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政策_下

Page 1

公共政策

1

政策制定過程 (政策規劃) 政策設計的意涵 ↗謝耐德↹謝史耐德(偏差動員)

工具提出者

Schneider & Ingram 政策↗設計可視為一種「過程」或「產品」,就「過程」而 論政策設計是為了產生預期的政策結果,將政策理念具體形成的過程。就「產品」 而論,政策設計是為達成特定政策價值的邏輯探究成果。 在政策設計上 Starling 提出 6c ,(5c 核心、後設 consequence 預客、控制、文化) 的設 計原則,並應注意相關可行性的配合。 Starling 政策設計的 6c 原則;挑、明、協、變、一集(挑名鞋變一級) (一)集中性(concentration):將稀少的資源集中策略性政策目標上,以獲較顯著的 效果。 (二)明晰性(clarity):目標執行步驟應具體明確。 (三)變遷性(changeability):政策應有足夠彈性因應外環境。 (四)挑戰性(challenge):指從系統整體性觀點,考慮資訊流通以及外部回饋系統, 使目標間的各手段形成網路互相協調。 (五)協調性(coordination):指政策目標、行動、內容,以及外部政策間互不衝突。 政策設計得結構邏輯(要素) PD=E(O,T,A,C)+L(t,r,a)(連鎖關係) (一)、四項政策設計的要素 1. 結果(outcome):指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兩者間差距越小越好 2. 標的團體(target):期望改變其行為的對象 3. 執行機構(agency):負責執行方案的政府單位 4.法令(statue):政策方案所必須依據的法令依據 (二)、三項政策的連鎖(Linkage) 1.工具(tool):促使政府官員或標的團體遵從 政策活動的工具(所謂政策工具係指將政策目標轉化成具體政策行動的工具) ↑↓兩者時常相同 2. 規則(rule):政策制定者,執行者與標的團體共同遵行的遊戲規則。 3.假定(assumpation):政策因果關係得陳訴(技術的、行為的、規範的假定) Why 可解決 政策可行性分析(7 個) 1. 政治 2.經濟 3.行政 4.法律 5.技術 6.時間 7.環境 ↓ ↓ ↓ ↓ ↓ ↓ ↓ 利害關係人 資源 行政能力 法規 技術能力 時間幅度 環境評估


2 政治可行性的分析內容 Meltsner 一、參與者→利害關係人名單→滾雪球法 二、動機→分析利關人的價值偏好 三、信念→利關人的深層假定 四、資源→利關人 1.所擁有與 2.所欲擁有的資源 五、地點→問題發生的場域(政策場域 Policy arena) 六、交易→利關人間可能 1.衝突或 2.合作的關係 便利貼(一) 市場失靈: 一、公共財

二、外部性

三、獨壟

四、資不對

不完全市場: 一、資不對

二、參與障礙

三、規模漸增

四、風險

五、不穩定性


公共政策

3

政策制定過程(政策規劃) 政策工具的意涵 政策工具是指將實質政策目標轉化為具體政策行動之工具或機制作用。政策工具 是政策規劃與政策執行之間的連鎖(Linkage),所規劃的方案需要政策工具作為手 段來付諸行動。 PD=(OTAS)+(tra) 政策工具的特性 Brujin & Hufen 一、政策規劃與政策執行的連鎖 二、政策工具的設計涉及系統性思考與理性規劃過程而非嘗試啜物的過程 三、應視為政策研究的核心 四、涉及標的人口參與 五、涉及三項核心問題 (一)工具種類 (二)工具間的關係(三)如何 choose?標準? 政策工具的類型(三種版本) 政策設計 一、Schneider(謝耐德) & Ingram 的分類 ↗ (一)權威(棒子):透過合法的強制力確保順服 (二)誘因(胡蘿蔔):政府藉由政(補助)負(賦稅)誘因引導標的人口 (三)符號與勸勉(傳道):以宣傳行銷公共關係改變民眾認知,確保順服 (四)能力建立(釣手):政府透過單方面的教導訓練,提供標的人口能力 (五)社會學習:(自我管理型工具)開放標的人口參與政策過程,促進從中學 習。 二 Weimer & Vining 的分類→用來解決政府失靈市場失靈↗(一)政失 ↘(四)市失

政失: (1)代 (2)直 (3)政 (4)分

市失:市場不完全 1.資不對 2.參與障礙 3.規模漸增 4.風險


5.不穩定性

(一) 使用市場機制(市場機制政策) 1.市場自由化:(1) 解制(2)行為合法化(3)民營化例電信事業 2.市場便利化:本無市場,創造新的市場化財貨,例:碳權買賣 3.市場規模化:本有市場,但過於冷清,透過拍賣來活絡,例:USA 電視經營權 拍賣 (二)誘因政策:(利用補貼或租稅改變誘因) ,區分為供給與需求面 (三)管制政策:(設定規則)(1)基本架構規定例民法(2)管制規章 (四)非市場供應:(經由非市場機制提供財貨),例:特區供給直接外包,台電、 中油 (五)保險與救助:(提供保險與保障) 1.保險:先集中再分散,例:強制補助保險 2.保障:先分散再集中失業補助…..過渡性補助


公共政策

4

政策制定過程(政策規劃) 政策工具的意涵 制→規 政策工具是指將實質政策目標轉化為具體政策行動之工具或機制作用政策工具 是政策規劃與政策執行間的連鎖(Linkage)所規劃的方案需要政策工具作為手段 來付諸實現 PD=(OTAS)+(tra) 政策工具的特性 Bruijn & Hufen 一、政策規劃與政策執行的連鎖 二、政策工具的設計涉及系統性思考與理性規劃過程而非嘗試啜物的過程 三、應視為政策研究的核心 四、涉及標的的人口的參與 五、涉及三項核心問題 (一)工具種類 (二)工具間的關係(三)如何 choose?標準? 政策工具的類型(三種版本) 一、Schneider & Ingram 的分類 (一)權威(棒子) :透過合法的強制力確保順服 (二)誘因(胡蘿蔔) :政府藉由政(補助)負(賦稅)誘因引導標的人口 (三)符號與勸勉(傳道) :以宣傳行銷公共關係改變民眾認知,確保順服 (四)能力建立(釣手):政府透過單方面的教導訓練,提供標的人口能力 (五)社會學習: (自我管理型工具)開放標的人口參與政策過程,促進從中學習。 便利貼 (二) 政策工具 Scheneider & Ingram Weimew & Vining Howlett & Ramesh 國家涉入程度 Linder & Peters 國能 & 政次系複雜程度 二 Weimer & Vining 的分類→用來解決政府失靈市場失靈↗(一)政失 ↘(四)市失

政失: (1)代 (2)直 (3)政 (4)分


市失:市場不完全 1.資不對 2.參與障礙 3.規模漸增 4.風險 5.不穩定性

(二) 使用市場機制(市場機制政策) 1.市場自由化:(1) 解制(2)行為合法化(3)民營化例電信事業 2.市場便利化:本無市場,創造新的市場化財貨,例:碳權買賣 3.市場規模化:本有市場,但過於冷清,透過拍賣來活絡,例:USA 電視經營權 拍賣 (二)誘因政策:(利用補貼或租稅改變誘因) ,區分為供給與需求面 (三)管制政策:(設定規則)(1)基本架構規定例民法(2)管制規章 (四)非市場供應:(經由非市場機制提供財貨),例:特區供給直接外包,台電、 中油 (五)保險與救助:(提供保險與保障) 1.保險:先集中再分散,例:強制補助保險 2.保障:先分散再集中失業補助…..過渡性補助


5 三、Howett & Ramesh 依照國家機關涉入工具的程度(政策工具光譜)區分 (一)自願性工具:國家幾乎不涉入由民間自願基礎下採取 1.家庭與社區:例;社區守望相助隊 2.自願性組織:例;NGO(在社福最有供獻) 3.市場:例;國營事業民營化 (二)強制性工具:國家機關由上而下的統治途徑,強制單方面直接管制或干預 1.管制:(1)財務金融的經濟管制(2)環境保護,消費者保護的社會管制 2.公營事業:台電、中油….. 3.直接提供條款:直接由預算支付,例;教育、國家…… (三)混合性工具:國家介入程度不一,但仍將最後決定權,交由標的團體處理 1.符號與勸勉:宣導,但決定權在人民 2.補助:機車購車補助,但買不買決定權在人民 3.財產權銷售:碳權買賣 4.徵稅:使用者付費。例:健康捐 政策工具的選擇標準 Linder & Peters △國家能力:國家擁有相關資訊資源知識的程度)是否影響公民社會的能力 △政策次級系統複雜程度:社會行動者數量多寡多元社會行動者之間互動(結盟) 複雜程度。 政策次級系統複雜程度高

政策次級系統複雜程度低

國家能力高

市場工具

管制工具

國家能力

志願工具

混合工具

↙市場工具 聯想 NPM. ReGo→政府領航 / 民間搖槳 ↓ ↘ (1)設定目標(2)規劃(3)監督

執行:民營化工具

政策規劃的缺失與改進之道(記、缺、推、改) 一、本位主義→外部專家參與 二、缺乏系統思維→座談、公聽會,多元了解 三、未建立短中長程規劃體系→建立人才,計劃


公共政策

6

政策執行(政策制定過程) 政策執行的內涵 1970 年代以前,傳統觀點假定良好的政策規劃就會有良好的政策執行。直到 1970 年代中期以後 Wildavsky & Pressman 發現政策規劃者的期待與現實執行過程會 有很大的差異,此點在其著作《華盛頓的偉大期望如何在奧克蘭破碎》即有詳述, 而 Wildavsky & Pressman 認為,執行指的是目標設定後為達成目標所採取的行動 EdwardⅢ也認為缺乏有效的執行政策者的意圖將無法實現。 政策執行的成敗因素(所有執行力模式自變相的加總) 一、政策問題所具有的特質:(相依性、主觀性;人為性、動態性、歷史性),以 及(一)標的人口行為的特殊性(二)標的人口數量的多寡(三)標的人口行為的調適 程度。 二、政策規劃的合理程度 三、政策合法化的周延程度 四、執行者對目標的共識程度 五、執行機關的特性 六、機關組織間的溝通與執行活動強化 Etzioni 認為為了使機關與成員有效執行 可採取以下措施強化 1.強制性?罰權力 2.物質報酬權力 3.規劃性權力 七、政策執行的監督情況 (一)行政立法的監督:行政、立法、司法 (二)行政裁量的監督:限定範圍、規制行使、節制運用三種 八、標的人口順服政策的程度 九、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因素 政策執行的策略類型 (Elmore & Sabatier 1970 – 1980 政策執行的兩種途徑) 一、Elmore 就政策執行的方向劃分;1985 (一)向前推進的策略:前瞻性策略,該模式強調上層決策者的理性規劃 (二)向後推進的策略:回朔性策略,該模式強調基層執行人員的參與、授權,反 饋 二、Sabatier 就政策執行的主導權劃分:1986 (一)由上而下的政策執行;層級限制,指揮監督 (二)由下而上的政策執行;賦權(裁量權)上、下相互合作


7 便利貼(三) 政策執行研究發展 Goggin 等人 一、第 一代由上而下(分立性)連續,界限 Widavsicy

二、第二代由下而上(互動性)(理論)政綱,第一線 三、第三代融合兩者 ACF 政策執行溝通模式 四、第四代 Deleon 多元民主,Middleou.成敗皆有


8 公共政策 政策執行(政策制定過程) 政策執行研究的發展(每十年轉一次) 政策執行研究可分為三個典範加以說明; 第一代的政策執行研究為由上而下的研究途徑,強調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的分立 性。政策制定者決定目標,政策執行者實現目標,兩者行成上令下行的指揮監督 關係。 第二代是由下而上的研究途徑,強調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的互助性,政策執行者 與制定者共同協商政策目標的達成,兩者形成平行互助的合作關係 第三代則試圖整合上述兩者 第一代執行研究(由上而下的理性途徑)1970 – 1980 一、基本命題 (一)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是連續,但具有界限區隔的過程 (二)所謂連續,指的是政策執行在過程上自然是接續在制定之後 (三)界限區隔,指的是政策制定者制定目標,而執行者是執行目標(二分) (四)政策執行的本質為技術非政治性的,執行者的職責在於客觀性的精神 二、代表研究者:Sabatier & Mazamanian 三、理論背景:傳統官僚體制,行政政治二分、價值中立….. 四、Goggin 等人認為此代是個案實務失敗的研究(WildavskY & Pressman) 第二代執行研究(由上而下的理性途徑)1981 – 1990 一、 基本命題 由下而上的模式,強調應給予基層官僚或地方行政機關自主裁量權,使之 能夠因應複雜的政策情境,中央政策的決定者,其核心任務並非設定政策 執行的架構,而是提供一個充分自由空間,使基層、地方,能採取適當之 權宜措施,重新建構一個能夠適應執行環境之政策執行過程,Elmore 由後 往前推進策略。 (一)涉及多元,結構任務分殊的組織,以及多元行動者的網絡互動 (二)涉及共識性的自我選擇的過程,(反覆溝通取得共識,可選擇政策工具及適當 作法)


(三)應以計劃理性,(涉及價值判斷)而非組織理性(不涉及價值判斷),否則流於本 位主義 。 ↘以宏觀全面的角度思考 (四)有效的執行結果取決於多元執行機關的互動合作,而非制定者的意圖、價值 (五)有效的執行繫於基層的自由裁量,而非層級節制命令 (六)有效的執行涉及交易妥協的聯盟過程,多元行動者的互惠性,比層級監督更 重要。


公共政策

9

政策制定過程(政策執行) 二、代表研究者 Hjern , Porter , Hull , Hanf 等人 三、理論背景 Hjern & Porter 批評第一代執行由上而下的領導需要極廣博的知識 與民主精神,凡事須在其設想順利完成現實中不可能 四、Goggin 等人認為:此代為理論建構的途徑,例;Smith, EdwardⅢ….執行力 模型,其理論基礎為政策網絡第一線官僚。 第一代與第二代比較 一、以最初焦點而言:一代;中央政府;二代;地方政府 二、以執行過程主要行動者認定:一代;由上而下,公部門→私部門,二代;由 下而上;私部門→公部門 三、以評估標準而言:一代;強調目標的達成。二代;比較不清楚但以現實計劃 為中心 四、以整體焦點而言:一代;關心政策系統如何達成制定者的政策結果。二代; 強調政策網絡中多元行動者的策略互助 第三代執行研究(整合觀點)1990 - 2000 一、基本命題 (一)同時承認由上而下即由下而上途徑的重要性 (二)打破單一面向的研究架構,同時重視多元行動者在執行過程中的互動關係 二、代表研究者:Sabatier & ACF 政策倡議聯盟架構,與 Goggin 等人政策執行溝 通模式。 三、Goggin 等人認為此階段整合抽象(二代)與具體環境因素(一代)實務。 Sabatier ACF 架購 該架構以「政策變遷」取代「政策執行」一詞,主要原因在於政策執行過程本身 就是改變政策內涵之過程。這種變遷最好以政策次級系統,而非政府組織變遷來 解釋,因為政策次級系統包含公、私部門的行動者,基於某種信仰價值會將其形 成一種倡議聯盟。 一、一組相當穩定的變相,例;問題領域的基本特徵。價值、社會文化價值、社 會結構、基本憲政結構。 二、動態的變相,例:社經條件與技術變遷,系統治理聯盟改變,政策決定與其 他次級系統之衝擊。 ↘ (執政黨)


10 第四代執行研究 (2000) 一、提出者 Peter Deleon〈重訪失落的連結─當代執行研究 〉 二、基本命題 ↗政策社群具興趣者↖ (一)重視民主化參與過程,(重視基層執行人員與公民參與政策執行的過程) (二)以後邏輯實證論為方法論為基礎,(事實與價值並重採取辯論的、詮釋的、溝 通的、批判的、對話的、協商的方式,以獲取辯論式民主,商議式民主及溝通理 性,並以社會對話的方式達到「政策學習」的目的。 (三)質性與量化研究並重結合理論與實務的測量方法 ↗新制度論

(四)聚焦於 Middle – out 執行模式(聚焦在中層執行機關與多元社會團體的連結關 係,政策網絡) (五)重視成功與失敗的個案 便利貼(四) 第一線官僚 Lipsky (二代) 1.茅盾:個人理念,法規組織慣例 積極回應個別差異,一視同仁 個人期許,權力妥協 專業自主,回應顧客 2.特:資不對,絕無分店,類比現象,準專業化 3.基層對抗策略 (1)優先處理固定明確 (2)優先處理最可能成功而非最重要 (抹奶油)

(3)不完全控制 Donus


公共政策

11

政策執行(政策制定過程) 第一線官僚 Lipsky: street – level bureaucracy 聯 ↗(1)自由裁量權 想 ↘(2)第二代政策執行研究 一、意義:第一線官僚位居官僚系統的最底層,且與公民(顧客)面對面頻繁互動 的公職人員,在美國行政制定中,第一線官僚並不限於基層文官,凡與民眾進行 密切互動的基層公職人員均屬之,(我國;基層文官,基層員警) 二、研究焦點 (一)第一線官僚的決策行為(自由裁量權) (二) 第一線官僚為實踐政策內容,處理工作壓力,不確定所產生的慣例 三、第一線官僚的矛盾性格 (一)個人理念:價值與法令內容組織慣例的衝突 (二)積極回應回應個別差異與一視同仁的衝突 (三)自我期許與權力妥協的衝突。例;菜鳥 (四)專業自主與回應顧客的衝突,例;颱風天放不放假 四、第一線官僚的特質 (一)資訊不對稱→引導操縱顧客行為 (二)「只有此家別無分店」業務壟斷→強迫接受服務品質 (三)類化現象→將顧客分類,就算有差異,仍忽略應考慮的個別差異,不近人情 (四)具有「準專業性」→自由詮釋政策內容,選擇手段的裁量,自我配置資源方 式 五、研究結果:第一線官僚並非「單純的政策執行者」,其同時擁有大量自由裁 量權而扮演「政策制定者」 六、基層文官的對抗策略 (一)優先處理固定明確的問題 (二)選擇處理較可能成功而非最需要的個案(「抹奶油策略」)


公共政策

12

政策執行 (政策制定過程) 政策執行力模式 政策績效的變項

一、 Van Meter & Van Horn↗ (一)政策變項

∕1.特性 ∖2.溝通與執行活動 ∕1.目標

(一)政策變項

(二)組織變項(三)環境變項(四)人員變項 ∖2.資源

【組織變項】 ∕政策目標與標準 【政策變項】

【人員變項】

∕組織間間溝通與執行活動

∖政策資源 ※

組織特性

人員執行意向

∖【環境變項】 (社 經 政)

產出→政策績效 (依變項)

評價僅無考慮法規因素

二、Smith 模式; 執行過程 政

│執機 │

│標利團

│↑↓ ↑↓矛盾│ ↑↓

↑↓ │

│↑↓

↑↓ │

│↑↓ ﹝理想化政策﹞

↑↓ │

│↑↓

↑↓ │ →↓

環境因素

↑ ↑──────────

衝突↑↓

│ ↙ (失敗)

處理(成功) ↓

回饋──────制度化

※ 評價:強調政策過程中的緊張性,政府既要在創新的處置機制與既有環境下 調整,無考慮到執行人員與法規的變項。


二、 EdwadⅢ模式 溝通(首重) ↘↖

↘↖ 資源

↑↓

↑↓

↘↖ ↘↖

執行者 ↙↗ 機關結構

意向

政策執行 ↙↗

↗↗

↙↗

四、第三代執行模式 Goggin 等人 聯邦主義州政府的執行過程與結果有何影響 具 體

(回饋) (一)聯邦政府對州政府的誘因限制 ↘

(自變項)

↖(三)州(議會)的決定結果與執行能力

(二)另外的州政府對州政府的誘因限制 ↙ (自變項)

1.違抗 結果

2.延擱 3.策略性延擱 4.順應

州的執行狀況 ↗

(中介變項) (回饋)

(依變項)


公共政策

13

政策評估(政策制定過程) W.Dunn 政策評估的導致結果 一、政策調整 二、政策持續 三、政策終結 四、政策重組(發生型三錯誤) Hogwood & Perters 政策變遷的纇型 一、政策創新(在新環境中創新新政策) 二、政策維持 三、政策終結(例 :zero – based) 四、政策賡續(舊政策被新政策取代,但欲處理的問題與對象不變) ; (一)線性 賡續(二)政策合併(三)政策分化 Deleon 政策終結的對象 依難易程度分成:功能、組織、政策、計劃 評估方案執行狀況的方法 一、公聽會 二、方案檢測:統計指標 三、對照專業斌種從事比較:原目標與目前的比較落差 四、現場訪視 五、評估民怨


14 便利貼(五) ∕經驗 P.Hall 學習 ∖New 資訊 ∕行為 Sabatier 政策變遷│ ∖思想

∕a. 沒取過去經驗 │

∕新資訊

∖b.思想裡念 ∖環變

Hogwood & Peters 類型:創、賡、維、終 ↙ 有緣、強化、分裂、非直接 Hogwood & Gunn 理由:(1)擴大治理(2)副作用(3)民反彈 原因:歷、生、群、知、特、社 林水波原則:牛、開、時、替、脈、可 P.Hall & Sabatier 層次


公共政策

15

政策變遷 = 政策學習(Policy change & policy learning) 政策變遷的意涵 意指一項或多項既有政策被其他政策所取代或做若干地調整的現象,而政策變遷 的同時也可以被視為政策學習,Peter Hall 認為政策學習是 (針對過去的經驗)以 及(新的資訊),有計劃地調整政策目標與技術的過程,強調學習效果將導致政策 變遷,ACF 的提出者 Sabatier 則認為政策變遷是一種政策導向的學習;涉及思想 及行為意圖方面持久性的改變,此種可能來自 A.(來自經驗)也可能是為了 B.(實 踐個人或集體的信念系統)或者是 C.(為了修正此一政策系統而改變) 政策學習 / 變遷的理念層次 Sabatier,ACF P.Hall→第一層次變遷→工具配置與使用程度→次級部分→政策工具偏好的變遷 →第二層次變遷 →工具取代→近核,政策核→政策內容,策略 →第三層次變遷→目標價值信仰核心理念→深核→基本假定原則 ACF 認為,政策變遷取決於政治菁英理念的轉變,而 Sabatier 也認為,多數政策 變遷多發生於工具之改變,除非重大變故否則很難發生假定與信仰層次的變革。 政策變遷的原因 一、歷史經驗的累積:特殊生活經驗導致價值轉變 二、生態背景條件:政治、社會、經濟的轉變 三、群體文化意識:政治社群的基本假定 / 深層假定(習焉不察之信念) 四、知識涵養儒化:政治論述辯證的轉變 五、特殊利益的追求:↘分殊的社群體對政策議題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六、社會特質需要 :↗政策行動者追求個人或特定公共利益 政策變遷的標竿原則 一、時效性→時機的拿捏 二、替代性→替代原政策 三、本益性→變遷虛符合利益 四、脈動性→斟酌多元意見政治可行性 五、開放性→政策辯證、對談、審議 六、可理性→技術可行性


公共政策

16

政策變遷 = 政策學習 (Policy change & Policy learning) 便利貼(六) 政策學習 ↗ Wildavsky→發現政策社群村落模式

Heclo→外在刺激→內在經驗汲取 P.Hall→新資訊,政策後果→自覺→調目標技術 外部學習→公策以外,大型參與政社,問題與目標 社會學習,決策者希望加強適應改變方向 內部學習→公策以內,小型,專業,技術,工具與情境 教訓汲取,決策者自覺改善目標技術 (1)複製(2)模仿(3)混合(自+外)(4)匯合(外+外)(5)激發

政策變遷的意涵 意指一項或多項既有政策被其他政策所取代,或做若干地調整的現象,而政策變 遷的同時也可以被視為政策學習,Peter Hall 認為政策學習是 (針對過去的經驗) 以及(新的資訊),有計劃地調整政策目標與技術的過程,強調學習效果將導致政 策變遷,ACF 的提出者 Sabatier 則認為政策變遷是一種政策導向的學習;涉及思 想及行為意圖方面持久性的改變,此種可能來自 A.(來自經驗)也可能是為了 B.(實 踐個人或集體的信念系統)或者是 C.(為了修正此一政策系統而改變) 政策學習 / 變遷的理念層次 Sabatier,ACF P.Hall→第一層次變遷→工具配置與使用程度→次級部分→政策工具偏好的變遷 →第二層次變遷 →工具取代→近核,政策核→政策內容,策略 →第三層次變遷→目標價值信仰核心理念→深核→基本假定原則 ACF 認為,政策變遷取決於政治菁英理念的轉變,而 Sabatier 也認為,多數政策 變遷多發生於工具之改變,除非重大變故否則很難發生假定與信仰層次的變革。 政策變遷的原因 一、歷史經驗的累積:特殊生活經驗導致價值轉變 二、生態背景條件:政治、社會、經濟的轉變 三、群體文化意識:政治社群的基本假定 / 深層假定(習焉不察之信念) 四、知識涵養儒化:政治論述辯證的轉變 五、特殊利益的追求:↘分殊的社群體對政策議題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六、社會特質需要 :↗政策行動者追求個人或特定公共利益


政策變遷的標竿原則 一、時效性→時機的拿捏 二、替代性→替代原政策 三、本益性→變遷虛符合利益 四、脈動性→斟酌多元意見政治可行性 五、開放性→政策辯證、對談、審議 六、可理性→技術可行性


17 政策學習的類型 外部學習(exdogenous learning) 這種學習型態的動力來自於〈公共政策過程以外〉的力量由於政策制定者 希望加強〈政策適應環境的能力〉而改變政策方向。學習體是〈大型參與 性政策〉,社群學習目標是〈政策問題與目標的認知〉,這種學習是一種社 會學習。 一、 內部學習(endogenous learning) 動力主要來自政策過程(本身的認知),由於政策制定者的〈自覺意識〉期望 改變政策目標與技術。學習主體為(小型專業技術的政策網絡),其學習目標 為〈政策工具〉或〈情境〉,這種學習可稱為「教訓汲取」。 ┌ 政策擴散(policy diffusion) 政策擴散係指在某一個〈特定時間〉或〈空間〉的政策或行政安排被借用 發展另一 時空的政策,行政安排或制度,它是一個動態而擴延的波動過程,此 外,政策擴散深受〈資訊擴散〉〈學習效果〉〈媒體關注〉的因素影響。 │近 │似 └ 政策創新(Policy innovation) 意指特定管轄單位採用創新的政策方案,在政策創新中, 「學習與創新」是非常 重要的刺激因素,而政策創新之要素包括:(創新事務)(溝通管道)(時間社會系統) 與採用。 政策擴散的類型 一、透過〈會議研討會〉等互助場合進行資訊的交煥 二、在〈地理區域〉之間散佈仿效 三、 〈內部政治、經濟、社會〉的力量影響 便利貼(七) Policy diffusion→借用 (1)資訊擴散(2)學習效果(3)媒體注意 →地點:研討會、地域區、國內社、經、政……. Policy innovation 創新、採用事務、溝通管道、社會系統……..


18 公共政策 政策終結 政策終結的意涵 政策終結係指機構的終止,基本政策的轉向,計畫的減少,部分終止,以及財政 緊縮,政策終結非常難實現,因為它必須承認過去政策的失敗、錯誤,且容易遭 既得利益者的反彈。例;精省 政策終結的四種類型 一、 功能終結某項政策領域的終止。例;報禁、黨禁…. 二、組織終結:例精省 三、政策終結:狹義的定義,某政策理論基礎,方法論不適用,急需改政終止 四、計畫終結:計畫是政策的具體手段 政策終結的理由 一、反對主義者:積極反對現有政策或因意識形態而反對→政治觀點 二、經濟主義者:視政策終結為減少開支的手段→成本效益觀點 三、改革主義者:視政策終結為形成新政策的手段→政治觀點 Bardach 政策終結的途徑 一、 突然終結(Bigbang),指單一權威性決策在某特定時間內所作突然終止的決定, 反對勢力通常來不及反應,通常是長期鬥爭的政治結果 二、自然終結(long whimper)指長期讓某一政策資源每況愈下,通常是執政者有 意使其終結 Hogwood & Gunn 政策終結的困境 一、認知上不情願 二、欠缺政治誘因(沒有政治人物想承認失敗,對選民利益也太分散) 三、制度的永久性(以永續做出發點) 四、動態的保守主義 五、反終結勢力結盟 六、法律障礙 七、高度發動成本 八、反效果 九、延宕與拒絕


Geva – May 政策終結的執行策略 一、事前妥善規劃 (一)形塑政治氣氛 (二)利用特殊政治社會情況加速 (三)考慮日落立法機制 (四)議程控制 二、降低反對聲浪 (一)理論須完整據說服力 (二)針對支持者與反對者擬定策略 (三)設法動員積極熱沈的新選民 (四)成立任務小組 (五)注意既得利益者 二、 進行利益交換


19 便利貼(八) ∕內部人員∖ ∕共識 政策行銷 研擬中已獲形成 P 成機 ↓ ∖外部對象∕ ∖順服 ∕P 類型:服務、信念、地方、組織

、人物 ∖NPO

步驟:SWOT→訂目→確策→選方→執計 概念:6Ps 產品、對象、通路、促銷、政策夥伴 要素:Who, Whom, What, When, Where, Why, How.

便利貼(九) 政策行銷的功能 Bozeman 1.提升公共政策競爭力 2.提升政府形象 3.作為服務計價的象徵 4.創造民眾需求,建立良好公共關係 5.促進民眾參與 6.提升媒體識讀 7.協助議題管理 便利貼(十) 政府公關與行銷策略 一、傾聽 二、訂定計劃 三、籌編組織 四、試行 五、執行 六、監控


公共政策

20

政策行銷 政策行銷的意義 政府機關採取 有效的行銷方法或策略,促使 A.內部執行人員,與 B.外部服務對象,對 a. 研議中,或 b.已獲形成的公共政策了解,並形成共識的動態過程,其目的在增加 政策執行的成功機率,提高政策順服度,達成人民福祉的目標 政策行銷的功能 Bozeman 一、加強公共政策的競爭力 (公私部門之間或公與公之間的競爭關係 ) 二、建立良好的公共形象 (提升民眾順服度 ) 三、可做為服務計費的象徵 (price signal ) (利用行銷機制,向民眾預示特定服務 的收費,並了解政府的動機與理由,進而願意接受) 四、創造民眾需求,建立良好公共關係 (透過倡導,宣傳某政策理念形成共鳴, 需求) 政策行銷的特質與限制 (政策行銷與商業行銷的差異 ) 一、消費者的不確定性,以及標的團體的態度不明顯 (因不了解政策內容 ) 二、多數公共服務是無形產品,難以藉行銷策略推介 三、政府與民眾之間關係有別於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係,政府與民眾關係具有公 權力與法規之行使,企業與顧客僅涉及服務提供與消費者選擇兩面向 四、公共服務之結果通常難以量化難以用明確的指標評估優劣導致行銷工作困難 政策行銷的類別 型一:公共財貨進入到市場環境→政府外包,提升顧客滿意度 政策行銷的類別 V.S Buurma

型二:促進區域性公共組織

四種類型 ;

型三:公共組織與非營利組織行銷價值,服務 形四:行銷所欲實現的目標

政策行銷的策略規劃(程序步驟) 一、服務行銷二、理念行銷 三、地方(城市)行銷四、組織行銷 五、人物行銷


丘:

吳定:

一、市場之定位→營利或公益

一、環境分析 SWOT

二、認定標得的顧客

二、訂定行銷目標

三、進行市場區隔化

三、確立行銷策略(人、事、物…)

四、手段多元化

四、選擇行銷方式

五、考慮限制化→法律、政治、資源

五、執行行銷計劃

政策行銷的核心概念 6Ps 一、Produce 二、Price 三、Place 四、Promotion 五、Partnership 六、Policy 政策行銷的考慮要素 1.Who

2.Whom 3.Why 4.What

5.How

6.Where 7.When


21 政策行銷的功用(補充在政策行銷的功能後) 一、促進公民參與(使公民產生興趣,提升其參與公共事務的興趣) 二、提供媒體識讀(籍行銷策略使公眾理解政策內容與結果,進而建立媒體反思 批判能力) 三、協助議題管理(影響議程設定) 社會行銷 一、意義:狹義而言社會行銷;係指 NPO 所從事的行銷活動,但廣義而言;舉 凡政府、私部門、志願部門,透過特定行銷策略來改變標的人口態度,或使其自 願投入特定活動,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過程,皆屬於社會行銷的範圍 二、社會行銷進行原則 (Lefebvre & Flora) (一)使顧客了解欲推動的公共利益價值觀 (二)強調提供者與消費者的自願性關係 (三)顧客類型與範疇進行分析,藉以瞭解其屬性 (四)針對產品(訊息)策略,進行形成性評估(持續從事評估)並進行前側 三、類型: (一)策略性社會行銷;(著重發展策略與行程目標) (二)操作性社會行銷;(著重不同策略對不同對象產生的影響) 置入性行銷 一、意義:係指運用適當媒體,透過置入情境的設計,提升消費者對品牌或產品 的偏好度,並以尊重專業者主權為前提的行銷表現。置入性行銷是政策行銷的表 現手法之一,主要選擇與民眾生活關係密切的節目或版面給予適當的資訊 二、特色: (一)置入性行銷的目的,在於有效行銷政策的執行,提升民眾生活品質 (二)以政策資訊而言;將資訊置入電影、電視之中,期待觀眾不經意,低涉入感, 增加好感。 (三)並非置入政治廣告或政治人物宣導政令 (四)通常以軟式宣導為主


三、規範 (一)應出於公益考量 (二)不涉及政黨意識型態 (三)不得要求播出前審查節目內容,以免「檢審」之虞 (四)仍須設有監督機制,如;政策相關資訊審委會 (五)應避免傳媒廣告市場集中化,通路應力求多元


公共政策

22

倡議聯盟架構(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 ACF 意涵: ACF 由公共政策學者 Sabatier 所提出,用以解釋政策次級系統在公共政策領域的 互動,變遷關係。其認為,公共政策是由不同政策議題的社群所組成,而稱「政 策次級系統」,政策次級系統中則會有不同聯盟相互協商其主要價值與共識,不 同聯盟所擁有的信仰體系、資源、主要價值、次要價值也不同,而政策次級系統 發生思想或行為變遷,也是受到相關的要素影響。 其中,政策掮客根據聯盟間達成的共識,在合理的範圍內制定政策方案,聯盟間 互動並非零和賽局,彼此間能在主要價值上達成共識,而次要價值上讓步妥協。 ACF 的變遷 ACF 發生變遷,Sabatier 認為;可以分為深核,近核(政策核),次核三個不同層 次的變遷,深核代表習焉不察地基本假定,極少發生變遷,近核則來自政策或政 策工具取代的層次變遷。而最可能經常調整的是淺核,也就是政策工具選擇與配 置狀況。而 Sabatier 認為政策發生變遷可能來自以下因素 1.社會、經濟、資訊條件發生改變,造成政策次級系統改組 2.系統中的執政聯盟發生改變 3.行動者不滿特定問題被既有政策次級系統忽略


公共政策

23

審議式民主 (deliberative democracy) 審議式民主的意涵: 1.認為人口偏好可藉由社會互動改變 審議式民主的意涵

┐ ┤→反之,Aggregative democracy

2.可藉由反覆溝通互相說服過程求取共識 ┘

社群成員透過理性公開的對話求取共識之過程,主要形式,如;公聽會、社區論 壇、溝通辯論會等。透過公民的反思與充分資訊下的公共判斷,共同思索重大公 益解決方案,在有意理解彼此價值的前提下尋求協商的結果。 三大運作原則 一、公開性原則 二、課責性原則 (說話負責) 三、互惠性原則(交互主觀性) 審議式民主的要件 一、盡量設定最低的參與門檻 ((1)每個人都可以(2)自由自願情形 ) 二、授予充分的資訊 三、平等發言 四、積極參與意見的發表 五、反覆協商尋求共識 限制 一、僅適用相對單純的議題 二、昂貴的溝通成本 三、過度樂觀公民素質 四、忽略菁英干擾因素 ((1)菁英舞台) ((2)菁英控制有利的議題) 審議式民主的機制 一、公民或共識會議 (citizen or consensus conference ) (一)丹麥個案(25 人,8 天商議,3 個月準備 )→step1:準備資料;step2:進行辯 論撰寫報告 (二)澳洲個案(14 人,3 天參與)→(1)隨機選人(2)利關人報告(3)商議(4)提出共識報 告 二、審議式民調(deliberative Policy) (一)USA 全國性議題→(1)隨機面訪施測(2)2 個月內參與討論專業人士對話(3)會後


問卷施測→比較前後結果 三、全國地方性議題論壇(National or local issue forum ) →邀請不同背景共同討論 四、公民陪審團 (citizen jury)藉由討論議題過程軟化價值,或對政策議題產生同 理心 條件→a.具社會代表性 b.擴大規模(24)人 c.高品質知識 d.高品質商議 e.公平公 正議程聽證 f.充分時間


24 審議式民調 (deliberative poll ) Fishkin 來自雅典民主抽籤的靈感 一、公開、課責、互惠原則 二、條件(一)最低參與門檻 (抽籤)(二)充分資訊(三)平等發言(四)積極參與意見表 達(五)反覆協商共識 三、特色與優點(一)抽籤的平等(二)減少理性的無知(三)直接民主 四、可行性限制; (一)真正的思考 (二)昂貴的成本 (三)公民素質? (四)忽略菁英干擾因素 專業民調 (Professional pool ) 有別於傳統針對一般人的民調,強調議題社群、政策活躍者、菁英、專家,相關 代表進行專家民調 一、優點;(一)對象集中(二)專業(三)廣泛諮詢 二、缺點;流於菁英宰制 民意政治與專家政治的衝突調解之道 一、相關外途徑;deliberative poll 二、相關內途徑;民主行政 J.Jun(嚴、參、公、開、超、代) (一)嚴防專業主義對民主的傷害 (二)參與(多元利關人) (三)公共利益的表達(體現公益最大化) (四)開放性 (五)超越黨團代表 (六)代表性(官僚) Pushing poll 推手的民調非真民調,目的在打擊或改變 Exit poll 出口的民調。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