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ute read
小生命大學問 20:讀多不如深讀
讀多不如深讀
Advertisement
讀書會的真正目的不在於讀了多少書,而是,讀懂 了多少,讀進去了多少,又實際運用了多少……
◆文/方隆彰(人文教育工作者)
近日應邀到台北、台中、高雄等地和有意 申請「三好校園計畫」的學校代表進行 「三好意識會談」,期待在輕鬆的氣氛中, 大家聊聊「三好」和自己、學生與校園的關 係。 一開始,大家有些觀望,可以感受到在 生疏的場合,並不習慣主動、自在地表達, 我開玩笑地說:「主辦單位告訴我,沒有發 言的人,中午沒有便當吃。」頓時出現了笑 聲,氣氛一下子輕鬆起來,我接著問:「聽 到『做好事』,會立刻想到些甚麼?或是有 甚麼畫面出現?」有的場次我會先分享當天 早上自己的相關經驗,再問大家:「這是『好 事』嗎?」「這讓你想到最近有做了甚麼『好 事』?」…於是,成員們會陸續開口,在聆 聽中,彼此激盪,又引發更多分享,接著, 引導成員們談談:「這許多不同的經驗都被 稱為『好事』,它們之間有甚麼共通之處?」 於是,「能回應別人的需求」、「做自己可 以做到的」、「利人也利己」、「都是舉手 之勞」、「既可以幫助別人,又能安頓好自 己」等等更深一層的看見紛紛湧出。 然後,運用類似的模式進行「說好話」、 「存好心」的會談;最後,我請成員們分組, 就「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各 選一項,將這些要素化為具體作為,討論「若 要將其融入校園及教育、教學中,有些甚麼 可能的作法?」再邀各組分享組內交流的精 彩內容。
會後成員們的回饋包含:「經過會談導引, 更加了解三好的意涵」、「多了好多推動的 想法」、「藉由彼此分享,讓我有機會重新 審視自己的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等,非常 有幫助」、「經由日常生活的省思,蓄積更 多實踐三好的動力」、「發現原來實踐三好 並不難」、「這樣的群體會談引導,值得推 廣到教育現場」等。 忙碌的現代人,一方面較少閱讀的習慣, 同時也缺乏足夠的時間閱讀較長的文本,因 此,像這樣用一個主題或短句來進行群體對 話,也是讀書會可以運用的形式;我們對許 多話語、概念,往往能倒背如流,視為當然, 雖然耳熟能詳,卻不曾好好和它對話,以致 只流於知道表面字義,而未深究其內涵。因 此,若能在讀書會裡,針對某句話、某個主 題,由淺入深,從身邊經驗到內在意涵,進 行有層次、有次第地探討,除了可以增進理 解的深度,也會經由分享,發現與生活的連 結,開啟自我映照的契機,進而轉化生命的 素質。 讀書會的真正目的不在於讀了多少書,而 是,讀懂了多少,讀進去了多少,又實際運 用了多少;這樣的優質讀書會能在每一次的 互動中,培養深度解讀與多元思考的能力, 同時,也在過程中,經由持續交流,讓聆聽、 接納、覺察、反思、實踐等態度與行動,能 在其中逐漸陶成與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