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馬來人

Page 1

很多人都認爲馬來西亞人可以簡稱為馬來人 事實上在馬來西亞這種多元種族的國家 但也不能以膚色定義種族叫做馬來人(Malay) 馬來人是一種種族 馬拉西亞簡稱是大馬人不是馬來人哦

马来族(马来语:Melayu)又称巫族,习惯上也称为马来人,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 马来人 是东南亚的土著之一。于全世界的民族相比,马来族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民族。

马来人信奉回教,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南部 等。另外非洲的南非也有马来人。Melayu 这名称,据一些历史学家的说法,可能来自苏门答 腊岛上一个约 1500 年前由印度人所建立的古国--末罗瑜(马来文亦是 Melayu)。末罗瑜遗 址位于现苏门答腊岛上一条河上游的支流 SungaiMelayu 附近。后来末罗瑜被苏门答腊岛上的 另一个著名古国三佛齐所并吞。

另一种说法是 Melayu 这名词来自印度的梵文中一读音为 Malaya 的词。这梵文词的意思为 山或高处。馬來人佔馬來西亞人口 55% ,而且他們有許多祖先關連到馬來群島的其他地區。 在歷史上與當代,許多印尼人持續遷移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在 1960 年代曾 說過:「马来人仅仅在 700 年前,才大规模移居到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 39%的马来人裏,有 三分之一是较晚近的移民,就好像赛•查花•阿峇,他在战前从印尼来到马来亚,当时他已年过 三十。 馬來人僅佔印度尼西亞人口的 3.4% (參閱印度尼西亞的族群)。在印尼的多數族群是爪 哇族 (41.7%)與巽他族 (31.8%),等 在他們原鄉印度尼西亞並不自稱為馬來人,然而只要他們是穆斯林,依據馬來西亞法律就 被承認為馬來人。在馬來西亞,早期殖民者的人口普查分別列出許多族群,例如“马来人、波 亚尼人、亚齐人、爪哇人、布吉人、马尼拉人以及暹罗人” 馬來西亞憲法第 160 條定義馬來人為一個出生在馬來西亞的公民,成為穆斯林,習慣上使 用馬來語,遵行馬來習慣風俗,並居住在馬來西亞或新加坡。雖然這個定義跟祖先來源並不一 致,然而就社會行為來說卻是正確的。文化控制了大部分的普遍心態與社會行為,它是透過母


語及宗教而傳承的。憲法第 160 條將馬來人團結起來,和其他族群區隔開來,成為居於優勢 的種族,並因此具有政治權威,來控制與統治其他種族:華族、印度族、 原住民(Orang Asli) 等等。這也明顯呈現於巫統(UMNO)這個名稱:全 國馬來人統一組織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sation),這個政黨就是扮演這個角色。 前首相马哈迪·莫哈末的祖父是印度人,但他獲得承認是馬來人,他經常指出這就是巫統注定 要扮演的角色。

宗教信仰: 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马来人在政治上势力很大,伊斯兰教也成为马来西亚的国教, 马来西亚有近 53%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一般说来马来人一出生便是穆斯林教徒,不允许改宗。 在马来西亚,伊斯兰教也不是完完全全纯粹的伊斯兰教。它受万物有神论、印度教、爪哇印度 教的影响。除伊斯兰教以外,马来人还保留着原始宗教,其代表性的仪式是称作昆德利的共食 仪式。这种共食仪式起着维持社会连带关系的重要作用。可以说马来人的社会组织是由伊斯兰 教规范和传统习惯二者合一共同维系的。伊斯蘭教是讀可蘭經,裏面的文字不是羅馬字而是可 蘭經文。

可蘭經(圖)


節慶: 开斋节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 10 月 1 日。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 9 月 为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应全月封斋,即每日从拂晓前至日落,禁止饮食等。开斋节 是为庆祝一个月的斋功圆满完成。按照马来西亚的惯例,开斋节全国放假两天,其它族群的人 也跟着马来人沾光。越是靠近开斋节,吉隆坡的节日气氛越发浓烈,商场里堆满的节日商品, 许多商号使出各种促销手段,在“HARI RAYA—HARI RAYA”的歌声中迎来今年的一个销售旺季。 傍晚时分,在街道旁,一些马来人小贩会在搭起帐篷出售花花绿绿的马来糕点等传统小吃。商 场、政府办公机构、街道与十字路口,也会挂上用绿色、黄色、红色彩条装饰的彩灯,渲染节 日的气氛。开斋节,穆斯林会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听伊玛目宣讲教义。 斋戒月是穆斯林的一种宗教仪式,目的是通过禁食来忏除罪业。不过,斋戒期间并非一切都那 么庄严肃穆,芽茏士乃欢闹的集市就是一例。节庆期间还可以品尝当地特色小吃,例如椰香牛 肉和嘟嘟糕。

这个月,芽茏士乃的大街上会亮起缤纷的彩灯,集市从午后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尤 其到了周末夜晚,各个民族和信仰的新加坡人会成群结队地赶往集市,购买各种商品——量身 定制的马来传统服装,如带有现代风格的马来装/枯笼,以及手工缝制的靠垫套、价廉物美的 波斯地毯、插花等。您还能买到个性化的房门标牌或钥匙链——全部采用上等木料手工雕绘而 成,作为赠送亲友的佳品。 菠萝馅饼、蕃薯旦、嘟嘟糕(均为当地传统甜点)等甜食在这个季节非常流行。普通 穆斯林家庭大多是清晨时分在家里置办开斋节饮食,不过您可以在集市上品尝到独特的开斋节 美食。有一些当地美食可追溯到旧世界时代,从而能带您回到新加坡还是一个落后小村庄的历 史岁月,与现在这个都市与国际化的中心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例如糯米饭配椰香牛肉(香料焖 牛肉)、椰香咖喱什锦菜(即咖喱青菜)和 ketupat(马来米糕)。


馬來人食物(圖)

ketupat(圖)

哈芝节 为期三天的哈芝节(Hari Raya Haji)又称宰牲节,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节日。该节日是为了 纪念先知易卜拉欣(Abraham)听从神的旨意,愿意用自己的儿子献祭。根据伊斯兰希吉拉历 (Hijrah),哈芝节从朝圣月(Dhul Hijja)的第十日、斋月的 70 天后开始举行。虔诚的穆斯林 教徒将这个吉日作为“哈吉”——一年一度的麦加朝圣之旅的的结束。“哈芝”是目前全球规 模最大的朝圣之旅,届时成千上万名朝圣者将同聚于圣地,进行一系列朝拜仪式。哈吉也被认 为是伊斯兰教的第五大支柱,是身体健全,财力足够的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宗教义务。它不仅是 表明穆斯林男女信徒之间团结的有力明证,也是信徒向安拉(伊斯兰经典《古兰经》中的真主) 展示自己完全顺从的方式。


在这个公共假日中,男性穆斯林将聚集于清真寺中,进行祈祷,以及自省的训诫宣读。在传统 的哈芝节祈祷仪式结束后,他们将宰杀牛羊,献祭给真主。这象征着先知易卜拉欣甘愿牺牲自 己血亲的虔诚。屠宰后的牛羊肉被包好分给穆斯林社区的家庭,尤其是较为贫穷的家庭。


一天不仅提醒人们布施财物救助穷人,也是了解穆斯林社区中道德与习俗的最佳时机。在遵行 了习俗,度过了漫长的一日后,穆斯林将造访父母、亲人与好友而非穆斯林可以借此機會去瞭 解他們的飲食與文化,共享丰盛的午餐与欢庆活动。馬來西亞,您可以去芽茏士乃和甘榜格南 参加节日活动。届时那里会张灯结彩并举办热闹的集市,迎来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共庆这个 重要的日子。馬來人的喜色是綠色,他們在過年時,家裡的佈置多數以綠色為主。

服裝: 直到 20 世纪以前,马来女性在公共场合仍然穿着 kemban——只在齐胸处系一个纱笼 (sarong)。随着伊斯兰教的普及,她们开始穿着更现代也更优雅的 baju kurung。 baju kurung 是一种及膝长的宽松女式上衣,一般罩在长裙的外面,两边有褶。它也可以搭配 传统布料,例如织金锦缎或蜡染布。这些传统服装通常配以 selendang(披巾)或 tudung(头 巾)。 女生出門一定要披上頭巾這是穆斯林所規定的,不可讓自己先生以外的男人看到自己 心愛的人臉马来的传统男装是 baju melayu。baju melayu 是一种宽松的束腰外衣,罩面。它常 是搭配 sampin——一种罩在髋部的短纱笼。 (馬來人過年時喜歡一家人都穿上同一樣的顏色 服裝,而且他們的服裝都會在新年前就預訂)


Baju kurung(圖)

Baju melayu(圖)是馬來人男生服裝

音乐和舞蹈

baju kebaya(圖)

sampin(圖)是男生圍在服裝上


富有异趣的魅力体验 最能展现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和多种族传统的,莫过于音乐和舞蹈。无论是本地马来人、原 住民还是沙巴和沙捞越的各个族群,他们的舞蹈总是充满异趣、令人着迷。中国人、印度人和 葡萄牙人迁居马来西亚后,他们的家乡传统舞蹈也随着融入了马来西亚的文化和传统。 音乐 管弦乐队 马来西亚有两支传统管弦乐队:gamelan 和 nobat。源自印尼的 gamelan 是一支传统管弦乐队, 使用锣和弦乐器,演奏的旋律欢快飘渺。nobat 是皇家管弦乐队,使用 serunai 和 nafiri 管乐器, 为皇室演奏较为庄重的音乐。

热巴那大鼓(Rebana Ubi) 热巴那大鼓体型巨大,在古代的马来王国,响亮而富有节奏的鼓声用于传递各种消息,例如报 警和宣布婚礼。后来,这种鼓作为乐器,出现在各种节庆表演中。

马来手鼓(Kompang)


马来手鼓是最流行的马来传统乐器,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广泛使用,例如国庆游行、各种公 务活动及婚礼中。它有些像铃鼓(tambourine),只是没有叮当作响的金属圆片。马来手鼓最 常用于大型乐队,通过重叠多个层次的节奏,产生富于变化的节奏组合。

甘布思(Gambus) 甘布思又叫做阿拉伯乌得琴,由波斯和中东的商人传入马来西亚。它可以演奏不同风格的 马来民间音乐,主要在 Ghazal 音乐中担任主乐器。甘布思的制作工艺考究,采用多种木料, 声音柔和,有些像大键琴。

沙辟(Sape) 沙辟是 Orang Ulu 族(沙捞越上游部族)的传统长笛。它是用一段木料掏空而成,再绘上 彩色花纹,堪称木雕精品。过去它用于长屋内的治病仪式,而且是独奏,后来逐渐用于各种娱


乐表演。它奏出的主题音乐通常用于伴舞,例如英雄舞和犀鸟舞。

舞蹈

马来玛蓉舞(Mak Yong) 玛蓉舞源于泰国南部的北大年(Patani)。据说当年每逢打仗,皇室女子、皇后和公主的 丈夫出征在外,她们便以玛蓉舞作为消遣。玛蓉舞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戏剧形式,通过浪漫的 剧情、舞蹈和咏唱,讲述马来王国鼎盛时期的故事。

骑马舞(Kuda Kepang) 骑马舞是爪哇移民传到柔佛州的一种传统舞蹈。舞蹈生动表现了伊斯兰圣战的凯旋场景, 舞者骑在道具马上,踏着打击乐(通常包括鼓、锣和竹琴)的节拍翩翩起舞。

杂宾舞(Zapin)


伊斯兰文化对马来西亚的传统舞蹈影响甚大,最明显的例子是盛行于柔佛州的杂宾舞。这 种舞蹈最初是由中东的穆斯林传教士传入,表演时伴以伊斯兰圣歌,旨在普及伊斯兰文明的历 史知识。

久贾舞(Joget) 一种活泼热烈的舞蹈,是马来西亚最盛行的传统舞蹈。久贾舞原是葡萄牙民间舞蹈,于香 料贸易时期传入马六甲。这是一种双人舞,舞步优雅轻快,又不乏俏皮和幽默。

烛光舞(Tarian Lilin) 一种女子舞蹈,跳舞的同时要保持小盘中的蜡烛不倒。

马来拳(Silat) 最古老的马来传统之一,既是一种能致人死地的武术,也是一种舞蹈艺术。马来拳动作华 丽、引人入胜,极具观赏性。

烛光舞(Tarian Lilin)(圖)

silat 馬來拳(圖)


傳統遊戲 1. 傳統遊戲 CONGKAK 一種室內,雙人玩的遊戲,深受女性所喜愛。遊戲是在一個 長形的木塊上進行的,木上共有兩排凹陷的洞,每排各有八個洞,位於末端的是 最大的洞,叫著”家”。遊戲的目的是賽看誰先將七顆彈珠把洞給填滿,勝利有 賴於計算的本領。

Congkak(圖)

傳統遊戲

陀螺

陀螺這是一種流行於鄉間的遊戲,尤其是在東海岸丁加奴和吉

蘭丹兩州豐收的月份。除了小孩子愛玩以外,成人之間也舉行嚴肅的競賽,所用陀螺 可重達五公斤。遊戲進行時,將繩子捆在陀螺上,而後摔在一個特別的台上讓它旋轉。 之後再將旋轉中的陀螺移到一根木棒上,再移至一根竹竿上的金屬容器里。誰能讓陀 螺轉得最久,誰就是勝利者。

Gasing 陀螺(圖)


傳統遊戲

風箏

在東海岸上空飄揚的巨大風箏擁有各種精細複雜的樣式,形狀

大小也不一。其中,最常見的是月亮風箏,因其新月形而得名。吉蘭丹每年都舉辦一 項重要的風箏競賽,吸引來自各地的參賽者。風箏打鬥是一項廣受歡迎的運動,參加 者努力將對手風箏的繩索給割斷,或將其從空中弄掉下來。風箏的繩索上黏上了玻璃 碎粉末,以便風箏擁有”切割的能力”。操縱風箏以及風向的技巧是參賽者取勝的關 鍵

wau 風箏(圖)

傳統遊戲 馬來武術

馬來武術是馬來民族用以自衛的一種武術。這種令人著

迷的運動同時也是一種舞蹈,幾百年來在馬來群島中一直廣為流傳。根據回教的 教義,參與者能藉著馬來武術以提高自己靈性上的力量。一般在結婚,國家慶典 或是武術競賽中可以見到。

馬萊武術(圖)


傳統遊戲 籐球

籐球是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一種運動,遊戲進行時,與的雙方

在一面球網兩邊把一粒籐球相互踢著。除了手以外,他們可以用身體各部分,包 括腳跟,腳底,腳背,臀部,肩膀和頭來踢球和頂球,盡可能不讓球掉落地面。 傳統遊戲 大型單面鼓 巨大的鑼鼓,稱為單面鼓,是吉蘭丹節慶中常見的演出, 尤其是在風箏節和陀螺節期間。一百公斤的大鑼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即打出饒富 趣味的韻律。

藤球(圖) 

傳統遊戲 大型鼓組重奏 大型鼓組重奏 黃銅製或木製的幾面鼓所組成的重奏形成 沙巴部落音樂傳統的一部分,不同的部族擁有不同的樂器組合。

傳統遊戲 皮影戲 皮影戲 皮影戲是吉蘭丹州一種傳統的戲劇表演,每年五月尾於 吉蘭丹 TUMPAT 的風箏節期間於夜晚時舉行。

居住 随着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旧时的高脚屋、长屋只在一些农村和山区存在了。高脚屋是有木桩 架空离地数尺的单层建筑,屋顶用树叶或木板铺盖,墙和地板用木料建成。高脚屋防湿防潮防 动物侵害。长屋是马来西亚土著少数民族集体居住的建筑,是用木桩架空离地数尺的长形建筑, 长屋中间有一条通道,通道两边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住户。

高脚屋(圖)


飲食文化 馬來人大多是穆斯林,他們的飲食習慣與伊斯蘭教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不吃豬肉和水生貝類 動物,不喝酒。馬來人餐前餐後都必須洗手,餐間還備有洗手的水,進餐時在地毯上席地圍坐, 各人必須用右手抓取食物,否則會引起別人的反感。馬來人的食物以大米為主,辣椒和咖喱是 最常用的佐餐食品。馬來最有名的風味食品之一是一種叫“沙爹”的烤肉。

右手抓取食物(圖)

進餐時在地毯上席地圍坐(圖)

咖喱(圖)


Satay(圖) 馬來人禁煙,不吃豬肉、死物或動物血液,平時喜歡喝咖啡、紅茶等飲料,也愛嚼檳榔。老百 姓以大米為主食,喜愛吃帶辣的菜,尤其是咖喱牛肉。主食以米飯、糯米糕點、黃薑飯、榴櫣 飯為主,還有用椰漿和糯米製成的"馬來棕"、"竹筒飯"等。他們的用餐習俗也較獨特。無論是 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馬來人用餐習慣用右手抓飯進食,只有在西式的宴會上或是在高級餐館用 餐時,馬來人才使用刀叉和匙。一些受西方影響的馬來人日常進食也有用刀叉和匙的。羊肉串、 烤雞是著名的風味萊肴,當地稱之"沙爹",是宴請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吃飯時,客人要細心 觀察主人的動作,依照主人的樣子做,避免做出主人忌諱的動作。馬來人用餐十分講究衛生和 禮節。進餐前必須把手洗乾淨。在擺放的各種食品和菜肴之間,放著幾碗清水專供洗用。事把 手洗乾淨了,在用手取食物前,仍要出於禮貌,把手放在水碗中蘸濕。

黃薑飯(圖)


Nasi lemak (圖)

Kari 魚頭(圖)


馬來人的婚禮 

傳統的馬來婚禮是充滿音樂,多采多姿,非常熱鬧的,甚至可長達數天;也許是因為 現代步調的關係,如今在都市區舉行的婚禮已經減為 2 天,通常在週六和週日舉辦。 馬來婚禮可分為幾部分:一部分是私人的,也就是法定的結婚儀式; 另一個部分則是公 開宴請賓客,即所謂的”bersanding”。

傳統上,新娘家人會請來一位叫”Mak Andam”協助進行婚禮的女性,Mak Andam 在 馬來人的婚禮中是很受尊重的,她們的職位代代秘傳,負責在婚禮中指示新娘應遵行 的禮儀,執行婚禮的技巧不傳授給家族以外的人。且在 Mak Andam 給予新娘指示的時 候,其他未婚的女性依傳統是不能在場的。Mak Andam 會先為新娘除去額頭細毛,仔 細修剪眉毛和髮線周圍,甚至會修平她的門牙。把新娘打扮得容光煥發。據說 Mak Andam 在修剪額頭毛髮時,只要觀察三束從額頭中央落下的毛髮,便可知道新娘是不 是處女。看來回教也很注重女性婚前的守節。

在初夜,Mak Andam 還會指示新娘依傳統「掙扎」一陣子,拒絕新郎的求愛時,表示 她是純潔、謙虛、有教養的女孩。之後,Mak Andam 會用石灰汲水象徵式地再「淨身」 一次。這才算完成了人倫之禮。星期六晚上,是法定婚約”akad nikah”進行的時間。 新娘坐在一個以絲緞、亮片、和精緻的簾幕裝飾的阿拉伯式的小房間裡,新郎和他的 親屬坐在大廳裡等候。Kathi(即回教中主持婚禮的人)會分別向新娘及新郎說些祝福 叮嚀的話,然後二人便簽署結婚證書。簽完證書之後,新郎必須付「結婚費」給新娘。 數目的多寡經常是自行決定。在馬來西亞,各州都有不同的行情。然後新郎便與新娘 互祝賀(salam)。在很多年以前,馬來人還流行著媒妁之言的時候,新郎和新娘這天 甚至是第一次見面。

雖然法律上婚姻已經生效了,但一直要到次日舉辦”bersanding”之後,也就是宴請賓 客的宴席之後,新婚夫婦才能住在一起。”bersanding”的當日一大早,賓 客就陸續 到達,慶典一直持續到傍晚才結束。

這天,新郎新娘兩人都穿著華麗的禮服,(像國王與皇后的服裝)不像我們華人穿白 婚紗或傳統的紅色禮服分別到達宴客會場。來賓包括男女雙方所有的親戚朋友。一開 始,新娘先坐在高台的左方座位,由 Mak Andam 用扇子遮著她的臉;這時按習俗新娘 的男性親戚要檔在新郎前面,新郎必須說好說歹請女方親戚讓他上台。過了女方親戚 這一關後,新郎還要請求 Mak Andam 把扇子拿下,讓他看新娘一眼。進行儀式時,來 賓便可以向新人灑黃米,祝他們永遠幸福美滿。在進行「新郎闖關」儀式時,新娘必


須把頭擺得低低的,裝作很害羞的樣子,新娘的朋友會趁機會說一些像:「要忍耐 呀!」之類的話逗她,但新娘絕不可以笑,眼睛也不能到處瞟,一定要維持面無表情 的樣子。這也是表現新娘的德性和教養。 

大約 1 小時後,平台上的儀式結束,新人便步下平台。同樣的儀式通常傍晚會再進行 一次。在都市的馬來婚禮中,通常會有西式樂隊演奏流行音樂,在一些地區像馬六甲, 則會有馬來舞蹈及音樂的表演。

宴席結束後,賓客會拿到一份用籃子或玻璃杯裝著熱雞蛋、裝飾著紙花的禮物,裝飾 著紙花的禮物,然後高高興興地回家。婚禮完畢後,新郎要留在女方的家,三天後才 能同房,7 天后才可以帶妻子回自己的家探親,過後繼續住女方家(這就是所謂的入 贅)。

馬來人的婚禮的服裝(圖)


馬來人的婚禮場(圖)

參加婚禮注意事項 

依傳統馬來西俗,新娘更具有打廚房的能力很重要的。如果你有想送禮物給新人,廚 房用品是很好的選擇。像盤子、鍋、茶壺、木匙餐具組、水果碗、甜點盤都很適合。 千萬不要送刀具、煙灰缸、酒杯、或睡衣等物品。

禮物可以用傳統的婚禮用紙包裝,也可以用代表愛情的紅紙,或代表信仰的綠紙。也 可以用禮金代替禮物,但比不上精心挑選的禮物適合。送禮金的時機。通常是把錢放 在一個小袋子裡,在問候或祝福的時候交給新娘的父親,或女方能代表新娘父親的人。

在婚禮前的 1 星期,習俗上應由親戚或好友帶食材到新娘家中,為婚宴作準備。好朋 友或家人通常帶的食物是生米、洋蔥、水果、油、活雞、糖、甚至還有生火用的木柴。 在婚宴當天,宴席是開放式的,賓客可選在上午 11 點到下午 5 點之間,任何時間到達。 基本上男女必須分開坐。如果宴席在晚上舉行,男女便可以混合入座。吃飯的時候請 入境隨俗,用右手進食,不要麻煩侍者為你提供刀叉。

參加婚宴的服飾以莊重為宜,女性不要穿著露胸、露背、露腿等服裝,最好是過膝洋 裝或長裙,然後上衣搭配件短衫變得很得體。通常婦女會趁機會把所有的黃金首飾都 戴上。馬來男士通常都該穿該國傳統服飾”bajukurung”。


在婚宴中請注意禮節:不要發聲大笑、尖叫,或是作出粗魯的舉動。如果要和新人握 手,請記得:在鄉下地區,只有女人能握新娘的手。但如果新娘戴著手套,馬來男士 便可以和新娘握手,或是祝賀新娘。想看 bersanding 的過程,請記得在下午 3 點左右 待在會場。

馬來人葬禮 馬來人大致上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相對的葬禮是伊斯蘭教法。 伊斯兰教的丧葬礼俗有这样的三个特点,即:速葬、薄葬、土葬。

1、速葬。 速葬是穆斯林丧葬的特色之一。伊斯兰教本着“入土为安”的精神,主张从速掩埋亡人, 遗体不宜久放。先知穆罕默德亦说:“你们应尽快安葬亡者”。伊斯兰教法规定:亡人三日之 内必葬,不择时日,不问风水,就地而葬。倘若是在旅途或他乡亡故,就在旅所择地而葬。在 航海中亡故的,在举行“者那则”(殡礼)后,将尸体投入江海,实行水葬。伊斯兰教法禁止 亡者亲友载运尸体辗转千里。因为如此旷日持久,人为地导致尸体腐败,被认为是对亡者的亵 渎。教法规定速葬亡人是“穆思台哈布”(懿行),如果故意拖延时限,则被认为是“麦克鲁 亥”(可憎之事)。 其实,速葬亡人的做法从卫生的角度来说,也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尸体久放不葬,容易腐败而 污染环境卫生,严重者甚至会引发时疫,造成不良后果。另外,速葬可以避免对某些权威人物 的个人崇拜,因为伊斯兰教严禁各种形式的个人崇拜。同时亦可减少丧家的精神和生活负担。 因此在现实生活当中,穆斯林严格地遵守这一规定,每遇家中有人去世,大都在 24 小时之内 埋葬。遇到特殊情况时,如坟墓没有挖好或家中主要成员没有及时赶到等,则都在次日掩埋, 最多不超过三天,这已成为穆斯林在丧葬礼俗上的一大特点和守之不逾的习惯。 2、薄葬。 薄葬是穆斯林丧葬的又一大特点。有句穆斯林谚语说得好:“无论穷、无论富,都是三丈六尺 白布”。这句谚语对穆斯林的薄葬习俗做了很确切的说明。任何一位穆斯林,无论其生前多么 富有或多么贫穷,亡故后一律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后掩埋,身上不穿绫罗绸缎,墓内也不放 任何物品陪葬。《古兰经》指出:“在世时没有信道,临死时仍不信道的人,即使以满地的黄


金赎罪,也不被接受,这等人将受痛苦的刑罚,他们绝没有任何援助者”。(3∶91)伊斯兰 教是“两世并重”的宗教,认为一个人今世的血统、肤色和所拥有的财富及他所享有的声望等, 对于他个人后世在真主安拉面前的品德与人格而言,并无任何意义。安拉赞许的是一个人在虔 敬恭顺方面的德行,而不是他临死时带走的财富的多少。因此,穆斯林认为,厚葬并不能减轻 一个人生前的罪孽,也增加不了他的善功。这是从宗教的角度而言。 与此同时,实行薄葬与穆斯林遵循“厚养薄葬”的传统孝道原则分不开。厚养是指父母在世时, 作子女的尽最大的孝心去赡养,让他们欢愉地安度晚年。当父母“归真”后,按照教法规定的 程序和《古兰经》所允许的范围安葬,而不必大兴土木,大举祭祀,追求虚荣。回族禁止厚葬, 还因为厚葬不仅劳民伤财,增加生者的经济和生活负担,而且会导致坟被盗被毁,使死者和生 者都不得安宁,有害而无益。 因此,受伊斯兰教信仰和人生观的影响,穆斯林既不遁世,不放弃享受人世间的幸福,同时又 更侧重于寻求后世的功德圆满。尤其对那些老迈而虔诚的穆斯林来说,他们所采取的态度与那 些受封建迷信和习俗影响较深的非穆斯林老人不同。他们既不忙于准备寿衣寿材,不热心于建 坟造墓,而是积极参加宗教功修和宗教公益事业。绝大多数的穆斯林老人他们常常抱着淡泊世 事、与人为善的态度,欣然接受传统的薄葬主张,都能以比较平静乐观的心态来对待晚年生活, 走向人生的最后归宿。

3、土葬。 土葬是穆斯林丧葬的主要形式。《古兰经》晓示,人是由真主用泥土造出来的。“真主创造你 们,先用泥土,继用精液,然后,使你们成为配偶”。(35∶11)穆斯林认为,人类的亡故 是归真复命的历程,是真主使其脱离尘世而回归到无初。人从泥土而来,死后人的血肉之躯葬 于大地,复转成泥土,是一件很自然、清净的事。所以穆斯林民族都用土葬的形式,这同时也 体现了穆斯林复命归真,视死如归的人生态度。 当一位穆斯林(无论男女、贫富)去世后,其亲友和周围的穆斯林都要为他(她)举行一个简 单的葬礼(者那则)。一来为亡者求恕,向亡者告别;二来以此引起活着的人对人生的警觉并 加以思考。其程序是这样的,在葬礼之前,先在家中或清真寺由专人用清洁的水为亡者洗涤周 身(“着水”),洗毕用白布(“克番”)将遗体包裹,放在葬礼现场。同时,参加葬礼的人 也要有大小净,所穿衣服鞋袜干净,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亡者的不恭,也不能参加葬礼。然后 由清真寺的阿訇带领全体穆斯林举行葬礼仪式。在简短的仪式上,要念赞主、赞圣词,还要为 亡者和生者求赦:“真主啊!求你饶恕我们中的生者与亡者,在场者与不在场者,少者与老者 以及男人与女人吧!„„”。之后,葬礼结束(前后约六、七分钟),将遗体抬至墓地安葬。


在遗体下葬时,阿訇要诵读《古兰经》、赞圣词等,直至葬门封堵。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宁静 平和,没有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的哭嚎,只有亲友们在哀默的同时,内心深处为失去的亲人的 默默祈祷和祝愿。

馬來人享有特權 (本土弱勢」,指的當然是被當年英國殖民者以「馬來人」統一概括,原本分屬許多部族的原 住民。這些在殖民者眼中「天性懶散」的原住民,在 1963 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之初(包含新 加坡),曾一度與華裔移民人口不相上下。後來隨新加坡被逐出聯邦,加上四十多年來兩族群 生育率的差異,逐漸取得二比一的人口優勢。然而作為馬來半島的原住民,馬來人一直享有許 多制度性的保障,例如,大學入學的低門檻。 在馬來西亞的教育,中學進大學的階段,是他們對「族群歧視」有具體感覺的開始。「當我發 現系上那些馬來同學的入學成績,我想到,如果華人考這種成績,連一所大學都進不了,但這 些同學卻可以進馬來西亞最好大學的電機系。」


馬來人風俗與禁忌 

馬來人无论男女头上都戴着各种各样的头饰。在去村里或城里清真寺的路上,经常可 见戴圆锥型天鹅绒帽子的男性,这表明他是回教徒。而到麦加朝过圣,获得“哈吉” 称号的人都戴一种叫做可达雅的白色帽子。

马来语“通可罗”即是指妇女用的头巾,也是表演传统文艺或体育活动时不可缺少的 头饰,其式样可根据本人喜好而千变万化。马来西亚国王的通可罗幅在马来式头饰中 是最有名的,它是国王身份的标志,他人不得随意模仿。

国王的头巾甚至还被起了个名字叫做“永远的回忆”,据说这原来是森美兰州苏丹用 过的。苏丹及其继承人、大臣、阁僚的头巾一般使用代表高贵的黄色和白色,头巾包 裹也有特定的方式,一般人不得模仿(舞台上除外)。

马来西亚人见面时互相摩擦一下对方手心,然后双掌合十,摸一下心窝互致问候。任 何人都不可触摸马来人的头和背部。马来人认为左手是不清洁的,用膳时右手五指并 拢抓饭,用拇指将饭填入口中,对女士不能先伸出手要求握手,不可随便用手指指人。

蜡染花布做的长袖上衣是马来西亚的“国服”。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长袖衬衫,下着" 沙笼",公共场合男子不能露胳膊和腿。女子习惯穿长袖连衣裙。

伊斯兰教在马来西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马来西亚虽为东南亚国家,但却是一个地 地道道的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在马来西亚具有法律效力,并为人民所严 格遵守。在日常生活里,该教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在。例如,尽管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并且一年四季气候炎热,马来西亚人平时却非常讲究着装严谨,衣冠端正。在公共场 合,过分裸露肢体绝对是不允许的。

馬來人,人们还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讲究。在社交场合,不准许男女进行身体接触。即 使夫妻或情侣在大庭广众之前勾肩搭背,挽臂而行,或是拥抱亲吻,也在禁止之列。 跟马来人接触时,不要触摸被其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头部与肩部;不要在其面前翘腿、 露出脚底,或用脚去挪动物品,因为他们认为在人体上脚的地位最为低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