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
1
公共政策基本觀念 政策類型(Police types、 police arenas) Lowi〈分配、管制、再分配:政府功能〉 Salisbury〈公共行政的分析〉(自我管制政策) (一)分配性政策→非零和:不構成他方之所得建立在一方之所失,例:老人津貼、 失業救濟。 (二)管制性政策→零和:排斥較強。例:外匯管制、限制、……政策。 (三)重分配政策→零和:將某一團體利益或成本轉嫁另一方。例:所得稅累進稅 率。 (四)自我管制政策→非零和:僅原則性規範。例:大學自治、職業工會、…….。 Ripley & Franklin 根據政策利益、成本分配、權力競爭模式分成: (一) 分配性政策 (二) 重分配政策 (三) 保護性管制政策;(社會性)社會行為干預;例:環保立法。 (四) 競爭性管制政策;(經濟性)市場行為干預;例:反托拉斯立法。 保守派政策:促進企業經營者利益。 自由派政策:傾向保護消費者,社會弱勢者。
政策結構(政策層級) 一、 Starling:Policy(政策目標)→Plan(可量測目標)→Program(政策行動) or Project →Produce. 二、 Dunn:主要政策→二級政策→功能性政策(各機關所需預算→次級政策→標 準作業程序。 三、 政策層級性重要特級: (一) 高層政策問題複雜性與政治性越高。 (二) 越高層政策越缺乏可逆性。 四、 我國政策分類; (一) 政治(政黨)政策 (二) 政府政策 (三) 首長政策 (四) 行政政策
政策分析 VS 政策主張(政策倡導 Policy advocate)
2
一、 政策分析(Lindblom)「實證的政策分析」(解決導向) 描述解釋各種政策的肇因及其後果,透過科學的、系統的調查分析發現因 果。 (一) Dunn 將其區分為 1.政策相關資訊 2.政策分析程序 1. 政策相關資訊;(1)政策問題(2)政策行動(3) 政策結果(4) 政策績效(5 政策 未來) 2. 政策分析程序;(1)問題建構(2)方案預視(3)方案推介(4)政策監測(5)政策 評估 (二) 特徵: 1.解釋而非規範 2.前因後果嚴謹推理 3.嘗試建立一般性研究結果
便利貼(一) Lowi & Salisbury 分配、管制、再分配、自我管制政策 Ripley & Franklin 政治利益、成本分配、權力競爭 分配、重分配、保護性管制、競爭性管制 Starling Policy .Plan. Project. Procedure Dunn 主要、二級、功能、次要、sop 我國政治(黨)政府、首長、行政
便利貼(二) 政策分析 一、Lindblom→實證性的政策分析 二 Dunn→(一)政策相關資訊;問、行、結、績、未 (二)政策分析過程;問、偵、推、監、評 政策主張→規範性政策分析 一、能力:雄辯、說服、組織、活躍 二、範圍:規範性→主張;解釋→政分之描述→政分 政策制定過程 Meta process Anderson 問、規、合、對、評
公共政策
3
公共政策的基本觀念 政策行銷 ↑ 二、 政策主張(政策倡導) Policy advocate (規範的政策分析)→政策論證→對公策 的本質、目的、價值與理念進行討論、辯證、建議,批判。 (一) 政策倡導的能力 1.雄辯(能力 )2.說服(能力) 3.組織(能力) 4.活躍(能力)。 三、 公共政策的活動範圍 (一) 規範性活動 (政倡) (二) 解釋性活動 (政分) (三) 描述性活動 (政分) 政策分析過程 VS.政策制定過程 一、 政策分析過程(Dunn)方法 (一) 政策相關資訊 1.政策問題 2.政策行動 3.政策結果 4.政策績效 5.政策未來 (二)政策分析程序 1.問題建構 2.方案預視 3.方案推介 4.政策監測 5.政策評估 二、 政策制定過程(Meta – process)非真實代表實際過程 (一) Anderson : 1. 問題形成 2.政策規劃 3.政策合法化 4.政策執行 5.政策評估﹝階段論﹞ (反階段論 例;卡內基對其有批判) (二) Starling : 1. 需求認定 2.建議形成 3.政策採納 4.政策執行 5.政策評鑑
政策論證(Policy argument) 政策辯論;論據(潛在教育功能) 原先由 Toulmin 提出並由 Dunu 在 1994 年〈公共政策分析導論〉運用在公策之中, 透過正、反意見交互陳述、辯證,進而將政策相關資訊,轉化成政策主張的過程, 作為實踐 Lasswell 民主政策科學的辯論機制。
一、 政策論證的要素;(六個) I(一)政策相關資訊;例:統計資料結果、專家意見報告、社會指標 C(二)政策主張;政策論證的結論:1.指涉性主張(突然描述結果) 2.評估性 主張 (應然價值)3.倡議性主張(行動面) W(三)立論理由 R(四)駁斥理由 B(五)立論依據或支持 Q(六)可信度,將某項政策相關資訊(I)轉化成政策主張(C)之引能性,發 生機率。
公共政策
4
公共政策基本概念 二、 政策辯證的類型(單一政策論證通常包含不只一種論政型式) (一) 權威式 (二)統計式 (三)分類(邏輯)式 (四)直觀式 (五)分析(推論)式(六) 說明(因果)式( 七)實用主義式(利觀人價值、個案類比) (八)倫理價值式 三、 政策論證的被批判 (一) 僅適用「單一」而非「複雜」的論證。 (二) 價值相對主義主張任何價值無是非對錯之分。 (三) 缺乏多元政策行動者觀點。 (四) 政策對談(Policy discourse) MacRae 提出。 打破 Policy argument 過度嚴謹僵化的結構,致力促成多元政策利觀人價值陳述對 談 (一) 共識型對談(Consensual discourse) 理性的提議(技術) (二) 衝突型對談(Adversarial discourse) 運用說服的技巧(藝術)
政策分析師 政策分析師的工作 (一) Wildavsky (向權力訴說真理)政策分析是技術也是藝術 (二) Dunu 政策分析的工作 1. 技術指導 2.技術諮詢 三、 政策分析師的類型 (一) Weimer &Vining 依據 1.政策分析的內涵 2.主顧關係 3.價值判斷分成「客觀 技術者」「顧客擁護者」「議題倡議者」三種類型。 1. 客觀技術者: (1)政策分析內涵:讓數據自己說話 (2)主顧關係:必要之惡,盡量保持距離 (3)價值判斷:僅提供客觀分析結果,價值取捨由雇主自己判斷 2.顧客擁護者: (1)政策分析內涵:迎合雇主偏好 (2)主顧關係:盡可能選擇價值相近的雇主,致力滿足其主張價值 (3)價值判斷:以雇主價值為依歸,盡量保持良好關係影響雇主價值
3.議題倡導者 (1)政策分析內涵:倡導自身價值觀念 (2)主顧關係:盡可能選擇價值相近的雇主說服其價值偏好 (3)價值判斷:堅守自身價值信仰
5
5 便利貼(三) Weimer & Vining; (1) 客觀技術者(2)顧客擁護者 (3)議題倡導者 Meltsner ;企業家、政客、技術、虛偽 角色; 情、社、參、政 Weimer & Vining 條件:時、環、通、權、倫 衝突的解決模式 Tong 代、家、契、友、信 衝突的解決策略 Hirshman; 直、離 Weimer; 直、離、不忠 Dror;煩、離、公益、公民
公共政策
6
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二) Melstner 之政策分析師分類 1.企業型;藝術高(政治技巧高);技術高(分析能力高) 2.政客型;藝術高(政治技巧高);技術低(分析能力低) 3.技術型;藝術低(政治技巧低);技術高(分析能力高) 4.虛偽型;藝術低(政治技巧低);技術低(分析能力低)
政策分析師的角色與條件 一、 角色;(情)、(社)、(參)、(政),1.情報蒐集家 2.社會工程師 3.參與促進者 4. 政策宣導者 二、 條件;(Weimer & Vining) (一)在時間壓力下以及資源管道有限下蒐集資訊,掌握問題尼定策略 (二)解讀環境能力,判斷用市府或市場機制解決 (三)具備通才專業知識,預測評估方案成效與限制 (四)具備政治敏感性,解讀對手策略價值 (五)具備清晰倫理原則
策略倫理衝突解決模式與策略 一、 解決模式(Tong) (一)代理人模式;依循雇主 (二)家父長模式;捍衛僱主 (三)契約模式;遵照契約 (四)友誼模式;彼此情誼 (五)信賴模式;相互信賴 二、 策略 (一)Hirshman (二)Weiner & Vining (三)Dror (一) Hirshman:1.直言提出建議 2. 直言提出建議後離職 (二) Weiner & Vining:1.直言 2.離職 3.不忠,交互作用
(三) Dror 建議:1.愼選顧客 2.離職 3.應以公益為主 4.公民有知的權利鼓勵 參與
7 Bardach〈政策分析八部曲〉 1996 年 Bardach 出版〈政策分析八部曲實務手冊〉此八部曲為(一)界定問題(二) 組合證據(三)建構替選方案(四)選擇標準(五)預估結果(六)面對面交換取捨問題 (七)作決定(八)說明你的故事(推介選案) 便利貼(四) 政策分析(八部曲) (一)界定問題 (二)組合證據 (三)建構替選方案( (四)選擇標準 (五)預估結果 (六)面對面交換取捨問題 (七)作決定 八)說明你的故事(推介選案)
政策分析對外溝通應該與不應該作的事項(See see) 一、應該作的事項; (一)認清你你的顧客聽眾 (二)應使用何種媒體推薦 (三)方案推介應有邏輯觀(流程) 二、不應該作的事項; (一)堅守八部曲要權變而非流程 (二)強迫性限制 (三)炫耀分析工作 (四)只列舉方案不詳加解釋 (五)報告方式不當
公共政策
8
公共政策基本概念(公共選擇理論) 公共選擇理論 一、意涵;在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之基礎,以經濟學假定與邏輯探究非市場現象 二、基本假定;新古典經濟學假定理性自利的人,會在市場上尋求個人利益最大 化。公共選擇理論假定;理性自利的人會在政治場域尋求個人利益最大化。 三、代表人物;Bachanan. Tulock. Olsen. 四、主要內涵; (一)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由個體特質推論群體特質 (二)經濟學假定→1. 人是理性自利的 2.人將追求自利最大化 (三)經濟學邏輯→演繹邏輯 五、公共選擇理論推論方式; 假定; 1. 人是理性自利 ﹝推論演繹﹞ 政客:尋租行為,肉桶立法,滾木立法 文官:預算最大化模型 Niskaren. 官僚型塑模型 Dunleavy 公民:以腳投票 Tiebout. 政黨:中間選民定理 利團:集體行動的邏輯 2. 追求利益最大化 六、限制;將所有人類行動過度化約為「自利」取向,忽略制度的因素。 公共選擇觀點下的公民特質與行為; 一、 理性的無知 A.Downs 理性自利的公民將自行篩選各政策相關資訊,僅選取部分資訊進行理解, 從而對其他資訊保持無知。 二、 用腳投票 Tiebout. 理性自利的公民及廠商將善用遷徒自由自行搬遷至其認為最有利的行政區 域、國家,居住或投資,例;廠商遷移至管制較寬鬆的國家設廠,用腳投 票將形成地方政府國家之間的競爭關係,爭取設籍增加賦稅,爭取廠商增 加工作機會,Tiebout 認為美國聯邦主義形成高度分化之政治制度,用腳投 票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形成了地方政府之間相互競爭進而提升行政績效, 公民以搬遷舉動要求市長或市經理服從於民意的力量被稱為「Tiebout Force」。
9 公共選擇理論下的官僚行為 一、 Niskanen(官僚)預算最大化 (一) 基本假定:人類是理性自利的,而官僚也是人,因此為理性自利的, 理性自利的人會爭取利益最大化,官僚亦同,而最符合官僚利益最 大化的行為即是追求所屬機關預算的擴張,亦即福利增加、資源擴 充、人力增配‧‧‧。 (二) 官僚追求預算最大化的條件→官僚與議員間具資訊不對稱關係,導 致議會無能力控制官僚預算規模,資訊不對稱原因如下; 1.官僚人員在資訊方面具相對獨佔性,僅有行機瞭解實際經費的使 用與成效。 2.官僚熟知國會(議員)預算偏好,藉此議價協商,提供偏好的公共 服務,爭取寬裕預算。 3.議會對政策資訊掌握程度不一,對新追加預算較掌握,對「基礎 預算」較無知。 (三)結論:官僚擴張預算規模導致提供過量公共服務,形成浪費,無效率。 二、“Bureau – Shaping ” Model 官僚型塑模型 Dunleavy. (一)基本假定官僚並非在真空的環境中追求自利官僚所屬的制度環境其自利行 為造成型塑效果 (二)Dunleavy 接受官僚將致力於最大化自身福利之論述,但卻進一步指出,官僚 是否會涉及最大化其組織規模預算,實取決於以下制度環境因素; 1.所屬組織業務類型 2.外部(政治)壓力 3.官僚人員本身在組織的角色 4.預算項目類型(例;文官薪俸、福利,辦公室建築‧‧‧) (三)結論:理性自利的文官未必會以浮編預算來滿足自身利益,相反的理性自利 的文官將衡量諸制度特質及環境因素而制定策略,使其所屬機關得以位居相對優 勢的地位或持續保有核心重要業務,取得政治支持,優先資源配置。
10 公共選擇理論下的官僚行為 一、 Niskaene(官僚)預算最大化 (一) 基本假定:人類是理性自利的,而官僚也是人,因此為理性自利人會爭 取利益最大化,官僚亦同,而最符合官僚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即是追求 所屬機關預算的擴張,亦即福利增加、資源擴充、人力增配……。 (二) 官僚追求預算最大化的條件→官僚與議員間具備資訊不對稱,導致議會 無能力控制預算規模,資訊不對稱原因如下; 1.官僚人員在資訊方面具相對獨佔性,僅有行機瞭解實際經費的使用與 成效。 2.官僚熟知國會(議員)偏好,藉此議價協商提供偏好的公共服務,爭取 寬裕預算。 3.議會對政策資訊掌握程度不一,對新追加預算較掌握對「基礎預算」 較無知。 (三)結論:官僚擴張預算規模導致提供過量公共服務形成浪費無效率。 二、“Bureau – Shaping ”Model 官僚型塑模型 Dunleavy (一)基本假定:官僚並非在真空的環境中追求自利,官僚所屬的制度環境將對其 自利行為造成型塑效果。 (二)Dunleavy 接受官僚將致力於最大化自身福利之論述,但卻進一步指出官僚是 否會涉及最大化其組織規模預算,實取決於以下制度環境因素; 1 所屬組織業務類型. 2.外部(政治)壓力 3.官僚人員本身在組織的角色 4.預算項目類型(例;文官薪俸、福利、辦公室建築、、、。) (結論):理性自利的文官未必會以浮編預算來滿足自身利益,相反的,理性自利 的文官將衡量諸制度特質及環境因素,而制定策略,使其所屬機關得以位居相對 優勢的地位或持續保有核心重要業務,取得政治支持,優先資源配置。
公共政策
11
公共政策基本概念(公共選擇理論) Olsen 「集體行動的邏輯」﹝利益團體﹞ 一、 Olsen 所欲挑戰的通說 (一) 若團體中的個人都擁有相同目標,則所有人共同採取行動以達成所欲達成的 目標→搭便車之產生,因並非所有人都採取行動。 (二) 民主政治即「多數政治」其運作方式為「少數服從多數」 →多數人無行動,少數人有行動,少數凌駕多數。 二、 假定; (一)所有政治行動者都是理性自利的,當行動者打算加入特定團體實會考慮; 1.加入團體可獲得何種利益 2.想獲得個人利益需投入的成本 3.加入團體的成本小於獲得的利益即加入若大於所獲利益即不加入 (二)多數團體集體行動所提供之成果具有「公共財」性質→非排他性的任何人都 可享有集體行動結果所帶來的利益,即使沒有支付任何努力也可享用。若集體行 動所產生之結果具「公共財」屬性〈非排他性」將導致團體成員產生「不勞而獲」 的心理,產生搭便車之情形,無人採取行動,而所欲目標不會實現。 三、團體之類別 (一)、特權團體→小團體→組織成員從公共財所獲之利益,遠高於個別成員針對 公共財所支付的成本或代價→不可能搭便車→採取行動。 (二)、潛在團體→大團體→團體中任何成員都可以個別的不為公共財支付成本或 代價,但與此同時卻不會對公共財支提供產生影響。→最容易搭便車→無行動。 (三)、仲介團體→小團體→若任何團體成員不為公共財支付成本或代價,將對公 共財之提供產生顯著影響,或顯著提升其他人所應支付的成本或價價(拔河隊) →不易搭便車→採取行動。 ※小團體不易搭便車的原因; (1.)人際互動蘋繁,容易制約,監督 (2.)集體行動的單位利益較高 (3.)個人貢獻對集體成敗影響較大 (1.社會衝擊理論 2.期望值理論 3.公平理論)。 四、建議控制搭便車的方法; (一) 強制力 / 科層機制 (二) 選擇性誘因(變更為私有財)
12 Granovetter 社會鑲嵌理論的定義 Mark Granovetter 提出 Embedded Theory ,認為分析行為與制度時,應重視社會 關係的持續影響性,經濟行動是鑲崁在社會關係之中的。 社會鑲崁理論對經濟學的批判; 此一論述挑戰經濟學之功利主義的行動假設,其認為經濟學原子論(個人主義) 式的想法很難關照到實際經濟行動所在的「就近的社會脈絡」(Immediate social contexts)或「社會結構的細節 」(the details of social structure)。以瀆職為例;以功 利主義所重視的人性自私只能解釋瀆職為何經常出現,而卻不能解釋為何有不少 人不會做出類似行為。未能顧及社會關係對經濟行為產生的影響。
13 公共政策 問題建構(政策分析) 政策問題的特性( W. Ounn ) 一、相互依賴性;政策問題並非獨立的個體,而是整體問體系統的一部分,每個 政策問題都會影響其他政策問題,同時也會受其他政策問題影響,因此彼此間具 有相互依賴性,應以全觀途徑(多元批判主義)加以分析。 二、主觀性;每個政策行動者對於問題情境的感知皆不同,政策問體取決於不同 行動者的不同的感知結果,例;台北的生活環境很好或很差? 三、人為性;政策問題是人類心智的產物,若離開從事界定的個人或團體則問題 便不付存在,因此當分析師在界定政策問題應將利害關係的影響納入,例;老人 福利問題主要影響者為「老人」。 四、動態性;政策問題將隨著情境變動而產生變化。 五、歷史性;任何政策問題都有其形成的歷史脈絡。 政策議題【(系統議程至政府議程) Cohen & Elder 】的特性 一、特定性;特定性質有關的議題更能受到官員注意進入議程(例;多數人國民 會福利‧‧)。 二、社會重要性;對社會越重要越容易進入議程。 三、時序相關性;係指議題影響的長、短程度,議題較長時間影響越容易進入議 程。 四、複雜性;議題越簡單涉及價值越單純越容易進入議程。 五、明確慣例;凡事不具有明確慣例的議題越容易進入議程。
政策問題的種類(3) 一、良好建構的議題:決策者單一或少數選案數目有限,決策者之價值有共識, 決策後果確定或風險較小,而發生機率可計算→理性廣博。 二、中度建構的議題:決策者單一或少數選案數目有限,決策者之價值有限共識, 決策後果不可計算,而發生機率不可計算→混合掃描。 三、不良建構的議題:決策者為數眾多選案數目無限,決策者之價值毫無共識, 決策後果不可計算,而發生機率不可計算→漸進途徑。 →問題層級 主要議題→次要問題→功能議題→輕微議題
14 Raiffa 界定公共議題的錯誤 一、型一錯誤:拒絕接受真實的虛無假設 二、型二錯誤:接受錯誤的虛無假設 三、型三錯誤:將錯誤問題給予正確答案→正確方法解決錯誤問題 四、型四錯誤:將正確問題給予錯誤答案→錯誤方法解決正確答案
政策問題形成的分析架構 ┌ 公 共 問 題 的 發 生
環境 系絡 提 公 出 公 共 問 題
共 問 題 的 接 納
┐ 政 策 問 政 題… →策 的 規 認 劃 定
↑↓ └
回饋
┘
15 便利貼(五) 世界咖啡館 VS. Osborn 一、為背景定調 二、營造出宜人好客的環境 三、 探索真正重要的議題 四、鼓勵大家踴躍貢獻己見 五、連結不同的觀點 六、共同聆聽其中的見地 七、分享集體心得
便利貼(六) 型三的成因 一、組織結構的問題
(層級體系、專業化、集中化)
二、資訊不足 三、噪音干擾
(假設問題)
四、無知
(假設問題)
五、意識形態 六、隱匿問題 七、時間落差 八、迴避問題
便利貼(七) Top 的實施作法
Linstone
一、典範間的混合 二、觀點的平衡 三、不均衡的複製性 四、充分溝通 五、延遲整合
(個人、組織)
便利貼(八) 假定分析 一、確認利關人 二、 假定浮現(透過訪談……) 三、假定挑戰(比較、篩選) 四、假定集合 五、假定整合
公共政策
16
問題建構(政策分析) 型三錯誤:公共政策首要避免型三錯誤 ,(Raiffa ) 用正確的方法來解決錯誤的 問題,在問題建構過程中→(Starling 型三成因:組、資、噪、假、無、意、隱、 時、迴)便錯誤永遠不可能解決問題。 從事問題建構的方法; 腦力激盪法 Osborn → or 世界咖啡館 (一) 意義:一種集合眾人(專家、利關人)想像力與智力從事問題界定的方 法。→通用於結構不良的問題。 (二) 程序: 1.集合腦激團體→2.營造討論環境記錄過程整理成報告書→3.成立創意評 估小組評估排序可行性。 (三) 原則: 1. 避免人身攻擊言論 2. 確保自由發言 3.盡可能發想創意 4.鼓勵意見補 充。 三、 多元觀點分析 (Top 法:Technical Organize Personal )Multiple Perspective Analysis. (一)意義:整合各種技術組織個人觀點來建構問題。 (二)比較 Top 與 G. Allison 政府決策類型 ┌ 技術觀點 (T) 多元觀點分析
├ 組織觀點 (O)
┌ 理性行動者:情報設計選擇 VS. Allison 政府決策
└ 個人觀點 (P)
(三) Top 的實施原則 Listone 1 典範間的混合(科際整合). 2.觀點的平衡 3.不均衡複製性 (個人組織觀點無法複製) 4.適當溝通 5.延緩整合 三、類比法 (一)個人比擬→(交互主觀性)→分析師設身處地 (二)直接比擬→個案間比較 (三)符號比擬→隱喻(例;Morgen 組織意象)
├ 組織過程:Sop+慣例
└ 政府政治:衝突、妥協
(四)幻想比擬→想像力 四、 層級分析 (一)可能原因(直覺) (二)似真原理(理論) (三)可行動原因(行動) 五、 假定分析 (一) 確認利關人((確認+排列)→(二)假定浮現(透過調查訪談探求羅列)→(三)假定 挑戰(比較篩選)→(四)假定集合(集合+排列)→假定整合
17 六、 魚骨圖分析法(解釋名詞) (一)意義:是一種表達問題因果關係的圖表,將問題原因與後果用魚骨的方式表 達故稱魚骨圖,由日本石川馨博士發明又稱因果圖。 (二)程序: 1.邀請專家類別問題成因 2.組成腦機團體辯論分析問題成因 3.將結果化成魚骨圖 4.投票問卷調查問題徵結與嚴重程度 (三)應用時機:問題性質被建立成員充分知悉
公共政策(利害關係人) 政策利關係人的基本特質(Mason & Mitroff ) (誠)(人)(動)(念)(資)(識)。 一、目的與動機(公益或自利動機) 二、信念 三、資源; (一)物質資源(財力) (二)象徵性資源(掌權者支持或背信) (三)物理上資源(辦公處所的有無) (四)地位上資源 (五)資訊上資源 (六)技巧上資源 四、特殊知識與意見(例;特定族權的政策) 五、忠誠 六、與其他利關人的關係 政策利關人的界定途徑 Mitroff (法、地、馨、社、意、人、組) 一、法令強制途徑 二、地位途徑:根據政策結構中的「位置」決定 三、聲譽途徑;根據社會聲譽認定菁英或焦點人物 四、社會參與途徑: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程度 五、意見領袖途徑:左右民眾意見領袖 六、人口統計途徑 七、組織途徑:組織涉及的相關者 類型 1.政策制定者 2.政策受益人 3.政策受害人
18
公共政策(團體盲思)
19
團體盲思的意涵→為了取得共識而妥協 指某團體具有(1)高度凝聚力,強調團體一致的重要性因此(2)壓抑個人獨立思 考及判斷的能力,放棄批判及提出不同意見的機會,最後使團體產生錯誤或不當 的政策。Janis 認為團體盲思出現在三個前提;一、決策者組成成員同質性高的 團體 二、組織出現結構性錯誤(廢物決策者)三、外在威脅情境強。
Janis 團體盲思徵候 一、團體具有無懈可擊的幻想 二、對不愉快不確定的資料予以合理化 三、堅信團體本身的道德信念 四、具有小看對手愚笨可惡的刻板印象 五、對抱持不同意見的人施以壓力迫其順從意思 六、成員自我檢查與團體意見的一致性,將自我疑慮及對意見重要性極小化 七、成員具有全體一致的幻想認為彼此意見相去甚遠 八、具有自我委任的心理防衛心態,不願聽別人對團體騷擾、批評
公共政策
20
公共政策預視(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預視的意義:分析師針對特定政策問題 A(規劃出各種政策)進行未來可 能的 B(結果先行預測) 公共政策預視的類型: 一、推測性預視:透過趨勢外推法進行評估,例:古典時序分析、劇變方法論、 長期趨勢經驗。 二、理論性預視:透過理論預測,例;因果類型,迴歸分析‧‧。 三、判斷性預視:透過資訊充分的判斷臆測,例;Dglphi 可行性分析。 傳統 Delphi VS. 政策 Delphi Rand 蘭德公司 ∵無效率 、離題 傳統 Delphi → 原則 人身攻擊 (共識 專家 Delphi) ↓
(1)全程匿名(1.身體區隔 2.書面通知) (2)反覆性(匿名溝通)→確保「社會學習」 (3)反饋(發放問卷) (4)統計(集中趨勢) (5)專家共識
↓ ↓ ∵團體盲思(都專家) 政策 Delphi → 缺乏創意 (對立、利關人 Delphi)
(1)選擇性匿名(前幾輪、後幾輪開放辯論) (2)電腦會商→討論 (3)多元倡議→利關人 (4)統計回應極化 (5)結構化衝突
政策 Delphi 程序 (1)具體化議題→1.議題為何 2.開放多大比例給予會者討論 (2)選擇與會者→滾雪球抽樣(多少人看議題複雜程度) (3)問卷→1.設計問卷(預視、議題、目標、選案項目)2.分析結果(前後測)3.發展後 續問卷。 (4)組織團體會議 (5)準備最後報告
公共政策
21
政策推介(政策分析) 政策推介的意義:分析師依據政策預示的結果選出最佳選案,並進一步推薦給制 定者介紹該選案的內容。 決策模型: 一、 理性與有限理性的決策論 (一) 廣博理性理論(The Rational Comprehensive Theory ) 1.意義:決策者客觀上可以做出最佳選案 2.假定:運用新古典經濟學提出(經濟人)作為假定基礎,認為決策者可以獲得完 整資訊進行全盤考量,進而(在市場中)制定最佳決策又稱根本途徑(root approach)。 3.限制:不符合真實 (1)因政策問提具又相互依賴性不可能獨立看待 (2)決策過程有多元價值難不涉入 (3)決策者在現實中非「全知」的 二、 有限理性理論((Theory of Bonnded Rationality)→管理面的有限理性。 1.意義:決策者無法兼顧所有理性決策的要件(1.完整資訊 2.全盤考量 3.最佳決策), 即便選擇是理性的仍可能受環境的限制。 2.假定:以 H. simon 提出的行政人為假定的基礎決策者時間、精力、能力皆有 所限制,僅能在既有限制下尋求主觀「滿意」的決策 (亦稱:Theory of satisfied decision ), 不連續的漸進理論→根結途徑→政治面的有限理論 (The Disjointed Incremental Theory. Incrementalism. “Muddling Through” 得過 且過) 1. 意義:Lindblom 提出認為在現實環境中,政府很少符合廣博理性理論的要求, 政府通常僅對過去政策進行邊緣化的修正,而非通盤地制定新政策亦稱「枝 節途徑」(branch approach) 2.假定:有限理論的延伸。 H. Simon 由管裡面詮釋;C. Lindblom 由政治面銓釋 3.理論要點: (1)同時對目標、目的,以及選案進行調整(可依目標調整手段,也可依手段調整 目標) (2)隨著新資訊的獲得持續對問題建構 (3)不斷修正決策而非一次定案
(4)決策責任分散在各個分析師上,並由許多社會團體承擔政策評估責任,因此 決策過程是斷裂不連續的。
間(斷)續均衡理論
22
Punctuated Equilibrium 是 Jones 等人所提出,旨在以彌補漸進主義有限的解釋 能力,並解釋美國過去聯邦預算的變化情形。「斷續」意旨大規模背離過去的經 驗、趨勢情形,至於「均衡」則是相對穩定的狀態與過去差異不大,他們以美國 政策系統可區分為兩個層次;宏觀的政治層次以及政治次級系統層次,前者涉及 國會運作,憲政層次,屬政治性質,以大規模衝突議價方式尋求問題解決,後者 涉及個政府機關運作,標準作業程序,屬事務性質,當政策問題可以在政治次級 系統獲得解決通常是呈現均衡漸進態樣,若問題必須在政治層次尋求解決則在政 治衝突必然呈現斷續的態樣。 *斷續→直線型政策變遷 (直接取代)。 *均衡→非直線型或強化分離行政治變遷。
公共政策
23
政策推介(政策分析) C. Lindblom〈政治與市場〉兩種決策,規劃模式 一、模式一: (一)對知識抱持樂觀態度,知識可解決問題。 (政府決策為代表)(二)藉由客觀科學知識內容解決所有問題。 (三)尋求問題的最佳解答 →以官僚智慧(bureaucratic intelligence)少數專家智慧展現 二、模式二: (一)對知識抱持悲觀態度→知識無法解決問題 以市場決策為代表(二)藉由人群互動過程作為解決問題機制 (二) 嘗試錯誤重視問題解決過程 →民主的潛在智慧 (the potential intelligence of democracy ) Lindblom 認為決策者不應迷信官僚智慧,而應重視民主潛在智慧,其亦相信多 元主義政體的決策,將向大型企業、廠商價值傾斜,為對抗制衡商業菁英的引響 力,決策者應更重視一般公民及社會團體在政治過程中的角色。 混合掃描 (Mixed Scanning ) 一、 提出者 Etzioni 二、 意義:依據「問題的本質」決定使用廣博理性或漸進途徑,將決策問題區 分為基本決策與策略性問題,(較高層次涉及多元價值偏好)以及漸進決策或 操作性問題(較低層次涉及技術運作面向)。凡涉及策略性問題者盡量使用廣 博理性模型至於技術性問題則使用漸進途徑即可。 三、 答題 (吳)1.選擇:策略性問題→漸進途徑;技術性問題→廣博理論 (丘)2.申論:問題建構→廣博理論;問題解答→漸進理性 垃圾桶決策模型 E 組織理論 (多元能量流 (Kingdons) E 政策理論 一、提出者:Cohen, March,卡內基學派 ,Olsen 新制度論、公共選擇理論、 集體行動 logic 二、研究對象:一般組織決策過程 三、批判:廣博理性太過不符真實,漸進途徑太過化約。 四、其認為組織現實狀況為:「組織化的無政府狀態」,看似具有條理,實 無章法可言。
(二)不明確的技術:決策者有限理性無法得知選案結果,僅能試誤。 (三)流動的參與狀態:決策參與者並不固定,隨時有人進入或退出。
公共政策
24
政策推介(政策分析) 五、垃圾桶決策的要素: (一)垃圾桶:特定時空環境(隨時碰撞) 〈Kingdon 公共政策過程的環境因素:外;政治文化、社經條件、IG、公共輿 論、國際。內;立法、行政、司法、 政黨〉 (二)垃圾: (1)問題:是否相對重要性 (2)選案:是否被決策者接受 (3)決策者:(組成)背景價值利益是甚麼 (4)時機:從事決策時組織內外氛圍如何 多元能量模型 (Multiple Stream Model )Kingdon‘s model. 一、提出者:Kingdon 二、緣起:對於垃圾桶決策模式的修正(組織決策面向→政策理論面向) 三、意義:當各項條件匯集再一起,政策窗即會開啟,政策議程或政策得以產生。 四、影響政策窗的四個要素: (一)問題流:是否具有突顯性相重要性 (二)政策流:選案是否被決策者接受 (三)政治流:決策者 + 時機 (四)政策企業家→願意投注心力使政策得以產生的推手 政治決策模式(Political Decision – Making Model ) 一、意義:決策乃是政治目的與政治力量共同驅使物 二、主張:決策是非理性的,完全依據政治目的的制度,經常淪於社會優勢地位 者追逐權力的工具。 組織決策模型 (Daft)
對目標有一致偏好(同意接受)
對目標有無一致偏好
對因果關係有一致信念 →採取特定行動會產生 所欲結果的關聯程度
Cell 1 管理者:理性 決策:管理科學
Cell 2 管理者:交易,倡議聯盟 決策:卡內基模型 (重視決策的權利影響)
對因果關係無一致信念
Cell 3 管理者:直覺主觀判斷 決策:漸進途徑
Cell 4 管理者:靈感、模仿 決策:垃圾桶決策理論
公共政策
25
政策推介 卡內基模型 (The Carnegie Model )→聯盟議價模式 (多元團體、統合主義、倡議 聯盟 ) ┌經濟學→ (新制度) 組織經濟學 →(foous on) 交易成本 H.Simon 影響→ └組織研究→卡內基學派 →(foous on)決策過程中的非理性權力因素
【代表理論 :聯盟議價模式 (1950 – 1960 ) 垃圾桶 (1972)】 一、提出者:Simon. March(1958) ,Cyert, March(1963)將權力因素納入決策研究 中。 二、意義:組織決策者對組織目標偏好不一致 (Daft )導致具有不同價值之決策 者分別聚合成不同聯盟 (coalition ), 聯盟議價過程決定組織決策。 三、形成聯盟原因:(一)目標不一致(二)決策者有限理性,需與他人交換意 見 四組織決策屬性:(一)議價協商結果(二)非最適解答(三)僅涉及短期解決 方案 多元理性( Multi – rationality ) W.Dunn 一、意義:政策選擇過程中潛藏多元理性基礎 二、多元理性內涵: (一)技術理性→效能姓 (二)經濟理性→工具理性,效率性 (三)法律理性→適法性 (四)社會理性→促進或維持某項社會價值制度化 (五)實質理性→後社理性,比較衡量所有理性價值 政策推介標準(也是政策評估標準)Dunn 評估指標 一、 效果性(effectiveness):技術理性,追求最大產出與品質 二、 效率性(efficiency):經濟理性,追求最小成本最大效果的本益比 三、 充分性(adequacy):正確性,某一效果水準能解決問題需要、價值、機會的 程度,通常它表示政策方案與有價值的後果之間的關係,強度關係越強充 分性越高。
(申) 四、公平性(equity ):亦指資源分配是否符合正義原則,分配正義(distributional justice ) (一)個人福利最大化:(新古典經濟學)個體加總等於整體福利。強者恆強。 (二)保障基本福利:(福利經濟學)Pareto Optimal Criterion :至少使社會中 一成員過得好,與此並不產生輸家→主張:完全競爭,透過政府干預、管理。→ 一定有輸家。 (三)淨福利最大化:( Kaldor – Hicks 標準 ) ∵有限理性 ∴無法確認輸家以 及輸多少?→導致(1)無效率的補償(2)不正義分配 (3)哭越大聲越被重視(分貝率) (四)重分配福利最大化:John Rawls ≒弱勢優先
26 (五) 、回應性(responsiveness ):一項政策滿足,回應標的人口,特定團體的需 求,價值偏好的程度 (六)、適當性(appropriateness ):實質理性,後設標準,滿足其他標準的程度
公共政策
27
政策推介(政策分析) 政策推介的技術 一、成本利益分析 (Cost – Benefit Analysis ) (一)特點: 1.著重「經濟理性」(效率+效能)的分析 2.以市場價值作為判斷標準 (二)缺點: 1.貨幣無法衡量公平性,回應性,適當性的價值 2.影子價值減損分析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分配權數) 3.無形成本(例:空污、國家認同感↓)與利益問題(實際利益,處罰利益) 4.立足點問題 (三)步驟:Stokey & Zeckhauser 1.認定欲分析的計畫。 2. 計劃對於社會面正負面目前或現在的影響加以確認。 3.將影響價值貨幣化正面影響視為利益負面視為成本。 4.計算淨利益。 5.根據﹝基本法則﹞選方案。 ↓ (1)淨利益最大標準 (2)益本比 二、成本效能分析 ( Cost – effectiveness Analysis ) (一)意義:程序同上,加上「實質理性」。除了上述二基本則外同時考慮 (3) 公正性 (4)可行性 (分析師僅以貨幣衡量投入以替代指標衡量產出))。 影子價格當特定經濟資產不存在不可得不確定時分析師透過主觀判斷來決定成 本或利益的貨幣價格。 1.比較價格法 2.消費選擇法 3.引伸需求法 4.調查分析法 5.補償成本法 貼現(折現) 估計未來的成本利益若換算為現值將價格多少的分析計算程式。
公共政策
28
多屬性效用分析(政策推介技術) 一、多屬性效用模型的內涵 (一)係指利用個人表達出主觀偏好,藉由科學方法來建構效用函數,考慮屬性之 組合來進行方案評估,多屬性效用理論常見的整合方式,是透過簡單加權來求取 最終的效用值。 (二)多屬性效用模型建構過程,先行找出(1)各項方案,與(2)準則,再依各準則給 予各項方案的效用分數,同時判斷各準則的相對權數(換算%),再將權數標準化, 之後乘上效用分數;計算各項方案最後分數,比較後進行推介,選擇或供決策者 參考。 二步驟 (一)定義方案與準則 1.設計方案 2.建立評估方案的準則 (二)依據準則給予每個方案效用分數 (三)計算效用分數,提出政策建議
公共政策
29
政策監測 (政策分析) 政策監測的意義 ; 對政策執行過程進行監督、檢測,藉此確保執行過程不致偏離預期狀態,性質 是描述性的,不涉及價值判斷。 政策監測的功能; 一、確保順服:確保政策利關人的行為符合政策目標的規定,例:騎車滑手機。 二、審核功能:(稽核、查帳)確保政府堤供的財貨或服務確實被執行,送抵政策 利關人或受益人手中。 三、會計功能:可對政策方案執行過後所造成的社會、經濟改變進行描述。 四、解釋功能:可以說明何種原因導致政策結果與預期產生落差。 政策順服原因與提升作法 一、不順服原因
二、順服原因
(一)政策內容與主流相悖 (三) 標的人口受政治社會化影響 (同 儕,媒體)
(一)政治社會化影響(教育,宣導) (二)標的人口理性計算
(三)標的人口圖利方便 (四)標的人口個人認知 (五)政策內容價值前後不一
(三)政策制定周延高度合法性 (四)標的人口利益一致性 (五)避免處罰 (六)環境導致價格變遷
四、 提升作法 (一)政策制定階段
(二)政策執行階段
1.透過民調了解偏好 2.建立良好溝通管道
1.採教育說服策略 2.採宣導道德功能
3.加強政府公共關係 4.善用政策行銷 5.透個政治社會化影響 6.吸納
3.政策工具 4.強化溝通
政策監測途徑 社會系統評量法→社會指標,政策指標 社會實驗法→實驗設計法 社會審核法→完整觀察、描述政策執行過程 研究與實務整合法→次級資料分析法
公共政策(政策指標)
30
一、政策指標的意涵 依據 MACRAE 的定義:係指可將公共統計數值用於公共議題的衡量工具 ,它主 要目的在於利用公部門的統計,來協助政策利關人制定妥當政策。 二、政策指標的特性 政策指標與社會指標最重要的區別,在於社會指標大多是具有經濟意義的 統計數值,如;國民平均所得、失業率、醫療普及率等,而政策指標則包 含三種類型目地的價值。 (一)純經濟效益:凡事都能以貨幣換算其價值者,多屬此類。最具代表性的為某 一政策的成效益比。大體而言,一般人在衡量政策的利弊,較常考慮經濟性的效 益,同時大多數民眾傾向認為其反映的數字較客觀而科學。 (二)主觀性福祉:主觀性福祉多衡量民眾(利關人),對於某政策感到滿意或快樂 的程度,換言之;經濟效益強調市場價值,而主觀福祉強調人民感受、情緒,多 半以問卷調查方式去衡量。 (三)公平性:強調 1.並非社會福利的加總而是社會福利的分配狀況,反映在政策指標上的意義,則 往往是對需要者或弱勢團體的考量。 2.一個政策僅求總效益最大化而不考慮公平性,往往不可行或阻力太大,因此「使 用者付費」或「受害者求償」等觀念,即是考慮公平性的結果。 三、政策指標與社會指標的區別 (一)社會指標反映社會整體變遷趨勢,因此有些不具政策涵意;而政策指標直接 提供決策者關心的資訊並作為政策建議或選擇的參考,例;欲了解政策成效要針 對政策調查。 (二)社會指標強調統計數字的客觀且科學的反映社會整體變遷情形,而政策指標 則是經常納入倫理性與規範性價值,這是因為政策指標作為測量特定公共政策的 工具,在相當程度上具有反映民意或決策者價值或偏好的特質。 (三)社會指標並非目標取向,相反的,政策指標具目標問題解決取向。 四、政策指標建立的機制 (專家意見與民眾參與 ) (一) Mac Rae 認為政策指標的制度涉及專家社群與政治社群兩種價值的調合。 (二)民眾參與也是訂定指標的重要機制。
公共政策
31
政策評估(政策分析) 政策評估的意義、性質、目的、標準 一意義:對政策執行的過程與結果賦予價值判判斷,在方案推介過程中偏好排序, 在政策評估中做為賡續、終結、修正的依據。 二性質:(一)價值取向 (二)價值與事實相互依存(三)現今與回朔導向(四)是手段也 是目的(功能二元化)作為推介的手段,作為成效的目的。 三政策評估的消、積極目的: (一)積極目的:基於正當理由從事評估 (Weiss) 1.繼續或停止政策━━━━━━↘ 2.改善政策的決策 ━━━━━━→ 3.增刪特殊政策執行策略與技術 ↗
政策變遷目的
4.作為它處推動類似政策的參考 〉政策學習目的 5.做為分配競爭資源的依據━━━━━━━━━━━━━↘ 6.作為接受或拒絕某一政策所涉及的途徑或理論的依據 → 決策目的 7.比較各替選方案的優先順序 〉政策推介目的 (二)消極目的:非基於正當理從事評估 1.作為延遲決定的工具 2.為規避責任的藉口 3.為進行公眾關係 4.為符合經費補助要求 5.為偽證、攻擊、掩飾所必要 四、政策評估的標準: (一)效率性 3rd (生產力) (二)效果性 2rd (有追求品質 ) (三)充分性 (四)公平性 1st (五)回應性 (六)適當性
公共政策
Guba Lincoln
32
政策評估 ( 政策分析 ) 政策評估的發展四階段 ( Guba & Lincoln ) 〈第四代階段 〉 一、第一代評估研究即是效力的評估 (1910 - WWⅡ) 技術者 測量工具 (一)研究地點:主要發生在工業界例 Talor〈動作與時間研究 〉 Mayo〈霍桑實 驗〉透過實驗室實驗來測量效率 (二)研究焦點:致力發展各種提升信、效度的實驗室實驗測量工具 (三)研究方法:實驗室實驗,重視測量工具與技術又稱測量評估,是單面向的評 估 (四)限制:透過重視測量工具之設計,實驗結果不具外在效度 二、第二代評估研究即是實地實驗 ( WWⅡ – 1963 )描述者 (一)研究地點:實驗室實驗法最大的缺點在於環境受到完全控制,因此此階段主 張實地實驗,在現實環境中所進行的調查,例;學校、工作地點、街頭…….。 (二)研究焦點:致力於描述現實結果與預期目標之差異程度,以第三者中立角度 對政策進行客觀檢視 (似政策監測 ) (三)研究方法:田野調查是單面向的評估 (四)限制:過度聚焦在描述現象,忽略政策評估的「價值評估」功能 三、第三代評估:評估研究即是社會實驗 (1963 – 1975 )判斷者 (一)研究地點:主要發生在政府部門內,最早的評估計劃是出現在 1962 年的青 少年犯罪防治評估計劃,但著力最深的是教育政策領域 (二)研究焦點:主要聚焦在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的社會行動計劃以及運用問題的 研究,以「專業判斷者」的角色評估政策結果
公共政策
33
政策評估 (政策分析 ) (三) 研究方法: 主要是以「社會實驗法」進行,透過實驗設計與準實驗設計來評估,負所 得稅,國民住宅,啟蒙計畫等政策評估,以評估者專業考量判斷被評估的政 策的優劣勢,是單面向的評估 (四) 研究限制: 專業價值僅是社會價值中的其中之一,忽略「多元利害關係人」的價值 五、 第四代:評估研究即是 公共政策的制定 (1975 -- )協商者 (一) 研究地點: 1974 年美國預算管理局 (omb)設置評估單位,美國會計總署依法針對聯邦計 劃進行深入的評估 (二) 研究焦點:主要放在國會監督權與政策評估的關係,另一個焦點則是政策執 行的評估研究,首推 Wildavsky & Pressman 的執行研究發現奧克蘭計劃的 失敗 (三) 研究方法:走向多元的途徑,如:計劃圖形、預算檢視、系統分析 CBA .PPBS….. 透過所有利關人的價值,評估政策的好壞,公正性、公平性,以多元利關人 立場檢視政策,並透過協商來完成評估,是一種多面向的評估 (四) 限制: 形成昂貴的溝通成本
公共政策
34
公共政策 政策分析 ) 第四代評估興起程序 一、 興起:Cuba & Lincoln 認為政策評估應重視多元利關人的反應與態度,因此 以自然論的角色,被評估人應參與投入評估計劃,第四代評估又稱「回應 性評估」 「參與評估」 「民主的評估模式」 「決策理論評估」以協商的方式完 成評估,類似的評估包括「多元評估」「多面向評估」「 360 度評估」。 二、 特徵: (一)將非正式權力關係納入評估 (二)重視多元價值衝突 (三)重視利關人主觀心理 (四)評估是循環永無止境的 (五)採交互主觀性的研究方法 (六)多元的評估工具 三、程序:回應性評估的程序 (一)認定利關人 (二)界定利關人的主張議題關係交互主觀性 (三)營造畫評估系絡 (四)建立共識 (五)如果沒有共識應該設妥協時程表 (六)開始蒐集妥協議程訊息 (七)建立政策論壇進行協商 (八)完成共識報告 (九)如果沒有共識重新建構
公共政策
35
公共政策評估 (政策分析 ) 政策評估的類型 一、以階段論為觀點(吳定評估進行的時間點)→★可等於方案評估 (一)預評估 (在政策規劃階段 針對選案進行優缺點 可行性評估) 1.規劃評估(相當於政策預視)。 2.可評估性評估(廣義的預評估)針對 P 執行的初步結果進行評估↗(1)可行性 是否修改↘(2)是否從事大規模系統性評估)。 3.修正方案評估(1)是否修改(2)有無備案。 (二)過程評估(針對規劃執行的每個階段進行過程評估) (三)結果評估 1.產出評估(數量多寡) 2.影響評估(改變程度) 二、目標與假設基礎不同 (W.Dunn 的分類) (一) 虛擬評估(偽評估假評估)=政策監測(描述不涉及價值判斷) 目標:敘述性方法製造政策相關資訊 假定:價值是不言自明的事實無須判斷 方法:社會系統評量法、社會實驗法、社會核審法、研究與實務綜合法。 (監測四途徑) (二)正式評估: 以官方宣稱的目標 作為評估基礎。 評價其目標與結果。 1.┌總和性─
┌(1.)直接
→
實驗評估(自變項、依變項控制)
(僅對結果一次性評估) ├(有無用評估結果干預) ├
2.└形成性─ (持續定期從事評估)
└(2.)非直接 ┌(1.)直接 └(2.)非直接
→ → →
回朔性評估(僅對結果評估) 發展評估(持續修正改正的過程) 回朔性過程評估(內部監控系統)
目標:對目標與結果評價判斷 假定:根據政策目標既定標準 方法:實驗法(總+直)2.回朔結果(總+非)3.發展(形+直)4.回朔過程(形+非) 便利貼(九) W.Ounn 評估分類 1.虛擬評估(不涉價判)(似政策監測) 2.正式評估(涉價判斷)(有干預實驗)(時) ∕直接→
實驗性
總和性 ∖非直→ ∕直→
回朔性結果評估 發展性
形成性 ∖非直→
回朔性過程評估
3.決策倫理評估(1)可評估性(清目、清政、一致假定)(2)多元效用(3)回應性
三、決策理論評估; 1.可評估性評估:要件(1)必須要有明確的政策(2)清晰的目標(3)要有一致的假定 連結行動與結果。 (評估型評估) 2.多元屬性效用評估對於政策產出的價值與發生機率主觀判斷將不同衝突的價 值納入判斷。 目標:對多元利關人認其有價值的政策評價評斷 假定;根據:1.政策既定目標與多元利關人認為的目標均為可評價標準 方法:同上述
公共政策
36
公共政策評估 (政策分析 ) 政策評估的類型 一、以階段論為觀點(吳定評估進行的時間點)→★可等於方案評估 (一)預評估 (在政策規劃階段 針對選案進行優缺點 可行性評估) 1.規劃評估(相當於政策預視)。 2.可評估性評估(廣義的預評估)針對 P 執行的初步結果進行評估↗(1)可行性 是否修改↘(2)是否從事大規模系統性評估)。 3.修正方案評估(1)是否修改(2)有無備案。 (二)過程評估(針對規劃執行的每個階段進行過程評估) (三)結果評估 1.產出評估(數量多寡) 2.影響評估(改變程度) 三、 目標與假設基礎不同 (W.Dunn 的分類) (一) 虛擬評估(偽評估假評估)=政策監測(描述不涉及價值判斷) 目標:敘述性方法製造政策相關資訊 假定:價值是不言自明的事實無須判斷 方法:社會系統評量法、社會實驗法、社會核審法、研究與實務綜合法。(監 測四途徑) (二) 正式評估: 以官方宣稱的目標 作為評估基礎。 評價其目標與結果。 1.┌總和性─
┌(1.)直接
→
實驗評估(自變項、依變項控制)
(僅對結果一次性評估) ├(有無用評估結果干預) ├
2.└形成性─ (持續定期從事評估)
└(2.)非直接 ┌(1.)直接 └(2.)非直接
→ → →
回朔性評估(僅對結果評估) 發展評估(持續修正改正的過程) 回朔性過程評估(內部監控系統)
目標:對目標與結果評價判斷 假定:根據政策目標既定標準 方法:實驗法(總+直)2.回朔結果(總+非)3.發展(形+直)4.回朔過程(形+非) 三、決策理論評估; 1.可評估性評估:要件(1)必須要有明確的政策(2)清晰的目標(3)要有一致的假定 連結行動與結果。 (評估型評估) 2.多元屬性效用評估對於政策產出的價值與發生機率主觀判斷將不同衝突的價 值納入判斷。
目標:對多元利關人認其有價值的政策評價評斷 假定;根據:1.政策既定目標與多元利關人認為的目標均為可評價標準 方法:同上述
公共政策
37
政策過程(問題形成與議程設定) 公共問題的發生 ( Elder & Cobb )認為是問題發起者與觸動者樞紐相互作用的結 果。 一、問題發起者 (一)再調適者→受害者 ↑ (二)牟利者→私益者 相互作用 (三)環境反應者→環境議題關注者 ↓ (四)行善者→公益者 二、觸動樞紐 → 國內外環境 議程設定參與者(利關人) (公共問題的提出管道) 口訣:智利大國民、總統、政務官 政策議程與議程設定 一、議程設定:係指政府機關決定是否將公共問題予以接納並列入處理優先順序 的排列過程(系統議程 to 政府議程的過程) 二、政策議程:(依據 Cobb & Elder )的分類為(一)系統議程(二)政府議程 (一)系統議程:又稱公共議程公眾議程討論議程 政策形象係指(1)社會成員普遍 認為值得大家注意的議題(2)同時政府擁有管轄權(3)盼望政府解決 (二)政府議程:又稱制度議程正式議程行動議程(又可分「舊有)與「新增」議題) 係指(1)被政府機關所關注(2)並實際付諸行動的議程 PS.政策議場 (Policy venues )係指政府議程涉及 P 利關人議價協商的場合。 公共問題取得議程地位的條件 一、Koeing 版本:(1)公共問題的性質(2)政治領導的考慮(3)社會運動的舉行(4)守 門員的角社(例:(大?、利團)。 二、Kingdon 版本:多元流程模式(1) 問題流(2)政策流 (3)政治流(4)政策企業家 間斷的提出者
四、 Jones 版本:(1)事情本身的情況(2)標的團體的情況(3)接近門路的情況 政府對公共問題的處理方法 (消→積極 ) 一、扼阻其發生:S-Lukes 巴拉茲€權力的第二面向(non-decision 非決策,偏袒性 決策),(一)透過 IG 壓抑,(二)胎死腹中,(三)執行失敗 二、任其發生:消極被動→政府是否作為,取決民眾動員能力 三、鼓勵發生: 四、促使發生:
【補充】 權力的三面向 ( S.Lukes) 1.第一面向:Dunn 直接的影響衝突,例:禁止 2.第二面向:Baratz 壓抑的或者以某價值宣傳壓抑其他價值,例:偏差性動員 non - decision 3.第三面向:Lukes 用意識形態或政治社會化操控
民主國家專制國家統合主義國家的議程催生模式:
38
(Cobb,Ross ) 一、 外在催生模式 ( Cobb,Elder ):多元主義得民主國家議題由利益團體發動 二、 動員催生模式( Davies ):政府→系統→政府 (催生→散布→進行)獨裁專制的 國家 三、內在催生模式:統合主義的國家
公共政策
39
權力的三面向 權力的第一面向(直接影響面向) 一、代表研究者 R. A. Dall 二、對權力的定義:行動者 A 具有足以要求行動者 B 去做其原本不情願做之事 的能力,A 命令 B 去做某事的強制力。 三、政治權力的形成: (一)凡可藉由直接衝突而影響政府決策的行動者即為有權者 (二)聚焦在權力的直接影響面向 四、權力的屬性:外顯,可觀察,測量(建構指檢測權力大小,例:團體規模、 社會地位‧‧‧ 五、理論基礎:多元論(權力廣泛分佈在社會成員中,並成為影響公策的主要動 力 權力的第二面向(非決策制定) 一、代表研究者:巴克拉克 Bachrach &巴拉茲 Baratz (非決策制定); 謝史耐德 Schattschneider(偏差動員)。 二、非決策制定:Bachrach & Baratz 繼承謝氏的偏差動員,也就是將某些團體所 關心的議題設法排除在政策議程外,以圖利自己犧牲他人。行動者 A 可創造或 強化特定價值及制度實務,藉以政治過程之運作範圍在其認為無害安全的議題範 圍內,而當行動者 A 可使不欲之議題被阻擋於政府議程外,從而使政府議程充 斥其所欲之議題。行動者 A 使行動者 B 相信若表達特定價值或採取特定行為將 導致不欲結果,從而使 B 放棄該價值或行動。 三、政治權力的形成: (一)凡可壓抑他人表達特定價值的行動者,即為有權者 (二)聚焦在權力的非直接影響面向 四、權力的屬性:相對內隱,難直接觀察→實證論質疑無法藉經驗得知,僅能由 研究者洞見 五、理論基礎:菁英論偏差動員 非決策 ( non – decision ) 六、偏差動員:(mobilization of bias)貶他揚己 「刻意突顯特定價值面向從而壓抑其他價值面向的政治動員過程」,謝氏認為所 有政治動員偕屬偏差動員,一般而言偏差動員能發生作用來自幾個原因, (一) 武力使用(二)政體特性(三)政治文化傳統,與非決策制定的關聯,兩者皆宣稱自 身價值來壓抑其他價值。
40 權力的第三面向 一、代表學者:Steven Lukes 二、權力命題:行動者 A 運用權力影響行動者 B 使行動者 B 習焉不察地(意識形 態)接受一項與其實際利益相悖的價值 三、政治權力的形成: (一)凡可藉由意識形態調控他人價值信仰即為有權者 (二)聚焦於權力的隱含面向(政治社會化) 四;權力屬性:內隱,無法直接觀察 五、理論基礎:馬克斯研究途徑→權力須完全藉由研究者才能發現 偽意識 ↑ 權力的第四面向(新馬克斯主義者)
公共政策
41 ↑ 合法化
不一定是立法機關 ↑
政策選案
│
公共政策
←之前
─
之後→
政策制定過程(政策合法化) 政策合法化的內涵 一、將政策選案交由有權機關(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機關首長),審核完成法 定程序以便執行的動態過程 二、主體(合法化的主要行動) (知) (利) (大) (國) (民) (司) (行) (政) (黨) (一)智庫(學者專家) (二)利益團體 (三)大眾傳播 (四)國會(民意代表) (五)民眾(利關人) (六)司法機關 (七)行政機關 (八)政黨 議價條件與結果 一、議價條件 Oahl & Lindblom〈政治,經濟與福利〉四種合法化狀況容易產生 協商。 (一)社會多元主義:政治多元論→公共政策是利益團體議價、協商的結果。 (二)互依關係:利團間具有「利害相關」關係藉由協商、交易擴張或保護利益。 (三)起初不同意但有同意的可能:一開始無共識但透過協商議價取得共識 (四)憲政因素:憲法,法院判決,政治傳統等因素產生協商的可能,例:黨團 協商 ↓ 二、結果 Starling〈政策制定策略〉協商的結果 (一)政策(基於理性)被廣泛接受→ based on W. Dunn 6 個方法 (二)政策藉由不理性方式獲得同意→滾木,肉桶立法 (三)政策備有主組織者掌控(特定組織) (四)無法控制的行政機關→被俘虜的行政機關(與服務對象產生過度依賴的關 係,喪失自主性)
建立多數支持的手段(行機尋求支持) 一、說服的手段:單向影響他人(透過政策論證) 二、議價協商的手段:多向利益交換 三、遊說的手段:(一)直接遊說→決策者本人(二)半直接遊說→決策者輕信(三) 間接遊說→草根遊說對利關人 政策合法化的策略類型 Horn & Cormley 一、包容性策略:(一)諮商策略(二)建立聯盟策略(三)妥協策略 二、排除性策略:(一)繞道策略(二)保密策略(三)欺騙策略 三、說服性策略:(一)雄辯策略(二)政策分析策略(三)抗辯策略
遊說手段 (企業與 NPO)
42
一、直接遊說策略→對象決策者或對決策有影響力的人 方式:(1)提供資訊給決策者(2)陳情請願(3)在場(立院)監督(4)(團體決策者) 互惠交換(5)參與訴訟(6)要求釋憲(7)直接接觸溝通(8)直接代表(參選) 二、間接遊說亦稱草根遊說,透過選民的「草根力量」影響政策將團體訴求立場 主張訴諸大眾或其選區選民 方式:(1)公聽會座談會(2)出版刊物說帖(3)動員選民給議員打電話寫信…(4)遊說 抗議(5)舉辦推廣活動(6)進行聯署(7)聯盟遊說 三、 公關遊說→結合直接與間接遊說,並且運用於媒體上強調議題與掌握契機 ,公開遊說時機稍縱即逝,若能掌握時機並結合直,間接遊說,成功機率 非常高,策略焦點包括:議題建構、群眾動員、媒體結合。 法案在立法院立法院通過的有效手段 (恩惠任用) (運用立法聯絡人) (爭取社會資 源) (發揮政黨協商功能) (提供資訊) (試探性發佈消息) (加強聯繫) (提供選民利益) (列席會議) 一、試探性發佈消息 二、爭取社會資源協助 三、提供資訊增進了解 四、加強聯繫維持情誼 五、發揮政黨協商功能 六、提供選民利益 七、運用立法聯絡人員 八、恩惠任用(吸納) 九、列席會議
公共政策
43
政策制定過程(政策規劃) 政策規劃的內涵及程序 (Mayer ) Mayer→公共利益的議者 Mayer 認為政策規劃即是區域性及社區性政策計畫它的定義是為「選擇與設計 集體行動的理性途徑,以達成未來事務狀態的過程」其在著作《政策與方案規劃; 發展的展望》一書提到「理性規劃的 9 個程序(流程)」。「政策規畫書內容」 (一)決定政策目標 (二)評量需求(A)政策廣度(B)誘因與廣度(C)可能選案─規範、感覺、比較、明示 (三)敘明目的(具體化)↗↗↙↙兩者平行進行 (四)設計替選方案 ↘→係指一個負相關的不連續行動,亦指採取此一行動 就不可能執行另一行動。 (五)評估選案預期結果 → 挾意的政策規劃(A)效率性(B)效能性(C)充分性(D)公 平性(E)回應性(F)適當性 (六)選擇替選方案 ↗ (七)設計執行辦法→說明政策作業程序、細則、要領 (八) 設計評估辦法與標準→方案監督 (九)回饋 政策規化的原則 (Kaplan)七大原則 ;公、緊、個、人、持續、分、劣 (一)公正無私的原則 (二)個人受益的原則 (三)劣勢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則 (四)分配普遍的原則 (五) 持續進行的原則 (六) 人民自主的原則 (七)緊急處理的原則 評量需求的補充 (需求評量需求評鑑 )Bradshow. (一) 規範性需求(Normative needs) 由官方(政府)針對某特定狀態或價值設定標 準 (二)感覺性需求(Felt needs )主觀感受 (三)明示性需求(expressed needs )行動者將需求轉化為外顯意圖,並開始行動 (四)比較性需求(Comparative needs )相對剝奪感,參照其他團體後的比較 ∖ Based on ↘聯想:Adam 公平理論 → Barnard 貢獻滿足平衡
44 替選方案的來源與評估標準 一、替選方案來源 (一)目前已存在的政策建議方案 ┐ (二)「學理型」的政策解決方案(政策工具)┤ (三)修正後的「學理型」的政策解決方案 ┘ (四)漸進主義的替選方案┐ (五)創意替選方案 ┘ 二、 (一)效率性(二)效果性(三)充分性(四)公平性(五)回應性(六)適當性 便利貼 (十) 一、決定政策目標 二、評量需求 三、敘明目的 四、設計政策替選方案 五、評估選案預期結果 六、選擇選案 七、設計執行辦法 八、設計評估辦法標準 九、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