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亞洲發聲 | 2014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刊於2383期《明報周刊》

Page 1

撰文:巧詩 攝影:梁俊棋 部分圖片由 2014 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提供

「建築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一個既生 活化又富哲學性的問題。

2 0 1 4 威 尼 斯 雙 年 展

為 亞 洲 發 聲 香

一場建築界盛事,也不在於展館能否

列的不再是艱深的學術理論,而是採

得獎為國爭光,而是希望透過每次的

用更豐富的歷史故事,以及互動式感

參 與, 促 成 更 多 更 深 入 的 文 化 交 流,

自1980年開始,每兩年一度的威尼斯

性 溝 通, 為 業 界 打 開 對 話 的 平 台, 也

刺 激 新 的 想 法。 至 於 香 港, 面 對 全 球

建築雙年展,旨於集合世界各地的建

讓觀眾更易理解建築與生活的關係。

化的經濟模式、來自中國各方面的影 響力,近至珠三角鄰近城市快速發展

築業界中人,討論建築與地球、社會、 經濟和生活方式的關係。歷屆的主題

正 如 香 港 作 家 也 斯 說 過, 人 在 異 地,

所帶來的競爭與挑戰,無疑正面臨重

包 括 超 大 型 城 市、 蛻 變、 蓋 房 子 以 外

更容易思考原居地和自身身份的問題。

要的臨界點,未來到底要跟內地城市

的 建 築、 與 人 相 遇 的 建 築 等 等。 今 年

近年來自亞洲地區的參展國家/城市

進 一 步 融 合, 還 是 走 向 國 際 尋 找 出

由OMA 創辦人 Rem Koolhaas擔任總策

數 目 不 斷 增 加, 對 於 他 們 來 說, 威 尼

路?在這次前往威尼斯的建築旅程上,

展人,要求業界反思建築的根源和現

斯建築雙年展的重要性,不單是參與

也許找到了一些新啟發。

5

建築 港

代化對地區建築文化的影響,展覽陳

封面故事

62

COVER STORY

63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不同國家場館,均以鮮明的視覺手法表達當地建築特色和背景。


答案就在 珠 三 角

今年香港館的策展團隊由葉長安(中)、劉珩(右)、符展成(左)三人組成,他們選來珠三角地 區作為研究港深建築城市面貌的大題目。

建築師的使命向來都是解決問題,在 地少人多的香港,居住空間不足、城市基

產總值,可說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錯綜複

風俗上的價值觀差異;吳浩然的《安居》

雜、也最具爭議性的城市發展區域。

透過一 家四 口為亡父尋找 骨灰 龕場的 過 程,呈現香港人生前死後的安居問題;麥

建有待改善,加上對未來發展藍圖、與鄰 近城市的關係、與國際社會如何接軌等思

荷 蘭 建 築 師Rem Koolhaas曾 與 哈

曦茵的《特特區》則以深圳前海特區住宅

考,令香港建築從來都無法不以「面對現

佛 大 學 建 築 學 院, 於2002年 出 版 研 究 專

為故事背景,由曾志偉和恬妞演繹一對中

實」為主要目標。香港建築師學會及香港

書《 Project on the City I: Great Leap

年男女在退休、置業和家庭倫理各方面的

藝術發展局聯合籌辦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

Forward》,探討珠三角地區發展急劇的都

經歷,側寫現代人面對城鄉發展時的虛無

展香港館,今年的策展團隊由葉長安、劉

市現況,發現珠三角不但擁有頻繁和大量

狀態。

珩、符展成三人組成,希望以一個嶄新的

的建築項目,這個正在以高速發展的地區,

方法呈現香港城市建築的面貌,因此選取

是全球少見的發展城市模式。書中自1996

了珠三角為題目。「香港在珠三角地區一直

年起搜集的數據和資料,為珠三角地區進

扮演了多個重要角色,對於世界或內地城

行了複雜且深入的分析。當中專注研究兩

市來說,都有一定影響力。我們希望在威

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深圳,視之為資本

尼斯雙年展的平台上,採取更成熟和宏觀

主義和社會主義混合的新社會模式。書籍

的態度,透過不同角度觀看香港與珠三角

出版後,將珠三角納入國際城市研究的重

地區的關係、價值上的異同和未來發展的

要地區,也成為了預視未來都市營造的必

可能性。把眼光放在未來,帶出正面的思

讀書本。

以白色的建築模型,展示自深圳和香港的建築例子,結構精巧,更有旋轉機關作不同角度的展現。

65

考,最終會發現香港最大的優勢不在於基 建等硬件之上,而是當中生活的人,以及 他們與城市共生共長的感情。」

大部分建築展覽總是以圖則、模型或 以裝置為主要展示手法,往往讓參觀者摸 不着頭腦,想要真正接近普羅大眾,不如

一小時生活圈

回到實際的生活層面。團隊為此邀請了本 港四位獨立電影導演、聯同十個區內建築

位於中國華南邊緣的珠三角地區,由

設計單位,完成了四齣原創電影短片,以

十一個城市組成,從廣州、深圳、香港到

人文的觸覺呈現珠三角都巿化下的各種建

澳門,各有各的歷史、語言、身份、價值

築 類 型, 當 中 包 括 黃 肇 邦 的 作 品《 延 長

觀、 政 治 經 濟 體 制, 生 活 環 境 亦 截 然 不

線》,藉着內地與香港之間三代的跨境事

64

同, 但 彼 此 間 一 直 保 持  頻 密 的 交 通 網

業和生活,探討廣深港基建及人脈流動的

絡,交織成無形的「一小時生活圈」,地

關係;詹可達以具批判性的劇情片《新填

展場地上貼了一條長長的歷史時序圖,可以從中

珠三角地區擁有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數據,在展覽的另一面是由中大建

區人口數目上億計,更擁有數以兆計的生

地翻牆》,展示中港兩地人在文化、語言、

看到香港與深圳在不同年代發生的重要事件。

築系製作的深入研究分析,從數字中可以知道區內未來發展的趨勢。


為鄰近城市借鑑

的起步較早,到了今天,香港社會擁有多 元化的價值觀,也關注人的感情和生活。

用 電 影 說 故 事, 容 易 引 起 共 鳴 和 反

加上未來都市發展有賴可持續性策略,香

思,另一方面也可以呈現香港城市的精神

港 過 去 應 付 高 密 度 人 口, 及 複 雜 緊 密 的

面貌。曾擔任2006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

都 市 結 構 的 經 驗, 都 值 得 與 其 他 城 市 分

展人的葉長安,認為香港館需要更自信地

享。」

展示自己的角色。「在威尼斯這般國際平台 上,我們不需要去摹倣西方建築的價值,

靈灰安置所是香港獨有的建築類型,不少外國人看到模型都感到 驚奇。

曾經為了珠三角發展問題而訪問 Rem

更不用扮藝術,因為歐洲的建築物偏向遺

Koolhaas的劉珩,過去以南沙和珠三角為

世獨立,本身就是一件漂亮的巨大雕塑;

根據地,開展多元化的城市研究、建築創

香港的建築卻需要解決現實狀況,處理不

作和實踐,以另一個角度來觀看香港。「香

同人的生活需要,既實在又切身。」

港現正面對很多不安和掙扎,然而論及城 市發展層面,香港的確達至國際水平。回

擁有二十年業界經驗的香港建築師符

66 67

看珠三角的發展,其實鄰邊城市一直在重

展成,則考慮了鄰近亞洲國家如新加坡、

複香港以往走過的路,如填海、發展新社

台灣、中國、日本、韓國的發展現況,提

區 等, 香 港 都 提 供 了 很 多 寶 貴 經 驗。 珠

出香港獨特之處在於本土性。「今年是香港

三 角 現 正 處 於 追 逐 物 質 的 階 段, 着 眼 於

第五次參展。都市發展有不同階段,初段

GDP。這次展覽的迫切性在於刺激人們去

會追求硬件上的成就,大興土木去建設具

思考什麼是人性化的生活,檢視一下未來

標誌性或標奇立異的建築物。香港城市化

發展方式的可持續性。」

為了讓參觀者專心地看電影,策展團隊特別把空間預留作迷你放映間,至於其他相關的研究數據和資料就集中於隔鄰的展示廳。 吳 浩 然 的 作 品《 安 居 》, 透 過 由 錢 小 豪 飾 演 鐘 錶 匠 一 家 四 口, 為 亡 父 尋 找 骨 灰 龕 場 的 過 程, 呈現香港人生前死後的安居問題。畫面空間充 斥了密密匝匝的環境,令人一看心酸。

生前死後  不得安居?

(左起至右)梁黃顧建築師事務所首席設計師/ 總經理張永健、導演吳浩然、建築署總工程策 劃經理李翹彥和高級項目經理劉達楹,對於香 港骨灰安置空間有不同的看法。

「不得好死」,是中國人的大忌。香港

改變,傳統來說,先人信奉回鄉安葬;但

地少人多,生人要面對日益嚴峻的房屋問

香港人大部分視香港為家,普遍希望在本

題,樓價高企、居住環境又細又擠迫、公營

地安置骨灰。而且大部分骨灰安置和火葬

房屋配額不足等等;先人骨灰安置問題同樣

場都在郊區,位於市區的卻受到市民冷淡

面臨考驗——政府估計未來二十年每年平均

態度,認為陽宅陰宅不應該相距太近。」

死亡及火葬數目分別為52,600人及49,200

建築署高級項目經理劉達楹和總工程策劃

宗;然而面對本地公營骨灰龕位供應短缺,

經理李翹彥,負責鑽石山及和合石火葬場

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尚未規範化等問題,未

和靈灰安置所項目,新式的設計採用清水

來先人骨灰安置問題將會成為社會關注的要

混凝土、木材、石塊、玻璃物料,更強調

點之一。《安居》以劇情片結合城市面貌的

與大自然融合,利用植物、流水等佈置,

真實紀錄,導演吳浩然將生和死兩種居住空

洗去 這類 建築 物 過去 予人 的陰 森冷 漠 感

間,包括骨灰龕位、骨灰場、唐樓單位、電

覺。「中國人拜山習俗,需要焚香燒衣紙、

梯、街道等一起呈現,畫面上盡是密密匝匝

亦會以食物祭念祖先,實際使用時會有濃

的方格子,交織生生死死的生活方式,壓

煙,污染空氣。我們的設計一方面要顧及

迫得叫人喘不過氣。

這些功能需要,配置抽風槽、水劑洗滌系 統過濾,以保持空氣流通。同時也為建築

硬件需要 心靈照顧

物帶來更安靜平和的形象,鼓勵市民在假 日與家人前來,使之更容易融入社區;另

「這是一個很香港的問題。戰後本地人

一方面亦要備有高密度的靈灰安置位,應

口上漲,未來除了要面對嬰兒潮的龐大死

付需求。再來就是交通、人流數量、春秋

亡人口外,近代的香港華人死葬風俗亦有

二祭的使用情況和用家的情感需要。」


68 69

和合石靈灰安置所採用了與自然融合的方法設計,把先人靈灰位藏在建築之中,又有大量綠色空間,讓空氣流通之外,也放緩親人悲傷的心情。

(左)為了強調自然、簡約的感覺,建築師採用了混凝土、木、水和石頭 為主要建材,一洗骨灰龕過去陰沉的感覺。 (右)本地骨灰位需求量大,公營骨灰龕也要盡用空間。

鑽石山靈灰安置所,位於市區地段,設計師注重香火燃燒的習慣外,也把樓梯設計成天梯的感覺,令孝子賢孫每次參拜祖先時,有如登山的體驗。

同樣地,位於澳門的私營靈灰安置所

萬不等,在影片中導演吳浩然安排錢小豪

影片的意義在於呈現真實,導演總是

港人一生辛勞打工搵錢,就為了一個安樂

永念庭,以現代化的明亮環境、貼心服務

飾演的鐘錶師傅,一家四口為亡父尋找合

小心翼翼地在不同場口,留下讓人思考的

窩,可是到了老年就要面對死後安居的問

和配備冷氣、無煙空間等設計,專為珠三

心的龕位,走遍本地的公營、私營甚至澳

伏筆,結尾亦交給觀眾自己去聯想。吳浩

題,這點真的需要思考一下,下一個十年

角地區提供舒適的骨灰龕選擇。負責項目

門骨灰龕場,讓觀眾深切了解先人安居之

然感慨地總結:「拍這部片子的動力,是

應該要什麼、怎樣去面對或改變。」

的梁黃顧建築師事務所首席設計師/總經理

難,也看到生者的無奈和自責。故事的背

想讓人知道問題的嚴重性,解決方案並非

張永健,坦言這是豪宅版本的骨灰龕,項

景資料來自製作團隊大量的資料搜集,以

短時間內可達到,而需要各方面配合。香

目土地面積不大,設計同樣是用盡每吋可

及跟建築師的交流。「我們事先跟十多位

用的面積,其空間思維跟設計樓盤相若。

建築師見面,了解他們對城市的想法和工

「靈灰安置所建築是香港獨有的現象。每次

作。從前以為建築師只是畫設計圖,其實

跟外國建築師提起,他們都覺得難以想像,

工作中有大量時間要介入與發展商周旋,

因為外國甚至內地,土地多,亦沒有我們

及對土地規劃和城市生活的構想。如此才

獨有的死葬風俗;不少港人都要為了一格

得知不只是生人在港深兩地流動,死人也

骨灰位而四處奔走,甚至遠及澳門或珠三

需要。當中以私人骨灰龕場的真實情況最

角地區。」

令人擔心,在我們尋找拍攝場景時,看過 不少市區樓宇中的私人骨灰龕場採用樓上

一格難求

格仔舖格局,一排排的宜家書櫃,每格都 是先人靈位,場面恐怖之餘,亦凸顯市場

骨灰位一格難求,索價從四到二十二

急迫的需要。」

澳門的私人靈灰安置所永念庭,簡約設計為先人的骨灰提供最舒適、莊嚴的懷念空間。設計時也用 上香港樓盤的空間思維,如何在最小的空間,製造最豪華的體驗。


(左)南沙世貿服務公寓,因為位置關係必須要集居住、辦公、運動、餐飲多功能於一身。 (右)至於在附近的鹿徑村則是自然而生的百年村落,村內設施都是因人而設計,與現代樓房功能 性的設計思維,截然不同。

導演麥曦茵在籌備電影時,發現前海發展太快,在城 70

市內時常出現的廣告板字眼,令人感到虛無不實。

71

非常社區 港深新生活迷思 深圳與香港的關係愈來愈密切,港人

快慢之間的平衡

些不明因素更令現實中難以𧗠生出電影中 的愛情。」在南沙進行研究的劉珩看畢片

北上工作外,也會買樓自住。在麥曦茵的 作品《特特區》中,故事表面上在描述一

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成長階段,如果

對中年男女在前海的愛情故事,背後卻是

說香港正在處於成熟期,相對地深圳則是

對港深兩地城市發展的隱喻。麥曦茵為電

熱血、急進的成長期。以居住環境為例,

影解畫道:「以城市發展的歷史來說,香

策展團隊選來香港藍田邨和南沙服務公寓

港是人到中年,前海則正值青春期,兩者

及其鄰近的鹿徑村兩個例子,說明住屋的

之間在生活和價值觀皆有不同的需要和心

需要並不只是實體的單位和家居設施,還

態。在電影製作前期的資料搜集中,發現

有周邊配套設施、交通、醫療、安全和社

內地人會把深圳特區比喻為中國的腳趾,

交網路。「南沙的發展快速,就算你買下了

北京是大腦,上海則是心臟;這個地方又

大屋,雖然面積比香港的大,又有海景,

跟香港、國際間合作頻繁,每隔兩、三個

但難保明天就有另一幢新樓盤坐落在你面

星期就有新建設,市內處處都是地盤,掛

前;甚至連最基本的交通網路也不足,出

着虛幻的樓盤廣告,以電腦繪圖和超現實

入要汽車代步,單位多屬於買家的第二、

的字句組成美好新生活的幻象。這些真真

三個家,大部分時間都是空城狀態。簡單

假假的畫面,後來就成為了電影中不同的

來說,就是對於周邊衣食住行的照顧十分

場景。」

匱乏,如片中曾志偉受傷了也不敢去內地

子後說。

的醫院,因為前海區配套不足,亦沒有服 建築是以人為本,城市與城市之間卻

務質素保證。其實不少在內地居住的人,

負 責 藍 田 邨 重 建 計 劃 的 房 屋 署 副 署 長( 發 展 及 建 築 ) 馮 宜 萱( 中 ) 和 項 目 建 築 師 李 民 偉

前海本來是蠔田,不少居民在收地之後遷至新

有不一樣的生活價值。被問及對中港兩地

也會經常擔憂生活上各種事情,就算是我

樓,也就是由曾志偉和恬妞飾演的一對中年男

人的看法,麥曦茵嘆說人就是喜歡把自己

自己一星期有四天在深圳工作,一旦生病

(右),看過影片之後,對於片中的住宅社區環

女愛情電影《特特區》的故事背景。

地域化。

或有生活需要,都會選擇回香港辦妥。這

境各有不同的感受。

( 左 ), 與 南 沙 原 創 建 築 工 作 室 的 創 辦 人 劉 珩


香港人的生活不只在室內,還需要室外的集體 活動。

平台考量了街坊曬晾被子、菜乾的生活習慣,成為了婦女的聚腳點。

社區配套 相 比 之 下, 社 區 配 套 卻 是 香 港 公 屋

地珍貴,往往出現一地多用,以密集和靈

2005年 接 手 藍 田 邨 的 工 作 時, 當 時 反 對

活配合來達至地區居民的需要。」房屋署

重建的聲音巨大,街坊、議員、學校等不

副署長(發展及建築)馮宜萱解說道。

同地區代表各有意見,於是他努力游走各 方,一方面製作懷舊屋邨物件展覽,又邀

重 要 元 素 之 一。 自 七 十 年 代 成 立 的 香 港 房 屋 委 員 會, 負 責 香 港 公 共 房 屋 的 供 應

內地城市對於土地的理解,卻是封閉

請代表參與設計過程,更利用微氣候科技

和需求,照顧全港三成人口(約200多萬

的 門 控 社 區(Gated community), 發 展

設計屋苑。「我覺得這不是困難,而是挑

人)的住屋需要。藍田邨重建公屋計劃自

商各自發展自己的地方,社區與社區之間

戰。建築師的工作就是做多一步,讓事情

1990年 起 規 劃, 過 程 中 經 歷 了 漫 長 的 諮

距離遠,又分散又不讓路人抄小路走,就

發展得更好更順利。」

詢階段,聆聽各持份者的意願,又在設計

是一個死亡城市的預演。劉珩的建築工作

上盡量照顧居民需要,有老少咸宜、傷健

室最近投得一個南沙發展項目,她卻說對

共融的體育設施、休憩地帶和社區場地,

南沙的未來無能為力:「這個項目的土地

更有不少讓鄰里街坊舉行工作坊和活動的

八成以上屬於單一的發展商,建築師可以

地方。重建時亦利用行人天橋、有蓋步道

做的事情真的不多。私人發展商主導,政

等,連接其他屋邨和公共交通設施。

府無力又沒有計劃。相反鄰近位置的百年

城市未來的生與死,關鍵在於人。

村落鹿徑村,卻是少見好例子,它比例合 「從邨內的風向、日照等微氣候,乃至

宜,村內每個細節和房子都是為了村民而

單位大小間隔分配,設計上都有細心的考

設計,自然地有機成長。可是村旁的土地

慮,如每層可以有大小不同的單位分配,

早已出售,當附近再蓋高樓大廈,村子的

好讓不同家庭的住戶有多元化的組合,令

自然環境和生活就會受到破壞。」

邨內人口組成更見和諧。香港的社交空間 主要是在公共地方,如公園、商場;影片

建築師要做多一步

中在 私人單位陽台結識 異性的可能性較 低。」房署項目建築師李民偉說。香港公 屋的發展一般都是設計與規劃同時進行,

重建後的藍田邨,把設計的重心放在公共空間,球場、多用途的設施,讓居民自由使用。

香港經驗對於內地來說,不但可以應 用到密集發展方面,更應在建築師與發展

這種有社區參與的房屋發展,過程又長又

商和社區關係上學習。劉珩認為,內地建

慢,因為設計要尊重地區意見。「我們採

築師往往是尖子出身,很難放下身段去聆

用的是綜合性發展,每個生活細節都要包

聽用家和社區的需要。這方面對於房署的

括在屋苑設計中,做到以人為本,care for

建築師來說,卻是最基本和重要的工作,

設 計 藍 田 邨 單 位 時 運 用 了 微 氣 候 科 技, 把 風

people,又關注四周環境保育。也因為土

設計與溝通兩者均等重要。李民偉回想起

向、日照、外牆用色等因素考慮在內。

72 73


影片對於三代家庭成員的生活圈子有仔細的呈現。

港深之間便捷的交通系統,其人流量之多,造就了不同的生活可能性。

74 75 《延長線》以一家三代女性:祖母、母親和任職建築師女兒 Michelle 的真人故事,透視中港兩地人的流動故事。

移動中的三代人

生活,為的是下一代;女兒Michelle畢業

是人流量,還有各方面的配合,如站內的

後當上建築師,因為工作需要時常往返兩

商店設施,以及如何在鐵路站內預留未來

地,結婚後打算搬到廣州生活。「這是一

發展空間。未來高鐵對於珠三角的重要性

個典型的香港家庭故事,卻是從女性的角

在於流動,有了高鐵可以為我們帶來新的

度出發,別於過去兩地故事總是以男性北

人流,西九文化區也會吸引更多人來看世

上搵食的故事線。可以看看不同年代的女

界級的展覽、活動,面向的是更廣更多的 使用者。」

珠三角是一個巨大的移動網路,人在

性,在兩地之間的生命軌迹。」鏡頭下的

其中,只是最被動的一環?黃肇邦的紀錄

這家人與鐵路有密切關係,過境交通的便

片作品《延長線》,以一家三代女性不同

捷,讓媽媽可經常回鄉探親和拜祭父親及

從規劃的角色來說,鐵路和快速公路

的生命線——祖母、母親和任職建築師女

先人,對於生活她總認為要順着環境而改

是城市流動的硬件,然而人們又是否準備

兒Michelle的真人故事——回看香港人在珠

變。在旺角生活、打工的她,極少機會去

好?黃肇邦在拍攝影片期間經常往返廣州

三角地區如何輪流迴轉,而未來珠三角鐵

港島,可見即使在香港也有九龍和港島的

香港兩地,發現站與站之間還有很多未知

路網建設落成後,兩地城市之間的「一小

分界,而人的流動性往往無形地受制於交

的地方或鄉村,便捷的另一面是急進,快

時生活圈」將會帶來更繁雜的人口流動,

通網路之中。

得人也來不及反應。「兩地之間距離短了,

羅湖邊界對於不同人,自有不同的解讀。

交通時間少了,你更會對香港人的身份和

屆時又會有什麼影響和改變?

鐵路引發思考

優勢問題愈來愈敏感。」

重重邊界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鐵路是交通網路 繼前作紀錄片《子非魚》拍攝有關中

一部分,連結城市與城市之間,形成邊界

港單非、雙非兒童處境後,黃肇邦對香港

的概念。來自TFP Farrells的設計董事劉達

與兩地流動的關係愈來愈關注,來往香港

斌,二十年前就參與了九龍站發展項目,

和廣州之間尋找故事題材時,剛巧遇上了

其後更把經驗挪用到內地的鐵路站,然而

Michelle家人的故事。

九龍站的市區機場鐵路預辦登機概念,卻

TFP Farrells 的設計董事 劉 達 斌( 左 ) 和 獨 立 導

是世界上創舉。「九龍站是鐵路站,也是國

Michelle的祖父在六十年代從家鄉遠

際邊界,全世界能夠在機場以外預辦登機

對 鐵 路 站 發 展 的 未 來,

走 香 港 打 拚, 祖 母 一 直 留 守 內 地; 母 親

的城市有五個,全部都在亞洲,香港卻是

有不同角度的關注。

在 九 七 後 來 香 港, 落 戶 新 填 地 街, 打 工

唯一一個位於市區。當年構思考慮的不單

演 黃 肇 邦( 右 ), 二 人

從硬件設計到商店安排,九龍站在十多年前構 思時,就把不同旅客需要的不同服務考慮在商

九龍站的源起是為了鐵路系統,也是世界第一個市區內的預辦

場設計之中。

登機站,換個角度看,也是另一種國際邊界。


港深矛盾  正反兩睇

免的事情,正如電影中當香港建築師辭去

西 九 和 前 海, 都 是 為 了 文 化 交 流 而 規 劃

表現方式,讓憤怒的香港建築師與傲慢的

工作,內地導演就即時找人取締他的位置,

的。香港早年融合中西文化,本身就是一

內地劇場導演,進行一場關於「牆」的爭

這種事天天在上演。眼看大陸愈來愈好,

個複雜城市,愈複雜愈見到多樣性和包容

論,隱喻未來西九新舊文化會否被隔開,

如在藝術文化方面,我們真的會害怕有一

度;前海本來是漁村和蠔田,八十年代發

另一齣作品《新填地翻牆》以誇張的

讓 不 少 觀 眾 看 得 咬 牙 切 齒, 甚 至 直 呼 痛

天香港會比不上,甚至失去自己的文化。」

展成為港口,專責能源和物流,我們正在

快。影片繪影繪聲地把內地與香港的文化

電影中的「門」更是不少建築師和藝術文

積極發展行車道、保育、海岸線等等,這

研究院資深建築師黃靖雲(右)對於城市未來

差異呈現之外,也帶出了不少港人心聲。

化人的心聲,最擔心的不是基建,而是態

也需要政府主導才能成事,但我們的首要

的看法,一個悲觀,一個樂觀,更見到不同的

導演詹可達在籌備影片期間並沒有跟建築

度能否開放,避免香港與外界隔絕。

目標是為十幾億人創造就業機會。」

獨立導演詹可達(左)和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

思考角度。

師們進行詳談,反而在威尼斯雙年展香港 館開幕之後,因為記者邀約才有機會跟與

兩種發展思考

資短,卻充滿動力和樂觀;相反香港卻事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資深建築師黃 靖雲,交流中港兩地人的矛盾和想法。

深圳特區本身亦是移民城市,發展年

一 直 以 來, 填 海 都 是 香 港 慣 常 使 用

事小心,避免過度發展。到底未來會不會

的土地增新方法,內地前海區和香港的西

有「珠三角人」的出現?關鍵可能在於區

九,兩者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城市未來觀。

內的聯繫性是開放還是封閉。這點對於建

的。」詹可達抱歉地說,這也是大部分香港

黃靖雲分析兩地的關係說:「作為規劃師,

築師和藝術文化界來說,都是首要關心的

填 海 是香 港 開 發 新土 地 的 慣用 手 法, 這 片 也 許 是 香

深圳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區,在市內皆

人擔心的中港問題之一。「這是一件無可避

對於未來發展我總是樂觀的。填海而來的

議題。

港「最後文化地」的西九文化區,最後會如何?

有不少創意園和新展館。

「對於珠三角的未來融合,我是悲觀

76 77

《新填地翻牆》電影採用劇場手法處理,以具象徵意義的「牆」、「門」來隱喻中港兩地對於生活價值不同的看法。

電影中的主要角色,有年輕香港建築師和內地知名劇場導演,二人的爭辯也帶出香港人對於未來前景的擔憂。

INFO 第十四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香港展覽 展期: 即 日 起 至 11 月 23 日 10 : 30 am- 6 pm ( 周 五 六 10 : 30 am- 8 : 30 pm 至 27 / 9 ) 逢周一休息(17/11照常開館) 地點: Arsenale, Campo della Tana, Castello 2126, 30122 Venice (Arsenale 主入 口對面) 四部電影的預告片可以在官方網站中觀賞, 主辦單位預計會在今年10月舉辦公開影片 放映會。詳情請留意官方網站的最新消息 發布。( 2014.venicebiennale.hk/zh )


威 尼 斯 建 築 雙 年 展 今 年 以

Fundamentals為 主 題, 回 應 世 界 各 地不同國家和城市吸收西方現代化 發展模式之後,在建築面貌、身份 和文化議題的影響。總策展人Rem

Koolhaas花 了 兩 年 時 間 籌 備, 希 望 業界回歸建築的本源,討論什麼才 是對用家/人最為重要的考量。一 眾參展的國家館亦花盡心思,將本 國建築背後的歷史發展史和人文風 氣帶到威尼斯的現場。國家館和周 邊 展 覽 活 動 加 起 來 超 過 六 十 多 項, 除 了Giardini 和 Arsenale 兩 大 主 場 展 館,在市內建築物、博物館和附近 島嶼上亦有各種場外展覽活動,要 一口氣地看畢展覽,建議最少預留 四至五天時間。

雙年展

78 79

世 界 視 野

由OMA主理的《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展覽,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精采的建築構件 展覽,光是窗子就有上百個不同年代、國 家的設計。


在展覽尾聲的保安展場,設計師把歷史上各種建築物的保安設備「大曬冷」,你會驚訝中世紀古堡、監獄、機場等等地方, 花上了多少種千奇百怪的創意和技術!

80 81

從元件看建築 "Fundamentals"和"absorbing modernity",不單是大會主題的關鍵字,

斜坡也有學問?是的,在展覽中就算是細小如門把,也會成為建築師仔細研究的對象。

也是主場館焦點展覽之一。在Giardini的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展 覽 內 容 來自哈佛大學建築系學生的研究,呈現建 築物中常見的十五種基本構件,包括門、 窗、 天 花、 走 廊、 樓 梯、 廁 所、 牆、 電

全場最受注目的牆區,有齊不同年代、材質的牆壁,還可以 360 度全方位

梯、露台等。「展覽把古老、現代和未來

把牆壁看個明白。

的科技並列陳述,每個房間就是一件構件 的故事,當中涉及博物館、生產、實驗、 試模等不同知識,可讓我們更清楚地看 這些日常構件與人類生活發展的關係。」

Rem Koolhaas說他最喜歡的,就是由美

(左)陽台被放在展館中央的位置,大家可以一邊看放映,一邊細看 不同的陽台風景。

「過往的建築雙年展都是關於當代

國退役軍人Tim Nugent帶起的輪椅通道設

建築議題,Fundamentals則是希

所,自古以來的廁所類型眾多,可是認真

望 回 看 歷 史, 重 塑 建 築 的 由 來,

地研究人體如廁動作與空間關係的,卻沒

展望未來。」

有幾個。回到物質層面去討論建築,對於

(右)電梯也是重要的部分,無論是扶手還是子彈電梯,背後的結構 和研究人員都成為了展覽內容之一。

計,為建築條例帶來新視點;再來就是廁

今 屆 威尼 斯 建 築雙 年 展 的 總策 展 人 Rem Koolhaas

廁所的演進過程,成為了建築師和科學家研究 的 重 點 之 一, 哪 怕 是 這 種 巴 洛 克 式 華 麗 的 款

建築師來說是新鮮事之外,也讓人看清楚

式,背後也有它的社會意義和造工考量。

生活的真貌。


現代

英國

生活啟示錄

發展大躍進

位 於Arsenale場 館 的Monditalia主 題

回顧英國的歷史,從工業革命到現

展覽,則圍繞意大利建築、政治、經濟、

代 化 的 過 程 中, 社 會 經 歷 了 不 同 改 變。

宗教、科技、工業、藝術而展開,並利用

策 展 團 隊FAT Architecture和Crimson

互動展覽形式,加上電影和藝術表演,參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選 來 了 五 十、

觀者可以看到上百種切入點了解意大利,

六十和七十年代對英國具有重要意義的發

說明現代化如何令意國進步和改變。

展計劃,以"A Clockwork Jerusalem"為題 目,說明英國現代化的喜與悲。透過鮮明 和視覺元素豐富的展覽設計,背後帶出的 卻是反思提問。 ( 左 ) 位 於 Arsenale 場 館 的 Monditalia , 以 文 化 的角度入手細說意大利國家的故事。 (右)關於意大利的醫療史,十多個舊醫院的研 究, 成 為 了 展 示 版 之 外, 也 鼓 勵 參 觀 者 帶 回 家

建築師把火山區研究的結果變成了樂高積木,讓人取回家。

細讀。

82 83

英國館把英倫的現代化建築和事件,展示於入口的裝置場地。 (上)展覽設計花盡了不少心思,可以找到各種私密小展區,讓你慢慢地 讀個明白。 (下)現代舞團在不同的場地,上演不同的作品演出。

滿地沙子的以色列館,用機械繪圖機反覆畫出城市計劃的繪圖,可是它們從來都沒來得及建成。

以色列 沙繪城市 以色列館的地板全都是沙,沙上的 機械繪圖機,每分鐘都忙着畫圖,把圓 點和線條加起來的城鎮,是其第一位總 理David Ben-Gurion從 未 實 行 的Sharon

Plan,結果在1967年起引發Urburb現象, 暗示現代化思維對傳統生活環境的影響。


位於米蘭市商業區的新 建 築 物 模 型, 代 表 了 新 意國經濟。

波蘭 大理石出題 當各國展館牆上都佈滿了資訊、圖 片,波蘭館卻只有一件大理石建築,原型 是來自1918年波蘭第二共和國領袖Józef

Piłsudski的墓碑,也是當地人朝聖參拜之 地。建築師Adolf Szyszko-Bohusz在設計 上採用了不同建築方法,諷刺當時的政治

意大利

環境。與其擁抱現代化,他選擇了國家情

米蘭演化史

誼和統一的願景。

下 一 屆 世 博 會, 將 於 明 年 在 米 蘭 舉 行。意大利館就從米蘭城市和建築的過去 和未來,為觀者帶來一個詳盡的米蘭演化 84

史, 由 米 蘭 大 教 堂 到 即 將 落 成 的 新 商 業

85

區,一路走下來,意大利建築本身就是最 好的歷史載體。

智利 牆板七十二變 一 塊 在1972年 由 前 蘇 聯 送 給 智 利 的 牆 板, 不 但 是 當 地 的 重 要 文 化 標 記, 更 ( 上 ) 策 展 人 把 Silvia

成 就 了 南 美 地 區 的 公 屋 生 活。 獲 得 銀 熊

Gutiérrez 的家,當地一

獎的智利館,把公屋住戶Silvia Gutiérrez

個典型的公屋單位,原 汁原味地複製到威尼斯 展出。

家 的 室 內 環 境, 原 封 不 變 地 複 製 到 威 尼 斯 去。 團 隊 之 前 在 出 版 物《Monolith

(下) 這塊在 1972 年由

Controversies》中,透過仔細的研究發現

KPF 工廠生產的前蘇聯

智利境內有153座住宅由KPF工廠生產的

牆板,經歷了四十多年 的歲月洗禮,從建築元

牆板蓋成,牆板的應用更與世界各地共產

波蘭館內的大理石建築

件、宗教象徵至國家文

國家相似,可以找到近似的建築物,反映

結 構 複 雜, 引 來 不 少 人

物,充滿了代表性。

出牆板的無限可能性和歷史意義。

的好奇。


南極 建築狂想 「南極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嚮往前去 的 地 方, 沒 有 國 界, 也 不 屬 於 任 何 人 或 國 家。」 獨 立 策 展 人Nadim Samman從 未 踏 足 過 南 極, 卻 對 極 地 的 藝 術 文 化 發 展 好 奇。 展 覽 邀 請 了 多 位 知 名 建 築 師 以 南極生活為題材發揮:英國建築師Hugh

Broughton用一長串的流動艙設計,把南 極站改成為集辦公室、睡房、實驗室的生

Zaha Hadid 提議的南極遊

Alexey Kozyr以雪花形狀為

英國建築師 Hugh Broughton 用一長串的流動艙設計,把南極站改

輪碼頭。

靈感,設計出南極溫室。

成為集辦公室、睡房、實驗室的生活間。

活間;Zaha Hadid提議建郵輪碼頭;也有 人用磁場概念想像飄浮房子。「我們第一次 參展威尼斯雙年展,希望透過建築思考南 極,並不只是為了藝術,而是打開新的創 意想法。」

86

設計師利用南極的磁場特點,提出以電磁力作房子設計。

87

杉 本 博 司 把 日 本 茶 室 帶 到 威 尼 斯 的 San Giorgio Maggiore 小島上,以玻璃代替傳統的建材,視覺效

茶室的庭園設計用上意大利的石材、綠草,一步一風景。

果雖好,在炎熱的天氣下卻叫人難捱。

日本 小島上的茶屋 雙年展主會場之外,亦有另一個讓 人 期 待 的 名 字 ── 杉 本 博 司, 這 位 日 本 攝 影 大 師 在 威 尼 斯 展 出 新 作《Modern

Times》, 還 在San Giorgio Maggiore小 島上築起了一個獨立的Glass Tea House

Mondrian藝術裝置,把日式庭園空間設 計完整地帶到外國,從入口的石頭、竹頂 新作《 Modern Times》, 以著名現代建築物為拍

到磚塊,有的從日本運來,也有在意大利

攝 對 象, 拍 下 的 是 一 種

當地搜尋的,一草一石,都用上最極致的

情緒。

方式呈現。


芬蘭

88

自由建築樹 代表芬蘭館的這幢戶外建築,可以讓人們自由地上上落落。

89

阿拉伯 百年結集 阿拉伯建築豐盛且多元,在研究整理後的百年建築結集成厚厚的書本,用 於展場裝置之外,也是人人想要的參考天書。

莫斯科

西班牙

時間之城

隱藏博物館

周邊展覽《MOSKVA: urban space》先把觀眾引

位 於 西 班 牙 北 部 的 Planta 建 築 計 劃, 荷 蘭 建 築 師

進莫斯科建築的時間廊,再說現在的新貌,如公

Kees Kaan把建築物蓋在土地之內,每個部分與四周

園內的熱感石椅子。

環境關係密切。

丹麥 五感自然 大 自 然 是 丹 麥 建 築 的 基 因。 策 展 人 把 當 地 的 天 然 地 衣、 樹 木、 植 物 和 日 光 帶 來 現 場, 讓 參 觀 者 接 觸、 感 受, 甚至可以深呼吸,嗅一下草 香的味道。用手摸着植物牆 走進去,還以為自己去了森 林深處。


在國際雙年展的平台,西方主流社 會的價值和美學,往往會成為決定 建築取向的普及價值。亞洲國家城 市的參展單位,漸漸反省西方現代 主義對本國文化和身份的影響,愈 來愈注重本土意識,並思考建築美 學和設計的可能性。今年參加威尼 斯建築雙年展的亞洲展館和周邊展 覽項目,帶來個性化的主題和展覽 呈現方式,讓人了解亞洲生活的真 實面貌和內涵。

亞洲的

90

立 腳 韓國館的建築設計輕盈,不是主流的展覽空間,卻是明亮、具親和力的空間,讓人更有興趣看模型和展品。

91

點 不可能的韓國半島

國家館金獅獎的得主韓國館,以四十 個來自南北韓兩地的建築項目、大量的素 材和親和的展覽方式,深入淺出地展示分 隔南北兩地六十九年的朝鮮半島民情和思 考。「南北韓終於在雙年展的場合上連結起 來。」策展團隊說。對於北韓,好奇的不 只是西方國家,南韓也如是,大部分南韓 人一生未踏足過北韓,即便不少外國國家 的人早已去過。

每個角落都有座位讓人坐下看建築師的訪問片段。

詩人的烏鴉觀點 韓國館的建築採用了玻璃和鋼筋建 造,流露輕盈和明淨的現代感覺,鼓勵 人 留 下 來 慢 慢 細 看。 走 進 展 館 大 堂, 木 板地上的小字是來自韓國建築師、詩人Yi

Sang於1934年 創 作 的 詩 歌《Crow's eye view》的剪影,這首貼在屋頂上的達達主 義詩詞,蘊含建築師在朝鮮被日本殖民 統治當時,無法達成理想的心情。一如韓 韓國館把南韓城市面貌以幻燈片形式展

國館的策展團隊,多次寫信邀請北韓建築

示,每格都有不同的城市地道風景。

師參加展覽,卻從未有回音。


韓國半島的邊界,是南北韓兩國的軍事禁地。

實驗空間工作室Motoelastico,以首爾公共空間

建 築 師、 詩 人 Yi Sang 於 1934 年 創 作 的 詩 歌

的設施圖像資料製作的互動藝術裝置《Borrowed

《 Crow's eye view 》,貼在建築物的窗頂,剪影 映照在地板上,令空間更添詩意。

City Flips》。

92

大天窗讓陽光照入展館,讓人有足夠的光線和精神細看展品。

93

「韓國半島是一個不可能的現實,更是 無法迴避的命題,唯有誠實地面對它背後

文字和實體,而不是硬橋硬馬的理論和文 章。」

金獅獎的意義

韓國大學建築系教授Hyungmin Pai說。主

關於北韓,策展團隊雖然從未踏足過,卻找來了多位曾到訪過北韓旅遊的外國人和藝術家,把當地的風土民情呈現出來。

我已提出要成立建築博物館;十年後,我 還在游說中,每次跟不同政客、重要人士

的歷史和情緒,才可以解決身份思考和我 們心中無以名狀的情緒。」策展人之一的

不夠,需要更多教育工作。因此十年前,

見面,就不厭其煩地提起成立亞洲機構或 基金會的重要性,好讓大家能夠正視各個

修理論和研究出身的他,跟Minsuk Cho合

韓國館獲得今年的金獅獎,對於不少

作,把展覽分成四個主題:包括戰後國家

亞洲建築同業皆是可喜之事。 「今年由Rem

身份、國家建築、南北韓邊界和旅遊家眼

Koolhaas主 理 的 雙 年 展, 鼓 勵 更 多 小 國

中的北韓世界,每個主題都有不同的陳列

和亞洲區城市參展,形成一個真正國際化

方式,參觀者可以觀看影片了解南北韓分

的舞台。在得獎名單上,還有銀獅獎的智

割的歷史、韓國建築師的工作,還有不同

利, 三 名 特 別 獎 的 加 拿 大、 法 國 和 俄 羅

建築模型、繪圖、照片等等。展品的陳列

斯,跟前些年盡是歐美大國獲獎相比,這

方式雖然凌亂,卻帶神秘感,引起參觀者

可是鮮有發生。」得獎對於韓國館的策展

尋寶的好奇,當你把眼睛貼近菲林底片中

團隊來說,是錦上添花,在韓國卻沒有太

的韓國街道時,相片中的細節豐富,又有

大的迴響,跟上屆威尼斯影展金基德導演

地區的殖民地背景,如這次展覽般,把社 會沉重的命題變成正面的力量。」

一點點感傷。「展覽是一種體驗。韓國展

的作品《聖殤》獲得金獅獎時,情況迥然

館的設計有點難處理,當其他人都可以打

不同。「大眾對於建築雙年展的認知比電影

內容詳盡的影片,只用了十五分鐘就把邊界的

造黑漆漆的展場,我們卻希望把題目化成

少。作為建築師,我們與大眾的接觸還是

歷史、問題和細節娓娓道來。


展館的一角,陳列了日本重要建築物設 計藍圖,成為不少建築師的尋寶地。

日本館以 "In the Real World" 為題,將展品以隨意的方式展示,讓人有一種在日本街頭閒逛的感覺。 94

Taisho 建 築 是 其 中 一 個, 在 1912 - 26 年 間 反 對 現 代 主 義 的 建 築 運

95

動,這是其中一位建築師的個人作品,流露出前衞獨立風格。

日本建築真貌 日本設計向來予人的感覺都是又白又

大 阪Umeda Sky Building 、 石 山 修 武

簡約。身處於日本城市街道時,卻有另一

(Osamu Ishiyama)的 農 家 屋, 還 有 本

種亂中有序的庶民力量和從下而上的生命

業是牙醫的日本建築殘件收藏家Tsutomu

力。早於五十年代就參與建築雙年展的日

Ichiki,他自1966年開始收集被拆卸的日

本,建築業界一直在思考西方現代主義對

本建築物元件,從古老到現代的都有,如

於東方的影響,把日本深厚的歷史傳統和

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的東京帝國酒店、

生活文化,轉化為建築語言時又是什麼?

三菱於1894年建成並在東京第一幢西式設

從下而上

加而不斷地改建家居,漸漸發展成為的私

計辦公室建築等等。多年以來,因藏品增

人畫廊,讓人們認識日本建築最另類也最 以"In the Real World"為題的日本館,

真實的一面。他認為人對建築物有感情、

把 展 品 直 接 變 成 裝 置, 一 室 放 滿 建 築 模

聯繫,拆去舊建築物等於失去記憶,也意

型、照片、海報、繪畫,在角落處更有一

味着文化素質的消失。

個專賣建築師作品藍紙的地方,參觀者忙 於挑選日本建築名家的作品,簡而言之就 像是一個遊樂園。

「真實物件的存在和感染力,比任何 照片或模型都要實在。如果沒有人去守護 背後的文化價值,我們就會漸漸失去了自

日本館主理人 Kayoko Ota,

策展人Norihito Nakatani和團隊都是

己生活的方式。」這種自省的態度,正是

資深的日本建築研究專家,展覽看起來隨

策展人希望提出的疑問,日本在1970年代

意且無規則,事實上卻是臥虎藏龍,每位

現代化後,到底失去了什麼?又創造了什

曾對日本建築界進行了深

都是業界重要人物:有伊東豊雄的White-

麼?

入的研究。

U家 庭 建 築、 原 廣 司(Hiroshi Hara) 的

之 前 是 AMO 的 研 究 員,

日本建築殘件收藏家 Tsutomu Ichiki ,自六十年代起就在不 同地區,收集拆卸建築的殘件,每件都是一個精采的故事。


內地 適應中的內地建築師 中國國內建築項目繁多,加上地大物博,建築師往 往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迎合當地氣候、地理、風土民 情和建造狀況,修改設計或工作方式。在主場館以 外 的 展 覽《 Adaptation 》, 利 用 不 同 例 子 說 明 這 種 橫跨不同建築年代的營造文化,也可以更近距離地 理解當代年輕中國建築師的工作狀況。

澳門 混合前地 具有葡萄牙和中國文化背景的澳門,以「開心前地」作主題參展, 駐澳門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利用聲音、裝置等方式,呈現當地別樹 文化特色的地標、庶民生活。

96 97

台灣 寶島九個房子 策展人賴彥吉把小王子故事般的旅程經驗帶到展覽設計之中。九個台灣 住 房 的 生 活 功 能, 包 括 睡 眠、 工 作、 應 酬、 愉 悅、 如 廁、 學 習、 拜 拜、 遊 樂 場, 以 巨 型 家 具 模 樣 於 Palazzo delle Prigioni 的 場 地 出 現, 把 內 與 外、公與私的空間關係變得模糊不清。

中國 建築之道 中國館以道家的概念,從展場基本元件構成的坐具、展台,回應大 會的主題,掛在牆上的字卡,就是過去百年以來的建築歷史,每幢 都有自己的故事。

印尼 百年建築 第一次參展的印尼館,利用照片投影和聲 音, 把 百 年 建 築 工 匠 的 手 作 坊 體 驗, 帶 到威尼斯會場,簡單卻具有感染力。建築 物每個製作工序和細節,都透過人手去完 成,當中用上了六種自然材料,包括木、 石、磚、混凝土、金屬和竹,交織起來就 是一部活生生的印尼建築史。


的幕後推手。好的設計往往可以改善或解決 各種社會問題,讓人了解城市和國家身份 的重要性。亞洲地區國家和城市地理位置分 散,各自經歷了不同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化發

可 能

展,面對西方主流大國發展和全球化的影 響,「亞洲」到底是什麼?一直都是各界討 論的焦點。 今年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亞洲國家館和 周邊展覽城市,約有九個參展活動,包括日 本、韓國、中國、香港、澳門、台灣、印尼、 泰國等。身處異國,特別在這充滿強烈國家

亞洲軟實力的

建築是城市的硬件建設,也是思考城市文化

RW :

Ronald Wall (荷蘭地理經濟學和城市規劃專家)

Alvin :

葉長安(香港館策展人)

RM :

Rahul Mehrotra (哈佛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教授)

PN :

Peter Noever (奧地利 MAK 博物館前主管)

HY :

Hiroo Yamagata (日本館策展人)

Alfredo : Alfredo J. Brillembourg (瑞士 ETH 城市設計教授) HP :

Hyungmin Pai (韓國館策展人)

Hubert : Hubert Klumpner (瑞士 ETH 城市設計教授、院長) Doreen : 劉珩(香港館策展人) TC :

Thomas Coldefy ( Coldefy & Associates Architects Urban Planners 創辦人)

Ada :

馮宜萱(香港房屋署副署長(發展及建築))

地域意識的展覽中,更容易讓人反思自身的

什麼是「亞洲」?來自各大建築學院的教授,與今屆建築雙年展的亞洲 館代表交流意見。

處境和未來。在開展第二天,香港館邀請了 亞洲館各代表、策展人和參展者討論亞洲建 築軟實力的未來,席間發言者有來自哈佛建 築學院的教授,也有在亞洲進行建築事業的 歐洲建築師。他們對於亞洲建築的意義和出 路各有精采的意見。以下是對談的節錄,當 中也許可以啟發對亞洲價值的新看法。

RW : 在擁有百年歷史的雙年展公園中,

也許有一天,香港建築師會被邀請去美國

為什麼只有兩座獨立展館屬於亞洲區國家

蓋樓。如此的話,就可以改變雙年展的運

社會問題。如果沒有意念,一味追求新科

(日本、韓國)?從歷史層面去看是成立

作方法,讓業界更注重抽象概念,希望這

技,意義何在?對於亞洲來說,可不可以

的,威尼斯雙年展籌辦初期,就是以歐美

將會自自然然地發生。

國家為主的藝術展覽,當時的亞洲國家更 98 99

在開展第二天,香港館邀請了各個亞洲館代表、策展人和參展者討論亞洲建築軟實力的未來。

何去運用物料、能源和人力去改善貧窮、

有一個完全屬於亞洲的城市概念?為什麼 現在還充斥着翻版美國城市的例子?將社

未有力量和資源來組織參展。但綜觀今屆

PN :「亞洲」這個字詞本身便充滿爭議性

區空間隔絕,減少人的公共社交空間?可

雙年展,如果把周邊活動的亞洲參展城市

和問題。我去美國留學的年代,學生都要

以看看巴黎城市模式,這種中小型規模的

也一起統計的話,可以看到大會對亞洲地

放下本身的民族身份,從中東到中國一律

例子。可不可以有更多新的城市想法?最

區的關注明顯提升。我們該如何思考亞洲

被視為亞洲。自從石油熱潮後,就多了中

終的目光不是落在建築物而是社會本身? 大家最想要的生活模式是什麼?

地區的角色?彼此有相近的文化背景,也

東;日本、中國富強了,也相繼被承認;

有國際生活的經驗,也許大家可以聯結起

剩 下 來 自 東 南 亞 的, 就 自 成 一 國。 明 顯

來,在威尼斯的國際平台上,呈現更具影

地,這些國家都各有自己的歷史、文化、

HP : 回應以上的對話,在雙年展的建築

響力的面目。

政治和經濟狀況,根本無法混為一談。因

屬國家/單位類別,為什麼亞洲總是處於

此「亞洲」必須要細分處理,在雙年展的

弱勢力量的一方?參展單位佔少數?扮演

Alvin : 這是關於看見「亞洲」與否的問

最大困難就是在於如何處理全球和地區性

的角色或許局限了發揮機會?其中一個根

題?

的身份問題。

本原因是,亞洲區缺乏具影響力的機構/ 代表,有了機構就可以見到秩序、結構和

RM : 我們是看到「亞洲」的。如果要計

HY : 我是來自工程師訓練出身;今年日

算 的 話, 以 建 築 活 動 和 討 論 項 目 數 量 的

本館的工作主要是讓展覽呈現出庶民的感

界線。

增 長 情 況 來 看, 也 不 難 想 像 未 來 數 屆 之

覺,不要傳統從上而下的策展方式。在日

對於亞洲來說,唯一未被殖民地的

後,將會有亞洲建築師當上總策展人。威

本,大家都把威尼斯雙年展視為殿堂級的

國家只有日本和泰國,這是一個全球化的

尼斯一直是西方社會認識東方的大門,就

平台,我們卻沒有制度或準則去釐定入選

地區普遍性。為什麼過去缺乏溝通?紀錄

如絲綢之路,也是促使威尼斯成為今日東

資格,造成展覽水準參差。再者就是亞洲

不足?如果有了單位/機構,就可以與業

西方文化之都的重要原因。每次在此舉行

常見的貧民窟研究,這是甚少被大會留意

界、學院、博物館互相連繫。收藏對於亞

展覽和研討會,才能夠凝聚力量。就以印

的題目。

洲來說,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如果要我在

Alfredo : 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最初的起源

選擇,我一定首選博物館。就如近年在香

博物館和只空有外殼的歷史建築物之間作

度來說,從地圖上的位置來說,它是否屬 於亞洲的一員?是的話,為什麼又不見印 度參展雙年展?中國有上億人口,印度也

是為了聯結藝術家、畫家和買家,可是來

港開展的M+,在二、三十年前是無法想

同樣,未來建築師大可以研究馬德里、孟

到建築方面,就失去了聯結的意義。因此

像的。我們現在要做的話,就要有明確的

買?如此就可以打破國家地域的界線,又

當我們問自己為什麼還要來參加時,不就

訂章、設立宗旨,如何建構成為未來溝通

或者討論更具全球視野的題目,不管是非

是為了新意念,把不同的人和意念連接起

的橋樑。

洲、中東也可以參加。全世界正在注視亞

來?回應大會的題目Fundamentals,我認

洲,好想知道你們現在和將來會做什麼?

為不是展場中的電梯、建築組件,而是如


INFO 第十四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展期: 即日起至 11 月 23 日(開放時間: 10 am 6 pm ; 主 場 館 逢 星 期 一 休 館、 其 他 場 外 展場則大部分於星期二休館。) 地址: 主場館為 Giardini 和 Arsenale ,另外四散 哈 佛 大 學 建 築 學 院 教 授 Rahul Mehrotra 與 香 港 館策展人劉珩。

於威尼斯不同地區的周邊展覽則有四十 多項以上。 門票: 雙年展會場門票可於 Giardini 和 Arsenale 場館的售票處購買,1 天門票價錢為 25 歐 羅; 建 議 買 2 天 套 票 30 歐 羅( 26 歲 以 下

韓國館策展人之一的 Hyungmin Pai (左二),回應 Alfredo Brillembourg 的發言。旁邊是香港房屋署副署長(發展及建築)馮宜萱、比利時籍建

優 惠 價: 22 歐 羅 ), 才 有 充 夠 時 間 慢 慢 看 60 多個國家館的建築展。要注意的是

築師和香港館策展人符展成。

場外的展覽、活動是另外個別收費的。

Hubert : 聽到你們的話,再回看北歐國

的。最重要的是教育,到底是全盤採用西

的,只會想要愈來愈多。這類雙年展的存

家的經驗,他們都是走過殖民歷史,從失

方的制度?還是繼續傳統方式?就如當我

在在於帶來源源不絕的新點子,讓人不斷

敗中成長過來。歐洲、美國、南美也是經

在印度工作的時候,當地人都會說印度是

地吸收、學習。

歷了社會制度的改變,才有今天的。

亞洲地區內的次大陸,因為單是在印度就 有上百種語言。這也是建築師要去考慮的

HY : 從未來的需要來說,貧窮問題隨着

地方之一。

二十世紀的現代化發展,情況和數字都正

提出問題,站在不同角度和層面觀照自

Hubert : 談到都市化的問題,要考慮規

都 讀 過 了, 日 本 和 中 國 的 問 題 都 正 在 改

己。我也同意建築從天花板開始,可是也

模,是城市還是國家?香港在雙年展中是

善。我認為建築師要面對的,是如何應付

不過只此而已。

以城市為單位參展,即是說我們可以用城

剛脫貧的大量人口,也是未來二十年要面

市聯繫大家?打破固有概念和系統,必須

對的最大問題。大前提是建築師在回應貧

Alfredo : 香港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在

要了解當中微妙的權力關係,那才是建築

窮問題,而不是解決它。

資本經濟和特區政治環境之下,也讓人們

真正要打開的新方向。

PN : 大會這次以Fundamentals為題,讓

交通: 由 Venice Marco Polo Airport到 威 尼 斯 市 內, 可 以 乘 坐 Alilaguna 船 公 司 的 船 隻, 獲折扣)www.alilaguna.it/en;水上的士則

參觀活動網站:

需要預約,收費為 110 歐羅起。

My Art Guides

在市內參觀雙年展,主要以步行、水上

築雙年展的主場和周邊展覽活動資料,方便參

網上藝術展指南 My Art Guides,有齊威尼斯建 巴 士 為 主, Giardini 和 Arsenale 主 場 館

觀 者 預 先 計 劃 行 程, 另 外 在 主 場 館 和 街 頭 報

可 以 乘 坐 Actv 的 Vaporetto 線 前 往, 其

攤 都 有 約 筆 記 本 大 小 的 雙 年 展 旅 遊 指 南《My

他場外展覽包括杉本博司在 San Giorgio Maggiore 島 上 的 茶 屋 裝 置 或 市 內 的

Biennale Guide Venice 2014》 發 售, 書 中 詳 列

《 Modern Times 》展覽則要改乘其他線 道。 船 票 有 單 程、 半 日、 一 天、 兩 天、

有市內交通、地圖、景點、餐廳、商店介紹。

三天、四天、六天至七天套票,價錢由 7

社會的實際情況,才能開始設計或建設。

Alvin : 對於今屆主題和展覽的看法,大家

框住自己,應該開放思維、打開新的思考

在全球經濟帶動的大環境下,亞洲必定是

都說明了。那麼對於十年後的雙年展,在

方式,就如韓國館的做法,把南北韓放在

焦點所在,香港更是重要的地區。

座各位有何期望?

一起討論就是最好的例子,正好說明建築

Doreen : Rem Koolhaas在策展宣言中談

Alfredo : 我希望建築師會關注貧窮問題,

要人去討論未來,反思、辯論什麼才是最

看看Norman Foster、Zaha Hadid、Rem

合 適 的 方 案。 不 論 是 貧 窮 也 好, 經 濟 也

是什麼?建築師落實設計的時候,又應該

Koolhaas如何解決貧窮。

行 程, 利 用 Canal Grande 線 道 就 可 以 輕 鬆地看展覽、博物館。

Giardini della Biennale 站: 1 , 2 , 5 . 1 , 5 . 2 Arsenale 站: 1 , 4 . 1 , 4 . 2 San Giorgio Maggiore 站: 2

100 101

好,都是我們要去面對的問題,也是讓業 界人士應該積極討論的起點,坐言起行。

如何實行?當中最關鍵的條件,卻是構成 社會的經濟系統、社會架構、人民生活。

PN : 談及經濟層面,我們不能只從宏觀的

就如Rahul問,什麼是亞洲的現代化?亞

角度去看,而是需要回到街頭去觀察。以

洲沒有單一的現代化,而是許多不同的現

國家GDP來說,大部分國家正在面臨數字

代化,每個地方各有自己的歷史、文化、

下降的問題,原因是真正增加的都是不能

社會和發展方式,在不同時間、不同階段

曝光的隱形經濟活動。如果可以來一次徹

都有不一樣的面貌。

底地、從下而上地檢視社會,我們將會看 到一個與別不同的雙年展。

TC : 作為一個來自歐洲的建築師,自小 在歐洲主導的價值下成長,我自然明白這

Ada : 建築師是擁有創意和解決問題的人,

個系統的用意和缺點,單看現在歐洲經濟

亞洲更是充滿矛盾和對比的地方,有不同

蕭條的景況,便足以說明。因此對於「亞

的文化、信仰,高密度也是城市的基本要

洲」是否一個可行的概念,我是有所保留

素之一。建築師對於設計的追求是無止境

「十年之後的雙年展,在座各位有什麼期望?」 香港館策展人葉長安(中)發問道。

www.myartguides.com/ venice-architecture-biennale- 2014

以預先計劃好位於市中心的展覽、活動

擁有創新的想像力。大會主題開宗明義地

到現代化的影響,建築是什麼?背後原因

不同國家館主題、展覽、周邊活動資料外,還

歐羅至 50 歐羅,視乎組合而定。建議可

RM : 最後總結,不要被「亞洲」的概念

思考新的社會制度。可是我們必須要弄清

www.labiennale.org/en/architecture

成人票價: 15 歐羅(在網上預購船票可

在緩減之中。在這方面的書籍,我大部分

我們回顧過去,目的不是尋找答案,而是

官方網站查詢:

藝術家 Heinz Mack 以九條金色支柱代表建築歷史中最早的元素,是天與地之間的媒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