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 OT 作業-居家訪談心得報告 2013.03.28 職治二 薛老師導生組(簡廷祐、謝瑋芸、洪毓翎、 陳秋妤、蔡宜庭、楊悅絹、彭湘雲、郭昕明、劉宜佳、高賡祖)
1.
你所觀察訪談的老人,其在身、心、社會及日常活動、休閒生活 安排上有何改變?與一般老人有何不同?
身:主要以患側手的功能為主,中風發生後無法像以往正常舉起,利 用患側手執行日常生活活動,此外患側手有水腫的問題,造成疼痛而 影響睡眠品質,這些都和一般老人有很大的不同。
心:我們所訪談的老人心理調適較理想,因此病發後看不出來與一般 老人有很大的差異。存在些許差異在於,老太太對中風發生的原因 (因為未按時吃藥)始終耿耿於懷;再者,老太太對於無法回到以往 功能的患側手和無法完成某些日常生活活動而懷有一點懊悔、消極、 悲觀的心態。除以上兩點,老太太的心態調適還不錯。
社會:中風後,媳婦、兒女等家人的照顧很完善,看的出來比對待一 般老人還須付出更多的心力,為此家人雇請外傭照顧老太太,此一改 變或許與一般的老人會有所不同。此外,老太太也因為手功能下降的 關係鮮少出遊散步,和街坊鄰居的互動難免減少,不過老太太仍會坐 在店門口盡量的和鄰居聯絡情誼。社會環境部分,雖然老太太為手功 能下降所苦,不過大部分的日常活動仍可以藉由健側手和外傭完成, 因此對於環境的改造較少,唯一的改造在於多加裝樓梯另一側的扶手, 讓老太太可以用健側手攙扶之上下樓。不過我們認為各方面的改造可 以再增加些。
日常活動:誠如我們所提到,老太太受到患側手功能下降所帶來的不 便,甚者,老太太患側手是慣側手,此影響甚鉅。故在許多日常活動 (如廁、盥洗、上下樓梯、洗澡、做菜)勉強可以用健側手和外傭完 成,但無法全部自理,這和一般正常的老人相去甚遠。其中,老太太 傷前很熱愛於做飯,但是中風後便無法完成。
休閒生活安排:鑒於以往賣米工作的關係(要顧店,所以不能出遠 門),老太太以往的休閒活動較為靜態,為散散步、街厝聊天、看電 視等等,故在中風發生後,這些休閒活動較不會受傷勢影響,因此這
方面和一般老人較無不同。 2.
可以區分正常老化與疾病的影響? 我們小組認為老太太仍有正常老化現象,即便有因中風而造成的右手功能 下降,但是許多面向的問題皆和手功能下降無關,像是駝背、肌力下降 (主要為腳部)、聽力下降、行動較緩慢、反應會變慢、視力也會減退等 等。 疾病方面最主要以腦中風後遺留的手功能下降為主,造成的影響上述的問 題有深究討論,不論身、心、社會等層面都有涉及,其中,又以身體方面 和日常生活活動影響最深。不過正常老化和疾病兩條界線在老太太身上清 晰可見,能夠輕易辨認出來。
3.
上完課,你是否體會到要做何改變?以迎向自己的老年生涯?
簡廷祐:在訪談完老人後不難發現,許許多多的慢性疾病的原因大多 指向於平時的生活作息,若是等到年老時再調整或許會太晚,趁著我 們年輕,應該好好的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三餐正常吃、切記勿熬 夜等,這是邁向老年的基本,若是正常的生活皆無法自理,那麼還奢 望去追尋甚麼,整天限制於病榻,又何嘗不令人唏噓?我想我應當 未 雨綢繆,先好好的顧好自己的身體。 再來是培養一個興趣,邁向老年退休的生活或許會很枯燥乏味,與其 整天發呆虛度光陰,倒不如出外找個興趣,但是 屆時再尋找,或許有 點晚,所以趁著年輕多多嘗試,在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的前提下,找 到一個老年也可以從事的興趣,那麼能確保老年的生活品質,在人生 最後的 旅程,繼續寫下璀璨的扉頁。
謝瑋芸:老師有提到關於老人的生理功能障礙,其實是老化現象和廢 用都同時進行。既然老化本來就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就只差在我們的 身體「要不要動」。在台灣很多老人 生活都不願意自己來了,家人為 了表現孝心,會為老人聘請一位移工,似乎要移工把所有事都幫他做 完,不然又會認為移工是不是偷懶!我們一生只有那麼一個身體,我 想要活就要動,到中年之前規律的運動我想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 為老年的體力做儲備。到了老年時,因為規律運動習慣的關係,我想 在「動」這方面的態度、體悟也會比較好。日常生活只要我還可以做, 我就要一直做下去!
洪毓翎:心態上的改變是最重要的。對於太年輕的我們,「老」這 一件事情讓人無法想像,體會過老者的辛勞但沒辦法真正體會「老」。 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該階段要完成的事情,同時也有該階段要接受的 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可避免地要適應社會的現實、親朋好友的 逝去,最後發現自己的年華老去。如果內心能夠接受「老」慢慢在每 個階段一遍又一遍深入的侵蝕我們,把它當作是自己的一部份,不 排斥它、與它和平共處,它就不會是這麼可怕的事情;我們接受身 體尚無法改變的事實,接受之後才有機會用正向樂觀的角度去面對。
陳秋妤:我們距離『老』似乎還差一段很長的時間,所以我也不敢因 為上了幾堂關於老人的課、實習了幾次就說我懂。我們經常不注意飲 食,覺得命就只有一條,不吃白不吃,可是卻沒有想到這些不正確的 飲食的誘因累積到了老年後的痛苦。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一旦老化了 就會全身病痛,如果在年輕的時候就有這些意識存在,那我想至少到 了老年後的痛楚就會至少減輕一些。心態的調整是非常重要也是很難 達到的事情,所以才會有部分老人因為這樣而鑽牛角尖、缺乏自信。 所以家人和朋友為身邊的老人建立自信和付出關懷也是很重要的,可 是最重要的還是老人本身想法。其實只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那就 不必害怕老化。
蔡宜庭:我覺得應該要從現在起就思考更加長遠的未來,例如步入 老年後的生活,及接近死亡時心態可以做的調整。現今父母多告訴我 們要為了將來的生計要努力唸書工作賺錢,以後錢賺夠了退休了可以 到處遊玩或休閒,生病了也不用擔心子女不孝、可以自己花錢請看護 等等,可是那只注重在物質層面。一個人能出生一直經過許多歷程到 最後老化、死亡,是一件珍貴的事情,這些歷程中我們需要用積極的 態度面對人生,否則就無需在世界上存活這麼久了。除了擁有一定的 教育水準和經濟條件,我更覺得心理精神上要更多充實自己,選擇自 己喜愛的事情努力的去實踐,並給自己一個健康的生活,自然就 會對生命充滿熱情,樂觀的走到最後。
楊悅絹:長久以來我對於「老化」始終懷抱著恐懼,比起體能和生理 上的功能減弱,我更害怕的是認知和記憶的退化。然而上完課後會發 現,雖然這些過程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一些習慣上的改變仍可以幫 助我們盡量老的優雅些。就我自己的觀察,盡量維持身體的健康並 培養興趣和維持人際關係就是十分重要的。步入晚年後的家庭和人 際關係都可能有所改變,而如何保持健康年輕的心靈就是個舉足輕重
的議題,適當的興趣和溝通管道都有助於抒發情緒、打發時間,像是 我現在十分有興趣但始終沒有時間好好鑽研的攝影,就可以利用晚年 來好好研究。而身體的健康就是培養這些興趣最重要的「本錢」,但 也是我們現在趁著年輕時任意揮霍的。簡而言之,我們應該要從現在 開始珍惜我們的身體並試探各種休閒娛樂的可能性。
彭湘雲:以前接觸的比較多的都是小孩,這學期的老人 OT 讓我有機 會能初踏老人領域,這次也很難得能跟老人家聊聊天,關心他們、了 解他們的不便以及需要,也從這次訪談奶奶的人生經歷重新想想自己 未來。「老」對所有人幾乎都是必經的過程,那如何能邁向成功老化 一定是我們人人都想知道的問題,看過因失能而悲觀沮喪的老人,也 在課程影片中看到「越來越年輕」的芬蘭老人,我覺得要成功面對自 己的老年生涯有三樣東西很重要:有健康規律的生活作息和運動、 良好的社交圈以及一顆永遠不老勇於嘗試的心,讓我們在身、心、 靈三方面都越活越年輕。目前我也期許自己能夠更早睡早起、有更 多時間接觸大自然而非冰冷機器、培養更多有益的興趣與休閒活 動以及給自己機會好好思考死亡的意義,以做好準備迎向老化。
郭昕明:我想首先必須調整自己對於老化的價值觀。從前總是會認 為反正自己還年輕,所以把老當成很久遠的事情置之不理。然而歲月 如梭,真的是一眨眼年華就會突然老去。我覺得迎接自己老化最重要 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出自己的興趣,不然沒有目的的生活一定漫長得 可怕。這次訪問的阿嬤他似乎比較沒有自己的興趣,但是其實他的日 常自理功能都還可以~應該有能力允許他做自己喜歡的事,然而他卻因 為年輕時候可能扮演著社會角色就是傳統的婦女形象,比較沒機會發 展自己的一片天,所以導致晚年真正有很多自己的時間時,卻讓生活 空洞了。
劉宜佳:體驗過老人的感覺、經過個案的訪談,我想現在的我還有許 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首先我更會願意多運動,養成運動的習慣,並 將一兩運動培養成興趣。養成運動的習慣,可以增進健康、體能。 為身體多存些老化的「本」。而將一兩項運動培養成興趣,則可以幫 助養成終身運動的好習慣,生活也會因此多了更多樂趣與自信。第二, 我會更樂於結交來自各方不同領域的朋友。對我們這組訪問的阿嬤 來說,和來家裡拜訪的鄰居老朋友聊天就是一項生活中很重要的職能。 因此我希望自己能趁年輕的時候多結交各方好友,到老的時候,可以 和這些老朋友常常聚在一起聊天,或是一起去旅行。最後,也是最重 要的一個,就是我應該從現在開始,建立規律的作息生活,不熬夜,
均衡飲食。許多人都害怕變老,但我們終究得承認人人都會變老,老 化是一個持續且漸進的過程。其實老化並不可怕,只要提早準備、調 適好心態,人人都可以健康正面地迎向成功老化。
高賡祖:老化是人生中無可避免的階段,不管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 會有所影響與變化。我覺得迎向老化需要有個能去適應的心態。就像 是生理機能下降,漸漸地會有一些事情不能做,容易讓情緒變得低落。 藉由這次的的訪談,我覺得保持健康是很重要的,有健康的身體、充 足的體力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活動。其次是有多方面的活動涉獵, 這樣就有不同的方向可以讓自己去投入、打發時間。即使因為某些困 難而不能做這件活動,還有其他的活動可做。再者就是參與社區上的 活動,與街坊鄰居互動,有人來作伴解悶。總而言之,就是要身體 健康、探索自己其他的興趣、培養街坊鄰居的社會關係,最重要的是 自己有準備好去接受人老的心態,就能坦然的面對人生最後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