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學 便利貼(一) Ranney 意識形態的要素 一、價值觀 二、人性概念 三、行動策略 四、政治技術 五、理想政體
便利貼(二) 左右派光譜 相對而言 溫和社會主義
美:左
右
極
烏
費
社
第
^
^
美
^
美
極
左
托
邊
會
三
公
修
左
新
右
右
^
邦
民
條
私
正
派
自
派
^
馬
主
路
協
自
自
由
保
法
納
克
黨
^
力
由
由
、
守
西
粹
斯
^
英
﹀
﹀
派
新
派
斯
﹀
舊
布
民
右
共
﹀
右
來
主
派
和
派
爾
黨
﹀
黨
﹀
﹀
2 政治學 意識形態 ‧意識型態的內涵 意識形態一詞來自「觀念學」,由法國哲學家狄崔西所提出,引用在政治意識形 態,係指一組觀念、情感、價值,信仰等一系列的價值信仰體系,其闡述政治、 經濟、社會體系的組織運作。蘊涵社會基本價值信仰體系,並提供信仰所依賴的 教條,進而影響人行為與態度。 ‧Ranney 意識形態的要素(判斷是否為意識型態的依據) 一、價值觀→抱持某種意識形態下,對事物的價值觀態度 二、人性概念→對人的基本假定 三、理想政體→每個意識形態,基本上都有其形塑的世界觀,理想世界的運作 四、行動策略→實現其意識形態的策略 五、政治技術→實現策略的手段 ‧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 「政府論二篇」 依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以 Locke 為代表並以 1「個人主義」 ,(2)「自然權利」 ,(3) 「社會契約」,(4)「同意之治」(5)「有限政府」,多元包容,來確立傳統自由主 義的核心原則,劃分「個人」與「政府」的界限。 (一) 、早期自由民主(古典自由主義、新古典自由主義) 1.基本信念:政府目的在保障個人基本權利,政府權力須限制於最低限度的國安 與社會秩序功能,政府必須提供財產權與契約自由的保障,並維繫市場競爭。 2.小政府代表:(1)古典:Adam Smitm(2)新古典:海耶克(Hayek)、諾錫克(Nozick) 新右派無政府正義論→自由運作。 (二)、近代自由民主(政治自由主義、福利自由主義) 1.基本信念:社會正義與福利制度建立在政府責任上,社會正義與積極人權必須 透過政府干預,財產權則需要基於社會正義的分配,並矯正市場失靈的現象。 2.代表:凱因斯、羅爾斯(Rawls)Roosevelt 新政, Johnson 大社會(詹森) 二、社會民主主義意識形態:以 Bernstein 為代表以社會整體角度批判個體式, 自由主義而強調社會正義,社會責任的意識形態,為透過民主制度實現社會主義 (一) 基本信念:(1)支持民主制度;(2)正義的資源分配;(3)政府角色擴大 (二) 影響:「新統合主義」 →自由民主社會皆以民主制度為原則而在折衷下 Giddens 提出第三條路: 1.調合民主經濟市民社會 2.建構混和經濟 3.強化調整與轉化能力 例:UK 布萊爾「新工黨」,US 柯林頓「新進步主義」。
3 三、馬克斯主義:由 Mars《資本論》所提出,以「經濟結構」 、 「階級」 、 「所 有權」之關係,作為政治本質核心,進而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衍生 的政治體制。 基本概念: (一) 歷史唯物論:強調生產工具在歷史上的重要性,而經濟乃是生產、再生 產與生存的工具條件,建築在「底層」,(生產方式、消費制度),因此, 經濟與階級因素決定政治,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築」 ,因此,經濟階級因 素得決定並解釋發展。 (二) 唯物辯證法:歷史的變遷乃是辯證而生的,藉由對立力量的互動導致較 高階段的發展,而「唯物論」認為,變遷來自生產關係的矛盾,並反映 在階級中。 (三) 異化:Alienation:資本主義下將勞動淪為「商品」,將工作變成非人性 活動的過程。異化使人類不再具有創造力,無法自我滿足。 (四) 階級鬥爭:資本主義「私有制」 ,產生「資本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 立,資本階級享有經濟權力,並控制國家機器,政治權力,掌握意識形 態,因此,需透過階級鬥爭打破階級。 (五) 剩餘價值:產品的價值源自於勞動,而以利益導向的資本主義企業則從 工人身上榨取剩餘價值,而此也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衝突矛盾。 (六) 無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下,階級矛盾使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無產階級 因此產生「階級意識」而產生革命,其透過自發性革命奪取生產工具的 主控權。 (七) 共產主義:歷經無產階級革命之後過渡到社會主義,由無產階級暫時專 政後,待階級對立完全消彌,進入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 社會中乃是財富共享,為需求而生產分配,真正滿足人類需求,人類前 歷史階段結束。 四、人民民主主義(民主集中制) (一)意識形態: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民主形式,由列寧提出民主的定義, 無產階級自我統治。兩個重要精神 1.執行期間絕對服從 2.任何主張皆以多數 為基礎,並由多數意見加以判決。 (二)特徵:(1)以人民代表為政權機關(2)權力集中極權政府(3)黨政合一,一黨 專政。 (三)原則:(1)個人服從組織(2)少數服從多數(3)下級服從上級(4)全黨服從中央
4 便利貼(三) 馬克思主義《資本論》(1)經濟結構(2)階級 一、歷史唯物論 生產工具 政治制度 二、唯物辯證法 意識形態 三、階級鬥爭 歷變 四、剩餘價值 五、無產階級革命 六、共產主義 七、異化 消費制度 生產工具 三、馬克斯主義:由 Mars《資本論》所提出,以「經濟結構」 、 「階級」 、 「所 有權」之關係,作為政治本質核心,進而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衍生 的政治體制。 基本概念: (一)歷史唯物論:強調生產工具在歷史上的重要性,而經濟乃是生產、再生 產與生存的工具條件,建築在「底層」 ,(生產方式、消費制度),因此,經濟 與階級因素決定政治,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築」,因此,經濟階級因素得決 定並解釋發展。 (二)唯物辯證法:歷史的變遷乃是辯證而生的,藉由對立力量的互動導致較 高階段的發展,而「唯物論」認為,變遷來自生產關係的矛盾,並反映在階 級中。 (三)異化:Alienation:資本主義下將勞動淪為「商品」 ,將工作變成非人性 活 動的過程。異化使人類不再具有創造力,無法自我滿足。 (四)階級鬥爭:資本主義「私有制」,產生「資本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 立,資本階級享有經濟權力,並控制國家機器,政治權力,掌握意識形態, 因此,需透過階級鬥爭打破階級。 (五)剩餘價值:產品的價值源自於勞動,而以利益導向的資本主義企業則從 工人身上榨取剩餘價值,而此也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衝突矛盾。 (六)無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下,階級矛盾使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無產階級 因此產生「階級意識」而產生革命,其透過自發性革命奪取生產工具的 主控權。
4 (七)共產主義:歷經無產階級革命之後過渡到社會主義,由無產階級暫時專 政後,待階級對立完全消彌,進入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中乃是財富共享,為需求而生產分配,真正滿足人類需求,人類前歷史階段 結束。 四、人民民主主義(民主集中制) (一)意識形態: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民主形式,由列寧提出民主的定義, 無產階級自我統治。兩個重要精神 1.執行期間絕對服從 2.任何主張皆以多數 為基礎,並由多數意見加以判決。 (二)特徵:(1)以人民代表為政權機關(2)權力集中極權政府(3)黨政合一,一黨專 政。 (三)原則:(1)個人服從組織(2)少數服從多數(3)下級服從上級(4)全黨服從中央。
5 政治學 意識形態 ‧民主主義 學者 Snyder 認為:民主主義係指:歷史某一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因 素的產物,指一群居住在明確界定的歷史區域內,具有共同語言或文字,執 著於共同的傳統習俗,擁有共同宗教等的一群人所具有的心理狀態,情感, 情緒。海耶斯 Hayes 更指出:民主主義發展的五個階段(五種型態)。人、雅、 傳、自,整。 一、人道的:最早的階段:係指分裂的國家統一是因為符合人道需求。 二、雅各賓式:雅各賓黨樹求民主主義,以追求國家主權之獨立 三、傳統的:強調國家統一與獨立後,追求國家強大,使國家在國際間有強 大地位。 四、自由主義的:國家存在是為了人民的幸福,人民並非國家工具。 五、整合的:民族主義不為單一目標存在,乃是現代民族主義的意涵。 ‧民主主義的基本主張 一、全世界分成不同民族,每個民族皆有獨特性。(例:起源、歷史文化、語 言、宗教、生活空間、共同命運) 二、民族是人類集體生活最重要的歸屬對象 三、為了確保民族的歷史文化獲得延續的發展,必須具備政治上獨立自主, 充分自治 四、政治獨立與充分自治的具體特徵為;本族人統治 五、認為自身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 ‧民族主義的型性 (政治、族群、文化 ) 強調血緣比文化較排他 一、政治民族主義:為追求某種政治目標可區分: (民族自決) (一)自由式民族主義:視民族為一般人有道德地位,一般人有自由平等權力, 而民族則也有。 (二)保守式民族主義:不關心民族自決:強調憂國忠誠與民族意識,捍衛傳 統價值。 (三)擴張式民族主義:侵略性、軍事性的民族主義型態,具有歇斯底里的民 族熱忱。 (四)反殖民式民族主義:民族解放 二、群族民族主義:具有強烈的自我獨特感,叫:排他。(將族群團體視為共 同祖先所傳承) 三、文化民族主義:認同某族群的集體意識,共同信念,文化。
5 ‧經濟民族主義(重商主義)(1)出大於入(2)關稅保護政策 ‧族群的概念 客觀上:擁有共同血緣、生活、語言、宗教、風俗,民族意識的群體。 主觀上:認同自身族群的獨特性,具有自己的利益與情感。(1)文化民族;(2) 政治民族(遵守共同的規則)
6 便利貼(四) Burke《法國大革命》的反省 一(重視)傳統:傳統制度,慣例,Base 經驗 二、有限理性 三、實用主義:強調實際制度,非創抽,思考 四、有機論:人為精心設計,不同社結,不同有機體 五、階層性 六、權威 七、財產
便利貼(五) 政治:自由,保守,擴張,反殖民 民族主義
族群:排他 文化:保存,共存 經濟:重商
Synder 定義 Hayes 分類:人,雅,傳,自由,整 族群(1)客觀 (2)主觀(認同) (人) (雅) (傳) (由) (整)
7 政治學 意識形態 ‧保守主義背景,源由 英國政治理論家 Burke 為英美保守主義之父,而針對法國大革命帶來經濟社 會極大的動盪,其著有《法國大革命的反省》一書,其中提到保守主義以及 七大要素。 ‧保守主義的意涵 保守主義源自對自由主義的反動,18 世紀在「自由主義」 、 「社會主義」 , 「理 性主義」的影響下,高舉平等、理性、革命,進步等觀念,造成如法國大革 命一般極大的社會動盪,面對這樣激進的改變,開啟了保守主義對自由主義 的反動。保守主義者主張社會變遷,應回歸傳統制度與慣例中進行穩定改革, 抗拒革命性變遷。因此,保守主義即成為反對激烈革命與「捍衛傳統社會秩 序」的意識形態。而這種觀點延續到近代強調「小政府」的新保守主義與新 古典主義合稱「新古派」 ‧保守主義的七大要素 Burke 一、傳統:傳統制度與慣例是經歷時間考驗而留下的,得留下。 二、有限理性:世界高度複雜,人只能有限理性 三、實用主義:信念,並非來自理性抽象的思考,而是根植經驗與歷史,行 動則是確切目標塑造 四、有機論:社會非人為精心設計。而是不同社會結構互動下形成的有機體 五、階層性:有機社會中自然排列出社會位置與地位,並反映不同角色與職 責。 六、權威:權威是社會團結的來源,由上而下運作,權威也是社會穩定的憑 藉。 七、財產:財產是必要也是身體的延伸。 ‧文化多元主義的背景 多元文化主義興起於美國的民權運動(Civil Right Movement),多元文化主義 的本立場是社群或文化族群間的差異出發,強調文化差異的尊重與相互認同, 藉以消彌現代多元社會中存在的各種衝突。(族群,階級,文化…)。
7 ‧文化多元主義的內涵 多元文化主義是一種目標、價值、概念,也是一種態度與策略。即尊重不同 社會身分與文化認同的差異,不同族群的意見、觀念,價值觀皆受同等的對 待,反映社會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學者 Banks 指出:多元文化是一種哲學立 場與運動,主張多元社會的性別、種族、文化多樣性必須反映在教育機構的 所有制。
8 ‧多元文化主義的政治制度安排 一、可採用 Lijiphart 的「協商式民主」模型,在處理公共事務上,以協商共 識來避免多數決 1. 偏向多覺制;2.採比例代表制;3.採取統合主義的利益團體(國家與 IG 共 同形成決策,國家保障弱勢團體之利益);4.聯邦制國體;5.剛性憲法;6. 憲法法庭;7.兩院制國會;8.聯合內閣;9.行政立法權力平衡;10.獨立的 中央銀行 二、代表性官僚,婦女保障,住民自決…
9 政治學 新制度主義 興起背景 一、過去政治學的研究起先於,對於國家法治等靜態的研究,而後進入行為 主義則多聚集個體行為上,而不論制度主義或行為主義皆是「方法論的集體 主義」與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兩種極端,因此研究政治現象難免分析不足。 二、因此在 60 年代末馬克斯學派對其挑戰,70 年代以制度探討行為的理性 抉擇論,而至 80 年代 Skocpol《把國家帶回家》對國家自主性的研究,探討 國家能力與社會的互動,重新建構起制度論,成為了「新制度主義」 ‧新制度論的三個重要命題 一、新制度是中層理論(介於總體與個體之間) 二、新制度論,重視制度與行為的關係 三、新制度論,跳脫形式主義的框架,不僅是研究傳統制度論定義的保障, 成文規章,新:亦包括正式、非正式制度 ‧新制度論的派別 一、理性抉擇制度主義 RC 基本假定理性自利人的「算計」途徑,走其偏好,透過個人理性抉擇最佳互 動策略來達成目標與利益最大化,著重在行為者如何在既定的制度規則與自 身偏好,達成利益最大化,另一個焦點則是如何過制度降低交易成本。 二、社會學制度主義 其認為新制度論所指涉的制度並非僅止於「正式制度」,制度與文化間彼此 交涉,界線模糊,而社會學制度主義者認為,人與社會應相互互動產生社群 的連結,受世界觀影響,並不若 RC 一般僅以理性自利偏好抉擇。例如:社 會鑲崁理論。 三、歷史制度主義 柔和「理性算計」的 RC 主義與「文化途徑」的 S 主義的折衷途徑,歷史制 度論強調「路徑依賴」(Path Deprndence)的社會因果關係,其認為整個社會 變遷過程可視為一次路徑選擇,行為者上一個時間點的路徑選擇,將限制下 一次路徑選擇範圍,因此遙遠的事件形成的因果,將對現今的發展造成影響。 其使用歸納法掌握特定時間點下,具影響力。行為者之行動與制度內、外歷 史限制來解釋長期發展。
10 ‧舊與新制度論的差異 一、研究方法:法治 VS.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各種社會科學方法。 二、研究層次與範圍:正式制度,總體;正、非正式制度,中層:總體與個 體的互動。 ‧新制度論的限制 一、對制度缺乏明確界定 二、中層理論有循環論證之嫌 三、學者有「制度決定論」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