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學筆記10

Page 1

行政學 料來源:王濬(2008),超級出版社 兼採:程明(2007),保成文化

第一章:行政學的基本概念 ◎葛雷 (Gladden)指稱 行政學是第二古老的事業,第一古老的是巫教 ◎廣義的行政包含與立法相對的 執政 及受執政指 行事的 行政 ◎行政學的研究取向: 1.行政學於十九世紀 自政治學的附 地位獨立成為一門社會科學 2.威爾遜(Wilson)於 1887 年 表<行政的研究>,提出行政不應受到政治干擾之 政治 與行政 立論 ,被稱為 行政學之父 論文提出下列主要觀點: (1)行政學為實用學科,研究政府可以成功地做什麼?如何以最大效率來做? (2)行政應在政治的適當範圍之外 (3)採取比較研究方法,美國在行政上的缺失,可以參考法德之經驗與制度 (4)輿論應扮演權威性的批判角色 ◎行政的意義可 四個觀點進行剖析: 1.政治觀點:(1)主張三權 立,魏勞畢(Willoughby)認為行政就是政府行政部門管轄 的事務(行政是三權中的一權) 缺失:立法 司法均有行政現象 在 (2)主張行政包含於政治之內,古德諾(Goodnow)主張 政治行政 立 論 ,認為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而行政是意志的執行 2.管理觀點:自科學管理運動以後,引進工商界注重效率與成本的觀念 費堯(Fayol) 認為行政就 是計劃 組織 領 導 協 調及控制 古立克(Gulick)創 造”POSDCORB”來說明行政 3.公共政策觀點:政策制訂 執行與評估的一連串過程就是行政 戴伊(Dye)認為公共 政策就是政府選擇作或不作的行動 伊斯頓(Easton)認為行政是政府 對社會價值從事權威性 配之行為 *政策 析架構:問題確認 政策規劃 政策合法化 執行 評估 4.公共性觀點:公共行政為彰顯公益 實踐公共目的,並具有積極負責的特性,深受 1968 年美國 新公共行政運動 之影響 是評判行政機關是否有效能 的唯一標準 行政人員應 績效 回應 前瞻三種角色 哈蒙(Harmon) 認為,公共行政向來所關 的重點是公共目的,應為國家意志負責 反對政治與行政 立 主張政府與企業的本質不同 ◎羅素與夏福 茲對公共行政的觀點: 1.政治界說(公行無法跳脫政治的系絡):政府(五權)的作為 向民眾提供服務 公共政 策制定的 環 執行公共 益 以集體力量完成無法單獨為之的事情(社 群的力量 提供公共 ) 2.管理界說:行政部門的作為(實施法案 重點工作便是有效管理) 公行是一種管理 專業 是官樣文章的米老鼠(過份拘泥或 例) 是藝術也是科學 3.法 界說:執行公法 管制 國王的恩典(福 制度) 竊盜行為( 源重 配)(蕭伯 1


納 Shaw:政府總是依賴某人的支持,竊取另一人的 源而作移轉性支付) 4.職業界說:職業類別 文稿競賽 行動中的理想主義 學術領域 專業活動 ◎行政管理的 源(陳德禹):組織結構 人力 物 科技 行政管理的範圍(陳德禹):行政組織」結構 行為 展) 行政運作」政策 計劃 溝 通...) ◎行政學的目的:提高行政效率及效果 促進行政的現 化 培養行政通才 促進行政 的公平與正義 ◎行政功能的特質:基礎性 服務性 強制性 行動性 完整性 藝術性 ◎行政學的 展: 一 傳統理論時期--科學管理,機械效率觀 集權 工 組織 級節制 方法標準化 管理程序制度化 控幅小 二 修正理論時期--行為科學,社會效率觀 互動性 互賴性 心理動機與反應 民主參與, 求人際關係的調整 三 整合理論時期--系統 析, 次效率觀(技術 行政 制度) 整體性 開放性 反饋性 權變性及生態適應 ◎詮釋理論 一 起源: 德(Kant)的觀念論 1.我們所瞭解的世界是 先驗觀念 與 後天經驗 的互動產物 2.透過觀念架構的協 ,我們對感官經驗所得的 料加以詮釋,從而掌握事物的 真正意義 3.運用:從 現行動者的意向與欲求出 ,社會科學家將觀察到的行動與經驗安 排到適當的詮釋架構中,說明人類生活本質與目的之關係 二 目的:促進人類相互對話,使人類更瞭解自 與他人行動的真正意義 三 特點: 1.區別行動(有特定意識與意向)與行為(單純的刺激反應),焦點在對行動意向進行 詮釋 2.以理解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瞭解人類內在精神與感受,及如何表現於外 3.行動是社會性的:致力於瞭解個人如何賦予自 與他人行動及所處社會情境的 意義 4.不強加意義架構於行動者(無普遍性原理):引導行動者以自 觀點界定行動 價值 5.追求 個例性 的知識:人是主動 自主的, 找共同 則的方法 不再適用 6.強調語言在互動中的重要性(語言是詮釋研究的主要 料):人類的社會互動主 要憑藉語言來進行,語言的意義也必須在特定社會系絡中加以理解 ◎批判理論 一 基本觀念:與詮釋理論相同,認為知識的基礎在於 觀念 」主觀知識)而非感官 經驗 客觀知識 ,但二者不同之處在於,詮釋理論強調 理解 的知識過程, 而批判理論強調 批判 的知識過程 二 行政學中,批判理論所關 的問題 1.個人與組織之間 益衝突的緊張關係(個人 益不等於組織 益) 2


2.理性行為的假定,基本上是錯誤的 3.客觀經驗描述與主觀價值倫理不可區 (批評 Simon 的事實與價值 立論) 4.組織理論的目的在於 級體制如何強化宰制現象的社會過程 5.反對任何形式的操縱行為 6.不執著於量化 客觀的研究,而是設法瞭解表現背後的深刻意義 ◎行動理論 一 基本觀念:人性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行動必須在社會互動系絡中才能找到真 正意義 行動理論重新喚起公共行政有關 價值 的研究,回歸以人為本的行 政精神 二 表:哈蒙(Harmon)的四 假定 1.人性是主動的 社會性的 2. 析單元: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情境 3.關注人類建構事物意義時的 交互主觀性 4.重視道德與倫理 面 三 關 的問題 1.行政的研究能否改善實務?消除理論與現實的差距? 2.公共行政究竟是學術學科或是專業應用領域? 3.科學方法是否有 於行政理論或實務的改善? 4.行政人員 負責 的行動標準為何? ◎行政學的定位:亨 (Henry)應用孔恩(Kuhn)之典範概念 Q:典範的意義? 是一種信念 世界觀 一種觀察的方式 一種普遍性觀點 最高的共識單位 典範 I:政治與行政 立,著重官僚體制的研究,強調行政研究之價值中立性,並以 經濟與效率為研究目標 古德諾(Goodnow) 懷特(White) 典範 II:行政原則的確立,行政原理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普遍性,追求類以性的通則, 不重視差異性的比較 並非是經驗原理而是規範性的原理 魏勞畢 (Willoughby) 古立克(Gulick)&尤偉克(Urwick) 典範 III:公共行政即政治科學,是行政學 展的低潮期,行政學成為政治學的附 (重 點或興趣範圍) 著重個案研究 比較研究,但成果不佳 典範 IV:公共行政即管理學,強調行政沒有 公共行政或企業行政,行政學等同企 業組織理論與管理,失去獨立自主的個性 管理科學與量化技術 典範 V:公共行政就是公共行政,1970 年美國 全國公共事務與行政學聯盟 NASPAA 成立,進入行政學獨立 展的階段 ◎丹哈特(Denhardt)以 主觀-客觀 與 政治-組織 面向,將公共行政區 如下: 一 政治教育典範(主觀+政治):行政運作難以脫離國家政治結構的影響 ※ 表人物:1.瓦爾多(Waldo)民主行政論(服務性 參與性及 表性官僚) 2.哈特(Hart)行政人員的義務(公民自主自 藉說理而統治 超越 權力腐化 公民表率) 二 政治結構典範(客觀+政治):理性人(經濟人)的假定 ※ 表人物:歐斯洞(Ostrom)的公共選擇觀點: 3


1.理性官僚制度的弊端:無法回應各種需求 強加社會成本於服務對象 無法 有效 配供給與需求 無法防止公共 集中於一 用途而破壞其他用途 易生錯誤難以控制 補救措施只會使問題惡化 2.民主行政的特徵:多元決策中心 複式組織制度 權威的割 重視人民偏 好的多元及 3.民主行政的要點: (1)決策者有腐化的可能,權威應予 開並互相制衡 (2)行政組織有義務回應民眾需求與偏好 (3)多元決策中心可使政府 源的提供保持良性競 (4)缺乏消費者效用考量的生產者效率,是沒有意義的 三 組織學習典範(主觀+組織):平等的人性保障 組織 益來自成員 益 組織決 策應以成員合意為基礎 組織變遷來自參與者的共識 ※ 表人物:哥倫比斯基(Golembiewski)組織 展(個人與組織可透過道德管理加 以整合;組織 權是解決道德問題的良方;管理應強調開放 回饋 責任 ) 四 行政控制典範(客觀+組織):科學可提供工具性陳述,管理者應使用 陳述控制 員工行為或處理環境的不穩定 ※ 表人物:賽蒙(Simon)決策理論(效率是衡量組織成敗的主要目標,可透過目 標-手段連鎖並考量成員之權威接受程度,達成行政決策的有效運作) ◎公共選擇理論 經濟學在政治學的應用 一 人性假定:自私 自 效用極大化 二 理論要點: 1.公共政策被視為 自 個人所作的集體決定 2.將政治視為交易 場,以供給與需求 面加以 析 3.政治產品(即公共 益)的需求者是選民與納稅人,供給者是政治人物 官僚及 黨派 4.決策者須 展足以抑制效用極大化的行為,以實現公共 益 三 在行政學的應用: 1.人人均為政府施政的消費者,消費者的選擇權有 於公共服務的成效 2.政府應只掌理企業或民間團體不能從事之事務 ◎公共行政的運作原則: 羅聖朋(Rosenbloom) 1.憲政體制: ( 權與制衡) 面對不同權力核心 多元權力使政策不易執行 中央須與地方配合 無法純粹追求 效率必須臣服於政治與法 2.公共 益:實現公共 益(行政人員能表達與回應民眾 益) 防範外部性 ※全中燮提出公共 益的八大架構:重視公民權 符合倫理道德 重民主程 序 秉持專業 重視非預期後果的 析 重視普遍 益 重輿論 充 開放 3. 場機能: 於政府失靈,應開放競 及解除管制,以使 源運作達到效率 4.主權特質:行政機關負責政策的制定與推行 為政策倡導與辯護 具有社會 表性 ◎行政管理 V.S. 企業管理 4


1.相似之處:管理對象與方法相同 組織及其運用相同 效率與服務品質提高相同 艾里森(Allison) 表 公共與企業管理:二者果真在不重要的地方相 同 2.相異之處:目的與動機不同 一貫與權變不同 獨佔與競 不同 政治考慮不同 外在環境因應程度不同 所有權不同 管理重點不同 目標評估不同 決策程序不同 受公眾監督程度不同 ◎羅斯(Rose)認為,政府是 法 稅賦 公務員 組織 計畫所組成 ◎詹森(Johnson)提出現 政府的七大職能與達成任務的工具:

政府職能

執行工具

保護人民生命 產及權 確保民生 源供給 現金給付 照顧無依人民 基礎建設 服務提供 促進經濟成長 行為管制 提高生活品質與個人成就 治理能力 保護自然環境 獎勵科技 展 ◎促成政府成長的原因 1.價值轉變 2.社會 展:依賴人口 稅賦擴張的移位效果 3.經濟混合:獨眼式的凱因斯主義 華格納法則(因為稅收 依賴人口 回應企業 需求 ) 維持 場經濟與公益的均衡(ex 介入勞 糾紛) 4.政治過程:多元參與 普樂現象 益團體自 主義 選前擴張支出 5.科 習性:獨佔(包默病症) 訊過 保密 議題網絡 公務員亦是 益團體 ◎常任文官具有政策影響力的原因 1.政治系統之限制:立法機關失去真正立法的能力(制定政策) 政務官(任期短 不具 政策相關專業知識 缺乏時間瞭解及管理政策) 2.科 體制自我條件成熟:因專業 工與永業化造成常任專家 行政人員具 量權(如 何落實政策) 動員支持(動員立法 外部 行政之政治性支持力 量) ◎行政權力擴張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1.原因:自 放任的經濟思想遭受批評 社會與經濟環境的變遷(ex 勞 糾紛 反托 拉斯) 立法權 散 司法權退卻 2.控制:行政自 議會控制 司法控制 公民控制 民營化

第二章:行政學傳統理論時期 ◎政治與行政二 論: 威爾遜(Wilson) 1887 表<行政的研究> 行憲比制憲困難 ※尼 爾(Niebuhr):自 依靠行政的保護遠多於憲法的保護 古德諾(Goodnow):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而行政是意志的執行 ◎管理技術學派:認為員工執行工作時必有最佳方法 5


(一)基本假定:理性人 接受 物誘因 個人與組織關係應明確化 採取認識論的客 觀主義(知識須能接受考驗與檢證,且有最佳方法 在) (二)理論內容: 科學管理之父 泰勒(Taylor) 工作 析與時間研究著手,提出四 方法: 1. 展科學 經驗法則 2.以科學方法甄選工人並加以訓練 3.誠心與工人合作,以符合科學原理 4.管理階 與工人有相等的 工與責任( 管理階 承擔無效率的責任) 科學管理受到重視是 於二個事件:白蘭第斯引用相關理論反對鐵路增加運費 泰 勒於 水城罷工案 表極具說服力的演說 吉 萊茲(Gilbreth)之時間與動作研究,大幅提高生產力,被稱為 動作研究之父 , 莫根生(Mogensen)將其應用於各類辦公廳,即為工作簡化 甘特(Gannt) 明管制圖以控制工作進度,並提出工作獎金制度(與泰勒之績效導向 論件計酬不同,認為應保障工人的基本薪 以激勵之) ◎行政管理學派: 現 管理理論之父 費堯(Fayol)為 表,以組織中上 為研究重心,指出行政要素 為計劃 組織 領導 協調與控制,並列舉十四點管理原則,較重要者有專業 工 指 統一 級鎖鏈 權力集中 權責相當 組織設計應根據 OSCAR 原則 古 立 克 (Gulick) 及 尤 偉 克 (Urwick) 提 出 POSDCORB 為 行 政 要 素 , 即 Planning Organizing Staffing Directing COordinating Reporting Budgeting 葛森與歐培曼(Garson Overman)提出公共管理的實質內涵為 PAFHRIER,即政策 析(PA) 務管理(F) 人 管理(HR) 訊管理(I) 對外關係(ER) ◎動態管理學派: 最早提出”團體動態學” 注意到行政的心理因素 以傅麗德(Follett)為 表,研究著重於人類行為的心理基礎及集體工作時的情感反應 作用 主要學說如下: 1.額外價值論:團體生活將使人產生強烈情感,個人將受團體所影響,因此團體具 有一種額外價值的生命,這才是人類行為的基礎 2.團體之衝突與調和:衝突是必然,應透過整合(而非妥協或支配)加以解決 3.協調的原則(協調是管理的核心):直接交涉 早期處理 互惠 連續 4.對權威的看法:人類只有在真實環境與事實需要下,才會接受權威,因此命 與 權威必須去除人的因素,純粹根據情勢的需要來運用,即為 情勢法則 最後權威:組織中每個人在其工作範圍內,均有特定職權與責任,真正的權力, 係 這許多小權力的綜合,所謂 最後決定 只是整個決策過程中的最後一 刻而 ◎官僚型模學派: (最大缺點為停滯不前 不求進步) 」一)理論內容: 以韋伯(Weber)為 表,提出以合法權威為基礎之 理想型官僚制度 合法權威的 演變:傳統權威(來自傳統歷史文化的信仰,是靠繼承而來) 超人權威 合法合 理權威 理想型官僚制度之特徵:專業化的職位與職權 級節制 永業化 持久性結構 6


大型組織 去人性(對事不對人) 形式主義 規則拘束(依法行政) 高度紀 功績制 韋伯本人並不推廣此種組織結構,因為會形成鐵的牢籠 級節制 書面文件 完整而專業的訓練 韋伯本人對官僚體制的描述:依法行攻 充 展的公務機關 依 普遍法則 反功能原理: 莫頓(Merton),認為韋伯提出的理想型官僚制度具有嚴守法規的特性,而法規原 本是為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卻轉變成有價值之目的,稱為 目標錯置 賽茲尼克(Selznick):本位主義;葛德納(Gouldner):官僚怠工 (二)理想型官僚制度之缺點:過份強調機械性的正式組織 專業人員只適合特定工作 環境 升遷依照年 將使員工只注意保護其既有 益 級節制削弱上級對下級的 影響力 過份重視法 規章 永業化將失去奮鬥精神 以主觀觀念構成的一種理想 組織型態,而非根據實驗主義而得 ◎當 對理想型官僚制度之檢討 (一)5C 策略(歐斯朋 Osborn&傅瑞琪 Plastrik):核心(領航而非操槳) 效果(建立客觀績 效制度) 顧客 控制(授能:組織 個人 社區) 文化(重塑行政文化) (二)丹哈特(Denhardt)提出: 表性官僚 保障弱勢措施 公行人員積極參與政策 社 區參與決策與執行 內部組織 展 ◎傳統理論的檢討 1.科學管理的重要原則:系統化 計劃化 協調化 效率化 標準化 2.缺失:強調機械的效率而抹煞人性 封閉系統 對行為作出不 實際的假設 以有 限的經驗與觀察所得之原理原則,經不起普遍性的考驗 3.賽蒙(Simon)認為所謂的行政原則只是一堆諺語而 ,無法放諸四海皆準 ◎專業化的可能缺失 魏伯倫(Veblen):受過訓練的無能 狄威(Dewey):職業性神經錯亂 華諾(Warnotte):專業的形變

第三章: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即行為科學 ◎行為科學的主要涵義: 1.以科學方法來研究行為問題的科學 2.建立社會科學中能夠共同使用的 一般理論 3.以驗證的方法進行研究 ◎人群關係學派:霍桑實驗 梅堯(Mayo)在西方電器公司之霍桑工廠進行的一連串實驗,並瞭解下列問題的重要 性: 1.人格 重:工人的態度與情緒之改變才是促使產量增加的原因 *霍桑效應即是某一群人察覺到正被他人所注意時,會採取較正面的回應 2.參與及情緒 洩:工人 洩怨言後,情緒會轉好 生產量也會提高 3.小團體及其約束力 4.社會平衡(心情的內在平衡)與士氣(羅次力斯格:個人與組織之間動態平衡關係) 7


◎人群關係學派的剖析 一 對人性的假定:個別差異(強調差異管理) 全人觀 Y 理論 動機論(行為是 動 機所引 ) 人類 嚴 二 優點:著重成員行為與滿足的 析 人性激 民主領導 意見溝通 培養 快 樂 的員工 三 限制:1.目標仍鎖定在提高生產力而非以成員的福祉為最終價值,史考特(Scott) 批評為 母牛社會學 2.研究重點為成員個人行為, 考慮組織整體及外界環境 ◎動態平衡學派: 以巴納德(Barnard)為 表,主張 獻與滿足的平衡 ,相關理論如下: 1.互動體系論:組織是 人群互動關係所組成的系統,具有共同目標 獻心力的 意願 相互溝通的能力 2.非正式組織:可從事正式組織所不便溝通之 訊 維持組織安定與團結 保持個 人人格完整及獨立選擇 3. 獻與滿足的平衡:誘因不能只靠物質,更要重視非物質條件 多數人不會只為 多得到一些物質報酬而 獻更多 4.權威接受論:權威不在 者而是在受命者,要讓下屬完全接受命 必須具備下 列條件:受命者確 瞭解 合於組織目標 不違個人 益 有能力執行 每 人均有 無差異區 ,落在此區的命 必被接受 5.溝通原則:主管是溝通管道的中心點 6.主管的職能:建立溝通系統 將員工導入合作關係並激 其認同 制定組織目標 7.責任道德觀:責任係源自個人內心的義務感 8.組織性質:社會化系統 成功與否取決於是否與外界維持良好關係 配合外在環 境調整組織,以維持平衡 Open System 的先驅 ◎理性決策理論:著有 行政行為 以賽蒙(Simon)為 表,他認為行政行為就是組織決策制定的過程,決策活動包括情 報活動 設計活動及抉擇活動 基於下列原因,他認為決策才是研究行政學的工具: 1.傳統行政學只注意 執行 ,忽略執行前的 決定 2.組織目標的達成,是最低 與最高 配合的結果 3.測量效率的最佳方法就是看決策的理性程度 賽蒙(Simon)為行為科學之健將,他認為行為科學的意義如下: 1.傳統行政理論所建立的行政原則,只是一些行政諺語而 2.應區 價值因素與事實因素,並因此區別政策與行政 3.行政學是以事實問題為對象的實證研究 4.要建立科學原則前,必先 展概念工具 組織平衡論:賽蒙(Simon)承襲巴納德之理論,認為組織與成員間必須保持 獻與滿 足的平衡 只有在組織的激勵作用大於 獻時,成員才願意繼續參與 ◎XYZ 理論: 麥克葛瑞格(Mcgregor)將人性假定 為 X 理論與 Y 理論: X:人生而懶惰 不喜 工作 逃避責任企求安全 必須使用強制或懲罰等方式使 8


部屬 力工作 Y:工作與休閒一樣自然 外在控制與懲罰並非達成目標的唯一方法,人們會自我 控制管理 認為報酬是伴隨成就而來 樂於學習並承擔責任 人的智慧只獲 得部份的 ◎需要 次理論: 馬斯洛(Maslow)所提出,認為人類為五種基本需要:生理 安全 愛(歸屬) 自 成就(自我實現),低 需要不必 100%滿足即可產生高 需要 基本假定:低 需求 滿足前,高 需求不會出現(滿意累進) 某個需求滿足後即失 去激勵作用 組織應先滿足低 需求 ◎ERG 理論 阿德福(Alderfer)提出,人類的需求 級 低而高 別為:生 關係 成長 基本假定:需求愈不滿足,對它的慾望愈大 低 需求愈滿足,對高 需求慾望愈大 高 需求愈不滿足,對低 需求慾望愈大(挫折退縮) ◎雙因子理論: 赫茲柏格(Herzberg)提出,對於能防止不滿的因素稱為 保健因素 ,而能夠帶來滿 足的因素則稱為 激勵因素 保健因素」與工作無關的外在條件)是消極的,以維 持現況為主,對進一步的改善並無幫 影響 1960 以後的工作設計觀點: 1.工作豐富化 (1)衡量是否可行時應考慮的因素:技術上與工作結構是否有足夠彈性 員工反 應 組織管理政策(ex:人事 領導 訓練)是否可以配合 (2)推動原則:直接回饋的 訊 學習的機會 完整的工作單元 個人責任 直接 溝通 高 支持 2.工作生活品質 ◎修正理論的檢討 1.修正理論對行政學的影響 (1) 研究 應然 轉變為 實然 靜態到動態的研究 (2)重視非正式組織及群組角色 (3)管理方式 監督制 轉變為人性激勵 消極懲罰轉變為積極激勵 (4)領導 獨 到民主 重視互動溝通 (5)對權力的觀點 職務轉變為部屬的接受程度而定 2.缺失 (1)雖然重視事實的研究,但無法加以貫通,無 於解決問題 (2)過份偏重行為而根本地否定組織結構及規章制度的重要性 (3)僅以組織內部人員為研究重心,忽略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 (4)追求 客觀性 並避免 價值判斷 ,實有違社會科學的研究宗旨 ◎組織行為 一 要素:成員 結構 技術 環境 二 人類本質上的概念:個別差異(強調差異管理) 全人觀 動機論(行為是 動機所 引 ) 人性價值 9


三 四

組織本質上的概念:社會系統 相互 益(是一種融合過程) 個體行為: 1.態度:包含工作滿足 工作投入 組織認同 2.個性:內外控 權威主義 權術主義 冒險傾向 3.察覺:假定類似 刻板 象 暈輪效果 4.學習:塑造化 模型化(模仿) 五 群體的類型:指 任務 益 友誼 ◎後人群關係學派 人文主義的組織理論 一 組織的人文主義(施浩德,Scotte) 1.人性 嚴應在平等基礎上加以保護,而非 級節制 2.組織 益應公平 配給 益創造者(即成員) 3.決策者與考核者的權力,應得到成員的同意 4.組織變革係成員對所有備選方案充 瞭解及獲得共識後的結果 二 基本主張 1. 析個人動機與組織目標的衝突與協調 2.個人需求與組織需求之間 在根本性的衝突 3.組織民主化 參與式管理 民主行政

第四章:整合理論時期的行政學,即系統 析 ◎系統理論的意義:以開放系統的觀點進行組織與管理的研究,伊士頓(Easton)提出開 放系統架構:輸入→轉換(系統) →產出 反饋 伊士頓(Easton)系統理論架構中的轉換活動,常被形容為 黑箱作業 ◎系統的特性(Kast & Rosenzweig):次級系統 整體觀 開放性 投入轉換產出過程 界限 反熵作用 動態平衡 回饋 級相連 工合作 多元目標 殊途同歸 ◎一般系統理論: 貝特蘭菲(Bertalanffy),提出 封閉系統 與 開放系統 的論點 鮑丁(Boulding)將一般系統理論 揚光大,將系統 為九個 次:靜態控制系統 簡 單動態系統 自動控制的調整系統 開放系統 遺傳及社會 次 動物系統 人類 次 社會組織系統 超越系統 ◎環境系統理論: 卡斯特(Kast) & 羅森威(Rosenzweig)認為,研究系統時,必須考慮外在環境因素 環 境與組織之間雖有界限,但界限具有可滲透性,可將環境與組織有關的因素加以聯 結 環境系統可 二大類: 1.一般環境:文化 科技 教育 政治 法 經濟 天然 人口特質 2.特定環境:顧客 供應者 競 技術 組織可 五個次級系統構成:結構 技術 心理-社會 目標與價值 管理(貫穿整 個組織) ◎社會系統理論: 帕深思(Parsons)認為任何一種組織,其本身就是社會系統,具有四種功能:適應 達 10


成目標 模式的維持 整合 為執行上述四大功能,可 為三個次系統: 1.策略階 :主要功能為模式的維持 2.管理階 :主要功能為適應 整合 3.技術階 :主要功能為目標的達成 ◎生態理論: 認為組織是一隨環境變遷不斷調整內部結構與工作方式的有機體,諺語 橘逾淮為枳 就是生態學的通俗說明 高斯(Gaus)是以生態觀點研究行政現象的第一人 他 表的 政府的生態學 認為行 政行為必須考慮生態環境的因素 雷格斯(Riggs)是集行政生態學之大成者,著有 行政生態學 認為必須以生態學的 觀點研究開 中國家的行政,即從非行政因素去觀察行政 稜柱模型(雷格斯,Riggs):鎔合(傳統農業社會) 稜柱(過渡型社會) 繞射(工業社會) 稜柱社會的基本特徵:異質性 形式主義 重疊性 ◎ 開 國家之行政文化特色:理性 功績 相對 冒險 事實取向 行政中立(理工 相貌適中) ◎開 中國家之行政文化特色(白完基):因緣 權威 家族 人情 形式 官運 通才 特權(因全家人是官才特權) ◎行政系統類型(黑第,Heady): 一 開 國家: 1.古典行政系統:以法 德為 表 (1)公務員 表國家行使權力,不以公僕自居 (2)受過高等教育才有 格報考公務員 (3)公務員待遇優厚,永業保障 (4)正式任命前,須經長期的訓練 2.公民文化的行政:以英 美為 表 3.邁向現 化的行政:以日本為 表 (1)公務員的學閥化 (2)情感交流的永業制度(對所屬機關的認同極強) (3)政治人物與文官 見明顯區別( 相同官員擔任) 4.共產主義下的行政:雙軌的官僚組織(黨+行政) 二 開 中國家 1.官僚突出體制:傳統精英型 個人精英型 聯盟精英型 鐘擺型 2.政黨突出體制:多頭競 型 一黨獨大半競 型 一黨獨大動員型 共黨極權 ◎權變理論: 柏恩斯與史塔克(Burns & Stalker)提出 機械式 與 有機式 組織之區別,奠定權變 理論的學術地位 有機式組織的特性:開放 動態均衡 反熵 必要的多樣性 殊途同歸 系統演化 伍華德(Woodward) 現沒有任何一種管理方法可以有效運用於所有組織,亦沒有任何 一種組織型態可有效適用於所有企業,各機關應依其工作性質及特殊情況採取不同 的組織型態與管理方式 否認萬靈丹的 在,主張條條大路通羅馬(即殊途同歸) 11


理論內容:否定 兩極論 強調彈性 效率與效能並重 殊途同歸性 管理者的職 責(策略制定 訊決策系統設計 塑造影響力及領導 組織改善) ◎系統理論的功用與限制 1.功用:更明確解釋組織的現象 對組織研究產生整合作用 使組織管理更具彈性 2.限制:心理及社會次系統無法理性化與掌握 次系統之相互關係 獲得經驗之證 明 否認組成 子之間有個別目標的 在(忽視衝突的 在) 基於 成長假 設 有違組織生命週期的 析

第五章:組織結構概論 ◎組織的靜態觀點是以組織結構來研究組織;動態觀點則是以人員交互行為說明組織現 象,是將組織視為一個活動體;生態觀點認為組織不僅有靜態結構與動態交互行為, 更是一個有機體,會隨著環境自我適應;心態觀點則是以心理或精神方面來解釋組織 現象 ◎吳瓊恩認為組織可以三種信念加以界定:理性系統(工具理性) 自然系統 環境影響 組織的觀點 ◎組織理論演進:始於 1937 年古立克(Gulick) 尤偉克(Urwick) 行政科學論文集 1.傳統時期的組織理論 偏重靜態研究,以經濟及技術觀點來研究組織,認為組織是 工 級節制 權責 明 明定規章 目標導向及協調的體系 2.行為科學時期的組織理論 以動態觀點進行研究,組織不僅是 經濟與技術的系統 也是 心理及社會的系統 , 以實證方法證明人的行為對組織的影響 認為組織是平衡 提供合理決策 具有影 響力 具有非正式面 人格整合的心理與社會體系 3.系統理論時期的組織理論 組織是一個外在環境中的開放系統 傳統理論認為組織是封閉系統,視熵值的增加 為必然,系統理論則認為組織可自環境接受各種輸入,加以轉變而輸出,這樣的 環可以抵銷熵值的增加 綜合言之,組織具有界限 反饋 新陳 謝(負熵) 次系統交錯重疊 具有適應與 維持的作用 殊途同歸及成長等特性 ◎組織結構的成 影響因素及功能 1.麥克法蘭(McFarland)提出五個基本要素:縱的 級 平行單位 職位任務與權責 直線及 僚單位 變態結構 2.可 複雜性 正式化 集權化等三個成 來描述組織結構(陳德禹) 3.組織結構的功能(麥克法蘭,McFarland):效率 溝通 工作滿足 齊一組織 4.影響組織結構的因素:策略 規模 作業多樣性 員工特質 環境穩定性 科技 外部壓力」法規 顧客 競 者 供應者) ◎規劃組織結構的原則 穆尼(Mooney) 雷 (Reiley)提出四個原則:階梯原則 機能原則 僚原則 協調

原則 12


◎組織的水平 化( 部化) 部化的要義:組織的水平擴張 依工作性質將作業活動歸屬至各單位 同一階 的 各單位是平行的,各有明確工作範圍與職責;簡單而言就是 工 古立克(Gulick)提出 4P 原則:功能 Purpose 程序 Process 人 Person 地區 Place 明茲伯格(Mintzberg)認為,除上述 4P 外,應加上 知識與技能 時間 ◎組織的垂直 化與控制幅度 垂直 化是以 級節制體系為 表,其 化標準是個人對組織活動所具權力大小 責 任程度及所管轄的部屬數目 所謂控制幅度是指一個主管直接指 監督的部屬數目, 於主管與部屬的關係十 複 雜,並非單純上下關係更包括平行關係,因此必須控制在一定程度內 組織 級的 數目會與控制幅度成反比 影響控制幅度的因素:監督所花的時間 監督的複雜性及重要性 工作的重覆性 工 作間的關聯性 部屬能力 權責劃 程度 僚協 ◎組織的整合途徑:溝通 監督 領導 協調 古立克(Gulick)認為,公共組織的協調可透過:組織 理念 ◎新興的組織型態 1.專案組織(矩 組織),兼顧功能 化與產品 化之優點,若干部門之間的團隊組合, 用以達成特定目的 是一種臨時性 開放性 互動頻繁以及為特殊目的而成立的動 態組織 2.組織民主化:同心圓型態是其中的一種 表性結構,主管與部屬之間不論地位高 低,均有非常頻繁的互動,而上司與部屬的相互依賴程度相當高 3.自 式組織(變形蟲組織):中央是一個常設的管理小組及各種專家,外圍環繞臨時 小組及矩 組織 依據權變觀點所設計 ◎霍桑實驗(第三階段小團體研究) 現非正式組織的 在;塔夫研究所試驗」短牆法)則 提醒工業社會心理學對非正式組織的重視 ◎非正式組織的特性:自然產生 交互行為 感情移入 社會距離短 民主取向 以影 響力領導 團體壓力 附著與認同 成員重疊 ◎加入非正式組織的原因:友誼 認同 保護 展 協 ◎非正式組織的功能 1.正功能:維護成員價值觀 提供成員社會滿足 溝通 社會控制 高度彈性 擔 正式組織之主管領導責任 2.反功能:反對改變 角色衝突 謠言 適(社會控制造成) 私不公 ◎非正式組織的類型 1.道爾頓(Dalton):垂直共棲(能維持最久) 垂直寄生 水平攻擊 水平防守 混合 2. 格羅(Nigra):水平內部 水平部際 垂直內部 垂直部際 ◎非正式組織的測量 1.墨里諾(Mereno)的社交測量圖, 每個 子列出其最喜 與最不喜 的伙伴,獲得 最多人喜 的人,則對組織的影響最大 2.戴維斯(Davis)的組織交互作用圖,以工作人員實際接觸的關係進行繪製,有 於管 理者瞭解正式與非正式溝通路線 13


◎組織病象與改進 1.三大病因:規模龐大 法規森嚴 權力集中 2.病象: 白 生(Parkinson)定 :行政首長喜好增加部屬(每年 5%) 組織成立年 愈久,成 員素質愈低 開會時間長短與議題重要性成反比 採用委員會制之組織必將 愈來愈多 組織行政效率日益低落,但建築愈見華麗 當年度預算必然設法 用完,否則下年度將被 減 寡頭鐵 :邁可斯(Michels)提出,組織在其逐漸龐大的過程中,勢必走上寡頭統治 劣幣驅逐良幣:格勒善(Grasham)提出,原為經濟學上的貨幣定 ,但引 為組織 中 碌者多於優秀者 劣才排擠賢才的現象 彼得(Peter)定 :人的知識能力在其晉升至某一職位時, 不足以勝任工作,而終 致組織退化 BOHICA(不稀罕效應):一種反革新情結,能忍自安 消極抵制 生還者症候群:組織精簡後, 被 撤人員常有心胸窄化 自我中心及保守的傾向 邁爾斯定 (Miles’ Law):行政人員的角色皆 所擔任的職位所決定,職位不同則 立場亦不同 莫菲(Murphy)定 :若事情可能會出錯,就一定會出錯,而且總在最糟的時機出錯 3.改進之道: 權 民主 簡化 ◎過度官僚化的組織病象:異化(組織疏離感:無力感 無規範感 自我疏離感) 過度 從(目標錯置 訓練有素的無能) 無回應力 無情無義(單向度的人 物化思考)

第六章:組織設計概論 ◎組織類型: 1.首長制 V.S. 委員制(懷特,White 言:執行與指導採首長制,政策的 求與決定採 委員制) 2.業務部門 V.S. 僚部門 (1)業務部門宜採首長制 級節制 事權統一 (2) 僚部門依性質區 為:一般性 僚 輔 僚 技術 僚(是專家而非通才) 報導性 僚 諮議性 僚 監督性 僚 3.中樞機關 V.S. 派出機關 ◎業務部門與 僚部門的關係 1.原始關係: 僚職能須依附於業務職能,本身不能單獨 在 2.實質關係:權力演變為影響力; 僚可經 下列途徑取得權力:優越表達能力 技 術 特殊身 經 制 業務部門的缺失 ◎地方政府與派出機關之差異 1.地方政府是統合性的地方行政組織,派出機關則是功能性的業務單位 2.地方政府統管當地一 行政事宜,派出機關則是單純辦理接受指定的業務 3.地方政府具有法定權限,派出機關只是上級單位的委託或 理機關無獨立權限 ◎組織的 類: 1.以組織的型態區 14


明茲伯格(Mintzberg) 類為(1)機械式官僚(2) 部化(3)專業化官僚(4)簡單(5)臨時性 任務編組 2.以組織的社會功能區 帕深思(Parsons) 類為(1)以經濟生產為目標(2)達成政治目標(3)整合(4)模式維持 3.以人員 從程度區 艾桑尼(Etzioni) 類為(1)強制型(秩序性目標) (2)功 型(經濟性目標) (3)規範型 (文化性目標;榮譽的報償) (4)雙重 從(強制+規範) 4.以受惠者區 史考特(Scott) 類為(1)互 型,受惠者為組織成員,例如政黨 工會(2)服務型,受 惠者為特定民眾,例如大學 醫 (3)企業型,受惠者為股東及經理人(4)公益型(有 行使公權力),受惠者為全體民眾,例如軍事機關 警察機關 ◎我國行政組織最新 展 一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 1.行政 及所屬機關適用,行政 以外中央政府機關準用 2.機關(構)型態:機關 獨立機關 附屬機關 附屬機構 行政法人 3.內部單位之設置 (1)業務單位:處(一級 獨立 二級委員會用之) 司(二級部用之) 組 課 (2)輔 單位:處 室 (3)各機關內部之二級單位:科(但四級機關之內部單位以設立一級為限) (4)附屬機關因性質特殊,得另定名稱 4.組織法規名稱 (1)以法 定之者:定名為 法 ,但業務相同而轄區不同(ex:各地國稅局),其共 同適用之組織法 定名為 通則 內部單位 工職掌定名為 處務規程 (2)以命 定之者(限四級機關):定名為 規程 ,但業務相同而轄區不同(ex:各區 監理所),其共同適用之組織法 定名為 準則 內部單位職掌 辦理細則 5.機關內部單位建制標準 (1)行政 設 13 部 4 委員會 5 獨立機關 (2)業務單位總量:司之總數以 104 為限(各部設 6 至 8 司,8*13=104,各司設 4 至 8 科) 委員會及獨立機關設 4 至 6 處,各處設 3 至 6 科 6.增訂 行政法人 法源 二 行政法人 1.特質:所執行之公共任務,國家仍有義務確保其實施 專業化並強化成本效益與 經營績效 任務不宜 行政機關或民間組織辦理 公權力行使程度低 2.政府改造的基本精神:去任務化 地方化 法人化 委外辦理 3.採行的理 :融合公私組織之優點 避免成立 團法人可能衍生的問題 增加用 人彈性 會計與採購的鬆綁 強化經營責任與成本效益 4.設置條件:公共任務不具強制性,適合企業化管理 有去政治化的強烈需求 基 於兩岸或外交關係的特別考量 公共任務適合民營化,基於過渡階段的考量 三 獨立機關 1.意義:為執行專業化 去政治化,並充 顧及政治與社會多元價值之公共事務而 15


設置,負責提供監理性 管制性 決性或調查性之公共事務,不宜負責 政策制定或政策協調統合之功能 2.設置原則:兼顧權力 立及責任政治原則 超然行使職權,不宜負責政策制定或 政策協調統合 3.組織特性:合議制 委員受有任期保障,並交錯任期 首長非內閣成員(不參與內 閣政務運作及行政 會議) 委員均為政務人員 委員選任應著重專業性 4.對獨立機關的監督:所為決策不受行政 之適當性及適法性監督 對其決定不服 者,應直接提行政訴訟 立法 藉立法規範及預算對其監督 監察 之糾 正 糾舉 彈劾權行使,並對預算執行為審計監督

16


第七章:組織文化與組織氣候 ◎組織文化 席恩(Schein)認為組織文化是 特定團體 展出來的一種行為基本假定,用以適應外 在環境及解決內部整合問題 組織文化有三個 次:器物 次 價值 次(可透過 社會共識過程查驗) 基本假定 次 林鍾沂提出組織文化的特性包括: 基本假定 團體的 明 現與 展 透過學習 處理內部整合及外部適應問題 對新成員進行教導 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 吳瓊恩認為組織文化有五個 次:器物 信念 規範 價值 前提 ◎組織文化的類型 一 內 式 哈理生(Harrison)根據決策過程的不同特性,提出權力取向 角色取向 工作取向 人員取向等四類 雷曼(Reimann)與韋納(Wiener)提出以組織價值來源(個人魅力 組織傳統)及價值判 斷焦點(功能 菁英)為兩軸,形成四種文化類型:企業家型(個人+功能) 策略 型(組織+功能) 盲從型(個人+菁英) 排他型(組織+菁英) 二 外引式 迪爾(Deal)與甘乃迪(Kennedy)著重環境對組織文化的影響,以環境風險高低及回應 速度快 為兩軸,提出四種類型:長線風險(高 ) 硬漢式(高 快) 強調過 程(低 ) 辛勤工作盡情 樂(低 快) 三 奎恩(Quinn)與麥克葛雷斯(McGrath)以對環境的確認程度及行動迫 程度為兩 軸,提出四種類型: 級的(高+緩) 理性的(績效導向,高+急) 共識的( 展的( 權 個人魅力 競 與成長 低+急) 權,低+緩) 四 大內(Quchi) 表 Z 理論,主張整個組織(Z 組織)應建立信任與親密的關係 Z 理 論具有下列特徵:長期僱用 升遷緩 參與決策 人人須對團體決策負責 全局取向 ◎組織氣候 黎特文(Litwin) 史春格(Stringer)提倡以整體與主觀的環境觀念,來研究成員的行為 動機及所表現的行為,於是形成 組織氣候 理論 塔古里(Taguri)認為組織氣候 表機構內部的一種持久性特質,來自成員的經驗 會 影響成員的行為並可以用一系列組織特色來描述 李克特(Likert):系統一 系統二 系統三 系統四(最佳) 席斯克(Sisk)認為 X Y 理論各有所偏,制度與人必須兼顧,提出六個交互影響組織 的情境變數:成員多寡 員工交往程度 員工個性 目標一致性 決策 級 組織 狀態 白萊克(Blake) 毛頓(Mouton)提出管理格道理論,以(對工作的關懷,對人員的關懷) 測量組織氣候 (9,1)為業績中心型 (1,9)為懷柔型(俱樂部式) ◎組織文化與組織氣候的比較 席恩(Schein)認為組織氣候只是一種氣氛(即事相的內容),可以刻意營造,但組織文化 則更為深刻 更無法意識的意義體系(即事相的原因及過程) 就研究方法論的比較而言,組織氣候(源自心理學)多採取實證觀點,以 則化 定量 17


方法進行研究;組織文化(源自人類學)則多以質性途徑為主 相同之處: 是處理組織成員認識所處環境的方式 會影響成員的行為 是透過 社會化的互動過程而學習 均具有多元面向(同時有多元文化與氣候 在) 相異之處: 1.文化係組織的共同信仰及價值觀,持續性強且成員早 習焉不察;氣候乃文化之 表象,意涵範圍較窄 持續性弱 2.文化較難駕馭 管理;氣候易於控制與塑造

第八章:組織 展與學習 ◎組織 展 Mcgregor 最早提出 組織 展 一詞 Lewin 為組織 展的先驅學者 明斯與沃萊(Cummings & Worley)認為組織 展源於五 成長背景:實驗室訓練法 (敏感度訓練) 調查研究回饋法 實作研究和參與管理 生產力和工作生活品質 策略性變革 吳定:組織 展是以行為科學知識為基礎,採用特殊行動方案與技術為工具,達到維 持 更新及改變組織制度與人際關係之計劃性 力,本質上為一種干預技術 葛德那(Gardner)認為組織 展即組織更新 邊尼斯(Bennis)認為組織 展是一複雜的教育性策略,目的在改變信仰 態度 價值 觀和結構 組織 展的特性:進行中的互動過程 應用行為科學 變動的規範性的再教育策略 以系統方法觀察組織 以經驗為基礎而作有計劃的改變 強調目標設定與規劃 組織 展的具體方法: 展個人 展團體 展組織 ◎ 展個人的技術 1.敏感度訓練(實驗室訓練):改變人際關係品質,認清自 的特性,提高自覺與洞察 他人的能力,增進情感交流進而改變行為 類型: 生人法 堂兄弟法(成員來自同一組織,但無直接工作關係) 家庭法(有上 下隸屬關係) 2.管理格道訓練 用以 展管理人員 3.工作豐富化 赫茲柏格(Herzberg)認為有關工作豐富化的重要因素:對 源的控制 責任擔負 回饋 工作速度 成就 個人成長與 展 ◎組織變革 李文(Lewin)認為變革係指維持系統穩定的力量受到改變(力場 析論),會受到二股力 量的影響:維持現狀 促使變革 抵制變革的來源:習 源限制 恐懼 人事協定(人際關係)改變 損害既得 益 處理抗拒變革的策略:同理心與支持 溝通 參與 變革推動者的類型:專家型(解決問題) 過程型(培養變革能力) 觸媒型(加速改變的 生,ex:甘地 金恩) ◎組織精簡 管理階 刻意採行的組織活動,其目的在改善組織效率 生產力及競 力 其效益 18


包括:經濟效益(cost down) 組織效益( 低官僚程度 提高決策品質 提高生產力 促進溝通效率) ※插電心態(Plug-in):視員工為生產機器,作為 低成本之計算單位,需要時隨時插 電即可運轉 ◎組織學習 阿吉 斯(Argyris) 熊恩(Schon)的定義:為促進長期效能與生 展,而在回應環境 變化的實踐過程中,對根本信念 態度行為及結構所實施的各種調整活動 個人學習偏重實務中的特殊經驗,組織學習偏重普偏性的規範學習 團隊學習為組織學習的基本單位,具有三個主要面向: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創新與整合 知識擴散 ◎組織學習的理論觀點」最早提出學習一詞者乃是 Simon) 1.理性抉擇觀點 適應的理性系統:組織係藉 理性抉擇的機能來進行適應,即透過決策例規控制環 境對組織的衝擊,所以組織學習是一種適應行為 主要學者有賽 蒙 馬區 希爾特 例規化的組織行為及標準作業程序:在有限理性的情況下,透過簡化的認知模式來 掌握環境不確定性,即透過決策例規控制環境對組織的衝擊 決策例規的學習:透過理性抉擇過程,選擇恰適方案以滿足目標與期望 但如何選 擇恰適方式並非一朝一夕可成,而是經歷嚐試錯誤的反覆過程 2.行動理論觀點: 阿吉 斯(Argyris) 熊恩(Schon)提出,說明個人或組織行動與學 習過程的中介理論,行動 展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而學習的結果就是 行動的持續修正 個人行動的結果若與預期不符時,會修正原先的想法與認 知(認為先前的認知有誤必須修正),使想的與 生的趨於一致,此過程使會形 成 學習回饋圈 組織在特定情境下,若欲產生某種結果,必須採取特定行為,此稱為 組織的行 動理則 ,而組織學習正是對行動理則的持續反省與修正 組織學習的根本困難在於人際間自我防衛及金 塔組織結構對人員所產生的影 響,解決之道即 人性價值開 與 組織結構調整 Argyris 提出組織學習障礙為組織防衛(包含:儀式性會議 防衛賽局 自欺行為) ◎組織學習方式的類型 1.適應性 V.S. 創新性 2.單回饋圈學習:探討策略行動與策略目標之因果關係及矯正過程 3.雙回饋圈學習:重新檢討目標 政策 規範與組織意圖之間的關係,設去找出其間 差異的原因予以調整修正並落實在行動策略的過程 4.學習 再學習 :打破過去學習的習 ,改採新方法 5.行動學習(雷芬,Revans) 6.學校學習 V.S. 職場學習(包含:工具性 對話 自我反思) ◎組織學習的風格類型:實驗型 獲取能力型 持續改進型 標竿學習型 ◎學習型組織 表人物為彼得聖吉(Peter Senge),提出以五 修練建立學習型組織:系統思維(乃為 19


核心) 改善心智模式(用以矯正 級節制的管理方式) 超越自我 建立共 ( 下往上的過程) 團隊學習(關鍵在於成員間的對話與討論)

願景

杜賓(Tobin)認為學習型組織有三個特點:接受新觀念的開放性 具有鼓勵學習與創新 的文化 瞭解成員的工作對整體目標的 獻 杜賓(Tobin)提出建立學習型組織的五 基本條件:明確的領導 思考能力的培養 克 服功能性近視 建立有效的學習團隊 管理人是師傅的角色 ◎傳統型與學習型組織的比較(吳瓊恩) 傳統型:強調技術理性 對改造員工心智模式無能為力 行為的改變限於單圈學習 重視 級控制關係,導致員工被動因應問題 專業 工導致員工習 於片斷 化思考 學習型:強調管理人員是員工的輔 者(培養員工解決問題的能力) 趨向扁平化組織 塑造有 學習的組織文化 ◎組織喻象(莫根,Morgan) 以 8 個隱喻敘述組織 析的差異 1.組織是機器:官僚制度有效但笨拙 2.組織是有機體 3.組織是大腦:組織溝通與習習 4.組織是創造性的社會實體:什麼樣的社會就形成什麼樣的組織與制度(組織無法脫離 環境的制約) 5.組織是政治體系 6.組織是心靈囚籠:思考受限於自 所喜 的方式 7.組織是流變與轉變 四種形塑組織生活的變遷邏輯 (1)組織是自我形成或創生的體系 (2)將組織變遷視為主流型態的易位 (3)變遷的表現並非機械的因果關係,而是互為因果的邏輯 (4)以辯證邏輯敘述組織變遷是一種 正 反 合 的作用 8.組織是宰制工具:對環境汙染 對員工剝削 ◎全像圖的組織設計原則(莫根,Morgan) 1.將整體植入部份(建立員工的整體意識) 2.重疊的重要性(部份重疊乃必要之惡): 訊處理重疊 技能與工作設計重疊 3.必要的多樣性:迎合環境的複雜(組織內部和環境同等複雜) 4.適中的規範:避免無藍圖下的自 放任與集權 5.學習如何學習:預測環境變遷 雙圈學習 隨時浮現的組織設計

第九章:公共組織理論的 析途徑 ◎羅聖朋(Rosenbloom):管理 政治 法 途徑 一 管理途徑 1. 部化與 級化 2.目標管理: 機關上下級人員共同設定組織 部門與個人目標,使各部門相互 配合,並激勵員工產生工作動機,有效達成組織目標 20


※特性:(1)以人性為中心 (2)將個人期望結合組織期望 (3)以激勵 懲 罰 以民主領導取 集權領導 (4) 用目標設定會談,使員工親自參 與計劃與決策,以增進其責任心與榮譽感 (5)以自我控制及自我檢討 建立員工的自 心 ※陳德禹:目標管理的精神在於人與事的結合 個人與團體的結合 意見與責

任的結合 進度與監督的結合 人性與創意的結合

※缺點:上司 用目標設定來榨取員工的承諾,而在日後以承諾壓迫部屬 個 人及部門的目標是否與組織目標並行不悖 繁複的文書作業 可能造 成只注意衡量成果而不注意重要結果 部份目標難以量化 ※組織目標的 次:總體目標(社會 管理 技術) 群體目標(行銷 生產 務 人事) 個人目標(即 Maslow 需求階 ) 3.全面品質管理: 不斷改善 以一連串小贏累積改善成果 柯漢(Cohen)& 蘭德(Brand):全面即每一部門均應追求產品品質 品質即迎合 甚至超越顧客期待 管理即持續 展組織能力以穩定改進品質 ※TQM 的原則:顧客為主 不斷改善 團隊建立 ※難以在公部門推動 TQM 的原因:顧客難以界定 滿意度難以評估 服務過 程及傳輸難以控制 法規限制 政權不確定 4.績效管理 效率與效能 政治途徑 1.主要價值:表達(公務員是公共 益的受託者) 回應 課責 2.對實證科學組織論的批判: (1)所謂價值中立其實是支持特定價值(ex:效率) (2)效率與個人責任及民主道德相抵觸 3.基本前提: (1)假定公共組織不同於私人組織: 艾波比(Applby)認為政府職能至 有三個面向不同於其他制度:範圍 影響 及考量的廣度 公共責任 政治性格 (2)權力是行政組織的核心 (3)公共組織重視 表性 4.特徵: (1)多元主義:為 行複雜功能,政府機關將產生重疊性 政府應扮演 益 表 者的角色 (2)自主性:來源為政治壓力與行政領導 法 規定(即 量權) (3)與國會之聯繫:鐵三角關係 被俘虜的機關 威爾遜:政府無異是 常設委員會(國會)所統治 (4) 權 法 途徑 1.主要價值:獨立性 程序公平 個人權 的表達 權威的 與回應 2.特徵: (1)獨立性:行政機關 行愈多司法功能時,愈需要獨立性 21


(2)委員會形式:行政機關 行愈多司法功能時,大多採委員會形式 (3)禁止片面接觸 (4)獨立聽證的行政法官 (5) 決的人事配套制度 (6)另類的 議化解:彈性的衝突處理機制,例如協商 ◎管理觀點及政治觀點的另一種詮釋 一 傳統管理觀點:泰勒 韋伯 古立克... 反思: 1.賽蒙:傳統組織理論只是行政諺語 事實與價值 開 2.瓦爾多:效率與經濟不應被視為重要價值 級節制及集權與民主理論衝 突 公共行政的核心在探討行政與政治 立的問題 二 新公共管理觀點:組織設計應 下而上推動,應促進績效而非控制員工與 源 1.全面品質管理 2.標竿學習 3.流程再造:積極運用 訊科技 目的不在使過程更具效率而是 求達成目標的 新方法 強調大幅度的躍進及突破(cf:TQM 重視一連串的小贏) 4.以績效為基礎的組織:法規鬆綁的設計模式而非民營化 (1)明定績效目標及評估基準,並課予機關首長達成目標的責任 (2)在國會監督下,採收支自主 彈性人事政策 (3)落實使用者付費,不以稅賦支應支出 三 政治觀點 1.重點:質疑民主對於公共行政僅是隱性角色 批判傳統公共管理過於強調科學 及理性 2.前提: (1)政府與私人企業不同 (2)傳統公共管理關心 級化權威,新公共管理強調顧客取向,政治觀點強調政 治權力的 展 維持及其位置 (3) 表性是主要力量 3.特徵 (1)多元主義:建構 表性官僚 政府機關之間的目標多元而衝突 任務重疊 (2)自主性:將 低各機關行動一致性,將造成行政控制的困難 (3)行政與立法的聯繫 (4) 權化 四 結論:三種觀點的衝突與並立是必然的 1.衝突 (1)追求效率的不同:傳統理論認為集權才是確保效率的有效途徑,新公管主張 權授能,並強調小而美的組織設計才是提昇績效的良方 (2)本質差異:管理觀點下,效率(績效)是組織設計的前提,但政治觀點下,為 達成 表性的民主原則,可能會捨棄效率原則 2.並立 22


(1)公共組織的設計必須兼顧管理與政治二種思維 (2)傳統理論的組織設計仍是公共組織的原型(ex:科 體制) (3)在組織基本架構上,應重視政治觀點,但在運作程序,則須著重管理觀點 ◎不同於羅聖朋的 析途徑 一 管理途徑 將企管帶入行政學,強調管理原則及價值 1.行政問題不是政治問題而是管理問題,強調 3E(效率 效能 經濟) 2.行政研究應起始於管理基礎而非法 基礎 3.以投入/產出的數學關係決定組織的優劣 4.組織結構被視為一 級節制的型態 5.人性觀:個人在組織中只是小螺絲釘,形成 非人文化 的組織 6.運用演繹及歸納法,形成一般通則規 檢討批評:人是有機體而非機器零件 效率提昇往往是管理者獲 ,基 人員是 被剝削的 效率成為 至高無上的善 , 深思效率的精義 公共性被忽略 二 政治途徑 傳統政治行政二 法,受到嚴重挑戰 1.官僚體制 非內部管理問題,而是與環境互動的體系,政治途徑的研究確有必 要 在 2.行政只是一政治過程,其基本價值仍是政治偏好的陳述 3.政府應為 益團體所追求的方案負責,並平衡各 益團體的競 或多元主義 4.強調三個價值: 表性 政治回應力 為民負責 謝爾(Sayre):公共行政是政治理論問題,民主的基本問題即是對民意控制負 責,行政機關必須向民選官員(政務官 民意 表)負責並有所回應 5.組織結構:金斯萊(Kingsley)創造 表性官僚組織 6.人性觀:個人是具有自主性 追求自 (即主動原子論自我) 檢討批評:政府只是被動回應民眾需求 有力的 益團體方能有效表達其 益, 只是程序上的民主並非實質民主 人的行為是否完全自 仍 疑問 三 文化途徑 1.組織文化默默運作,以 理所當然 的方式界定組織對其本身及對環境的觀點 2.態度 價值與思惟的 展,使管理人員能面對並因應內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 3.透過學習重新創造自我並擴展創造 來的能量,而非只是吸收知識而 ,此為 心靈轉變,是學習的深 意義 4.超越理性的管理並非貶低理性思考,而是意謂朝向全觀式架構的更深 次 5.組織結構:趨向平坦式組織 權與自主性加強 節約 原因:工作性質改變(ex:服務業) 政策與規章減 成本(取消中 管理者) 6.人性觀:人有高級靈性,會主動 現問題並解決之,是一個全人而非僅技術 面的行為 7.方法論:詮釋學 超越行為科學的邏輯實證論 全觀性觀點(全人觀) 檢討批評:研究成果易模糊公私部門的 別 組織須建立明確方向作為凝聚員工 的共同願景,否則維持現狀的力量將牢不可破 ◎組織理論的類型 23


組織政治學 1.組織面對不確定的抉擇時,將 取 展並使用權力以獲得所偏好的結果 2.對組織的假定:開放系統 充滿衝突 絕對控制是不可能的 3.對個人的假定:具自主性 政治技巧是必須的 面對的情境充滿不確定及衝突 4.研究範圍:權力及權威的基礎(即領導) 組織的政治過程及衝突管理 二 組織經濟學 1.組織係 交易行為所組成的整體;組織是一套契約關係 2.企業家的行為就是公司的行為,就是效用極大化的行為 3.高斯(Coase):科 制比 場有效率,因理性決策者會考慮運用其他制度 場機制 4.核心範圍: 場與科 制的比較 交易成本 組織的契約本質 5. 表理論 (1) 理理論 研究主理人與 理人的關係 a.生產過程中,主理人與 理人關係的契約(基本 析單位) b.主理人與 理人之目標衝突 訊不對稱 c.道德風險: 理人追求自 d.在組織中,科 制(行為契約)與 場制(績效契約)是並 的制度 (2)交易成本經濟學 a.以交易為基本 析單位,研究哪些制度可 低交易成本 b.任何一組交易的特徵均不相同,需要不同的治理結構以 低交易成本 c.在高度 產特殊性 高度不確定性 高度頻率情況下,科 制的交易成本 會低於 場制 三 組織心理學 1.工作團體的類型:互動型 同動型(有獨立有互動,ex:教授) 反動型(ex:工會) 2.組織的病態:異化(導致無力感 無規範感 自我疏離) 過度 服 無回應力 無情無義 3. 表理論:組織的符號互動論 ◎後現 組織理論 一 特徵:內部 場化制度 三 原則: (1)將科 體制轉變為內部的企業單位:每一單位 是自足而 立的小單位公 司,可自 與組織內外進行交易 (2)創造經濟基礎設施以指導各 決定:以 場因素取 行政命 的指導 (3)以領導促進合作性的共同協力:為績效負責 保持彈性 二 型態(白奎斯,Bergquist) 1.混合型組織:在官僚制中產生臨時性任務編組 專案團隊 兼職性取 永業制 2. 環型組織:組織具有生命週期及季節性變化 3.交叉型組織:不是政府卻提供公共服務;不是企業卻提供商業服務 4.動盪式組織:組織變動是難以預期 無秩序 混沌的 24


第十章:行政領導 ◎領導的意義 1.權力觀點:上級以命 要求以強制部屬服從,即 級體制 上而下的命 過程 2.管理觀點:促使他人以合作的 力來達成組織目標 3.影響力觀點:改變或影響他人的思想或行為 ◎領導與管理的差異(陳德禹) 管理:有五大功能,領導只是其一 對象包含人 物 只 在正式結構中 領導:為管理功能之一 對象為人 不論正式或非正式結構均 在 ◎包爾斯(Bowers)與希斯侯(Seashore)指出,領導的共同內容為支持 促進互動 強調目

標 促進工作 ◎母牛心理學(亨 ,Henry):將成員比喻為牛群,領導者的任務像引牛入柵,誘導成員 朝向希冀的方向 可將領導界定為 影響成員達成共 目標的行為 ◎領導的研究方法 1.人格特質研究法:認為領導者必有異於常人之特質,戴維斯(Davis)屬此派 2.環境決定領導論:有怎樣的環境就有怎樣的領導,即時勢造英雄,巴納德及李皮特 均屬此派 3.功能研究法:在 工環境下,人人均有專長及功能,在其專長範圍內有很大的影響 力 領導權不限於 數人,形成管理理論中的 權概念 4.交互行為說: 人員之間彼此交互行為中,一方對另一方產生影響力,首長應重視 交互行為的影響力而非只以命 表現領導 ◎領導的權力基礎:獎賞 強制 合法 參照 專家 訊 關聯 表 傅蘭其(French)提出 ◎領導的型態 1.二 法:以工作為中心 V.S.以員工為中心;體制型 V.S.體諒型 2.三 法:懷特(White) 李皮特(Lippett)提出,獨 式 民主式 放任式 3.四 法:李克特(Likert)提出,壓榨的權威式(system 1,性惡者) 仁慈的權威式(system 2) 諮商式(system 3) 參與式(system 4,性善者) 4.五 法:管理格道理論 ◎權變領導理論 1.艾凡雪維琪(Ivancevich)情境因素說,四 情境因素: (1)管理者特性:人格特質 需要及動機 經驗與強化 (2)部屬特性:人格特質 需要及動機 經驗與強化 (3)團體因素:團體 展階段 團體結構 團體工作 (4)組織因素:權力基礎 規則與政策 專業主義 時間限制 2.費德勒(Fiedler)權變領導 認為領導須視三個變數之綜合研判而定:領導者與部屬的關係 任務結構 職位權 力,領導型態 為工作導向及關係導向二種 當情境屬於有 及不 兩個極端時, 應採用工作導向的領導型態 其 展出 LPC 量表,用以測量領導風格是工作導向 或關係導向(LPC 數低者是工作導向) 3.赫賽(Hersey) 蘭查(Blanchard)認為領導是基於三個因素的交互作用推演:領導者 25


所作的指引(任務導向) 領導者提供的社會情感支持(關係導向) 部屬的成熟度(情 境變數) 所謂部屬的成熟度係指部屬的工作能力與工作意願 四種領導型態:教導式 推銷式 參與式 授權式 4.豪斯(House)途徑目標理論認為領導者的功能在協 部屬達成目標,並提供容易達到 酬勞的途徑,也就是為部屬澄清並減 可能的障礙(領導是一種輔 功能) 情境因 素為部屬特性 環境特性 領導行為應以四種行為作為架構:工具行為 支持行為 參與行為 成就導向行為 ◎轉換型領導 柏恩斯(Bruns)提出,研究重點為如何透過領導作用轉變組織原有價值觀 人際關 係 組織文化及行為模式 源於魅力領導 交易領導 轉換型領導的意義:結合組織成員共同需求及願望的變革過程 建立成員對組織目標 的共識與承諾,基於此,領導者創造人員信念與行為轉換的有 條件 魅力領導首先 韋伯(Weber)所提出,認為合法權威的歷程為傳統權威 魅力權威及 合法合理權威等三階段 具有魅力的領導者有如具有遠見的老船長,在環境極不定 定時,宜運用魅力領導 交易領導可追溯至巴納德(Barnard)的 獻與滿足平衡理論,影響力來自於部屬相信 獻及報償是公平合理的,部屬對領導者的 從也是建立在互惠交換的基礎上,所謂 士為知 者而死 即是公平交易的結果 轉換型領導的產生:領導是一種交易的結果,所謂交易是基於價值觀認同的情感性交 易,透過領導者的與遠見,改變部屬價值觀,並以輔 者自居,激 部屬的熱情, 超越交易的現實關係,共同追求人格成長及組織目標的達成 ◎轉換型領導的構成要素:個別關懷( 展 親和 輔導) 動機啟 與精神感召(與傳統 領導的最大差異) 才智的激 相互影響 ◎轉換型領導的策略(邊尼斯 Bennis & 納魯斯 Nanus):透過願景引起注意 透過溝通傳 達意義 透過定位 求信任 自我肯定施展才能(避免瓦稜達效應) ◎有效的行政領導(陳德禹):增強領導能力 改變領導方式 瞭解並掌握環境 綜合運 用權力 人格感召 ◎魯深思(Luthans)管理者應具備的知能:溝通 傳統管理 人力 源管理 網路連結 史塔林(Starling)認為公共管理者應具備的知能:政治管理能力 源管理能力 方案 管理能力 ◎授權的原則:單一隸屬 權責明確 適當控制 量力授權 相互信任 授權留責 ◎行政授權的障礙 1.心理上的阻礙:主管心理因素 部屬心理因素 2.客觀上的困難:部屬能力與經驗 工作的重要性與急迫性 高 的作風 3.法制上的阻礙:權責劃 不清 法規繁細形成矛盾 行政程序繁瑣,責任上推首長 ◎行政決策模型 一 完全理性決策 1.決策者對問題有充足的知識與 訊 2.可求得最佳解 3.有決心有能力對最佳解予以全部實施 26


有限理性決策 1.次佳決策:second best or third best or fourth best 2.滿意的決策: 求一個 可行 的方案 3.政治協調決策: 求一個可滿足大多數團體的決策 4.非理性決策:例如受宗教支配 受倫理支配 受意識型態支配等方式 5.混合決策 ◎影響決策的因素 一 決策情境:時間壓力 重要性 組織結構與法規的限制 沉沒成本 現 決策結 構或制度(ex:立法 ) 二 環境:確定 風險 衝突 不確定 三 決策者本身:決策模式 群體或個人 政治考量 ◎強化制度理性的途徑 一 理性過程的限制(Simon):注意力 多元價值 不確定性 二 強化理性的方法: 1.組織與 場 2.抗辯程序 3.決策技術工具 4.媒體 5.專家 6.認識政治制度 7.社會設計:將決策視為一開放系統,提供多元機會,從環境與經驗中,從事新 事務的學習 ◎決策的 次 一 個人決策:理性途徑 V.S. 直觀途徑(試誤經驗&跳躍式思考) 二 團體決策 1.個人決策有所限制:技術習 價值與目的 知識與 訊的廣度 2.團體決策的副產品 (1)團體盲思(Groupthink):社會壓力使成員 從多數人的意見,抹殺 數人或 見的特殊觀點 (2)團體偏移(Groupshift):團體在討論各種 方案時,最終的決定會偏向更保 守或更激進 ◎行政決策的 金魚缸效應 :賴格爾(Nigro)指出政府官員的職權活動會時時受到民眾 注意,有如身處金魚缸中 ◎行政決策的障礙:理性限制 心理因素 沉沒成本的限制 法 規章 全體參與 ◎群體決策法:Nominal 技術(見面的群體互動) Delphi 技術(不見面的群體互動) ◎計劃評核術 PERT:與要徑法(CPM)同屬網路 析法,將工作劃 為若干工作單元, 排定合理且經濟的 序,配置每一工作單元所需時間及 源並不斷修正之,使計劃如 期完成 ◎行政監督的內容:工作指派 工作指導 工作控制 工作考核

第十一章:激勵與溝通 ◎行政激勵的研究方向 1.內容理論 Maslow 的需求 階理論 Herzberg 的雙因子理論 阿福特(Alderfer)的 ERG( 在 關係 成長)理論,強調挫折退讓的觀念 27


2.過程理論 (1)期望理論:佛洛姆(Vroom)提出激勵=期望(即可能性) X 績效 X 期望值,所以 當三者均為正向,則會產生極大的激勵作用 (2)公平理論:亞當斯(Adams)認為人們如果覺感覺報酬與 力之間有差距時,將會 設法 低其差距 3.增強理論:以史金納(Skinner)的學習理論為基礎,改變個人行為可以有四種工具: 正增強 懲罰 負增強(迴避學習) 消滅,即行為是 後果所決定,對 後果的控制遠比對前因的控制重要 ◎有效的激勵方法:權變領導 授權 參與管理 工作擴大化與豐富化 彈性工時 ◎零缺點計劃: 美國馬丁公司於 1962 年因應美國陸軍飛彈製造 展而來的管理方法 ※造成工作缺點的原因:工作條件不健全 人的條件不健全 人員心理不健全 ◎彈性工時制: 德國人凱 爾所提出,將工時 為 核心時間 及 彈性時間 ◎官僚人格 一 黨斯(Downs) 1.人性假定:自 動機 混合動機 2. 類: 升者 保守者(均為自 動機) 熱心者 倡導者 政治家(均為混合動機) 二 葛德納(Gouldner):獻身型的在地人 真正官僚的在地人 家臣型的在地人 長 老型的在地人 局外的四海為家者 帝國建立型的四海為家者 三 普瑞瑟斯(Presthus)以壓力調適為基礎:專注的 升者 冷漠者 愛恨交織者 ◎行政過程中的激勵方法:強制 金錢 宗教 意識 參與決策 ◎溝通的程序(林鍾沂):意念產生→訊息編碼→訊息傳送→訊息接收→訊息解碼→執行 ◎有效溝通(赫給斯,Hodgetts):必須是雙向溝通,有四階段:注意 理解 接受 行動 ◎溝通典則(哈伯瑪斯,Habermas):可理解 真實 真誠 正當 ◎溝通的障礙 一 侯爾(Hall):錯漏 扭曲 超載 二 林鍾沂:扭曲(接受者屬性 選擇性認知 語義 時間壓力) 超載 三 吳瓊恩:知覺的扭曲 來源的不可信任 防衛行為(防衛 VS 支持氣氛) 錯誤解 讀 過去經驗的扭曲 缺乏真誠 抗拒改變 ◎溝通風格:以支配性 VS 社會性為兩軸,可 為煽情者(H,H) 指導者(H,L) 深思者 (L,L) 支持者(L,H) ◎政府與民眾溝通的理論基礎 民主參與論 決策制定論(Simon,溝通扮演重要角色) 動態組織論 人格 重論 ◎政府公共關係的二大目標:宣揚政 瞭解輿情 積極目的: 取公眾對政府的支持 消極目的:消除公眾對政府的誤解與攻擊 前提: 行社會責任 服務大眾 益 ◎推展公共關係的工作原則:內部做起 雙向溝通 平時 展 服務大眾 方略靈活 全體動員 不斷創新 社會責任 誠信為本 公開透明 ◎公共關係實踐之 7C 原則:信任 Credibility 環境 Context 內容 Content 清楚 Clarity 連續與一致 Contihuity & Consistency 管道 Channel 受訊者能力 Capability of 28


audience

29


第十二章: 機管理與衝突管理 ◎

機管理:有計劃的連續動態管理過程,針對組織潛在或當前 機,於事前 事中及 事後,採取因應措施以有效預防及化解 機 預防+處理 ◎ 機的特性:具威脅性 感受因人而異 不確定性 時間有限性 雙面效果性 ◎ 機的處理與管制: 密卓夫(Mitroff)提出 機管理五大原則: 機偵測 預防 損害控制 原(張潤書認 為最重要) 學習與修正(主要精神!) 美國聯邦 機管理局(IEMS)將 機管理過程 為紓緩 準備 回應 原 ◎ 納美克(Nunamaker) 機管理模型 1. 機爆 前:計畫 訓練 偵測 知識庫(劇本 沙盤推演) 2. 機爆 時:指 中心 監測 源管理 3. 機解決後:評估調查並確認原因 加速 原 推展下一波 機管理計畫 ◎ 機行動小組職責 1. 機爆 前:政策規劃 程序與計畫的準備 指 中心成員與設備 訓練 物 工 授權 建立支援體系 2. 機爆 時:工作輪值 工 授權 工作流程控制 注意真正問題 遵行政策 3. 機解決後:評估與檢討計畫 簡報 修正計畫與作業 獎勵 協 受害者 記錄 與建檔 ◎衝突的四要素:主體 客體 活動 交互行為 ◎組織衝突的哲學:羅賓斯(Robbins)提出 1.傳統學派:衝突是有組織性的,必須設法加以減 或消除 2.行為學派:組織運作時不可避免的現象,對於衝突應設法解決,同時偶而鼓吹透過 衝突的解決以增進組織效能 3.互動學派:衝突是絕對必要 公開鼓勵 衝突管理應包括刺激與解決 衝突管理是 全體主管人員的主要責任 ◎衝突的種類 1.以來源而 :感情衝突 益衝突 價值衝突 認知衝突 目標衝突 實質衝突 2.以組織 次而 :個人角色衝突 個人目標衝突(四種反應:攻擊 退讓 固著 折 衷) 個人的團體衝突 團體衝突(盧聖斯 Luthans 認為有四種類型: 級間 職能間 業務與 僚 正式與非正式) 3.衝突心理學:雙趨 雙避 趨避 ◎衝突的功用:團體束縛 團體凝聚 ◎衝突處理策略 雷辛(Rahin)提出以關心自 (橫軸) 關心別人(縱軸)之兩構面, 為五種處理型態: 整合(高高) 取悅(低高) 支配(高低) 逃避(低低) 妥協(中中) 衝突管理程序:診斷 干預(行為途徑+結構途徑) 衝突 效能 回饋 ◎衝突的 用與解決 賽蒙(Simon)認為衝突不但不足怕 不足恨,反而可愛 若從領導者立場而言,衝突 乃是獲取內部控制的主要工具 美國總統羅斯福善用此道 賽蒙認為欲解決個人與 組織衝突必須經過四個程序:問題解決 說明 協商 政治 30


勞倫斯(Lawrence)解決部門間衝突的方法:面對並解決問題

潤滑

強迫決定

第十三章:事務管理 ◎機關景觀佈置:源自於 1960 年 的德國,採開放式辦公空間 無永久隔間 ◎公文的 類: 呈(限對總統) 咨(總統與立法及監察 往來) 函 公告 ◎保密等級 1.國家機密文件:絕對機密 極機密 機密 2.一般公務機密文件:密 ◎公文稽催:最速件(隨到隨辦,不超過一天) 速件(不超過三天) 普通件(不超過六天) ◎檔案管理的三大目的:無漏目 無閒時 無廢卷 ◎檔案管理制度:集中管理制 儲管理制 集中 儲混合制;檔案法自 88 年 12 月 91 年 1 月 1 日實行 15 日公 國家檔案最遲應於 30 年內開放應用,但經立法 同意時可延長 ◎物料採購制度:集中制 散制 合議制 ◎政府採購法規定的招標類型:公開招標 選擇性招標(具一定 格者) 限制性招標(不 公告,比價) ◎ 訊管理四大演進階段 1.EDP,1950 年 2.MIS(三要素:軟體 硬體 人員),1960 年 3.DSS,1970 年 4.OA(三要素:軟體 硬體 管理),1980 年 ◎決策支援系統構成要素:語言系統(interface) 知識系統(database) 問題處理系統 (model)

第十四章:新公共行政 ◎瓦爾多認為 1960 年 的公共行政是處於 一個 機四伏和問題急迫的年 ◎第一次明諾 魯克會議(1968) 強烈要求 社會公正 批評傳統行政學偏重官僚組織與企業管理的關係,而忽略民主行政與行政倫理 馬里尼的觀點: 1.趨向入世的公共行政:研究動盪時 的相關問題 開 行政學術領域 研究行政 實務課務(ex: 權 預算) 2.倡導 後邏輯實證論 :過去的行政研究信守實證主義,侷限於 料收集與統計 的經驗性理論(批評 Simon 的事價與價值 立說) 社會科學的新近 展(ex:詮釋 理論),提供公共行政的方向與哲學基礎,應改以 社會公平 為主要價值 3.適應動盪環境 4.建構 協合式組織 (1)科哈特(Kirkhart)倡導以結構彈性的組織取 科 制,成為顧客導向的新組織 (2)特徵:專案團隊 多元權威結構(同 Ostrom) 高度獨立自主和相互依賴的社會 關係 短暫僱用 迅速表達顧客價值 電腦保 料 避免專業宰制 5. 展受益者導向的公共組織:即 表性官僚 傅德瑞克森(Frederickson)的觀點:關注宏觀和範圍廣泛的政策議題(入世) 除經濟與 31


效率,增加社會公平 撤不需要或無效率的組織 回應性的政府應同時具備成長 與衰退的能力 效率的意義是 主動參與的公民所界定 理性模式與 級節制 受 到批判及挑戰 多元主義不應作為公共行政的實務準則 ◎第二次明諾 魯克會議(1988) 以溫和態度看待民主法治和制度的實際運作 古依(Guy)的觀點: 1.民主價值為公共行政的核心任務,關 焦點在於行政倫理 行政責任 行政領導 2.規範性觀點與行為主義觀點之 執依舊 3.以務實態度探討公共問題,關注短期問題解決,而非長期規劃 4.顯現對 本主義及企業的強烈反感,公共行政的新挑戰在於建立企業 非營 與 社會的結合 5.建立有期限僱用制 6.行政與政治不 在二 關係 ◎二次會議的比較 一致性(馬里尼):民主有益 力抗官僚體制的僵化與反功能 公共服務應以公民福祉 為依歸 公共行政實不應忽視價值 公共行政應依據公平正的原則為民服務(瓦爾 多:效率的意義應以社會價值目的來界定) 關注焦點(吳瓊恩):公共哲學的建構 行政倫理的重視 社會公平的倡導 公民精神 及公民參與 方法論的後邏輯實證 ◎新公共行政運動的歸納 析 一 基本要義: 除前所述,另有:重視公民教育與權益及公民參與 行政人員是公共 益的受託 者 憲政精神的詮釋者 二 產生的影響:研究方法改變 入世的公共行政 社會公平與倫理的普及 表性 官僚體制 公共行政新典範 行政人員角色的衝擊 三 對傳統行政理論的反思: 1.質疑政治與行政 離的觀點:公共行政無法脫離政治系絡,應扮演促成社會公 正與實現公共 益等政治議題的積極角色 2.反對管理主義 能辨別公私部門差異:無法認同公私部門可以等同視之的立 場,公共行政的範圍非侷限於政府組織管理,最主要的活動是治理 3.批判 工具理性的行政思維 缺乏實質理性的反省:傳統理論認為,致力於效 率的追求就是完成民主政治的最大 力;但新公共行攻認為,行政人員不僅 是實現政策的工具,更應具備反省政策目標的能力 4.不滿非人化的觀點:非人化即是將組織目標置於個人目標之上,完全 就個人 在組織中的地位與自主性加以探討,即哈蒙(Harmon)被動社會的自我,個人 猶如機器的附件,而公共組織只能適應並缺乏創造力,使公共行政傾向命定 論 5.批判原子論的人性觀:主動原子論立場認為創造的動力來自於追求自 的動 機,而被動原子論則認為行政人員只是消極因應外界衝擊,而無意願與能力 創新 不論是主動或被動原子論,均視個體與社會互動無關,總體是個體的 加總,排除個體參形塑社會規範與制度的可能性 32


6.挑戰實證主義的行政論述: (1)實證主義的意涵:知識是可經驗可觀察的 最完全的知識應以數學方式呈 現 價值並非事實,價值在經驗中毫無意義 (2)實證主義下的傳統行政理論:方法論的一元論(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可全盤適 用於公共行政) 追求全稱法則(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 排拒價值判斷與規範 性陳述 四 檢討(吳瓊恩) 1.偏重行政哲學與倫理,忽略環境的影響 2.過於理想化(陷入形式主義),欠缺可行性 3.原創性不足,丹哈特(Denhardt) 言,新公共行政主要意義在於 現傳統理論架 構中的 異例 4. 對行政學術研究產生影響(重視規範理論) ◎黑堡宣言 號稱為 制度背景的新公共行政 一 動機 1.美國政客對官僚的偏見和敵意,導致社會對公共行政的評價每況愈下,使得犬 儒主義彌漫於公共行政,民眾對政府的改革充滿無力感 2.新公共行政(明諾 魯克會議) 示的理念固然崇高,卻不具實用性並缺乏中心 主軸,故採取重建公共行政在治理過程的正當性,以具有實用取向的制度(憲 政制度)為基礎 二 會議概況 創始者為萬斯來(Wamsley),與顧賽爾(Goodsell) 羅爾(Rohr) 懷特(White) 沃夫(Wolf),以顧賽爾所著之<<為官僚辯護>>作為楔子,以腦力激盪的方式對公 共行政提出基本看法 不反對官僚體制 三 與新共公行政運動(明諾 魯克會議)的關係 1.理念上志同道合 本質上依 第一次明諾 魯克會議的價值主張,例如:對於社會公正的承 諾 關注更廣泛的參與 將價值與規範視為公共行政的核心 正視多元主義的 缺失...,但黑堡宣言認為僅僅寄望於行政人員實踐上述的價值仍有不足, 社會的變革若只從個人心智著手而不考慮宏觀的制度,顯然只是華而不實的詞 藻而 2.以制度為根基的論述,補足 NPA 的不足 黑堡宣言一方面提出公共行政應 作為治理的核心(聯邦主義 大政府), 另一方面又強調公共對話的重要性(反聯邦主義 反大政府) 公共行政在治理 過程的正當性,來自公共行政有能力服務民眾 促成公共 益且維護民主,這 些能力,受到憲法 法 及人類歷史的約束 四 內容 (一)主要觀點 1.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在所有不重要的地方相似:公部門目標多元且衝突 反對師法企業 2.常任文官應達成的承諾:與民眾訂有莊嚴的協定 以勝任能力服務 其勝 33


任能力受到憲法 法 及人類共同歷史的活力所限 3.常任文官的角色:執行與捍衛憲法 扮演人民的受託者 賢明的 數 不 同機構的平衡輪 析者與教育者 致力於實踐與反省 (二)內涵 析 1.公共行政的意義:是一種制度而非僅是官僚組織形式 公共對話的範圍有 有改變(擴大個人自 兼顧社會公正) 好的政府與好的管理不應區 思考公共行政應扮演何種角色 2.公共行政的權威特質:包含管理與政治的雙重面向 唯一能以強制力促成 社會目的之制度 行政過程是一種治理,並且處於政治系絡中 與企業 管理在本質上極為不同(反對師法企業) 3.施為觀點(人與制度相互影響):兼顧個體與總體及個體-總體往返互動視 野 制度不合理時,行政人員的依法行政反而成為實踐公益的重大阻礙 (目標錯置) 4.公共 益的界定:從具體內容的確認轉變為理想-過程取向的途徑 調和 議題的多元 對於鉅觀設計(政策一體適用)有所質疑 對公共對話 更重視 5.政治與行政的關係:行政與政治不可能 離(最高 次) 有所區 (行為 次) 釐清與促成二者的 際(第三 次) 6.公共行政對 本主義的補充:對 本主義的人性自 假定有所補充 7.公共行政與憲法的關係:公共行政是三權 立的非戰區域 憲法授予 量 權使公共行政能維繫憲政體制 治理四權(執政 立法 司法 行政)的 參與者(視為憲法的第四部門) 8.行政人員的角色 ◎公共 益 一 意涵:梅爾(Mayer)認為可從政治學 經濟學 社會學來解釋: (1)政治學:整體 益 社區 益 個人 益( 數人才能 有) (2)經濟學的公共 :無排他性 供給的共同性 外溢效果 (3)社會學:整體特性 關係特性 個人特性(透過政治過程所達成的公益) 二 具備的功能(顧賽爾,Goodsell):凝聚 合法 授權 表 三 析架構 (一)全鍾燮將行政人員在決策過程中常見的三種類型 析如下: 1.行政理性型:依賴專業與科學 訊,採行理性計畫,屬於技術專家 2.行政理想型:擴張在決策過程中的自主權與 量權,自詡為決策專家,只 有他們才有能力判斷哪些是公共 益,屬於受託者 3.行政現實型:以政治過程來界定行政過程,視自 為觸媒,可化解各種特 定 益之間的衝突 (二)哈蒙(Harmon)行政類型格道:以 回應 及 開創 二個構面,提出五種行 政人員類型: 1.理性型(H,L):執行立法機關通過政策 對民意與上司有所回應 高度理性 2.被動型(L,L):試圖排除外來因素對組織的威脅 效忠其最 身的組織 34


3.反應型(M,M) 4.專技型(L,H):以專業影響公共問題界定與解決,專業或組織是其效忠對象 5.前瞻型(H,H):積極推動內部與外部服務的各 政策 開創與回應係來自 對社會正義的承諾 四 判別標準(全鍾燮):公民權 倫理道德 民主程序 專業知識 非預期結果 共同 益 輿論民意 充 開放 五 指涉對象(傅德瑞克森,Frederickson) (一)多元團體模式:眾多團體互動的淨值就是公共 益 (二)公共選擇模式:依功 本位觀點計算個人 益之總和就是公共 益 黨斯(Downs)認為政府機關在此觀點下會表現下列特質:強調官僚正面意義 而忽略成本 官僚服務擴張 對整體社會提供服務而非特定 益 誇大官 僚高水平表現 重視官僚成就和能力而忽略其失敗 (三) 議政治模式:公共對象是民選首長與民 ,執行國會通過法 服從上級 命 (四)服務顧客模式:公共對象是得到第一線人員服務的顧客 (五)公民 格模式:公共對象是具有知識且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 ◎公共行政中公共性的要素(傅德瑞克森,Frederickson):憲政體制(羅爾 Rohr 認為行政人 員擔負憲法的道德義務應超越績效的專業能力) 德性公民 公眾回應 慈悲與大 愛(史密斯 Smith 認為國家的大愛體現於對憲法的 重及維護人民安全與 嚴)

第十五章:行政責任與倫理 ◎行政責任 菲勒斯(Fesleh) 凱多(Kettl)認為行政責任是 負責行為與倫理行為所構成 史塔寧(Starling)行政責任內涵:回應 彈性 勝任能力 正當程序 負責 廉潔 吉柏特(Gilbert)提出行政責任確保途徑: 1.內部正式確保途徑,例如行政控制 調查委員會 人事政風會計雙重隸屬監督 2.外部正式確保途徑,例如議會 司法 選舉 行政監察員(瑞典美國 我國監察 ) 訊自 3.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例如媒體 公民參與 4.內部非正式確保途徑,例如 表性官僚 專業倫理(希波克拉底誓約是第一部倫理 內涵的法典) 弊端 (美國設特別檢察官保護) 林鐘沂提出 三元責任理論 : 1.政治責任(傳統見解):行政政治 立 政治責任應有行政責任之配合方能有效 缺失:投機主義(多做多錯 揣摩上意) 責任的形式化 2.專業責任(新公共行政+黑堡宣言) 缺失:專業宰制 專業與價值的衝突 3.個人責任:哈蒙(Harmon)認為實踐個人責任有賴於下列二種機制:自我反省能力 交互主觀能力 ◎課責方式 1.完整課責系統包含:自願遵守 標準設定 監督 懲處 2.我國現行懲處:政治懲處 法 懲處(刑事 懲戒 國賠 民事) 行政懲處 35


◎行政責任的阻礙因素 1.責任動線衝突:兩難困局( 弊端或維護機關名譽?) 徘 踱步(向民選首長或民 負責?) 2.責任內涵模糊 (1)無臉的政府:政府組織龐大,各自形成議題網絡,無法看清真實面向與確認違法 失職人員 (2)多手問題:問題的解決常有賴各機關彼此專業 工,當外界要求負責政策的官員 出面說明時,才 現真正瞭解的官員 之又 3.政府腐化 ◎行政倫理 一 意義:行政人員或組織對其行為與決策的對錯好壞進行反思與規範判斷(林鍾沂) 二 常見的行政倫理問題 (一)貪汙 1.面向:公共 益 公共職責 場取向(凱頓,Gaiden) 2.類型:個人 結構 (二)多手 (三)髒手:事情的處理往往須透過不義之手才能成功,導致組織將實現公共 益的 不道德手段合理化 (四)說謊 欺瞞 溝通扭曲(公部門常見:面對面的 組織的 政治經濟的) 三 吊詭:可匡正行為但缺乏法 制 ;是改善社會風氣的治本良方卻被譏為空談 四 困境 (一)公共 益的誤導(被過度膨脹用來包裝政治目的) 原因:行政人員的社會背景(階級 菁英) 專業 工(本位主義 被俘虜的機關) (二)行政機關獨大 原因:專業與 訊 國會不在意政策執行與評估(政客的行動主義) 人事保障 結構與功能重疊 用首長 國會與法 的衝突指 規避課責 (三)組織倫理 五 辯證 范納(Finer)認為民眾可能不智但不會為非,主張採用外部控制(法 制度) 限制行 政 量權 民意機關致力於權力行使,有效監督政府 費德瑞區(Friedrich)認為政府品質的提昇仰賴行政人員內在價值及責任意識,行政 人員須向專業負責,強調內控型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的雙重標準:技術知識 百 姓感受,違反其一便要課以行政責任 湯普森(Thompson)提出對立概念:中立倫理(行政人員僅為執行工具)與結構倫理(多 手) 六 實踐策略 1.採行管理 政治 法 監督 2.建構行政倫理守則 3.設置調查委員會 4.培養批判意識與舉 弊端(全鍾燮) ◎行政 量 1.紅燈與綠燈(哈羅 羅林) 36


紅燈理論:不任信行政機關,應以法 限制行政權(即范納 Finer 外部控制) 綠燈理論:行政機關具有積極行政權,著重內控機制的設計與執行(即費德瑞區 Friedrich 內控型) 2.倫理原則:公共取向 反省性選擇 真誠 程序的 重 手段的限制 ◎行政中立 起源為行政政治 立 一 意義:依法行政 人民至上 專業倫理(吳定) 二 困境 (一)理論上的困境: 1.行政人員不僅是政策執行者更是憲政詮釋者,應賦予較大 量權,若要顧及 社會正義而達成公共 益,必須捨棄部份的行政中立 2.多元主義的失效,使得國會立法成為為 數寡占 益服務,行政中立反成為 其幫手 3.公共選擇的自 觀點顯示,國家機關追求自我 益極大化,公共政策淪為追 求自 的手段,行政中立必不可能 4.公共 益界定不明,導致行政中立範圍難以確認 (二)實務上的困境 1.行政權擴張,使行政人員於決策過程扮演重要角色 2.行政人員忠實執行執政黨政策,有違行政中立 3.行政中立淪為官僚惰性的藉口 4.民營化致使公共 益與私人 益之劃 愈趨模糊 三 實務制度 (一)外國制度:界定行政人員責任與角色 保障工作權 限制政治活動範圍及對 象 限制參與政黨活動 限制參加競選 (二)我國推動途徑 1.政策結構途徑:政黨與政府徹底 離 明確劃 國家與政黨的 際 考試 權獨立運作 2.文官制度途徑:以專法規範政務官之進退 文官任用遷調應以成就或才能 為憑 3.行政程序途徑: 4.行政倫理途徑: 5.其他配合途徑:陽光法案 訊自 強化司法機關對行政中立的監督

37


第二十三章:民主行政」不完整) ◎行政與政治 立思潮源起與沉寂 瓦爾多:行政與政治的關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問題 一 源起:威爾遜 古德諾 魏勞畢 古立克... 二 潮湧:科學管理 行為主義 三 沉寂:因行政與政治 立有下列缺失:政治人物轉嫁責任 行政人員避談政策影響 力 學者避談二者的關係 亞波比(Appleby):行政部門任何 級均具有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密 關係...,行 政人員應與政務官有效合作,彼此之間並無清楚界限 在,也不應有界限 在 ◎行政與政治關聯模式(史跋勒,Svara) 歷史 料 析歸納而得 一 政策行政二 模式 缺失:忽略行政人員影響政策的事實以及其價值選擇之重大後果 二 政策混合模式:在行為主義及大政府理念下,在政策領域,行政人員與政治人物角 色完全混合,但在行政領域仍 行政人員掌握實權 行政國現象 缺失:誇大行政人員主導政策的力量 忽略議會對行政的監督及政策合法化的角色 三 行政混合模式:立法機關及政治首長對行政有極大影響力,並深入運用諸如人事任 用 契約審核等機能 缺失:建立在立法權有監督行政權的不 實際前提下 四 政策夥伴模式:政策混合模式+行政倫理規約 缺失:破壞民主理論及依法行政 ◎ 立二元模式(史跋勒,Svara 自創) 政府過程可用二類工作(做什麼?如何做?)四 功能(任務 政策 行政 管理)來說明 1.任務:組織理念 職權 目標 作為與不作為的選擇,純屬政治人物之職責 2.政策:中 政策的決定,如預算 組織 3.行政:達成政策目標的具體決定,如辦法 程序 4.管理:有關政策及行政的支援性行動,如人力 設備,純屬行政人員職責 ◎政務官與事務官互動關係 一 亞伯赫(Aberbach)等人的模型 1.政策/行政關係:行政人員係執行工具 應回應政治領導 不可成為統治階級 2. 益/事實關係:二者共同參與決策,政務官引進 益及價值觀念,行政人員提 供事實及知識 3.衝勁/平衡關係:二者均從事政策制定及政治相關工作,唯政務官負責表達無組 織群眾的廣泛 零亂性 益,事務官負責協調組織 益團體的 特定性 益 4.純然混合關係:彼此的政策角色並無區別,雙方均能參與政策並 表各方 益 二 彼得斯(Peters)模型 1.正式法 模式:即政治行政二 2. 落生活模式:兩群官員具有類似的價值與目標,重視政府運作 行政部門的功 能及管理績效,宜視為同一團體 3.功能模式:相同功能部間的政務官與高級文官的垂直整合,以及和外界社會團體 廣泛接觸,類似歐洲國家的統合主義 美國的鐵三角 38


4.敵對模式:二者是權力與政策控制的競 對手,互不信任,衝突來源:被動性(科 惰性 依法辦事) 主動性(對政策規劃與執行意見差異) 組織生 (抵制倡議精簡或 併機關的政務官) 黨派衝突 5.行政國模式:文官主導政策,有能力啟動 加速或延緩政策的形成

第二十章:人事行政」舊 料) ◎人事行政的

展趨勢:法制化 功績制 專業化 科學化 民主化 人性化 公務倫 理之強化 ◎人事行政範圍:人事機構 考選 任用 人事制度 俸給 考勤 考績 訓練 保險 紀 退休 撫卹 ◎人事機構的類型:部外制 部內制 折衷制(英美台) ◎人事制度 1.品位 類:以人為中心而設計的職位結構 特點:文官有較大的安全感 晉升幅度 較大 以名 鼓勵公務員 簡單易行 適合領導管理的通才 2.職位 類:源起於美國,依職位工作性質 繁簡 責任輕重及所需 格作為 類, 是以職位為中心而設計的結構 特點:同工同酬 以 鼓勵公務員 以 事為中心 適用專業性的工作 我國自 76 年 1 月 16 日起實施融合品位與職位的人事制度(官等職等併立制) ◎公務員的範圍 1.最廣義:國賠法 舊刑法的規定(依法 從事公務的人員) 2.廣義:公務員服務法(受有俸給之文 職人員及公營事業服務人員) 3.狹義:公務人員懲戒法(文官+民選地方行政首長) 3.最狹義:公務人員任用法(有職稱及官等職等之人員) ◎政務官與事務官 政務官與事務官之 始於英國,我國自 88 年起,政務官改稱政務人員 政務官為政 策之擬定者,而事務官則是政策的執行者 事務官較關心行政機關的長期計劃,並與 國會 益團體維持關係網路,稱為 鐵三角 ◎公務人員考選目的 1.消滅 贓制度(1829 年美國總統 Jackson 提出) 保持政治清明 2.選拔優秀人才 造成萬能政府 3.救濟選舉之弊 才俊得以出頭 4.消除社會階段 人人可任公職 ◎考試的基本要求:正確性 可靠性 客觀性 廣博性 ◎公務人員任用之專有名詞 1.官等:依任命 次及所需基本條件作為區 2.職等:依職責程度及所需基本條件作為區 3.職務: 配同一職稱人員所擔任之工作與責任 4.職系:工作性質與所需學識相似之職務 5.職組:工作性質相似之職系 ◎公務人員考試之任用 39


高考一級:薦任九職等 高考二級:薦任七職等 高考三級:薦任六職等 普考:委任三職等 初等考:委任一職等 初任簡任及薦任人員, 銓敘部審定合格後,呈請總統任命;初任委任人員,經銓敘 部審定合格後, 各主管機關任命 初任各官等人員, 具與擬任職務之職責相當程度或低一職等之經驗六個月以上者, 應先予試用六個月 ◎公務人員俸給 本俸:各職等依法應領取之基本給予 年功俸:各職等高於本俸最高俸級之給予 加給: 為職務加給 技術加給 地域加給 公務人員採俸點制,最低 160 俸點 最高 800 俸點 ◎公務人員考績種類 1.年終考績:年終時考核其全年度任職期間之成績 2.另予考績:連續任職 達六個月者辦理 3.專案考績:平時有重大功過隨時辦理 考績的 目:工作(50%) 操行(20%) 學識(15%) 才能(15%) 考績的等第: (80 以上) 乙(70 至 79 ) 丙(60 至 69 ) 丁(不滿 60 ) ◎年終考績獎懲 等:晉本俸一級( 達本俸最高級者,晉年功俸一級) 給一個月俸給之獎金; 達年功俸最高級者,給與二個月俸給之獎金 乙等:晉本俸一級( 達本俸最高級者,晉年功俸一級) 給半個月俸給之獎金; 達年功俸最高級者,給與一個月俸給之獎金 丙等:留原俸給 丁等:免職 ◎另予考績獎懲 等: 給一個月俸給之獎金 乙等: 給半個月俸給之獎金 丙等:不予獎勵 丁等:免職 ◎專案考績 一次記二大功:晉本俸一級( 達本俸最高級者,晉年功俸一級) 給一個月俸給之 獎金; 達年功俸最高級者,給與二個月俸給之獎金 一次記二大過:免職 ◎我國公務員與國家的關係 1.傳統觀點:特別權力關係 2.現 觀點:公法上職務關係(大法官解釋) ◎公務人員的勞動三權 結社權 協商權 罷工權,法國公務員 有最多權 (僅法國公務員 有罷工權) ◎公務人員實體保障 40


1.非依法 不得剝奪公務人員身份 2.經依法停職之公務人員,於停職事 消滅後三個月內,可 請 職 3.公務人員經銓敘審定之官等職等必須保障,非依法 不得變更 4.公務人員的保障途徑: 訴 審 行政訴訟 ◎公務人員的義務:執行職務 服從命 嚴守秘密 保持品格 忠誠 不為特定行為 報 產(到職三個月內 報,每年度再 報) ◎公務人員懲戒:撤職 休職 級 減俸 記過 誡,政務官僅適用撤職 誡 ◎公務人員退休金及保險:自付 35%,政府補 65% ◎公保辦理機關:銓敘部主管 中央信託局( 併入台灣銀行)承保 ◎公務人員退撫金籌集方式:政府籌款制 個人籌款制 聯合籌款制 ◎公務人員退休 1.自願退休:任職五年以上且年滿六十者或任職滿二十五年 2.命 退休:任職五年以上且年滿六十五或心神喪失 身體殘障不 堪勝任工作者 *退休金的給予,每任職一年給與 1.5 個基數,最高三十五年 五十三個基數,尾數 不滿半年者給予一個基數

第二十一章: 務行政」舊 料) ◎

務行政是以預算為中心,經歷五個程序:預算制度 收支(公庫)制度 會計制度 決算制度 審計制度 ◎我國以行政 主計處 政部 中央銀行 監察 審計部為政府 務行政的四大機關 ◎傳統 務行政原則:節約開支 薄稅原則 反對公債 年度收支平衡 現 務行政原則:提高支出效能 長期 政計劃 國家通盤籌劃 多種政府收入 ◎預算的功能: 政政策功能 政治控制功能 行政管理與考核功能 法 約束功能 務統制功能 經濟政策功能 ◎預算法專有名詞 1.施政方針:行政 應於年度開始九個月前,訂定下年度之施政方針 2.施政計畫:各主管機關遵照施政方針所擬定其主管範圍內之計畫 3.概算:各主管機關依其施政計畫初步估計之收支 4.預算案:經行政 會議通過後,送立 法完成立法程序的預算計畫 5.基金: 定用途且 收入(或尚 收入)之現金, 為普通基金 特殊基金 ◎預算制度的類型 1.傳統預算制度:將國家一 政收支編入單一預算中,對各 費用是經常費用或 本支出不加以區別 2.複式預算制度: 為經常預算及 本預算 3.績效預算制度:以科學管理為中心,著重工作之執行而不著眼於勞務 人員及設備 之取得 按計畫決定預算,按預算計算成本,按成本表現效率,按效率實行考核, 1949 年 美國胡佛委員會採行 4.設計計劃預算制度(PPBS):源於杜邦公司,美國詹森總統於 1966 年實施,1971 年 停止實施 將目標設計 計劃擬訂 預算籌編結合,以 析為手段 以提高行政 41


效率為目的 5.零基預算(ZBBS):源於德州儀器公司,美國卡特總統於 1979 年實施,各單位在 請預算時,應自計劃起點開始,故名零基 雷根總統上任後,認為本 制度會大 幅增加預算人員之工作量,停止施行 6.政策管理預算制度:不重視預算的公式化,而以政策目標為考慮標準,力求節約與 任務導向,兼具政策性及政治 益 美國雷根總統所採行 7.成果預算制度:以施政成果與績效衡量作為預算 配之依據,著重績效成果與企業 化原則,美國總統柯林頓(1993 年)施行 ◎預算的程序 1.預算的編制: 行政 主計處負責編製,應於會計年度開始四個月前將預算案送立 法 審議 司法 所提預算,行政 不得 除 2.預算的議定:立法 對行政 所提預算,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 3.預算的執行 ※預備金設置方式:集中制(主管機關運用) 散制(機關首長有權動用) 集中 散併用制 ◎ 政收入的種類:強制收入(公權力,例租稅) 自 收入(價格,例公營事業) 中間 性收入(例如規費) 公債收入 ◎決算的功用:公開 政事實 解除政府 務責任 防止浪費 考核行政效率 行政機 關表明責任的手段 使人民監督政府 下年度預算參考 ◎決算編造與審核:行政 須於會計年度結束後四個月內,應出決算於監察 ;監察 審計長於總決算送達後三個月內完成審核,並向立法 報告及備詢

第二十二章:公共政策」舊 料)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為解決某 公共問題,決定作或不作以及如何作的相關活動 戴伊(Dye)認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的行動 伊斯頓(Easton)認為公共政策是政府對社會價值所作的權威性 配 賴納(Lerner)&拉斯威爾(Lasswell)所著的 政策科學:範圍與方法的新近 展 ,被認 為是公共政策研究的里程碑 ◎有效政府應具備的特性(5R):回應性 表性 可靠性 責任性 務實性 ◎三 E 機:經濟 機 環境 機 能源 機 ◎公共政策的類型 1. 配性政策:將 益 服務或成本 配給不同標的人口,屬於非零和賽局 2.重 配性政策:將某一標的人口之 益或成本移轉至另一標的人口,屬於零和賽局 3.管制性政策:設立某種原則或規範以指導或約束標的人口的行動,屬於零和賽局 4.自我管制政策:對某一標的人口實施原則性規範,屬非零和賽局 ◎公共政策研究架構:政策問題形成 政策規劃 政策合法化 政策執行 政策評估 ◎芮 (Raiffa)將 對於錯誤問題給予正確答案 ,稱為第三型錯誤 第一型錯誤為 拒 絕真實的虛無假設 第二型錯誤為 接受錯誤的虛無假設 ◎公共問題的 生 鍾斯(Jones)認為公共問題的 生主要導因於下列五 : 現 展與應用 通訊 衝 42


突 管制 ◎政府對公共問題的態度:扼阻 生(Nondecision making) 任其 生 鼓勵 生 促 其 生 ◎魏達夫斯基(Wildavsky)在 1996 年出版 向掌權者訴說真理 中指出,政策 析是一 種活動,並無固定方案可 ,因此政策 析與創造力是同義詞,可以被理論所激 被務實所補充,可以被學習,但不可被教導 ◎團體盲思:因為強調團體的一致性與高度凝聚力,而壓抑個人的獨立思考及判斷能力 ◎政策規劃的原則 卡普蘭(Kaplan)提出的七 政策規劃原則:公正無偏 個人受益 弱勢族群 益最大 化(洛爾斯 Rawls 之正義觀念) 配普遍 持續進行 人民自主 緊急處理 ◎公共政策制定理論 1.菁英理論:在政治 經濟 學術及社會上具有優勢地位的菁英份子主導公共政策的 制定 2.團體理論:公共政策乃 各種 益團體討價還價 折衷妥協的結果 3.公民參與理論:公共政策是經 多數原則(選舉)所制定 ◎政策制定的 析模式 1.公共選擇理論 經濟學家 坎南(Buchanan)提出,即非 場決策的經濟性研究 政治產品的供給 者為政治人物 官僚及政黨,需求者為選民與納稅人 對人性的假設是 經濟人 , 即人性是自私 理性 效用最大化者 2.博奕理論 大中取小原則演進而來,當決策者面對一個或一個以上對手而必須對某件事作決 定,而且決定的後果視對手的決策而定時,如何理性選擇的過程 係自大中取小演 變而來的一種抽象推理方式,它假定所有參與者 是理性 ◎政策方案的決策途徑 1.理性廣博途徑 假定人類為 經濟人 ,追求最大經濟 益,蒐集最完整 訊後,對問題的解決方 案 加考慮後,制定最佳決策 2.漸進決策途徑 林 隆(Lindblom)認為決策者在選擇方案時,會以現有之計劃或措施為基礎, 求 漸進性的 方案 3.混合掃描途徑 艾賽尼(Etzioni)綜合理性廣博及漸進決策,認為面臨決策時,首先以理性途徑制定 基本方向,然後以漸進方法制訂執行辦法 4.垃圾桶決策途徑 柯漢(Cohen) 馬屈(March) 歐爾森(Olsen)提出,組織是處於有組織的無政府狀態(特 徵:有問題的偏好 不明確的技術 流動式參與),組織決策的四股量流:問題 方案 參與者 選擇機會 最後產生的決策端視垃圾桶中的問題是否正好碰到解決 方案 解決方案是否符合參與者 益,以及決策者是否有機會同時 現問題與方案 而定 43


5.滿意決策途徑 賽蒙(Simon)認為人類是 行政人 ,只追求滿意或足夠好的決策 整體而言,若面臨單純 例行性 有前例可 的良好結構性問題時,可採取理性廣博 途徑;遭遇複雜 不可預測的不良結構問題時,採取漸進途徑;介於二者之中的問題 時,可採用混合掃描及滿意決策途徑 ◎政策的可行性研究面向:政治 法 經濟 行政 技術 環境 時間 ◎政策方案評估比較技術 1.確定性情境:償付矩 線性規劃 成本 益 析 2.風險情境:決策樹 期望值 3.不確定性情境:悲觀原則(小中取大或大中取小) 樂觀原則(小中取小或大中取大) 主觀機率原則 遺憾最 原則 ◎政策執行 鍾斯(Jones)認為政策執行包括三 活動:組織活動 闡釋活動 應用活動 1970 年 起,普里斯曼(Pressman)&魏達夫斯基(Wildavsky)對加州奧克蘭執行 聯邦 創業方案 失敗後,引起政治學家投入大量心力研究公共政策的執行 鄰避情結(NIMBY):Not In My Back Yard,不要建在我家後 ◎安德森(Anderso)指出政策執行的具體措施:非強制性活動 檢查 核 執照 補貼 契約 一般支出 場與專 活動 租稅 仲 非正式程序 服務 制 ◎政策監測:政策實施情況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 析 1.政策監測的內容 政策行動上的監測:政策投入 政策程序 政策結果上的監測:政策產出 政策影響 2.政策監測的功能: 服 審計 會計 解釋 ◎政策評估 依據古巴(Guba) 林肯(Lincoln)的說法,政策評估歷經四 的演進:第一 評估焦點 為 衡量 第二 評估焦點為 描述 第三 評估焦點為 判斷 第四 評估 焦點為 協商 ,注重公平與公正 政策評估的種類:預評估 過程評估 結果評估 ◎政策評估的標準:效率性 效能性 充 性 公正性 回應性 適當性 ◎政策評估後的處理:唐恩(Dunn)認為有四種方式:調整 持續 終止 重組

※行政學的回顧與展望」舊 料) ◎集權式政策 權式管理 史龍(Sloan)提出以事業部門制, 總公司決定 展策略 各事業部自行決定組織與管 理之方式,總公司針對各事業部之績效加以評估而給予不同獎勵 特點:集權與 權併行 產品(服務)中心 潤中心制 功能堅強的 僚群 ◎行政的專業化與通才:愈高 愈重視通才能力,愈低 愈重視專業技能 ◎行政倫理與行政中立 我國公務人員之倫理行為是以 公務人員服務法 為主要依據,公務員在其離職三年 44


內,不得擔任與其離職前五年職務相關營 事業之董事 監察人 經理人 執行業 務之股東或顧問 美國於 1978 年制定 公務倫理法 公共行政學會(ASAP)於 1985 年通過 倫理法典 , 主要內容為:實踐公共 益 重憲法法 展現個人廉潔 倡導倫理組織 追求 專業卓越 美國以赫 法(Hatch Act)限制公務員的政治活動,並以文官改革法保障公務員的身份 及地位 ◎行政革新 1.策略三 次:技術 次 結構 次 文化 次 2.革新要 :檢肅貪瀆 增進行政效能 加強為民服務 3.避免 不稀罕效應 BOHICA :組織成員對革新計劃進行抵制,認為只要忍耐即可 不受影響,久而久之,革新計劃必然失敗 ◎公共行政 1.公共的實質意義為公共 益 2.公共 益的指涉對象依傅德瑞克森(Frederickson)之歸納:多元團體模式 公共選擇 模式 議政治模式 服務顧客模式 公民 格模式 3.公共行政追求的價值:手段(Means) 倫理(Morality) 民眾(Multitude) 場(Market) 任務(Mission),即顧賽爾(Goodsell)的五 M 4.哈蒙(Harmon)提出行政類型格道:被動型 理性型 專技型 反應型 前瞻型,唯 有前瞻型的行政人員較能符合公共 益 ◎民主行政 韋伯(Weber)雖然認為各種組織會逐漸演變成為科 組織,但也指出,科 體制的日 益膨脹將引導整個社會邁向 鐵的牢籠 華韋克(Warwick)認為民主行政落實到行政運作上,可以考量五個原則:公共取向 反省性選擇 真誠 重程序 手段的限制 全鍾燮認為民主行政具有下列特色:公共 益的表達 表性 開放性 超越黨派 防止專業主義對民主原則的傷害 參與性 ◎後官僚組織 海克契(Heckscher)提出,特點如下: 1.權威來自制度化的對話,即說服他人的影響力 2.組織以理想性的使命作為 力方向,重視內部 訊共 3.強調彈性與組織 工 4.績效評估以個人完整的工作表現與 獻而定 5.重視生涯規劃,強調成員 展多 能力 6.保有對變革的預期心理 ◎公共管理應用 P 途徑(政策管理)及 B 途徑(企業管理),將政府組織 官僚化轉變 為企業化 ◎行政學的本土化途徑:選種(固有的) 接枝(固有配合外來) 交配(固有與外來融合) 移植(外來的) ◎哈瑪斯(Habermas) 言,政府的活動只限於行政上可以技術解決的問題 45


◎府際關係:為達成政策目標而對府際關係之管理與協調,柏吉斯(Burgess)將管理概念 為三個功能:政策管理 方案管理 源管理 一般而言,包含九 途徑:政策管理 方案管理 規範管理 規劃管理 展管理方 案之能力 合作管理 運用協議 問題解決 系統的調適 府際關係的類型:單一制(地方政府不具權威) 邦聯制(地方具主宰地位) 聯邦制(中 央與地方各具主權) ◎新政府運動 1992 年 奧斯本(Osborne) 伯樂(Garbler)提出,倡議以企業型政府的觀念引導政府 改造的方向 主張政府應具備創新及效率精神,以塑造有革新及適應能力的政府組 織 1997 年奧斯本(Osborne) 普拉斯崔克(Plastrick)合著 解構科 體制 ,提出行政體系 必須找出重要變遷支點,才能以小搏大 邁向創新之境 其提出 五希策略: 核心策略 效果策略 顧客策略 控制策略 文化策略 ◎組織再造的要素:流程為主 顧客導向 目標取向 系統思考 訊科技 ◎我國政府再造推動 民國 87 年 1 月起推動 政府再造綱領 ,成立三個小組:組織再造(研考會負責) 人 力及服務再造(人事行政局負責) 法制再造(經建會負責) 民國 90 年 10 月 總 統陳水扁成立 政府改造委員會 多數國家政府再造原則:以績效成果為重點,而非僅是依法行政 引進類似 場競 機制 落實顧客導向 政府以領航為主要職能 解除過時管制 重塑行政文化 ◎民意的 類:特殊民意( 特殊團體所表達的意見) 一般民意 ◎民意的特性:複雜 多變 不普及 不一致 不可靠 潛在 多元容忍 ◎公營事業的類型:行政式 特別式 公司式 ◎公營事業民營化 廣義而言,是指 低對經濟干預的所有活動,透過 場機制改善經營體質 提高產值, 使企業 最佳效率 狹義而言,是指公營型態的解除,使公營事業的所有權回歸 民間 公營事業民營化始於 1979 年英國柴契爾(Thatcher),除受 1970 年 二次石油 機的 影響外,民營企業運作效率優於公營事業的事實也是重要因素 ◎民營化類型:撤 委託 ◎民營化的限制:主權與正當性 攸關國民生計事務 公共責任 ◎非營 組織的理論基礎 1.經濟面: 場失靈(外部性與 場不完全性,韓斯曼 Hansmann 提出契約失效理論) 政府失靈(服務類別的限制 多數主義 任期時限 規模龐大 智慧的限 制) *造成 場失靈的原因:外部性 自然獨占 場不完全 訊不對稱 2.政治面:第三者政府理論(薩拉門 Salamon),在公共服務方面,政府應透過 理人運 作 非營 組織不僅反應 場與政府失靈,更是優先機制 組織位置理論(西貝兒 Seibel)認為第三部門的組織行為較不重視效率及回 應性,使得第三部門可以緩和民主政治之合法性的困境,這正是非營 組 46


織的適當位置 *組織惰性:組織在面對 場競 的壓力下,會選擇迴避競 與不確定 的風險 漢南(Hannan)與佛理曼(Freeman)認為組織應保持 惰性的通道,以維持彈性與穩定性 3.社會面:史拉姆(Schram)提出志願主義,認為人們參加志願組織之原因共有七點, 較重要者有 他主義 需要滿足(自我實現) 社會化 ◎非營 組織在公共服務上的限制:性質上 範圍上 組織不具公權力

※比較行政」舊 料) ◎比較行政的興起:1947 年戴爾(Dahl) 表 行政科學 一文,興起比較行政的研究盛 行 ◎比較行政的研究方法 1.規範性的研究法:以韋伯(Weber)為 表,所提出的理想型官僚制度將實際行政與官 僚制度加以比較 本法過於重視組織的靜態 析,失之主觀 2.模式或生態研究法:雷格斯(Riggs)提出稜柱原理,將社會狀態 為三種模式:鎔合 型(農業社會) 稜柱型(過渡社會) 繞射型(工業社會),其研究是靠功能的與結構 的 析 稜柱型社會具有三大特性:異質性 形式主義(制度與法 不太 生作用) 重疊性 (即沙拉制度) 3.功能研究法:阿蒙(Almond) 柯曼(Coleman)認為可以下列七 功能比較各國行政制 度:政治的社會化 益的確定 益的匯合 政治的溝通 法規制定 法規執 行 法規 定 4. 展研究法:羅色特(Rursett)將歷史 展 為五個階段:傳統原始 傳統文明 過 渡 工業革命 高度大眾消費 研究方法的轉變, 規範到實證 個例到通則 非生態到生態

47


※新公共管理 預算制度 公共政策之選擇題重點 ◎薩維斯(Savas)認為民營化是對四 壓力的回應:實用主義 意識型態 商業化 民粹主義 ◎張潤書認為民營化有三 限制:主權正當性 國民生計 公共責任 ◎新公共管理的三 P:公民參與 民營化 協力(政策網絡 夥伴關係) 五 D:移轉 民主 化 權化 解除管制 展 ◎色拉門(Salamon)認為 NPO 有六 特色:正式組織 民間的 非 益 配 自 治理 志 願的 公益的 張潤書再補充:收入依賴募款 服務與行動取向 扁平式組織 低度手段理性(技術低 於企業與政府) 高度團結 ◎NPO 的角色:先驅者 改革倡導者 價值守護者 服務提供者 ◎史拉姆(Schram)認為人們參加 NPO 的原因: 他主義 需要 級 社會化 ◎治理的特徵:一個過程 以協調為基礎 涉及公部門與私部門 非正式制度而是持續互動 ◎羅迪斯(Rhodes)認為治理有六種界定方式:最小規模國家 公司治理 新公共管理 善治 社會控制系統 自我組織的網絡 將網絡視為科 制與 場制外的第三種治理結構 ◎治理的三個 次:向上移轉(國際組織) 向下移轉(地方與社區) 向外移轉(NPO 民營化) ◎彼得斯(Peters)認為當 政府新治理模式: 場式政府(結構為 權化) 參與式政府(結構為 扁平化) 彈性化政府(結構為虛擬組織) 解制式政府(最普遍) ◎NPM 與治理的差異:公私部間提供的服務只是產品本質不同 vs 公共服務是公益的延伸 重視結果 vs 重視過程 組織理論 vs 政治理論 欲擺脫政治控制 vs 仍重視政治控制 ◎促進組織知識創造的五條件:意向 自主性 曲線波動與創造性混沌 重覆 必要多樣性 ◎有 於知識創造的組織――超聯結組織:核心是作業系統 工作 是 不同單位人員組成 直到工作結束 底 是知識基底, 在於願景 文化 技術 ◎無形 產類別:人力 技術創新能力 整合能力 ◎無形 產的特徵:價值間接性 價值關聯性 價值潛在性 產整體性 ◎樂納(Lerner)將公共組織服務對象依其與組織目的之遠近 為法定目標對象 間接對象 一般大眾 ◎彼得森(Peterson)認為在府際 政 工上,中央政府應執行重 配政策(促進社會公平) 地 方政府應執行 展性政策(促進經濟 展) ◎公共支出的原則: 益 經濟 認可 剩餘 ◎預算的功能:政治控制 實現經濟政策 務統制 管理與績效考核 政政策 法 拘 束 ◎預算的形式特質:政策 管理 經濟 政治 課責 ◎審計的目的: 務的健全 預算是否合法 衡量政策績效 ◎審計的功能:合法性審核 忠實性審核 責任性審核 效能性審核 ◎預算執行彈性:不得互相流用,但行政 統籌支撥之科目及第一預備金不在此限 特別預 算(緊急 戰 經濟重大變故 重大災變 重大政事) 追加預算(依法增加業務 依法增 設新機關 所辦事業因重大事故超出法定預算 依法補列追加預算) ◎基金: 定用途且 收入或尚 收入的 產 48


1.普途基金:一般用途的歲入 2.特種基金 a.營業基金:供營業 環運用,例:公營事業基金 b.債務基金 c.信託基金:為機關團體個人 益...例退撫基金 d.作業基金:付出仍可回收但非用於營業者,例國立大學校務基金 e.特別收入基金:特定收入來源而專供特殊用途,例就業安定基金 f. 本計畫基金:重大公共工程建設 ◎預算為政府會計之始,決算為政府會計之終 ◎戴伊(Dye) 言:公共政策是 益團體競 後的均衡 ◎重 配性政策 管制性政策:均屬零和賽局 上而下執行 ◎以問題為中心的政策 析模式(唐恩,Dunn):建構問題 預測 來 推薦行動 監測結果 評估績效 ◎政策運作過程的第一步:議程設定 1.系統議程:引起社會大眾注意但尚 被政府機關接納並處理(比較抽象的議題) 2.制度議程(政府議程): 進入政府討論,準備加以研擬政策問題 目 ◎議程設定過程 1.外在催生模式:最常出現於多元主義國家, 益團體 動 a.抽象 簡單議題愈有機會進入政府議程 b.問題催生者與觸動樞紐(引起公共問題的偶 事件)是促使議題往前推動的主因 2.動員模式: 政府官員所動員,常出現在專制獨 國家 政府議程流向系統議程,再 回到政府議程的反向 展 3.內在催生模式: 生於統合主義國家,議題的催生形成與 展均在政府內部, 擴展 至民間社會 4.多元流程模式:呈現鬆散的觀念組合,包括三種無關聯的流程:問題流 政策流 政治 流,當此三種流程在關鍵時刻(即政策窗,常 政治流內的重大事件所 開)連接在一 起時,議題就能進入政府議程 ◎政策問題認定方法-類比法:個人比擬(設身處地) 直接比擬 符號比擬 想比擬 ◎政策制定理論:菁英理論 團體理論( 益團體) 公民參與理論 ◎政策方案決策途徑 1.政治性途徑 2.漸進途徑(枝節途徑):林 隆提出,目標與手段應同時考慮(必要時可修改目標以迎合手 段) 求與現有方案稍有不同的 選方案 只考慮 數 選方案而不考慮所有可能 達成目的之方案 對每一 選方案只考慮 數幾 後果 對問題不斷重新界定 強調 無正確或最佳方案只有符合需要的方案(有共識就是好的方案) 3.垃圾桶途徑:組織是處於有組織的混亂狀態,具三 特質:有問題的偏好 不明確的技 藝 流動性的參與 決策並非是理性思考計算後的結果,而是 問題 選方案 參 與者 選擇機會混合而成的垃圾桶 4.混合掃描途徑:混合理性廣博與漸進,高 次問題(目標)採用理性廣博 低 次問題(手 段)採用漸進途徑 5.滿意途徑:行政人的假設,先設定方案的評選標準(滿意標準),依 過去軌跡有限度地 49


求 選方案 6.理性廣博途徑(根本途徑):經濟人的假設 ◎涉及公共 益的公共政策類型:多數人型 顧客型( 數團體 益但成本 大眾負擔, 大眾悲劇) 企業家型(大眾 而成本集中於 數團體) 益團體型(一團體 但 成本 另一團體負擔) ◎政策合法化決策者的立場(黨斯,Downs):攀 者 保守者 狂熱者 倡選者 政治家 ◎政策執行的意涵:組織活動 闡釋活動 應用活動 ◎政策執行方向:向前推進( 上而下) 向後推進( 下而上,強調決策者與執行者的互動) ◎政策執行研究的 展重點 第一 第二 第三 吳定 執行實務與個案 理論與模式建立 解釋與預測 丘昌泰 上而下 下而上 整合 ◎影響政策結果的變數(愛德華,Edwards):溝通 源 執行者意向 機關結構 ◎政策工具 1.豪 與雷米斯:自願性(家庭社區 NPO 場) 混合性( 訊 指導 補 產權銷 售 使用者付費) 管制性(管制 公營事業 直接提供) 2.威瑪與韋寧: 場自 化 設定規則 非 場機制 保險與保障 補貼與租稅 ◎政策評估的目的:比較各 選方案優先 序 改善實施程序 增 執行策略與技術 繼續 或停止政策 配 源 ◎政策評估的演進:測量(實證論,價值中立) 描述(實證論,目的導向) 判斷(實證論,決 策導向) 協商(自然論,公平公正,價值涉入,多元觀點) ◎唐恩政策評估類型:虛擬評估 正式評估(以決策者宣示的目標為基礎) 決策理論評估(以 多元 害關係人之目的為準則) ◎政策評估的標準 1.效能性:政策達成預期結果或影響程度(實際與預期相比) 2.效率性:產出與成本的關係 3.充 性:目標達成後,消除問題的程度 4.回應性:執行結果滿足標的團體需求偏好或價值的程度 5.適當性:目標的價值如何以及對社會是否合適,應優先於其他標準 6.公正性:執行後社會 源 益 成本是否公平 配 ◎政策監測的內容:政策行動(投入與程序) 政策結果(產出與影響) ◎政策監測的功能: 服 查核 說明 解釋 ◎政策變遷的類型:政策創新 政策維持 政策終結 政策賡續(原問題以新政策處理,類 型:線性(1 終結 1 建立) 合併 化)

5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