 -提升樂齡悅活期待,樂齡產業商機湧現 -健康狀狀態影響樂齡族群需求與⽣生活型態
了了解⾼高齡者⾼高齡 特質與⾼高齡⽣生活 型態 時間
-樂齡族群使⽤用科技產品⽇日增,網路路可能成為重要管道 1 HR
⼆二、剖析⽇日本銀髮產業發展 -⾼高齡社會對策的推動體制完備
場地
-⾼高齡者⽣生活⽀支援相關服務範疇 三、探究台灣銀髮⽣生活型態
教室
-台灣銀髮產業的特性與定義 -樂齡族群⾏行行為調查分析
器材
四、掌握台灣銀髮市場商機 -觀察樂齡消費者需求,發展適地化產品與服務 -樂齡族喜愛呼朋引伴的社群服務 7
投影機及投影幕
‣
課程介紹:由⾼高齡者的特質與⽣生活型態出發,使學⽣生對於⾼高齡產業的趨勢及發 展產⽣生不同的想法。 課程叮嚀:建議授課教師了了解台下同學的學習背景,並提供適當的⾼高齡⽣生活與 趨勢的教材,讓不了了解的同學了了解,已經認識的同學更更佳的熟練。
8
‣單元⼆二:設計思考與⾼高齡創新 - 教學⽅方法
⽬目標
課堂講述與討論法
了了解設計思考、
- 教學內容
⾼高齡微設計及創
教師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 DT)為出 發,輔以多元設計思考案例例讓同學可以透過 不同領域創新案例例真正了了解設計思考的概念念 以及應⽤用模式,同時案例例可以進⾏行行⼩小組團隊 發想,以跨領域專業分組為原則,進⾏行行修課 學員分組,以⾼高齡創新設計議題進⾏行行⼩小組團 隊發想,針對⾼高齡者⽣生活中所會遇到的輔具 問題深入思考、⼩小組討論並確認可⾏行行且有趣 的議題⽅方向,並進⾏行行可能解決⽅方案的思考與 判斷。
新設計發想應⽤用 時間 1 HR 場地 教室 器材 投影機及投影幕
課程介紹:透過設計思考案例例激發與強化同學們的創意思考,並建立 創新最重要的元素”同理理⼼心",以真正了了解⽬目標使⽤用者的問題與需求。 課程叮嚀:建議授課教師可多以案例例分析,以及設計特⾊色細節說明, 並增加影像與圖片的應⽤用,強化同學們的學習印象。
9
‣單元三:⾼高齡創新議題思考與設計發展 - 教學⽅方法
⽬目標
課堂講述法、⼩小組討論與合作。 培養跨領域知識合作的 ⾼高齡輔助設計議題思考
- 教學內容
步驟⼀一:設定有原則與開放的議題 步驟⼆二:確認創新設計條件與元素 步驟三:⾼高齡設計探索與知識建構 步驟四:創新議題探索、確立、回饋與修正
時間 4 HR
原則:
場地
團結⼒力力量量⼤大,集眾⼈人之⼒力力與點⼦子
教室
有好的想法不容易易,過濾與判斷 問題定義要精準,需求才會成立 有好的問題才會產⽣生正確的創新
10
器材 3M便便利利貼(5種顏⾊色)
‣單元四:⾼高齡創新議題實作與評估 - 教學⽅方法
⽬目標
⼩小組討論、團體報告。
- 教學內容 步驟⼀一:簡易易圖⾯面繪製(Sketches)
執⾏行行跨領域⼩小組⾼高齡創新 設計實作、評估與演⽰示
以⼩小組創新概念念為基礎,進⾏行行建議簡易易圖⾯面 (Sketches)繪製,圖⾯面繪製不以美學為主, 主要呈現機構功能與尺⼨寸的對應關係。
時間
步驟⼆二:製作功能⽰示意模型
5HR
簡易易圖⾯面繪製完後,以可⾏行行與容易易製作的材 料進⾏行行功能⽰示意模型,並以完整1:1比例例製 作,⽰示意模型製作強調功能與機構的表現與 合理理性測試。
場地
步驟三:創新概念念評估與演⽰示
器材
⼩小組成員在完成完整創新原型後,進⾏行行概念念 的評估以及分⼯工演⽰示,藉以評估創新概念念的 可⾏行行性。
珍 珠 板 、 硬 紙 板 、 彩 ⾊色 筆、印表機、雙⾯面膠、剪 ⼑刀 、 美 ⼯工 ⼑刀 、 ⽩白 膠 、 鐵 絲、膠帶、鉗⼦子
11
教室
❖實際案例例 ‣教學實況記錄 圖片說明 ⼯工作坊的暖⾝身活動⼩小競賽,藉由 題⽬目需求發揮想像空間,同時也 培養團隊默契。 時間:2016.01.22 地點:北醫8101教室
圖片說明 集結各組員的開放性點⼦子, 探索⾼高齡設計議題的元素。
時間:2016.01.22 地點:北醫8101教室
時間:2016.01.22 地點:北醫8101教室
時間:2016.01.22 地點:北醫8101教室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利利⽤用便便條收斂歸納出欲發想議題。
過濾與判斷後,確認發想議題。 12
‣教學實況記錄 圖片說明 對於議題的確立、回饋與 再次修正。
時間:2016.01.23 地點:北醫8101教室
圖片說明 利利⽤用簡易易模型,實際 將發想呈現出來來,並 模擬其可⾏行行性。
時間:2016.01.23 地點:北醫8101教室
圖片說明 ⼩小組模擬完成的模型,在有 疑慮的地⽅方討論和進⾏行行修正。
時間:2016.01.23 地點:北醫8101教室 13
‣教學實況記錄 圖片說明
在每個單元的討論中,教師⾄至各組帶領並提供些模擬範 例例和⽣生活元素,讓同學能激發出更更多的想法。
圖片說明 在 成 果 發 表 中 , ⼯工 作 訪 請 來來 不 同 領 域 的 專 業 ⼈人 ⼠士 擔 任 講 評 , 以 現 況 時 事 與 發 想 可 ⾏行行 性 , 圖 供 給同學多的回饋。
時間:2016.01.23 地點:北醫8101教室 14
‣學⽣生作品(1)
成果名稱: 旺悠養老院 問題:解決養老院只照顧到長輩⽣生理理,⽽而⽋欠缺強化⼼心理理層⾯面的問題。
成果特⾊色 將幼兒園與養老院結合,滿⾜足 長輩弄弄孫的情景,同時也讓⼩小 孩⼦子能給經驗的長輩照顧。
現在的社會中,許多⼦子女雖然有盡到安養⽗父⺟母的義務,但 卻只是把它們丟進養老院裡⾯面,讓長輩的⼼心裡充滿寂寞及 無奈,因此,在忘憂養老院的發想之下,除了了照顧到長輩 實質的⼼心靈層⾯面外,還結合幼兒園的經營,讓少⼦子化跟⾼高 齡問題同時被關照到。
15
‣學⽣生作品(2)
成果名稱:健康照護手冊 問題:原住民長輩對於醫療知識的缺乏常導致延誤就醫及慢 性病的促成 成果特⾊色 透過健康照護⼿手冊,並以⽣生活⽇日⽤用品 為獎勵的⽅方式,⿎鼓勵宣導原住⺠民長輩, 為他們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念。
原住⺠民族群除了了擁有⾃自⼰己的⽣生活型態, 許多對外交通不⽅方便便的長輩,隱藏的病情往往撐不到就醫時間就無法根 治了了,⾯面對這樣的困境與資源的缺乏,⼩小組成員希望能透過圖像化的健 康照護⼿手冊,並以⽣生活⽇日⽤用品當作獎品的⽅方式,從關⼼心原住⺠民的教會團 體出發,為⼭山上的居⺠民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念,除了了預防疾病之外,更更重 要的是能在初期狀狀況發⽣生時就及時就醫進⾏行行治療。
16
‣學⽣生作品(3)
成果名稱:尋"澡"新生活 問題:中老年遊民的新生活,從清潔著手 遊⺠民的形象總是讓⼤大家避⽽而遠之,除了了⼼心靈的封閉之外,⾝身體的清 潔問題也容易易早成傳染病的孳⽣生,⽽而這個族群的⼀一些⼈人並不是不想 改變現在的⽣生活,⽽而可能是不知從何著⼿手,或是無⼒力力尋求幫助,因 此從基礎的⺠民⽣生問題作改善,除了了能照料到遊⺠民長輩,也希望可以 減少相關的社會問題。 成果特⾊色 預想解決遊⺠民的⺠民⽣生問題,組員從基本的清潔著⼿手,透過洗澡⾞車車,讓遊⺠民 從建立外在形象開始,尋找新的⽣生活。
組員以模擬實際環境,從遊⺠民 的⽣生活型態開始著⼿手進⾏行行問題 的解決,並結合各項可裡⽤用資 源,讓整體概念念能永續循環。
17
‣學⽣生作品(4)
成果名稱:服遊社 問題:對於中晚年失業的遊民,提供專業的就業計畫及改造。 許多弱勢⼈人⼝口在中晚年年時因 為遭遇到家庭失和或是經濟 困難,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 還是得靠⾃自⼰己⽣生活,組員從 學⽣生團體出發,進⾏行行長輩的 外在和⼼心理理改造計畫。
成果特⾊色 發想從學⽣生出發,運⽤用學⽣生的能⼒力力及資 源,解決現存的社會問題,希望幫改造 之下的中晚年年失業長輩,重拾拾信⼼心。
18
‣課程錦集
19
❖建議及注意事項 模組教材移轉與擴散應注意事項,因 應本教材設計原理理,使⽤用上值得留留意 之處
• ⽬目標的設定
• 教師的⾓角⾊色
教師對於課程⽬目標的掌握與設定要明 確,發散創新思考與明確課程⽬目標要 兼顧。
⼩小組輔導為主,知識授課為輔的雙教 師⾓角⾊色扮演,達到實作與知識學習雙 軌的學習⽬目標。
• 反思討論與分享 在進⾏行行⾼高齡特質與⾼高齡⽣生型態後之後, 再透過⾼高齡⽣生活模式的問題探索,由 雙教師引導學⽣生將分析、觀察、訪談 的紀錄,以快速及重點式描述在便便利利 貼上,並透過⼩小組內討論,讓同學彼 此分享記錄的結果,交流從不同領域 ⾓角度觀察到的現象,藉以拋出長者在 ⽣生活中時會遭遇的健康困難及問題。
• 學員的參參與 跨領域學員的融入程度與合作氣氛, 將會影響課程的學習成果。
• 課程的運作 有限的課程運作時間,教師與助教群 需要適當且合理理的掌握,確保課程進 度的階段完成度。
在⼩小組討論之後,請各組從不同健康 老化問題的⾯面向,推派代表報告⼩小組 成果,每組分享報告3~5分鐘。
20
Note
21
Note
22
Note
23
計畫主持⼈人:劉劉佩玲主任(臺⼤大智活中⼼心) 計畫執⾏行行長:康仕仲教授(臺⼤大⼟土⽊木⼯工程學系) 協同主持⼈人:張佳琪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理學系) 內容編輯:于⽂文菱、何牧⾏行行、林林幼昉 (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理學系) 設計:楊哲玟 專任助理理(臺⼤大⼟土⽊木⼯工程學系)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