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花蓮近海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Page 1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六、

計畫內容

(一) 希望解決問題 飛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分佈於全世界熱帶至亞熱帶海域,依照外 表型態與骨骼變異,目前已知全世界有四個亞種(Perrin et al. 2003)。台灣 海域的飛旋海豚在外形上近似於 Gray’ s spinner dolphin(S. I. Longirostris)。根 據本會歷年來的海上觀察記錄以及文獻記載 (葉, 2001;楊等 2000 ; Chen,2000),飛旋海豚是台灣東部海域發現機率極高的海洋哺乳動物。 本次計畫想要提出研究方案,希望以系統性觀察和行為紀錄,並藉由本 會在花蓮賞鯨船上隨船所記錄之飛旋海豚的分佈紀錄,初步了解花蓮海域飛 旋海豚的分佈與行為生態。 本計畫希望能建立一個觀察海豚行為生態的系統性方法,進而推動長期 的研究。我們期望藉由此研究,在民間團體建立一個鯨豚生態行為的觀察記 錄模式,並且推動在地志工參與生態行為調查,由觀察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對未來的生態解說教育能提供更深入的素材,也希望在賞鯨旅遊的過程中, 能持續累積、分析鯨豚生態與行為資料。

(二) 已完成之重要計畫成果摘要 根據本計劃的研究觀察所得到的成果約略如下所述: 1. 目擊率:飛旋海豚在花蓮港以北海域出現率遠高於花蓮港以南海域。 2. 出現率:若從漲退潮的不同時區看飛旋海豚之出現率,發現在漲潮 一區段(F1)及退潮二區段(E2)的出現率最高。 3. 平均數量:無論是調查船或賞鯨船的觀察紀錄,在群體數量的變化 上均差異不大,但若以調查船和賞鯨船的觀察紀錄相較,則調查船 所觀察到的群體數量變化較賞鯨船來得大。 4. 飛旋海豚白天移動路徑圖:從本計劃所觀察到的飛旋海豚移動路徑 總圖,可看出除了在七星潭海域較有東西向移動外,飛旋海豚的移 動路徑大多呈南北走向,且主要的移動路徑還是在沿岸的海域。 5. 行為分析: (1) 根據行為與潮汐區段的卡方檢定,發現飛旋海豚在漲潮區段 似乎有比較多的行為呈現。 (2) 以羅吉斯迴歸模型分析飛旋海豚之飛旋行為,初步發現在上 午九點以前及在乾潮階段,出現旋轉行為的機率較低。

-2-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三) 計畫目標 1. 藉由租船進行穿越線調查,記錄花蓮水域飛旋海豚的出現地點與時 間,分析其目擊率、出現率及平均數量。 2. 以焦點動物追蹤法觀察飛旋海豚的行為,製作行為表(ethogram)、 與行為生態的觀察方法,以記錄飛旋海豚的行為。 3. 分析飛旋海豚的行為紀錄,初步了解花蓮海域飛旋海豚的移動模 式、路線及日常行為模式。 4. 作為未來飛旋海豚長期生態監測研究的紀錄與分析方式的參考。 5. 完成花蓮海域飛旋海豚生態行為的解說摺頁,作為大眾教育素材。 (四) 實施方法與步驟 1. 海上觀察 每次有 4 個觀察人員分兩組,每組人員分為主要觀察員及記錄員,每一 小時各組輪替,負責觀察與記錄。但當目擊鯨豚時,觀察輪休組員則需 擔任影像記錄工作人員。海上調查預定 2007 年六至九月實施,分以下 四階段進行: (1) 建立飛旋海豚行為表與觀察紀錄表 在 2007 年六月,以租船及隨賞鯨船出海的方式,觀察飛旋海豚的 行為並紀錄。預計以 2 次租船與每月 10 趟隨賞鯨船出海的努力量, 匯集觀察資料並討論後,制定飛旋海豚行為表與觀察紀錄表。 (2) 穿越線調查法 於 2007 年七月至九月,以租船方式,於白天時段在花蓮海域進行 穿越線調查。 a. 穿越線之設計 因花蓮縣南北跨越約 33 緯分,本研究先將花蓮縣海域依南北 分為 S 和 N 兩區,在每區畫出兩組航線。航線的設計為:每區 離岸 1 至 3 海浬(經分)的東西向範圍內,畫出 2 經分 x10 緯分之調查海域,在調查海域裡設計兩組 2 經分與 2 緯分相互 交替之東西向和南北向的穿越線,總共四條航線(包括 N1、 N2、S1、S2 組號),北段每條穿越線的累積長度為 45.6 海浬; 南段每條穿越線的累積長度為 37.1 海浬。總計兩區內各兩組 的四條穿越線,總長度為(45.6 海浬/組 X2 區+37.1 海浬/ 組 X2 區)165.4 海浬的努力量。 b. 調查方法 在調查期限內,先以南北段四條穿越線為主,待四條穿越 線均調查完後,其餘的航次則由執行人員以隨機方式抽取航線

-3-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組號,以決定該次調查航線。 當進行穿越線調查時,船速維持在 8-10 海浬/時,過程中 除記錄調查起始點(Begin effort,BE)與結束調查點(End effort, EE)的經緯度、時間與海況外,當船隻轉向時亦需記錄該點 的上述資料,且每隔 5 分鐘其中一觀察員以 25 倍望遠鏡掃描, 另一觀察員以裸視觀察。當目擊鯨豚時,則記錄鯨豚種類、隻 數、時間、經緯度、海況等紀錄。 (3) 飛旋海豚的行為觀察 當穿越線調查目擊到飛旋海豚群後,便終止穿越線調查,開 始以焦點動物群觀察法追蹤該群海豚。除非海豚主動靠近,研究船 將保持 100 公尺-200 公尺之距離,以等速狀況跟隨海豚,觀察人 員以裸視或 25 倍望遠鏡,觀察紀錄其行進路線與行為。記錄方式 以 5 分鐘為一時間點,即每隔 5 分鐘,記錄該點之經緯度、時間、 海況,並掃瞄該群海豚,記錄當時海豚的行為表現,亦即行為表中 所訂之各種海豚行為;除此之外,當有其他船隻在 500 公尺範圍 內,則在表格中加以註記。當下列條件出現時,便結束該次的焦點 動物群觀察記錄:a. 天候狀況不允許-包括光線昏暗無法辨別動物 及其行為、海況大於或等於蒲福浪級五級。b.動物持續停留於原處 且處於休息狀態一小時以上。 若是因條件 b 結束該次焦點動物追蹤記錄,則回到前次未完 成之穿越線調查線之上次結束點(EE),以該點為接續之 BE 點, 繼續進行穿越線調查,直到目擊下次飛旋海豚群,則再進行行為觀 察,如此交替,直到當天努力量結束。 本計畫預計在執行期間,依天候狀況出海 15 船次,每航次自 清晨光線清晰時出航,直至天色昏暗或是海況不佳(大於或等於蒲 福浪級五級)時便返航,扣除往返行程,預估平均每航次的努力量 6-8 小時。 (4) 賞鯨船隨船觀察記錄飛旋海豚 除了系統性的調查之外,本研究亦將隨賞鯨船的航次出海調查,記 錄飛旋海豚的分佈與觀察其行為。所有記錄與觀察方法均比照前述 方式,惟船的行進路線與海上觀察時間均由賞鯨船船長決定,本計 畫執行人員只以觀察員的身份,全程紀錄海豚之分佈、行為與船隻 間的互動狀況。預計本計畫執行期間,至少記錄 20 個賞鯨船航次, 由於每個賞鯨船航次約為 2-3 小時,因此每航次以兩位觀察員執行 工作。

-4-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2. 資料分析 (1) 目擊率(次數/海浬) 依據本研究所設計的南北二區共計四條穿越線,在調查期 間,因海上觀察航次有限,待四條穿越線於第 9 個航次皆調查完畢 後,之後的每次海上觀察航次皆由執行人員以隨機方式抽取航線組 號,以決定該次調查航線。 在 7 月 21 日首次海上觀察航次中,因在結束當日努力量返回 花蓮港途中,觀察到另一群的飛旋海豚,目擊點和稍早折返點的航 線距離則記入 N1 穿越線的累計航程。而 7 月 27 日第二次海上觀察 航次中,在回到第一次未完成之穿越線調查點 N1-017 前,又遇到 二群飛旋海豚,第一群飛旋海豚目擊點和調查航次起始點的航線距 離記入 N1 穿越線的累計航程;第二群飛旋海豚目擊點和第一群飛 旋海豚調查群次結束點的航線距離記入 N1 穿越線的累計航程,此 為 N1 穿越線在航線累計中距離較長的原因。 另外,9 月 21 日第十五次海上觀察中,航行的穿越線為 N2, 調查途中遇見抹香鯨,跟隨觀察一段時間後,在南面遠處海域發現 有疑似飛旋小型鯨豚,因此在做完抹香鯨基本調查紀錄後,隨即往 南方海域並沿著穿線越 S1 做進一步的搜尋,但之後並未發現鯨 豚,故在此調查航次跨越了兩區段之穿越線。 表 1:各航次航行海浬數與飛旋群數 航次

穿越線

N1

L1(7/21)

46.29(2)

L2(7/27)

21.69(2)

L3(7/30)

13.41(0)

N2

S1

2.7(4)

L4(8/23)

4.2(1)

L5(8/27)

12.7(2)

L6(8/28)

29.64(1)

L7(8/29)

4.8(1)

L8(8/30)

35.7(0)

L9(8/31) L10(9/3) L11(9/4)

21.5(1) 1.2(1) 21.3(0) 14.7(1)

L14(9/15) L15(9/21)

2.8(0) 37.13(0)

L12(9/8) L13(9/11)

S2

10.7(1) 6.5(0)

7.8(0)

註:欄位中數字代表為航行海浬數;括弧內數字代表為該航次於穿越線中 所發現的飛旋海豚群次。 -5-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表 2:各穿越線目擊率 N1

N2

S1

S2

觀察群次

5

10

2

0

航行海浬

102.89

71.64

80.3

39.93

目 擊 率

4.86%

13.96%

2.49%

0%

由歸納出來的表 2 可看出,在此次研究所設計的四條穿越線, 以 N2 的目擊率最高,達到 13.96%,顯示在N2 穿越線海域航行, 每一海浬可目擊將近 0.14 群飛旋海豚,換言之約 7.1 海浬即可目 擊一群飛旋海豚;其次為 N1、S1,而 S2 目擊率則最低,在調查其 間並未有任何發現,目擊率為 0。 表 3:南、北兩區之目擊率 N

S

觀察群次

15

2

航行海浬

174.53

120.23

目擊率

8.59%

1.66%

若將穿越線合併呈現為南、北兩區,則可發現北區穿越線目 擊率為 8.59%,而南區僅有 1.66%,此數據與本基金會歷年賞鯨 船鯨豚記錄相符合,飛旋海豚多半在花蓮港北區出現,也和討海人 的經驗相符合,認為飛旋海豚多半出現在花蓮港北邊,若要找尋飛 旋海豚,將船隻往北邊航行則遇見的機會較高。 (2) 出現率(次數/潮汐區段) 所謂潮汐區段指的是滿潮至下次滿潮或乾潮至下一次乾潮相 隔的時間,此次研究將嘗試依氣象局所公佈海面潮汐狀況,以乾潮 至下一次乾潮相隔時間為例,將乾潮點至滿潮點時間間距平均分為 6 段,第一段屬於部份乾潮(low water)區段,第二段及第三段 合併屬於漲潮(flood)區段(F1),第四段及第五段合併屬於漲 潮二區段(F2),第六段屬於部份滿潮(high water)區段;同 理再將滿潮點至乾潮點時間間距平均分為 6 段,第一段屬於部份滿 潮區段,第二段及第三段合併屬於退潮(ebb)一區段(E1),第 四段及第五段合併屬於退潮二區段(E2),第六段屬於部份乾潮 區段,將連續兩次部份滿潮合併為滿潮區段(H),連續兩次部份 乾潮合併為乾潮區段(L)。 總共將潮汐區段分為:乾潮區段(L)、漲潮一區段(F1)、 漲潮二區段(F2)、滿潮區段(H)、退潮一區段(E1),退潮 二區段(E2)等六個區段,因每天潮汐時間不盡相同,因此在每 個航次中所經歷的潮汐區段時間間距也略有差異。 -6-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本計劃中所指的出現率,是想要了解在每一調查航次中,發 現飛旋海豚時,該時間是屬於那個潮汐區段,又整個調查航次在不 同潮汐區段的時間為多久,由在潮汐區段時間及次數取得出現率。 表 4:各航次在不同潮汐區段之航行時間與目擊次數 航次

潮汐區段

L1(7/21)

L

F1

F2

E1

E2

50(1)

5(0)

98(0)

82(0)

23(0)

46(1)

28(0)

72(2)

88(0)

81(1)

L2(7/27) L3(7/30)

96(1)

3(2)

L4(8/23)

36(1)

L5(8/27)

49(1)

95(0)

L6(8/28)

71(0) 119(1) 108(0)

L7(8/29)

13(1)

49(1)

L8(8/30)

105(0) 59(0)

30(0) 128(0)

L9(8/31)

110(0) 124(0) 81(0)

4(0)

L10(9/3)

53(0) 116(0) 38(1)

L11(9/4)

12(0)

L12(9/8)

136(0) 50(0)

87(0)

L13(9/11)

113(0) 67(1)

L14(9/15) L15(9/21)

116(0)

40(0) 18(0)

7(1)

41(0)

註:欄位中數字代表為航行時間(分);括弧內數字代表為該航次於穿越線中所 發現的飛旋海豚群次。 表 5:不同潮汐區段之目擊率 L

F1

F2

E1

E2

觀察群次

2

5

0

0

3

7

航行時間

586

462

340

238

475

646

目擊率

0.34%

1.08%

0.00%

0.00%

0.63%

1.08%

歸納表 4 後由表 5 可看出,將潮汐區分為六個區段,以F1 及E2 的出現率最高,為 1.08%,顯示在漲潮一區段及退潮二區段 海域航行,每一分鐘可目擊將近 0.0108 群飛旋海豚,換言之約 92.4 分鐘即可遇到一群飛旋海豚;其次為E1、L,而F2 及H出現率 則最低,在調查其間並未有任何發現,出現率為零。

-7-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3) 平均數量 在本計劃 15 船次海上調查,共計 11 航次觀察紀錄飛旋海豚, 其中第一、二、三和五航次中觀察紀錄飛旋海豚都超過一群以上, 第三航次更紀錄到四群飛旋海豚。而每一群次的觀察時間點,除了 第二航次第一群、第三航次第三群、第六航次等三筆資料其觀察時 間點低於 3 個之外,其餘觀察時間點皆超過 12 點以上,表 6 即呈 現每一群次飛旋海豚的觀察時間點數、平均數量、標準差、最小值 及最大值。 表 6:不同群次飛旋海豚之觀察時間點數、平均數量、標準差、最小值及最大值 群次

觀察時間點數

平均數量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L1-1

14

50

0

50

50

L1-2

19

65.79

37.46

50

150

L2-1

3

36.67

5.77

30

40

L2-2

70

94.14

52.98

40

250

L3-1

12

15

0

15

15

L3-2

12

28.33

4.43

15

30

L3-3

1

20

20

20

L3-4

12

241.67

79.3

150

350

L4

71

48.94

32.76

25

170

L5-1

45

91.67

47.63

30

165

L5-2

13

64.23

14.7

30

75

L6

1

50

50

50

L7

62

227.42

76.11

50

350

L10

21

34.05

4.64

20

40

L11

72

85.42

58.21

30

250

L13

21

73.33

30.59

30

125

L14

49

104.18

32.35

40

175

TOTAL

498

96.76

76.75

15

350

在 L7 群次中紀錄到的飛旋海豚,群體數量差距最大,最小值 為 50,最大值為 350,標準差為 76.11;在 L3-4 的群次,群體數 量在 150~350 之間,標準差為觀察紀錄中最大,為 79.3。而 L1-1、 L3-1、L3-2、L10 等群次其標準差較小,顯示這幾個群次,在紀錄 過程中,群體數量變化不大。 除了調查船,本研究也紀錄了賞鯨船的合計 15 群次,因賞鯨 船有其營運上考量,且賞鯨船隻較調查船更接近飛旋海豚,為避免 對鯨豚太過驚擾,賞鯨船至多停留 20 分鐘即會離開,因此每一群 次的觀察時間點數都不會太多,表 7 即為賞鯨船每一群次觀察時間 點數、平均數量、標準差、最小值及最大值。 -8-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表 7:賞鯨船每一群次觀察時間點數、平均數量、標準差、最小值及最大值 群次 觀察時間點數 平均數量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A1

4

50

0

50

50

A2

2

250

0

250

250

A3

1

50

50

50

A4

3

30

0

30

30

A5

3

83.33

57.74

50

150

A6

5

34

11.4

20

50

A7

1

3

3

3

A8

4

50

0

50

50

A9

3

116.67

57.74

50

150

A10

4

72.5

51.88

40

150

A11

2

162.5

17.68

150

175

A12

4

75

50

50

150

A13

3

150

0

150

150

A14

3

4.67

0.58

4

5

A15

2

22.5

10.61

15

30

TOTAL

44

73.57

63.65

3

250

賞鯨船因停留時間較短,因此呈現的是比較短暫的觀察現 象,群次數量最小值為 3,最大值為 250。而 A1、A2、A4、A8、A13 及 A14 等群次其標準差較小,顯示這幾個群次,在紀錄過程中,群 體數量幾乎沒什麼變化。 若將調查船及賞鯨船整體的資料合併,如表 8,可以看出調查 船的群體數量較多,每群為 96.76 隻,而賞鯨船僅有 73.57 隻,標 準差也是調查船較賞鯨船數值較大,顯示調查船在紀錄的過程中, 群體數量變化較大。 表 8:調查船與賞鯨船在觀察時間點數、平均數量、標準差、最小值、最大值之比較 調查方式

觀察時間點數

平均數量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調查船

498

96.76

76.75

15

350

賞鯨船

44

73.57

63.65

3

250

-9-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4) 飛旋海豚白天移動路徑圖 由於賞鯨航次的觀察時間較為短暫,無法呈現較完整之移動路徑, 故在此針對調查航次所記錄到的飛旋移動路徑,分別說明如下: a. L1 調查航次 第一群

第二群

第一群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的分布範圍約在北緯 241̊1´46˝ 至 247̊´476,̋東經 1214̊2´510˝ 至 1214̊0´950˝ 之間。移動的方 向大致由北往南,相對於台灣地理位置大約從清水斷崖以南至 立霧溪口。 第二群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的分布範圍約在北緯 243̊´286˝ 至 241̊´706,̋東經 1214̊0´191˝ 至 1214̊2´802˝ 之間。移動的方 向大致由西北往東南,相對於台灣地理位置大約位在七星潭偏 南海域。

-10-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b. L2 調查航次

此群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的分布範圍約在北緯 246̊´139˝ 至 243̊´10,̋東經 1214̊0´669˝ 至 1213̊7´533˝ 之間。移動的範圍相 對於台灣地理位置大約位於七星潭海域。另外,在觀察的期 間,從賞鯨船的賞鯨活動中得知南方花蓮港外海域有數十隻抹 香鯨出現。

-11-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c. L3 調查航次

第一群

第三群 第四群

第二群

第一群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的分布範圍約在北緯 241̊9´8˝ 至 242̊1´581,̋東經 1214̊7´896˝ 至 1214̊8´819˝ 之間。移動的方向 大致由南往北,相對於台灣地理位置大約從宜蘭縣漢本往北至 鼓音海域。 第二群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的分布範圍約在北緯 241̊7´78˝ 至 241̊7´893˝ ,東經 1214̊6´6˝ 至 1214̊6´877˝ 之間。移動的方 向大致由西南往東北,相對於台灣地理位置大約在和平港外海 域。 第三群僅有一個記錄點,隨即下潛消失,無法判別方向。 第四群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的分布範圍約在北緯 241̊7´343˝ 至 242̊0´16,̋東經 1214̊7´395˝ 至 1214̊9´566˝ 之間。移動的方 向大致由南往北再轉向東,相對於台灣地理位置大約在和平港 和漢本間海域。

-12-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d. L4 調查航次

此群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的分布範圍約在北緯 235̊7´468˝ 至 244̊´964˝ ,東經 1213̊9´720˝ 至 1214̊2´951˝ 之間。移動的方向 大致由西南往東北再折返往西南方向,相對於台灣地理位置大 約從花蓮港至七星潭海域。

-13-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e. L5 調查航次

第一群

第二群

第一群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的分布範圍約在北緯 244̊´383˝ 至 242̊´615,̋東經 1213̊8´759˝ 至 1214̊0´790˝ 之間。移動的方 向大致在東西向往來,所在的區域相對於台灣地理位置大約在 七星潭海域。 第二群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的分布範圍約在北緯 244̊´61˝ 至 245̊´639˝ ,東經 1213̊9´113˝ 至 1214̊0´329˝ 之間。移動的方向 大致由南往北,所在的區域相對於台灣地理位置大約在七星潭 海域。

-14-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f. L7 調查航次

此群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的分布範圍約在北緯 234̊5´602˝ 至 245̊4´908,̋東經 1213̊6´305˝ 至 1213̊8´804˝ 之間。移動的方向 先往南再折返往北,相對於台灣地理位置大約從鹽寮往南至牛 山,再折返往北至嶺頂海域。

-15-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g. L10 調查航次

此群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的分布範圍約在北緯 245̊´185˝ 至 235̊9´186,̋東經 1213̊9´524˝ 至 1214̊1´965˝ 之間。移動的方向 大致由西北往東南,相對於台灣地理位置大約從花蓮港至三棧 溪口海域。

-16-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h. L11 調查航次

此群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的分布範圍約在北緯 241̊´637˝ 至 234̊2´853˝ ,東經 1213̊5´618˝ 至 1214̊1´29˝ 之間。移動的方向 大致先往北再往南,相對於台灣地理位置大約在花蓮港與花蓮 溪出海口海域發現,隨後海豚群往北至奇萊鼻,再往南至磯崎 海域。

-17-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i. L13 調查航次

此群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的分布範圍約在北緯 242̊´861˝ 至 245̊´176˝ ,東經 1213̊9´914˝ 至 1214̊0´833˝ 之間。移動的方向 大致先往北再往南,主要的活動區域相對於台灣地理位置大約 在七星潭海域。

-18-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j. L14 調查航次

此群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的分布範圍約在北緯 234̊8´511˝ 至 235̊5´97˝ ,東經 1213̊7´430˝ 至 1213̊8´995˝ 之間。移動的方向 大致由南往北,主要的活動區域相對於台灣地理位置大約是從 水璉往北至嶺頂海域。

-19-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k. 各航次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總圖

從本計劃所觀察到的飛旋海豚移動路徑總圖,可看出除了 在七星潭海域較有東西向移動外,飛旋海豚的移動路徑大多呈 南北走向,且主要的移動路徑還是在沿岸的海域。 (5) 行為分析 a. 潮汐時段與海豚行為的卡方檢定 本次調查研究將每五分鐘觀察紀錄視為一個獨立事件,此 次調查的重點,在於進一步了解潮汐漲退對飛旋海豚之影響, 將以卡方檢定檢視海豚行為與潮汐是否有顯著相關。 因 L1 航次為首次調查船航次,在調查完畢後,研究小組 認為有必要將尾擊浪區隔為尾正擊浪還是尾反擊浪,因此將 L1 關於尾擊浪行為觀察紀錄予以遺漏值視之。其結果如表九。

-20-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表 9:潮汐時段與海豚行為之卡方檢定 樣本數

卡方值

p值

下巴擊浪

512

23.755

.000*

側身擊浪

512

15.813

.007*

背部擊浪

512

38.008

.000*

尾正擊浪

479

20.669

.000*

尾負擊浪

479

36.109

.000*

拍打水面

512

4.645

.461

512

9.062

.107

512

21.885

.001*

船尾乘浪

512

22.550

.000*

512

25.631

.000*

512

38.154

.000*

512

28.887

.000*

512

11.290

.0468*

512

13.314

.021*

512

25.132

.000*

512

13.149

.022*

3.810

.577

512 註: 表示顯著水準為 5% *

由表 9 可以看出,除了拍打水面、旋轉及仰泳外,其餘海 豚行為皆和潮汐時段有顯著關係。而拍打水面、船尾乘浪、飆 船、豚游、覓食、休息及仰泳等行為因期望值小於 5 的比例皆 超過 16.67%,故不予以檢定,而下巴擊浪、側身擊浪等行為 顯著在那個潮汐區段出現則歸納呈現於表 10。 表 10:潮汐區段與海豚行為之關係表 L

F1

F2

側身擊浪

背部擊浪

下巴擊浪

E1

尾正擊浪 尾負擊浪

E2

◎ ◎

◎ ◎ ◎ -21-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由表 10 可以看出,有下巴擊浪行為在乾潮區段出現比例 較高;側身擊浪、背部擊浪、尾負擊浪與交配在漲潮一、二區 段比例較高;尾正擊浪在退潮二區段比例較高;而行進則在漲 潮二、滿潮及退潮一區段比例較高;兜圈在漲潮一區段較高。 因此以潮汐區段來看,飛旋海豚在漲潮區段似乎有比較多的行 為呈現。 b. 羅吉斯迴歸模型 飛旋海豚最重要的行為即是飛旋,因此本次研究期盼了解有那 些環境因素可能會影響飛旋海豚其飛旋行為,運用多變量多名 義羅吉斯迴歸(multinominal logistic regression)來建立 最適行為模式。 (a) 時間變數之模式結果 本研究將時間以小時為單位,結果顯示該變項達顯著水 準,但就模式中個別變項來看,僅有「9 點以前」達顯著 水準,因此將變項修正為「9 點以前」及「9 點以後」等 2 個變項。就整體模式適合度(model fitting)而言, 概似比指標值 18.237、卡方值 7.646,顯示模式中各變項 係數不完全為 0,結果如表 11 所示。 表 11:時間變數模式分析結果 變項

係數

係數標準誤

Wald 卡方值

p值

常數

.298

.093

10.262

.001*

-.951 .354 概似比指標:-2log likelihood = 18.237 卡方值:chi-square = 7.646 自由度:1 模式適合度 p 值=.006* 模式預測度:58.0%

7.210

.007*

9 點以前

註:*表示顯著水準為 5% (b) 潮汐變數之模式結果 將潮汐以乾潮點至滿潮點時間間距平均分為 6 段作為變 項,結果顯示該變項達顯著水準,但就模式中個別變項來 看,僅有「乾潮」達顯著水準,因此將變項修正為「乾潮」 及「其他」等 2 個變項。就整體模式適合度(model fitting) 而言,概似比指標值 20.359、卡方值 8.592,顯示模式中 各變項係數不完全為 0,結果如表 12 所示。

-22-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表 12:潮汐變數模式分析結果 變項

係數

係數標準誤

Wald 卡方值

p值

常數

.399

.107

13.781

.000*

-.571 .195 概似比指標:-2log likelihood = 20.359 卡方值:chi-square = 8.592 自由度:1 模式適合度 p 值=.003* 模式預測度:58.2%

8.837

.003*

乾潮

註:*表示顯著水準為 5% (c) 量表評分飛旋海豚行為模式 將上述所擷取之時間、潮汐等 2 個自變項,對飛旋海豚的 飛旋行為發生與否為應變項,結果顯示 2 個自變項達到顯 著。就整體模式適合度(model fitting)而言,概似比 指標值 23.329、卡方值 16.422,顯示模式中各變項係數 不完全為 0,結果如表 13 所示。 表 13:飛旋行為出現模式分析結果 變項

係數

係數標準誤

Wald 卡方值

p值

常數

.473

.111

18.024

.000*

9 點以前

-.582

.197

8.718

.003*

-.971 .357 概似比指標:-2log likelihood = 23.329 卡方值:chi-square = 16.422 自由度:2 模式適合度 p 值=.000* 模式預測度:58.4%

7.389

.007*

乾潮

註:*表示顯著水準為 5% 由上表得出模式方程式如公式 1。 【公式一】

ln

p(x)

= 0.473 –0.582(9 點以前) –0.971(乾潮) 1-p(x) 其中 p(x)表示飛旋動作出現與否的機率

以公式 1 所示,舉例來說,若調查時間為早上八點、 潮汐是乾潮時,將值帶入公式中,經過計算其飛旋行為出 現的機率為 0.2535,其值小於 0.5,顯示該調查時間飛旋 行為可能不會出現。

-23-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而模式正確分類的比例為 58.4〔(96+203)/512〕 ,其 結果如表 14。 表 14:飛旋行為被正確分類的比例 預 真 實 的 情 況

無 出 現

有 出 現

無 出 現

96

131

42.3%

有 出 現

82

203

71.2%

34.8%

65.2%

58.4%

而模式中達顯著水準之自變項分述如下: Ⅰ. 時間為 9 點以前: 該係數值為負數,顯示調查時間在上午 9 點以前,出現飛 旋行為的機率較低。 Ⅱ. 潮汐為乾潮: 該係數值為負數,顯示調查時間在乾潮階段,出現飛旋行 為的機率較低。 3. 解說摺頁 本案研究成果將運用製作「飛旋海豚的一天」宣傳解說摺頁一萬 份,與賞鯨業者或學校合作發放,並提供花蓮民眾索取,希望能讓大眾 初步了解花蓮海域飛旋海豚的相關資訊,以達推廣效益。 本次計畫宣傳解說摺頁為 A4 雙面設計,摺頁正面設計概念為飛旋 海豚的外型圖及骨骼透視圖,搭配飛旋海豚小簡介及本會介紹,希望達 到吸引民眾目光效果。摺頁背面主題則為飛旋海豚的行為照片說明,並 以花蓮港外海域為底圖,上下方四格黑白簡圖意在提醒大眾飛旋海豚生 存所面臨之威脅,需要大家一起合作,維護我們的海洋環境。 本次宣傳摺頁之設計為立體結構形式,讓民眾在閱讀後,還能動手 做做小勞作,延虛線剪出飛旋海豚形體,一方面加深民眾印象,二方面 可吸引小朋友的興趣;而立體構造亦可作為桌上擺飾,環保又美觀。

-24-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七) 完成效益 1. 量化效益 本次計畫執行以來共累積調查船海上航行時數 8436 小時、15 筆調 查船航次紀錄、25 筆賞鯨船航次紀錄,其中包含 6 筆測試航次紀錄、4 筆非飛旋海豚目擊航次紀錄及 15 筆目擊飛旋海豚航次紀錄,並依上列 紀錄統計分析台灣花蓮海域飛旋海豚之目擊率、出現率、平均數量、白 天移動路徑圖及初步行為分析等資料。 本次計畫將以計畫成果摘錄印製成「飛旋海豚的一天」宣傳摺頁, 作為爾後相關單位推廣海洋、生態、鯨豚、保育等教育之用。發行數量 預計一萬份,發放至全台各地賞鯨公司、賞鯨碼頭、各級學校、花蓮公 共場所,如圖書館、藝文單位等,其他相關團體亦可向本會索取宣傳摺 頁,期能讓社會大眾對島嶼邊的鄰居-飛旋海豚有更多的認識。 2. 質化效益 (1) 完成飛旋海豚的行為表與觀察記錄表 (2) 飛旋海豚於花蓮海域之目擊率、出現率與平均數量 (3) 飛旋海豚行為模式與行進路線的初步結果 (4) 花蓮海域飛旋海豚生態行為的解說摺頁

-26-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九、

附錄

(一) 行為紀錄表 飛 編 號: 離港時間:

行 為 觀 觀察日期: 回港時間:

錄 表 天候狀況: 紀 錄 員 :

觀察時間 風向/浪級 潮

鯨豚位置 混

母 子 對 0-99 100-199

群體數量

200-299 300-

群體間 分布狀態

下巴擊浪 側身擊浪 背部擊浪 行

尾擊浪(+) 尾擊浪(-) 拍打水面 旋

船尾乘浪

賞 備

潛 12345 12345 12345 12345 12345 12345 12345 12345 12345 12345

船 註 -29-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二) 「飛旋海豚的一天」宣傳解說摺頁 1. 「飛旋海豚的一天」宣傳摺頁正面

-30-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2. 「飛旋海豚的一天」宣傳摺頁背面

-31-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三) 活動照片 船長費心改裝漁船以方便調查

在調查船上搭起遮陽棚減少日曬

晨曦中,船長將船靠至碼頭準備報關

調查船-金發漁號出航

出航後就要開始搜尋鯨豚、記錄航程

操作 GPS、紀錄、定時搜尋

-32-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觀察台上的每個人都在搜尋海豚

找到了!找到了!

要拍照攝影的-船頭就位

拍攝不同方位的海豚

廖鴻基大哥也忍不住拿起相機

成群海豚游過船頭

-33-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經過多個航次,海豚終於靠過來了

多次觀察後,一小群海豚來飆船囉

海豚來飆船,一群興奮的觀察員

遇到旋轉跳躍中的飛旋海豚

在搖晃的船隻上忙碌記錄飛旋海豚行為

昔日的鏢漁船-今日的調查船

-34-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站到標台上搜尋

船長準備午餐時要幫忙開船

工作中的調查船觀測台

暫時休息-午餐時間

-35-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遇到海巡官員臨檢

遭遇 2 艘賞鯨船

賞鯨船與調查船同時觀察海豚

巨大的噴氣,遠遠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遇到一支睡覺愛翻身的抹香鯨

黑暗中返航-終於可以休息了

-3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