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3 兒童心理發展

Page 1

2014/11/13

兒童身心發展 幼兒心理發展 吳鷰儀

人類發展的理論觀點-1 觀點

例子

主要看法

心理動力

•Erikson 心理社會理論

-性格是一系列的發展階段

學習

•Watson, W Ski Skinner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 •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

-環境控制行為 環境控制行為 -個體透過模仿觀察而學習

認知

•Piaget理論(擴充理論) Kohlberg道德推理理論 •Information processing訊息處理理論 •Vygotsky理論

-P &K 都認為發展是一系列的階段

•Bronfenbrenner理論 ecological theory •Lawton&Nahemow 能力VS環境壓力

-發展中的個體存在於一連串交互作用 系統下 -當能力的需求達到平衡時,是最佳的 當能力的需求達到平衡時,是最佳的 適應

生態系統

Competence-environmental press theory

人生全程觀

•Baltes et al 人生全程觀點 Life –span perspective/ SOC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model)補償性的選擇 最佳化模式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人生時期理論

-認為發展是處理訊息效率增加 -發展是受文化的影響

-發展是多重因素所決定:因目地標而達 到最佳化 -人生時期的轉換隨著年紀而減少,隨時 間漸增連續性,特定或跨領域的人生路 徑是互相影響的。

Source: Kail& Cavanaugh, 2007; 游雅婷譯,2011,P15-30

1


2014/11/13

人類發展的理論觀點-2 觀點

例子

在生物心理社會架構中強調的層面

心理動力

•Erikson 心理社會理論

-心理、社會及生命週期是關鍵因素,較 少強調生物因素

學習

•Watson, Skinner行為主義 •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

-部分強調生理和心理,非常看重社會, 幾乎不看生命週期

認知

•Piaget理論(擴充理論) Kohlberg道德推理理論 •Information processing訊息處理理論 •Vygotsky理論

-P&K主要強調生物和社會,較少探討心 理因素,幾乎不談生命週期 -強調生物和心理,較少談社會和生命週 期 -強調心理和社會因素

生態系統

•Bronfenbrenner理論 ecological theory •Lawton&Nahemow 能力VS環境壓力 Competence environmental press theory Competence-environmental

-少強調生物,中等強調心理和生命週期, 最強調社會 -非常強調生物、心理和社會,中等強調 非常強調生物、心理和社會,中等強調 生命週期

人生全程觀

•Baltes et al 人生全程觀點 Life –span perspective SOC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model)補償性的選擇最佳化模式

-非常強調四種因素的交互作用,無法就 任一單因素來考量(成長、維持、失去原 則/生理資源下降,文化資源上升,效能 衰退,缺少文化支持的結構等四要素) -非常強調心理、社會文化、生命週期; 幾乎不談生物因素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人生時期理論

Source: Kail& Cavanaugh, 2007; 游雅婷譯,2011,PP15-30

人類發展的理論觀點-3 觀點

例子

發展議題的立場

心理動力

•Erikson 心理社會理論

天性與教養交互作用,不連續、發展順 序是普世性的但也要考慮到個別差異。

學習

•Watson, Skinner行為主義 •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

非常強調教養、連續性及學習的普世性 原則

認知

•Piaget理論(擴充理論) Kohlberg道德推理理論 •Information processing訊息處理理論 •Vygotsky理論

-P&K 強調天性、不連續,以及發展階段 的普世性 -天性和教養交互作用、連續,及在普世 性結構下的個別差異 -天性和教養交互作用、連續和個別差異

生態系統

•Bronfenbrenner理論 ecological g theoryy •Lawton&Nahemow 能力VS環境壓力 Competence-environmental press theory

-天性與教養交互作用、連續及特定背景

人生全程觀

•Baltes et al 人生全程觀點 Life –span perspective SOC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model)補償性的選擇最佳化模式

-天性與教養交互作用、連續與不連續, 以及特定背景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人生時期理論 Source: Kail& Cavanaugh, 2007; 游雅婷譯,2011,PP15-30

2


2014/11/13

先天-後天/遺傳-環境 

nature-nurture controversy

爭辯心理構成是因為遺傳特質(先天)還是環境互動 (後天)而產生的?

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

個體因生理歷程的逐漸成熟而產生的相對永久變化。

布魯斯.立普頓博士談「先天、後天環境與愛的力量」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uZI5mk37L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7WHz4U4YqA

Source:黃囇莉;劉金花1999

嬰幼兒發展階段分期表 發展分期

年齡範圍

發展的層面

懷 孕 ~ 出生前

身體發展

新 生 兒 期

出 生~兩 週

身體發展

兩 週~兩 歲

認知和語言發展

兩 歲~六 歲

身體、認知、情緒與社會

Source:李玲玉, Vander Zanden ,2004

3


2014/11/13

心理發展的層面 

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  

社會情緒發展(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 

人們心智能力變化的一系列歷程。在某些情況之下,即使年齡與經歷 人們心智能力變化的 系列歷程 在某些情況之下 即使年齡與經歷 增加,認知能力仍維持穩定。 包含感知覺、認知發展、語言與智力發展

指人們的情緒、性格、人際關係、性別角色、道德信仰與行為的一系 列變化與穩定的歷程。 社會化過程

發展的階段 

嬰兒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Source:黃囇莉;劉金花1999;

認知發展理論-Piaget  

認知發展隨著生理成熟而自然展開 智力的結構:基模(schema): ( ) 

智力的功能  

 

孩子用來組織世界的心智架構。當孩子現有的思考方式與現存的基模 可以應付環境的挑戰時,即處於認知的平衡。

組織(organization) 適應(Adaption) 

同化(assimilation)

調適(accommodation)

透過將新訊息納入現存基模中的歷程,以恢復認知的平衡。

透過修正現存的基摸,或甚至創造新基模以配合新訊息的歷程, 如此可恢復認知平衡。

發展階段(Knowing) 自我中心(egocentric) 

專注在自己的觀點,而無法看到其他人的不同想法。 Source:黃囇莉;郭靖晃2006

4


2014/11/13

認知發展理論- Vygostsky  

社會因素比生物因素重要 以社會文化的觀點來解釋兒童的認知發展,認為要瞭解 以社會文化的觀點來解釋兒童的認知發展 認為要瞭解 兒童的認知發展,必須瞭解兒童思想的社會文化過程。 發展是「由外到內」,而非「由內到外」。 

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認知發展透過「內化」(internalization)而產生,即個體吸收來自社會背 景中的訊息,然後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當孩子與他人互動時,重新解釋所 觀察的訊息之意義。 孩童已發展好的能力與其潛能之間的能力級距 孩童已發展好的能力與其潛能之間的能力級距。

鷹架作用(scaffolding) 

某些研究者採用鷹架的隱喻來比喻此種教學法。鷹架指的是父母親、教師、 或其他人在兒童從事某一任務時所給予的暫時性支撐-直到兒童能夠單獨 地完成它。 Source:黃囇莉;郭靖晃2006

認知發展理論- Bruner  

關心兒童思考與語言 提出三個認知過程 

行動模式(enactive mode)  

圖像模式(iconic mode)  

最早的認知階段,透過動作操作表達訊息 約0-2-yr-old 運用知覺意象表達行為,用視覺、聽覺和動態美學表達心中的 圖像或所見事物 約2-4-yr-old

符號模式(symbolic mode)  

語言擴增,成為其表達思考和行動的主要工具 5-yr-old and above Source:郭靖晃2006

5


2014/11/13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 認知發展階段

感覺動作期

前 運 思 期

具體運思期

形式運思期

年齡範圍

◎以感官和動作來探索與學習事物 ◎發展出「物體恆存」概念:即使人 或物體不見了,但仍知其繼續存在 ◎能使用語言來表達 2 ~ 7 歲 ◎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 ◎只考慮問題的單一向度而非全部 ◎能針對具體可見的事物做推理 7 ~ 11 歲 ◎ 具 有 逆 向 思 考 能 力 ◎有保留概念:數量、質量、重量 ◎具備抽象思考能力 11 歲 以 上 ◎能按照假設做推理 ◎會運用邏輯分析去解決問題 0 ~

2 歲

Source:李玲玉

感覺運動期(sensorimotor stage)

媽咪,不要裝肖維~物體不滅(object permanence)

6


2014/11/13

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 

數量的守恆 (conservation of quantity) 

一種原理,只要沒有被移走 物質,物體即使外表改變仍 然保持相同的量

Fun Time 類別

物品

物體

黏土

數字

棋子

長度

線條

杯中物

液體

水杯

7


2014/11/13

兒童的情緒發展 

依附情感(attachment) 

人與人之間產生的 種強烈且持久的情緒連結 人與人之間產生的一種強烈且持久的情緒連結。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 

恐懼與照顧者分離的情緒,例如與父母分離的恐懼。 我會保護你http://www.youtube.com/watch?v=TDyMSm3D2-Y

Ainsworth 1978

對兒童期陌生情境實驗觀察

觀察情境

安全依附型

焦慮依附型

逃避依附型

分離前

以母親為安全堡 壘,探索外在世 界

顯現焦慮

與母親沒有太多 互動

分離時

表現出焦慮

顯現強烈的焦慮

表現些許哭泣, 接著便轉向專注 於玩玩具

母親再返回

尋求接近以及互 動以減低焦慮

不能自在的尋求 接近並且表現出 生氣

幾乎未注意到母 親的出現

8


2014/11/13

三種依附類型 

安全-依附模式(secure-attachment pattern) 

當母親在身旁時,孩童表現對母親的優先關注,但非過度的依賴;當 母親離開時,孩童表現出一些悲傷,但透過母親的擁抱可以使孩童冷 親離 童 傷 親的擁 童 靜。

不安全-依附模式(insecure-attachment pattern) 

抗拒-依附模式(resistant-attachment pattern) 

當母親在身旁時,孩童對母親表現出矛盾態度;當母親返回時,孩 童對母親的擁抱表現出既想獲得又抗拒的態度。

躲避-依附型模式(avoidant-attachment 躲避 依附型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 pattern) 

Source:黃囇莉; H. Rudolph Schaffer,2006

當母親在身旁時,孩童通常表現漠視母親的態度;當母親分離時, 孩童表現低度的悲傷。

紊亂無序 

兒童未曾展現一致的抗壓系統;對母親做出自相矛盾的行為,如試圖 靠近母親之後又予以迴避,顯示其對此關係感到迷或害怕。

Erikson - psychosocial stages 人生八大關鍵期(Eight Life Crises) 年齡 0-1歲 1-3歲 3-6歲 6-12歲 12-20歲 20-40歲 40-65歲 65歲以上

心理社會危機

對照Freud的發展階段

信任與不信任 (trust vs.mistrust) 活潑主動與羞愧懷疑 (autonomy vs. shame&doubt) 自動自發與退縮愧疚 (initiative vs. guilt) 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自我統合與角色混淆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親密團結與孤獨疏離 (intimacy vs.isolation) 精力充沛與頹廢遲滯 (generativity vs.stagnation) 完美無缺與悲觀绝望 (egointegrity vs.despair)

口腔期 (oral stage) 肛門期 (anal stage) 性器期 (phallic stage) 潛伏期 (latency stage) 兩性期 (genital stage) 兩性期 (genital stage) 兩性期 (genital stage) 兩性期 (genital stage)

9


2014/11/13

Kohlberg的道德發展 道德成規前期(pre-conventional 道德循規期(conventional

morality)

道德自律期(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

道德成規前期(pre-conventional ) 階段一:他律的道德觀 (例如:只要不被抓到就好了。) ( )

階段二:個人主義的 工具性道德 階段二:個人主義的、工具性道德 觀 (例如:對我有何好處?)

道德推理是依據行為是否能取悅別 人以獲得獎勵或避免被懲罰而出發 (七歲至十歲的孩童通常依此推理 做行為的依據,95%的七歲孩童在 此道德階段)。 自我中心式的考慮方式。只關注行 為是否導致懲罰或獎勵,而不考慮 他人的利益或福祉;也就是推理是 依據「好處原則」,所以此時期孩 童認為人們應該遵守權威。 孩童依據「施與受交換原則」來指 導行為,也認同他人的利益及觀點。 在此階段的推理者試圖做出可同時 兼顧自我及他人利益的推理。

10


2014/11/13

道德循規期(conventional morality) 階段三:人際規範依據的道德觀 (例如:我被認為是一個很棒的人)

階段四:社會系統道德觀 (例如:應該保護社會秩序)。 (例如:應該保護社會秩序)

社會規則已經內化:個體遵守規矩 是因為遵守規矩是一件「對的事」, 通 通常是十至十六歲孩童的行為依據 六 孩童的行為依 雙向的人際預期及人際規則為道德 推理的最高原則。行為的規矩已內 化,所以個體會思考他人認為這樣 做是否妥當,個體會遵守取悅他人 為行為的準則。 社會規則形成的道德推理的基礎, 社會規則形成的道德推理的基礎 此階段發展出內部良知與認同社會 系統重要性。這些已內化的原則指 導道德推理:「一旦進入社會契約 中,就有義務服從它」。

道德自律期(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 階段五:人權與社會福祉的道德觀 (例如:什麼東西保證了每一個人 的 的權力與福祉) 福祉

階段六:全體的、可逆轉的及規定 的普遍性道德原則 (例如:從每一個人的觀點,包括 所有個別行為來看,什麼方式會是 最好的?)

個體接受社會規則為大部分行為的 準則,但個人也會形成自己的道德 原則。當社會規則與個人道德規則 衝突時,各體會遵照自我的道德原 則(十六歲以前很少到達此階段) 社會契約與個體權益形成了道德推 理的依據 以全體福祉原則為取向的正義觀指 導道德推理。

11


2014/11/13

發展心理學各種理論觀點 

心理分析論觀點 

 

馬斯洛(Maslow)的自我實現論 羅吉斯(Rogers)的個人中心論

認知論觀點 

制約學習論 班度拉(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

人本論觀點 

艾瑞克森( 艾瑞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學習論觀點 

佛洛伊德(Freud)的性心理發展理論

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 訊息處理理論

動物行為學觀點 環境脈絡觀點  

布朗菲布列納(Bronfenbrenner)的生物生態學理論 維高斯基(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

12


2014/11/13

學習論觀點(發展心理學之一觀點) 

制約學習論 

古典制約學習

操作制約學習:増強作用

班度拉(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Cognitive Social-Learning Theory): 

Bandura主張觀察學習是社會學習的基礎,由觀察進而模仿楷模者 a du a主張觀察學習是社會學習的基礎 由觀察進而模仿楷模者 (model)的行為,因此,觀察學習又稱替代性學習。

Reference 游雅婷 (2011) .Kail & Cavanaugh.發展心理學-以生物、心理與社會架構探討人的 發展。新加坡商聖智學習有限公司。 劉金花. (1999). 兒童發展心理學.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念縈. (2004). Vander Zanden .人類發展學-兒童發展. 巨流圖書公司. 陳仙子、任凱. (2006). H. Rudolph Schaffer . 兒童發展心理學. 學富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 郭静晃. (2006). 兒童心理學.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3


2014/11/1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dSQ-R1drtg

1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