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 高齡服務創新教學模組 健康照護 10612

Page 1

多元世代與多元族群的 人文關懷照護 曾美芳老師 通識教育中心


在這一段實習的過程中,你印象最 深的是….  在實習中,哪位長者最令你印象深刻?回憶一下他 的行動方式、他的習慣動作、他最常出現的表情以 及他最在意的一件事。  每一組找一位同學上台表演印象最深的長者,以及 他的行動模式。在表演中,應該呈現的內容包含:

1.族群特色 3.文化特色

2.社經背景 4.照護問題

請用自己的方式定義以上四大內容


行動觀察

 觀察一下,台上這組同學所表演的長者,他們可能 是來自哪一個族群?他們的社會經濟背景為何?表 演的組別想要呈現的文化特色是什麼?。

觀察, 是認識對方的第一步……


長者的特質

 在實習的過程中,你注意到長者有哪些特質嗎?  在這些特質中,有哪些是來自他們的族群及生長的 環境呢?


族群的特質?

 特定的族群有沒有特別的長相


族群的特質?

李登輝

鍾理和


族群的特質?

林語堂 福建漳州龍溪人


臺灣人的族群的特質?

2001年間淡水馬偕醫院醫學研究科研究員林 媽利醫師,針對一六七位台灣閩南、客家人, 以及七十五位屏東、新竹客家人等二項血液 分析研究中,從其組織白血球抗原半套體 (HLA)中發現,台灣閩南、客家的祖先並 非來自中原漢族,反而應該是南方民族的後 代。 資料來源:臺灣控


臺灣人的族群特徵

本省人

閩南人

外省人

客家人

臺灣人

外國人


臺灣人的族群特徵

這些差異的 決定性因素是???


族群特徵是否影響生活方式?

20世紀70年代以前,全球經濟的發展還未開始起 飛,族群移動往往伴隨很強烈的職業特性。


族群特徵是否影響生活方式?

早期美國華人移民職業有群聚性,往往進入大 型工程擔任華工,或以「三刀」(菜刀、裁縫 刀、剃頭刀)維持生活。


臺灣族群的特徵?

對﹁土地﹂的理解 來自原生族群的壓力 工作選擇機會

宗教信仰

生命經驗的影響

來自﹁職業﹂的約束

原住民族 本省人 外省人 閩南人 客家人 臺灣人 外國人



1970年代以後的變化

我們是更有錢了? 還是更貧窮了??


貧富差距的拉近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

資料來源Hans Rosling, Ola Rosling: How not to be ignorant about the world(TED TALKS)


世界經濟水平的位移

資料來源Hans Rosling, Ola Rosling: How not to be ignorant about the world(TED TALKS)


照顧文化的改變

 當各族群經濟水平漸趨一致,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 的差異也會越來越小。  當社會經濟背景漸趨一致後,家庭、宗教與歷史文 化影響會超過族群的影響。

生活模式

家庭關係

道德倫理

社會觀感


工業化以後的 生活空間改變


傳統的生活空間


獨棟房舍的生活空間


公寓大廈的生活空間


日本農村的例子


時代的改變, 改變的不只是工作環境 也改變了生活空間與家庭關係 新的生活空間是否符合高齡者的生活 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新時代的照顧責任問題


傳統儒理觀念下的敬老思想


今日對公民社會的期待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 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 身也,不必爲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 不閉,是謂大同。《禮運・大同篇》


照顧的責任歸屬 農業社會

商業社會 能工作時間越 來越短, 需要被照顧的 時間越來越長

工業社會

後工業時代


為什麼應該重新思考?


資料來源:北美智權官網


戰後人口的急劇增加


老年人口比率的提高

資料來源:北美智權官網


薪資成長的停滯


你可能活得比你預期的還要久

65歲的 男性 65歲的 女性 65歲的 夫妻

有50%的機會活到82歲

有50%的機會活到88歲

有50%的機會活到92歲 資料來源:奇摩理財

有25%的機會 活到92歲

有25%的機會 活到94歲

有25%的機會 活到97歲



退休金,準備多少才夠?


台灣平均退休時存款



退休金,準備多少才夠?


退休金,準備多少才夠? 106年65歲以上人口3,106,105人

8.11%


二十一世紀的新課題

養兒防老?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 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經》


二十一世紀的新課題

可能嗎??


二十一世紀的新課題

資料來源:公共電視


新時代的新思維 在今日台灣大部分的人收入都不足 以支撐自己的退休生活,更不必談 對老人的照顧。 如果持續檢討年輕人應該要扶養父 母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只日人一田 日造成兩代更多的裂痕與代溝。


新時代的新思維

問題…… 不會被解決!



新時代的新思維 無論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 都要建立起符合新時代的新思維 在這個基礎下 找到更符合這個時代的照顧倫理 與照顧方法 未來每個人才能幸福地面對老年


新時代的新思維

醫學或許是一種科學, 但關於「健康」、「照顧」的觀念 卻是一種文化。 只有回到文化的歷史軌跡裡, 我們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


新時代的新思維

想法改變了, 新的解方才有機會出現!


謝謝聆聽,請多指教!

本教材內容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3.0台灣授權條款。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