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而行的生活美學、概念主導的家具、可持續生產模式、鼓 勵用家參與的設計、物料研發計劃等,為設計師、業界和用 家帶來具前瞻性的另類選擇。近年更積極鼓勵業界討論、思 考抄襲(Copying )文化課題,且以身作則,利用創意手法演 繹公平的「抄襲」設計。 適逢 12月全球第二間Droog分店落戶香港,我們邀請了 Droog創辦人之一及創意總監Renny Ramakers,與本地資深 創作人又一山人、年輕設計組合Miro,以亞洲原創性和翻版 文化為題目,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談,回應Droog Design這年 以來的「翻版」創意行動之外,更帶出未來設計師和用家需 要關注的問題:到底抄襲是創意的終結?還是新開始?
生 活 空 間 24
Feature
25
抄襲是創意的終結? 還是開始?
撰文:巧詩 攝影:梁俊棋 部分圖片由 Droog 提供
面對日新月異的潮流、充斥品牌產品的市場,來自荷蘭 的設計品牌Droog ,在過去二十年來以批判性的創意思維、獨
RENNY RAMAKERS
又一山人
Droog 的 創 辦 人 之 一 及 創 意 總 監, 畢 業 於 Leiden University 主 修 藝 術 史。 歷 年 來 策 劃 了
土生土長的著名藝術家及設計師,從事創作及廣
MIRO 由Michael Leung和 Rony Chan成 立 的 設 計 工 作
告行業超過三十年。2013年接受 Droog 的邀請參
室,擅長以不同媒介創作,如自創手工配飾品牌
不少設計企劃、展覽和講座。旨於開創設計思 考的尺度,及推廣嶄新的思維和跨媒介創作。
加《 The New Original 》展覽,以設計探討翻版 創意的可能性。
www.rennyramakers.com
www.anothermountainman.com
Molton、本地白鐵產品和最新的Detour Eatery 電車 "The Kitchen Bar" 改裝。 www.michaelandrony.com
con v er sation with dro o g 早於1930年代,德國文學評論家、哲學
明: 適逢Droog在亞洲開設第一家店,談
家Walter Benjamin,已在其文章《The Work
及 這 兒 的 創 意 生 態, 不 能 不 說 中 國 的 翻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版 文 化(Copying Culture)。 在2013年,
Stanley,你如何看這次的計劃成果?
Stanley : 從歷史背景、社會發展、文化的
說明新工業科技產生複製品,模糊藝術與生
Droog Lab曾來到深圳策劃一場以翻版為主
層面上看,這是一個很豐富的題材,讓我
產的分別。原創與翻版,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題的展覽《The New Original》,邀請荷蘭
們從不同角度探討翻版在創作上的意義,
和中國香港的設計師們參加,以中國的翻
這次有荷蘭和中國的設計師們合作,期間
版產品為意念,創作了二十六件新設計品;
遺憾地有一位設計師離開人世,讓我感觸
而抄襲問題在亞洲,特別是大中華地區,影 響更遍及日常生活的不同層面,抄襲、翻版、 二次創作等問題皆被視為創作者詬病,有損 業界專業水平和社會商業生態。
不如先從這個展覽開始討論,中西方社會
甚深。然而,我最感興趣的卻是來看展覽
在抄襲這議題上有什麼不同的觀點?
的人們:即中國內地觀眾、未來產品用家 的反應。
抄襲和創作差別僅一線之分,到底設計 師和用家應該如何觀看和思考當中的行為?
Renny : 計劃的源起來自我們發現世界各 地城市愈來愈相近,無論是身處於杜拜還
Renny : 他們到底如何看這些設計品?
是上海,街頭隨處都可見到Prada、Gucci
Do Hit Chair 讓用家也成為設計過程之一
明:《明周》 Renny : Renny Ramakers Stanley :又一山人 Michael : Michael Leung@Miro Rony : Rony Chan@Miro
等大品牌,如果要找一個具獨特、原創面
Stanley : 結果,竟然是沒.有.反.應!
貌的城市,中國似乎是不錯的選擇,又是
(眾人大笑)翻版產品對於中國內地人來
全球知名生產翻版產品的國家,於是想以
說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身邊的東西和
此為創作主題,看看設計師們從中能否取
人們都在不停地抄襲別人的東西,視之為
得 靈 感, 從 中 國 式 翻 版 中 再 學 習, 帶 出
日常,也沒有興趣或動力去思考這命題或
當 中 的 謬 誤 之 處, 讓 人 們 看 看 真 正 具 原
行為是否正確……
創力的「翻版示範」。作為參加者之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