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花蓮近海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Page 1

「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六、

計畫內容

(一) 希望解決問題 飛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分佈於全世界熱帶至亞熱帶海域,依照外 表型態與骨骼變異,目前已知全世界有四個亞種(Perrin et al. 2003)。台灣 海域的飛旋海豚在外形上近似於 Gray’ s spinner dolphin(S. I. Longirostris)。根 據本會歷年來的海上觀察記錄以及文獻記載 (葉, 2001;楊等 2000 ; Chen,2000),飛旋海豚是台灣東部海域發現機率極高的海洋哺乳動物。 本次計畫想要提出研究方案,希望以系統性觀察和行為紀錄,並藉由本 會在花蓮賞鯨船上隨船所記錄之飛旋海豚的分佈紀錄,初步了解花蓮海域飛 旋海豚的分佈與行為生態。 本計畫希望能建立一個觀察海豚行為生態的系統性方法,進而推動長期 的研究。我們期望藉由此研究,在民間團體建立一個鯨豚生態行為的觀察記 錄模式,並且推動在地志工參與生態行為調查,由觀察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對未來的生態解說教育能提供更深入的素材,也希望在賞鯨旅遊的過程中, 能持續累積、分析鯨豚生態與行為資料。

(二) 已完成之重要計畫成果摘要 根據本計劃的研究觀察所得到的成果約略如下所述: 1. 目擊率:飛旋海豚在花蓮港以北海域出現率遠高於花蓮港以南海域。 2. 出現率:若從漲退潮的不同時區看飛旋海豚之出現率,發現在漲潮 一區段(F1)及退潮二區段(E2)的出現率最高。 3. 平均數量:無論是調查船或賞鯨船的觀察紀錄,在群體數量的變化 上均差異不大,但若以調查船和賞鯨船的觀察紀錄相較,則調查船 所觀察到的群體數量變化較賞鯨船來得大。 4. 飛旋海豚白天移動路徑圖:從本計劃所觀察到的飛旋海豚移動路徑 總圖,可看出除了在七星潭海域較有東西向移動外,飛旋海豚的移 動路徑大多呈南北走向,且主要的移動路徑還是在沿岸的海域。 5. 行為分析: (1) 根據行為與潮汐區段的卡方檢定,發現飛旋海豚在漲潮區段 似乎有比較多的行為呈現。 (2) 以羅吉斯迴歸模型分析飛旋海豚之飛旋行為,初步發現在上 午九點以前及在乾潮階段,出現旋轉行為的機率較低。

-2-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2007花蓮近海飛旋海豚的一天成果報告 by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Kuroshio Ocean Education Foundation - Issuu