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華人

Page 1

華人一般指漢民族,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裔第一、第二代為華人。 華人到外国僑居,传说开始于周秦时代,但有史可查的是汉朝。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那時 候,華人自汉朝已开辟与东南亚和印度、斯里兰卡的海上交通。由于开展海外贸易,商人、水 手可往东南亚进发,其中一部分人定居於當地,成为了第一代的海外移民。華人大量移居东南 亚始于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了華人历史上第一次海上远征。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之前, 从中国移居到东南亚的华人主要是在通商贸易的需要上移民至中南半島和海外。随着东南亚各 国逐步沦为殖民地華人作为主要劳动力的來源而移居东南亚,跟隨已定居海外的親友赴東南亞 學習做生意或從事劳工業。越南的移民按照到達時期、原鄉籍及同化程度,被稱為明鄉 (Minh Hương)、華(Hoa)及不同名稱。目前的海外華人主要生活於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 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少數民族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越南。這些地區的 海外華人主要来自 16 至 19 世紀福建省與廣東省,以及後來的海南省。而從 10 世紀至 15 世 紀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马六甲與東南亞。然而東南亞的華人常被當地的人民看待是中國人不是 自己本國的子民,這就是宗族歧視。總的說來,由於中國人移入東南亞較晚,以致華人移入東 南亞時,東南亞已經有了成熟的社會、民族和國家結構。因此華人對東南亞是一個後來者,並 不是原住民。在原住民看來,華人的遷入是侵犯了他們對領土的權利,是一個外來民族。這就 使華人在東南亞先天性地處於二等公民的地位。 華人在東南亞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國人經常疑惑,為何華人在東南亞擁有不錯的經濟地位,但 是卻沒有相應的政治地位?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也有很深的歷史和文化根源。我們要認識到,東南亞並不是像美國一樣的 移民國家,而是和中國一樣是民族國家。在民族國家中對於一個外族的態度先天性地區別於美 國式的移民國家。這一點需要放在「國情」的框架之下加以理解。

華人因勢力大而一直被警惕

除了在新加坡,華人在各國國家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經濟地位,但卻無法在人數上取得 優勢。這意味著在民主社會中無法通過選票來壓倒原住民獲得政治主導地位。這就使華人社群 處於一個相當尷尬的位置:既不能取得政權,卻又對原住民的政權有威脅。這使東南亞各國長 期對華人的政治活動有著深深的警惕。


华人在海外最大體系,在经济上最成功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 东南亚华人企业的活动是最好的证明。经济机会的提供是刺激早期及晚期华人移民东南亚的主要因

素,而华人一直在东南亚各国扮演一个主要的经济角色

东南亚华人,给全世界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他们的经济实力,比如,在马来西亚,70%的中小企业被 华人拥有,其中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以及等。 在馬來西亞多數中小企業,但是悲哀的是馬來西亞政府如此的偏袒自己的宗族要每個企業里一定要有 馬來人。

華僑對於文化的維持涉及了他們文化核心的部份。列如:語言、宗教、信仰的狀況,即使與中國的接觸相對 減少但仍會隨者時間一直維持自己去傳統的文化。文化維持的堅持出現,會以一種適合的形式,而不會排 斥其他形式的出現。在一個 given country 我們很可能會發現華任適應的反應範圍從文化維持到適應及同 化,雖然這些反應會隨著面對不同的環境而跟著改變。适应性,一個安全时期是只移民者对所有社会文化 会一情况不同而有改变。华人适应地方的状况会随时间、空间而有相当大的变化。早期移民的华人被当地 文化所同化,这是因为他们在当地是属於相对的少数及缺少女性的移入。

在东南亚,真正能以一个大族群的规模保持华人传统的,據我所知只有 马来西亚,新加坡。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可以擁有華人的名字,可其他東南亞的華人一 定要用他國的語言區取名字,有些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麽,或者來到 台灣和中國才取中文名,這就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與其他東南亞華人 的不同的地方。 自从万隆会议,周恩来取消了中国的双重国籍政策,泰国,印尼,菲律

宾等地的华人开始积极融入本国社会,特别是泰国和菲律宾,传统意义 上的华人已经很少,从姓名和语言上,中国人已经分辨不出谁是华人, 不过,本地人对那个家族有华人血统,都一清二楚。


同化經常指華人漸漸融入當地的地區居民的文化,隨後喪失他們本身的文化。在泰國 發生較大規模的同化,而在柬埔寨及菲律賓也是意義重大。早期在東南亞移民的華人 也有同樣的狀況,在相對較少數的華人人口及同化有一個明確的協會。

泰國有個例外的模式,大量的華人移民而且 通常兩代或三代一起遷移過來。這例外可能

是由於泰國文化和中國文化類似之處較多, 而泰國未曾被外國勢力殖民,因此土著居民 較能保持自己的地位。

當泰國常鼓勵及促進華人居民同化的時候,在柬埔寨及菲律賓的 殖民政策都對華人有差別待遇。種族通婚在任何國家都可能發 生,但在泰國,它涉及了工會產物(offspring)的不同利益。華人對 於這三個國家人民的態度通常是正面的,但在泰國特別是如此, 沒有殖民的影響保證了泰國社會、經濟的強盛。

華人社區所展現的適應形式在特別的地方必須靠前述因素的不同組合。文化的維持似乎當那裡 有興當大而集中的華人男性及女性人口,佔當地人口相當的比例,與當地企業競爭,暴露在一 個政策上差別待遇、較少通婚機會、華人社區間有較好的交流的社會、文化環境下,華人大部 分維持對當地居民的負面觀點。在那裡有較多華人的情況下,但那裡的經濟競爭力較小及政治 差別待遇下,仍然可以發現適應性,甚至逐漸同化。 經濟競爭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被當成採用當地文化的主要刺激。社會和文化的環境更有 變化,特別是關於現存的政策和華人社區間的交流。但其他的特色是更一致的,如相對較少的 種族間通婚的機會,及華人存在對當地居民的尊敬。我已經證明人口的大小似乎是最重要影響


華人建立不同適應形式的因素。然而這裡對於文化無持及同化的絕對大小的門檻可能有一個具 爭議性,相對人口的大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這似乎是特別與適應有關。這種考慮將可能製造 一個簡單的經濟決定模式,多少令人有點懷疑。比較可能的是遭遇分開的情況,華人的行為較 為相似,在馬來半島東岸及西岸的華人的適應形式有顯著的不同,前述的模式從華僑對物質觀 點而建立起來,有理由相信他們有更廣泛的公式。


1. 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与新移民

东南亚是世界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到 2007 年,东南亚华侨华人总数约 3348.6 万,包 括约 250 多万的新移民及其眷属,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 6%,约占全球 4543 万华侨华人总数 的 73.5%。

*文莱新移民可能仅数百人。

印度尼西亚

印尼是东南亚,也是全球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现今,印尼华侨华人总数应当在 1000 万以上。由于印尼缺乏对华人人口的全面普查,且印尼华人有相当大部分同化于当地人, 故关于印尼华侨华人人口数量的估计差距很大。但如以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推估, 再与较有权威性的印尼官员或专家的估算印证,大体得出 2007 年印尼华人约为 960 万。加上 来自福建和其他地区的新移民、劳务输出人员,以及印尼数以万计的台商及其眷属,可推估印 尼华侨华人约 1000 万人。

泰 国

。按泰国华人自然增长率与全国的人口增长率大体相当、泰国华人占泰国人口 10%来估算泰华 数量,再加上近 20 年涌入泰国的新移民,则 2007 年泰国华侨华人约有 700 万人。但华泰混 血儿数量很大,如果他们大批认同华人身份,则这个估算数据可能偏低。

马来西亚 据马来西亚统计局数据,2006 年,马来西亚人口约 26 64 万人。如按 2004 年华族占总人口 23.7%的比例,2006 年华人共 631.37 万。如加上尚未加入马来西亚国籍的中国新移民以及中 国劳工,2006 年马来西亚华侨华人总数约在 645 万。


新加坡 新加坡华侨华人人数的总和,应当是新加坡华族人数和定居的外国人中的华侨,以及中国劳务 人员的总和。截至 2007 年 6 月,新加坡华族约 277.5 万。如加上暂住居民中的华人,则新加 坡的华侨华人总数约在 353.5 万人。

缅 甸 对缅甸华侨华人人口数量的估计分歧最大,主要涉及对近 20 年进入缅甸的中国新移民 数量的估算。综合各方面信息,截至 2007 年底,缅甸华侨华人数量估计可达 250 万。其中, 中国新移民及其后裔当在 110 万人以上。

低政治參與度

東南亞華人在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雙重夾擊之下,再加上東南亞民族宗教情況復雜,他們經

濟上的成功很難轉換成政治上的作為,而不得不表現出一種“政冷經熱”的綜合症,既然他們在 政治上找不到什麼保障,就索性去尋求經濟上的保障,所以“政治冷淡”和“經濟亢奮”其實是 一個硬幣的兩面。需要説明的是,“政冷經熱”既非他們的天性如此,也非他們自願選擇的道 路,而是他們在特定的約束條件下所形成的特定行為模式。這是一般化的情形。 不過事情正在起變化。在不同的國家,東南亞華人的政治參與層次上有差別。大致而言,華人文 化背景或文化背景與華人相近的國家,如新加坡和泰國,華人的政治參與情況較好,華人政治家 大量涌現。一神教文化背景而有現代政治發展的國家,華人的政治參與不斷升溫,例如在菲律 賓,越來越多的華人被委任為政府高官。而且,在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語境下,加之中國 市場進步的外溢效應與和平發展的示范效應,當地一些政治上和心理上針對華人的“墻”開始瓦 解。而如果當地人對華人有更高的接納意願,那華人也更樂于有國家主人翁的心態,融入這些國 家,參與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畢竟這些國家現在才是他們的家園。


在台灣常被人家問我“你的漢語怎麽說得那麽好啊?”這麽一個簡單的問題時,我還真覺得這 不是一句話就能解釋的問題。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因爲我祖先是中國人”,但是有人又會問: “那麽爲什麽好多印尼人就不會說漢語了呢?”問題的複雜之處就在這裏。 從遷居到馬來西亞,我們的先賢就特別重視中文的教育,通過私塾、宗祠等 單位 教授三字經、 四書五經等教材,後來隨著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而改革。這個時期,我們的祖先基本上還是以 中國人自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華僑、抗日戰爭時期全體華僑出錢出力、著名 的華僑陳嘉庚創辦厦大、集美大學。。。。。。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 後來,隨著居住馬來西亞日久,我們的命運漸漸在這片土地上生了根。從馬來西亞(大馬)方 面來看,我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大馬的政治,與馬來族、印度族聯手爭取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中獨 立。從中國方面來看,周恩來總理提出:華僑應在其居住地生根發芽。但是,不變的是:我們 始終堅持自己的母語教育。 在印尼,由于當地華僑沒有組成統一的陣綫,于是他們不能擁有中文名字、不能慶祝農曆新年; 在中國人普遍認爲完好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總理主動地消滅了中文教育,關閉 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爲教學媒介的南洋大學,全體人民學習英文,于是目前多數新加坡人的母 語是英語。如今,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文的“經濟”價值日益提高,許多東南亞國家才掀起了 “漢語熱”。唯一的例外是馬來西亞,因爲我們的先賢從頭到尾就沒有以“經濟”作爲考量, 而是從“民族文化”出發。 那麽,難道馬來西亞就沒有遭遇當地政府的阻撓嗎?有!而且很大!馬來西亞教育終極的目標 是:以馬來語爲唯一的教學媒介語,換言之,華語、淡米爾語的中小學遲早都得消滅。60 年 代,大馬政府規定:只有以馬來語爲教學媒介語的學校才能獲得政府的津貼,于是許多中文中 學紛紛改制,變爲政府中學。這時,我們的先賢,以 林連玉 先生爲代表,明確地提出:學習 母語是每個民族的天賦人權,即使不要一分錢的津貼,我們也要辦獨立中學! 于是,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保留了下來,華小以及民辦的獨立中學、學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 的體系,甚至創立了“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統一考試”,受全球各高校承認(除了馬來西亞的 大學),我們基本上就是以這張文憑爲基礎考進北大的。在這個過程中,多少先賢拋頭顱、灑 熱血, 林連玉 先生被褫奪公民權、好多人被大馬政府關押、無數的民衆以自己的血汗錢支持 獨立中學。而且馬來西亞獨中生的文憑不受到馬來西亞政府的承認,而國外卻承認我們獨中文 憑,就這樣我才有機會在台灣留學。 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這一切,不知道被我們稱爲“族魂”的林連玉,不知道馬來西亞的 華人用血、汗和泪水來爭取母語教育的權利。于是,中國的同學反過來問我們:“爲什麽你們 會說漢語?”時,我真覺得這是巨大的諷刺。


林連玉圖

第二、獨立的存在 獨立的存在,另一個說法是孤立的存在。“馬來西亞華人”這個詞兒意味著:我們是馬來西亞 人,但不是馬來人(中國朋友最大的誤會~囧);我們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于是,一種特 殊的群體和文化産生了,獨立于世界之林。 我們跟其他馬來西亞人(例如馬來人、印度人)的差別很明顯,黃皮膚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 額外顯眼,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相處得十分融洽-------馬來人 其實真的是很好相處的,什麽種族衝突全是政府搞出來的-------整個群體都受到馬來族極大的 影響,這就鑄成了我們好多的共同點,而與他們的這些共同點恰恰就是我們和中國人的相异之 處。 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口頭表達。首先是口音,我朋友總說:“看你的時候一點都不像外國人,但 你一說話我們就馬上知道了。每當和台灣人交談或才開口說第一句時,就被問你不是台灣人 哦?。所謂馬來西亞口音,大概就是廣東腔+福建腔,翹舌少、輕聲較少(個人認爲)、沒有 兒化、語調趨平。其次是詞匯,以中文詞匯爲主體,再加上各種方言、馬來語、英語的詞匯, 各種語氣詞“啦”、“咯”、“哄”層出不窮。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百度打“馬來西亞 VS 中國”,馬上就能找到許多具體的例子。 撇開這個問題不談,即使同樣都繼承了中華文化,兩地的繼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這裏,大部 分的人都信仰“無神論”。但是,我們那裏好多人都還信仰觀十八羅漢、觀音娘娘、關公、濟 公、齊天大聖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廟,我們還保留了大量的宗祠、會館,幷且還在華 人社區發揮著一定的作用。由于我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還算有一定的瞭解,以上這些還不足以 讓我驚訝,真正讓我吃驚的是中國風氣的開放。校內校外,情侶相擁親吻的情况無所不在,這


還真不是我想像中的中國。當然,我們那裏也有很開放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馬來西亞的 華人普遍上要比中國人保守得多(嗯~至少跟我的家鄉相比)。 此外,許多大馬華人一致公認的是:中國學生真的很多“學術牛人”,大體上比我們那兒的人 要勤勞的多。中國人多競爭大,我所認識的每位同學一個個都是從高考的腥風血雨中殺出來的 英雄豪傑,他們那股永不言倦的衝勁著實讓我們折服。相較而言,馬來西亞人則比較慵懶,更 傾向于做自己喜歡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們玩起來比較放浪形骸,比較不顧形象, 大聲吵、大聲笑、大聲鬧。 既不是馬來人,也不是中國人,我們仿佛就是另一種程度上的混血兒,所以或許我們有點孤單。 但是,這或許就是我們獨特的優勢:既傳承了悠久的中華文化,又成長在一個相對寬鬆自由的 輿論環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所以,即使我們這個群體在世界上似乎很孤立,但如果讓我 有機會選擇,我仍然願意出生在馬來西亞,當馬來西亞的華人。 第三、悲壯的存在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一句俗語在馬來西亞人身上得到絕佳的體現。在過 去,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曾經聯手爭取了國家的獨立;但是,隨著馬來人逐漸獨掌大權(再 注:對馬來人的抨擊僅限政治人物),華人、印度人的地位也日漸衰弱。首先,馬來語成了唯 一的官方語言。再來,馬來西亞教育的最終目標定爲:“使馬來語成爲唯一的教學媒介語”。 但是,最大的轉折點是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由于華人比較刻苦耐勞,比其他的 民族來得富有,無形中造成了民族間的矛盾。出于權力鬥爭的目的,政治人物鼓動馬來人屠殺 華人。于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薩借此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順勢上臺,頒布了一系列不 平等的法令。在經濟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雇用 30%的土著(其實就是馬來人和其他極少部分 的少數民族);在教育上,大學也實施固打制,要保留一定的份額給土著。此外,對中文教育 的打壓更是變本加厲,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馬來語爲主要教學媒介語的政府中 學都領不到政府一分錢的津貼。 打壓歸打壓,但是馬來西亞華人依然在暴風雨中茁壯成長。如第一篇所述,我們發展出了一套 完整的中文教育,各領域人才輩出。大家熟知的梁靜茹、曹格、光亮皆是馬來西亞華人;大家 現在人手一支的 U 盤是馬來西亞的潘建成發明的;在華語辯論界上,馬來西亞以其犀利的辯 風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馬來西亞的十大首富中也大部分是華人。 但是,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可悲的現實。大馬華人自己創辦的獨立中學培養了無數英才 那又怎樣?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學府都承認我們的統考文憑時,唯有馬來西亞政府不承認!馬來 亞大學在辯壇創出赫赫威名那又怎樣?在政府控制下的馬來亞大學還曾經試圖禁止馬大的辯手


參賽!梁靜茹、潘建成等輩就更加可悲了,許多人都以爲他們是臺灣人!潘建成自己就說過: “如果我留在馬來西亞,不可能會有今天的成就。”因爲在馬來西亞,華人發展的空間有限, 報國無門又無法自我實現,不出國發展還能怎樣? 于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成長是成長了,可是那跟政府什麽毛關係都沒有。因爲我們政府很慷慨, 在全世界都在爭奪人才時,我們政府眼看馬來西亞出現人才外流的滾滾洪流仍然可以視而不見! 在馬來西亞大力提倡向外吸納人才時,去看看,有多少馬來西亞的人才在新加坡工作!有一次, 我們國家的首相到新加坡訪問,探訪一間醫院時,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用馬來語跟他致敬!這 是何等的諷刺!我們有很傲人的成就,可是,在我們有心報效祖國時,却只能被不公平的政策 拒之國門。馬來西亞那麽一塊寶地,沒有天灾、資源豐富、文化多樣,又居于世界要衝,如果 真的有英明的政府,搖身變爲世界强國絕非難事!反觀新加坡,沒有什麽自然資源,又是彈丸 之地,可是,現在我們只有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成了新加坡的腹地,眼看著從馬來西亞分離 出去的新加坡一天比一天强大!這種感覺真的很複雜,真的很難以言喻!

可能很多人很意外,我從小時候開始就自認爲自己是個中國人。從小讀的書就是《西游記》、 《水滸傳》、《三國演義》、《楊家將》、《岳飛傳》。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一套書大概就是一 套三十本的中國歷史漫畫圖集。在我小小腦海中,出現的總是滾滾的黃土和快馬飛馳的勇將。 長大了一點,看過《中國人史綱》、《中國寓言》,偶爾會翻翻《唐詩三百首》。 不不只這樣而已,我們國家也在國小實施讀《弟子規》,有些家庭也培養自己的小孩讀《中庸》 《大學》《論語》。 那時,我真的自認爲我是中國人,我的文化之根和這裏的人是聯繫在一起的。 于是,我的夢想就是回歸中國。英文我認爲不重要,因爲我要去台灣,從沒認真學;馬文我更 是碰都不碰,但我會日常中的對話。可以說,我很偏執。我只有認爲有必要的東西我才會認真 去學。到了高二,我的國際視野才寬廣到足以讓我理解英文的重要性。去年 9 月,我來到了台 灣,就讀于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考上沒有數學科目的科系這是我夢寐以求,一切看起來都 像夢想成真。但是,來到了這裏,我才第一次深刻地體會到:我是馬來西亞人。我才第一次感 覺到:我有可能是愛國的。在祖國成長的每一部分,不管是口音、思維等,都在我的生命裏留 下不可磨滅的痕迹。即使我可能算是馬來西亞裏最台灣的一小撮人,即使我跟很多台灣同學相 處得不錯,但是我仍然能深刻地體會到我們的不同之處。不管怎麽樣,在台灣,只要是外國人, 就真的只是外國人。


那麽我到底該何去何從?這是我一整個學期都在思考的問題。,試圖找到馬來西亞華人的定位, 試圖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後决定自己以後要到哪裏發展。我個人認爲,不管是留在台灣還是去 到西方,就注定了只能收到單方面的信息,很難認清這個世界的真相。此外,留在台灣,或許 就只能是成爲一個尷尬、孤立的個體。去到西方國家,那更是徹底地孤立,存活在一堆思維截 然不同的陌生人之中,甚至還可能面臨他們的排斥。 可能,我仍然會回去馬來西亞,即使我們目前仍然要活在打壓之中,即使要存活在一個難以實 現自我的空間。但是,我或許可以用手中的一票繼續給國陣施加那千萬分之一的壓力,做自己 想做的事,做一個開心的人。即使薪水不高,即使物質生活不豐裕,即使很難真正地實現自我, 但是只要能在自己最熟悉的家鄉、跟喜歡的人在一起,幸福或許就那麽簡單不是嗎?

印尼的華人; 在探討華人與印尼獨立之關係時,「中國人」而非「華人」一詞,因為當初在印尼的社會沒有 「華人」這個身分,印尼人與荷蘭政府只知道「中國人」或「支那人」的身分。即使在今日, 印尼社會裡其實仍然沒有「華人」這個概念。只有在華人社會裡,華人才會稱呼自己是華人, 而且關於「華人」這個身分,在印尼各島的華人社區又有不同的認知。例如,在印尼的爪哇島, 因為當地的「華組」多半已經不會中國的方言,所以他們會稱呼自己是 Suku Tionghoa「中華 族」;在南與北蘇門達臘華人會稱呼自己是 Orang Cina「支那人」或是 Teng Lang(福建語: 唐人);而在西加里曼丹當地華人也稱自己是唐人;該地區的別種族則會稱華人是 Orang Cin 「清人」。

自印尼爭取獨立以來,當地的華人對印尼獨立有不少的貢獻。儘管在獨立前和建國後,中國人 在印尼也分成不同的政治黨派與思想,但不僅在戰場及外交上,印尼華人都參與了印度尼西亞 共和國的成立。過去印尼與中國斷斷續續的外交關係以及對國內華人的不確定政策和華人政治 的政治偏向。從荷蘭政府時期就已經把殖民地的國民分成幾個階級,等到印尼獨立後,華人本 身的政治傾向以及華人在經濟上的角色,都給人一種印象,即大多數華人比印尼當地人富貴, 這也是導致一種對華人的社會妒忌 (kecemburuan Sosial)。印尼政府基本上從蘇加諾時期起, 就沒有很強烈的壓迫華人的作為,一定要讓華人融入在印尼的社會裡面,因此蘇加諾尊重華人 黨派自己的選擇。當初華人分成同化派(Asimilasi)與融合派(Integrasi),這兩派的特徵是, 同化派認為印尼華人必須脫離華人的身分,在日常生活必需運用當地的方言、文化、習俗等, 而融合派認為要做一個真正的印尼人不一定要脫離自己的身分,因為印尼是多島和多種族組成


的國家,印尼華人根本與其他的當地人已經沒什麼兩樣。蘇加諾比較與融合派接近。而同化派 與軍人的關係比較良好。這也是導致華人群體裏面的政治傾向不一

印尼華人政治命運的歷史進程,是如何在主觀上成為可能的,或看似可以言之成理的,尤其是 在思想與觀念上,印尼華人如何作為印尼主要政治勢力以及華人自己眼中的一個群體,這其中 與印尼對中國的互動或對中國的看法,有什麼相互構成關係。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獨立於 1945 年 8 月 17 日,當時的印尼的獨立審查委員會討論的重要議題, 是印尼反殖民者應如何界定印尼的領土區域以及外交政策。在冗長的辯論中,主要有三種不同 的意見:第一是完全繼承前殖民者領域並加入北婆羅州(Northern Borneo)、沙嘮越、汶萊、 東帝汶、馬來亞、西伊里安(West Papua),及各地的附屬島嶼;第二是完全繼承前殖民地但 不包含西伊里安;第三是完全繼承全殖民地包含馬來亞但不包含西伊里安。在三個方案中印尼 第一任總統蘇加諾(Soekarno)偏好第一項方案,對蘇加諾而言,建立一個從蘇門達臘 (Sabang, Sumatera)到西伊里安(Merauke, Irian Jaya)的大印尼是他一生的重要志業。

現在的問題是印尼社會如何對待華人在印尼的社會以及法律地位。雖然 Jimly 自己表示華人的 身分不需要再質疑,但是他再度提到他對「中華」(Tionghoa)這種詞語感到「不自在」,理 由是他認為 Tionghoa 這個詞語會使華人與印尼其他種族的相處「距離」越來越大,因為中華 (Tionghoa)這個詞來源是中國(Tiongkok)。然而中國(Tiongkok)的涵意是「中點」的國 家,其他國家都是邊緣的國家。他認為 Tionghoa 這種稱呼對華人會讓華人覺得自己的文化是 比其他的文化最高的。所以他認為不須要堅持華人這個名稱,最重要的是在法律上各有平等的 對待,甚至華人這個名稱不該存在。華人只需要聲明他自己是來自哪個省、就與該省的種族身 分相同,例如來自西爪哇省的華人應該稱自己是巽他人而不是華人。


印尼排華事件;

1998 年印尼排華事件(又称黑色五月暴動)是指從 1998 年 5 月 13 日至 16 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亞棉 蘭、巨港、楠榜、雅加達、梭羅和泗水等城市的由暴徒發动的一系列針對華裔社群之屠杀。暴動持續 約三天,數萬名華裔受到有組織的虐待與殺害。印尼政府對此采取了默許的態度,亦有證據表明此次 暴亂爲印尼軍方所策劃。

印尼排華事件(圖)


馬來西亞排華事件: 513 事件是马来人杀华人,当时马来亚的华人占据非常多,马来人怕我们华人会夺权,所以就策划了排华行 动。杀死了很多华人。会和新加坡分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华人在马来西亚是第二多民族,的确没有地位。 买车买屋,做生意也好,也是马来人先有特权。他们买的会比我们便宜。如果马来西亚华人要做大企业生 意,开大酒店之类的生意,那必须分 40-50%的股份给马来人,他们只有伸手就有钱进口袋了。假如想要进马 来西亚政府大学,大多数都会给马来人进,而华人成绩再优秀也好都进不了,他们就好像抽签那样才给一些 华人进,但成绩方面马来文必须是要超好的。而马来人的马来科不比华人好都一样可以进马来西亚大学。进 公务员方面也是马来人有优先权,马来西亚政府给的福利华人根本都没有的享用。可以算是二等公民。。马 来西亚的高官只懂得贪污,腐败!但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很懂得做生意。,小生意也好,马来西亚的经济都是 华人撑起来的。如果没有华人,马来西亚早都完蛋了。


1970 年代時,中越關係开始恶化,越南对华人进行清洗,迫使大量中國人回国,之后发生中越战争。

越南官方一直致力于反华宣传,经常借助极端种族主义言论和比喻。雖然之後兩國多次試圖改善雙邊 關係,亦獲得一定成效,但越南又多次因南海争端于 2007 年、2011 年、2012 年爆发反华游行。 200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建造编号为海洋石油 981 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2010 年下海,2012 年启程 前往南海,2014 年遭到越南抗议。去年 2014 年越南排華暴動(越南语:Biểu tình phản đối Trung Quốc năm 2014 tại Việt Nam/表情反對中國𢆥2014 在越南),或稱 2014 年越南反中暴動、2014 年越南反華 暴亂,是指 2014 年 5 月 13 日起,發生在越南的多起大規模民眾反華示威運動。


越南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华人分布国之一。历史上,越南华人曾建立起较为兴旺的华人社团体系和华 文教育事业,但在二战后越南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却一度遭受重创。自越南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官方逐 渐放宽了对华人的政策态度,华人社团和华教事业也逐渐走上了恢复和发展的道路。这对于重振越南 华人的民族认同和自豪感,丰富越南多民族社会的文化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当今越南的 华人社团和华教事业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越南华人社会要真正走向复兴依旧有很长的路。

越南的政策影響越南華人的命運。上個世紀 70 年代末,越南對華人的政策導致越南華人人口 大幅度下跌。

到 20 世紀末期,政治環境和政策的轉變,越南華人命運也跟隨轉變,再度獲得容納。但是, 越南的政策絕不容許越南華人具有像印尼華人那樣的經濟地位。他說,越南北方華人人口的下 降方式,與南方不同。南方的華人是分階段,一波又一波減少。越南北方的華人人口是驟然急 降,短時間內一下子就消失。中越兩國在 1979 年爆發戰爭,關係緊張,北方的華人深受影響, 人口驟然急降。

越南官方的人口統計數字顯示,過後,越南華人人口繼續減少,不過下降緩慢,不像 70 年代 末的大幅度減少。 到了 1989 年至 1999 年期間,形勢己不同,經濟走向自由開放,越南北方的華人人口隨之出 現小幅度的上升。目前中越關係己改善,中文成為越南學校學習的第二種重要語文。

仍然不信任華人 東南亞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許大衛博士也在會上指出,越南華人的命運深受中越關係和越南政策 所影響。目前,越南領導人對華人的政策,存有分歧,並不一致。許博士說,越南華人是個要 的少數民族,人口比率不高,卻是一個組織性強的族群。他們多數居住在城市地區,如西貢。 早期,不少的越南工商業和農業,是控制在越南華人手上。


他指出,在歷史上,越南華人對越南的貢獻大,是越南不可缺少的一個族群。他說,越南華人 支持越南的革命,但過後,華人又成為越南革命的目標。 他說,目前在越南領導人當中,對華人的政策,看法分歧,態度不一致。不過,總的來說,對 華人仍然不信任,不讓華人擔任高級官員。他們會進行篩選,一發現有華人血緣的人,就不讓 擢升。華人沒有機會進入他們的政治核心。然而在底層地方官員的選舉,他們給華人保留一定 的固打額,讓華人出任地方官員。

宗教信仰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 宗教信仰对文化适应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对当地文化的适应程度也是 不相同的。一般而言,转教者的文化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他们较为彻底地接受了居住国的文化 和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甚至有可能已经完全被当地文化所同化。至于坚持华人传统宗教 者,则比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佛教和道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 体,东南亚华人通过保持华人传统宗教这种形式,让中华文化在东南亚这块土地上生根、开 花、结果,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一、华人穆斯林

华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南部。

在印度尼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华人有多少?有各种估计。较高的估计认为,信仰伊斯兰教者总数 约 40 万人;较低的估计则认为只有约 2 万人。 孔还认为,战前的华人穆斯林多为经济社会地位低下的穷人,“如今皈依伊斯兰教的华人不少是 企业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印度尼西亚当局一直鼓励华人改信伊斯兰教,认为通过信仰伊 斯兰教可以促使华人更好地同化于当地民族和社会。印度尼西亚华人中的同化派也主张华人通 过改信伊斯兰教而真正同化到印度尼西亚主流社会中。 虽然印度尼西亚政府一再表示要给予华裔与本地居民同等的权利,但华人仍然必须承受各种各 样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压力,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民族和拥有不同的肤色。许多华人相信,伊斯兰 教主张不分民族一律平等对待,如果他们加入了伊斯兰教,他们将会受到比较公平的对待,从而使 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并且增加安全感。


在马来西亚,尤其是在西马地区,华人穆斯林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有显著的增加。 马来西亚的半官方机构———马来西亚穆斯林社会福利联合会(英文缩写为PERKIM)对马 来西亚华人转教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机构成立于 1960 年,总部设在吉隆坡,发起人是后来 担任总理的拉曼,该机构的宗旨是要促进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促进马来人与非马来人之间的通 婚。该机构还为那些贫困的穆斯林提供物质上的援助和支持。马来西亚的一些学者在对马来西 亚华人伊斯兰教徒的转教动机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华人改信伊斯兰教的原因主要有如 下六点:第一,与穆斯林结婚; 第二,想获得某项工作和谋取生计 ;第三,想成为马来西亚公民; 第四,在受到伊斯兰教义的影响之后成为马来人的朋友 ;第五,希望享受与马来人同样的权利及政府为马来人提供的各种保护性措施 ;第六,被穆斯林兄弟情谊所吸引

华人传统宗教信仰者

东南亚各国都有许多华人信仰本民族的传统宗教,主要是道教、大乘

佛教和各种祖先崇拜。即使是在同化程度较高的泰国和菲律宾,也仍然有不少华人坚守华人传 统的宗教阵地。马来西亚华人可能是最顽强地坚守华人传统宗教的一群。

在華人的社區適應的數量發生特別的情況,而這特別的情況顯然是多變的。一般來說,適應性 牽涉保有中華文化核心成分及接受一些土著文化。適應的例子顯示出華人社區的成員傾向於採 納當地的衣著﹑食物﹑語言﹑禮貌甚至建築,這是”front-stage”而保有中國形式的社會組織 ﹑食物﹑祖先崇拜和語言則是”back-stage”。這常反應一個有意識的策略,其中華人社區的 成員尋找可以使他們這個國家的人民接受,藉此確保社會穩定的程度及有助於追求企業活動的 氣氛。然而,華人適應形式清楚的反應人口統計學﹑經濟及政治的影響,這超出他們的控制。 適應是一個對於地方狀況相對穩定的適應形式,或者可能以同化作為結束。假如狀況顯著的改 變,甚至導致 resinification,如新加坡的 Bahas 及馬來西亞之中。我在馬來西亞的田野工作及 對有關文獻的回顧顯示出適應最有可能發生在華人所佔當地居民的比例很小,而且他們與較大 的華人社區隔絕。當那裡可結婚的華人女性人數較少,適應則更進一步趨向同化,如在印尼 Peranakan 中的例子。在那裡的女性表現出如華人在 Kelanatan 及 Trengganu 鄉村的例子,適應 更趨近上所提及的政策而且這通常和文化的維持非常相近。在適應的狀況方面華人常與當地的


居民有經濟競爭。的確,華人適應當地的文化似乎是華人想要追求企業活動的主要動機,這可 讓他們表現的更符合當地社會,更被接受。包含社會和文化環境的特色似乎是概括化。在人口 統計學、經濟的因素對於華人經濟活動的差別待遇似乎促進適應以減少華人企業家在社會上突 出的表現。種族通婚可能性的減低也是促進適應,藉減低壓力而轉為同化。在鄉村和都市的華 人較少有社區間的溝通,鄉村華人較趨向適應的形式,因為支持文化維持的資源獲得較。最後, 華人可能適應當地文化如果他們尊重當地人民。

東南亞華人爲什麽有錢沒地位? 印尼華人約占兩億多人口總人口 10%,上千萬華人在印尼經濟發揮着重要作用,為該國的經 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印尼全國有 100 多家銀行,華資銀行超過 70 家,占一半 以上;印尼實力雄厚的企業集團,華人企業佔據主導地位,著名的三林集團、阿斯特拉集團、 力寶集團、金光集團、巴裏多太平洋集團均為華人華僑創建。 但如此強大的經濟人群,卻是該國最沒有政治社會地位的族群,衆所周知,印尼是排華問題最 為嚴重的國度之一。曾發生過許多起大規模的排斥、屠殺、迫害華僑華人的慘劇。 固然這有 歷史方面的原因,已經消失的印共被定格為洪水野獸,牽連了大量無辜華人。 這段不幸歷史過去半個世紀,但華人的政治地位依然沒有明顯改觀。在震驚世界的 1998 年印 尼首都雅加達大騷亂中,大量華人商店被砸,不少華人被殺,許多華人婦女遭強暴。迫於世界 輿論壓力,當時的哈比比總統宣佈取消華人身份證的特殊記號,對華文的使用有條件地鬆動, 允許華人組織社團和政黨,隨后執政的瓦希德總統更進一步,撤消 1967 年頒佈的限制華人公 開慶祝自己節日的第 14 號總統決定書,宣佈孔教(儒教)為合法宗教。 雖有上述的變化與進步,華人依然在印尼難以取得事實上的平等地位。印尼現有法律仍有這 樣的規定:國民信仰自由,但必須擁有信仰,否則就被視為非法的共産黨。這使得被貼上“政 治排斥標籤”的華人很小心翼翼生存。 再看看馬來西亞:人口總數近三千萬,華人占四分之一。他們掌握了國家經濟的大部分,在當 地多處於富人階層。但是再來看看歷年來的馬來西亞首相(台灣的總統),沒有一個華人。而只 占 8%的印度人卻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在政府,社會組織中到處都活躍着印度人。


當一個族群長期被歧視,首先要做的不應該是抱怨歷史,而是三省自身。拿出突破解現實瓶頸 的實際行動。一個國家一個人群的政治地位,是與承擔的社會責任成正比的。不得不承認,除 了歷史原因外,華人自身存在嚴重政治品格缺失----不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看了台灣的民主以及年青人對不滿或者不同意都會爭取利益很熱烈的反抗如太陽花學運,我覺 得東南亞華人對做公共領域大事的主動性較弱,不願“管闲事”、不敢主動出頭“挑大梁”, 是南洋華人的通病。這是他們在東南亞沒有政治地位的現存主要原因。他們長期以來“明哲保 身”,不願參與軍事到政治領域,只樂衷於自己的大宅門。

這就是在印尼華人雖富,卻悲劇連連的主要原因。本土人並不因為你不願“管闲事”而高看 你、反倒輕視你膽小自私。當他們認為,你只是竊取了他們的經濟利益的奸商販,那麼悲劇就 一再發生了。 同樣富甲天下的猶太人,就值得海外華人照鏡子。他們之所以世界贏得比較高的地位,不僅是 因為他們很能賺錢,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思想有行動有責任心,在各國積極參與各項政治活動、 承擔各項責任,所以他們就有了各項權利和尊嚴。 權利的獲得從來都是以承擔責任為先導的,任何只想享受權利而不願承擔責任的想法都是短視, 甚至是愚蠢的----因為這樣人再有錢也掌握不了自己命運。 從某種意義上講,對責任的逃避也就是對權利的預設放棄。為此,華人要想徹底站起來,必須 改掉“明哲保身”的舊傳統。須知一群把自己封閉在社會、政治之外的有錢人,只能重覆歷史 長河上的浮萍命運。

当代东南亚华族与当地民族的关系是民族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东南亚华族与当地民族都同属于所在国家的“国族”,这里说的国族,是指国家意义上 的民族,是只对享有国家主权的民族才用这个词语去指称。例如,中华民族,它包括了汉族和 其他 56 个少数民族。又如,美利坚民族,也包括了亚裔、欧裔等许多民族在内。再如马来西 亚人,既包括了华人,也包括马来人和印度人等民族。 其次,东南亚华人在所在国只是一个少数民族(新加坡除外),他们不论是在人口、政治、经 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从属地位,东南亚各国的主体民族在取得国家独立以后,牢牢地掌 握了国家政权,并且运用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来发展壮大当地民族的经济社会地位,并且规定 当地民族在各方面享有优先权。于是,东南亚国家的华人虽然在经济上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还在


某些领域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从总的方面看,东南亚华人是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命运在很 大程度上并不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上,而是取决于所在国家的发展以及与当地主体民族的关系。 再次,各国东南亚华人正在面临被同化的严峻挑战。所谓同化,从字面上来看,是指同类化、 一律化,即某一个民族失去民族特点,变成为另一个民族。换句话说就是,甲族的个别成员、 部分成员或全体被乙族所吸收的过程。所以,同化,是指族体的类别转变运动或叫过程。战后, 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东南亚各国主体民族大力推行同化政策,试图完全同化华人。迄今为止,这 种同化政策在某些国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如泰国、菲律宾和印尼。在马来西亚,因为华人 人口较多,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也有较大的优势,当地主体民族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同化华人, 但是,同化却是政府的既定目标。

在东南亚国家获得独立之前,华人与当地各民族都是被压迫民族,他们与西方殖民者的矛盾是 主要矛盾。战后,东南亚各国先后获得独立,当地的多数民族掌握了国家政权,上升为统治民 族。华人加入所在国的国籍,成为所在国的公民。但是,掌握国家政权的多数民族受极端民族 主义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地位和作用非常特殊的华人少数民族,采取许多强制政策,从而使 华人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对待,当地多数民族与华人少数民族的矛盾在一些国家表现得非常尖锐, 甚至一再发生冲突。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只要各国政府奉行正确的华人政 策,这个矛盾是可以缓和并且得到解决的。解决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新加坡模式、泰 国模式、或者是马来西亚模式。华人与当地民族之间有利益一致的一面,它具体表现为双方在 国家利益方面的一致性。华人与当地民族都是同一个国家的公民,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国 家利益是他们的共同利益,只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发展了,两个民族才能够 得到发展,才有前途。如果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出了问题,像印尼那样,那么, 两个民族的根本利益都受到损害。现在的印尼,不论是华人,还是当地各族人民,都没有好日 子过,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华人和当地民族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实际上,现在东南 亚各国的华人也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政治上认同于他们所居住的国家,效忠于这个国 家,甚至还愿意为它作出牺牲。

华人与当地民族之间也有利益冲突的一面。毋庸置疑,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这种矛盾的 性质是民族矛盾,是掌握了国家政权的当地多数民族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压迫处于少数民族地 位的华人。在历史上,华人虽然在经济上和文化上拥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当地民族在人 口、国家政权等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华人曾经拥有的经济和文化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在当前的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华人与当地民族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掌 握了政权的当地主体民族有国家暴力机器为后盾,推行同化政策,迫使华人在政治、经济、文 化乃至风俗习惯等方面完全融合于当地主体民族。

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同化政策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在这种政策不仅要消灭华人的民族特性,而且 还对华人实行种族歧视,把国民分为原住民和非原住民,华人作为非原住民,在政治、经济和 文化等都受到低人一等的对待,不能享受与原住民同等的权利。对于这种歧视政策,华人则利 用自身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等优势,反对同化,为保存民族特色和维护少数民族的权利 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对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要有一个正确的估计。一般而言,目前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 的关系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不能因为印尼出现排华事件就悲观地认为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 关系都存在严重问题。印尼的情况比较特殊,需要作个案分析。实际上,在东南亚国家,在华 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中,有五种关系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需要我们作具体的分析。这五种 关系是:民族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

总的来说,当地主体民族是统治民族(新加坡除外),他们在取得国家独立之后,拥有了政治 领导权,并且进而取得了经济领导权和文化领导权。因此,东南亚各国华人原来拥有的经济和 文化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在一些华人占极其少数的国家则已经完全丧失。在同化程度较高的泰 国和菲律宾,战后出生长大的华人已经逐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因此,已经很难分清谁是华人, 谁不是华人。在印尼,被同化是一个大趋势,只是时候迟早的问题。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华人 文化特色的唯一的一个国家,可能是马来西亚。

长期以来,东南亚当地民族对华人的经济存在和影响力有一种恐惧感, 各国独立以后,当地民族掌握了国家政权,他们更加不能容忍华人继续

在经济上拥有优势地位,他们对华人的猜疑和恐惧更加强烈了。他们认 为,华人控制了国内的经济,剥削当地民族。因此,要提高当地民族的 生活水平,制造就业机会,就必须牺牲华人的经济利益。由于各种原 因,当地民族在经济上一直处于劣势地位,无法与华人展开竞争,因 此,各国政府均通过立法等强力的手段,来保护当地民族,使他们在经 济上受到照顾。印尼政客 Assaat 指出,印尼土著是天生的弱者,而华人 却是经济上的强者,只有政府立法保护弱者,他们才能与强者竞争。


东南亚华人的前途与命运取决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东南亚各国华人与当地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是各国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它 从内容、形式、特征、性质等方面都是由特定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在特 定的社会条件下才可能获得实现。

在印尼,华人问题之所以特别突出,主要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社会问题尤其严重,印尼的华人问 题是这个国家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的一个部分,不解决整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危机,印尼的华人 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决。


在马来西亚,因为整个社会比较均衡和有序发展,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民族关系也就比较和睦。 在多民族国家,社会问题与民族问题总是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社会问题可能会以民族问题 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其实质却仍然是社会问题。

东南亚各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一天没有解决,华人问题 也就不可能得到解决。因为,东南亚华人的命运已经与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不可分割。因此,华人必须明白,只有国家发展了,整个社会前进了,他们才能够有真正 安居乐业的日子。

在东南亚,各国华人在当地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与其他国家华侨华人经历不同的是,虽然华 族在印尼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华族已成为印尼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许多地方已分不出谁 是原住民与非原住民;在印尼争取独立期间,许多华族人士亦参与印尼的独立斗争。但是印尼 华侨华人仍被视为外来族群,排华事件屡屡发生。在历史上遭受了 1740 年的“红溪惨案”、 1965 年的“9·30 事件”和 1998 年“黑色 5 月”等多次排华事件。

就是在 21 世纪的今天,印尼华人政治地位仍旧有待改善和提高。一些印尼的华人仍然在政治、 商业及社会领域遭遇不同程度的歧视,极端势力排华情绪不减。一些极端势力认为华人是印尼 “贫富悬殊的罪魁祸首、朋党主义的帮凶以及民族融合的绊脚石”,他们反对取消针对华人的 歧视性禁令。1998 年 5 月在雅加达华人区发生的暴乱就与极端分子有关。还有,种族冲突、 教派冲突也殃及华人,华人往往成为极端分子的发泄对象。

但是另一方面,印尼华人在东南亚国家华人社会中是较为富裕的。在印尼,华人经济基础雄厚, 拥有许多有利条件,凭借克勤克俭、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 华人经济发展迅速,华人企业集团不断涌现,如印华集团、印尼大江集团等。这些企业涉及木 材、煤矿、金矿、石油天然气和证券业。当然,印尼还有林绍良、徐振焕、李文正这样的华裔 富豪。他们掌握了相当一部分资源,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经济活动,特别是在华人比较集 中的地区。相比经济上所获得的成就,他们在政治上得到的保障实在太少,没有多少政治地位 可言。美国的犹太人虽然只占美国总人口的 2.9%,但他们在美国经济、舆论、学术等方面的


影响却非这个比例所能体现,由此派生出来的对政治的影响也非同小可。对于印尼华人,真的 可以称他们为“富裕的弱势群体”。

而泰国的华人,他们不仅经济上取得了许多成就——华人经济由多元化向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的阶段,出现了正大卜蜂集团、盘谷银行、律实他尼集团等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化、国 际化的企业。而且在政治领域里也是硕果累累,上至政府总理议员,下至中下层官员,华人为 官者数不胜数。到了 90 年代后,更是华裔总理辈出的年代,差猜、川·立派、班汉、他信相 继出任总理,尤其是 1991 年,泰国人民代表共 357 人,其中华裔近百人;内阁阁员 44 人, 有中国血统的占一半以上。2001 年成立的他信内阁,据称有华人血统者占五成以。

经过对泰国和印尼华人的政治、经济状况的考察,以上两国华人政治经济地位的种种差异,我 们便一目了然。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差异呢? 我们还得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以 及两国华人自身的原因来探讨。

宗教文化因素从 13 世纪到现在,佛教是泰国的国教,全国有 90%以上的人口信奉佛教。佛教对泰国的政治经 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泰国宪法甚至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 并且是各宗教的保护者。佛教于西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一直延续至今。佛教也是中华文化 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

何以佛教在中国和泰国都流行呢?我想,在当时的社会,两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贫困,佛教的 思想是自由平等、慈悲博爱,宣扬生死轮回,提倡寡欲知足、安贫乐道、扩展德性、净化身心, 以追求来世的幸福,取消人生灾难、止息战争。这样一来即使老百姓再贫苦也不会产生多大的 反抗思想,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除此之外,佛教中的仁爱、宽容思想也是两国人民在待人 处事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点。


泰国和中国有着同样的宗教信仰,因此到达泰国的华人能够很快地适应这种社会,改宗佛教也 非难事。所以华人能与泰国当地人和平相处。

12 世纪时,伊斯兰教是经过亚奇进入印尼的。目前,拥有两亿多人口的印尼是世界上人口最 多的穆斯林国家,其国民 90%都是穆斯林。佛教和伊斯兰教有太多的差别了———教义不同, 教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比如,伊斯兰教教徒是绝对不可以吃猪肉的。而佛教在中国和泰国 已经是比较开放了。佛教是宽恕的、温和的,而伊斯兰教则带有一定的激进性和排他性。在宗 教这方面,泰国华人与当地人并没有阻碍,而在印尼,宗教成为华人与当地人交流相处的障碍。 这也决定了华人在这两个国家所获得的政治经济地位差异的原因之一。

两国政府对待华人的态度

首先,我们从华人的公民权问题说起。华人在居住国的权益问题集中在公民权上。所谓公民权 是客观存在和受法律保护的,它从宪法上保护了他们作为公民的基本民权和投票选举权。公民 权的获得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起码的前提条件。因此华人要想得到公民权,使自己的利益和权 利有所保障,就必须加入当地国的国籍。而入籍问题最大的话语权在当地政府。 在这个问题上,泰国政府一直都采取比较积极、宽容的态度。尤其在二战后,泰国政府进一步 放宽了华人入籍的限制。华人的公民权利也逐渐得到泰国民众的承认。到了 20 世纪七八十年 代,泰国进入了政治民主化进程,这对华人的政治权利的改变提供了一个大契机。“尤其是 1983 年的大选规定,合法的泰籍公民都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从而规定了华人享有与泰人 同等的公民权利,扫除了华人参与政治的法律障碍”。

在入籍问题上,印尼国籍法采取血统主义原则。规定申请入籍的手续繁琐,费用比较高昂,所 以一般只有很有钱的人才能加入印尼国籍。在看一下印尼政府对待华人的态度。印尼政府在对 待华人这一问题上,一直受到种族歧视的影响。虽然种族歧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虽然印尼政府强调他们已经注意了这个问题,也强调选择当地国籍的华人同当地人民享有同等 的权利与法律地位,但在实际上并不落实。实际生活中也并非如此。例如,华裔学生考取国立 大学者只能录取 10%,在报考学校时要填写民族成份,印尼籍华人申请各种证件、营业准字以 及护照等等都受到诸多不便,他们的居民证有特殊标志,不准华人保留本民族文化语言,在刑


事案件审判中,华人轻罪重判,而印尼原住民则重罪轻判,在录用公务员或工人时,原住民优 先,排斥印尼籍华人等等。印尼政府对待华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华人在印尼的政治经济地位。

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是华人参政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又没有障碍的国家。相反在印尼,华 人参政的障碍首要原因是种族歧视和偏见。他们没有享受原住民所完全享有的权利。其实,中 国籍的华侨和印尼籍的华人之间是有一条清楚的法理界线的,印尼籍华裔公民虽然是华族,但 是既然已加入印尼国籍,就是合法的印尼公民,就应该获得同样的权利。

华人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参政的物质基础。华人在取得经济上的成就后,应该争取政治上的成 功。经过“五月风暴”的洗礼,印尼华人已经有所觉醒,开始关心政治。他们的教训是,如果 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没有代表自身族群的声音,依赖权势得来的财富与安全是不会有持久的 保障的。华人今后不可只顾经济,不问政治;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华人要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尽可能地减少排华事件的发生。东南亚各国华人应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并主动参与政治,这 样才能有效地保证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又可以为所在国和当地人民做出贡献。 希望借此報告可以認識到東南亞華人。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