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藝
撰文:巧詩 攝影:周耀恩 部分圖片由金澤工藝館、受訪者提供
對於大部分在城市成長的人,現代 化的西式生活習慣和工業消費主 義,令我們與傳統中國工藝和民間 生活的關係愈發疏離。年輕一代要 認識傳統工藝和歷史,途徑只有書 籍文獻上的紀錄,或者收藏於不輕 易對外開放的博物館中,既遙遠又 陌生,很難提起人們對古今器物的
興趣和關注。
傳統博物館的管理方式,通常會把 藏品抽絲剝繭,追蹤其源頭、製作
工藝、材料、用途等等;但面對有
2,000多 年 歷 史 根 基 深 厚 的「 中 國 傳統」,資料既龐雜但又殘缺不全,
封面故事
要理出一個頭緒,往往便要耗費年 年月月的時間和無數人力物力。本 身是時裝設計師,亦是本刊《布頭
布 美 》 專 欄 作 家 的 張 西 美(Edith
Cheung),近年來一直致力在上海
積極籌備「金澤工藝館」的紡織部 館藏工作。館內藏品逾5,000件,既 有來自中國少數民族,亦有民國時 期的紡織品。但這裏卻不是又一家
65
「紡織博物館」,而是從嶄新的思維 出發,結合中外紡織專家及設計師 的人脈網路,嘗試在金澤古鎮的寧 靜環境中,建立起一個旨於傳承中
另一個起點
COVER STORY
64
國傳統優良工藝,且讓當代設計互 相交流、研習的獨立非牟利機構。 在籌備的過程中,除了整理資料及 檔 案, 金 澤 還 會 舉 行 各 類 型 工 作 坊,又邀來一些內地學生及年輕新 生代設計師的參與和交流,共同在
這個豐富又生動奇妙的紡織品世界
中,思考未來設計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