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SEASONS GALLERY GUIDE-CN

Page 1


批判的时间性和 邱志杰的光写作

二十四节气:

批判的时间性和邱志杰的光写作

《二十四节气》是来自杰克和苏西·沃兹沃斯收藏的中国当代 摄影的第二次大型展览, 2018 年他们把这些作品捐赠给了 乔丹 施尼策美术馆。艺术家邱志杰(生于 1969 年)创作了

《二十四节气》这一系列作品,本展览从多个角度探讨关于 时间性的关键问题,以及时间对个人、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 响。

中文标题“二十四节气”来自中国传统太阳历。每个节气代表 15 天的周期;24 个节气组成一个完整的年份。在每个节气 的第一天,邱志杰都会用特制的手电筒在空中写下该节气的 中文名称。通过长时间曝光,这些照片使邱志杰的光书写清 晰可见,就像纸张呈现书法家的墨笔书写一样。邱志杰将这 种综合艺术描述为“书法摄影”——一个自创的术语,揭示他 的书法和摄影之间的互动。

邱志杰出生于福建,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直是当代艺术 的领军人物。2012 年,他担任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2017 年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他现为杭州中国美术学 院教授、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最近被任命 为天津美术学院院长。

本次展览由乔丹 施尼策美术馆中国当代与传统艺术策展人耿 焱博士策划。 WLS 斯宾塞基金会为此次展览、项目以及即 将出版的目录提供了慷慨的支持。

本次展览的所有照片均由邱志杰拍摄,由 Jack 和 Susy Wadsworth 当代中国摄影收藏捐赠。

二十四节气 时与地

24节气是中国的太阳历。(中国传统历法阴阳合历,根据 太阳的历法是24节气,根据月亮的历法则是初一、十五 等)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 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一年分为24个 节气。这个体系与今天通用的基督教历法格里高列历几乎 完全吻合。比如冬至总是12月22日左右。而这个历法在中 国,是从四千年前的夏朝就开始使用,所以称之为夏历。

我从2005年夏至开始,依据24节气的顺序,在每个节气来 临时,用光在不同的地点书写24节气的名号。这套摄影按 照节气月令来事先规划摆设时间和书写的内容,书写的地 点则取决于当时我自己身在何方。

漳州九龙江边的船屋

《立春》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a 立春

时间在2月3-5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315度,这个时候春天便开始了。从这 一天一直到立夏这段时间,都被称为春天。而立春这天要吃春饼。从这天 开始,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蛰虫始振。

春江水暖,船屋上的人已经又可以站在江水中洗衣服了,一只白猫也来江 边喝水,她的脚步有点迟疑。因为从岸上拉来电线通电,船屋其实已经不 能移动,这些人们依然住在船上,不知是因为在岸上没有立足之地,还是 因为习惯。船既然被当作屋,也就像屋子一样,贴上了迎祥纳福的春联。

远处,民国年间何应钦建造的中山桥已成危桥,船屋不知还能存在多久。

雨水

澳门大炮台下的民居

《雨水》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018:28.6b

每年2月19日或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为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 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 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对农民来说,雨水正是小春 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

南国多雨,树木常绿。大炮台下的民居苔痕深重,所有的生活什物,都堆 在避雨的地方。

惊蛰

北京四惠桥下的公用电话亭

《驚蟄》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c

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

柳树刚刚抽芽,几百万民工又涌进了北京城,分散进各个建筑工地。远处 黄色的简易房,是他们的住处,往往几十个人住一间。更远处的楼房,便 是他们盖出来的。此后的一年中,他们和家乡的妻儿老小主要的联系方式 便是这些公用电话亭。我在这里写字拍照的这天晚上,一个民工在远处的 电话亭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我一边写一边在想,他从电话中听到的消 息不知是喜是忧。

北京雍和宫后墙

《春分》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d 春分

春分,这一天太阳将会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 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

燕京春晚,花事以春分时节为盛。最美的是长安街上中南海南面红墙内外 的玉兰花,树老而花大,把绚烂演绎到极致,可惜那个地方是无法慢慢地 拍摄的。我在燕园、清华园转悠多日,却不意是在雍和宫后墙边找到了我 理想的春天。左边的红墙是雍和宫的北墙,右边是北二环的高架桥,这里 就是以前的城墙的位置,如今不时地有夜间出来飙车的人呼啸而过。电线 穿透了一树树怒放的桃花,而繁密的花枝也直欲淹没整个城市,一时抢尽 风头。城墙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清明

杭州民生路状元巷社区

《清明》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e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清明不仅是一个农事节令,也是重要的节日。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 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 俗。

由传统中国的里正、保甲制度,发展到现代的行之有效的居委会制度,是 一个复杂的再组织化的过程。城市化改变了传统的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 社区成为公共空间的基本单位。这些社区中的休闲空间,同时也是社区的 舆论中心,活动的主体则是老人。这些破旧的沙发是从社区中的各家各户 淘汰出来的,每天黄昏时,社区中的老人们坐在这里,真个是道听途说, 飞短流长。夜间人群散去,落寞的旧破沙发,表情如同墓地中的碑石。年 复一年日复一日,占据这些位置的人不断地老死离去,也不断的有新的人 加入。在我拍照之后的一个月后,破沙发消失了,被代之以一排崭新的藤 椅。

谷雨

上海金贸大厦

《谷雨》2006, 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f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开始。

这是在上海的金贸大厦楼下的一组卫星接收天线,从实用功能出发,这样

的通讯设备通常都会安装在高层建筑的顶楼。但是这座宝塔状的大楼的顶 楼是用来满足象征功能的,刺破青天的尖顶的锐利性,决不能被这些巨大 的蘑菇状造型所破坏,因此卫星接收天线被委屈到了楼脚的地面上,不知 道这会不会影响信号的接收。

这座目前的中国第一高楼,不知道如今在全球性的摩天大楼竞赛中排名又 落到了第几位。谷雨催生百谷,而这些蘑菇般生长的卫星天线,搭建起覆 盖全球的通讯网络,雨后疯狂生长的是摩天大楼,是现代人的欲望与雄 心。

《立夏》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g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以立夏作为夏 季开始的日子,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C以 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 季。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样。

1937年7月7日,北京西南爆发卢沟桥事变,此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

附近的村民告诉我,20年前,卢沟桥的河道里渐渐就没有了水。10年以前, 为了庆祝卢沟桥落成800周年,地方政府不知从哪里引来了水,灌进了河道。

还在河水中放了很多游玩用的玻璃钢制的船。船作鸭形与鱼形。庆典过后, 河水又复干涸,把几十只游船搁浅在河滩上,船舷外衰草离离,草丛中有汽 车开过形成的道路。

立夏的北京,还是很干旱,草色尚未完全脱去冬天的枯黄。如今与卢沟桥平 行的有两道公路桥,西北面则是一道铁路桥,擦着宛平城而过。

小满 延安宝塔山

《小满》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h

太阳黄经为60度。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但还不成熟。 草木开始繁茂。

延安宝塔山,中国革命的图腾之一。塔是唐朝时建的,居然历经千年风霜 和战争时的日本飞机轰炸而不倒。如今每逢重要节日,宝塔便被射灯打得 通亮。四年前我第二次来延安,这里还贫困。随着石油开发,现在宝塔山 下已经高楼林立。半山腰有通讯天线,山脚下是走重型卡车的道路。当年 滔滔延河水,现在虽然是雨季,水流还是很小。延河边上的铁栏杆上,被 失意的恋人们划满了“我爱你”、“爱一个人为什么这么难?”之类的留言。

芒种

北京大学三角地

《芒種》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2018:28.6i

芒种在6月5-7 日 之 间 。太阳位于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收 割成熟。同时也是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芒种忙两头,忙收又忙种”。

北京大学三角地,几十年来中国历次政治风潮的策源地之一。本来这是一 个张贴各种学术讲座的海报的地方,但也曾经贴过有名的大字报的。现 在,研究生和托福考试补习班的广告占了大半。

夏至 北京798 厂

《夏至》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j

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阳气生发到 极点。

这一套24节气的作品从去年夏至开始拍的。那张“夏至”只写了一次,就很 完美了(因为是用手电筒在空中写,又要反转着写给相机看,字形不容易 掌握,有时候我要写四五十次才能挑出一张较好的)。但当时用的相机不 好,照片品质有问题,所以我决定今天重拍。来到原来的地点,找到去年 我拍照的地方一看,场景却已经变化了。不但爬墙虎没有去年茂密,右边 的小窗户上的窗帘不见了,正面墙上开了一扇铁门!画面中的管道里还在 流走着气体或液体,工厂还在生产。右边上方的窗户里露着灯光,那是又 一家新开张的画廊在为明天的开幕式通宵布展。这就是798。今天世界艺 坛炙手可热的地方。

小暑

戒台寺山后的养蜂人

《小暑》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k

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 最热。小暑这天,拍摄的是北京戒台寺山后,公路边养蜂人的小屋。这些 养蜂人来自安徽黄山地区,他们每年的生活就是追逐着鲜花,四方游牧。 冬天他们在南方,夏天南方的花季一过,他们就向北方迁徙,会一直远到 东北和内蒙。每年难得回家一次。由于必须在有花的山里,他们住的帐篷 里没有电,吃住工作都在里面,从不看电视。他们也自己酿造蜂皇浆和花 粉,向过往的路人兜售。各地政府是不向他们收税的,这是这个行业的惯 例。因为经常服食蜂蜜,他们的皮肤都很好,他们为此很自豪。他们说: 这样的生活,“很浪漫”。

大暑

翁特斯伯格山采石场

《大暑》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l

翁特斯伯格山(Mount Untersberg)位于奥地利和德国边境上的 Grodig,阿尔卑斯山脉的前沿,是有名的大理石采石场。山崖被笔直 地切削,形成壁立千仞的奇观。八十六岁的老雕塑家米洛斯(Milos Chlupac)先生带着一帮徒弟在这里做雕刻,过着集体住宿、轮流做饭的 公社生活。老先生说,他的一生经历过五个政权轮替,对于艺术的理解经 历过的变化就更多了。老先生来过中国,在桂林留下了他的雕刻作品。现 在他每天依然在奋力工作,光着膀子,挥动着锤子凿刻,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在这个场景中,除了书写了这张“大暑”,我还书写了另一张“意志”, 表达我的敬意。

每年7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开始大暑节气。炎热到极点。

立秋

萨尔茨堡南郊的秋千

《立秋》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m

萨尔茨堡的旅游文化是围绕着莫扎特家乡这个主题展开的。城里的博物馆 正在举办的展览就叫做“纪念一个天才”。谈论天才,其实总是谈论天才的 童年,老年的大师们我们就不谈他们的天才了。因为这个童年的主题,我 寻找这样的树林间的秋千。莫扎特本人的童年,因为音乐上的早慧,一定 忙着演出并接受赞叹,我不知道他能有多少机会像别的孩子一样在秋千上 欢笑。如果我有孩子,我宁愿他不拥有天才而能拥有秋千。其实莫扎特对 我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真正对我有重大影响的奥地利人是里尔克和维特根 斯坦。后者显然是那种一直到老都能像孩子一样追问天真,并居住在日常 生活中的人。

立秋这一天,我刚刚结束在萨尔茨堡夏季学院的任教即将回国,这也正好 是我这一年用光写法书写24节气的最后一张。这一年来携带着书法行游, 在最后 一站遭遇了音乐,这几乎是一个隐喻。

每年的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35度。古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 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處暑》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n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明朝的于谦墓,在三台山脚下,1994年我蜇居于此,常在于谦墓前盘桓, 读书,也在这里拍过作品。那时周围都是菜地和茶园,野狗出没。旁边的 于谦祠,是一个堆放建材的地方,巧的是还有一个烧石灰的池子。常常让 我想起于谦咏石灰的名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现在于 谦墓已经修葺一新,石翁仲和石兽斗都是从别处移来的。

白露 北京京顺路边

《白露》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o

气温渐凉,夜来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太阳位于黄经165度。鸿雁来, 玄鸟归。

北京东北郊的京顺路边,在高档别墅区之间,散落着很多为这些别墅区提 供园艺材料的批发市场。有花卉市场、卖罗马柱的建材市场。自然,也少 不了卖假山石、大花瓶和石狮子的市场。卖石狮子的商家都来自石雕之乡 河北曲阳,他们说,他们的家乡那里可以看到成百上千的整片石狮子,比 这里所见的壮观多了。石狮子运到了城里的衙门和豪宅,在朱门左右,就 是气宇轩扬的权贵的象征了,在外国人眼里,还经常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物,但在这里只是糊口用的量产的商品,和庄稼也没什么两样。

《秋分》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p

这一排树的一边,便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寨玛尼石堆,据说有25亿块玛尼 石。画面中依稀可以看到寺庙前的转经筒和经幡。白天有成群结队的藏民 绕着大玛尼堆一圈圈地转。晚上,三分钟的曝光时间,斗转星移,在画面 中成了一条条短线。

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寒露 杭州吴山

《寒露》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q

露寒而冷,将欲凝结,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也就是天气将逐渐由凉转 冷。

吴山嵌入在杭州城区中,抬脚可登。满山古樟怪石,都是杭州人亲近自然 最方便的去处。夜间,开车的人便不管停车场,径直开了车沿着石径来到 山的深处,弃车寻僻静处浪漫去也。

德国电视台的记者问我,为什么总是拍一些废墟,我便指着这个画面说: 这就是盛世景象了。

吴山峰顶的江湖汇观亭,有徐渭撰写的对联说: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 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霜降》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r

中国南方地区进入了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而黄河流域一般多出现初霜。 太阳位于黄经210度。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霜降时节,为了一件表演作品需要用水牛作为道具,我从杭州郊区出发, 一个个村庄问过去。一直问到了富阳县的受降镇这个村庄才找到了我要找 的水牛。农民现在都住在贴着马赛克瓷砖的四层小楼里,每家每户都有小 轿车。这样的农居早就不住人了。靠在门边的木车,勾起了我对祖父的记 忆。

立冬

杭州中山中路

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冬,终也。

中山中路是民国时代留下的老街。我所拍摄的地点是靠近鼓楼的南段。这

里在南宋时,应该是杭州城的中心区,应该相当于今天的王府井。民国的 老房子门面华洋杂陈,当时一定和今天的娱乐场所那些后现代罗马柱一样 显得光怪陆离,极不协调。几十个立冬之后,他们一起衰老了,在初冬的 风里相依为命。

《小雪》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t

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此时中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

这些红砖楼显然是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建筑。当年这是最高级别的 干部才能住的住宅。高干们如今搬进了新区,现在这里住着的是最底层的 人。画面中的滑梯是1983年造的,那个时候国有企业还兴旺,进工厂工作 还是最安全和骄傲的职业,需要走门路才能实现的。可以想见工人的孩子 们当年在这样的院子里,在小雪中嬉闹时的幸福欢乐。滑梯的坡道现在被 歪脖子树的树干拦住了,孩子们已长大成人,不知各自以何为稻梁谋。

大雪 北大未名湖畔

12月7日,太阳位于黄经255度。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初降,我连忙驱车来到北大,想不到这里的雪已经被踩得不成样子

了。可以想见这一场雪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兴奋。未名湖畔的这些长椅, 人来人往,不知孕育过多少山盟海誓和彪悍的志向。

冬至 英国达汀顿

《冬至》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v

达汀顿艺术学院希望用我的作品作为他们这一年的圣诞卡。我拍的便是达 汀顿庄园中有着8百年历史的中世纪石屋。那么多烟囱刚好可以让圣诞老 人爬进去给孩子们带去礼物。耶教的圣诞,在我的祖国,是冬至。

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 的一天。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 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是重要的节气,也 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小寒

上海闸北旧工厂

《小寒》2006, 39 1/2 x 52 7/16 英寸, 2018:28.6w

小寒在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度。雁北向,鹊始巢;雉始纭。 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以小寒节气最冷。“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 三九天了。

所有的国营大厂,都会有与此相似的园林景观点缀在厂区中。那曾经是紧 张严肃的社会主义集体生活中少见的轻松的亮色。现在老工厂整体搬迁到 郊外了,地产商在原址上开发楼盘,老工厂中繁密的大树成为这个地产项 目的最大卖点。钢筋水泥做的仙鹤喷泉残破不堪,后面,高层住宅楼已经 拔地而起。

这个铁皮屋子是老工厂用来粉碎不合格产品的车间。铁屋里有巨大的电磁 铁,吸起大铁球,由高处断电抛下,将地面上的铸件砸成碎铁块。铁球落 下时,天摇地动,夺人魂魄。飞溅的铁块打穿铁屋内壁厚厚的橡胶条,把 铁屋的墙和屋顶打得千疮百孔。工厂盛期,这座铁皮屋子成天轰轰雷鸣, 让所有的装置艺术都相形见绌。而操作它的,只是一个柔软的女工。现在 的老工厂的地皮卖给了地产商,留下这铁皮屋子在大都市过亮的夜里静默 着。地上的安全帽,并不是老工厂的工人的,而是盖房子的民工丢下的。

老工厂的工人,好像是不会随便乱丢他们的安全帽的。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虽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期间那样酷 冷,但仍处于寒冷时期。每到“大寒”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 肴,准备年货。 《大寒》2006, 39 1/2 x 52 7/16

艺术家邱志杰简介

1969年生于福建省漳州市,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现 任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创作涉及书法、水墨绘 画、摄影、录像、装置、剧场、科技艺术等多种方式。

曾出版《总体艺术论》、《影像与后现代》、《给我一个面具》、 《自由的有限性》、《重要的是现场》、《摄影之后的摄影》、《剧 透》、《无知者》、《实验主义者》、《失败者》等艺术理论著作。

主要作品集有《万物有灵》、《邱志杰:无知者的破冰史》、《时间 的形状:邱志杰的光书法摄影》、《莫愁:邱志杰近作》、《记忆考 古》等。

曾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几十次个展,并参加过数百个群展。策划了 1996年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展《现象与影像》,以及1999年到2005 年之间推介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后感性”系列展览。2012年第九届上

海双年展“重新发电”总策展人,2017年度威尼斯三年展中国馆策展 人,国际儿童诗歌海滩项目发起人。

2003年以来投身于当代艺术教育。其“总体艺术”理念以文化研究为 基础,发展出一种将观察、造物、现场、事件、写作和策展等糅合于 一体的实践,寻求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社会的贯通。近年来致力于实

验艺术教育体系尤其是社会性艺术和科技艺术的构建。2017年在中央 美术学院创立了EAST科技艺术教育国际联盟。

部分个展

2024 《老灵魂》,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厦门

2022 爱丁堡大学 Talbot Rice Gallery ,爱丁堡

2021 《市场书写》,三源里市场,北京

2019 《寰宇全图》,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18 《文字生涯》,金泽 21 世纪美术馆,金泽

2018 《邱注上元灯彩图》,民生美术馆,北京

2017 《不羁之旅》, 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日内瓦

2015 《邱志杰:大计划》,福建省美术馆,福州

2015 《所以我们不再四处游荡》,弗洛瑞安咖啡馆,威尼斯

2014 《万物有灵》,美伦美术馆,长沙

2013 《独角兽和龙》, Querini Stampalia 美术馆,威尼斯

2012 《蓝图》, Witte de With 艺术中心,鹿特丹

2009 《偶像的黄昏: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四》, 世界文化宫,柏林

2009 《破冰:南京长江大桥之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俄勒冈大学乔丹 施尼策美术馆(JSMA)是俄勒冈州 唯一一家获得美国博物馆联盟认证的学院美术馆,其 特色是引人入胜的展览、大量传统和当代艺术收藏以 及令人兴奋的公共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支持大学的 学术使命和满足校外社区的多样需求。JSMA的藏品 展厅,展示了部分本馆所藏的丰富的中国、日本、 韩国和美国艺术作品。特展的展厅,展出了馆内及 馆外借来的作品,呈现出历史和当下世界的多元文 化。JSMA延续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悠久传统,以艺术 表达为中心,加深对人类境况的理解和欣赏,为教育 和探索新知提供了一个理想场所。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