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再生學苑 年度臺北市
URBAN
112
REGENERATION
社區培力組
|
年度成果冊
INSTITUTE
3
都更解壓說
UNZIP 48
每個人都很不一樣,學員在討論共學中拓展對都市更新的認知與想像,學習如何藉透 明、良善的溝通化解對立,建立信任關係,並確保每個人都能參與到決策和行動中。
跨域交流,在共學中打開對都市更新的想像
自的立場與價值觀,並在合作討論與行動的過程
社區營造通常不會單打獨鬥,因此練習建立夥伴
中最寶貴的收穫。
關係是進入社區前的「必修課」。都更解壓說實習
中,打開對於都市更新的重新認識,是實習課程
小組於本學期面對錯綜複雜的都更議題,組員涵
分享立場、討論共學以化解對立觀點
作者等,原以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們在交流的
實習小組一開始就面臨兩大困難,一是「都市更
反,學員們抱持開放的態度,反而在跨域對話中
員各有不同立場與背景,如何化解矛盾與衝突,
蓋所有權人、建商、土木技師、公務員、藝術工
過程中會產生緊張、對立的氣氛,然而卻恰恰相
理解不同利害關係人對都更的看法,學習尊重各
新」議題涵蓋甚廣且利害關係錯綜複雜;二是組 邁開對話的第一步呢?
實習老師|黃芳惠(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 - 社區培 力組 協同主持人)
輔 導 員|戴群芳(110 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結業) 學
員|林欣潔、莊武龍、凌安誼、王秀文、 吳厚毅、張子謙、江偉甫、劉智學、 廖俊男
49
首次聚會,學員們先彼此自我介紹,道出各自的
例如聚會過程中曾有組員有感而發,覺得「信
自己的立場與看法。很多時候,看似相反的立場
基石,像身為建商的組員厚毅就經常分享建築知
經歷背景與參與動機,並針對「都市更新」分享
不見得會產生衝突,如果能夠真誠的說出自己的 感受和疑問,反而有助意見交流。黃芳惠老師也 說,「正是這種討論共學的方式,創造出同理對 方的脈絡,進而化解觀點的對立。」 50
任」是都更成敗的關鍵,其實這也是良好互動的 識,也會向不熟悉議題的組員解釋都更觀念;就
在這種樂於分享的氣氛下,小組成員們的關係愈 發緊密,形成共好的正向循環。
如何改建「將軍府」?
尊重與信任讓意見衝撞化為反思 學員們透過數個都更案例進行共同學習與討論, 其中一個案例是「頂禾龍泉段都更案」,該案基地
涵蓋「將軍府」宅邸、公園、霧裡薛圳等空間,
承載不少當地居民的生活記憶,因此引起許多居 民抗爭。如今該案土地所有權已完成過戶,預定
於是,在期末成果展當天,學員們針對將軍府發 想三種方案,包括完全保留的「不拆」 、僅拆除附
屬建物的「半拆」、全數拆除的「全拆」,再把對
空間運用的想像和將軍府的介紹陳列於展版上。
希望以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打開對話,再搭配展 版留白欄位和社區居民展開互動、蒐集民眾對於 都市更新的想像。
在 115 年底完成都市更新審議。因此,學員們思
具體而言,學員透過現地行動過程聽見在地居民
周邊居民互動的機會,討論如何活化、打開並經
動,或是反對開發、保持原樣,都是人們對於
考在這段暫時閒置的三年時間或許是一個可以和 營空間,並藉由「將軍府未來願景」的議題和民 眾交流互動。
對空間有哪些想像,不管是打開空間、舉辦活
「都市更新」的一種想像,也唯有透過這些溝通,
才有進一步傾聽、理解的機會,一起發展出屬於
「我們」的生活想像。
51
從都更議題探究生活的本質,重新發想社區的可能性 都市更新的溝通討論過程是個「異」言堂,我們必須學會欣賞 不同的立場與看法,才能使都市更新的推動更加順利。整個
學期下來,學員們提出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像是「你想要高
貴的豪宅?還是負擔得起的好宅?」這般看似簡單卻難以給定
答案的質問,深入議題本質,發人省思。相信未來,若能從
「生活的本質」持續發想,再以新的領悟回頭看待社區,或許 就會對生活空間產生不同的認識與想法。
(
feedback )
實習老師回饋
輔導員回饋
黃芳惠|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 - 社區培力組 協同主持人
戴群芳| 110 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結業
原以為都市更新和整建維護政策是這次實習的主軸,然
今年的小組學員有不同的職業與角色,包括建商、土木
程經驗談、研究所危老都更論文、開發案救援內幕等
都更戶,原本以為在談論都更話題時會充滿火藥味,但
而真實的場景是,學員們端出各自的都更案場現況、工 等… 與同學們分享討教,並將各自的困境、懷疑和提問
讓大夥協助診斷和解題。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們都貢獻
了自己拿手的幾把刷子,努力地相挺互持為彼此打氣, 聚會也經常都拖時趕人了才會散場,期末了還真有感受 到夥伴已成群的凝聚感。
這次實習經驗對我也很有啟發,其中「放下控制」、「專 注當下」、「邊走邊唱」的自然流動態,讓小我邊界逐步
鬆開,自由自在地徜徉於更大的團體動力中,輕盈忘我。 52
技師、公務員、藝術工作者、自營工作者、室內設計師、 出乎預料的是討論的過程中,比起為自身立場的據理力
爭,學員們更傾向透過溝通瞭解彼此的看法。也或許正
因為大家是「都市再生學苑」的學員,能在一個放心說 話的和表達想法的地方盡情地分享,解開彼此對都更既
定的印象,在理解中成長。相信這是一場美麗與良好的 相遇,也期待大家可以抱持著開放的心面對未來。
不管是打開空間、舉辦活動,或是反對開發、保持原樣,都是人
們對於「都市更新」的一種想像,也唯有透過這些溝通,才有進 一步傾聽、理解的機會,一起發展出屬於「我們」的生活想像。
53
4
都市健康綠生活
WU SHIN 54
實習老師|吳曉平(小飯)(興隆 D2 社宅青創戶、 好森創造力無限有限公司 負責人) 輔 導 員|周文池(110 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結業) 學
員|盧雲龍、林宜萱、游筱琦、李奇哲、 李玲夏、黃得禎、熊瀛松、張志堯、 朱敏慎、方金堂
從社區盤點與訪調出發,學
員將走訪過程蒐集來的資料 收斂出與所有社區都通用的 社區防災議題,希望透過簡
單、有趣的互動設計,能提 升並開啟民眾對於日常生活 中防災知識的新認識。
社區宣導不無聊!
一邊遊戲一邊提升防災意識 都市健康綠生活實習小組從社區踏查出發,與吳興商圈、景 勤一號公園及周邊居民訪談,在訪調的過程中認識社區,紀 錄居民的需求,看見防災知識推廣的重要性,且此議題對各
族群皆通用,由此延續設計社區行動,遊戲化防災議題,用 輕鬆、日常的方式讓民眾有感,藉此喚醒居民的防災意識。
55
社區走向多元共融,
防災是各族群通用的重要議題 宜居的社區應是多元共融的,即將迎來六張犁社 宅、三興社宅的吳興商圈,將湧進 500 戶左右的
新居民,其中包含孩童、老者、行動不便者等族 群,為了調查各族群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與需
水位突然下降」竟然是海嘯來襲的前兆;或「地震 時,如果人在屋外,要趕快躲到走廊下」這看似
理所當然的想法竟然是錯的;除此之外,為了增
加趣味性,學員們還把互動的方式化為夜市常見 的遊戲攤位,讓防災知識不再呆板無聊,輕鬆愉 快的互動也更容易展開教育。
求,學員們分成 3 個小組進行社區踏查。
有趣的問答遊戲在成果展當天促成不少親子互
小組結束社區觀察後,不僅發現許多造成不便的
把救生毯披在身上玩了起來,學員見狀便吆喝著
規劃缺失,學員更看到了致災隱患,比如商圈內
的平房區裡有許多堆放大量雜物的狹窄小徑,或
是吳興商圈 90 年代起就有所記錄的淹水、地震、 邊坡塌陷等問題。為了促進防災宣導,學員決定
遊戲化防災議題,以遊戲的方式和居民交流防災 知識。
從「有感」開始,用有獎問答傳遞防災知識 在期末成果展中,小組將火災、水災、颱風、地
震、戰爭五個領域的防災知識,轉譯成一道道有 趣的題目,並從生活情境帶出問題。例如「海邊
56
動,像是當天有個孩子拿到遊戲獎品之後,立刻
讓她接著挑戰其他問題,家長也趁機教導孩子如 何正確使用救生毯、小手電筒等防災用品。
相信這些經驗都能讓孩子認識更多防災知識,從 中認識防災知識的重要性。甚至還有居民結束
互動以後感嘆地說,「如果我沒有足夠的防災知
識,家人會在災難發生時暴露危險之中,那是多 麼可怕的事?」
拉近日常與防災的距離,還是從日常出發,學員 將防災知識生活化、結合遊戲的方式推廣後,使 民眾對防災「有感」,是實習中很珍貴的成果。
57
將防災知能遊戲化,在互動體驗中蒐集居民對防災的認識程度,同時也讓居民對防災知能有所提升。
58
社區行動要不斷互相學習,孩子也是自己的老師
只參與者得到正確的防災知識,學員也因為參與
知識傳播不一定是由上而下,社區營造的成果也
上,社區營造本來就是一場不斷對話的互動學
不會是單向的,小組在期末成果展的互動中發
現,很多孩子對防災知識有一定的瞭解,顯示學
校越來越重視防災教育。透過防災知識問答,不
(
者提出的反問,擴大對防災議題的瞭解。事實
習,實習小組在短短半年所做的只是個開頭,社 區行動永遠是現在式,尤其是防災議題,更需要 有心人不斷進社區探尋與宣導。
feedback )
實習老師回饋
輔導員回饋
吳曉平(小飯)|興隆 D2 社宅青創戶、 好森創造力無限有限公司 負責人
周文池| 110 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結業
今年期末成果,因緣際會有了北醫小組學員加入興隆小
觀察和訪談在地居民、頭人,發掘問題並用行動讓社區
境遊戲活動。北醫小組各個成員身懷絕技,短短幾場會
區周邊的眷村歷史、市場文化,也觀察景勤公園活化議
組聯展,在社宅內展開串聯式的「興隆社宅大冒險」實 議就把防災議題結合社宅,將文山區的災害潛勢與社宅 內防災指引裝置等裡裡外外摸個透徹!我對各位極高的 動能感到佩服─這群人就像一座加滿柴火的小火車,駕 駛艙內坐著車掌宜萱指揮前行(我在前面幾步路小跑步 鋪著軌道),小心啊!他們滿腔熱血要來幹大事了!
變得更好是社區營造很重要的工作。學員有紀錄吳興街
題,最後深入防災議題,盤點社區防災空間死角、串聯
社區防災資源網絡,透過防災遊戲化,讓居民了解防災
的重要性及災害來臨時的應變方法。實習時間不長,學 員們建立夥伴關係、吸收多元的社區知能和行動方法, 收穫滿滿!
59
5
無圍牆博物館
WAN HUA 60
「做中學」是社區營造的重要價值,唯有實作才會了解其困難所在。今年萬華實習小組
直面變電所議題,練習與地方溝通、練習在面對阻礙時如何把心打開,開創新的對話 機會。
大家一起學!在爭議裡尋找未來願景
七場參與式工作坊,想要為里民與台電架起溝通
台電在糖廍里設立變電所的計畫已喧擾多年,
認識自身與電的關係、認識如何從城市的觀點回
「社區嫌惡設施」的議題猶如燙手山芋,過往鮮少
頭人或居民願意參與其中,今年學員規劃、執行
的橋樑,重啟社區溝通,使居民在共學的過程中 顧變電所地下化的議題。
實習老師|陳德君(萬華社區小學 負責人)
輔 導 員|鐘佩鋼(110 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結業) 學
員|余自堅、李家芳、田浩昀、吳侈嶺、 許加豐、蔡孟羲、張馥帆、陳惠芳、 張馨云、宣麗琪
61
傾聽取得理解,與居民「共學」重新認識議題 雖然變電所是日常生活的必須設施之一,但周遭居民往往會因為輻
射、電磁波、意外災害等疑慮而反對設置。為此台電曾嘗試過不少 方法,希望透過溝通、對話傳遞正確的觀念,扭轉變電所的負面觀 感,但成效始終有限。
仔細回想,或許是因為過程中忽略了最重要的步驟──傾聽。實習
小組若想要成為溝通的橋樑,就必須先釐清居民的想法,「社區需 要什麼?」、「居民對變電所的疑慮是什麼?」甚至有學員在過程中 發現,許多里民根本不知道變電所是什麼,但因為對外來者的不信 任,直接拒絕了所有的溝通管道。
因為這個發現,小組決定利用「共學」的方式和居民互動,給彼此
重新認識議題的機會。共學就是「大家一起學」,所以過程中沒有
絕對的「對」或「錯」,更沒有唯一的答案。一切回到討論,一起在 學習中建立關係,也一起在參訪途中放下成見,重新理解我們「需 要」的到底是什麼,然後一起描繪出專屬於萬華的發展願景。 從不同視角看問題,探尋城市願景 變電所地下化會對生活造成什麼影響?談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 了解怎麼用電、電從哪裡來、以及電在都市規劃內的地位。學員不 只是認識議題背景,在七場次的工作坊中還認識日常生活中的電、 怎麼節電、用電與防災避難的關係、從都市規劃的視角看用電議題
等等,而這也是社區營造中相當重要的-如何從不同視角看城市議
題。城市議題和日常生活必然有其關聯,由此關聯性著手,可以積 累對當地環境的的認識及城市空間議題的瞭解,以此為基礎翻轉看 待議題的角度,進而激發城市各種想像與可能性。
62
不要怕事小,所有大事都是從小事滾出來;不要心急,只有堅持下去就能看到成果。 63
都市再生學苑的學員需要打開五感,既深入社區,看見細微的事
務,同時又需要有像鷹一般的眼睛,飛在高處看見城市的願景,這 是對學員最高的期許及要求。本組學員在實習期間持續行動,累積
不少籌備活動的經驗,認識許多辦活動的眉眉角角。同時,也體會 到可以用不同視角看城市議題,在視角的轉換間練習去觀察,在觀
察中獲取知識、激發想像,甚而將想像傳播出去。這些點點滴滴的 累績對於後續深耕於社區營造皆是很重要的養分。 64
只要開始行動,一切皆有可能。
持續行動,在經驗與體會中成長、開花
社區工作是一條漫長的路,
有 時 苦 惱 有 時 愉 快, 辛 苦 的地方是一定有的!但要學 習發現轉折,行動面對阻礙
時,記得讓內心保持柔軟, 或許就會收到一個新的畫 面,開創新的對話機會。
(
feedback )
實習老師回饋
輔導員回饋
陳德君|萬華社區小學 負責人
鐘佩鋼| 110 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結業
今年小組面對住宅區內變電所汰舊換新議題。擔負變電、
今年無圍牆博物館小組企圖透過一系列七場次的工作
電磁波等傳聞,讓變電所成為鄰避設施。綠能也影響民
種層面議題。由於題目方向明確,加上老師明確地告知
城市配電,變電所屬全民基載用電功能定位,但工安、
眾看法。小組選擇以”what & how”面對議題,規劃系 列共學工作坊與民眾一起認識、討論、發聲,打開社區 過程,在”yes or no”的結論之前,以行動實踐公用事 業須尊重、具備地方公共參與機制的觀念。
坊,與地方民眾交流都市鄰避設施「變電所」相關的各 學員,將透過共學案傳授社區的工作方法與技巧,學員 們很快的進入狀況進行共學工作坊內容的發想與執行。 但學員既要了解變電所議題、還要規劃執行七場次工作
坊,過程中小組發揮充分的學習力與應變能力,協力完 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著實令人感動。
65
Regenerative Network 揪伴計畫
讓行動的種子 落在城市裡 成長茁壯
回顧六年來的點點滴滴,不難發現,都 市再生學苑不只提供學員參與社區的機
會,更鼓勵學員結業以後持續投入,成 為城市裡的行動者。所以,揪伴計畫並 非偶然的突發奇想,而是經過多年累
積,學苑的付出終於開花結果,化為計 畫最閃耀的那顆星宿,綻放光芒。
66
以市集為方法,邀請學員在市集中共作, 用歡樂消暑的活動、攤位開啟人們互動的
機會,吸引更多居民走到街區巷弄裡交 談、歡笑,開啟城市生活的更多想像。
67
用不同的方式重新拉起彼此的手
自 107 年社造人才培訓計畫轉型為都市再生學苑
後,至今已有超過 200 人從學苑學成結業,回到各 自的社區與生活。偶爾,我們會在 Open Green 打 開綠生活 2.0 計畫、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計畫、
社會住宅青創戶等其他社造行動場域看到部分學員
的身影;但我們也好奇,另一部分的學員們是否仍 在社區中持續行動?
前幾年學苑透過招募輔導員、社造基地志工或設計 行動點數機制等方式,一邊為學員們創造更多參與
的機會,一邊持續追蹤學員們的後續動向。但隨著 計畫一年一年走過,我們逐漸意識到,無論是發起 行動、規劃內容、參與活動……社區行動有數不盡 的樣態,如何支持結業學員找到屬於自身的參與形
式是一大課題。於是轉念一想,「與其制式化培訓學 員做『計畫』,不如建立新的關係,媒合學員投入更
多『行動』吧」,我們打破過去建構於計畫框架上的
合作關係,把相遇和信任化為關係經營的基石,再 從相互支持的夥伴關係裡開展共作。
今年揪伴計畫不只執行方向清楚,還憑藉「重新連 結」與「從行動中找到自己」兩個最核心的思考,成
為都市再生學苑歷年來最閃耀的分支計畫──如果 用學苑協同主持人黃芳惠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學 苑發展至今最珍貴的禮物」。
68
69
重新連結
過去,在培訓課程結業以後,僅少數熱衷、積
極的學員會與學苑團隊保持聯繫,除了偶爾的 巧遇,我們很難知道大家後來都在做些什麼。
因此,揪伴計畫的第一步就是重新拉回這些關 係。我們以各種工作坊、課程講座,或是社區
活動為媒介來連結學員,並在學員一次次「回 娘家」的過程裡,了解大家的近況和需求,為 學員們尋找更多發揮的舞台與機會。
70
找到自己
除了重新連結,揪伴計畫另一個特點在於「參與」。過去如輔導員、回訓
實習等學苑內部參與機制,都是由學苑團隊設定範圍、安排業師引導的
「模擬戰」;但揪伴計畫是支持、鼓勵學員們在社區中學習、累積經驗,進
而發現自己的熱情所在、找到擅長扮演的角色,擺脫「哪個社區適合我? 我該怎麼進入社區?」的起步糾結,真正在社區營造過程裡「找到自己」 。
71
Case 1 案例一
創造舞台 城市探索中的遇見、 對話與行動
社區營造最好要大 聲說出來。學苑創 造許多的舞台,在 社區、在學校,甚 至 在 學 苑 裡 頭, 讓學員與市民交
流、分享社造知識 與經驗。
今年學苑與中正、文山、大安等社
區大學展開合作,以「城市探索中 的遇見、對話與行動」為題,規劃
一系列的公民週課程,其中媒合具 有戲劇專長的倩華、長期發展社造 導入都更實務的孝威、在社宅推動 共耕時代的凱毓等學員,分享他們 自己在社區實踐的社造知識與經
驗。這次是學苑首次透過外部合作 創造出他們專屬的舞台,看著他們 在講台上自信、大方分享的模樣,
我們也更加堅定了揪伴計畫的方向。 72
Case 2 案例二
串聯空間 相遇在双連
生活是什麼?學員進到社區引導居民用雙手觸摸、雙眼 找尋,或是張大嘴巴品嘗,找回屬於臺北的城市生活。
另一個悠閒的假日,捷運雙連站一號出口的後方廣場也出現了學員 們的身影──由 110 年雙連大溝組的侯力今老師所發起的揪伴計畫
「相遇在双連」。這場社區市集由在地的文史工作者、社區社群共同 舉辦,更串聯了地方的空間,無論是在社區溝通、社群關係、議題 行動等方面,都為學員提供了豐富的練習機會。
73
今年遍地開花的成果與學員們積極的反饋已經證明「不只社區需要被擾動,人們也是」。 揪伴計畫的成功,意味著我們終於找到一個適當的方式,用彈性卻有序的頻率,進一步 和學員交往,從而了解他們的能力、想法,陪伴他們走過在社區「尋找自己」的路。 74
75
THIS IS NOT THE END... 結束才是 真正的開始
76
學期之初,學員們懷抱各自的想像來到學苑,藉由課 程、實習一步步朝理想中的「社區營造」努力。儘管偶爾 會遭遇困難,但經過一次次的修正、調整、再前進,都
讓自己緩慢卻顯著的成長著。半年過去社區培力課程迎 來結尾,從此以後,每個人都是極具潛力的社造種子,
這段時間,除了學會基礎的社區營造方法之外,也在實
習行動過程中收穫珍貴且豐盛的經驗,如何把這些收穫 運用到未來的社區行動裡,是每個人最重要的課題。
77
成長過程中獲贈的寶藏 結束往往伴隨著離別,對於這幾個月來陪伴著自己在實習基地共作、共學的
夥伴,我們會有依依不捨的感覺,擔心好不容易建立起的革命情感,在結束 之後會不會就淡了?請大家不要擔心,因為擁有這樣的想法便是維繫住夥伴
關係的第一步。好的關係絕非自然而然的發生,而是需要刻意經營,只要感 到一點點可惜,無論是誰都能成為主動聯繫的人,凝聚起夥伴的關係,成為 後續行動最大的動力。
此外,大家也經常低估自己對於實習社區及居民的影響力,不小心將視角限
縮在期末產出的成果上,但其實從學員進入社區開始,變化就已經發生了。 有的居民默默地在一旁關注我們的社區行動,漸漸地對行動感興趣,但是卻 不知如何加入行動的行列。若是我們能覺察到這些隱藏在社區中的聲音,他 們將會成為展開未來行動的新夥伴。
全新的開始!從成果出發譜寫全新的篇章 期末成果呈現的不只是學習歷程,更是學員各自對這半年學習社區所下的註 解。不過,社區營造不是短短幾個月的事情,學期結束究竟意味著什麼?大
家可以先思考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有什麼不一樣了?回顧過去半年的學習, 大家經歷了期初、期中、期末,在時間的壓力下,有系統、有目標的完成不 同階段的任務,試圖為實習的社區留下些什麼。這份心意以及身邊每一位一
起共作、共學的夥伴,甚至是過程中累積的社造技能與實作經驗,都將成為 大家未來社區冒險時的養分。
離開學苑的學習狀態之後,跳脫了要在時間壓力下完成指定任務的框架,可
以更大更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區工作模式。無論是從既有的成果出發也 好,抑或選擇新的社區議題,甚至換一個場域,集專業技能與實戰經驗於一 身,從都市再生學苑社區培力組畢業的學員,絕對有能力去應對多變社區向 我們發起的挑戰,於挑戰中一步步朝向理想中社造人的模樣成長。 結業雖然是個結束,但其實更像一個又一個未完待續的故事!
78
79
Afterword
編後語
當一紙計畫 變成一群人的力量
「除了學苑本身的學習歷程、實習成
果和揪伴計畫,最近像『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 2.0』、『都市再生行動育
成實驗計畫』等相關培力計畫,也都
開 始 和 學 苑 產 生 更 密 切 的 關 係;還
有,今年當我去到某些陌生場合,也 常常聽到學員在其他社區、群體裡發
揮的消息。我就覺得,學苑的影響力 真的慢慢地散發出來,因為不只是我 們自己認為,別人也開始在說。」
──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
協同主持人 黃芳惠
80
81
從累積到結果 自早期社區規劃師、社造人才培訓計畫,再到如今的都市再生學苑,整個城 市空間與生活的想像,都在變動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然後透過計畫一次次
的改制而不斷重塑。同樣的,都市再生學苑六年來也不斷嘗試、摸索,逐漸 明確了如強調社區營造方法與工具的核心課程,以及培養田野經驗、建構夥 伴關係的實習課程等特色方向。甚至,今年進一步把核心課程挪到田野裡進
行,刻意創造大量的交流與共作經驗,深化學員與學員、學員與學苑之間的 關係基礎,並從中找到更多行動的可能性。
除了核心課程,我們也在今年的實習基地看見不一樣的累積。最初,實習基 地只是因緣際會下與學苑產生關連的社區空間,又因為對城市、空間或議題
相似的想像,成為學苑的實習基地,擔起實習課程的重任。然而,一年、兩
年、三年……,實習課程的進行不只推動著社區改變,基地的空間和老師也 成為學苑的夥伴,無論後來是否持續合作,都仍保持密切往來。 82
直到今年,因為揪伴計畫的展開,我們才猛然發現,不只大同、萬華、文 山、士林……,臺北市各處的社區空間,早已因為學苑而串起錯雜綿密的關 係,當中不只有豐沛的資源流動著,更有學員們在其中尋求行動的身影── 過去談論的「再生網絡」終於水到渠成。
83
84
85
質變!學苑作為推動都市再生的核心力量 用最直白的方式說,今年好比都市再生學苑的「2.0 版」,不只學員之間的相 處、互動變得熱絡,還有學員穿梭於不同實習小組之間,相互參與、給予彼
此鼓勵及支持,甚至跨越計畫邊界,主動參與「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 2.0」 的空間實驗行動,把學習與行動透過網絡向外擴大。如果說學苑計畫的「框 架」是扎實累積的基礎,那麼跳脫限制的「揪伴計畫」則是把學苑六年來的累 積有條不紊地梳理,化為臺北市都市再生發展過程中,深具行動力與影響力
的核心力量,默默推動整個城市生活、文化內涵的重新再生,展現「再生網 絡」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86
87
Colophon
版權頁
112 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 -社區培力組
發行 人 審稿協助
陳建華
陳建華、葉家源、詹育齊、謝明同、胡如君、邱于真、 温葦婷、邱子瑄、林正軒、黃婷筠
總 編 輯
魯貴顯
執行編輯
鄭翔仁、余宗翰、洪欣蕙、曾舜英、蘇信叡、林輝順
主
編
美術設計 平面攝影 出版日期
黃芳惠 劉耘桑 林輝順
112 年 11 月
出版單位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電
02-2781-5696
地
址 話
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 168 號 17 樓
執行單位
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電
02-2700-7055
地
址 話
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 319 號 5 樓
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社區培力組 臉書粉絲專頁
廣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