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編輯是和才華洋溢的伙伴集體創作」-Shopping design 前編輯.黃威融

Page 1

+


寫在前面

2016 年開始,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的 Jerry 老師第一次 推出了:「設計跨界講座(SCID)」 。這項活動不但受到了實 踐大學設計系同學以及許多社會的關注和好評,更是納入了 新啟動的 U9 課程當中,其中一門選修。而今年設計跨界講 座再度舉辦第二屆,身為東吳大學社會系的學生,除了在新 創產業有淺薄的知識,加上 Jerry 老師本身是社會系出生的 底子,希望在這場講座中,除了能更充實本科系應有的知識 之外,亦打開不同的視野。在這次的設計跨界講座中,一樣 邀請到了許多來自各方業界的資深人士,讓他們以自身的經 驗作為養分,分享工作上的經驗、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等等,讓學生們能夠在設計行業中發掘新體會、新思維。


寫在前面

而我們所負責這一季的第二場演講,請到了《小日子》雜 誌的創辦人之一黃威融先生。邀請他分享不只在做為一個編 輯,而是探討「編輯」和「讀者」之間的共同幻想,從零開 始慢慢培育成形的過程。並且告訴各位同學,編輯雜誌如何 影響了自己的人生與夢想?除了探討小日子雜誌之外,亦探 討年過三十的時期,著作《中年大叔的 20 個生活偏見》一 書,究竟是有什麼樣「偏見」,值得大家去思考玩味。並且娓 娓道出身為一介雜誌創辦人與「大叔」的魅力與迷人之處。

演講結束後,以 Jerry 老師對於黃威融老師年輕時的著作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到現在的《中年大叔的 20 個生活 偏見》,這兩本書中的「理由」一詞,轉變成了「偏見」一詞, 這樣的用字轉換,是否是出自於心境上的轉變?以這樣好奇的 心,開啟了問答的序幕。除了 Jerry 老師的問題之外,同學們 亦對黃老師提出了在團隊合作上最容易遇到的尷尬狀況:在面 臨一項即將來臨的團隊決策時,究竟是多數決?還是聽從專業 領導人?像是這樣兩難的問題,黃老師究竟會提出怎麼樣的看 法呢?大家是否跟我們一樣非常期待這場演講?那麼,就先從 了解黃威融老師的生平開始吧!


黃 威融 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

2004 年秋天,加入《數位時代》雜誌, 擔任後製副總編輯

分別於 2006 年底及 2012 年創刊 《Shopping Design》與《小日子》,與 詹偉雄、陳素蘭和鄭林鐘等雜誌前輩的 帶領下,深刻體會圖文整合和雜誌編輯 的魅力,並開啟台灣社會關注生活風格 的風氣。

自 2013 年起擔任誠品書店《提案》免費 刊物之編輯顧問。

曾出版過數本暢銷書籍,包含:2 本個 人散文書《旅行就是一種 Shopping》和 《Shopping Young》。

和 4 位好友集體創作的《在台北生存的 一百個理由》。

「一生為編輯,終生什麼都能編。」


「 原本沒有預期要做財經雜誌,

2004 年秋天,我和美術黃昭文被詹偉雄說服進入《數位時代》 (當時是雙週刊)作後製,當時我們最常參考的是正統的國外財 經和科技雜誌,例如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和 《Fortune》,詹大哥曾經有一大批很酷的從 90 年代至今的 《Wired》雜誌(據說某次大掃除被不識貨的打掃阿姨整批當作廢 紙回收),還有聽當時同事說創刊初期大量參考美國女性生活潮 流雜誌《Real Simple》的圖文構成。2004 年進雜誌正式當編輯 前,我是個眼睛跟手距離很遠的那種人,雖然已經買了十幾年的 雜誌,但是其實都沒有讀懂它們。 因為《數位時代》後製工作的需要,我必須把以前看到的夢幻 版面應用到現實的工作,好比說那幾年我們常常要作「年度風雲 人物」之類的題目,可是怎麼做就那幾套,我就拿 2005 年 1 月 1 日《BRUTUS》作的「Trend Makers 2005」給同事們看,它們從選 角、拍攝到敘事方式,都成為我們的重要參考。

卻意外因此啟發理性。」


Shopping Design

好幾期《Shopping Design》都讓我產生這樣的感覺,把設計這 件事詮釋得如此有溫度。在本書中看到《Shopping Design》背後 的編輯過程更令人熱血沸騰,黃威融和他的編輯團隊除了是爵士 樂團、默契極佳的球隊,更是探索社會美好的先鋒,所以才能誕 生《小日子》這樣聚焦台灣在地生活風格的雜誌,我們不用一直 看著外國的月亮有多圓,自家巷門口的路邊攤可能更令人滿足與 驕傲!


雜誌,就是能滿足某一種社會需 求的刊物。我們當初就是看到台灣 社會有設計知識的需求,所以創辦 這本雜誌。 《Shopping Design》在 2006 年 11 月創刊,逐漸從特刊發展成雙 月刊,並於 2011 年再轉型成月 刊。這一路的轉變,都是跟著社會 的轉變及讀者的需求:台灣有愈來 愈多設計工作者及熱愛設計的上班 族,《Shopping Design》可以讓 他們多認識台灣的設計人。


第 20 期「日本學設計 2010」是這 輩子夢寐以求的陣容;我們找來十組 各有專長的「名師」對談,例如吳東 龍與時尚設計編輯陳元慈談設計、 Tizzy Bac 主唱陳惠婷和知名美術設 計游筆文談日本音樂祭、楊士賢與侯 季然導演推薦日本電影……這一期的 企劃力、勘景力、通告力、執行力、 編輯力、攝影力都已經達到極致。 第 28 期「改變世界的視覺設 計」,我終於像個總編輯了,一個字 都沒有寫,但我從專題內容學到很 多。這期介紹很多唱片的封面設計, 但絕不是談論只有音樂雜誌的人才能 懂的高深內容,而是我們僅僅看封 面,就可以學到很多設計概念。例如 蕭青陽介紹的 Lady Gaga、50 Cent 等十張專輯我都沒聽過,但是我因此 知道,Lady Gaga 是美國娛樂產業的 集大成,而 50 Cent 那皮膚不修圖的 照片比有修過的更有力量。


因為閱讀習慣的轉變,以 及讀者愈來愈重視雜誌圖文 整合的能力,因此我在每一 頁都會提供至少二個以上的 閱讀起點,例如主文、圖 片、圖說、圖表等,讀者可 以自行選擇他想要的閱讀方 式。 雜誌最大的對手是部落 客,什麼照片都被他們拍完 了,因此雜誌不能只是拍到 照片,還要拍到對的照片。 另外,以後在平板電腦上的 雜誌會像電影,每一個畫面 都包含了豐富的訊息。


黃威融的「小日子」 是一本於 2012 年 4 月創刊發行的臺灣生活 風格雜誌,原為雙月刊,從當年七月開始更 改為月刊發行,創辦人為黃威融、沈建宏、 劉奕成。每一期雜誌發行針對不同的主題切 入故事,將設計、建築、美食、音樂、電 影、閱讀...等故事,以生活風格的角度刊 載出來。 

心靈閱讀・生活新意・一本共享臺灣美 好生活況味的隨身雜誌。

小日子,書寫有故事的人,溫暖紀錄臺 灣土地上的小人物。

讓未曾留心的生活小細節,優雅顯現

吃美食・看電影・聽音樂・聊旅行。

小日子,邀請你專注體會一件事的美好 (小日子網站內的一段話)。

《小日子享生活誌》


黃威融的「一百個理由」 不但是黃威融年輕時做過最浪漫、瘋狂的事,也是標 誌他後來工作生活裡相當重要的一本書。除了如他自己 所說,這本書是過去十多年來許多陌生人認識他的方 式。書本身抓住時代脈動與充滿創意的設計風格,也是 讓他人生持續挺進的精神之一 從建國中學到台灣大學,黃威融走的是台灣大部分菁 英的慣常路徑。身為菁英中的「匪類」,他笑稱還好有願 意縱容他的家人,才可以讓他如此任性一路到底。後知後 覺的他,直到 35 歲才赫然發現身旁的朋友都有車、有房、 坐擁高薪、工作穩定到不行。而今年 43 歲的他,竟然還 想創辦一本新雜誌。 因為工作的關係,黃威融認識不少 1976 年前後出生 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有想法、有創意、充滿才華,且 社會也成熟到可以欣賞他們的作品並給予支持。黃威融 說:「如果生在這個時代,我會顯得很正常」。他認 為,現在不管是要搞音樂或玩藝術,都可以找到一群志 同道合的人,你不但不用覺得自己「怪」,而且也有機 會成功。

「在那個時代,台灣需要一本這樣的書,而我 們因緣際會,做了一件對應的事,並不是我們 多有才能,而是意外用了突破性的方式。」


黃威融的「一百個理由」

「就像是魏德聖也沒有變,是環境變了。」他又說 了一次。 他提醒著所有看到這些默默支持理想而成功人的故事 時,讚許之外,更具改變力道的深層意涵:「看到魏德 聖或姚瑞中,你不一定要去買他們的作品,但我們可以 去想,自己可以怎麼做?身為家長的人可以去想,如果 小孩有這樣的傾向,是不是可以鼓勵他。」 面對未來,他有種兵來將擋的輕鬆自若。瓜熟自會蒂 落。1976 年以後出生的這批人生活在相對自由、開放的 環境裡,等他們成為社會中堅後,做喜歡的事,就再 「正常」不過了。

「在那個時代,台灣需要一本這樣的書,而我 們因緣際會,做了一件對應的事,並不是我們 多有才能,而是意外用了突破性的方式。」


聽講心得

黃威融老師曾說道,「雜誌不只是一個過 程,透過它你可以看到整個世界。」 當天的演講中,他除介紹國內外許多各式 雜誌之外,亦分享他的過去與輝煌的戰績。 他的生平,是一個非科班出身的「門外 漢」胡亂勇闖的非凡故事。如同社會系背景 的我們,「誤闖」了工業設計的大門,每週 的課堂演講,得到許多社會科學院以外的知 識或常識,並拓展眼界。 黃威融老師以輕鬆詼諧的談吐方式,引領 聽者從他的生命經驗中,得到不一樣的見 解。你會發現到,除了能從中得到人生哲學 外,你亦會發笑,暫時帶領你到達一個忘我 的境界。 演講結束後,我們咀嚼回味,並須從中反 思,雜誌與我們的連結。


Q&A Jerry 老師: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我很好 奇,就是說,你說十週年紀念,甚麼東西, 我的意思是怎麼會有一本書能有十週年,我 真的找不到第二本書欸,找不到哪本書有十 週年紀念這回事。那那本書要叫做「在台北 生存的一百個理由」,那你現在是「中年大叔 生活的二十個偏見」,從生存到生活,在這個 過程當中,我在想每一個字,這個東西的設

Q1

定,如果我們從那個時代到這個年代,這兩 個東西畢竟是對照的,尤其是現在這本書, 你覺得這是怎麼樣的氛圍,或者你想像的是 怎麼樣生活?


A1

黃威融老師:我稍微講一下,不過這對年輕人來說我還是先講一 下「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不是要講那本書,是想講它的概 念是什麼。這本書是 1998 年,也就是說……啊我要先講,你們知 道,1998 年對台灣來說是超級重要的一年!你知道嗎?因為 1996 年五月天出第一張專輯的前一年,政治上來說,那一年,是陳水 扁第一任市長,選輸了馬英九,所以那一年政治上做了一個變 遷。那本書其實是 1998 年的十月。因為那時候,我們透過台北 市,那時候不知道是文化局還是什麼局…那時候那本書在當時的 出版條件,其實是沒辦法出版的,因此我們那個時候是用了一種 比較「不經濟」的方式去做,然後我們去跟政府喊,以現在的語 言來說就是去「補助」,跟他說,這本書是對台北市有幫助的。因 為那個時候,我們的那本書就是,怎麼說,以現在的語言就是 「研發費用過高」!那本書定價,在當年喔,二十年前,我記得 定價好像是 450 塊,然後上是要打 8 折。我那個時候還不到三十 歲,那個時候在成本概念真的很差。

但出版社的前輩就跟著我,就算了,就為了我們就繼續這樣做這本 書。但有種東西就是你怎麼做都一定賠錢,我那個時候才知道說: 「噢!原來不是因為我很有才華、很有熱情、很努力,想要做好一個 東西,就可以了。」沒有欸!因為那個時候我沒有成本概念,那是真 的,可是後來還是要想,想一個辦法,那本書有五個人手,除了我之 外,我是做編輯的,還有:馬世芳,他是得過好幾的廣播節目金鐘 獎,華文圈搖滾第一名嘴,他最愛講音樂!還有一個是:姚瑞中,他 是前衛藝術家。另外兩個算是退出藝文圈,一個是瑜珈老師,一個現 在在做生意。我們那時候五個人想做這個題目,其實是我們覺得, 1998 年的時候我們各自當兵退伍,大概都還不到三十歲,那我們有一 些想要創作的念頭,我們覺得,就針對我們熟悉的城市。 所以,阿,有機會再跟你們講裡面的內容。它標題雖然是講「台 北」,其實是講台灣這個城市,所以我們裡面有很多,例如說:「我們 覺得台灣該有更…恩…那時候我們在虧台北的捷運;那時候我們在虧 台北應該要有一個像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城市導演,之類 的!」那個時候我們還在想,台北應該要有一個巨蛋!那個時候就在 寫了喔,結果二十年都還沒有蓋好!就是我們有一些對於,我們認為 一個城市生活的美好夢想,大概是這樣講。


但是我要講的是說,因為我們五個人,寫的是一百個,這個一百個 是一百篇文章,而這一百篇文章我們有不同的版型去弄,然後我們五 個人分工,大概是這樣子!那其實那個時候,這個就是五個年輕男生 的偏見,那只是我覺得我們那時候因緣際會,許了一個這樣子很特殊 的理由,所以就是書名嘛,「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讓人家容易 理解,那個時候我常講說「定位」,或是在「概念」的爬書上,不管你 是不是做編輯,或是文字工作,其實我覺得那都是蠻重要的。

那個時候我們就想到說,如果我們做:「在台北,最好吃、喝、 玩、樂的一百個事情」,噢!那實在是很弱!你知道嗎?真的很 弱!那個時候我們一個朋友就想到:在台北「生存」怎麼樣?我 就覺得喔?這蠻酷的!所以這書裡面我們也不是用吃喝玩樂,例 如說,我還記得,我們有一個老…不是喔!我們還不是用老殿, 是…酷,酷殿!很酷的殿,你知道酷的殿裡面第一個,我們用的 是中正廟,我們還要叫它中正廟喔!因為我們是經過學運的那個 世代,所以我們就不能叫中正紀念堂,要叫它中正廟! 那我們認為中正廟是台灣很酷的一個怪殿。你這樣命名就有點 反應出,一個你看待事情的態度,或是你的看法。然後那本書曾 經有機會要到中國販賣,但是確定會有幾篇的標題,確定會踩到 紅線,我覺得這個用講的就可以,它第一個,我們那時候五個人 都有在抽菸,年輕人都很愛抽菸,我不知道,那是因為我這幾年 就沒有在抽菸,那個菸盒上面旁邊不是都會有警語,現在好像是 會有照片,像是你會得那個…肺腺癌,但是以前不是喔,以前是 旁邊會有:吸菸過量,有害健康。旁邊還要附上:三民主義,統 一中國。我們那時候看到都覺得這是最棒的題材,都故意在那篇

A1

講!我還記得那篇是載講說…但我忘記是誰寫的,講說:「我們覺 得在台北很爽,因為台北買洋菸蠻便宜的,你知道,那時候稅還 很低,我們就故意開這個玩笑,在台北有這個福利,抽菸好!」 所以這是在台北生活的一個理由。標題叫做:三民主義,有礙健 康;下面一句:吸菸過量,有礙中國。完全就是那種年輕的耍嘴 皮子,那種年輕愛搞笑的事情。


作的時候,會有一些比較厲害的人,然後聽 從他們的決定,那有的時候面對一個比較大 的組織的時候,你還是要面對那個問題,就 是: 「在投票選舉,跟一個被大家認為是很厲 害的決策者之間,要怎麼去取捨?」 比如說好了,我們設計系要辦學期展覽, 那要選我們的主題,負責的同學會遇到一個

Q2

黃老師你好,你剛才說到像做一些創意工

問題就是說,我們到底是要全部的同學一起 來決定這件事情,還是說,讓我們覺得認可 的,能力比較強的同學來決策?但如果我選 擇了後者,要怎麼去平衡大家是不是認可這 一位,比如說我們認為是很厲害的人的這件 事情?尤其是在一個比較大的組織下的時 候,我們要怎麼平衡?

Jerry 老師:謝謝同學問了一個我也想要問的問題,我覺得蠻重要 的一件事情是,你看這個年代,包括框架下的組織吼都是假的, 你沒有辦法這樣去運作一個組織,因為,國外的組織你看,他是 一個 project 接一個 project,每次組合一個活動,做完,再聚合 下一個。這裡面最漂亮的像是唱片阿、雜誌這一種,每一張唱片 的成長都是組合不同的鼓手,不同的封面設計。我覺得威榮今天 帶給我最大的領悟就是說,很多人都在談個體性,感受…等等這

Jerry

種,全然的情緒一定要去帶進來,去溝通,那我覺得在這個過程 當中,其實你是要把「偏見」這個字正名化。那你來談談你的 project 經驗。


黃威融老師:我分享兩個可能也許有點幫助。我絕對沒有辦法回答你這 個,做直接的回答,因為我沒有念過你的那個系。我舉一個例子,這個 可能跟你們比較相關…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直接講。以我過去六年的時 間,我其實做過一個例子,是在宜蘭的一個黃聲遠老師的「田中央」 , 是一個設計群,他們可能跟你們比較有關係。我大概從旁觀察他們做 事,很多時候其實都像 Jerry 老師說的,他們有人是做羅東文化工廠; 有人是做中山國小的體育場,有大有小,我聽或是我旁觀黃聲遠老師他 在帶那個,我只能這樣講,他那個事務所不大,二三十人。那我舉例來 說,那個時候我剛開始去找他,那個時候我幫他做書嘛,他那個時候遇 到一個最大的問題,因為我覺得他遇到的問題跟你剛剛問概念有點像, 就是說,我跟他說: 「我從出版的直覺以及編輯的經驗,我覺得,我們 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應該要有一本『田中央』的,講你們創作的書,這 是我編輯的起始點。」但他回問我一個很概念的問題,他說: 「什麼是 田中央做的?」 因為這個社會一直有一個偏見,就是田中央的東西,大多,多數 都是黃聲遠做的。這是一個偏見喔!可是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比較喜 歡接受的偏見,所以我在田中央觀察六年的過程裡面,其實,黃聲 遠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要跟我講,或跟我們的團隊,或是要透 過我們講,這個書,或是這個事務所,真的在做設計的有好多好多 你們不知道的人。所以那些人是後來我們在採訪的工作方法上,我 不記得我們是挑了十個還是十五個,每一個我們嚴格規定,為了不 讓這本書,或是說不讓人覺得說:田中樣的東西都是黃聲遠做的, 所以我們在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我一定要去問每個 project 有參與 的對象。跳到結論來說,最後整個,只要是田中央做出來的東西, 就是田中央。那我只能說,嗯…我看到,但我不是要你們照這個方

A2

式,我覺得,黃聲遠老師他們真的是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他很強 調的一個他稱作是「平等式的討論」 ,他們會花很多間去…通常是下 午四點以後啦,他們會開始討論,各自發表意見。當然,我覺得一 定不會有所謂的「絕對的」平等,我會這麼說是因為,每個人的能 力、經驗、強項都不同,但是,我在田中央我看到的是,是透過怎 麼樣的「集體參與」讓這件事情比較能夠回應到這個…可能叫作 「最大多數」的意志或是什麼之類。


那另外一個例子比較快,就是我們在做所謂的職場上,商業雜 誌上做的事情。其實我今天漏了一個分享,如果主題比較偏重在 創作的時候,我通常會講一個叫做「爵士樂團」 。我的意思是 說,我以前,我最早在做 Shopping Design,我提出我的觀察 是: 「以前的雜誌是古典樂團。」所有的古典樂團,是聽令於那 個指揮,他們這群人有個共同的意志,如果你稍微有聽古典音 樂,像是以前那種,會有幾個偉大的指揮家,他們在詮釋那些偉 大的音樂家作品,會因為那個指揮家的偏見,還是說他的認知的 不同,他會詮釋出這個地方怎麼樣。我那個時候覺得說,在台灣 的財經雜誌,就是最典型的古典音樂編制,它一定有非常驚人的 採訪記者,什麼什麼之類,然後都訓練有素、高等學歷,所以古 典樂是個有門檻的。

那那個時候我大概想到的就是,我要突破這個我想要的,我的 比喻是「爵士樂」 。我真的很建議大家,不管在台灣或是出國, 爵士樂要用看的!今年那個 Lalaland 那個導演之前最重要的一 部片叫作「進擊的鼓手」 。我覺得學設計要看那個,要看進擊的 鼓手,但 Lalaland 也很重要,那也很好看。但進擊的鼓手會在 創作上給你有非常非常大的啟發!因為他一個要練鼓的,他遇到 一個很殘酷的他的老師嘛。爵士樂之所以最重要的是他的: 「即 興」跟「互相理解」,那是創作某一種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說, 爵士樂如果是通常一般來講的三重奏:鋼琴、貝斯跟鼓手,三個 人在彈他們有一個基本的架構,但是演藝完他們一個部分之後, 會依當天的狀況去做一個各自的即興,那個即興是透過眼神,或

A2

是默契的交流。也就是說,這只是一個隱喻,因為你們是設計 系,不是法律系,我覺得啦,當然還是要照一些基本的遊戲規 則,可是怎麼樣去多一些那種,比較像是創作上的默契。我剛剛 特別會講音樂跟電影,因為真的有很多創作上的心領神會,是你 們念這個科系才能特別去感受到,不是應該是這個樣子嗎?你們 是要一起去接近那個東西,不是去 fight for。這是我給你們的 建議,希望你們可以聽出這些關聯來,然後去想想看。


陳 偉翔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四年級 書面報告統整、製作與排版設計 演講內容記錄與心得撰寫

陳 俐君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四年級 問答逐字稿統整 當天攝影與前言撰寫

陳 美心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四年級 講者資料蒐集與統整 當天演講錄音

組員分工表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