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ute read

妈妈的肉汤圆

作者: IDA ZHANG

Creekside 小学家长

作为一个出生和成长在成都的川妹 子,我爱一切糯叽叽的食品。

四川的土壤不像北方,可以孕育出 白生生的面粉。水稻多、米多,自 然由米衍生出的小吃也就多,特别 是到了四川人“好吃嘴”的手里, 酥脆、软糯、香甜、麻辣,各种口 感和味道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一部 分我对家的理解,也是现在我乡愁 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大部分地区把“元宵”规定在 了“元宵节”吃,但是在四川,汤 圆就是一个普通的早餐选择。五岁 时候的我站着沙河的桥头上,看着 师傅从热气腾腾的四口锅里,一个 口味捞一个汤圆盛在白底蓝花的小 瓷碗里,就是我每周一次的节日。

后来搬进了小区楼房,再也不在街 市上吃早饭了,我家的汤圆逐渐演 变成了一个味道:鲜肉芽菜。爸爸 的老家在川东,因为他爱吃,我居 然也第一次吃就爱上了。 虽然是我爸爱吃,但负责准备的是 我妈。她一般是头天晚上把解冻好 的肉馅,混入切碎的姜粒、芽菜、 料酒、精盐、酱油和白糖,搅打成团后再放入冷藏,这样第二天早上比较硬的肉馅儿就方便包汤圆。糯米粉加水混合成团以后也冷藏起来,第二天早上迅速包好,下锅,等我起床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圆。

后来离家上学、参加工作再到出国求学,刻在基因里的“好吃”把我也从厨房小白锻炼成为了可以张罗一桌菜的煮妇,我也从别人家闺女成了别人的妈妈。我学会了很多很多吃过和没吃过的菜式。借助这个互联世界的便利,我会做的菜式远远超过了父母,基本上想吃什么,都会变着法地去学习怎么做。 同时,我也在用食物,尽量具化孩 子们对于中国的想象:在新年我包 饺子;在清明我做艾团;在端午我 包粽子;在中秋我打月饼;在隆冬 我做香肠……我也会在元宵节包汤 圆,但是我只做甜的馅儿,不做肉 馅儿。

并非是我不会,只是我不想。也 许鲜肉馅儿的汤圆对我来说,就 是当女儿的味道吧。我有点固执且 自私地,把这个味道锁死在妈妈 那里,“如果妈妈不做,我就不吃 了”成为了我为数不多的莫名其妙 的坚持之一。

疫情这小三年的时间,我和大多数 的海外华人一样,和至亲不能见 面。更有一些朋友,因此和亲人阴 阳相隔。我是幸运的,我妈最近来 美国探亲了,我又能吃到妈妈的肉 汤圆了。希望所有的海外华人,都 有和亲朋好友团圆的那一天!

中国元宵节和汤圆

中国元宵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 节日,在中国农历正月十五庆 祝。通常在公历的2月或3月 初,它标志着传统中国新年庆 祝活动的最后一天。早在西汉 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 年),它就已经成为一个具有 重大意义的节日。

在元宵节期间吃的汤圆或元宵 是一种糯米球,通常用甜红豆 沙、芝麻酱、花生酱等作馅。 它可以水煮、油炸或蒸煮;每 一种都有独特的味道。中国人 认为,圆球的形状和盛放圆球 的碗象征着合家团圆,而且吃 汤圆或元宵可能会给家庭带来 和谐、幸福和新一年的好运。 

This article is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